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教案24―26课时

教案24―26课时

2023-02-20 08:20:0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盘尼西林之必要”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教案24―26课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教案24―26课时,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案24―26课时

篇1:教案24―26课时

教案24―26课时

24   第7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P42页的第1―3题,重点复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完成练习八第1―4题。 教学目的: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读写亿以内的数,进一步提高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序,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验算。 教学过程: 一、整理和复习亿以内数的读、写法。 做教科书P42页的1题。 教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数位位顺序表,教师板演。然后指名学生个级、万级标出来,区别计算单位和数位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教师先出示一个数,如24008009,让学生读一读,然后结合这个数的读法,指名说说怎样读,含有两级的数,再让学生做第2题,订正时重点帮助差生。 先指名说说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再做第2题,教师要结全写数帮助差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数的写法。 二、整理和复习几百几十以及整万数的口算加减法。 教师指名说说第二单元学习了哪些口算,再结合具体题目说一说口算的方法,鼓励学生灵活地进行口算。然后再让学生做第2题,订正时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三、整理和复习万以内数笔算加减法。 先复习一下亿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做3题,并用不同的方法验算。 四、综合练习做练习八第1―4题。 让学生独立做、检查学生口算的速度及平均错误率是否达到本单元要求,笔算的平均错误率是否达到本单位要求。再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进行补充练习。 课后记:本节课是复习课,内容比较简单,学生都能独立正确的完成。学生虽然会做题但在口头表达上仍有很大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5    第8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完成练习八中其余的习题。 教学目的: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加深对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理解,能够比较熟练地根据这种关系求未知数X和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整理和复习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做第42页4题,做题前先让学生说说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再批名说说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利用这种关系,可以做些什么。从而得出:利用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可以验算加法和减法;可以求未知数X和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二、整理和复习求未知数X 让学生做P42页5题,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求被减数和减数的不同方法。 三、综合练习。做练习八的第5―8题。 5题,要注意观察学生有没有把两种算法弄混的情况。 6题,先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再解出来。 7、8题。教师带领学生读题,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再根据题意列出分步算式,然后解答出来,教师行间巡视,辅导差生。 课后记:学生掌握了用未知数解文字题的方法,但还不能准确的用语言表达。在设未知数时句子不准确。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强调,让学生熟能生巧。   第三单位:年  月  日 26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P45―47页年月日的认识,完成练习九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各月和平年,闰年的天数,能够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数具准备:当年的.年历一大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答:1时=分   60秒=()分 4分=()秒         60分=()时 1星期=()天       3星期=()天 二、新课 1、引入 我们以前学过了一些时间单位,如时、分、秒,谁知道还有哪些时间单位? 板书课题:年、月、日 2、新课。认识年月日。 提问:一年有多少时间? 认识年历,教师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当年的年历。 教学生学会看年历,并且指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一边回答问题。 一年有几个月? 每个月的天数一样吗?各有多少天? 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二月有多少天? 指名学生在年历上找出儿童节、国庆节、教师节、劳动节、元旦的月日,说出今年这些节日是星期几? 拿出自己准备的年历,并在年历上圈出自己的生日,说出哪天是星期几? 认识平年和闰年。 提问:二月有多少天?一定是28天吗?出示几张不同年份的年历。使学生明确:二月份是28天的哪一年叫平年,是29天的一年叫闰年。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46页中间有关平年,闰年的那段文字,了解确定闰年的方法。 学会记大月和小月的方法。习惯上把31天的月份叫大月,有30天的月份叫小月。 提问:有什么好方法较快地记住各月有多少天? 介绍用拳头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如P46页) 引导学生小结: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小月30天,有4、6、9、11月,二月份平年28天,闰年29天。 齐读记大月的歌诀:用小黑板抄好,如P47页 学会计算全年天数。 教师指导学生算出: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三、巩固练习完成做一做中的第1、2题。 练习九1―3题。 四、总结。 五、作业。练习九4―5题。 课后记:本节课属于新的教学内容,且比较抽象,学生理解非常困难。特别是平年和闰年这一知识点,张宇同学根本不能理解。在解题和实际的应用中同学们也是显得很棘手。像这类知识要在实际的生活中去积累和应用才能掌握。     

篇2:26为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朗读文言文。

2.理解句义文义并积累文言词汇

2.教育学生立志明白事在人为的道理

教学重点:目标1 2

教学难点:目标2

预习指导: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逮       怠       迄    屏       鄙     恃       钵

2.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要求就学生求学是否有难易之分这个观点发表意见,结合课前三分钟,创设情境,为导入新课作准备。

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教师就刚才学生的意见(不管是正面意见还是反面意见)不作质评,要求学生读《为学》这篇课文从中找答案。(板书)

三、朗读训练。

1.朗读指导:

A、文言文要反复朗读;B、诵读文言文的方法有三种:一是“疏解文意的读法”,旨在初步读懂文章,领会文章中词语、句、段的含义,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

破句;二是“推究文理的读法”,旨以读出词语、句、段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恰当的表达文脉的贯通和层次,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三是“品味意境的读法”,旨在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要求读得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这三种是诵读的三个层次、三种境界。朗读课文要循序渐进,力求达到第三种境界。

2.教师范读,学生自已尝试读一次。(要求优生以高要求读)

四、疏通课文一二段:

1.要求学生对课文字、词、句质疑提问,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解答。

2.请一较好的翻译,由学生评价翻译质量并纠错。

3.让一较差的翻译。

备用难字:

之:指天下事,可不译。人之为学的“之”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学之的`“之”指学问,可不译。 昏:愚笨。旦旦而学之:而,表修饰,相当于“地”。久而不怠焉:而,表顺接,可不泽。怠;松懈。焉:语气词。迄乎成:乎,于,到。而亦不知:而,表顺接,可不泽。屏弃而不用:而,表并列,并且。无以异:没有什么不同。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4.背诵指导:

指导学生抓关键词背诵的方法来背诵的方法来背诵一二段:

先自由朗读一次,再集体朗读一次,看着黑板上的关键词语集体试背一次,自由试背一次,再找几个优生背。

5.课堂讨论:

由一二段的内容尤其是第二段的内容你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举手发言,不拘对错,有理即可。鼓励说话。

学生之间可以争论反驳。

参考意见:事在人为,要想成功关键在于是不是要立下志向,努力进取。

五、布置作业:

A类:背诵课文一二段  ;试翻译课文其余部分以备检查。

B类:默写课文一二段。

[说课精要]本节课主要在解决字词句义的基础上,结合课文中心进行思想教育,主要要求学生动口。背诵要讲究方法和技巧。

篇3:26为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朗读文言文。

2.理解句义文义并积累文言词汇

2.教育学生立志明白事在人为的道理

教学重点:目标1 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结合课前三分钟,要求演讲者举例说明“事在人为”的道理.

