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经典语录>新三国的经典语录

新三国的经典语录

2024-01-14 09:01:0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luguang1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新三国的经典语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新三国的经典语录,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新三国的经典语录

篇1:新三国的经典语录

新三国的经典语录

1、车胄有八万精兵驻防徐州,八万呢!你就算是八万个馒头,刘备也得啃上半个月,怎么可能说丢就丢!

2、匹夫竖子,不相与谋!

3、其实你曹孟德根本没有那么可怕,可恰恰就是那些庸人心目中对你的恐惧,不仅助长而且成就了你的强大。

4、他们不是要杀我们,是要杀猪。

5、曹操这道军令是否是诡计,我们可以暂且不论。但是在下着实没有想到,那曹操给人诡计多端的印象,居然比他本人的'诡计,还要可怕啊!

6、我有方天戟,能破金断石!我有赤兔马,过江河湖塘如履平地!我何惧曹贼!

7、宁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8、曹操不是有句名言吗,叫宁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我也有句名言,宁看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

9、一帮吃货!混账!你们是来打仗还是来调情的!

10、满座大丈夫,尽做女儿态,你们就是从天黑哭到天明,能把董卓哭死不成!

11、原来丞相不在梦中,是世人却在梦中。

12、自古以来就是大奸似忠,大伪似真,忠义和奸恶都不是从表面就能看出来的。也许你昨天看错了我曹操,可是今天呢你又看错了。可是我仍然是我,我从来都不怕别人看错我。

13、丞相头次大笑,引来了赵云;二次大笑,引来了张飞,几乎使我们丧命啊!在下恳请丞相,不要再笑了!

14、列为弟兄,随我接战,战至最后一刻,自刎归天!

篇2:新三国

三国之志,最甚谋略。诸葛孔明的才智过人,确实让曹操觉得大患未除。

蜀汉昭烈帝刘备临死前让诸葛亮辅佐禅儿。

这话传到了曹丕耳朵里,觉得是个机会。

正巧,禅儿登基。曹操想趁此机遇捣捣乱。曹丕煽风点火:“父皇,依儿臣看,植儿可以为父皇出谋划策,儿臣求父皇让儿臣带兵,植儿为副将,去攻打刘禅。”

曹操依了曹丕“丕儿这一计甚好,拟旨下去,丕儿为主帅带三万精兵攻打蜀汉刘禅!”

再说蜀汉刘禅,这叔叔们都看着他,整天好郁闷。

曹丕兵临城下,刘禅依然不出动。植儿知道原委,告诉哥哥:“哥哥,小弟现有一计。汉主刘禅日夜无可事事,我们可派人花言巧语让他把诸葛亮革职。再间接性地用关云长、张翼德之手杀了诸葛亮。这样,天下还不都是父皇的了!”

曹丕觉得此计甚妙,更觉得曹植是个祸患。

曹丕按曹植之计行事。果然,诸葛亮归山,关羽、张飞愧疚万分,桃园自刎。蜀汉无诸葛,刘禅无皇叔,蜀汉灭亡了。

曹氏兄弟的战争还没结束。

曹操十分高兴,传皇位于曹丕。曹丕在位,贬了植儿。可植儿没有罢休。后来,曹植和曹丕为了江山同归于尽。

这时,坐收渔翁之利的孙亮来了,吞并了魏和蜀汉。

天下成了吴的天下。

上一篇:再见了 下一篇:龟兔第二次赛跑 相关推荐 易烊千玺 月亮离我有多远作文800字 鸭妈妈带小鸭子过马路 的第一场雪 三爱三节 剪纸的故事 我的老师作文_以老师为话题的作文600字 葡萄作文_葡萄的自述600字 我是一棵大树作文500字 留守儿童给父母的一封信800字 《光之塔》观后感450字 童年趣事——洗盐作文500字

篇3:新三国观后感

先考虑如何会失败,再考虑如何取胜

知人善用,避其短,则其长处而用之。

看过新三国第13、14集,有以上小感。曹操以兖州为大本营,准备大举进攻陶谦与刘备共守的徐州,有谋士提出,此时进攻徐州,只怕吕布会借机攻占兖州,如果兖州被占领,那我们就失去了大本营,曹操虽然听取了意见,但仍意在攻取徐州,只是加强了兖州的防守。结果发兵进攻徐州的同时,吕布进犯兖州,此时,曹操果断决定,回防兖州,放弃徐州,随后将吕布军击退,守住了大本营。曹操虽然先前失误,但最终还算是听取了第一句话。

第14集,刘备之后也遇到类似情况,曹操之后挟天子以令诸侯,密令刘备进攻袁术,刘备担心自己出兵打袁术去了,吕布会趁机反叛,占领徐州,这样很可能会失去大本营。但最终他还是决定进攻袁术,单派张飞留守徐州,张飞性情单纯,想事情简单,容易冲动,结果留守期间,被吕布攻进城来,占据了徐州。这里小说一下我对张飞的看法,这样的人可以在别人手下当一个冲锋陷阵的将军,但却不能自己成就大业,最多可以独霸一方,但最终会被人消灭掉。所以说,这时候,刘备让张飞留守徐州,是刘备的失策,不善用人,一个人具备某项才能,就让他尽最大发挥它的那方面的能力,而尽量避其短处。

刘备这里就犯了类似错误,导致其徐州失手,失去了大后方,最后只能选择寄人篱下了。试想如果当初刘备如果不犯这种错误,又怎么用等到后来那么久才有荆州。有人说,刘备那时如果选择不打袁术,守徐州,袁术或者别人也会来进攻徐州的,但是,你主动进攻袁术对自己却没有好处,只会削弱自己的实力,让别人渔翁得利。你守而不攻,起码可以不断的壮大自己的实力,静观时局,伺机再动。

