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诗歌讲解
“苹果大侠”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乐府诗歌讲解,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乐府诗歌讲解,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乐府诗歌讲解
乐府诗歌讲解
入汉以来,先秦的雅乐日趋没落,从民间或西域传来的俗乐成为新兴事物,西汉时建立了专门的音乐机构──乐府,用来管理那些新兴的俗乐,乐府诗就是乐府机关采撷、演唱的这些新兴俗乐的歌辞。
汉代的乐府诗合乐可歌,魏晋以后,许多文人曾大力的摹仿过古乐府,他们沿用古乐府的旧题而写新诗,这些作品已同一般的古诗没有什么差别。有的作品连古题一起抛开,着重的是古乐府的风格和意态,习惯上,上述作品也称作乐府诗。(乐府的这个称谓,后来也用过指称按谱歌唱的宋元词曲,不过性质实异,同这里所说的乐府不是一个概念。)
总之,古代的乐府诗既有合乐可歌的,也有仅以书面形式出现的,在古曲早以散失的今天,却都是以书面文学的形态出现。
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曾把乐府诗分为12类:
1、郊庙歌辞:祭祀用的歌辞。
2、燕射歌辞:朝廷享宴用的歌辞。
3、鼓吹曲辞:军乐的`歌辞。
4、横吹曲辞:同样是军乐的歌辞。
5、相和歌辞:原是汉代的“街陌谣讴”,后来为乐府所采撷,是汉乐府的精华,魏晋文人的乐府诗一般都用此类题目。
6、清商曲辞:东晋南朝时期流行的清商新声歌辞。
7、舞曲歌辞:分雅舞和杂舞两类。
8、琴曲歌辞:配合琴曲的歌辞。
9、杂曲歌辞:上述诸曲以外的,或为被乐府所采撷,也有后世不详其声调,无法明确
归属,还有不少是民间歌辞。
10、近代曲辞:隋唐时代的杂曲歌辞。
11、杂歌谣辞:历代的歌谣、谚语等。此类实际不属于乐府诗,但乐府本出于歌谣,可以相互引证,所以一并收录。
12、新乐府辞:唐代诗人的新题乐府诗。
汉魏及六朝乐府诗最有价值的部分,绝大多数集中在相和歌辞、杂曲歌辞、清商曲辞和横吹曲辞四类里,它们包括了大量所被称道的乐府民歌,是乐府文学中的珍宝。
两汉是乐府诗兴旺的时代,由于年代较远,许多作品都已散失,现存的汉乐府诗主要有《安世房中歌》17章,《郊祀歌》19章,《铙歌》18曲和40多首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安世房中歌》和《郊祀歌》都是汉的郊庙乐,而《铙歌》本是军乐。
其中除了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加上《铙歌》里的《有所思》《上邪》《战城南》等作品采集于民间,其他的大部分都远离现实,缺少社会内容,文字也难以索解。
篇2:乐府诗歌有哪些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仃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妹。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
二直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
腰中鹿卢剑,可直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
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
盈盈公府步,冉冉储中趋。
生中数千人,皆方夫婿殊。
篇3:乐府诗歌有哪些
战城南、死郭北,
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内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梁,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
愿为忠臣安何得?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
朝行出攻,莫不夜归。
篇4:乐府诗歌有哪些
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风。
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
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
赖得闲主人,览取为吾
夫婿从门来。斜柯西北眄。
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
石见何累累,远行不如此。
篇5:乐府诗歌有哪些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篇6:席慕容《古乐府》诗歌欣赏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暮与朝
篇7:汉代乐府诗歌的作品
汉代乐府诗歌的作品
《江南》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木兰辞》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而未为久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吾已失恩意,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
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我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
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具异,种种在其中。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遣施,于今无会因。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当,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堂谢阿母,母听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币多,不堪母驱使
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
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
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通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
