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信用卡诈骗罪若干问题研究

信用卡诈骗罪若干问题研究

2023-05-25 08:21:5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二十的小被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信用卡诈骗罪若干问题研究,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信用卡诈骗罪若干问题研究,希望大家喜欢!

信用卡诈骗罪若干问题研究

篇1:信用卡诈骗罪上诉状

原告:连森斌,男,生于 1955年 4月14日,汉族、韩家园林业局资源部工作,职务副科级监督员。

住址:韩家园林业局2号楼房2单元403室,电话:13555080795。

身份证:232724195504141111

原告: 张佰艳,女,生于 1955年 4月14日,汉族、韩家园林业局医院工作,职务护士。

住址:韩家园林业局2号楼房2单元403室,电话:13845761205。

身份证:23272419550414112X.

被告: 陈立东,男,汉族,生于1975年1月8日。

黑F-20532重型厢式货车的车主。

现住黑龙江省望奎县望奎镇四街24委7组557号,现在南五道街三粮店对过,红利歌舞厅南面,南六道街的靠大地,没有牌子的配货站。

身份证号码:232324197501080314.电话:13555334777,13704558745。

被告:黑龙江省阳光财产保险公司伊春中心支公司经理:刘文峰。

电话:15145805000。

地址伊春市伊春区旭日办机修社区星明楼13-17号门市。

电话:0458——6136789。

黑龙江省的总经理:于振福,电话13251588888。

第三人:赵力通的父亲赵树有。

电话:0455—6843448、15146530376.现住黑龙江省望奎县东郊乡厢兰五村大五井子屯265号。

第三人:陈立东的妻子邵志霞、电话:13704558745。

现住南五道街三粮店对过,红利歌舞厅南面,南六道街的靠大地,没有牌子的配货站。

第三人:陈立东的哥哥:陈立国,电话:13555334777。

望奎县望奎镇职业技术学校。

第三人:被告的代理律师:张勤,女。

电话:0455--6463197.黑龙江兴望律师事务所。

地址:望奎县望奎镇政府街。

第三人: 赵力通,男,生于1974年4月1日,汉族,黑F-20532重型厢式货车的驾驶员。

现住黑龙江省望奎县东郊乡厢兰五村大五井子屯265号。

身份证:232324197401151x。

电话:0455—6843448、15146530376.

一、诉讼案由:

原告人连森斌、张佰艳,因黑龙江省大兴安岭韩家园林业局励志学校女教师连蕾,在20XX年5月2日,道路交通肇事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一案。

被告和第三人乘人之危违反《保险法》,共同提供虚假证明,骗取巨额保险金12万元钱。

请求法院判决被告返回保险金,直接赔偿原告。

二、诉讼请求:

1、判决第三人黑龙江省阳光财产保险公司伊春中心支公司,按照《保险法解释》、《保险法》追回法律规定赔偿被害人的保险费,直接赔偿给原告。

2、请求中级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第七条第三款,撤销协议书,重新核定赔偿金额,特别是赔偿精神抚慰金,现在被告应该赔偿原告:95270.50元钱。

原告请求的赔偿金额,355270.50元钱(总计)--160000.00元钱(被告已经赔偿)—100000.00元钱(呼玛县法院一审判决赔偿)=95270.50元钱(现在应该赔偿)。

(1)、死亡赔偿金:231,620.00元钱(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81元乘以)。

(2)、丧葬费:11,523.00元钱(职工半年平均工资)。

(3)、丧葬的差旅费:3,097.00元(交通费:1431.00元。

住宿费:200.00元。

出差补助费:1000.00元。

材料印刷邮寄费:466.00元。

合计296,240.00元)。

(4)、精神抚慰金:7万元钱(被害人是独生女,26岁,教师,被害人的父母都已经55周岁,年龄比较大,不能够再生育。

由于被告乘人之危签订显失公平的协议书,二年来3次在呼玛县法院开庭审理依然拒绝赔偿,证实原告继续遭受到二次精神损害)。

(5)、银行利息:6900.00元钱。

(6)、诉讼费:4004.00元钱。

(7)、司法鉴定费:7906.5元。

(8)、医疗费:220.00元钱。

(9)、误工费:0.00元钱。

3、请求增加第三人赵树有、邵志霞、陈立东、张勤、刘文峰。

4、判决被告承担本案全部诉讼费、司法鉴定费,等费用。

三、事实与理由:

20XX年5月2日,被告人赵力通驾车肇事,致原告人连森斌、张佰艳的独生女连蕾死亡。

(26岁,励志学校教师)20XX年5月22日,车主:陈立东、邵志霞,哥哥:陈立国,赵力通的父亲:赵树有,乘人之危,采取欺骗的手段,骗取原告连森斌、张佰艳,等人,在没有法律部门的参与情况下,在呼玛县正祺路邮政储蓄所,签订显失公平的交通事故赔偿协议书,约定被告一次性赔偿原告26万元,被告通过邮政储蓄所给原告的存折存入16万元钱,有邮政储蓄所的证据,同时原告出具26万元收条,原告让被告出具给16万的收据,被告没有出具。

原告在20XX年7月份,以被告只给付16万元,另10万元未实际给付的理由,向呼玛县人民法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在呼玛县法院刑庭开庭的时候,被告说在呼玛县客运旅店已经给原告10万现金,没有收据没有证明人。

这个时候原告通过录音笔取得相反的录音证据,就是被告自己说没有给原告10万现金,没有给26万元钱。

原告在0月份,提出民事诉讼,呼玛县人民法院在20XX年3月10日开庭审理,被告出具26万元钱的收据,赵树有还是说给原告10万现金,原告当庭出示录音证据,并且播放被告没有给付26万元钱和10万现金的录音证据,被告质证时提出录音有编辑、修改的可能。

原告要求法庭对录音证据进行司法鉴定,被告不同意对录音证据进行鉴定。

故呼玛县人民法院启动司法鉴定程序,派两名法官和原告去望奎县通知被告参加司法鉴定。

20XX年8月9日,原告到中级法院技术室参加司法鉴定,而被告没有人来参加司法鉴定,放弃司法鉴定的权利。

原告继续要求中级法院技术室按照呼玛县法院的《司法鉴定委托书》进行司法鉴定,交鉴定费一万伍仟元钱,中级法院纪检部门摇号确定鉴定机构,现在该案依然在司法鉴定程序之中。

