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形成分析的论文
“小凡”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太阳系形成分析的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太阳系形成分析的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太阳系形成分析的论文
太阳系形成分析的论文
内容提要截止二十世纪末,关于太阳系形成的假说已有一百多个,但这些假说仅能说明太阳系存在的部分事实。因此本文提出:太阳系的诞生,导源于银河系中的一次并行的黑矮星之间的天体碰撞事件;碰撞中伴随着巨大的能量转换和能量释放过程;随能量的转换,物态上也起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太阳元素和地球元素。随之,有关太阳系物质的起源、物质存在状态、物质存在状态间的联系以及太阳系运动的动力学原理诸方面的问题都得到了顺理成章的解释。
主题词黑矮星天体碰撞能量转换
地质研究表明,我们人类居住的星球——地球,是在50亿年前由一个完全熔融的球体凝成的,球体外面环绕着稠密的大气层,其中有空气和水蒸气,可能还有挥发性很强的气体。
这一大团炽热的宇宙物质是从哪里来的?是什么样的力量决定了它的形成呢?这一有关我们的星球和整个太阳系的起源问题,是多少个世纪以来一直萦绕在天文学家头脑中的一个谜。自十八世纪起,由于天文观测资料的丰富和积累,对宇宙认识的扩大和深化,各式各样的太阳系演化假说蓬勃发展起来,到二十世纪末,太阳系演化假说已达一百多个。这些假说的提出和论争,使人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太阳系的认识。
但是,在目前已经提出的上百个太阳系起源演化的假说中,都是从太阳系目前结构和运动的某些特征出发,它们都仅只能说明一部分现象。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假说能够圆满解答太阳系的多种多样的现象,本来,探索太阳系的起源是有许多困难的,这是遥远年代以前的事,没有一个人目睹这个过程,一切都只能依靠今天的事实和分析来论证。目前,太阳系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是多数学者的看法。
但地质研究表明,地球的早期,表面分为泛大陆和泛大洋,现今各大陆是由泛大陆分裂以后的碎片飘移而形成的。各大陆板块的形状、地层、制造、岩相、古生物群落的分布、古气候及地球物理特征等,都说明了这一点。地球早期的这个形态特征表明,它是从一个更大的星球上被撞下来的含有花岗质壳层和基性岩壳层甚或是包括冰水壳层物质的碎片演化而来。假若是由星云凝成的,就不可能有地球早期的这个形态特征。
基于此,考虑到地球元素的起源(地球不具备从星际物质合成地球元素的条件)、天体演化等因素认为:我们的地球、包括整个太阳系的诞生,起源于一次天体碰撞事件。发生碰撞的两天体应为演化到最后阶段的暗天体——黑矮星。两这个黑矮星,一个是作为太阳系诞生的母体矮星——原始的日球,一个是作为太阳系诞生的父体矮星——原始的木星。
设想,原日和原木,本为银河系家族的成员,它们沿各自的园形轨道绕银心运行。从太阳行星系运行轨道平面与银道平面有很大的交角可以推知,它们绕银心运行的轨道是平行的、并行的,它们彼此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均以250km/s的速度绕银心运行。由于它们彼此间有万有引力作用,使它们的作相向运动。终以8500km/s的运动速度发生倾斜碰撞,由此诞生了我们今天的太阳系。
碰撞大约是这样发生的:
碰撞首先使原日的冰水圈层破裂为大小不一的碎块,并由原木获得相当大的碰撞运能,以极大的初速度,飞入太阳系外层轨道,成为今天数目众多的慧星。紧随其后,是原日的岩石圈碎裂,形成较大的和较小的碎块,并由原木获得碰撞初速度而具有要当大的动能。这些获得动能的大小不一的碎块,首先在原日面发生摩控滚动运动,使部分动能转化为自转角动能,脱离原日后,这些自转角动能继续保持,成为今天各大行星及其卫星的自转运动能量的由来。考察今天九大行星赤道处的自转运动线速度自远(冥)而近(水)分别为0.3、18.6、19﹒1、10.2、12.6、0.25、0.47、0.02和0.03km/l。一般来说,由远至近有由大变小的明显趋势,这是由于它们所获得的初速度,以及它们在日面作摩控运动时间及自身的质量等几方面综合因素所决定的。如距太阳较远的海王星、天王星和土星,是较早被撞下来的壳层碎块,它们在原木那里接受的碰撞动能大,初速度高,在原日面作摩擦滚动运动的时间长,所以自转速度和脱离碰撞主体星原日的运动初速度高,所以处于外轨道,且自转速度快。而火星、地球、金星及水星等,随后相继脱离碰撞主体星原日,原木所具有的冲击动能已相继递减。从原日面摩控滚动的跑道已越来越短,而且膨胀的气壳物质已大量生成,阻力大增,所以,它们从原木那里获得的动能、初速度,以及自转速度也相继递减。而冥王星是首先被撞下来的,为什么它的赤道处自转运动线速度明显较低呢?这是因为,那时的原日固态冰水壳层尚未来得及气化,故摩擦系数小,因此,其赤道处自转运动线速度也十分明显地较低了。
天王星的姿态有些特别,它实际上是侧卧着的,就象一个旋转的陀螺一样。它的这种运动姿态说明,原日面可能并不平坦,有高大的山体,在她获得绝大部分自转动能,就要脱离原日面之时,在她的一侧撞到山体,使她顺过未脱离原日面,形在了她特别的运动姿态。她也有能量将山体撞离,为后来者开辟道路。
值得指出的是金星,它有与其它行星相反的自转运动方向,它的自转角动能的获得,有别于其它行星的成生方式。它不是从原日面滚动,而是在原木面滚动而获得自转动能的。因为它是趋向于最后形成的行星,当它生成的时候,原木(可能仅余下坚实的核部)已经深入原日壳层深部,仅露脊背,仍有相当大的动能,被原木掘下的(而不是撞下的)原日壳层块——原始金星,在原木坦露的脊背上滚动着获得原木的动能及自转角动能,以这样的'方式获得的运动初速度,当然远不及其它行星大,因此处于内轨道,以这样的方式获得的自旋运动方向,当然与其它行星的自旋方向相反,且能量较低,自转周期很长,达243天逆向旋转一周。
碰撞中,原木亦粉身碎骨,脱去外壳层,核部与原日作用,亦使自身的产分动能转化为自转角动能,并以较大的残余速度脱离原日,并超越水星、金星、地球及火星飞入外轨道,成为今天的木星。脱离碰撞现场的木星,伴随大量的气化物并裹携大量的碰撞碎块,在木星以残余速度飞入轨道的途中,部分被抛撒于后,成为今天的小行星带,未能挣脱木星引力场的,则成为木星的部分卫星及木星环。
太阳也在这次碰撞事件中获得自旋角动能,所以,太阳也有自转运动,且与行星自转方向相同,碰撞中(伴随气化),赤道处的遭扭力最大,两极最小,故至今太阳赤道处仍以25日一周的速度旋转,而轴部则以35日一周的速度自转,如是不考虑原日和原木原有的自转角动能,以及大量碰撞碎块后来又被太阳及九大行星吸引而陨落,使自身自转角动能改变这些后期因素的影响,那么,太阳的自转角动能应和九大行星及其卫星的自转角动能相等,或要大些,因还有原木对其碰撞的推动力这一重要的因素。
还应该进一步说明的是:为什么原木对原日的碰撞所产生的九大行星的运行轨道不是长椭园形?这一问题也是可以说明白的。由于原木对原日的碰撞,大部分碰撞动在碰撞中转化为热能,产生了大量气化物质和尘粒,在碰撞中迅速膨胀,形成气壳,这些随碰撞而产生的迅速膨胀的气壳,可能充斥了现今太阳系范围的大片空间。因此,碰撞产生的行星原始胚胎在进入运行轨道的运行过程中,受三项力的作用:第一项力是与原日球呈切线方向的运动惯性力,这是从原木那里获得的,是行星进入椭园形轨道运动的主要动力源。其二是日球对它的引力,此项力起初与惯性力呈90°交角,并随行星以切线方向脱离日球后的逐渐远离而逐渐张大,使切线运动变为抛物线方向运动。但这两项力综合作用下所产生的运动轨迹只能是长椭园形轨道。因此,还有第三项力的作用。这第三项力就是伴随碰撞作用而迅速膨胀起来的浓重的气物质及一其相伴的尘粒物质对新行星的阻力。这第三项力的作用,使原先可能产生的长椭园形轨道变得近园形一些。而作为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的运动轨道则有所差移,较其它行星轨道要扁些,呈蛋形。这种差异是由于其首先被撞下,气壳物质尚未大量形成,所以,其被气物质的阻力作用的改造的时间和大小要短一些、小一些的原故。而那些较冥王星诞生更早的彗星的轨道,才真正是长椭园形的了。另外,原日在原木的碰撞下,也要产生向环绕中心方和的运动,亦为原因之一。
这些伴随碰撞而膨胀起来的气物质后来又到哪里去了?它们一少部分被九大行星俘获,成为今天九大行星的水壳层、气壳层,一部分落回日球,而大部分则被日球的辐射压吹走,逸散到星际空间去了。你只要仔细观察一下,当彗星靠近太阳的时候,总是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永远背向太阳,那正是太阳辐射压的作用。
九大行星俘获这些气物质的本领是不一样的,质量越大的行星引力越力,俘获的气物质越多,越远离太阳的行星,引力半径作用范围也越大,所以能俘获的气物质也越多。故远离太阳的质量较大的行星均成为气体巨人。我们的地球质量恰好。离太阳不过错也不近,故俘获了恰到好处的水物质、气物质,在地球上便诞生了生命。而较地球稍近太阳一些的金星,虽有与地球相仿的质量,也只能俘获一些密度稍大的CO2,而更接近太阳的水星上就只有稀薄的大气层了。
在天体碰撞事件中,伴随着巨大的能量转换和能量释放过程,其一是动能间的转换,其二是动能向热能的转换,其三是压力势能释放引起的向热能间的转换。
动能:
碰撞动能的产生导源于两天体的万有引力作用,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两天体均产生相向运动和加速a,a值等于GMR-2,通过微积分的运算导出:两天体相向运动的速度V的二次方幂与两天体之间的距离R成反比,而与其质量总和M成正比,即:V2=3GMR-1
这里G为万有引力恒星。要确定两天体的碰撞动能,关键在于取何R值,即两天体半径之和。我们假定原日和原木具有现今太阳系的总质量和木星的质量,分别为2·1030kg、2·1027kg,有天狼伴星般的密度(即3.80·109km/m3),依此计算的结果是V=8529km/s,若视原木以8500km/s的速度撞向原日,则原木所具有的动能为145·1039焦耳。此动能在天体碰撞中,少部分转换为太阳系成员的自转运动角动能及环绕运动的动能,而大部分则在天体碰撞中转换为热能。
压力能:
固态天体内部具有极高的压力能是一个很少涉及的研究领域。以致许多天文现象得不到合理的解释。我们知道,气态物质的压力能可以用压强P和体积V的乘积来表示,固态天体内部的压力能,同样也可以用压强P和体积V的乘积来表示,而单位质量物质所具有的压力内能值,则可以用压强P除以密度D求得。
若原日那般质量(2·1030kg)的天本坍缩为天狼伴星般平均密度的天体,内部压强和单位质量所具有的压力能值随深度变化的情况是:
深度压强值单位质量压力能值
4km8.09·1019pa2.12·1010J/kg
19km3.85·1020pa1.01·1011J/kg
100km2.04·1021pa5.38·1011J/kg
1009km2.68·1022pa7.05·1012J/kg
5000km2.36·1028pa6.2·1018J/kg
5008km(核)1.91·1030pa5.0·1020J/kg
这些储存于天体内部的压力势能,在特殊的条件下,可以直接转换为热能。其理论解释是:构成物质的分子、离子,甚至构成原子核的基本粒子,如质子、中子,屈服于外部的压力势而收缩,这些在外部压力的作用下而收缩的分子、离子,在外部压力骤减时,由于压力能的迅速释放,使这些受压迫而紧缩的分子、离子伸张而弹射出晶格,使物质从固态熔融为液态,在压务能的释放值足够大时,甚至可以使构成原子核的基本粒子,如质子、中子之类,从原子核中弹射出来,使原子核解体。太阳元素的形成,就经过这样的转变过程。原日演化到高密度的黑矮星阶段,在其物质构成中,已有大量的质子和电子结合成为中子,使(核内)中子数大大超过质子数,并在内部引力的作用下,坍缩成为极高密度的天体。当原木对原日的碰撞,使原日面产生深达数百公里的辐射状断裂时,压力能的释放,显然有能量使这些受压迫而呈紧缩态的中子和质子爆发,成为高达数千万甚至上亿摄氏度高温的粒子流,从裂隙中喷射出来。中子单独存在时不稳定,平均约15.25秒钟,即衰变为质子和电子,并释放能量。现今太阳上最丰富的地素是氢,其生成机理,大约就是这样的。氢元素的大量生成,在了现今太阳上进行热核聚变反应的原材料
这里,再以压力能的释放为线索,说明地球、月球的形成过程:
在说明地月形成过程之前,必须首行解放说明,原木和原日为具矮星态壳层结构的天体,其壳层结构为:外壳层为轻元素的原子核和自由电子的紧缩态壳层,内壳层为较重元素的原子核和自由电子的紧缩态壳层,越向内壳层原子核中的中子比例数越高。
