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也说《新三国》 作品赏析

也说《新三国》 作品赏析

2023-06-08 08:38: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叽松刨冰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也说《新三国》 作品赏析,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也说《新三国》 作品赏析,欢迎阅读分享。

也说《新三国》 作品赏析

篇1:也说《新三国》 作品赏析

也说《新三国》 作品赏析

新版《三国演义》(以下简称《新三国》)播出已经一年多了,观众对它的反应颇不相同:赞誉不少,批评指责更多,真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也是个《三国.》爱好者,学生时代多次拜读原著,每次都有新感受。后来看了80年代编排的《三国演义》(以下简称《旧三国》),觉得场面宏大,精彩纷呈;最近又将《新三国》啃了两遍,感触颇深,别有一番滋味。我个人认为,《新三国》的成绩是主要的,但同时也存在各方面的不足。

电视剧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品,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为了增加艺术效果,可以对情节进行艺术加工,经过夸张、虚构,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形象 ,人物性格更加丰满典型。但艺术虚构不能歪曲史实,不能有损艺术真实,既正史没有记载的可以大胆虚构,而正史有记载的不能随便篡改。否则就有不负责任,混淆视听之嫌。

《新三国》主要取材于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其主要史实出自《后汉书》《三国志》《献帝春秋》等史书,也包含了大量虚构成分,如《三国外传》、唐宋传奇|、野史轶事等。.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它熔文学、历史、音乐、美术、服饰、考古、摄影等学科于一炉。要同时处理好主题的确立、剧情的编写、场景的选择、演员的酌用、服饰的配备等一系列问题。《新三国》在这些方面均做出了努力,闪现出不少亮点,但也存在不少瑕疵。

一、编排体制的突破

《旧三国》完全按照《三国演义》原著编排,按小说的情节结构把全剧分成三大部分:群雄逐鹿,三国鼎立和三国归晋。各部分又分若干集,每集有小标题。各个故事之间有解说词。亦步亦趋,平铺直述,可以说是故事情节的镜头化。《新三国》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这一编排体制,全剧分95集,没有标题,故事的衔接大多采用直接转换镜头,必要时通过人物台词简单交代,这就使得故事情节前后衔接紧密,浑然一体。对原著中略述而正史中的重大事件,如曹操追袭董卓、李喙汜长安之乱、曹操讨伐袁术、陈琳为袁绍草拟“讨檄文”、曹丕曹植为争储明争暗斗等情节,大手笔渲染,符合历史事实,看了令人耳目一新。

二、矫正原著观点,为主要人物“翻案”

《新三国》部分情节站在历史的角度,对几个人物形象进行匡正,还其本来面目,更为可信。如增加了曹操铜雀台大宴时的“倾诉“,删去了曹操为报父仇纵兵烧杀抢掠徐州百姓一事,这些设置,为曹操”翻了案“,完全符合历史事实,有积极意义。再如新剧中的鲁肃,一改原著老实木讷形象,变得识大体、顾大局,他断言”三十年内,孙刘联手,不然被北军并矣“,又断言不久孙刘为了荆州必有一场大战,这些处置再现了历史上有远见卓识的鲁肃本人。所有这些,都不失为《新三国》的又一大亮点。

三、战争场面宏大,武打设计精彩

《新三国》采用先进技术,攻城守御的兵械战具种类繁多,令人耳目一新;场地选择较恰当;对大战役征集了大量人手,再现了大兵团作战的壮观与惨烈,使人如临其境。如三英战吕布,曹操讨伐袁术,赵云破曹仁的八门金锁阵,赵云大战长坂坡,魏蜀汉中争夺战,蜀吴彝陵之战,火烧上方谷等情节,场面宏大,动人心魄,体现了三国时战争的频繁与惨烈。

四、以现代白话作台词,通俗易懂

《旧三国》台词与原著基本相同,属于古代白话,部分台词接近文言文。《新三国》大多用现代白话文,通俗易懂,大大加强了这部史诗电视剧的普及。

五、善于通过语言刻画心理,人物形象更趋“圆型”

如对周瑜语言的交代,既体现了其英雄的一面,又体现了其嫉贤妒能的一面,双重性格明显,形象更趋”圆型”,符合生活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

