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处士墓表》阅读练习及答案
“奶绿包”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刘处士墓表》阅读练习及答案,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刘处士墓表》阅读练习及答案,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篇1:《刘处士墓表》阅读练习及答案
《刘处士墓表》阅读练习及答案
刘处士,讳献廷,字继庄,别号广阳子,大兴人。处士颍悟绝人,博览负大志。不仕,不肯为词章之学。年十九,亲殁,挈家而南,隐于吴。志在利济天下后世,造就人才,而身家非所计。
其挈家而南也,尚有赀数千金,以交游济危难散去。邻舍—女子许字,夫贫,流于外。母将改聘之,女誓不从。处士闻之恻然。时仅余药肆—廛,立鬻金,寻其夫,赠使婚娶,而家益贫。
久之,西南大乱,民惶惑不聊生。处土乃入洞庭山,学益力。乱定,妻张氏旋卒。于是慨然欲徧历九州岛,览其山川形势,访遗佚,交其豪杰,博采轶事,以益广其见闻,而质证其所学。初,故尚书徐健庵及其弟故大学士立斋两先生聘之,不就。至是归里,将付其子燮于其兄御史宾廷,徐又聘之乃就。而予以修明史,亦馆于徐。与处士日讨论古今兴亡之放,近代人才邪正,其意见之同,犹声赴响。而处士于礼乐象纬医药书数法律农桑火攻器制,傍通博考,浩浩无涯涘。尝从容谓余曰:“吾志若不就,他无所愿。但愿先子死耳.”予惊问故,曰:“吾生平知己,舍子其谁?得子为吾传以传,复刚恨哉!”呜呼!生死无关于天下,不足为天下士.若处土者,其生其死,固世运消长所关,而上下千百年中不数见之人也,顾留京师四年,有奇遇而讫不见用。
庚午,复至吴,遂南游衡岳。因而归,方谋与同志结茅著书终老,乃不—年死矣。处士为人良易,负绝世之学,而虚衷常自下,诲人谆谆不倦。其少也,读书每竟夜不卧,父母禁不予膏火,
则然香代之,因眇—目。又折其左肱,落落摄敝衣冠,踯躅风尘中。人无敢易之者,盖其心廓然大公,以天下为己任。使得志行乎时,建立当不在三代下。而竟溘然赍志以死也,岂不悲乎!死
之日,门弟子哀号擗踊不欲生,行路咨嗟涕演。予在京闻之,惊痛欲绝。召其子燮于天津,与友人敛金为位哭之,而使燮奔丧于吴。未几,遂得吉壤以葬,予不及铭其圹。己卯正月,过吴,始
—拜其墓,而流涕为之表。
呜呼!处士之心,天地所以不熄之心也。古圣贤以其心传于后,而古圣贤未尝死;天下有以处土之心为心者,处士又岂死哉?后之览者,尚其有感而兴焉。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身家非所计 计:谋划,考虑
B.以益广其见闻 益:更加
C.有奇遇而讫不见用 讫:最终,终究
D.人无敢易之者 易:轻视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挈家而南,隐于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而予以修明史,亦馆于徐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 吾生平知己,舍子其谁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D.使得志行乎时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第Ⅱ卷(非单项选择题,共123分)
四、 (31分)
10.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与处士日讨论古今兴亡之故,近代人才邪正,其意见之同,犹声赴响。 (5分)
(2)其少也,读书每竟夜不卧,父母禁不予膏火,则然香代之,因眇一目。 (5分)
11.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刘处士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3分)
12.用斜线(/)给下列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限8处) (4分)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答案
10.(10分)
(1)和刘处士每天讨论从古到今国家兴亡的原因,近代人才邪恶和正派的差异,我们意见相同的程度,就好像声音与回声相呼应一样。(5分。画线处各1分,大意1分)
(2)刘处士年轻时,读书常常整晚不睡,父母禁止他这样不给他灯火,他就点燃香来代替灯火,
(久而久之),因此瞎了一只眼睛。 (5分。画线处各1分,大意1分)
11.(3分)
聪颖过人;博览群书,刻苦好学;志向高远,以天下为己任;济困扶危,不计私利;自己不求闻达,重视培养人才;待人虚心平易,诲人谆谆不倦。
(3分。两点1分,答对六点得满分)
12.(4分)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4分。对两处得1分)
篇2:连处士墓表阅读理解附答案
欧阳修
