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高考诗歌鉴赏题巧解及启示
“广州紫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99高考诗歌鉴赏题巧解及启示,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99高考诗歌鉴赏题巧解及启示,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高考诗歌鉴赏题巧解及启示
高考诗歌鉴赏题巧解及启示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竟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9.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 相同的一首是( )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今年高考诗歌鉴赏题中的唐诗部分,所选诗歌短小浅显,明白如话,没有多大难度,大多考生都能读 个大概,然而对诗中关键词语及意境的理解,则因考生知识面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层面了:一般考生能读通诗句 ,稍有能力者能读懂作者心声,能力较高者除此之外还能读出诗中远近推移、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等。对不同 层次的考生而言,同样的试题在他们眼中便成了“拦路虎”或“一碟小菜”等不同的物什。就该题而言,一般 考生如何能得满分呢?我们不妨运用解题技巧,根据命题的一般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地解答这两道试题。
大家知道,人们在认识某个事物时,往往要遵循由表及里,由先及后,由上及下,由简及繁、由此及彼的 规律,命题者在命题时往往也要遵循这个原则,因此,当我们局限在原题上不能得出题意时,可根据这一命题 原则沿波溯源地寻求答案(要有两个以上围绕同一母题的子题为条件)。如上述第8题中,对该诗分析不当的项 为C。这题较有迷惑度。它难就难在对“风灯”一词的理解上。诗中的“风灯”即桅灯是行业术语,因过去桅灯 外面要加上纸罩避风,故名。细想之下,由上文“江月去人只数尺”可知,其时江上并没有风,否则江水也不 会那样宁静,江月也不会那样清晰近人了。然而大多数考生不懂“风灯”这个行业术语,对命题者有意望文生 义的曲解“江风吹打桅灯”也就无从察觉、无可奈何了。而除此外,这四项乍看上去均切合题意,都没有破绽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必急于作答,可静下心来先看下一题。在命完第8题的基础上,命题却又顺势出了考查 写法的第9题,细读第9题可知,上诗“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 于是题目的破绽便出现了。这里说第二句写了“灯”景,而上题中分析这句则说写了“江风吹打桅灯”,不是 成了“风”景么?由于下文是题于表述,显然无误,因此上题选项C作为答案把握就大了,理由有三:①即刚才 分析的“风灯”的真实内涵;②全诗四句写景,一、三、四句开头第一个词“江月”、“沙头”、“船尾”都 是偏正式合成词,作为精通格律的杜甫,不可能把“风灯”当成述宾短语看待,因此只能是偏正关系,这样就 与题意吻合了;③全诗前三句写静景,第四句以动衬静,写出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A、B、D项分析一致。这 种得出答案的方法即“由下及上”法。
第9题是根据诗中的写法,在其他四首诗中找与此相同的一项。命题思路是由此及彼,扩大了诗歌鉴赏的信 息量。我们答题时不妨由彼及此地溯源而答。先具体分析“彼”即四个选项中的诗歌创作手法,然后对照题意 ,选出符合要求即“此”的答案。题目中A项一、二句以骈偶句式写登楼所见,三四句以流水句式写登楼所感。 B项一、二句用非骈偶句式写所见,三四句以流水句式写所闻。C项一、二句以骈偶句式写“江山”、“花草” 之景,三、四句又以骈偶句式写“燕子”、“鸳鸯”之物。D项一、二句用非骈偶句式写所见,三、四两句以流 水句式写渔翁独钓的画面。从这四项分析可知,C项写法一句一景且全用骈偶句式,与其他三项有所不同。这是 “彼”。再看“此”,即《漫成一首》的写法则是四句分别写了四种景物,而且一、二句三、四句分别构成对 偶,各句之间似无关联,不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类有目的等关系,这种写作方法在绝句中是有名 的“一句一绝”的格调,它起源于晋代的《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一般情况下较难把握,但写得好,不仅能使写景生动,律对精切,还能形成一个统一完美的意境,使句与 句前后照应、融为一幅完整的画面。因其难于把握,故写此调的人不多,唐代唯杜甫喜用此律。如大家熟悉的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即依此调而成,对照题意,该题答 案也是C项。这也是杜甫写的一首绝句。首句写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次句以和煦的 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春光;第三句写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 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紧扣首句作动态描绘;第四句写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春天的温暖,在 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也紧扣首句作静态描绘。整个四句以江山、花草、燕子、鸳鸯四景构成了一幅色彩鲜 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其写法与《漫成一首》一样,体现了杜诗摹物清丽雅致,浑然无痕的 艺术风格。
