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宋太宗学书文言文翻译

宋太宗学书文言文翻译

2022-08-25 08:38:3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Rth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宋太宗学书文言文翻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宋太宗学书文言文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宋太宗学书文言文翻译

篇1:宋太宗学书原文翻译

宋太宗学书原文翻译

宋太宗学书原文翻译

【原文】

太宗朝,有王著者学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注释】

1太宗朝:指宋太宗赵光义执政时期。朝,临朝,统治。

2听政:处理政务。

3内侍:此指太监。

4规:告诫。

5益:更加。

6者:……的人 。

7法:方法,窍门 。

8余:闲暇·多余的时间 。

9留心:注意,注重 。

10笔札:此处指书法。

11数:数次、许多次。

12遣:派遣。

13示:给…看。

14刻意:专心。

15善:好。

16临:临摹。

17或:有人。

18绝:极。

19遽:马上,立刻

20恐:担心。

21规:规劝。

22固:固然。

译文:

宋太宗当政的时候有一个叫王著的人学王羲之的`书法,十分有心得,在翰林苑当侍书。皇帝处理政事之余,还注重练书法,好几次派内侍拿自己写的书法给王著看,王著次次都说(写得)不好,于是太宗就努力的临摹学习,后来(太宗)又拿书法来询问王著(的意见),王著还是像先前一样说(书法写得不好)。有人问他的意图,王著说:“虽然写得好,但是如果那么快就说好,恐怕圣上就不再(对书法)用心。那之后,皇帝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越前古,世人都认为这是王著勉励他的得益。

篇2:宋太宗

宋太宗

宋太宗(939~9)赵炅,汉族,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父亲赵弘殷,追赠宣祖,母亲杜太后。在其兄弟中,除去早夭者,太宗排行居中,比太祖小12岁,比秦王赵廷美大8岁。太祖驾崩后,38岁的赵光义登基为帝,在位共(976~997年),目录

生平个人履历生平

宋太宗赵炅(jiǒng )(原名匡V,建隆元年改为光义),宋朝第二位皇帝,宣祖和杜太后第三子,太祖亲弟,后晋天福四年己亥年十月七日甲辰(939年11月20日)生于开封府浚仪县崇德坊护圣营官舍〔开宝九年(976年),太宗把这天定为“乾明节”;淳化元年(990年),又改为“寿宁节”〕,属相猪。最早,太宗母亲杜太后梦见神仙捧着太阳授予她,从而有娠怀孕;直到太宗出生的当天夜晚,红光升腾似火,街巷充满异香。

太宗开宝九年十月二十一日(976年11月15日)―至道三年三月二十九日(997年5月8日)在位,在位共计22年,年号太平兴国:开宝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977年1月14日)―太平兴国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984年12月16日)、

雍熙:太平兴国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984年12月16日)―雍熙五年正月十七日(988年2月7日)、

端拱:雍熙五年正月十七日(988年2月7日)―淳化元年正月一日(990年1月30日)、

淳化:淳化元年正月一日(990年1月30日)―至道元年正月一日(995年2月3日)、

至道:至道元年正月一日(995年2月3日)―至道三年三月二十九日(997年5月8日),年号使用22年。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十一月,上尊号应运统天圣明文武皇帝,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改尊号应运统天睿文英武大圣至明广孝皇帝。至道三 年二十九日癸巳(997年5月8日),太宗崩殂于万岁殿,殡于殿之西阶,庙号太宗,群臣上谥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十月十八日己酉,葬太宗于永熙陵(今河南巩义西村镇滹沱村东北)。

大中祥符元年(10)八月初一日己丑,加谥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大明广孝皇帝,大中祥符五年(1012)闰十月十一日乙亥,再加谥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

