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尚书比部员外郎李君墓志铭的阅读题及答案

尚书比部员外郎李君墓志铭的阅读题及答案

2023-10-18 08:16:1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nin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尚书比部员外郎李君墓志铭的阅读题及答案,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尚书比部员外郎李君墓志铭的阅读题及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尚书比部员外郎李君墓志铭的阅读题及答案

篇1:尚书比部员外郎李君墓志铭的阅读题及答案

尚书比部员外郎李君墓志铭的阅读题及答案

康定初,先人寓南康,与 李君居并舍。是时君年未四十,游余父子间,相好也。后十余岁,君为临安,遇余于浙西,道旧故,喜甚。又十余岁,君已退而家居,复见之山阳。又九岁,而君年七十有一以卒。明年,其孤仲熊自山阳抵京师,拜且泣曰:“顾得铭也。”余惟君游余父子间四十年矣,铭其可辞?

君姓李氏,讳丕,字子京,初名真卿。曾大父讳某。大父讳某。考讳某,赠光禄卿。母丁氏,仙源县太君。继母王氏,仁寿县太君。君海州朐山人,家故寒也。学为士,自君始。出举进士,中其科,得主楚之淮阴簿。岁凶,转运使调军食,用君主宿州籴。他州皆强赋,民犹不足,君随便开诱,粜者悦趋,籴最他州。迁宁国军节度,掌书记,转运使属君市翎毛,君优致如主籴,所市以赤,数之至十万,复最他州。又属君主作院,君考校程度,所作兵器总一万一千三百二十有四,皆精且利。他军州事,有不能决者,多属君,君所决者三十有八事。盖复太平州囚管寿活之,明通判歙州林瑀无罪释之,类如此。于是能益白,荐者十三人。迁秘书省著作佐郎,用荐者监兴元府税,急吏宽商,课赢十有七万。岁中,以岁次迁秘书丞,以课迁太常博士,以覃恩迁尚书屯田员外郎,知杭州临安县,召为审刑院详议官,赐绯衣银鱼。迁尚书都官员外郎,通判蜀州。蜀少事,然他州讼有积岁不能决者,转运使以属君,君所决八事,民信服之。迁尚书职方员外郎,监在京内衣库,枢密使田况奏用君删定马军司条贯,既成,诏加赏赉。滨州有狱久不能决,辞连大臣家子,遣吏治之辄辞,诏遣君乃决。累迁尚书职方郎中,以母老出通判杭州,坐法免。复为尚书比部郎中,监沂州承县盐酒税。未逾月,自罢归。又监陕州集津垛盐务,不行,以本官致仕。元丰三年九月己卯以疾卒山阳之私第,十一月甲寅葬安乐乡之杨兴里。

(节选自《曾巩文集》)

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4分)

(1)用君主宿州籴 (2)转运使属君市翎毛

(3)以课迁太常博士 (4)诏加赏赉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曾巩父子和李君交往了几十年,两家比较熟悉,所以仲熊从山阳县赶来,向曾巩请求为其父写墓志铭,曾巩没有推辞。

B.李君家庭贫穷,立志求学,考取进士。后来接手买粮任务后,他通过开导、启发,让老百姓卖粮,最后成为各州中征粮最多的。

C.转运使让李君监管工场,李君考校了各种制作标准,严格执行,最后他监管下生产了兵器不仅具有数量优势,而且也有质量上的保证。

D.李君先后任蜀州通判、杭州临安县知州、审刑院详议官。所到之处,凭借自己超强的决断能力处理很多棘手之事,老百姓非常信任、佩服。

8.请简要概括李君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2分)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为临安,遇余于浙西,道旧故,喜甚。(3分)

(2)君优致如主籴,所市以赤,数之至十万,复最他州(3分)

(3)滨州有狱久不能决,辞连大臣家子,遣吏治之辄辞,诏遣君乃决。(4分)

答案:

6.(1)籴,买粮(2)属,嘱咐、嘱托(3)课,征税(4)赉,赏赐

7.D(时间错乱,通判蜀州应该在后面。)

8. 喜欢交友、敏于治政、做事认真、善施恩泽(答到两点即可)

9.(1)李君治理临安,在浙西那儿遇到了我,我们谈了一些旧事,非常开心。(为、旧故、状语后置各1分)

(2)李君非常认真的购买,就像买粮一样,所买的翎毛均为红色,总数达到十万,又是其他州里最多的。(优致、主、复,各1分)

(3)滨州有一件久拖不决的案件,口供牵连到大臣的儿子,一派遣官员去处理就推辞,皇上下诏让李君处理,很快就判决了。(狱、两个“辞”、乃各1分)

篇2:《库部员外郎知临江军范君墓志铭》阅读训练附答案

《库部员外郎知临江军范君墓志铭》阅读训练附答案

(范)君讳端,字思道,江州德化人也。君聚书万余卷,强力笃学,为人恭逊质俭,能自修饬,门内之治肃如①也。及施于为政,以谨法能持廉名于世,而世之能观其内者亦少也。始为江都,会岁旱,张若谷为扬州,遣吏数人与君皆出视民田,他使还者白岁善,君还独白田实旱。若谷初不是之也,君持旱苗力争,乃卒是君所白。吴遵路、蒋堂为淮南转运使,使君护河役,君往视之,还言河不可为,遂罢君,用他吏护役。而河果不可为。二人者,其初皆怒,已乃感寤。共荐之。而当是时,天下之主财利者,方务于急聚敛;治民者以立声威为贤;交四方之宾客者,又往往向意于卑辞貌、烦飨燕②赠送之礼。以其故能倾士大夫,以干③天下之誉。君乃独推息发教化之意,以简易自守。故为云安主盐利,而议蠲④盐课以数万。为临江,以兴学教人为先,而厨传⑤宾客之奉,十去其七八。四方之往来者,或出语讪君,君不为之动也。其正行直道如此。

凡君之所既立,可谓有士君子之行非邪?自不遵先王养士用人之法,而士在闾巷之间者,用力于空文;居朝廷者,驰骋于虚名,以哗世取宠。士之能修其内、洁身累行者,非自好之笃,莫能至,而世亦罕能知之也。故君之事予喜为之见于文使后之君子得览焉。君于文章尤长于诗有集三卷藏于家。其铭曰:君性温温好退持卑及其临事择义而为。一世之弃君独从之一世之慕君独违之。行己有常,在官无疵。曷以知之?视此铭诗。(节选自曾巩《库部员外郎知临江军范君墓志铭》)

【注】①肃如:肃然,恭敬整饬貌。②飨:用酒食款待。燕:通“宴”,宴会,以酒食待客。③干:求。

④蠲:juān,减免。⑤厨传: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驿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谷初不是之也是:认为正确,肯定B.驰骋于虚名驰骋:追逐,追求C.以其故能倾士大夫倾:使倾慕,使钦佩D.或出语讪君讪:羞愧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以干天下之誉君不为之动也B.二人者,其初皆怒而士在闾巷之间者C.以谨法能持廉名于世以其故能倾士大夫D.十去其七八其正行直道如此3.对末段划线句子的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君之事 / 予喜为之见于文 / 使后之君子得览焉。B.君于文/章尤长 / 于诗有集 / 三卷藏于家。C.君性温温 / 好退持卑 / 及其临事 / 择义而为。D.一世之弃 / 君独从之 / 一世之慕/ 君独违之。4.与“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一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君讳端,字思道,江州德化人也B.士之能修其内、洁身累行者C.曷以知之D.天下之主财利者,方务于急聚敛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端好学,为人恭逊质检,能自修饬,管理家事很严谨,治理政事严谨执法而能保持廉洁之名,然而世上能真正了解他的不多。B.范端在江都为官时,实事求是向上级报告旱情,认为淮河不能兴劳役治理,上级长官先是不满,后来了解了实情就共同推荐他。C.当时官吏有的聚敛于民,有的治民立声威,有的千方百计讨好结交宾客,范端坚决反对这些人的做法,博得了天下的称誉。D.范端任云安官时,提议免除百姓数万钱的盐税,任临江地方官时,重视兴学教人,对用于招待宾客的供给,则减掉了十分之七八。6.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1)他使还者白岁善,君还独白田实旱。(3分)