因此,请求中级法院判处被告对该事实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判处原告胜诉。

2、请求判处原告胜诉理由之二:

原告胜诉的关键点是:原告有相反证据链条,足以推翻被告的证据。

原告的这些录音证据,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第九条“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

(1)、相反证据链条:被告人陈立东和赵力通的父亲赵树有,在20XX0年3月10日上午,呼玛县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开庭审理被告人赵力通交通肇事赔偿的时候,被告代理律师张勤说“赵树有在呼玛县客运旅店给原告人连森斌10万现金。

”请查阅呼玛县法院民事审判庭的庭审记录。

而在20XX年7月28日上午8点多钟,赵树有在呼玛县法院外面,明确说没有给原告10万现金。

(录音证据:FILE0020:从9分开始到16分钟结束。)

连森斌说“我证据不足,你在法院说,你在旅店给我10万元钱,哪我也没办法?”

赵树有回答“嗯,不是,这个事情,我也是不知道的,对不对?”

连森斌说“都是他出主意?”

赵树有回答“跟你说,这个事,我也是不知道的,就是在哪,邮电哪,我去了,对不对?咱们说良心话吧!许多事情我不参加,我也不是没拿钱。

你说一个数,陈立东愿意拿点就拿点,我拿点,你看行不行?不行,明天我走了。”

连森斌:你拿点钱?他拿两万,你拿一万?

赵树有:不行,你要不出来钱了?你上那要钱去?3年5年不回来,你上那要钱,年龄大了,谁跑这玩意。

民事纠纷,人也不在里面蹲着,你说吧,你上那要钱去,咱们就说实在话。

连森斌:保险没有取回来那?16万太少了,太少了?你拿两万三万正常?

赵树有:加格达奇的科长车祸赔偿多少钱?

连森斌:事故不一样,不一定全责?法律判怎么也是25---26万?黑龙江省统一的。

这是非常重要的相反录音证据。

赵树有上面的话可以证明被告陈立东说“在客运旅店提前一个小时给原告人连森斌10万现金,然后,又在呼玛县正祺路邮政储蓄所给原告16万元钱转款,赵力通的父亲赵树有都参加了。

”的话是谎言,赵树有明确说不知道这个在旅店给原告10万元钱现金的事情,只是知道在邮政储蓄所给16万元钱转款的事情。

赵树有的话完全否定了被告陈立东、赵树有在开庭时候说“在旅店给连森斌10万现金”的话,进而证明被告没有给原告10万元钱现金,也就没有给原告26万元钱的赔偿。

连森斌提出了给16万太少了?赵树有没有否定,只是说不少。

(2)、相反证据链条:录音证据:FILE0020:从176分钟开始到179分钟结束。

连森斌:(对陈立国)你比你弟弟好!

陈立国:好啥啊,总骂你!

连森斌:你(陈立国)那让他(陈立东)写给我16万元钱,他不写,他多奸啊!我让他写个条,我翻过来?

邵志霞:他(她丈夫陈立东)不好啊?

连森斌:他(陈立东)不好啊!他让他写他不写啊!后来,我说这个事。

你(陈立东)写了,今天我能够翻过来这个事。

法院说我输了,你的.证据没有丢了?丢了多好?

陈立国:差一点供起来!

陈立东:你的字写的比较好,管怎么的,也是一个副科长。

上面录音是在20XX年7月28日上午,连森斌和赵树有、陈立东、陈立国、邵志霞,在呼玛县客运旅店的谈话,说的是在20XX年5月22日,在呼玛县正祺路邮政局储蓄所办理交接16万元钱和签订协议书的时候。

连森斌提到当时让他们写16万收据,陈立国也是让陈立东写16万的收据,陈立东不写的事情。

可见,他们都没有否定这个让陈立东写16万收据的事情,而且沾沾自喜。

(二)、一审法院认定事实错误、适用法律不当、判决不公,对被上诉人应该赔偿上诉人的精神损害抚慰金、误工费、交通费、医疗费及差旅费的判决明显偏低,严重违反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有关规定,极大的侵犯了上诉人应该获得的合法权益。

请求中级法院依法撤销协议书,重新核定计算赔偿数额。

(四)、伊春市阳光保险公司违反《保险法》提供虚假证明,请求中级法院判决伊春阳光保险公司,犯保险诈骗罪。

按照《保险法解释》、《保险法》追回赔偿给被害人的保险费,直接赔偿给原告。

1、保险诈骗罪的法律依据:(刑法第198条)保险诈骗罪的犯罪构成:(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保险制度和公共财产的所有权。

(2)、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保险法的规定,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方法,骗取保险金,数额较大的行为。

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个人进行保险诈骗数额在10000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

刑法规定了五种进行保险诈骗的行为:一是投保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

二是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发生的保险事故编造虚假的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的程度,骗取保险金。

三是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

四是投保人、被保险人故意造成财产损失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

五是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骗取保险金。

本案即属第五种情况,行为人只要实施了上述骗取保险金行为其中一种,就构成本罪。

(3)、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只有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包括单位和自然人才可能构成本罪。

4、主观方面由直接故意构成,并且具有非法占有保险金的目的。

被告人作为投保人、受益人符合保险诈骗罪的主体资格,伊春市阳光保险公司与被告陈立东,有保险诈骗的共同故意和共同行为,符合共同犯罪的行为要件。

而虚构标的、夸大损失程度、编造虚假事故原因、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等手段行为,这种手段行为一般通过事故鉴定人、事故证明人、财产评估人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来完成,保险诈骗行为人自己往往还难以实施,所以,立法者在第198条第4款做出规定,保险事故的鉴定人、证明人、财产评估人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为他人诈骗提供条件的,以保险诈骗的共犯论处。

我国《刑法》第198条第1款的规定,个人犯保险诈骗罪,数额较大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5年以上以下有期徒刑,并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刑法》第198条第3款规定,单位犯保险诈骗罪,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

