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学奕》教学反思
“十里长亭”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文言文《学奕》教学反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文言文《学奕》教学反思,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篇1:《学奕》教学反思
《学奕》是本学期的第一篇课文,这篇文言文内容较为浅显,通过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学生来学习下棋其学习结果是截然不同的,从而说明了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可以说是“小故事大道理”的.典型事例。
上课伊始,以回忆的导入形式,让学生回顾以往学习的文言文以及文言文的特点。学生回忆其实是学生思考的过程,是一个主动进入的过程,对于接下来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和句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别,因此我将学生能准确地断句和流利地读视为重点。由于学生已经接触过文言文且在预习的前提下,我相信学生应该可以“搬着石头自己过河了”。在学生试读过后,我再加以引导。
之后在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句,联系生活实际,领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纵观本次教学,让我明白教学文言文还是以兴趣为主。在他们初期接触文言文中,不要让学生感到难了,要让他们感到有趣。
找出文言文“可爱”的一面,感受它的魅力。我想以兴趣为起点,引发开去,让学生喜欢文言文,这才是教学的初衷。
篇2:《学奕》教学反思
《学奕》是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而这篇文章正是通过文言文的形式体现不同的学习态度所得到的学习结果也不同。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理解课文意思,了解为什么两个人同时学习下棋,而结果却不同,总结出正确的学习态度。
3.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创设了广泛的自主思考的空间,没有用老师对文章的理解牵着学生的思维走,根据学生的理解,教师适时点拨。以第一自然段为引领,教会学习方法,然后让孩子们根据学习方法,自学其余几段,注重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既重视内容、语言表达方式的学习,也重视文章结构的整体感知。引领学生体会“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
这节课我还注意以读代讲,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感情色彩,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读,并引导学生理解语言色彩,为什么这样读。进而让学生根据文中的提示语感悟文章的含义,真正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当然本节课在细节方面也有一些做得不够扎实的地方,如第二自然段中的“惟弈秋之为听”对这句话的“之”与后面的意义区分还不够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完善。
篇3:《学奕》教学反思
《学奕》教学反思
文言文中的寓言蕴涵深厚,往往是以一生动浅显的故事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在前面的诵读古文、理解意思、想象情境时十分的热闹,而一问起“你领悟到什么道理”,立刻就静下来、哑下来。这说明,对寓意的理解不仅是教师教学中的重点,更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在《学奕》一课的教学中,我做了如下探索。
一、多用“想象”
在第二单元教学《楚王好细腰》时,我已经深刻感受到“想象”在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情境的感受、人物的把握等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仍然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想象。
首先,我引导学生们边观察插图边想象,这两个人他们可能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子,学生们的想象非常的丰富,对于那个专心致志者,一生说“他一直都在认真地听,半个小时过去了,姿势连动都没动过,旁边有小鸟在叫、小狗在吵,可他根本就听不见”,而对于三心二意者,另一生则说“他哦,一会儿听小鸟叫,一会儿看小狗吵,一直动个不停,过了一会儿肚子饿了,他便想着吃天鹅肉了”。这是想象的第一步,是为理解寓意做好了铺垫。
其次,我在学习课文后,又引导学生,对于这样不同的学习结果,他们两个又会怎么样呢?学生们又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一生说“那个三心二意者肯定后悔了”,另一生则说“师父奕秋一定会教育他,以后学习不能再这样三心二意了”。这是想象的第二步,在此,学生们对文言已准确把握,对寓言所要表达的寓意更清楚明了。
二、善用“问题”
问题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理解、体会文本的最常用的、是有效的教学策略,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更是充分地感受到了“有效问题”是推动“有效学习”的根本保障。
课的开始,我问学生“看到这个题目,有什么地方不明白?”这是引导学生培养理解题眼的意识;紧接着又问“理解了题目后你想提什么问题”,这是引导学生有质疑探究的意识;简单的两问,却已把学生带进了对课文的主动学习之中。
课的学习中,我又启发他们思考:“同样是跟弈学棋的两个人?为什么一个人学得好?另一个人学不好呢?”而正是这一问题的引导,学生们很快在对比中发现了两个人的不同学习态度所引发的'不同的学习结果,这不仅对作者的写作方法了解在心,更对寓言所要揭示的寓意了然于胸,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巧用“板书”
本课最大的特点就是作者所采用的对比的写作方法,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寓意,我充分地利用了板书这一资源,帮助学生去理解体会寓意。板书如下:
学奕
专心致志者 “惟奕秋之为听” 学有所成
三心二意者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学无所获
这样的板书,把作者“对比”这一写作方法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形象地把二者的学习态度(专心致志与三心二意)进行了对比,也把学习结果(学有所成与学无所获)进行了对比,显得一目了然。因此,在课的最后,问及学生“结合板书,你认为这则寓言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时,他们不仅立刻回答上来,且说得非常到位、非常得好。
对学生自主领悟文言寓意的探索,本节课所做的只是非常少、非常局限的,但个人认为是积极的。教无定法,“吾将上下而求索”也!
