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汉高祖历史故事记载

汉高祖历史故事记载

2023-06-18 08:37:1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快乐打工仁”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汉高祖历史故事记载,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汉高祖历史故事记载,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汉高祖历史故事记载

篇1:汉高祖历史故事记载

汉高祖人物简介

刘邦(公元前256年12月28日/公元前247年-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郡丰邑人,政治家、战略家,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开拓者之一。

他初仕秦朝,授沛县泗水亭长,陈胜起义之后,率兵响应,攻占沛县,自称沛公。其接受秦王子婴投降,灭亡秦朝,后赢得楚汉之争,建立西汉。公元前195年6月1日,刘邦驾崩,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

汉高祖历史记载

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或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刘邦出生于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和卢绾同年同月同日生,两家非常要好。幼时和卢绾交好。长得额头高高隆起,鬓角和胡须很漂亮,左边大腿有七十二颗黑痣。宽厚仁爱,性格十分开朗,平时不拘小节。

年龄稍长后,也不喜欢下地劳动,所以常被父亲训斥,说他不如自己的哥哥会经营,日后在统一天下之后,刘邦还拿此事和刘太公开玩笑:“您看我和刘仲(刘邦的二哥)到底谁创下的基业大?”

大人们都认为刘邦没有大志,不能干活,没有收入。但刘邦依然我行我素。刘邦少慕魏公子信陵君无忌的为人,很想投入信陵君门下。于是西行至大梁,但信陵君已死,而故信陵君门客张耳亦召纳门客,于是至外黄投入到张耳门下,两人结成知己。及魏国灭亡,张耳成为秦廷通缉犯,门客皆散去。刘邦回到家乡沛县。

后来,刘邦做了沛县泗水亭的亭长(亭长是管十里以内的小官),时间长了,和沛县的官吏们混得很熟,在当地也小有名气。刘邦的志向很大,在一次送服役的人去咸阳的路上,碰到秦始皇大队人马出巡,远远看去,秦始皇坐在装饰精美华丽的车上威风八面,羡慕得他脱口而出“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啊!”

刘邦的妻子是吕公的女儿吕氏,名叫吕雉。单父(今山东单县)人吕公和家乡的人结下冤仇后到沛县定居,因为沛令和他是好友。在刚刚到沛时,很多人便听说了他和县令的关系,于是,人们便来上门拜访,拉拉关系,套套近乎。刘邦听说了也去凑热闹,当时主持接待客人的是在沛县担任主簿的萧何,他宣布了一条规定:凡是贺礼钱不到一千钱的人,一律到堂下就坐。刘邦虽然没带一个钱去,他却对负责传信的人说:“我出贺钱一万!”吕公听说了,赶忙亲自出来迎他。一见刘邦气宇轩昂,与众不同,就非常喜欢,请入上席就坐。

吕公这个人,喜欢给人相面,看见高祖的相貌,就非常敬重他。萧何说:“刘季一向满口说大话,很少做成什么事。”高祖就趁机戏弄那些宾客,干脆就坐到上座去,一点儿也不谦让。酒喝得尽兴了,吕公于是向高祖递眼色,让他一定留下来,高祖喝完了酒,就留在后面。吕公说:“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给人相面,经我给相面的人多了,没有谁能比得上你的面相,希望你好自珍爱。我有一女愿意许给你做洒扫的妻妾。”酒宴散了,吕媪对吕公大为恼火,说:“你起初总是想让这个女儿出人头地,把她许配给个贵人。沛令跟你要好,想娶这个女儿你不同意,今天你为什么随随便便地就把她许给刘季了呢?”吕公说:“这不是女人家所懂得的。”终于把女儿嫁给刘季了。吕公的女儿就是吕后。

刘邦以亭长的身份为泗水郡押送徒役去骊山,徒役们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刘邦估计等到了骊山也就会都逃光了,所以走到芒砀山时,就停下来饮酒,趁着夜晚把所有的役徒都放了。刘邦说:“你们都逃命去吧,从此我也要远远地走了!”徒役中有十多个壮士愿意跟随他一块走。刘邦乘着酒意,夜里抄小路通过沼泽地,让一个在前边先走。走在前边的人回来报告说:“前边有条大蛇挡在路上,还是回去吧。”刘邦已醉,说:“大丈夫走路,有什么可怕的!”于是赶到前面,拔剑去斩大蛇。大蛇被斩成两截,道路打开了,继续往前走了几里,醉得厉害了,就躺倒在地上。

