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高考诗歌鉴赏的解题思路

高考诗歌鉴赏的解题思路

2023-03-11 08:40:5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快乐耶耶”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高考诗歌鉴赏的解题思路,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高考诗歌鉴赏的解题思路,欢迎阅读分享。

高考诗歌鉴赏的解题思路

篇1:高考诗歌鉴赏的解题思路

高考诗歌鉴赏的解题思路

国家考试中心张伟明先生曾撰文解释: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论。高考以主观题形式出现的古诗鉴赏题命题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可能是完全开放的,它必须是带着镣铐跳舞,即在放开手脚的同时对试题加以必要的限制,答题切人点不宜太大,只能聚焦于诗中最为出彩之点,就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某一方面加以设问。有些同学由于没有掌握好答题要领,往往答非所问或不知所云,造成失分。那么,在诗歌鉴赏中怎样根据命题的要求找到答题突破口,规范答题表述,悟出答题规律,获得高分呢?

一、辨清题材类型,把握思想内容

古代诗歌从题材上大致可以分为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怀古咏史诗、即事感怀诗、边塞征战诗、羁旅思乡诗、闺怨送别诗等,鉴赏古诗要先从题材上掌握、区别好这几种类型。例如不同类型诗歌在题目上的用词各有自己的特点,像送别诗的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怀古诗则多用感、怀、忆等字眼。如果了解了这些特点,也就基本上把握了诗歌的思想内容或者诗歌的主题,为鉴赏领悟全诗打开了一扇大门。

经典试题 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20xx年高考四川卷)

夜 归

周密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藤。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解题思路 领悟思想感情,要从诗歌所塑造的形象或所描绘的画面(景象)入手。首先我们从题目思乡诗这一题材的特点(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对亲人的牵挂)为突破口分析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所蕴含的感情:诗的前三句写了归客倚杖蹒跚、不顾一切而归的情形,第四句写出了归客快到家门时的所见(亲人在灯下补衣)以及感受到家的温暖的心情。

参考答案 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正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都从这幅画面中流淌出来。

二、领悟语言特色,品味传神字词

诗歌的语言具有形象、凝练、含蓄的特点,在品味诗歌语言时应注意有象征意义的词句,挖掘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要抓住包含作者情感的词语进行深入体味,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

经典试题 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0xx年高考江苏卷)

鹧 鸪 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解题思路 纵观全词可以看出,这是一首羁旅思乡词。同样是妻子生日,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个又字把作者为了仕途不得不离乡背井、抛家别眷的思家之苦揭示了出来。

参考答案 又字暗示作者已不止一次浪迹天涯,平实朴素的语言饱含着几多愁苦和无奈。

三、抓住特有意象,揣摩隽永意境

意象包括意和象两个方面。意指的是诗歌中的思想感情,象指的是诗歌中人和物的形象。所谓意象,就是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缺一不可。

意象构成意境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中只有一个意象一一墨梅。但这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树带着墨色的有个性的梅。细细品味,我们能感受到诗中有一种狂放不羁、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是通过这树梅形成的,这就是本诗的独特意境。一般咏物诗大都如此。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洲。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组合起来,形成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 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表面上这首诗句句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引发读者无尽的审美想象,形成了诗歌隽永的意境。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掌握了意象分析,高考古诗鉴赏题就成功了一半。

经典试题 《暮春沪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分析。(高考湖北卷)

暮春沪水送别

韩 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解题思路 从题目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是通过写景来抒发感情的。作者选用绿暗红稀这两个词,意在以暗淡色彩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而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自然引起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惆怅。作者巧妙地用绿暗 红稀暮云 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衰败景象,把错综复杂的感情概括为古今情,收到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 这首诗将错综复杂的隐情、友情、人世沧桑之情、天下兴亡之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惆怅感伤的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 术特色。

四、把握表达技巧,简析艺术手法

诗歌的表达技巧即艺术手法,主要是指所用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诗歌考查的表达方式重点是描写和抒情。涉及到的表现手法一般有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反问、双关、引用(典故)、衬托(正衬、反衬) ,反衬又有以动衬静、乐景衬哀情等;还有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象征、托物言志等。