2、关于被告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提供虚假证明骗取车辆保险的事实。

被告从开始多次的向原告要被害人独生女连蕾的死亡证明、身份证明、户口注销证明、火化证,原告问被告要死亡证明干什么?被告总是吱吱唔唔的说“肇事司机不拿钱,我们以后和肇事司机打官司,不能够我们一家赔偿,肇事司机应该赔偿。

”原告觉得有问题,就询问车辆保险的事情,被告就谎称车辆没有保险,原告就到呼玛县交警大队查询,查知被告的肇事车辆在20XX年的5月份,已向阳光财产保险公司伊春市中心支公司投保商业保险第三者责任险。

原告询问被告这个商业保险的事情,被告只好承认有商业保险,欺骗说没有交强险,而且一直不说保险金额,只是说因为没有交强险保险公司只能够赔偿6万元钱。

被告乘人之危采取欺骗手段和原告签订显失公平的赔偿协议书签订以后,被告又多次向原告要被害人连蕾的户口注销证明,原告感觉被告撒谎,就让在伊春市的亲属亲自到伊春市阳光财产保险公司营业厅查询,才得知被告在该公司投保30万商业保险第三者责任险的事实,保险赔偿达到20多万。

这样原告才知道被告多次向原告要被害人连蕾死亡证明的真正目的是骗取保险的差额,而不是被告说的为了和肇事司机打官司的用途,欺诈伎俩暴露无遗。

目前原告只是没有把被害人连蕾的户口注销证明给被告,而被害人连蕾的身份证明、死亡证明、火化证已经被被告在协议书签订的时候骗取。

20XX年11月份,原告打电话询问伊春市阳光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刘文峰“说知道这个事情,肇事车主已经来这里办理,但是,没有被害人户口注销证明,保险公司没有给办理,正在等待车主交齐理赔材料。

没有你们的话,我们不能够理赔。”

20XX年8月份,原告打电话询问伊春市阳光保险公司“保险取走没有,理赔多少钱?”

业务员孙女士回答“今年2月份取走的13万元钱。

车辆保险你问刘经理,我负责人身保险。”

原告询问经理刘文峰“我们去年已经打电话告诉你,被告没有给我们钱,你已经答应我们不给他们理赔,现在怎么给他们理赔?理赔多少钱?”

刘经理回答“不给理赔不行,人家拿来判决书,还有证明,是哈尔滨总公司总经理审批的。

车辆理赔5万元钱,人身保险13万元钱,还有交强险21万元钱。”

原告说“我女儿的户口没有注销,你们怎么给被告理赔?判决书也没有写被告已经赔偿我们26万元钱?也没有说我们败诉啊?”

刘经理说“户口没有注销,被告说有原因,有存款没有取出来。

我们按照被告说的情况,打一个没有注销户口的情况证明,报到黑龙江省阳光保险总公司审批的。

你们车祸是20XX年10月1日之前发生的,新保险法没有生效,我们可以理赔给保险人。

判决书好几个,我看不明白,你们也可以找被告直接要钱,还可以打电话给哈尔滨的总经理于振福,看看他的意见?”

原告打电话给总经理于振福询问“被告没有赔偿我们26万元钱,怎么把理赔钱取出来了?”

总经理于振福回答“如果你早给我打电话就不让被告取走了,我一年审批100多份这样的文件,没有仔细看,下面报上来材料,一般都审批。”

20XX年9月份呼玛县法院法官去伊春市阳光保险公司调查,证据证明已经理赔给被告18万元钱。

3、伊春市阳光保险公司违反《保险法解释》和《保险法》。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已于20XX年9月1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73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XX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保险法施行后成立的保险合同发生的纠纷,适用保险法的规定。

保险法施行前成立的保险合同发生的纠纷,除本解释另有规定外,适用当时的法律规定;当时的法律没有规定的,参照适用保险法的有关规定。

第三条 保险合同成立于保险法施行前而保险标的转让、保险事故、理赔、代位求偿等行为或事件,发生于保险法施行后的,适用保险法的规定。

黑F-20532重型厢式货车的车主陈立东,于20XX年2月购买该车辆后变登记产权为伊春市龙达运输公司有限公司,并与该公司签订联合经营合同。

黑F-20532重型厢式货车原来车主佟成峰,已经于20XX年6月至20XX年6月在阳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伊春中心支公司投保车辆保险,保额限额为30万元,已经过给现在的车主陈立东。

理由是,连蕾车祸赔偿案件,完全符合《保险法解释》的有关规定。

被告20XX年6月至20XX年6月,在阳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伊春中心支公司投保车辆保险,是“保险法施行前成立的保险合同发生的纠纷”,在20XX年5月2日发生车祸。

但是,新保险法解释“除本解释另有规定外”,恰恰是本解释另有规定“第三条 保险合同成立于保险法施行前而保险标的转让、保险事故、理赔、代位求偿等行为或事件,发生于保险法施行后的,适用保险法的规定。

”而这个保险事故的理赔“发生于保险法施行后的,适用保险法的规定。

”既然案件完全符合《保险法解释》,伊春市阳光保险公司,就应该按照保险法执行,现在伊春市阳光保险公司没有按照《保险法解释》执行,在呼玛县法院没有判决赔偿完毕的情况下,把保险金理赔给被告,就是违法。

4、伊春市阳光保险公司违反《保险法》: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给第三者造成损害,被保险人未向该第三者赔偿的,保险人不得向被保险人赔偿保险金。

新《保险法》“第六十五条:保险人对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给第三者造成的损害,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直接向该第三者赔偿保险金。

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给第三者造成损害,被保险人对第三者应负的赔偿责任确定的,根据被保险人的请求,保险人应当直接向该第三者赔偿保险金。

被保险人怠于请求的,第三者有权就其应获赔偿部分直接向保险人请求赔偿保险金。

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给第三者造成损害,被保险人未向该第三者赔偿的,保险人不得向被保险人赔偿保险金。

责任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对第三者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

依据20XX年10月的《保险法》第四十六条“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人未赔偿保险金之前,被保险人放弃对第三者的请求赔偿的权利的,保险人不承担赔偿保险金的责任。

保险人向被保险人赔偿保险金后,被保险人未经保险人同意放弃对第三者请求赔偿的权利的,该行为无效。”