今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考一首唐诗,一首新诗,共3个题目计9分,其分值比往年增加,约占整个卷面总分的 三分之一,可以说与词语运用、语言连贯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一导向启发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 二多”:
一、多读一些名家的诗篇。今年高考唐诗鉴赏题明为一诗,实际上却考了五首诗歌,阅读量相当大,这些 诗有的是课本上学过的,有的是课本外未学过的,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不能局限于课本,而要指导学生以 书本为范例,多涉猎一些与课本有关的名家的作品,如这次高考考了杜甫、艾青的诗,中学课本中也收录了他 们的作品,如果我们在课外适当地收集些他们风格不同的作品引导学生阅读,学生就能在总体上把握某作家的 创作风格,以便形成知人论世,知人论诗的评价鉴赏能力。这方面吉林省特级教师赵谦翔进行的“语文教育与 人的教育”教改课题为我们作了有益的探索。他在讲到某作家作品时,把该作家写的诗文代表作及别人评价, 介绍该作家作品的文章集中汇编成专题进行阅读教学。实践证明,这是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行之有效的 方法。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再也不能满足于以前就书讲书、死搬教参、死做题目的教学方法了。
二、多总结些解题技巧。平时在练习中多培养学生审题解题能力。老师在讲解过程中应明规律,给方法, 使学生拿到从未谋面的试题后不致产生恐惧感,从而达到快捷准确的解题目的。
这“二多”看似矛盾,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多读诗文是修炼“内功”,多总结技巧是锻炼“外功”。要想 在诗歌鉴赏题上得满分,不但要有深厚的内功,还要有扎实的外功。只有“二多”结合,内外并修,方可形成 较高的诗歌鉴赏素质,这点就姑且称之为“由多及少”吧!
篇2: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的解答技巧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的解答技巧
一、读标题,抓关键信息
诗词歌赋这类题标题是很重要的,毕竟标题当中一般都包含关键信息,对于解题很有帮助。有的是包含了时间、地点,有的也蕴含某种情感。例如《秋思》这首诗当中,就表达一种惆怅的思想感情。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中,就包含了时间,以及内容送别。如果考生答题的时候,抓到了这些关键信息,答题的方向也会更加的准确。因此,考生答题一定要仔细的分析标题,不要错过得分点。
二、仔细的品一品注释
诗词当中一般是少不了注释的,而注释的作用就是让考生更好的理解整首诗。具体来说,注释一方面是为了解释难点,另一方面就是交代诗词的历史背景。考生答题的时候就不能放过这些答题的细节,要去细细的品读注释。说不定结合注释分析诗词,考生会更清楚诗词的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情感。
三、分析作者的经历和写作风格
作者写的每首诗都是有感而作的,其中会有作者的写作风格以及自身的经历。因而,考生在评析诗词的时候,就可以结合作者的经历和风格来分析整首诗。例如,杜甫自身经历过贬官,他做的诗也会有仕途不畅,抑郁不得志的情感,再结合他的风格是沉郁顿挫的,考生答题的时候就有明确的方向了。而其他的诗人,例如李清照是属于婉约派的,因而她的风格就是曲折委婉的。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只要分清每个诗人的写作风格,了解他们的经历,答题就简单了。
四、全面分析,仔细分析整首诗
考生在解答这类题的时候,不仅对于关键句要去分析,对于每一句的意思和情感也要去分析,也就是全面分析,仔细分析整首诗。一般首尾句都是起到抒情和画龙点睛的作用的,中间的诗句大部分是描写内容。考生站在整体上分析每一句,就能理解全诗的意思了。
高考语文各种题型的复习战略
一、实用类题型的解答策略
这种题型一般会涉及四个文体,分别是新闻、传记、科普、报告。每年出现的文体也都会有差别,今年科普类和新闻类文章出现的机率会比较高,考生可以往这个方向复习,多去熟悉常考的题型以及解答思维的角度。以新闻类文章出题的角度来说,考生可以从新闻数据运用的方面,人称叙述的方面,采访过程再现的方面,现场情景再现的方面等等这几个方面来回答问题。
二、文学类题型的解答技巧
这类题型出题的方式都是比较固定的,就是小说类阅读题型。题型固定也就意味着考生平时这类题做到也比较多,但好多考生仍然拿不了高分。究其原因,也就是考生没有掌握做题的精髓。以环境描写的作用为例,考生要从四个方面解题,分别是环境本身这个方面,人物塑造方面,情节结构方面,小说主题方面。以人物塑造这个方面为例,可以是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也可以是烘托人物的心情,又或者是暗示人物的命运。考生如果把这四个方面回答到位了,拿高分就不成问题了。
三、论述类题型的解答办法