(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3分)

答案:

1.D

2.C

3.B

4.A

5.C

6.(1)别的官吏回来报告年成好,唯独范端回来报告田地实际很旱。(“他使”或“君”,“白”,“岁善”各1分;“君”为“对人的敬称”,这里可译为“范端”或“范先生”均可)

(2)守卫边关的战士一声呐喊(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函谷关被攻破,楚国人(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阿房宫就变成了一片焦土!(“举”与被动句式1分,“可怜”1分,“焦土”活用1分) 答案解析: 1.试题分析:讪:诽谤,毁谤。

考点:本题考查文言文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2.试题分析:C.“以”均为介词,因为。A.结构助词,的;代词,这,这些。B.助词,表停顿;助词,定语后置标志。D.代词,其中;代词,他。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3.试题分析:君于文章 / 尤长于诗 / 有集三卷 / 藏于家。

4.试题分析:例句与A句,均为判断句。B.定语后置。C.宾语前置。D.一般句式。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5.试题分析:“范端博得了天下称誉”属无中生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

6.试题分析:(1)句应抓住这样几个关键词:他使,别的官吏;白,禀告,报告;岁善,年成好。(2)句最主要要关注几个句式,一是被动句,函谷举,为被动句,译为函谷关被攻破;二是省略句,要根据句意把它补充上来。另外还要注意“焦土”一词。焦土,名词活用作动词,变成了一片焦土,烧成了一片焦土。

【译文】

范先生名端,字思道,是江州德化人。他聚集万余卷书籍,努力勤奋学习,为人谦逊俭朴,能自己加强品德修养,家中管理很严。等到他把修身齐家的做法推广到治理政事上,因严谨执法能在世上保持廉洁之名,但是世上能察知他的内心的人也很少。他开始治理江都时,正赶上年头大旱,张若谷治理扬州,派几个官吏和他都出去视察民田,别的官吏回来报告年成好,唯独范端回来报告田地实际很旱。张若谷起初不认为范端说的是对的,范端拿着旱苗力争,最终才认为范端报告的是对的。吴遵路、蒋堂做淮南转运使,让范端去监督治理淮河的劳役,范端去视察,回来说淮河不能这样治理,于是不用范端,用别的官吏监督劳役,可是淮河果然不能那样治理。这两个人起初都很生气,不久就有感触而领悟,共同推荐范端。在这个时候,天下主管财利的官,正致力于严急敛取赋税搜刮民财;治理百姓的官把建立个人声名威信作为贤能;结交四方宾客的官,又往往把心思用在言辞容貌卑下、宴飨赠送的繁琐礼仪之上。因为这些缘故,他们能使士大夫钦佩,来求得天下的赞誉。范端却独自推求让人民休养生息进行教化的意图,通过政事简略便易保持自己的操守。所以他在云安做官主管盐利时,提议免除盐税用数万计。他治理临江时,把兴办学校教化人民作为先办之事,而用于驿站招待宾客的供给,十分减去其中七八。四方往来临江的人,有的说话诽谤范端,范端不被这些动摇。他就是如此端正行事坚持正直之道。

