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历史小故事
“hanxia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真实历史小故事,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真实历史小故事,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真实历史小故事
汉宣帝时,丞相丙吉下乡考察民情,碰到一个群殴场面,伤者无数。丙吉视而不见,令车队继续前行。又见一头犍牛在前狂奔,气喘吁吁,一老农在后直追。丙吉马上对卫士说:“把那老者叫过来问话。”丙吉与老农嘀咕一阵后,又若有所思地起程了。
他的手下迷惑不解:“丞相,打死人那么大的事情你都不管,反而去管人追牛这样的小事?”丙吉严肃地说:“百姓斗殴,那是地方官员的管辖范围。如果他们连这点儿事都管不好,还要他们干什么?我堂堂一国丞相,难道要给这些地方小吏当帮手吗?”“那你有什么必要去管那人追牛的小事呢?”“现在是早春时节,这个时候应该还不算热,可是,你看这牛被人一追,却气喘吁吁,这说明节气反常,直接影响到今年的收成和老百姓的温饱。作为丞相,总揽全局才是我的职责。”
真实历史小故事:把裤头儿也脱了吧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量级的人物。他早年在贵州龙场任驿丞时,曾捕获了当地一个罪大恶极的强盗头目。该头目平时明火执仗,杀人越货,无恶不作。在受审时,他很爽快地对王阳明说:“我犯的是死罪,要杀要剐,任你处置,只请你不要和我谈道德良知。像我这种人是从来不谈这个的,甚至连想都没有想过。”
王阳明当即说:“好的,今天我不和你谈道德良知。不过,天气这么热,我看在审案前我们还是把外衣脱了吧。”
强盗头目原来是被捆绑着的,脱外衣意味着松绑。于是,他赶紧说:“好!好!脱。”
脱去外衣后,王阳明又说:“还是热,再把内衣也脱了吧。”
强盗头目当然不会在乎赤膊,于是就脱了内衣。
这时,王阳明再说:“还是热得不行,我们再把外裤也脱了吧。”
强盗头目也说好……庭上庭下两人身上只剩下一件裤头儿。
而此时王阳明更进一步,说道:“干脆我们把裤头儿也脱了吧,全身赤裸更自在……”
一听说连裤头儿也要脱,强盗头目赶紧说:“这可使不得!万万使不得!”
面对此情此景,王阳明当即来了一番水到渠成的因势利导:“为什么‘使不得’?这是因为在你心中最后还剩有那么一点儿羞耻感。而这点儿羞耻感又何尝不是‘道德良知’的某种表现。一个新生儿是决不会在乎自己光屁股的,可见就是像你这样十恶不赦的家伙,我照样可以和你谈‘道德良知’……”
为此,强盗头目口服心服,在王阳明所标举的“道德良知”感召下,全盘将自己的罪行一一如实供出。
篇2:真实历史小故事
春秋时期,盛夏的一天,秦宫御苑马厩里一夜之间丢失了十多匹良马。这些御马膘肥体壮,毛色闪滑,是将要配备给部队的军马,有些马还是秦国用重金从西域一些国家买来的,现在突然一夜丢失,这可是关系国家征战拓疆的军国大案。秦穆公闻讯后怒上眉梢,他当即严令御马监的官吏和巡城将军严查暗访,务必要限期破案。顿时,秦都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百里之遥禁戒森严,到处增岗设卡,军士官兵四路八乡追查盗马贼。
这天晚上,巡城大将军孟明视率着一队骑士查找到雍城东南20多里的卧龙沟里,只见几只窑洞前的火堆周围有着几十个人影,火堆上还烤着什么东西。孟明视一看情况可疑,立即命令士兵团团包围了这个地方。仔细一查,正是这群人盗杀了朝廷的御马。这还了得,巡城将军当场把这群盗马贼抓了起来,连夜押解回城。
第二天一早,孟明视回宫奏报案情:“禀报主公,为臣昨夜已将盗马贼悉数抓捕归案,现押回城内,听候主公定夺。”
秦穆公问道:“共有几名盗贼?”
“60多个。”
“啊,60多个,怎会有这么多个盗马贼,马匹是否追回?”