篇4:文言文学2
一、学习目标:1、阅读《老马识途》《穿井得人》两篇短文,理解文意。 2、完成文后练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阅读《老马识途》,完成练习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 :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x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春往而冬反( ) 2.迷惑失道( ) 3.遂得水( )
(二)、翻译
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穿井得人》,完成文后练习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 ) 2.国人道之( ) 3.不若无闻也( )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1.吾穿井得一人 ( )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
(三)、翻译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老马识途》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去征伐孤竹国,春天出发,冬天返回,迷了路找不到归途。管仲说:“老马的`智慧能够利用。”于是放开老马,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归途。走到山中,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蚁窝上的土高一寸,下面七八尺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按此挖掘,果然找到了水。
一、1.通“返”,返回 2.道路 3.找到
二、1.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 2.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三、老马识途 有经验, 能带领新手工作3(《穿井得人》)
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一、1.等到 2.说、讲 3.不如
二、1.得到、获得 2.找到 3.能够
三、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2.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四、以讹传讹
篇5:文言文《学奕》教学反思
文言文《学奕》教学反思
文言文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其博大精深昭示着中华历史文化的悠久与灿烂。从小学开始,在学生成语、名言警句、古诗词的积累基础上,让学生接触一点文言文,初步感知其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对加强人文思想教育,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其重要作用与深远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在教学《学弈》这篇文言文时,我以为应重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感受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经历对照注释理解、朗读、背诵、感悟等过程,享受文言文学习的乐趣。
一、反复朗读感悟方法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创设优良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
1、教师范读引好路子:
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没有相应的基础,而文言文在读音、意思、朗读方法上与现代白话文的巨大差别,都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所以教师的范读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反复朗读读准读熟:
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留下充分的自由朗读时间,让他们借助注音读准生字;教师也应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及时地指导学生正确地读音,并能通过反复朗读读熟课文、正确断句。
3、字斟句酌弄清意思:
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探究的时间,引导他们结合课后注释弄懂字、词、句的'意思,并通过独立说、同桌互说等形式予以落实,待别是对课文中的之、其、为三个词出现一词多义现象,应引导学生在逐字精读的基础上,通过进行比较归纳,弄清他们的不同意思,总结出它们在用法上的规律。
二、熟读成诵感悟道理
在学生熟读成诵、完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感悟、思考、分析、讨论如下问题:
1、两个跟弈秋学下围棋的人表现有何不同,结果怎样?
2、《学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习后有何体会?
