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文言知识点总结
“婷婷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劝学文言知识点总结,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劝学文言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篇1:劝学文言知识点总结
(1)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
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暴”通“曝”,日晒)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通“至”,达到)
(2)古今异义
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参 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疾 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
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用心 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3)词类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故木受绳则直(直:形作状,变直)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善事)
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4)一词多义
于:寒于水 (比)
善假于物也 (介词,不译。引进作用)
取之于蓝 (从)
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关系,并且)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并列关系)
终日而思矣 (表修饰)
而见者远 (表转折)
锲而舍之 (顺承关系)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原因)
者:假舟楫者 (代词,指……的人)
不复挺者 (……的原因)
焉:风雨兴焉 (兼词,意为在这里)
圣心备焉 (语气词)
(5)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
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
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
篇2:高中劝学文言知识点总结
高中劝学文言知识点
(1)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
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日晒)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通“至”,达到)
(2)古今异义
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参
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疾
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
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用心
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3)词类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故木受绳则直(直:形作动,变直)
(4)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高中劝学读后感
周三的早读班里读起了荀子的《劝学》,听着圣人谆谆的教诲,头脑中回想着我的学生生活,一份亲切与温暖荡漾在心头。课余,我借了何老师的语文书,重温了这不到四百字的短文。
《劝学》是高中语文课的名篇,对于我也曾烂熟于心。然而高中时代的我,从没有被这篇小小的短文打动过。那个时侯,我喜欢大声地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我也喜欢一遍接一遍地背“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怀着一颗少年冲动的心,想象着先辈们“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感觉,不禁怦然心动。
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期末考试,世界古代史的老师列出了考试范围——186个名词解释,每个名词都是几乎四百字的解释,我和伙伴们用了一周多的时间通宵达旦地把它们抄下来,看着那厚厚的一叠纸,想着我要把它们背下来,心里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
此后的两年,每次的期中、期末考试我们几乎都是在数百个名词解释中度过的,中文系的朋友问我,背这个到底有用吗?我无言以对。每次夜半捧读,抬头仰望星空,我问星星:这难道就是我想学的历史吗?
大学的第四年,和一个师姐聊天的时候无意中提到历史系学习的收获,她说:你难道没有发现自己从看不懂别人的论文,到现在不知不觉地看得懂了吗。我忽然意识到这是一个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真实过程。在抄抄写写、记记背背的过程中,我懂得了历史学习最基本的无数个概念,是它们帮我看懂了专家高深莫测的论文,理解了智者玄妙精微的思想。我是该感谢这四年间那几千个名词解释啊!
那天晚上,我又想起了“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但是耳畔再没有“谈笑间”的快意,而是回响着“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万里之行,始于足下”,于是,我找到了名词解释本,写下了“脚踏实地”。
《劝学》主题
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是古代论述学习的重要文章。这里节选的三段,着重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
篇3:高中语文劝学的文言知识点
一、重点字音
輮以为轮(róu)虽有(yóu)槁暴(ɡǎo pù)
参(cān)省(xǐnɡ)跂而望(qì)
舟楫(jí)蛟龙(jiāo)跬步(kuǐ)
骐骥(qí jì)驽马(nú)锲而不舍(qiè)
二、文学常识
1、《劝学》节选自《荀子·劝学》。
2、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最后一个代表人物,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其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三、通假字
1、輮以为轮(“輮”通“煣”, 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四、古今异义
1、爪牙:古,爪子和牙齿。今,帮凶、走狗。
2、金:古,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黄金。
3、省:古,检查。今,探究并领会
4、以为:古,介词“以”+动词“为”,使……成为。今,认为。
5、博学:古,广泛地学习。今,学问广博精深。
6、用心:古,两个词,用,介词,因为;心,心思。今,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7、寄托:古,藏身。今,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8、君子:古: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今,人格高尚的人。
五、一词多义
1、于
青,取之于蓝(从,介词)。
而青于蓝(比,介词)。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对于,介词)。
2、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但是,连词)。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而且,连词)。
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连词)。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表顺接,就,于是,连词)。
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连词)。
六、词类活用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
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
4、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5、下饮黄泉(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七、文言句式
1、介词结构后置
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
青于蓝(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寒于水(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2、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3、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
篇4:劝学文言现象
劝学文言现象
文言实词
兴 文言翻译 xīng 起;兴起。《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3]焉。”
就 文言翻译 jiù 接近;靠近;趋向。《劝学》:“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
望 文言翻译 wàng 远望;远看。《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长 文言翻译 cháng 长,与“短”相对。《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文言虚词
而<连词>
1.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思矣。”
2.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3.表假设关系。《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焉
(1)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
