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如何让孩子面对死亡的话题

如何让孩子面对死亡的话题

2023-06-10 08:20:3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漠漠”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如何让孩子面对死亡的话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如何让孩子面对死亡的话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让孩子面对死亡的话题

篇1:如何让孩子面对死亡的话题

如何让孩子面对死亡的话题

当珍妮弗的祖父意外死亡时,这个四岁小女孩的各种问题使处于悲伤中的父母难以回答:“为什么人们把他埋起来?他是站在地下还是躺着?他穿什么?”珍妮弗的母亲说:“我感到震惊。我没有从这方面想问题。我的想法完全是情绪和精神方面的,但她却问棺材和泥土的问题。” 这并不是说孩子不想念失去的亲人,只是,孩子对任何事情包括死亡,都使用具体和简单的话语。

以下是帮助孩子面对死亡,同时教他们珍惜生命的几个技巧:

1. 处理好父母自己的感情

大多数父母要等到面对死亡才开始思考如何帮助孩子理解这个概念。这可能不是最佳时间,特别是当父母自己也面临如何处理失去亲人的痛苦的时候。比较好的方式是,现在就开始,时不时地谈论你对死亡的看法,你自己的经历。然后,你可以告诉孩子,你的宠物死的时候,你的感觉,你自己的祖父死时,你的想法。这会给他们这样的感觉:死亡与损失是普遍的。当然是这样。

2. 告诉孩子生命的周期

有很多机会可以告诉孩子,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但大多数父母为了避免使孩子不愉快,都忽略了。专家们都建议父母抓住这样的机会。花园中玫瑰花的盛开与凋谢,都是使孩子明白生命与死亡的机会,就如季节的`改变与家庭宠物的死亡一样。拜访年老的亲戚和朋友时,也可以向孩子解释什么是衰老,当然这不会总是愉快的。如果给孩子讯息:死亡话题是可以谈论的,那么他们就会自由地发问,将来在面对所爱的人死亡时,会更好地处理。

3. 让孩子知道你的悲伤

某个亲密的人――祖父(母)、好朋友、或甚至是你的配偶――死了。父母的本能使你把孩子排除在你的痛苦之外。请不要这样,否则你的孩子被迫在以后面对这个问题。29岁的朱迪在5岁时失去了父亲,她说:“家中没有人告诉我他的死亡。他们只是说,他走了。我自然要问,他什么时候回来。我直到今天仍在问这个问题,这一直影响我的生活。”朱迪希望她的家人在他们悲痛时让她知道,“我知道他们在保护我,但这在以后的很长时间没起作用。”

让孩子看到你的悲伤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隐瞒不仅使他感到与你的隔离,还会无意识中传递给他这样的信息:某个人死亡时,哭泣或感到悲伤是不好的。这实际上与孩子应该知道的东西刚刚相反。你要做的是,给孩子希望:痛苦总会过去。你的责任是让他们知道,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它会消失。那么,应不应该带孩子参加葬礼呢?想想我们举行葬礼的目的――帮助整个家庭在其他所爱的人的支持下,接受死亡带给我们的痛苦。孩子们应该参加葬礼,尽管不同的情况应该区别对待。

4. 诚实・

・・・

孩子们对死亡的问题常常叫人难以回答。你最好任何时候都直接和诚实地回答,并且只提供孩子们需要的信息。如果他们想知道棺材和泥土,那么就告诉他们。如果想知道,他们是不是也会死,你的 答案完全应该诚实,虽然可以委婉一点, 比如,可以说:那会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孩子们最担忧的是他们自身的安全。他们想知道,爸爸和妈妈是不是总在那里。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会很长时间都在他们身边,但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他们都会得到照顾。

尽量避免一些陈词滥调,如:祖母走了或祖父睡觉去了等。这些话只会使孩子产生更多的问题和更多的恐惧。

5. 给孩子精神上的教导・

你可以直接告诉孩子,生命有更高层次的意义。我们所爱的人去世了,但我们可以继承他的好品质,我们自己身上的好品质也会存在于他们的记忆中。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任何事物都是有原因的,包括死亡。让孩子知道,他们自己是整个世界极小、但重要的一部分,这有助于他们保持希望。精神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到,事情应该是这样的,当他们结束时,仍给我们希望:它没有结束。