经典试题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述理由。(20高考福建卷)

端 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1)端居:闲居 (2)素秋:秋天的代称。

解题思路 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可以看出本首是写景抒情诗,作者通过写室外台阶前的青苔红树,雨景、月色,描绘了一幅清冷幽寂寥落的画面,实际是借景来抒发自己内心的孤寂悲愁。从近年来的题目可以看到,考题多以写景抒情诗为主,那么,分析作品景与情之间的关系,注意比较鉴别,是分析诗歌的关键。

参考答案 这首诗第三、四句在艺术手法上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 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篇2: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思路分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思路分析

分析构思(结构思路)型

1、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3、解答分析: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4、答题模式:①概述诗句的内容。②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5、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案:(4分)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篇3:高考古诗词鉴赏解题思路

● 忧国忧时

1。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 反映别离和战乱的痛苦

3。 同情人民地疾苦

4。 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 建功报国

1。 建功立业的渴望

2。 保家卫国的决心

3。 报国无门的悲伤

4。 山河沦丧的痛苦

5。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6。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7。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 思乡怀人

1。 羁旅思乡之情

2。 对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

3。 边塞思乡之情

4。 闺中怀人之情

● 长亭送别

1。 依依不舍的留念

2。 情深意长的勉励

3。 坦陈(吐露)心志的告白

● 生活杂感

1。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2。 昔盛今衰的感慨

3。 借古讽今的情怀

4。 青春易逝的感伤

5。 仕途失意的苦闷

6。 告慰平生的喜悦

篇4:高考古诗词鉴赏解题思路

(一)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了怎样的画面?诗人通过什么景物表达自己的感情?

2、答题步骤:

① 描写初始中展现的途径和画面(翻译——忠于原文)。

② 用4个字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以下4组)

孤寂冷清;萧瑟凄凉;雄浑壮阔;恬静优美+明净炫丽。

③ 回答表现诗人什么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

3、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时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①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的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滩上静睡不动。

② 这是一幅明净炫丽的图景。

③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二)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怎样的表现手法?怎样的艺术手法?怎样的技巧(手法)?怎样抒发感情的?

2、答题步骤:

① 明确告诉其手法。

② 结合诗句证明为什么。

③ 运用这种手法有效地表达出因---而产生的---情感。

3、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骆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时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

①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② 天位方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③ 两处反衬都突出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篇5:高考解题思路

1、解析几何最经常考什么?

解析几何是一些综合题最喜欢考察的知识点,可难可易。纵观历年高考命题的规律,解析几何主要围绕主干知识--椭圆的方程和性质,运用圆心的轨迹、圆锥曲线的定义、性质、椭圆标准方程的变形、直线斜率、圆的性质和平面几何知识推证椭圆的一些基本性质,会对圆锥曲线中的存在性、唯一性、不变性、恒成立等性质进行论证、运用。

2、三角形题年年考,失分严重怎么办?

对于三角形这个知识点,在复习的时候复习,应重视以图形为载体运用三角变换求角的方法与注意点,已知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或高等如何解三角形。

3、填空题后几题可能一般比较难,怎么办?

根据对多年高考命题的分析,填空题最后几题之所以难,是因为涉及向量数量积、基本不等式、数列、圆锥曲线等知识点。

那有什么解决的方法呢?其实向量数量积的考核,主要以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正六边形和圆锥曲线为载体,数形结合求数量积和参数;基本不等式主要考察求最值及参数范围;数列与圆锥曲线基本量的计算,运用抽象函数的性质求函数值与解不等式、三角形的计算与三角求值;命题的否定与必要不充分条件也经常考察。

4、立体几何怎么都搞不定?

复习应关注符号语言表述的命题的真假判断,共(异)面的判断与证明、用性质定理寻找平行线与垂线的方法,运用三棱锥体积求点面距离。

5、关于应用题。

应用题可从解三角形、概率、数列求和、函数、立几等模型出发构建数学模型,概率应用题应注意解题规范。

6、函数重点考什么?为什么每次都错很多?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题,函数主要是论证函数的基本性质,难点是将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等知识结合,涉及求参数范围、解不等式、证明不等式,重视分类讨论在研究函数问题中的工具作用。

7、数列复习应重视对差、等比数列的综合运用。

掌握证明一个数列不是等差(比)数列的方法,会用整数的基本性质和求不定方程整数解的方法求解数列的基本量,证明数列的一些基本性质(如无穷子数列项的整除性质和不等关系)。

8、学有余力的话,关注一点高等数学的知识和竞赛知识用处大吗?