《 新三国》取得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但其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部分演员选非其人。笔者认为,这是《新三国》最大的不足。纵观全剧,如曹操、袁绍、荀、曹仁、孙权、鲁肃、吕蒙、陆逊、司马昭、刘禅等角色比较成功,刘备、诸葛亮、赵云、周瑜、张辽、许褚、周泰等人成败参半,最没有神气的当属吕布、张飞、关羽、庞统,还有貂蝉、孙尚香、二乔等角色。如原著中的吕布为一介武夫,高大魁梧,英俊,年龄三四十岁,而饰演者何润东怎么也算不上高大魁梧,似乎适合于演现代情感剧;原著张飞虽鲁莽,但粗中有细,善用奇计,而新版的他满嘴胡言,不明事理,不只是莽,更有几分浑;庞统的扮演者惯饰地痞无赖,形容古怪,选之明显不当;关羽角色饰演者除了傲慢太刚外,形神俱失。至于貂蝉、孙尚香等角色饰演者太老,不及旧版。也许导演让明星集体亮相,增加明星效应,这实在有点削足适履。

其次,有些情节既不符合史实,又与原著相左,或不合情理,有混淆视听之嫌。第6集中有孙坚讨伐董卓时孙权来洛阳一节,当时孙权只有十岁,又逢战乱,不可能从征;第7集孙坚被刘表伏兵射杀于三津渡,原著死于岘山;第10集中王允等大臣亲自劝董卓篡汉自立,事实上,董卓当时在d坞,王允等人远在长安,相距几百里,不可能亲自劝董卓;第16集曹操在讨伐袁术时杀仓官王后,而原著在二次征张绣时;第27集官渡之战首战与原著、史实均不同,原著首战曹操失利,符合史实,而《新三国》中曹操用骗降包抄之术首战大败袁绍,斩首数万;29集中官渡之战接近尾声时刘备在官渡,其实刘备早已离开了袁绍,前往汝南;第34集孙策之死与刘备三顾茅庐基本同一时间,大谬,两者时差七年左右;第41集小乔送诸葛亮逃离险境,这一情节设置没有必要,诸葛亮既然会借东风,难道没有脱身之计;42集马谡说:“周瑜将击杀曹操的责任交给刘备军”,这一说法虽然可见三大集团的斗争,但与史实不符,实际上曹操虽遭赤壁之败,但孙刘两家谁也杀不了他,而并非两家躲避“祸水”,互相“谦让”;54集“甘露寺招亲”中吕蒙怒砍刘备,赵云相救,不合实情;55集关羽说“我带领大军偷袭建康,救回大哥”,纯属无稽之谈,因为建康在今天的镇江,离荆州很远,岂能偷袭成功,这是编剧的失误;60集中有曹丕参与陷害曹操一节,从来没有听说过,更不合情理;65集庞统离间刘璋张松君臣关系,之后舍身取雒城,与原著不同,不可取;91集中郑文诈降魏延,魏延被其伏兵打败一节,原著为诸葛亮与魏延将计就计,设伏兵打败司马懿,此节与原著相反,疑为编剧失误。

再次,台词口误较多。也许是缺少考证,也许是编剧的疏忽,《新三国》存在不少口误。第10集陶谦在徐州说'东面的袁术”,应该“西面的袁术”;12集吕布自述濮阳破曹操时说“荥阳大战中痛击曹操”,把“濮阳”误说成“荥阳”;14集曹豹说“吕布是我表哥”,原著是“吕布是我女婿”;25集关羽“千里走单骑”、寻找刘备一节中,孙乾在黄河南岸说“向北八十里,就是汝南郡,过了汝南郡,就是冀州的首府了”,这一说法明显错误,汝南在洛阳、官渡之南(即今天河南南部),冀州在黄河北面,从黄河南岸向北渡河怎么也到不了汝南,只能到达冀州,其间的“辗转”读原著就明白了;31集荆州文武说“荆襄九郡简直是世外桃源”,殊不知“世外桃源”出自东晋的陶渊明;41集赤壁之战前周瑜说“天时转暖,春水泛滥”,但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在2冬天,哪有春水;43集说“两年前煮酒论英雄”,其实已经十年了;54集说刘备招亲在建康(今南京),而实际上在南徐(今镇江)。

再其次,忽略情节较多,结尾太仓促。 《新三国》将“七擒孟获”一笔带过,姜维“九伐中原”、司马懿平叛辽东只字未提,邓艾、钟会灭蜀争功、王睿等灭吴片言概之,实在有些仓促。

最后,《新三国》个别地方用史家评论代替人物台词,使个别人物显得太“聪明”,不够真实。

常亚锡

篇2:也说三国作文650字

也说三国作文650字

暑假,我看了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书中为我们塑造了许多个性迥异的人物,但我矛盾至极,“三国”中谁是英雄?