于
(1)<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
也<助>语气助词,用于句中
1.表陈述或解释。《劝学》:“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
乎<介>相当于“于”
1.连词,表递进。《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己。”
之
(1)<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
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或“揉”,用火烘木使弯曲)
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暴,同“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古今异义
1.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 古义: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5.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 古义:因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绳 古义:墨线。例:木受绳则直
今义:绳子,绳索。
8.跪 古义:腿脚 。例:蟹六跪而二螯
今义:跪下
9.疾 古义: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 。例:声非加疾也
今义:疾病
10.致 古义:达到(而致千里)
今义:赠送,给予
11.寄托 古义: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今义: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
词类活用
①名词做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②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③动词的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④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3. 积善成德 (善:形作名,善行)
⑤形容词用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变直,形容词用作动词)
⑥形容词作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⑦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⑧动词作名词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流:流水)
一词多义
1.于:
(1)寒于水 (比)
(2)善假于物也 (介词,不译。引进作用)
(3)取之于蓝 (从)
2.而: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关系,并且)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并列关系,而且)
(3)终日而思矣 (表修饰)
(4)而见者远 (表转折)
(5)锲而舍之 (表假设或承接)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承接)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8)锲而不舍(表假设,如果)
(9)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3.者:
(1)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
(2)不复挺者(……的原因)
4.焉:
(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
(2)圣心备焉(语气词)
5.利:
(1)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2)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6. 之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音节助词)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代词代青)
7.假
(1)善假于物也(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8.疾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
(2)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9.绝
(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 停止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与世隔绝
(3)以为妙绝(《口技》) 极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横渡
(5)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 断绝关系
10.强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强壮
(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有余
(3)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 勉强
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可译为“……的原因”)
2.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3.善假于物也(状语后置)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5.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介词结构“于水”,表示比较)
6.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
7.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
8.无以至千里(固定句式,“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9. 金石可镂(被动句)
篇5:《劝学》文言现象
荀子的文章,和其他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样,也是独具风格的。它既不像《老子》那样,用正反相成、矛盾统一的辩证法思想贯穿始终;也不像《墨子》那样,用严密、周详的形式逻辑进行推理;既不像《庄子》那样,海阔天空、神思飞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也不像《孟子》那样,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具有雄辩家的特点。他是在老老实实地讲述道理。他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这一切构成了荀子文章的特色。有人曾将《荀子》一书概括为“学者之文”,这是十分恰当的评论。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全文共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而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从《劝学》前面部分节选的几个片段,解放后一直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统名篇之一。
《劝学》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而且总在文字的开头、结尾部分作出明确的交代。例如,文章的第一句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既是全文的一个中心论题,也是第一段所要开始阐述的内容。而在段的结尾部分则归结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这就明确而有力地照应首句,收束了上文,并且清楚地点明了该段的中心思想。又如第二小段,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说明个人独自冥思苦想远不如学习有益。而在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生活中十分常见而又极有说服力的比喻后,有力地小结道:“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这里,荀子从他的“性恶论”观点出发,指出君子的天性也是恶的,其所以不同于众人,就在于他善于向良师益友学习嘉言懿行,以改变自己的不良天性。这个“物”字就从“舟楫”“舆马”之类,变成了学习的内容,文字也就逐渐深化了。这里举的两个例子,都是首尾相互照应的,也有一些段落,只在段首揭示该段中心,或者只在段末予以适当概括。总之,目的相同而方式则并不死板。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般都比较难读,荀子这种谨严、朴实的写作方法,对帮助读者掌握各段文章的基本内容,是十分有效的。
在说理文中,巧妙地运用大量比喻进行论述,这是《劝学》另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有时作品集中了好些并列的比喻,从同一角度反复地说明问题。这种手法,在修辞上叫做“博喻”,不过一般大都是用来辅助景物描写。而荀子作品中的博喻都是用来说明事理。
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时,他不但用了一些并列的比喻,也用了好些相反相成的比喻,他列举了“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以及“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蚯蚓,竟能在地下来去自如,而 “六跪而二螯”的螃蟹,却连一个容身的小洞也掘不好。这就表明,“积”与“不积”所产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在荀子哲学思想中,“积”字是一个重要观点。荀子认为,要学有所成,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积累。一个人长期耕田(“积耨耕”),就会成为农夫,长期砍砍削削(“积斲削”),就会成为工匠;长期贩卖货物(“积反货”),就会成为商贾;长期学习礼义(“积礼义”) ,就会成为君子;圣人也只不过是“人之所积”。这就好像越人安越,夏(中原)人安夏那样,习惯成自然而已。了解了荀子这一思想观点的重要意义,我们就不难懂得,他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力气,选择那么多比喻,不惮烦地对读者进行谆谆教导。