凡是范端已经建立的功勋,可以说有君子的'行为作风,不是吗?自从不遵照养士用人的办法,居住在闾巷的士人,在不实际的文字上下力气;位居朝廷的士人,在虚名上追逐以此哗众取宠。能够在内心修行、洁身自好约束自己的行为(累,通“缧” léi)的士人,(如果)不是非常自爱,是不能达到的。而世人也很少能理解他们的。所以范端的事迹,我很高兴用文字写下来,使后来的君子们能够读到。范端在各类文章中,尤其擅长诗歌,有诗集三卷,藏在家中。我为他写墓志铭:先生性情谦和,为人谦让卑恭。等到他处事,便选择正义(之事)去做。全世界的人放弃的,唯独先生去做;全世界的人都向往的,唯独先生违背。先生立身行事有纲常;在职为官没有过失。从哪里了解这些呢?读这首铭诗吧。

篇3:故太学博士李君墓志铭中学课外文言文阅读题与答案

故太学博士李君墓志铭中学课外文言文阅读题与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

故太学博士李君墓志铭

韩 愈

太学博士顿丘①李于,余兄孙女婿也。年四十八,长庆三年正月五日卒,其月二十六日,穿其妻墓而合葬之,在某县某地。子三人,皆幼。

初,于以进士为鄂岳从事,遇方士柳泌,从受药法,服之,往往下血。比四年,病益急,乃死。其法:以铅满一鼎按中为空实以水银盖封四际烧为丹砂云。

余不知服食②说自何世起,杀人不可计,而世慕尚之益至,此其惑也;在文书所记及耳闻相传者不说,今直取目见亲与之游而以药败者六七公,以为世诫:

工部尚书归登、殿中御史李虚中、刑部尚书李逊、逊弟刑部侍郎建、襄阳节度使工部尚书孟简、东川节度御史大夫卢坦、金吾将军李道古,此其人皆有名位,世所共识。工部既食水银得病,自说:若有烧铁杖自颠贯其下者,摧而为火,射窍节以出。狂痛号呼乞绝,其茵席常得水银,发且止,唾血十数年以毙。殿中疽发其背死。刑部且死,谓余曰:我为药误。其季建一旦无病死。襄阳黜为吉州司马,余自袁州还京师,襄阳乘舸,邀我于萧洲,屏人曰:我得秘药,不可独不死,今遗子一器,可用枣肉为丸服之。别一年而病,其家人至,讯之,曰:前所服药误,方且下之,下则平矣。病二岁竟卒。卢大夫死时,溺出血肉,痛不可忍,乞死乃死。金吾以柳泌得罪,食泌药,五十死海上。此可以为诫者也。蕲不死,乃速得死,谓之智,可不可也?

五谷三牲,盐醯果蔬,人所常御。人相厚勉,必曰:强食。今惑者皆曰:五谷令人夭,不能无食,常务减节。盐醯以济百味,豚、鱼、鸡三者,古以养老,反曰:是皆杀人,不可食。一筵之馔,禁忌十常不食二三。不信常道,而务鬼怪,临死乃悔。后之好者,又曰:彼死者皆不得其道也,我则不然。始病,曰:药动故病,病去药行,乃不死矣。及且死,又悔。呜呼!可哀也已,可哀也已!

【注】①顿丘:今河北清丰县。②服食:道家养生法。此指服食丹药(金丹,即水银的氧化物)。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比四年,病益急,乃死 比:等到,到了

B.今直取目见亲与之游而以药败者六七公 游:游玩,游览

C.我得秘药,不可独不死,今遗子一器 遗:遗失,遗留

D.人相厚勉,必曰:强食。 勉:勉强,强迫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于以进士为鄂岳从事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B. 若有烧铁杖自颠贯其下者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 此可以为诫者也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D. 蕲不死,乃速得死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墓志铭要叙述死者的生平事略,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而本文写李于生平的文字不多且没有赞扬之语;而是借墓志针砭时弊,抨击误人性命的服食。

B.本文不是简单反对服食,而是描述了服食者疼痛不堪、哀求速死的惨状,这样更能警醒迷信服食者以及准备服食者。

C.第四段写了七个有名位的人服食后的情况来警诫世人,但并未平均用力,归登、李虚中、孟简是详写,其余是略写,从而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D.服食者认为五谷三牲对人体不利,应少吃或不吃。有人虽见前人服食而亡,却认为自己服食会成功,临死时又后悔。真是糊涂啊!