2.教师过渡:我们在说明自己的观点时,常常要举一些事例进行证明,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为学》 这篇课文,看作者举了什么例子来证明的。

二、理解三四段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三四段:

一男生读三段,一女生读四段

2.教师讲解几个难字词:

3.学生试自己翻译课文,遇到不明白的提出疑问,由知道的学生或老师解答:

4.抽查二同学各译一段,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

5.指导背诵:

同上节课,要求抓住关键词、对比排比的句式找规律背诵

先学生自己试背,再集体试背,后抽查三个人背。

三、讨论几个问题:

1.个别回答:

A.为什么天资愚笨平庸聪明敏捷不是固定不变的?( 因为如果一个人天资愚笨,才能平庸,但不停地学习,久而久之就学成了,如果一个人天资聪明,才能敏捷但不去学习,他跟天资愚笨,才能平庸的人也没有什么不同。所以说天资思笨、平庸、聪明、敏捷会互相转化。)

B.用一句话归纳本文作者的观点。(事在人为或主观努力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

2.自由发言:作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谈做学问的问题,为什么要从“天下事”谈起呢?(这是从一般到个别,由一个普遍真理推导出本文论点,合乎逻辑推理。)

3.书面完成,抽查交流:学完这篇课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100字以上,要有理有据,由课文结合自己的实际来答)要点:围绕事在人为的道理来说。

四、小结

五、作业,

A.课后练习一、二题(在作文本上)。

B.《掌握语文》P66    1-8

[说课精要]本节课主要在解决字词句义的基础上,结合课文中心进行思想教育,其中的.写作尤其重要。

26为学(第一课时)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4:26为学第一课时

广东省中山市三角中学 赵怀兵 zsyw@21cn.com

教学目标

1.学会朗读文言文。

2.理解句义文义并积累文言词汇

2.教育学生立志明白事在人为的道理

教学重点:目标1 2

教学难点 :目标2

预习指导: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逮       怠       迄    屏       鄙     恃       钵

2.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要求就学生求学是否有难易之分这个观点发表意见,结合课前三分钟,创设情境,为导入  新课作准备。

二、导入  新课,板书课题

教师就刚才学生的意见(不管是正面意见还是反面意见)不作质评,要求学生读《为学》这篇课文从中找答案。(板书)

三、朗读训练。

1.朗读指导:

A、文言文要反复朗读;B、诵读文言文的方法有三种:一是“疏解文意的读法”,旨在初步读懂文章,领会文章中词语、句、段的含义,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

破句;二是“推究文理的读法”,旨以读出词语、句、段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恰当的表达文脉的贯通和层次,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三是“品味意境的读法”,旨在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要求读得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这三种是诵读的三个层次、三种境界。朗读课文要循序渐进,力求达到第三种境界。

2.教师范读,学生自已尝试读一次。(要求优生以高要求读)

四、疏通课文一二段:

1.要求学生对课文字、词、句质疑提问,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解答。

2.请一较好的翻译,由学生评价翻译质量并纠错。

3.让一较差的翻译。

备用难字:

之:指天下事,可不译。人之为学的“之”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学之的'“之”指学问,可不译。 昏:愚笨。旦旦而学之:而,表修饰,相当于“地”。久而不怠焉:而,表顺接,可不泽。怠;松懈。焉:语气词。迄乎成:乎,于,到。而亦不知:而,表顺接,可不泽。屏弃而不用:而,表并列,并且。无以异:没有什么不同。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4.背诵指导:

指导学生抓关键词背诵的方法来背诵的方法来背诵一二段:

先自由朗读一次,再集体朗读一次,看着黑板上的关键词语集体试背一次,自由试背一次,再找几个优生背。

5.课堂讨论:

由一二段的内容尤其是第二段的内容你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举手发言,

篇5:26《理想的风筝》教案第二课时

26《理想的风筝》教案第二课时

26《理想的风筝》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老师热爱生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他热爱事业、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3.学习通过抓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以及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特点。 教学重点: 1. 向刘老师学做人:做有理想、有追求、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 2.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教学难点: 向苏叔阳学作文:领悟作者写人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谈话导入 1.作者回忆刘老师上课的情景,分别是通过哪几个事情来描述的? 2.从这些典型的事情中,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刘老师? 3. 我们来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抓住了哪些方面来体会刘老师的特点的?(演示课件) 第一件事,我们抓住了人物的神态(笑着对我们说)、语言(我就是那时候被甩掉一条腿的)还有学生的心理活动(酸涩、尊敬)。了解到是个乐观向上的人。 第二件事,我们抓住了人物的动作(靠着、站上),人物的神态(慷慨激昂,常常哽咽),学生们的感受心理活动(激动得落泪,沉重地低下头)。了解到刘老师是个热爱祖国,热爱工作的人。 第三件事,我们抓住了人物的动作(微仰、眯起、听、长舒一口气、点头),人物的语言(好!别紧张,想想),了解到刘老师是个热爱学生的人。 二、继续学文,理解放风筝的情景 1.下面请同学们就用这种方法用心地读读课文的7―9自然段,圈圈重点词语,划划相关句子,写写自己的感受,说说从中感到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课件出示要求)这里的词语、句子可以是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也可以是特别打动你的地方。你可以自己找找读读写体会,也可以小组合作分工分节共同完成。 2.学生自学,讨论。 3读后交流。 ◆“亲手制作” 引读一下各式各样。【心灵手巧】 ◆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 (残疾也阻挡不了刘老师对放风筝的渴望,他要体验放风筝的乐趣。)【挑战自我、自信自强】 出示课件: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 ①你们看,刘老师已把自己的风筝放上了蓝天,引读: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 ②此时的刘老师默默地注视着在空中翱翔盘旋的燕子风筝,什么都没有说。但我们分明感受到刘老师心中有千言万语。你仿佛听到刘老师在心里说些什么呢?此时,刘老师又在想些什么? (预设:1、他在想这只小燕子是我自己做的自己放的。 2、虽然我身有残疾,但我的心也可以像那风筝一样自由翱翔。) 师:对。此时,他也把自己当作小燕子,他还会将风筝想成谁? 3、他想到这风筝就是我的学生,正在蓝天上自由翱翔,茁壮成长 师:你想得太对了,这就是刘老师的理想,这是一只理想的风筝。(指着课题说) 所以,刘老师笑声朗朗,这是怎样的笑哟?这里有亲手把风筝放上天后,自豪的笑;有想到学生后欣慰的笑;有想着心中的理想,憧憬未来的笑。所以刘老师是最幸福的。 老师是个怎样的人?【追求理想、热爱生活、自强不息】 ③让我们面带笑容,快乐着刘老师的快乐,一起来读这句话。(齐读) ◆有一次,他故意洒脱手,让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了他生命的力量。 预设: ⊙动作――笑着、叫着、拄着、蹦跳着、追赶、喊着(兴奋、幸福、高兴、乐观,忘记了自己是一个老人,是一个残疾人。真像个小孩。) ⊙故意洒脱手――挑战 ⊙语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刘老师相信自己能够征服困难,自信【挑战自我】 师:怎么喊?你来喊(生读)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还不够,你再来(生读)女生读、男生读,咱们一起来(齐读) 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坚强 乐观 敢于挑战自我) 4.从刘老师亲手做风筝到放风筝到追风筝,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虽然是一个残疾人,但是他敢于挑战自我,自强不息,坦然地面对生活的.不完美,幸福地享受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才是真正的热爱生活啊!这才是生命的强者!(板书:热爱生活)他的这份热爱深深地感染着我、震撼着我、激励着我! 三、品味作者心声,深化理想的风筝 1.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配乐范读第11、12自然段。 30年,苏叔阳和刘老师在精神上是从来都没有分开过!他一直都在思念着乐观顽强的刘老师,思念是长长的风筝线,一头攥在老师的手里,一头系在学生的心头,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深情地呼喊,引读:刘老师啊,……思念您。 2.此时此刻,在作者眼里,刘老师放飞的仅仅就是一只风筝吗?不,还有他的理想,那么这理想的风筝究竟指什么? (1)作者苏叔阳一生中经历了很多的挫折,苏叔阳出生于1938年,大学毕业后当了一名教师,曾在多所大学任教。1978年,40岁的他离开大学讲台,成为北京电影制片厂的专业编剧。1994年,他因胃癌切除了部分胃,因为肺癌切除了左肺,又切除了脾脏。抗癌,先后多次手术,可苏叔阳在69岁的年龄上仍笔耕不辍,积极乐观地过着每一天。苏叔阳竟然写出了300万字的作品,出版了7本书。 (2)出示他文集中的话: 不管我多么衰弱, 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 我就会走, 哪怕是爬行, 也还在这路上挣扎。 (3)联系作者的生活实际,再联系我们刚才从三件事中品读的人物特点,现在你对理想的风筝有什么新的认识了吗?(同桌讨论一下) (理想的风筝就是指刘老师乐观向上的态度,对事业执着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就像他放飞的风筝,牵引着自己牵引着学生们,像他一样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做生活的强者!) 3.我们生活中有没有像刘老师这样的人,举例说说。 4.总结延伸 理想是火,点燃生命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前行的路。热爱生活的刘老师,用风筝寄托自己的理想,让理想伴随风筝在蓝天翱翔。让我们也和他和作者一样在心里放飞这一只――理想的风筝。(边总结边完成“风筝”简笔画板书) 四、作业超市 1. 课外阅读:魏巍的《我的老师》、海伦・凯勒《我的老师》、鲁迅《藤野先生》 2. 尝试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以《我的老师》为题写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 26、理想的风筝 刘老师――乐观自信 执著追求 热爱生活 -6-2  