6. 保持鲜活的记忆・

不要禁止谈论已去世的我们所爱的那些人,或避免提起大家在一起的快乐时光。相反,应使大家保持对所爱的人的鲜活记忆。制作一本孩子与祖父(母)在一起时的影集,常常拿出来看;去餐馆时,提起他们最喜欢的食品或他们会点什么菜。总之,常谈起那些已去世的亲爱者,回忆他们的点点滴滴,好象他们还活在我们中间。

7. 更多信息

家里宠物的死亡,常常是孩子面对死亡的第一次经历。父母应该使这件事变得有价值和积极。谈论死亡以及你对死亡的看法。一起悲哀。

应不应该带孩子参加葬礼?在悲伤的时候,带孩子(即使是婴儿)参加葬礼,远比把他们排除在外好。如果去世的是父母中的一方,无论如何都应让孩子参加葬礼。花些时间告诉孩子,葬礼上会发生什么,比如:“阿姨可能会大哭,我希望这不要吓着你。”如果你感到,在这艰难的时刻,巨大的悲伤使得你无法帮助孩子,那么,把这个工作委托给某个亲戚或朋友。如果孩子自己不愿意参加葬礼,也不要强迫,跟他讨论,明白孩子的担忧,绝不要逼迫他。

篇2:如何面对死亡?

中国是一个讳言死亡的民族,鲁迅曾举过一个例子,一户人家生了一个男孩,抱出来给宾客看。说孩子将来发财做官的都得到了打赏,而说“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人则遭到一顿合力痛打。但是,在已经过去的,“5?12”那黑色的一页才让我们思考,死亡成了我们无法回避的话题,到底应该如何面对它?

怕死是人的本能

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生命的尽头必定是死亡,认识到这种必然性后,人求生的自保机制就催生了怕死的心理本能。美国心理治疗大师亚隆就认为,死亡是人生的背景音乐,而死亡焦虑则是一种永久的心理负担。

人之所以害怕死亡,一方面是因为它的不容商量让人恐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的不确定性让人焦虑。孔子说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背后藏着对生命流逝不可逆转的揪心之痛。另外,死亡的方方面面又充满了未知:我们不确定自己何时、何地、如何死亡,也不知道死后的世界如何,这些都让我们不安。

肉体死了,成就代代相传

既然怕死是人的本能,为什么古往今来有许多豪杰为了理想抛头颅洒热血呢?社会心理学的恐惧管理理论认为:为了避免被死亡焦虑压垮,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用各种方法来应对这种恐惧,

管理资料

借用时下一句网络语,就是“好好活,因为我们要死很久”。

有了如此强烈的驱动力,人们一方面更加爱护身体,同时积极地生育后代,让自己的血脉生生不息,也就是《愚公移山》中的“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另一方面,人们会迸发出旺盛的创造力、斗志,努力取得所处文化肯定的成就。这样即使肉体死亡了,成就还会代代相传,这就在象征的意义上战胜了死亡。美国名将麦克阿瑟的名言“老兵永不死,只是渐凋零”就揭示了这种超越生死的豁达。

从小认识死亡

其实,从小进行正确的死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死亡焦虑。在一些西方国家,小学里常常会让学生思考:如果生命只有3天,你将怎么安排、最想做什么?如果给自己写墓志铭,你会怎么写?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死亡教育。

而对死亡焦虑严重的老年人来说,引导他们接纳死亡则是必要的。这包括帮助他们回顾和评价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喜悦地接纳生命中的欣喜、成就、悲伤和失落,完成那些可以完成而未圆的梦想。

思考死亡,放平心态,活在当下

心理探索:死亡体验为何如此相似?

