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父学御文言文
“小狗要穿毛衣”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造父学御文言文,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造父学御文言文,欢迎阅读!
篇1:造父学御文言文
《列子》
造父之师曰泰豆氏。造父之始从习御也,执礼甚卑,泰斗三年不告。造父执礼愈谨,乃告之曰:“古诗言:‘良弓之子,必先为箕;良冶之子,必先为裘。’汝先观吾趣。趣如吾,然后六辔可持,六马可御。”造父曰:“唯命所从。”
泰斗乃立木为涂,仅可容足;计步而置,履之而行。趣步往还,无跌失也。造父学之,三日尽其巧。
泰斗叹曰:“子何其敏也!得之捷乎!凡所御者,亦如此也。曩汝之行,得之于足,应之于心。推于御也,齐辑乎辔衔之际,而急缓乎唇吻之和,正度乎胸肊之中,而执节乎掌握之间。内得于中心,而外合于马志,是故能进退履绳而旋曲中规矩,取道致远而气力有余。诚得其术也,得之于衔,应之于辔;得之于辔,应之于手;得之于手,应之于心。则不以目视,不以策驱,心闲体正,六辔不乱,而二十四蹄所投无差;回旋进退,莫不中节。然后舆轮之外可使无余辙,马蹄之外可使无余地;未尝觉山谷之崄,原隰之夷,视之一也。吾术穷矣,汝其识之。”
【译文】
造父的师傅名叫泰豆先生。造父开始跟着他学习驾御(马车)的时候,行礼很谦恭,泰豆三年没有教(任何东西)。造父礼节上更加恭敬小心,于是(泰豆)跟他说:“古诗有言:‘擅长制造良弓的人,必须先做簸箕;擅长冶炼的人,必须先做皮革处理。’你先(注意)观看我快走的姿势。快走的姿势像我一样了,然后才可以掌握住六根缰绳,驾御好六匹马(的马车)。”造父答道:“一切照办。”
泰豆于是立起木桩作为道路,(木桩)只能放一只脚;按照(一定的)步伐(数)放置(木桩),踩着木桩行走。他快步往返,不会摔倒和走错。造父学习这个,三天就完全学会了他的技巧。
泰豆惊叹道:“你真是太聪明了!学得这么快!一般的驾御马车的人,也不过(就你现在)这样的水平了。前面你的(这些快步)行走,用的是你的脚,体会其中的技巧在你心里。推而广之到驾御方面,在协调缰绳和辔衔的时候,是快是慢让马的嘴唇感觉和你一致,让马的行动法度掌控在你的心中,从而把握住所有的节奏。在你心里得心应手,外面操控得让马也心领神会,这样就能进退走得像用绳墨画的一样笔直转弯像圆规划的一样圆,要去的地方再远也会有气力。真正学会了驾御的技术,结果在衔,(衔)响应的`是(来自)辔(的信号);辔上得到的结果,响应的是(来自)手(的信号);手上得到的结果,响应的是(来自)心。这样就不是用眼睛去看,不是用鞭子去赶,心境闲暇身体端正,六匹马的缰绳不乱,二十四个马蹄跑得不会出差错;转弯、前进、后退,没有不是中规中矩的。到这样的时候车轮之外就可以不要多余的车道,马蹄之外可以不要多余的地面;就不会觉得山川谷地有什么险,平原湿地,看它们都是一样的了。我的技术全在这了,你牢牢记住这些。”
篇2:造父学御原文及翻译
造父学御原文及翻译
造父学御
造父之师曰泰豆氏。造父之始从习御也,执礼甚卑,泰斗三年不告。造父执礼愈谨,乃告之曰:“古诗言:‘良弓之子,必先为箕;良冶之子,必先为裘。’汝先观吾趣。趣如吾,然后六辔可持,六马可御。”造父曰:“唯命所从。”
泰斗乃立木为涂,仅可容足;计步而置,履之而行。趣步往还,无跌失也。造父学之,三日尽其巧。