经过师生平等互动,个体感悟思考、集体分析讨论,达到共识:两个学下围棋的人在主观条件(智慧一样)和客观条件(一起向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弈秋学习)相同的情况下,却产生不同的结果,原因在于两人的学习态度不同:一个专心致志,另一个一心两用。《学弈》告诉我们,在学习条件一样的情况下,学习态度的专心与否决定着学习结果的好坏,因此,我们一定要专心致志地学习。同时也应认识到,如果弈秋能对一心两用的人严加管教,那么结果就会大不一样。
总之,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性,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来,既有学生个体的自主探究,也有小组的合作学习。这样既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能自主精读翻译文言文,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规律,探索疑难问题的能力。
篇6:文言经典作品教学反思
经典文言文所负载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础,是建构中华文明的基石,许多优秀作品早已化作流传百代的名言警句融化在民族的血液里,学习并理解她们是当前教育的最基本任务,也是首要任务。
最近几年,我校“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组,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切入点,紧扣经典文言短篇作品,在课堂内外与学生对悠久而影响深远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研究与学习,特别是作为组织者的教师,受益颇丰。
如果是单纯联系课内所学去理解课外文言文,对中学生来说有难度,但是如果选取另外一个切入点,那就效果非凡了。我们采用的做法是对相关作品的`人物、相关历史知识、相关故事先介绍,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去感情中华文化的的博大精深。如在学习《孟母戒子》时,从孟子的相关故事《孟母三迁》导入,学生渴望其它相关的故事,这就为学习提供了兴趣。再如《吕蒙正不受镜》一文的讲解,我从中国社会的不良现象谈起,学生自然对文中人物产生极大兴趣,特别对人物的表现如婉转拒绝的语言“吾面不过碟于大,安用照二百里?”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对其做人为官的正直也刮目相看。由现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人才市场火爆的场面,以及托关系、花重金找工作的社会现象,引出《善呼者》这一故事,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加强烈,再来学习短文,就是重字的做法,学生都可以欣然接受。这种方法好在将自我主动地融入教师所创设的“美、智、趣”的学习环境,融入“亲、助、乐”的师生人际关系,激发出自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吸收历史人文的思想,关注自己的价值取向,“批文入情”, 而且能以优秀作品反映直接美感、深刻哲理、思想火花,来启迪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自己对真理、对失业、对完善人格的执著追求的优良品质。同时,培养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及字词的积累。
文言文,不仅培养我们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更要我们学会赏析优秀古典文学作品,从中吸收优秀文化和道德修养,塑造完美的人格。如果我们找到吸引学生、刺激兴趣的教学方法,肯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篇7:文言知识教学反思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这里的“善”表示善于、擅长。这与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里面“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意思是一样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回顾这一句话,加深对这两处“善”字理解的印象。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卓而射之。”这是同时学弈的第二个人的表现。第一个人出现了四字词“专心致志”,我随即让学生把第二个人的表现也用四字词来表述,学生很容易就找出相对应的“三心二意”。
遗憾之处:在教学专心致志时,应该进一步指导,如:再说几个有关专心致志的四字词或句子。
《两小儿辩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
文中两个小孩对太阳的远近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他们的理据都充分。学生读文翻译时即能明白,但对于他们的理由为什么都对,可能理解上会比较表面。所以,我在此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生活中有这样远小近大的例子吗?学生列举的例子有:“站在树底下,树很高大,树阴能把整个人覆盖,但远看,一只手指就能把树遮住了。”“平时看黑板,走前去看,或坐在前面的同学,看到的板书的字会显得大一点,坐得远的学生看到的会显得小一点。”另一个小孩认为“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学生举出的例子有:“冬天开暖气的时候,在房间里会觉得暖,离开了就会觉得冷。”“妈妈在厨房炒菜觉得很热,但我在外面没有丝毫的感觉。”通过举出这些生活中的事例,学生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更深刻了,也更明确两个孩子说的话都没有错,为后文“孔子不能决也”的理解做好铺垫。
篇8:文言知识教学反思
原计划2课时完成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因为这是开学的第一天,需要和学生讲一讲安全、卫生等方面的事情,耽误了一些时间。纵观这课的教学,我感觉是满意的,学生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对字词的理解,我拣重点讲了一下,把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自读自悟!这两篇文言文浅显易懂,学生不难理解。如果单从掌握的角度来说,我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然而,学生能否触类旁通,很好的运用学习到的方法阅读文言文,还是心里没底的!上完新课,我迫不及待地把作业发下去,想快一点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从作业的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读懂文章的意思,但对部分字词的理解不够准确,我想,主要原因是我在引导学生理解字词时,教学语言不够简练、精准,导致学生断章取义,作业中的错误率比较高!
