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知识点总结
“卷卷”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爱莲说知识点总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爱莲说知识点总结,欢迎参阅。
篇1:爱莲说知识点总结
爱莲说知识点总结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语文,我们搜集了这篇八年级语文爱莲说知识点归纳总结,希望给同学们的学习有很好的帮助。
一、文学常识: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2、“说”是一种议论的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爱莲说的意思就是:论说喜欢莲花的道理。
二、原文及翻译
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繁,多
翻译:水上,陆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原文: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丹。独:只;自:从;甚:众、多;
翻译: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大多喜爱牡丹。
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而:却(可是,但是); 染:被污染。翻译:我则唯独喜爱莲——(我喜欢)莲从淤积的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染;
原文: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庄重;
翻译:经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娇媚,
原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蔓:不生枝蔓; 不枝:不长枝节。
翻译:它的茎梗里面通透,外形挺直,不过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
原文: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益:越发,更加; 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树立;
翻译:香气远播,越发清新,笔直洁净地站在那里,
原文: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亵玩:玩弄 亵:亲近而态度不庄重;焉:助词;
翻译: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原文: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谓:认为,以为。隐逸:隐世避居;
翻译: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原文: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君子:人格高尚的人;
翻译:牡丹,是花中的富豪;莲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原文:噫(y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噫:叹词,相当于“唉”;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鲜:少;
翻译:啊!对于菊花的钟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原文: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宜:应当;众:多;
翻译:对于莲的钟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钟爱,自然人数就很多了。
三、中心思想:
全文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四、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1)可爱者甚蕃: 繁,多
(2)亭亭净植: 树立
(3)濯清涟而不妖: 美丽而不庄重
(4)香远益清: 越发,更加
(5)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6)而不染:被污染
(7)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清涟:清水)(妖:美丽而不庄重)
(8)不蔓不枝:(蔓:长枝蔓)(枝:长枝节)
(9)不可亵玩焉:亵玩:玩弄。
(10)陶后鲜有闻:(鲜:少)(闻:听说)
(11)宜乎众矣:(宜:应当)
(12)出淤泥而不染: 不被沾染
(13)陶后鲜有闻: 少
(14) 同予者何人?: 我
(15)晋陶渊明独爱菊: 只
(16)自李唐来: 从
(17)世人盛爱牡丹: 众、多
五、一词多义:
1、之
(1)水陆草木之花: 助词,“的”;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3)无丝竹之乱耳: 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4)何陋之有: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
2、可
(1)可爱者甚蕃: 值得;
(2)可远观:可以;
3、鲜
(1)陶后鲜有闻: 少;
(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艳;
4、远
(1)香远益清: 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
(2)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副词,远远的;
五、古今异义:
亭亭净植
植: 古义:树立 今义:种植
宜乎众矣
宜: 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
六、省略句:
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出”后省略介词“于”)
七、判断句: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也”表判断)
八、被动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被污染)
九、用原文语句回答:
1、入题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在描写中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的语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3、总括莲的品格的句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作者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的句子: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出菊、牡丹、莲象征不人群的句子: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6、写莲的生长环境的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7、写莲长成后的形象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8、莲的形象具有的象征意义:
(1)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沉浮的品质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
(2)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句子:濯清涟而不妖;
(3)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象征君子美好的资质的句子: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9、表现了作者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的句子: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0、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1、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2、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13、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4、“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5、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香远益清。
16、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7、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8、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9、《爱莲说》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20、“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21、“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十、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作者运用“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种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自己怎样的人生态度?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名利,表现了作者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同时也表现了他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2、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3、“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的作用?
此句是总提句,为下文将要说的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张本,是入题的准备。
4、莲的形象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作者将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使莲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
5、菊之爱有哪两重含义?作者以菊作烘托的本意是什么?
菊之爱有两重含义: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是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作者以菊作烘托的'本意是:避世者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则境界更高。
6、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既照应上文“与独爱莲”,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事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7、本文以“爱”为脉络,写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什么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这是运用了衬托的写法。菊花具有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品格;同时又是花中隐士,具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凡品格。因此它是从正面衬托莲的形象。牡丹雍容华贵,历来是富贵的象征,人们对它的喜爱充分反映了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的世风。因此它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形象。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哪一句话?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句表达了表现了作者对追逐名利的事态的鄙弃和厌恶。
9、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10、“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
指陶渊明。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
11、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12、“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1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
庄重、高雅(清高)。
14、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15、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
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16、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17、作者写莲表白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自己对追逐名利世风鄙弃的生活态度。
18、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9、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节操的思想感情。
20、文章中“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这些具体特征代表了莲花的哪些可贵品质?