个人履历

太宗从小聪颖和不群,与别的孩子游戏,都畏服于他。太宗22岁时,参与 陈桥兵变 ,拥立其兄赵匡胤为帝,封为晋王,曾参与太祖统一四方的大业。太宗治政有为,不善武功。太宗即位后,继续进行统一事业,鼓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扩大科举取士规模,编纂大型类书,设考课院、审官院,加强对官员的考察与选拔,进一步限制节度使权力,力图改变武人当政的局面,确立文官政治。这些措施顺应了历史潮流,为宋朝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因为急功好利,几次北伐攻辽都受挫,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移师幽州,试图一举收复燕云十州,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展开激战,宋军大败,宋太宗被耶律休哥射伤,乘驴车逃走。他两度伐辽失败,导致四川王小波、李顺农民起义。因此太宗转而执行守内虚外的政策。晚年政治大计循规蹈矩,使宋朝渐渐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给宋代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执政措施,还得从他的继位说起。按照封建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度,赵光义根本是与大宋皇位无缘的,但最后却是他继承了他哥哥的遗产。这一特殊的继承结果对大宋朝的政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此点甚至在太宗个人的性格、生活上都有所反映。

烛影斧声

汴京 午门石狮 开宝 九年(976年)十月二十日,宋朝的缔造者太祖忽然驾崩,年仅50岁。二十一日,晋王 赵光义 即位,这就是太宗。太祖英年而逝,太宗继位又不合情理,于是引出一段千古之谜。

十九日夜,大雪飞扬,太祖命人召时任 开封府 尹的晋王光义入宫。光义入宫后,太祖屏退左右,与光义酌酒对饮,商议国家大事。室外的宫女和宦官在烛影摇晃中,远远地看到光义时而离席,摆手后退,似在躲避和谢绝什么,又见太祖手持 玉斧 戳地,“嚓嚓”斧声清晰可闻。与此同时,这些宫女和宦官还听到太祖大声喊:“好为之,好为之。”两人饮酒至深夜,光义便告辞出来,太祖解衣就寝。然而,到了凌晨,太祖就驾崩了。得知太祖去世, 宋皇后 立即命宦官 王继恩 去召皇子德芳入宫。然而,王继恩却去开封府请光义,而光义也早已安排精于医术的心腹 程德玄 在开封府门外等候。程德玄宣称前夜二鼓时分,有人唤他出来,说是晋王召见,然他出门一看并无人,因担心晋王有病,便前来探视。二人叩门入府去见光义,光义得知召见,却满脸讶异,犹豫不肯前往,还说他应当与家人商议一下。王继恩催促说:“时间久了,恐怕被别人抢先了。”三人便冒着风雪赶往宫中。到皇宫殿外时,王继恩请光义在外稍候,自己去通报,程德玄却主张直接进去,不用等候,便与光义闯入殿内。

宋皇后得知王继恩回来,便问:“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却说:“晋王到了。”宋皇后一见光义,满脸愕然,但她位主中宫,亦晓政事,心知不妙,便哭喊道:“我们母子性命都托付于官家了。”官家是对皇帝的称呼,她这样喊光义,就是承认光义做皇帝了,赵光义也伤心流泪说:“共保富贵,不用担心。”于是,赵光义便登基为帝。

太祖之死,蹊跷离奇,但太宗抢在德芳之前登基却是事实。太宗的继位也就留下了许多令人不解的疑团。因此,历来便有太宗毒死太祖之说。太祖本人身体健康,从他生病到死亡,只有短短两三天,可知太祖是猝死的,而光义似乎知道太祖的死期,不然他不会让亲信程德玄在府外等候。