连处士,应山人也。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曰:“为人如连公,足矣。”其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呜呼!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处士讳舜宾,字辅之,其先闽人。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反葬应山,遂家焉。处士少举《毛诗》,不中,而其父正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进。父卒,家故多资,悉散以赒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此吾资也。”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盗有窃其牛者,官捕之甚急,盗穷,以牛自归,处士为之愧谢曰:“烦尔送牛。”厚遗以遣之。尝以事之信阳,遇盗于西关。左右告以处士,盗曰:“此长者,不可犯也。”舍之而去。
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处士生四子,曰庶、庠、庸、膺。其二子教以学者,后皆举进士及第。今庶为寿春令,庠为宜城令。
处士以天圣八年十二月某日卒,庆历二年某月日,葬于安陆蔽山之阳。自卒至今二十年,应山之长老识处士者,与其县人尝赖以为生者,往往尚皆在,其子弟后生闻处士之风者,尚未远,使更三四世至于孙曾,其所传闻,有时而失,则惧应山之人不复能知处士之详也。乃表其墓,以告于后人。八年闰正月一日,庐陵欧阳修述。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必以处士为法 法:标准,规范
B.卒而反葬应山 反:反而,却
C.悉散以赒乡里 赒:周济
D.乃表其墓 表:作动词,树碑刻文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连处士可作世人表率的一组是(3分)
①以一布衣终于家 ②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 ③因不复仕进
④出谷万斛以粜 ⑤厚遗以遣之 ⑥为之罢市三日
A.①③⑤ B. ②③⑥ C. ②④⑤ D. ①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连舜宾居住在应山县,一生都没有做官,然而当地人都很尊敬他,因为他为人高尚,达到了“行之以躬不言而信”境界。
B.连舜宾参加科举考试而没有考上,再加上他的父亲有病在家,需要他在身边侍候,因此他就不再在仕途上进取。
C.连舜宾曾经到信阳办事,遇到了强盗,他的仆人告诉他强盗来了,但是强盗知道他的名声,因而并没有侵扰他。
D.欧阳修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连舜宾的事迹会渐渐散失,应山的人不能够详细了解,因而写下这篇文章来告诉后人。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3分)
▲ ▲
(2)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4分)
▲ ▲
(3)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3分)
▲ ▲
参考答案:
5.(3分)B(反,通“返”,回到。)
6.(3分)C(①是说连处士的身份;③说明连处士不当官的原因;⑥主语是集市上的人,不是连处士。)
7.(3分)C(“告以处士”不是告诉处士,而是把连处士的身份告诉强盗。)
8.(1)(3分)大概就是所说的亲身去做,无须多言自然能取信于人吧!(“其……欤”“躬”“信”各1分)
(2)(4分)年成不好,(连处士)拿出一万斛谷去卖,因而市面上谷的价钱最终没有上涨。
(“岁饥”“粜”“卒”各1分,语句通顺1分。“市谷之价”翻译成“购买谷子的价格”亦可)
(3)(3分)(连处士)前去看望弟弟,(结果)得病死去了,(人们)把他的灵柩送回了应山。
(“省”1分,补出“连处士”1分,语句通顺1分。)
篇3:《田间先生墓表》阅读练习及答案
《田间先生墓表》阅读练习及答案
先生姓钱氏,讳澄之,字饮光,苞大父行也。苞未冠,先君子携持应试于皖,反,过枞阳,宿家仆草舍中。晨光始通,先生扶杖叩门而入。先君子惊。曰:“闻君二子皆吾辈人,欲一观所祈向,恐交臂而失之耳。”先君子呼余出拜先生答拜先君子跪而相支柱为不宁者久之。自是,先生游吴越,必维舟江干,招余兄弟晤语,连夕乃去。
先生生明季世。弱冠时,有御史某,逆阉余党也,巡按至皖,盛威仪,谒孔子庙,观者如堵。诸生方出迎,先生忽前,扳车而揽其帷,众莫知所为。御史大骇,命停车,而溲溺已溅其衣矣。先生徐正衣冠,植立,昌言以诋之。驺从百人,皆相视莫敢动,而御史方自幸脱于逆案,惧其声之著也,漫以为病颠而舍之。先生由是名闻四方。
当是时,几社、复社始兴。先生与陈卧子、夏彝仲交最善,遂为“云龙社”以联吴淞,冀接武于东林。先生形貌伟然,以经济自负,常思冒危难以立功名。及归自闽中,遂杜足田间,治诸经,课耕以自给,年八十有二而终。所著《田间诗学》及文集行于世。