孟明视回答说:“十多匹马大多已被马贼宰杀吃掉,按朝廷刑律,凡盗宫中之物者,杀无赦。臣待主公下诏颁旨,方能示众处斩。”
秦穆公在龙椅上自言自语地说:“60多人一夜之间吃掉十多匹御马,真是闻所未闻呀。”孟明视接着说:“臣已查清,这些盗马贼还将部分马肉分送给当地无食果腹的老百姓,为臣马上去把其余的刁民抓来,一同处决。”说完转身欲走,这时穆公轻轻地挥了挥手说:“慢,孟明视前边带路,本公要亲自查看一番。”说着,他撩起衣袍,跟着孟明视朝殿外走去。
君臣来到法场一看:只见那些“盗贼”被五花大绑,跪在地上,一个个衣衫褴褛、头发蓬乱、面黄肌瘦,还有一些十三四岁的少年和年过花甲的老人。穆公一看此等状况,不由得眉头紧皱,手臂一挥,孟明视随即猛喝一声:“刀斧手,准备行刑。”“不可!”秦穆公面色沉重地说:“民之为盗,皆因饥寒所迫,吾之过,吾之过失也!”说到这里他痛心地抬起头,挥了挥手说:“放了他们。”“放了他们?”孟明视不解地望着秦穆公。“对,放了他们,再给他们十坛美酒。夏天吃了马肉,毒会伤体,酒能解毒,记住,不要为难这些饥民。”
“谢大王!”人群中爆发出一阵又一阵的欢呼声。
岁月如梭,秦穆公十五年,秦国和晋国在韩原交战。战斗中,秦军中了晋军的伏击,秦穆公在枪林箭雨中负了伤,秦国的军队被晋军团团包围,兵士们伤亡过半,穆公和他的将军们从早上血战到黄昏,筋疲力尽。常言道:兵败如山倒。浑身是伤的秦穆公眼看大势已去,回天无力,他对天长叹一声,颤抖着抽出鞘里的宝剑,放在自己的脖子上……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关头,忽然看见晋军后方大乱,一队脸涂黑炭,头包青巾,身着杂色衣服,手执大刀农具的生力军冲杀过来,他们驱赶着尾巴上点着火把的牛、马、驴、骡,在晋国军阵中横冲直闯,杀声震天,顿时晋国的军队被这支奇怪的军队冲得七零八落。秦国的军队看到来了救兵,将士们的斗志又高涨起来,他们内外夹攻,终于反败为胜。原来这支约有300多名勇士,拼死杀敌,救出秦穆公的生力军,就是当年穆公下令释放并赐给美酒的那伙“盗马贼”和受到秦穆公恩惠的老百姓。
回国后,秦穆公要重赏他们,愿意做官的还可以封官。但是这些“野人”们纷纷表示不要封赏,只盼穆公像过去那样扶助桑农,爱护百姓就行了。此后,穆公从这件事中悟出以民为本这个立国平天下的道理,最后,终于富民强国,成了春秋五霸之一。正如后代人们赞颂的那样:
骏马遇盗,秦公不嗔。赐予美酒,防肉伤人。
脱险强晋,舍命救君。饥盗野人,反作功臣。
篇3:真实历史小故事
真实历史小故事:管牛不管人
汉宣帝时,丞相丙吉下乡考察民情,碰到一个群殴场面,伤者无数。丙吉视而不见,令车队继续前行。又见一头犍牛在前狂奔,气喘吁吁,一老农在后直追。丙吉马上对卫士说:“把那老者叫过来问话。”丙吉与老农嘀咕一阵后,又若有所思地起程了。