“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这些特征代表莲花的可贵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21、细细揣摩“菊之爱”有两种含义: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是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谈谈看法(如赞成两种都有道理。自圆其说即可。)
作者的意思是避世者不染尘世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22、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你能具体指出都用了哪些句式吗?
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的句式分别是感叹句(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3、本文所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有哪些?
本文所用的修辞手法有:排比、设问、比喻;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
24、目前,全国正在进行“国花”推选活动,如果你也参加这项活动,下面三种花中你打算选什么为“国花”,请仿照示例,在横线上填上一句相关的古诗文名句(任选一个)。
我选择杜鹃为国花,因为:花中此物似西施。
我选择荷花为国花,因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选择牡丹为国花,因为: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我选择梅花为国花,因为:梅花香自苦寒来。
25、《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26、本文运用托物言志写法,作者所托“物”是指莲,所言的的志是又决不同流合污,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27、作者写莲的过程中,又写了菊、牡丹等花,这种写法叫衬托,这样写的作用是突出莲的高洁品质,本文写“莲”的品质,用菊花作正面映衬,用牡丹作反面映衬。
28、《爱莲说》一文中“而”字出现较多,请你找出两例“而”为转折关系的实例。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濯清涟而不妖
29、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十一、迁移拓展:
1、细细考虑,“菊之爱”可以有两重含义:①做一个避世的隐士;②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谈谈看法。(自圆其说既可。)
赞成两重都有道理。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尘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2、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问濂溪称净植,英随残叶坠寒塘。”这首诗称颂的是哪一种花?
莲花。
3、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现。你喜爱哪一种花?说明喜爱的原因(包含骈句)。
梅花:它顶风冒雪,“凌寒独自开”。(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蒲公英花: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
菊花: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且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百花凋谢始露面,孑身盛开也吐香。)
4、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5、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
7、文中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的哪三种人?
菊花比喻成隐士,牡丹比喻成富贵的人;莲花比喻成君子。
8、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表达作者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9、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
10、本文描写“莲”的语句形象、生动,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写出二句描写“莲花”的诗句。
A、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1、写出莲花的别称三个以上荷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菡萏。
12、写出描写莲花的名句两句以上:
(1)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3)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采莲曲---王昌龄)
篇2:《爱莲说》知识点
《爱莲说》知识点整理
生字
予(yú) 濯(zhuó) 涟(lián) 亵(xiè) 鲜(xiǎn) 蕃(fán)
作品断句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词多义
(1)鲜
陶后鲜有闻(少)
芳草鲜美(鲜艳)《桃花源记》
(2)之
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之出淤泥而不染(联词,无实际意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名词“蔓”“枝”用作动词“生蔓”“长枝”)
香远益清 (形容词“远”用作动词“远播”)
写作风格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衬托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严谨。
题解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文体,大多是借事物或一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长短不定,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托物寓意,借物抒情。
《爱莲说》是我国古代散文之精品。全文119字,结构严谨,笔意超越,言简意赅,情景交融,其采用“借影”笔法,以莲自喻,有着深邃的思想内容。值得知道的是,这篇选入教材的佳作是宋代哲人周敦颐于1063年(嘉佑八年)5月在虔州(今赣州)道判署内写作的。
篇3:文言文《爱莲说》知识点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__________________;牡丹,_________________;莲,_____________。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课文下面注释:
1、选自《全唐文》。陋室,简陋的屋子。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有仙则名: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3、有龙则灵: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斯:这。惟,只。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眼帘。
6、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7、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8、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9、金经:指佛经。
10、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1、案牍():官府的公文。
12、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1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14、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15、选自《周元公集》,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16、蕃():多。
17、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18、染:沾染(污秽)。
19、濯()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20、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21、亭亭净植:笔直的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
22、亵()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23、焉:助词。
24、隐逸: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25、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
26、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27、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28、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29、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0、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宜,应当。
文后练习:
下面几句话都有言外之意,试做分析。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之”有时相当于“他(她、它)”“这(那)”,有时相当于“的”,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试用此法辨析下列各句中的“之”字哪些属于这种用法。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孔子云:何陋之有?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陋室铭》、《爱莲说》两文附加练习