第五十条 “保险人对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给第三者造成的损害,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直接向该第三者赔偿保险金。”

理由是,既然这个案件完全符合20XX年的《保险法》和新《保险法解释》的规定,伊春市阳光保险公司就应该按照《保险法》第六十五条执行。

现在没有法院的法律文件证明被保险人已经对第三人赔偿完毕,而且,有证据证明保险人知道被保险人没有赔偿原告。

20XX年5月份,原告已经让亲属当面告诉伊春市阳光保险公司,被告没有赔偿,原告还多次打电话告诉保险人,被告没有赔偿。

还有伊春市阳光保险公司没有被告赔偿原告的法律判决证据,就把保险金理赔给被告,是违反法律规定,应该宣布对被告赔偿无效,追回理赔的保险金,按照法院新判决书,直接向该第三者赔偿保险金。

5、伊春市阳光保险公司违反《保险法》为保险合同当事人提供虚假证明材料。

依据新《保险法》第一百三十一条“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及其从业人员在办理保险业务活动中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欺骗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

(六)、伪造、擅自变更保险合同,或者为保险合同当事人提供虚假证明材料。”

依据新《保险法》第二十八条:“保险事故发生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以伪造、变造的有关证明、资料或者其他证据,编造虚假的事故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程度的,保险人对其虚报的部分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

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有前三款所列行为之一,致使保险人支付保险金或者支出费用的,应当退回或者赔偿。”

依据10月28日的《保险法》第七章:“法律责任:第一百三十八条 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有下列行为之一,进行保险欺诈活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伪造、变造与保险事故有关的证明、资料和其他证据,或者指使、唆使、收买他人提供虚假证明、资料或者其他证据,编造虚假的事故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程度,骗取保险金的。”

显然,原告没有提供给被告《连蕾户口注销证明》,目的就是为了得到保险公司的赔偿。

被告编造谎言欺骗保险公司,阳光保险公司不应该采纳。

按照保险法规定,在没有户口注销证明的情况下,阳光保险公司不能够进行理赔。

被告把我们26岁独生女连蕾老师活生生的撞死了,还违反保险法,在被害人户口还没有注销的情况下,采取欺骗手段,提供虚假消息给伊春市阳光保险公司。

而伊春市阳光保险公司和被告串通,为保险合同当事人提供虚假证明材料上报到阳光保险总公司,骗取巨额保险费。

伊春市阳光保险公司违犯保险法,应该追回来理赔的保险金,直接向该第三者赔偿保险金。

6、被告20XX年6月至20XX年6月,在阳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伊春中心支公司投保车辆保险,按照《道路交通法》等法律规定,被告不可能没有交强险就开展运输业务,被告一定和保险公司恶意串通,隐瞒交强险的保险事实。

请求中级法院依法对被告和保险公司进行调查,追加保险公司和被告的法律责任,按照法律规定赔偿原告。

总之,请求中级法院依据《保险法》,判决伊春市阳光保险公司,违反《保险法解释》和《保险法》的理赔规定。

判决被告和伊春市阳光保险公司保险诈骗罪,向被告追回保险费,直接赔偿被害人的父母。

(五)、关于增加第三人的法律依据。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八条 二人以上共同实施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事实已经证明,被告采取的蒙骗、欺诈、胁迫和乘人之危的违法行为,在原告为失去独生女儿而失去生存信心和未来生活希望的情况下,极不情愿的与被告人陈立东签订的显失公平的“交通事故赔偿协议书”,被告没有赔偿给原告26万元钱。

原告诉被告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一案中,当事人邵志霞作为黑F-20532重型厢式货车的车主,对原告的人身损害赔偿负连带责任。

根据法律规定,赵力通的父亲赵树有、陈立东的哥哥陈立国,他们都故意参加被害人的赔偿过程和赔偿协议书的签订,他们明显存在第三人侵害债权。

第三人侵害债权,一般是指合同外的第三人明知合同债权的存在,仍然故意以损害他人债权为目的,实施某种侵权行为,致使债权人的债权部分或全部不能实现并致债权人损害的行为。

有三个要件说,即侵害债权应具备:(1)侵权行为人仅限于第三人;(2)第三人的过错形态为故意;(3)有损害债权的结果。

第三人与债务人恶意串通损害债权人的债权,构成共同侵权,应共同向债权人承担连带责任。

2、因为,案件的处理结果与第三人具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19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7条的规定,第五十六条,对当事人双方的诉讼标的,第三人认为有独立请求权的,有权提起诉讼。

对当事人双方的诉讼标的,第三人虽然没有独立请求权,但案件处理结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可以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参加诉讼的规定。

当事人邵志霞、赵树有、陈立国、张勤、刘文峰,都积极故意参加赔偿协议书签订和赔偿的全过程,具备了第三人侵害债权的三个要件,与该案件有必要的法律联系。

为了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使参与赔偿协议书签订和赔偿的当事人,必须对这个法律案件有一个调查处理责任,必须对这些当事人有一个法律约束。

所以,原告按照法律有关规定,特申请追加第三人:邵志霞、赵树有、陈立国、张勤、刘文峰,为本案被告参加诉讼,以保护原告人的合法权益,以完成法院启动的司法鉴定、判决和执行。

此致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中级人民法院。

上诉人:连森斌、张佰艳

20XX年10月28日。

篇2:信用卡诈骗罪上诉状

上诉人:苏某,男,1973年10月10日出生,汉族,大专文化,……。因涉嫌犯信用卡诈骗罪于5月28日被刑事拘留,同年7月3日被逮捕;现羁押于……市看守所。

上诉人不服福建省宁德市……号刑事判决书,特依法提出上诉。

上诉请求:

请求撤消福建省宁德市……号刑事判决书,依法改判。

上诉理由:

一、关于信用卡诈骗罪

(一) 侦查程序存在可疑之瑕疵

1、205月28日第一次讯问笔录显示,在侦察人员出示信用卡要求辨认之前,在出示对账单及消费记录要求辨认之前,被告人对自己所持有的四张信用卡申领年月日、16位卡号、四张卡16位卡号、四张卡的透支金额、四张卡的透支金额能够具体到每一万第一千每一十每一元每一角第一分,以及四张卡透支金额的总和能够具体到每一万第一千每一十每一元每一角第一分,这违背了常人的记忆能力和普通常识,是何原因?请法院查明!