篇3:当面对死亡诗歌

当面对死亡诗歌

我记忆中的死亡

是夹杂着善意的谎言的斑驳碎片

它真实得让我难以相信

像一道闪电劈裂我的思想的枝干

那天在我的耳边传来的噩耗

如流水般轻柔拂过

而我的僵硬的麻木的躯体

却不得不在一棵老树下倚靠

不管啄木鸟在我头顶啄食的声音

也不顾渐入黄昏的夜色模糊了回家的路

我的心早已随着日落西山而飘远

飘向那个爷爷还在的记忆里

流转……流转……

我记忆中的死亡

它对于一个尚未成熟的心灵来说

来的过于突然、过于猛烈

我悬起一颗未知方向的心

尽我所能得把它贴在冰冷的玻璃罩上

原本温热的`心

顿时多了几分冰凉

那天在我的耳边传来的阵阵哀嚎

如狂风暴雨般激烈

而我的破碎的心灵唤起的共鸣

只够无言的流泪

这豆大的泪珠的确如雨倾盆

流……流……流……

一直流到遥远的多瑙河去

流到伸手可以触碰到爷爷的地方去

篇4:面对死亡作文600字

对于生命,我们有着无限的留恋,可是生老病死是人世常理。因为留恋,我们会害怕死亡;因为留恋,我们会感到痛苦;因为留恋,我们甚至会忌讳死亡的词汇。从古至今,代替死亡的词汇有很多,比如老去了、上西天了、驾鹤云游了等。这并没有什么不对,在现代社会,对于死亡并不是太忌讳了,人们会赞美那些坦然面对死亡的人。人们承认了自己会死亡的事实。

除了绝望的人,所有的人都害怕死亡。对于绝望的人来说,死亡就是他的希望,谁会拒绝希望呢?希望就是黑夜里的灯火,即使渺小,依然会让人的眼睛一亮。死亡确实是可怕的。它让我们切断和这个世界一切的总总的联系,甚至,我们会害怕死后未知的世界。对于未知可怕的想象,一些人都会觉得恐惧。

有两个人,他们知道自己得了癌症,一个人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他的`精神崩溃了,不久就带着深深的哀痛离开了这个他热爱的世界。另一个人他变得格外珍惜眼前的一切,他坦然接受事实,为自己制定了一系列有意义的计划并去实施了,在他有限的生命里,他过得很快乐,最后他在家人的祝福里含笑离开了世界。一个事实,两种态度,我们应该坦然面对生死,珍惜眼前,心无所累,快乐的过每一天。

有一个因为重病将要死亡的人,临终前她说,她感谢生命赐予她的一切,她也感谢生命的离开。当死亡真真切切的降临,我们会感到对生命无限的留恋。但是,我们应该坦然面对,坦然接受,然后带着感恩之心感谢生命的馈赠。

我们会死,但是我们坦然面对生死,并且感谢和珍惜生命的赐予。

篇5:面对死亡作文600字

敲下这几个字,有点煞风景,因为过年总给人喜气洋洋的感觉,可是,当我看到表姐的一篇日志脑子里就只剩下我面对面对死亡时的场景。是的,我只是个旁观者,我面对的,是周围人的.面对死亡,然而,我必须得写写这些年我面对面对死亡的那些事。

就从今天开始说起,我无意之间看到了表姐的《求求您,别走》,那一句“求求您”让我很心酸,但更多的带给我感动。我从没想过外表没心没肺的样子下有那么一颗柔弱的心,我当时就在心里默默地为她奶奶祈祷。关于她与她奶奶之间的事我知道不少,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位很慈祥的老人,这不由地让那个我想起自己的奶奶。

我的奶奶在我12岁时的那个暑假走了,走的时候没人知道,就一个人孤孤单单地躺在竹席上,没有了呼吸,瘦小的,凄白的。我一回到家,就在旁边哭了,是的,她走了,她熬不过了,她曾多少次直面死神,可是,为什么,为什么就在她孤立的时候无情地将她带走。

从此,我再也看不到她了再也见不到那个小小的,瘦瘦的,和蔼的奶奶,再也,再也,再也见不到了。我面对面对死亡时竟如此的无力,我只有哭泣,只有悲哀,只有无尽的痛。

是啊,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珍惜眼前人,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

篇6:面对死亡的散文

面对死亡的散文

死亡是一个永恒而沉重的话题,从古至今,无人例外。或许,正是因为没有人能逃得出这一宿命的安排,也让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令人产生深深的害怕情绪,从而在脑海深处刻上重重的敬畏感。