泰斗叹曰:“子何其敏也!得之捷乎!凡所御者,亦如此也。曩汝之行,得之于足,应之于心。推于御也,齐辑乎辔衔之际,而急缓乎唇吻之和,正度乎胸肊之中,而执节乎掌握之间。内得于中心,而外合于马志,是故能进退履绳而旋曲中规矩,取道致远而气力有余。诚得其术也,得之于衔,应之于辔;得之于辔,应之于手;得之于手,应之于心。则不以目视,不以策驱,心闲体正,六辔不乱,而二十四蹄所投无差;回旋进退,莫不中节。然后舆轮之外可使无余辙,马蹄之外可使无余地;未尝觉山谷之崄,原隰之夷,视之一也。吾术穷矣,汝其识之。”
【译文】
造父的师傅名叫泰豆先生。造父开始跟着他学习驾御(马车)的时候,行礼很谦恭,泰豆三年没有教(任何东西)。造父礼节上更加恭敬小心,于是(泰豆)跟他说:“古诗有言:‘擅长制造良弓的人,必须先做簸箕;擅长冶炼的人,必须先做皮革处理。’你先(注意)观看我快走的姿势。快走的姿势像我一样了,然后才可以掌握住六根缰绳,驾御好六匹马(的马车)。”造父答道:“一切照办。”
泰豆于是立起木桩作为道路,(木桩)只能放一只脚;按照(一定的)步伐(数)放置(木桩),踩着木桩行走。他快步往返,不会摔倒和走错。造父学习这个,三天就完全学会了他的.技巧。
泰豆惊叹道:“你真是太聪明了!学得这么快!一般的驾御马车的人,也不过(就你现在)这样的水平了。前面你的(这些快步)行走,用的是你的脚,体会其中的技巧在你心里。推而广之到驾御方面,在协调缰绳和辔衔的时候,是快是慢让马的嘴唇感觉和你一致,让马的行动法度掌控在你的心中,从而把握住所有的节奏。在你心里得心应手,外面操控得让马也心领神会,这样就能进退走得像用绳墨画的一样笔直转弯像圆规划的一样圆,要去的地方再远也会有气力。真正学会了驾御的技术,结果在衔,(衔)响应的是(来自)辔(的信号);辔上得到的结果,响应的是(来自)手(的信号);手上得到的结果,响应的是(来自)心。这样就不是用眼睛去看,不是用鞭子去赶,心境闲暇身体端正,六匹马的缰绳不乱,二十四个马蹄跑得不会出差错;转弯、前进、后退,没有不是中规中矩的。到这样的时候车轮之外就可以不要多余的车道,马蹄之外可以不要多余的地面;就不会觉得山川谷地有什么险,平原湿地,看它们都是一样的了。我的技术全在这了,你牢牢记住这些。”
篇3:造父学御古代寓言故事
造父是古代的驾车能手,他在刚开始向泰豆氏学习驾车时,对老师十分谦恭有礼貌。可是3年过去了,泰豆氏却连什么技术也没教给他,造父仍然执弟子礼,丝毫不怠。这时,泰豆氏才对造父说:“古诗中说过:擅长造弓的巧匠,一定要先学会编织簸箕;擅长冶金炼铁的能人,一定要先学会缝接皮袄。你要学驾车的技术,首先要跟我学快步走。如果你走路能像我这样快了,你才可以手执6根缰绳,驾驭6匹马拉的大车。”
造父赶紧说:“我保证一切按老师的教导去做。”
泰豆氏在地上竖起了一根根的木桩,铺成了一条窄窄的仅可立足的道路。老师首先踩在这些木桩上,来回疾走,快步如飞,从不失足跌下。造父照着老师的示范去刻苦练习,仅用了3天时间,就掌握了快步走的'全部技巧要领。
泰豆氏检查了造父的学习成绩后,不禁赞叹道:“你是多么机敏灵活啊,竟能这样快地掌握快行技巧!凡是想学习驾车的人都应当像你这样。从前你走路是得力于脚,同时受着心的支配;现在你要用这个原理去驾车,为了使6匹马走得整齐划一,就必须掌握好缰绳和嚼口,使马走得缓急适度,互相配合,恰到好处。你只有在内心真正领会和掌握了这个原理,同时通过调试适应了马的脾性,才能做到在驾车时进退合乎标准,转弯合乎规矩,即使跑很远的路也尚有余力。真正掌握了驾车技术的人,应当是双手熟练地握紧缰绳,全靠心的指挥,上路后既不用眼睛看,也不用鞭子赶;内心悠闲放松,身体端坐正直,6根缰绳不乱,24只马蹄落地不差分毫,进退旋转样样合于节拍,如果驾车达到了这样的境界,车道的宽窄只要能容下车轮和马蹄也就够了,无论道路险峻与平坦,对驾车人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这些,就是我的全部驾车技术,你可要好好地记住它!”