在中国教育中,如果想要在应试方面有比较明显的优势,高分网高考频道小编建议学生们可以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关注高等数学知识与竞赛知识,在高考中,虽然知识点都出自高考大纲,但高考在思维的考察方面,实际上是站在更高的高度。如果在解题中有一点高等数学的底子,很多知识点交叉的题或者是难题,解决起来都是很方便的。

[高考解题思路分享]

篇6:高考古诗词鉴赏解题思路分析

高考古诗词鉴赏解题思路分析

1 设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2 设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3 解答提示:诗歌思有路,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4 答题模式:(1)概述诗句的内容。(2)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3)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5 答题示例:(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

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

茅苫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案: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乌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篇7:高考诗歌鉴赏解题方法

表达技巧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

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

诗歌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集要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例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例如: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诗歌从水中月景写起,生动地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例如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具体的抒情手法有:

①借景或借物抒情。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②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比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比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借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另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等等,都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以上两种抒情方式均属间接抒情。

③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再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④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比如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前四句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写蝉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后四句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何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

⑤托物寓理。一般是哲理诗,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⑥用典抒情达意。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比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谦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⑦叙事抒情。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⑧借古讽今。如戎昱《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政治讽刺诗。唐代自安史乱后,朝政混乱,国力削弱,藩镇割据,边患十分严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边境各族人民倍受祸害。因此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以为国耻,痛心疾首。这首讽喻诗,写得激愤痛切,直截了当,一针见血。

(二)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

1.用典:(1)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情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例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例如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例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3.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例如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像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4.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例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5.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例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6.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例如李德裕《登崖州城作》:“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抒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7.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例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8.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或先抑后扬之分。例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地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9.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例如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10.动静: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例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

11.正侧: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例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写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2.直抒胸臆:即景抒情,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例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13.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例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江水犹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14.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例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出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三)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虚实结合

第3课时

一、高考原题详析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高考福建卷)

端 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答:

(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1)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他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2)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从其他角度(或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古人重“炼”字。“僧敲月下门”的“敲”,以动衬静,更加表现了山的幽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顿时让满园充满了生机;“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表现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同样一个“敌”字,用字险而稳,除了客观环境的清寥凄寒之外,更兼有主观心灵的寂寞凄怆。仔细品味,方觉韵味无穷。

(2)艺术手法即诗歌的表现技巧,可以从诗歌的抒情方式、诗歌的写作手法、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如从修辞运用方面,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互文手法。三、四句中的“青苔”与“红树”、“雨中”与“月中”,“寥落”与“愁”,都是互文错举。“雨中”与“月中”,似乎不大可能是同一夜间出现的景象。但当诗人面对其中的一幅图景时,自不妨在心中浮现先前经历过的另一幅景象。这样把眼前的实景与记忆中的虚景交织在一起,无形中将时间的内涵扩展延伸了,暗示出像这样的通宵不寐,思念远人已非一夕。

篇8:高考诗歌鉴赏解题方法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答案:(1)清秋 日暮 月初白 落叶 流萤 孤灯

(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的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本题第一个问题是对诗歌意象的考查,属于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考查,第二个问题是对诗歌精妙词语的考查。

解析:做这类试题,要关注古典诗歌“意象”与作者情感存在着的相对固定的对应关系。如下表:

宫殿楼台、鹧鸪、烟柳雾堤历史变迁,今昔盛衰、物是人非 折柳、柳絮送别、愁绪、飘零 明月、春光、梅花落、大雁、归帆对月怀远、思家怀亲、羁旅愁思 菊花、梅花、荷花高洁、傲视、洁身自好 暮春、流水年华易逝、美人迟暮、报国无门 落叶、落花伤春、悲秋 捣衣、玉关思念征夫 香草、美人忠臣贤相、治平盛世 梧桐、细雨、寒蝉凄楚、悲凉 青鸟、鸿雁、驿路信使、音信

