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案-沉浮的秘密
“huangsheng00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自然教案-沉浮的秘密,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自然教案-沉浮的秘密,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沉浮的秘密的教案设计
沉浮的秘密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秘密。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二、教学准备:
沉浮实验盒内含:同体积的塑料块、木块、橡胶块、铁块、塑料小桶、量杯网袋、测力计、水槽;潜水艇模型,橡皮泥、带盖的小瓶子、细橡皮管、空牙膏管、竹筷、海绵、塑料袋、线。
三、教学时间:
1 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水的浮力,认识到在水中的物体,不管是浮着的,还是下沉的,都会受到水的浮力。既然这样,为什么放入水中的物体有的沉,有的浮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秘密。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发现物体与同体积水相比,比水重沉;比水轻则浮。
(1)出示相同体积的塑料块、木块、橡胶块、铁块,将它们放入水中,观察哪些沉,哪些浮?
(2)这些物体为什么有的沉有的浮呢?你有什么猜想吗?
(3)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想。
(4)怎样设计我们的猜想对与不对呢?学生讨论设计验证自己猜想的实验方法。
(5)学生分组实验:用测力计测量这些同体积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把结果记录在P11的表格中。
(6)汇报实验得到的数据,并分析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7)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到底多重的.物体下沉,多轻的物体上浮呢?你会有什么设想吗?
(8)要求学生想到与水相比,而且是与同体积的水相比,就会发现其中的奥秘了。
(9)学生测量同体积水的重量。
(10)得出结论:与同体积水相比,比水重的物体会下沉,比水轻的物体会上浮。
2、指导学生研究同一物体,重量不变,体积增大,其浮力也增大。
(1)教师将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请学生观察会发现什么现象?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想出办法,让沉在水底的橡皮泥浮起来?
(2)为什么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后,在水中会由沉变浮呢?
(3)我们来比较一下橡皮泥在改变形状前后在水中受到浮力是否一样?我们怎样来比较呢?
(4)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利用自己设计的方法来比较橡皮泥改变形状前后在水中受到浮力是否一样。
(5)汇报实验结果。
(6)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7)师生小结得出结论:橡皮泥的体积越大,水对它的浮力也就越大。
3、指导学生发现同体积物体,如果重量不断增加,也会由浮变沉的。
(1)往浮在水面上的橡皮泥加硬币,看一看你的橡皮泥上最多能放多少个硬币?
(2)由此,你又会想到什么呢?
(3)物体的体积不变,如果重量不断增加,就会由浮变沉;如果重量不断减轻,它就会由沉变浮。
(4)为什么潜水艇既能上浮又能下沉呢?
(5)分组研究潜水艇沉浮的秘密。
(6)师生小结:物体体积不变,如果重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由浮变沉;同样,如果重量减少一定程度,也会由沉变浮。
(三)巩固应用。
1、鸡蛋在水中下沉,但是,往水里加盐,你又会发现什么呢?你能说这是为什么吗?
2、有的木块刚放入水中浮在水面上,过了一会儿就会下沉,你能设计实验,寻找其中的秘密吗?
篇2:《沉浮的秘密》教案课件教学设计反思
《沉浮的秘密》教案课件教学设计反思
探究:
1、知道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是什么。
2、初步感知“大小一定的物体,比水轻的会浮,比水重的会沉”。
知识:
1、能制作简易的科学模型。
2、有用简单器材做的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3、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4、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
情感: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重点:
知道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是什么。
教学难点:
制作简易的科学模型。
教学方法:
实验研究。
教学准备:
铁钉、气球、小玻璃杯、石子、灯泡、木棍、四个大小一样的塑料瓶、砂、盐、锯末、两块大小不同的木块、两个大小不同的螺母、装有水的水槽、天平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教师提问:玩潜水艇时,我们发现潜水艇里水的多少决定潜水艇的沉浮,一般物体的沉浮又与什么有关呢?
2、推测我们准备的这些材料如铁钉、气球、石子等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
3、观察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把物体放入水中观察,看看有没有推测错的物体,把水中上浮的物体和水中下沉的物体分成两堆,并在教材上记录。
二、制定研究计划,进行研究.
1、小组讨论:物体在水中浮与沉,可能与哪此因素有关?学生分小组讨论推测,并将推测结果记录在教材上。
2、教师出示并介绍本次科学探究活动的实验器材及名称。
3、教师演示实验:两块大小不同的木块放入水中都浮了起来,两个重量不同的螺母放入水中都沉了下去。
教师提问:这和同学们的推测一样吗?有的同学说大的会浮、小的会沉,可是小木块也浮起来了;有的说重的会沉,轻的会浮,可轻的螺母也沉下去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怎样来研究?
4、小组讨论并制定研究计划和方案,教师引导各小组商讨,制定尽量完善、有效的观察、测量、记录方法。
5、各小组汇报研究计划,教师可以就学生制订的方案中的不足进行指导。
(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学生们不容易想到用剩下的一个塑料瓶装水来进行实验,不容易将“水的.重量”作为物体沉浮的一个“界线。同时由于塑料瓶有一定重量的关系,有可能会影响实验效结果,在实际数学中,建议尽量用小塑料袋,减小同于容器重量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
三、观察记录,总结交流.
1、各小组按照自己制订的计划,进行一次物体沉浮的实验活动,并做好记录。
2、实验完成后可将实验情况记录通报全班。
3、联系实验中观察到现象,讨论物体沉浮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4、让学生汇报本课的研究与发现,并做好记录。同时让学生对自己此前的猜测,并进行分析、讨论、找出自己认知上的误区,修正自己的思维。
四、拓展与应用.