2、年8月2日讯问笔录显示,事隔65天(两个月)之后,在侦察人员既未出示信用卡亦未出示对账单及消费记录的情况下,被告人仍然明确、精确的描述了四张信用卡申领年月日、16位卡号、四张卡16位卡号、四张卡的透支金额、四张卡的透支金额能够具体到每一万第一千每一十每一元每一角第一分,以及四张卡透支金额的总和能够具体到每一万第一千每一十每一元每一角第一分,这违背了常人的记忆能力和普通常识,是何原因?请法院查明!

(二) 被害人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宁德分行存在严重过错及被告人透支金额不准确

1、根据银行信用卡有效期的相关规定及被害人申请立案报告,1月18日发、9月16日发、月1月16日发的三张信用卡已经明显过期,是否换发卡片?以及连续发放是否违背银行信用卡风险相关规定?还请法院查明!

2、根据银行信用卡信用额度相关规定及被害人申请立案报告,201月18日发、209月16日发、年月1月16日发的三张信用卡表面上的信用额度是7500、5000、10000,但实际上三张卡的信用额度是共享的,即三张卡的总额度不会超过10000元。如果这样,被告人不可能三张卡都全额透支22500元!如果不是这样,信用额度超过了10000元,被害人则存在严重过错,即是被害人的过错给被告人违法透支创造了条件!因而超过部分不应当由被告人来承担责任。

3、根据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相关规定及被害人申请立案报告,11月23日起,被害人开始上送催收任务,至被告人四张卡最后透支的最早日期4月3日,已经达到五个月的逾期记录,而被害人却不采取停卡控制措施,致使被告人非法透支成功,因此,扩大的损失部分的刑事责任不应当由被告人来承担。

4、根据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相关规定及被害人提供的对账单显示,被告人可以在ATM机上一次性取出2500元(一般不可超过2000元)、可以在同一天连续两次以上在ATM机上提现(一般一天一次),以及被告人可以在网络上一次性消费10000元(在支付宝网络信用卡消费一个月不能超过500元),明显存在风险控制上的严重疏忽。这种疏忽所促成的被告人罪行的相应责任如何认定,请法庭慎重考虑。

5、根据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相关规定及被害人申请立案报告,被害人在2009年1月16日给被告人发了一张信用额度为10000元的信用卡之后又在2009年4月20日发了一张信用额度为50000元的信用卡,严重违背了正常使用六个月之后才能调整额度及调整额度不能超过50%的风险控制原则。这种违背原则的发卡致使被告人获得违法犯罪的机会,责任如何能由被告来承担?

二、关于诈骗罪

(一) 被害人可能不存在被欺诈。

1、根据相关法律,政府的招标投标属于行政行为,具有严格的程序性规定,被害人郭某、徐某、程某作为个人和公司业务人员应当明确知道相关程序规定及交纳保证金的违法性,因此,在被告人提出合股交纳保证金时,被害人存在非法目的,不存在构成诈骗罪的被害人的错误认识。

2、根据相关法律,政府的征税亦属于行政行为,有明确的征收标准和减免标准,被害人郭某作为公民,应当知道税务机关不属于商业机构、税务机关办理VIP客户的不可想象性,因此,在被告人提出为其办理VIP客户时,被害人存在非法利益观念,不存在构成诈骗罪的被害人的错误认识。

(二) 拿着“借条”来报“刑案”,说明被告人不存在非法占有的目的。

1、根据被害人的报案笔录、询问笔录,被告人在收受被害人金钱的当时就签署借条为负债证据,以利于被害人的追讨,说明被告人不具有构成诈骗罪的非法占有之目的。

2、被告人签署的借条、被害人签署的收条,说明双方对金额是否能够归还具有明确的预期,说明被害人亦明确知道被告人不具有构成诈骗罪的非法占有之目的。

最后,根据被告人及其家属的口述,被告人是因为个人原因负债,一时无法偿还上述两罪被害人的债务,虽然存在欺骗行为,但一直在采取一些行动,努力希望偿还上述债务,不具有非法占有之目的,可能不构成信用卡诈骗罪、诈骗罪,请法院全面、系统的审查并依法改判!

此致

福建省宁德市中级人民法院

篇3:信用卡诈骗罪的名词解释

信用卡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违反信用卡管理法规,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骗取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利用信用卡,一般是指使用伪造的、作废的信用卡或者冒用他人的信用卡、恶意透支的方法进行诈骗活动。信用卡在该罪中是犯罪工具,而不是犯罪对象。因此,信用卡诈骗罪,简言之就是利用信用卡体现的信用所实施的诈骗犯罪活动。

篇4:信用卡诈骗罪的名词解释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行为:

使用伪造的信用卡

所谓伪造的信用卡,是指模仿信用卡的质地、模式、版块、图样以及磁条密码等制造出来的信用卡。所谓使用,是指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利用伪造的信用卡,骗取他人财物的行为。包括用伪造的信用卡购买商品、支取现金,以及用伪造的信用卡接受各种服务等。

使用作废的信用卡

作废的信用卡,是指根据法律和有关规定不能继续使用的过期的信用卡、无效的信用卡、被依法宣布作废的信用卡和持卡人在信用卡的有效期内中途停止使用,并将其交回发卡银行的信用卡,以及因挂失而失效的信用卡。此外,使用作废的信用卡还包括使用涂改卡。所谓涂改卡是指被涂改过卡号的无效信用卡。这些信用卡本身因挂失或取消而被列入止付名单,但卡上某一个号码被压平后再压上另一个新号码用于逃避黑名单的检索。因此,涂改卡也是伪卡的一个种类。

冒用他人的信用卡

冒用是指非持卡人以持卡人的名义使用持卡人的信用卡而骗取财物的行为。根据我国有关信用卡的规定,信用卡均限于合法的持卡人本人使用,不得转借或转让,这也是各国普遍遵循的一项原则。但是,如果信用卡与身份证合放在一起而同时丢失,则可能给拾得者或窃得者创造冒用的机会。这些拾得者或窃得者在取得他人的信用卡后,可能会利用持卡人发觉遗失之前,或者利用止付管理的时间差,采取冒充卡主身份,模仿卡主签名的手段,到信用卡特约商户或银行购物取款或享受服务,这些都是冒用他人的信用卡进行诈骗犯罪的几种常见情形。

