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型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型

2023-07-20 08:16:2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zovt”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型,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型,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型

篇1: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

考点解读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吟咏的对象。高考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技巧点拨

1、分析诗歌中所描写的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

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3、分析诗歌塑造此形象的意义(体现作者的某种情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象征或托物言志)。

经典例题

一、【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15题。(共12分)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3.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答案】15.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妹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解析】15.本题考查综合比较阅读诗歌的能力。这道题的综合能力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筛选以及把握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综合感知两首诗的情感,再根据问题回到诗歌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关于墨梅画的特点,“此花风韵更清姝”“桃李依然是仆奴”直接点出“清姝”;“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点出艺术技艺的高超。分析两诗侧重点时不妨从内容、手法、情感上逐一思考,能说出两首诗具体内容,其区别也就体现出来了。

二、(·四川成都上学期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一首明词,完成(1)~(2)题。(9分)

满江红·咏竹

陆容

不种闲花,池亭畔、几竿修竹。相映带、一泓流水,森寒洁绿。风动仙人鸣佩遂,雨余净女添膏沐。未成林,难望凤来栖,聊医俗。

问华胄①,名淇澳②。寻苗裔,湘江曲。性孤高似柏,阿娇金屋。坐荫从容烦暑退,清心恍惚微香触。历冰霜、不变好风姿,温如玉。

①华胄:旧指贵族的后裔。②淇澳:淇河岸的弯曲处。历史上以盛产竹而闻名。

(2)这首词写出了竹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6分)

【答案】竹的特点:翠绿、姿态可爱、高洁、不畏冰霜。

表达的情感:表达了对竹的喜爱赞美之情,希望具有像竹一样的高洁品质。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概括竹的特点,先从词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如“森寒洁绿”“风动仙人鸣佩遂,雨余净女添膏沐”“性孤高似柏”“历冰霜、不变好风姿,温如玉”等,然后加以概括即可。这首词是托物言志类的诗歌,作者一是表达对竹的喜爱,二是希望自己能具有像竹一样的品质。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蝶恋花送春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问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注释:莫,莫非。

上片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垂杨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上片描写了一个喜爱春天、对春天的归去依依不舍的垂杨形象。(概括形象特点)春天来到后,楼外垂杨的千万缕枝条想要把春系住,可见其对春天的喜爱;春天离开后,垂杨不舍春的离去,便飘起柳絮跟随着春要看它到哪里去。诗人借垂杨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春、惜春之情。(结合具体词句分析)

【解析】楼外杨柳垂下千万条如丝的枝条,好像要系住那春天,但春天经过短暂的逗留,还是决然离去了。天空随风舞的柳絮,是否要尾随春天归去,去探看春的去处,把它找回来?春残时节,花落草长,山野

一片碧绿。远望着这碁春的山野,听到传来的杜鹃鸟的凄厉?声,杜即使(便做)无情,也为“春去”而愁苦,因而发出同情的哀吗。我只好举酒送春归去,春却没有回答。看到的只是在黄昏中忽然下起的潇细雨。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咏笼莺①

[清]纳兰性德

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幕中。

有心惊晓梦,无计啭②春风。

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

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

【注】①莺:黄莺,别名金衣公子。②啭:鸟鸣叫声。

诗人刻画“笼莺”这一形象,有何实际意义

【答案】作者通过托物言志的手法,借黄莺虽处在金衣翠幕之中,却受到雕笼的束缚以自比,表达了作者对追求自由而不得的不满及怀才不遇(或:白白浪费青春年华)的怨恨。

【解析】这首词运用了借物(笼莺)抒怀(或:托物言志)、反衬(以“梁间臙”等乌的自由反衬“笼中莺”的苦闷)、对比(以美好愿望与残酷现实进行对比,想告诉人们春天的好消息却不能自由飞翔,想直冲云霄一展胸怀却囚禁鸟笼不得自由)的手法,表现了作者烦厌官场、渴望自由的思想感情。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⑴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⑴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解析】月亮照在离家万里之遥的瞿唐峡的上空,是春天初六的上弦月。月光皎洁,时时照亮幽暗的居室,像往常一样洒满清幽幽的天空。这四句是写月的,表现的是环境的清幽。天气凉爽,衣襟下垂不动,月亮高悬,对着流满泪的脸。这里的“泪脸”很直接的表明了诗人的漂泊之苦,忧国之愁。最后一句的意思是:有乌鹄向南飞,在这深深的夜里,它栖落在江边。