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还善于通过比喻,将议论逐步引向深入。忽视了这一特点,我们就会被众多的比喻弄得眼花缭乱,而理不清文字的脉络。
试以第一段为例。全段除首尾各有一句论断性的话外,其余全部由比喻组成。作者先用“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两个比喻,说明后天的影响可改变事物本性,并能使之有所发展。接下来又提出另一个比喻:中绳的直木,经改造后,变成了“其曲中规”的车轮;以后即使晒干枯槁,也不可能再回复到“直”的状态。这就说明,后天的影响,对改变事物本性来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这样就把道理的阐述向前推进了一步。然后再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引出结论“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重要性。这一段以比喻为主的文字,从提出问题到进行小结,逻辑性是很强的。
再以前面提到过的“积”字一段为例。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是比喻,“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才是正意。对一个人来说,“积善”要达到了“成德”的境界,才能改变气质,具备圣人的思想感情。紧承这一论断,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四组比喻,它们阐述了前后相承的两层意思。前面三组论述了“积”字的重要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正面说明,不“积”就将一事无成;“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这两组对比的比喻,则着重表明,“积”与“不积”必将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前一组对比,偏重主观条件的分析,后一组对比,偏重客观情况的分析。三组比喻的结合使用,把道理讲得十分清楚。后面部分的另一组,以“蚯蚓”和“螃蟹”的对比为喻,指出“用心专一”是“积”的关键,将论述进一步引向深入。至此,有关“积”字的基本内容已经谈清,于是作者紧扣“用心专一”进行小结。
荀子这种用比喻说理的写法,在其他先秦诸子散文中也是罕见的,应当说这是他的一种独创。
《劝学》的第三个重要特点,是句式整齐,读时琅琅上口。但作者又注意在排偶中适当夹进散句,使文气流畅而不呆滞。
由于具备以上一些风格特点,荀子的哲理散文,有它好读的一面;但是,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情况。就以这篇《劝学》为例,通假字就用了十几个之多,而且其中有些是不很常见的。
有了这么一大批拦路虎,《荀子》当然又有它并不易读的另一面了。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而荀子却认为:人力能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他的门人韩非、李斯成为战国末期的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分析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
①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并加以论述。“学不可以已”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接着具体论述其重要性,即学习可以提高、改变素质,使人智慧明达、言行无过。这一部分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共用了“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5个比喻。
②第二部分(第二段):论证学习的重要作用。阐述学习的重要作用是:学习可使人增长才干的本领,可以改变人的品性。
这一部分也运用了比喻论述的方法,共用了“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等5个比喻。
③第三部分(第三段):论述学习应持的态度。阐述学习应持的态度是:逐渐积累、坚持不懈、专一不躁。这一部分仍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共用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等10个比喻。
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赵国猗氏(今山西运城临猗县)人,时人尊而号为“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篇6:文言实词知识点总结
文言实词知识点总结
“常见”指出了考查范围,即教材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文中”是给出确定实词含义的具体语境;“理解”“含义”则说明高考既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但又不是对原来知识的照搬和死记,而是借助具体语境,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部分知识点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同形异义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需要注意一下几种情况:
1、注意词的古今义
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现象
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以身徇国”,“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
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
5、要注意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
误区提醒
推断实词意义的方法
1、利用音形的分析来推导如觐,从”见“旁可以推出”拜见“;”造“,”辶“与走有关,解为”到“”去“。
2、利用语法结构推导,例: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
3、利用联想的方法推导,平时我们学过不少文言文和成语,在解题时,利用学过的知识并迁移过来,也是不难解决的。
例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
4、利用组词来推导,文言文词语都是单音节的,现代汉语是双音节的。将单音节的文言词语,作为语素组成双音节的现代汉语词组,然后根据实际去选择一个最恰当的。
5、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
篇7:长恨歌文言知识点总结
唐・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huò)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pí)鼓动地来,惊破霓裳(cháng)羽衣曲。
九重城阙(què)烟尘生,千乘(shèng)万骑(jì)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dian )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yíng)纡(yū)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日转回龙驭(yù),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wéi)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或“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qīn)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又作“入梦来”)。
临邛(qióng)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又作“玲珑楼阁”)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jiōng),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bó)银屏迤(yǐ)逦(lǐ)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jué),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mèi)飘u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dì)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huán)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diàn)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bò)黄金合分钿(diàn)。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又作“会有时”),此恨绵绵无绝期。
篇8:长恨歌文言知识点总结
【背景资料】
这首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十二月。当时白居易做陕西周至县尉。一天,偶然与朋友游览仙游寺,谈起流传当世的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妃的悲剧故事,于是创作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歌。
【知识链接】
1. 元白
唐代诗人元稹和白居易。二人文学主张相近,兼相友好,并为当时“新乐府”运动倡导人。
2. 长庆体
指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的诗风。二人友好往来,迭相唱和,诗歌风格相近,于穆宗长庆年间编成《元氏长庆集》和《白氏长庆集》,故并有此称。
一、预习文本・基础积累
(一)字音辩识
回眸( ) 凝脂( ) 骊宫( ) 鼙鼓( )
花钿( ) 云栈( ) 临邛( ) 绰约( )
玉扃( ) 珠箔( ) 花冠( ) 仙袂( )
凝睇( ) 迤逦( )( )
人寰( ) 钗擘( ) 殷勤( )
(二) 词语理解
1. 回眸一笑百媚生
2. 温泉水滑洗凝脂
3. 云鬓花颜金步摇
4. 姊妹弟兄皆列土
5. 行宫见月伤心色
6. 耿耿星河欲曙天
7. 遂教方士殷勤觅
(三)填空。
(1)春风桃李花开日, 。
(2)行宫见月伤心色, 。
(3) ,对此如何不泪垂。
(4) ,在地愿为连理枝。
二、文本解读探究
1. 古人评诗多有“诗眼”之说。那么《长恨歌》的“诗眼”是什么呢?怎样理解?