先君子闲居,每好言诸前辈志节之盛,以示苞兄弟。然所及见,惟先生及黄冈杜公耳。杜公流寓金陵,朝夕至吾家,教以屏俗学,专治经书、古文,与先生所勖,不约而同。尔时虽心慕焉,而未之能笃信也,及先兄翻然有志于斯,而诸公皆殁,每恨独学无所取衷,而先兄复中道而弃余。每思父兄长老之言,未尝不自疚夙心之负也。
杜公之殁也,苞皆有述焉,而先生之世嗣,远隔旧乡,平生潜德隐行,无从而得之,而今不肖之躯,亦老死无日矣。乃姑志其大略,俾兄子道希以告于先生之墓,力能镌之,必终碣焉。乾隆二年十有二月望前五日,后学方苞表。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谒孔子庙,观者如堵堵:墙壁
B.先生形貌伟然,以经济自负经济:财力
C.治诸经,课耕以自给治:研究
D.力能镌之,必终碣焉碣:立碑
2.下列各句中的“以”字,与“以联吴淞”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是时以大中丞扶吴若,为魏之私人
B.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C.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D.不赂若以赂者丧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先君子呼余出拜先生答拜先君子跪而相支柱为不宁者久之
A.先君子呼余出拜/先生答拜先君子/跪而相支柱/为不宁者久之
B.先君子呼余/出拜先生/答拜先君子/跪而相支柱为不宁者久之
C.先君子呼余出拜/先生答拜/先君子跪而相支柱/为不宁者久之
D.先君子呼余/出拜先生答拜先君子/跪而相支柱/为不宁者久之
4.下列句子中全都能直接表现钱澄之“志节”的一项是(3分)
①晨光始通,先生扶杖叩门而入②先生徐正衣冠,植立,昌言以诋之
③驺从百人,皆相视莫敢动④遂为“云龙社”以联吴淞,冀接武于东林
⑤常思冒危难以立功名⑥平生潜德隐行,无从而得之
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
5.结合全文,请你概括说明方苞为田间先生撰写墓表的原因。(4分)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必维舟江干,招余兄弟晤语,连夕乃去。(3分)
⑵尔时虽心慕焉,而未之能笃信也。(3分)
⑶乃姑志其大略,俾兄子道希以告于先生之墓。(4分)
答案及解析
1.B(经济:经世济民)
2.C(来,表引出目的。A项,凭…身份;B项,在;D项,因为)
3.C(根据上下文语境及语意,可知C项正确。具体可参看译文。)
4,C(①不能表现钱先生的“志节”;③非“直接表现”;⑥记述不了解钱澄之的.“潜德隐行”,并非真正说他的志节。注意:④“冀接武于东林”,意为“希望继承东林党的事业”,体现钱澄之为正义而斗争的志节)
5.(1)为人正直,抗击阉党。(2)志向高远,品德高尚。(3)潜德隐行,恐难彰显。(意思对即可,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4分。)
6.(1)(3分)钱先生一定把船系在江边,叫我们兄弟去见面谈话,直到晚上才离开。(“维”“干”“去”各1分)
(2)(3分)那个时候我们虽然内心仰慕他们,但是没有能够深信他们的话。(“焉”“笃”各1分,句式1分)
(3)(4分)于是姑且记述钱先生的生平大略,让我的侄儿方道希在钱先生的墓前祝告。(“志”“俾”“告”各1分,句式1分)
(各句翻译句意不通顺的,要酌情扣分)
附参考译文:
先生姓钱,名澄之,字饮光,是我祖父辈的人。在我尚未成年的时候,我的父亲曾经带领我们兄弟到安庆参加乡试,返回桐城,经过枞阳,借宿在仆人家的草屋中。第二天天刚亮,先生就拄着拐杖敲门进来。我的父亲很惊讶。钱先生对我父亲说:“听说你的两个儿子都是如同我辈一样读书做学问的人,我想见识他们的志向,担心失之交臂。”我的父亲喊我出来拜见先生,先生回拜,我的父亲长跪着搀扶先生,激动了很久。从此,先生每次游历吴越之地,一定把船系在江边,叫我们兄弟去见面谈话,直到晚上才离开。
先生出生在明朝末年。在他二十岁的时候,有一个御史,是魏忠贤的余党,他到安徽巡行考察,排场盛大,去拜谒孔子庙,围观的人很多(像一堵墙)。诸生正出门迎接,先生忽然冲上前,攀上车拉开车帷,大家不知道他要干什么。御史非常惊讶,命令停车,先生已经把小便泼到了他的衣服上。先生慢慢地整顿好衣冠,毅然挺立,无所忌讳地直言羞辱御史。御史侍从的骑卒近百人,都相对而视,不敢行动。御史正庆幸自己从魏忠贤案中脱身,担心自己的名声传扬出去,随意地把先生当作精神病给释放了。先生因此名闻天下。
在这个时候,几社、复社刚刚兴起。钱先生与陈卧子、夏彝仲交情最好,于是组成“云龙社”来联合吴淞一带的文人,希望继承东林党的事业。钱先生形貌伟岸,自负有经世济民的才华,经常想要在国家危难中建立功名。等到(参与南明隆武、永历政权抗清,失败后)从闽中归来,于是隐居田间,研究各种经典,教书耕作以维持生活,八十二岁去世。他所创作的《田间诗学》以及文集流传于世。
我的父亲闲居在家时,经常喜欢谈论前辈们美好的志向节操,来说给我们兄弟听。然而所能见到的,只有钱先生和黄冈杜浚先生。杜浚先生寓居金陵,天天到我们家,教导我们屏除俗学,专心研究经书、古文,和钱先生对我们的勉励一样。那个时候我们虽然内心仰慕他们,但是没有能够深信他们的话,等到我的哥哥猛然醒悟有志于此,可是各位先生都已经去世了。我常常后悔独自学习而无所取法,并且我的哥哥中年也去世了。我每每想起父兄和各位前辈的话,未尝不内疚自己有负于平素的志愿。
