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阅读理解及答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阅读理解及答案

2022-07-19 08:11:4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王姓李”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阅读理解及答案,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阅读理解及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阅读理解及答案

【波兰布热金卡电】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世人对奥斯维辛这个地名更熟悉。奥斯维辛大约有1名居民,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

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土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作的各种试验。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像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稍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说来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参观者来到一座灰砖建造的建筑物前,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解说员试着推了一下门门是锁着的。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

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东西可供报道。这里天气晴朗,树木青青,门前还有儿童在打闹、嬉戏。

4.作者一面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面又以此为题写了这则报道,为什么?(4分)

5.最后一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5分)

6.《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着力表现记者的主观印象。有人说,这种写法不符合新闻报道客观公正的要求。你怎么看?(6分)

参考答案:

4.(4分)①没有什么新闻是说,这里臭名昭著的纳粹行径早已世人皆知,没什么好说的;(2分)②虽然这里没有什么新闻,但出于一种来源于不安的心情的非写不可的使命感,作者还是要对纳粹的历史罪行再次予以揭露,让世人永志不忘。(2分)(第二点直接引用原文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的,可得1分)

5.(5分)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一句再次点题,呼应第6自然段首句(1分),这不仅使全文结构收尾圆合,而且激发读者旧事重拾的兴趣(1分)。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呼应首段(1分),反复展现今天布热金卡的安谧、秀丽的风景,这是用乐景寄托对遇难者的哀悼(1分),同时提醒人们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要百倍珍惜今天的自由与幸福(1分)。(1点1分)

6.(6分)符合。(1分)本文是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在场的主观印象(2分)。这篇新闻的写作目的并不是向读者介绍某事某物,而是通过激情洋溢地抒发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疾来引起读者共鸣,激起读者对来之不易的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3分)

不符合。(1分)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符合客观实际,记者的态度也需要不偏不倚公正无私。(2分)作为一名合格的记者,要着力于写出或作出不带个人感情并将事实和观点分开的新闻或报道,让读者直接掌握原汁原味的材料进而得出结论,而不是用记者自己的主观印象去影响读者。(3分)(本题言之成理即可)

