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高适阅读答案
“不爱吃生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重阳高适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重阳高适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重阳高适阅读答案
重阳高适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重阳
高适
节物惊心两鬓华①,东篱空绕未开花。
百年将半仕三已②,五亩就④荒天一涯。
岂有白衣来剥啄④,一从乌帽自欹斜⑤。
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
【注】①华:白发。②已:停止。③就:接近,将要。④剥啄:形容轻轻敲门的声音。⑤乌帽:即乌纱
帽,明代帝王贵臣多戴乌纱帽。欹:倾斜。
8.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心绪?请简要分析。(6分)
9.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并分析。(5分)
阅读答案
8.本诗表达了诗人老鬓白、光阴荏苒的哀叹之感,艰难不遇、仕途不通的`怨愤之情,鹭潞远、身处窘境的抑郁不、平之绪?垂!勇围遵堕的垫螯至于之绪,无人来访、门庭冷落的悲凉之慨。(言之成理即可)
9 ①用典。 “东篱一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的典故,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深化了诗歌主题。
②借景抒情。借菊花未开,表达心情的寥落,借暮鸦的鸣噪,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忧闷,抒发诗人的悲戚之绪。
③对比 将诗人门前的冷清与达官显宦身边的热闹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处境的窘困。(言之成理即可)
作者简介:
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生平:
高适 (7—765年) ,汉族。唐代边塞诗人。字达夫、仲武,景县(今河北省衡水)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20岁西游长安,功名未就而返。开元去蓟北,体验了边塞生活。后漫游梁、宋。天宝三载,与李、杜同游梁园,结下亲密友谊,成为文坛佳话。
天宝八载(749年),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50岁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
这是他生活的转折点,以后仕途遂顺,创作渐稀。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渤海县侯终散常侍,世称“高常侍”。
有《高常侍集》等传世。永泰元年(765年)卒,终年65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和称“边塞四诗人”。
篇2:重阳高适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重阳高适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重阳高适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重阳
高适
节物惊心两鬓华①,东篱空绕未开花。
百年将半仕三已②,五亩就④荒天一涯。
岂有白衣来剥啄④,一从乌帽自欹斜⑤。
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
【注】①华:白发。②已:停止。③就:接近,将要。④剥啄:形容轻轻敲门的声音。⑤乌帽:即乌纱
帽,明代帝王贵臣多戴乌纱帽。欹:倾斜。
8.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心绪?请简要分析。(6分)
9.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并分析。(5分)
重阳高适_阅读答案鉴赏
8.本诗表达了诗人年老鬓白、光阴荏苒的哀叹之感,艰难不遇、仕途不通的怨愤之情,鹭潞远、身处窘境的抑郁不、平之绪—垂!勇围遵堕的垫螯至于之绪,无人来访、门庭冷落的悲凉之慨。(言之成理即可)
9 ①用典。 “东篱一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的典故,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深化了诗歌主题。
②借景抒情。借菊花未开,表达心情的.寥落,借暮鸦的鸣噪,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忧闷,抒发诗人的悲戚之绪。
③对比 将诗人门前的冷清与达官显宦身边的热闹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处境的窘困。(言之成理即可)
篇3:重阳,重阳高适,重阳的意思,重阳赏析
重阳,重阳高适,重阳的意思,重阳赏析 -诗词大全
重阳作者:高适 朝代:唐 体裁:七律 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百年将半仕三已,
五亩就荒天一涯。岂有白衣来剥啄,一从乌帽自欹斜。
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
篇4:《行行重行行》阅读答案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己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选自《古诗十九首》)
(1)这首诗的`开头叠用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
(2)诗中两次出现“相去”,各有什么含义?(4分)
答:
参考答案:
10、(1)极言其行走之远,兼有分离久远之意。用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使痛苦伤感的氛围,笼罩全诗。
(2)第一次与“万余里”组合,指两地相去之远;第二次与“日久远”组合,指夫妻离别时间之长。这都是诗中主人公思念远行人的原因。
篇5:《重有感》阅读答案
《重有感》阅读答案
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
窦融表已来关右,陶侃军宜次石头。
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与高秋!