曹操是英雄吗?爸爸说他雄才大略,善于打仗,以弱胜强,打败了袁绍,平定了北方。妈妈常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是个大诗人。”我认为他不像英雄。有一回,他去朋友吕伯奢家避难,忽听后院传来“嚓嚓嚓”的磨刀声,以为人家要杀他了,便冲出院门,二话不说,把朋友全家十几口多人杀光,之后吕伯奢也遭厄运。他常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可见曹操不是英雄。

表姐说:“赤壁之中 ,周瑜火烧连营,打破曹军,名传华夏,东吴孙权联刘抗曹,齐心协力,无人能敌,可为英雄。”我认为,周瑜心胸狭窄,几次要害诸葛亮,结果被活活气死。孙权更坏,今天和刘备要好,明天又联曹抗刘,“桃园三结义”三兄弟都死在他的手下此二人皆为狭隘之人也。

我表兄弟说:“吕布有万夫不当之勇,号称天下无敌,时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俗话,是英雄。”我看来未必,吕布见利忘义,投靠过很多人,还抢走刘备的城池。你们看,吕布够坏吧。

要真说英雄,蜀国倒挺多的,汉中王刘备,在二位兄弟死后,他多次昏绝于地,并起大军七十万伐吴,为其弟报仇。这从事业角度上看乃一大败笔,但从仁义的角度上看又作对了。蜀国将领关羽、张飞、赵云都是忠心耿耿,一心辅助刘备打天下,使他成为强者。军师诸葛亮充满智慧,人称“卧龙先生”。刘备死后,他本有自立为王的机会,但他却一心辅助刘禅,可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得到了一代“贤相”的美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塑造了这么多活生生的人物使我百读不厌。但是,这其中的许多人物大多是为了个人利益,不惜出卖朋友,杀害无辜。如果用今天的道德标准衡量,《三国演义》中的英雄还真不多也。

篇3:马说-原文及作品赏析

马说-原文及作品赏析

【作品介绍】

《马说》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原文】

杂说四(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多音字,做计量单位时读dàn)。食(sì通“饲”)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通“饲”)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yu)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昌黎先生集·杂说》韩愈唐)或(韩愈文选)

【注释】

1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祇:同“只”,只是。

3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间。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骈死:并列而死。

4一石(dàn):重量单位,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汉书·律历志上》

5食:同“饲”,喂养。

6故:因此。

7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故:所以。虽:即使。

8于:在。

9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10槽枥:马厩。

11不以千里称也: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

以:凭借称:著称。

12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13一食:吃一顿。食,吃。

14或:有时,或许。

15能:可以。

16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7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18石(shi),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等于一百二十斤。

19其:指千里马,代词。

20是:这样,指示代词。

21才:才能。

22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表现;显现。

23且:犹,尚且。

24欲:想要。

25等:同等待遇。

26不可得:不能够得到。

27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8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9策之:鞭打马。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

30之:代词,指千里马。

31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

32道:正确的方法。

33食之:食,通“饲”,喂养。

34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35材:通“才”才能。

36鸣:马叫。

37奴隶人之手:马夫的手中,之:的。

38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9临:面对

40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41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难道。

42其(2):恐怕,表肯定语气,确实。

43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44知:懂得,了解。

45美:美德。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被发现。可是千里马虽然世代常有,而伯乐却不常有,因此虽然有不少好马,却只能在马夫手中受糟塌,最后接连不断地死在马厩之中,而不能以千里马著名。

那些千里马,一顿往往要吃尽一石小米。可是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只是象对凡马一般地饲养它。于是,那些好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可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们的骨力特长因此不能表现出来,这样,即使想与凡马一般也不可能,哪里还能叫它日行千里呢?