1.本文开头用类比方法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超凡脱俗的生活情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举古人实例,证明“陋”室不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用孔子的话回应_________________,点明全文主旨并含蓄作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个句子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
3.作者在本文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表现了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答:
4.阅读理解。
①作者称莲是花中君子,赋予莲象征意义。其中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沉浮的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象征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象征君子美好资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本文自始至终采用衬托写法,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衬托_____________,从而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说“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言外之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莲,花之君子者也。”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7.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如何看待作者的道德情操?(《陋室铭》)
8.本文意在说明每个人都应有自己高尚的情操,读完本文后你有何感想?(《陋室铭》)
9.《爱莲说》中渗透着几种人生观?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人生观。
10、作者认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与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11、你喜欢哪一种花?它寄托了你怎么样的志趣?简要谈一谈。
答案: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调素琴、阅金经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惟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
2.作者对官僚士大夫阶层不以国事为念、只顾寻欢作乐的腐败生活鄙弃、对官府公事厌倦
3.“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4.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②菊花牡丹莲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对追逐富贵、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视
5.追逐富贵、趋炎附势已经形成了恶浊的社会夫风气
6.洁身自好,坚持自己的操守,不与恶浊势力同流合污,正直大度,鄙薄名利,不炫耀自己,等等
7.作者的道德情操是“惟吾德馨”。在今天,物质生活再丰富,也需要高尚的精神生活,如果持否定态度,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8.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信仰”都应有自己高尚的情操,不应因外界因素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信仰和高尚情操,我们应该让自己的生活充满情趣。
9.三种:隐逸的人生观;贪图富贵的人生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观。谈自己的人生观,只要积极向上,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10、答案不一,选择一种观点,只要有道理就可。
11、开放性试题,符合题意即可
篇4:初中语文爱莲说的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⑴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朝哲学家、理学家。谥号“元公”,有《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托物言志的一篇名文。他被公认为理学的重要创始人,他提出的“太极”和“无极”等哲学范畴和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⑵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⑶骈句,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骈句和排比句以外,统称散句。
⑷《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骈散相间
⑸《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 富贵者 君子
⑹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思想感情。
二、重点字词读音注音
甚蕃(fán) 淤泥(yū) 濯(zhuó) 清涟(lián) 枝蔓(màn)亵玩(xiè) 隐逸(yì) 颐(yí) 噫(yī)
三、解释重点实词
甚蕃 (很多) 陶渊明独爱菊 (惟独) 世人盛爱牡丹(非常)
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惟独)( 表示转折)( 沾染污秽)
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清水) (美丽而不庄重)
不蔓不枝(蔓延)( 分枝)香远益清(更加)( 清香)
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 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观赏) (亲近而不庄重)
余谓菊(我)( 认为)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
陶后鲜有闻(少) 宜乎众矣(应当)(多)中通外直 (畅通 挺直)
四、成语与名句。
①出淤泥而不染:从污泥中生出来,却不沾染污泥。比喻在污泥的环境里能保持纯洁,不受影响。
②不蔓不枝:比喻言谈或文章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
五、写作手法:
一是巧用比喻,把菊花比为“隐士”,把牡丹比作“富贵人”,把莲花比喻成“君子”二是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主题。全文三次用菊花、牡丹衬托莲花。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的喜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表现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慨叹世上没有几个人和自己的爱好相同。
六、结合文意,自拟对联
⑴周氏爱莲比君子 陶公喜菊胜群芳 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七、填空题。
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大名远扬;“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廉行,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⑵本文写作顺序是先总后分,含蓄地说明,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体现。
⑶作者开篇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等各方面,赋予莲花以美好的品格。
⑷晋陶渊明独爱菊,结合所学,写出一句其描写菊花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曾学过《桃花源记》
⑸文中重在使用衬托的手法:众多可爱的花是一般衬托,菊和牡丹是重点衬托,菊是正衬,牡丹是反衬。
⑹作者以莲花自况,表现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婉曲的批判了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
⑺文章前后照应,“予独爱莲”和“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照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和“世人盛爱牡丹”一句照应,“宜乎众矣”的“众”和“独”一词形成反照应。
⑻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⑼本文的线索是以“爱”这一主观感情为线索。
⑽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衬托莲花的高洁可爱。
⑾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⑿第二段文字从句子的用途看,采用了陈述句、反问句、疑问句。从修辞手法看,采用了排比、反问、比喻修辞手法。
⒀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品格高尚的人。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莲的形象上寄予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情操。
⒁文中有一对反义词是蕃和鲜。
⒂第一段的表达方式以描写为主,第二段的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议论,文中“谓” 能集中体现出来。抒情,文中“噫”作了提示。
⒃《爱莲说》主要采用的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作用是开篇记叙引题,写世态炎凉;继而描写,突出形象;卒章议论,在于赞美。抒情贯穿全篇,意在明志
⒄“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的角度而言,是说爱牡丹的多而爱莲者少,作者的言外之意是爱慕富贵的人多,这句话讽刺的社会世态是作者的知己少
⒅牡丹,作者把它比作富贵人,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鄙视”的情感。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赞美”的情感.