2. 诗中的杨贵妃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长恨歌文言知识点总结]
篇9: 文言实词知识点总结
角:1、吹奏的乐器(鸣角振铃)2、吹号角(且角且走)
借:1、借(每假借于人)2、依(愿借子杀之)3、即使(借第令毋斩)
尽:1、没有了(担中肉尽/林尽水源)2、全部取得(利尽南海)3、尽量,尽可能(进尽忠言)
就:1、接近、趋向(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颓然就醉)2、完成,达到3、即使
居:1、过了(居十日)2、停留(不可久居)
举:1、传扬(死即举大名耳)2、发动(举大计亦死)3、被举用(管夷吾举于市)4、参加(董生举进士)5、全(举国欢庆/举世无双)
具:1、同”俱",全、都(具答之)2、具有(各具情态)
决:1、判断(孔子不能决也)2、分别(意难决舍)3、断然(故决然舍去)
绝:1、隔绝2、极点(以为妙绝《口技》)3、停止,消失(群响毕绝《口技》)
开:1、散开(日出而林霏开)2、放晴(连月不开)3、打开(旁开小窗)
可:1、大约(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2、可以(珠可历历数也)
苦:1、苦于(苦秦久矣)2、使……苦(苦其心志)3、愁(何苦而不平)
乐:1、以……为乐(太守之乐其乐)2、使……快乐(钟鼓乐之)3、乐趣(而不知人之乐)4、欢乐、快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类:1、类似(绝类弥勒)2、同类(不与培v为类/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利:1、有利的(天时不如地利)2、锐利(兵革非不坚利/怀抱利器)3、认为……有利可图(父利其然)4、物资(利尽南海)
隶:1、属于(世隶耕)2、跟着(隶而从者)
良:1、真,实在(良多趣味)2、善良(此皆良实)
临:1、面对、对着、当着(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2、来到,在(临溪而渔/临池学书)3、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4、将要(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鳞:1、像鱼鳞一样(鳞浪层层)2、鱼(呷浪之鳞)
令:1、命令。(乃令符离人葛婴)2、让,使。(忿恚尉,令辱之)3、指县令。(陈守令皆不在)
妙:1、奇怪(妙无一人肯泊岸)2、奇妙(以为妙绝)
篇10:礼记文言知识点总结
礼记文言知识点
通假字
学 . 学半(“学”同“敩(xi ào )”,教导)
选贤 与 . 能(“与”同“举”,选拨)
矜 . 、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同“鳏”,老而无妻) 古今异义
教然后知 困 . (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虽 . 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不知其 旨 . 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
男有分,女有 归 . (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归还。)
大道
.. 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大 路。)
一词多义
亲 1、不独 亲 . 其亲(动词,以……为亲)
2、不独亲其 亲 . (名词,父母)
其 1、不知 其 . 旨也(代词,它的,指“嘉肴”的)
2、其 . 此之谓乎(语气副词,表示推测,恐怕)
子 1、不独 子 . 其子(动词,以……为子)
2、不独子其 子 . (名词,子女)
修 1、讲信 修 . 睦(动词,培养)
2、盖简桃核 修 . 狭者为之(形容词,修长)
分 1、男有 分 . ,女有归(名词,职分,职守)
?
2、舟首尾长约八 分 . 有奇(量词,长度单位)
词类活用
使 老 . 有所终, 壮 . 有所用, 幼 . 有所长(老,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 状,形容词用作名词,壮年人;幼,形容词用作名词,幼童)
文言句式
其 此之谓
... 乎(“此之谓”,就是“谓此”,宾语前置)
文学常识
《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 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主要记载了先秦 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 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读后感
从古至今,有许多的经典名著,这些经典名著都给我们不同的感悟。‘四书五经’是古人必读的书。‘四书五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还有许多的书,都凝结了古人的智慧,现在这些书也在影响着我们。
我最喜欢的是《礼记》,它时时刻刻的都在提醒着我做一个正直的人,要学会去从别人的角度去想,发现错误就要去改。这本书,还告诉我很多的做人道理。
例如:‘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意思:知识渊博,记忆力强,仍然很谦虚,做了很多对人有益的事,仍然不懈怠,这样才称得上是品行高尚的人。我的理解:有的人虽然知识不是很渊博,但是他很用功,也很谦虚,而且,做了很多好事,我认为这样的人也能称得上是品行高尚的人。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意思:克服自身的错误应该靠自己的主观努力,不必要求别人,这样再有缺点错误,就没有什么可埋怨的了。我的理解: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自身也有错误,只要靠自己的努力,不需要强求别人,就算没有改过来,这样的错误,也不会有什么抱怨的。
‘好学近乎知,知耻近乎勇。‘意思:喜欢学习的人,离聪明就很近了,知道耻辱的人,离勇敢就不远了。我的理解:只有喜欢学习,知道耻辱;那么他就会很聪明,很勇敢了。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都离不开书,因为我们能从书中得到很多的做人道理,这些道理只有自己去感悟,才能说真正的理解了。
根据以上文献,我认为“礼”的原始意义可以解释为(1)敬神祈福的仪式,这是一种祭祀祖先的需要,诸如《礼记·祭义》中记载的“致齐(祭祀)于内,散齐于外”;(2)一种森严的等级制度,必须要符合统治者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诸如《礼记·曲礼下》中记载的“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3)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而形成的规范,诸如《礼记·曲礼上》中记载的“临财毋苟得,临难无苟免”以及“长者问,不辞而对,非礼也”等。
具体而言,我认为古代的“礼”主要指的就是一套完整严密的等级制度,小到见面、穿着、丧葬等日常生活,大到政治、法律等,它包含着古人对于“神权”的敬畏,以及对于皇权的服从。即便是对人们日常交往中、对人们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一些言论,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最终还是为了维护封建皇权的尊严。
时代发展到今天,“礼”也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的改变和发展,其内涵也发生了改变。
礼记主要内容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 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篇11:劝学荀子知识点总结
劝学荀子知识点总结
一、字音
靛青 diàn 蓼蓝 liǎo 輮以为轮 róu
虽有槁暴 gǎo pù 参省乎己 xǐng 跂而望 qì
假舆马者 yú 舟楫 jí 跬步 kuǐ
骐骥一跃 qí jì 锲而不舍 qiè 驽马 nú
其曲中规 zhòng 参省 cān xíng 须臾 yú
金石可镂 lòu 舟楫 jí 舆马 yú 骐骥 qíjì 驽马 nú 二螯 áo
二、通假字
輮以为轮 “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虽有槁暴 “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知明而行无过 “知”同“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赋,资质。
三、词类活用
輮以为轮 动词的使动用法,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其曲中规 形容词作名词,弯曲的弧度;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名词作状语,每天;
知明而行无过矣 名词作动词,犯错误;
登高之博见也 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见者远 形容词作名词,远处;
非利足也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
非能水也 名词作动词,游泳;
积善成德 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用心一也 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四、古今异义
輮以为轮 古:把……做成; 今:认为
金就砺则利 古:金属的刀类; 今:金钱,黄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广泛地学习; 今:学识渊博
古:检验; 今:探究并领会
假舆马者 古:凭借; 今:与“真”相对
而绝江河 古:特指长江与黄河;今:泛指河流
下饮黄泉 古:地下的泉水; 今:阴间
蚓无爪牙之利 古:爪子和牙齿;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或帮凶
用心一也 古:因为心思; 今:读书用功或注意力集中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寄身; 今:托付
蟹六跪而二鳌 古:腿,蟹腿 今:跪下
五、一词多义
之:取之于蓝 代词,代青 而: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转折
水为之 代词,代冰 水为之而寒于水 表转折
须臾之所学 结构助词,的`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递进
登高之博见 结构助词,的 知明而行无过 表并列
锲而舍之 代词,代雕刻 终日而思 表修饰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前置的标志 跂而望 表修饰
蛇鳝之穴 结构助词,的 登高而高 表修饰
而见者远 表转折
于:取之于蓝 介词,从 顺风而呼 表修饰
青于蓝 介词,比 而闻者彰 表转折
寒于水 介词,比 而致千里 表转折
善假于物也 介词,向,引出对象 而绝江河 表转折
而神明自得 表因果
者:不复挺者 语气词,表停顿 锲而舍之 表承接
见者远 ……的人 锲而不舍 表承接
闻者彰 ……的人 蟹六跪而二螯 表并列
假舆马者 ……的人
假舟楫者 ……的人 一:骐骥一跃 数词,一次
无可寄托者 助词,表判断 用心一也 专一
六、成语
1、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喻学生超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2、锲而不舍:比喻做事持之以恒。锲,用刀雕刻;舍,停止。
七、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省略句:輮以(之)为轮
故木受绳(测)则直,金就砺(磨)则利
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
3、状语后置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善假于物也
4、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篇12:《劝学》文言现象解读
《劝学》文言现象解读
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 兴 文言翻译 xīng 起;兴起。《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3]焉。”
文言实词 就 文言翻译 jiù 接近;靠近;趋向。《劝学》:“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
文言实词 望 文言翻译 wàng 远望;远看。《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文言实词 长 文言翻译 cháng 长,与“短”相对。《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文言虚词
而<连词>