篇6:Lesson 26教案

Lesson 26教案

课型:讲练课

课时:二节

ⅠTeaching Materials

Words: spirit, inventor, invention, pupil, build, print, track, frighten, frightened, safety, telegraph, lifetime

Phrases: try out, at the age of, rush out, New Jersey

Sentences: Thomas Edison thought that no matter how difficult something seemed, he could find the answer.

He said he thought more of a person who has one idea and makes it work than of a person who has a thousand ideas but doesn’t do anything about them.

ⅡTeaching Objectives

1.      Read the passage and try to understand it. Make sure to finish ex.1 in the workbook.

2.      Master all the teaching materials.

3.      Read the whole lesson fluently and the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 should be right.

ⅢTeaching Points

1.      The main points----(1)&(2) in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2.      The difficult points.

A. was always trying out  过去进行时,表示过去常常做某事。

B. so …that…  如此…以致…

C. thought more of…更看重…      think a lot of …对…有很高评价

ⅣTeaching Procedure

Period 1

1.      Organization of the class

Talk about Edison

2.      Revision

A.     Oral

What was David trying to do?  Why?

What was his idea?

①    Get sb. to do sth. ②be able to & can ③write neatly ④keep working on it

We also talked about the inventions

①    change the world more ②the second most useful ③would most like to own

B.    Wb. Ex.3

3.    The teaching of the new lesson

A.    Lesson 26

There was a great inventor who invented more than one thousand things. Who is he? Let’s go on to learn Lesson 26.

B.    Talk about Ediso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in Part 1

Learn: spirit; the spirit of a school; in good spirits

C.    Read Part 2 and do wb. Ex.1&2

D.     Read and learn

Part 1 Edison was a great inventor. He never gave up.

*try out; try out a radio; try out a new idea

*was always trying out; here use the past indefinite tense to describe something usually happened in the past

Part 2 Talk about Edison’s childhood.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find sb. to do sth.

*build…for sb.

*at the age of 12=when he was 12

*on the railways tracks

*rush out

*carry him to safety; in safety

*so… that …;

He was so frightened that he couldn’t move=He was too frightened to move.

He was so tall that he could reach it.= He was tall enough to reach it.

*open up

*lifetime; in his lifetime

Part 3 Edison liked a person who can work out his ideas.

*think a lot of= think much of

think more of …than of…

E.      Conclusion

4.      Homework

A.     Wb. Ex. 3

B.     Retell the story

Period 2

1. Organization of the class

We are going to read the passage and retell it

2. Revision

A. Ask and answer

What was Edison?

What was he always doing when he was a child?

Was he in school long? Why?

What did he do at the age of 10\12\16\22?

B. Do some drills

C.     Wb. Ex.3

D.     Reading Practice

E.      Retell the story.

3. Homework

A. Go over the language points

篇7:24《“东方之珠”》第二课时

24《“东方之珠”》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课文。

2、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知道课文是从三方面介绍香港的。

3、了解香港的美丽和繁华,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感知。

1、师生共写课题:“东方之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东方之珠”指哪里?

2、请你试着说一句话,用上这两个词。

(“东方之珠”是我国的香港。香港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听说这句。)

3、检查分节读课文。

在昨天的.学习中,大家已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了。谁有兴趣来读一读?

二、细读课文。

(一)第一段。

1、课文是怎样来写出香港的美丽和繁华的。先请默读第一节。

板书: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繁华的街市

2、试一试,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1)、细读课文2―4节,结合录相:说说你最喜欢哪些?为什么?读后交流。

2)、认真再读2―4节,多读读自己喜欢的那一节,体会你喜欢它什么?也可以读一读另外两节,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和大家一起讨论。

3、细读第二节。

1)出示图片:读读课文,说说你喜欢它什么?

2)质疑:倾听

3)多么美丽迷人的浅水滩哪!老师也喜欢,你能用朗读让大家感受到吗?

4)真是个迷人的沙滩!你能把它背下来吗?

作者先总写了浅水滩的特点,接着具体写了人们在这里旅游的感受。

4、细读第三节。

1)喜欢海洋公园的同学请你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2)师生引读:香港的海洋公园之所以举世闻名,是因为那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在碧波荡漾的人工湖上,几只______

、正在表演节目。它们____,____,____,______,游客不时被逗得开怀大笑。

3)你读懂了什么?(有的……有的……有的……)

4)质疑:作者为什么要写上“游客不时被逗得开怀大笑。”?

5)再读体会,背诵。

5、细读第四节。

1)自由读。

2)读后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填空:的摩天大厦

()的商品

()的街道

3)质疑。

4)练读背诵。

6、细读第五节。

1)每当夜幕降临,整个香港流光溢彩,显得更加美丽繁华。

2)出示: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溅落人间。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

A:中心句,用画出。中心词:灯的海洋

B:“灯的海洋”从何看出?读下文两句。读好比喻句。

C:再读注意:整个香港港湾里马路上

3)练背。

7、香港的沙滩那样迷人,公园如此著名,街市这般繁华,每一个人都禁不住由衷地赞叹。

齐读最后一节。

8、师小结:这颗“东方之珠”在离开祖**亲怀抱一百年后,终于在7月1日,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期盼中回来了。我们衷心祝愿香港的明天更加美好,永远闪耀在世界的东方。

三、作业:(机动)

仿照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写法,任选其中一句写一段话。(注意带点的词)

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

课外活动时,同学们个个生龙活虎。

秋天的田野热闹非凡。

妈妈做事非常细致。

24《“东方之珠”》第二课时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8:24《“东方之珠”》第二课时 之二

24《“东方之珠”》第二课时 之二

教学目标:

1、体会课文优美的语句,感受香港景色特点。

2、选择学习,深入理解,感情朗读。

3、激发学生爱香港、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谈话,师生沟通。

2、放歌曲《东方之珠》,创设教学情境。

二、导入揭示学法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东方之珠》这篇课文。

2、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学法。

到处跑跑――回头看看――用情读读。

(1)整体感知。“到处跑跑”:读一读,划一划,体会优美的语句,感受香港不同地方的景色特点。

(2)选择学习,合作探究。“回头看看”:选一选、议一议,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地方,分组学习讨论,小组合作探究。

(3)用情读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交流展示我们的学习成果(可不按顺序机动展示)

(一)学习浅水湾

1、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那?(随机板书:美不胜收、迷人、舒服)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里很迷人,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

2、你能读出那种舒服的感觉吗?(指名读)

3、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那舒服的感觉。(出示.课件配音朗读)

4、那种舒服的感觉找到了没有?(自由地读读)

5、谁再来试一试?老师给你配上音乐。

6、愿意读的同学都站起来读一读。

(二)学习海洋公园

舒服过后,我们再来看看热闹的,海洋公园的小观众们你们再来说说。

1、说感受。引出你从哪里看出海豚、海狮的表演非常精彩?

