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黄庭坚的诗词阅读试题及答案

黄庭坚的诗词阅读试题及答案

2023-07-12 09:05:4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xcd5912949”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黄庭坚的诗词阅读试题及答案,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黄庭坚的诗词阅读试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黄庭坚的诗词阅读试题及答案

篇1:黄庭坚的诗词阅读试题及答案

黄庭坚的诗词阅读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

黄庭坚

前日幽人佐吏曹,我行堤草认青袍。

心随汝水春波动,兴与并门夜月高。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

酒船渔网归来是,花落故溪深一篙。

注: 当时诗人在平舆,其地属蔡州,汝河流过其境。友人李子先在并州任吏曹一类的小官。“青袍”是低级官吏的服饰。

(1)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析。(3分)

(2)尾联写渔船载酒、水涨花落,有什么作用?(3分)

(3)结合全诗,说说诗歌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9.(1)虚实结合(1分)。前句实写,汝水流动,诗人的'心也随波起伏,思念着远方的友人(1分)。后句虚写,想象朋友在并州赏月,兴致与皓月争高(1分,想象朋友在并州赏月怀我,亦可)。这一联前实后虚,抒写对友人的怀念。(如果答“借景抒情”并作解析给2分)

(2)渔船载酒,水涨花落,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闲居生活图(1分),以景作结,寓情于景(1分),含蓄蕴藉地表现出诗人理想中的隐逸生活(1分)。

(3)①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前四句,写朋友前不久在并州做了吏曹一类的小官,诗人见到河堤上的青草,想起了身着青袍的友人,他思友心切,心潮起伏。)②知音难遇,怀才不遇的感慨。(“世上”一联借九方皋的典故,既是自叹,也是为友人不得重用而惋惜。)③归隐之思。(尾联描绘隐逸生活的美好,表达退隐的心愿。)(写出一点1分,2点2分,3点4分。)

篇2:黄庭坚诗词阅读练习答案

黄庭坚诗词阅读练习答案

黄庭坚写词不像写诗那样谨严用力,今存词约180余首,艺术琢炼颇不平衡。部分作品接近柳永,多写花月艳情。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①。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②。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①武陵溪:在今湖南常德。此处代指世外桃源。②拂金徽:指弹琴。

1.有诗家评“红露湿人衣”句中“红露”一词贴切恰当.请作简要分析。

2.下阙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下阙共四句,每一句都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请任选一句.进行评点赏析。

参考答案

1.一是写出了花丛中的仙露之晶莹欲滴;二是间接写出了桃花丛色彩之美艳夺目。二者互为映衬,相得益彰,突出了环境之美。

2.①写了词人超脱世俗的人生观和孤芳自赏、不肯媚世求荣的品格,体现了词人超逸绝尘、游于物外的审美理想。

②“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一一词人以丰富的想象,用“玉石、玉枕、金徽”等高洁不俗的事物表现他的志行高洁,不与世俗合污,也寄予了词人高洁的人生理想。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一一言外之意,是倾慕李白的飘逸旷放,感叹缺少这样的人生知音,他不以今人为知音,曲折地表达出他对现实的不满。

“我为灵芝仙草”两句一一以比喻和象征的语言,写自己的志趣品格:愿为超尘的仙草,不作悦人趋时的妾妇(桃花),也不必去为得不到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一一表现词人徜徉其间的狂态逸情和放浪自得之志,也让这首词中的主人公形象高华超逸而又不落尘俗。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南乡子

黄庭坚

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①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②。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③。

【注】①黄庭坚为仇家构陷,被流放到宜州,只能栖身戍楼,困苦不堪。②戏马台,南朝宋武帝刘裕在彭城(今徐州)戏马台欢宴重阳。金络头,多为有功武将战马头部的佩饰。③不解愁,就是不知愁,不知道何为愁之意。

1.本词一开篇,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3分)

2.本词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分析。(4 分)

参考答案

1.运用了对比手法,诗人将众将热议功名与自己悄然独立,和着笛声倚楼长歌作了鲜明对比,(1分)突出了词人耿介孤高的形象(1分),表达了词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1分)。(手法 1分。作用2分)