1.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思矣。”
2.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3.表假设关系。《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焉
(1)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
于
(1)<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
也<助>语气助词,用于句中
1.表陈述或解释。《劝学》:“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
乎<介>相当于“于”
1.连词,表递进。《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己。”
之
(1)<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
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或“揉”,用火烘木使弯曲)
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暴,同“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古今异义
1.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 古义: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5.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 古义:因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绳 古义:墨线。例:木受绳则直
今义:绳子,绳索。
8.跪 古义:腿脚 。例:蟹六跪而二螯
今义:跪下
9.疾 古义: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 。例:声非加疾也
今义:疾病
10.致 古义:达到(而致千里)
今义:赠送,给予
11.寄托 古义: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今义: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
词类活用
①名词做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②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③动词的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④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3. 积善成德 (善:形作名,善行)
⑤形容词用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变直,形容词用作动词)
⑥形容词作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⑦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⑧动词作名词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流:流水)
一词多义
1.于:
(1)寒于水 (比)
(2)善假于物也 (介词,不译。引进作用)
(3)取之于蓝 (从)
2.而: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关系,并且)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并列关系,而且)
(3)终日而思矣 (表修饰)
(4)而见者远 (表转折)
(5)锲而舍之 (表假设或承接)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承接)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8)锲而不舍(表假设,如果)
(9)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3.者:
(1)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
(2)不复挺者(……的原因)
4.焉:
(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
(2)圣心备焉(语气词)
5.利:
(1)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2)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6. 之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音节助词)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代词代青)
7.假
(1)善假于物也(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8.疾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
(2)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9.绝
(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 停止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与世隔绝
(3)以为妙绝(《口技》) 极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横渡
(5)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 断绝关系
10.强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强壮
(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有余
(3)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 勉强
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可译为“……的原因”)
2.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3.善假于物也(状语后置)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5.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介词结构“于水”,表示比较)
6.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
7.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
8.无以至千里(固定句式,“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9. 金石可镂(被动句)
篇13:《劝学》文言现象及赏析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又名《劝学篇》。劝学,就是鼓励学习。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前一部分(第一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第二、三段),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
劝学
朝代:先秦
作者:荀子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 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篇14:《劝学》文言现象及赏析
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 兴 文言翻译 xīng 起;兴起。《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3]焉。”
文言实词 就 文言翻译 jiù 接近;靠近;趋向。《劝学》:“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
文言实词 望 文言翻译 wàng 远望;远看。《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文言实词 长 文言翻译 cháng 长,与“短”相对。《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文言虚词
而<连词>
1.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思矣。”
2.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3.表假设关系。《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焉
(1)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
于
(1)<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
也<助>语气助词,用于句中
1.表陈述或解释。《劝学》:“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
乎<介>相当于“于”
1.连词,表递进。《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己。”
之
(1)<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
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或“揉”,用火烘木使弯曲)
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暴,同“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古今异义
1.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 古义: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5.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 古义:因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绳 古义:墨线。例:木受绳则直
今义:绳子,绳索。
8.跪 古义:腿脚 。例:蟹六跪而二螯
今义:跪下
9.疾 古义: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 。例:声非加疾也
今义:疾病
10.致 古义:达到(而致千里)
今义:赠送,给予
11.寄托 古义: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今义: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
词类活用
①名词做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②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③动词的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④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3. 积善成德 (善:形作名,善行)
⑤形容词用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变直,形容词用作动词)
⑥形容词作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⑦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⑧动词作名词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流:流水)
一词多义
1.于:
(1)寒于水 (比)
(2)善假于物也 (介词,不译。引进作用)
(3)取之于蓝 (从)
2.而: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关系,并且)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并列关系,而且)
(3)终日而思矣 (表修饰)
(4)而见者远 (表转折)
(5)锲而舍之 (表假设或承接)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承接)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8)锲而不舍(表假设,如果)