20.用斜线(/)给第二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以 铅 满 一 鼎 按 中 为 空 实 以 水 银 盖 封 四 际 烧 为 丹 砂 云。

21.并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刑部且死,谓余曰:我为药误。其季建一旦无病死。(3分)

译文:

②曰:前所服药误,方且下之,下则平矣。病二岁竟卒。(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7.A/B.游:交往,交际。C.遗:给予,赠送。D.勉:劝勉。

18.D(A凭借/来,表目的连词 B好像/ 如果 C作为/被)

19.C/①写李虚中只有一句殿中疽发其背死,是略写。②使文章更有说服力的是举例,而与详略结合没有多大关系。

20.以铅满一鼎/按中为空/实以水银/盖封四际/烧为丹砂云。(划对3处2分,对4处3分)

21.①刑部尚书李逊临死前(或:将要死时)对我说:我被金丹药误了。他的弟弟李建有一天无病暴死。

②来人说:前段时间服食的'金丹药出错(误事)了,正在(用别的办法)使它排泄出体外,排泄出去病就好了。孟简病了两年最终也死了。

翻译:

我不知道服食之说从什么时候开始,误人致死的事例数都数不过来,可是世人向往推崇炼丹、提倡服食之风愈甚,这是人们糊涂啊!在文章、书上记载的和耳闻口传的暂不说,现在只举我亲眼看到的、亲自和他们交往的六七位名人因服金丹而丧生的事例来告诚世人:

工部尚书归登、殿中御史李虚中、刑部尚书李逊、李逊的弟弟刑部侍郎李建、襄阳节度使工部尚书孟简、东川节度御史大夫卢坦、金吾将军李道古,这些人都有名望和官位,是世人都认识的。工部尚书归登服水银得病后,他自己说,好像有根烧红的铁杖从头顶直往下插,铁杖断折,火焰从身上所有孔穴和关节迸出来。他痛得快要发疯了,嚎叫着乞求早点死。他躺卧的褥子和席子上常发现水银。他的病时发时止,咯血十几年而死。殿中御史李虚史(服了金丹),背上长恶疮死去。刑部尚书李逊临死前对我说:我被金丹药误了。他的弟弟李健有一天无病暴死。襄阳节度使工部尚书孟简被贬为吉州司马。我从袁州回京都,他乘船来邀请我到一个僻静的江心小岛上,遣走身边的人,对我说:我弄到一种秘方制成的药,我不能独自服用而长生不老,现在送给您一盒,您可以用枣肉襄成药丸服下去。分手一年后,他生病了,他家里有人来,我问孟简的病因,来人说:前段时间服食的金丹药丸出错(误事)了,正在(用别的办法)使它排泄出体外,排泄出去病就好了。孟简病了两年最终也死了。御史大夫卢坦死时,小便带血,痛得受不了,乞求快点死,然后死去。金吾将军李道古因向唐宪宗推荐柳泌的药而得罪贬官,他自己也吃柳泌的金丹,五十岁时死在循州海边,这些都是可以作为告诫的。祈求长生不老,却加速了死亡。说这种做法是聪明的,行不行呢?

五谷牛猪羊,盐醋果品蔬菜,是人们日常食用的。人们互相殷勤劝勉时,必定说:努力加餐。如今有些糊涂人都在说:五谷让人短命,但又不能不吃,只好务求减少。盐醋用来调和味道,猪鱼鸡三样东西,古人用来养老,现在有人却说:这些都是会杀死人的,不可以吃。一场宴会上的食物,由于禁忌,十种往往不吃的就有二三种。他们不相信日常生活的道理,却追求鬼怪之说,临死才后悔。后来的求长生的人又说:那些服食金丹而死的人都不得法,我却不是那样。这些人开始生病时,仍然说:药力发作所以生病,病过,药力奏效,才可长生不死。到快要死了,又像前人那样后悔。唉!可哀伤啊!可哀伤啊!

