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历史上的爱国小故事_历史故事

历史上的爱国小故事_历史故事

2025-01-02 09:46:2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byx180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历史上的爱国小故事_历史故事,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后的历史上的爱国小故事_历史故事,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历史上的爱国小故事_历史故事

篇1:历史上的爱国小故事

爱国篇之苏武

民乐中有苏武牧羊,有很多版本,也有许多以苏武牧羊为题材的国画。苏武牧羊的故事最早记载于《汉书-苏武传》,记载了他北海牧羊的一段话。(见截图)讲了四点,一是终身监禁。匈奴的单于把苏武弄到北海,就是今天的贝加尔湖。

让他牧公羊,条件是公羊产崽了,才让他回。等于是终身监禁。二是绝粮。禀食不至,不供应粮食。三是只身一人。将苏武的随从全部打发到别的地方,只让他一个人去。在茫茫草原上,只有他一个人。四是牢记使命。这是最让人感动的。

杖汉节牧羊,持着汉使节的特殊汉节无论是走着还是卧着,都拿着它。这表明始终不忘自己的出使使命。苏武出使缘于意外:元封四年,匈奴派了使节来汉,这是有地位的人。来到后,得了病。汉武帝派人治,可惜死了。

然后汉中央政府就派了路充国作为汉使带着许多礼物护送他的尸体回去,匈奴误以为是杀了使节,就扣留了路充国。汉做到了仁至义尽。双方互相扣了十几批使节。使节往来就出现了意外。怎么解决?老单于死了,新单于继位后,害怕汉朝。这种情况下,释放了善意,将扣留的使节全部放了回去。

汉武帝感激这种善意。所以就派苏武出使匈奴,带了许多礼。这是他出使的重要原因。到了后,出现了第二个意外。公元前1苏武带了张胜、常惠等出使,到了匈奴后,发生了意外。匈奴内部在酝酿内乱。这是一个投降匈奴的汉人卫律,手下不满意,还想再回汉朝。被缑王和虞常利用了。缑王是昆邪王的姐姐的儿子,本投降了汉朝,后被俘,投降了匈奴。

他们借用这批人想发动内乱,劫持单于的母亲阏氏,带着她来汉朝。苏武出使前,这事正在酝酿。苏武到达后,张胜与虞常本是好友,二人见面了。虞常说了想法。母亲与弟弟还在汉朝,希望能奖赏母亲与弟弟。张胜处理不谨慎。

本是来答谢好意的,遇到这种叛乱,不能介入。结果张胜答应了虞常的要求,意味着介入了这场叛乱。一个月后,匈奴单于外出打猎,发动叛乱的缑王和虞常觉得是机会,就劫持了单于的母亲,结果就在事件的前一夜,七十人中有一个人告密了。单于是去打猎了,但是子弟立即调兵打仗了,缑王与其他人战死,只有虞常活捉了。

张胜感到惊恐了。在害怕和担忧的情况下,才向苏武报告了这事。苏武也紧张了。想自杀,常惠等人劝阻了。苏武的第一反应就是自杀,这是为了保全国格。果然发现了这事,单于就召集人们商议想全部杀掉他们。左伊秩訾出来说话了。不能杀,叫他们投降。

面对逼降,苏武威武不屈:单于就派卫律召苏武来受审。引佩刀自刺。卫律赶快急救。救过来后,审判不下去了。张胜常惠等人将他送了回来。单于觉得他太有气节了,日夜派人去间候。抓了张胜。不久,苏武的伤好了。单于让审判虞常张胜,让苏武旁听。想逼着他投降。过程中,当着苏武的面,先杀了虞常,逼迫张胜,“当死”,判死刑。如果投降可以免死。张胜一看,吓瘫了。

卫律走到苏武的面前,“副有罪,当相坐。”苏武一句话顶了回去。本无谋,又非亲属,凭什么相坐?武不动。苏武坐在那儿纹丝不动,几乎没有害怕的神色。卫律说,当年我自己投降的时候,也不甘心,现在我也是享尽荣华。你为什么不投降呢?苏武“武不应”。卫律再劝他,要不听我的,将来想见我都见不到。