这类题型是相对于简单的,考生只要掌握的答题的要领,不用多长时间就解答出来了,不仅节省时间,准确率也高。解答这类题型有三个办法,第一个就是注意区分已然、或然、可能、不仅、必要条件这些条件词汇。第二个就是高度注意范围词,例如绝对、片面这些词,发现这些词考生只要找到原文对比,就能排除错误答案了。第三个方法就是考生要区分逻辑关系,例如并列关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等等,这些都是答题的关键。总之考生掌握答题的要领,就能很快的解题了。
高考语文题型如何把握技巧
一、积累是解题的基础
考生要想答好题,首先基础就要打牢固,也就是要多多积累基础知识。语文的题目涉及到文言文、诗词的解析以及阅读文章的解析,那考生平时就多去看一下文言文,如果不太懂就多去看一下注释,梳理梳理文章的意思。另外考生也可以借助一些书籍,例如文言文精读的书籍,来加深自己的理解,拓展自己的思维,积累一些素材。考生在积累这些知识的时候,都可以用摘抄本记录下来,以防自己忘记。
二、开放性题型的回答技巧
这类题型通常都没有标准答案,考生回答的言之有理即可得分。但是为了拿到高分,考生还是需要讲究技巧的。考生在回答这类题型的时候,就先得把诗句的意思翻译一遍,再去分析句子要表达的情感,一般是结合诗人的背景来分析的。通常是为了表达失意不得志,壮志未酬或者是思乡之情的。做好这两步,考生相应的做个总结就可以,一般分数不会低。反之,如果考生没有按照步骤一步步答题,那回答的思维逻辑也就不清晰了,很可能会少些了答题的要点,从而丢分或者是拿低分。因而考生要讲究技巧,规范自己的答题,这样得分率也会更高。
三、写作的备考技巧
语文最后一道题就是作文题了,如果考生写作能力强,也能与一般的考生拉开蛮大的差距。那考生就不能忽略写作,平时也要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而作文题材一般都是议论文,那考生就要多些议论文。而议论文一般都是三段论,每一段需要一个论点,以及相应的例子。那考生在写每一段的时候,就要按照规范去写。同时每一段的例子跟论点都要鲜明,要一眼能让人看的出来,阐述的时候也要简言意骇,不要长篇大论。
篇3:高考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
一首优秀的古典诗歌,它的形象塑造、语言特色,亦或它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应当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一部作品所体现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表达出的观点态度,才是它的最大艺术价值之所在。所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进行文学鉴赏活动,当然也是设计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的主要出发点。
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
下面,试以全国及分省命题的多份高考试卷为例,就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作些初步探讨。
一、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
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古典诗歌中,有不少意象的符号意义是固定的。这些意象,有着丰富特殊的文化内涵。它们已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而是一种思想情感的象征。所以,对这些惯用意象的符号意义,我们必须了解。如抒愁写恨时,常用“水”、“雨”等意象来表达,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柳”、“柳枝”等意象,则常用来表惜别怀远,如: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还有,松、竹、梅、菊象征人的高洁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等。
如20全国Ⅰ卷,鉴赏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十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断火试断茶,诗酒趋年华),在依题回答“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时,就得抓住“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意象)。因为作者选择的这些意象,体现了其深厚的寓情于景的功力,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心情无法排遣而又极力想暂时排遣”的主旨相契合。
再如年浙江卷,选用了三首诗歌:唐人刘禹锡的《乌衣巷》、金人吴激的《人月圆》及元人赵善庆的《中吕?山坡羊?燕子》。之所以把它们作为一组材料来进行比较阅读,原因之一是三首诗歌中都塑造了一个相同的意象:燕子。请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人月圆》)“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中吕?山坡羊?燕子》)后两句中的“燕子”,明显是从《乌衣巷》中化用而来。而《乌衣巷》中的“燕子”,则有着其特定的符号意义。吴激、赵善庆两位词曲作者剪裁唐人诗句,以抒亡国隐痛。于是,对命题者的下述设问,答案就很明确了:这三篇作品均通过燕子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篇4:高考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