杜浚先生去世的时候,我都有所记述,可是钱先生的同宗后代远在先生的故乡,先生平生人所不知的德行,无法知晓,而现在我这不才之身,也离死期不远了,于是姑且记述钱先生的生平大略,让我的侄儿方道希在钱先生的墓前祝告。尽力镌刻,一定能立碑。乾隆二年十二月望日前第五天,后辈方苞写下这篇墓表。
篇4:连处士墓表文言文阅读附译文及答案
连处士墓表文言文阅读附译文及答案
连处士,应山人也。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曰:为人如连公,足矣。其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呜呼!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处士讳舜宾,字辅之,其先闽人。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反葬应山,遂家焉。处士少举《毛诗》,不中,而其父正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进。父卒,家故多资,悉散以赒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此吾资也。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盗有窃其牛者,官捕之甚急,盗穷,以牛自归,处士为之愧谢曰:烦尔送牛。厚遗以遣之。尝以事之信阳,遇盗于西关。左右告以处士,盗曰:此长者,不可犯也。舍之而去。
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处士生四子,曰庶、庠、庸、膺。其二子教以学者,后皆举进士及第。今庶为寿春令,庠为宜城令。
处士以天圣八年十二月某日卒,庆历二年某月日,葬于安陆蔽山之阳。自卒至今二十年,应山之长老识处士者,与其县人尝赖以为生者,往往尚皆在,其子弟后生闻处士之风者,尚未远,使更三四世至于孙曾,其所传闻,有时而失,则惧应山之人不复能知处士之详也。乃表其墓,以告于后人。八年闰正月一日,庐陵欧阳修述。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必以处士为法 法:标准,规范
B.卒而反葬应山 反:反而,却
C.悉散以赒乡里 赒:周济
D.乃表其墓 表:作动词,树碑刻文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连处士可作世人表率的一组是(3分)
①以一布衣终于家 ②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 ③因不复仕进
④出谷万斛以粜 ⑤厚遗以遣之 ⑥为之罢市三日
A.①③⑤ B. ②③⑥ C. ②④⑤ D. ①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连舜宾居住在应山县,一生都没有做官,然而当地人都很尊敬他,因为他为人高尚,达到了行之以躬不言而信境界。
B.连舜宾参加科举考试而没有考上,再加上他的父亲有病在家,需要他在身边侍候,因此他就不再在仕途上进取。
C.连舜宾曾经到信阳办事,遇到了强盗,他的仆人告诉他强盗来了,但是强盗知道他的名声,因而并没有侵扰他。
D.欧阳修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连舜宾的事迹会渐渐散失,应山的人不能够详细了解,因而写下这篇文章来告诉后人。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3分)
▲ ▲
(2)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4分)
▲ ▲
(3)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3分)
▲ ▲
参考答案:
1.(3分)B(反,通返,回到。)
2.(3分)C(①是说连处士的身份;③说明连处士不当官的原因;⑥主语是集市上的人,不是连处士。)
3.(3分)C(告以处士不是告诉处士,而是把连处士的身份告诉强盗。)
4.(1)(3分)大概就是所说的亲身去做,无须多言自然能取信于人吧!(其欤躬信各1分)
(2)(4分)年成不好,(连处士)拿出一万斛谷去卖,因而市面上谷的价钱最终没有上涨。
(岁饥粜卒各1分,语句通顺1分。市谷之价翻译成购买谷子的价格亦可)
(3)(3分)(连处士)前去看望弟弟,(结果)得病死去了,(人们)把他的灵柩送回了应山。
(省1分,补出连处士1分,语句通顺1分。)
【参考译文】
连处士是应山人,以平民的身份老死在家里,但是应山的人到现在仍然思念他。那些老年人教导他们的子弟,如何孝敬老人,亲近朋友,恭敬严谨守礼谦让并且温和仁爱,一定拿连处士作为榜样。说:做人象连公那样,就足够了!那些鳏寡孤独和遭遇荒年贫困饥饿的人,都说:自从连公去世以后,我们这些人没有地方可以哀求依靠来活命了,让我们太遗憾了!唉!连处士住在应山,没有发布过什么政令实施过什么恩威来亲近那里的百姓,却能让人这样想念他,大概就是所说的亲身去做,无须多言自然能取信于人吧!
