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从语言观的变迁看翻译研究

从语言观的变迁看翻译研究

2023-08-31 08:58:1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鼠标老爹”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从语言观的变迁看翻译研究,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从语言观的变迁看翻译研究,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从语言观的变迁看翻译研究

篇1:从语言观的变迁看翻译研究

从语言观的变迁看翻译研究

在“语言反映存在”的认识基础上产生的'翻译观基本都是寻求译文与原文的对等,而后期人们对于语言的本质展开了更为深入的讨论,“语言就是存在”,而不再是人认识世界的理性工具,传统理论中原文与译文的关系遭到了颠覆,人们开始怀疑语言是否有确定的指称,是否能在译语中实现对等,是否能完全理解文本原意.

作 者:杨志红 YANG Zhi-hong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215000 刊 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 26(12) 分类号:H059 关键词:语言   翻译研究   存在  

篇2:从标语的变迁观文化的变迁的历史

关于从标语的变迁观文化的变迁的历史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大楚兴,陈胜王”被学者认为是中华大地最早的标语口号之一。

公元前2XX年爆发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在权衡了“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之后,陈吴做出“举大计死国”的抉择。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一直到明末“闯王来了不纳粮”、清末“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再到“内除国贼,外抗强权”的呐喊,以及中华大地上历次革命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65年漫漫长路,标语,未曾有一刻离开过我们的生活。

无论是“高层权力的宣示”,还是“升斗小民的呼喊”;无论是给学生精神食粮的“励志名言”,还是让人睹之色变的“计生恐吓”;无论是激情澎湃的“盛世警句”,还是温情脉脉的“文艺小清新式劝说”……标语,无疑都在属于它的特有时代发挥着特有的作用。

触摸历史的`年轮,有太多的印记留给后人。标语,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个小小符号,而这个符号,注定清晰地镌刻在各个时代的经脉上,它给了我们足够多的故事、足够多的思考。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今天,我们从那段红色岁月开始,简单梳理了不同时代的典型标语、特色标语。窥斑见豹—从标语的变迁,看中国社会的发展;从标语的变迁,观文化的变迁。

篇3:从翻译变形看关系

从翻译变形看文本关系

在西方人眼中,艾米莉是一个骄傲、孤僻、保守、受制于贵族制度的.形象,而当东方人在看完了<献给艾米莉的玫瑰花>的中文译本后,从中发现了艾米莉的人性和反抗传统的叛逆精神.源文本与目标文本之间意象的变形揭示了意象在翻译传输过程中的复杂性,也打破了源文本是凌驾于目标文本之上,目标文本就是要忠实于源文本这一传统观点.

作 者:罗国青  作者单位: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001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 “”(36) 分类号:H3 关键词:意象   变形   翻译  

篇4:从语言象似性角度看诗歌翻译

从语言象似性角度看诗歌翻译

象似性理论揭示了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象似关系,为翻译研究特别是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在各种文学体裁中,诗歌的象似性特点最为突出,文章从诗歌中存在的象似性原则入手,探讨了象似性理论对诗歌译者在理解文本、选择翻译方法等方面具有的重要意义,以及在诗歌翻译中再现原诗象似性原则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作 者:王再玉 蒋显文 WANG Zai-yu JIANG Xian-wen  作者单位: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衡阳,421002 刊 名: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1(12)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象似性   诗歌   象似性原则   翻译  

篇5:中西翻译观对比研究

中西翻译观对比研究

文章首先描写和分析杨译本与霍译本语言特征及差异;然后在质疑译学界同仁将这种差异归于诸如翻译目的'、文本类型、译文读者对象等见解基础上论证了翻译主体翻译观的差别才是造成两译本语言差异的深层根源;接着对中西译者翻译观的差异、形成及根源从分析中西文化入手予以阐释;最后,以中西思维方式为视角,论述了中西译学的不同发展轨迹.

作 者:司显柱 Si Xianzhu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刊 名:外语与外语教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年,卷(期): “”(3) 分类号:H059 关键词:<红楼梦>译本 译本的知识脉络' >  中西译学   对比研究  

篇6:从阐释学的视野融合理论看翻译研究

从阐释学的视野融合理论看翻译研究

阐释学的视野融合原则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进行翻译研究,尤其是处于各国文化交流如此频繁的.当今社会.从该理论来看,译者视野和作者视野永远无法完全融合,因此文化过滤现象无可避免.就翻译而言,这种过滤现象从语言形式、文化意象等各方面都很容易得到印证.

