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古代帝王坐北朝南的原因分析

古代帝王坐北朝南的原因分析

2023-01-02 07:52:3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李康康”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古代帝王坐北朝南的原因分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古代帝王坐北朝南的原因分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古代帝王坐北朝南的原因分析

篇1:古代帝王坐北朝南的原因分析

我国古人很重视南方,帝王大都坐北朝南,天子诸侯见群臣以及卿大夫见僚属都是南面而坐;甚至在他们百年之后的陵寝,其墓碑也总是坐北朝南的。那么,这是为什么呢?根据对我国相关历史文化的了解,乐C认为“坐北朝南为尊”源自于古人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和五行八卦之说,最早见于《周易》。

我们知道:在我国,建房子是很讲究房屋的朝向的。房屋大都背北正门向南,称为正房,而向东西的称为厢房。正房都是由家里的长辈住,这也体现里中国传统的“孝”。从地理知识的角度分析:地球自转导致日出日落,而我国处在地球的北半球,所以面朝正南的房子总要比其他面向的房子在一天里获得日照更充足,所以久住在这个(面南)房子里的人就比较健康。北为阴,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坐北朝南,不仅是为了采光,还为了避北风。简言之,坐北朝南原则是对自然现象的正确认识,顺应天道,得山川之灵气,受日月之光华,颐养身体,陶冶情操,地灵人杰。

但那时我们的老祖先们连地球是圆的都不知道,自然解释不了为什么住在面南的房子里的人就比较健康,于是就有了所谓的“五行八卦”之说。按其说法:东方为木,南方属火,西方为金,北方属水。而皇帝是龙的化身,当然要坐在水上去压火,这样才吉利呀!作为九五之尊的天子皇帝,自然也要让天下丞民对他尽忠尽孝,住在面朝南的房子,坐在面朝南的座位上。

而《周易・说卦》中说:“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意思是说,在八卦之中,离卦象征光明。当太阳处在正当中的位置时,照耀南方,使万物显明,都可以看到,这是代表南方的卦。所以帝王取法离卦,坐在北方,面对南方接见群臣,听取天下政务,象征面对光明,治理天下。故而《周易・说卦》说:“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 古代君王登基之后便向南而坐,位置都是坐北朝南的,称为“南面称王”或“南面称帝”。

与“南面”尊位相反,“北面”在古代却是卑位,这首先得从“北”字涵义入手进行解释。“北”的本义是“背”或“相背”。在甲骨文中,“北”字就是两人背靠背的样子。因此,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北,乖也。二人向背。”古时两军作战,打了败仗而逃跑的一方,总是背对敌人的,所以“北”这个字,就增加了“失败”这一义项。《左传・哀公二年》:“大子救之以戈,郑师北。”这里的“北”,就是“败”或“败逃”。因此古文中谈到打败仗时,常形容胜方“追奔逐北”。如《史记・高祖本纪》:“秦兵强,常乘胜逐北。” 秦汉以后,“败北”成为一个双音节的常用词。例如《史记・项羽本纪》:“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后来“败北”除了指军事失败或失利之外,还被引申为在各种竞赛中失败。

古代君见臣及尊长见卑幼,均南面而坐,臣僚或卑幼都是站在南面的,也就是面朝北的。故以“北面”指向人称臣,称为“北面称臣”。《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以烹煮刘邦父亲来要挟刘邦退兵,刘邦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意思是说:“我和你项羽都是面向北面向楚怀王称臣,曾约为兄弟,我父亲就是你父亲,请你分给我一杯羹。” 后来“北面”亦有认输、求降、求和的引申义。因为卑幼面向北方拜见尊长,所以拜人为师也称“北面”。这在《汉书・于定国传》中有例为证:“定国乃迎师学《春秋》,身执经,北面备弟子礼。”

北坐朝南,顺应天道。古代把南视为至尊,而把北象征为失败、臣服。君临天下,九五之尊。土的五行色为黄色,土居中央,象征一统江山。

篇2:古代帝王故事

话说康熙初年,天下粮仓的江浙一带闹起旱灾,因要打吴三桂和收复台湾,所以当时满清采取高税收,可是各地民情闹事和逃荒的比较多,所以康熙坐不住了,觉得应该下去走走看看。