连处士,名舜宾,字辅之。他的祖先是闽地人,他的祖父连光裕曾经担任过应山县的县令,后来又担任磁州、郢州的推官,自从连光裕归葬应山后,他们就把家安在了应山。处士年轻的时候曾应举乡试(《毛诗》是当时的考纲),没有考中,并且他的父亲连正因为有病卧床在家,连处士在他父亲身边侍候十多年,因而不再在仕途上进取。父亲去世后,家里本来有很多钱财,都散发出去来周济乡邻,拿学问来教导他的两个儿子,说:这两个孩子才是我的财产啊!年成不好,拿出一万斛谷去卖,因而市面上谷的价钱最终没有上涨,连邻近县的百姓都依赖他。有一个盗贼偷了他的牛,官府搜捕得很紧急。盗贼走投无路,只好自己把牛给送了回来。处士为此很惭愧并道歉说:麻烦你送牛了。赠送他很丰厚的礼物送走了他。曾经因为有事到信阳去,在西关遇到了盗贼。身边的人告诉盗贼说这是连处士,盗贼说:这人是一位长者,不可以侵犯。就离开了。
处士有个弟弟住在云梦县,(连处士)前去看望弟弟,(结果)得病死去了,(人们)把他的灵柩送回了应山。应山县的人到距离县城几十里外的地方去哭着迎接灵柩,很多人争着抬着棺材回来。经过县里的集市,集市上的人都哭了,并且罢市三天,说:应该为连公举办丧事。处士生四个孩子,叫连庶、连庠、连庸、连膺。以学问教导的两个孩子后来都中了进士,现在连庶担任寿春县令,连庠担任宜城县令。
连处士在天圣八年二十月某日逝世,庆历二年某月的某一天安葬在安陆蔽山的南坡。自从他死后到现在二十年了,那些认识连处士的应山县老年人,还有那些曾经依赖连处士而生活的人,有很多人还健在;那些听说过连处士为人做事的年轻人,离连处士的生活的年代还不算远。如果再过三四代到了孙子曾孙子辈,关于连处士的传闻,有时会有遗漏,那就恐怕应山的人不再能够详细了解连处士了。于是就在他的墓前树碑刻文表彰他,来告诉后世的人。庆历八年闰正月一日,庐陵欧阳修记述。
篇5:《石曼卿墓表》阅读练习及答案
《石曼卿墓表》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曼卿,讳延年,姓石氏,其上世为幽州人。幽州入于契丹,其祖自成始以其族闲走南归。天子嘉其来,将禄之,不可,乃家于宋州之宋城。父讳补之,官至太常博士。
幽燕俗劲武,而曼卿少亦以气自豪。读书不治章句,独慕古人奇节伟行非常之功,视世俗屑屑无足动其意者。自顾不合于时,乃一混以酒。然好剧饮大醉,颓然自放。由是益与时不合。而人之从其游者,皆知爱曼卿落落可奇,而不知其才之有以用也。年四十八,康定二年二月四日,以太子中允秘阁校理卒于京师。
曼卿少举进士,不中,真宗推恩,三举进士皆补奉职。曼卿初不肯就,张文节公素奇之,谓曰:“母老乃择禄邪?”曼卿矍然起就之,迁殿直。久之,改太常寺太祝,知济州金乡县。叹曰:“此亦可以为政也。”县有治声,通判乾宁军。丁母永安县君李氏忧,服除,通判永静军,皆有能名。充馆阁校勘,累迁大理寺丞,通判海州,还为校理。
庄献明肃太后临朝,曼卿上书,请还政天子。其后太后崩,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自契丹通中国,德明尽有河南而臣属,遂务休兵养息,天下晏然,内外弛武三十余年。曼卿上书言十事,不报。已而元昊反,西方用兵,始思其言,召见。稍用其说,籍河北、河东、陕西之民,得乡兵数十万。曼卿奉使籍兵河东,还称旨,赐绯衣银鱼。天子方思尽其才,而且病矣。既而闻边将有欲以乡兵扦贼者,笑曰:“此得吾粗也。夫不教之兵,勇怯相杂,若怯者见敌而动,则勇者亦牵而渍矣。今或不暇教,不若募其教行者,则人人皆胜兵也。”
其视世事,蔑若不足为。及听其施设之方,虽精思深虑,不能过也。状貌伟然,喜酒自豪,若不可绳以法度,退而质其平生趣舍大节,无一悖于理者。遇人无贤愚,皆尽欣欢。及闲而可否天下是非善恶,当其意者无几人。其为文章,劲健称其意气。
(节选自欧阳修《石曼卿墓表》)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母永安县君李氏忧 忧:指父母丧事
B.稍用其说 稍:稍微
C.若不可绳以法度 绳:约束
D.及闲而可否天下是非善恶 否:贬斥、议论
11.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自顾不合于时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而人之从其游者 民为贵,社稷次之
C.母老乃择禄邪 拜送书于庭,臣乃敢上璧
D.则勇者亦牵而溃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石曼卿“有远见”的一组是( )
①而曼卿少亦以气自豪 ②曼卿矍然起就之,迁殿直
③请还政天子 ④曼卿上书言十事
⑤今或不暇教,不若募其教行者 ⑥其视世事,蔑若不足为
A.①②④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
参考答案
10. B(稍:逐渐)
11. C(A.介词,跟,与;被 B.定语后置标志 ;代词,他 C.连词,才,D.连词,表假设关系,表转折关系。)
12.C(①说明他少年有豪气,②只说他做出选择要做官,⑥是他的处世态度)
篇6:《伯父墓表》阅读答案
苏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
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多:称赞
B.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 益:有利
C.公复以循吏许之 许:期望
D.杖矫命者,逐之 矫:假传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3分)
①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 ②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③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 ④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
⑤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 ⑥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
A.①②⑥ B.①③④ C. ②④⑤ D. 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
B.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
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
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
(2)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
(3)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参考答案:
1.B[解析]益:动词,扩充,增加。
2.D[解析]①讲的是涣少时的事,还未为官;②是说涣鄙视王蒙正怙势骄横,体现的是涣为人性格,不能体现为官公正;④说的是涣爱惜人才。
3.C[解析]解答此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每个选项置于原文进行比对,比对中很容易发现问题所在:C项中“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不合原文“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
4.(1)(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
(2)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那些言事的官好多了!