实战演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寒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郑思肖是宋末诗人、画家,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

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寒菊”形象?诗人借寒菊表达了什么情怀?

【答案】①塑造了傲立不群(孤傲高洁),坚贞不屈的菊花形象。从“不并百花”“独立疏篱”中可看出不随时俗、孤高傲世。从“枝头抱香死,北风不落”中突出其在肃杀的北风中,枯守枝头,抱香而死的不屈坚贞。②抒发了不愿随从于世俗权贵、独守清高的人生追求和坚持气节、不仕元朝的爱国情操以及忠君报国、宁死不屈的可贵精神。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为两问,“寒菊”的形象分析,“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它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诗人借寒菊表达的情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本诗名有咏菊,但菊花实为自已的真实写照,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鼠屡败吾书偶得狸奴捕杀无虚日群鼠几空为赋

陆游

服役无人自炷香,狸奴乃肯伴禅房。

昼眠共藉床敷暖,夜坐同闻漏鼓长。

贾勇遂能空鼠穴,策勋何止履胡①肠。

鱼飱②虽薄真无愧,不向花间捕蝶忙。

(注)①胡:中国古代称北边或西域的民族。②飱:同“飧”。

4.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猫的形象。

【答案】4.陪伴作者,给人温暖;勇猛善战,功绩非凡;不求待遇,尽职尽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猫的形象”,然后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诗句概括其特点。本题中,从“狸奴乃肯伴禅房”可见:陪伴作者,给人温暖;从“贾勇遂能空鼠穴,策勋何止履胡肠”能看出猫的勇猛善战,功绩非凡;从“鱼飱虽薄真无愧,不向花间捕蝶忙”可见:不求待遇,尽职尽责。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素香丁香

【宋】王十朋

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

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

词中刻画的丁香形象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答案】词中刻画的丁香具有高雅、香气素淡、与世无争、满怀愁绪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由“琉璃叶下琼葩吐”可以看出“高雅”的形象特征;由“素香”可以看出“香气素淡”的特征;由“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可以得出“与世无争”的形象特征;由“结愁千绪”可以得出“满怀愁绪”的形象特征。考生依此组织答案即可。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的题目。

西江月·红梅

【宋】王安石

梅好惟嫌淡伫,天教薄与胭脂。真妃①初出华清池。酒入琼姬半醉。

东阁②诗情易动,高楼玉管休吹。北人浑作杏花③疑。惟有青枝不似。

【注】①真妃:唐朝贵妃杨玉环。琼姬:传说芙蓉城中仙女。②东阁:古代宰相招致、款待宾客的地方。③杏花:一种春花,枝直。

用四个词语归纳红梅的特点。

【答案】质朴、自然、清纯、妩媚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的能力。事物的形象有时通过相关诗句来表现,有时通过关键词语来突出。因此,在作答时一定要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其次挖掘事物内涵,要由表及里地把事物的含义挖掘出来。本题要求“用四个词语归纳红梅的特点”。“梅好惟嫌淡伫”,意思是梅花虽好只是嫌它素淡挺立,写出了梅的质朴;“天教薄与胭脂”意思是梅花红中微淡的色彩,是上天给它施予了一层薄薄的胭脂,写出了梅的自然(雅致);“真妃初出华清池”意思是梅花像贵妃出浴,写出了梅的清纯;“酒入琼姬半醉”意思是梅又像喝了仙子醉酒,写出了梅的妩媚(娇媚)。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伤愚溪【注】

