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在低头的一瞬》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teenspirit”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光明在低头的一瞬》的阅读练习及答案,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光明在低头的一瞬》的阅读练习及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篇1:《光明在低头的一瞬》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迟子建
①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的伟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知道了。
②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它们太富丽堂皇了。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充满奢华之气。宗教是朴素的,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神有点相悖。
③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比如安静地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教士。但是这些感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④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我看过关于这位画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我在心底慨叹:毕竟是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
⑤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电和那一缕缕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
⑥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一位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
⑦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皙,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上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声音,听到枪炮声中贫民的哀号。
⑧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教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受苦人的甘露。
⑨如果我是个画家就好了,我会以油画,展现在教堂中看到的这一幕令人震撼的情景。画的上部是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中部是祭坛和蜡烛,下部就是这个扫烛油的老妇人。如果列宾在世就好了。这个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家,会把这个主题表达得深沉博大,画面一定充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
⑩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她的形象不被世人知晓,也永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吧?
⑾我非常喜欢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结尾《最后的幻象》中:
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
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
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
⑿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这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劳作是安然的。而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
⒀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在低头的一瞬!
19.作者在开篇先写到俄罗斯街头的雕像和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这样安排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4分)
20.文章结尾处“永恒的光明”“另一种永恒的光明”的含义分别是什么?(4分)
21.作者在第⑦自然段中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老妇人?这么写有什么好处?(4分)
22.请结合全文,说说“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在低头的一瞬”这句话有怎样的含义?(6分)
答案:
19.俄罗斯的雕像多刻画伟大人物并且缺少内在灵魂的展现,而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过于富丽堂皇,与宗教的朴素精神相违背,(2分)作者认为这两者都缺少震撼心灵的力量,与后文所写的老妇人构成对比,为老夫人的出场作铺垫。(2分)[大意对即可得分]
20.“永恒的光明”是指对宗教的虔诚信仰给人带来的内心的安然与对光明、希望的笃信;(2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是指作者从老妇人身上看到的一种精神,作为普通人在尘世中承受苦难与沧桑时的坚忍,在平凡辛勤劳作中的安然与对信仰的坚守。(2分)[大意对即可得分]
21.运用了神态、肖像、动作描写,(2分)使文章生动、形象,能够使人物凸现在读者眼前,(1分)而且可以表现老妇人的年迈、贫寒,认真沉静的工作态度。(答“对宗教虔诚的信仰”也可)(1分)[大意对即可得分]
22.俄罗斯满街的雕像神圣而恒立,教堂里宏大艳丽的壁画需要仰视才可欣赏;在教堂里清扫烛油的老妇人渺小而卑微,一点都不引人注意,只需要你不经意间一低头就可注意;给予我们更深重的感动和震撼的,往往在不经意的一低头,仿佛使我们看到了光明。(3分)这一句升华主题,(1分)揭示了每个人人生中的光明前景都是因为灵魂有了希望和方向,在谦虚努力的工作、辛勤的付出中获得的道理。(2分)[大意对即可得分]
篇2:《光明在低头的一瞬》阅读答案
迟子建
①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的伟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知道了。
②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它们太富丽堂皇了。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充满奢华之气。宗教是朴素的,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神有点相悖。
③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比如安静地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教士。但是这些感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④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我看过关于这位画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我在心底慨叹:毕竟是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
⑤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电和那一缕缕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
⑥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一位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
⑦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晳,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上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声音,听到枪炮声中贫民的哀号。
⑧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教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受苦人的甘露。
⑨如果我是个画家就好了,我会以油画,展现在教堂中看到的这一幕令人震撼的情景。画的上部是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中部是祭坛和蜡烛,下部就是这个扫烛油的老妇人。如果列宾在世就好了。这个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家,会把这个主题表达得深沉博大,画面一定充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
⑩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她的形象不被世人知晓,也永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吧?
