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西郊观桃花记文言文翻译

西郊观桃花记文言文翻译

2023-04-12 08:02:1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彦”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西郊观桃花记文言文翻译,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西郊观桃花记文言文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西郊观桃花记文言文翻译

篇1:西郊观桃花记文言文翻译

西郊观桃花记文言文翻译

【原文】

吾邑城隍逼(逼,同“逼”)仄,独西郊滨太湖,野趣绵旷,士女接迹。

出西门约里许,为江枫庵。庵制古朴,开士(对僧人的敬称)指月熏修之所也。折而南一里,为石里村。桑麻翳野,桃柳缀之,黄花布金,温黂(fén)炙日②(麻子被日光晒得暖暖的。黂,麻子)。昔嘉靖中,乡先生陆公居此地。陆公治行有声,今遗构尚存,止小听事三间耳。

又南则桃花弥望,深红浅红、错杂如绣者,梅里村也。地多梅花,十年前,余犹见老干数百株,名流觞咏,每集其下,今多就槁。里人易种以桃,争红斗绯,缤纷馥郁,园田鸡犬,疑非人间。奚必武陵路溪畔始堪避秦哉?

迤逦而行数百武,为朴园。园中有墩,可以四眺。隆万间,高士张朴所居。张工画,颇能诗。邑令徐公尝看梅来访,屏驺从,倾壶觞,日暮列炬前导,人折花一枝以归。茂宰风流,升平盛事,今不可复睹矣。

又南数十武③(古时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有庵,庵名独木。万历中,忽有梓木浮太湖而来,木广二十围。里人异之,锯为栋梁,结构具足,供大士(菩萨)其中。至此为桃花艳胜处。花皆映水,两岸维百余株,艳冶如笑,醉面垂垂,暖晕熏人,落英满袖。为咏唐人“向日分千笑,迎风共一香’之句。低回久之,循庵而西,即太湖滨也。是日晴澜如镜,万顷无波。遥望洞庭西山,雾霭朦胧,明灭万状。D坐盘石,灌尘巾,意洒然适也。回首桃林,如霞光一片,与暮烟争紫,恨无谢脁惊人语,写此景物耳。

吾因是有感矣:昔徐武宁之降吴江城也,其兵自西吴来,从石里村入此,青原绿野,皆铁马金戈蹴踏奔腾之地也。迄今几三百年,而谋云武雨之盛犹仿佛在目。经其墟者,辄寤叹彷徨而不能去,况陵谷变迁之感乎哉!计三四十年以来,吾邑之朱甍(méng)(红漆的屋栋,指称豪门显贵的房舍)相望也,丹毂(gǔ古)(丹毂:红漆的车毂,指士大夫乘坐的车子)接轸也,墨卿骚客相与骈肩而游集也,今多烟销云散,付之慨想而已。孤臣之号,庶女之恸,南音之戚,至有不忍言者矣!惟此草木之英华与湖光浩皛,终古如故。盖盛衰往复,理有固然,彼名人显仕,阅时(过时)雕谢,而不能长享此清娱者,余犹得以樗栎(chùlì樗和栎,两种无用之材。比喻才能低下)废材,翫④(同“玩”,游赏)郊原之丽景,延眺瞩于芳林。向之可感者,不又转而可幸也哉!然则兹游乌可以无记?

时同游者,周子安节,顾子樵水,余则朱长孺也。

(摘自《愚庵诗文集》)

【注释】

①开士:对僧人的敬称。

②温黂(fén)炙日:麻子被日光晒得暖暖的。黂,麻子。

③武:古时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

④翫:同“玩”,游赏。

【译文】

我们这个地方城池逼仄,只有城西紧靠着太湖的地方,地势开阔,山野富有情趣,男女游客很多。

走出西门大约一里左右,有一座江枫庵,庵很古朴,是出家人修身养性的地方。从江枫庵向南走一里左右,是石里村。在遍野的桑树和麻之中,点缀着桃树和柳树,像金子一样的黄色的花开满山野,麻子被日光晒得暖暖的。在嘉靖年间,同乡陆公就曾经住在这里。陆公政绩出色,有声望,现在他所遗留下来的房子还在,但只剩下三间小听事厅了。

向南望去,满眼都是桃花,有深红色的、浅红色的,错落交织,就像是绣出来的,这个地方就是梅里村了。当地梅花很多,十年前,我还看过几百棵老梅花,知名人士常常聚集在树下喝酒赋诗,现在大部分的梅花接近枯萎。于是,村里人就改成种桃花,桃花盛开的时候,争红斗艳,色彩绚丽,香气浓郁,与田园、鸡犬共同构成的胜境,让人怀疑这里不是人间(而是仙境)。又何必一定要是武陵溪流旁边的那个地方才能够躲避秦朝的暴政呢?