原木对原日的碰撞,使含有原日不同壳层物质的碎块被撞下,成为地月的原始坯胎。原始地月坯自原木获得碰撞动能,首先在原日面摩擦滚动,将自身部分动能转化为自转角动能,并将部分动能由摩擦滚动传递给日壳,使日壳亦产生自转运动,与此同时,即在内部压力的释放过程中开始膨胀,随膨胀,各原子核拉回属于自己的电子,成为常态化学元素,这些不同的化元素又进一步按电负性的不同,进一步结合成为分子,从而完成矮星态物质向常态物质的过渡。当地月坯完在这一物态上的转变,并获得相当大的自转角动能就要脱离原日面之时,即成为化学成分不同的熔浆态,原外壳层成为花岗质熔浆态,内壳层成为基性熔浆态,由于原属内壳层的基性熔浆态一侧内能(压力能和热能)更高,压力能转换热值高,所以形成的熔浆温度更高,甚至可以出现部分高温气化态物质,且基性熔浆较酸性熔浆具有更大的流动性。因此,少部分基性熔解浆稍先脱离日面,成为新生的月球,稍后,熔融的新生地球也脱离母体,追随新生的月球而去,双双飞入绕日运行轨道。月球的自转周期与绕地转动周期相等,都是27.32日,一面永远朝着地球,且其绕地转动方向和地球自球方向一致,好象地球的一部分一样,且月球岩石是由玄武岩、辉长岩、苏长岩一类的基性岩石组成,正说明了月球的这种成因。因此,月球和地球,是从一个胚胎中分裂而成的孪生兄弟。无独有偶,冥王星及其卫星,也是一对孪生兄弟。
这种太阳系新生成员的熔融状态,从火卫一和火卫二的外部形态也可以看出,它俩的个头不大,呈三轴椭球体状,它们的这种形态说明,它们是以熔浆态,快速飞离原日的过程中就很快冷凝的。如果在进入轨道后再缓慢冷却,那就只能成为两轴椭球体。甚至是正园球体了。它们的这种形态,同时也说明了在太阳系诞生之初,气物质对它们的阻力作用。
在太阳系的众多卫星当中,也不乏逆行的卫星,那是因为有一部分卫星在诞生之初,亦以行星的姿态出现。在它们以后的统日运动过程中,被附近运行的大行星体捕获,因而成了大行星体的卫星,由于辅获方向的不同,产生了正向和逆向运行的运动形式的区别。
至此,有关太阳系物质的物质起源,物质存在状态、物质存在状态间的联系以及太阳系运动的动力学业原理诸方面的问题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篇2:证券投资风险形成分析论文
1.预期和决策
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中,证券市场价格的调节对所有新的、公开的信息能作出迅速反应,其信息集合除包括市场本身的客观信息外,还包括公开的证券市场相关的场外客观信息。简而言之,有效的证券市场中,所有场内外相关客观信息都能在上市证券的价格中得到充分迅速的反映。因此,通过证券市场价格计算的证券收益同样能够充分迅速地反映所有证券市场场内外相关的客观信息。
投资主体处理信息的过程通常总是通过证券收益客观信息的识别,获得证券未来收益的预期信息,提取证券投资的决策信息,然后选择证券投资行为。
根据证券投资主体预期形成模式的差异,可以将预期分成理性预期和有限理性预期两大类型。
理性预期是利用最好的经济模型和现已掌握的信息所得出有关证券未来收益水平明确的预测。其中包括不直接研究证券市场价格涨落,而直接研究证券市场所有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通过博弈模型进行证券本来收益的预期。
有限理性预期指证券投资主体不采用经济模型,凭借各自证券投资的经验或者参考其它证券投资主体的预期信息、决策信息和投资行为对证券未来收益的经济预测。
类似的,根据证券投资主体决策形成途径的差异,将决策也分成理性决策和有限理性决策两类。
理性决策是证券投资主体通过合适的证券投资决策模型或者通过证券的技术分析,然后选择投资行为的证券投资决策。
有限理性决策是证券投资主体不采用证券投资决策模型,也不采用技术分析,仅凭借各自证券投资经验或者参考其它证券投资主体的预期信息、决策信息和投资行为所进行的证券投资决策。
证券市场中,完全不考虑证券未来收益水平和变动趋势的完全非理性证券投资主体几乎是不存在的。因此,本文研究的证券投资主体在信息处理的预期和决策两个环节中都具有理性或者有限理性。
2.两类证券投资主体
具有理性的证券投资主体在信息处理两个主要环节上是通过经济模型或者技术分析独立获得理性预期信息和理性决策信息,然后独立选择证券投资行为。故称他们是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
具有有限理性的证券投资主体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如果在两个主要环节上都是凭借自身证券投资经验获得有限理性预期信息和有限理性决策信息,然后,独立选择证券投资行为,他们也是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如果,至少在一个环节上,参考其它证券投资主体获得有限理性预期信息或者有限理性决策信息,模仿其它证券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选择自身投资行为,称他们是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
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可能采用相同的经济模型或者相同的技术分析,也可能凭借各自相似的证券投资经验,导致其证券投资行为产生客观相似的效应。
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基于自身认知的内涵、认知的结构和认知的层次以及投资的经验。投资的偏好和投资的心理的局限,不足以从客观信息中独立获取证券未来足够的预期信息和独立提取选择投资行为足够的决策信息,或者对各自预期信息和决策信息的置信程度不足以独立选择投资行为。他们不得不通过参考其它证券投资主体的预期信息、决策信息和投资行为,以便获取各自足够的预期信息,提取各自足够的决策信息,或者达到选择投资行为足够的置信程度,客观上模仿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进行证券投资。因此,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产生模仿的效应。
模仿型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比独立型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客观上非理性含量更高一些。通过社会心理和认知心理分析,特别是证券投资博奕分析可以得到,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模仿选择的投资策略是随大流的从众策略。
综上所述,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中,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可能存在客观相似性,而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必定存在模仿从众性。
3.形成风险的市场内在机制
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中,上市证券的价格能充分迅速地反映证券市场所有场内外相关信息。所有证券投资主体都能任意地、不断地获取有关上市证券价格、涨跌幅度和交易量的客观信息。因此,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中,所有证券投资主体的客观信息是对称的,证券市场的竞争对所有证券投资主体是公平的。
面对客观对称的信息,两类证券投资主体预期形成的模式和决策形成的途径具有较大差异,导致其证券投资行为对未来证券市场价格的波动产生不同的作用,从而对投资证券未来收益的波动也产生不同的作用。因此,两类证券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对证券未来可能收益间的差异产生不同的作用。如引言所述,证券未来可能收益间的差异就是投资证券的风险,两类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对证券市场风险产生不同的作用,他们就是形成风险的市场内在机制。
若两个具有限理性的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通过相同的经济模型或者相同的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独立获得各自的理性预期信息和理性决策信息通常是大致相同的。
若两个具有限理性的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凭借各自的投资经验大体相同,他们独立获得的有限理性预期信息和有限理性决策信息也大体相同。
上述情况下,两个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间便具有预期信息和决策信息的对称性,通常其证券投资行为对投资证券的市场风险形成产生客观相似的作用。否则,两个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的预期信息和决策信息是非对称的,其证券投资行为也不尽相同,对投资证券的市场风险形成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桑塔弗研究所(SFI,SantaFeInstitute)通过计算机模拟完全由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组成的股票市场发现,股票市场价格波动,股票未来可能收益间的差异,即证券投资风险和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投资行为的客观相似程度及其变化速度有关。
综上所述,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投资行为的客观相似性是证券市场风险形成的一种内在机制。不妨称为独立客观相似机制。其客观相似程度以及所持资本资产结构的变化速度达到一定水平时,投资证券的市场风险会被成倍地放大,导致证券市场出现复杂现象,价格大幅波动,交易量增加,泡沫形成,甚至累积成危机。正如桑塔弗研究所模拟的股市一样。说明形成市场风险的独立客观相似机制是证券市场内在的非线性机制。
面对客观对称的信息,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各自独立获取的预期信息和独立提取的决策信息,通常是非对称的。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需要参考其它证券投资主体的预期信息和决策信息,以便选择各自的证券投资行为,他们的投资行为就会或多或少地模仿其它证券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也就是从众选择各自证券投资行为。这种模仿从众行为会在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间传染蔓延,他们个体的有限理性投资行为演化成证券市场整体的非理性投资行为,证券市场价格的波动被成倍地放大,导致证券市场价格极度剧烈地波动,证券未来可能收益间的差异大幅度增加,证券市场风险增大,甚至风险累积成为危机。
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投资行为的模仿从众性是证券市场风险形成的另一种内在非线性机制。不妨称为模仿从众传染机制。
4.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两类证券投资主体的证券投资行为对于形成证券市场风险的不同作用,揭示了形成证券市场风险的独立客观相似机制和模仿从众传染机制。它们都是证券市场内在的非线性机制。值得一提的是,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间,可能存在独立客观相似性,而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必定存在模仿从众传染性,因此,形成证券市场风险的内在非线性机制主要是模仿从众传染机制。
无论采用定性方法,定量方法或者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投资证券未来的收益和风险,以及证券市场风险形成的内在机制更合理、更科学的经济假设体系应由有效市场假设、有限理性假设。客观信息对称性假设、预期和决策信息非对称性假设以及简化问题的一系列假设组成。本文在上述经济假设体系中,仅对形成证券市场风险的内在非线性机制作了定性的研究和阐述。更具有科学性的定量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析和实证研究是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最新证券投资风险形成分析论文]