一首优秀的古典诗歌,它的形象塑造、语言特色,亦或它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应当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一部作品所体现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表达出的观点态度,才是它的最大艺术价值之所在。所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进行文学鉴赏活动,当然也是设计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的主要出发点。
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
下面,试以2007年全国及分省命题的多份高考试卷为例,就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作些初步探讨。
一、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
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古典诗歌中,有不少意象的符号意义是固定的。这些意象,有着丰富特殊的文化内涵。它们已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而是一种思想情感的象征。所以,对这些惯用意象的符号意义,我们必须了解。如抒愁写恨时,常用“水”、“雨”等意象来表达,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柳”、“柳枝”等意象,则常用来表惜别怀远,如: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还有,松、竹、梅、菊象征人的高洁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等。
如2007年全国Ⅰ卷,鉴赏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十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断火试断茶,诗酒趋年华),在依题回答“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时,就得抓住“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意象)。因为作者选择的这些意象,体现了其深厚的寓情于景的功力,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心情无法排遣而又极力想暂时排遣”的主旨相契合。
再如2007年浙江卷,选用了三首诗歌:唐人刘禹锡的《乌衣巷》、金人吴激的《人月圆》及元人赵善庆的《中吕?山坡羊?燕子》。之所以把它们作为一组材料来进行比较阅读,原因之一是三首诗歌中都塑造了一个相同的意象:燕子。请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人月圆》)“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中吕?山坡羊?燕子》)后两句中的“燕子”,明显是从《乌衣巷》中化用而来。而《乌衣巷》中的“燕子”,则有着其特定的符号意义。吴激、赵善庆两位词曲作者剪裁唐人诗句,以抒亡国隐痛。于是,对命题者的下述设问,答案就很明确了:这三篇作品均通过燕子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篇5:高考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介绍
高考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介绍
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
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
例如,鉴赏刘禹锡的《乌衣巷》(浙江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回答问题时,就得注意:这首诗运用了一个什么典故?再品味一下:作者运用这个典故,又表达了怎样一种心境。
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中隐含了一个典故:王谢堂前燕。朱雀桥,在作为六朝都城建业(南京)的正南门外,是当时车马填塞的交通要道,至唐代已是野草丛生一片荒凉之地了。乌衣巷,是东晋时王导、谢安等豪门贵族聚居之处。据传王导家建有一堂,堂上悬有书写“来燕”二字的匾额。诗人从燕子的飞离,引出了人事盛衰的变化,反映了整个封建王朝贵族的共同命运。指出他们炙手可热的所谓荣华富贵,只不过是过眼烟云而已,并警示当时的统治者切莫重蹈覆辙。
当然,从典故着手去鉴赏一首诗,前提是能了解、分析出诗中运用的典故。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读古诗词,在阅读中不断积累。
篇6:高考诗歌鉴赏题例解
高考诗歌鉴赏题例解
题型一:形象鉴赏
一首好诗往往都会有一个鲜明的形象,通过这一形象我们可以感知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为此,分析鉴赏诗歌所描写的形象是走入诗人丰富情感世界的重要途径。从诗歌所描写的形象看主要有:人物形象(诗中人形象、诗人形象)、物象、景象(意象)等类。而要准确做好这类试题,需要考生明晰考什么,如何去作答,从历年的高考答案分析入手,不难发现,形象题可按以下几个答题模式展开作答。