太祖不明不白地死后,太宗为了显示其即位的合法性,便抛出了其母杜太后遗命的说法,即所谓的“ 金匮之盟” 。杜太后临终之际,召赵普入宫记录遗命,据说当时太祖也在场。杜太后问太祖何以能得天下,太祖说是祖宗和太后的恩德与福荫,太后却说:“你想错了,若非周世宗传位幼子,使得主少国疑,你怎能取得天下?你当吸取教训,他日帝位先传光义,光义再传光美,光美传于德昭,如此,则国有长君,乃是社稷之幸。”太祖泣拜接受教训。杜太后便让 赵普 将遗命写为誓书,藏于金匮之中。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金匮之盟”的重重迷雾也未能揭开,后人推测是太宗和赵普杜撰出来以掩人耳目的。那么,到底太祖是否有传位光义之意呢?据说太祖每次出征或外出,都让光义留守都城,而对于军国大事光义都参与预谋和决策。太祖曾一度想建都洛阳,群臣相谏,太祖不听,光义亲自陈说其中利害,才使得太祖改变主意。光义曾患病,太祖亲自去探望,还亲手为其烧艾草治病,光义若觉疼痛,太祖便在自己身上试验以观药效,手足情深,颇令人感动。太祖还对人说:“光义龙行虎步,出生时有异象,将来必定是太平天子,福德所至,就连我也比不上。”有人便以此推测太祖是准备将皇位传给弟弟光义的'。但是,这样的说法难以经得住推敲,无非是后人的臆测而已。

姑且不论太宗是否毒杀太祖,是否编造“ 金匮之盟 ”,这种 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方式与传统的父子相传相比,可谓名不正,言不顺。因此,太宗继位后首先要采取系列措施来安抚人心,巩固帝位。

太宗一即位,就改年号为“ 太平兴国 ”,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业。对于此次皇位更替中涉及的关键人物,都做了一番安排。他任命其弟赵廷美为开封尹兼 中书令 ,封齐王,德昭为节度使和 郡王 ,德芳也封为 节度使 。太祖和廷美的子女均称为皇子皇女,太祖的三个女儿还封为国公主。太祖的旧部 薛居正 、 沈伦 、 卢多逊 、 曹彬 和 楚昭辅 等人都加官晋爵,他们的儿孙也因此获得官位。而一些太祖在世时曾加以处罚或想要处罚的人,太宗都予以赦免。

除此之外,太宗更注重培养和提拔自己的亲信。其实,太宗早在继位前就已经紧锣密鼓地进行布局了。太宗任 开封府 尹长达之久,正是 韬光养晦 之时,他在此期间组织了一股举足轻重的政治势力。据统计,光晋王的幕府成员便有60人之多。与此同时,赵光义还有意结交不少文官武将。即便是太祖的旧部,诸如楚昭辅和卢多逊等掌握实权的朝中要员,太宗都着意加以结纳。这两人都与太宗关系密切,在太宗继位后都升了官。太宗继位后,其幕府成员如 程羽 、 贾琰 、 陈从信 、 张平等人都陆续进入朝廷担任要职,慢慢替换太祖朝的大臣。此外,太宗还罢黜了一批元老宿将如 赵普 、 向拱 、 高怀德 、 冯继业 和 张美 等,将他们调到京师附近做官,便于控制。

不过,太宗改变太祖朝政局的最重要的措施当是扩大科举的取士人数,他在位时期,第一次科举就比太祖时代最多的数字猛增了两倍多。科举使不少有才华之人都有机会入仕,况且太宗朝取士多,而一旦被录取,士...

篇3:《宋太宗学书》阅读答案

太宗朝有王著者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遂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1、 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著每以为未善 ②太宗遂刻意临学

③或询其意 ④若遽称善⑥帝笔法精绝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数遣内侍持书示著

②又以问著

③书固佳矣

3、上文“学右军书”中的.“右军”是指

参考答案:

宋太宗学书1.①好②专心③临摹④有人⑤立刻⑥极2.①多次派太监拿了写的给王著看②又拿了写的问王著(好不好)③(书法)本已经很好了。3.王羲之。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若遽称善( ) 帝笔法精绝(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或询其意。

13. 证明了他这样做所取得的效果。2分

14.从全文看,宋太宗之所以让王著侍书翰林,是因为:

(1) (2) 4分

参考答案:

11、马上、立即 极点

12、有人询问王著的想法。(或、其、意)

13、太宗遂刻意临学(或“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

14、王著“学右军书,深得启发”;对人要求严格,不阿谀奉承。

篇4:《宋太宗学书》阅读答案

太宗朝有王著者学右军①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遂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②益③也。

【注释】:①右军:王羲之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②规:勉励;③益:得益。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分)