蜿蜒前行几百步,是朴园。朴园中有块大石头,站在上面可以四处眺望。隆庆、万历年间,高雅脱俗的张朴就住在这里。张朴擅长画画,很会写诗。徐县令曾经因为要赏梅而来拜访他,屏退侍从,两人尽情的喝酒,太阳下山了就让人举起火把在前面引路,一人折了一枝梅花才回去。徐县令的风流雅致,太平盛世期间的事,现在再也没办法看到了。

向南再走几十步,有一座庵,叫独木庵。万历年间,太湖上忽然浮来一段巨大的.梓木,它的直径有二十个人手拉手合围起来那么大。村民感到奇怪,就把它锯成栋和梁,屋子主要结构所需的木头就全部足够了,然后在庵中供奉菩萨。到这里是桃花最艳丽最好看的地方了。两岸几百棵的桃花倒映在水里,艳丽的桃花就像美女的笑面,又像喝醉酒的脸。暖暖的红晕让人陶醉,掉落的花瓣沾满了衣袖,因此而吟出唐朝人所写“向日分千笑,迎风共一香”一句诗。在独木庵徘徊了好长一段时间之后,沿着庵往西走,就是太湖之滨。那天天气晴朗,湖水如镜,万里水面没有一点波涛。远远地朝洞庭西山望去,雾气朦胧,忽明忽暗变化万状。坐在盘石上面,洗涤自己沾满灰尘的头巾,内心十分惬意。回头去看那一片桃林,就像一片霞光,与傍晚的烟云相互辉映,遗憾的是我没有谢朓那种让人惊叹的语言,来把这些景物描写下来。

因为这次的游玩,我颇有些感慨:想当时徐武宁攻克吴江城,他的兵马从西吴而来,从石里村进入此城。翠绿的原野,都是曾经金戈铁马往来驰骋的地方,到现在已经接近三百年了,而当时像云雨变幻一样的谋略、战事还仿佛就在眼前。经过那些废墟的时候,就会感慨彷徨而不想离开,更何况是山峰、山谷升降变换所带来的沧桑之感呢?三四十年来,我们县里有过许许多多的富贵人家,华丽拥挤的车辆,并肩而游玩的文人墨客,现在大多已经烟消云散,只能让人感慨和追想了。(只剩下)孤立无助的臣子的悲号、庶出女人的悲恸、南音的悲戚,甚至还有一些不忍心说出的事。只有草木的花朵与浩淼的湖光,从古至今都是这样,不会变化。大概盛衰会相互变换,道理本来就是这样的。那些知名人士、达官贵人,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逝世了,不能长久地享受这种雅致脱俗的娱乐,而我这种像樗树、栎树一样的无用之才,还能到这风景宜人的西郊游玩,欣赏这无边的桃林美景。那么,刚才那些让人感慨的事,不是又可以转变而成为幸运的事吗?既然这样,那么这次游玩又怎么能没有记述呢?

当时一同去游玩的人,有周安节,顾樵水,而我是朱长孺。

篇2:朱鹤龄西郊观桃花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朱鹤龄西郊观桃花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西郊观桃花记

(清)朱鹤龄

吾邑城隍逼(逼,同“逼”)仄,独西郊滨太湖,野趣绵旷,士女接迹。

出西门约里许,为江枫庵。庵制古朴,开士(对僧人的敬称)指月熏修之所也。折而南一里,为石里村。桑麻翳野,桃柳缀之,黄花布金,温黂(fén)炙日②(麻子被日光晒得暖暖的。黂,麻子)。昔嘉靖中,乡先生陆公居此地。陆公治行有声,今遗构尚存,止小听事三间耳。A

又南则桃花弥望,深红浅红、错杂如绣者,梅里村也。地多梅花,十年前,余犹见老干数百株,名流觞咏,每集其下,今多就槁。里人易种以桃,争红斗绯,缤纷馥郁,园田鸡犬,疑非人间。奚必武陵路溪畔始堪避秦哉?B

迤逦而行数百武,为朴园。园中有墩,可以四眺。隆万间,高士张朴所居。张工画,颇能诗。邑令徐公尝看梅来访,屏驺从,倾壶觞,日暮列炬前导,人折花一枝以归。茂宰风流,升平盛事,今不可复睹矣。C

又南数十武③(古时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有庵,庵名独木。万历中,忽有梓木浮太湖而来,木广二十围。里人异之,锯为栋梁,结构具足,供大士(菩萨)其中。至此为桃花艳胜处。花皆映水,两岸维百余株,艳冶如笑,醉面垂垂,暖晕熏人,落英满袖。为咏唐人“向日分千笑,迎风共一香’之句。低回久之,循庵而西,即太湖滨也。是日晴澜如镜,万顷无波。遥望洞庭西山,雾霭朦胧,明灭万状。D坐盘石,灌尘巾,意洒然适也。回首桃林,如霞光一片,与暮烟争紫,恨无谢脁惊人语,写此景物耳。(E)

吾因是有感矣:昔徐武宁之降吴江城也,其兵自西吴来,从石里村入此,青原绿野,皆铁马金戈蹴踏奔腾之地也。迄今几三百年,而谋云武雨之盛犹仿佛在目。经其墟者,辄寤叹彷徨而不能去,况陵谷变迁之感乎哉!计三四十年以来,吾邑之朱甍(méng)(红漆的屋栋,指称豪门显贵的房舍)相望也,丹毂(gǔ古)(丹毂:红漆的车毂,指士大夫乘坐的车子)接轸也,墨卿骚客相与骈肩而游集也,今多烟销云散,付之慨想而已。(F)孤臣之号,庶女之恸,南音之戚,至有不忍言者矣!惟此草木之英华与湖光浩皛,终古如故。盖盛衰往复,理有固然,彼名人显仕,阅时(过时)雕谢,而不能长享此清娱者,余犹得以樗栎(chùlì樗和栎,两种无用之材。比喻才能低下)废材,翫④(同“玩”,游赏)郊原之丽景,延眺瞩于芳林。向之可感者,不又转而可幸也哉!然则兹游乌可以无记?