篇4:新三国观后感

关羽不如刘备高,蹙眉眯眼多思考;

张飞娇憨兼甜美,十八诸侯开心宝。

孙策一口东北音,容貌倒比吕布老;

曹公喉中常带痰,人大代表做报告。

新三国有八处超越老三国

一、编剧功底更深厚。

老版三国台词过于生硬,每一句都太固定。多一字少一字都会影响剧情发展;新版三国则不然,台词灵活多变,贴近生活,全是大白话,演员闭着眼睛不看剧本也能对付过去,多几句少几句都无所谓,大大减少了演员负担。

二、塑造了全新的张飞形象。

老版张飞太过阳刚,与原著豹头环眼势若奔雷的大将形象太过贴近,没有丝毫创新性;新版张飞则参照史实,还原了张飞儒雅的一面,新版张飞生的肥头大耳面白如玉,既有弥勒佛的慈悲像,又像发福后的贾宝玉一样的'眉清目秀,词汇量也更加丰富,经常冒出大耳瓜子、透明窟窿等精彩词句,还效仿曹建斌,在战场上客串开设百家讲台,解释了三姓家奴这一典故的来源,得到了吕布、何润东等听众的好评。

三、揭露了刘备阴险的一面。

刘备乃世之枭雄,外表忠义实则城府极深。老版刘备由于表演太过逼真,竟使广大观众收到蒙蔽,将刘备伪善的外表信以为真,更加助长了刘大耳的忠义虚名;新版则将刘备的奸诈演绎的更加表面,刘备不论吃饭说话,天天都是一副阴险嘴脸,说话阴风阵阵,使观众们进一步看清了刘玄德伪善的真面目。

四、新版曹操更加可爱。

老版曹操太过正经,眼神过于凌厉,且城府太深,许多心思都需要观众细心琢磨才能明白,谋杀了观众们过多的脑细胞。新版三国则改变了这一弊端,曹操在行动之时,都会细心的向身边的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们同步开设百家讲坛,将自己或对或错或原创或剽窃或弱智或高深的智谋解释给大家听,句句将争夺天下挂在嘴边,令人看到一个更加平易近人、心口如一、肚子里不存话的优秀政治家形象。

五、塑造了很傻很天真的司徒王允形象。

老版司徒太过阴险,商量个事情都要屏退左右,密室详谈。太符合一个朝廷重臣、高级政客的形象,毫无创新,实在不讨人喜欢。新版司徒则每天在上下班途中及聚餐时谈论国家大事,胆略过人,不怕揭发不怕举报,闻喜讯则雀跃,见董卓则心惊,真是一位忠厚老实令人尊敬的长者。

六、颠覆了吕布狂傲无智的形象。

老版吕布彪悍骁勇,但有勇无谋见利忘义。这一点猫友们争议很大(看来是转自猫扑的点评~)。新版吕润东则谦虚谨慎,毫无野心,说话细声细气,走路扭扭捏捏,偶尔杀杀人,灭灭门,谈谈恋爱,对第二任义父的话言听计从,面对敌人的辱骂也毫不惊慌动气,仍然谦虚求教,问明骂自己的典故出处,实在是一位谦谦君子,怎能不超越原版呢。

七、更加突出了孙权的地位。

老版中,孙权只是在小霸王孙策意外早夭的情况下偶然即位,显示不出其王八之气。新版中则一改前作,让我们惊喜的发现孙权童鞋即位绝非偶然,原来从九岁开始,孙权小童鞋就在幕后指点江山,指挥父亲和兄长南征北战,打下江东基业,江山不传给他,简直天理不容,猫扑上称其重要地位绝不亚于后世的李世民。

八、成功塑造了刘三刀这一前无故人的无双猛将形象。

高氏三国志载:刘三刀,不知何许人也,万人之敌,为世虎臣,三刀之内,必取敌首。曾欲于虎牢关前阵斩吕布,惜为袁绍所阻,令吕布逃过一劫,刘关张等竖子成名……

老版三国竟然遗漏了这么重要的人物,尝令人扼腕叹息。今日高版三国刘三刀三字一出,众三国迷无不内牛满面,掩面而泣,大长见识,叹服高稀稀导演之经天纬地之才也。

此外,新三国亮点还有很多,希望大家共同交流。

篇5:新《三国》观后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椎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

95集的宏篇史诗,在昨天晚上终于告一段落。也许是比较熟悉三国的缘故,看到最后一集时,倒没有一种心头无限的感觉,但并不是说不喜欢此剧,每天的生活仿佛有一部分都是为了在期待晚上的到来。而到了昨天,这样的感觉也终于结束了。

《三国演义》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故事,所以,有了新版就肯定会看。以前看过许多剧的翻拍,其中很难容忍的一点就是“改编”,把原故事改得乱七八糟,让人皱眉不止。而对于四大名著来说,改编恐怕更容易让人无法接受。但新版的《三国》虽然诸多,却似乎还可以令人接受,只是有一些小的方面令人不太满意而已。不过改编如此之多,争议也不在少数,却并未影响其收视率,可想而知该剧的播出还是异常成功的。下面就我个人的一些想法对该剧做出部分点评。