(11)我非常喜欢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结尾《最后的幻象》中:
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
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
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
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这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劳作是安然的。而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
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
(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文章开篇伊始,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俄罗斯各式人物雕像栩栩如生,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委婉的批评了其肤浅和表面化,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巧妙地引出下文。
B.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没有给作者留下好印象,原因是教堂内的金银装饰太多,整个教堂装饰格调太过绚丽,让人有一种炫目的感觉。
C.作者在描写扫烛油的老妇人时采用了精雕细刻的工笔手法,从正面加以表现,突出了老妇人朴素、虔诚的宗教情感。
D.安德烈·鲁勃廖夫无论描摹故乡的风景,还是描绘教堂壁画中的基督都用单一的色彩和简约的线条来表现,这是他深沉朴素的艺术观所决定的。
E.作者认为只有列宾才能把教堂中那一幕令人震撼的情景完美的再现出来,因为列宾的绘画在主题的博大深沉和画面情感的丰富多彩上都要比鲁勃廖夫更为出色。
(2) 你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和“神情凝重的唱赞美诗的教士”为什么会给予作者这种感受?请简要分析。(6分)
(3)本文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举例并简要分析。(6分)
(4)“光明在低头的一瞬”在文中有哪些具体的含义?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结合生活现实简要探究。(8分)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1.(1)答A得3分,C得2分,B得1分。
【解析】A难度较大,C项次之。B.原因是“充满了奢华之气”,与宗教的朴素的精神相悖。“让人有一种炫目的感觉”理解过于表面肤浅。D.见“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一句,文中并未涉及其风景画的色彩和线条特点。而故乡的风土人情只是滋养了他朴素深沉的情感和艺术观。E.因为列宾是一位“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家。作者并未对两位画家的高下做出明确评判。
(2) “清凉与圣洁之气”指的是一种朴素、宁静、神圣、纯洁的情感氛围。(意思对即可)(2分)“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表现了这些人对宗教的虔诚和敬畏,以及希望通过宗教净化灵魂、禁欲向善的愿望。(2分)“神情凝重的唱着赞美诗的教士”表现了教士对上帝和宗教的虔诚,以及宗教赋予教士的庄严、神圣之感。(2分)
(3)衬托,铺垫(单纯答 “衬托”“铺垫”“对比”也可)。(若答成文中使用的其他手法得1分,其他不得分。)如:①以街头人物雕像的虚浮表面和教堂装饰的奢华衬托教堂的“清凉圣洁之气”;②以等待正在施礼的人和唱赞美诗的教士外在的圣洁衬托扫烛油的老妇人深沉朴素的虔诚。③以弗拉基米尔教堂壁画的整体风格为老妇人的出场作铺垫。(手法2分,举例2分,分析得当2分)
(4)有两重含义:一是指老妇人在低头的劳作中真正感受到了上帝的仁爱、慈悲的关怀;(2分)二是指作者在老妇人低头的劳作中看到了人性隐忍、虔诚的光辉。(2分)(意思对即可)
探究:同意。(1分)无论是对上帝还是对人生的理想,真正的追求不是表面的抬头仰望或言语的表达,而是为了自己的信仰所付出的牺牲和采取的行动。(3分)
不同意。(1分)抬头仰望也是一种表达追求的方式,同时,不断的抬头仰望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鼓励和鞭策。(3分)
篇3:《光明在低头的一瞬》阅读习题及答案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阅读习题及答案
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的伟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知道了。
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它们太富丽堂皇了。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充满奢华之气。宗教是朴素的,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神有点相悖。
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比如安静地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教士。但是这些感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我看过关于这位画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我在心底慨叹:毕竟是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
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电和那一缕缕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
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一位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
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边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皙,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决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上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声音,听到枪炮声中贫民的哀号。
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教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受苦人的甘露。
如果我是个画家就好了,我会以油画,展现在教堂中看到的这一幕令人震撼的情景。画的上部是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中部是祭坛和蜡烛,下部就是这个扫烛油的老妇人。如果列宾在世就好了。这个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家,会把这个主题表达得深沉博大,画面一定充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
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她的形象不被世人知晓,也永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吧?