(现在那些养马的人,自己不知道手中有千里马),因此驾驭时不能顺其本性;喂养时又不能给料充足,使它充分发挥才能;马虽然哀鸣,人却一点不懂得它的意思。还拿着马鞭,煞有介事地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这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确实不识千里马呢!(赵昌平)

【题解】

本文原题四则,这是第四则。所谓杂说,是一种文艺性较强的议论文,近似于现代的杂感、随笔。它不拘一格,形式灵活,偶感于心,发而为文,发抒一点不必是系统的看法,因此称为“杂说”。“杂说”虽以“杂”名,却又要求“杂”而“不杂”,“杂”中见“清”,取材尽可即兴,笔致不妨跳脱;但立意要高,开掘要深,脉理要清,笔墨要洁,这样才能寓深意于形象,藏锋颖于曲屈。韩愈的杂说篇幅虽短小,却“遒古而波折自曲,简峻而规模自宏,最有法度,而转换变化处更多”(清张裕钊语),其墨气精光,溢射于尺幅之外,仍有他气盛言顺、力大思雄的一贯特点,所以历来被奉为典范。本文由伯乐相马的故事生想,通篇比喻,在顺接逆转之中,对举而下,层层深入,说明了识才、用才的重大意义。篇末一问一叹,曲折中含无穷不平之意。有人据文意认为作于贞元十一年(795)三上宰相书求仕不遂之后,可备一说。

【解析】

有人根据作品开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便认为本文主要论证人才的重要性。这样分析不准确,开头两句确有总领全篇的作用,它是文章议论的出发点和理论根据,但不是结论,也不是作者写本文的主旨。

文章结尾一句话值得注意:“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其真不知马”是论证的中心。是谁不认识“千里马”呢?是他们(其)。“他们”又是“谁”,是当时的唐代统治者,是他们埋没人才、迫害人才。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为喻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行为。第一个“其”字也可解释为被借用的“岂”,作“难道”讲。

韩愈所以能写出如此尖锐的.杂文,是和他的亲身遭遇分不开的。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当然,我们也不能把本文的主旨局限于此,而要从他个人推广到整个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里,压抑人才、埋没人才是普遍现象。

本文是对不能知人善任的封建统治者的有力嘲讽与鞭挞。

【讲解】

《马说》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和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先从正面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性作用,从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接着又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这也是千里马终身受屈辱直至含悲死去的历史。接着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其真不知马也。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运用三个“不”,一组排比句以及描写食马者洋洋得意的神情和自居的心理。写出了食马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特征。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的发泄。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才能的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文章一开篇就奇峰突起,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论证的前提。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实际上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但这里的“伯乐”是一个普遍概念,指的是特别善于相马的人。因此下面接着就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论断,突出了这“常有”和“不常有”之间的尖锐矛盾,说明千里马的被埋没简直具有必然性。然后趁势而下,说到千里马的命运上来,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引人深思。这一段,从全篇来看,目的是提出问题;它之所以要强调知马者惟伯乐这个意思,则是为下文揭露“食(sì)马者”的“不知马”张本。

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sì)马者”的“不知马”。千里马被埋没,在一般人看来,大概要归咎于它的才美“不外见”。因此,本段一开头就用“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点出问题的要害。“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强调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常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是说“食(sì)马者”只是按照常马的食量来喂养它,说明这种人的无知。接着,先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再用一组排比句揭示这“才美不外见”,正是“食不饱,力不足”所造成的恶果;最后又用反诘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食(sì)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第三段,归纳全文中心,对“食(sì)马者”的无知妄说进行辛辣的嘲讽。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食(sì)马者”的形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三句紧承上文,全面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执策而临之”,写他们洋洋自得、以“知马者”自居的神情,“之”指代千里马,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竟然宣称“天下无马”,这是十足的妄说。两相对照,生动地揭露了这种人的愚蠢、荒唐。然后用“呜呼”领出作者的感慨:“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是作者对“食马者”的反诘,也是向读者发问,用来为下句蓄势;然后以“其真不知马也”作答,结住全文。

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已隐含着“不知马”的意思;中间先明确指出“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然后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食(sì)马者”的无知,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朗读停顿】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篇4:《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大道之行也作品赏析

《大道之行也》原文翻译

在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施行的时候,天下就是人们所共有的,(人们)把品德高尚的人、德才兼备的人选举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单赡养自己的父母,也不只抚养自己的儿女,让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成长,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捡起来)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再兴起,所以(家家户户的)大门都不用关闭,这所说的就是理想社会。