①数遣内侍持书示著 示:让人看/给……看 ②或询其意 或:有人/有的人

11.给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2分,每多、少、错一处均扣一分。)

12.用自己的话回答,为什么王著面对太宗的询问,总是“以为未善”?(2分)

答案合乎情理即可。示例:虽然太宗的字已写得好,但王著担心如果过早赞许他,太宗可能就会不再那样用心学书法,不再勤奋刻苦临摹。

篇5:宋太宗学书阅读答案

太宗朝有王著者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遂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著每以为未善

②太宗遂刻意临学

③或询其意

④若遽称善

⑥帝笔法精绝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数遣内侍持书示著

②又以问著

③书固佳矣

3、上文“学右军书”中的“右军”是指

参考答案:

1、①好②专心③临摹④有人⑤立刻⑥极

2、①多次派太监拿了写的给王著看②又拿了写的问王著(好不好)③(书法)本已经很好了。3.王羲之。

篇6:宋太宗学书阅读答案

太宗朝有王著者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遂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注释】①太宗朝:指宋太宗赵光义执政时期。②听政:处理政务。③内侍:此指太监。④规:勉励。⑤益:得益。

【文化常识】

“翰林”及“翰林院”。“翰”本指毛笔,引申为诗文。“翰林”照字面讲,是诗文高手集中的地方,后成了专有名词。古代在科举考试中,凡优秀者,皇帝除直接任命一部分进士担任某种官职外,把所有人均投入翰林院。“翰林院”实际上是个人才储备所。上文说到王著曾为“侍书翰林”,意为他在翰林院做“侍书”——即为皇帝起草各种文件。翰林可被皇帝任命去外地任职,也有长期在翰林院里的,他们的`工作是草拟诏书,编撰史籍,校对文史,为皇帝讲文论道,等等。

【思考与练习】

1、 解释:①善 ②刻意 ③临 ④或 ⑤遽 ⑥绝

2、翻译:①数遣内侍持书示著

②又以问著

③书固佳矣

3、上文“学右军书”中的“右军”是指

10.宋太宗学书

1.①好②专心③临摹④有人⑤立刻⑥极2.①多次派太监拿了写的给王著看②又拿了写的问王著(好不好)③(书法)本已经很好了。3.王羲之。

篇7: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题之宋太宗学书

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题之宋太宗学书

宋太宗学书

太宗朝有王著者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遂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注释】

①太宗朝:指宋太宗赵光义执政时期。②听政:处理政务。③内侍:此指太监。④规:勉励。⑤益:得益。

【文化常识】

翰林及翰林院。翰本指毛笔,引申为诗文。翰林照字面讲,是诗文高手集中的地方,后成了专有名词。古代在科举考试中,凡优秀者,皇帝除直接任命一部分进士担任某种官职外,把所有人均投入翰林院。翰林院实际上是个人才储备所。上文说到王著曾为侍书翰林,意为他在翰林院做侍书即为皇帝起草各种文件。翰林可被皇帝任命去外地任职,也有长期在翰林院里的,他们的工作是草拟诏书,编撰史籍,校对文史,为皇帝讲文论道,等等。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善②刻意③临

④或⑤遽⑥绝

2、翻译:①数遣内侍持书示著

②又以问著

③书固佳矣

3、上文学右军书中的右军是指

篇8:太宗论学文言文翻译

太宗论学文言文翻译

原文:

太宗朝①,有王著者学右军②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③,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④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选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七)

【注释】

①太宗朝:指宋太宗执政时期。

②右军:王羲之因曾任右军将军,所以人们称他为“王右军”。

③笔札:书法。  ④遽:立刻,马上。

译文:

宋太宗当政的时候有一个叫王著的人学王羲之的书法,理解透了窍门,在翰林院当侍书。太宗处理政事之余,还注重练习书法,多次派遣太监拿自己写的字给王著看,王著每次都认为(宋太宗)还未学好,太宗就更加专心临摹书法。(有一次,宋太宗)又拿了写好的字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当初的一样。有人问他的意图,王著说:“虽然(皇上)本来写得很好,但是如果那么快就说(皇上写得)好,恐怕皇上就不再(对书法)用心。”从那以后,太宗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越前人,世人都认为这是王著对太宗规劝的成果。