刘禹锡

溪水悠悠春自来,草堂无主燕飞回。

隔帘惟见中庭草,一树山榴依旧开。

【注】愚溪,在湖南省永州市西南,本名冉溪。唐柳宗元谪居于此,改其名为愚溪,并结茅树蔬,筑堂而居。此诗作于柳宗元去世三年后。

本诗和晏殊《浣溪沙》词中都有“燕”这一意象,它们的作用是否相同?请具体说明。

【答案】不相同。《伤愚溪》中的“燕”体现了自然永恒不变的特性,衬托人事变迁,斯人已没。《浣溪沙》“似曾相识燕归来”句中的“燕”象征生活中循环往复、永远存在的美好事物,与“花落去”相对,寄托了词人对自然、人生乐观通达的观照。

【解析】回答本题要注意结合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再联系燕子的象征意义,进行综合思考。

六、阅读下列诗歌,完成所列问题

踏莎行

贺铸

杨柳回塘①,鸳鸯别浦②,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③。

返照④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⑤: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注释】①回塘:曲折的水塘。②别浦:不当行路要冲之处的水口。③红衣:荷花的红色花瓣。芳心苦:指莲心有苦味。④返照:夕阳的回光。潮:指晚潮。⑤骚人:诗人。

(1)此词咏荷,词上片刻画的荷花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上片最后两句使用的艺术手法。(5分)

【答案】(5分)上片中荷花具有孤寂、悲苦的特点。(2分)后两句使用了拟人手法(1分),将荷花比作亭亭玉立、孤芳白赏的美人(1分),表现了它处境寂寞和芳华零落的悲苦(1分)

【解析】词人在上片通过对周围的环境和荷花“红衣脱尽芳心苦”的正面描写,突出了寂寞地开落、无人欣赏的荷花形象特征;下片将荷花比作美人,似与骚人语,不肯嫁春风,曲尽它的情态风神;显示了荷花的幽洁高雅。

七、阅读下列诗歌,完成所列问题。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有评论赞誉这首诗“咏物最上乘”,请简要分析诗中蝉的形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这首诗以蝉的饮露难饱指自己的清贫;蝉的徒劳鸣叫和树的无情寄托孤独凄凉的身世遭遇;借咏蝉以喻自身品质的高洁。

【解析】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后半首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实属“咏物”佳绝。

八、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一题。

早雁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诗中的“早雁”是怎样的一个物象?

【答案】诗中的早雁是遭射四散,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人形象。

【解析】此诗采用比兴象征手法,借雁抒怀,以惊飞四散的鸭確比喻流离失所的人民,对他们有家而不能?的悲惨处境寄予深切的同情;又借汉言唐,对当权统治者昏庸腐败,不能守边安民进行讽刺。全诗通篇无一语批评执政者,但在秋天就设想次年春天胡骑还在,则朝廷无力安边之意自明。风格蜿曲细,清丽含蓄,为杜牧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咏琴

刘允济(注)

昔在龙门侧,谁想凤鸣时。

雕琢今为器,宫商不自持。

巴人缓疏节,楚客弄繁丝。

欲作高张引,翻成下调悲。

(注)刘允济,初唐诗人。武后在位时嘉其文才,中宗即位后贬其为地方官员。

诗人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琴”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诗人塑造了一把最初意外受到器重、终被束缚与抛弃的古琴形象。人们用良材做成一把高贵的古琴,而琴欲为高张之曲,却被人反弹成了“下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人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琴’的形象?请简要分析”,然后到诗中找到直接写“琴”的诗句,理解其意思,借以分析“琴”的形象。由“昔在龙门侧,谁想凤鸣时”可知,琴的前身是梧桐树,能招来发天籁之声的凤凰;由“雕琢今为器,宫商不自持”可知,琴的前身梧桐树被商人制成谋利的琴,弹奏的音乐不由自己;由“欲作高张引,翻成下调悲”可知,琴本可以奏出精妙高亢的曲调,但巴人楚客对此并不赏识,由此可以看出,诗中的“琴”由重视到遭弃,展示了“琴”的不自持。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来分析“琴”的形象。