篇3:价值观形成的心理学分析论文
价值观形成的心理学分析论文
学生在价值多元的时代,面对越来越多的选择,也伴随着更大的考验。价值观是对现实生活中各种价值关系抽象概括的结果,是价值主体价值认知发展的最高形式,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以理想、信念和信仰三种形态出现。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是价值主体注意、认识和接受价值客体与自身的关系,其次是评价和组织各种价值关系,最后成为价值主体相对稳定的价值系统。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巨大的选择自由,对爱之对象的抓取和放手以及投入和放弃之间的频繁转换,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不稳定的人格、微弱的人际关系、自我怀疑、自我疏离感与认同危机。[1]大学生在价值多元的时代,面对越来越多的选择伴随着更大的考验,更多的自由产生更大的不安,如果他们的价值观不能在教育中得到较好的提升,可能会导致价值主体在人群中渐渐迷失自我。
一 价值观
从不同的学科视角,理解价值观的涵义会有很大的差异。心理学学科认为,要诠释价值观概念,必然与价值主体的行为息息相关。如布赖特·怀特认为,价值观是深植人心的准则,这些准则决定着个人未来的行为方向,并为其过去的行为提供解释。施瓦茨认为,价值观是合乎需要的超越情境的目标,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或其他社会存在中起着指导原则的作用。黄希庭认为,价值观为人们用来区分好坏的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通过对价值观定义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价值观包含这几个特点:一是相对稳定性。价值观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概括获得的观念结构系统。一旦形成就会使人自觉或不自觉的以自己的价值标准对客观事物做出价值判断。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由于价值观拥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当社会经济基础、政治条件等发生变革,价值观迟早也要发生变化。旧的价值观被淘汰,新的价值观会被接受。二是社会性。人们对某种事物的价值判断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受到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制约。价值观念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中各种物质条件、精神条件及其相互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相应的社会状况催生对应的价值观念。三是复杂的观念结构体系。价值观的观念结构体系是多层次的。从价值观的主体来看,既包含个人高层次的理想、抱负,也有较低层次的基本需求和要求,同时也包含了个人习惯化、大众化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所有这些价值观念经过价值主体的编码加工,形成了有层次的观念结构体系,价值主体对生活相对稳定的态度随之就形成了。
二 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以强大的力量作用于价值主体,引导和规范着价值主体的实践行为。价值观获得的形成过程蕴含着价值主体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心理机制,是在价值心理和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即价值心理——价值观念——价值观。[2]
价值心理是对价值客体与主体之间关系的感性认识,是价值主体的内在需要直接激发的一种心理活动。价值观是对现实生活中各种价值关系抽象概括的结果,是价值主体价值认知发展的最高形式,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以理想、信念和信仰三种形态出现。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是价值主体注意、认识和接受价值客体与自身的关系,其次是评价和组织各种价值关系,最后成为价值主体相对稳定的价值系统。价值主体正是通过这些一系列的活动不断建构自己的价值观体系。
1 价值客体的感知和接受
价值客体的感知是价值主体对直接呈现的价值客体的一种认识和感受,是对价值客体的形象性的认识。它是价值主体对价值客体的'一种察觉和发现,注意到价值客体的存在。如学生愿意听教师宣讲雷锋精神。这种感知既依赖于客体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如刺激的新颖性、对比的强烈性等,也随着价值主体自身的心理状态而变化。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价值主体会从情感上产生一种自愿行为,开始会用更积极的情感和态度重新思考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相互关系,超越单纯的注意行为,如学生会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向雷锋学习的活动。凡是能够从感知方面吸引价值主体的事物,就会从情感上肯定它。但价值主体对事物本身还是缺乏清楚而深刻的认知和体验,仅局限于愉悦感和满足感的积极反应。
2 价值认知和评价
面对外界的刺激,价值主体会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领会,基于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对价值事件个性化的理解。知是行动导向,实践是伴随着价值选择的。实践后价值主体会运用自己的内在尺度对现实的价值关系进行科学评判。比如行动后获得了满意感,价值主体将会赋予行动以价值。价值主体对价值客体的认识,最根本的尺度是主体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价值主体总是有意或者无意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喜好来认知和评价事物,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不同价值主体的需要是大相径庭的,由此也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认识。一些事物对某些主体有价值,但对另一些主体则不尽然。价值主体需要受到一定社会关系和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与此同时,价值主体的需要也是社会引领和创造的。所以,价值主体的需要也不是纯粹主观的,而是主体的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在主体意识中的自觉反映和要求。[3]引起价值主体对价值客体的认识的又一尺度是兴趣。它是以价值主体的喜好增强主体对客体的关注度。凡能够激起价值主体兴趣的,就能得到积极的评价。兴趣和需要有着紧密的联系,但相比而言,通过需要判断事物的价值一般具有间接的性质,而兴趣则要直接得多。在现实生活中,价值主体除了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来判断事物价值的大小,也会有意无意地运用社会规范和价值准则来进行价值和意义分析。一般而言,符合社会规范的事物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价值主体正是通过对社会规范的认识和接受,从而实现自身的社会化过程。价值主体正是基于以上各方面,深刻地把握和理解自己的需要和喜好、事物的价值属性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价值客体有了全面、客观的认识,从而形成独特而稳固的价值观念体系。当然,一个人的价值认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价值主体的认知、体验和分析判断等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一个人的价值认识水平对价值观的形成非常重要。
3 价值内化和组织化
有关态度学习的理论都一致认为人类有“一致性的需要”。需要维持自己的信念的意志来保持心理平衡。价值主体在价值的感知和接受、认知和评价过程中不断地将各种价值观念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中,由于价值主体所在环境的变化、认知水平的提高以及知识经验的丰富等,极有可能会产生冲突。认知失调带来的不安会让价值主体重新调整自己价值体系中的各种观念。在持续的将各种价值观念进行内化的时候,会遇到多种与价值相关的情境,价值主体会不断地思考各种价值之间的关系,克服其间的矛盾和冲突,糅合成一个价值体系,并且会逐步地确定占主导地位和具有一般价值的价值。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价值主体的实践活动发挥着尤为关键的作用。正如李顺德教授所言,价值关系只有在主体的实践中才会形成,实践作为现实的、具体的决定者和体现者,标志着价值关系和价值的形成、建立,标志着需要与不需要、满足与不满足的界限。[4]一个人对某事物的价值认识和体验,如果能被实践证实,就会强化自己对这种价值客体的理解,经过多次的加工,就会在头脑中固化为一种稳定的态度,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观念。评价价值主体是否形成某种价值观主要是看他在社会实践中的行为表现。价值观的意义不仅是获得了认识外在世界的观念,更重要的是价值主体可以作用于实践过程而改造外在世界。个体在实践中的行为表现也是衡量某种价值观形成与否的唯一标准。价值观最终是要通过行为来体现出来。只有经过长期的生活和实践锻炼,才会真正地认同某种价值观,才会表现出言行一致。
价值观的形成与价值主体对自身认识的发展即自我意识分不开的,依赖于自我意识的高度成熟。价值主体的自我意识是心理上决定和调节行为的自觉因素,也是自觉地认识自我的前提。自我意识一方面能够帮助价值主体更好地把握事物的内在属性、内在联系,从而发现事物能够满足自我需要的性质;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认识自身的状态、利益、需要等。在理性地掌握了客观对象,也合理地把握了自身的主体存在,有助于价值主体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经历了多次的凝练最终形成价值主体的价值观念。因此,拥有较高水平的自我意识对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因而,一方面为了能够准确地认知自我的需要和能力等现实状况,另一方面深刻全面地了解客体的价值属性,价值主体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唤醒和提高价值主体的自我意识。
篇4:技术性贸易壁垒形成机制分析论文
1、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机理:进出口双方国家间贸易政策的博弈
众所周知,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前贸易保护主义发展的产物,从经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上说,贸易保护政策的实施不利于全球资源的合理配置,各国所获得的利益较自由贸易的情况下所获得的利益会减少,那为什么各国还是会倾向于选择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呢?