篇9:高考文言文学常识
1、《论语》六则,出自论语的《学而》《为政》《公冶长》《述而》。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2、《扁鹊见蔡桓公》作者韩非,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之大成。
3、《宋定伯捉鬼》出自于《搜神记》,作者干宝,字令升,东晋蔡人。
4、《狼》出自于《聊斋志异·狼三则》,作者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5、《桃花源记》出自于《陶渊明集》,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紫桑人,著名诗人。
6、《弈喻》出自于《潜研堂文集》,作者钱大昕,字晓征,又字辛楣,号竹汀,清朝嘉定人,著有《廿二史考异》、《潜研堂文集》。
7、《口技》出自于《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本文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朝福建晋江人。
8、《活板》出自于《梦溪笔谈》,作者沈括,字存中,北宋杭州人,科学家、文学家。
9、《核舟记》出自于《虞初新志》,本文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
10、《说虎》出自于《诚意伯文集·郁离子》作者刘基,字伯温,浙江人,有《诚意伯文集》。
11、《为学》出自于《白鹤堂集》,作者彭端淑,著有《白鹤唐诗文集》。
12、《爱莲说》出自于《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宋代道州人,字茂叔,又名濂溪先生,哲学家。
13、《陋室铭》出自于《全唐文》作者刘禹溪,字梦得,唐代洛阳人,著名诗人,著有《刘宾客集》。
14、《伤仲永》、《谈孟尝君传》出自于《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
15、《愚公移山》出自于《列子·汤问》。列子,字列御寇。
16、《得到多助,失道寡助》出自于《孟子·公孙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于《孟子·告子》。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
17、《岳阳楼记》出自于《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18、《醉翁亭记》出自于《欧阳文忠公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19、《曹刿论战》出自于《左传》,《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公元前722年以下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0、《黄生借书说》出自于《小仓山房文集》,作者袁枚,字子才,号随园主人,清朝人,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集》。
21、《童区寄传》出自于《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
22、《出师表》出自于《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
23、《满井游记》出自于《袁中郎集》,作者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县人,文学家。
24、《少年中国说》出自于《饮冰室》,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著作收在《饮冰室合集》中。
25、《陈涉世家》出自于《史记·陈涉世家》,作者司马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6、《李广》出自于《史记·李将军列传》,作者司马迁。
27、《陈叔宝亡国》出自于《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28、《龚遂治渤海郡》出自于《汉书》,《汉书》是继《史记》之后的重要的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作者班固,自孟坚,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
29、《马说》出自于《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
30、《捕蛇者说》出自于《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
31、《养鱼记》出自于《欧阳文忠公集》,作者欧阳修。
32、《日喻说》出自于《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作者苏轼。
篇10:高中文言文学常识
1、《论语》六则,出自论语的《学而》《为政》《公冶长》《述而》。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2、《扁鹊见蔡桓公》作者韩非,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之大成。
3、《宋定伯捉鬼》出自《搜神记》,作者干宝,字令升,东晋蔡人。
4、《狼》出自《聊斋志异·狼三则》,作者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5、《桃花源记》出自《陶渊明集》,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紫桑人,著名诗人。
6、《弈喻》出自《潜研堂文集》,作者钱大昕,字晓征,又字辛楣,号竹汀,清朝嘉定人,著有《廿二史考异》、《潜研堂文集》。
7、《口技》出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本文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朝福建晋江人。
8、《活板》出自《梦溪笔谈》,作者沈括,字存中,北宋杭州人,科学家、文学家。
9、《核舟记》出自《虞初新志》,本文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
10、《说虎》出自《诚意伯文集·郁离子》作者刘基,字伯温,浙江人,有《诚意伯文集》。
11、《为学》出自《白鹤堂集》,作者彭端淑,著有《白鹤唐诗文集》。
12、《爱莲说》出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宋代道州人,字茂叔,又名濂溪先生,哲学家。
13、《陋室铭》出自《全唐文》作者刘禹溪,字梦得,唐代洛阳人,著名诗人,著有《刘宾客集》。
14、《伤仲永》、《谈孟尝君传》出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
15、《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列子,字列御寇。
16、《得到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告子》。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
17、《岳阳楼记》出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18、《醉翁亭记》出自《欧阳文忠公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19、《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公元前722年以下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0、《黄生借书说》出自《小仓山房文集》,作者袁枚,字子才,号随园主人,清朝人,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集》。
21、《童区寄传》出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
22、《出师表》出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
23、《满井游记》出自《袁中郎集》,作者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县人,文学家。
24、《少年中国说》出自《饮冰室合集》,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著作收在《饮冰室合集》中。
25、《陈涉世家》出自《史记·陈涉世家》,作者司马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6、《李广》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作者司马迁。
27、《陈叔宝亡国》出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28、《龚遂治渤海郡》出自《汉书》,《汉书》是继《史记》之后的重要的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作者班固,自孟坚,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
29、《马说》出自《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
30、《捕蛇者说》出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
31、《养鱼记》出自《欧阳文忠公集》,作者欧阳修。
32、《日喻说》出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作者苏轼。
篇11:文言文学弈翻译
学弈文言文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篇12:为文言文学的全文翻译
为文言文学的全文翻译
《为学》 本文选自《白鹤堂文稿》,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为文言文学的全文翻译,我们来看看下文。
【原文】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翻译】
天下的事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做,困难的事也变容易了;如果不做,容易的事也变困难了。人们求学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学,困难的事也变容易了;如果不学,容易的事也变困难了。
我的天资昏昧,不及别人;我的才能平庸,不及别人。
只要每天认真学习,长久坚持毫不松懈,等到成功了,也就不知道我是昏昧又平凡的了。我天资聪明、才能敏捷,超过别人几倍。如果摒弃不用,就与昏昧和平庸没有区别了。孔子的思想言论,最终是靠天资迟钝的曾参传下来的。以此而论,昏昧平庸与聪明灵敏的功用,难道是有常规的吗?