他的手下迷惑不解:“丞相,打死人那么大的事情你都不管,反而去管人追牛这样的小事?”丙吉严肃地说:“百姓斗殴,那是地方官员的管辖范围。如果他们连这点儿事都管不好,还要他们干什么?我堂堂一国丞相,难道要给这些地方小吏当帮手吗?”“那你有什么必要去管那人追牛的小事呢?”“现在是早春时节,这个时候应该还不算热,可是,你看这牛被人一追,却气喘吁吁,这说明节气反常,直接影响到今年的收成和老百姓的温饱。作为丞相,总揽全局才是我的职责。”
真实历史小故事:把裤头儿也脱了吧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量级的人物。他早年在贵州龙场任驿丞时,曾捕获了当地一个罪大恶极的强盗头目。该头目平时明火执仗,杀人越货,无恶不作。在受审时,他很爽快地对王阳明说:“我犯的是死罪,要杀要剐,任你处置,只请你不要和我谈道德良知。像我这种人是从来不谈这个的,甚至连想都没有想过。”
王阳明当即说:“好的,今天我不和你谈道德良知。不过,天气这么热,我看在审案前我们还是把外衣脱了吧。”
强盗头目原来是被捆绑着的,脱外衣意味着松绑。于是,他赶紧说:“好!好!脱。”
脱去外衣后,王阳明又说:“还是热,再把内衣也脱了吧。”
强盗头目当然不会在乎赤膊,于是就脱了内衣。
这时,王阳明再说:“还是热得不行,我们再把外裤也脱了吧。”
强盗头目也说好……庭上庭下两人身上只剩下一件裤头儿。
而此时王阳明更进一步,说道:“干脆我们把裤头儿也脱了吧,全身赤裸更自在……”
一听说连裤头儿也要脱,强盗头目赶紧说:“这可使不得!万万使不得!”
面对此情此景,王阳明当即来了一番水到渠成的因势利导:“为什么‘使不得’?这是因为在你心中最后还剩有那么一点儿羞耻感。而这点儿羞耻感又何尝不是‘道德良知’的某种表现。一个新生儿是决不会在乎自己光屁股的,可见就是像你这样十恶不赦的家伙,我照样可以和你谈‘道德良知’……”
为此,强盗头目口服心服,在王阳明所标举的“道德良知”感召下,全盘将自己的罪行一一如实供出。
真实历史小故事:“盗马贼”与秦穆公
春秋时期,盛夏的一天,秦宫御苑马厩里一夜之间丢失了十多匹良马。这些御马膘肥体壮,毛色闪滑,是将要配备给部队的军马,有些马还是秦国用重金从西域一些国家买来的,现在突然一夜丢失,这可是关系国家征战拓疆的军国大案。秦穆公闻讯后怒上眉梢,他当即严令御马监的官吏和巡城将军严查暗访,务必要限期破案。顿时,秦都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百里之遥禁戒森严,到处增岗设卡,军士官兵四路八乡追查盗马贼。
这天晚上,巡城大将军孟明视率着一队骑士查找到雍城东南20多里的卧龙沟里,只见几只窑洞前的火堆周围有着几十个人影,火堆上还烤着什么东西。孟明视一看情况可疑,立即命令士兵团团包围了这个地方。仔细一查,正是这群人盗杀了朝廷的御马。这还了得,巡城将军当场把这群盗马贼抓了起来,连夜押解回城。
第二天一早,孟明视回宫奏报案情:“禀报主公,为臣昨夜已将盗马贼悉数抓捕归案,现押回城内,听候主公定夺。”
秦穆公问道:“共有几名盗贼?”
“60多个。”
“啊,60多个,怎会有这么多个盗马贼,马匹是否追回?”