①诸将在议论立功封侯,而自己却悄然独立,和着笛声倚楼长歌,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

②一切的是非得失、升沉荣辱,都淹没时光流逝的波涛中。即使是像宋武帝刘裕彭城戏马台欢宴重阳的盛会,也成为历史的陈迹而一去不复返了,表达了对人事(盛衰)无常的感慨。

③词人举杯劝酒,过去的就让它过去。词人兴致勃发,插花于头,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豁达乐观)。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念奴娇

黄庭坚

八月十七日,同诸甥待月。有客孙彦立者,善吹笛,有名酒酌之。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注】此词写于作者谪居地处西南的戎州(今四川宜宾)。

1.开头三句,作者描写雨后开阔的远景,用语十分传神。请从“净”“染”中任选一词,作简要赏析。(2分)

2.上阕词人是怎样从主观上极写月色之美和自得其乐的骚人雅兴的,请作简要赏析。(4分)

3.下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净”:化静为动(以动写静),生动地写出了雨水使天空澄清的动态感。

“染”:化静为动(以动写静),生动地写出了经雨水洗刷的青山鲜活的生命力。

2.三个问句,一个反问,一个设问,一个一般疑问,整齐中富于变化,表达十分灵动;运用想象、比喻(联想)等手法,让嫦娥从寂寞清冷的月宫中走出来,旧典翻新,想象奇特。(每点2分)

3.抒发了作者身处逆境乐观、旷达、豪迈的情怀。(“身处逆境”“乐观”“旷达”“豪迈”各1分)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定**·次高左藏使君韵①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②?戏马台南追两谢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①此词为作者在黔州贬所的作品,宋时是边远险阻的处所。②华颠谓白首也。③晋时刘裕北征至徐州彭城,九月九日会将佐群僚于戏马台,赋诗而乐。当时著名诗人谢瞻、谢灵运各赋诗一首。

1.后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词的上片首二句读来比使用“人鲊瓮中危万死(“人鲊瓮”,长江险滩之一)”的说法来得蕴藉耐味,请对这两句加以赏析。(5分)

2.全词结构呈现出一抑三扬的特点,请结合全词鉴赏。并说说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上片首二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天气和居住环境。(1分)“一漏天”、“似乘船”的比喻,形象新颖地写出秋雨连绵不绝、人不堪其苦的情景,突出了黔州贬所环境之险恶。(2分)联系“万里”二字,暗含作者去国怀乡,身世浮沉的凄凉之情。(2分)这比使用“人鲊瓮中危万死”的夸张说法来得蕴藉耐味。

2.词的首二句写出了贬谪之所环境的恶劣,生活的困苦,前两句起调低沉,起篇为抑;后三句紧跟重阳佳节天气放晴,纵酒豪饮,有意外之喜与豪放之情,此为一扬;下片借老翁头上插花不入俗眼的举止,写出自己不服老的气概,这比前写纵饮更进一层,词情再扬,此为二扬;最后三句自己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更将豪迈气概表现到极致,此为三扬。(4分,每点1分)全词结构一抑三扬,笔力豪迈,抒发了作者虽被贬黔州、身居恶劣环境,却穷且益坚、老当益壮,不屈于命运的摆布的乐观精神和博大胸怀。(2分)

篇3:定**诗词阅读试题及答案

定**诗词阅读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其后问题。(7分)

定**

李珣

雁过秋空夜未央①,隔窗烟月锁莲塘。往事岂堪容易想,惆怅,故人迢递在潇湘。

纵有回文②重叠意,谁寄?解鬟临镜泣残妆。沉水香消金鸭③冷,愁永。候虫声接杵声④长。

[注]①央:尽。②回文:前秦才女苏蕙作回文诗以传情意。 ③金鸭:如鸭形的金属香炉。④杵声:以杵捣物声,此指制作寒衣发出的声音。

(1)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雁过秋空夜未央”,开篇写北雁南归、长夜漫漫,点明具体时间。