2、指导读“有的……有的……有的……”。谁再来读一读。

3、这么精彩的表演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课件)

4、多精彩的表演啊,难怪游客们被逗得_______,也难怪香港的海洋公园__________。(随机板书:举世闻名)

(三)学习铜锣湾

观赏了举世闻名的海洋公园,下面我们再到香港繁华的大街上逛逛。

1、指名读。

2、能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呢?(随机板书:热闹非凡、繁华)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它的繁华?

3、人流如潮的香港被称为“动感之都”,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出示.课件)

(四)学习夜景

繁华的街市令人流连忘返,香港的夜景更引起我们许多想象,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课件)

1、面对如此美的夜景,你想说些什么?(随机板书:灯火辉煌)

2、课文中哪一句话概括地说了香港夜景的特点?

3、是啊,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港湾里呢?___________。马路上呢?___________。 (随机板书: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彩斑斓)

4、香港的夜景真美,祖国的语言文字更美,谁来试一试,读一读。

5、学习结束段。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繁华的街市,构成了香港五光十色的动感世界,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内心的赞叹。(引读)香港,你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再来一遍,读出内心的赞叹。

四、情感升华

1、放香港回归录像。

2、谈学习这篇课文后的感受,自由抒发爱国、爱港之情。

五、实践活动:学做导游

我们对香港有这么多的了解,想不想当一回导游,把璀璨的“东方之珠”介绍给大家呢?

1、组内推荐导游。

2、导游向组内其他同学解说。

六、篇段训练

在香港游玩我们交了许多小朋友,他们很想了解我们这里,请同学们围绕“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

七、课外延伸

香港还有好多好看好玩的地方,回去以后可以通过上网查阅有关香港的资料,相信你对香港一定会了解得更多。

24《“东方之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9:24《镜泊湖奇观》第二课时

24《镜泊湖奇观》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镜泊湖的奇观,得到美的熏陶。

2、体会动态和静态的描写手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难点:作者是怎样通过动、静态的描写表现奇观的。

课时:二课时

课前准备:投影仪、录音机、音乐磁带、三张题单。

教学过程:

一、引导、审题,提出本节课学习目标。

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镜泊湖奇观》这篇课文。请同学们看黑板读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题目上看,你认为文章重点会写什么?“奇观”是什么意思呢?本节课我们将一起讨论:

1、镜泊湖到底有着怎样的奇观?

2、作者是怎样通过对镜泊湖的静态和动态的描写表现奇观的?

3、通过感情朗读来体会奇观。

二、质疑。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从内容到写法上你有些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板书疑问)

三、按兴趣分组根据提纲自学。

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课文主要写了这几个景点,即(指板书)湖、瀑、林。这几处景点中,你最喜欢哪一处?(按兴趣自由组合学习)

四、[先讨论提纲之三(林)]哪个勇敢者首先上来给同学们展示你的学习提纲。请将书及提纲带上来,放在投影仪下。按提纲,依次汇报你的学习情况。大家都要认真听,仔细看,一起学习讨论。

1、正确。(你还有补充吗?)主要是这三个方面的条件。请订正。大家拿起书来读一读这一句,地下森林形成的条件书上是怎么写的。

2、请接着汇报。看了画,你明白地下森林是怎么一回事了吧?(擦疑)所谓地下森林,实际上是……。书上有图,请看投影。这是从上面往下俯视看到的。

3、请接着讲。用简洁的短语板书。(长在火山口里)(相机擦掉本段疑惑)。大家懂了吗?你懂了吗?

4、地下森林长在火山口里,称为奇观,那么镜泊湖又“奇”在哪里呢?

五、[次讨论提纲之一(湖)]请喜欢“湖”这一景点的同学,谁争取上来展示?掌声鼓励。

1、最大特点是自然朴实而又绮丽多变。正确。拿起书来,老师引读,同学们注意接上。镜泊湖景色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朴实,它表现在……然而它又绮丽多变,并不单调……

2、请接着汇报。哪些同学也欣赏?为什么欣赏?(用了优美的词语写出了事物的形态、颜色、位置,即写出了景区的静态。说得真好。大家一块来欣赏这两句。读得不够美。要注意强调修饰形容的词语,速度稍慢,语调轻柔平缓。女同学齐读。

3、请订正。

4、湖“奇”在哪里?“水平如镜”正确。你能说说“水平如镜”为什么在这里就是“奇”呢?(湖的形成是由于火山喷发,岩流阻塞了牡丹江河道水面被抬高而形成的。江是日夜不停地流动着呢?可是湖面却水平如镜。)请板书。昨天预习时,有个同学认为它奇在波平如镜。这“波”指波浪,又怎能说平如镜呢?这说明江水在流动,但从水面上看,却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这不能不说这是“奇观”。(板书:“波”)

5、相机擦掉疑惑。

六、[最后讨论提纲之二(瀑)]林奇在……,湖奇在……,那么瀑又“奇”在哪里呢?哪一位同学上来当小老师。

1、正确,请订正。

2、正确,请订正。刚才××同学提出为什么“瀑从不结冰断流?”这个问题,你现在能不能用因果关系解释一下。投影请看图图,这便是飞瀑。

3、继续汇报。正确。你能能不将飞瀑直下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读出动感来。声势还不够,读时注意语速稍快,音量较大,强调数量词,千军万马,声闻数里等。男同学读给大家听听,女同学一起来,读出气势浩大的动感美。

4、瀑布真美,请回忆一下还有哪些课文对瀑布进行过描写?背给大家听听。

5、吊水楼瀑布“奇”在哪里?请用简短的词语写在黑板上。瀑布不结冰断流,堪称奇观。

七、.总结内容及写法。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知道了镜泊源奇观便是湖,瀑,林长在。作者主要采用了静态和动态的描写方法来表现镜泊湖奇观的。镜泊湖的幽静与吊水楼瀑布浩大的声势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实际上就是静态美与动态美的对照。因此我们在读文明,注意了动、静态描写,就能对文章内容理解得更全面,更深刻;在作文时,注意了动、静态描写,就能把内容写得更个体、更准确。

八、配乐齐读。

现在我们再一起来欣赏一下幽静的镜泊湖与飞流直下的吊水楼瀑布这两段,进一步感受一下它的奇观。

九、中心。

学到这里,你明白作者的.写作目的了吗?表现了……表达了……

十、现在你还有什么疑惑吗?(写传说的作用:

①写在文章前头,引起读者兴趣。

②反映出人民对镜泊湖奇观美好的解释和向往,更增添其神秘色彩。)

十一、作业:

本课及本单元的课结束了,请拿出自读课本,请你运用单元重点训练项目--事物的动态和静态自读《五花山》一课。用二、三分钟时间快速默读,找出静态和动态。

十二、.总结学习情况(非智力因素)