孟明视回答说:“十多匹马大多已被马贼宰杀吃掉,按朝廷刑律,凡盗宫中之物者,杀无赦。臣待主公下诏颁旨,方能示众处斩。”
秦穆公在龙椅上自言自语地说:“60多人一夜之间吃掉十多匹御马,真是闻所未闻呀。”孟明视接着说:“臣已查清,这些盗马贼还将部分马肉分送给当地无食果腹的老百姓,为臣马上去把其余的刁民抓来,一同处决。”说完转身欲走,这时穆公轻轻地挥了挥手说:“慢,孟明视前边带路,本公要亲自查看一番。”说着,他撩起衣袍,跟着孟明视朝殿外走去。
君臣来到法场一看:只见那些“盗贼”被五花大绑,跪在地上,一个个衣衫褴褛、头发蓬乱、面黄肌瘦,还有一些十三四岁的少年和年过花甲的老人。穆公一看此等状况,不由得眉头紧皱,手臂一挥,孟明视随即猛喝一声:“刀斧手,准备行刑。”“不可!”秦穆公面色沉重地说:“民之为盗,皆因饥寒所迫,吾之过,吾之过失也!”说到这里他痛心地抬起头,挥了挥手说:“放了他们。”“放了他们?”孟明视不解地望着秦穆公。“对,放了他们,再给他们十坛美酒。夏天吃了马肉,毒会伤体,酒能解毒,记住,不要为难这些饥民。”
“谢大王!”人群中爆发出一阵又一阵的欢呼声。
岁月如梭,秦穆公十五年,秦国和晋国在韩原交战。战斗中,秦军中了晋军的伏击,秦穆公在枪林箭雨中负了伤,秦国的军队被晋军团团包围,兵士们伤亡过半,穆公和他的将军们从早上血战到黄昏,筋疲力尽。常言道:兵败如山倒。浑身是伤的秦穆公眼看大势已去,回天无力,他对天长叹一声,颤抖着抽出鞘里的宝剑,放在自己的脖子上……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关头,忽然看见晋军后方大乱,一队脸涂黑炭,头包青巾,身着杂色衣服,手执大刀农具的生力军冲杀过来,他们驱赶着尾巴上点着火把的牛、马、驴、骡,在晋国军阵中横冲直闯,杀声震天,顿时晋国的军队被这支奇怪的军队冲得七零八落。秦国的军队看到来了救兵,将士们的斗志又高涨起来,他们内外夹攻,终于反败为胜。原来这支约有300多名勇士,拼死杀敌,救出秦穆公的生力军,就是当年穆公下令释放并赐给美酒的那伙“盗马贼”和受到秦穆公恩惠的老百姓。
回国后,秦穆公要重赏他们,愿意做官的还可以封官。但是这些“野人”们纷纷表示不要封赏,只盼穆公像过去那样扶助桑农,爱护百姓就行了。此后,穆公从这件事中悟出以民为本这个立国平天下的道理,最后,终于富民强国,成了春秋五霸之一。正如后代人们赞颂的那样:
骏马遇盗,秦公不嗔。赐予美酒,防肉伤人。
脱险强晋,舍命救君。饥盗野人,反作功臣。
篇4:真实的历史小故事
金额大写的由来
据史书记载,在明朝初年,有四大案件轰动一时,其中有一重大贪污案——“郭桓案”。
郭桓曾担任过户部侍郎,他任职期间利用职权勾结地方官吏,大肆侵吞政府钱、粮。贪污累计达两千四百万石精粮。这个数字差不多与当时全国秋粮的实征总数相关。该案牵连十二个政府高官、六个部的大小官员和全国许多地方官僚、地主。
朱元璋对此大为震惊。他下令将郭桓等同案犯斩首示众,同时制定了严格的惩治经济犯罪的法令,并在全国账务管理上实行了一些有效措施。其中较重要的一条就是把记载钱粮数字的汉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用“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陌阡”。这一方法的实行,堵住了一些账务管理的漏洞。
此后,人们在使用“大写”记账的过程中,渐渐又用“佰仟”二字取代了“陌阡”。到了后来,随着阿拉伯数字引人我国,并与汉字的大写数字配合,形成了完整的记账数字体系,一直沿用至今。
ps:大写数字是从明朝开始使用的,一直沿用到今天哦。
篇5:真实的历史小故事
岳父、岳母尊称的由来
古代帝王常临名山绝顶,设坛祭祀天地山川,晋封公侯百官,史称到悍。
唐玄宗李隆基一次“封禅”泰山,书中令张说做“封禅使”。把他的女婿郑镒由九品一下提至五品。当唐玄宗问起郑镒的迁升事时,郑镒支支吾吾,无言答对。在旁边站着的黄幡卓讥道:“此乃泰山之力也。”唐玄宗听了很不高兴,马上让郑镒降回原职。
后来,人们知道了此事,就把妻父称“泰山”。又因泰山乃是五岳之首,又改称为“岳父”。“岳母”的称呼也就随之而来了。
PS:喊岳父岳母的时候,要知道是怎么来的哦。
篇6:真实的历史小故事
故宫为何有9999间半房?