篇2: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教案十四)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原创教案十四)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结构化预习作业: 1、本则消息的标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有何丰富含义? 2、这则短新闻的背景材料是哪些内容? 3、本文从哪个角度(侧重于哪个方面)来写集中营? 4、在描写集中营时,有哪些细节震撼人心?试举例说明。 5、找出文中能透露主观情感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语,今天我们要学到的这篇文章是是当年获得普利策奖(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的新闻作品《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也叫《布热金卡,阳光明媚》,恐怕没有几个人不知道奥斯维辛集中营,你了解多少呢?(让学生先答,之后具体说明) 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的一个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在这里建立了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当年奥斯维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集中营内共有3个主要营地和39个小型的营地,集中营内部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设有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奥斯维辛一号、奥斯维辛二号(布热金亚)、奥斯维辛三号(莫诺维茨)组成,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在战后的纽伦堡审判中,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指挥官鲁道夫・胡斯供认,多达300万人死于该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国家博物馆已经将该数字修订为110万。集中营内关押着来自德国、苏联、波兰、包括中国在内的三十多个国家的犹太人、吉普赛人、战俘、知识分子、抵抗组织成员、“反社会分子”、耶和华见证人和同性恋者。约90%的受害者是欧洲各国的犹太人,大多数受害者是被毒气室的毒气齐克隆B杀害,其他死亡原因是苦役、疾病、个别处决以及所谓的“医学实验”。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历史见证。 奥斯维辛二号(热布金卡):这是一个灭绝营,其主要任务是在毒气室进行大规模屠杀,有大约96万犹太人,75,000名波兰人和19,000名吉普赛人在此遇害。此外它也包括几个较小的集中营:布达的农业营、加悔泽的养禽营、赖斯科的蔬菜营和一些医学、化学实验室。 二、问题引导 1、这篇文章也是一则消息,按照消息的组成,也应该有标题、导语与主体。我们先看它的标题与导语。 ①标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有何含义?(先找同学回答。仍然要说出表层与内在的含义) 分析引导:奥斯维辛集中营,尽人皆知,是纳粹德国的种族灭绝地,是滔天罪行的见证,“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很多次”。没有什么新闻可报道的。而人性与良知仍然驱使作者再次写下那种深刻感受。 ②再看导语,你认为本篇文章的哪些内容属于导语部分,有什么特点? 前三段,交代了对布热金卡的感受,是罪恶滔天地,不该是阳光明媚的,突出它的罪恶,再说,是最可怕的旅游中心,突出了“可怕”这个关键词,交代了人们来布热金卡的的目的,就是要感受这种可怕。 ③本则消息结合的背景材料是哪些,有何作用? 应该是四五段,介绍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可怕的历史,也铺垫了后文说这里“没有什么新闻”,“如果不写”就对不起这里遇难的人们。 2、下面的部分是消息的主体部分,细致了写人们对集中营可怕之处的参观。 ①作者在写集中营时,侧重写了哪个方面? 引导分析:作者从毒气室、焚尸炉、女监房、试验室,到纪念墙绞刑室,作者的大量笔触放在了什么地方?是关注各个刑室的阴森恐怖之处吗?还是放在参观者身上? 总结:目光始终盯在参观者身上,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以此感染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比如,参观者心情是沉重的,所以一开始都是“默默地迈着步子”;他们清楚这里每一个地方都很恐怖,但是不知道会碰到什么可怕的景象,所以总是先“很快地望上一眼”,当想像中的场景和眼前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感到震惊,所以“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这就通过参观者的行动充分展现了他们的内心感受。 ②文中有哪些细节描写,是震撼人心的?(主要让学生找,说出理由来) 有一些细节很耐人寻味。比如,“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也许是讽刺,任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也许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还有,那个照片中的姑娘,临刑前她在想什么?这不仅是作者的疑问,也是给读者提出的'问题。 3、本文中,哪些语句较多地透露出作者的主观情感?(或者是抒情之处)那是什么样的情感? 开头结尾处的议论。“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嬉戏,这是多么美好的画面,作者却说是“最可怕的事情”,“像噩梦”,这是反语,因为景象虽好,却与这里的历史不相配,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作者无一句控诉,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愤懑。 中间的第六段,同样通过议论表达了自己强烈的使命感,与作为记者的良知。 再有,就是在描写集中营时,作者通过写参观者的感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间接含蓄,但是感染力却很强。 4、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二,谈谈对这则新闻的看法。(让同学积极发言) 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有所不同,把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 三、结束课文 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三、四,并完成导学案相关作业。

篇3:《假如没有台风》阅读理解及答案

《假如没有台风》阅读理解及答案

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洋面上的强大而深厚的气旋性涡旋。它发生在南纬和北纬5——20的热带洋面上。北半球台风主要发生在海洋温度比较高的7——10月,南半球的台风发生在高温的1——3月,其他季节显著减少。当台风吹越海面时,风速可达62公里/时,掀起的巨浪有十多米高,最高的可达三十多米。一个成熟的台风在一天中下的雨量可达200亿吨,而由水汽凝结成雨所放出的热能相当巨大,台风的威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每当台风致灾时,人们常常会想:假如世界上没有台风该有多好啊!那么,假如没有台风又会怎样呢?