进行恶意透支

透支是指在银行设立账户的客户在账户上已无资金或资金不足的情况下,经过银行批准,允许客户以超过其账上资金的额度支用款项的行为。透支实质上是银行借钱给客户。所谓恶意透支,根据《刑法》第196条第二款的规定,是指信用卡的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善意透支和恶意透支的本质区别在于行为人在主观上的差异。两者在客观上都是造成了透支,但善意透支的行为人主观上有先用后还的意图,届时归还透支款和利息,而恶意透支的行为人透支是为了将透支款占为己有,根本不想偿还或者也没有能力偿还,在行为上采取潜逃的方式躲避债务。

依照《刑法》的规定,行为人除了实施上述四种行为之一以外,还必须具备数额较大的要件。如果数额不大,即使有上述行为,也属违法行为,不构成犯罪。至于什么是“数额较大”,目前尚无明确的司法解释。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个人诈骗数额较大是指5000元以上。信用卡诈骗罪的数额较大的起点可以参照此规定以5000元为宜。

>>>下一页更多精彩“信用卡诈骗罪的基本特征”

篇5:信用卡诈骗罪的名词解释

透支数额较大的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信用卡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如下:

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信用卡管理制度和公私财产所有权。

2.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利用信用卡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3.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自然人可成为本罪的犯罪主体。

4.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而且是直接故意,行为人主观上还必须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间接故意和过失犯罪不能构成本罪。在此应指出的是,在信用卡诈骗罪的各种行为中,行为人因行为不同,其犯罪故意也各有其特定内容而不尽相同。例如,使用伪造的信用卡和使用作废的信用卡进行诈骗犯罪的,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明知是伪造或者作废的信用卡,否则,不能构成本罪。在信用卡透支的情况下,区分善意透支与恶意透支,也应当从行为人的故意内容来分析,如果行为人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故意,则是恶意透支,反之,则是善意透支。

篇6:信用卡诈骗罪的名词解释

信用卡诈骗罪的基本特征

信用卡诈骗罪在犯罪构成上具有如下特征:

犯罪主体

根据刑法规定,本罪的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只能由自然人构成。在犯罪主体中存在以下问题:

1、单位能不能成为该罪的犯罪主体?对此学界存有分歧。否定说认为,信用卡存在使用额的限制,单位不必冒此风险去诈骗如此小的数额的财物。肯定说认为,单位持卡人在单位意志下可以实施恶意透支等信用卡诈骗行为,且实践中已发生了单位恶意透支数额巨大甚至特别巨大的案件。我们认为,单位可以也应当成为本罪的犯罪主体。因为:

(1)按照发行对象,信用卡分为单位卡和个人卡,单位既然可以作为合法持卡人和使用人,当然能够实施如恶意透支此类的诈骗活动。根据《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的规定,单位的允许透支额(无论是单笔透支额还是月透支额)都比个人要大,如果单位基于非法占有目的进行恶意透支,数额也是非常惊人的,但对单位处罚却缺乏法律依据,显然是不合适的。

(2)根据刑法177条的规定,单位可以成为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的犯罪主体,单位为实施信用卡诈骗而伪造信用卡是完全可能的,如果不规定单位成为信用卡诈骗罪的犯罪主体,那么就只能就手段行为追究刑事责任,而不能追究目的行为的刑事责任,不符合牵连犯的构成原则。

(3)刑事立法应具有协调性,与其性质类似的信用证诈骗罪可以由单位构成,而信用卡诈骗罪只能由自然人构成,在立法上明显不协调。

为此,我们建议,刑法在修订时,应规定该罪既可以由单位构成,也可以由自然人构成。不过,在修订之前,只能按照罪刑法定原则,追究直接责任人员(即自然人)的刑事责任。

2、使用作废的信用卡或者恶意透支实施诈骗的犯罪主体,是否仅限于合法持卡人?

有观点认为,使用作废的信用卡的主体既可以是持卡人,也可以是持卡人以外的人。但也有人认为只能由持卡人构成。对恶意透支行为主体的观点颇多,归纳起来,不外乎肯定说和否定说两种。对此,我们意见是这两种行为主体只能是持卡人本人,持卡人以外的人除共同犯罪外均不能成为犯罪主体。

对作废的信用卡,无论由于何种原因信用卡作废,其他人(相对于持卡人)如果可以成为行为主体,在其确实不知是作废的信用卡时定罪处罚,就可能违背了主客观一致的刑法原则。行为人在使用作废的信用卡时,无论其是否明知该信用卡是否作废,都需要冒用他人名义实施诈骗。因此,对其他人使用作废的信用卡,可以“冒用他人的信用卡”的行为定罪处理。

恶意透支是相对于善意透支而言的。善意透支是信用卡得以存在和运作的制度基础,恶意透支是基于非法占有为目的对透支权利的滥用,行为性质则完成了从私法上违约行为到公法上的犯罪行为的转变,二者具有主体的同一性。其他人为了非法占有公私财物持信用卡消费或者提取现金,都谈不上是透支行为,而是直接的诈骗活动。

恶意透支主体是否包括“骗领信用卡人”?有人认为,要对“骗领信用卡人”具体分析才能得出结论。假如把骗领信用卡可分为善意的骗领和恶意的骗领,二者的区别在于领取信用卡时是否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只是手续上的不完善进行骗领的,行为人在领取后,如果遵循信用卡管理办法和章程的规定正当使用信用卡的,可以称为“善意的骗领人”,如果为了实施诈骗活动而骗领的可称为“恶意骗领人”。“恶意骗领人”以犯罪为目的当然谈不上透支问题,故不能成为该罪的犯罪主体。“善意的骗领人”如果按照信用卡业务管理规定行事,则不具有刑法上的评价意义;其一旦实施了恶意透支,应推定主观上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这时,我们又如何界定其领取信用卡时有无犯罪意图。因此,骗领人从犯罪主体角度分为善意还是恶意缺乏实际意义。正因如此,我们认为骗领人不能成为恶意透支的犯罪主体。