一个很重要且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不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进口国的企业或相关行业,特别是那些没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或行业,会受到进口产品的影响,其利益遭受到严重损害。也就是说,设置壁垒根本上是为了保护本国相关产业和行业。由于各国在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技术水平、需求偏好与经济禀赋等客观条件上存在着差异,使得各国的技术性措施之间产生着分歧,为了保证自身的最大利益,各国间必然形成技术性贸易壁垒。
假设:A国和B国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和贸易;A国在甲产品生产上有优势,B国在乙产品生产上有优势,两国分别从对方进口自己的劣势产品,即A国从B国进口乙产品,B国从A国进口甲产品。A国和B国只允许采用技术壁垒方式(TBT)来限制对方出口,它们的策略及利得如下图,所示,
理性的国家知道,如果双方都不设置技术壁垒,他们都能够从贸易中获得0.5个单位利益,这对双方来说,是一种“双赢”的格局。但是,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他们的占优策略。因为,在一方设置技术壁垒行为被允许的情况下,如果对方选择不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那么他将获得1个单位利得;如果对方选择设置技术壁垒,他不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则会使自己造成1单位利益所得损失。相反,如果他选择设置技术壁垒,他的利益所得损失为零。根据理性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每一个理性主体都会剔除严格的劣策略(不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去选择设置技术壁垒。因此,尽管各国都知道不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能获得一定的利益,但考虑到在其他国家设置了技术壁垒之后自身的利益会有损失,所以,为了能够回避这种风险,各国最终还是有很强烈的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意愿。
2、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机理:壁垒设置方国内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
技术性贸易壁垒既是各国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也是各国内部政治和经济力量相互平衡的结果。在一个民主的政体中,多数人的意愿应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当少数利益集团受到损害时,迫于政治压力或为了赢得更多的选票,政府往往采取了少数利益集团的建议。这与关税的实施是相同的,关税的采用必然导致消费者福利的损失,技术壁垒的设置给消费者带来的是较少的产品选择和较高的消费价格。但不同的是,技术壁垒的设置常常是符合了或者至少表面上符合了消费者的利益(保护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保护消费者生存环境的洁净和安全等),相关的'压力集团有更好的口实来要求技术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政策运行会产生一定的市场结果,对经济个体(包括生产者与消费者)有资源配置和福利影响,理性的经济个体对不同的政策及其市场结果也有一定的偏好,必然会通过施加各种政治影响以实现自己的偏好,获得利益最大化。消费者人数众多,利益分散,每个消费者难以察觉自己在贸易保护下的福利损失,而且消费者更多的是注意他们在生产方面的地位,这个地位的维护和提高经常得益于进口保护政策。因此,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是一国内部政治和经济力量相互作用与平衡的结果。
假设1:一国政府G有设置和不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两种选择,国内生产者P有生产和不生产产品两种选择,但生产的产品在同国外产品的竞争上没有优势,国内消费者C有购买和不购买国内生产者生产的产品两种选择。那么,我们可以建立如图2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
由图2模型可知,当政府选择不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时,该种产品可以自由进口,消费者可以选择购买国内生产的也可选择进口的该种产品,由于进口产品的价格低于国内生产者的价格,消费者当然会倾向于花费2个单位的利益损失购买进口产品,但此时国家和国内生产者什么都得不到,则国内生产者就会要求国家对该种产品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政府也会认为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存在,则会导致进口产品对国内的垄断,国内生产者的大量倒闭,造成国家巨大的逆差,不利于本国该种行业的发展,从而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本国企业进行保护。当政府选择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时,会对该产品的进口产生抑制作用,从而提高进口产品的价格,减少进口产品的数量。此时,尽管国内该种产品的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但会低于进入到本国市场的进口产品价格,对于消费者而言,如果选择购买国内生产的该种产品,会造成自己3个单位的利益损失,国内生产者会得到2个单位的利益,政府得到1个单位的利益;如果消费者选择购买进口产品则会造成自己5个单位的利益损失,国内生产者什么都得不到,政府能得到3个单位的利益。由于设置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后,消费者购买该种产品的支出增加了,会引起消费者的不满,要求国家取消技术性贸易壁垒,从而形成了国家——国内生产者——消费者三方的博弈。但只有当国家认为国内该种产品已经具备了国际竞争力的时候,才会逐步取消技术性贸易壁垒。
假设2:一国内有两个企业A和B,企业A已经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并且在市场上具有稳定的销售份额,且企业A可以通过要求政府是否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来打击其他竞争者。企业B打算从事该种产品的生产,但是对企业A的竞争实力不完全了解,无法判断企业A在企业B进入市场后的反应,此时,我们可以分两种情况建立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一是企业A是属于行业领先企业;二是企业A是属于行业一般性企业。具体博弈策略及利得见图3和图4:
在图3中,由于企业B是该行业的新来者,在技术、销售渠道等各方面都不会比企业A更有优势,而企业A是该行业的领先者,企业B的进入对企业A的影响不是特别大,但是,当企业B选择进入市场,且不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时,国外企业也会进入本国市场占去一定份额,所以企业B一定会倾向于要求本国政府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从而获得更大收益。当企业B认为进入该市场所得到的收益太少而选择不进入该市场时,对于企业A可以在本国市场上得到绝对多的收益,但是,如果要求本国政府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企业A便可以取得本国市场上的绝对垄断。所以,无论企业B选择进人还是不进入该产品市场,国内总会有企业要求政府要求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
在图4中,因为企业A在该行业的竞争实力一般,所以企业B有可能在进入之后与企业A一统市场,由于这两个企业本身实力都一般,会做各方努力,为自身减少竞争对手,扩大所得收益,所以,无论企业B进入市场与否,企业A都会要求政府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阻止国外企业进入本国市场。而当企业B进入市场后,就会同企业A一起要求政府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获得最大收益。
总之,对国家而言,一方面,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加强与外国的贸易往来,尽可能地不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另一方面,又为了保护那些缺乏国际竞争优势或者幼稚产业,不得不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企业而言,设置了技术性贸易壁垒,无疑会为自己的产品减少竞争对象,可以得到更多利益;而对于广大的消费者而言,不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会导致国内同类产品更强烈的竞争,消费者能够获得更多的产品选择和较低的消费价格。所以,由于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国内不同利益集团的利弊不一致,一个国家是否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设置何种程度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都是国内不同利益集团之间不断博弈的结果。
3、结束语
因为技术性贸易壁垒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环境,所以能以一定的合理性来增加出口国产品的出口成本,从而起到限制其出口的作用,又因为它可以调控经济贸易利益,所以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经济、科技、政治上的优势,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对世界公平贸易带来极大危害,打乱世界贸易秩序,阻碍国际贸易正常发展。特别是我国作为一个“人世”不久、且对外依存度很高的发展中国家,国外严格的市场准入条件不仅大大限制了我国的商品出口,而且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主要产业部门的发展。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意识到自己的落后,加快发展壮大自身;另一方面,也要区别对待,采取相应措施,有效应对那些不合理的技术壁垒。同时,我国政府也可以考虑对于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行业,设定技术性贸易壁垒,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摘要]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影响国际贸易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中国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约束。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基于技术水平的差异、政府的主动干预而形成,也可能是其中涉及的不同利益方相互博弈的结果。本文主要从国家间贸易政策博弈和各国内部政治与经济力量相互博弈的角度,通过构建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和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解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机制及对各利益集团带来的影响,以期为我国相关部门拟定有关政策提供参考。
篇5:胆结石的形成机理及成分分析论文
胆结石的形成机理及成分分析论文
摘 要:胆结石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人体胆结石的成份非常复杂,胆结石的主要成分为胆固醇和胆红素。了解胆结石的成因和发病机理,将引导我们找到治疗胆结石的科学方法。胆结石的成分分析,是有效治疗胆结石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胆结石 发病机理 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
引言
近年来应用红外光谱法结合化学分析方法将胆结石进行分类,找出快速鉴定胆石类型的途径,以便对症治疗,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现代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有快速、分辨率高等优点,可用于胆结石的分类和快速检定分析。
1 胆结石的分类
按结石发生部位不同,分为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2]。按结石化学成分不同,通常包括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或二者的混合物,即混合型结石。
1.1 胆固醇结石
外观呈白色,通常是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或呈颗粒状。此类结石多发生在胆囊内,由于胆固醇结石的发生与代谢有关系,故又称之为代谢性结石。
1.2 胆色素结石
多数以胆红素钙为主。其中黑色素结石的外观不定型、表面光滑、质地坚硬,主要成分是色素聚合物、硫酸钙、磷酸钙,多发于胆囊内[4];胆色素钙常呈棕黄色小颗粒状,质地松软,主要成分是胆固醇、胆色素钙、脂肪酸钙,多发生于胆管内。
1.3 混合性结石
主要成分也是胆固醇、胆色素、钙盐,其外形呈多面角形,表面光滑,呈深绿色或棕黄色颗粒,往往数目较多,排列整齐,其切面多呈环层状,亦多发生于胆囊内。
2 胆结石的主要成分
人体胆结石的成分非常复杂,胆结石的主要成分为胆固醇和胆红素,此外还含有磷脂、蛋白、胆酸、游离脂肪酸及钙、镁等无机元素[3]。根据其胆固醇和胆红素含量不同,胆石可分为胆固醇型及胆色素型等不同类型。
3 胆结石的成因及发病机理
人体内大量的胆固醇来源于各组织的形成,只有小部分是来源于食物中。形成胆固醇结石的主要物质基础是胆汁的过量饱和。假如胆汁内含有过高的胆固醇,胆汁就会很黏稠,长期留在胆囊内沉淀成硬块而形成胆结石[6]。
肝胆对胆固醇的合成越多,胆固醇变成胆汁酸的速度就越慢,这样胆固醇太过于饱和,就会与胆汁酸比例失调。这种状态持续下去会发生阻塞性黄疸,过量的胆汁酸进入人体,通过体内循环,胆汁酸会增多,就会有过多的胆汁酸排除体外,从而造成肠肝循环减慢,胆固醇的溶存度也因此而降低。浓缩的胆汁,由于很黏稠,排除受到极大阻碍,长时间淤积在一起,胆汁成分比例就开始失常。由于胆固醇含量高容易在胆囊粘膜上沉积,影响胆囊中黏蛋白的分泌,黏蛋白可以把胆固醇结晶和胆红素钙较强地黏合在一起,更易于形成胆结石[1]。
4 胆结石成分的定性分析
4.1 化学分析法
胆结石中的胆固醇及胆红素对特定的化学试剂有不同的颜色反应,利用反应后的颜色深浅或其他变化来大致检测胆同醇和胆红素的含量对胆结石进行分类,方法简易快速、结果可靠,适于一般临床工作中的胆结石快速分类。
4.2 红外光谱法
胆结石的主要成分胆固醇和胆红素都有非常特征的红外光谱,用红外光谱法很容易鉴别。红外光谱似化合物的指纹,可不改变混合物的体系组成进行成分分析。而胆结石未加分离情况下的红外光谱是胆结石内各成分吸收峰的机械叠加,根据吸收峰的峰位、强度、形状与标准品红外光谱图或对照图谱比较,即可判断胆结石的.主要成分。
4.3 电子自旋共振谱(ESR或EPR)分析法
鉴于胆结石中含有的过渡金属离子及胆色素类组分都可能有ESR信号,有人做了胆结石ESR谱的初步研究,表明色素型结石有其独特的ESR谱,而胆固醇型结石中的胆红素类物质和过渡金属离子含量都很少,因而这类胆结石没有或只有很弱的ESR信号,故ESR谱可用来区别胆结石类型[3]。
5 胆结石成分的定量分析
5.1 胆结石中胆固醇含量测定[2]
5.1.1 化学法
用乙醚从胆结石中提取出胆固醇,蒸干后加无水乙醇溶解,加入硫酸铁显色剂,胆固醇与三价铁形成紫红色化合物,550 nm波长下比色法测定,与同样处理之标准品比较,即可求得胆结石中胆固醇的含量。
5.1.2 薄层扫描法
胆结石粉末用氯仿一无水乙醇(35:15)另加1滴浓盐酸溶解后,在高效硅胶薄层板上点样,以二甲苯-乙酸乙酯-冰醋酸(1.6:0.2:0.1)作展开剂,用50% 硫酸乙醇液显色后于薄层扫描仪上扫描。
5.1.3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
在有机化合物仪器分析中,应用红外光谱分析方法的特点,可进行各种气体、液体和固体的定量分析 。应用红外光谱技术对胆结石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可不经分离而直接测定,亦可避免加入其他化学物质的影响。
5.2 胆结石中胆红素含量测定
5.2.1 重氮化法
胆结石中的胆红素经盐酸浸泡后,才能被氯仿溶解而提取出来,被提取出来的胆红素与欧立区重氮试剂偶氮化,形成偶氮胆红素,呈红色,溶于甲醇中,于540 nm波长处比色测定,与同样处理的标准管比较.即可求得胆结石中胆红素的含量 。
5.2.2 分光光度法
该法采用醋酸-氯仿(1:4)为溶媒,把胆结石直接溶解即可得透明液,在453 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结果表明本法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回收率和稳定性也都令人满意,且方法较重氮化法更为简便易行。
5.2.3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
前面已提到应用红外光谱法可根据胆结石中各种分离成分的特征进行定性,对于定量分析可选取不相干扰的特征峰或干扰小的特征峰进行测定。
参考文献
[1]宋薏芳等.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及应用研讨会论文集(-),海洋出版社,1993,102-110
[2]张洪昌等.胆红索,胆素生产技术.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10)
[3]王君,韩建涛,张扬. 胆结石治疗方法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 右江医学,,30(6):521-522.