(9)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3.者:
(1)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
(2)不复挺者(……的原因)
4.焉:
(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
(2)圣心备焉(语气词)
5.利:
(1)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2)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6. 之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音节助词)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代词代青)
7.假
(1)善假于物也(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8.疾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
(2)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9.绝
(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 停止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与世隔绝
(3)以为妙绝(《口技》) 极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横渡
(5)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 断绝关系
10.强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强壮
(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有余
(3)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 勉强
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可译为“……的原因”)
2.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3.善假于物也(状语后置)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5.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介词结构“于水”,表示比较)
6.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
7.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
8.无以至千里(固定句式,“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9. 金石可镂(被动句)
《劝学》赏析
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是这篇文章的特色。
荀子的《劝学》是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的名篇,其中有些警句,已成为勉励学习常用的成语。这里节选三段,在原文中本不相连,但是意脉一贯,可以独立成篇。文章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些比喻取之于人们熟悉的事物,又包含丰富的含义,因此,道理能说得浅显明白,发人深思。
文章开篇就郑重地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不但是《劝学》篇的第一句,也是整个《荀子》著作的第一句。为什么首先提出学习问题呢?因为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著作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因为他十分重视这个问题,所以他把自己的见解,通过“君子”之口提出来,以示郑重。
在措辞上,他不说应该不断学习,而说学习不可以停止,这对纠正人们学习上常犯的不能持之以恒的毛病,更有针对性。从学派传统来说,儒家一向劝导人们好好学习。如《论语》的第一句就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荀子自称是孔子的继承人,他的著作第一句也说:“学不可以已。”这从表面上看,只是继承了儒家的“劝学”传统,其实他强调的程度显然不同。因为在孔子看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论语·季氏》)而荀子则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所以,荀子是在新的认识论基础上,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就行文来说,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语言简劲,命意深广,因而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滔滔阐述。
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这两个比喻,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不过,要能“青于蓝”、“寒于水”,决不是“今日学,明日辍”所能办到的,必须不断地学,也就是说:“学不可以已”。所以,这两个比喻深刻有力地说明了中心论点,催人奋进。
接着,文章进一步设喻,从根本上阐明道理:“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这正如梁启超所说,意思是“喻人之才质,非由先天本性而定,乃后起人功而定也”(见《荀子柬释》引)。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学习可以使人由“恶”变“善”,因此,他强调“輮”的作用。通过这个比喻,说明即使原来是地地道道的“不善”之人,经过学习,也可以“改变”成完全合乎道德规范的人。这显然是对学习者更大的鼓励。
在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后,文章以设喻引出论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会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之类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这就好比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知识通达,行为没有过错。这样以设喻引出论断,显得更有说服力。论断句中的“日”字,与起句“学不可以已”的“已”字,紧密呼应,突出了要“知明而行无过”,就必须不断学习,从而有力地阐明了中心论点。
开篇至此为第一段。这一段说明了学习在改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智力方面的重大意义。学习意义重大,那么,如何学呢?荀子认为,学习不能单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必须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因此,第二段首先说明:“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以亲身的体验,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强调空想不如学习。而这个与空想相对的“学”字,不言而喻,也就是指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这种对于学习的见解,也是荀子基于他的认识论提出来的。
荀子否认孟子所说的人有天生的“良知”“良能”,因此他强调从外界实际事物中学习。他在这里提出的“学”的概念,就具有唯物主义因素。接着,连设五喻,展开论证,荀子先从生活经验说起:站在高处望,比踮起脚见得广阔;登高招手,顺风呼喊,手臂并非更长了,声音并非更大了,可是人家却能远远地看到,清楚地听到;可见利用高处、利用顺风的作用之大。推而广之,“假舆马”、“假舟楫”的人,也并非善于走路或擅长游泳,可是他们却能“致千里”、“绝江河”,由于设喻所用的事例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因此读起来不但感到亲切,而且觉得可信。随着不断设喻,阐明的道理越来越深入读者心灵,于是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就是说,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来好好学习。
推论起来,人如果善于利用外物好好学习,也就可以变为有才德的君子。这与第一段所说的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直木可“輮”为车轮,意脉是一贯的,结构上也是暗相呼应的。此外,荀子把“所学”与“善假于物”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性知识去改造客观世界。”(引自严北溟关于《劝学》的说明)这与他的“制天命”的思想也是联系着的。
至此,第二段结束。这一段说明学习必须善于利用外物。然而,在从外界实际事物中学习的时候,还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所以,第三段作了进一步的说明。文章先设两喻引出论点:“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说明学习要注意积累。荀子根本不承认“天生圣人”的说法,他指出人只要努力学习,“积善积德”,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思想。圣人也是不断学习而成的,正如他在《性恶》篇中所说的:“积善不息”,“涂之人可以为禹”。他充分强调“积善”的作用,这与开头提出的“学不可以已”也是一脉相承、遥相呼应的。
在笔法上,以设喻引出论点,更加强了论点的语势,使论点一出现就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接着,文章又进行申述:“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是从反面设喻来说明积累的重要。经过一正一反的设喻,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已初步阐明,但是为了深入说明,文章又反复设喻对比:先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相比,再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与“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相比,从而充分显示出“不舍”的重大意义,而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当然,学习要做到“不舍”,要不断积累,那就必须专一,不能浮躁。
因此,文章再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与“蟹六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气。这两个比喻,强调了学习必须坚持不懈,并照应了上文的层层论述。第三段至此结束。通过这一段的层层比喻,我们可以清楚地理解学习必须持之以恒。至此,开篇提出的“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已得到了深入的阐发和充分的证明。
《劝学》的这三段,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了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虽然荀子论学的基础是唯心主义的“性恶论”,但是对批判孟子的“先天道德论”起了积极作用。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荀子不可能懂得人的阶级性,他把礼义当成人人应该具备的道德,并且把符合封建伦理规范的行为叫做“善”,把不符合的叫做“恶”。他劝学的目的,实际上是要培养合乎封建统治阶级道德规范的人才,这与我们今天的学习目的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在那新兴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全国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是有进步意义的。至于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就是在今天,对我们来说,也还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文中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通过比喻阐述道理、证明论点,这是本文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由于创造比喻的技巧很高,因此这些比喻精警动人。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脱化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以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等,都被人们当作指导学习的格言来称引。同时,运用比喻的方式方法也灵活多样,阐述一层意思,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从正面设喻,有的从反面设喻;有的以比喻互相映衬,有的以比喻进行对比。如此层层推进,上下呼应,使本身表现力很强的比喻,更充分持发挥作用,因而把道理阐述得十分透彻。再说,由于运用比喻,文章的语言显得具体形象、精练有味。而且,随着用比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因此,这不仅是一篇出色的古代教育论文,而且可以当作一篇文学作品来欣赏。