誓天不相负。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
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
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
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兰芝怼阿母,儿实无罪过,
阿母大悲摧。
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
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
阿女含泪答,兰芝初还时,府吏见叮咛,结誓不别离,
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不堪吏人妇。
岂合令郎君,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丞籍有宦官,
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
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姆岂敢言。
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
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谢家事夫君,中道还兄门,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虽与府吏约,后会永无缘,
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还部白府君,下官奉使命,
言谈大有缘,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视历复开书,
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
卿可去成婚,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
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
流苏金缕鞍,斋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采三百疋,
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阿母谓阿女,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何不作衣裳,
莫令事不举。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
移我琉璃榻,出置前厅下,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
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暗暗日欲暝,愁思出门啼。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
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
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府吏谓新妇,贺君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
蒲苇一时韧,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
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
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
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转头向户里,
渐见愁煎迫。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篇8:汉魏南北朝乐府诗歌鉴赏
汉魏南北朝乐府诗歌鉴赏
汉魏乐府·杂曲歌辞
所谓杂曲歌辞,是指声调已经失传,无所归属的一些乐曲歌辞。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把它称作“乐府杂题”,宋郭茂倩把它单独划成一类叫做“杂曲歌辞”。根据郭氏的解释,之所以称为杂曲有两个原因:一是内容庞杂,情思所感、宴游所发、忧愤所兴、别离之怀、征战之苦,兼收并蓄,时间跨度也大。二是形式杂乱,有的有辞无调,有的名存义亡,有的虽有古辞可考,但歌辞残缺;有的古辞已佚,仅是后人拟述。总之,因为其杂,不好归类,所以只好另辟一类。
但杂曲歌辞的思想、艺术价值倒不因其杂而有所损伤,相反,它与相和歌辞一样是汉乐府中的精华。在这类歌辞中保存的汉代民歌较多,其中像《婕蝶行》、《悲歌》、《枯鱼过河泣》、《上山采蘼芜》、《迢迢牵牛星》等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篇章,而且对后来刻意学习乐府民歌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等人的创作,具有巨大的影响。至于其中的《孔雀东南飞》,则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其思想和艺术价值更不待言了。
蛱蝶行
蛱蝶之遨游东园,奈何卒逢三月养子燕,接我苜蓿间。
持之我入紫深宫中,行缠之付欂栌间。
雀来燕,燕子见衔哺来,摇头鼓翼,何轩奴轩!
在表现手法上,汉乐府民歌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它常用拟人化的方法,赋予鸟兽昆虫以人的情感和思想,透过它们之间的纠葛、遭遇来折射人间的悲欢离合,这在《诗经》中很少见,汉乐府中用得却相当普遍。如前面说过的《双白鹄》就是透过一对雌雄白鹄的生离死别,来歌颂一种互相眷念又互相关心的夫妇生活;《乌生》则透过一只被射杀的乌鸦的悔恨和感叹,来反映世情难测和人生的危机感;《枯鱼过河泣》则是写一条遭了横祸的枯鱼写信给自己的同伴,要他们在潜伏著杀机的社会中,时时警惕著自己的言行,免遭杀身之祸。这些诗以他们特有的丰富想像力,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危机感和处世信条,含有发人深省的哲学意味。这首《蛱蝶行》也是如此,它叙述一只“遨游东园”的蛱蝶被燕子捉去,带回梁间喂乳燕的经过,透过它的所见所闻与自伤自叹,来反映危机四伏、时时都有生命危险的东汉时代生存危机。