十、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①,卷雾出山楹②。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注】①涧户:涧边的人家。②山楹:就山岩凿成的房屋。

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试作简要赏析。

【答案】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不知疲倦、不辞辛苦的奉献者和“有情人”的形象。“风”使山林清爽,它驱散烟霾,卷走云雾,并且在日落山水静的时候,为人们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乐章。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解答时要抓住关键词句,如“凉风”“驱烟”“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为君起松声”不难概括出“风”的特点。

篇2: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集锦

三、(辽宁卷)

9.B 10.D 11.C 12.A

13. 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

断句共4处,每处1分。错1处扣1分。

14.(1)冉氏因此很厌恶这条狗。译出大意给1分;“患苦”译为“厌恶”“不满”一类的意思给1分,译为“以……为忧”“以……为苦”也可。

(2)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译出大意给2分;“向”译为“从前”一类的意思给1分,“不之杀”译为“不杀它”一类的意思给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本县有家姓冉的人家,养了一只很凶猛的狗。它碰到路过的人,就要追上去咬,常有过路人被它咬伤。遇到有人被它咬伤,狗主人就亲自上门去向被咬伤的人道歉,拿出钱来给人家治伤,这样的事已经发生了好多次了。那姓冉的为此而很讨厌那只狗,但是因为狗凶猛,不忍杀它,就还是养着它。

刘位东告诉我说:“有一次我夜里走回家,离家门还有一里多路,许多狗围着我汪汪地叫,冉家的狗也叫着迎上前来,我用折下的柳枝向它们横扫过去,许多狗都退回去远远立着,只有冉家那狗竟奔上来要和我搏斗。它冲了好几次,我几乎被它咬伤。我边斗边走,走过冉家门口往东,过了几寸步,那狗才停止了追咬。当时我巳很疲惫,幸而离狗已远了,我才在路旁休息,歇了好久才离开,那只狗还远远望着我汪汪叫。回家以后,我想:这只狗倒是奸狗,假如有盗贼仇人夜里去他家抢劫,狗一定守住家门咬人,就有几个人也进不了他家门一步啊!听说姓冉的很讨厌这只狗,早上如果在市集上遇到他,一定劝他不要杀掉这只狗。这样的狗,是千金也难买到的!

“过了几天,冉家的邻居到我家来,我问起那只狗。他说‘已经杀掉烧来吃了。’我觉得奇怪,问他为什么。他说:‘那一夜,盗贼进了冉家。主人发觉了,叫醒两个儿子,一起拿了棍棒去追赶,盗贼害怕了逃跑了。主人心里疑惑:怎么狗不叫呢?呼狗,狗不应;到处找,找不到。回房要上床,听到床下象有喘息的声音,用烛一照,见正是那只狗。它蜷屈了身子蹲伏着,一动也不敢动,低了头,闭了眼,好象唯恐有人听到它的声声的样子。主人说:咳!我过去忍住而不杀它,是因为想它有一天紧急中可以有用处,哪知它追咬过路人是勇敢的`,见了盗贼却这样胆小畏缩!就为了这样,第二天把它杀掉烧来吃了。’”