北京城中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宫殿。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围成一个方形。朝南的正门是午门,北门是神午门,东西两面分别称为东华门和西华门。在这片古建筑群中,共有多少房间呢?
故宫共有9999间半房,这是一个奇怪的数字。为什么不足10000间整数,而偏偏要建筑一个“半间”呢?据说,天上玉帝的宫殿共有10000间房,而人间的皇帝是天帝之子,他的规格就得比玉帝低一点。这个所谓“半间”,是指文渊楼下的那间小屋。实际上,这间小屋之所以造得特别小,是出于格局上美观的考虑,本应当是一间。
PS:上面这只是一个传说,根据实际测量,故宫共有8707间房。
篇7:真实有趣的历史小故事
纪晓岚在乾隆十九年中进士后当了侍读学士,陪伴乾隆皇帝读书。时间长了,不免思念起河间老家来。乾隆皇帝也看出纪晓岚的心事,便说:“纪晓岚,看你面色悒郁不乐,必有心事在怀,让我替你猜详一下如何?”纪晓岚问:“陛下如何猜详?”乾隆说:“我看你是:
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
纪晓岚立刻跪下说:“皇上说得很对。如蒙陛下恩准,给假回乡省亲,纪晓岚衷心感戴圣恩。我便:
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乾隆皇帝见纪晓岚对仗工整,应答如流,不觉圣心大悦,恩准假期,让纪晓岚回乡省亲。
篇8:真实有趣的历史小故事
苏东坡有句名言:“人生耐贫贱易,耐富贵难;安勤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能耐富贵、安闲散、忍痒者,必有道之士也。”这“三易三难”,朴素平实,却像菜根一样滋味悠长。生活中很多事,可以证明这话的精辟。
苏东坡能说出这话来自切身体会。我在他的诗文中,寻到了他的痒处,和“忍痒难”这三个字得来之不易。苏东坡因反对新法,在诗中露出对新政的不满,故深陷“乌台诗案”。同年底,他被贬黄州团练副使。
因诗而惹祸,弟弟苏辙和好友们都劝他“痛戒作诗”。东坡也深感“其言至切”,他下狠心把诗“戒”掉,整整5年没有作诗。这里面的痛苦,只有他自己知道。但他牢记教训,硬是忍住了诗这个“痒”处,就是不写。
然而,5年后的一天,东坡意外地收到朋友孙莘老寄来的一块极好的墨。
问题是,墨是写诗作文用的!像一个尽最大努力戒了酒的酒徒,忽然白白得到一瓶佳酿,这诱惑如何忍受?东坡终于忍不住微笑起来,遏制了5年的诗兴在心底翻江倒海,诗句像泉水一样喷涌而出:吾穷本坐诗,久服朋友戒。五年江湖上,闭口洗残债。今来复稍稍,快痒如爬疥。……诗成一自笑,故疾逢虾蟹。
在这首诗中,他做了一个妙喻:“快痒如爬疥”。想做诗的欲望,就像疥疮一样,痒到了极处!“故疾逢虾蟹”是个传说,据说疥疮最怕遇到虾蟹,这次,竟然来了虾蟹!奇痒难耐,强忍着不挠痒痒,何等痛苦?他终于忍不住痒了,天塌下来也不管了。他一下子写了4首,心情该是“快哉快哉”!