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对偶和比喻
初中语文爱莲说的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
1、作者介绍
周敦颐(1017—1073年), 字茂叔,谥号元公,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他与李宽、韩愈、张拭、黄干、李士真、朱熹并称为“石鼓七贤”。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2、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周敦颐集》卷三(中华书局版)。周敦颐是北宋理学濂学创始人、二程(程颢和程颐)的老师。他博学力行,品德高尚,为官清廉,不媚权贵,明断狱案,得到人民的赞赏。
这篇文章是周敦颐做南康(今江西庐山市)郡守时写的。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40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莲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鼻。先生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浑浊,于是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3、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讲究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爱莲说”的意思是“论说喜欢莲花的道理”。
篇5:初中语文爱莲说的知识点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儿,值得喜爱的很多。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社会上的人(都)非常喜爱牡丹。我只喜爱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但(并)不(显得)过分艳丽,(它的柄)内空外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有传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篇6:语文爱莲说的知识点
一、作者及文体介绍
1.作者链接
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州(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着名的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们称他为濂溪先生。着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2.文体链接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一说爱好莲花的道理。
二、读音
周敦颐( yí ) 蕃( fán ) 淤泥( yū ) 濯( zhuó )清涟( lián )
亵玩( xiè ) 隐逸( yì ) 鲜有闻(xiǎn ) 噫( yī )
三、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之:的。可:值得。蕃:多。
译: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2.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只,唯独。
译: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3.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自,(自)从。甚,很,十分。
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而:连词,表转折,但是。下文“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同。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妖艳。美丽而不端庄。
通,空。直,挺立。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益,更,更加。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
可:可以。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玩:玩弄。 焉:语气助词。
译: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柄内部贯通,外形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节,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可以从远处观赏但是不能靠近玩弄它。
5.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谓:认为。之:结构助词,的。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译: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6.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噫:感叹词,相当于“啊”。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下文“莲之爱”、“牡丹之爱”同。鲜(xiǎn):少。闻:听说。
译: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对于莲花的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宜,应当。众,多。
译:对于牡丹的爱,应当人是很多了。
篇7:语文爱莲说的知识点
1.作者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这几句话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莲花的品格的?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洁
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
香气——香远益清——芬芳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庄重、清高
3.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写对莲花的喜爱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的高尚的品质,写物是为了写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借莲的形象来寄寓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保持高尚节操的情怀,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4.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菊(陶渊明独爱)、牡丹(世人甚爱)。
4.“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它们?