我非常喜欢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结尾《最后的幻象》中:
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
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
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
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这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劳作是安然的。而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
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
23、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和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教士为什么会给予作者这种感受?请简要分析。(4分)
24、本文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举例并简要分析。(5分)
25、光明在低头的一瞬在文中有哪些具体的含义?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结合生活现实简要探究。(6分)
参考答案:
23、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表现了这些人对宗教的.虔诚和敬畏,以及希望通过宗教净化灵魂、禁欲向善的愿望。(2分)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教士表现了教士对上帝和宗教的虔诚,以及宗教赋予教士的庄严、神圣之感。(2分)
24、衬托,铺垫(单纯答衬托铺垫对比也可)。如:①以街头人物雕像的虚浮表面和教堂装饰的奢华衬托教堂的清凉圣洁之气;②以等待正在施礼的人和唱赞美诗的教士外在的圣洁衬托扫烛油的老妇人深沉朴素的虔诚;③以弗拉基米尔教堂壁画的整体风格为老妇人的出场作铺垫。(手法1分,举例2分,分析得当2分)
25、有两重含义:一是指老妇人在低头的劳作中真正感受到了上帝的仁爱、慈悲的关怀;(2分)二是指作者在老妇人低头的劳作中看到了人性隐忍、虔诚的光辉。(2分)(意思对即可)
探究:(示例一)同意。无论是对上帝还是对人生的理想,真正的追求不是表面的抬头仰望或言语的表达,而是为了自己的信仰所付出的牺牲和采取的行动。(2分)
(示例二)不同意。抬头仰望也是一种表达追求的方式,同时,不断地抬头仰望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鼓励和鞭策。(2分)
篇4:迟子建《光明在低头的一瞬》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2题。(18分)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迟子建
①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的伟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知道了。
②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它们太富丽堂皇了。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充满奢华之气。宗教是朴素的,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神有点相悖。
③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比如安静地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教士。但是这些感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④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我看过关于这位画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我在心底慨叹:毕竟是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
⑤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电和那一缕缕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
⑥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一位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
⑦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皙,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上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声音,听到枪炮声中贫民的哀号。
⑧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教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受苦人的甘露。
⑨如果我是个画家就好了,我会以油画,展现在教堂中看到的这一幕令人震撼的情景。画的上部是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中部是祭坛和蜡烛,下部就是这个扫烛油的老妇人。如果列宾在世就好了。这个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家,会把这个主题表达得深沉博大,画面一定充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
⑩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她的形象不被世人知晓,也永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吧?
⑾我非常喜欢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结尾《最后的幻象》中:
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
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
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
⑿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这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劳作是安然的。而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
⒀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在低头的一瞬!
19.作者在开篇先写到俄罗斯街头的雕像和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这样安排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4分)
20.文章结尾处“永恒的光明”“另一种永恒的光明”的含义分别是什么?(4分)
21.作者在第⑦自然段中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老妇人?这么写有什么好处?(4分)
22.请结合全文,说说“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在低头的一瞬”这句话有怎样的含义?(6分)
答案:
19.俄罗斯的雕像多刻画伟大人物并且缺少内在灵魂的展现,而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过于富丽堂皇,与宗教的朴素精神相违背,(2分)作者认为这两者都缺少震撼心灵的力量,与后文所写的老妇人构成对比,为老夫人的出场作铺垫。(2分)[大意对即可得分]
20.“永恒的光明”是指对宗教的虔诚信仰给人带来的内心的安然与对光明、希望的笃信;(2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是指作者从老妇人身上看到的一种精神,作为普通人在尘世中承受苦难与沧桑时的坚忍,在平凡辛勤劳作中的安然与对信仰的坚守。(2分)[大意对即可得分]
21.运用了神态、肖像、动作描写,(2分)使文章生动、形象,能够使人物凸现在读者眼前,(1分)而且可以表现老妇人的年迈、贫寒,认真沉静的工作态度。(答“对宗教虔诚的信仰”也可)(1分)[大意对即可得分]
22.俄罗斯满街的雕像神圣而恒立,教堂里宏大艳丽的壁画需要仰视才可欣赏;在教堂里清扫烛油的老妇人渺小而卑微,一点都不引人注意,只需要你不经意间一低头就可注意;给予我们更深重的感动和震撼的,往往在不经意的一低头,仿佛使我们看到了光明。(3分)这一句升华主题,(1分)揭示了每个人人生中的光明前景都是因为灵魂有了希望和方向,在谦虚努力的工作、辛勤的付出中获得的道理。(2分)[大意对即可得分]
篇5:迟子建《光明在低头的一瞬》阅读答案
①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的伟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知道了。
②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它们太富丽堂皇了。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充满奢华之气。宗教是朴素的,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神有点相悖。
③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比如安静地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教士。但是这些感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④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我看过关于这位画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我在心底慨叹:毕竟是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
⑤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电和那一缕缕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
⑥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一位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
⑦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晳,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上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声音,听到枪炮声中贫民的哀号。
⑧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教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受苦人的甘露。
⑨如果我是个画家就好了,我会以油画,展现在教堂中看到的这一幕令人震撼的情景。画的上部是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中部是祭坛和蜡烛,下部就是这个扫烛油的老妇人。如果列宾在世就好了。这个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家,会把这个主题表达得深沉博大,画面一定充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
⑩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她的形象不被世人知晓,也永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吧?