时同游者,周子安节,顾子樵水,余则朱长孺也。

(摘自《愚庵诗文集》)

【注】①开士:对僧人的敬称。②温黂(fén)炙日:麻子被日光晒得暖暖的。黂,麻子。③武:古时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④翫:同“玩”,游赏。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又南则桃花弥望 弥:满

B.里人易种以桃易:改变

C.循庵而西循:寻找

D.阅时雕谢雕:通“凋”,凋谢

3.下面句子能直接表达作者对“盛衰往复”的感慨的一组是 (3分)

① 陆公治行有声,今遗构尚存,止小听事三间耳。

②奚必武陵路溪畔始堪避秦哉?

③茂宰风流,升平盛事,今不可复睹矣。

④遥望洞庭西山,雾霭朦胧,明灭万状。

⑤恨无谢脁惊人语,写此景物耳。

⑥墨卿骚客相与骈肩而游集也,今多烟销云散,付之慨想而已。

A. ①②③ B.①③⑥C.②③⑤ D. ④⑤⑥

己没有能力来写出此处的美景。)(3分)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西门之外一里左右是江枫庵,江枫庵南边一里左右是石里村,村里桃花遍野,绚丽夺目。

B.朴园的主人是能诗能画的张朴,徐县令与他相与甚欢,体现出徐县令的风流雅致。

C.建造独木庵的主要木料是从太湖漂来的一根巨木,所以取名为独木庵。此处的桃花最为好看。

D. 此城经过历史变迁,昔盛今衰,只有草木湖光没有改变,让人无限感慨。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名流觞咏,每集其下,今多就槁。(3分)

(2)然则兹游乌可以无记?(3分)

参考答案

2.C (循:沿着)(3分)

3.B(2对梅里村的美丽太平景致的感慨。4写洞庭湖上的美景。5遗憾自己没有能力来写出此处的美景。)(3分)

4.A (石里村漫山遍野的是桑麻,桃花只是点缀。)(3分)

5.(1)知名人士常常聚集在树下喝酒赋诗,现在大部分的梅花接近枯萎。(3分)(赋分点:觞、咏、就)

(2)既然这样,那么这次游玩又怎么能没有记述呢?(3分)(赋分点:然则、兹、乌)

【参考译文】

我们这个地方城池逼仄,只有城西紧靠着太湖的地方,地势开阔,山野富有情趣,男女游客很多。

走出西门大约一里左右,有一座江枫庵,庵很古朴,是出家人修身养性的地方。从江枫庵向南走一里左右,是石里村。在遍野的桑树和麻之中,点缀着桃树和柳树,像金子一样的黄色的花开满山野,麻子被日光晒得暖暖的。在嘉靖年间,同乡陆公就曾经住在这里。陆公政绩出色,有声望,现在他所遗留下来的房子还在,但只剩下三间小听事厅了。

向南望去,满眼都是桃花,有深红色的、浅红色的,错落交织,就像是绣出来的,这个地方就是梅里村了。当地梅花很多,十年前,我还看过几百棵老梅花,知名人士常常聚集在树下喝酒赋诗,现在大部分的梅花接近枯萎。于是,村里人就改成种桃花,桃花盛开的时候,争红斗艳,色彩绚丽,香气浓郁,与田园、鸡犬共同构成的胜境,让人怀疑这里不是人间(而是仙境)。又何必一定要是武陵溪流旁边的那个地方才能够躲避秦朝的暴政呢?

蜿蜒前行几百步,是朴园。朴园中有块大石头,站在上面可以四处眺望。隆庆、万历年间,高雅脱俗的张朴就住在这里。张朴擅长画画,很会写诗。徐县令曾经因为要赏梅而来拜访他,屏退侍从,两人尽情的喝酒,太阳下山了就让人举起火把在前面引路,一人折了一枝梅花才回去。徐县令的风流雅致,太平盛世期间的事,现在再也没办法看到了。