他从京杭大运河南下,一路上看到原本是天下粮仓的江浙两地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可当地官员却一个劲的说好,所以康熙决定自己微服出访要去看看。把陪驾的官员全打发走了,自己就带了几个随从就从苏州往杭州走。

也许是水土不服,康熙这几天嘴里老是上火,还溃疡,很疼。他一路上微服出访,走过苏州,往杭州走的时候呢?在船上嘴里实在难受,嘴也干了,就准备下船找个地方喝水,在到一个地方叫同乡地方小镇他们上了岸,可是所到之处,地荒人无,没什么人,只有一些老人和孩子,最后他们看见一个老大娘,在一个破茅草屋前,在晒一种不知名的小野花,他们就到大娘那讨水喝。大娘一看几个穿戴很富贵的人到她家来要水喝,很高兴,可家里实在没什么可招待的,听说客人嘴里上火后,她马上去把晒在门口的野花放在开水里给康熙喝,康熙喝了几口,马上感觉嘴里的溃疡没那么疼了,很是高兴,兴致一上来就和老大娘聊了起来。

原来这个地方以前都是种粮食好地方,产量也高,可是接连几年大旱,地里颗粒无收,可突然都长出来好多这种小野花,可当地官员却一年比一年税都高,所以当地的青年都跑出去了,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

康熙听到这,心里很是惭愧,但也不好说什么,这个时候他想起来就说,大娘,你们这抱着个金饭碗你怎么不知道?大娘给说的糊涂了,这个时候康熙想了想,就拿出自己的随身带的一把扇子,在上面写了三个的字“杭白菊”,就把这扇子给了大娘说:你老,到杭州找知府去,看见这把扇子他就知道怎么做了。你呢,就可以有吃有穿了。说完就走了。

大娘在家想了一夜,看见家里什么都没有了,在家饿死出门也是饿死,不如出去闯一下,说不定就能活下去

所以第二天,他拎一筐小菊花,就出发了,边走边卖。到了杭州,可是杭州知府可不是什么人都能见的,所以在杭州几天都没能见到,眼看筐里的菊花快卖完 了,这个时候一个卖字秀才,看不下去了,就为她出了个注意,说明天一早你就等在知府门口看见有人坐轿子你就跪在前面,哪个喊你都不走

第二天,大娘就照着秀才说的一早就在知府门口等了,这个时候知府大门开了,出来一帮衙役,开锣开道,后面跟着八抬大轿,老大娘马上跑出去一下就跪在轿子前面,一帮衙役吓了一跳,准备拿棍子驱赶她的,可是看到是个大娘也不忍心下手,所以就问了大娘你做什么,这个时候大娘就把手里拿的扇子拿了出来,说是有人叫我把这个给知府看的。衙役看看也想,扇子也没什么危害,所以就拿了扇子给知府,知府还奇怪呢,怎么好好的,轿子停了,正想骂这些衙役,衙役这个时候把扇子一递过来了。,知府很奇怪啊,就拿了扇子看,看上面写着杭白菊,右下角盖着康熙玉玺,吓了一跳,马上下轿,跑到大娘身边,扑通一声,给大娘跪下了。这下倒是把大娘吓到了,怎么知府给我磕头呢?

知府就把大娘这把扇子的事情问了清楚,他知道这是皇上叫她帮这个大娘开个店,所以就在杭州何妨街口开了这个杭白菊店铺。

康熙这个时候又下了一旨意,免了同乡这个地方的三年的赋税,所以从杭州同乡来的菊花茶就很便宜了,以前跑出去的乡亲们都回来了开始以种这样的小菊花为生了。

篇3:古代帝王故事

古代帝王故事 檀道济量沙充粮

公元431 年,南朝时期遣征南大将军檀道济攻打北魏。大半年来,大小战斗30余次,宋军屡屡取胜。只是劳师远征,后方粮草一时难以供应。进军至历城(今山东济南市郊)时,粮食已尽,军心不定。擅道济只得领兵后撤。但有些士兵在路上投降了魏军,还把宋军缺粮的情况报告了他们。魏军于是紧紧追击,宋军处于险境之中。

这天 晚上,擅道济在军营巡视一圈,见士兵因为吃不饱肚子,怨声载道,他心里也很着急。是啊,眼看就要断粮,魏军又步步紧逼,总得想个退兵之计呀!他找来一些心腹商议了一阵,最后想出了一条妙计。