篇4:尚书屯田外郎赠兵部员外郎钱君墓表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欧阳修

君讳冶,字良范,姓钱氏。明道二年六月十一日,以疾卒于家,享年五十有二。

君少好学能为文辞家贫其母贤尝躬织以资其学问每夜读书母为灭烛止之君阳卧母且睡辄复起读。州举进士第一,试礼部高第,遂中甲科。为吏长于决狱,历六县,皆有能政。

潮州自五代时,刘氏暴残其民,君为海阳经年,民归业者千余户,由是海阳升为大县。潮之大姓某氏火,迹其来自某家,吏捕讯之,某家号冤不服。太守刁湛曰:“狱非钱君不可。”君问大姓,得火所发床足,验之,疑里仇家物。因率吏入仇家,取床,折足合之,皆是。仇人即服曰:“火自我出,然故遗其迹某家者,欲自免也。某家诚冤。”君即日出某家狱,致仇人以法,举州称为神明。

其佐宣州,数决大狱,及旁近郡狱有疑者,皆归决于君。工部侍郎凌策知宣州,尤称君文学,曰:“吏事不足污子,当以文章居台阁。”欲荐其文,未及而策卒。初,宣州官岁市茶于泾县,命君主之。策子不肖,以恶茶数千斤入于官,君立焚之,以白策,策益以此知君。策卒,君叹曰:“世无知我者矣。”

在麻城,以茶课岁增五倍,遂迁著作。金堂故多盗,君以伍保籍民,察其出入,凡为盗者,许其徒告以赎罪,盗遂止。会甘露降其县,明年,麦禾大稔,麦一茎五歧、禾一茎五穗者,县人以为君政所致,谓之钱公三瑞。君叹曰:“吾知治民尔,瑞岂吾致哉!”县人为君立生祠。如皋民不农桑,以盐为生。君曰:“使民足以衣食,盐犹农也。”乃悉求盐利害为条目,民便其利而盐最增积,以石数者至四十五万。君在如皋,时年五十。或叹其仕不达,君曰:“使吾政行于民,是达也。”蔡文忠公为御史中丞,数欲引君为御史,会君卒。君平生所为文章三百余篇,号曰《晦书》。

(选自《欧阳修集》卷二十五,有删节)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少好学/能为文/辞家贫/其母贤尝躬织/以资其学问/每夜读书/母为灭烛/止之君阳卧/母且睡/辄复起读/

B.君少好学/能为文/辞家贫/其母贤/尝躬织以资其学问/每夜读书/母为灭烛/止之君阳卧/母且睡辄复/起读/

C.君少好学/能为文辞/家贫/其母贤/尝躬织以资其学问/每夜读书/母为灭烛止之/君阳卧/母且睡/辄复起读

D.君少好学/能为文辞/家贫其母贤/尝躬织/以资其学问/每夜读书/母为灭烛止之/君阳卧/母且睡辄复/起读/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钱治家贫好学,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官后历任六县,且都有善政。

B.钱治擅长断案。在潮州因审理一桩纵火案被人称道,在宣州时又多次判决大案。

C.钱治的文章也很出色。他一生写了三百多篇文章,被工部侍郎凌策推荐给台阁。

D.钱治淡泊名利。当别人为他仕途不顺而叹息,他自己更关心政令是否有利民生。

7.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火自我出,然故遗其迹某家者,欲自免也。某家诚冤。(5分)

(2)策子不肖,以恶茶数千斤入于官,君立焚之,以白策,策益以此知君。(5分)

参考答案

4.C 【解析】通览全句,把握大意,理清人物、事件,并结合关键词“尝”“ 辄”等判断。

5.C 【解析】“自发地”、“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的说法不正确。有的朝代,也可能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奉祀的对象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6.C 【解析】“被工部侍郎凌策推荐给台阁”不正确;根据原文,“欲荐其文,未及而策卒”,且也不是推荐给“台阁”。