向南再走几十步,有一座庵,叫独木庵。万历年间,太湖上忽然浮来一段巨大的梓木,它的直径有二十个人手拉手合围起来那么大。村民感到奇怪,就把它锯成栋和梁,屋子主要结构所需的木头就全部足够了,然后在庵中供奉菩萨。到这里是桃花最艳丽最好看的地方了。两岸几百棵的桃花倒映在水里,艳丽的桃花就像美女的笑面,又像喝醉酒的脸。暖暖的红晕让人陶醉,掉落的花瓣沾满了衣袖,因此而吟出唐朝人所写“向日分千笑,迎风共一香”一句诗。在独木庵徘徊了好长一段时间之后,沿着庵往西走,就是太湖之滨。那天天气晴朗,湖水如镜,万里水面没有一点波涛。远远地朝洞庭西山望去,雾气朦胧,忽明忽暗变化万状。坐在盘石上面,洗涤自己沾满灰尘的头巾,内心十分惬意。回头去看那一片桃林,就像一片霞光,与傍晚的烟云相互辉映,遗憾的是我没有谢朓那种让人惊叹的语言,来把这些景物描写下来。

因为这次的'游玩,我颇有些感慨:想当时徐武宁攻克吴江城,他的兵马从西吴而来,从石里村进入此城。翠绿的原野,都是曾经金戈铁马往来驰骋的地方,到现在已经接近三百年了,而当时像云雨变幻一样的谋略、战事还仿佛就在眼前。经过那些废墟的时候,就会感慨彷徨而不想离开,更何况是山峰、山谷升降变换所带来的沧桑之感呢?三四十年来,我们县里有过许许多多的富贵人家,华丽拥挤的车辆,并肩而游玩的文人墨客,现在大多已经烟消云散,只能让人感慨和追想了。(只剩下)孤立无助的臣子的悲号、庶出女人的悲恸、南音的悲戚,甚至还有一些不忍心说出的事。只有草木的花朵与浩淼的湖光,从古至今都是这样,不会变化。大概盛衰会相互变换,道理本来就是这样的。那些知名人士、达官贵人,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逝世了,不能长久地享受这种雅致脱俗的娱乐,而我这种像樗树、栎树一样的无用之才,还能到这风景宜人的西郊游玩,欣赏这无边的桃林美景。那么,刚才那些让人感慨的事,不是又可以转变而成为幸运的事吗?既然这样,那么这次游玩又怎么能没有记述呢?

当时一同去游玩的人,有周安节,顾樵水,而我是朱长孺。

篇3:观弈文言文翻译

原文

予观弈于友人所。一客数败,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

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赧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弈之优劣,有定也,一着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者不能讳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已。

翻译

我在朋友家里看下棋。一位客人多次输棋,我讥笑他失算,总是想替他改放棋子,认为他赶不上自己。过一会儿,客人请求和我下棋,我非常轻视他。刚刚下了几个棋子,客人已经取得主动的形势。棋局快到中盘的时候,我思考得更加艰苦,而客人却轻松有余。终局计算双方棋子,客人赢我十三子。我很惭愧,不能说出一句话。以后有人邀请我观看下棋,我便整天默默地坐着罢了。

现在求学的人读古人的书,常常非议古人的错误;和现在的人相处,也喜欢说别人的错误。人本来就不可能没有错误,但是试试彼此交换位置来相处,心平气和地估计一下,自己真的没有一点失误吗?自己能够认识别人的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失误,自己能够指出别人的小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大失误,自己检查自己的失误尚且没有时间,哪里有时间议论别人呢!

棋艺的高低,是有标准的,一着的失误,人们都看得见,即使想回护以前的错误也是隐瞒不了的。事理方面的问题,人人都赞成自己认为正确的,人人反对自己认为不正确的现在世间没有孔子那样圣人,谁能断定真正的正确与错误?那么别人的失误未必不是有所得,自己没有失误未必不是大失误,但是人们彼此互相讥笑,没有停止的时候,简直连看棋的人都不如了。

解析

以弈为喻,并不少见,如“世事如棋”、“常恨人生不如棋”等等,孟子也曾以弈为喻,指出“不专心致志不得也。”但是钱大昕的《弈喻》一文或许更能引起读者深入的思索。

本文第一自然段生动间洁地叙述了一次观弈、对弈的经历。观弈时,予对客是“嗤其失算”、“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已”;对弈时都是数子失先——局半苦思冥想先竞局惨败。最后落得个“极甚,不能出一言。为什么观弈和对弈时,对自己和客人的棋技判断差距如此之大呢?这引起了作者的深思。“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默坐”正是作者弈败后冷静反思的表现。

由此引出第二段发人深省的议论。以“弈”喻“学”,提出学者应辩证客观地看问题,要象下棋一样,多从对方的角度看乎,冷静地思考问题。本段首先列举“今后学者”不正确的治学态度。“多訾(非议、毁谤)古人之失”,“乐称今人失”“多訾”“乐称”形象地刻划了那些“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的学者的浮躁情态。然后提出自己的主张,看问题应当“易地以处,乎心而度”。

最后一段,进一步指出应如何看待别人之失,批判了那种“彼此相嗤,无有已时”的错误作风。

篇4:观弈文言文翻译

观弈文言文翻译

观弈

原文

予观弈于友人所。一客数败,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赧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见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弈之优劣,有定也,一着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者不能讳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已。 (节选自清·钱大昕《潜研堂文集》,标题为编者所拟)