这时候,诗情就像疖子,怎么压也压不住。数日后,他又写了一首《纵笔》诗。诗是:白发萧萧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明知作诗还会惹祸,苏东坡还是“纵笔”了,在这位大才子来说,忍住诗这个“痒”,实在太难了。
果然,他再次因诗惹祸。《纵笔》这首诗很快传到京师,一向嫉妒他的宰相章惇一见,笑道:“苏子尚尔快活耶?”一纸命令,东坡再次被贬,这次是更远的、荒凉的海南岛。这年,东坡已是62岁的老翁了。他只好拖着老迈的身躯,风尘仆仆地奔向当时号称“蛮荒”的天涯海角。
对于诗这个“痒”,和挠这个痒的后果,苏东坡是深知的,清醒的,但是忍不住,跳不过!这是他的率真可爱,也是他的宿命。他历尽辛酸,悟出的“忍痒难”,其实道出的,也是一种人性的至诚至真啊。
篇9:真实有趣的历史小故事
胡趱是唐昭宗时皇宫梨园中的伶人。他喜欢下棋,时常骑着驴到朋友家去博弈,早出晚归。一到朋友家,主人急忙接过缰绳,吩咐仆人:“快把驴子牵到后院去,好好喂养歇息。”主人态度如此殷勤,胡趱甚为感动。
这一天,胡趱又在朋友家下棋,正杀到难解难分处,忽然接到宣召,要他马上进皇宫。他急忙起身,跑到后院去牵驴子。一到那里,只见那驴子双眼蒙着布条,正在悠悠转着拉磨子,遍身汗淋淋的,微微喘息着。
第二天早上,胡趱又到朋友家,这次却是徒步而来。朋友一见他进门,就照往常一样迎了上来,说道:“来了吗?快把驴子牵到后院去喂养!”
“盛情可感,不胜感谢!”胡趱对着朋友连连拱手,“不过,那驴子今天可来不了。”
朋友问:“哦,那是为什么?”
“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昨天晚上回家,驴子就头晕眼花,恶心不止,趔趔趄趄的。今天早上起来,犹未见好。没办法,我只有替为请假,让它将息一天了。”
朋友听了,不禁愕然,口里说:“噢——原来如此,原来如此。”接着,打了几声哈哈,心里却是很不好意思。
篇10:历史真实故事
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春,匈奴左贤王部进犯上谷、渔阳。韩安国率700人出战,负伤败阵,退守壁垒不出,匈奴骑兵掳掠千余人及牲畜而去。“是时虏言当入东方”,汉武帝刘彻命韩安国部向东移驻右北平(治平刚,今辽宁凌源西南),以阻挡匈奴向东方深入,同时决定采取胡骑东进、汉骑西击的作战方针,令车骑将军卫青、将军李息急速出兵云中(治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突袭匈奴防守薄弱的河南地。
卫青、李息率部出塞后,从云中向西大迂回。两部先沿黄河北岸(左岸)西进,在秦长城的掩蔽之下迅速推进至高阙塞(今内蒙古杭锦后旗黄河西北),切断驻守河南地的匈奴白羊、楼烦二王与匈奴腹地的联系。然后南下,完成对河套及其以南地区的迂回包抄,突然掩袭匈奴白羊王、楼烦王,并一举击溃之。匈奴二王率少数亲兵逃遁。汉军歼敌数千人,俘获“伏听者3071人及牛羊百余万头,收复了河南地全部土地,穿行千余里到达陇西,”全甲兵而还“。
汉匈河南之战,双方投入的兵力不多,规模亦不为大,但它在汉匈战争史上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西汉王朝收复河南地,使得汉朝的北部边防线更往北推移至黄河沿岸,为长安增添一道屏障,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匈奴对关中地区的直接威胁,这不仅仅有利于京都地区的繁荣与发展,而且也有利于西汉王朝在全国统治的加强。
战后,汉武帝下令在河南地设置武原郡(治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与朔方郡(治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南)。中大夫主父偃上书,”盛言朔方地肥饶,外阻河,蒙恬筑城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也。“汉武帝便停止正在进行的通西南的筑路工程,”兴十余万人筑卫朔方(城)“,又招募内地居民10万至朔方实边,并修缮秦代的旧长城及沿河要塞,把河南地建成一个可以向东、西、北三面出击匈奴的军事基地。昔日匈奴刺向汉朝背后的利刃,于是迅速转变为汉军指向匈奴前胸的长戟。
【真实历史小故事】相关文章:
1.古代历史小故事
2.短篇历史小故事
3.英语历史小故事
4.幼儿历史小故事
7.感人的历史小故事
8.有趣的历史小故事
9.灵异真实故事
10.酒干倘卖无真实故事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