重彩曹操

从故事的开头来看,仿佛对曹操表现不少,而刘备倒成了不见得很重要的人物。曹操在剧中成了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除了诸葛亮外,该剧中大概最有智慧的当属曹操了。故事开头便以他为起点,而且在当时便有勇有谋,而且颇有政治家的头脑与思想。他重人才,收民心,可谓是把一个军事家、政治家的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这与老版把他描绘成一个反面人物颇为不同。但是,有个细节或许我有与其他人的不同观点。也许有人会横向评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在下认为,此二战不可同日而语。虽都为以少胜多,但意义、战况与人物颇为不同。官渡之战,是诸葛亮与周瑜设下了一连套的计谋,仿佛一盘棋,前面运用了许多让对手根本没看明白的套路,还以为只是一个庸手,然而突然车马炮尽出,一举将死了老帅,让对手防不胜防,却又不得不心服口服,然而,官渡之战则不同,袁绍乃庸才,多次做出错误判断与举动,只需修改其中一个,局面便会有所不同。加之曹操粮草已尽,若无许攸突然叛投,曹操何来胜利?曹操之胜,有一定运气成份,而在赤壁之败,则更多表现为实力之败。在原著中,其实曹操吃诸葛亮之亏未见得少于周瑜,自官渡之后,他没少出现土头灰脸的状况,然而在此新版中,即使吃亏,每一次好象也是英雄了得,这大概就是导演所期待赋予曹操的一种形象吧?全剧中,曹操的谋士仿佛多为虚设,因为他自己便聪明绝顶,谋士好象只是给予他辅助作用,这与其他“主公”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比如刘备称帝后一脱离诸葛亮,便遭遇惨败,而曹操仿佛缺了谁都是一样的。在此版剧中,曹操是一个顶尖的人物,纵然因为原著的关系不得不有一些表现他的凶狠或是残忍,但却不得不承认他在剧中表现的历史背景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若无他之存在,滚滚长江或许便不会循规蹈矩地向东逝去了。携天子以令诸侯,虽有权力的掠夺,但也正是如此,天下才算有了向稳定发展的趋势――纵然此后三国的战争其实并不轻松。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人都为自己,同时也兼顾天下,曹操此举,不可谓不智也!只是从当时的思想观念来看,反叛汉室便为不忠,于是“国贼”之名便降到了他的头上。这种称号的获得是一种必然的情况,毕竟在那个年代就是忠君的思想;但从今天的人物来看,或许也是进步的一种表现。而故事中表现他在选择继位之人时,只试曹丕是否能坚持否认他的错误,而不在于他是不是犯过错误――甚至包括杀弟与图谋弑父,他并不在意曹丕有否这样的思想,只在意曹丕是否能坚持谎言――其实这也是一种能力,在那种可能会被父亲砍头的威胁下仍然坚持自己没犯过错,这种心理素质,也非常人所能取得。而曹操正是重视了他的能力而不是个人感情因素,于是曹丕才有机会成为篡位之君。曹操的一生可以说是成功的,虽未得天下统一,然而一生精彩,即使有过多次败仗,却不掩盖他之胜利。高希希用突出他的方式来演绎此剧,也算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手法了。

三国势力的纷繁复杂

三国乎?然也!然而,却并非只有“三国”在战。这里是指在三足鼎立的时候。那么除了魏蜀吴之外,还有何种势力存在?答案是并没有,那么多种势力存在岂非矛盾?其实很简单,“三国”的每一“国”里,都并不专心,而分几股势力明争暗斗。先谈魏,曹操存在之时,局势相对稳定,但也有几个儿子在争斗。此剧中其他儿子并不明显,但曹丕之祸却时时显现。为夺位,提前将最有希望PK掉自己的幼弟杀死,甚至想过谋得父亲性命……当然在计划失败后,他又坚决否认,并且为父亲舍生忘死,只有这样,才能在父亲眼中不失为一个“孝子”形象――虽然曹操对许多发生过的事其实心知肚明。曹操死后,曹丕并没有大的作为,直到其子曹壑继位,诸葛亮北伐,朝庭几股势力开始弹劾司马懿,而司马懿不得不想各种办法去与之周旋。他深知,他的存在是以诸葛亮北伐作为基础的,所以后世有个别人甚至这样说:所谓“空城计”是司马懿故意撤退,因为他羽翼未非,此时若伤诸葛亮,自己回朝后必被排挤而失势。当然,大多数人更愿意相信这是诸葛的神奇而不是司马的狡诈。不过在剧中,有人弹劾司马时却曾提出过这个理由。司马的敌人一方面是诸葛,另一方面是朝廷部分官员,甚至还有又用他又防他的皇帝。如果按剧中的思想(其实原著也大同小异),司马是成功的,当他终于拖死了诸葛亮之时,他的羽翼已丰,又秘密培植势力多年,终于一举夺得朝廷大权,成为最后的赢家――这份胜利也算是整部“三国”故事的最终胜利。再谈蜀。也许在原著中并没有表现的太过明显,就是关张与诸葛亮之间的思想隔阂。当火烧博望坡一役后,关张对诸葛的佩服已经五体投地,然而在此剧中关张一直在质疑诸葛的用心。最大的表现是在“美人计”之时,关张竟然兵谏,将诸葛亮逼得已经手足无措……好在并没出大的过错。在刘备称帝后,他与诸葛亮之间又生二心,诸葛亮已经被架空,他一心伐吴,终致惨败。再后来诸葛亮北伐之时,李严在后方仍然在想办法算计诸葛亮,虽名曰反对北伐,但却仍不失夺权之争,诸葛亮在形式大好、明知是司马懿反间计的时候,却也不得不回朝先解决报顾之忧,办了李严――而且只贬不杀,这样后方异常稳定,他才能专心伐魏。原著中最为祥和的蜀国,异如此错踪,可看出高希希确实下了一番功夫去营造局势。最后提吴,吴国最重要的便是吴主孙权与“大都督”们的暗斗。直到吕蒙死后,陆逊看出孙权之意而请辞,孙权方才言道,此前一直受大都督控制,此时才有了当主公的感觉。周瑜大概是权力用惯了,所以已经并不考虑孙权的想法了,而时常擅自用兵,此种行为,任何一个主公都会忌之,直到鲁肃方才好了许多,但吕蒙不顾主公之令,私自追杀关羽,孙权终于按捺不住,不息改变关公追魂的原文而暗杀了吕蒙。在刘备伐吴举国震惊时,他才不得不再启用陆逊,此后因为故事少了,也才没再表现出更多问题。以上便是三国各自的复杂形式,这里大都是高希希的大作,而非原著的思想,但有此一变,也算是呈现了一种新的精彩,应当算是一种成功的改编,值得夸奖一下。