注释

予:我,作者钱大昕自称

弈:下围棋

数(shuo):屡次

嗤:嘲笑

辄:屡次

欲易置之:想取代他

逮(dai四声):比得上,及·,赶上

顷之:一会儿

颇:很

易之:轻视他

甫:刚刚

先手:占了优势

竟:最终

赧(nan三声):因羞愧而脸红

度:估计

益:更加

终日:整天

失算:计算失误

对局:下棋

益苦:更加艰苦

译文

我在朋友家里看下棋。一位客人屡次输棋,我讥笑他计算失误,几次想取代他,认为他赶不上自己。过一会儿,客人请求和我下棋,我颇为轻视他。刚刚下了几个棋子,客人已经取得主动的形势。棋局快到中盘的时候,我思考得更加艰苦,而客人却轻松有余。终局计算双方棋子,客人赢我十三子。我很惭愧,不能说出一句话。以后有人邀请我观看下棋,我整天默默地坐着看而已。

现在求学的人读古人的书,常常非议古人的错误;和现在的人相处,也喜欢说别人的错误。人本来就不可能没有错误,但是试试彼此交换位置来相处,心平气和地估计一下,自己真的没有一点失误吗?自己能够认识别人的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失误,自己能够指出别人的小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大失误,自己检查自己的失误尚且没有时间,哪里有时间议论别人呢!

棋艺的高低,是有标准的,一着的失误,人们都看得见,即使想回护以前的错误也是隐瞒不了的。事理方面的问题,人人都赞成自己认为正确的,人人反对自己认为不正确的,现在世间没有孔子那样的圣人,谁能断定真正的正确与错误?这样的话那么别人的失误未必不是有所得,自己没有失误未必不是大失误,但是人们彼此互相讥笑,没有停止的时候,简直连看棋的人都不如了。

篇5:沧浪亭记文言文翻译

沧浪亭记文言文翻译

沧浪亭记文言文翻译

原文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祐,亦治园于其偏。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译文

文瑛和尚居住在大云庵,那里四面环水,从前是苏子美建造沧浪亭的地方。文瑛曾多次请我写篇《沧浪亭记》,说:“过去苏子美的《沧浪亭记》,是写亭子的胜景,您就记述我修复这个亭子的缘由吧。”

我说:从前吴越建国时,广陵王镇守吴中,曾在内城的西南修建了一个园子,他的外戚孙承佑,也在它的'旁边修了园子。到吴越被宋国灭亡时,这个园子还没有荒废。最初苏子美在园中造了沧浪亭,后来人们又在沧浪亭的遗址上修建了大云庵,住进了和尚。这是从沧浪亭到大云庵的演变过程。大云庵至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了。文瑛寻访亭子的遗迹,又在废墟上按原来的样子修复了沧浪亭。这是从大云庵到沧浪亭的演变过程。

历史在变迁,朝代在改易。我曾经登上姑苏台,远眺浩渺的五湖,苍翠的群山,那太伯、虞仲建立的国家,阖闾、夫差争夺的对象,子胥、文种、范蠡筹划的事业,如今都已消失殆尽了,大云庵和沧浪亭的兴废,又算得了什么呢?虽然如此,钱镠趁天下**,窃据权位,占有吴越,国富兵强,传了四代,他的子孙亲戚,也借着权势大肆挥霍,广建宫馆园囿,盛极一时,而子美的沧浪亭,却被和尚如此钦重。可见士人要想垂名千载,不与吴越一起迅速消失,是有原因的。

文瑛好读书,爱做诗,常与我们郊游,我们称他为沧浪僧。

篇6:钓鱼记文言文翻译

钓鱼记文言文翻译

钓鱼记文言文翻译

原文

钓鱼记

予①尝步自横溪,有二②叟分石(分别坐在石头两旁。)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竟日③亡所获也。乃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

甲曰:“吾④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⑤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⑥故易取也,子⑦意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

乙如其教,连取数鱼。

予叹曰:“⑧旨哉!意成乎道也!”敢记。

译文

我曾经独自漫步过溪流,(看见)有两位老人分别坐在(一块)石头的两旁钓鱼,其中甲得到的鱼特多,并且很轻易就钓到。乙一天都没有收获。(乙)就扔下钓竿问甲道:“鱼饵相同,钓鱼的溪流也相同,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甲说:“我开始下钩的时候,心中想到的是我自己而不是鱼,眼睛不眨,神色不变,鱼忘了(坐这的.是)我,所以容易上钩了,您(一心)想到的是鱼,神态(总是)改变,鱼(自然)就逃离,哪里还会有收获呢?”乙按照他教的做,一连钓到几条鱼。我感叹道:“这句话说到了事物的宗旨,成为哲理了啊!”就应该记下来。

① 尝:曾经

② 叟:老人

③ 亡:通“无”,没有

④ 方:将要

⑤ 瞬:眨

⑥ 故:所以

⑦ 意:愿望

⑧ 旨:意思

9。奚:哪里,怎么

启示

1.凡事只有仔细认真,才能得到成功。

2.虚心好学,不要不懂装懂。

3.做任何事都不能蛮干,应遵循其规律。

篇7:《墨池记》文言文翻译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一块地微微高起,并且靠近溪流,叫做新城。新城上面,有个池子低洼呈长方形,说是王羲之的墨池,这是苟伯子《临川记》里说的。