唉!天下与人勇敢搏斗而对盗贼胆小害怕的,难道只是这只狗吗!现在街市上的流氓无赖,平日到处闹事,在本乡本地横行不法。有的在衙门里挂个差役的名,有的在兵营里吃一口粮,他们专欺侮文弱而善良的人,他们走在路上,人们都要远远避开;他们一恕,就叫来一大群同党,手拿凶器围拢来砍人,什么人都不敢惹他们,样子真象个壮士一样。一旦地方上有小批强盗,叫他们拿了兵器,编进宫府,防守地方,人数不下一百几十;马房里的马夜里有点惊扰叫起来,他们就以为强盗来到,两手抖抖索索,拔刀出不了刀鞘,总算跑了出来,身子还在抖,身上的东西碰击出声音来。点燃火器,一而再,再而三都点不着。听说要出发到防守的地方去,离贼军还有几百里,离家乡仅仅几十里,那就哭哭啼啼和父母妻子告别,象以后永远见不到的样子,他们的激动和惊慌到如此地步!所以我说:为私而斗很勇敢,为公而战就胆怯的人也有的是,又何必责怪那只狗而杀了它呢?咳,这不太过分吗?

话虽是这样说,可是养猫的,是要猫捕鼠;养狗的,是要狗防盗。假如它不能完成它的职守,这已经是没有用了,何况加上它还要咬人?种狗,岂可以留下来?石勒要杀掉石虎,他母亲说:“跑得快的牛小时候,总会弄破车子,你还是稍稍容忍他吧。”到后来石勒的后代,到底灭绝在石虎之手。只贪图牛能跑得快,不管车子会撞破,尚且不对;何况只撞破车子的牛实际跑不快呢?然而那种女人的仁慈心肠,古今都一样;从此说来,那姓冉的所有的才智,超过了一般人多得多了。

篇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抓住诗歌的人生经历

比如,20xx年春考的第(四)题,试卷中选择的是唐朝“诗圣”杜甫的五言格律诗《月夜忆舍弟》。从该诗中的“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这四句话,我们就可以知道此诗是写于八年“安史之乱(755――763)”期间的。乾元二年(759年)之秋,48岁的杜甫带着家眷,跟着唐肃宗李亨出逃到秦川(今甘肃天水县)。而他的三个亲弟弟杜颖、杜观、杜丰,却散落在山东、河南一带。整首诗的前四句是写“惨景”,后四句是写“惨情”。八年的**,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所以杜甫借这首诗来反映一个时代。由此,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杜甫的这段人生经历,撰写出这样一篇鉴赏分析短文:“全诗借景抒情、感物伤怀、思乡怀亲:先以‘戍鼓’、‘雁声’、‘白露’等词语,描绘出一幅浓重悲凉的边塞秋景图;继以‘弟散’、‘无家’、‘断书’等历史实况,揭示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的严重后果,表达诗人此时内心凄哀痛心、颠沛飘流的焦虑不安、忧国忧民之情。”

抓住诗歌的背景提示

比如,20xx年秋考的第(四)题,试卷中选择的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在它的词牌下,有这样一段背景文字,同学们在考场思考时,要充分予以重视――“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如果把这段文字精确地译成现代文的话,那就是:“南宋孝帝赵s执政时期的1179年暮春,有‘抗金收土、复兴大宋’思想的40岁辛弃疾,从荆湖北路(前方)掌管钱粮财赋的漕司官署,后调至荆湖南路(后方)的机关去工作,官位与辛弃疾相同的‘转运副使’王正之,在江边一座小山上的亭子内,设置便宴,饯行送别,于是,心怀不满的辛弃疾,当场为他写下这首‘闲愁最苦’的双阕词,赠与同志好友”。在阅读了这段翻译之后,你再紧密结合词中的“怨、最苦、断肠”等等字眼,那就不难可以得出这首词的中心思想了,它应该是:“辛词形象点染春色年华的悄然离去,再融入‘典故、史实’,透露自己内心的最苦闲情,暗喻江山破败、时局飘摇,然而个人却依然‘红心依旧、忠君爱国’,并显示自己‘嫉奸恨佞、不怕遭妒’的正直高尚精神节操!”