莎士比亚在他的经典名著《哈姆雷特》里给主人公安排了一句深刻的对白——“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个问题”。不知道是莎士比亚的名望让“活着还是死去”成为了问题,还是活着与死去本来就是一个问题。反正,“死亡”至此便被中外文人植入大脑时刻进行着思考,并因此而“文学,时尚”了一回。不过,直到今天也没有几个人可以给出让众人信服的答案,这反而使得这句名言变得更加艺术、更加高深。只是,现实中的死亡一直从未停止过,或者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它根本不是问题,也不用去费神苦思,唯一引起我关注的就是每个人真正面对死亡时候的心境,或者不惧死亡的原因。

很多人都品读过《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名著,对于文中那些慷慨赴死的英雄人物有着十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明知会死还泰然处之的人物,比如及时雨宋江,他是一个富有争议的文学人物。宋江虽然身染刑罚被逼上了梁山,但至始至终都没有放弃报效国家(朝廷)的宏愿。尽管当时的宋帝昏庸无能,宋江还是不惜捉、放大奸臣高俅,寻求各种机会带着弟兄们走“王道”,然而,功成名就却被一伙奸佞小人假借宋帝之名赐毒酒迫害身亡。用我这般粗浅的认识来考虑,宋江完全可以不接受毒酒,就算再次揭竿而起把宋帝赶下台自己坐龙椅也不无可能,退一万步讲如果他不想死,潜逃并隐姓埋名也无不可。而宋江却能够毅然直面死亡,其原因大抵就是他脑子里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所谓的愚忠——“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也是他倾其一生追求的人生最高价值;当宋帝当朝给他和弟兄们分官加爵之后,宋江心中最崇高的人生观得到了空前绝后的满足,哪怕死了也有脸面去阴曹地府向他的列祖列宗汇报佳绩;也许,还有一丝无奈和不愿意,但是,与已经取得的辉煌业绩相比,就微不足道了,因此宋江可以坦然地面对死亡而毫不退缩。

倘若宋江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一代枭雄,那么像关羽、赵子龙、张飞等一批三国人物,就不得不称之为“英雄”。相同的是,他们也都死了,这种死亡同样不是寿终正寝,而是战死疆场。就关羽而言,他不仅仅是刘备的结义兄弟,还是忠心不二的大将。关羽一生跟随蜀主刘备,过五关、斩六将,先后帮助刘备镇守荆州,建立蜀国,北伐曹操,立下战功无数。让人遗憾和痛心的是关羽被大军围困,败走麦城,最后身首异处。关羽的凛然的正气和英勇的战斗故事世代传诵,被人们尊为“关公”,享受人间袅袅香火。关羽的慷慨赴死不难理解,一个字“忠”,忠于他们的桃园三结义的誓言,忠于他奉行的侠肝义胆的正义思想……如若他不是誓死追随刘备而选择接受曹操的邀请,或许,他就不会战死,还会封疆裂土,一样名留青史。不过,假若关羽真的投靠了曹操,很可能会封侯拜相、高寿而终,但也很可能就不会受百姓爱戴,因为这样的行为会突破人们对于“忠义”传统观念的底线。话说回来,关羽的忠是其成就“关公”美誉的首要和必要条件,这也是他的可爱和可敬之处。他的死亡是性格和环境双重作用下的必然,而死亡对于关羽来说是用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价值的体现。