类型1:分析意象(景象)=意象(景象)特点+描摹诗歌图景+剖析作者思想(特点+画面+情感)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题目。
余干旅舍
□(唐)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试分析。
解析:这是一道景象概括题,作答时,可按上述模式作答,分析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特点的何种图景,进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即可。
参考答案: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冷寂肃杀的西风落叶图。(特点)诗人独自在旅舍门外伫立凝望,由于草木摇落,整个世界显得清旷疏朗起来。淡淡的暮色,铺展得那样悠远,一直漫到了天的尽头。原先那一片茂密的青枫,现在连霜叶都变得稀稀落落,眼看就要凋尽了。(描摹的诗歌图景)这一番秋景描写,既暗示了时光节令的流逝推移,又烘托了诗人情怀的凄清冷寂,隐隐透露出一种郁郁的离乡情思。(表达的思想)
类型2:物象=物象特点+物与志的“契合点”+表达思想
诗人为了表达某种思想,往往托物言志、借物抒怀,通过物象来委婉表达内心的情感。因此,分析物象时,需抓住物象特点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的契合点,即可准确分析物象。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试分析“柳”的形象。
柳
□(唐)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解析:该题是一道鉴赏物象的试题。分析时,一要抓住诗歌内容看“柳”的`特点;二要知人论世,观照作者,分析诗人选用的“柳”与自己人生遭遇的关联点。这样才能准确分析物象。
参考答案:诗人先写往昔春日之柳婀娜多姿,再写秋日之柳的肃杀、凄凉,刻画了一个昔荣今衰的柳的形象。(形象特点)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身世的生动写照。(物与志的契合点)作者以柳自喻,叹己之少年得志,老来沉沦失意。(表达的思想)
类型3:人物形象(诗中人形象)=形象特点+定位+形象意义或表达的思想例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竹轩诗兴
□(宋)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透,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解析:人物形象的分析题需要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变化或者外在环境的衬托渲染,进而概括出形象特点,确定形象的身份,分析形象的塑造意义即可。
参考答案:该诗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特点)的诗人形象,(定位)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形象意义“) 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形象意义“) 竹“”雪“”梅”等意象反映了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形象意义)
题型二:艺术手法鉴赏
鉴赏诗歌创作的艺术手法是分析诗歌情感、品味诗歌意境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高考所呈现的主要题型有以下几类:
类型1:表达技巧鉴赏
所谓表达技巧就是指诗人为了表情达意所使用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修辞手法等。在古代诗歌中,常考的表达方式有抒情和描写,抒情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主要是景与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用典抒情等);而在写景诗中,重在描写方式的运用,主要的写景手法有时空变化、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感官变化、白描及色彩的渲染衬托对比等。其次,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想象、象征、烘托、对比、渲染、悬念、反衬、比兴、托物言志、铺陈描写、赋比兴、动静相衬、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借古讽今、用典、铺垫、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以动写静、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等。该类试题的考查均可按下列分析概括:
做题模式:表达技巧=手法+如何使用手法+作用
例4: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
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近,卖饧时,故乡惟有梦相随。
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
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抒情的?