作 者:李黎  作者单位:甘肃政法学院人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年,卷(期): “”(33) 分类号:H059 关键词:语言   文化   视野融合  

篇7:从语言磨蚀看外语学习

从语言磨蚀看外语学习

语言磨蚀对外语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国内语言磨蚀方面的研究目前基本上仅限于语言磨蚀的原因、影响因素分析、语言磨蚀对外语教学的启示等等,全方位的`考察尚未起步,比如语言磨蚀对外语学习的启示.本文主要探讨了语言磨蚀的理论研究及其对外语学习的一些启示.

作 者:欧阳德芳 江银凤 黄叶青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2007 “”(44) 分类号:H3 关键词:语言磨蚀   语言习得   外语学习 

篇8:从中止期权计划看微软企业文化变迁

在许多员工眼里,这家28岁的软件巨头已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企业,同时,他们也希望微软在经营中表现出成熟企业的风范。实际上,在经济滑坡遏制微软的增长活力之前,该公司的企业文化已经开始从以办公室为家的工作狂模式逐渐向工作与生活并重的平衡模式进化。

科技行业的低迷态势和微软股价的大幅下跌进一步加快了这一进化步伐,曾造就一批百万富豪的“玩命工作、闪电致富”的微软文化时代也将就此终结。一名微软前管理人士喜欢把现在的微软比做“新波音”--收入可观,工作无虞。

正由于这个原因,当微软首席执行长史蒂夫・巴尔默(Steve Ballmer)本周宣布将终止股票期权计划,代之以限制性股票时,没有多少微软员工感到非常意外。长期以来,股票期权以其巨大的潜在利润,一直被视为激励年轻技术人才的最佳手段。但在科技股泡沫破灭后,许多最近几年加入微软的员工所持期权的执行价格高于微软目前的股价,因此变得不值一文,变成所谓的“潜水”期权(underwater)。相比之下,限制性股票的潜在回报率可能不如期权诱人,但却更有保障。

微软MSN部门年仅25岁的工程师Arturo Robles说:“两年半之前,人们对微软的普遍印象还是:它还在成长,还很年轻,它的软件开发精英个个开著法拉利,因为他们拥有股票期权。”Robles目前的“坐骑”是一辆1.9万美元的Mini Cooper。他说,“在我看来,现在可不一样了。微软早就成熟起来了。”

当然,微软中止股票期权计划,可能改变部分员工看待工作和规划财务的方式。事实上,巴尔默也承认,这一变化降低了员工在未来公司股价上涨时获得巨额回报的几率。

但该计划将有效缓和眼前更为迫切的“潜水”期权问题,从而提高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微软希望通过将期权出售给金融机构,来帮助员工实现“潜水”期权的部分价值。根据该计划,员工按照自愿的原则出售期权获得现金,售价视期权的执行价格和当前股价而定。期权出售需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的批准。微软的限制性股票计划也不同寻常,大多数公司只将这类股票发放给管理层,而微软打算面向所有普通员工。所有微软员工将有资格获得限制性股票奖励,这些股票的所有权将在5年内逐步转移到微软员工手中。

微软Office部门26岁的产品经理Francois Ajenstat说,“大多数人都对失去价值的期权满腹牢骚。”他本人尚未决定是否将目前持有的期权纳入新的股票奖励计划,但他认为,总体而言,新计划是个“好东西”,

猎头人士和企业奖励咨询人士认为,微软此举将促使更多硅谷企业纷纷效仿。在加州门洛帕克经营一家人力资源和职业管理咨询公司的Valerie Frederickson说,“目前现金胜过一切。对大型企业的员工来说,工作的动力不再来自股票期权。”

这也是最近几年令巴尔默大伤脑筋的核心问题。微软的股票期权对员工--尤其是新近加入公司的员工--来说,不再具有吸引力。“微软创造百万富翁的奇迹已经成为历史。”一名微软员工如此形容。

既然一夜暴富已不可能,微软员工开始越来越重视在工作与生活之间寻找平衡点。上文提到的产品经理Ajenstat说,自从他3年前加入微软以来,公司的文化一直在悄然改变。他说,目前同事们普遍持有这样的工作观念:提高在办公室的工作效率,好有更多时间与家人共享天伦。这并不意味著大家不再努力工作了,他们仍然是严重超时工作的一族,但比起当年的工作狂则要好很多。