B.“隔窗烟月锁莲塘”的`“锁”字,既写景致特征又含人物观景心情。

C.“沉水香消金鸭冷”写香不觉间已燃尽,以香消炉冷表现时间推移。

D.末句“候虫声接杵声长”写周围环境的喧闹使人物的愁绪得以排遣。

(2)全词抒发了主人公长夜难眠之愁,说说引发主人公愁绪的原因有哪些?(4分)

参考答案::

13.(1)D(3分)[末句“写周围环境的喧闹使人物的愁绪得以排遣”错。末句以声衬静,突出周围的冷寂及人物的长夜难眠,进一步表现了愁苦之深重。]

(2)a美好往事不堪回首(1分);b与故人天涯相隔(2分);c对故人的心意无法传递(1分)[评分标准:本题4分。其中“与故人天涯相隔”为核心。答“寂寞冷清”“冷夜无依”“青春空度”,可酌情给1分。]

篇4:黄庭坚诗词全集

鹧鸪天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望江东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诉衷情

一波才动万波随 蓑笠一钩丝。锦鳞正在深处 千尺也须垂。

吞又吐 信还疑 上钩迟。水寒江静 满目青山 载月明归。

虞美人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怀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醉落魄

苍颜华发 故山归计无因得。旧交新贵音书绝。惟有家人 犹作殷勤别。

离亭欲去歌声咽 潇潇细雨凉生颊。泪珠不用罗巾沾 弹在罗衫 图得见时说。

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

戏马台南追雨谢,池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谒金门

山又水,行尽吴头楚尾。兄弟灯前家万里,相看如梦寐。

君似成蹊桃李,入我草堂松桂。莫厌岁寒无气味,余生今已矣!

诉衷情

小桃灼灼柳髳髳,春色满江南。雨晴风暖烟淡,天气正醺酣。

山泼黛,水挼兰,翠相搀。歌楼酒旆,故故招人,权典青衫。

南乡子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布解愁。

满庭芳

修水浓清,新条淡绿,翠光交映虚亭。

锦鸳霜鹭,荷径拾幽蘋。香渡栏干屈曲 红妆映、薄绮疏棂。

风清夜,横塘月满,水净见移星。

堪听,微雨过,媻姗藻荇,琐碎浮萍。

便移转胡床,湘簟方屏。练霭鳞云旋满,声不断、檐响风铃。

重开宴,瑶池雪满,山露佛头青。

满庭芳

北苑春风,方圭圆璧,万里惊动京关。

粉身碎骨,功合上凌烟。樽俎风流战胜,降春睡、开拓愁边。

纤纤捧,研膏溅乳,金缕鹧鸪斑。

相如虽病渴,一觞一咏,宾有群贤。为扶起登前,醉玉颓山。

搜搅胸中万卷,还倾动、三峡词源。

归来晚,文君未寝,相对小窗前。

水调歌头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攲玉枕,拂金微。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

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千秋岁

苑边花外,记得同朝退。飞骑轧,鸣珂碎。

齐歌云绕扇,赵舞风回带。严鼓断,杯盘狼籍犹相对。

洒泪谁能会?醉卧藤阴盖。人已去,词空在。

兔围高宴悄,虎观英游改。重感慨,波涛万顷珠沈海。

醉蓬莱

对朝云叆叇。暮雨霏微,乱峰相倚。巫峡高唐,锁楚宫朱翠。

画戟移春,靓妆迎马,向一川都会。万里投荒,一身吊影,成何欢意!

尽道黔南,去天尺五;望极神州,万重烟水。樽酒公堂,有中朝佳士。

荔枝红深,麝脐香满,醉舞茵歌袂。杜宇声声,催人到晓,不如归是。

念奴娇

断红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

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渌?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遶张园森木。

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曲。

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病起荆江亭即事

翰墨场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维摩。

近人积水无鸥鹭,时有归牛浮鼻过。

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

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藤州。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

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登快阁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国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烟滕。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其一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氵预]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其二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弈棋二首呈任渐