解析:该题考查的就是诗歌的表达方式——抒情,作答时,需说明使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是如何抒情的,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词的上片作者巧妙使用了借景抒情、景中含情及用典抒情的手法。(手法)作者借楼上笛声、迷蒙山水、劳劳燕子、雨中梨花,(解说手法)渲染了一种凄凉气氛,表达了漂泊他乡游子愁苦的思乡之情;(作用)其次作者为了表达思乡之苦还使用了用典抒情,(手法)巧妙化用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诗句,(解说手法)委婉含蓄,情真意切。(作用)
类型2:炼词炼句题
做题模式:炼词炼句=解说词义(句意)+表达效果
该类试题是高考试题的常客,作答时,先结合诗句解说该词(该句)意义,然后可从艺术手法角度看使用了什么手法,进而分析这样使用的表达效果。例5: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钓船归
□(北宋)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
解析:该题是一道炼词题,作答时,需明确“净”的含义及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净”是殆尽、纯净之意,一“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的情景,(解说词义)而“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使用“净”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表达效果)
类型3:鉴赏语言风格
做题模式:分析语言风格=风格词语+语句分析+情感
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诙谐风趣、形象生动、质朴自然、简练缜密、含蓄明了、犀利平和、细腻委婉、豪爽热烈等。
例6:阅读下面这首词,试分析该词的语言风格。
鹧鸪天
□(北宋)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参考答案:这首词语言明快、典雅。(风格词语)上阙用“殷勤”“拼却”“舞低”“歌尽”等词,下阙用“几回魂梦与君同”“犹恐相逢是梦中”等语言,直接而鲜明地将当年相聚时的欢乐、别后相忆及再相逢的喜悦几近直白地表达出来。但作者又善于铺彩设色,如用“彩袖”“醉颜红”“杨柳”“桃花扇”“银釭”等词语、意象,又善于经营工巧雅致的句子,如“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语言显得典雅。(分析)整首词表达了与久别佳人重逢时犹疑是梦的惊喜和追忆别后对佳人苦苦的相思之情。(情感)
题型三:内容情感鉴赏
诗歌内容情感的鉴赏题主要是考查考生概括诗词的主要内容、分析作诗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评价诗词思想内容的能力。由于古诗词中所抒写的思想感情非常宽广,诗人表情达意的媒介也特别多,因此在概括内容、分析情感时,需要关注诗词的标题、注解、诗人经历等诸多因素。同时,还要明晰每首诗词的题材,题材不同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内容也不相同。为此,在备考时,需要考生识记、积累常见的情感、内容。
做题模式1:分析情感(概括内容)=选用的意象(所写之事)分析+表达的情感(思想)
做题模式2:评价内容=观点+诗词内容分析
总之,鉴赏一首诗,需要掌握的内容和技巧还有很多,在平时的备考中,考生如若能明析各类题型,知晓固定的答题要领,便可柳暗花明,巧妙地解析高考诗歌鉴赏题。
篇7: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答题技巧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答题技巧
一、比较情感的表达
主要指比较抒情手法的异同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要鉴赏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白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然后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一般情况下,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包括:
“忧国伤时”
“建功立业”
“人生感慨”
“思乡怀人”
“离愁别绪”
“咏史怀古”
“边塞征战”
“隐逸闲居”
“讽喻时世”
“闺怨哀愁”
“生活杂感”
“托物言志”
等方面。
【例1】重庆卷
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
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
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答: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二、比较字词的锤炼
鉴赏诗歌字词的锤炼,首先是鉴赏诗眼,然后是鉴赏用得极为精当的.动词、形容词和词性活用现象以及一些虚词。
【例2】20福建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楚两悠悠,
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
雨中寥落月中愁。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答: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寂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用“对”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三、比较形象的选用
古代诗歌的形象一般指的是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其中又以分析自然景物形象为重点。自然景物形象是诗人抒情的载体。诗人常将思想感情融入自然景物形象中,便形成了意象。