篇4:造父学车中国寓言故事
造父学车中国寓言故事
造父是古代的驾车能手,他在刚开始向泰豆氏学习驾车时,对老师十分谦恭有礼貌。可是3年过去了,泰豆氏却连什么技术也没教给他,造父仍然执弟子礼,丝毫不怠。这时,泰豆氏才对造父说:“古诗中说过:擅长造弓的巧匠,一定要先学会编织簸箕;擅长冶金炼铁的能人,一定要先学会缝接皮袄。你要学驾车的技术,首先要跟我学快步走。如果你走路能像我这样快了,你才可以手执6根缰绳,驾驭6匹马拉的大车。”
造父赶紧说:“我保证一切按老师的.教导去做。”
泰豆氏在地上竖起了一根根的木桩,铺成了一条窄窄的仅可立足的道路。老师首先踩在这些木桩上,来回疾走,快步如飞,从不失足跌下。造父照着老师的示范去刻苦练习,仅用了3天时间,就掌握了快步走的全部技巧要领。
泰豆氏检查了造父的学习成绩后,不禁赞叹道:“你是多么机敏灵活啊,竟能这样快地掌握快行技巧!凡是想学习驾车的人都应当像你这样。从前你走路是得力于脚,同时受着心的支配;现在你要用这个原理去驾车,为了使6匹马走得整齐划一,就必须掌握好缰绳和嚼口,使马走得缓急适度,互相配合,恰到好处。你只有在内心真正领会和掌握了这个原理,同时通过调试适应了马的脾性,才能做到在驾车时进退合乎标准,转弯合乎规矩,即使跑很远的路也尚有余力。真正掌握了驾车技术的人,应当是双手熟练地握紧缰绳,全靠心的指挥,上路后既不用眼睛看,也不用鞭子赶;内心悠闲放松,身体端坐正直,6根缰绳不乱,24只马蹄落地不差分毫,进退旋转样样合于节拍,如果驾车达到了这样的境界,车道的宽窄只要能容下车轮和马蹄也就够了,无论道路险峻与平坦,对驾车人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这些,就是我的全部驾车技术,你可要好好地记住它!”
