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敲掉不要的李子》阅读答案

《敲掉不要的李子》阅读答案

2023-06-07 08:29:1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大猫Tiger”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敲掉不要的李子》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敲掉不要的李子》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敲掉不要的李子》阅读答案

篇1:《敲掉不要的李子》阅读答案

《敲掉不要的李子》阅读答案

暑假一开始,我就赶回乡下老家,帮父亲母亲采摘李子。

今年村里李子泛滥成灾,李子的收购价一降再降。包括父亲在内的许多乡亲都叫苦连天。于是,摘了不过10天,大部分乡亲就停止采摘了。

父亲预估今年可以摘到0斤李子。摘到约18000斤的时候,他和母亲也决定不摘了,因为实在不值,也没人收购了。歇工的第一天,父亲扛着一根竹竿往李树林走去。那根竹竿我再熟悉不过,全村也基本是用这样的竹竿来采摘李子。

“不是说不摘了吗?”我问母亲。

母亲回答:“谁知道呢?但你爸做事一向有分寸,他那么做应该有他的道理。”

只见父亲走向一棵长满李子的李树,伸出竹竿,“梆梆梆”,三下两下,就把红彤彤的.李子打到了地上。然后,他越敲越起劲,一棵接着一棵。不到两个小时,他就把整片李树林的李子敲到了地上。看得出来,他是又心疼又愤怒。

收工回到家里,父亲拿过一个玉米吃起来。看到他一脸轻松的样子,我不禁问:“爸,这么多李子不要了,您不心疼啊?”

父亲说:“当然会心疼。但今年李子价格低,并且村里所有人都这样,我有什么好抱怨的?我们还只丢了2000斤,你陈大伯家可整整三片李树园没动,得有上万斤李子扔掉呢。”

“那李子不要就不要了,您让李果挂树上不就得了,怎么还要费劲把它们敲下来?”

父亲说:“孩子,你记住,就算不要,也一定要从树上把李子敲下来。为啥呢?因为李果烂在树上和烂在地里有着天壤之别。前者只会吸干树的养分,损伤树干,后者却能化成肥料滋润树根,助李树来年长得更好。眼下李子不值钱已成事实,但我们还得往前看,为明年的收获做准备,你说是不是?”

我点点头。父亲说得太有道理了。我突然觉得,人过一生就跟农民摘李是一个道理。不要的李子,就狠狠敲掉,别让眼前的伤痛影响到来年的丰收。人要往前看,如果总活在过去,就一辈子都摆脱不了痛苦的阴影。

1、本文大约有640个字,我的阅读时间大约是________分钟。(1分)

2、大部分乡亲停止采摘李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文中画“____”的句子中的“红彤彤”表现出作者的情绪。(2分)

A、激动 B、愤怒 C、伤心 D、心疼

4、父亲为什么费劲地把李子敲下来?用“”画出表示原因的句子。(2分)

5、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写出两个特点,并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3

2、李子的收购价一降再降

3、D

4、因为李果烂在树上和烂在地里有着天壤之别。前者只会吸干树的养分,损伤树干,后者却能化成肥料滋润树根,助李树来年长得更好。

5、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从敲李子的速度可以看出来;父亲还是一个聪明、有远见的人。从他把李子从树上打下来当作肥料可以看出来。

篇2:李子核阅读答案参考

李子核阅读答案参考

妈妈买了一些李子回来,打算吃过午饭后给孩子们吃,这些李子就放在盘子里。万尼亚从没吃过李子,他闻了又闻,心里非常喜欢这些李子,他想尝尝李子的滋味。他在李子跟前走来走去。当屋里没有人的时候,他忍不住拿了一个李子吃了。午饭前母亲数了数李子,发现少了一个。他就告诉了父亲。

吃午饭的时候,父亲说:“怎么啦,孩子们,谁吃了一个李子呀?”大家都说:“没有。”万尼亚的脸涨得向海虾那样红,可他也说:“没有,我没吃。”

父亲说:“你们不论哪一个吃了,都是不好的。但是最糟糕的还不是一点,最糟糕的是李子里面有核呀。谁要是不会吃李子,把核也咽下去,那么一天过后,他就会死的。我担心的'就是这个。”

万尼亚脸色苍白,说道:“我没有把核咽下去,我把它扔到窗子外面去了。”

于是大家都笑起来,万尼亚却哭了。

1.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万尼亚非常喜爱李子,很想吃?画出有关句子。

2. 万尼亚一听,吓得脸色苍白,说道:“我没有把核咽下去,我把它扔到窗子外面去了。”你能用几次词语来形容万尼亚此时紧张害怕的心情吗?