在公司内部,为了家庭聚会而“早退”的事迹也反映出微软日益成熟的现实。许多员工会以公司高层为例。多年来扮演微软二号人物的巴尔默一直身体力行,营造出超负荷工作的企业文化,员工每周工作时间长达80小时,几乎无暇享受生活。

成为首席执行长后,巴尔默仍然是个“工头”,但据微软员工称,他开始强调自己顾家的一面,并为公司文化奠定了新的基调。巴尔默在儿子的篮球队充当教练,而且经常为陪儿子共度万圣节或观看体育比赛,在商业会议中提前退场。

对巴尔默及许多微软员工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在企业心态逐渐成熟的同时,保持企业发展所必需的旺盛活力和进取精神。微软的两大“摇钱树”--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个人电脑应用软件--也日臻完善,其未来的增长潜力将无法和当年相比。虽然微软积极涉足游戏机和手机软件等新的领域,但这些业务要实现盈利,可能还要等上很多年。

巴尔默说,正是这些挑战使许多人选择了微软。他认为,有了新的股票奖励计划,员工将更乐于留在微软。他说:“现在我们有了一个有效的奖励机制,我们相信,它将使员工在未来28年内生活更富裕,工作更努力。”

一些员工仍然希望在同意该计划之前了解更多的细节。微软旧金山研究实验室的高级研究员Gordon Bell说,大多数员工在进一步了解该计划对其财务方面的影响后,都持观望态度。他说,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税收。与股票期权不同,限制性股票可能被视为收入,因此就会产生相应的税收。而股票期权在执行前不会对收入产生影响,而且可以在一天内完成并自动缴付税金。

Gordon Bell说,“如果你还没有准备好,就要多花些时间合理规划资金。我自己正打算这样做。”

Bell说,该计划会让员工成为公司的长期股东,而期权持有者则倾向于在股市波动时待价而沽。他说:“我很希望搞清新的股票计划究竟能带来多大的净收益,但总的来说,它对高科技行业是件好事。”

Office部门产品经理Ajenstat的女友也是微软的员工,她极力劝说Ajenstat采纳微软针对“潜水”期权设计的方案,把手头的期权卖掉。Ajenstat说:“她一直不停地在我耳边唠叨:赶快换成现金吧,至少那是你能控制的实实在在的东西。”

微软一名资格较老的软件开发人员说,大多数员工将公司新的股票计划视为有保障的红利,它对最近加入公司的员工也是必要的激励手段。但这名老员工也承认,同股票期权过去的高额利润相比,限制性股票未免相形见绌。“要放弃那个梦想很难,”他说,“但不管怎么说,它都一去不复返了。”

篇9:从经典例题看文言文翻译规律

江苏省九所省属重点高中联考试卷文言文翻译题考到了翻译这样一个句子:

我寒而不我衣,我饥而不我食。

把与这句话相关的文字节录于此:

豫让之友谓豫让曰:“子之行何其惑也?子尝事范氏、中行氏,诸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至於智氏,而子必为之报,何故?”豫让曰:“我将告子其故。范氏、中行氏,我寒而不我衣,我饥而不我食,而时使我与千人共其养,是众人畜我也。夫众人畜我者,我亦众人事之。……”(选自《吕氏春秋·不侵》)

这道题很经典,考到了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我寒而不我衣,我饥而不我食”这句话中,“衣”“食”是动词,不能译成名词;“不我衣”“不我食”是否定句宾语前置。这种语法现象在中学课本中出现过多次。这句话正确的意思是:

我冷的时候他们却不给我衣服穿,我饿的时候他们却不给我食物吃。

应该说翻译这个句子难度不大,但笔者在阅卷中却看到了下面几种具有代表性的错误答案:①我冷但我不穿衣服,我饿但我不吃东西。②我冷但我不穿自己的衣服,我饿但我不吃自己的食物。③我冷但我没有衣服穿,我饿但我没有食物吃。④我冷的时候他们却不给我穿衣服,我饿的时候他们却不给我喂食物。

以上几种翻译,颇有些匪夷所思。第①种,豫让冷为什么不穿衣服?饿为什么不吃东西?第②种,自己为什么有衣服不穿、有食物不吃而穿别人、吃别人的?第③种,没有衣服穿,没有食物吃,原因何在?第④种,莫非豫让是残疾人,要别人给他穿衣服、喂东西?只要结合语境认真想一想,就不应该犯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究其原因,还是文言文常见词语的意义和常见句式还没有掌握好。