1、说一说潜水艇沉浮的道理。
2、在水中,铁块会下沉,可万吨巨轮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学生讨论、汇报,看看自己的答案有没有科学道理.
课题:自由研究
探究:培养学生运用求异思维,创建性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知识:拓展学生对物体在液体中沉浮规律的认识。
情感:培养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运用求异思维,创建性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物体在液体中沉浮规律的认识。
教学方法:
实验与观察。
教学准备:
教学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死海的故事与事实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教师提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不少物体沉浮的秘密。现在有一个问题请大家帮助老师想办法解决。
2、有一个新鲜的马铃薯沉入清水中,想一想,用哪些办法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二、制定研究计划,进行研究。
1、演示:把一个新鲜的马铃薯沉入清水中,想一想,用哪些办法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2、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并且要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寻找与他人不一样的办法。
三、观察记录,总结交流。
1、各小组按照自己制订的计划,进行实验活动,并做好记录。
2、实验完成后可将实验情况记录通报全班。
3、联系实验中观察到现象,讨论: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不用工具,不改变马铃薯也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4、启发思考,为什么人可以躺在死海中看书看报?
四、拓展于应用。
1、说一说马铃薯沉浮的道理。
2、在水中,铁块会下沉,可万吨巨轮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学生讨论、汇报,看看自己的答案有没有科学道理。
五、总结交流。
篇3:幼儿园中班《沉浮小秘密》教案
幼儿园中班《沉浮小秘密》教案模板
活动目标:
1.知道有的物品会沉在水中,有的物品会浮在水面,并能用↓、↑记录结果,表示上浮和下沉。
2.在感知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基础上,尝试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不同方法。
3.初步学会做科学小实验,体验操作的乐趣。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物质准备:
课件、4个水盆、相机、人手一条干毛巾;雪花片、木块、树叶、瓶子、玻璃珠、泡沫片、铁钉各8份;记录本每2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今天的天气真好,小乌龟和小蚂蚁要出去玩了,它们俩一块儿来到河边。
2.小乌龟说:呀!这里的河水好清啊,我们一起到河里去玩吧。
3.小蚂蚁说:不行,不行,我不会游泳,我一到水里就会给淹死的。
4.小乌龟说:那可怎么办呢?(请幼儿想办法,引导幼儿说出蚂蚁在水里会沉下去,需要能浮起来的物品当小船。)哎!有了,我可以送一些东西给你,或许这些东西可以帮助你浮起来。
二、认识沉和浮的标记,并能用身体来表示沉和浮。
师:小乌龟的篮子里出现了2个标记,你觉得哪个标记表示浮起来,哪个标记表示沉下去。(幼儿说一说)
师:你能用身体动作来表示沉和浮吗?
三、出示记录表,课件演示记录步骤。
师:小乌龟送了什么东西给小蚂蚁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请幼儿说一说)
师:(出现了“?”)请小朋友先想一想,这些物品哪些会沉下去,哪些会浮起来。能浮起来的物品下面打↑,会沉下去的物品下面打↓。接下来,再请小朋友们2人一组,一人把小乌龟要送给小蚂蚁的物品轻轻地放进水里,另一个人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四、幼儿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
五、展示幼儿记录结果。
找出有异议的瓶子进行重点讲解。
六、探索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师:现在雪花片、铁钉和玻璃珠有点不开心了,因为它们也想像木块、泡沫、树叶和瓶子一样,浮在水面上,帮助小蚂蚁在水面上游玩,怎么办呢?
七、幼儿尝试操作,师小结。
师:浮的东西可以帮助沉的东西浮起来。沉的东西也可以帮助浮的东西沉下去。
活动延伸: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大的沉浮现象,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活动反思:
针对《纲要》提出的:“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等。这节课我取材自幼儿身边较熟悉的东西,来进行了中班科学探究活动《沉与浮》,探索身边的科学,感知沉浮的`现象,并对沉与浮的现象做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尝试用简单的标记符号记录观察和探索的结果,在这类活动中培养他们从小爱观察和发现的能力,让幼儿真正感受到科学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
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日常生活中都能接触到的一些物品:泡沫、树叶、塑料玩具、铁钉、玻璃球、塑料瓶、记录表、笔等实验材料。让幼儿通过猜测、动手操作 、大胆尝试、观察、探索、实践等形式让幼儿感知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学会做简单的记录。
我在活动前让幼儿猜想,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哪些物体会浮起来,让幼儿先猜一猜,然后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亲自动手记录。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哪些物体是浮在水面上的,哪些物体是沉在水里的。最后环节:探索改变物体的沉浮。我通过小铁钉和玻璃球等也想帮忙作为一个引线,引出一个新的问题:如何让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让幼儿动脑筋想一想,试一试,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尝试、探索。
自主的科学活动离不开丰富的操作材料,但是在本次活动中,幼儿的探究材料不是很多,这里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便于幼儿学习操作记录表,二是这次活动只是我们班级对“沉”“浮”现象探究的一个起点,一盏“沉”“浮”现象的指明灯,还有更多的探究材料,我们将投放在班级的自然角,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来进行接下来的相关探究活动。
小百科:力指物体在流体(包括液体和气体)中,各表面受流体(液体和气体)压力的差(合力)。
【自然教案-沉浮的秘密】相关文章:
1.沉浮的秘密说课稿
4.沉沉浮浮游戏教案
5.《敬畏自然》教案
6.感受自然教案
7.《沉浮》教学反思
8.沉浮经典语录摘选
10.名字的秘密教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