开头一句“蛱蝶之邀游东园”点出这场悲剧发生的地点,和悲剧发生之前蛱蝶的自由自在之状。蛱蝶即蝴蝶。蛱,一作“蛙”,据《初学记》改。“东园”泛指花园之类蝴蝶游遨之处。诗人用被捉前的“遨游东园”与被捉后的“付欂栌间”构成鲜明的对比,以此来寄托自己的伤感。蛱蝶为什么被捉呢?被捉后的心情如何?诗人在此没有点破。但在另一首寓言诗《乌生》中倒是交代了其中的原委:一只乌鸦被击毙后,它的灵魂发出了忏悔!真不该来到秦家的桂树上,要是仍在人迹不到的南山岩石间,又怎会遭此横祸呢?由此看来,这只蛱蝶遭祸的原因,也是由于它“遨游东园,涉足世情而被罗网所致”,这其中大概也蕴含著对世情险恶的慨叹吧!第二句“奈何卒逢三月养子燕”是明写悲剧发生的原因。卒即猝,突然间发生,意想不到之事;养子燕,即正在哺雏的燕子。燕子本就以昆虫为食,现在要哺雏,捕捉昆虫当然更加急迫和贪婪。蛱蝶碰上了养子燕,当然绝无生还的可能了,“奈何”二字即是对这种命运播弄的苦笑和慨叹,也是人们在不可抗拒的危机面前,一种绝望心理的表现。“接我苜蓿间,持之我入紫深宫,行缠之付欂栌间”,是写蛱蝶被燕所捉,带回梁间窝里的经过。此篇是汉乐府中句读难定的篇什之一,其原因就在于这两句中的“之”字及最后一句中的“奴”字费解。据余冠英先生解释,诗中的“之”和“奴”字皆为表声的字,与文辞无关。“持之我”即「持我」,“行缠之付”即“行缠付”。蛱蝶被捉的经过可分成三个场景:一是在苜蓿间被接。接即挟,挟持之意;苜蓿,豆科植物,俗称金花菜,蛱蝶正在东园的苜蓿上嬉游时被燕子捉住。二是持我飞入燕子的居处——“紫深宫”内。“入紫深宫”即深入紫宫,紫宫原指帝王的居处,这里是指燕子垒窝的高堂深院。蛱蝶强调燕子居处是“入紫深宫”,既渲染周围环境的阴森可怖,与蛱蝶被捉的恐惧心情相吻合,也强调此处是重门深院,难以脱逃,这也符合蛱蝶此时绝望的心境;三是“行缠之付欂栌间”。欂栌即斗拱,是柱上斗形的方木,上承屋梁,此处是燕子垒窝之所。“行”即“且”;“付”即“缚”。这句是说燕子把蛱蝶捉来后又绑在斗拱上。捉来之后还要绑起来,这是人的行为,但绑在斗拱的燕窝旁边,这又是燕的心理。这几句用拟人的`方法来写蛱蝶的被捉,而且站在蛱蝶的角度来写燕的动作和心理,似人而非人,似物又非物,构思确是相当新颖奇巧的。最后三句是写雏燕见到食物来时欢腾雀跃的情景。“雀来燕”这句歧义很多,有人推测这句是燕在园中啄蝶,殊不知己巢已被雀占;李子德的《汉诗评》又说这是写蝶为燕持来付于欂栌间时,又为雀从旁取之。这两种误解的产生,都在于把“雀”当成又一飞禽。其实,雀在此是作状语,形容雏燕因其母衔食来时的欢腾雀跃之状。黄节先生说:“雀来即雀立,雀踊也”(《汉魏六朝风笺》),这个解释是合理的。下句的“摇头鼓翼,何轩奴轩”正是形容众雏兴奋争食之态:他们摇晃著小脑袋,拍著翅膀,抬著头,张著嘴,争著要母亲喂。“奴”在此是表声,无意义。轩轩,即高举之貌。诗人用众雏的兴奋争食,来反衬蛱蝶的悲惨结局,而且透过蛱蝶之眼所见、蛱蝶之口道出,更增浓伤感的意味。因为这句话的潜在意思是:雏燕们是得食了、高兴了,但随著自己的被捉身亡,自己的孩子们将会怎么样呢?
如上所述,这首寓言诗叙述的蛱是蝶的不幸遭遇,但反映出的却是人间的苦难,它是汉代社会**、官吏横行,人民朝不保夕生活现状的折射。例如汉元帝永光二年(42),平原郡闹水灾,官吏趁机敲诈盘剥,使得民不聊生,以至“人相食”。连元帝本人也不得不承认“元元大困,流散道路。盗贼并兴,有司又长残贼,失牧民之术”(《前汉书·元帝纪》)。正是这种社会**造成了人民的危机感,才托蛱蝶以讽,曲折地反映当时人们的生存危机感。
篇9: 石灰吟诗歌讲解
石灰吟诗歌讲解
朝代:明代
作者:于谦
原文: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一作:千锤万击出深山 / 千鎚万击出深山)
(一作:粉骨碎身全不惜 / 粉身碎骨浑不怕 / 粉身碎骨全不怕)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虚词,形容很多。锤:锤打。凿:开凿。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译文及注释:
译文(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注释1.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2.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虚词,形容很... 显示全部
鉴赏: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 显示全部
创作背景: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于是,12岁的于谦写下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人生的追求。... 显示全部
作者介绍:
于谦(13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钱塘县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篇10:诗歌朗诵技巧及案例讲解
想要把一首诗歌朗诵好,就需要正确的诗歌朗诵的技巧。要朗诵诗歌,就应对诗歌的种类、特点有个大概的了解。诗歌是用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来抒发感情和反映生活的。
一般来说,有两种分类方法:一种是从内容上,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类;一种是从形式上,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两大类。诗歌的特点是,以高度概括的语言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主题鲜明,具有充沛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在朗诵诗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深知背景,明确目的。朗诵诗歌前,应搞清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了解了背景和目的后,会更加深刻的理解作品内容,朗诵时有利于唤起自己的激情,从而很好的表达诗人的意志和胸怀。
二、运用想象,大胆设计。一首诗写情、写景、写人、写物,虽是各有特色,但都离不开形象,诗人往往在抒发感情时,用形象来表达自己要说的话。我们在进行诗歌朗诵时,要运用形象思维,以“诗情画意”来丰富自己的想象,同时还要大胆的运用联想进行设计。更多诗词朗诵技巧可以到学习。
三、节奏和谐,语言流畅。节奏是语言的音乐性,及其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语音强弱、长短的现象,节奏的.轻重缓急是随着人的情绪起伏和环境的变迁而变化的,诗歌的节奏尤为明显。以古诗五言或七言绝句来说,如不掌握其节奏,朗诵后会给人以杂乱无章的感觉,要掌握好节奏,主要是处理好诗歌词句的停顿及节拍。
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下面举三个例子谈谈诗歌朗诵的技巧。