后边的人来到斩蛇的地方,看见有一老妇在暗夜中哭泣。有人问她为什么哭,老妇人说:“有人杀了我儿,我在哭他。”有人问:“你的孩子为什么被杀呢?”老妇说:“我儿是白帝之子,变化成蛇,挡在道路中间,如今被赤帝之子杀了,故哭。”众人以为老妇人是在说谎,正要打她,老妇人却忽然不见了。后面的人赶上了刘邦,刘邦醒了。那些人把刚才的事告诉了刘邦,刘邦心中暗暗高兴,更加自负。那些追随他的人也渐渐地畏惧他了。

对于刘邦的出生时间,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中均无明确记载,之后的史学家在为二者作注时才加以说明,但有2种不同说法:①南朝宋时裴骃在《史记集解·高祖本纪》中引西晋皇甫谧之言,称:“高祖以秦昭王五十一年生,至汉十二年,年六十二。”即认为刘邦出生于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②唐代颜师古注《汉书·高帝纪下》时引“臣赞”之言,称:“帝年四十二即位,即位十二年,寿五十三。”刘邦卒于汉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据此推算,则刘邦出生于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

汉高祖主要成就

善用人才

刘邦和项羽争天下时,季布和丁公他们都是项羽手下的大将。季布领兵几次将刘邦打败,丁公也领兵追击过刘邦,但最后放过了他。刘邦做皇帝后,记恨季布打败过自己,就把他抓了起来。但想到自己也需要他这样的忠臣来辅佐,就不再记仇,不但放了他,还封为郎中。丁公是季布的舅舅,他听说季布这样给过刘邦难堪的人都能释放做官,他这个曾对刘邦有恩的人就更不用说了。没想到,他却被刘邦抓起来。刘邦对众人说:“丁公做项羽的将领时不忠,就是他这种人使项王丧失了天下。”刘邦下令处死了丁公,还在军中示众,警示大家要做忠臣,不要学丁公。

建立汉朝后,刘邦以文治理天下,征用儒生,诏令天下,广泛求贤。即位的同年6月,刘邦在洛阳的南宫开庆功宴,宴席上,他总结了自己取胜的原因:“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对他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

定都关中

刘邦听从娄敬(因被赐姓刘,又称刘敬)的提醒,定都长安。娄敬从山东赶来见刘邦,说刘邦得天下和先前的周朝不一样,所以不应该像周朝那样以洛阳为都城,应该到关中定都,这样便可以在秦地固守险地,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张良同意娄敬的建议,他说关中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国”,退可守,攻可出。刘邦听了表示同意,于是很快将都城迁到了长安。

地方区划

刘邦接承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同时废除了秦朝的苛刻法律刑法。

法律思想

在平定天下后,刘邦以儒家思想为主,以法家思想为辅,取消秦朝“严刑峻罚”的做法,废除连坐法及夷三族,提出了“德主刑辅”。即以教化为主,刑罚为辅,达到宽柔相济,严松相当的统治效果

篇2:韩信历史故事记载

韩信人物简介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一说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

韩信原归属项羽,但不得重用。他结识萧何后,十分受萧何赏识,并被刘邦拜为将军。他作为统帅,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作为军事理论家,联合张良整理兵书、序次兵法,并著有《韩信兵法》三篇。公元前196年,韩信被吕后诛杀。

韩信历史记载

象棋是中国传统棋种。它的来历传说不一,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始创于西汉的韩信。

刘邦统一西汉王朝后,屡建战功的大将韩信被吕后诱捕入狱。韩信自知寿命快到头了,就打算在狱中写一本兵书传给后人。不料这事被吕后知道,就下了一道懿旨,说他身为犯官,不能擅着兵书。韩信悲愤难忍,仰天长叹道:“这个婆娘太狠毒了!不但要本王的命,连本王的名也要除掉啊!”当时有个狱卒听到他这句话后,跪在韩信面前说:“王爷!你就把用兵之法传给小人吧!”韩信苦笑了一声说:“本王若不知用兵之道,也不会落到今天这个下场。如今悔之晚矣,怎么能再连累你遭受杀身之祸呢?”狱卒再三恳求,韩信只是不允。