我非常喜欢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结尾《最后的幻象》中:
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这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劳作是安然的。而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
题目:
1、作者在开篇先写到俄罗斯街头的雕像和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这样安排,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2、你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和“神情凝重的唱赞美诗的教士”为什么会给予作者这种感受?请简要分析。
3、作者在第七自然段中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老妇人?这么写有什么好处?
4、请分别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处“永恒的光明”“另一种永恒的光明”的含义的理解。
5、本文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举例并简要分析。
6、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在低头的一瞬”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答案
1、①作者认为这两者都缺少震撼心灵的力量,②与后文所写的老妇人构成对比,③为老夫人的出场作铺垫。
篇6:《学会低头》阅读练习及答案
《学会低头》阅读练习及答案
学会低头
阮永兴
(1)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年轻气盛的他一进门头就狠狠地撞在了门框上。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看到他这副模样,笑着说:“很痛吧,可这是你今天来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想要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
(2)富兰克林应该是在这件小事中学会了低头。正是他这种睿智的生活态度,使他对独立战争的胜利和美国国家制度的初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被称为美国之父。
(3)还看过一个故事:加拿大的魁北克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它的西坡长满松、柏、女贞等树,而东坡只有雪松。一对夫妻偶然解决了这个谜底,因为东坡的雪总比西坡的雪大且密,当雪积到一定的.程度,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会向下弯曲,直到雪从枝上滑落,如此反复雪松便完好无损,可其他的树因为没有这个本领,树枝便被压断了。西坡由于雪小,总有些树挺了过来,所以西坡除了雪松,还有柏和女贞之类。
(4)首先倒下的,是那些傲然挺立的树,而那些表面上看起来懦弱的树却以俯首之姿逃过了一劫,最后巍然成林,成了自然界的一大奇观。
(5)在我们的教育中,我们学到的更多的是坚贞不屈的正气。李太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曾让我们愤慨激昂,郑燮的《竹石诗》“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威武不能屈的品格。可在生活中,我们却是要学会低头的,昂首挺立固然能表明一个人执着的品格,可只有学会低头,我们才能迈向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6)现实生活中,我们所面对的并不总是和风细雨,老天总会不时地降下一阵大雨吹来一阵狂风以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而且前面还有许多未知的深壑和大河等待着我们,我们总会碰到许多不尽人意的事。或许我们有勇气在风雨中继续前进,或许我们有毅力去迈过高山大河,可成功却并不一定属于我们。可能我们会摔得鼻青脸肿,可能我们也会跌得体无完肤,甚至丧失继续前进的信心。
(7)生活中,我们是要学会低头的。古语云,小不忍则乱大谋,历史上不乏一些暴戾的君主,因为听不进臣子的忠言,不肯低头认错,最终酿成了灭国之灾。
(8)当然,低头并不是一种懦弱,一个人不能一生都做挺着腰板的人。______________低头是一种谦逊。“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需要时刻低头去向他人学习,我们也需要低头认识自己的过错并总结自己,从而为自己的成功注入动力。低头更是一种大度。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因为学会了低头,我们会少了些许争执,多了几分友情,少了烦恼,多了随和。
(9)人生中我们需要百折不挠的精神,需要坚贞不屈的气概,可我们更需要那种低头的勇气。学会了低头,我们才会使自己迷途知返,才会找准前进的方向,才会摘取胜利的果实。当然,低头也应恰到好处,过多的低头会使我们丢掉人格的尊严和做人的原则,那样我们会迷失在人生的航线上。(选自《报刊文萃》)
1.第(1)段画线的句子中,“这”指什么?为什么说它是“最大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8)段中,作者认为“低头是一种谦逊”、“低头更是一种大度”,并都作了简要论述。那么,你认为低头还是什么?如何理解?请联系上下文,在横线处填写适当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读全文,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删去本文最后一段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这”指富兰克林一进门就狠狠地撞在了门框上。原因是它能使富兰克林吸取教训,从而明白一个道理——该低头时就低头。(或:它能使富兰克林学会低头。)