刘关张的形象

虽然无法改编原著的思想、刻意把曹操表现成完美形象,但在故事中曹操一直很洒脱、壑智,不失为一个英雄形象。而反观刘关张――不少观众留言说,看过此剧,刘关张的形象在心目中一落千丈!其实并不是他们到现在才了解此三人的真实,而是受此剧之影响也!刘备始终很“蔫”,没什么气质,角色又没表现出更多的亮点,而直到称帝后,他开始从正面变成了反面形象――主要是表现为与诸葛亮的不和。他屡屡算计诸葛亮,而诸葛感念三顾大恩,肯定不会与之作对,只能默默承受,否则哪有刘备后来的嚣张与再后来的惨败?刘备成了一个暴戾之君,并且一意孤行,终招恶果。这版中他并没哭几次,但却有着这样的一段并不乐观的结局――虽然与原著同为郁郁而终,却少了原文中那种令人感念其为弟报仇的决心与意志而深受感动的情况,只是感觉是一个没头脑的'人物,于是刘备无法给人留下好的印象。刘备的“善”也在新剧中有一定的诠释,最明显之处便在于夺蜀之时。他明确地表示是怕自己夺了蜀后,堵不了天下人之口,于是错失许多良机。其实他的这种犹豫也矛盾,在现代人身上也有,有时为了口碑而优柔寡断,于是错失良机。在那个年代若何不得而知,但至今在今天的商场上,若似他一般,肯定不行,在今天的时代得胆大心细,敢于作为,才会有所斩获。无论是历史还是今天,虽然我们总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但其实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观成败为定论的,所以只有成功了,才是正道。再如伐吴时,表面上是为关张报仇,然而到底是何居心,剧中也有了一定的交待,那便是欲夺吴地,后攻天下。刘备从原著中的至少表面上的完全纯善,变成了很明显外露出来的“心机”,也算是高希希版的一种特有的气质了。而再看关张,更是颠覆了他们在我们心中的美好印象。+关羽的戏有许多,每一幕都是异常显赫,然而在此剧中,不知为何,无论是斩颜良诛文丑,还是过五关斩六将,都没感觉他有多英雄,包括后来的在鲁肃帮助下的单刀赴会以及后来的水淹七军也感觉并没出什么彩,反倒是他在剧中与张飞并无二致的屡屡犯诸葛的形象在大家心中更是根深蒂固。而张飞更不必说,整个一个梁山李逵的形象,完全无法给人“有勇有谋”的感觉。于是此剧他们二人的逝去并没给人太多的留恋感觉,反倒是感觉算是一种理所当然了。如此颠覆此三人形象,是高希希有意为之么?不解!只有问其本人了。

庞统与姜维

卧龙、凤雏,得一而安天下。诸葛亮自不必说,庞统第一次出现,应当是赤壁之战前的献连环计上。但此剧却略过了这一段,而成了于禁提出连环战船。可是此剧却出现了一个乌龙,在诸葛亮吊孝后,庞统终于出来了,而他刚刚出来便提赤壁之战的连环计是他献的――高希希有意为之还是忘了此前没设此戏了?庞统表现的是一种玩世不恭的形象,与司马懿有一定相似,所以才有人期待他们二人能够对决――当然那是不可能的。当他当耒阳县令之时,一月公务半日完成,原著表现得很模糊,老版用的是审案,而此版用的是对各种统计的核算,这个当然是仁者见仁了,谈不上哪个更准确。庞统自跟了刘备后,并没有大的建树,为贪功面陨命落凤坡。但在此版中,他的去世是有意为之,是为了给刘备一个伐蜀的理由。这么一设计,庞统的形象高大了许多,也令人肃然起敬,唯一的问题便是改了原著,当然这一改还是能够令人接受、甚至为一些人所喜的。与此类似的便是黄忠,他老人家七旬高龄了,因为刘备一句“老朽已无用、英雄出少年”而心中不忿,私自出兵,从而中了埋伏而死,而此剧中却改为他以自己为饵,同样提升了形象。对此二人之修改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成功的,让英雄人物更加英雄了。其中尤其是黄忠,本来他有几次大胜的戏都没给演,最终留下这样的一个形象也无可厚非了。但与此二人的改编令人还算满意所不同的是,姜维的戏就令人颇为不满了。如果姜维出现在三国前期,他也当不失为与五虎上将类似的人物――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一出现,就令诸葛亮吃了亏――三国演义中只有两个人让诸葛亮吃过亏,一个是司马懿,另一个便是姜维了。文的不行来武的,又派赵云出马,然而也只打了个平手。于是才有了对他的一种略显夸张的评论:文可及诸葛,武可及子龙。虽然夸张,但文武水平都能达到此种程度中,纵观整部《三国演义》,恐怕也唯此一人而已。诸葛亮见之便爱其不已,便设计困死姜维,令其投降,从而收为弟子。在诸葛亮逝后,姜维禀承武候遗志,再度三伐中原,与魏国新秀邓艾、钟会屡战,虽不似武候能够屡胜,却也是胜多负少,若非刘禅之故,仅姜维便可攻取中原,完成诸葛亮未竟之业。惜哉!姜维之智继承武候只有大半,而其愚忠却完全继承了。于是北伐终以失败告终。即使在蜀汉几乎已经灭亡之际,他仍以计让邓艾钟会反目,但终于还是以失败告终,在计划进行中心脏病突发……姜维是传奇的,但可能就因为其传奇的一面,才让高希希还让他在新剧中露了脸。上面讲的,皆为原著中的姜维,而新剧中他的出现也只是魏臣向皇帝报告时提了一句天水姜维降蜀,而后文武皆未有所建功,武候死后他的北伐更成了子虚乌有……惜哉,此一人物未在新三国中重现,也算是一种无奈了。