羲之曾经仰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精神,(现在说)这是羲之的(墨池)遗址,难道是真的吗?当羲之不愿勉强做官时,曾经游遍东方,出游东海,在山水之间使他的心情快乐。莫非他在尽情游览时,曾在这里停留过?羲之的书法,到晚年才特别好。那么他能达到这步,大概也是靠他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并不是天生的。但是后代没有能够赶上他的`人,是不是后人学习下的功夫不如他呢?那么学习的功夫难道可以少下吗?何况想在道德修养上深造的人呢?

墨池的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盛先生担心墨池不能出名,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挂在屋前两柱之间,又请求我说:“希望有一篇(墨池)记。”推测王先生的用心,是不是喜爱别人的优点,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让它埋没,因而推广到王羲之的遗迹呢?莫非也想推广王羲之的事迹来勉励那些学员吧?一个人有一技之长,就能使后人像这样尊重他;何况那些品德高尚、行为端庄的人,遗留下来令人思慕的美好风范,对于后世的影响那就更不用说了!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

《墨池记》注释

(1)临川:临川:宋朝的抚州临川郡(今江西省临川市)。

(2)隐然而高:微微地高起。隐然:不显露的样子。

(3)临:从高处往低处看,这里有“靠近”的意思。

(4)洼然:低深的样子。

(5)方以长:方而长,就是长方形。

(6)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他是古代有名的大书法家,世称“书圣”。苟伯子:南朝宋人,曾任临川内史。著有《临川记》六卷,其中提到:“王羲之尝为临川内史,置宅于郡城东南高坡,名曰新城。旁临回溪,特据层阜,其地爽垲(kǎi,地势高而干燥),山川如画。今旧井及墨池犹存。”

(7)张芝:东汉末年书法家,善草书,世称“草圣”。王羲之“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dān,酷爱)之若是,未必后之也。’”(《晋书·王羲之传》)

(8)信然:果真如此。

(9)邪:吗,同“耶”。

(10)方:当……时。

(11)强以仕:勉强要(他)作官。王羲之原与王述齐名,但他轻视王述,两人感情不好。后羲之任会稽内史时,朝廷任王述为扬州刺史,管辖会稽郡。羲之深以为耻,称病去职,誓不再仕,从此“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

(12)极东方:游遍东方。极,穷尽。

(13)出沧海:出游东海。沧海,指东海。

(14)娱其意:使他的心情快乐。

(15)岂有:莫非。

(16)徜徉肆恣:尽情游览。徜徉,徘徊,漫游。肆恣,任意,尽情。

(17)休:停留。

(18)书:书法。

(19)晚乃善:到晚年才特别好。《晋书·王羲之传》:“羲之书初不胜(不及)庾翼、郄愔(xìyìn),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庾)翼深叹伏。”所能:能够达到这步。

(20)盖:大概,副词。以精力自致者:靠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

(21)致,取得。天成:天然生成。

(22)及:赶上。

(23)岂其学不如彼邪:是不是他们学习下的功夫不如王羲之呢?岂,是不是,表示揣测,副词。学,指勤学苦练。

(24)则学固岂可以少哉:那么学习的功夫难道可以少下吗?则,那么,连词。固,原来,本。岂,难道,表示反问,副词。

(25)深造道德:在道德修养上深造,指在道德修养上有很高的成就。

(26)州学舍:指抚州州学的校舍。

(27)教授:官名。宋朝在路学、府学、州学都置教授,主管学政和教育所属生员。

(28)其:指代墨池。

(29)章:通“彰”,显著。

(30)楹间:指两柱子之间的上方一般挂匾额的地方。楹,房屋前面的柱子。

(31)揭:挂起,标出。

(32)推:推测。

(33)一能:一技之长,指王羲之的书法。

(34)不以废:不让它埋没。

(35)因以及乎其迹:因此推广到王羲之的遗迹。

(36)推:推广。

(37)学者:求学的人。

(38)夫: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39)尚之如此:像这样尊重他。尚,尊重,崇尚。

(40)仁人庄士:指品德高尚、行为端庄的人。

(41)遗风余思:遗留下来令人思慕的美好风范。余思,指后人的怀念。余,也是“遗”的意思。

(42)被于来世:对于后世的影响。被,影响。

(43)何如哉:会怎么样呢?这里是“那就更不用说了”的意思。

篇8:《石钟山记》文言文翻译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篇9:文言文《义田记》翻译

原文:

辛次膺,莱州人。幼孤,从母依外氏王圣美于丹徒。俊慧力学,日诵千言。甫冠,登政和二年进士第,历官为单父丞。值山东乱,举室南渡。用参政孟庾荐,召对,奏“用人贵于务实,施令在于必行。愿敕郡邑省耕薄征,务农抑末。”见高宗于建康行宫,首言救世之弊,上称善,敕以所奏榜朝堂。