《大道之行也》作品赏析

《大道之行也》表达的是孔子在战乱非常多的春秋时期,迫切希望有一个太平盛世的出现这一感情的吧?他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一个“大同”社会.但在当时的战乱时期下那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一层:(第一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第二至三句话)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1、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三层:(第四句话)全文的总结语用现实社会跟理想社会中的“大同”社会做对比,指出现实社会中的诸多黑暗现象,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取代的将是“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篇5:《捕蛇者说》原文及作品赏析

关于《捕蛇者说》原文及作品赏析

【作品介绍】

《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传诵不衰的著名篇章之一。文章通过对以捕蛇为业的蒋氏一家三代的悲惨遭遇,尖锐地揭露了从唐玄宗天宝后期至作者被贬官永州时约六十年间人民的苦难生活:苛重赋税的压榨,贪官悍吏的迫害,逼得劳动人民纷纷走上逃窜死亡的道路。本文生动而具体地表现了孔子所说“苛政猛于虎”的思想,具有很强烈的感染力量。

【原文】

捕蛇者说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1],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2],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3],去死肌,杀三虫[4]。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5],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6]。”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7],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8],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9];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籍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而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10],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11],视其缶[12],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13]。”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14]。

——选自中华书局校点本《柳宗元集》

【注释】

[1]啮(niè聂):咬。[2]腊(xī西):干肉。这里作动词,有“风干”之意。[3]大风:麻疯病。挛踠(luánwǎn峦宛):一种手脚拳曲不能伸直的病。瘘:颈部肿烂流脓。疠:恶疮。[4]三虫:古时道家迷信的说法,认为人的脑、胸、腹三部分有“三尸虫”,此虫作崇,有关部分即得病。[5]太医:唐代设太医署,有令二人,其下医师为皇室治病。[6]数(shuò朔):多次。[7]莅(lì利)事者:管这事的官吏。[8]向:从前。这里有假使的意思。[9]顿:劳累。踣(bó薄):倒毙。[10]隳(huī灰)突:骚扰。[11]恂恂(xú巡):小心谨慎的样子。[12]缶(fǒu否):小口大腹的瓦罐。[13]苛政猛于虎也:据《礼记·檀弓下》记载:“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14]人风:民风。唐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凡遇“民”字皆写为“人。

【译文】

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怪的蛇,它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接触到草木,草木全都枯死;咬到人,没有能够抗得住的。但是捉到它杀死风干做成药物,却可以治愈麻疯、风湿性关节炎、颈部脓肿、毒疮,除去坏死的肌肉,杀死危害人体的三尸虫。当初,太医奉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毒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捕这种蛇的人,可以用蛇充抵他应交纳的租税。永州的人都争着去干这件差事。

有一个姓蒋的,享有捕蛇免租的好处已经有三代了。我问起这件事,他说:“我祖父死在捕蛇这差事上,我父亲死在捕蛇这差事上,如今我继承祖业干这差事已经十二年,有好几次也差点被蛇咬死。”说着,露出很悲伤的神色。

我很怜悯他,就说:“你怨恨这差事吗?我准备去告诉掌管这事的官吏,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你看怎么样?”

姓蒋的一听更加伤心,他眼泪汪汪地说:“你是哀怜我,想让我活下去吗?那么我这差事的不幸,远比不上恢复我纳税的痛苦那样厉害呀。假使当初我不干这捕蛇的差事,那早就困苦不堪了。从我家三代住在此地以来,算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而乡邻们的生活却一天比一天困难。他们拿出地里的全部出产,交出家里的一切收入;哭哭啼啼地背井离乡,因饥渴劳累而倒毙在地;一路上被风吹雨淋,冒严寒酷暑,呼吸毒雾瘴气,常常因此死掉的人横七竖八地躺在路边。从前和我祖父同居一村的人,现在十家中剩下的不到一家了;和我父亲同居一村的人,现在十家中剩下的不到两三家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如今十家中剩下的也不到四五家了:不是死了,就是搬走了。而我却因为捕蛇才幸存下来。那凶狠的差役来到我们村里时,到处吵闹,到处骚扰,吓得人们乱喊乱叫,连鸡狗也不得安宁。我只要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那贮蛇的瓦罐子,见我捕的蛇还在里面,就放心倒头大睡。平时我小心地喂养蛇,到规定交纳的时间就去上交。回家后就怡然自得地享用自己田地里出产的东西,这样来安度天年。因为一年之中冒生命危险的时机只有两次,其他的时候都过着心情舒畅的生活,哪会象我的乡邻们那样天天担惊受怕呢!我现在即使就死在捉蛇上面,比起我乡邻们的死亡那已晚得多了,又怎么敢怨恨呢!” 我听了更加难过。孔子曾经说过:“暴政比老虎更加凶恶啊。”我曾经怀疑这句话。现在拿姓蒋一家的遭遇来看,这话还真是确实的。唉,谁知道横征暴敛对百姓的毒害比毒蛇更厉害呢!因此我才写了这篇文章,留待那些考察民情风俗的官吏参考。(汪贤度)