苏武对着卫律说,“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根本不想再见到你。卫律没有逼降成功。苏武还指责卫律,你挑起汉匈的矛盾,必然引起大的麻烦。匈奴的大难会从你开始。最终卫律报告了单于。单于听说后,越发想迫使苏武投降。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囚禁他,断了饮食,天上下着雪,苏武就靠坐垫上的毡毛吃。匈奴惊认他为神人。旧相识李陵最后的劝降:李陵劝降苏武说了五个方面。第一是忠义无法显现。你再忠于汉,再忠于使命,也没人知道。付出没有人知道的。李陵不知道被班固记录了下来。

第二是你哥哥因为汉武帝死了。第三是你弟弟也因汉武帝死了。你弟弟伴随汉武帝去祭祀,路上两拨人抢船,你弟弟奉命追杀凶手,没追上,害怕自杀了。第四是你母亲故去了,妻子改嫁了。第五是你妹妹和儿女杳无音信。五个方面,比卫律的逼降更有杀伤力。这是攻心术。

苏武听说后,回答的是,我做的一切都心甘情愿。一家人没什么功德,是靠着陛下提拔,封侯做将军。我为君死犹如子为父死。子为父死,无所恨也。这样的回答斩钉截铁。李陵还跟苏武说,还是听听我的劝吧。坚持不降,没有意义。苏武回答的是,自己觉得死了许久了,要逼我的话,我就当面死给你看。

这话让李陵感动羞愧。李陵只能无功而返。不久,他又来了,带来了新消息,确凿的消息说,你的国君汉武帝听说死了。这实际是告诉他再坚持真的没有意义。向南嚎哭。呕血,哭到血都吐出来。早晚都哭,一哭哭了几个月。这充分体现了苏武内心中忠于使命忠于国君忠于民族忠于国家最本质的四个方面。

汉武帝死后,汉昭帝继位。几年,汉匈关系缓和了。西汉向匈奴提出归还苏武。匈奴单于还不想还,谎称苏武死了。又出了意外。张胜投降了,常惠想捎话给汉天子,让看守和他一起去面见汉的使节,说苏武还活着,在北海牧羊,再见到匈奴单于时,射下大雁,腿上写着苏武在北海牧羊。使者责备单于。我们天子打猎时,打下了这封信。匈奴单于傻了。只好承认苏武活着,最终同意苏武回国。

十九年后,苏武回到了汉朝。须发尽白。汉宣帝甘露三年,汉匈关系好了。就想将功臣画一幅像,一共画了十三个,最后一个就是苏武。这就是图画麒麟阁。苏武在历史上是名人,从西汉后,流传得越来越广。汉代扬雄说,“张骞、苏武之奉使也,执节没身,不屈王命,虽古之肤使,其犹劣诸。

篇2:中国名人的爱国小故事 精选历史故事

1、詹天佑为国不计名与利:近代科学先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只用了500万元、4年时间就修成了外国人计划需资900万元、需时7年才能修完的京张铁路。前来参观的外国专家无不震惊和赞叹。当时,美国有所大学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并请他参加仪式。可是,詹天佑正担负着另一条铁路的设计任务,因而毅然谢绝了邀请。他这种为国家不为个人功名的精神,赢得了国内外的称赞。

2、华罗庚毅然回国: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

3、郑成功收复台湾:早在1624年,荷兰殖民-主义就派兵侵占了我国领土台湾,实行了极端野蛮残酷的统治,台湾人民英勇地同侵略者进行斗争。1661年,在东南沿海领导抗清斗争的郑成功,率领战船350多艘,将士25000多人,包围了台湾,经过9个月的激战,荷兰总督被-迫签订投降书,带领残兵败将,灰溜溜地滚出台湾。台湾又回到祖国怀抱。

4、爱国英雄杨靖宇:杨靖宇21岁参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残忍的日军剖开他的遗体,当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时,这些被杨靖宇带领的抗日联军弄得焦头烂额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密林中,支撑着杨靖宇与敌人战斗的力量是对祖国的一腔热爱之情。

5、华罗庚回国:1950年,数学家华罗庚放弃在美国的终身教授职务,奔向祖国。归途中,他写了一封致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其中说:“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回国后,华罗庚进行应用数学的研究,足迹遍布全国23个盛市、自治区,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称为“人民的数学家”。

