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阅读及答案
“珍珠翡翠白玉汤”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阅读及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阅读及答案,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篇1: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作者:苏轼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篇2: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我这个头发斑白的老人,只身飘零于离故乡七千里外的荒野,乘着小舟穿越赣江十八个险滩,就像在激流漩涡中翻滚的一片树叶。过那危险的惶恐滩时,忽然回想起四十年前,从四川取道陕西赴京赶考,经过错喜欢铺的情况。年轻时功成名就,原以为可以大有可为服务百姓,可是如今却不过是错喜欢,只有垂泪孤臣的无限惶恐。
船过了险滩,就遇到长时间的顺风,殷勤相送我这个远来的客人。船帆受风,好像鼓起的大腹。雨也下了很久,江水暴涨,我在船上已经看不见水流石头上的鱼鳞波纹,真有点美中不足。我完全可以充当个水手,为官府驾船;我一生经历如此多的风浪,岂止是仅仅知道几个渡口而已。
篇3: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qī qiān lǐ wài èr máo rén ,shí bā tān tóu yī yè shēn 。
shān yì xǐ huān láo yuǎn mèng ,dì míng huáng kǒng qì gū chén 。
zhǎng fēng sòng kè tiān fān fù ,jī yǔ fú zhōu jiǎn shí lín 。
biàn hé yǔ guān chōng shuǐ shǒu ,cǐ shēng hé zhǐ luè zhī jīn 。
篇4: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首联写出了当时极其艰难危险的处境,在远离京都七千里外,水流湍急的险恶的惶恐滩上,诗人仿佛像一叶小舟,随时都有沉没的危险。巧妙的数字,强烈的对比,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感觉。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这一名对大概是受苏轼这联诗的启发才写出来的,而两人的心情确有不少相似之处。但苏轼绝没有柳宗元“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那么凄惨,毕竟还有家乡的“远梦”,这喜欢虽是淡淡的,却可抵销一些孤臣的'惶恐。谐音双关修辞手法的运用,增添了许多机趣,一语双意,并蒂同枝,妙合无垠,令读者产生无穷的兴味。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的诗句浮上诗人的脑海,虽然此时他没有李白那么充满信心,却也不乏坦然自适,不乏达观豪放。
所以,诗人没有愁眉苦脸,却有诙谐和幽默,说自己可以为官家当“水手”,这官船要走的路早以娴熟在心,还要向谁去问津。蔑视与嘲笑到此融为一炉,真是嬉怒笑骂皆成诗。倘若苏轼能过像宋仁宗所希望的那样,早早就成为水手长──宰相,恐怕宋徽宗、宋钦宗也不至“坐井观天”于异域他乡。
个人资料:
苏轼(1037年1月8日―11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1-3] 。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v(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篇5: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①二毛人,老人。
②喜欢,苏轼自注:蜀道中有错喜欢铺。惶恐滩,在江西万安县。
③孤臣,失势无援之臣。
④石鳞,像鱼鳞一样的石头。
⑤知津,原意为讥讽孔子四处奔波。
篇6:《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阅读及答案
苏轼七千里外二毛②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遭贬赴惠州途中所作。②二毛:头发花白。③喜欢:地名,在大散关上。
这里代指故乡山水。
8.首联数字的运用非常巧妙,请作赏析。(5分)
答:
9.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6分)
答:
答案解析:
1.“七千里”极言被贬路途之远,“二毛人”写自己头发花白,“十八滩”写滩多险大,“一叶身”写孤独凄苦。(2分)这些数字构成了比喻、对比,既写出了被贬路程之远,又刻画了自己神态之憔悴,还写出了艰难的处境。(3分)
2.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3分)作者被贬,悲伤不已;但见长风送客、积雨浮舟的壮观景象,精神为之一振,认为自己一生所经历的风浪很多,因而不止是略识路途。言外之义是这次贬官,实在不算什么。这体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精神。(3分)
篇7:《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原文及答案
苏 轼
七千里外二毛人②,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劳远梦③,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④。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⑤。
[注]①此诗是年近花甲的诗人赶赴惠州贬所路经惶恐滩时所作。惶恐滩在江西万安县,赣州至万安三百里间有十八处滩头,惶恐滩水流最为湍急。②二毛:头白有二色。③喜欢,苏轼自注:蜀道中有错喜欢铺。④帆腹:帆被风吹起,像大肚子鼓起来一样。石鳞,鱼鳞似的石头。⑤知津,知道渡口,意为识途。
1.请分析诗歌首联中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5分)
2.有人评价此诗说:“前为凄苦语,后作旷达观。”请简要分析指出。(6分)
参考答案
1.示例1:(手法2分,内容2分,情感1分,情感不求全)
作者运用了夸张、比喻(或:对比,衬托;对偶,也可以)的手法。(2分,答出两种即可)夸张地说自己被贬到七千里外,途中在十八滩颠簸飘零,自己就像一片树叶在波涛中翻滚,又用“十八滩”与“一叶身”(或者:“七千里”和“十八滩”)进行对比,(2分,结合诗句分析两种修辞即可,与前边对应)极言自己处境之艰难无助(或:形象地写出诗人被贬后内心的凄苦)。(1分)
示例2:(手法2分,内容2分,情感1分,情感不求全)
夸张,“七千里”极力渲染被贬之遥,突出诗人迟暮之年仍被贬谪的苦闷;
比喻,“一叶身”将自己比喻为天地间一飘零的落叶,形象的写出的诗人被贬的无助、无奈,内心的凄苦;
或:“十八滩”与“一叶身”(或者:“七千里”和“十八滩”)进行对比,衬托出自己被贬途中的凄苦。
2.(6分)前两联交代了自己被贬路途的艰辛,以及思乡情切和对国事的忧愤。这正是作者遭遇的凄苦情境。(或:表现自己被政敌迫害、晚年被贬谪的凄凉情况,格调低沉。3分)
而后两联所写到的`是途中赶上顺风顺水,船只快速行进反而让作者远离了此前的痛苦,而且作者认为自己经历的人生风浪多的是,眼前这点打击又算得了什么呢!后两联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或:坚强的意志)。(3分)
简析
苏轼的七言律诗《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前四句表现自己被政敌迫害、晚年被贬谪的凄凉情况,格调低沉。接下来的四句描写行船的情境,格调也有凄苦转为豪放,沉重转为轻快。因为,苏轼是一个性格坚韧、胸襟开阔的诗人和哲人,面对再次降临的人生劫难,他以顽强的意志和达观的态度去面对。
篇8: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苏轼,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苏轼,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的意思,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赏析 -诗词大全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作者:苏轼 朝代: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劳远梦,(蜀道有错喜欢铺,在大散关上。
)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扶舟减石鳞。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阅读及答案】相关文章:
3.过岭阅读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