[4]吉毅峥,简文豪,刘英棣. 胆结石直接溶石术的现状和进展[J].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2,11(2):117-119.
[5]李晶石,杜丽绢. 胆结石溶石治疗[J]. 吉林医学院学报,,199(1)
篇6:中世纪商法的形成及背景分析论文
中世纪商法的形成及背景分析论文
摘 要:中世纪商法的形成,为近现代西方商法的发展奠定实践的基石,并影响着其发展的轨迹。然对促进其形成的因素,历来学者会以不同的出发点予以述及。在述引伯尔曼的评析因素后,分别从战争的影响、文化的原有积淀、强势文明的威慑力及标榜力、文明征服中的交叠性渗透及潜在的影响、规则体系的非封闭性特征等几方面分析商法在中世纪形成的综合背景。
关 键 词:中世纪 商法 因素 文明 背景
文献标识码:A
西方商法体系的形成及其对现今社会的影响
交易与商务往来之结果,遂启交易行为与商业关系发达之端,此种交易行为及商业关系与普遍日常生活之往来与关系,固不相同,其(与--摘补)乡村生活及农业生活上之往来与关系,尤复有异。规律商人及其行为与关系之规则,即以之包括于普通法律或一般共同法律之中,固无不可,但此种规则在不少方面,仍与规律非商人之法律行为与关系之规则,究不尽同;商法终归构成普通法中之一特别部门,即退一步言,至少与普通法可以分别,而成为一种特别法。[1](P.217)从孟罗・斯密所言对商法的特别性渐有明晰,再从伯尔曼的论述中对商法自身的专门特征会有明确理解。
商法支配着在特定地方(集市、市场和海港)的特定的一群人(商人);它也支配城市和城镇中的各种商业关系。虽然它与城市发和教会法的联系特别紧密,但它有别于教会法、封建法、庄园法、城市法和王室法。
商法与当时其他主要的法律体系一样,也具有客观、普遍、互惠、参与裁判制、整体以及发展的特性。这六个特性不仅说明它与整个西方法律传统紧密相连,而且还为它自身的专门特征提供了一个索引。[2](P.415)
在理解商法的`特别性和其自身的专门特征的基础上,对于商法的形成的分析就要来的相对较好陈述些。
至商法所以逐渐有成为一特别体系之趋势者,尚有一特别理由。缘乎商务之为物,对于各地法律之歧义及因此所产生之法律抵触,向来即不能相容,良以商业之活动非局部的活动,不受地方或区域之限制,而系不分畛域,超越国际界限之活动。因此,商业永远在努力于普遍规则之安全,海上商业,尤其如此,无时不以更大之努力,以求实现此目的。其理想之目标,乃一种全世界普遍通行之法律,而由各国特别商事法院以执行之。[1](P.217-218)
人们可以想象,11世纪晚期、12世纪和13世纪欧洲各大学中博学的罗马法学家是能够从罗马法的文献中创立出一种新的商法体系的,就像他们从那些文献中创立出一种新的市民法体系一样。人们也可以想象,在那些大学中的教会法学家以及他们在教皇法庭和主教法庭中的同行们也可以完成同样的事情,尤其是考虑到各种教会社团已经大量从事商业活动这一事实,就更是如此。然而,作为那个时期的特征,商法最初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虽不是全部----是由商人自身完成的:他们组织国际集市和国际市场,组建商事法院,并在雨后春笋般出现于整个西欧的新的城市社区中建立商业事务所。[2](P.414)
两位学者的阐述使得商法形成的初因及其最初的主要创立力量明晰地呈现出来。关于商人发展的商法的汇集和传播则是伴随着西欧当时的贸易发展和延伸渐次波及整个区域。此间商法的实践者(商人)、研究商法的学者、商事法院的裁判者、自治城市的政治共同体等的作用是需给予足够重视。正是由于他们的实践、研究、适用、颁行等活动使得商法的传播和汇集成为一必然趋势,并最终走向统一。商法在中世纪形成时期基本上是沿着两条线并行的,尽管有时(甚至在相当长时间里)不同步。这两条线就是海商法和支配陆地贸易的法律体系。尽管后来随着商法的统一,两者渐渐有所融合,但仍然能从法典中隐现曾经的分离。《阿马尔菲表》、《维斯比法》、《奥莱龙法》、《海事法典》[2](P.414)在中世纪不同时期的编撰、颁行,及在相关区域所表现出的权威力量是商法形成过程中的汇集
[1] [2] [3] [4] [5]
篇7:坡屋面渗漏形成原因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坡屋面;渗漏;成因;措施
论文摘要:现在施工的一般普通的多层民用住宅绝大多数是坡屋面,坡屋面的施工周期在整个工程的施工周期上占很大的比重,因坡屋面结构皆为全现浇钢筋砼屋面,结构较复杂,细部处理较多,若是在浇筑时细部处理不到位或浇筑质量控制的不到位都会直接影响到坡屋面建筑的质量,诸如出现渗漏现像。本文笔者就坡屋面出现渗漏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预防措施。
现在施工的一般普通的多层民用住宅绝大多数是坡屋面。整个屋盖系统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工程,整体效果好,刚度好。同时,使用了许多新型复合型建筑材料得到的广泛应用,如保温材料,防水卷材,其效果要比平屋面防水效果好,但是一切事务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自己的优缺点。而坡屋面的防水工程一旦出现渗漏现象,其维护起来难度非常高,维护费用也非常高,危险性大,效果不甚理想。
篇8:坡屋面渗漏形成原因分析论文
就坡屋面渗漏的原因,我曾经走访过一些工程和相关的一些工程技术员进行过探讨。得知每当雨季来临时屋面天沟,阴阳角,老虎窗泛水处等就出现渗漏现象,个别顶楼也出现渗漏现象,查找渗漏点非常难。我们通过观察发现,每当下大雨时,雨水非常大,雨流非常急,下雨的方向同屋面成一定角度,雨水就会呛入卷材内部。在卷材下面流淌或雨水呛入屋面瓦下,在瓦下流淌。雨水通过水泥沙浆结合层,保护层和水泥沙浆找平层及密实度不理想屋面板混凝土渗入室内,形成屋面渗漏。就其形成渗漏的原因,我认为施工时每个施工环节质量精度不够也就是与现行的质量规范的要求有一定差距才产生以上问题。
现就坡屋面渗漏问题的每个环节进行分析及防治方法。与建筑同仁一起探讨一下,不妥之处请指教。
2坡屋面模板的支设
坡屋面模板支设是整个屋面系统的一个关键部分。它关系到屋面的坡度及屋面上的钢筋绑扎、混凝土施工的稳定性,安全性,可靠性,这就要求支模牢固、稳定、有足够抗击一切荷载的能力。在施工前,要求技术员对技术工人进行技术交底,使工人领会设计意图,以及高空作业一切安全注意事项。施工时找好屋面的坡度,特别是屋面板材,要注意屋脊,天沟,阴阳角处的板材连接一定要密实,板缝调整好,容易跑浆的地方要堵好,配套工种预留孔洞一定要留的牢固不位移。模板表面刷上隔离剂,拆模板时混凝土表面观感好、质量好,如:板缝不堵好,混泥土跑浆,拆模板时混凝土出现蜂窝、麻面、狗洞、混凝土密实度不好是混凝土抗渗性不好的主要原因之一。
3屋面混凝土施工
在屋面混凝土施工前,认真检查屋面模板的平整度及缝隙,已绑好的钢筋位置是否准确,上下屋面层钢筋网片的距离,确保混凝土钢筋保护层厚度,在上下屋面钢筋网片之间安放铁马镫,使整个屋面钢筋网片的厚度一样,这样就保证了施工完的混泥土厚度一致,预留好老虎窗的钢筋槎子,待第二次浇筑混凝土时用,水电预留管应设专人负责。
4屋面混凝土的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预防
在混凝土施工时,混凝土配制是关键,水灰比太大,坡屋面混凝土不易成型易流淌,水灰比太小,混凝土太干,成型后混凝土密实度不好,强度低。在打混凝土前,我们要试配出最佳水灰比的混凝土。易成型、和易性好,施工时,首先采用人工混凝土初次找平,然后用平板振捣快拉振实的.方法,人工找平多次碾压,确保表面平整密实光洁。同时,在屋面混凝土中预留钢筋、埋件,待屋面做苯板施工时用。屋面屋脊及天沟,阴阳角的混凝土要挂线一次施工到位,避免混凝土成型后,再人工修整影响混凝土强度,施工后的混凝土要及时覆盖养生。大面积混凝土因温度的变化,易产生混凝土表面龟裂缝,其裂缝产生的大小,与所用水泥品种、骨料、外加剂有直接关系。为了更好地保证工程质量,我们从几个方面进行预防措施。尽量选用低热量或中热量水泥,如: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等。
减少水泥用量,尽量控制在450kg/以下。降低水灰比,一般混凝土的水灰比控制在0.6以下。改善骨料级配,掺入粉煤灰或高效减水剂等来降低水化热。改善混凝土的搅拌工艺。在混凝土中加入一定量具有减水增型缓凝作用的外加剂,改善混凝土流动性、和易性、降低水化热。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量大,要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分层,分块对称流程,便于散热。是加强混凝土养生工作,及时用湿润得草帘麻片等覆盖,注意洒水养护,适当延长养护时间,增强混凝土自身抗渗漏性。减少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可能性,同时减少屋面出现渗水的可能性。