抓住诗歌的简要注释

比如,20xx年秋考的第(四)题,试卷中选择的是明朝杜庠所写七言格律诗《赤壁》。在它的注解部分,清晰的有这样一段文字,同学们有时会粗心忽视掉――“【注】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如果再将此段文字扩充一下的话,那就是:杜庠,明代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字公序,是“景泰(第七帝明代宗朱祁钰的年号,从1450至1457年)”期间的进士。后被朝廷任命为小攸县(今湖南省长沙市的攸县)的县令。可他做了极短的时间,就罢职归乡。于是往来于湖、浙一带,与好友游山玩水、饮酒唱诗,并自称是“西湖醉老”,就此度过“清淡自得”的一生年华。又因曾到过“赤壁”题诗,故人们称他是“杜赤壁”。毕生撰写有《楚游》、《江浙》、《歌风》等诗集,寄情抒怀、评古论今。在他的这首诗里,有“不堪回首”四个字,实际上这是作者借助轰轰烈烈的三国“火烧赤壁”旧史,目睹今日的“荒矶鸥鸟满烟芜”,再联系到自己的坎坷仕途,不由无限感慨,于是,我们又可以得出这样一段主旨内涵:“全诗运用强烈对比,抒发历史苍凉、人生无常的凄怆情愫:‘豪气冲天’的曹瞒与‘兵销炬影’的下场;‘战火纷飞’的昔日与‘荒矶烟芜’的现实;‘壮志凌云’的周郎与‘仕途失意’的自己……凭借这‘纵横逸宕、气势雄迈’的赤壁怀古,一展沉郁惆怅、命运坎曲的人生意绪。”

抓住诗歌的关键文眼

比如,20xx年秋考的第(四)题,试卷中选择的是《古诗十九首》的最后一首“游子离愁”诗。诗中刻划了一个久客异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清代张庚就抓住了诗中的关键文眼,在《古诗解》里有如下一段心理“愁思”发展“十层次”的细细分析,文字不长,周老师就为你摘录于此,仅供你参考之:“因‘忧愁’而‘不寐’,因‘不寐’而‘起’,因‘起’而‘徘徊’,因‘徘徊’而‘出户’,因‘出户’而‘彷徨’,因‘彷徨’无告而仍‘入房’,十句中层次井井,而一节进一节,直有千回百折之势,百读不厌。”根据以上所提供的具体内容,你就完全可以从《明月何皎皎》一诗中的“忧愁”、“徘徊”、“彷徨”、“愁思”和“泪下”等关键词,看出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诗意了,那就是:“诗人运用表示‘悲哀痛心、精确直觉’的心理动词,又采用‘以乐衬哀’的艺术效果(‘乐’),按照时空的推移转换,抒发了游子们‘急盼回归、急见亲人’的真挚情感。”

此外,你还可结合具体情况灵活处置。如描写“元宵节”的“元曲”(20xx年春考,元代盍西村《【越调】小桃红・江岸灯火・万家灯火闹春桥》)、描写“端午节”的“宋词”(20xx年春考,黄裳《喜迁莺・端午泛湖・梅霖初歇》)、寄思“寒食节”的“五律”(20xx年秋考,王安石《壬辰寒食》)、描写“祭社日”的“元曲”(20xx年秋考,元代王恽【越调】平湖乐・尧庙秋社・社坛烟淡散林鸦)等作品,你可以采用“抓住诗歌的佳节特色”;又如试卷里选两首诗歌,进行对比结合考测的(20xx年秋考“异朝异人异题”――唐代王驾《雨晴》与宋代赵师秀《约客》;20xx年春考“异朝异人同题”――唐代杜牧《过华清宫》与宋代杜常《题华清宫》;20xx年春考“同朝异人异题”――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与王维《相思》;20xx年秋考“同朝同题异人”――李白《望庐山瀑布》与徐凝《庐山瀑布》),你可以采用“抓住诗歌的比较异同”去写;再如还可“抓住诗歌的名家评论”,借用其中的点滴精彩评语,去撰写出属于自我创见的“诗歌鉴赏”开放性小作文来(20xx年春考、20xx年秋考和20xx年春考,这三年的诗歌就属此类)。总之,还有“抓住诗歌的辞格妙用”、“抓住诗歌的时空交融”、“抓住诗歌的虚实映衬”等方法,去恰当地写出一篇较好的考场“诗歌鉴赏”小作文来。