因此,对此类问题的解答,从意象与感情的对应关系入手是捷径。

篇9:高考诗歌鉴赏解题方法

一、总体发展趋势:注重经典性,体现导向性,追求综合性

古诗词的考查,在选材范围上坚持突出经典性,以唐宋诗词为主体,兼及其他时代诗词曲等。2014年考查杜甫的《奉陪郑驸马韦曲》,2015年考查苏轼的《醉翁操》,2016年考查陆游的《西村》,2017年考查王维的《晓行巴峡》,均为唐宋诗词作品。

北京高考古诗词阅读鉴赏的题型多年来稳中有变,体现导向性,追求综合性。一是将古诗词语言鉴赏能力、对诗歌内容的概括能力以及读后感受的表达能力结合起来考查。如2011年北京卷第13题:阅读张耒《示秬秸》,要求针对张耒的家教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二是将诗歌鉴赏与课内所学的诗词在内容或手法方面的异同进行对比赏析,如2016年北京卷第17题:“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三是将诗歌鉴赏与古诗文阅读、古今名言名句积累的考查综合起来,如2015年的第17题(2)和第18题,2016年的第18题,2017年第18题。

北京卷古诗词鉴赏试题向外进一步延伸,实现课内、课外的有效链接,引导学生拓展利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和方法阅读课外浅易古诗文。这正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的必然趋势。

二、基于学科素养:重视基础性、综合性,追求应用性、创新性

新考试大纲的修订,注重梳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层次关系,体现了素养导向,标志着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建构,将在高考考核目标中落新实,在各学科高考试题中践行。

北京卷一直注重古诗词命题的开拓与创新,注重课内与课外联通、必修与选修渗透,经常呈现富有突破性的题型,促进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语文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建构。

2017年北京古诗词试题的题型及分值、考核目标定位以及开放度,基本与2015年、2016年保持一致。2017年诗歌选材清新别致,诗句理解略有难度,但是第15题基本上阐释了诗意,学生应该能够理解。4道试题涉及所学过的课文4篇:陶渊明《归园田居》、王勃《滕王阁序》、杜甫《秋兴八首》、辛弃疾《菩萨蛮》,体裁包括诗、词、散文;涉及课外古代诗歌5首,都是古代文化经典。试题考查的视角仍然保持多元化,总体难度基本与2016年持平。

2017年古诗词阅读注重考查学生积累、运用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主要是古诗词常用意象的理解、赏析能力。

第15题和第16题,侧重考查考生对“意象”的理解。古人常常通过意象来表情达意,学生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手法,这是考生学习古诗词的基本功。这两题对应《考试说明》中“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和“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赏析”两个考点,与2015年第16题、2016年第15题一样,均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与把握。

第17题考查古诗词对比阅读能力。2017年第17题: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与2015年第19题,2016年第17题,题型和分值都一样,2015年需要学生回忆背诵篇目《醉翁亭记》后再进行比较,2016年将所要对比的诗歌《游山西村》全部呈现出来,2017年选择了杜甫和郦道元的两句诗并直接呈现,无需学生完成回忆后才能做题,这就大大降低了难度,使试题考查目标直指阅读鉴赏能力。

第18题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和运用名句名篇的能力”,与2015年的第17题(2)和第18题、2016年的第18题基本一致。这些题目以具体情境为试题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避免以单纯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设计考题而导致死记硬背。第18题的3个小题目均给出了诗词的上句或下句,降低了难度,便于学生作答。

【高考诗歌鉴赏的解题思路】相关文章:

1.高考数学题六大解题思路

2.高考诗歌鉴赏

3.高考阅读散文解题角度思路

4.高考诗歌鉴赏习题

5.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型

6.高考:鉴赏诗歌的语言

7.怎么做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8.高中数学解题方法与思路

9.高考政治措施类主观题解题思路与技巧

10.萧萧《灯火》高考散文阅读试题及解题思路

下载word文档
《高考诗歌鉴赏的解题思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