一天,这个狱卒给韩信送饭时,眼里的泪花直打转转,好像有啥要事对韩信说,又忍住了。韩信一看他的神色,便感到不妙,就问狱卒:“那个婆娘是不是要对我下毒手了?”狱卒忍不住哭出声来。韩信大笑道:“打完兔子杀猎犬,射尽飞鸟折良弓嘛!从古至今都是这样,没啥可怕的。”说罢,叫狱卒坐下,韩信取来一根筷子,在地上画了个方框,又在框中画了一条“界河”,河中写了“楚河”、“汉界”四个字。接着又在河界两边各画了三十六个小格,并说:“本王今年刚好三十六岁,一生助汉灭楚,屡立大功,到头来却死在一个女人手里。你平时对我百般照料,今生今世我再没机会报答你了,就把生平所学的奇术传给你吧。”他说着叫狱卒取来纸笔,把纸裁成三十二个小块,布在方框内界河两方。一面的十六块纸片各写着帅、仕、相、车、马、兵等字,另一面的十六块纸片上写着将、士、象、车、马、卒等字。

摆好后,韩信边移动纸片边告诉狱卒:“这个方框就是千军万马的大战场,两面各代表一方的军力。用兵之道,贵在主帅多谋善变,通盘筹划、奇正配合,以不变应万变……”并具体地教狱卒如何跳马、出兵等。狱卒边点头边称赞:“奇!王爷真是个奇人啊!”

从那天起,韩信每天都和这个狱卒守着方框(棋盘)研究兵法。不久,韩信被吕后杀死,那个狱卒也逃走了。他躲藏在一个深山里,搭了间草棚,开荒种地,全家人自耕自食,一有空闲,就专心研究韩信授给他的奇术。因纸片易烂,就换成了扁圆形小木头坨儿,为好区别又染成红黑两色。又据“奇”的谐音,把“奇”叫做“棋”,还写了一本《棋谱》传给了他的儿子。后人认为棋虽可布阵,但不是真的两军作战,只是一种象征,所以称它为“象棋”。

韩信主要成就

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为战术家韩信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

《咸丰·清河县志》第十三卷“艺文”中记载:“韩信三篇”其小注云:“汉成帝令任宏论次兵书,为四种,其权谋中有韩信三篇。前后汉书艺文志皆载之。且云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一家,删取要用,定着三十五家。诸吕用事而盗取之。盖淮阴人著书之最古者。”由此得知,韩信曾有三篇军事著作,这是淮阴人著书立说的最早记载。

韩信在被软禁的时间里与张良一起整理了先秦以来的兵书,共得一百八十二家,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兵书整理,为中国军事学术研究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同时还收集、补订了军中律法。著有兵法三篇,已佚。

篇3:黄帝历史故事记载

黄帝人物简介

黄帝(别称:姬轩辕、有熊氏、帝鸿氏,公元前27-公元前25),号轩辕氏,本姓公孙,后改姬姓,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

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黄帝历史记载

黄帝(The huangdi;Yellow emperor),公元前2717-前2599年。黄帝诞辰是农历三月初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为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少典与附宝之子,以姬为姓,有土德之瑞,尊称黄帝。《史记·五帝本纪》载:“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据大量的历史记载和文物佐证,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肇造文明,惜物爱民,被后人尊为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降于轩辕之丘,定都于有熊,汉代在新郑北关轩辕丘前建有轩辕故里祠。

黄帝诞辰相传是农历三月初三,黄帝即位据说是在公元前26,即位时20岁,据此推算黄帝出生于公元前2717年。相传黄帝一生下来,就显得异常的神灵。生下没多久,便能说话。到了15岁,已经无所不通了。公元前2697年,20岁的黄帝继承了有熊国君的王位。在黄帝成为氏族首领之后,有熊氏的势力得到迅速发展,并形成一个独立的黄帝部落。黄帝部落在从姬水向东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了神农以来的农业生产经验,将原始农业发展到高度繁荣阶段,使本部落迅速发展壮大。因他发明了轩冕,故称之为轩辕。