菊:迎寒斗霜,清高避世,品格高洁超凡脱俗;
牡丹:花色艳丽,雍容华贵,贪慕富贵,追逐名利。
用牡丹反衬莲,用菊正衬莲,突出莲的高贵品质。
(“衬托’就是用某一种事物来衬托另一种事物用来衬托的两种事物通常有主次之分,。衬托可以区分为正衬、反衬。)
5.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
为了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讽刺与批判,深化文章的主旨。
6.本文主题
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尚品格,对追逐名利的世风的厌恶和鄙视。
7.根据本文,说一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8.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
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篇8:语文爱莲说的知识点
1、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中心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比喻志洁行廉,德声远播的句子: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比喻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5、比喻君子只刻在远处恭敬的观赏,而不可近前玩弄的句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作者把菊花比喻为(隐逸者)把牡丹比喻为(富贵者):把莲花比喻为(君子)
7、陶渊明爱菊的原因(菊,花之隐逸者也),世人爱牡丹的原因(牡丹,花之富贵者也),我爱莲的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8、作者写莲花可爱形状的目的: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品德和情操。
9、作者写菊花和牡丹的目的是:通过对三种花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以菊花作陪衬,突出莲的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10、体现不与世同流合污的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1、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2、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3、本文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1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5、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16、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7、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品德高尚的人的人。
18、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篇9:文言文《爱莲说》知识点解析
文言文《爱莲说》知识点解析
爱莲说句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爱莲说句子翻译:
水上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非常多。
爱莲说句子:
予(yú)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句子翻译:
而我却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爱莲说句子:
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爱莲说句子翻译:
(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能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弄它。
爱莲说句子: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句子翻译: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爱莲说重点句子:
(1)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沉浮的品质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
(2)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句子:濯清涟而不妖
(3)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菊、牡丹、莲象征不人群的句子: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篇10:语文《爱莲说》反思总结
首先,研读课文。一开始,学生由于习惯了老师的满堂灌,没人发言。我就引导大家:你自己认为课文哪里写得最好?让学生自读、思考、合作交流,结果学生把 《爱莲说》的主旨、结构和写法,一点一点地说出来。
至于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我启发大家:作者所处的年代,距离现在近一千年,难道到了现在,大家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发生变化,还完全同作者的观点一样?这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同意的,有不同意的。大家争得面红耳赤。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又由于是初次上这样的课,非常遗憾,我没敢让学生再继续争论下去。 最后一个步骤:迁移能力。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欢的一种花。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由于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学生的发现为主,所以,学生作起这样的作文来,并不犯难。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引导者、参与者,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才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篇11:语文《爱莲说》反思总结
教《爱莲说》一课时,我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一句领读,一字一字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所有该做的课后练习,一道题也不放过。结果还是错得一塌糊涂。当时更多的是责怪学生,并没有从自身去找原因。后来,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
那一课我是这样上的。
开始,同学们,见过莲花吗?欣赏课本一幅莲花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学生吟诵诗句:有唐代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古往今来,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写的对象。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接着是第二步骤:学习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当堂有予以纠正。(2)、范读课文。(3)自读课文。(4)、结合课下注释默读课文,疏通字词句,问也较多。但绝大部分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极少数问题,老师点拨一下即可。翻译完后,我提了两个问题:作者写莲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要写这些特点?对于第二问,我原先以为学生回答不出来。结果,学生不仅正确地回答了出来,而且还联系到以前学过的托物言志的文章,以前太低估了学生。
篇12:语文《爱莲说》反思总结
1、在教学模式上,我们一贯采用的传统教授文言文教学的固定模式,即:朗读---疏通---理解---积累,在议课过程中许小艳老师提出怎样突出重点,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节课仅仅是为了追求某种形式上的完美,还是要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更让我受益的是陈教授的做法,他也是以读来带动、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陈教授绝不拘泥于读的形式,而要求学生应读出作者,读出自我。与陈教授的课相比,本节课中我设计的朗读在某些地方就显得很浪费时间。为了这个环节,即使教学内容很简单,即使学生已经会读,仍要按模式照旧进行。所以教无定法,不可按一定的模式因循守旧。
2、在导入新课时,孔令宏老师建议以古往今来赞美莲的诗句或学生谈莲的形象等方式来导入,以此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用什么方式调动起学生内在的热情,激发起活跃的思维,积极地去参与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同时我觉得孔老师这个提法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去挖掘文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样做也未尝不可。不过,我也不推翻我的观点,我觉得学生的课前三分钟演讲也是一种很好的调动方式,它是学生参与课堂的一个极好的手段。
3、对于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教学模式在议课中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的课堂一直采取的模式就是以调动学生发现问题为突破口,我仍然认为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老师讲授十个问题都可贵。今天王坤娟老师的建议说在探究时老师是不是该适当点拨,这一点我是认同的。同时,陈教授的课也给我同样的启示: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于学生挖掘不出来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以适时的引导,然后给他们以时间去体会,从而成为自己的收获。相比较而言,我的学生在课堂上虽然说了、问了,但是真正在思想上收获的同学不多,语文课堂应该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而生活这个外延如此广大,如何让学生学会在其中采撷珍珠,为师者应该为学生指引。
4、我想再谈一点,就是观了陈教授这节课以及通过我们的议课,我觉得我们在备课时忽略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比如:三种花喻三种人,三种人的处世态度,我们如何看待等。
【爱莲说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1.爱莲说练习题
2.爱莲说教案
3.爱莲说课件
4.爱莲说翻译
5.爱莲说 翻译
6.知识点总结
7.总结知识点
8.爱莲说教学设计
9.语文教案-爱莲说
10.爱莲说教学反思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