6、徐特立:19,43岁的徐特立已经是一位在湖南省颇有声望的教育家了。但是,当他得知蔡元培、李石曾等教育家发起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时,又积极地加入了这个行列。许多人表示惊讶,但是徐特立是慎重考虑后才决定的。勤工俭学的宗旨是“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以增进劳动者之知识”,徐特立很赞赏这个宗旨,他说:“我今年43岁,不觉就到44、45,一混60岁就来了。到了60岁,还同43岁时一样无学问,这,岂不枉过了日子?这17年做的事情,岂不全无进步了?到了60岁时后悔,那更迟了,何不就从今日学起呢?”于是,他放下教师的架子,以一名普通的老年学生的姿态,和青年们一起奔赴法国,去学新知识、新本领了。

7、文天祥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到土牢里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

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将军,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就死,还说什么鬼话!”于是,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慨就义了。文天祥生前,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8、詹天佑

清朝末年,我国派出了第一批出国留学生。他们都是些少年。有个才12岁的少年叫詹天佑,十分聪明好学,又立志为国效力。后来他学习工程技术毕业,回到了国内。可清朝政府对本国人才不信任,像修铁路,就都让外国人主持。詹天佑尽管有才干,也只能当助手。

19,修建北京到张家口铁路的消息传开了。英国和俄国都争着要修,因为他们知道这条铁路在中国的战略要地,掌握了它就能控制中国,双方争执不下,最后达成“协议”,说中国如果不让他们修,他们就什么也不提供。他们以为中国人离开他们肯定修不成这条铁路。

清朝政府这才让詹天佑担任总工程师。有人对他不放心,说他自不量力,说他胆大包天,劝他不要承担这项难度非常大的工程。詹天佑说:“京张铁路如果失败,不但是我的不幸,也会给中国带来很大损失。外国人说中国工程师不行,我则坚持由自己来办!”为了给中国人争口气,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进去,和工人们一起吃住在工地,细心勘探,大胆试验,经过4年艰苦的劳动,终于成功地修筑了京张铁路。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志气。詹天佑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原来那些瞧不起中国工程师的英国人也表示对他由衷敬佩。

9、郑成功收复台湾:早在1624年,荷兰殖民-主义就派兵侵占了我国领土台湾,实行了极端野蛮残酷的统治,台湾人民英勇地同侵略者进行斗争。1661年,在东南沿海领导抗清斗争的郑成功,率领战船350多艘,将士25000多人,包围了台湾,经过9个月的激战,荷兰总督被-迫签订投降书,带领残兵败将,灰溜溜地滚出台湾。台湾又回到祖国怀抱。

10.王二小放牛,小英雄雨来,小兵张嘎,闪闪红星潘冬子,鸡毛信海娃等等~

邱少云同志为了不暴露目标,直到被烧死;狼牙山五壮士壮烈跳崖;黄继光堵住枪眼;王小二把敌人引入伏击圈,可自己却被活活打死;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卢德铭牺牲在埋伏中;刘胡兰誓死不说地下党,被活活折磨死……

王二小,又名王朴(1929年1月22日——1942年10月25日),广为人知的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村里的儿童团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 月25日(农历9月16日)那一天,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们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们,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鬼子发现上当后,非常生气和惊恐,又看见王二小正准备逃走,就在王二小快要安全的一刹那,鬼子用枪打中了他,又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把他弱小的身躯摔在一块大石头上!

八路军一举全歼此股日寇,战斗结束后,几个战士扑向流着鲜血的二小,当时他还活着,大家把他和另外两名受伤八路军战士一起送到刘家庄,可惜伤重无治,为国牺牲。

篇3:关于名人的爱国小故事 励志历史故事

徐特立“一生都是教书”,他自身的革命精神、高尚的情操和优秀品质被人们喻为“没有字的教科书”,教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

徐特立断指血的书的故事是一本最感人的爱国主义教科书。19,他在周南女校教书,有机会阅读了《民报》、《猛回头》、《新湖南潮》等革命刊物,思想上发生了变化,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并指引学生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19的夏天,他应约在修业学校作时事报告。他痛斥了帝国主义在中国无所不至的侵略,列举了一桩桩传教士毒害中国人民的惨案,他越讲越愤怒,慷慨激昂,声泪俱下。忽然,他跳下讲台,跑到厨房取出一把菜刀,当众砍下自己左手的一节手指。他用鲜血写下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八个大字,表示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和雪耻的决心。因为流血不止,他晕倒了。事后,省内外许多报纸都以显著位置报道了这一消息,徐特立的爱国壮举教育了各界人士,激发了许许多多教师和学生的爱国热情。