犯罪主观要件

行为人在主观方面是故意,并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需要指出,刑法在修订后,该罪的罪状中没有明确规定非法占有目的,而在其它类型的诈骗罪中却规定了非法占有目的(如集资诈骗罪、合同诈骗罪),这种立法处理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分歧。有人认为应当严格按照罪刑法定的要求,刑法明文规定目的的,该目的为必备构成要件,否则,就不是必备要件。

我们认为,无论何种形式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都是其必备要件。诈骗犯罪是一种贪财性犯罪,行为本身就暗含了非法占有目的,无论是否明文规定,都是题中应有之义。至于刑法上的规定,不应引起分歧,凡是明确规定非法占有目的的,都有对应的合法行为,如,集资诈骗罪对应合法的集资行为,合同诈骗罪对应正常的合同纠纷,包括本罪中的恶意透支对应善意透支,刑法正是为了将犯罪行为与合法行为正确区分,立法技术上才作如此处理。

犯罪客体要件

本罪的客体为复杂客体,即信用卡的管理秩序和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犯罪客观要件

本罪的客观方面具体表现为四种形式:

1、使用伪造的信用卡。

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是信用卡诈骗罪的重要表现形式。伪造信用卡主要有两种行为表现,一是完全模仿真实信用卡的质地、模式、版块、图样以及磁条密码等非法制造信用卡;二是在真实信用卡基础上进行伪造,如在空白信用卡上输入其它用户的的真实信息进行复制,或者在空白卡上输入虚假信息等。另外,还有一些行为也属于伪造信用卡,如在原有信用卡上涂改、变造等。行为人必须有使用伪造的信用卡的行为,才构成本罪。所谓“使用”,是指利用信用卡的法定功能进行支付、消费、结算等行为。使用伪造的信用卡,可以是行为人自己伪造后使用,也可以是明知是他人伪造的信用卡而使用,如果行为人将伪造的信用卡出售或者单纯伪造信用卡而没有使用的,以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处理。

对自己伪造信用卡又使用的行为定性学界存在争论。一种意见认为,应当以伪造金融票证罪和信用卡诈骗罪数罪并罚;另一种意见认为,应按照牵连犯的原则从一重罪处罚。其中牵连犯说对何为重罪又有分歧:第一种观点认为,二者法定刑相同,以结果行为(信用卡诈骗罪)论处为宜。第二种观点认为,应以伪造金融票证罪处理。因为伪造金融票证罪是行为犯,而信用卡诈骗罪是结果犯;前者无数额限制,而后者有数额限制。二者虽然法定刑相同,但显然伪造金融票证罪对行为人更为严厉,因此应定伪造金融凭证罪;还有一种意见认为,行为人伪造后使用的,若数额较大,定信用卡诈骗罪,若数额达不到较大标准,定伪造金融票证罪。

对此,我们的看法是,行为人有使用自己伪造的信用卡行为,同时又把伪造的其它信用卡出售或者交予他人使用的,应当数罪并罚;如果行为人单纯为了本人使用信用卡而伪造的,使用行为达到数额较大标准才构成牵连犯;至于在牵连犯情形中,何为重罪,应当以行为的具体社会危害性和适用的刑种、刑期为标准,而不应当以法定刑的轻重为标准;如果二者程度均相当,为整体体现危害行为的特征,以结果行为即信用卡诈骗罪定罪处罚。

2、使用作废的信用卡

作废的信用卡是指因法定原因而失去效用的信用卡。根据信用卡章程,可以导致信用卡作废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形:(1)信用卡超过有效期限而自动失效;(2)持卡人在有效期内停止使用交回原发卡银行而失效;(3)因信用卡挂失而失效;无论是持卡人还是非持卡人,明知是上述已经作废的信用卡而使用的,均以本罪论处。

使用涂改卡是不是使用作废的信用卡?涂改卡按照有关规定,当然归于无效,但涂改是在作废的真实信用卡上涂改有关信息的伪造行为,是信用卡绝对无效的原因。而作废信用卡是真实信用卡因为法定原因归于无效,并非自始无效。所以,使用涂改卡应属于“使用伪造的信用卡”。

3、冒用他人的信用卡

信用卡必须由持卡人本人使用是信用卡管理的国际性规则,根据这项规则,信用卡的使用权仅限于持卡人本人,不得转借或转让。所谓“冒用他人的信用卡”即指,非持卡人未经持卡人同意或者授权,擅自以持卡人的名义使用信用卡,进行信用卡业务内的购物、消费、提取现金等诈骗行为。冒用他人的信用卡,行为人必须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这就将与借用亲属、朋友的信用卡等形式上的冒用行为区别开来。

冒用他人的信用卡仅指冒用他人的合法信用卡,而不包括伪造的、作废的信用卡。如果行为人明知是伪造或者作废的信用卡而冒用的,应属于使用伪造的或者作废的信用卡行为。

冒用信用卡不仅限于“持卡”冒用,也可以无卡冒用。如有的金融机构在互联网上设置了信用卡网上帐户,信用卡用户可以进行电子商务并网上支付,网络金融结算系统为了保护用户信用卡信息的安全,给每一位用户的信用卡设置了特殊的密码,以防止信用卡信息被他人恶意窃取和使用。这种措施虽然增强了用户信用卡信息的保密性,但密码本身也可能被冒用或者被破译,行为人通过破解的密码,获得他人信用卡信息,进而占有他人财产,本质是冒充他人身份的诈骗行为。因此,冒用用户密码进行网上信用卡支付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也应定为信用卡诈骗罪。

4、恶意透支

所谓透支,是指持卡人在发卡行帐户上已经没有资金或者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根据发卡协议或者经银行批准,允许其超过现有资金额度支取现金或者持卡消费的行为。透支实质上是银行为客户提供的短期信贷,透支功能也是信用卡区别于其它金融凭证的最明显特征。信用卡透支建立在持卡人良好的资信基础之上,因此,透支人仅限于合法持卡人,非合法持卡人利用所持信用卡进行透支的,不能认定为信用卡透支。透支可分为善意透支和恶意透支。