与这些历史人物相比,占人类绝大多数的普通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或许就没有那么淡然和坚定了。前几天听一位好友讲,他的父亲被确诊肝癌晚期,诊断报告一出来家人都难以接受,他的父亲年龄不大,只有五十多岁,在这之前身体看起来比较健硕,用农村人的话说“人高马大(身材魁梧的意思)”。我们身在农村的亲友都有一个习惯——遇病死扛,一般的头疼脑热要么不吃药,要么就去村里的医疗室买几片止疼片一吃完事,除非是病重躺在炕头起不了身,这才会产生去医院的念头。他们也不是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一方面勤俭惯了,怕花钱;另一方面认为农村人没有那么娇气,随便吃点药就会康复。这样一来,农村人不住院还好,一住院就是大病重病,很多时候让亲友淬不及防。好友的父亲也不例外,一经发现就来不及动手术,在省城各大医院都进行过治疗,三个月后没有办法,在医生的建议下转回了所在的县级医院。医院的主治大夫多次跟好友的亲友商量,说是病人体内的癌细胞已经扩散,已经没有啥好办法医治,现在就是靠氧气、吊针和各种机器支撑着,建议他们放弃治疗,这样病人也少受些痛苦。可是,当他的`叔伯姑母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将这个消息告知父亲时,得到了极力的抗议,一股求生欲望在父亲的眼里闪着光亮,父亲坚持要进行治疗到底。我想,好友和所有亲友们没有一个人想眼睁睁地看着他的父亲死,在做出这样一个决定是多么艰难而心痛不已的,纵然有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他们都改变不了这个悲惨的事实,他们身心憔悴……而好友的父亲,曾经品尝了多少人间的艰辛和困苦,翻过多少座山,耕过多么亩地,铲坏了多少把铁锨,挖坏了多少把镢头,背着他们一家人的希望,从贫穷走到温饱,从温饱再走进富裕,一路跋涉是何等的坚韧和勇敢,而今天,日子是越过越好了,父亲的生命却也走到了尽头,这是多么残忍的现实。作为一个平常人,好友的父亲直面死亡内心是孤苦的、难言的、挣扎的,他恐惧突如其来的死亡,害怕死神就这么带走了他,害怕一闭眼就再也睁不开,他不甘就这么死了,他还想多活几年,想多看一看他亲手创作的幸福生活,想多享受一番子孙绕膝的天伦之乐,这有错吗?回答是肯定的,没错!

我想说的是,也许每个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都希望亲友能够拉自己一把,让生命再延长一点,现实中,一些人在“让病人少受点痛苦”的建议下放弃了,他们也许终生心留遗憾;一些人在“不离不弃,坚持到底”的精神鼓励下延伸着生命,并续写着奇迹,他们都没有错,也都深沉地爱着自己的亲人,只是表达爱的方式不同。希望,只是希望人们能够用炙热的亲情陪伴亲人走过生命的最后一程,照亮生命的最后一秒,哪怕死亡就在下一刻,也要紧握住亲人的手,让灵魂不孤单。

不管是那些慷慨赴死的英雄人物,抑或是畏惧死亡的平常百姓,生命对于人类来说就只有一次,如果不是为了保家卫国、解救危难,那么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应该好好珍惜,让死亡来得晚一些、再晚一些吧。

篇7:面对死亡高三作文

面对死亡高三作文

17岁的我,本应该是充满朝气,充满希望的,有许多梦想的,但是我却躺在病榻上,双眼看着外面的太阳,一副冰冷的面孔,一副时刻准备面对死亡的面孔,是多么的不相称呢。

其实死亡我并不惧怕,因为这些年来我可以时刻看到心脏在薄了不止一层的皮肤里微弱的跳动。从最初的害怕逐渐到绝望乃至最后的麻木。我看着这撑起我生命的小东西一天天变得像魔鬼一样的面孔,并承受着偶尔针刺般的疼痛不得不倒吸着冷气,恨不得自杀一了百了。

可是我才17岁,在所有大人眼里花一样的年龄。所以我身上的包袱分量并不轻。就算是为了他们,我也不能急着寻死来结束一切。不过我的确还有很多事没做。譬如我还没有谈过恋爱,我还没有经历过高考,我还没有成年,还没有接触过那些为了找工作而焦头烂额的大好青年,还没有看清楚曾让老师都失望叹息的社会现状。

可是说这些又有什么用呢?现在连上身都开始走向终点,而我仍旧只能躺在病榻上苟延残喘。是不是每个快结束的生命都会经历一场逼真的'幻境,不然对于我现在正惬意的一只手搭在肚子上一只手伏在脸上躺在草地上进行日光浴作何解释呢?

我仍然躺在病榻上。所以我很肯定那只是个幻境,仅仅是个幻境罢了。我突然很想哭。可是我的眼泪早已干涸,即便是有,我也没力气哭了吧。我的确很不甘心。很不甘心我就要像这样死去,明明有这么多事情在等着我做,明明我还未到死亡的时间。

面对死亡我并不害怕,只是我有太多的舍不得,我有太多的事情没有完成,这让我如何面对死亡,面对一切!