昼号夜哭兼幽显,早晚星关雪涕收。
【注】
①这首诗与《有感二首》有直接的联系,议论的对象依然是“甘露之变”,故以“重有感”为题。大和九年(835)唐王朝内部发生“甘露之变”,一些官员密谋诛灭宦官事败,族灭株连者千余人。宦官盘踞禁宫,挟制皇帝。
②玉帐牙旗:是说刘从谏握有重兵,为一方雄藩。开城元年(836),昭义军节度使刘从谏两次上表,指斥宦官,表示要“以死清君侧”,宦官仇士良等警惕畏惧,有所收敛。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感情和主张,请从诗中概括。(3分)
(2)试赏析本诗颈联的修辞手法及效果。(3分)
【参考答案】
(1)①担忧国家命运②暗含自己愿为朝廷分忧解难③主张采取军事行动,铲除阉党④对刘从谏不积极进军的不满与失望⑤迫切希望能铲除宦官专政,恢复宫阙及皇权(任中答到3点即可,每点1分)
(2) ①比喻。
“蛟龙愁失水”比喻皇帝受制于宦官,失去权力和自由;
“鹰隼与高秋”比喻朝廷将领奋起反击宦官。
委婉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和积极进军的主张
②反问、反语。
前句“岂有”,是说眼下的事实根本不应出现,表达了强烈的义愤和对这种局面的不能容忍;后句“更无”是说理应出现竟未出现的局面,表达深切的忧愤和失望。
③对仗。
讲求对仗精工是李商隐律诗的`特点,用词、意象严密精切,
如“蛟龙”“鹰隼”,“岂有”“更无”,锤炼照应,颇有追慕杜律沉郁顿挫的风格。
(任答其中一种即可,手法、举例、效果各1分)
【简析】
此诗隐晦地表达了作者对“甘露之变”后国家政治形势的看法,诗中对刘从谏上表之事予以肯定,主张各地的武装力量进兵京城,铲除阉党,恢复皇帝的自由,为朝廷分忧,体现了作者关注国家命运的精神和强烈的正义感。全诗议论深刻,爱憎分明,用典工切,造语精严,虚词运用巧妙,文势变化跌宕。
篇6:《樊重树木》阅读答案
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来求假焉。此种植之不可已也。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
(选自《齐民要术》序)
【注释】樊重:人名。梓漆:梓树和漆树。
篇7:《樊重树木》阅读答案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然积以岁月 (2)向之笑者 (3)咸来求假焉
2、翻译
(1)时人嗤之。 (2)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3、“此之谓也”说的是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示?
篇8:《樊重树木》阅读答案
1、(1)但是 (2)从前 (3)都 2、略
3、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造作准备,有长远打算。 启示:学习也是如此。
篇9:《小重山》阅读答案
元好问
酒冷灯青夜不眠。寸肠千万缕,两相牵。鸳鸯秋雨半池莲。分飞苦,红泪晓风前。
天远雁翩翩。雁来人北去,远如天。安排心事待明年。无情月,看待几时圆!
1. 这是一首摇曳多姿的恋情词,上片结句“分飞苦,红泪晓风前”与柳永词中的名句“ , ”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
2.简要分析这首词的表现手法。(5分)
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填“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亦可)
【评分标准】:共2分。每一空1分,书写错误不给分。
2.【参考答案】:
(1)烘托,以“酒冷”、“灯青”烘托其内心的悲凉。
(2)寓情于景,鸳鸯、秋雨、半池莲都同是在池塘中。秋雨入池,池莲带雨,若含红泪,为鸳鸯分飞而苦。池莲滴雨摇风,可怜又可爱,以此表达女主人公送别时内心的.愁苦与悲伤。
(3)虚实结合,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离别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上片实写一对恋人由不忍分离到终于分离的过程。下片由实到虚,由眼前的分离而转写盼望团圆之期是虚写。着意描绘女主人公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评分标准】:共5分,写出一点给2分,表现手法和具体分析各1分,只要写出两点就给5分,意思对即可。
篇10:《除夜作 (高适)》阅读答案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1.(1)答:作者通过除夕夜在冰冷的旅馆里,青灯寒光如豆,诗人影只孤孑,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凄然的意境。
(2)答:不直写自己思念故乡,却言故乡思我,能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婉曲含蓄。
8.两首诗均写到节日、馆舍、灯,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用意是什么?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9.“故乡今夜思千里”与“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在写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哪两句诗也用了这样的写法?高适的《除夜作》末句表达了什么情感?(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参考答案:
8.得分要点:营造氛围:凄凉、凄清、冷寂抒发心绪:孤独、寂寞、伤感 (氛围1分,心绪2分,意思接近即可,抓住意象分析,酌情给分)
9.共同点:借对方写自己,以想象对方想“我 ”,来表达我的'思乡、思念亲人的感情。(或:共同之处在于将故乡之思与羁旅寒灯之下的凄然感受放在具有欢乐色彩的节日之夜)(2分) 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2分) 感情:老大无成或离乡日久、客居多年(或:将“愁鬓”的生命体验至于“明朝又一年”时间流逝的临界点,将生命有限的无奈与故乡千里的空间阻隔对应,增加表达效果。)(意思对即可,2分)
17.第一句诗中的“寒灯”渲染了除夕之夜旅馆中怎样的氛围?(2分)
18.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参考答案:
17. 凄清(孤寂、凄凉、冷清)
18. 一是除夕之夜独自一人寄居旅馆;二是对故乡亲人的无比思念;三是感慨年华易逝。
篇11:仲尼适楚文言文阅读答案
仲尼适楚文言文阅读答案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问:“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橛侏枸;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选自《庄子·达生篇》)
[注]蜩:蝉。 橛(jué) 株(zhū) 枸(gōu):短树根
(1)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3分)
译文:
(2)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2分)
译文:
(3)“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
(1)孔子要到楚国去,走过一片树林子的时候,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在拿竿子粘蝉(粘得很容易),就像在拾取一样。(3分)
(2)我头不回顾,目不侧视,不因万物而代替蝉翼(的重要),为什么捕捉不到呢?(2分)
(3)用心不分散,就聚精会神,这不就说的是驼背老人吗!(3分)
小题:见译文
参考译文
孔子要到楚国去,走过一片树林子的时候,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在拿竿子粘蝉(粘得很容易),就像在拾取一样。孔子奇怪地问:你的技术这样精巧,你有什么法则吗?”驼背老人说:我有法则。每年五六月,我就开始练习在竿子上累叠弹丸。如果能累叠上两个不落下来,那么我捕起蝉来只有十分之二三的失误;如果累叠上三个不落下来,我捕起蝉来只有十分之一的失误;如果累叠上五个不落下来,那么我捕起蝉来就像拾取那样容易了。我身子站在那里,好像枯枝一样一动不动;我的胳膊举起来,好像枯枝的枝干;虽然天地这么大,万物这么多,可是我的心中只知道蝉翼的存在,我头不回顾,目不侧视,不因为万物而代替蝉翼(的重要),为什么捕捉不到呢?”孔子回过头来对他的弟子们说:“用心不分,就聚精会神,这不就说的是驼背老人吗!”
如何分析“说明的顺序”
考点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策一: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
(1)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结构,多用在说明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南西北中等。
(2)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3)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体分类: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局部、总—分。
对策二: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的说明顺序对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文学作品阅读答题技巧
1.打破现代文阅读的神秘感,要有“答案都在原文中”的观点。
2.紧紧抓住文中的一些带有提示性的词语,如“因此”“所以”“但是”“尤其”;或概括总结性的较理性的词语,如思想、意识、现实主义、浪漫气息、奥秘、象征等。来具体推断其理性内涵和层次含义。
3.现代文阅读的核心是“概括”内容,这一点解决的办法。就是在阅读的段落内,以句号为单位,每一句概括一个意思,分条列出,不要被有些题目的“意思”“作用”“好处”所迷惑。谈“作用”“好处”“意义”,也要依托内容去淡,不可简单地说“强化了主题,深化了中心,增强了效果,十分生动形象”等词语,就应付了事。
4.多答。因为现代文阅读字数逐渐放开,那么多答一点,就会多得分。况且答多了也不扣分。多答要注意两点:(1)分条列出,概括作答,一般分数多的题,答案要与分数一致,即6分题。答3个小点即可。(2)答案不要重复或从反面去说,正面作答即可,不要用形象或描写的语言。
【重阳高适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6.《绿》阅读答案
7.海燕阅读答案
8.《想念》阅读答案
9.乡愁阅读答案
10.海啸阅读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