3.读了此文,你想对万尼亚说什么?

4.瓦尼亚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瓦尼亚的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 他总是把这些李子拿起来闻闻,他非常喜爱李子,很想吃。他老是围着李子转来转去,当房间里没有人的时候,他实在有些忍耐不住了,就抓上一个吃了。

2. 示例:惊恐万分惊慌失措大惊失色

3. 示例:犯了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承认自己的错误,要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

4.瓦尼亚是一个犯了错误不能勇敢承认的可爱的孩子。他贪吃、偷吃,但又没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但他最后的哭,可见他是想改正错误的。

瓦尼亚的妈妈是一个善于发现和纠正孩子错误的好妈妈,她不直接指出孩子的错误,采用引导的方法,使孩子说出来,既幽默又能纠正孩子的错误。

篇3:鄂教版李子核阅读答案

妈妈买来李子,放在盘子里,打算吃完饭分给孩子们。

瓦尼亚从来没有尝过李子。他不停地围着李子打转(zhuǎn zhuàn)转,一会儿去闻闻,一会儿去摸摸。他很想马上就拿一个来尝尝。

瓦尼亚黑溜溜的眼珠往四周转了一下,看看别人没有注意他,就踮起脚尖,抓起一个李子,赶快塞

(sāi sè)进嘴里去。

吃完饭后,妈妈数(shǔ shù)了一下李子,发现少了一个,就问孩子们:“你们吃过李子吗?”

大家说:“没有!”

瓦尼亚脸红得像只熟透的大番茄,也说:“没有,我没有吃!”妈妈看了看瓦尼亚,说:“谁吃了李子,这倒不要紧。可是李子有核,谁要是把李子吞下去,那么过一天就会送命的。”

瓦尼亚听了妈妈的话,吓得脸色苍白。他摇晃着两只小手,结结巴巴地说:“没有,我把核扔到窗子外面去了。”

一家人都笑了,而瓦尼亚却哭了。

篇4:鄂教版李子核阅读答案

1.zhuàn sāi shǔ

2.打转转 闻闻 摸摸 特别想尝尝李子的味道

3.瓦尼亚脸红得像只熟透的大番茄。 瓦尼哑的脸 大番茄

4.让瓦尼亚自己承认偷吃了李子(意思对即可)

5.他们觉得瓦尼亚很可爱 他害怕丧命(意思对即可)

6.这篇短文写了瓦尼亚偷吃了一个李子,妈妈发现后就说吃了李子核的人会死,瓦尼亚听了,吓得哭起来。短文告诉我们不要偷偷摸摸地做事,要做诚实的人。(意思对即可)

篇5:鄂教版李子核阅读答案

1.在画线字的正确读音下面画“ ”。

2.第2自然段中,描写瓦尼亚动作的词有 、____、,说明瓦尼亚 。

3.用“﹏﹏”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它把 比作 。

4.妈妈说吞食李子会送命,是为了 。

5.“一家人都笑了”是因为 , “瓦尼亚却哭了”是因为 。

6.短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篇6:不要抛弃学问阅读答案

胡适

①诸位毕业同学: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罢。

②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以前的功课也许有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决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来少年淘汰掉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

③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急需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

④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方才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撙(zūn,节省)衣节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

⑤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钟看10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3600多页书;30年可看11万页书。

⑥诸位,11万页书可以使你成一个学者了。可是,每天看三种小报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工夫;四圈麻将也得费你一点半钟的光阴。看小报呢?还是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你们自己的选择!

⑦易卜生说:“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⑧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们自己。

⑨再会了!你们的母校眼睁睁地要看你们十年之后成什么器。

1.作者认为“不要抛弃学问”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

2.作者在第④段中用两个“凡是”、两个“自然”强调了什么观点?