(3)你们的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也就可以了。
参考译文:
伯父叫苏涣。最初取字公群,后来又取字文父。年少时很聪明。所结交的朋友都是当时的上了岁数的有德行的人。天圣元年,才参加乡试。第二年中举,被任命为凤翔府宝鸡县主簿。
不久,调任凤州司法。王蒙正担任凤州知州,因为与章献太后是亲家,就仗势欺人,骄傲蛮横。知道苏公贤能,屈心下意,以礼相待,把郡中事物托付给苏公。伯父虽然因为职务关系事奉他,但是鄙视他的为人。王蒙正曾经向朝廷举荐他,又给权要大官写信,说苏公可以被任用。苏公告诉郡中驻京办事机构的官吏,压下王蒙正的奏章并把王蒙正写给权要的私人信件藏起来。不久,王蒙正失势落马,当时的'士人因此称赞苏公。
因为给太夫人服丧而离任。后来被起用为开封士曹。雍丘有个百姓死在了监狱里,县里的官吏害怕担罪,说是那人得病死的。州府派人审理这个案子,经过好几个人审理也没能查出真相。等到苏公一去,就给他伸了冤。西夏人进犯边境。府中赎买市民的马匹来扩充骑兵。府尹把此事交给苏公,需要的马匹全部征得并且没有扰乱百姓。虽然处理政务非常宽松,但是用法十分恰当,吏民敬畏他,但是又安于他的治理。阆中人鲜于冼,年少时喜欢学习,行为纯正踏实。苏公对待他非常关照,把他作为地方举荐的人选,他因此而得以进入仕途。他刚做官的时候,苏公又期望他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吏。后来鲜于冼做到谏议大夫,号称名臣。
被选任为祥符知县,乡里从事抄写工作的吏员张宗长久以来作奸犯科以权力谋私。害怕苏公,借口有病,过了一百天就辞职了,又引荐他的儿子代替自己。苏公说:“按照法律,抄写人员应该任用三等人,你是第二等,不行。”张宗向来巴结了不少权贵,就向州府申诉,州府发函给祥符县,苏公把张宗打了一顿棍子。不久有地位比较高的宦官来到州府,传达皇帝的旨意,让张宗担任书手,苏公根据法律不接受诏命。又有一个宦官来到说:“即使不合法,也一定要给予他这个职位。”苏公对府尹李珣说:“一个平民百姓却能如此扰乱法律。府中也不能办成什么事了,你为什么不用县里不同意的原因来争辩呢。”李珣听了苏公的话很惭愧,第二天入朝上奏此事,皇上说很好,派内侍查究此事。因为张宗贿赂了温成等人求情,就不再深究这件事。打了假传诏命的宦官一顿棍子,将之贬斥。整个府中都很震动。孝肃公包拯见到苏公,赞叹道:“你凭借着一个县令的身份能够这样,比那些言事官强太多了!”升任利州路提点刑狱。苏公到任一年多,弹劾了一个擅自杀人的城固县令,整个利州路的人都震动害怕,因此而太平无事。
苏公死后27年,不危叙述记录了苏公过去的事情,并交给我苏辙说:“先君已经去世了,只有我们小辈人了,不及时加以记录,时间长了会更加散佚湮灭,那我们就太不孝了。”
我小时候在伯父跟前,听他说:“我小时候读书,稍大些后写文章,每天有一定的限量,不完成不罢休。到外面去的路上,言行都符合规矩,回到卧室,也没有怠惰的神情。所以在那个时候,没听说犯过什么错误。你们的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也学习我少犯错误的作法就可以了。我担心子侄辈每天懈怠,所以记录了我听说的这些,来警示他们。
篇7:《伯父墓表》阅读答案
《伯父墓表》
苏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
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多:称赞
B.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 益:有利
C.公复以循吏许之 许:期望
D.杖矫命者,逐之 矫:假传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3分)
①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 ②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③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 ④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
⑤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 ⑥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
A.①②⑥ B.①③④ C. ②④⑤ D. 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
B.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
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
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
(2)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
(3)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参考答案:
1.B[解析]益:动词,扩充,增加。
2.D[解析]①讲的是涣少时的事,还未为官;②是说涣鄙视王蒙正怙势骄横,体现的是涣为人性格,不能体现为官公正;④说的是涣爱惜人才。
3.C[解析]解答此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每个选项置于原文进行比对,比对中很容易发现问题所在:C项中“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不合原文“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
4.(1)(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
(2)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那些言事的官好多了!