黄帝主要成就

黄帝在位时间很久,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有许多发明和制作,如文字、音乐、历数、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相传尧、舜、禹、皋陶、伯益、汤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他在炎帝之后,统一了中国各部落。他推算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纪时:帝使大挠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纪时沿用的农历(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六十年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黄帝建立古国体制:划野分疆,八家为一井,三井为一邻,三邻为一朋,三朋为一里,五里为一邑,十邑为都,十都为一师,十师为州,全国共分九州;设官司职,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设三公、三少、四辅、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个官位管理国家。对各级官员提出“六禁重”,“重”是过分的意思,即“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员节简朴素,反对奢靡。提出以德治国,“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义,尤其是设立“九德之臣”,教养百姓九行,即担任法官、后土担任狱官,对犯罪重者判处流失,罪大罪极者判处斩首等。

篇4:扁鹊历史故事记载

一、扁鹊人物简介

扁鹊,战国时期医学家,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407),卒于赧王五年(前310),扁鹊善于运用四诊:问闻望切。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

二、扁鹊历史记载

《史记》中记载他是渤海郡的一名大夫,而卢医则是指他的出生地在卢国。按照古人的传说,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将安康和快乐带到哪里,好比是带来喜讯的喜鹊,所以,古人把那些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生称作“扁鹊”。而这个出生在卢国、名叫秦越人的医生医术高明、学识渊博,走南闯北、治病救人,顺理成章地被人们尊敬地称作“扁鹊”。扁鹊是中医学的开山鼻祖。世人敬他为神医。从司马迁的不朽之作《史记》及先秦的一些典籍中可以看到扁鹊既真实又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扁鹊创造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基础。扁鹊所处的年代,正是生产力迅速发展和社会发生着激烈变革、动荡的年代,也是人才流动,人才辈出的时代,各国的竞争机制,形成了一个尊重人材,招纳贤士的社会风尚。为增强实力,各国都在拢络有用之材。秦国地处西陲,被中原诸侯以夷狄遇之。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秦国的几位先公先王,非常重视从东方各国招徕人才。为广招贤能,秦国采取了兼收并取之法,为各类人才创造了一个各显其能的用武之地。秦国除重视治理国家的人才外,对医生也很尊重。《庄子.列御寇》载:“秦王有病,招医,破费溃痤者得车一乘,所治愈下,而所得愈多。”给予医生以极好的待遇,各国名医纷纷到秦。扁鹊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成为秦人的。

三、扁鹊主要成就

扁鹊在诊视疾病中,已经应用了中医全面的诊断技术,即后来中医总结的四诊法:望诊(看看他的脸色等)、闻诊(听听病人最近做了什么事情后生病)、问诊(问问有没有干可以导致生病的一些事情)和切诊(看看他的脉搏),当时扁鹊称它们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这些诊断技术,充分地体现在史书所记载他的一些治病的案例中。他精于望色,通过望色判断病证及其病程演变和预后。如他晋见蔡桓侯时,通过望诊判断出桓侯有病,但是病情尚浅,病位还只是在体表腠理的部位。他劝蔡桓侯接受治疗,如不治则病情将会加深。桓侯因自我感觉良好,拒绝治疗。不久,扁鹊再度晋见桓侯时,指出其病情已加重,病位已进展到血脉,再次劝说其接受治疗,以免病情更加发展。桓侯仍然拒绝治疗,心中不悦,认为扁鹊在炫耀自己,并以此牟利。当扁鹊第三次晋见他时,认为病情已恶化,病位进入到内部肠胃,如不及时治疗,终将难治。桓侯仍不予理睬。最后一次,扁鹊通过望诊,判断桓侯病情危重,已进入到骨髓深处,病入膏肓,无法救治。果然不出所料,齐桓侯不久即发病,终于不治而死。此病例说明扁鹊当时已经能很好应用望诊,而且诊断水平相当高。

篇5:火正祝融历史记载故事

一、火正祝融历史记载

衡山祝融氏是黄帝夏官

《管子》提到的黄帝六相有祝融,六相指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其中祝融是夏官官名。以夏官官名祝融为氏族名。