裂缝的出现不但会影响结构的整体性和刚度,还会引起钢筋的锈蚀,降低混凝土耐久性和抗渗能力,降低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因混凝土裂缝的产生,给使用者带来无尽的烦恼,因为维护难度大、危险高、查找原因难、费用大,所以我们在施工时一定要严加注意,避免上述问题出现。
5裂缝的处理
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方法:修补法,涂浆、嵌缝封堵法、结构加固法、混凝土置换法等方法。我们在施工中最常用得的是表面修补法,它主要适用于稳定和对结构承载能力无影响的表面裂缝进行处理。通常在混凝土表面涂刷沥青等防腐材料,为了防止混凝土受各种力的作用影响裂缝继续开裂。在裂缝表面粘贴玻璃纤维布等措施。当混凝土裂缝比较严重时,就可以用涂浆、嵌缝封堵法和混凝土置换法,解决裂缝继续发展。
6屋面苯板施工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
屋面混凝土板施工完后,按设计在其上在施工20mm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要原浆压光,增强其抗渗能力,自行增设一道冷底子油,让冷底子油充分堵塞水泥砂浆的毛细孔,初步达到自防水的功能。
当苯板施工时一定要注意,屋脊,檐沟,阴阳角处,苯板的交汇处,苯板连接要严,钢筋网要连接好,1:3水泥砂浆30mm厚在该处一定填满且密实,防止产生裂缝,此处是一个薄弱部分。
7屋面卷材、瓦铺设
在屋面卷材、瓦施工时要在阴阳角处,要按规范要求,增设附加层,落水口处,出屋面臭气孔根部要增加附加层,确无渗漏问题的出现。
现在大部分民用住宅都是坡屋面,无论是卷材,防水,还是屋面挂瓦,我们都要按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卷材防水要保证卷材的搭接长度,粘贴牢固,挂瓦的搭接长度要符合要求,坐浆挂瓦——让我们的工程经受住时间的考验,降低维修费用,延长使用寿命。
篇9:中世纪商法的形成及背景分析论文
摘要:
民法和商法都是对社会的经济关系进行一定的调整的法律体系,归属于司法范围中。民法是普通法,商法是特别法。民法会随着商品关系的发展和改变而产生一定的发展和改变,法兰西民法,罗马法、苏俄民法都是对资本主义商品体制、简单商品关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商品关系进行一定反应的三种不同的民法,不管是哪种民法,主要目标都是对商品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和完善。
关键词:
民法;商法;二元格局
无论是哪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在进行市场竞争的大背景之下都一定要使用经济法、商法等法律体系进行严格规范和制约。并且在产生相应的民事纠纷的时候,特别是和财产相关的问题,都要使用民法和商法等各项法律进行解决和处理。
一、近代早期之前商法和民法的隔绝作为二元格局的历史渊源
(一)罗马法时代体系化商法的缺乏
在罗马时代有没有商法,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些异议。除去习惯法,如果将有着一定的商事来往的前提之下的一定规则叫做“商法”,那么在罗马时代就是有商法存在的:首先,古罗马的海商法极大程度的继承了罗德岛法中所具有的内容,其中包含上货主风险的有关规定以和产生货物共同损失的时候应该进行共同承担的法则。其次,在海外贸易范畴中,万民法有着一定的商人法的内容。最后,罗马法自身就产生了极为繁琐并且有着一定的技术性的交易法,并且直到现在依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在商业层面,代理人对相应的法律行为加以实行就已经代替了罗马法本身相对传统的规定。
(二)中世纪商法和民法的隔绝
中世纪商法的源头,不只是局限于商人的习惯法,而是商人行会法规、城市法以及海事法院和商人法院所进行的地区性、跨越地区性以及判决所产生的教诲法律习惯法法等一起构成的。如果把教会法律以及世俗权不计入其中,确定其他组成部分为“商人法”,那么缺少一定体制性商法的罗马法就不能为商人法的形成给予制度上的源头,但是商人法在11世纪突然产生也是没有一定的依据的,历史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在交易关系产现初期,有着一定的支配性的一定是习惯法,并不是国家法[1]。但是习惯法并不是单一的商法本源,中世纪商法渊源的多元化也是可以在商人的习惯法和国家法之间所进行的互动之中获得一定的证实,商人习惯法的发展和变化,可能出现在公元三世纪甚至是可以更早,总的来说,都能够当做是对商人进行实践的法律形式。
(三)近代早期商法的国家化以及民法的再度隔绝
从政治层面来看,11世纪是商人法繁榮发展的时期,在进行商业往来的过程中国家也有参与;在中世纪晚期以及之后,近代领土国家使用国家的权利获得集中并且不断发展,商业活动可以带来的收益可以促进国家在商业范围内进行全面整体性的立法以及司法活动。随之产生的是商人法作为一种相对独立性的法源渐趋灭亡,并且本来是归属于商人法的法律法规也被收入到国家法之中。在英国,商人法的消亡先是对司法权进行一定的转移,接着在使用普通发票对商人法进行收纳;在欧洲大陆,这种消亡是在重商主义的作用之下国家法进行的。
二、近代以来民法的进步和民商相对关系之批判
和近代早期相比较而言,19世纪的商法不仅在法典形式化和所继承的时代精神有着一定的差别,他内在独立性也会获得发展和增强。但是民法在19世纪的发展和进步依旧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商法所具有的独立性:在制度构成层面,商法依旧是对多数的商业规范进行操控。但是民法相应的规定对一些共同财产法的制度依旧是具有着一定的表现能力,民商结合进而变成了一种立法选择[2]。
三、现代商法的独立性基础以及证成
(一)商法独立性的面向以及论证起点
商法内在独立性的基础,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使人满意的回答。如果确定广义上的商法是适合商人使用的法律,那这个标准也就会在适合在主体中使用的票据法面前受到一定的阻碍。如果对黑克的观点进行肯定认为大范畴的重复交易的产生的商事规范要求那么无法进行否定的是,商法规范在小范畴的交易中也能够进行应用,另外大范畴的交易也不一定全部都适合使用商法。事实上,尝试使用单纯的证实法理念对当代民法和商法之间的二元格局进行相应的解释,是很难得出一定的结论的,民法和商法的二元格局所牵连到的实际上是理论方面的体系分殊问题。商法的独立性削弱所导致的民商关系的理论实质上是包含着一定的担忧,也就是商法独立性如果持续被削弱就会造成其逐渐消亡,并且内在独立性也会失去相应的价值,因为着也就意味着全部的民商法规范都能够在民法中获得一定的体现。
(二)狭义商法外在独立性的存续作为内在独立性的意义基础
形式化的商法典是商事往来整体性的重要体现,包含了狭义商法体系当中的很多重要因素,所以,按照比较法中的重要商法典所进行的对基本要素的分析能够当做狭义商法体系进行证实的开端[3]。但是狭义商法之外的独立性论证是无法摆脱教义学层面的创建意义,所以,当前我国所具有的司法秩序能够在反应经济现状的前提之下对对比法的商法秩序进行一定的反思,进而发现相应的现实教义学以及历史基础。
结束语
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进步的过程中,有的法律制度以及体系在进行运用的过程中通常会有相互之间所存在的关联和应该进行共同遵守的原则等原因的作用,进而使各项法律制度之间产生一定的`互化现象。这种发展趋势主要是由于每个法律都具有其本身的制度,一旦产生了相互交叉的现象,会导致政府在对社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无法获得相应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施鸿鹏.民法与商法二元格局的演变与形成[J].法学研究,(02):77-96.
[2]梁艳婷.浅谈民法与商法的关系及民商法立法模式研究[J].职工法律天地:下,2017(6):3-3.
[3]佚名.浅谈民法与商法的关系及民商法立法模式研究尝试[J].法制博览,(33):285.