2.示例:低头也是一种智慧。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那只是撞到南墙不回头的傻子,只有审时度势,分析困难,另辟蹊径,我们才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3.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低头。(或:①一个人想要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该低头时就低头;②人生中我们更需要那种低头的勇气。)
4.不好。因为这一段强调了学会低头的重要性和低头应注意的问题,增强了论述的严密性。
(意对即可)
篇7:迟子建: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迟子建
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的伟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知道了。
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它们太富丽堂皇了。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充满奢华之气。宗教是朴素的,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神有点相悖。
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比如安静地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教士。但是这些感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我看过关于这位画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我在心底慨叹:毕竟是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
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电和那一缕缕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
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一位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
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晳,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上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声音,听到枪炮声中贫民的'哀号。
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教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受苦人的甘露。
如果我是个画家就好了,我会以油画,展现在教堂中看到的这一幕令人震撼的情景。画的上部是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中部是祭坛和蜡烛,下部就是这个扫烛油的老妇人。如果列宾在世就好了。这个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家,会把这个主题表达得深沉博大,画面一定充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
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她的形象不被世人知晓,也永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吧?
我非常喜欢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结尾《最后的幻象》中:
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
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
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
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这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劳作是安然的。而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
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
篇8:《灵魂在沉思默想中寻找光明》阅读练习及答案
徐坤
(1)我们居住的这个大地愈来愈被废气式的话语污染布满了。有多少个密密麻麻绳索般的网络将我们像蜘蛛一样的在网中锁定,接着再用话语的泡沫强行充塞住我们的视听。清晨当那些话语从一大堆沼泽似的口腔中渐渐浮起,阳光的璀璨就被它们的花里胡哨五颜六色遮蔽了,只剩下影子和光圈的虚幻在大地的阴郁之中暗投;到了傍晚,当我们倚住下坠的残阳妄想检点一下一整天来思维库存中的增加时,却发现仅仅有几片水渍在大脑硬盘的底部泛出些许暗黄。
(2)那些泡沫语言早已经飞了,挟着它们无聊已极的透明翅膀。