绍兴间,擢右正言。奏:“愿阅兵将,亲简拔,揽恩威之柄,使人人知朝廷之尊。左右近习,久则干政,愿杜其渐。”又奏:“今主议者见小利忽大计,偏师偶胜,遽思进讨,便谓攻为有余;警奏稍闻,首陈退舍,便谓守为不足。愿严纪律,谨烽燧,明间探。”上皆信纳。王伦使北请和,次膺言:“宣和海上之约,靖康城下之盟,口血未干,兵随其后。今日之事当识其诈。”

时秦桧在政府,为其妻兄王仲薿叙两官。次膺劾仲薿奴事朱勔,投拜金酋,罪在不赦。又劾知抚州王唤违法佃官田,不输租。唤,桧之妻兄也。章留中。次膺再论之曰:“近臣奏二人,继闻追寝除命,是皆桧容私营救,陛下曲从其欲,国之纪纲,臣之责任,一切废格。借使贵连宫掖,宠任非宜,臣亦得论之,而大臣之姻娅,乃不得绳之耶?望陛下奋乾刚之威,戒蒙蔽之渐。”

求去,除直秘阁、湖南提刑。金好成,次膺极愤慨,痛谏曰:“臣近观邸报,乃知朝廷遽欲屈己称藩,臣未知其可。‘父之仇不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弃仇释怨,降万乘之尊以求说于敌,天下之人,果能遂亡怨痛以从陛下之志乎?”书奏,不报。金陷三京。

次膺罢,奉祠。秦桧以其负重名,欲先移书,当稍收用,次膺笑而不答。阅十六年,贫益甚,亡毫发求于人。桧死,起知婺州,擢权给事中。丁母忧,乞纳禄。后孝宗即位,手诏趣召。历御史中丞、同知抠密院事,后拜参知或事。以疾力祈免。乾道六年五五月卒,年七十九。

次膺孝友清介,立朝謇谔。仕宦五十年,无丝毫挂吏议。为政贵清静,先德化,所至人称其不烦。善属文,尤工于诗。

(选自《宋史 》本传,有删改)

译文:

辛次膺,字起季,莱州人。幼年丧父,跟着母亲依附外祖父王圣美家住在丹徒。辛次膺清俊聪敏,勤于学习,每日诵读诗书都达到一千多字。刚刚弱冠(二十岁),就考中政和二年进士,历任官职做到单父县丞。时逢山东大乱(公元1128年,金人进攻山东,北宋刘豫任知济南府,他见北方大乱,杀勇将关胜而降,山东大乱),举室南渡。借助参政孟庾的推荐,宋高宗召见他令他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辛次膺奏言“(皇帝)用人贵于人要务实,施令在于必定实行。希望皇帝敕令各郡邑视察农耕减轻征税,各地要重视农业抑制商业。”辛次膺后来在建康行宫拜见高宗,首先言及解决当世的弊病,皇帝听了认为很好,敕令将他所走的奏章张贴在朝堂之上。

高宗绍兴年间,擢官担任右正言。他上奏说:“希望皇帝亲阅兵将,亲自选拔将领,皇帝需要抓揽住施及恩威的权柄,使人人都知道朝廷的尊严。倘若皇帝周边亲信大臣熟悉军事,久久而久之则会造成亲信干政的弊病,希望皇帝杜绝这样逐步渐染的苗头。”辛次膺又上奏说:“如今朝廷中主张议的人,见到小利就忽视大计,在主力军翼侧协助作战的部队偶一胜利,便急忙想着进讨敌人,自以为攻击敌人是绰绰有余,警戒的奏章刚刚听说,便首先陈奏退舍主张,说是坚守是不足取的,希望皇帝能够让军队严明纪律,认真注意烽燧的警戒,审明间谍密探。”皇帝都予以采纳。王伦出使北方金朝请求议和,辛次膺进谏曰:“宣和年间我朝与金朝签订海上之约,靖康年间我朝与金朝的城下之盟,条约都是刚刚签订完毕,金兵紧接着就来了。如今两朝议和应当明辨北朝得为欺诈。”

当时秦桧在朝廷任宰相,他为妻子的伯父王仲薿加叙两官。辛次膺上疏弹劾王仲薿曾经奴事奸臣朱勔,后来又投拜金朝,罪在不能赦免的。又弹劾抚州知府王唤违法租赁官田,不交纳租税。王唤,是秦桧妻兄。他的奏章留在宫中,没有回复。辛次膺再论此事说:“近来臣奏王仲薿、王唤二人,接着听闻皇帝追停原来授官的任命,这些都是秦桧纵容私心加以营救的,陛下不顾事实,听任他的愿望,国家的纪纲,臣子的责任,一切都搁置而不实施了。假使是和皇帝宫廷有关连的贵戚,得到皇帝的偏爱信任不适宜,我也一定弹劾他,而对于朝中大臣的姻亲,皇帝竟然不能够将他约束吗?希望陛下奋起您的乾刚之威,惩戒被蒙蔽的端倪。”