泰豆氏在这里强调了苦练基本功的极端重要性。要学会一门高超的技术,必须掌握过硬的基本功,然后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学习驾车如此,做其他任何事情也都应当这样。
篇5:文言文:祭父文
文言文精选:祭父文
公元二零一四年,农历甲午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九时许,父殇!今不孝女谨呈鱼肉素蔬之仪,跪拜于家父灵前,祭曰:父魂渺渺,游丝珍细,慕恋人间,遁归西天。三十余载,父女情深,咔然截止,悲哉丧哉!吾之生命,父予父给,本是无缘,幸父可怜,抵抗计生,保存至今。父在尤叨:如无当初,一念之间,琐事缠身,抛之弃之,轻而易举。可女心跳,骨血相连,不忍丢之。今时想起,泪沾襟衣!父已不在,音容留存。每次翻阅,呆若神往,仿若父在,却又深知,其实今时,已经惘然。长听母言:父亲少时,丧母孤丁,衣破褴褛,无人缝补,取一铅丝,胡乱绞扎。一岁春秋,十岁寒暑,二十成年,娶妻生子,家庭温馨,邻里羡慕。吾记少时,父亲伟岸,净面洁衣,黑鞋皮包,行色匆匆,天南海北,江湖车船,一羁千里。每次父归,姊妹三人,争前恐后,打开行囊,苹果清香,扑鼻而入,笔砚素纸,外乡书信;千里奔波,为吾为姐,两系红裙,迎风飘展,招人羡艳,风靡全村。父归来兮,灶台肉香,餐桌芬芳。父归来兮,母笑颜开,冬袄夏衫,棉绒布鞋,粗布帐纱,针纳锦被,虽简犹繁。堂前秋千,卧室地砖,柜上冬青,脚下藤席,小院青瓦,大厅炉香,诸等杂什,皆出父手。春节元宵,对联花灯,父亲制裁,亲裱门楹。一岁枯荣,十载风雨,二十中年,突降灾难,父病卧床,家道萎靡,从此不振。
记得当年,人言将亡,母悲姐伤,兄泣吾惘,飘摇之家,亲眷远离,无栖无落。辛得老天,悯然助之,父体回还,重新站起。家母念叨:一家之里,如无一主,家不成家,庭不算庭,即使病怏,好是缺梁。从今往后,二十余载,母挑大梁,照顾病父,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兄长犹少,考第为一,踏步金陵,求学四载。吾忆那时,九月轻寒,晨阳微照,叶黄摇摇,落碾轻尘,父背行囊,欲送百里。母亲含泪,挥手一霎,留念眼际。隔之三年,春明清雨,草甲尖尖,桃花妖娆,柳树飞扬,吾随父亲,赴宁探兄,莫愁湖边,因贫守困,天天面食,父怜兄饥,买只烤鸭,骨脆肉肥,余香犹在。一晃至今,悠悠岁月,真如父容,宛如眼前。一岁寒凉,十岁骄阳,二十弹指,别乡登宁,有八余载。如前十年,父病常犯,四年一周,人心惶惶,步步为营,提心吊胆。值此多年,吾生年轻,恋爱结婚,成家生女,夫爱女乖,其乐融融。曾接父来,小住几日。总念父病,不得长寿,慰挽多日,终不长久。
二零一四,正月十五,天寒地冻,金陵萧肃。一直相信,二十多年,每次病起,父皆挺过,此次发病,如是之前,终归会好。忙于工作,疏于照看,周末探视,以为做足,其实不然,父之生机,渐渐耗尽,期我长留,有话交代。终于一天,不管尘世,纷扰多寡,吾决长守,陪父数日,匆匆赴宁,火车过半,兄来电话,父已昏迷,骤然呆住:时日不多,可是晚矣!下车狂奔,父已一息,不言不语。晚矣晚矣!原来此生,今时今刻,最悔之事,没与父亲,浅言几句!灵堂幡动,月里荒凉,不是父亲,心脏沸然,红火灰烬,青烟飘摇,披麻戴孝,悔痛不己。如今父魂,遁归西天,难睹容颜,难听其声,难闻其息,难抚其手,唯有梦里,常常相见,终究是梦,醒来不见,伸手难触,痛心痛心!愿父英灵,早登天堂,魂来家里,长围吾旁,不离不弃!永世永远!