篇15:《劝学》的文言现象
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 兴 文言翻译 xīng 起;兴起。《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3]焉。”
文言实词 就 文言翻译 jiù 接近;靠近;趋向。《劝学》:“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
文言实词 望 文言翻译 wàng 远望;远看。《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文言实词 长 文言翻译 cháng 长,与“短”相对。《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文言虚词
而<连词>
1.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思矣。”
2.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3.表假设关系。《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焉
(1)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
于
(1)<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
也<助>语气助词,用于句中
1.表陈述或解释。《劝学》:“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
乎<介>相当于“于”
1.连词,表递进。《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己。”
之
(1)<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
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或“揉”,用火烘木使弯曲)
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暴,同“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古今异义
1.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 古义: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5.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 古义:因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绳 古义:墨线。例:木受绳则直
今义:绳子,绳索。
8.跪 古义:腿脚 。例:蟹六跪而二螯
今义:跪下
9.疾 古义: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 。例:声非加疾也
今义:疾病
10.致 古义:达到(而致千里)
今义:赠送,给予
11.寄托 古义: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今义: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
词类活用
①名词做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②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③动词的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篇16:《劝学(节选)》知识点
《劝学(节选)》知识点
分段: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
①第一部分(第一、二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并加以论述。学不可以已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接着具体论述其重要性,即学习可以提高、改变素质,使人智慧明达、言行无过。
这一部分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共用了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5个比喻。
②第二部分(第三段):论证学习的重要作用。
阐述学习的重要作用是:学习可使人增长才干的本领,可以改变人的品性。
这一部分也运用了比喻论述的方法,共用了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等5个比喻。
③第三部分(第四段):论述学习应持的态度。
阐述学习应持的态度是:逐渐积累、坚持不懈、专一不躁。
这一部分仍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共用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等10个比喻。
小结:《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课文节选了四段,着重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劝,是劝勉、鼓励的意义。
篇17:《劝学》知识点
《劝学》知识点集锦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整理了《劝学》的知识点,可以帮助同学们理解课文。
一、基础知识
1.下边加点的字的字形、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輮(róu)以为轮金就砺(lì)则利智(zhì)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bào)须臾(yú)驽(nú)马
C.善假(jià)于物跬(kuǐ)步金石可镂(1òu)
D.跂(qì)而望骐骥(jì)爪(zhǎo)牙
2.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为下列各句加点词选出一个恰当的义项。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A.假如B.假装C.借助,利用D.假的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A.在那里B.什么C.助词D.代词“之”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A欺凌,损害B.晒C.又猛又急的D.暴躁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A.量词;功劳,功勋
B.驾驶;工作,事情
C.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成功,功效
D.量词;功能
(5)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断,断绝B.超越,超过C.拒绝D.横渡,横穿
4.“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b.连词,表递进关系。c.连词,表转折关系。d.连词,表因果关系。e.连词,表顺承关系。f.连词,表修饰关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⑤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⑥蟹六跪而二螯()
5.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二、课文阅读训练
“积土成山,……用心躁也。”
6.下面句中的“焉”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B.子亦有不利焉
C.朝济而夕没版焉D.将焉取之
7.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不同的意思
A.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指:
今义指:
B.用心一也
古义指:
今义指:
8.按照“之”字的意义的用法,选出全是代词的一项()
①青,取之于蓝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⑤冰,水为之⑥君将哀而生之乎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⑧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A.②③⑤B.①⑤⑥C.③⑦⑧D.④⑤⑧
9.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何陋之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0.准确翻译下边文句。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2)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译: 11.本段共六句,共分几层?请在文中标出来,并指出每层的大意。12.本段运用了的论证方法。
参考答案
一、1.D2.C3.(1)C(2)A(3)B(4)C(5)D 4.①c②b③f④d⑤f⑥a5.B
二、6.B7.A蟹钳;两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B因为用心;集中注意力或居心8.B9.A10.略 11.分三层。一层(l-2句),学习要积累;二层(3-4句),学习要有恒;三层(5-6句)、学习要专心 12.比喻论证
二、指出句中的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
三、解释下列词类活用的词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 )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 ;下: )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 )
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足: )
5.登高而招(高: )
6.积善成德(善: )
四、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1.輮以为轮 (古义 ,今义 )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 ,今义 )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古义 ,今义 )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 ,今义 )
五、文学常识填空。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 ,字 ,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荀于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 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荀子的著作有《荀子》20卷,共32篇。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
【知识精讲】
1.《劝学》的主旨是什么?4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提示:《劝学》的主旨是鼓励人们学习。文章节选部分共4个自然段。第1段提出观点,第2段总体说明学习的重要性,第3段论述“学”与“思”的关系,学习时借助外在条件的意义。第4段论述“积累”在学习中的作用和学习应有的“持之以恒”的态度。
2.《劝学》在语言有什么特点?