【解析】

蒋氏在自述中提到“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这里说的“六十岁”,指的是唐玄宗天宝中期(746—750)到唐宪宗元和初期(805—810)这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战乱频仍,先后发生过安史之乱、对吐蕃的战争、朱泚叛乱等等,全国户口锐减,朝廷随意增设税收官,多立名目,旧税加新税,无有限制,使人民的负担日益加重。尽管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颁布了两税法(分夏、秋两次交税,即课文中说的“岁赋其二”),并明文规定“敢在两税外加敛一文钱,以枉法论”,但这不过是欺骗百姓的手段,事实正如陆贽所说:“大历中供军、进奉之类,既收入两税,今于两税之外,复又并存”;又说加税时“诏敕皆谓权宜,悉令事毕停罢。息兵已久,加税如初”。人民在重赋逼迫下逃往他乡,但悍吏仍不放过,“有流亡则摊出(由存留户共同负担),已重者愈重”。从这些情况来看,柳宗元“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

第一段(1)这是作者设置的一个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线,暗示了当时的世上还有比毒蛇更毒的东西,使读者产生了急切读下去的'愿望。(2)这一段重在写毒蛇之“异”,从三个方面加以描绘:一是颜色之异,二是毒性之异,三是用途之异,可以用来治愈麻疯、手脚拳曲、脖肿、恶疮,消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因而皇帝发布命令,一年征两次,可以抵消应交的租税,因此从那以后“永之人争奔走焉。”作者只用“争奔走”三字,就把永州百姓争先恐后,不辞劳苦,冒死捕蛇的情景显示出来了。

第二段从“有蒋氏者”到“又安敢毒耶”。包括2、3、4三个小段,是全文的重心。

由“异蛇”引出了主人公“捕蛇者”——蒋氏。先写蒋氏三代捕蛇之“利”,继而写捕蛇之“害”——“吾祖”、“吾父”、“吾”三代有的“死于是”,有的“几死者数矣”一个“且曰”,将写“利”转为写“害”,再用蒋氏的神情“貌若甚戚”极其生动地写出了“捕蛇”并非好事,“争奔走焉”实属无奈,字里行间,深含悲苦。只“言之貌甚戚者”一句,便把他回首往事,悲痛在心,哀形于色的情态勾勒了出来。明明是备受毒蛇之苦,却说独享捕蛇之利,在这极为矛盾的境况中,更见其内心的酸楚。

于是作者接下来说,“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在为蒋氏的不幸遭遇悲痛的同时,好心地提出了一个解脱危险的办法。这几句话句子简短,语气急促。而且连用了三个“若”(解释为“你”),表明“余”是面对面地与蒋氏交谈,态度是诚恳的,帮助对方的心情是急切的,办法也似切实可行。

可出乎意料的是蒋氏并没有接受,他“大戚,汪然出涕曰……”将是的这番话态度同样恳切,语气也十分肯定,表明了毒蛇可怕,但赋敛之毒更可怕。

这话怎么讲呢?蒋氏说了这几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蒋氏祖孙三代在这个地方住了六十几年了,亲眼见到同村人的遭遇邻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窘迫,他们把田里的出产全部拿出,把家里的收入全部用尽,也交不够租赋,只得哭号着辗转迁徙,饥渴交迫而倒毙在地,顶着狂风暴雨的袭击,受着严寒酷暑的煎熬,呼吸着带毒的疫气,常常是死去的人一个压一个。从前和我爷爷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死绝了就是迁走了。而我却由于捕蛇而独自存活下来。《柳文指要》引录了林西冲一文,算一笔唐代的赋税账:“按唐史,元和年间,李吉甫撰《国计薄》上至宪宗,除藩镇诸道外,税户比天宝四分减三,天下兵仰给者,比天宝三分增一,大率二户资一兵,其水旱所伤,非时调发,不在此数,是民间之重敛难堪可知,而子厚之谪永州,正当其时也.”因知文中所言,自是实录。