善意透支可分为完全合法的善意透支和不当透支。完全合法的善意透支,指持卡人完全遵循信用卡章程和发卡约定,在约定或规定的额度、期限内行使透支权,并如期归还的行为。不当透支,是指持卡人违反了信用卡章程和发卡约定,超过约定或规定的额度、期限进行透支,但经发卡银行催收后及时归还或者自动归还的行为。完全合法的善意透支与不当透支的相同之处是行为人均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其界限在于,是否遵守了信用卡章程和发卡约定。不当透支实质上是一种违约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恶意透支可分为一般违法性的恶意透支和犯罪性的恶意透支。一般违法性的恶意透支,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故意违反信用卡章程与约定进行透支,逾期不还,但诈骗金额较小的行为。一般违法性的恶意透支是行政违法行为,应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由于其社会危害性较小,不构成犯罪。犯罪性的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拒不归还的行为。犯罪性的恶意透支按照行为类型,又可分为超限额的犯罪性恶意透支和超期限的犯罪性恶意透支。一般违法性的恶意透支和犯罪性的恶意透支相同之处在于行为人均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不同之处在于是否达到了犯罪程度,实践中以是否达到了司法解释的数额为标准。二者不但有量上的区别,而且还有质上的划分;

区分上述透支的不同类型,有助于我们对恶意透支行为的认定。犯罪性的恶意透支有下列要件构成:

(1)主体要件。仅限于合法持卡人。骗领信用卡人和其他非经申办程序而基于诸如借用、拾取、收买、盗窃、抢劫等行为持有信用卡的人员,不能成为恶意透支的主体。原因前文已述,此处不赘。

(2)主观要件。行为人的主观罪过形式是故意,包括对规定限额、规定期限的明知和非法占有目的。行为人的非法占有目的一般基于对其行为的推定,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拒不归还既是行为的一个客观方面,又是推定非法占有目的的重要依据。推定过程中,要区别具有主观恶性的拒不归还与存在合理的客观因素的不能归还,前者是主观不愿,后者是客观不能。信用卡的透支本身是一种高风险的业务,银行应充分意识到其风险成本,如果持卡人在透支后,确属有不可抗力等正当理由客观上不能归还的,基于刑法的谦抑性,不应作犯罪处理。司法实践中,行为人有下列行为,可以认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持卡人巨额透支后携款逃跑的;透支用于违法、犯罪活动致使透支款项无法归还的;将透支款项用于挥霍、购买奢侈品,大大超过其实际支付能力的。

(3)客观要件。犯罪性的恶意透支的客观方面有两种表现。一是,超过规定限额透支,经催收不还,此称为超限额的犯罪性恶意透支。所谓透支限额,是指发卡银行规定的持卡人可使用的超过其实际存款余额以上的最高限额,包括单笔透支限额和月累计透支限额两种。超过限额透支的,发卡银行随时都可以催收。按照1996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精神,“不归还”是指在“收到发卡银行催收通知之日起3个月内仍不归还”;如果行为人未经催收自动归还或者在催收后归还透支款项的,不以犯罪处理,构成不当透支,承担相应民事责任。

另一是超过规定期限的透支,经催收不还的,此称为超期限的犯罪性恶意透支。《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规定,准贷记卡透支期限最长为60天,发卡行有的规定为1个月。若透支额虽没超过限额,但超过上述期限,经发卡行催收后仍未归还的,构成犯罪。催收后行为人归还的期限为3个月。如果行为人未经催收自动归还或者在催收后归还透支款项的,不以犯罪处理,构成不当透支,承担相应民事责任。

对于3个月的期限,笔者认为,信用卡诈骗罪近年来发案率呈上升趋势,其中以恶意透支为犯罪手段的居多,在此情况下,为有效预防和打击犯罪,催收还款期限应适当缩短,以防止犯罪人在催收后逃之夭夭,为侦破带来不必要的难度。由于行为人与发卡行签约时,已被明示告之可透支的最高限额与期限,其本不应当故意违反,经催收后又拒不归还,主观恶性和非法占有目的已昭然若揭,何须要给其长达3个月的期限?笔者认为,催收的期限以1个月为宜。

对“催收不还”学界也有不同理解。如有人提出催收可以催收的次数为依据,三次催告无效果的,以犯罪处理。还有人认为,对有利用信用卡透支功能进行巨额诈骗嫌疑的,即可以犯罪处理,不必以催收为必要,经立案后归还的,可视为退赃情节。对上述观点,“三次催告说”我们认为并无可操作性,三次催收既加大了发卡行的工作量,又不能防止犯罪人逃避侦查。“催收非必要要件说”虽能有效打击犯罪,但是有混淆民事与刑事界限之嫌。持卡人虽违反规定超额、超期透支,但从行为本质看,仍属于民事行为,未经催收即行立案并采用强制措施,把刑事介入民事纠纷,有违刑法谦抑性原则,并会造成刑法保护功能的过分扩张和保障功能的萎缩。

透支款还款主体不仅限于持卡人,而且还包括担保人。拒不归还的处理原则是持卡人本人拒不归还。因此,发卡行直接向持卡人催收遭拒的,即可认定犯罪,因为持卡人拒不归还时,其非法占有目的就可推定,符合全部犯罪构成要件。至于其担保人为其归还了透支款,可以作为量刑情节考虑;发卡行直接向担保人催收的,担保人归还的,持卡人不成立犯罪;担保人拒不归还,但持卡人并不知情的,不构成犯罪,持卡人知情并拒不归还的,构成犯罪。

透支数额的认定上,应注意,在超限额的犯罪性恶意透支中,透支犯罪数额是指全部透支金额,而非超过限额部分;透支犯罪数额是指透支金额本身,而不包括利息和罚息。

【信用卡诈骗罪若干问题研究】相关文章:

1.中国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2.证券公司上市问题研究

3.减少“文山会海”问题研究

4.建筑经济管理问题研究

5.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研究

6.信用卡年费

7.坐标转换模型问题研究

8.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9.惠州港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10.中国农业减灾技术创新问题研究

下载word文档
《信用卡诈骗罪若干问题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