这句话的几种错误翻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夯实基础,包括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句式。要认真学好课本,课本读熟了,理解了,又能触类旁通,我们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才能够做到得心应手。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各省市自主命题,Ⅰ卷选择题中的文言实词,Ⅱ卷翻译题中涉及到的文言实词及文言句式,基本上都是课本中出现过的。

再举一例:

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汉书·朱博传》

这道翻译题考到了“故事”和“存”两个实词,前者在人教版第二册《六国论》中学过,原句是:“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故事”是“旧事、前例”的意思;后者我们在课本中学到的有三义:①看望,问候(《信陵君窃符救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②保存,保全(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出处同前);③思念(《屈原列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此句取第①义。这句话正确的意思是:

按照先例,新太守刚刚到任,总要派遣官员慰问,表达问候之意,我们才敢起来去任职。

如果我们能够注意积累和掌握课本中学到的文言词汇和特殊句式,并且做到烂熟于心,那么,无论换了怎样不同的语言环境,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就能够应付自如了。

篇10:从经典例题看文言文翻译规律

至今还对上海市1992年考的一道文言文翻译题记忆犹新,题目是这样的: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把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

这道题也非常经典,多年来的我一直用这道题为例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方法;学生则从这道题目中获益非浅。

从词义推断的角度来看看这个句子:

1、由对偶的句式可推知“知”是“智”的'通假字。因为下句的“非是”、“是非”与上句的“是是”、“非非”相对,那“愚”对的是“知”,“知”应该是“智”的通假字。

2、“是”与“非”在现代汉语中多为“对,正确”与“错,错误”意,有成语“自以为是”“大是大非”、“习非成是”(习惯于某种错误的做法或说法,因而误认为它是正确的)为证。若此句中的“是”与“非”都按此义翻译,句子是译不通的。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对偶的句式推断“是是”、“非非”、“非是”、“是非”中加点的“是”与“非”是动词,与后面的“是”或“非”构成动宾关系。

借助句式特点,明确了词义,句子翻译就容易了。全句意为:

肯定对的、否定错的,叫做聪明;否定对的、肯定错的,叫做愚蠢。

这道题给我们的启示是:文言文多用对句,了解了文言文句式上的这一特点,对我们解答文言文试题多有帮助。例如北京卷第11题:

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

以是知藏书之难也然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是故藏而弗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占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善读书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者而能如是乎(清·汪琬《传是楼记》,选自《尧峰先生文钞》,有删节)

这段文字中画线的5句话都是对句,利用这个规律,我们便能轻易地把它们点断了:

①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

②是故藏而弗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

③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

④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

⑤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

篇11:从目的论视角看广告翻译

从目的论视角看广告翻译

目的论把翻译看成是有目的的交际行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即“目的`决定手段”.翻译策略必须根据翻译目的来决定.而广告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广告翻译也应该以目的论为指导,强调译文与原文效果的一致性.

作 者:开丽 高查清  作者单位:开丽(安徽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230039)

高查清(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51)

刊 名: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ELECTRONICS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年,卷(期): 7(4) 分类号:H319 关键词:目的性原则   广告翻译   翻译方法与策略  

篇12:从目的论视角看商标翻译

从目的论视角看商标翻译

目的论将翻译看作有目的的交际行为,认为翻译过程应以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预期功能为首要原则.商标的翻译带有极强的目的性,因此目的论时商标的`翻译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结合翻译的目的论,浅谈了目的论体现的三原则在商标翻译中的体现,并列举了几种商标翻译的方法,即音译法,直译法,意译法,以及混合法.

作 者:秦俊 QIN Jun  作者单位:玉林师范学院,广西,玉林,537000 刊 名: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LIN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09 30(6)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目的论   商标   翻译  

【从语言观的变迁看翻译研究】相关文章:

1.从研究范式看文化研究对当代翻译研究的影响

2.从《利维坦》看霍布斯的人性观

3.从广告语言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4.从译者思维角度看翻译过程

5.从文化差异看翻译中的误译

6.从考试真题看六级翻译技巧

7.从最后一程的使用看新闻语言的规范

8.从《杜甫诗》看杜甫

9.从师生观变化的角度看成人高等教育的师生和谐

10.从适度原则看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下载word文档
《从语言观的变迁看翻译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