一会儿,营帐之外燃起无数火把,征南大将军指挥数千名士兵往空米袋里装进沙子,一边装,士兵们一边高声数着:“一斗,二斗,三斗..”另有一群士兵来来往往,把沙袋搬到东,运到西,看上去像是在分粮食。就这样忙乎了大半夜。

天快亮了,檀道济命令士兵把一袋袋沙陈列在帐外,袋口故意敞开着,上面覆盖少量的米,看上去好像是一袋袋粮食。

此时,魏军中早有人把宋军半夜里分粮食的事报告主帅。主帅很是疑惑,忙吩咐探子去查个明白。天蒙蒙亮时,几个探子打扮成老百姓,来到未军营帐前,看到一袋袋的粮食摆在那里,几个伙夫从上面挖出来做早饭。慌得他们连滚带爬地回到主帅那儿报告。

魏军主帅一听,心里暗想道:“檀道济一向诡计多端,分明是军粮足够,却叫士兵来诈降,谎报粮草已绝,让我们紧紧追赶他们,到时候他再突然来个回马枪。我得提防着点。”想毕,喝道:“来人啊,把那些来诈降、谎报军情的宋兵给杀了!”

且说檀道济因为兵力薄弱,很难摆脱势众的魏军,他就命令士兵都穿上整齐的铠甲,自己穿着雪白的衣服高坐在兵车上,带着队伍慢慢地突出包围圈。魏军主帅得知宋军威武雄壮,从容不迫,恐怕宋军有伏兵,不敢再靠上去,反而向后退了几十里。檀道济趁机迅即指挥全军加紧撒退,安全地向南撤回大本营。

古代帝王故事 朱元璋治嘴巴

明朝洪武年间,适逢全国灾荒,百姓生活很艰苦,而一些达官贵人却仍然花天酒地。朱元璋决定自上而下整治一番挥霍浪费的吃喝风,只是一时又难于找到合适的时机,他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来了。

皇后生日那天,满朝文武官员都来祝贺,宫廷里摆了十多桌酒席。朱元璋吩咐宫女们上菜。首先端上来的是一碗萝卜,朱元璋说道:”萝卜、萝卜,胜过药补。民间有句俗话说’萝卜进了城,药铺关了门’。愿众爱卿吃了这碗菜后,百姓都说’官府进了城,坏事出了门’。来、来、来,大家快吃。”朱元璋带头先吃,其他官员不得不吃。宫女们端上来的第二道菜是韭菜。朱元璋说:”小韭菜青又青,长治久安得民心。”说完朱元璋又带头夹韭菜吃。其余官员也跟着夹韭菜吃。接着,宫女们又端上两碗别的青菜,朱元璋指着说:”两碗青菜一样香,两袖清风好臣相。吃朝廷的俸禄,要为百姓办事。应该像这两碗青菜一样清清白白。”。吃法与上次一样,皇帝先吃,众官仿效,风卷残云。吃完后,宫女们又端上一碗葱花豆腐汤。朱元璋又说:”小葱豆腐青又白,公正廉明如日月,寅是寅来卯是卯,吾朝江山保得牢。”朱元璋动筷后,众官也就抢着吃了。吃完后,众官员以为下面可能就是山珍海味了,殊不知等了好久,宫女们就是不端菜来了。朱元璋见大家情绪有点紧张,于是当众宣布:”今后请客,最多只能’四菜一汤’,皇后的寿筵就是榜样,谁若违反,定严惩不贷。”接着宣布散宴。

传说,自那次宴会后,文武众官宴会无一敢违例,廉俭之风倒也盛行一时。

古代帝王故事 康熙喝杭白菊

话说康熙初年,天下粮仓的江浙一带闹起旱灾,因要打吴三桂和收复台湾,所以当时满清采取高税收,可是各地民情闹事和逃荒的比较多,所以康熙坐不住了,觉得应该下去走走看看。

他从京杭大运河南下,一路上看到原本是天下粮仓的江浙两地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可当地官员却一个劲的说好,所以康熙决定自己微服出访要去看看。把陪驾的官员全打发走了,自己就带了几个随从就从苏州往杭州走。