篇4: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比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夸张

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打油诗是市井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打油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借代

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岛据实相告,韩愈沉思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和“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异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著称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著称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联翩的佳作。

篇5:高考全国卷诗歌鉴赏新题型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⑴

杜甫

郑公樗散⑵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

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

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

【注释】

⑴郑虔,即郑广文,十八是郑的排行。安禄山之乱,虔陷叛军中,禄山授虔水部郎中,虔称病,并暗中与唐政府通消息。至德二载(757年)十二月,陷叛军中官六等定罪,虔在三等,故贬台州。他是杜甫最要好的朋友之一。

⑵樗散,指无用之木。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写了郑公的音容笑貌,更写出了作者为郑公鸣不平的情感,可见他们深厚的友情。

B.颔联之所以说“严遣”,是因为诗句描绘了郑公面临遥远之地、垂死之人和中兴之时的遭遇,字字血泪。

C.杜甫实事求是地把唐王朝的行为斥之为“严谴”,毫不掩饰地为受害者鸣不平,表明他与唐王朝的决裂。

D.作者在诗中发出了“便与先生应永诀”的感叹,写得情真意切,非常含蓄,令人动容。

E.本诗绝不着色,字字至情,虽是笔笔顿挫,尽情放笔,白描如话,不伤直率,无限淋漓。

2.请结合诗句分析“从肺腑流出”、“情见于诗”的艺术风格。

参考答案:

1.C、D(C项“表明他与唐王朝的决裂”判断错误,杜甫是忠于唐王朝的。D项“非常含蓄”判断错误,属于直抒胸臆,直率,不是含蓄)。

2.(1)“从肺腑流出”、“情见于诗”抓住了诗歌情真意切这最本质的东西。(解释)

(2)杜甫与郑虔是好友,诗中说“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写出了郑公的音容笑貌,其含意是说明一位无政治野心、非危险人物受到“严谴”的不公,为郑虔鸣冤。且郑虔面临的是遥远之地、垂死之人和中兴之时,更能激起的情感。(内容)

(3)诗句“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白描写法,坚决表示了要和他在泉下交朋友,这表现了一个真正的诗人应有的人格,作者人格成就其艺术风格。(作用)

篇6:高考全国卷诗歌鉴赏新题型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O ①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②。

注 ① :一种水草。②酲(chén):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的“议”字用得好,好在点出了境界,“议阴晴”也用得好,好在可以统摄全诗。

B.颔联写“荷雨”,所谓“荷雨”其实与“沾衣欲湿杏花雨”的杏花雨相类似,均写出了令人凉爽之意。

C.颈联,借物衬托人,属于侧面描写,是一种象征写法,表达了作者如鹊鸥般的自由自在。

D.尾联,与首联一样采用了拟人手法,但这拟人手法是反面运用,加强了艺术表现力。

E.“酲”按照注释的说法是指精神不振的样子,而喧狎则写出了动物欢快的样子,可见本诗是乐景写哀情。

4.全诗未见“行”,也未见“情”,究竟有没写行、写情呢?何以见得?

参考答案:

3.C、E(C项的象征写法,错,鹊鸥没有直接的象征物。E项“可见本诗是乐景写哀情”判断错,本诗景喜人喜,精神不振只是当时疲劳之意)。

4.(1)本诗以“山行”为题,结尾点“山”,表明人在“山色”之中。

(2)全篇未见“行”字,但从景物的动态来表现人的“行”, “浮云”“来往”是人行走时所见的物态,“洒衣湿”“吹袖清”显示了风雨兼程的行人形象。再景物的层次来显现人的“行”,如浮云在空,到荷雨湿衣、O风吹袖、鹊声喧日、鸥性狎波,都是“山行”过程中的经历见闻。