被赶下神坛、变成了忧郁王子的诸葛亮

说是被赶上神坛,其实也一样很神。在此剧中,他算无遗策,几乎无一不中。但他却缺少了老版中的那种气度,时常面带微笑,仿佛一切都已经在他的掌握之中,而此版中,他似乎时常对自己的计策并没有把握,满面忧心之色,只不过结果往往没出他所料而已。在六出祁山前,他虽然表现的很厉害,但却给人感觉不出那副原本该属于他的潇洒自如的形象。到了“美人计”时,他被张飞逼得还发起了小脾气,甚至“离家出走”。而在赤壁之战前,他借来东风后,在小乔的帮助下才脱离周瑜的追杀。当时一度让我担心,在他与那个疯癫却厉害无比的司马懿斗智时,岂能高出一头?还好,在祁山时并没贬低他的智慧,屡次算计司马懿,只是运气与后主的缘故才未得胜。诸葛亮变成了一个“普通人”,在剧中他很少笑,大都是一副忧郁的样子,于是总给人感觉缺少那样的“神奇”感觉。不过六出祁山时,至少给予了诸葛亮几乎在智慧上的全胜记录,而司马最后的胜利,则多少有运气相助的因素。如果诸葛亮赢了,没有人会说诸葛亮不如司马懿,而正是因为最终是司马赢了,导致有一小部分人这样说。那么仅仅针对这一小部分人来说,那句“不以成败论英雄”则成了空话。而最终失败还会有如此名气的,正是诸葛孔明而已。至于走秦岭之犯险,是魏延的主意,而诸葛亮则不许,理由是如果魏军在路途中伏一军,则蜀军便会全部被歼灭。而正是这样的一种不愿冒险的作为,许多人认为是他的失误。在剧中,司马懿亦曾提及此战法,说诸葛亮若如此,魏则亡矣。奇怪的是,此法其实很易破解,只需伏一队兵足矣,他明明看出此法凶险却不去设伏,偏偏只是担心。莫非他料定诸葛亮肯定不会用此法?那么他又为何料定此法必使魏亡呢?似乎有点解释不通。于是剧中在这个观点上便因此而偏向于说诸葛也有错误之见解了。从“神”变成了“人”,是一种成功还是退步呢?众人见解不一,在此不作评价。

有关一些改编

大凡某些剧一用明星,便会加重该角色的戏份,此剧还好,并没有刻意增加太多。但吕布与貂婵还是略显增加了。一个好色之徒与一个只能接受命运摆布的古时女子,竟然成就了一段爱情的演绎,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也算是一种改编的成功吧。但其改编也未见得尽如人意。此剧中表现某些细节过细,导致虽然比老版集数更多,却表现了更少的内容,例如开始时的桃园三结义,只是几十秒带过。而当看到刘备伐吴时,我便感叹,这都八十集了,刘备还不死,那么后面的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司马篡权怎么在最后的仅仅十几集里表现?答案便是,这些除了六出祁山之外,其余的都消失了。即使是六出祁山,也没有完全表现,只表现了几个部分。而且,诸葛亮与司马懿的争斗也与原文不尽相同,许多战役都进行了调整,好在还不算失败。剧中的许多思想也进行了调整,比如华容道为何要放走曹操,原著中的意思是,若此时杀了曹操,蜀弱吴强,自己的形式不利,只有放了他,三足鼎立,才能借机会壮大自己。而此剧中却言,谁若杀了曹操,谁便成为了曹氏子孙的头号敌人。听起来合情合理,细究恐怕多少有些站不住脚――但毕竟只是一剧,也不必细究。而周瑜也从原来的羽扇纶巾,变成了一个几乎只会算计诸葛亮的人物,如果初看此剧,恐怕都不会对他有所好印象。最后提一下战争场面,此剧大多数战争场面都是打着打着中途就用淡黑的转场淡出结束了,而许多战争根本略过没演。但演出来的战争确实有一定的恢弘场面,只是从整体上看,未必一定比老版的强了。但单打独斗却确实比以往强过许多,因为这是老版的最大失败之处。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孔……新版三国就这样演完了。其实想说的还有很多,看的时候便有写这篇评论的想法,只不过一个多月过去了,许多当时的想法有些遗忘了,于是暂时只能写出这么多了。无论如何,此剧不失精彩,如果另三部名著的新篇也如此等水平,当然不可不看。何时能上演呢?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篇6:新《三国》观后感

从5月2日开始到6月10日耗时40天,终于把新《三国》看完了,整整95集共分3部分,恰巧接上了11号的世界杯开幕,新《三国》从一开始我就在网络观看,比电视上出的快,有时候用周末两天连续看十几集,网上有太多的评价了这里不一一叙述了,总的说来我非常满意新版《三国》,并不像网上之前盛传的新《三国》有多糟糕,里面很多演员演得都很到位,争议颇大的曹操、诸葛亮、刘备我都觉得演得很到位。