(3)你们的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也就可以了。
参考译文:
伯父叫苏涣。最初取字公群,后来又取字文父。年少时很聪明。所结交的朋友都是当时的上了岁数的有德行的人。天圣元年,才参加乡试。第二年中举,被任命为凤翔府宝鸡县主簿。
不久,调任凤州司法。王蒙正担任凤州知州,因为与章献太后是亲家,就仗势欺人,骄傲蛮横。知道苏公贤能,屈心下意,以礼相待,把郡中事物托付给苏公。伯父虽然因为职务关系事奉他,但是鄙视他的为人。王蒙正曾经向朝廷举荐他,又给权要大官写信,说苏公可以被任用。苏公告诉郡中驻京办事机构的官吏,压下王蒙正的奏章并把王蒙正写给权要的私人信件藏起来。不久,王蒙正失势落马,当时的士人因此称赞苏公。
因为给太夫人服丧而离任。后来被起用为开封士曹。雍丘有个百姓死在了监狱里,县里的官吏害怕担罪,说是那人得病死的。州府派人审理这个案子,经过好几个人审理也没能查出真相。等到苏公一去,就给他伸了冤。西夏人进犯边境。府中赎买市民的马匹来扩充骑兵。府尹把此事交给苏公,需要的马匹全部征得并且没有扰乱百姓。虽然处理政务非常宽松,但是用法十分恰当,吏民敬畏他,但是又安于他的治理。阆中人鲜于冼,年少时喜欢学习,行为纯正踏实。苏公对待他非常关照,把他作为地方举荐的人选,他因此而得以进入仕途。他刚做官的时候,苏公又期望他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吏。后来鲜于冼做到谏议大夫,号称名臣。
被选任为祥符知县,乡里从事抄写工作的吏员张宗长久以来作奸犯科以权力谋私。害怕苏公,借口有病,过了一百天就辞职了,又引荐他的儿子代替自己。苏公说:“按照法律,抄写人员应该任用三等人,你是第二等,不行。”张宗向来巴结了不少权贵,就向州府申诉,州府发函给祥符县,苏公把张宗打了一顿棍子。不久有地位比较高的宦官来到州府,传达皇帝的旨意,让张宗担任书手,苏公根据法律不接受诏命。又有一个宦官来到说:“即使不合法,也一定要给予他这个职位。”苏公对府尹李珣说:“一个平民百姓却能如此扰乱法律。府中也不能办成什么事了,你为什么不用县里不同意的原因来争辩呢。”李珣听了苏公的话很惭愧,第二天入朝上奏此事,皇上说很好,派内侍查究此事。因为张宗贿赂了温成等人求情,就不再深究这件事。打了假传诏命的宦官一顿棍子,将之贬斥。整个府中都很震动。孝肃公包拯见到苏公,赞叹道:“你凭借着一个县令的身份能够这样,比那些言事官强太多了!”升任利州路提点刑狱。苏公到任一年多,弹劾了一个擅自杀人的城固县令,整个利州路的人都震动害怕,因此而太平无事。
苏公死后27年,不危叙述记录了苏公过去的事情,并交给我苏辙说:“先君已经去世了,只有我们小辈人了,不及时加以记录,时间长了会更加散佚湮灭,那我们就太不孝了。”
我小时候在伯父跟前,听他说:“我小时候读书,稍大些后写文章,每天有一定的限量,不完成不罢休。到外面去的路上,言行都符合规矩,回到卧室,也没有怠惰的神情。所以在那个时候,没听说犯过什么错误。你们的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也学习我少犯错误的作法就可以了。我担心子侄辈每天懈怠,所以记录了我听说的这些,来警示他们。
篇8:《 伯父墓表》文言文阅读答案
《 伯父墓表》文言文阅读答案
伯父墓表
苏 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
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 (3分)( )
①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
②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③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
④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
⑤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
⑥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辨析文句意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时间上是“为官”时期,品质上是“公正”。①句讲的是苏涣少时交往者的情况,还未为官;②句是说苏涣鄙视王蒙正怙势骄横,体现的是苏涣的为人性格,不能体现“为官公正”;④句说的是苏涣爱惜人才,与“为官公正”没有关系。这三句都要排除。 答案:D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
B.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
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
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C项中“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与原文不符。杖责的原因不是张宗的儿子不合乎要求,而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即张宗平常侍奉权贵,府里发文书到祥符县责成苏涣处理。 答案:C