郑州祝融氏是帝喾夏官

重黎居火正被帝喾命曰祝融,其弟复居火正也被命为祝融。火正即夏官。同样以夏官官名祝融为氏族名。

衡山祝融氏葬衡阳

《路史·前纪》云,祝融氏葬衡山之阳,是以名之。

郑州祝融氏葬郑州

《路史·国名纪》:“今郑州有祝融冢。

衡山祝融氏是历山氏的子孙。

《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据《春秋合成图》《春秋运斗枢》《黄帝录》等文献记载:“衡山祝融名字叫容光是黄帝的大司马也就是祝融(祝融与大司马是一个官职)。容光就是《管子》里黄帝六相的祝融。《衡湘传闻》载:“容光为祝融兼司徒”,“徒武陵(今湖南常德),因亦有南岳容山之号,在今施容、容美之间”。“容光又取(娶)于州山氏,曰女虔,生季格,季格生寿麻”。

郑州祝融氏是颛顼氏的子孙。

《史记·楚世家》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後,复居火正,为祝融。

《左传》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

《世本·帝系》:颛顼娶於滕氏,滕氏奔之子谓之女禄,产老童。 老童生重黎及吴回。

《周礼》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为灶神。

《大戴礼记·帝系篇》:“颛顼产老童。老童生重黎及吴回”。

《晋书》:“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

《史记》《左传》《世本》《周礼》《大戴礼记》《晋书》这些正史公认郑州的祝融氏是颛顼的后代。有些现代学者用猜想来否认重黎是颛顼后代,这绝不是严肃的行为。

正史公认郑州的祝融重黎是颛顼氏之后

正史公认郑州的祝融重黎是颛顼氏之后,正史并没有错。有些人把衡山祝融氏和郑州祝融氏混淆才会出现认为重黎是炎帝之后的谬论。类似的同族号不同族,同名不同人,同官职不同人等情况很常见,如鄫侯乙的鄫国和山东鄫国,韩王信和淮阴侯韩信,孤竹国伯夷和四岳氏伯夷,司马穰苴的司马氏和司马程伯休父的司马氏。衡山祝融氏是黄帝夏官以夏官官名祝融做氏族名,郑州祝融氏是高辛氏夏官同样以夏官官名祝融做氏族名,因此族号重名而已。

实际情况

楚国是北方中原祝融氏的后代成为南方统治者,所以南北祝融氏开始被混淆。

二、火正祝融历史历程

《山海经·海内经》一书中关于他的出生作了以下叙述:“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由此可见,祝融系炎帝的第五代来孙。另据《海内经》中又称: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韩流,韩流生颛顼。《大荒西经》则补叙为:“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是官职炎帝后代担任过此职务以官职为族号,颛顼之后也担任过祝融一职也以职务为族号造成历史上有炎帝族祝融氏和颛顼族祝融氏之分。那么,祝融又是一副什么模样呢?《山海经·海外南经》中说:“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可见他并非“完人”,郭亚注释“火神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曰:“火正曰祝融”,火正,就是掌管火的官员,神话中的火神祝融,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逐步演化成了司火的官职。《汉书·五行志上》一书说:“古之火正,谓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政。”正因为祝融是火神,他的威力也被应用到两军对垒的战争中去了。《墨子·非攻下》记载如下:“(成汤伐夏),天命融(祝融)隆(降)火干厘夏城之闲,西北之隅。”降火助战,这可能是首次把火战使用于战争中的吧。祝融有一弟叫吴回,又称回禄,也是官司“火正”。只是名声没有祝融大,人们把火灾称为“祝融之患”不是没有依据的。于是,就有了用祝融代替火灾一词的来历。

祝融,我国原始社会末期最著名氏族领袖之一。名重黎,黄帝后裔高阳氏的玄孙。帝喾高辛氏时,任火正(官名),受封于有熊氏故墟(今河南新郑一代),葬衡阳市南岳区祝融峰。他以火施教,为民造福。帝喾命名曰:祝融,后世尊为火神。——河南省《新政县志》

(1).神名。 帝喾 时的火官,后尊为火神,命曰 祝融 。亦以为火或火灾的代称。《国语·郑语》:“夫 黎 为高辛氏火正,以淳燿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吕氏春秋·孟夏》:“其神 祝融 。”高诱注:“ 祝融 , 颛顼氏 后, 老童 之子, 吴回 也,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官之神。” 唐张说《蒲津桥赞》:“飞廉煽炭, 祝融 理炉。”赵翼《八月二日天宁寺旁巽宫楼火》:“趋观乃知此楼毁,刹竿突兀招 祝融 。”