首先,如果没有台风的话,我国东南沿海盛夏季节气温将会骤增。持续的高温会造成农作物热死,人畜中暑,造成高温引起的热害,工厂将被迫停工,各项生产效率大大降低。身居东南沿海的人们在骄阳似火、炎热难熬的.盛夏,常会盼望多来几次台风,因为台风给人们带来大量的雨水与狂风,使气温骤然降低,给酷夏之中的人们以透气的机会。由此可见,台风在盛夏消除热害中,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淡水资源十分紧缺,沿海城市和海岛更是年年都要闹水荒。台风带来倾盆大雨,能缓解旱情,大量雨水储入水库,渗入地下,改善了夏季干旱的气候。

如果没有台风,我们沿海地区的细润度就要大大下降。弄得不好,会出现沙丘成垄的干旱地区景观,江南沃野将丧失,鱼米之乡不复存在。

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是大自然长期演化的产物,似乎一切都作了精密的安排,什么也缺少不了。人类不能消灭台风,却要认识台风,掌握台风的规律,以便趋利避害,进而利用台风。譬如说,每次台风来时,都带来了巨大的能量。一旦人能驾驭台风,借其能量为人所用,人类也增加了一种新的巨大的能源。

14、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是以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6分)

15、选文第2段对台风致灾只是一笔带过,你认为这样处理是否恰当?为什么?(3分)

16、作者认为人类不应消灭台风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

参考答案:

14、答案:选文是以台风为说明对象,它是按照什么是台风——台风发生的地点、时间、特点怎样——假如没有台风会给人们带来哪些影响——对认识台风、利用台风资源的展望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

评分:答对第一问得2分;第二问答出一点得1分,共4分。仅答逻辑顺序得1分。

15、答案:恰当。因为一方面台风的危害人们都比较熟悉,另一方面文章要说明的重点是假如没有台风的情况,所以应该略写。

评分:答恰当得1分。第二问答出一点得1分,共2分。

16、答案:(1)降低气温,消除热害(2)带来降雨,缓解旱情(3)增加陆地细润度

评分:答出一点得2分,共6分。

篇4:《奥斯维辛没有什麽新闻》反思总结

本文教学的导入阶段,我设计的关于什么是新闻的一段话中列举了四个事例,既扣紧了文章内容也为本节的教学定下了情感基调:结尾联系日寇侵华的滔天罪行,控诉法西斯灭绝人性的罪行,呼唤和平与正义,强化了这种情感基调。只有营造好这种情感氛围,才能有助于学生进入文本,准确理解文章内容。其实在备课时我还想到了另一种导入法,即引用“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句话导入。采用这种方法导入,虽然使学生对新闻的特点有所理解,但很明显,这种情感氛围与本文的教学是不相宜的。

在问题的设计上,本人也注意增强激发性,如“教学过程”2的三个问题都是如此。教师将两个矛盾体摆在一起,形成对照,造成悬念,引起学生思考的欲望,有思维的碰撞,这样,课堂也就有了生命力。

在教辅材料的选择上,我坚持“为了学生更好地学”的原则和适量的原则,不搞“电灌”,不搞图片展览,不以图害文,不以图代替学生的想象,而是只利用一幅德国法西斯大屠杀妇女的情景图,并配合问题:“面对这种情景,善良的人会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呢”,转入对文章以乐景写悲情手法的分析。以少胜多,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又避免了以图代替学生想象、思考现象的发生。

篇5:《奥斯维辛没有什麽新闻》反思总结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课文,我设计了学案配合教学,主要抓住奥斯维辛给游客的感受来牵出整篇课文重点。课件根据设想的课堂情形设计调整了好几次,教学思路更是在脑海中过了无数遍,可是上课时因为太过紧张,教学思路被打乱了些许,原本制作好的幻灯片没有在合适的时候播放出来,原本设计好的板书也没能按照预想完整地写在黑板上。尤其是一紧张,我的教学语言也变得很枯燥呆板,所以上完课我自己感觉并不是太好。好在组里的同事们都对我给予了极大的鼓励,让我宽慰了很多。