24《镜泊湖奇观》第二课时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10:24、《揠苗助长》教案

24、《揠苗助长》教案

24、《揠苗助长》教案   教材分析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说出“揠苗助长”这则寓言的寓意,明白不顾事物的发展,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的道理。 3、感悟几个“好”。好焦急――禾苗长得太慢;好办法――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好辛苦――从中午一直拔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好结果――(1)力气总算没白费;(2)禾苗都哭死了;好愚蠢――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 4、常试编寓言故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学生准备:1、自读课文三遍,会写会认本课中的生字新词   2、理解本课中词语的意思   3、感悟文本告诉我们的道理   4、会续编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喜欢寓言故事吗?你们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寓言都很简短有趣,又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一起走进一个非常有趣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齐读课题) 揭示课题:昨天,老师的爷爷打来电话,问我有什么好的办法能让他田里的禾苗长得更快些,我想了一宿也没想出办法来,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吗?(让学生各抒己见)引出:在古时候的宋国有一个农夫,他为了让禾苗快点长大,用的办法和你们不一样,而是将禾苗一棵一棵地往高里拔。 理解题意:拔苗跟课题中的哪个词的意思一样――揠苗。拔苗的目的是为了什么?理解“助长”。 二、整体感知 拔苗真的能让禾苗长大吗?让我们到文中去找找答案。 1、自由读课文,读到你觉得很有意思的地方就多读几遍。碰到词语宝宝多跟它打声招呼。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课件:(一棵硕果累累的苹果树)又大又红的苹果挂满枝头,词语宝宝就藏在苹果中,只要我们叫对了它的名字,就能将它摘下来。 (1)指名读词语,教师演示摘苹果。 (2)课件:把生字宝宝运回家。学生齐读词语。 (3)了解词性:词语宝宝很有规律地排列着,你发现什么没有? 第一排:转来转去  自言自语(ABAC的形式,并让学生口头说几个) 第二排:巴望 焦急  (形容心情很着急,并让学生口头说几个,如:心急如焚、心急火燎等) (4)你觉得课文哪儿特别有意思?读给大家听。 三、小组合作 、探究其因 小组合作: 农夫在巴望什么呢?他为了什么事而焦急?怎么做得?告诉我们的道理? 全班交流: (一)课件出示句子: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1、“巴望”是什么意思? 2、课文为什么用“巴望”而不用“希望”? 3、出示句子比较:a、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b、他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4、让学生说说用“巴望”好,还是用“希望”好,为什么? 5、指导感情朗读:读出农夫想让禾苗快点长大的焦急心情。 (二)你还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他很焦急?(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小节) 1、学生一边读,一边划出体现农夫焦急的词句。 2、交流:你从哪里看出他很焦急? 出示句子:他天天到田边去看。 ①当你读到这个句子时,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②刮大风时,他去吗?下大雨时,他去吗?他这样做为得是什么?(让学生体会他这样做是为了看到禾苗快快长大,从而理解他焦急的心情) ③指导感情朗读。 出示句子: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①  体会“焦急”一词。板书“焦”字,指导学生书写。 ②  “焦”字下面的四点像什么?(发挥学生的想象) ③  你仿佛看到农夫焦急地在干什么?(表演“转来转去”的情景) ④  你们仿佛听到他和禾苗说了些什么?(动作加上语言表演) ⑤  指导感情朗读,读出农夫的焦急。 3、农夫天天等啊,盼啊!希望他的禾苗快点长大,可是他看到的却是怎样的结果? 出示句子: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象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①  禾苗真的一点也没有长高吗? ②  为什么那个人会认为“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呢? ③  这时,农夫的心情如何? ④  指导感情朗读,读出农夫的焦急。 四、朗读感悟 (一)最后,农夫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让禾苗长高了?(课件出示课文第二小节) 1、默读:划出体现农夫这个办法的句子。 出示句子: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2、对于农夫的这个办法,你们有什么看法? 3、可是农夫却认为这是一个好办法,你从哪里看出农夫的这种心理。(让学生抓住:急忙、终于,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等地方进行理解) 4、老农累得怎么样?理解“筋疲力尽”的意思。板书“筋疲力尽”并指导书写“疲”字,老师故意把“疲”字的病字框用红色的粉笔写成,让学生从病字框联想到生病,体会生病时有什么感受?从而理解“筋疲力尽”的意思。 (二)(课件出示课文第三小节) 1、老农觉得自己什么没白费?因为他觉得自己这份付出换来了什么?理解“费”的'意思。板书“白费”,指导书写“费”字。 2、此时此刻,农夫的心情是如何的? 3、指导朗读,读出农夫高兴的心情。 五、阐明道理 1、禾苗真的长高了一大截吗? 2、听了父亲的话,儿子很纳闷,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3、才一夜工夫,昨天还好好的,怎么就枯死了呢?你心痛吗? 4、课堂小练笔:(课件出示)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农夫的儿子,你一定有很多话要劝你的父亲是吗?如果你就是那位农夫,看到枯死的禾苗,听到儿子的劝说,你长叹一声,又会怎样感慨道…… 六、课外拓展 (课件出示)是呀!禾苗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养料,在土壤中慢慢长大,这是禾苗生长的规律。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就得坏事儿。有了这个教训,农夫发誓以后再也不拔苗了。可到了第二年,农夫又种禾苗,可是到头来,禾苗又全都死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小朋友们回去编一个新的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  揠苗助长 巴望 急切  结果 道理: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篇11:课时教案