答:

3.谈谈第⑤⑥段的论证过程。

答:

参考答案:

1.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们自己。

2.研究学问的关键不在外部条件而在决心。

3.首先指出时间不是问题,然后举达尔文的例子从正面加以证明;最后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反面事例,希望学生能靠自己的选择努力做一个学者。(答案意思对即可)

篇7:不要秘诀的秘诀阅读答案

①以前在书店里常常可以看见有所谓《读书秘诀》之类的小册子,内容大致相似,其实没有什么绝对的制胜法宝。但是,有些读者贪图省力,不肯下苦工夫,抱着找秘诀的心理,结果就不免上当。因此,向他们敲一下警钟还是必要的。

②历来真正做学问有成就的学者,都不懂得什么秘诀。明代的学者昊梦祥就认为:不管你学习和研究什么东西,最怕的是不能坚持,抓一阵子又放松了。只要专心致志,坚持不断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吴梦祥对学习态度的论述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③不仅如此,古人在如何读书的问题上还有许多见解。早在宋代,陈善就主张要读活书而不要读死书,就是说不仅要体会古人著作的精神和实质,还要【甲】。虽然他的声名远不如朱熹等人,但是他的这种主张,在那个时候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

④宋儒理学的代表人物陆九渊的读书方法也有可取之处。他主张读书要【乙】。指的是对于难懂的地方可以放它过去,也许看完上下文之后,对于难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也可等日后再求解释。这个意思对于我们现在的青年读者似乎特别有用。

⑤我们现在提倡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要【丙】古代的读书人没有胆量提出这个主张,只有一个没有机会读书的木匠,曾经有过类似这种思想的萌芽,这个人就是齐国的轮扁。他认为所谓圣人之言不能完全相信。这一见地即使现在看来也是非常独到的。

⑥因此,读书的秘诀,从根本上说,也不过如此。而这些又算得是什么秘诀呢?如果一定要说秘诀,那么,不要秘诀也就是秘诀了。

(选自《燕山夜话》,有删改)

1.作者是针对什么现象阐述自己观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⑥段画线句读书的秘诀,从根本上说,也不过如此,结合文章,说说作者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读书的秘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按照③一⑤段的论证思路,将下面三个词语分别填人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

①不求甚解

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③在实际中灵活运用

参考答案:

1.有的人贪图省力,不肯下苦工夫,想在书中寻找读书的秘诀,结果上当。

2.(1)态度

(2)方法

3.③①②

篇8:不要秘诀的秘诀阅读答案

以前在书店里常常可以看见有所谓《读书秘诀》《作文秘诀》之类的小册子,内容毫无价值,目的只是骗人。但是,有些读者贪图省力,不肯下苦工夫,一见有这些秘诀,满心欢喜,结果就不免上当。现在这类秘诀大概已经无人问津了吧。

历来真正做学问有成就的学者,都不懂得什么秘诀,你即便问他,他也说不出。明代的学者吴梦祥自己定了一份学规,上面写道:

古人读书,皆须专心致志,不出门户。如此痛下工夫,庶可立些根本,可以向上。或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

在这个学规中,除了不出门户的关门读书的态度不值得提倡以外,一般都是很好的见解。事实的确是这样。不管你学习和研究什么东西,只要专心致志,痛下工夫,坚持不断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最怕的是不能坚持学习和研究,抓一阵子又放松了,这就是或作或辍,一暴十寒的状态,必须注意克服。

这种学规早在宋代就十分流行。如陈善的《扪虱新话》一书中写道: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唯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用现在的.眼光读这一段文字,也许觉得他的见解很平常。然而,我们要知道,陈善是南宋淳熙年间,即公元十二世纪后半期的人。在那个时候他就能够提出这样鲜明的主张,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他主张要读活书而不要读死书,就是说要知入知出;要体会古人著作的精神和实质而不要死背一些字句,就是说要体会古人用心处而不可死在言下。不但这样,他还反对为读书而读书的倾向。他主张读书要求实际运用,并且要用得灵活,即所谓透脱。你看他的这些主张,难道不是一种反教条主义的主张吗?