蜀汉这边的刘备我觉得很特别,一开始由于受老版的影响一段时间内并不适应新刘备,直到诸葛亮出山后,慢慢开始欣赏这个版本的刘备,于荣光演得关羽也不错,没有原版的那么舞台化。陆毅的诸葛亮的确是个亮点,只是到诸葛亮老年时期,台词说的故意很慢,有刻意装老的成分,不过一个年轻人演成这样就不错了。最讨厌的就是这个版本的张飞,演得真的很差,我其实以前很欣赏张飞的,历史上张飞还是个书法家,很多地方值得欣赏的,而且张飞很有做生意的头脑,刘备关羽很多时候都靠张飞的财富得到机会,但是新版张飞简直就是个李逵,眼神也不够犀利,是个败笔。至于赵云,我感觉只要长得帅谁都可以演,是最没难度的角色,聂远演的还算中规中矩。最可怜的就是魏延,演员叫不上名字,但演得不错,到最后人家也没造反,全被诸葛亮害了,我一直不明白诸葛亮到底为什么那么讨厌魏延,新版《三国》从一开始诸葛亮就不喜欢魏延,没有理由。

东吴派在新版《三国》是个亮点,以前老版《三国演义》根本就没怎么关注过东吴,这次东吴的俊才们演技可圈可点,除了沙溢演得孙策是个败笔,其他的都很棒,还让我发现了扮演孙权这个帅哥张博,最近貌似很火,周瑜、陆逊、鲁肃都演得很棒,老版的三国几乎都没印象。

最后说说我的最爱曹魏,三国内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陈建斌演得曹操很好啊,可为什么网上这么大争议呢?可能深受《乔家大院》的影响吧,只不过这版本里曹操随地大小便的次数太多。曹丕演得也很好,荀演得很正派,后来我看了两集电视剧《手机》的反差让我逗的不得了,司马懿扮演者倪大红感觉和《三枪拍案惊奇》《满城尽带黄金甲》里没啥变化。

另外三国的四大美女我不太喜欢,貂蝉太老太胖,孙尚香没那么英雄气(还珠格格演得不错,让紫薇格格演有点弱弱的感觉),大乔比小乔漂亮,我一开始一直把她俩颠倒过来看,说白了就是小乔太丑大乔漂亮,可惜那么早守寡。

就评到这吧,罗里嗦的快耽误看世界杯了。

(本网网)

电视剧≤三国演义≥观后感

博主按:这是衡山的谭松林老先生看了三国后不禁诗兴大发,闻余平时也喜舞文弄墨,因此昨天来我处复诊特捎来之,与吾共享。但感觉总有不妥之处,邀吾推敲。作为医者见老先生八十高龄还这么才思敏捷为之震,又担心其身体容不得他苦思,因此毅然受之,至于改得好不好,请爱好者多提宝贵意见,以便下次老先生复诊时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鹧鸪天.放歌华容道

燕舞蜂飞笑浪尖,华容古道艳坤乾。善融湖水鱼龙跃,义注云山草木妍。

迎旭日,步英贤,人神聚会弄琴弦。碑廊寄韵千秋月,墨海扬风万里天。

一斛珠.华容古道

三江奥妙,阿曹败走华容道。源看仗义臻风貌。愿献头颅,看日月长笑。

三国英雄天地造,神州遍地关公庙。青龙偃月寒光照,灵气清香,富贵荣华到。

注:老先生认为富贵荣华四字不妥,说不符合当今主流,吾左思右想将富贵荣华四字改为和谐社会四字,不知是否能合老先生之意。

感悟

三国英雄数百千,关公忠义最当先。人文典故风光在,古往今来艳楚天。

注:楚天之楚能否改为昊呢?

篇7:《新三国》观后感

95集的新三国终于看完了。这部电视剧我个人觉得是拍的非常好的,首先我觉得现在大家的视觉感官能力提高了,老版的三国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了。而且新三国对人物的表达更加人性化,而不是完全按照书上。

三国是从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然后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后的三国鼎立,再到司马家夺魏后天下归晋的整个过程。全局以“董卓进京、曹操刺董”开篇,历经了“诸侯会盟伐董卓”、“貂蝉献身除国贼”、“群雄逐夺徐州”、“官渡大战争北方”、“火烧赤壁定三分”、“三国鼎足各蓄力”、“夷陵之火蜀败亡”直至最后“诸葛司马斗兵法”、“司马懿诈病赚曹爽”这一系列情节段落。除了将“三国”产生、发展的过程作为情节主轴外,本剧还设置了诸多副线。本剧以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司马懿为主角,而且司马懿还是后面出现的。本剧塑造了曹操、司马懿、诸葛亮、刘备、孙权、周瑜这六大核心人物,以及吕布、董卓、王允、袁绍、陆逊、吕蒙、魏延、夏侯渊、等一系列主要人物,还塑造了鲁肃、陈宫、荀、许攸、庞统(这就是凤雏,是一个很忠义很聪明的人,他与孔明并称为卧龙凤雏。但在战中为了刘备而死,是一个相当令人敬佩的人。在新三国中他是我最敬佩的人物之一。)等谋士的形象,以及关羽、张飞、赵云、许褚、夏侯淳、曹仁、张辽、张颌、徐晃、黄忠、马超等武将的形象,还有貂蝉、孙小妹、大小乔、甄妃、静姝等美人的形象。我个人认为这部电视剧应该是这几年最好看的一部。这样大型的一部历史巨作真的是相当耗费精力的,由此可以看出导演高希希是一位很有耐心的人。