第二层意思是:那些凶暴的官吏到乡下催租逼税的时候,到处狂呼乱叫,到处喧闹骚扰,那种吓人的气势,就连鸡犬也不得安宁.而这时他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自己的瓦罐,只见捕来的蛇还在,便可以放心地躺下了。他细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的时间把它当租税缴上去。回来后;就能美美地享用自己田里的出产,安度岁月。

第三层意思是:这样看来,一年当中他冒生命危险有两次,而其余的时间就可以坦然快乐地过日子,。哪像乡邻们天天都受着死亡的威胁呢?即使现在因捕蛇而丧生;比起乡邻们来,也是后死了。哪还敢怨恨捕蛇这个差使犯?

蒋氏的这一番话,以他“以捕蛇独存”和乡邻们“非死则徙”相对比,以他“弛然而卧”和乡邻们将受悍吏袭扰相对比,以他一岁之犯死者二”和乡邻们“旦旦有是”相对比,说明捕蛇之不幸,确实“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可见他在讲述三代人受蛇毒之害时“貌若甚戚”,而当听了要恢复他的赋税时却“大戚,汪然出涕”地恳求。完全是出于真情。蒋氏的话,发自肺腑,带着血泪,听来怎不令人心碎?

作者在文章的第三部分,也就是结尾一段说:“余闻而愈悲”,比听蒋氏讲一家人的苦难时更加悲痛了.想到自己过去对孔子所说说“苛政猛于虎”这句话还有所怀疑,现在从蒋氏所谈的情况看来,这话是可信的。谁知道赋税对人民的毒害竟比毒蛇还要严重呢!于是写了《捕蛇者说》这篇文章,为的是让那些观察民俗的人知道苛重的赋税给老百姓造成的灾难。

在全文这叙述边议论间或抒情的写法中,最后这一番议论.确实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说“苛政猛于虎”强调的是一个“猛”字,那么本文就紧扣一个“毒”字,既写了蛇毒,又写了赋毒。并且以前者衬托后者。得出“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结论。

本文在写作手法方面,除了对比、衬托的大量运用及卒章点明主题外,对蒋氏这一个人物的描绘也是极富特色的。特别是他不愿意丢掉犯死捕蛇这一差使的大段申述,讲得是既有具体事实,又有确切数字;既有所闻所见,又有个人切身感受;既有祖祖辈辈的经历,又有此时此刻的想法;既讲述了自家人的不幸,又诉说了乡邻们的苦难:不仅使人看到了一幅统治者横征暴敛下的社会生活图景,也让人感到此人的音容体貌宛在眼前,有血有肉,生动传神。

全文处处运用对比:捕蛇者与纳税的对比,捕蛇者的危险与纳税之沉重的对比,捕蛇者与不捕蛇者(蒋氏与乡邻)的对比------六十年来存亡的对比,悍吏来吾乡是我和乡邻受扰的情况,一年受死亡威胁的次数和即使死于捕蛇也已死于乡邻之后等情况。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赋敛毒于蛇”这一中心。

通篇读来,《捕蛇者说》这篇散文内容详实.人物突出,见地深奥,笔端犀利,堪称散文中的杰作。

写作特点

一. 使用衬托突出重点。

本文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二. 使用对比表现主题。

文章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多角度对比,从各层面揭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例如:“乡邻赋敛之苦”对比“ 蒋氏捕蛇之‘乐’” ;乡邻因赋税而号呼转徙,饥渴顿踣,死者相藉,十室九空的现实与蒋氏以捕蛇独存;乡邻因赋税而受悍吏的骚扰,哗然而骇,鸡狗不宁而蒋氏只要蛇在便“弛然而卧熙熙而乐”; 乡邻的痛苦是“旦旦有是”而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焉”,……这诸多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本文风格委婉曲折,波澜纵横,阅读时要注意行文的曲折和卒章显志,对比的写法。

【也说《新三国》 作品赏析】相关文章:

1.新三国的经典语录

2.也说韦应物

3.莫奈作品赏析

4.摄影作品赏析

5.马蒂斯作品赏析

6.狂人日记作品赏析

7.新三国被禁的原因

8.新三国的搞笑标语

9.新三国雷人台词

10.也说几句散文

下载word文档
《也说《新三国》 作品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