宋儒理学的代表人物中,陆九渊的读书经验也有可取之处。《陆象山语录》有一则写道:如今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接着,他又举出下面的一首诗: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这就是所谓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本来说不求甚解也并非真的不要求把书读懂,而是主张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要死扣住不放。也许看完上下文之后,对于难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后再求解释。这个意思对于我们现在的青年读者似乎特别有用。

至于我们现在提倡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个主张古代的读书人却没有胆量提出。古代只有一个没有机会读书的木匠,曾经有过类似这种思想的萌芽。这个人就是齐国的轮扁。据《庄子天道篇》记载: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何言也?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接着,轮扁还介绍了他自己进行生产劳动的经验。他的话虽然不免有很大的片面性,他不该把一切所谓圣人之言全部否定了;但是,他反对读古人的糟粕,强调要从生产劳动中去体会,这一点却有独到的见地。

我们现在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从根本上说,也不过如此。而这些又算得是什么秘诀呢?如果一定要说秘诀,那么,不要秘诀也就是秘诀了。

8.文章中引用了很多文言材料,对其所阐述的观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用吴梦祥学规的材料阐述了读书要专心致志的观点。

B.引用陈善《扪虱新话》中的材料阐述了读书须知出入法的观点。

C.引用《陆象山语录》中的材料阐述了读书须涵泳品味的观点。

D.引用《庄子天道》中的材料阐述了要用批判的眼光读书的观点。

9.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章举陈善、吴梦祥的例子侧重谈学习态度,举陆九渊的例子侧重谈学习方法。

B.以前的读者往往热衷于不肯下功夫的秘诀,现在这类秘诀已无人问津了。

C.所谓读书不求甚解,是一种在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指导下的读书方法。

D.轮扁对读书的见解在某些方面超过了理学家,已具有现代批判的眼光。

10.文章结尾说:如果一定要说秘诀,那么,不要秘诀也就是秘诀了。请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对句中三个秘诀所表达的内容作出解释。(每处不超过30个字)

答:一、二两个秘诀:

第三个秘诀:

参考答案:

8.C

【阐述了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要死扣住不放的观点】

9.C

【A陈善的例子侧重于谈学习方法,吴梦祥的例子侧重于谈学习态度。B原文为现在这类秘诀大概已经无人问津了吧。D原文为曾经有过类似这种思想的萌芽。】

10.(3分)

一、二两个秘诀指不下苦功就会读书、作文的方法;(1分)

第三个秘诀指专心致志的读书态度和科学的读书方法。(2分)

篇9:不要秘诀的秘诀阅读答案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历来真正做学问有成就的学者,都不懂得什么秘诀,你即便问他,他实在也说不出。明代的学者吴梦祥自己定了一份学规,上面写道:

古人读书,皆须专心致志,不出门户。如此痛下工夫,庶可立些根本,可以向上。或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

看来这个学规中,除了“不出门户”的关门读书的态度不值得提倡以夕卜,一般都是很好的见解。事实的确是这样。不管你学习和研究什么东西,只要专心致志,痛下工夫,坚持不断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最怕的是不能坚持学习和研究,抓一阵子又放松了,这就是“或作或辍,一暴十寒”的状态,必须注意克服。吴梦祥的这个学规对我们今天仍然有一些用处。

这种学规早在宋代就十分流行,特别是朱熹等理学家总喜欢搞这一套。但是其中也有的不是学规,而是一些经验之谈。如陈善的《扪虱新话》一书写道: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用现在的眼光读这一段文字,也许觉得他的见解很平常。然而,我们要知道,陈善是南宋淳熙年间,即公元12世纪后半期的人。在那个时候他就能够提出这样鲜明的主张,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他主张要读活书而不要读死书,就是说要知入知出;要体会古人著作的精神和实质而不要死背一些字句,就是说要体会古人用心处而不可死在言下。不但这样,他还反对为读书而读书的倾向。他主张读书要求实际运用,并且要用得灵活,即所谓“透脱”。你看他的这些主张,难道不是一种反教条主义的主张吗?他的这个主张,过去很少有人注

意,因为他的声名远不如朱熹等人,但是他根据自己读书的经验而提出了这种主张,我想这还是值得推荐的。

宋儒理学的代表人物中,如陆九渊的读书经验也有可取之处《陆象山语录》有一则写道:“如今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接着,他又举出下面的一首诗: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①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这就是所谓“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本来说不求甚解也并非真的不要求把书读懂,而是主张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要死扣住不放。也许看完上下文之后,对于难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后再求解释。这个意思对于我们现在的青年读者似乎特别有用。

注:①[涵泳]:深入体会。(节选自《不要秘诀的秘诀》)

1.文中作者肯定的读书态度和方法是什么?(最好用文中语言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关于本文行文特点和基本结构的分析,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A.作者在引述古代学者关于读书学规和方法的经验之谈后,接着对其作阐释和评述,并且融入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B.引述陆九渊的诗句后,作者只对其中一句作了评述,是因为其他诗句与读书方法和态度无关。