其一

偶无公事负朝暄,三百枯棋共一樽。

坐隐不知岩穴乐,手谈胜与俗人言。

簿书堆积尘生案,车马淹留客在门。

战胜将骄疑必败,果然终取敌兵翻。

其二

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

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

湘东一目诚甘死,天下中分尚可持。

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

喜太守毕朝散致政

功名富贵两蜗角,险阻艰难一酒杯。

百体观来身是幻,万夫争处首先回。

晚楼闲坐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来一味凉。

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新竹

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影离离。

归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篇5:黄庭坚诗词全集

夜半解围灯寂寞,樽前翻却酒阑珊。 ——黄庭坚 《观叔祖少卿奕棋》

“轻裘缓带多公暇,公独奈何犹不乐。 ——黄庭坚 《次韵任公渐感梅花十五韵》”

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玉人邀我少留行。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别时不似见时情。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黄庭坚 《南歌子·槐绿低窗暗》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间。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黄庭坚 《牧童诗》

海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 宋·黄庭坚

自成一家之言,谓之本色 ——黄庭坚

贫贱交情富贵非... —— 宋·黄庭坚

晓日成霞张锦绮。 ——黄庭坚 《题安福李令朝华亭》

世上滔滔声利间,独凭棋局老青山。心游万里不知远,身与一山相对闲。 ——黄庭坚 《观叔祖少卿弈棋》

海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烟滕。 ——黄庭坚 《寄黄几复》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 宋·黄庭坚

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 —— 宋·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拦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黄庭坚 《望江东》

黄鲁直云:”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黄庭坚 《黄庭坚文集》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黄庭坚 《清明》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 —— 宋·黄庭坚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黄庭坚 《鹧鸪天》

贫贱交情富贵非 ——黄庭坚

妙语益难忘... —— 宋·黄庭坚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山一昧凉... ——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 黄庭坚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 —— 宋·黄庭坚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山一昧凉 ——黄庭坚

篇6:黄庭坚传阅读答案

黄庭坚传阅读答案

黄庭坚传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征收分摊盐筴),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遭母丧)。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歪曲,枉曲)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 此。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宋史 黄庭坚传》)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舅李常过其家 过:经过

B.闻者壮之 壮:称赞(他的胆量)豪壮

C.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 俾:使,让

D.举以自代 举:举荐

2.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3.分别表现黄庭坚淡泊、直率品格的一组句子是 ( )

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 ( )

A.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

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

B.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挟嫌报复,指使心腹抓住黄庭

坚《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大做文章,乘机将他除名管制。

C.黄庭坚的学问文章,天性生成,人们的评价很高,说他诗比杜甫,文配苏轼,其人其文深受苏轼推重。

D.该传记按时间的`顺序介绍人物的生平、性格和文学成就,材料翔实,结构清晰,全面真实地展示了一代名人的风貌。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

(2)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

黄庭坚传阅读答案

1.【答案】A【解析】过:造访。

2.【答案】D【解析】A项而:连词,前表承接,译为就,后表因果,译为因而;

B项于:介词,前表比较,译为比,后表地点,译为在;C项焉:前为代词,译为他,后为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D项两个以 均为因为。

3.【答案】B【解析】时句表现他对百姓仁爱,至句反映他仕途被排挤、打击的命运。

4.【答案】A【解析】B项中指使心腹抓住《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表述不当,一是《荆》文并非真有问题,二是陈举所为完全是出于迎合赵挺之的心理,谋在自己,并非赵挺之所指 使;C项中诗比杜甫错,黄庭坚只是作诗向杜甫学习,并不是诗歌成就可与杜甫相提并论了;D项中按时间的顺序错,前三段按时间的顺序记叙其生平经历,第四段概述其文学成就。

5.(10分)【答案】

(1)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了。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

(2)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

篇7:黄庭坚传阅读答案

黄庭坚传阅读答案

众所周知,阅读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日之功,文言文阅读也不例外。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两条:一条是积累,一条是转化。下面给大家分享黄庭坚传阅读练习题,一起来看看吧!