也许是水土不服,康熙这几天嘴里老是上火,还溃疡,很疼。他一路上微服出访,走过苏州,往杭州走的时候呢?在船上嘴里实在难受,嘴也干了,就准备下船找个地方喝水,在到一个地方叫同乡地方小镇他们上了岸,可是所到之处,地荒人无,没什么人,只有一些老人和孩子,最后他们看见一个老大娘,在一个破茅草屋前,在晒一种不知名的小野花,他们就到大娘那讨水喝。大娘一看几个穿戴很富贵的人到她家来要水喝,很高兴,可家里实在没什么可招待的,听说客人嘴里上火后,她马上去把晒在门口的野花放在开水里给康熙喝,康熙喝了几口,马上感觉嘴里的溃疡没那么疼了,很是高兴,兴致一上来就和老大娘聊了起来。

原来这个地方以前都是种粮食好地方,产量也高,可是接连几年大旱,地里颗粒无收,可突然都长出来好多这种小野花,可当地官员却一年比一年税都高,所以当地的青年都跑出去了,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

康熙听到这,心里很是惭愧,但也不好说什么,这个时候他想起来就说,大娘,你们这抱着个金饭碗你怎么不知道?大娘给说的糊涂了,这个时候康熙想了想,就拿出自己的随身带的一把扇子,在上面写了三个的字“杭白菊”,就把这扇子给了大娘说:你老,到杭州找知府去,看见这把扇子他就知道怎么做了。你呢,就可以有吃有穿了。说完就走了。

大娘在家想了一夜,看见家里什么都没有了,在家饿死出门也是饿死,不如出去闯一下,说不定就能活下去

所以第二天,他拎一筐小菊花,就出发了,边走边卖。到了杭州,可是杭州知府可不是什么人都能见的,所以在杭州几天都没能见到,眼看筐里的菊花快卖完 了,这个时候一个卖字秀才,看不下去了,就为她出了个注意,说明天一早你就等在知府门口看见有人坐轿子你就跪在前面,哪个喊你都不走

第二天,大娘就照着秀才说的一早就在知府门口等了,这个时候知府大门开了,出来一帮衙役,开锣开道,后面跟着八抬大轿,老大娘马上跑出去一下就跪在轿子前面,一帮衙役吓了一跳,准备拿棍子驱赶她的,可是看到是个大娘也不忍心下手,所以就问了大娘你做什么,这个时候大娘就把手里拿的扇子拿了出来,说是有人叫我把这个给知府看的。衙役看看也想,扇子也没什么危害,所以就拿了扇子给知府,知府还奇怪呢,怎么好好的,轿子停了,正想骂这些衙役,衙役这个时候把扇子一递过来了。,知府很奇怪啊,就拿了扇子看,看上面写着杭白菊,右下角盖着康熙玉玺,吓了一跳,马上下轿,跑到大娘身边,扑通一声,给大娘跪下了。这下倒是把大娘吓到了,怎么知府给我磕头呢?

知府就把大娘这把扇子的事情问了清楚,他知道这是皇上叫她帮这个大娘开个店,所以就在杭州何妨街口开了这个杭白菊店铺。

康熙这个时候又下了一旨意,免了同乡这个地方的三年的赋税,所以从杭州同乡来的菊花茶就很便宜了,以前跑出去的乡亲们都回来了开始以种这样的小菊花为生了。

篇4:古代帝王的话

1. 君为帝,妾为民,帝民两不同,君妾怎相拥。

2. 得第二,也是输,岂容狡辩!

3. 逆天,尚有例外;逆吾,绝无生机!

4. 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5. 你是我等也等不到的回应,想也想不了的空明,念也念不出的曾经。

6. 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斜倚云端千壶掩寂寞,纵使他人空笑我。

7. 我若灭世,谁人阻拦?天若有怨,葬之何妨?

8. 天道、天道,天已失道,我等战天。

9. 给我五千虎 骑,复我浩荡中华!

10. 天下之大,舍我其谁。

11. 天若赐我辉煌,我定比天张狂。

12. 我用江山如画,换你笑靥如花。

13. 谁送我山水一程又一程,谁共我风雪一更又一更。

14. 苍天弃吾,吾宁成魔!