篇10:中世纪商法的形成及背景分析论文
摘要
商事关系是区别于民事关系的一种新型社会经济关系。商事关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商法的调整对象具有特定性,区别于民法的调整对象。笔者认为,我国应实行“民商分立”的立法体制。
关键词
商法;商事关系;民商分立
在我国,商法能否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关键是看其有没有特定的调整对象。所谓商法特定的调整对象是指商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是不同于民法、经济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法的
1、商法产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欧洲尤其是地中海沿岸诸城市在经历了漫长的地方性贸易阶段后,通向东方的商路重新开放,海上贸易促进沿岸诸城市商业的发达。中世纪十字军东征的胜利,对奢侈品和对黄金的渴望,商品贸易逐渐繁荣起来,与此相伴城市的规模和数量急剧的增大和增加。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货币的流通和票据业的发展。票据的广泛使用,促进了银行业的发展。到14世纪初,佛罗伦萨银行业务发展初具规模,控制整个基督教欧洲的信贷,成为近代欧洲银行的先驱,在热那亚还出现了最早的股份银行。当时以欧洲为中心的贸易有两个地区,一个是地中海贸易区,地中海贸易区活动着意大利、威尼斯等城市的商人;另外一个是北海波罗的海贸易区,这一贸易区由德国北部的城市如汉堡、不来梅等组成。意大利就成为了东西方贸易的中介和桥梁,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等城市,海上贸易都发展得较早,海商习惯、规则也随之在这些城市和港口产生。古代地中海的海事规则和习惯首先被意大利各城市法院继承借鉴并加以适用,成为审理有关海上运输和海上贸易纠纷的依据,而后又被法兰西、西班牙、荷兰、德意志、英吉利以及其他国家所认可,成为欧洲各国普遍适用的共同海法。
商业发达带来了商人阶层的形成,他们专门从事商事交易。美国伯尔曼教授指出:“农业生产迅速扩展,城市的规模和数量急剧地增大和增加。同时,还出现了一个新的职业商人阶级,他们在乡村和城市从事大规模的商业交易。”各地商人在沿线的交易会上定期汇集,具有专门意义的集市贸易重新产生。所谓具有专门意义的集市贸易,具有定期性商品报价和订货簿、可预见的销售点、集体定价、顾客构成等特点的贸易,其中以香槟集市最为有名。法国著名的香槟集市规定,开市前8天为集市准备期,各国各地商人可前来租定摊位,陈列商品;正式集市开始后,10天为一阶段,每一阶段的交易物有固定的规定,如第一阶段为布匹,第二阶段为皮革,第三阶段为杂货等,集市结束后5天内允许商人清理货物、结清账目和有关契约手续。在商业复兴的同时,作为封建社会的商人阶层在政治、法律上提出了自治的要求。商人们的活动不能由地方习惯来调整,因为这些习惯没有提供交易中所需要的大量规则,而仅适合于调整生活于封闭的村社中和以传统方式生活的人们之间的关系。中世纪地中海沿岸的商业城市和海上贸易,一些规则则形成有约束力、强制力的规范,主要表现为习惯、商人自治规则。这种以商事习惯为主的商人法,在地中海沿岸产生,支配着特定地方如集市、市场和海港的商人,维护着商人的交易便捷和效率。
而此时的罗马市民法,习惯法和万民法都不足以调整已经高度发展的商业活动,为了满足日益繁荣的商业活动的需要,商人法应运而生,所以说商法的产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2、商法的调整对象具有特定性
2.商法的调整对象
任何法律都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作为自己的调整对象。商法的调整对象是商事关系。商事关系是指商事主体按照商事法律的规定从事各种以营利为目的的营业活动所发生的财产关系。
2.2商事关系的基本特点
第一,商事关系是一种财产关系。商法是一种私法,调整的是私人关系,但商法并不调整全部的私人关系,它只调整私人财产关系。
第二,商事关系是一种经营性的财产关系。商法并不调整所有的私人财产关系,例如民法中的财产所有关系,财产继承关系等不在商法调整范围之内。商法调整的财产关系是一种经营性的财产关系。
第三,商事关系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关系。商事关系的独立性,主要在于它与民事关系有一定区别。商事关系是否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关系关系到商法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商事关系与民事关系具有密切的联系,但也有明显的区别。
2.3从商法与民法的区别中看商法调整对象的特定性
民法和商法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可缺少的法律部门,两者有密切的联系。但是两者的调整对象不同,商法是以组织(企业)为本位调整营利性主体的营利行为的法律;民法是以个人为本位调整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商法和民法不同的调整对象,决定了商法和民法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
首先,两者的价值追求目标有所不同。民法以追求其主体人格独立与被尊重为价值目标,具有鲜明的道德性即伦理色彩。民法在对主体调整的过程中注重的是公平,注重的是对人身关系和与人身关系有关的财产归属的调整,更加强调人格的独立,是立足于民事主体的个体权利,以权力为本位的私法。而商法的价值追求目标,在于使社会生产的效率能够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具有极强的功利性质,即经济学色彩,商法是以从事商事经营的商人为其主体性,这种特定的主体阶层及其营利之目的就决定了它的功利性,商法更强调安全、效率,这些都与其生产目的有着直接的关系。其次,两者的调整对象有所不同。民法调整的对象是民事关系,而商法调整的对象是上市关系,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差别,概括地说,两者的差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事主体是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基于各种民事活动而形成的一定范围的社会关系总称,其中不仅包括财产关系,而且包括人身关系。不仅包括等价有偿的经济关系,而且包括不具有有偿性质的社会关系,其范围和内容较为广泛。而商事关系则是经营性主体基于营业活动而引起的经营性社会关系。其主体为抽象的经营性单位,体现着社会经济活动的等价有偿的基本要求。
(2)民事关系中的财产关系是对商品交换的一般条件的概括,其内容具有一般社会性和抽象性,而不反映不同社会条件下具体生产关系的特有内容,也不反映具体的生产经营关系对于社会生产目的的规律的要求,因而不同国家民法对此部分社会关系的法律反映大体类同。而商事关系本质上是对特定社会中具体的生产经营的概括,它体现着特定社会中经济关系的具体性质和深层次特征,经济效益的本质或其他生产目的的本质。
(3)两者制度构建的主要立法技术有别。民法是行为法,因为民事主体的主体地位是“自然”的,它是一种生理过程,客观地说它只需要法律给予确认而没有必要赋予其主体资格。民事规范只是民事主体的行为给予必要的约束以及在长久的生活交往中的一般性规则。而商事主体的地位却不是自然就有的,它是需要根据法律的规定,符合条件的并经过一定的程序才能获得的,商人是因职业而形成的一种身份。商法既然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同时也就是市场经济运作技术规则在立法层面的集中反映,所以它的制度设计采之以“组织兼行为法”。这是因为商法既有对商事主体的制度的规定又有对商事主体行为的规范。
3、我国商事立法抉择的争议
笔者认为肯定民商分立体制对于完善我们法律制度,构建和谐统一的法律体系有着重要意义。
民商分立体制简称民商分立,是指成文法的发源形式,除有民法典外还有商法典,因此而使民法与商法并驾齐驱,彼此对应的立法体制。民商分立制有利于法律创新,商事活动以抓住机遇迅速成交为关键,注重灵活和效率,为此也要求调整商事关系的法律具有相应的特点,能够比较及时地满足市场经济需要。民法比较注重民族习惯与历史传统,商法则强调适用时采用新的内容与技术,形成不断进步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认为民商分立有利于法的更新和改良。我国非常需要一部商法典来指导规范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世界范围内的商事立法运动肇始于18世纪初,延续至今,它是人类社会迈向法制的重要一步。商法的发达为“平等”,“权利”,“自由”在“尘世”的落实奠定和提供了经济上的制度基础和法律依据,它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经济体制的运转,民族和国家的统一,乃至世界法律的同化产生着具有深远意义的作用。商法时代的出现,是现代文明的必然结果。商法时代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法典,法规和制度,更是一种现代文明社会的精神。完善中国商事立法,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商法制度,重视商法时代的精神,这对于向市场经济迈进的中国,其意义远非寓于一个法律部门和一种法律制度,重视商法时代的精神,重视商法的独立性,对于指导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商法对于奠定中国市场经济制度的法律基础,对于变革民族和社会观念的更新,对于“民主”,“自由”,“权利”,“平等”原则在现实生活中的真正落实,推动中国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确立商法的独立性,肯定商法在部门法中的地位是时代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商法独立性地位的确立,对于中国当代的经济乃至政治格局的变化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商法独立性地位的确立将从制度上保障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新中国建立之初我们就高度重视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的改革和创新,尤其20世纪70年代末期提出改革开放以后,这种改革的步伐迈得更快和更大。但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较多地以经济改革的政策性规定取代了法律性规定,以临时政策取代了长久性的制度建设。改革措施的临时性,易变性导致了经济体制本身的不稳定性。1992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使中国的社会经济体制踏上了历史性的转折点。但是,市场经济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活动的方式,更是一个社会性的经济运作规则体系,是建立在相应法律基础之上的社会经济制度,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伟大构想能否在中国成为永久的规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市场经济能否落实,而商法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赖以存在的法律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商法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商法的独立地位就是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驾护航。
其次,商法独立性的确立将推动中国政策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在推动调拨经济体制之前,国家对经济奉行计划条件,实行指导分配,这种经济形式的结果导致政治权利和行政权利的高度集中,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民主制度难以真正落实,
商法制度的建立从根本上确立了社会经济主体高度的主权,保障了其经济权利的独立性,它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现代社会中公民和经济组织的权利意识,限制了行政权利在经济生活中的随意性和任意性,实现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民主化,为全社会政治民主化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最后,商法独立地位的确立对于中国长久的开放和中国走向世界将产生深远影响。过去很多年中,中国经济游离于世界经济格局之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大了走向世界的步伐,伴随着中国产品走向世界市场和中国市场向世界开放,尤其伴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们的经济已经开始融入世界经济的洪流之中,但是我们在经济制度上,尤其在经济法制方面还有很大差距。顺应当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和国家经济一体化的潮流,加快确立商法的独立地位,有助于我们在经济制度,尤其是经济法制方面与当代世界的发展同步,从这个意义上说,商法将能起到促进中国法制与国际法制接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秋华.资本主义民商法的摇篮--西欧中世纪城市法,商法与海商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
[2][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407.
[3]施天涛.商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1.
[4]蓝寿荣.商法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
[5]施天涛.商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5.
[6]范健.商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67.