【例3】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年湖北卷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了“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答:严诗用了象征手法。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服务和友情的悠长,韩诗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四、比较技巧的分析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一般包括四个方面:抒情方式,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
抒情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另一种是间接抒情。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衬托、对比、象征、虚实、烘托、渲染、铺垫、用典、讽喻、联想和想象等。
表达方式指抒情、议论、描写、记叙、说明等五种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除教学大纲规定的八种修辞格外,古诗中还常用双关、叠词、顶针、借代、互文等修辞。
【例4】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2006年湖南卷
咏白海棠
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答:前句以梨蕊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说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五、比较意境的营造
意境,指的是“意”和“境”的统一。“意”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境”是作者描绘的客观景物、事物和环境。
抒情诗十分讲究营造意境,讲求情与景,意和境的相融为一,和谐统一。
古人谈境界有所谓“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之说。
“有我之境”就是一切事物都染上“我”的主观情感,营造出一种天地万物与“我”同悲喜的氛围,这是古典诗词常追求的意境。
“无我之境”是一种纯客观性的描写,天地万物、山川草木、写景状物、力求自然。
其实,在力求自然的过程中,作者的主观情感不自主地融入到笔下的万物中,何尝又不是一种“有我之境”呢?
【例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福建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日来。
云间连下塌,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逢中遇救,回舟江陵,南游岳阳作此诗。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日。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篇8:高考诗歌鉴赏题《岁暮》详解
高考诗歌鉴赏题《岁暮》详解
古诗赏析:杜甫《岁暮》参考答案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古诗赏析:杜甫《岁暮》参考答案古诗赏析:杜甫《岁暮》参考答案
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试题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9、【试题答案】
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理解鉴赏评价)
古诗赏析:杜甫《岁暮》参考答案默认分类
【试题解析】
一般认为,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借代和用典都是修辞手法。用典是引用的一种,也叫稽古。本题中的修辞手法还有“对偶”;还有“双关”手法,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偶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
【诗歌简赏】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五十二岁。这一年他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此后他到阆州,他又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杜甫心忧天下,写下了这首《岁暮》诗。首联诗人交待其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上传来外族入侵的消息。大唐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所以首联语气看似平淡,却包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痛!颔联“烟尘”和“鼓角”借代指战争,战事推到了雪岭,紧张的鼓角声使一向安静的江城骚动了起来。颈联作者目睹了战争的血腥和惨烈,对唐朝君臣发出质问:“朝廷谁请缨?”面对强敌,作者怀疑朝中还会有人请缨杀敌吗?尾联“济时敢爱死?”既是对全天下人的呐喊,特别是朝臣的忠告,又是对自己的鼓励,真正忠君爱国的人,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但“寂寞壮心惊”,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诗人一方面远离朝廷的境遇,无法为国分忧,无法施展抱负,徒有报国之心,另一方面诗人自己也是“岁暮”之人,虽然想杀敌报国,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只能独自寂寞。
篇9:高考诗歌鉴赏题《岁暮》详解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古诗赏析:杜甫《岁暮》参考答案古诗赏析:杜甫《岁暮》参考答案
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试题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9、【试题答案】
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理解鉴赏评价)
古诗赏析:杜甫《岁暮》参考答案默认分类
【试题解析】