呜呼
尚飨
不孝女泣上
篇6:晏子仆御文言文翻译
晏子仆御文言文翻译
【原文】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者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洋洋,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以是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
为:担任。
仆御:驾驶车马的人。
御:车夫。
为:替。
相:辅佐国君主持国家大事的最高官吏。后来称作相国,宰相。这里是动词,做相国。
门间:门缝。间,缝隙。
拥大盖:(头顶上)撑着大的车篷。拥,戴,撑。盖,古代车上遮蔽阳光和雨的伞。
策驷马:用鞭子赶着四匹(高大的)马。策,用鞭子赶马,动词。驷,同驾一车的四匹马。
扬扬:得意的样子。
得:得意。
既而:不久。
请:请求。
去:离开,即和丈夫离婚。
故:缘故,原因。
长不满六尺:身长较矮(古代尺短)。
妾:古代女子表示谦卑的自称。
志念:志向和兴趣。
自下:自卑,自以为不足,与“自高”相对。
抑损:谦逊,抑制(自己的骄态)。
窥:偷看。
子:你。
足:满足。
意:人或事物流露出的情态。此处指神气,表情。
【翻译】
晏子担任齐国的宰相,有一天坐车子出门。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她的丈夫为晏子驾车,撑着大车篷,用鞭子赶着四匹大马,意气纷发,十分得意。车夫已经回到家里,他的妻子请求离开。车夫问这其中的原因,他的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担任齐国的.宰相,名声在各诸侯国中都很显赫。现在我看他出门,他的志向心思十分深远,常常有意降低自己的身份。如今你身高八尺,却只是个替人赶车的车夫,然而看你的样子,好像还觉得很满足。这就是我要离开你的原因。”从这件事后,车夫常常抑制自己的骄态,谦虚退让。晏子对此感到奇怪便询问车夫,车夫如实回答,于是晏子推荐他做了大夫。
篇7:宋人御马文言文翻译
宋人御马文言文翻译
原文
宋人有取道者①,其马不进,倒而投之鸂水②。又复取道,其马不进,又倒而投之鸂水。如此者三。虽造父之所以威马③,不过此矣。不得造父之道,而徒得其威,无益于御。人主之不肖者,有似此。不得其道,而徒多其威。威愈多,民愈不用。亡国之主,多以多威使其民矣。故威不可无有,而不足专恃。譬之若盐之于味,凡盐之用,有所托也④,不适则败托而不可食。威亦然,必有所托,然后可行。
翻译
宋国有个赶路的人,他的马不前行了,他在马脖子上砍上一刀将它丢进水河里。重又赶路,马还是不走,他又在马脖子上砍上一刀将它丢进水河里。这样做了有三次。虽然是造父对马发威,也不过如此,学不到造父训马的方法,只学到发威的手法,对驾御的方法没有帮助。
注释
①取道:赶路。②倒:断首。鸂水:即溪水。③造父:古代善于御马的`人,曾为周穆王的御者。威马:对马树立自己的威严。④托:依托。
通假字
取
取通趣,赶;如“宋人有取道者”。
古今异义
所以
今常用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文中古义:用来……的方法;如“虽造父之所以威马,不过此矣”。
然后
今常用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文中古义:这样以后;如“必有所托,然后可行”。
不适
今常用义:(身体)不舒服。文中古义:不适量;如“不适则败托而不可食”。
托
今常用义:手掌或其他东西向上承受(物体)。文中古义:依仗;如“凡盐之用,有所托也”。
一词多义
进
(1)动词,前进;如“宋人有取道者,其马不进”。
(2)动词,出仕;如“是进也忧,退也忧”。(《岳阳楼记》)
虽
(1)连词,即使;如“虽造父之所以威马,不过此矣”。“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2)连词,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过
(1)动词,超过;如“虽造父之所以威马,不过此矣”。
(2)动词,走过,经过;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动词,犯错误;如“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复
(1)副词,又,再;如“又复取道”。“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观刈麦》)
(2)动词,恢复;如“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