剧情介绍:

董卓废掉了原有的幼小皇帝刘辩,夺权自立为“太师”,权倾朝野,荒淫无度,滥杀无辜,引起举国义愤。最重要的是,他还用一匹绝世无双的宝马DD赤兔马收买了这个时代中最勇猛的武将DD吕布,将其收为自己的义子。而董卓麾下的匈奴部队和西凉军也堪称此时中国最彪悍的军事力量,几乎无人能敌。为了替国除害,曹操故意奉承董卓成为他的宠臣,然后伺机刺杀他,但却惨遭失败。逃出京城的曹操振臂高呼,召集了包括袁绍、刘备、孙坚等未来的重要人物在内的全中国二十路诸侯会盟,共同讨伐董卓。几场激烈的战斗后,董卓胁持皇帝迁都逃亡,并将京城付之一炬。此时,二十路诸侯盟军的先锋部队DD由孙坚领导的长沙军率先攻占了京城,偶然捡到了代表着中央皇权的天子传国玉玺,并将它私下藏匿了起来,最终却引来了杀身之祸。对这枚玉玺的猜忌和争夺引爆了二十路诸侯内部固有的利益分歧DD盟军随即分崩瓦解了,整个中国开始陷入诸侯征战的战火之中。董卓迁都后,其作恶更是到了无以附加的地步。朝中的重臣王允利用董卓及其义子吕布之间有矛盾,与貂蝉合谋了一道将“美人计”与“离间计”一起融合实施的绝佳计策DD连环计,在王允的精心策划与貂蝉的无私付出下,连环计终于成功了,董卓死在了自己的义子吕布的戟下。而此时,貂蝉却早已深深地爱上了她的猎物吕布……

董卓的死反而加重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混乱局面,但各个势力之间的敌我格局也在慢慢的演变着,在黄河以北,原本结成军事同盟的袁绍与曹操各自都征服了很多北方诸侯。终于,袁绍与曹操之间的大战爆发了,这就三国时代的第一场大战:官渡之战,也是一场几万人战胜几十万人的惊人战役。战后,曹操统一了华北和河北,旗下曹仁等等英才云集,势力大盛,成为诸侯中的实力最强者。而在长江以东,孙坚之子,孙策之弟,人称“江东小神童”的孙权继承了吴国王位,也成为割据江东的一方霸主,并得到了周瑜的忠心辅佐。至于在中原,屡战屡败的刘备三兄弟苦苦不能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期间还惨遭失散。这时关羽被曹操收留在旗下,关羽却始终不愿臣服,使得及其爱慕关羽之武艺的曹操十分伤感。义薄云天的关羽终于得知了刘备的下落,随即上演了“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寻找义兄的千古传奇……终于在荆州团聚的刘备三兄弟有了暂时的栖身之地。由于刘备的仁义和声望,他们从荆州刘表手中和平地继承了这块战略要地的控制权,并经过诚恳的“三顾茅庐”,幸运的邀请到隐居在当地的拥有当世第一智慧的高人,卧龙诸葛亮前来加盟。此时,曹操大军来袭,战火蔓延,荆州危在旦夕,而刘备宁愿带领着几十万追随自己的百姓“一日十里”地缓慢逃亡,也不愿意抛弃人民自己快速撤退。这一大仁大义的壮举,为刘备赢得了更高的威望。在逃亡途中,又上演了一幕幕感人的经典故事,赵云长坂单骑救主,张飞只看不出手鼓掌叫好,等等,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面对曹操的铁骑,无处可退的刘备等人不得不投靠江东的孙权,但孙权势力内部又有着主战派和主和派的激烈纷争。诸葛亮出使江东舌战群儒,孙权决心与曹操决一死战,因为此时的东吴虽然弱小,但却拥有天时地利人和之便,而曹操的北方军队也并不擅长于水战。随后更经过“草船借箭”“苦肉计”“蒋干盗书”等一系列三方之间的斗智斗勇,使得孙权和曹操两大势力终于决战于长江战场。终于,在周瑜与诸葛亮的精心筹划下,三国时代的第二场大战,赤壁之战打响了。诸葛亮应用自己的智慧“巧借东风”,周瑜指挥孙刘军应用“火烧赤壁”,将曹操锁在长江上的战船阵群烧的灰飞烟灭,漂亮的赢得了赤壁大战的胜利。

不幸的是,惨败的曹操在逃亡途中经过华容道,而奉命把守此处的截杀曹操的关羽竟然顾念当年的情意放走了曹操。有辱使命的关羽向刘备和诸葛亮请罪,刘备原谅了他。而此时刘备才知道,诸葛亮是有意将重情重义的关羽安排到华容道的,目的就是放曹操一条生路。因为他深知曹操一死,北方必将再次陷入大乱,而只有曹、刘、孙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才能给刘备提供喘息和壮大的时机,以便有朝一日真正赢得一统天下的实力。

三足鼎立成了赤壁之战后刘备严格遵从的指导思想。他挥师西进,征服了西川,将中国西南的广大区域华为已有,而其帐下也聚齐了黄忠、马超、魏延等一系列卓越的战将。此时,华北的乱世枭雄曹操、西南的没落皇族刘备、东方的少年霸主孙权这三个王者的三足鼎立格局形成这便是三国。三国鼎立之后,曹操反思赤壁大战败北的原因,明白了军事的胜败根本上还是取决于国家整体实力的强弱。他积极进行农业、经济的建设,改良政治制度,大力招募人才,甚至只要是有能力之人,就算曾经杀人通奸,也一概破格录用!曹操不拘一格的枭雄气概产生了效果,北方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兴旺。然后,在曹操的宫廷内部,残酷的夺嫡之争也在悄然进行着,有效而聪慧的曹冲惨遭兄弟的毒杀,到底谁是凶手?