课时教案

武汉市光谷六小体育学科 教 案 本     年级: 二 年  级 教师:  李  宏  斌 2月――207月 第1课   实际授课时间:年2月  日―  日 教研组长签名: 学习目 标 1、通过常规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 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2、活动学生身体,发展走和跑的能力。 学习内 容 室内:体育常规 室外:300m跑走交替 内 容 要 点 与 要 求 实  施  过  程  及  提  示 T 一、室内: 1、教学常规 2、讲解体育课要求   二、室外: 3、编排队形   4、游戏:快快排队   5、走和跑 600-800m跑走交替 要求:听口令跑或走   6、课堂小结   1、小结上学期体育学习情况。 2、讲解上体育课要求。     1、分男、女成四列横队。 1、依次报数练习。 2、分列、排队。 3、分男、女生排队。 4、变换不同方向排队。   1、提出练习时要求。 2、带领学生练习。 3、体育骨干带领练习。       10’       5’   15’         10’   主 要 器 材 准 备   场地设计补充   异动 调整   预计练习密度 20%-25% 预计运动强度 大 中 √小     第2课   实际授课时间:2011年2月  日―  日 教研组长签名: 学习目 标 1、学习运动模仿操的基本动作,发展学生协调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提高安全意识。   学习内 容 运动模仿操1-4节   游戏:钻“山洞” 内  容  要  点  与  要  求 实  施  过  程  及  提  示 T 一、课堂常规 二、韵律活动:分左(右) 要求:节奏感强,能正确区分左、右 三、队列:向左右转 要求:方向(步伐)正确   四、运动模仿操:1―4节 动作:略 要求:想象动作,大胆展示   五、游戏:钻“山洞” 要求:1、团结合作、安全   2、行动迅速 六、课堂小结 1、教师带领练习一次。 2、学生分别领做,集体跟随练习。 1、教师示范。 2、教师暗示方向,学生练习。 3、加长预令的指挥。   1、教师提出动作名称。 2、学生创编动作。 3、学生展示、评价。 4、教师示范,学生跟随练习。   1、讲解游戏时的要求。 2、游戏练习比赛。 3、学生谈游戏后的体会。       5’     5’       12’ 16’ 2’ 主 要 器 材 准 备   场地设计补充 低年级排队时,可能有些乱,提 前到场指导   四列横队 异动 调整   预计练习密度 45%-50% 预计运动强度 大  √中  小     第3课   实际授课时间:2011年2月 日―  日 教研组长签名: 学习目 标 1、继续学习模仿操动作,发展学生模仿能力和想象力。 2、提高学生参加活动的兴趣,学会关心、照顾同伴。 学习内 容 运动模仿操5-7节   游戏:老鹰抓小鸡 内  容  要  点  与  要  求 实  施  过  程  及  提  示 T 一、课堂常规 二、队列:踏步走―立定 要求:左脚起动,两拍停止 精神饱满   三、复习:运动模仿操1-4节 要求:动作正确(舒展)   四、运动模仿操5-7节 要求:动作形象     五、游戏:老鹰抓小鸡 要求:能与同伴合作活动     六、放松活动:走成图形队   1、学生自行练习。 2、学生展示、评价。 3、教师讲解、示范动作。 4、学生模仿练习。 5、集体听口令练习。   1、走成图形队。 2、同伴间相互表演。 3、集体听口令练习。 1、提出动作名称。  2、学生想象练习、展示。 3、教师讲、示动作。  4、集体跟随练习。 5、小组互学互练习。 1、讲解游戏要求。 2、帮助分成8队,指定场地。 3、教师巡视检查。 小队长带领完成。     7’       5’     10’       14’       4’ 主 要 器 材 准 备   场地设计补充   异动 调整   预计练习密度 42.5%-47.5% 预计运动强度 大 中 √小 第4课   实际授课时间:2011年2月  日―  日 教研组长签名: 学习目 标 1、学习自编武术操的'动作,发展学生身体柔韧协调性, 培养对武术的热爱。 2、通过跳跃练习,发展学生跳跃能力,学习用前脚掌用 力跳。 学习内 容 自编武术操: 第一组动作 游戏:连续跳上跳下 内  容  要  点  与  要  求 实  施  过  程  及  提  示 T 一、课堂常规   二、队列队形:齐步走―立定 要求:步伐基本正确   三、武术手型动作:拳、掌、勾 要求:能正确展示手型动作   四、自编武术操:第一组动作 动作:略 难点:第二十动 要求:能跟随完成动作 (能独立完成动作)   五、跳跃:连续跳上跳下 重点:前脚掌着地跳 难点:动作连贯     六、原地踏步放松     1、讲示动作方法。 2、学生跟随练习。 3、自由组合,散点练习。  4、集体听口令练习。   1、分别讲、示拳、掌、勾动作。 2、学生练习三种动作。 3、教师领做手型变换,学生集体跟随练习。 1、分动示范、领做。 2、逐动学习动作。 3、教师巡视辅导。 4、领做连贯动作,集体跟随练习。 5、学生互帮互练。   1、原地前,后跳跃。 2、问:用脚的什么方位跳跃更轻松? 3、学生答问,教师讲示。 4、学生体验跳上跳下。 5、定数练习10×(3-4) 集体听口令练习    8’     4’       16’           10’     2’ 主 要 器 材 准 备   场地设计补充 对武术操的学习可能感到单调乏味,中间穿插讲个小故事。 异动 调整   预计练习密度 40%-42.5% 预计运动强度 大  √中  小 第5课 实际授课时间:2011年2月  日―  日 教研组长签名: 学习目 标 1、继续学习武术操动作,培养学生对传统体育运动的热爱。 2、通过游戏,发展学生行为敏捷,反应快的能力,体验成功与失败的感受。 学习内 容 武术操: 第二组动作   游戏:快找同伴 内  容  要  点  与  要  求 实  施  过  程  及  提  示 T 一、课堂常规 二、队列队形:齐步走―立定 要求:步伐正确   三、柔韧练习:站住体前屈 要求:能自主练习  四、复习武术操:第一组动作 要求:能基本能做的动作   五、武术操:第二组动作 要求:能基本完成动作   六、游戏:快找同伴 要求:能主动去找     七、踏步放松   1、学生合作散点练习。 2、学生示范,教师评价。 3、集体听口令练习。 1、教师讲解、示范。 2、学生练习,教师退视辅导。 3、比比看谁伸得远。 1、散点互学互练。 2、集体听口令练习。 3、纠正不正确动作。 1、逐动示范,学生跟随练习。 2、散点互学互练习。 3、全套动作练习。 1、走成同形队。  2、讲解游戏方法及要求。 3、游戏活动。   集体听口令练习。     5’     5’     5’     12’     12’     1’ 主 要 器 材 准 备   场地设计补充   异动 调整   预计练习密度  %- % 预计运动强度 大  中  小 第6课   实际授课时间:2011年2月  日―  日 教研组长签名: 学习目 标 1、初步学习(学会)并脚跳绳的方法,掌握脚前学蹲地 跳的动作要领。 2、学会游戏方法,发展学生奔跑能力,培养进取精神。 学习内 容 跳长绳:并脚跳短绳   游戏:换物接力 内  容  要  点  与  要  求 实  施  过  程  及  提  示 T 一、课堂常规 二、队列队形:报数 要求:口令正确 三、模仿动物行走 要求:开动脑筋、动作形象。 四、跳短绳:并脚跳短绳 重点:动作协调 要求:能连贯跳绳, 用前脚单跳跃       五、游戏:换物接力 要求:放在规定区域   六、放松活动:“挑担子” 作业:跳绳   1、讲示练习方法、要求。 2、跟随教师练习。 3、接教师的数练习。 4、分别依次报数。 1、提出练习要求。 2、学生散点体验。 3、学生展示,集体模仿活动。 1、原地双脚连贯跳。 2、单手摇绳练习(左、右手交换)。 3、徒手跳绳。 4、问:用脚的什么部位跳? 5、学生答问,体验。 6、持绳跳练习。 7、教师巡问辅导。 1、讲解游戏方法,要求。 2、教师示范一次。 3、分组体验,比赛。 跟随教师练习    6’     6’     6’         10’       2’ 主 要 器 材 准 备 短跳绳 每人一根 场地设计补充 1、注意重点辅导个别不会跳绳的学生。 2、课前准备一些跳绳备用。 异动 调整   预计练习密度 45%-47.5% 预计运动强度 大  √中  小

篇12:二语上26、“红领巾”真好-优秀教案小学课时备课教案-优秀教案

二语(上)26、“红领巾”真好-优秀教案小学课时备课教案-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插图,了解课文内容。 3、通过采用拟人的写法,体会小鸟的活泼可爱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4、培养学生的爱鸟、护鸟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鸟的活泼可爱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2、了解课文采用拟人的'写法的作用。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了这个题目你想到什么?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让学生自主识字: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3、全班汇报:教师讲解。 4、巩固识字:抢读生字比赛、开火车读词语。 5、写字指导:教师示范讲解。(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 三、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课文:读准字音,做到正确、流利。 2、分小节读课文:说说每小节写了什么? 第一小节:写小鸟最快乐,写出小鸟的活泼可爱。 第二小节:写小鸟最活泼,写小鸟是人类的朋友。 第三小节:写“红领巾”的爱鸟行动。 3、同桌间一问一答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鸟的活泼可爱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2、培养学生的爱鸟、护鸟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自渎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二、朗读感悟。小组合作学习。 思考:1、“红领巾”为什么加引号?“红领巾”指什么? 2、小鸟为什么说“红领巾”真好?应怎样读? 3、你觉得小鸟可爱吗?为什么可爱? 三、全般讨论得出答案。 1、指名读出赞美的语气。 2、借助图片理解可爱――外形、叫声、作用。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教师范读,学生全班读。 五、实践活动:小组讨论一个爱鸟护鸟方案。 六、布置作业。

篇13:24、画家乡教案

24、画家乡(教案)