作为一位杰出的革命教育家,徐特立一生都保持着朴素节俭的优良品质,这是一本难得的修身教科书。早在湖南一师的时候,徐特立的生活节俭,就是全校闻名的。他的住处简简单单,没有大皮箱,没有大柜,没有什么值钱的家具,有的只是破旧的书籍。当时,长沙教育界有一个风气,中学教师被认为是有体面的人,出门都要坐轿子,显示绅士派头。可是徐特立却从来不坐轿子。他在长沙师范当校长,又在一师兼课,两个学校相距约10里地,他每次都是往返步行。遇上雨雪天,他就穿着“钉鞋”,打着雨伞,夹着讲义,从不缺课或迟到。一些教师看了很感动,慢慢地也都学着不坐轿子了。

1937年,徐特立领导着陕甘宁边区的教育工作。党中央刚进驻瓦窑堡的时候,当地只有一所学校。一天,徐特立去听课,他穿着破皮袄,腰系一根绳子,学校的教师还以为他是红军的马夫,没在意。第二天,徐特立又和董必武、冯雪峰一起去听课。冯雪峰向教师们介绍了徐特立,教师们大吃一惊,原来那穿着极为朴素的“马夫”,竟是边区教育部部长。有两首小诗描述他在延安时的俭朴生活:“延安诸老惟公特,生活简单如老卒;粗布征衣常补绽,自煮瓜果充粮食。”“少骑公马多徒步,不要随从来照护。携带两个冰馍馍,一天开会好几处。”

建国以后,徐特立住在北京,物质条件好了,他依旧保持节俭的作风。他常对亲属说,生活上的简朴,不仅可以省下钱来用于公共事业,更重要的是不脱离群众,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高贵品质。他的衣被鞋帽都是从延安时一直穿用到解放后,只要能补的,他就坚持不换新的。后来,他同意添置一套料子服和一双皮鞋,平时也不穿,只是因为要经常出席一些重要宴会和参加外事活动的需要。他在饮食上也十分简单,一直爱吃五谷杂粮和蔬菜。开始,他和中央宣传部的部分工作人员住在一起,房子很旧,也较挤,孙辈回家就睡在办公室的地板上。1952年,组织上要给他盖几间房子。他几次表示不同意,说等将来生产搞好了,人民生活富裕了再考虑。后来经过多次说服,并将修建费减去了1/2,他才勉强同意。他住在香山时,很少一个人坐小车。他跟警卫员算过一笔帐:汽车、汽油是用实物或黄金从国外进口的,从香山到城里,来回几趟就把一个中农的全年收入跑掉了。后来进城居住了,他还常常以步代车,保持了优良传统。

1968年11月28日,91岁的徐特立老先生因病去世。他是一位伟大的师表,他为中国教育事业奋斗的一生,永远为人们缅怀,被人们称颂。

篇4: 爱国小故事

孙中山的崇高信仰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40年如一日,为中国的独立富强而耗尽了毕生的精力。他自己别无家产,仅有书籍、衣服、一所华侨捐献给他的小住宅。他革命一生的原动力是什么?就是“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崇高信仰。

孙中山执著无悔于革命,在于他有崇高的信仰,即“人群之需要”。信仰如山,仰之弥高。

篇5: 爱国小故事

关于钱学森爱国故事

1955年初冬,刚刚冲破美国政府阻挠回到祖国的钱学森,来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院长陈赓大将问他:“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就这一句话,决定了钱学森从事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生涯。40多年过去了,如今钱学森已90高龄。他以其对中国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乃至整个国防高科技事业的奠基性贡献,为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写下了精彩绚丽的`篇章。

【历史上的爱国小故事_历史故事】相关文章:

1.抗日英雄爱国小故事

2.历史上有趣的对联故事

3.历史上真实的算命故事

4.秦朝历史故事

5.杨贵妃历史故事

6.历史预言故事

7.西方历史的故事

8.历史故事演讲稿3分钟

9.数学家历史故事_故事阅读

10.历史故事教学论文

下载word文档
《历史上的爱国小故事_历史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