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
穷和尚告诉富和尚:“我要去南海,怎么样?”
“富和尚说:“你凭着什么去呀?”穷和尚说:“我有一个盛水的瓶子和一个盛饭的'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一直想雇船沿着长江往下游走,还没去成呢。你凭着什么去呀?”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事情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露出了惭愧的神色。
西边的蜀地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啊。
有钱的和尚不能到,没有钱的和尚却可以到达。人们要树立志向,难道还不如蜀地边境的和尚吗?所以聪明和才能,既可以依靠,又不可以依靠;自己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就会失败。昏昧和平庸,可以限制人又不可以限制人;不被自己的昏昧和平庸限制,而不知疲倦、努力学习的人,会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
字词解释:
为学:做学问,求学。
资:天资,资质。昏:头脑迷糊。逮:到,及。材:才能。庸:平凡,平庸。
旦旦:天天。怠:懒惰,松懈。
倍:超过。屏弃:摒弃,舍弃。
圣人:指孔子。道:思想,言论。卒:终于,最终。鲁:迟钝。
用:用处,功用。岂:难道。常:不变的,固定的。
鄙:边境。
语:读四声,告诉。
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属浙江省舟山群岛)。何如:怎么样?这里是商量的语气。
钵:和尚盛食物用的一种器具。
买:花钱雇用。下:往下游走。
越,到,同“及”。
惭色:惭愧的神色。
篇13:浅谈文言实词教学
浅谈文言实词教学
[作者] 侯瑞云
[内容]
同火吃饭的称“火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要使学生较快地掌握多义实词的词义,就必须帮助学生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弄清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研究词义扩大的规律。如何辨别词义?主要看字形,让学生分析字形就基本上能找出词的本义。因为词的本义是造字时所赋予的意义,只要看甲骨文、金文、小篆等汉字的形体,就不难找出词的最原始的意义。我们如果抓住本义,对引申义的产生就能找到线索,就能驾驭纷繁的词义,使词义的解释有了可靠的'依据,进而使学生对词义的理解更透彻、更深入。为此,可引导学生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入手,分类列表归纳其本义。如下表:
(附图 {图})
(附图 {图})
在文言实词的教学中,仅仅抓住了词的本义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让学生掌握由本义派生出与它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一系列其它意义,这里主要指引申义,而比喻义、假借义不做归类。多义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之间关系大致有两种类型。
第一,圆形引申型,这种类型是以本义为中心,其他引申义都是从本义派生出来,即本义是圆心,而引申义都分布在圆周上,引申义之间是并列关系。如“逆”,原为象形
(附图 {图})
丰盛的食物,两侧的两点表示装满后外流了。最上部的三角形是食器的盖子。“食”的本义为“食品”,名词。如:“身上衣服口中食”(白居易《卖炭翁》),后来又从名词引申为动词“吃”。如:“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柳宗元《捕蛇者说》)。从动词“吃”又引申为“居”。如:“三岁食贫”(《诗经》)。这类词可图示为:
本义 引申义 引申义
食: → →
食品 吃 居
4.借助成语,掌握词义。成语是固定结构,它有紧密的结构形式和完整的概括意义,深受学生睛睐,都愿意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中运用它。可以说学生对成语有了一定的了解。而成语又多来源于古代的寓言和历史故事,甚至直接摘取或改造古代诗文名句,它与文言文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文言实词的词义在成语中得到较好地体现,因此,借助成语与实词的联系,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得益非浅。可列表比较其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语 文言实词例句 词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走马观花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林嗣环《口技》) 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严惩不贷 汝罪宜死,今姑贷汝。(高启《书博鸡者事》) 宽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偃旗息鼓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归有光《项脊轩志》) 倒下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吴均《与朱元思书》) 停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蹴而就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踏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穷七见 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显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系统归纳整理