24、画家乡 教学目标: 1、  认识“宽、虾”等12个生字,会写“贝、原”等6个字。 2、  朗读课文,感受美丽的景色,欣赏课文优美的语言。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  在教师的指导下,画自己的家乡,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  认字、写字,朗读课文,感受美丽的景色,欣赏课文优美的语言。 2、在教师的指导下,画自己的`家乡。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在随文中认识“宽、虾、脚、捡、贝、壳”6个字。 3、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第二、三段课文,朗读课文,品词析句,感受涛涛、山山的家乡美,激发学生爱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  师:你们喜欢画画吗?老师带几位小画家与你们认识。 出示:涛涛  山山 平平  青青  京京 这些画家画的都是家乡,揭题:画家乡 2、  读课题,想问题。 估计:a谁画家乡?b他们的家乡在哪里?c他们为什么要画自己的家乡?d他们的家乡有什么特点? 二、初读感知 1、  自学要求 (1) 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 想想刚才提出的问题2 2、  读后交流问题2 涛涛的家乡在海边 山山的家乡在山里平平的家乡在平原、青青的家乡在草原 京京的家乡在城市 三、学习第二段 1、出示大海图,问:这是谁的家乡?他的家乡在哪里?板书:哪里 2、大海美吗?用自己的话说说。板书:怎样美 随机出示:他画的海那么蓝,那么宽。(学习生字:宽)指导朗读 3、  师导:大海不仅美在景色,海美在海里有丰富的物产呢。出示: 一艘艘船上装满了鱼和虾。 随机学习“虾” 这么多的鱼该怎么读呢?指名读,评读 4、  这时涛涛正在干什么?板书:干什么 随机学习“捡”,涛涛怎样捡贝壳?学习“脚” 5、  出示:那个在海滩上赤着脚捡贝壳的孩子,就是涛涛。 指名读,齐读 6、  出示整段话,齐读 7、  看图,说话 (1) 我来到海边,看到海是那么――,那么――。 (2) 沙滩上的贝壳是那么――,那么――。 (3) 我捡到了许多美丽的贝壳,心里是那么――――。 8、  试背,师生接引背 四、学习第三段 1、  山山画的家乡在哪里?板书:山里。他的家乡美在哪里?自读 2、  出示图片 此时山山正在干什么?板书:采蘑菇 3、  谁愿意把山山介绍一下? 出示读:画上的山山,提着小竹篮,正要到树林里去采蘑菇呢。 4、  山山的家乡美在哪里? 出示:他画的山那么高,谁那么清。房前屋后都是又高又大的树。 你能美美地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5、  想象:山山的家乡还有哪里很美?你认为还要在画上添上什么就更美了?这时你会想到哪些四字成语? 随机出示:鸟语花香  山清水秀  百花齐放  百鸟争鸣  万紫千红 春华秋实 6、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的心情怎样?指名读全段,齐读 7、  看图试背 五、解决初读提出的问题3 随机出示:孩子们爱家乡,也爱画自己美丽的家乡。齐读     板书设计: 画家乡 在哪里  怎样美  干什么 海边 蓝 宽 装满鱼虾   捡贝壳 山里  山高水清  又高又大   采蘑菇

篇14:24麦哨教案

24麦哨教案

24 麦哨

1.认识“畔、兜、穗”等8个字。

2.感受语言的丰富与优美,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村孩子淳朴自然、

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麦哨录音,田园风光的图片。

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一、听田园牧歌

1 板书课题:给这两个字分别组一个合适的词想想麦哨是什么?(用麦秆做成的哨子)

2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听听吹响麦哨的声音是怎样的?看看课文几次写到“麦哨”?是怎样描写的?

3 交流,读通相关段落(课文第一、二、七、八自然段)。读准多音字“和”“应”。(提示:这两个字意思相近,可以组成一个同样

意思的新词“应和”。)

4 变化丰富的麦哨声就像一曲曲风格不同的田园牧歌,我们听着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提示:短促的麦哨声是一曲欢快的乐曲,悠长的麦哨声是一曲柔美的乐曲,而相互应和着的麦哨声就像一曲合奏曲。)

5 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麦哨声的段落。

二、赏田园画意

1 为什么孩子们的麦哨声吹得那么欢快、那么柔美?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其他段落,去欣赏乡野生活里的“欢快”与“柔美”的画面。

2 学生自读自悟,把“欢快”与“柔美”www.wenku1.com标注在相关的句子边。 3 随机交流所欣赏到的“乐”与“美”的画面,边交流边指导朗读,读出相应的感受。

(1)孩子们衣服美:“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 ①看图品味:碧蓝的'湖水边,茵茵绿草地上,孩子们玩耍割草,就像是绿草地上盛开了无数美丽的花儿,好一幅色彩艳丽的画。

②随机板书:碧湖,绿田,孩子,色彩斑斓的画

(2)田野里花果美:“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①哪些颜色映入你的眼帘?(鹅黄嫩绿、浓阴、金黄、黑白相间、雪白、浅黄色)

②这些颜色是一起出现的吗?(前几天、转眼间)

③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好一幅变幻无穷五彩纷呈的画。) ④随机板书:油菜,蚕豆,稻花

(3)田园里丰收乐:“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①哪些词语让你看到了丰收的景象?(到处、密密的、一蓬蓬、丰满、齐刷刷。)

②重点品味“擎”。(与“举、托”相比,“擎”字更显出果实的丰满,突出麦子的自豪与献礼般的郑重。)

③你又从哪里感受到了丰收的欢乐?跳动的音符奏出的是什么乐曲?(好一曲欢庆丰收的歌。)

④随机板书:欢庆丰收的歌

(4)小伙伴游戏乐:“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①看图想象说话,在这天然的草垫子上,孩子们会怎样快乐地游戏?

例:只见小牛来了个倒竖蜻蜓,还倒立着“走”起路来,两条腿在空中一颠一颠的,引得妞妞直拍手。哎哟,不好了,他手一软支撑不住,一头栽倒在草地上。不过,没事,那柔软的“垫子”让他乐得打起滚来。难怪“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②随机板书:翻跟头,竖蜻蜓,小伙伴们乐开花。

(5)“茅茅针”滋味美:“??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

直沁肺腑!”草地是天然的垫子,那茅茅针呢?(是天然的绿色饮料)

4 质疑:课文以麦哨开头,又以麦哨结尾,有何用意?(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蕴悠长,暗示孩子们的童年生活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

三、抒田园诗情

1 同学们,刚才我们品味着课文,仿佛看到了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玩耍嬉戏的情形,那快乐美好的田园生活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你再仔细读读课文,一定会发现课文中的好多词句也像麦芒一样齐刷刷的,也是那样的美。

2 学生自读,寻找有规律的词句,交流美的语句,诵读积累喜欢的词句。(通过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等形式读出句的节奏美,积累词句)

“一声呼,一声应”

“玩累了,喊渴了”

“密密的,鼓鼓的”

“嚼嚼,吮吮”

“你呼我应,此起彼落。”

“一张张,一朵朵,一蓬蓬”

“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重叠与对称)

“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

子。”(排比句)

3 品味精美词句。

拟人句:“麦田换上了耀眼的浅黄色新装。”

(把麦田当作人来写,显得非常亲切,富有情调,流露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比喻句:“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这句中包含两个比喻句,后一个比喻句是顺着前一个比喻句说下去的。比喻贴切,使景物染上了艺术的灵性)

四、课外作业

请同学们选用这一单元中欣赏的词句,尝试着写

几句诗,赞美田园景色。

《麦哨》这篇课文无论是文章的题目、布局构思,还是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不失为学生揣摩文本、领悟文章内涵的蓝本。本课文质兼美,许多语句值得学生去品味积累。但是,在落实各项教学环节的过程中,我仍有几点遗憾,感觉到在本课的教学设计及授课过程中还需

不断改进,以促进自己在教学中有更大的进步。

1.教学设计中学生对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方面缺乏针对性问题设计,感觉理解上不够到位。

2.

学生朗读能力还需要多指导。

3.

临场应变能力还需要不断提高。

我想,只有在探索中多寻找自己的不足和遗憾之处,才会真正的促使自己成长和进步,就让我们在遗憾中学会反思,经受磨练才会不断铸造出教学中的完美!