C.引述——评述——再引述——再评述,如此循环,是本文行文的主要特点之一。

D.本文虽然有三段引述三段评述,结构看似松散,其实是紧凑的,因为有一条读书方法和态度的主线相牵连。

3.作者在引用陆九渊的诗句后,只对其中的“未晓不妨权放过”作了阐释,而不像前面两段在引用后作全面阐述,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你的学习体验,谈谈文中倡导的读书态度和方法在我们学习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专心致志;知出知人;不求甚解

2.B

3.这段话着重论述读书要不求甚解所以只对“未晓不妨权放过”作了阐释和评述。

4.“略”。

篇10:不要秘诀的秘诀阅读答案

以前在书店里常常可以看见有所谓《读书秘诀》《作文秘诀》之类的小册子,内容大致相似,其实没什么绝对的制胜法宝。但是,有些读者贪图省力,不肯下苦工夫,抱着找秘诀的心理,结果就不免上当。因此,向他们敲一下警钟还是必要的。

历来真正做学问有成就的学者,都不懂得什么秘诀。明代的学者吴梦祥就这样认为:不管你学习和研究什么东西,最怕的是不能坚持,抓一阵子又放松了。只要专心致志,坚持不断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吴梦祥对学习态度的论述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不仅如此,古人在如何读书的问题上还有许多见解。早在宋代,陈善就主张要读活书而不要读死书,就是说不仅要体会古人著作的精神和实质,还要在实际中灵活运用。虽然他的名声远不如朱熹等人,但是他的这种主张,在那个时候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

宋儒理学的代表人物陆九渊的读书方法也有可取之处。《陆象山语录》有一则写道:“如今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他主张读书要不求甚解。指的是对于难懂的地方可以放它过去,也许看完上下文之后,对于难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也可等日后再求解释。这个意思对于我们现在的青年读者似乎特别有用。

至于我们现在提倡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代的读书人没有胆量提出这个主张,只有一个没有机会读书的木匠,曾经有过类似这种思想的萌芽,这个人就是齐国的轮扁。他认为所谓“圣人之言”不能完全相信,强调要从生产劳动中去体会,这一见地即使现在看来也是非常独到的。

因此读书的秘诀,从根本上说,也不过如此。而这些又算得是什么秘诀呢?如果一定要说秘诀,那么,不要秘诀也就是秘诀了。

(选自《燕山夜话》,有删改)

14.简要分析选文第一段在全篇的作用。(2分)

15.选文画线句中的“此”具体指代什么?请根据选文内容分条概括。(4分)

16.结合文意,说说你对“如果一定要说秘诀,那么,不要秘诀也就是秘诀了”一句的理解。(2分)

参考答案:

14.指出了有的人贪图省力,不肯下苦工夫,想在书中寻找读书的秘诀,结果上当的现象,引出自己的观点和论述。

15.①专心致志的读书态度。②在实际中灵活运用的读书方法。③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读书方法。

16.读书其实没有的秘诀,关键在于要放弃贪图省力,不下苦功夫的念头,以专心致志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去读书。

篇11:不要空喊读书阅读答案

马南邨

要读书,就应该拿起书来,一字一句地认真读下去,为什么会有空喊的呢?

空喊读书的,可能有几种人:第一种人因为自己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坐不住,安不下心,读不下去,但是又觉得读书很有必要,于是就成了空喊。第二种人因为有一些误解,以为拿起书来从头到尾读下去,就会变成读死书,所以还不敢也不肯这么做,于是也变成了空喊。第三种人因为太懒了,不愿意自己花时间去读书,只希望能找到什么秘诀,不必费很多力气,一下子就能吸收很多知识,所以成天叫喊要读书,实际上却没有读。

第三种人即便是极少数的,我们也应该耐心地给以帮助,使他们不再空喊,而认真地坐下来读书。并且对这三种人还要有所区别,采取不同的办法给以帮助。

三种人之中最难办的是懒病太深的人。这怎么办呢?惟一的办法是要促使他痛下决心,勤学苦读。虽然不必采取什么“以锥刺股”那样的办法,但是,也要有相当的发愤之心,否则是一事无成的。而只要真的勤学苦读了。那末,有时候才能可能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唐代大诗人李白“梦笔生花”的故事,不是全属无稽之谈①。古人类似这样的故事还多得很。例如,唐代鲍坚的《武陵记》一书,还写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后汉马融勤学。梦见一林花如锦绣。梦中摘此花食之;及寤①,见天下之词,无所不知。时人号为绣囊。

很明显,马融所以能够变成“绣囊”,并非真的因为他做梦吃了花儿的缘故,而是因为他用勤学苦读的缘故。

听了这个故事,如果不从勤学苦读方面去向马融学习,而光想做梦吃花儿,那又会有什么结果呢!