在中学教材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文言实词就有450个。复合词350个,对此类知识运用分类归纳注释的方法,使学生增强记忆牢固掌握,以达到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正确理解词义的效果,培养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1.一词多义、一词多音的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要让学生迅速掌握这些多音、多义词,最好用按词注释,随课归纳的卡片积累法,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卡片多了,就按多音多义词的笔划或音序为序,形成自编的多音多义词小词典,每一词条都要注明读音、词义、例句及其出处、作者。尽量将义项收集完全。这项工作要贯穿文言文学习的全过程。例如:“顾”字的归纳卡片如下:
(附图 {图})
2.文言虽以单音词为主,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合成双音词,即复合词。教材中大约出现350多个,学生在阅读时,如果按两个单音词去理解,那就与词义大相径庭,造成误解。合成双音词可分为一般复词、同义复词、偏义复词,以及前后缀式复词。归纳例释如下:
一般复词(偏正式):齐师败绩(《左传・曹刿论战》)
败绩―指军队的溃败
同义复词: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扶将―搀扶。
偏义复词: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作息―劳作(偏用“作”义“息”是旁衬)
前后缀式复词:
①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苏轼《石钟山记》)
森然―阴森森的样子。
②堂上阿奶仗汝扶持(袁枚《祭妹文》)
阿奶―老母
以上一些做法,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我们要从基础入手,抓实抓细,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中开发学生智力,增强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责任编辑 刘向军]*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礻加韦
@②原字豸加亘
@③原字逆去辶
篇14:文言教学三部曲
文言教学三部曲
陈 艳
(湖南省东安县第一中学)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许多老师的难题,大多数学生的痛苦。历史的变迁使很多的文字变得晦涩难懂,而文言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广泛应用也使学生对它难以热爱。我就自己的《兰亭集序》的教学为契机,在文言文教学的文学和文化方面取得了突破,下面是我的教学课堂实录。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协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3.提升文化的高度,理解王羲之的感情为人类共同的感觉,他的乐观,悲观之处的达观成为一种文化!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及作者的人生观。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进一步阐释这种观点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用品】
多媒体教室、《兰亭集序》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去结识一位东晋的文化名人,让我们一起去找寻他的身影吧!
(放映《东床快婿》故事小片)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是否能看出王羲之的性格呢?
答:性情旷达之人。
(放映《墨池》片段)我们的故事还可以换一个开始,相传王羲之七岁的时候就写得一手好字,他曾经临池而书,洗砚染黑了池塘。后来他北游名山,终于成就一代书圣。
其实,我们从什么地方开始认识王羲之并不重要,这些就像是道路,或长或短,或曲或直,最终都通向一个目的地,那就是兰亭。(放映《兰亭》画面)因为王羲之的一篇《兰亭集序》,兰亭成了中国书法爱好者的朝圣之地,兰亭也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象征。
那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作为中国书法巅峰之作的《兰亭集序》吧!(放映《兰亭集序》书法)
我们不一定具备行家的眼光,但我们要懂得用心去欣赏,看看这幅作品给你什么感觉?
答:美。
对,美!这幅作品被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人们称赞它“飘如浮云,矫若游龙”。从文学的`角度看,它还是一篇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它的深刻的意义和内涵,值得我们反复去探究和品味。下面就一起学习《兰亭集序》!
二、朗读课文
老师诵读课文,同学们注意文中的重点词语及表现感情变化的关键语句和词语。
三、重点字词(略)
四、分析课文
本文表现感情的关键句有哪些?
答: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
根据回答板书:记乐――言痛――言悲
1.分析第一段。
文章第一段记乐,这种“乐”是一种什么样的快乐呢?谁能概括一下你所感知的结果。
答:山水之乐,与友人出游之乐。
兰亭的风光到底有多美呢?王羲之他们在那里做了什么,以致让他情不自禁地感慨“信可乐也”?这样吧,我们不妨身临其境,到兰亭去看一看吧!(放映《三月三日的兰亭》)
现在,你对这种快乐是不是感受真切了呢?我们再进一步品味文中的语言,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快乐的?
提问:寄情山水之乐表现在哪里?找关键语句。
答: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提问:还有当时的季节,同学们注意到了吗?