例1《春晓》
这是一首格律诗,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念到“晓、鸟、少”时,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前两句是写诗人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朗诵时要用柔和、舒缓的语调,音量不要过大。“鸟”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扬,表现出诗人见到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明朗景象。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在读“花落知多少”时,要想象出落花满园的景象。可重读“落”字,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个字的音量,表现出诗人对落花的惋惜心情。
例2《我的“自白”书》
这是陈然同志被捕以后在特务们逼迫他写自白书时写的。这首诗既是一个共产党员崇高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又是对蒋家王朝必然灭亡的庄严宣判。全诗感情真挚,充满了激情,充分表现了先烈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我们在朗诵这首诗的时候,要表现出作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对敌人极端蔑视的口气,语调要高昂有力。
第一节,两个“任”字表现了革命先烈不怕敌人毒刑拷打的坚强意志,要读得重些:“不需要”三个字的语气是坚定的:“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这个反问句,表示强调肯定的语气,“血”字的尾音要稍微拖长,并且往下降,表现出对敌人残酷屠杀的轻蔑。
第二节,“人”和“怕死鬼”形成对比,要读得稍重:“自白”的尾音要拖长,表示出是所谓的自白的意思:“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一句要读出反问的语气。
第三节,是全诗的高潮,朗诵时要感情奔放,语调昂扬,要表现出共产党人誓与敌人斗争到底的英雄气概和坚信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
如果我们能领会诗的意境,就能深刻感受作者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激起我们与诗的内容相应的感情,再恰当地掌握重音和停顿,朗诵时就会感情充沛,节奏鲜明,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更多诗词朗诵技巧可以到学习。
例3《向日葵》
不知太阳上白天仰着脸——有啥秘密,瞧呀,瞅呀,引逗得你哟夜晚低着头——那么好奇?思来想去……
这是一首歌谣诗,这首诗的想象很新颖、奇特,能充分展现少年儿童聪慧敏捷的思维特点,因而充满纯真稚嫩的儿童情趣。
这首诗开始就把向日葵拟人化了。由“我”向它提出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既是“我”的疑问,也会引起小听众认真地思索。朗诵这两句时,速度不能太快,要注意自然停顿,以引起小听众的思考。
“不知/太阳上/有啥/秘密”,这一句重音应落在“不知”、“秘密”上,“知”和“啥”两个字的尾音可以适当拖长。
第二句要强调“好奇”,需加重语气,“奇”字的尾音要渐弱。
第三句可以结合儿童的天真、顽皮表现出来,语调轻快,头部、眼神可适当转动。
最后一句要和第三句形成鲜明对比,速度放慢,语调轻缓,注意停顿,给小听众留下联想和回味的余地。
总之,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诗歌朗诵要避免“矫揉造作”。诗歌朗诵和其他文体的朗诵一样,要自然,决不可以做作。诗歌的感情虽然比其他文体来得强烈,但仍然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要朗诵好一首诗,首先要认真阅读,领会作者的感情。然后,努力地去引起共鸣,使自己的感受接近作者的情感。只有这样,我们的朗涌才能成功地再现作者的情感。听众听起来才会觉得“自然”。如果朗诵者并不领会作者的情感而只是“估计”作者的情感,那就很容易失去分寸。失去了内在的感情基础,单单依靠技巧来支撑,听众听起来就必然会感到“做作”了。更多诗词朗诵技巧可以到学习。
篇11:古典诗歌表现手法讲解
古典诗歌表现手法讲解
【学习目标】
1、在读懂诗词的基础上,总结这类考题的答题思路。
2、掌握几种重要的描写手法,学会赏析。
学习重点:掌握几种重要的描写手法,学会赏析。
学习难点:总结这类考题的答题思路。
【知识准备】
描写手法:主要有:白描、细描、象征、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等。
【自主探究】
1、白描
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 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 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即纯用线条勾勒,使用简练的笔 墨,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2、细描
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
3、象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象征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态度与感情的方式。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 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 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 ”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4、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常见的反衬有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
5、烘托烘托
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 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 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6、对比