《宋史・黄庭坚传》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策①,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②法。以亲嫌,遂移戎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隆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③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选自《宋史・黄庭坚传》)

注:

①盐策:征收盐税的政策法令。

②](wêi):曲,枉。

阅读练习题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读书数过辄诵                  过:遍

B.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      不行:不去就任

C.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          举:推荐

D.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配:陪衬

5.下列各组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    乘彼垣,以望复关

B.至是首问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      樊哙覆其盾于地

D.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或因寄所托

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黄庭坚幼时就聪明过人,读书很快就能背下来,他舅舅对他检测之后惊讶不已,认为他才智出众。后来黄庭坚考中进士,他的文章才华深受文彦博、苏轼等人的赏识。

B.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但他处之泰然。

C.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指使陈举抓住黄庭坚所作的《荆南承天院记》中的问题来诬陷他,黄庭坚因此又被除名管制,于六十一岁时去世。

D.前三段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黄庭坚的生平、性格等方面,最后一段重点介绍他的文学方面的成就。该传记材料翔实,结构清晰,较为真实地展示了黄庭坚的风貌。

7.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1)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3分)

译:

(2)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3分)

译:

(3)以亲嫌,遂移戎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4分)

译:

参考答案:

4.C.(配:比得上)

5.A(A两个“以”都是连词,表目的;B.焉:代词,译为“他”/兼词,相当于“于之”;C.于:比较,译为“比”/地点,译为“在”;D.因:于是,因此/依,随着)

6、C(该项中“指使心腹抓住《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表述不当,一是《荆》文并非真有问题,二是陈举所为完全是出于迎合,谋在自已,并非赵挺之所指使。)

7.(10分)

(1)等到(母亲)去世后,(黄庭坚)造房子在墓旁守孝,哀伤到生病几乎丧命。(3分,其中“庐”1分,“殆”1分,全句1分)

(2)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3分,其中“对”1分,“壮”1分,全句1分)

(3)后来又因为亲属的嫌隙,于是改官至戍州,黄庭坚对此泰然处之,丝毫不把贬谪之事放在心上。(4分,其中“嫌”1分,“移”1分,“泊然”1分,全句1分)

参考译文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年即机灵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考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很惊讶,认为他进步神速,一日千里。后来黄庭坚考中了进士,任叶县县尉。熙宁初年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等次为最优,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认为他才学过人。留他两次担任教职。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用平易之法治理该县。当时上级下发征收盐税的政策法令,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唯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过了一年,改任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衔。《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服侍察看母亲的脸色,衣不解带,等到(母亲)去世后,(黄庭坚)造房子在墓旁守孝,哀伤到生病几乎丧命。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年,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又改任鄂州知州。章、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录》多诬陷不实之辞,让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实录》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来又因为亲属的嫌隙,于是改官至戍州,黄庭坚对此泰然处之,丝毫不把贬谪之事放在心上。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乐意和他亲近。他向他们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徽宗即位,起用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征召他担任吏部员外郎的官职,他都不去赴任,请求为郡官,得以任命为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隆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心意,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国家的灾祸感到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宣州管制。三年后,黄庭坚流放到永州,未听到宣布命令就死了,终年六十一岁。

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被天下称为四学士。而黄庭坚在文章方面尤其擅长诗歌,四川和江西的君子士大夫都认为黄庭坚可比苏轼,所以称他们为“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起初,黄庭坚游皖的山谷诗、石牛洞,喜欢该地方林泉的景的优美,因而给自己取别号为山谷道人。

篇8:虞美人黄庭坚阅读答案

虞美人黄庭坚阅读答案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②,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注】①此词为黄庭坚被贬至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今广西宜山)后所作。②典出《太平御览·时序部》引《杂五行书》:“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佛之不去。”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天涯”句,词人在贬所居然能看到江南常见的梅花,很是诧异伤心。

B. “夜阑”“风细”时候才“得香”,故云“迟”虽则“开遍”,却仅限于“向南枝”,不失为早梅,令人感到新鲜、喜悦。

C. 上阕先写在宜州看到梅花含苞欲放,接着写夜晚微风中传来梅花幽香,最后写早晨梅花开满枝头。

D. “玉台”句,词人展开想象,化用寿阳公主的典故,用比喻的手法表现梅的姿容。

E. 全词由景入手,婉曲细腻;以情收结,直抒胸臆。整首词风格疏宕,颇具韵味。

2. 这首词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 AD

2. 对比,全词以咏梅为中心,把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进行对比,既表现出天涯见梅的喜悦之情,又抒写了不胜今昔之慨,表现出词人心中郁结的不平与愤懑之气。