答:暮春。
……
文学作品中就有这样的例子:
汉武帝《秋风辞》“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奈老何!”的体会。魏文帝曹丕也有“乐往哀来,怆然伤怀”的感受。
王羲之的感慨与他们的感慨是否有相似之处呢?
2.重点品味文章的第二段,自由朗读。
深入体会作者所抒发的痛源自什么?
盛会已成往事,欢乐已成流水。再快乐的事,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因为欢乐的易逝,所以才生出这样的感慨来。
老之将至,担心生命太短暂,进一步想到生与死,人生的短暂都要走向死亡的宿命,文章是怎么说的?
答: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谁都无法逃脱死亡的宿命,由此怎能不感慨?生与死的确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很难做到超然物外,发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
讨论:这种生死之痛是王羲之一个人所独有的吗?你们有这种生死之痛的体会吗?
学生讨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王羲之所抒发的生死之痛实际上是一种千古之悲,虽然时代不一样了,但人们很多的情怀是一致的,青春、生命、欢乐、痛苦都是我们真实的体验。
历史上有没有人把生死看得很另类的呢?把生死看得很清淡、很超脱的呢?
答:庄子,把死生看成一回事。
那么,王羲之是怎样评价这样的观点的呢?
答: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王羲之在一次兰亭集会上生出这样深沉的感慨来,你以为王的人生态度是如何的呢?
讨论。意见不一,有认为是乐观的,有认为是悲观的。
出示参考意见:《古文观止》评《兰亭集序》。
“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淡、鲜实效,一死生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之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这里其实就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读文本思想的方法,了解文章的主旨要对作者以及文章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
结合东晋的时代背景了解本文的主旨。
3.齐读第三段,再次品味王羲之的人生态度。
其实《兰亭集序》的真本已经失传了,但我们还是有幸听到王羲之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间的琴声雅韵。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王羲之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执着的精神有所感悟,同时也引发我们对生命的思考。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我要把“生如夏花”这四个字送给你们!不管是阳光灿烂,还是风吹雨打,我衷心祝愿你们的生命之花能努力绽放,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精彩!
篇15:浅谈文言实词教学
浅谈文言实词教学
[作者] 侯瑞云
[内容]
同火吃饭的称“火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要使学生较快地掌握多义实词的词义,就必须帮助学生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弄清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研究词义扩大的规律。如何辨别词义?主要看字形,让学生分析字形就基本上能找出词的本义。因为词的.本义是造字时所赋予的意义,只要看甲骨文、金文、小篆等汉字的形体,就不难找出词的最原始的意义。我们如果抓住本义,对引申义的产生就能找到线索,就能驾驭纷繁的词义,使词义的解释有了可靠的依据,进而使学生对词义的理解更透彻、更深入。为此,可引导学生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入手,分类列表归纳其本义。如下表:
(附图 {图})
(附图 {图})
在文言实词的教学中,仅仅抓住了词的本义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让学生掌握由本义派生出与它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一系列其它意义,这里主要指引申义,而比喻义、假借义不做归类。多义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之间关系大致有两种类型。
第一,圆形引申型,这种类型是以本义为中心,其他引申义都是从本义派生出来,即本义是圆心,而引申义都分布在圆周上,引申义之间是并列关系。如“逆”,原为象形
(附图 {图})
丰盛的食物,两侧的两点表示装满后外流了。最上部的三角形是食器的盖子。“食”的本义为“食品”,名词。如:“身上衣服口中食”(白居易《卖炭翁》),后来又从名词引申为动词“吃”。如:“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柳宗元《捕蛇者说》)。从动词“吃”又引申为“居”。如:“三岁食贫”(《诗经》)。这类词可图示为:
本义 引申义 引申义
食: → →
食品 吃 居
4.借助成语,掌握词义。成语是固定结构,它有紧密的结构形式和完整的概括意义,深受学生睛睐,都愿意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中运用它。可以说学生对成语有了一定的了解。而成语又多来源于古代的寓言和历史故事,甚至直接摘取或改造古代诗文名句,它与文言文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文言实词的词义在成语中得到较好地体现,因此,借助成语与实词的联系,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得
[1] [2] [3]
【文言文《学奕》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文言文学弈
2.反思文学
3.学奕课件
4.文言文字
7.学奕文言文翻译
9.岳阳楼记文言虚词
10.兰亭集序文言知识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