[《新三国》观后感]

篇8:新三国经典台词

1.刘备:“袁绍是个扶不起的阿斗。”

(阿斗:刘老爹,你即然早知道了,还射我出来干啥)

2.董卓:“谁敢杀我?谁敢杀我?”

(三国演义孔明死之前为杀魏延给马岱设计的台词)

3.曹操:“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你丫现在就知道了,后面还让司马父子当官干啥?)

4.吕布:“我家貂蝉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首!”

(牛逼!杨贵妃你也认识)

5.周瑜:“我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敢情这句后人对你的评价词是你丫原创的啊?)

6.董卓:“洛阳就是豪华,在这里我都乐不思蜀了。”

(司马昭泪流满面……你丫用了这句台词我后面还用啥)

7.袁谭袁尚袁熙:“我等本是兄弟,相煎何太急?”

(后来曹子建作的七步诗原来是抄袭袁氏兄弟的……)

8.诸葛亮隆中对:“目前魏蜀吴三分天下”

(还没三分,国号都让你先定了,果然是早怀叛逆之心的乱臣贼子)

9.刘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刘备看来是顾炎武的粉丝)

10.貂蝉:“是,是凤凰涅盘。”

(佛教创世者原来是位东土美女,涅盘一词最早出现在汉朝)

11.袁绍:“水中月镜中花”

(裴休:同是佛门中人,袁施主你……)

12.王允:“董贼现在是乐不思蜀。”

(董卓:大家看到了吧,别光骂我啊,这词又不是我一人在用……)

13.董卓:“王允哪王允哪 你是金屋藏娇啊。”

(汉武帝:你个蓄牲!王允:老夫年纪大了,不行啦!)

14.公孙瓒:“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启禀皇上,有贼偷诗,可讨伐乎?唐玄宗:准奏)

15.某军士:“祸事了!祸事了!”

(大王:何事如此惊慌?军士:那孙猴子又在洞外吵着要我们送还唐僧哩!)

16.董卓:“曹操这个王八蛋!”

(老罗气得一脚踢飞棺材板,坐将起来——朱苏进你个王八蛋!)

篇9:新三国读后感

妈妈常向亲、亲朋好友推荐《李国文新评三国演义》。她说:“以前看《三国演义》觉得枯燥无味,尽是些打打杀杀的场面,有什么看头?最精彩的战例课本上已经有了,其余的不看也罢。我想不明白它怎么可以和《红楼梦》相提并论?直至读了《李国文新评三国演义》,才领会了《三国演义》的精髓,而且读起来又妙趣横生,真正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妈妈一向大家说起这本书,就会滔滔不绝。在她的推荐下我也读了这本书,现在正读第二遍呢。

此书的重点部分是《三国演义》的原文。至于《三国演义》的'原文嘛,大多数人都看过了,我就不多说了。与众不同的是加进了著名作家李国文先生的点评。他是以当代人的视角对全书进行评点的。在每章章前加上引语,章后有总结,这是对全章进行提纲挈领地评述。原文的旁边有旁批,就字句文进行解析。我最喜欢看旁批,它们有的幽默,有的富有哲理,有的非常有趣……比如第八十八回《渡泸水再缚番王识诈降三擒孟获》中,对“董荼那满面惭愧,无言可答,不战而退。”一句的旁批是“这个蛮子,要比那些吹牛不脸红,说话不算数,瞪眼敢撒谎,面皮厚如墙的非蛮子,强得多多。”一看到这些语言我就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起来,笑完又会想起“面皮厚如墙”的吹牛撒谎之流来,不禁感叹:“这个大师李国文真厉害啊!”

有了李国文先生的精彩点评,小说不再艰深晦涩,更重要的是本书不仅有文学艺术视角,有对历史的考证,更有对思想、社会、人生、现实诸多方面的品评,读来不仅能重温古典名著中的艺术精华,亦可从兴衰成败中得到历史的借鉴与启示。

总之,此书真乃好书也,建议大家都去研读研读一番,包你受益匪浅。

篇10:新三国诗歌

新三国诗歌

烽烟的起跑线

旋落,物欲的火爆

观众深入

三国演义,独处我遥远的虚空

战争,是我以演员的职业

佩戴隐形的诱惑

那拉开的历史

入我沧桑的眼睛,收视率

穿越语言的惊涛

灰烬,是我透过血染的史书

寻觅你风流的缁衣

披挂征战的流行色

夜是我饥饿的充盈

端坐你视频的.挟持,流浪

牵我匍匐的文字

高处压下,你低处的授权

大脑周期性休克

掀血腥的语言,马战的惊涛

拿捏我惊飞的心痛

生命的落花,挽我流水的冰封

祭大江东去

曹操集团,孙刘集团

堆放,你智慧的筹码

我思维的现代商战

预支你逻辑的辉煌

参拜

社会主义的小康

我单刀赴会,问市场

借你调遣的添薪

收回我算计的盈利

人民币积压

国库是我人格的典藏

5月5日

【新三国的经典语录】相关文章:

1.三国杀online 语录

2.新三国被禁的原因

3.新三国的搞笑标语

4.新三国雷人台词

5.也说《新三国》 作品赏析

6.新职场语录

7.中国新歌声语录

8.三国名言

9.三国成语

10.《三国》观后感

下载word文档
《新三国的经典语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