15. 若天压我,劈开那天,若地拘我,踏碎那地,我等生来自由身,谁敢高高在上。

篇5:古代帝王故事

历史上,要论谁是第一号的帝王终结者,非刘裕莫属。

刘裕出身寒微,起初为北府刘牢之手下的一名低级军官,但他军事才能杰出,政治眼光敏锐,且素有远大的志向,很善于把握时机,作战勇猛果敢,多次克敌致胜。东晋隆安三年(399年),孙恩、卢循在会稽起兵造反,刘裕就是在这次平叛中崭露头角,被封为建武将军、下邳太守、彭城内史。刘裕从此起家。

元兴二年(403年)十一月,东晋权臣桓玄逼迫晋安帝司马德宗禅位,并于十二月正式登位为帝,国号大楚,改元永始,封晋安帝为平固王,不久迁于寻阳。桓玄篡位后,骄奢淫侈,大兴土木,百姓苦不堪言,民心思变。北府旧将刘裕、何无忌与刘毅等人推举刘裕为盟主,准备举义兵讨伐桓玄。元兴三年(404年)二月,刘裕等人正式举兵,桓玄接连溃败,当年五月被杀,时年三十六岁,史称桓楚武悼帝。不久,桓玄头颅传至建康,刘裕命人高悬示众。

桓玄败亡后,刘裕拥立司马德宗复位,从此控制了东晋朝政。义熙五年(409年)二月,占据齐鲁大地的南燕皇帝慕容超对东晋用兵掠取。四月,刘裕率军攻击南燕。此战进行的时间较长,也非常惨烈,一直到次年二月,刘裕才攻入南燕国都广固城。慕容超见大势已去,带领身边数十人出城逃跑,被刘裕的军队生擒,南燕灭亡。随后,刘裕命人将慕容超押送到建康,并在街市将其斩首,时年二十七岁。

谯纵原是益州刺史毛璩的一名参将。义熙元年(405年),谯纵受命带兵攻击桓楚政权,因蜀兵不愿意东征,部下发动政变,逼迫谯纵为主,谯纵遂自称梁、秦二州刺史。随后,谯纵兵抵成都,杀掉毛璩,自称成都王,四川由此脱离东晋独立。义熙五年(409年),谯纵接受后秦封赏,对外称蜀王,对内则以皇帝自居。义熙九年(413年),刘裕以朱龄石为益州刺史,率兵两万大败蜀军,攻入成都。谯纵走投无路,自缢而亡,西蜀灭亡。

灭掉西蜀后,刘裕终于腾出手来对付后秦了。义熙十三年(417年),刘裕总领大军讨伐后秦,后秦皇帝姚泓大败,不得不带着妻妾子女到营垒门前投降。刘裕只留下了姚泓一人,其余人全部杀死,随后把姚泓送到建康的闹市中斩首,时年三十岁,后秦灭亡。后秦灭掉后,刘裕受封为宋王。

刘裕的志向不仅是封王,而是要称帝。以当时的威望和实力,刘裕取代司马德宗易如反掌,但当时流传“昌明之后有二帝”的谶语,说孝武帝司马曜之后还有两个皇帝,东晋才会灭亡。对此,刘裕深信不疑。为了达到目的,刘裕于义熙十四年(418年)十二月派心腹害死晋安帝司马德宗,时年三十七岁。随即,刘裕另立司马德宗的弟弟司马德文为傀儡皇帝,是为晋恭帝。 司马德文即位后,改元元熙。其实,司马德文不过是刘裕夺权的一个过渡,也是为了“昌明之后有二帝”的谶语而为。很快,司马德文的末路就到了。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授意心腹逼迫司马德文禅位,东晋灭亡。经过多年的经营,刘裕忠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皇帝。刘裕称帝后,封司马德文为零陵王,次年九月,刘裕派人用棉被闷死司马德文,时年三十六岁。

刘裕一生先后灭掉桓玄、慕容超、姚泓、谯纵、司马德宗、司马德文六位帝王,最后他自己当了皇帝。刘裕立国号为宋,史称刘宋或南朝宋,刘裕是为宋武帝,史称“南朝第一帝”,中国由此进入南北朝时期。刘裕创业不易,但他杀死亡国之君司马德文一事,在历史上开了个不好的头。

【古代帝王坐北朝南的原因分析】相关文章:

1.古代帝王爱情故事典故

2.销售失败原因分析

3.整改报告原因分析

4.对照检查材料原因分析

5.班子对照检查原因分析

6.阿里巴巴成功原因分析

7.对照检查问题原因分析

8.帝王业经典台词

9.党性修养不够扎实原因分析

10.院感原因分析整改措施

下载word文档
《古代帝王坐北朝南的原因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