提示:《劝学》在语言上通篇设喻,并且善于使用正反对比说理,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作为比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同一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篇18:陋室铭的文言知识点总结
陋室铭的文言知识点
一词多义
⒈之:
①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案牍之劳形
②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
③代词,代指前文所指的事物
④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何陋之有
⒉往来:
①表示交往的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②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词类活用
⒈名:名词活用动词,出名。例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⒉灵: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显出有灵气。例句: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⒊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了芳馨。例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⒋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例句:无丝竹之乱耳
⒌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例句:无案牍之劳形
⒍上:方位名词作动词,蔓上。例句:苔痕上阶绿
⒎绿:形容词作动词,变绿。例句:苔痕上阶绿
古今异义
⒈无案牍之劳形(形:身体;今常用义为:样子)
⒉惟吾德馨(馨:品德高尚;今义为:芳香.)
⒊谈笑有鸿儒(鸿:大,渊博;今义为:鸿雁,书信.)
⒋无丝竹之乱耳(丝竹: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乐器的声音;今义为:丝绸和竹子)
5.可以调素琴 (调:弹奏;今义为:调解)
《陋室铭》读后感
在有人的地方,往往建筑是必不可少的,它使一个人不须居无定所的生活,亦会让一个人在世事沉浮中能感受到温馨,那不仅仅只是自己的房子,更是一个属于自己的地盘,可以任由自己支配的地方,可以说是一个普通人最有存在感的地方,是人们的港湾。
像如此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是否要装点得花枝招展一般,使自己更加享受,也更加体面呢?或许并没有那些必要,因为房子它的基本功能也就是让你的生活更加舒适,并使你能有一种潜移默化中的温馨与存在感,何必去过多强求。唐朝刘禹锡在其《陋室铭》中提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也许是在他“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的陋室里隐居才对,他在自己的陋室里建立起自己高洁的品格,也觉得自己闲静的隐居生活是一种志趣。在这无限的志趣里,也才能将管弦丝竹归类到乱耳的杂音中去,把很多人追求的高官厚禄视作粪土。
也许正是过这种安贫乐道的人生追求,才造就了对一切荣华富贵的如此淡泊,这也造就了那不朽的诗篇与其乐观、直爽的性格。
对于刘禹锡,以及同他一样千千万万的文人墨客,他们有的流芳百世,有的隐居在世间,而他们达到自我人生的满足了吗?也许他们没有机会去达到治国平天下,但他们退而求次的乐趣却在不同的地方体现:李白游走于世间的山石草木之间,才能描写出或充满豪气或婉转动听的诗篇;陶渊明在隐居生活里与世无争,才有了闲静、美好的田园诗歌……由此观之,许多文人墨客都在不同的地方得到了他们精神上的满足,而那些被世人所熟知的诗文字画,都是他们在精神饱满或对世事愤激之际的产物,它们亦是在表达作者心中那酸甜苦辣的情绪。
因此,精神的是否充足并不分贫贱与富贵,如果有的人有钱,就算是在挥霍时也应该去品味生活,如果没有去品味与欣赏,没有自身的愉悦与感受,那也就只能算是财富的充裕,并不是精神上的满足。人如果没有精神上的满足,就算是他做出惊天动地、泣鬼神的大事,那么他也是不幸福的,因为他不知道满足或是欲望太大,都是不好的,甚至会走向极端。
《陋室铭》主要内容
以山水起兴,表示山水的声名在于居住在其中的神仙和仙龙;而后诗人开始谈起自己的陋室,指出这间陋室也因为主人的道德品质而显得不那么简陋了;诗人又以自己交往的友人、日常活动来说明自己的品德;最后诗人用诸葛亮、扬子云等古代贤人自况,再次点明了陋室不陋。
篇19:蜀道难文言知识点
实词归纳
尚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尚且
尚贤使能 崇尚,尊重
赵王使使视廉颇尚能饭否 还
危
危乎高哉 高
危如累卵 危险
正襟危坐 正,端正
去
去门十里以为界 距,距离
阳虎去齐走赵 离开
除残去秽 除掉,去掉
有敢去柳下季垄而采樵者,死不赦 前往,到…去
绝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横渡
可以横绝蛾眉巅 越过
佛印绝类弥勒 非常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陡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
【劝学文言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2.荀子劝学知识点
7.知识点总结
8.总结知识点
10.文言文字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