篇8:谈“死亡”话题

谈“死亡”话题

死亡指丧失生命,生命终止,停止生存,是生存的反面。哲学上说,死亡是生命(或者事物件)系统所有的本来的维持其存在(存活)属性的丧失且不可逆转的永久性的终止。

有时候,笔直地躺在床上,听着安静的音乐,在想,这会不会是未来的某一天与世长辞的我?安详地离开,安静的离开。为我打开的酷狗音乐能否别关,我竟是如此的害怕一个人,以至于除了睡觉都是在播放的音乐,因为听到了声音,才不会觉得我是此时的一个人,我还可以边由着自己的爱好对音乐评头论足,边忙着手头的活。

我在几天前的看见又一个明星没了性命的新闻,突然就有种想写遗书的冲动,真是让人感叹,相继几个年轻的明星就这样去了另外一个天堂。我不理解选择自杀的人,可能他活的很痛苦,但就我个人而言,当你有此想法的时候,你不妨去医院或者其他地方先看看,看看多少人在自我坚强着,看看多少人是想活着却被疾病缠身,真的,你死都不怕了,你还怕活着吗?当然,死者为大,我在这里不是指责任何一位选择轻生的人,因为我自然不是当事人,不能感同身受,只是世界需要更多的正确的“三观”,选择死容易,选择再活,就恐怕是下辈子的事了。

我不是觉得我命不久矣,而是真的有一天就害怕接到牛头马面的通知,我突然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在提心吊胆地活着,害怕死亡,随时怕听到亲人、友人已不再的消息,我们的这颗心是悬着的,那时候的没消息便真的是好消息。又或许,人类真的对于“死亡”这个话题很敏感,曾经我也是很忌讳这个话题,现在觉得,其实这真的没什么,避而不谈现实,只不过证明我们不够勇敢罢了。我们总是和太多人没有机会好好说一次再见,可能那人已经不再了,可能我们就这样再也不熟悉了。我们没有勇气对一个将死之人好好告一次别,而是安慰他,没事,会好起来的!但可能,他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可能他也想和你好好告别,只是为了配合你的“演”、你的“不忍心”而已。当我参加乡下的葬礼,当亲人披麻戴孝,围着棺木再最后一次见见亲人的样子的时候,亲人就那样安详地躺着,我突然觉得生命果真脆弱,眼睛一闭,不睁,真的,这辈子就过去了。

我自认为我还是很想让人生少点遗憾的人。所以我喜欢谁,我要向他告白,他拒绝我没关系,至少我曾经争取过,所以我总是很显卑微地和朋友相处着,并不是因为这是我的天性,相反,我的骨子里是一个“小混混”的形象,也不是因为那个人有多优秀,而是我不想因为逞强因为倔强而错过友谊,但偏偏,还是因为过错错过太多,这点,值得我去反思自己。可能我是那个纸上谈兵的人,不高兴的时候又拿伤人的.话去轰炸那个我在乎的人,直到失去,才去追悔莫及,后来总算没那么冲动,什么好听难听的话都尽量不说,也开始追求平淡、细水长流。

如果生命此刻是一场结束的旅行,我想我不算太遗憾。我有很爱我的父母,有找到我最爱的男生,有找到我最好的朋友,我觉得这就够了,我的使命算是完成了。一定要说遗憾的话,可能我没有活成自己想活成的那个样子可能那是超理想的状态,我没有有出息,我没有文字出名,我没有让自己过的开心,我没有真朋友成群,没有尝过爱情的果实。可能真的,那是来日方长的事情,希望总是要抱的,万一见鬼了呢,是吧?

一辈子太短,也别相信什么下辈子了,就让我们这辈子狠狠地爱我们觉得值得的人吧!少些遗憾,多些美好难忘。

从生物或者医学角度解释,人为什么会死?