(3)所有的生物都在急切地弄出喧响。躁动与喧哗已逐渐成为我们这个年代的时尚。一切的调与音都已与曲子脱离,它们极其敷衍塞责地从弦上一滑而过,弹出种种呕哑嘈杂的浮泛和油滑,最悦耳的天籁仿佛也已成为污染的噪声,它总是妨碍我们静静欣赏窗外景致的心情。歌儿也不再是风在水上优雅地舞动,而是刀子划在玻璃板上的刺耳尖利和粗糙。由人自己弄出的人为的声音总如笨钝的钢锯,没完没了扯拽切割着人类的神经,直耗损得我们的心灵沟沟壑壑,凸凹不平。
(4)沉默是什么,人们已经逐渐忘却了,更忘记了该如何在沉默中精心思索。当沉默偶然莅临时我们竟像邂逅陌生人却又不得不上前搭讪一样手足无措,甚至也像遭遇仇敌般悚然惊惧。新朋老友相聚小酌,或是知交故旧在电话中畅意叙谈,每逢在两个人的话语之间出现两秒钟以上的空白间隔时,彼此的身体便会首先条件反射般不自在起来,仿佛这静默之中必定隐含着莫大的隔阂。恐惧于是随之而生,我们觉得友谊和融洽就要在这无言之中死去了。于是双方赶紧随便扯起一个毫不相关莫名其妙的话头,用嗡嗡嗡不停的口腔气流振动将内心的不安掩饰住。尽管这时唇齿喉舌在快速地开阖翕动,而心灵,却远远躲在荆棘丛生的话语泥潭之中陷入幽暝。
(5)灵魂的确在无尽的喧器中陷入幽暝。
(6)逝去的山林和湖泊以它们残存的葱茏和潮润,才能够生动地讲解给我们,“沉默是金”是怎样一种值得追怀的古典意境。那时候,话语的牙齿总是深藏在唇里,如珍珠紧闭在牢固的蚌中含而不露。一旦它们喷薄而出,就会闪烁出密密的皎洁,缀成串串晶莹之后便成了珠光的书。那些发光的字体照亮了我们的黑夜和白昼,让我们更好地对自己过往的行为精心反刍和咀嚼。
(7)珠光的书至臻至美,润泽着我们的肢体和心灵。
(8)但是,当现代的酸雨将一切河流和绿色干涸以后,文字记录下来的话语很快就被锈蚀了,它斑斑点点,朦胧晦涩,繁冗庞杂,面目不清,变得日益乏味而且空洞。语言和文字从此脱节,稍纵即逝的声音直接取代了论文的逐字推敲,电视直播“开口秀”的方式远比书籍的印刷文字传播得普泛而快捷。人们生怕赶不上信息高速路的末班车,所以更加拼命地说着,说着,用更加无谓无聊的口腔信息爆炸增加这个世界的唾液硝烟和泡沫。
(9)每当夜晚星星闪亮的时候,有谁还肯扭出一如既往的灯光橘黄,再手捧书卷,静静踏上精神漫游的'旅程?有谁还能坚持自己的文化驻守,对那一大堆瓦砾似的话语闭塞视听,只让灵魂在沉思默想中寻找光明?
(选自季羡林主编《百年美文·哲思卷》)
16.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两项都对得4分,答对一项得2分,有错项得0分)
A.本文语言特色鲜明,多用比喻,如文章第一段把人比作蜘蛛、把口腔比作沼泽、把大脑比作硬盘等,生动显现出我们在一个话语污染的世界里无法自拔。
B.“泡沫语言早已经飞了,挟着它们无聊已极的透明翅膀”中的“透明翅膀”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既写出了这些话语的毫无价值,又突出了这些话语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灰飞烟灭。
C.文章思路清晰。开篇用形象的语言点明现代社会人们急于发声、造成语言污染的现状,接着指出改变现状的方法,最后用反问作结,含而不露,耐人回味。
D.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写现代社会躁动与喧哗,指出正是这样的所谓“时尚”造成了语言泡沫、语言污染,批评现代人不懂得沉默,不懂得“沉默是金”的道理。
E.文章结尾用诗化的语言追怀往昔静夜读书的情景,并连用反问的语句,表达了对现代人不注重思考、不热爱读书的忧虑,表现出坚守传统的文化情怀。
17.开篇第一句“我们居住的这个大地愈来愈被废气式的话语污染布满了”,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认为“废气式的话语”具体指的是哪些方画?请分条概述。(4分)
18.分析第(5)段“灵魂的确在无尽的喧嚣中陷入幽暝”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19.作者认为摆脱“灵魂陷入幽瞑”这种困境的方法是什么?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谈谈你对解决这类问题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16、B、D.(B香中“透明的翅膀”使用的是比喻,而且“这些话语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灰飞烟灭”是“泡沫语言早已经飞了”体现出来的,而不是“透明的翅膀”体现出来的。D项文章中“沉默是金”的含义与平时的意义不同,文中是指个人要能安静地生活)
17、(1)网络里没有意义的语言;(2)生活中敷衍浮夸的语言;(3)交往中毫无感情的话语;(4)电视媒体空洞乏味的语言。(答对1点给1分,答对3点给全分)
18、(1)结构上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寻求灵魂得到光明的方法。
(2)这句话强调生活在现代的人们被现实裹挟着,无处安放自我灵魂的困境。
(3)灵魂陷入幽暝,给人警醒,突出本文批判浮躁、提倡思考阅读的主旨。
(结构方面的作用2分,内容方面的作用2分)
19、作者观点:在阅读中感悟思考:(1)提倡沉思,回归本真的生活,在静默中享受生活,要么不轻易发声,要么就字字珠玑。(2)倡导阅读,让珠光的书浸润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灵魂被书的光辉照亮。
探究:结合具体事例,围绕如何避免话语污染展开。可以赞同作者的观点,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拓展,比如谈学会享受孤独,在自己的精神家园里寻求一方天地,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在人际交往中付出真情避免枯燥敷衍,信守承诺避免油滑浮泛,做一个真实可信的人……言之成理即可。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的阅读练习及答案】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