(2).神名。南方之神,南海之神。《管子·五行》:“得奢龙而辩於东方,得 祝融 而辩於南方。”《汉书·扬雄传上》:“丽钩芒与骖蓐收兮,服 玄冥 及 祝融 。”颜师古注:“ 祝融 ,南方神。” 唐 韩愈 《南海神庙碑》:“考於传记,而南海神次最贵,在北东西三神河伯之上,号为 祝融 。”

(3).传说中的古帝。 汉王符《潜夫论·五德志》:“世传三皇五帝,多以为 伏羲 、神农为二皇,其一者或曰燧人,或曰祝融,或曰女娲,其是与非未可知也。”

(4).峰名。衡山的最高峰。据《路史》云, 祝融 葬衡山之阳,是以名之。 唐 韩愈 《谒衡岳庙》诗:“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 祝融 。” 宋杨万里《送刘子思往衡阳》诗:“ 洞庭 昨夜起霜风,翩然欲登 石廪 和祝融 。”

三、火正祝融传说事迹

南海神庙是我国古代海神庙中惟一遗存下来的最完整、规模最大建筑群。该庙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以后历代有重修扩建。现存的是清代建筑,但仍保留隋唐时代的规模和建制。1988年起,政府也曾对南海神庙作过三次较大的修复,现已基本恢复了庙宇的古貌。

修复前大殿仅存殿堂,如今庙宇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3万平方米。其主体建筑是一座五进的殿堂,由南至北依次为头门、仪门及复廊、礼亭、大殿和昭灵宫。南海神庙门前有石牌坊,额题“海不扬波”。庙中保存有历代的许多石刻。还有华表、石狮、韩愈碑亭、开宝碑亭、洪武碑亭、康熙万里彼澄碑亭等附属建筑,构成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庙中还保存汉代和明代的铜鼓和制钟,以及南海神玉印等重要的文物。还有木棉树、相思树等古树名木。这里存放的汉代铜鼓是中国现存三大铜鼓之一。庙西一小山岗上有“浴日亭”,宋元时羊城八景之一的“扶胥浴日”即指此处。

从唐朝开始,南海神庙便香火日盛,各朝代政府也派人前往管理庙事。事实上它已成为四海神庙中香客最多、地位最高的一个,这主要是由广州海上贸易日益发达的地位决定的。

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从西汉时就已经开始形成,到了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阶段。尤其是唐代,从广州出发的贸易船队,经过南亚各国,越印度洋,抵达西亚及波斯湾,最西可到达非洲的东海岸。明清之后更远至欧美了。这条航线长达1万多公里,沟通了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处于这条航线重要位置上的南海神庙,在古代有码头,码头外面又是茫茫的大海——南海,南海实际是太平洋靠近东南亚大陆部分,大海又紧连着太平洋,通往印度洋。出海航船或来自远方的航船,都须经过坐落在南海神庙的这个古码头。于是众多的商船顺路经过这里均停下来上庙祭祀,以祈求航路平安、生意顺利。于是,神庙附近的扶胥镇便商旅云集,民间庙会交易频繁。南海神庙之兴旺,成为广州海上贸易繁荣的历史见证,遗留下许许多多珍贵历史文物,包括皇帝御赐的碑文、题字等,是一点也不奇怪的。当然百姓们更多的还是感恩于庇佑他们一帆风顺、平安大吉的南海神的。

南海神庙坐北向南,占地3万平方米,是明代建筑风格,恢宏壮观且古朴大方。

庙外有“海不扬波”的石牌坊。庙宇的主体建筑沿着中轴线从南到北依次为头门、仪门、礼亭、大殿、昭灵宫共五进,一进高于一进。其他附属建筑均以五进为中心,左右对称。这是较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建筑。

【汉高祖历史故事记载】相关文章:

1.汉成帝历史故事记载

2.太甲历史典故记载

3.嫦娥奔月历史记载典故

4.帝颛顼历史典故记载

5.腊八粥的历史记载作文

6.汉高祖刘邦简介

7.秦朝历史故事

8.杨贵妃历史故事

9.历史预言故事

10.精卫填海传说记载事迹

下载word文档
《汉高祖历史故事记载.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