篇15:24节气立春教案

活动目标:

1 .初步感知音乐,区辨三段体结构轻柔、欢快、有力的不同特征

2 .大胆想象和创编,表现春天花草、动物苏醒的动作和姿态。

3 .知道会冬眠的植物、昆虫和动物的科学小常识。

活动准备:

1 .知识经验准备:知道几种常见的冬眠小动物。

2 .教具准备:课件一套(春天花草、树木苏醒视频以及欣赏图谱);音乐组合《春天叫醒了谁?》 (表现轻柔、欢快、有力的三种不同结构音乐);入场音乐一段。

3 .场地准备:椅子布置成半圆形,间距能够方便幼儿创编动作。

活动过程:

(一)创设“春天郊游”情境,律动进场

师创设了“春天郊游”的情境:“小朋友们,春天来了,天气真好啊,我们一起去外面走走吧!”(播放PPT-美丽的春天景色配轻柔音乐),师:“春天的风真舒服啊,空气也好新鲜,闻一闻,这里还有花香呢… … ”

(二)初步感知音乐

这一环节又分为了2个小环节。

1 .完整欣赏

师引导:“听,春天的音乐也响起来了,仔细听一听,这段音乐怎么样,听了有什么感觉?”

小结:你们听得真仔细,原来春天的音乐是不一样的,有的时候是轻轻的,很温柔、有的时候很活泼、很欢快,像跳起来的感觉,还有的时候很重重的,有力。

2 .再次完整欣赏乐曲abc三段体

师:“你喜欢哪一段,为什么?”(第一段听上去轻轻柔柔,很优美,可以用波浪线来表示;第二段很开心、很欢快,我们就用曲折线表示高高低低跳起来的样子;第三段我们请黑黑的大圆点帮帮忙,表示这段音乐有力、重重的感觉。)(图谱的衬底处理成了淡绿、中绿、深绿的颜色,使幼儿更好地理解三段音乐的不同特性。)

(三)分段欣赏并创编动作

1 .欣赏第一段,感知轻柔特点

( 1 )首先欣赏第一段

师:“春天的音乐真好听,它把世间万物都叫醒了,让春天变得很美丽。那第一段轻轻柔柔的音乐像是把谁叫醒了呢?你们猜猜看”

(幼儿猜测后,播放视频。这段视频画面动感,生动有趣,将花儿开放、树叶摇动、种子发芽等春天万物苏醒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幼儿回答后在图谱上出现相应的图案,并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示它们苏醒的样子。)

( 2 )创编动作

师:“你能用好看的动作学一学它们醒过来的样子吗?”

(花儿醒了,从花苞变成一朵漂亮的花;小草也醒了,从泥土里一点一点钻出来,扭动着身子;大树也醒来了,它抖抖自己的身体,迎着春风摇摆起来,真美!)

( 3 )配音乐做动作

“你们学得真好看,让我们跟着音乐一起去把它们叫醒吧。”带领幼儿边听音乐边模仿动作,进一步感知第一段轻柔、缓慢的特征。

2 .欣赏第二段,感知音乐的欢快、活泼本环节中,同样让幼儿先倾听,再引导幼儿想象是小兔子、小蝴蝶、小蜜蜂等等醒来了。

(在幼儿讲述的同时图谱出现相应的小动物图案。)

3 .倾听欣赏第三段,感受音乐的笨重、有力选择相应的动物来表现笨重、有力的特征,如大熊。

(四)听音乐完整欣赏“春天叫醒了谁?“

1 .第一次表演

师:“春天真好,会叫醒花草和小动物。现在我们跟着音乐,和春天一起去先把小花、小蝴蝶、大熊叫醒吧!”带领幼儿模仿它们醒来的动作。

2 .第二次是幼儿自由表演

师:“你们还想叫醒谁?让我猜一猜你表演的是谁醒来了?”

总结:

春天真是个热闹的季节,小朋友,我们一起去操场上看看春天还会叫醒谁!

《春天的颜色》春天是什么颜色的?小草绿油油春天是绿色的。迎春花黄澄澄春天是黄色的。梨花白茫茫春天是白色的。啊,我知道了,春天是彩色的!

春天来了此教案可以在具有英语特色的班级中使用,还可以在英语兴趣班中供老师们参考,通过游戏,孩子们会更加喜欢英语的

儿童诗《致春天》紫燕绕过冬的背影衔来一束魂牵故乡的馈赠蓝天划过一道生命的惊喜暖风抚摸颤栗的冰凌幻成一条流动的五线谱泉水汩汩亮出清脆的歌喉阳光拉覑你我的手穿越街巷走过乡村蓊郁的旷野弥漫绿的芳馥浣纱的村姑在水一方腾起一片诗意朦胧的涟漪摇落一泓奼紫嫣红的花溪含羞草深藏矜持的美丽布谷鸟送来第一封家书灵动的江南笑赴春天之旅

篇16:24节气立春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知道春天来了,感受春天的美。

2.从花、草、树中找出春天来到时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和发现,

活动准备:

1.家长带幼儿到公园、野外游玩时,注意引导幼儿观察春天的景色。

2.选择合适的室外场所或公园。

活动重点、难点:

找出春天的特征,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和发现。

审美元素:

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花儿开了,小草绿了,蝴蝶姑娘飞来了,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通过寻找春天的特征,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回忆冬天树木的样子。

师:冬天时,树木是什么样子?(光秃秃的)

师:春天到了,本来光秃秃的树枝上会有什么变化呢?

2.带领幼儿在幼儿园里寻找,观察小芽,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1)师:我们一起去看看树木有什么变化?

教师带领幼儿边走边观察园内树枝上的变化,帮助幼儿寻找树上的”小芽"

(2)师:你在哪里找到小芽的?小芽是什么样子的?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身体动作做出小芽的样子呢?

3.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自由表达对春天的变化。

师:除了小树长出了绿色的小芽,你还在哪里找到了春天呢?

引导幼儿说出长出了小青草,迎春花开了,蝴蝶姑娘飞来了。

4.教师小结: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树上长出了绿色的小芽,地上长出了小青草,蝴蝶、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春天真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5.幼儿欣赏歌曲《春天》。

活动反思:

本活动重点是了解春天的基本特征,学说“我找到春天了,春天有…,有…,还有…。”整个活动都能紧紧围绕这个重点有序的开展。从教具准备上来看,制作的课件图片鲜艳,形像生动,能突出重点,能较好的为教学服务。从环节上来看:在第一个环节中,“在什么时候,小熊蜜蜜会从冬眠中醒过来呢?”小朋友有点茫然,回答不出,可能这个问题对于小班来说比较难,故事里讲述的也不是很问题很接近的。当时我也做了及时调整为“小熊蜜蜜会从冬眠中醒过来,它说什么来了?”孩子们就回答出来了师教案.!我在提问的适宜性这一点把握的不够好,问题的难度要适宜,提出的问题要使幼儿能够接受,在幼儿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去提问。其它的提问在难与易的层次把握较恰当,在设计时也考虑到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步步拓展,从启发、激励幼儿的思维出发,引导幼儿在定势范围内连续思维。第二个环节中,前半段个别孩子交流时,孩子们能紧紧围绕老师的重点去说“我找到春天了,春天有…,有…,还有…。”后半段请小朋友互相边看照片边说说自己找到的春天时,孩子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照片上,忽略了自己的任务。在这点可以调整一下幼儿拍摄的照片,可以给它剪裁一下,突出找到的春天。在前期准备时,请家长和小朋友找春天时讲清楚拍摄要求和重点。

最后一个环节是听听春天的歌曲,flash比较美,孩子们能进一步感受春天的美。从目标达成度来看:我觉制定的目标与我班幼儿的发展特点和规律是一致的,不会过易也不会过难,而且较具体,易于衡量,可落实,其次这个目标是非常和谐的。幼儿在实际活动过程中,达成的目标与原定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以,这节课的目标达成度是比较好的。

【教案24―26课时】相关文章:

1.24《“东方之珠”》第二课时 之二

2.三语下26 一面五星红旗-小学课时备课教案-优秀教案

3.课时教案

4.26《郑成功》

5.八年级上教案第26、27课

6.二下教案 24、问银河

7.26《一束鲜花》

8.26《放弃射门》

9.26、《小白兔和小灰兔》教案

10.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26灰雀第1课时教案

下载word文档
《教案24―26课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