但是我觉得本堂课还是有许多问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改进。第一是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仍然不够灵活,所以在设计被打乱之后,不能很好地进行调整,另外有些问题的处理过於片面,可以适当地进行扩展,让学生尝试著从多方面,多角度来理解课文。另外,可以逐步让学生自主研究课文并提出问题,而不是一贯由老师提问,学生根据课文解答,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经过这次公开课,我还意识到了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例如教学常规在课堂中落实得还不够到位,教学语言不够简练,课堂应变能力不强等等。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逐步规范和提升。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努力,力求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为港台校的教学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6:《奥斯维辛没有什麽新闻》教学反思

一、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之所以能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社会意义,二战已经结束十几年了,过去的杀人工厂、人间地狱——奥斯维辛却“阳光明媚、绿树成荫”,也许“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吧”,人们应该永远牢记那段悲惨的历史,不要使悲剧重演,这正是本篇新闻的价值所在。如何让学生深深体会这一点呢?于是我让他们自己查找相关资料,以自己的体验感染自己,然后我课上借用多媒体手段,精心节选了影片《辛德勒的名单》中的两个片段,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去打动学生,我觉得以这种方式来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比空洞的说教省时、有力的多,当然前期的选择过程时一定要做细的。

二、关注学习的过程

语文学习是一个体验的过程,“过程和方法”有时可能比偏重于结果的 “知识与能力”更为重要。我反对把课堂沦为学生对“标准达案”的记忆,所以体现在课堂时就是学生的积极参与,参与必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没有学习过程,就不会有好的学习结果,正如本班学生在评课时说:“这堂课上,老师不像过去的老师那样满堂灌了,而是让我们学生自己查资料、展示成果、自己读课文、自己提问、互相解答,老师只在关键时候引导点评,我们整堂课既紧张又充实,我喜欢这样的课。”我想对学生讲,我也喜欢这样的课,这也是老师所追求的。

篇7:《奥斯维辛没有什麽新闻》教学反思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也必然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当然也包括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的更新,就本课而言,暴露出了我在诸多方面的不足。由于自己对文本的挖掘不够深入,所以课上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探究就显得比较浅,诚如有些老师所言,人文性体现得较突出,工具性就显得有些薄弱;由于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和学识的浅薄,对于学生的评价还缺少精当的点评;作为一堂课,如何把用多媒体调动起来的学生的情感转移到文本本身来等问题解决得并不够理想,这些“缺憾”同“亮点”一样,也是我作这堂课的收获,更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其途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作为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赶上新课改的大潮是我的荣幸。感谢新课改敦促我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篇8:《奥斯维辛没有什麽新闻》反思总结

本课正是一篇新闻史上很有影响力的新闻,这篇新闻的语言及写作方式都与一般的新闻不同,它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做了大尺度的突破,那就是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写下了这样一篇“不客观”的新闻。

但是我认为,这篇文章不止是一篇普通的教学材料,它还是一篇历史教育材料,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目的我设定为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两个方面。知识目标主要在於认识本文的特殊写作方式和语言特点;而情感目标则是让学生通过奥斯维辛的事件联系到南京大屠杀,记住历史,并学会正确地看待日本。

为了让学生能够对奥斯维辛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我在网上寻找了大量真实的记录图片,用形象的图片来让他们在脑海中对奥斯维辛有个具体的印象,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

此外,我还找了一些关於南京大屠杀的图片以及相关的资料,还有两篇与奥斯维辛解放六十周年有关的新闻报导,作为拓展延伸的内容。两篇课外新闻的内容分别针对这次纪念活动中德国的态度以及日本媒体的态度,都是学生平时接触得不多但是容易展开讨论的话题,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探讨,扭转现在学生们哈日哈韩的心态,正确对待日本人,牢记历史。

篇9:人生没有永远现代文阅读理解答案

人生没有永远现代文阅读理解答案

自从迁居三里河寓所,我们好像跋涉长途之后,终于有了一个家,我们可以安顿下来了。

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例如阿瑗小时才五六岁的时候,我三姐就说:“你们一家呀,圆圆头最大,钟书最小。”我的姐姐妹妹都认为三姐说得对。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决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决才发问。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