【解析】

1. 试题分析:诗歌中以五选二这种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是这两年的新趋势,这样考查方式比原来的问答题,考查的知识点要多得多,它可以根据诗歌涉及的形象、情感、手法等方方面面来设题。A项就是从情感的角度设题,词人在边地看到梅花“很是惊喜”,而不是“诧异伤心”。D项“比喻的手法”错,“玉台弄粉”一个“弄”字,把人的动作赋予给梅,采用的是拟人的手法。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手法和情感。题干问“这首词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考生应该抓住诗歌中使用频率最高、最明显的手法。该词描写梅花,实则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表达自己清高孤傲、坚贞不屈的精神;“玉台”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暗示自己在朝廷受到小人排挤毁谤,远谪天涯;“飘到眉心住”一句用典,典出《太平御览·时序部》引《杂五行书》中“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佛之不去。”

可见,该词使用的手法不止一种,而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对比的手法,全词以咏梅为中心,上阕、下阕都采用了对比,结合诗句,可知作者把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进行对比,在天涯之地宜州看到梅花开放表现出见梅的喜悦之情,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对比又抒写了不胜今昔之慨,再结合注释一可知后面这两组对比还表现了词人心中郁结的不平与愤懑之气。

阅读理解技巧顺口溜

概段意,方法多,可归并,善取舍。

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莫放过。

重点词,关键词,串成句,段意明。

阅读理解常考的说明顺序有哪些

1.空间顺序。物体总有一定的空间形式,复杂的事物也一定有多个侧面组合而成。要说明对象的构成,必然会涉及到所处的空间位置。空间顺序就是按照被说明对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或自上而下,或由前到后,或从外到里,或由某一中心点向四面扩散开去呈辐射式……按一定的顺序对事物作介绍。

一般对实体性的事物,包括建筑物、名胜等的结构或布局性的介绍,多以此为序。这样,能把复杂的物体讲清楚,可使读者对该事物对象的整体面貌和空间分布有清晰、具体的了解。运用这种顺序,文中常会出现“东”、“西”、“南”、“北”、“里”、“外”、“左”、“右”等方位词。

2.时间顺序。这是指以时间的先后作为说明的一种顺序。在介绍事物时,有的文章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为次序的,而有的是按事物从早到晚、从古至今的时间为顺序的,有的又会以某事物制作的步骤、演变的过程为顺序、……

一般讲,在介绍对象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方法等的时候,常采用这种顺序。这种顺序的好处是过程明晰,线索清楚,纵向排列明确有序。一般运用时文中会出现表示时间或先后的标志性词语。

3.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是指按照事物内在的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规律来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常用的逻辑顺序包括以下六种: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或由一般到个别);从主要到次要。

一般事理性的说明文和事实性的说明文中常会出现这样的顺序。特别是运用逻辑顺序可以把复杂的事物讲得清楚,有利于说明、揭示事理的内在联系。总之,阅读时抓住有一定标志作用的语言,可以更顺利地分析说明的顺序。

值得注意的是,说明顺序应局部理解,整体把握。一篇说明文往往不仅使用一种说明顺序,而是会根据说明的需要将几种顺序结合在一起。我们只有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段落,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去寻找和归纳其顺序。也就是说,我们既要把握文章的整体说明顺序,又要把握各层次中局部的说明顺序,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说明对象。

【黄庭坚的诗词阅读试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1.诗词阅读及答案

2.黄庭坚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3.诗词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4.《玛莎》阅读试题及答案

5.《寂寞》阅读试题及答案

6.野鸭阅读试题及答案

7.雨阅读试题及答案

8.黄庭坚生平经历及诗词

9.诗词《浣溪沙》阅读答案及赏析

10.诗词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下载word文档
《黄庭坚的诗词阅读试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