篇11:基于小学生角度分析心理问题形成原因论文
基于小学生角度分析心理问题形成原因论文
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历来是教育界的研究热点,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地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常常被忽略,得不到应有的关注。本文拟从农村地区的小学生角度出发,对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1学生约束力和自制力差
在一些农村地区,有的父母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城市打工,将这些学生交由留守在家的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抚养,由此而疏忽了对他们的管教,而祖父母由于和学生在家相依为命,容易对学生宠溺,使得一些小学生展现出没有毅力以及自制力差的`表现。这些没有自制力的中学生个性特点十分的鲜明,而且感情充沛,容易凭借感情行事,自由散漫。
2父母教育不当
农村地区小学生的父母受教育的程度不高,绝大多数文化程度较低,或根本就不识字,对孩子学习辅导无能为力。他们很少意识到监督孩子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便是意识到了,由于农活、家务繁重,再加上自身能力有限,也只能是管管孩子的吃穿而已,对孩子的学习无从辅导。这样的家庭条件使得学生在学习上难以得到辅导,随着小学生所学知识的逐渐深入,这些家长在孩子的学习上无法给以帮助,从而使得小学生的学习成绩低下,最终影响到心理健康发展。
3学习不重视思想教育
在农村地区,学校仍旧以升学率为其最大的追求,为了实现较高的升学率,学校将学生的精力全部放在文化课上,忽略体育课和德育课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不合理的教学模式严重伤害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不能使其得到全面的发展,并且无形中在他们的脑海里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即学习德育课和体育课是在做无用功,只要能够将文化课学好,那么就能考上好的大学,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种潜移默化的认识会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使得他们的思想产生偏颇,并最终对其成才造成负面的影响,同时由于远离德育思想课以及体育课,使得这些学生在思想上产生一些错误的想法,最终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篇12:《傲慢与偏见》中偏见形成的语用学分析论文
《傲慢与偏见》中偏见形成的语用学分析论文
摘要:简·奥斯丁是十九世纪初期最受欢迎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之一,《傲慢与偏见》是其代表作。该文尝试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来剖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会话含义的形成以探讨小说中偏见的形成。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合作原则;礼貌原则
合作原则是由美国哲学家格莱斯(1975)提出的。合作原则指的是,会话的参与者在交谈过程中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应当和本次交谈的目标或方向相一致:因此我们认为参与交谈的双方都是合作的,都遵守某些合作性的原则以求交谈得以继续。然而,人们在实际言语交际中,并非总是遵守着“合作原则”,总是会不断地出现说话者由于各种需要而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况。
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是19世纪英国文学领域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主要关注乡绅家庭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借助喜剧性的场面来表现人们的愚蠢和自私,嘲讽人性中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傲慢与偏见》是她小说中最受欢迎的一部,小说描绘了一幅18世纪末19世纪初时,英国乡镇的一幅保守闭塞的生活状态和世态人情的画卷。小说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却拒绝了富豪子弟达西的求婚,主要原因是由于她对达西的偏见,而偏见则是由达西的傲慢引起的。整个故事以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发展为主线,经历了偏见的开始、偏见的加深、偏见最终形成和偏见的消除这四个阶段。
在这部小说中,富有戏剧张力的会话描写生动地再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冲突,每个角色都分别有自己不同的说话风格用以反映各自不同的个性。奥斯丁通过巧妙安排句法结构,精心推敲词汇以及真实生动的对话,把凡人小事勾勒的津津有味,达到幽默讽刺、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侯维珊,1999)。
小说中,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之所以得以发展和形成,主要是由于言语交际内容的会话含义和字面意义经常不同,这就为我们尝试从语用学角度来研究这部小说提供了可能性。
长久以来,对于《傲慢与偏见》的评论和研究不胜枚举。该文尝试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来剖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会话含义的形成以探讨小说中偏见的形成,分析作者如何通过会话含义来促进偏见的形成,进而推进情节的发展。
1 语用学的相关理论
会话含义理论是由美国哲学家格莱斯(1967)提出的.。他认为“在所有的言语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遵守的原则。”他把这一原则称为“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简称CP。
格莱斯把“合作原则”划分为四个准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方式准则。合作原则是指谈话双方为了保证交谈得以顺利进行而必须一起遵守的一些基本准则。但是在现实中,会话的参与者常常处于某些目的而违反这些准则。如果说话人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某条准则,且他认为听话人有理解上述话语的能力,我们应将其视为是在另一种意义上遵守了合作原则。说话人以违反准则为代价,目的是为了要表达格莱斯所说的“会话含义”,也就是超越字面意义的隐含意义。布朗和列文森(1978)提出了面子理论并列出了15种非公开性的礼貌语用策略。作为合作原则的补充,利奇在1983年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礼貌原则很好地解释了人们为什么有时候愿意遵守“合作原则”及其包含的四条准则,开门见山地说话;而有时候人们却故意要违反“合作原则”的某个准则来产生“会话含义”,旁敲侧击地说话。他的礼貌原则共包含有六条准则,分别是策略准则、慷慨准则、称赞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
2 偏见的逐步发展与消除
2.1 偏见的开始1)“I certainly shall not. You know how I detest it, unless Iam particularly acquainted with my partner. At such an assemblyas this, it would be insupportable. Your sisters are engaged, andthere is not another woman in the room whom it would not be a pun ishment to me to stand up with.”
…“Which do you mean?”and turning round, he looked for a mo ment at Elizabeth, till catching her eye, he withdrew his own andcoldly said,“She is tolerable; but not handsome enough to temptme; and I am in no humour at present to give consequence to youngladies who are slighted by other men.”
(Austen, 2004: 9)以上这段对话开始时,彬格利正在邀请达西加入他们,而达西以“在这样的舞会上跳舞,简直是活受罪”为借口拒绝了彬格利的邀请。这里达西以夸张的语气,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和礼貌原则中的谦逊准则,目的是为了表达他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多么不愿意跳舞。
接着,达西指出彬格利的舞伴是“舞场上唯一的一位漂亮姑娘”,再次违反了质量准则,目的是为了表达他的不悦。正在彬格利打算把“坐在达西身后的那位可爱美女”介绍给达西做舞伴时,达西反问彬格利“你指的是哪一位?”又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显然达西深知彬格利话中所指为伊丽莎白,他这样明知故问,目的是为了展示自己的高格调和与众不同,达西认为乡下的姑娘缺乏教养,对她们缺乏兴趣。而接着的“那些受到别人冷眼看待的小姐”则是带有讽刺意味,再次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这句讥讽的言辞直接威胁了伊丽莎白的正面面子,违反了礼貌原则中的赞誉准则,目的是为了表达他对伊丽莎白的不屑。
彬格利和达西的交谈层层推进,不巧都被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看在眼里,而伊丽莎白也据此推断达西是一个傲慢的人。
2)“My dear Miss Elizabeth, why are you not dancing? Mr.Darcy, allow me to introduce this young lady to you. You cannot re fuse to dance, I am sure, when so much beauty stands before you!”Taking her hand he gave it to Mr.Darcy who, although very sur prised, was quite willing to take it. But Elizabeth instantly drewback and said firmly to Sir William,“Indeed, Sir, I have not the least intention of dancing. -- I en treat you not to suppose that I moved this way in order to beg for apartner.”
(Austen, 2004: 21)这段对话发生在威廉·卢卡斯爵士希望将伊丽莎白介绍给达西做舞伴的时候。而伊丽莎白回答“我一点儿都不想跳舞,请别以为我到这儿是来找舞伴的”则是发布了虚假的信息。
因为伊丽莎白此番的确是为跳舞而来,她这样回答显然是违反了质量准则,目的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达西正面面子的伤害,违反了质量原则而遵守了礼貌原则中的慷慨准则。
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伊丽莎白虽不太喜欢达西的傲慢,但她的教养还是使她在言语中尽量减少利己的信息,让对方从掩护行为和话语信息中获得有益的信息。伊丽莎白对于达西的委婉拒绝表明偏见此时已经在伊丽莎白心里开始发芽生长了。
2.2 偏见的加深
3)The perpetual commendations of the lady either on hishand-writing, or on the evenness of his lines, or on the length ofhis letter, with the perfect unconcern with which her praises werereceived, formed a curious dialogue, and was exactly in unison withher opinion of each.…
“Thank you—but I always mend my own.”
“How can you contrive to write so even?”He was silent.
(Austen, 2004: 38)
在以上这段对话中,参与交谈的彬格利小姐和达西先生双方都违反了数量准则。
彬格利小姐所言“达西小姐收到了这样的一封信,将会怎样高兴啊!”是完全凭空臆想,缺乏证据。她类似“修笔真是我的拿手好戏”等诸多话语中信息量大大超过了所需要的信息,并且常常夸大其词,不断地在说恭维达西先生的话;而达西先生常常闭口不言,或是没有提供所需要的信息,或是提供的信息远小于所需的信息。达西的“你这话可说得不对。我写得相当慢”则是违反了礼貌原则中的一致准则。
前者过分遵守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而后者多次违反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这样强烈的反差“形成了一段奇妙的对白”,表现出彬格利小姐继续对话的强烈意愿,而后者正好相反。这种情形让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不免推断“的确没有把他们俩看错”:彬格利小姐十分势利,而达西先生十分傲慢。
4)“But what,”said she after a pause“can have been his mo tive?—what can have induced him to behave so cruelly?”“A thorough, determined dislike of me—a dislike which Icannot but attribute in some measure to jealousy. Had the late Mr.
Darcy liked me less, his son might have borne with me better; buthis father’s uncommon attachment to me, irritated him I believevery early in life. He had not a temper to bear the sort of competi tion in which we stood—the sort of preference which was oftengiven me.”
“I had not thought Mr. Darcy so bad as this—though I havenever liked him, I had not thought so very ill of him—I had sup posed him to be despising his fellow-creatures in general, but didnot suspect him of descending to such malicious revenge, such in justice, such inhumanity as this!”(Austen, 2004: 65)这段对话发生在伊丽莎白和韦翰之间。韦翰所说的一系列事件很明显他捏造的谎言,既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又违反了礼貌原则中的赞誉准则和谦逊准则。为了最大程度减少对自己正面面子的伤害,韦翰编造了一个关于达西先生的谎言,使得伊丽莎白对于达西的偏见加深了。
2.3 偏见的最终形成
5)“And remember that I have not much reason for supposingit to be Bingley ... and from knowing them to have been togetherthe whole of last summer.”
“Did Mr. Darcy give you his reasons for this interference?”“I understood that there were some very strong objectionsagainst the lady.”
(Austen, 2004: 147)这段对话发生在费茨威廉和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之间。费茨威廉所说的“请你记住,我并没有足够的理由猜想他所说的那个人就是彬格莱”说明他提供的信息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违反了质量准则。而实际上,他所听说的“那位小姐有些条件太不够格”是完全不符合事实的。费茨威廉说这番话的语用目的是为了证明达西先生是一个关心朋友的人,总是能给彬格利先生出主意。但是在伊丽莎白的眼里,达西仅凭主观臆断就认为她姐姐不适合彬格莱是不合理的,完全是多管闲事。她认为达西无权做主彬格莱的婚姻。
在得知达西就是拆散她姐姐和彬格莱先生大好姻缘的罪魁祸首后,伊丽莎白“心里气透了”。这番话成为了达西先生无可救药的傲慢的进一步佐证,偏见最终形成了。
2.4 偏见的消除
6)“I must now mention a circumstance which I would wish toforget myself ... . My sister, who is more than ten years my junior ...
and after stating her imprudence, I am happy to add, that I owedthe knowledge of it to herself…Mr. Wickham’s chief object was un questionably my sister’s fortune, which is thirty thousand pounds;
but I cannot help supposing that the hope of revenging himself onme was a strong inducement. His revenge would have been com plete indeed.”这段话是从达西写给伊丽莎白的信中摘出来的。在达西写这封信的一天前,伊丽莎白拒绝了达西的求婚,这使得达西反省了自己的行为后打算向伊丽莎白解释,希望可以消除之前的误会和偏见。在这段语篇中,达西遵守了合作原则,并以损害自己的正面面子为代价遵守了礼貌原则中的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最终释清了误会,二人言归于好。
3 结论
众所周知,从一方面来说《傲慢与偏见》中的会话案例堪称经典,而另一方面来说偏见的发展是整个故事发展的核心。因此用语用学的方法研究《傲慢与偏见》中的会话含义以探讨偏见的形成能够对理解小说有极大益处,不仅可以更深刻的了解人物谈话的会话含义,诠释人物的性格特征,也能更好地欣赏奥斯丁的语言艺术,从而加深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太阳系形成分析的论文】相关文章:
3.太阳系高中作文
9.太阳系的早晨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