他们两个会联成一帮向我造反,例如我出国期间,他们连床都不铺,预知我将回来,赶忙整理。我回家后,阿瑗轻声嘀咕:“狗窠真舒服。”有时他们引经据典的淘气话,我一时拐不过弯,他们得意说:“妈妈有点笨哦!”我的确是最笨的一个。我和女儿也会联成一帮,笑爸爸是色盲,只识得红、绿、黑、白四种颜色。其实钟书的审美感远比我强,但他不会正确地说出什么颜色。我们会取笑钟书的种种笨拙。也有时我们夫妇联成一帮,说女儿是学究,是笨蛋,是傻瓜。

我们对女儿,实在很佩服。我说:“她像谁呀?”钟书说:“爱教书,像爷爷;刚正,像外公。”她在大会上发言,敢说自己的话,她刚做助教,因参与编《英汉小词典》,当了代表,到外地开一个极左的全国性语言学大会。有人提出凡“女”字旁的字都不能用,大群左派都响应赞成。钱瑗是最小的小鬼,她说:“那么,毛主席词‘寂寞嫦娥舒广袖’怎么说呢?”这个会上被贬得一文不值的大学者如丁声树、郑易里等老先生都喜欢钱瑗。

钱瑗曾是教材评审委员会的审稿者。一次某校要找个认真的审稿者,校方把任务交给钱瑗。她像猎狗般嗅出这篇论文是抄袭。她两个指头,和钟书一模一样地摘着书页,稀里哗啦地翻书,也和钟书翻得一样快,一下子找出了抄袭的原文。

一九八七年师大外语系与英国文化委员会合作建立中英英语教学项目,钱瑗是建立这个项目的人,也是负责人。在一般学校里,外国专家往往是权威。一次师大英语系新聘的英国专家对钱瑗说,某门课他打算如此这般教。钱瑗说不行,她指示该怎么教。那位专家不服。据阿瑗形容:“他一双碧蓝的眼睛骨碌碌地看着我,像猫。”钱瑗带他到图书室去,把他该参考的书一一拿给他看。这位专家想不到师大图书馆竟有这些高深的专著。学期终了,他到我们家来,对钱瑗说:“Yuan,you worked me hard”,但是他承认“得益不浅”。师大外国专家的成绩是钱瑗评定的。

阿瑗是我生平杰作,钟书认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她上高中学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1.结合语境,分析文中的划线句子里加点词的妙处。(4分)

(1)他可高大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像猎狗般嗅出这篇论文是抄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钱钟书、杨绛夫妇学贯中西,却对女儿钱媛”实在很佩服“,第四段到第六段详细回忆了钱媛的三件事情,仿照示例概括钱媛令父母佩服之处,填写在下列横线上。(2分)

④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⑥学问高深

3.根据你的理解,从内容上或结构上任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第十二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

4.《人生没有永远》一文中,杨绛先生在耄耋之年回忆了一家三口往日的生活,我们在学过的课文《老王》里也能看到他们家的生活点滴。请分别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说说杨绛一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4分)

答: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可”是儿童口吻,表强调,(答“很”“十分”也可以)(1分)表达了杨绛对钱钟书高深学问的钦佩和自豪.(1分)(2) “嗅”的意思是闻(或用鼻子辨别气味).取喻于猎狗嗅觉的灵敏,(或借助比喻)(1分)传神地表现出钱瑷审稿的认真和敏锐。(1分)

2.④为人刚正(1分)⑤审稿认真(1分)

3.在内容上,点明主旨,(1分)表达了任务在亲人离世内心漂泊无依的悲伤。(1分)在结构上,与文章开篇形成对照,首尾呼应,总结全文,(1分)三里河寓所从“家”到“客栈”,“我”从“终于有了一个家”到“家在哪里,我不知道”,心境转变的强烈反差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令读者唏嘘。(1分)