参考译文
苏公名涣,起初字公群,晚年字文父。他年少时聪明有悟性,所交往的朋友,都是当时上了岁数而又品德高尚的人。天圣元年,他才参加乡试,第二年考取进士,担任凤翔宝鸡主簿。
不久,调任凤州司法。当时王蒙正担任凤州太守,因为他和章献太后家是姻亲关系,依仗章献太后的势力骄横跋扈。(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苏涣虽然因为下属的身份侍奉王蒙正,但却鄙视王的为人。王蒙正曾经在朝廷上举荐他,又给权贵写信,认为苏公可以任用。苏公告诉郡中驻京办事机构的官吏,压下王蒙正的奏章,并收藏王蒙正写给权贵的推荐信。不久,王蒙正的事败露了,当时的读书人因此称赞苏公。
苏公因为母亲去世而辞官。后被朝廷起用担任开封士曹。雍丘县有个百姓死在狱中,县令害怕承担责任,报告说是因病死的。府中派遣官吏处理这件事,经过好几个人审理也没能查出真相。等到苏公前往,就使那人的冤屈得到昭雪。夏人侵犯边关,官府买市民的马匹来扩充骑兵。府尹把这件事推托给苏公,最终马匹全被征用,但百姓却没有发生骚乱。后来他担任阆州通判。虽然处理政务非常宽松,但使用法令一定很恰当,官吏百姓非常敬畏,社会安定。阆人鲜于侁,年少好学且纯正踏实,苏公待他非常优厚,把他作为地方选拔的人才,鲜于侁因而得以进入仕途。鲜于侁刚开始担任小吏,苏公又期许他做一个奉公守法的官吏,鲜于侁官至谏议大夫,号称名臣。
后来苏涣被选任祥符知县。乡中协助里正办理文书的张宗长久做坏事谋利,害怕苏公,假托有病100多天后辞职,并推荐他的儿子取代自己。苏公说:“书手依照法令应任用第三等人(注:当时把入道之人按才学、人品分为上、中、下三等),你和你的儿子属于第二等人,不能担任。”张宗平常侍奉权贵,为此就向府衙申诉。府衙发文书到祥符县责成苏涣处理,苏公就杖责了张宗。不久皇帝的一个近侍来到府衙,传达皇上的旨意,任用张宗为书手,苏公根据法令不执行诏令。又一个近侍来到府衙,说:“一定要在法令之外任用他。”苏公对府尹李绚说:“一个普通百姓能如此扰乱法纪,府衙都不能处理,您为什么不用县里不答应的缘故争辩这件事?”李绚听了苏公的话很惭愧,第二天上朝说了这件事。皇上称苏公做得好,下令内侍省查究这件事。(此事)大概因为张宗贿赂温成等人而起,于是不再彻底追查下去,只杖责了假托皇上命令的人,将他贬斥。一府的人都很震惊。孝肃公包拯见到苏公,感叹说:“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提拔他担任提点利州路刑狱。苏公到任一年多,弹劾城固县令一人胡乱杀人,一道的人都很震惊惶恐,于是不再有违法乱纪的事发生。
苏公去世27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把它交给我说:“先父死了之后,只有我们小辈人了,不及时记下这些事,时间长了会散失掉,那就是大不孝啊!”我年幼时侍奉伯父,曾听他说过:“我少年时读书,稍大些后写文章,每天有规定的数量,不完成任务不休息。出游在路上,言行讲究规矩。回到家中,没有懈怠的神色。所以当时,没有听到我有错误的行为。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我担心子侄辈一天天懈怠下去,所以记录了我听说的这些,来警示他们。
篇9:《子刘子自传》练习阅读答案
《子刘子自传》练习阅读答案
一、《子刘子自传》练习
(1)阅读第一段重点词语。
1子孙因封为中山人也
2世为儒而仕坟墓在洛阳北山
3、举族东迁
4、以违患难
5、因为东诸侯所用.
6、小子承夙训
7、后忝登朝
(2)阅读第二段重点词句
1禹锡既冠
2、士林荣之
3、既免丧
4、素相知
5、捧檄入告
6、汝宜谋之于始
7、因白丞相以请.
8、涉二年而道无虞
9、擢为监察御史
(3)阅读第三段重点词句
1.以善弈棋得通籍博望
2.上大奇之
3.超拜起居舍人
4、遂阴荐丞相杜公
5、河东柳宗元以为信然
6、日夕过,言其能
7、叔文实工言治道
8、能以口辩移人
9、其所施为
(4)阅读第四段重点词句
1、时上素被疾,至是尤剧.
2、于是,叔文首贬渝州
3、又除主客郎中
4、分司东都
5、明年追入
6、后被足疾
7、人或加讪,
8、心无疵兮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因间隙得言及时事,上大奇之.如是者积久,众未之知。
2、三子者皆与予厚善,日夕过,言其能。
3、其所施为,人不以为当非。
4、宫掖事秘,而建桓立顺,功归贵臣.
5、居九年,诏征,复授连州。
6、后被足疾,改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7、不夭不贱,天之祺兮。
8、重屯累厄,数之奇兮。
9、天与所长,不使施兮。
10、人或加讪,心无疵兮。
11、寝于北牑,尽所期兮。
12 、葬近大墓,如生时兮。
13、魂无不之,庸讵知兮。
14、官司闲旷,得以请告奉温凊。
15、是时年少,名浮于实,士林荣之。
16、吾不乐江淮间,汝宜谋之于始
17、素相知,遂请为掌书记。
18、因白丞相以请。
19、涉二年而道无虞,前约乃行。
【《刘处士墓表》阅读练习及答案】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