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7、渲染
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8、动静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 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 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 开。
篇12:诗歌边塞诗鉴赏讲解
诗歌边塞诗鉴赏讲解
边塞诗是指以歌咏边塞军旅生活或描述边塞奇异风光为主要内容的一类诗歌,古诗鉴赏分类讲解:边塞诗。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拓土开疆,在边塞军旅中形成一种类似“建安诗人”的写作环境。许多文人或投笔从戎,或漫游边塞,从而使得这类诗作蔚为大观。边塞诗以其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典型地反映出时代的精神风貌,尤其它悲壮、雄壮的境界,使人耳目一新,令人感喟不已。从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征人怨》)、2005年(重庆卷,王昌龄《从军行》)和2006年(天津卷,张籍《凉州词》)所选边塞诗的考查情况看,命题的着眼点主要落在对诗歌的意境、情感以及表达技巧的理解分析上。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虽然涉及的边塞诗不多,但作为古典诗歌中一朵亮丽的奇葩,复习时不可等闲视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XX年重庆卷)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鉴赏点拔:王昌龄的边塞诗,或是歌颂边塞健儿从军报国、建功立业,或是反映战争对人民生活的破坏。风格或悲凉慷慨,或缠绵婉转。从该诗二、三句可以看出:本诗主要表现戍边将士浓郁而缠绵的思家之情。解答第一题,要把内容理解和情感表达结合起来。随着舞蹈的变换,琵琶翻出一曲曲“新声”,让人爱听又怕听,因为那“听不尽”的曲调,总离不开“离别情”啊!欲是翻新琵琶语,欲是搅扰思乡情,鲜明的对照手法强化了“边愁”的深重。第二题从表达方式来设题。该诗前面叙事,最后以写景收束,描写出一幅悲凉而又壮阔的秋月高挂图,把戍边将士“不尽”的怀乡思绪融注在典型的意象中,意蕴丰富,引人联想,这就是创设意境,寓情于景,高考辅导《古诗鉴赏分类讲解:边塞诗》。
参考答案:(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手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情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技法点睛
边塞诗是特定时期的作品,赏析这类诗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通过典型意象的开拓,体察这些特定的景物描绘出的特定的地域特征和反映出的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
比如借“大漠”、“长河”、“落日”等描绘塞外景象的雄奇壮美,借“金鼓”、“旌旗”、“烽烟”等展现边关战事的壮怀激烈,借“大雪”、“秋月”、“黄草”等抒写戍守将士的悲凉愁苦。抓住典型意象,以之作为切入点,无疑等于找到了解读的一把钥匙。上例中,作者选用了“秋月”,再结合“琵琶声”、“关山情”、“边愁”等关键词,诗歌的情感就显而易见了。
二、把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的时代背景密切结合起来,做到知人论世。
上例《从军行七首》的作者是盛唐著名诗人王昌龄,他曾被贬为龙标尉,丰富的边塞生活激荡着他的诗情,使他成为著名的边塞诗人。他把边塞战争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从各个视角进行深入的思考,尤其是他把笔触深入到士卒的内心生活中去,开掘出征人戍士最普遍最真切的情思,使他的诗歌以深刻的内涵和饱满的热情,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结合有关作者的这些知识,对我们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感情是大有帮助的。
三、掌握边塞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
边塞诗常见的情感: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国家的激情,有戍边将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惊异于塞外风光的奇丽壮阔。拥有这方面的知识,可以使我们在阅读边塞诗时,辨明差别,有的放矢。上例《从军行七首》(其二),联系该诗的二、三句可以看出:该诗主要表现戍边将士的浓郁而缠绵的乡愁。
四、体味边塞诗的艺术风格和技巧。
边塞诗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有的豪迈旷达,有的雄奇壮美,有的豪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深刻体味,才可能准确领会边塞诗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边塞诗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烘托、用典等手法来丰富内容,强化情感,要认真分析这些表达方式所达到的艺术效果。上例《从军行七首》(其二)是缠绵婉转的,以对照的手法和寓情于景的方式写出了乡愁的浓重。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试对开头两句运用的表达手法和艺术效果作简要分析。
(2)有人说“咸言意气高”是对戍边将士慷慨报国的礼赞,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结合诗句中的词语,说明前两句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场面?
(2)诗的后两句历来为后人所称道,试对其精妙之处作简要分析。
【乐府诗歌讲解】相关文章:
1.乐府诗歌
2.乐府
4.江南乐府民歌
5.导游词讲解
6.讲解导游词
7.凤凰导游词讲解
8.初一英语作文讲解
9.初一作文讲解
10.《游子吟》内容讲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