4.《老王》示例:杨绛一家尊重老王,关照老王的生意,关心老王的生活,是善良的—家人。《人生没有永远》示例一:杨绛一家三口在生活上互相照顿,两代人没有隔阂,是和睦的上家人。示例二:杨绛一家三口在学习和工作上认真严谨,引经据典,出口成章,是儒雅的一家人。(每篇文章答出一点,每个点1分,分别联系文章内容,言之成理1分。)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篇10:如果麦子没有考验阅读理解答案

林清玄

上帝有一天心血来潮,来到他所创造的土地上散步,看到农田的麦子结实累累,感到非常开心。上帝本来以为他并不会被认出来,因为这个世界上的人已经很久没有见过上帝了。想不到的是,一个在麦田里的农夫轻易地就认出他来。农夫趋前向上帝请安,说:“仁慈的上帝呀!终于来了。这五十年来,我没有一天停止祈祷,企盼着你的降临,终于来了。”

上帝说:“五十年来,你都在祈祷,到底是在祈求什么呢?”

“我总是在祈求风调雨顺,祈祷今年不要有大风雨,不要下雪,不要地震,不要干旱,不要有冰雹,不要有虫害,可是不论我怎么祈祷,总是不能如愿!”农夫说。

上帝回答:“我创造世界,也创造了风雨,创造了干旱,创造了蝗虫与鸟雀,我创造的是不能如人所愿的`世界。”

农夫跪下来,吻上帝的脚:“全能的主呀!可不可以在明年允诺我的请求,只要一年的时间,不要风,不要雨,不要烈日与灾害,别人的田我不管,能不能给我一年的时间?”

上帝说:“好吧!明年如你所愿。”

第二年,农夫的田地果然结出许多麦穗,由于没有任何狂风暴雨、烈日与灾害,麦穗比平常多了一倍,农夫兴奋不已,欢喜地等待收成的那一天。

到了收成的时刻,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农夫的麦穗里竟然没有结出一粒麦子。农夫找到了上帝,问道:“仁慈的上帝,这是怎么一回事,是不是搞错了某些部分?”

上帝说:“我没有搞错任何事情,一旦避开了所有的考验,麦子就变得无能了。对于一粒麦子,努力奋斗是不可避免的,风雨是必要的,烈日是必要的,蝗虫是必要的,它们可以唤醒麦子内在的灵魂;人的灵魂也和麦子的灵魂相同,如果没有任何考验,人也只是一个空壳罢了。”

1、农夫天天都在祈祷,其祈求的是什么?为何祈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帝如农夫所愿后,其收成怎样?请联系你所知道的生物学知识,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对你有何启发?请用自己的话说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祈求风调雨顺,祈祷今年不要有大风雨,不要下雪,不要地震,不要干旱,不要有冰雹,不要有虫害。希望能有个好收成。

2、麦穗里竟然没有结出一粒麦子。每种植物的生长都有其独特的空气、阳光、温度、湿度等方面的需求,所谓的“风调雨顺”不一定艰植物的生长有利,对于麦子来说,风雨是必要的,烈日是必要的。(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对于一粒麦子,努力奋斗是不可避免的,风雨是必要的,烈日是必要的,蝗虫是必要的,它们可以唤醒麦子内在的灵魂;人的灵魂也和麦子的灵魂相同,如果没有任何考验,人也只是一个空壳罢了。

4、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我们不应该去埋怨自己生活中有许多挫折,这些挫折会使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并且更会有助于使我们走向成功。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阅读理解及答案】相关文章:

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案

3.窗花阅读理解及答案

4.生日阅读理解及答案

5.合欢树阅读理解及答案

6.《愚公移山》阅读理解及答案

7.《财富》阅读理解及答案

8.《梯子》阅读理解及答案

9.没有钓到的大鱼阅读理解答案

10.蚊子为什么没有被雨滴砸死阅读理解及答案

下载word文档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阅读理解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