7.(1)火是我放的,然而故意在某家留下痕迹,想让自己逃避罪责。某家确实冤枉。

(“故”“遗”“自免”“诚”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凌策的儿子不成材,拿几千斤劣质茶叶交到官府,钱君立即烧毁了茶叶,把这件事报告了凌策,凌策更加因此赏识钱君。

(“不肖”“白”“以此”“知”各1分,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钱君讳治,字良范,姓钱。明道二年六月十一日,因病死在家中,享年五十二岁。

钱君从小爱好学习,擅长写文章。家境贫穷,他的母亲贤惠,曾亲自织布来供给他学习。每天夜里读书,母亲为此吹灭蜡烛来阻止他,钱君假装睡觉,等到母亲睡了,就又起床读书。州里举荐为进士第一名,参加礼部考试成绩优秀,考中甲科。为官擅长断案,历任六县,都有善政。

潮州自从五代时,刘氏(指刘隐建立的“南汉”政权)欺凌残害百姓。钱君治理海阳多年,回归本业的百姓有一千多户,从此海阳升为大县。潮州某大户人家失火,查寻火源来自某家,官吏逮捕审问这家人,这家人喊冤不认罪。太守刁湛说:“案件非钱君不能审判。”钱君询问大户,找到引发大火的床脚,查验这只床脚,怀疑是乡里仇家的东西。于是带领下属进入仇家,取来床后,折断床脚一比较,都对。仇人立即服罪说:“火是我放的,然而故意在某家留下痕迹,想让自己逃避罪责。某家确实冤枉。”钱君当天就让某家出狱,将仇人绳之以法,全州人都称赞他英明。

他辅助治理宣州时,多次判决重大案件,以至附近州郡有疑难案件,都集中由钱君审判。工部侍郎凌策担任宣州知州,尤其称赞钱君的文章学问,说:“政事不能玷污您,您应当凭借文章居于高位。”想要推荐他的文章,还没有来得及推荐,凌策就死了。当初,宣州官府每年从泾县买茶,让钱君主管这件事。凌策的儿子不成材,拿几千斤劣质茶叶交到官府,钱君立即烧毁了茶叶,把这件事报告了凌策,凌策更加因此赏识钱君。凌策死了,钱君叹息说:“世上没有了解我的人了!”

(钱君)在麻城,因为茶税每年增加五倍,于是升任为著作郎。金堂过去多盗贼,钱君用编制伍、保的方法登记百姓,观察他们的出入,凡是做盗贼的,允许他们的同伙告发来赎罪,盗贼于是平息。恰逢甘露降落那个县,第二年,小麦和谷子大丰收,小麦一根茎上分五支丫,谷子一根茎上长五支穗,县里百姓认为这是钱君德政所致,称它们为“钱公三瑞”。钱君感叹说:“我只懂得治理百姓罢了,祥瑞哪里是我招来的呢!”县里百姓给钱君建立生祠。如皋的百姓不从事农业生产,把盐业当做生计。钱君说:“让百姓丰衣足食,盐业就如同农业。”于是详尽地探求盐业的利弊制定规章,百姓觉得方便有利,于是盐产量极大增加,用石来计算高达四十五万石。钱君在如皋,时年五十岁。有人叹息他仕途不通达,他说:“假使我的政令能在民间施行,这就是通达啊。”蔡文忠公担任御史中丞,多次向引荐钱君做御史,适逢钱君去世。钱君平生所写文章三百多篇,名叫《晦书》。

【尚书比部员外郎李君墓志铭的阅读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1.曾巩《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墓志铭》阅读答案及翻译

2.李周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3.《李台州传》阅读题及答案

4.钱烈女墓志铭阅读及答案参考

5.阅读题及答案

6.李君虚幼有清誉阅读答案

7.李泰伯改字阅读题及答案

8.柳子厚墓志铭阅读练习及答案

9.《敏而好学》阅读题及答案

10.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下载word文档
《尚书比部员外郎李君墓志铭的阅读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