一般认为,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借代和用典都是修辞手法。用典是引用的一种,也叫稽古。本题中的修辞手法还有“对偶”;还有“双关”手法,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偶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
【诗歌简赏】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五十二岁。这一年他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此后他到阆州,他又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杜甫心忧天下,写下了这首《岁暮》诗。首联诗人交待其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上传来外族入侵的消息。大唐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所以首联语气看似平淡,却包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痛!颔联“烟尘”和“鼓角”借代指战争,战事推到了雪岭,紧张的鼓角声使一向安静的江城骚动了起来。颈联作者目睹了战争的血腥和惨烈,对唐朝君臣发出质问:“朝廷谁请缨?”面对强敌,作者怀疑朝中还会有人请缨杀敌吗?尾联“济时敢爱死?”既是对全天下人的呐喊,特别是朝臣的忠告,又是对自己的鼓励,真正忠君爱国的人,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但“寂寞壮心惊”,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诗人一方面远离朝廷的境遇,无法为国分忧,无法施展抱负,徒有报国之心,另一方面诗人自己也是“岁暮”之人,虽然想杀敌报国,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只能独自寂寞。
篇10:如何解答诗歌鉴赏题 高考复习(高三)
1、学会利用已有的信息,如利用标题、注释、作者生平经历等
因为标题一般能揭示诗的内容和情感(如《伤田家》,提示了诗的类别);注释、生平经历能揭示诗的背景,鉴赏诗歌若能做到“知人论世”,对诗歌的内涵和情感就一定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如能有效地利用命题中的这些信息,对解读诗人的心境情感、作品的内涵意蕴是很有帮助的。
2、注意合理的鉴赏流程 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鉴赏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
可见,①诵读(考试时则是默读,)全诗--②(通过领悟语言)感受诗歌描绘的形象--③(通过联想和想象)理解形象和意境--④进而理解形象并与形象产生共鸣--⑤感悟、评价形象的审美价值(也即作品的主题、社会意义等)--⑥创造自己心中的新的形象,才是诗歌鉴赏的正确步骤。总起来说就是,先明确写什么,再弄清怎么写,最后读懂为何而写。
以上是鉴赏诗歌的步骤及方法。为了更直观、简明,列表如下:
典故
语境
省略
语序
语境意义:作者 上下文有关词语
的真正意思 作者或有关背景
所叙之事 想象
所写之景
精练
语言 含蓄
跳跃性
直接抒情
抒情方式 触景生情
艺术 移情入景
以动写静、以小见大、
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比喻、对偶、
象征、衬托等等
3、注意分析诗的表现手法 古诗常用一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来表达情感、体现思想,如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及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借代、衬托、反衬等修辞方法,因此鉴赏古诗要注意分析诗中所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4、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与惯用意象 古诗常用典,用典可收到言简意赅的奇特效果。典故的复习要力避艰深难懂,但学生接触过的并且是非常熟悉的应掌握,如“武陵人”、“廉颇老矣”、“青衫司马”、“豆蔻词工”、“封狼居胥”等。古诗中的一些惯用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如送别诗常用“柳”、“月”、“长亭”等意象,抒愁写恨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表现志向气节常用“菊”、“兰”等意象。掌握典故含义,把握惯用意象,可以找准理解诗词的切入点。
5、从诗中描写的对象来体味意境 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描写的对象来表现的。因此,要体味一首诗的意境,可从诗中描写的对象着手。如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这种意境是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的。要体味这首诗的意境,就必须抓住这些描写的对象,结合全诗来分析。
6、强化书面表达,注意逻辑条理 考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有一定的见解和感悟,但是一旦述诸语言,学生的思维却大打折扣,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不能准确地运用有关的诗歌鉴赏术语,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从阅卷效果来看,阅卷教师也往往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的答卷。
分点答题,点后例证。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就诗论诗,不枝不蔓。强调对诗歌本身的理解,答题时一般无需引经据典,泛泛而谈。
适当运用鉴赏术语。如:“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言有尽而意无穷”等鉴赏术语,使答案显得更技高一筹。
尽心
【99高考诗歌鉴赏题巧解及启示】相关文章:
1.巧解奥数题
2.高考诗歌鉴赏
3.巧解时钟问题
4.诗歌鉴赏题题内容
5.高考诗歌鉴赏习题
10.怎么做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