人的寿命有限由两方面决定:单个细胞寿命有限,细胞分裂次数有限

1. 单个细胞寿命是有限的

单个细胞在其生命过程中,其遗传物质即DNA会在各种外界刺激下会受到损伤,损伤慢慢积累到后来就会使细胞正常功能受损(除此外代谢过程中的废物毒物也会积累),这时候为了防止细胞发生癌变危及整个生命体,一种名为“细胞凋亡apoptosis”细胞程序性死亡就会被引发。所以,人体的单个细胞是不能永生的。

2. 细胞分裂次数是有限的

人体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是染色体,这是一种线性的DNA结构,其两端的部分被称为“端粒telomere”,每次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就一分为二,但是因为DNA合成酶自身的局限,端粒都会丢失一部分,分裂很多次后端粒会变得很短甚至完全没有,这个时候细胞凋亡也会被引发,所以细胞分裂的次数也是有限的。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了,人体的每个器官都是由很多细胞组成的,每个细胞寿命都是有限的,而且也不能一直产生新的细胞补充已死的细胞,所以每个器官都终有衰竭的一天,一旦一个重要器官衰竭了,影响到了人体生理活动(呼吸消化代谢等等),人体作为一个整体就死去了。

补充说明一下寿命无限的癌细胞:如果细胞从凋亡中逃逸了,即发生了癌变,单个细胞虽然永生化并且可以无限分裂(由于端粒酶激活导致分裂次数不受端粒限制),但是这个细胞正常功能却丧失了,它的快速分裂导致越来越多的癌细胞取代正常细胞,同样造成所在器官功能的丧失和衰竭,导致整个人体的死亡。

既然各位谈到了种群层面和进化,我就说一下我对个体死亡在种群意义的理解:

我基本赞成Hillman 说的,正是因为个体会死亡,所以才会有繁殖后代,才会有个体差异,在环境改变的时候才会总有一些个体能够适应;相反如果个体永生,那么种群内个体之间也会趋于没有差异(因为只有对环境最大程度适应的才能活下来,如果时间足够长,第一名会无限繁殖到占据所有资源,其他个体被彻底淘汰),那么一旦环境改变,种群中没有适应性的个体,也就只能灭绝了。总结说来,死亡的存在导致了种群内部动态的多样性,增加了种群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或者说,不死的物种,不如能死的物种更能适应环境。

如果有永生的个体人,那他一定不能算是人类了 。

人类细胞分裂一定次数后就会衰老,失去分裂能力,只有两种细胞例外,一种是生殖细胞,还有是癌细胞。

癌细胞就是所谓永生细胞,可以无限分裂,但人类的身体养不起这类细胞,他们无限增长,会挤占其他细胞生长所需的空间和养分,最终破坏体内平衡,摧毁整体。

另外,所有的人类都来自受精卵,受精卵发育成个体分裂出新的精子或卵子,生殖细胞的分裂次数也是没有限制的,所以我们能不断产生后代,从这点来说人类就是永生的。好像有人把人类比喻为地球的癌细胞,因为孕育的人类的生态系统已经无力限制人类扩张了,就像人类失去了对癌细胞增殖的控制能力。

我们可以假设出现了一个永生生物(就是排除外力,他不会自然死亡),那无论他是什么形态为了维持自己都必需做一件事,从环境摄入自己可利用的物质能量,同时排出不能利用的。

由于他是永生的这个过程永远持续,他就会将环境中有利于自己的因素都消耗光,最后死亡,如果他有繁殖能力,不是个体而是种群,那这个过程会指数加快。

非永生生物解决上面问题的办法是变异,新老交替,得到新基因,接受新的营养摄入渠道,永生生物因为永生反而没有这个能力,成熟个体不会像蜘蛛侠一样,整体基因重构,身体结构也重构。

现有生物的进化策略是,以个体死亡换取种群相对更长的生命周期,但不是永生。

【如何让孩子面对死亡的话题】相关文章:

1.勇敢面对死亡的名言

2.让孩子学会独立面对困难的经典故事

3.让微笑面对生活作文

4.如何让孩子好好学习

5.面对自然话题作文合集

6.关于面对机遇话题作文

7.以面对规则话题作文

8.关于面对困境话题作文

9.高中话题作文面对困难

10.面对残疾孩子父母应该怎么做

下载word文档
《如何让孩子面对死亡的话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