辛次膺请求去职,担任直秘阁、湖南提刑。宋金和约修成,辛次膺听说后极其愤慨,痛谏说:“臣近来观看邸报,才知到朝廷突然委屈自己向金朝自称藩国,臣不知这样做对不对。古语说‘父之仇不报不与敌人共戴天,兄弟之仇不报不撤兵’。陛下放弃仇恨,宽释怨怼,使您这万乘之尊的帝王身份降下来来取悦仇敌(金朝),天下的百姓,果真就能消除他们的怨痛来遵从陛下的志向吗?”书奏,朝廷没有回复。不久,金朝攻陷宋的三座城。

辛次膺罢官后,奉祠(宋代设宫观使、判官、都监、提举、提点、主管等职,以安置五品以上不能任事或年老退休的官员等)。秦桧因为辛次膺身负大名,想先移书(发送公告),然后渐渐地收用辛次膺,辛次膺看了后,笑而不答。辛次膺罢官过了十六年,贫困的厉害,但没有一丁点儿央求于人。秦桧死后,辛次膺才起知婺州,不久升迁代理给事中。遭遇母丧,请求纳禄(辞官)。后来孝宗即位,手诏急促召见辛次膺。后来辛次膺历任御史中丞、同知枢密院事,最后拜参知政事,他因为有病极力请求辞官。乾道六年闰五月去世,享年七十九。

辛次膺孝友清介,立朝正直敢言。他做官五十年,没有丝毫被处分定罪的拟议。他为政强调清静,注重首先要以德化人,所到之处的百姓都称他不繁文缛节。辛次膺善写文章,尤精通诗歌。

篇10:《沧浪亭记》文言文翻译

《沧浪亭记》文言文翻译

原文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注释

沧浪亭,在今江苏苏州城南三元坊附近,原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的花园。五代末此处为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别墅。北宋庆历年间为诗人苏舜钦购得,在园内建沧浪亭,后以亭名为园名。后代人在它的遗址上修建了大云庵。本文作者用朴素简洁的语言,自然流畅的笔调,记述了沧浪亭演变的始末。

[1]吴中:今江苏省,大致相当于春秋时吴国地方

[2]租赁

[3]过:拜访

[4]郡学:苏州府学宫,旧址在今苏州市南,沧浪亭就在其东面,郡国的最高学府。

[5]崇阜:高山

[6]并(bàng):通“傍”

[7]杠:独木桥

[8]钱氏:指吴越王钱镠

[9]孙承祐:吴越王钱俶的小舅子,任节度使,镇守苏州,在苏州大建园亭

[10]北碕:北边曲岸上

[11]冲旷:冲淡旷远,这里既指沧浪亭的空旷辽阔的环境,也兼指淡泊旷适的心境

[12]闵:同“悯”,悲悯。

[13]寻:长度单位

[14]锱珠: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译文

我因获罪而被贬为庶人,没有可以去的地方,乘船在吴地旅行。起初租房子住。时值盛夏非常炎热,土房子都很狭小,不能呼气,想到高爽空旷僻静的地方,来舒展心胸,没有能找到。

一天拜访学宫,向东看到草树郁郁葱葱,高高的码头宽阔的水面,不像在城里。循着水边杂花修竹掩映的小径,向东走数百步,有一块荒地,方圆约六十寻,三面临水。小桥的南面更加开阔,旁边没有民房,四周林木环绕遮蔽,询问年老的人,说:“是吴越国王的贵戚孙承佑的废园。”从高高低低的地势上还约略可以看出当年的.遗迹。我喜爱这地方,来回地走,最后用钱四万购得,在北面构筑亭子,叫“沧浪”。北面是竹南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没有穷尽,澄澈的小河翠绿的竹子,阳光、阴影在门窗之间交错相接,尤其是在有风有月的时候更宜人美丽。

我常常乘着小船,穿着轻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率性玩乐忘记回去,或把酒赋诗,或仰天长啸,即使是隐士也不来这里,只与鱼、鸟同乐。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恼;所听所闻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回过头来反思以前的名利场,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计较,同这样的情趣相比较,不是太庸俗了吗!

唉!人本来会受外物影响而感动。情感充塞在内心而性情压抑,一定要借外物来排遣,停留时间久了就沉溺,认为当然;不超越这而换一种心境,那么悲愁就化解不开。只有仕宦之途、名利之场最容易使人陷入其中,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有才有德之士因政治上的失意忧闷致死,都是因为没有悟出主宰自己、超越自我的方法。我虽已经被贬却获得这样的胜境,安于冲淡旷远,不与众人一道钻营,因此又能够使我的内心和形体找到根本,心有所得,笑悯万古。尚且没有忘记内心的主宰,自认为已经超脱了。

【西郊观桃花记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1.观月记翻译

2.右溪记文言文翻译

3.幼时记趣文言文翻译

4.《游东山记》文言文翻译

5.谏院题名记文言文翻译

6.文言文 翻译

7.文言文翻译

8.《丰乐亭记》的文言文翻译

9.刻舟记文言文翻译注释

10.桃花记作文

下载word文档
《西郊观桃花记文言文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