可是,按照懒人的想法,却很可能不从勤学苦读上着眼。他也许会想到:这真妙啊!古时马融做梦吃了花儿,醒来就能通晓天下的文词;那么,现在能不能请一位科学家,发明一种神奇的办法,比如用注射针之类,对人脑进行注射,来代替读书呢喃?如果能发明这样的方法就太好了。到那时候,打一针或者吃一服药,就能吸收多少部书;这么一来,只消一个早上就能培养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和专门人才,岂不妙哉!

当然这只不过是痴人说梦②而已,决不会真有人做这样的想法。我们当能从中体会到老老实实的读书态度的重要性,便有极大的受用。

然而,是不是一字一句从头到尾地读书,又会被批评为读死书呢?决不会的。我们反对读死书主要是指那种目的不正确的而言,并非说:认真读书都是读死书。要是这样理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有许多人根本还没有读什么书,完全说不上什么读死书或者读活书的问题。

有人老爱高谈阔论。什么事也没有做起,先要谈论个不休。大家都曾见到,有的`成天在订计划,开书目,请人讲读书方法,在许多场合都很热心地泛论读书的重要性,如此这般耗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倒不如把耗费的这些宝贵时间,放在老老实实的认真读书上面,也许可以得益非浅。

至于那种坐不住的人,只要下决心坐下来,很快就能养成习惯。这种人的毛病最轻,最好治。

一句话,读书不要空喊,到处叫嚷毫无用处。你觉得自己最需要什么知识,就赶快到图书馆去找有关的书籍,如有可能再想法买到这些书籍,抓住一天半天的时间,老老实实地从头到尾地一字一句地耐心读下去,遇到自己有用的重要材料就用本子记下来。这样做,从自己最需要的地方下手,兴趣很快也会培养起来,日积月累,就能读好多书,掌握好多知识。舍此以外,别无路子可走。

【问题】

16.请用简洁的语言提炼文章的中心论点。(2分)

17.本文列举了哪三种“空喊读书”的人?要改掉“空喊读书”的毛病,作者分别提出了哪三种办法?(12分)

第一种人:【 】

办法:【 】

第二种人:【 】

办法:【 】

第三种人:【 】

办法:【 】

18.在论述过程中,作者如何注意取舍材料,突出重点?(3分)

19.比较阅读。(8分)

冰心的《忆读书》与马南邨的《不要空喊读书》有异曲同工之妙;共同的话题【 】,旨在提倡【 】。但写作的角度不同:《忆读书》,【 】;《不要空喊读书》,【 】。

【参考答案】

16、不要空喊读书,要老老实实,勤学苦读。

17、①没有养成读书习惯。下决心坐下来,养成读书习惯。

②误以为拿起书来从头到尾读下去就会变成读死书(或“误以为认真读书就是死读书”);利用时间,认真读书。

③人太懒,只想不费气力又能吸收很多知识。痛下决心,勤学苦读。

18、在论述过程中,对于“空喊读书”的三种人,将最难办的第三种人作为主要帮助对象详细分析,针对其思想——只想用神奇的办法获得知识,“对症下药”,帮助端正读书态度。而对于第一、第二种人毛病较轻、较好治的,就作简单分析,甚至一笔带过。

19、谈读书。要认真读书(或“多读书,多积累”)。叙述个人读书经历以突出读书的作用与意义;针对“空喊读书”的毛病,提出解决的办法,帮助端正学习态度。

【《敲掉不要的李子》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阅读理解题及答案:不要欺负那个爱你的人

2.小李子获奖感言英文

3.小学语文李子教学设计

4.雅思阅读备考不要养成坏习惯

5.《绿》阅读答案

6.海燕阅读答案

7.《想念》阅读答案

8.乡愁阅读答案

9.海啸阅读答案

10.大鼠阅读答案

下载word文档
《《敲掉不要的李子》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