(3)动词,回答;如“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道
(1)名词,道路;如“宋人有取道者”。
(2)名词,道理,道义;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动词,说;如“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
用
(1)动词,使用;如“威愈多,民愈不用”。“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2)动词,需要;如“木兰不用尚书郎”。(《木兰诗》)
足
(1)动词,值得;如“故威不可无有,而不足专恃”。
(2)动词,足够;如“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行
(1)动词,施行;如“威亦然,必有所托,然后可行”。
(2)动词,行走;如“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3)动词,运行;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如一般动词
“而徒多其威”中的“多”是形容词用如一般动词,即“增加”;该句可译为“而只是滥施淫威”。
2.名词用如一般动词
“虽造父之所以威马”中的“威”是名词用如一般动词,即“树立威严”;该句可译为“即使是造父用来对马树立威严的办法”。
篇8:沈括造弓文言文翻译
沈括造弓文言文翻译
原文
予伯兄善射,自能为弓。其弓有六善:一者性体少而劲,二者和而有力,三者久射力不屈,四者寒暑力一,五者弦声清实,六者一张便正。凡弓性体少则易张而寿,但患其不劲。欲其劲者,妙在治筋。凡筋生长一尺,干则减半,以胶汤濡而梳之,复长一尺,然后用,则筋力已尽,无复伸弛。又揉其材令仰,然后傅角与筋。此两法所以为筋也。凡弓节短则和而虚(虚谓挽过吻则无力),节长则健而柱。(柱谓挽过吻则木强而不来。节谓把梢裨木,长则柱,短则虚)。节若得中则和而有力,仍弦声清实。凡弓初射与天寒,则劲强而难挽;射久、天暑,则弱而不胜矢。此胶之为病也。凡胶欲薄而筋力尽,强弱任筋而不任胶,此所以射久力不屈、寒暑力一也。弓所以为正者,材也。相材之法视其理,其理不因矫揉而直中绳,则张而不跛。此弓人之所当知也。
译文
我大哥擅长射箭,自己也能够造弓。他造的弓有六个优点:第一,弓体轻巧而强劲;第二,开弓容易而有力;第三,多次发射,弓力不减弱;第四,天寒暑热,弓力始终一致;第五,射箭时弦声清脆、坚实;第六,开弓时弓体正,不偏斜。
一般说来,弓体轻巧就容易拉开而且寿命长,只是怕弓力不强劲。要想弓力刚劲,关键在于整治筋。大凡生筋长一尺,干了就缩短一半,用胶液浸泡而后梳理直,又恢复到一尺,然后再使用,那么筋力就已经涨到了尽头,不会再伸长松弛了。又揉制做弓的木材,使它向开弓相反的方向仰曲,然后在上面黏结上角和筋。这是整治筋的两个方法。
大凡弓的把手短,那么开弓就容易,但弹力小(这是说拉开弓弦超过射箭人的嘴唇部位,但是缺乏弹力)。弓的把手长,那么弓就硬,但很难拉开(这是指将弓拉开超过射箭人的嘴唇部位,但是弓臂木材很强硬而不顺势弯曲。弓节是指弓臂上安装的衬木,弓的.把手长就很难开弓,把手短就缺少弹力)。弓节如果长短适中,那么开弓就容易而又有力,而且弦声清脆质实。
凡是弓刚开始使用或是在天冷的时候,弓就很强劲而难以拉开,使用久了和在天热的时候,弓力就弱,箭也射不远。这是胶造成的弊病。大凡胶要涂得薄而筋力要涨尽,弓力的强弱依靠筋而不依靠胶。这是弓久射而力量不减弱、寒暑变化而弓力始终一致的原因。
弓体端正而不歪斜是由木材决定的。选择木材的方法是看它的纹理,它的纹理不经过矫正揉制而原来就是直的,那么开弓就不会歪斜。这些道理是制弓的人应当知道的。
鉴赏
弓在我国历史上长期作为主要的远射兵器,古人极为重视弓的制作,积累了一套完整的造弓理论。沈括从材料和工艺方面评价弓的“六善”,对此作出了精辟的论述。 材料的选择上,制弓的材料需要“性体少而劲”,即要求材料质量轻而强度高。在现代材料力学中,这是一个应当优先考虑的原则。
制作工艺方面,沈括强调角筋、干材的整治。角筋要用胶液多次浸泡,使它“无复伸弛”,不再产生残余变形;干材则需要反复揉制,使其承受反方向的作用力。这一过程也就是对材料施加预应力作用,让它们产生抗拉力,符合现代结构力学原理的。
沈括所概括的制弓经验几乎每一条都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为后代的兵器制造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造父学御文言文】相关文章:
1.文言文怎么学
3.学弈文言文翻译
4.为学文言文翻译
6.学奕文言文翻译
9.造句子
10.造比喻句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