(3)诗人且行且赏,处处是山间画面,运用拟人化手法,艺术感染力强,物喜人喜,表达了作者对怡人山色的喜爱之情。雨后凉爽惬意,日出喜鹊欢唱,鸥鸟嬉戏,山色明净秀丽,神清气爽!未见情而情现。

篇7:高考全国卷诗歌鉴赏新题型

书边事

唐 张乔

调角(1)断清秋,征人倚戌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2)。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解:(1)调角:犹吹角。(2)梁州:当时指凉州,在今甘肃境内。

7.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句“断”字,将“调角”与“清秋”融而为一,渲染了声色并茂、深广清幽的意境。

B.颔联中作者的视线从青冢又移到凉州,此时夕阳西下,余辉一片,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

C.颈联“穷边”二字,写出了西北边塞因长期战乱而造成生产废弛、民生凋敝的凄凉景象。

D.尾联抒写作者寄愿蕃情如水“长愿向南流”,在表达民族团结心愿的时候,其实也担忧团结如水流走。

E.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对比映衬等多种艺术手法,全诗意境高阔而深远而韵味无穷。

8.本诗各联之间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请从情、景角度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7.C、D(C项“造成生产废弛、民生凋敝的凄凉景象”判断错。D项“担忧团结如水流走”判断错,其实是长久流向中原,大家一家亲多好啊)。

8.(1)全诗写景抒情,描写了宁静的边塞景象,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抑扬顿挫,回肠荡气,韵味无穷。

(2)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其景首联写边塞安宁,征人安闲,颔联虚写昭君墓,实写日丽平和,边防安定;颈联写边塞广漠而无蕃兵阻扰,渲染和平景象。其景以“安和”结合在一起。

(3)先通过“角声回荡,悦耳动听”写作者畅游边塞的喜悦心情。再虚中见实,用汉昭君和亲的典故、唐梁州复见清明白日景象,表现对边塞安宁的赞美之情。最后,“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运用比喻,抒写作者心愿,深化了诗的意境,表现出诗人对民族团结的渴望之情。

篇8:高考全国卷诗歌鉴赏新题型

酒泉子长忆观潮

宋代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9.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满郭人争江上望”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是铺垫,拥挤到钱塘江边,为下面潮涌制造气氛。

B.上阕结尾两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等手法,渲染了作者胆怯,故有结尾时的梦觉尚心寒。

C.“弄潮儿向涛而立”属于白描手法,表现了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D.这首词以豪迈的气势和劲健的笔触描绘了钱塘江潮涌的壮美风光,而壮美的背后却是“空”,令人嗟叹。

E.本词描写了钱江涌潮的壮丽景象,作者把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结合起来,气势更盛。

10.请你结合诗句分析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参看答案:

9.B、D(B项渲染了作者胆怯判断错误,渲染的应该是钱塘江潮的气势。D项壮美的背后却是“空”,令人嗟叹错误,壮美的背后是人们对壮美期盼与赞叹。)

10.(1)这首词以豪迈的气势和劲健的笔触描绘了钱塘江潮涌的壮美风光。豪迈既是自然也是人。

(2)“满郭人争江上望”写杭州人倾城而出,侧面铺垫了潮水的雄壮气象,中间部分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表现钱江潮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转而运用白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表现了其大无畏精神。

(3)本首词对钱塘江涌潮的描绘,匠心独远,别具神韵,对“弄潮儿”的描写抒发出豪迈气概,结尾言梦醒后尚心有余悸,人已经融进了潮水的雄壮意象中,前后的烘托与中间重点描写紧密结合,全词浑然一体。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型】相关文章:

1.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题型复习

2.怎么做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3.高考诗歌鉴赏

4.语文诗歌鉴赏

5.高考诗歌鉴赏习题

6.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答题模式

7.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8.古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及题型

9.高考:鉴赏诗歌的语言

10.高考语文各题型答题技巧

下载word文档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