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一、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其实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的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不足之处是有时不能做到字字落实。

二、翻译原则:信、达、雅

“信”就是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多余。

“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雅”,就是要求译文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中学生的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体现“信”和“达”。

篇9:太宗罢朝文言文翻译

太宗罢朝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所写的文章。以下是太宗罢朝的文言文翻译,一起来了解吧。

太宗罢朝文言文翻译

原文

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上乃悦。

注释

1、太宗曾罢朝:唐太宗有一次曾在上朝时中途散了朝。

2、会:定要

3、田舍汉:乡巴佬,这里指魏征。

4、太宗:指李世民。

5、罢朝:指因生气而散朝。

6、触忤:亦作“触迕”,迕,逆;触,触犯

7、文德后:即长孙皇后,李世民之妻,死后谥文德,故称。

8、不自得:不痛快,指意见被反对而感到难堪(窝火)。

9、具:穿戴

10、是:这样

11、岂:难道

12、过:难道

13、若是:这样

14、故:因此

15、得:能够,可以

16、安:怎么

翻译

太宗有一次下朝后生气地说:“真该杀了这个乡巴佬!”文德皇后问:“谁冒犯陛下了?”太宗说:“难道有谁能比魏征更让我生气?每次朝会上都直言进谏,让我经常不自在。”皇后听了退下去穿上朝服站在庭院里(向太宗祝贺)。太宗震惊地说:“ 皇后为什么要这样呢?”皇后回答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子们就忠诚,现在陛下圣明,所以魏征能够直言劝告。妾身(因您的恩宠)幸运地掌管后宫,怎么敢不来祝贺你呢?”太宗才转怒为喜。

寓意

从本文中可以看出,魏征和文德皇后十分正直。在我们生活中,就是缺少像魏征一样能够直言不讳的人。所以太宗便在魏征死之时咏道:“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可见魏征正言直谏很多。尽管如此,也经常会触怒太宗。文皇后能在太宗盛怒之时,指出“君圣臣忠”之道并朝服以贺,也算是独具卓识之人。

人物简介

李世民(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1]【一说599年1月23日[2]】-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3]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并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唐太宗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4]

文德皇后(唐太宗李世民皇后长孙氏)

长孙皇后(公元601年3月15日—公元636年7月28日),河南洛阳人,小字观音婢[1],其名于史无载。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母亲高氏为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后嫁予李世民。武德末年,她竭力争取李渊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她亲自勉慰诸将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后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皇帝诞下三子四女。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崩,葬唐昭陵,谥号文德皇后。咸亨五年(公元674年),加谥号为文德圣皇后[2]。天宝八载(公元749年)六月,加尊号为文德顺圣皇后。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3]。尝著有《女则》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均佚。仅存《春游曲》一首。[4]

魏徵魏征(历史人物)一般指魏徵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人(一说邢台市巨鹿县人,一说是河北省邯郸市馆陶人[1-2]),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宰相、封郑国公,谥号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治世名言,曾谏二百余事,为太宗所器重,其博学多才,文采飞扬,著有《群书治要》等书。

作为太宗的重要辅佐,他曾恳切要求太宗使他充当对治理国家有用的“良臣”,而不要使他成为对皇帝一人尽职的“忠臣”

魏徵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魏徵所上 《谏太宗十思疏》、《十渐不克终疏》,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要影响。

【宋太宗学书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1.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题之宋太宗学书

2.宋太宗学书的阅读及答案

3.学弈文言文翻译

4.为学文言文翻译

5.学奕文言文翻译

6.宋璟之刚直文言文翻译

7.《学弈》文言文及翻译

8.宋定伯捉鬼文言文翻译

9.与顾章书文言文翻译

10.邴原泣学文言文翻译

下载word文档
《宋太宗学书文言文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