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华夷之辩杂论文
“八点四十三”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先秦华夷之辩杂论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先秦华夷之辩杂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先秦华夷之辩杂论文
先秦华夷之辩杂论文
一、华夷之辩的“华”的意思
华夷之辩又可以称为夏夷之辩,主旨就是华夏族和夷族的区别。
“华”和“夏”指的是华夏族。“华”和“夏”有“华夏族”之意,这是后起的意思,那“华”和“夏”的本义是什么呢?历来的学者认为“夏”的本义有二:一是地名,一是华美之义。
禹受封为夏伯,根据孔颖达所注的〈尚书〉“颛顼以来,地为国号”,因此在禹子启建立夏朝时,便沿用此|“夏”号,金景芳说:“夏也叫做大夏,原为地名,自启凭借父禹的基业夺取政权在这里建立了以华夏族为基础的奴隶制度的国家后,才变成历史上的一个朝代的名称”。这样以居住地为姓氏或是部落名称的例子在上古时期很多,如颛顼因初居高阳,而称为高阳氏,帝喾曾因初居于高辛而称为高辛氏,尧因初居于陶后又居于唐,而称为陶唐氏或称为唐尧,舜因初居于虞而称为有虞氏,夏的情况亦是如此,夏朝的这种朝代的命名方式表明了夏时血缘关系的没落和地缘关系的建立,夏朝的建立不再以血缘也就是不再以血统为基础,而是以地理位置和文化的差异来编制和划分国民。
《尔雅,释诂》曰:“夏,大也。”《尚书》云:“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尚书》正义曰:“冕服采章对被发左衽,则为又光华也,释诂云:‘夏,大也,故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也’”,从上面的可以看出,“夏”的意思是“大”或者“大国”的意思。这些都是因为夏朝的建立后,夏国无论是在管理的人口和管辖的区域和文化方面都非其他的方国可比,“夏”的含义也就由原来的“夏地”变为“大”或者“大国”。
《禹贡》云:“羽畎夏翟。”这里的“翟”是雉名,“夏翟”即五彩之旌旗;《周礼。天官》:“秋染夏。”贾公彦疏:“秋染夏者,夏谓五色,”这些“夏”的意思均为“华美”的意思。
关于“华”的本来的意思,有如下的记载:
《诗.周南.逃夭》:“灼灼其华。”《淮南子.时则训》:“桃李始华。”这些“华”都是“花”或者“开花”的意思。
在古代,“华”同“花”,“化”同“花”,“华”又同“化”。
“化”为何意?《华严经.音义上》:“教成于上而易于下,谓之化”,许慎释“化”为“教行也”。因此,“化”就是“教化”之意,“华”同“化”,也就是说“华”有教化的含义,教化则必然要和“文”联系到一起来,“华”其实就是要以“文”而“化”之。
“华”同“夏”,“华”和“夏”的意思可以通用, 所以,“华”,“夏”,“华夏”,“中华”的意思都有“教化”的意思。《唐律名例疏义释义》有言:“中华者,中国也,亲被正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华。”这里对中华的解释很精辟,把是否自属中国诸华夏族,是否属于中华的标准定义为是否“亲被正教”也就是是否奉行中华文化传统,一言以辟之,无论是何族,只要继承中华文化,也就可以成为中华成员,亦即成为华夏族。
二、华夷之辩的“夷”的意思
早在殷朝的甲骨文中就有了“夷”的记载。甲骨文“尸”“儿”就是“夷”,郭沐若说:“甲骨文1183片,‘贞尸方不出’,尸方者,夷方也;甲骨文1130片中的‘伐儿方’,儿方当即夷方。”许慎的《说文解字》对“夷”的解释是:“夷,平也,从大,从弓,东夷人也”。
“夷”原是华夏族族对非华夏族民族的统称,这个“夷”意是广义上的“夷”,从《禹贡》,《诗经》,〈淮南子〉等文献中可以看出只要是不同于华夏族的民族,不管是在什么方位都统统以“夷”来称呼,如《尚书.大禹谟》:“无殆无荒,四夷来王。”《淮南子.愿道训》:“禹施之以德,海外宾伏,四夷钠服。”《毛诗正义》:“幽王时,四夷交侵,中国皆叛。”这些“夷”均带有“四”字,则“夷”者是四方非华夏族的统称。从西周开始,“夷”又多指东方之民,即是“东夷”,这个是“夷”的具体化。
史料上具体的非东方的夷有:
北方的畎夷,《竹书纪年》:“帝癸(夏桀)即位,畎夷入歧。”
西方的昆夷,《诗.大雅.采薇》序云:“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
南方的夷,《春秋公羊传注疏》:“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这些都可以看出,“夷”是四方的民族的统称,非仅指东方之民族,周朝有“东夷,北狄,南蛮,西戎”之说,这个时候的“夷”又演变为有专指东方的非华夏民族之意,这个是狭义上的“夷”,但是广义上的“夷”仍继续沿用,直到现代。
三、“华”和“夷”的区别
关于“华夏族”和“夷族“的民族特征和区别,史料为我们提供了很详细的记载。
《礼记.王制》:“中国夷狄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语言不通,嗜欲不同。”从名称(夷狄戎蛮中国),方位(五方),饮食,服饰,居住等方面指出中国夷狄戎蛮的特征和区别。文中的“雕题”是指刻其肌肤以丹青涅之,和“文身”差不多,“交趾”就是足相向,是南方人不穿鞋子跣足的反映。
《左传》襄公十四年,诸侯会于向,戎子驹支曰:“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挚币不通,语言不达。”
《淮南子 .坠行训》:“东方,其人兑行小头,隆鼻大嘴鸢肩企行,长大早知而不寿;南方,其人修行兑上,大口决龇,早壮而夭;西方,其人面未偻,修颈印行,勇敢不仁;北方,其人翕形短颈,大肩下尻其人愚蠢禽兽而寿,中央四达,其人大面短颈,美须恶肥,惠圣而好治。”
从上述的史料可以看出,地域上华族大体上居于中华的中部,夷狄戎蛮基本上居于诸夏的`四方,“华”和“夷”无论是在文化,语言,风俗,饮食,服饰,甚至是在人形方面都有着非常明显的特征和区别。
四、华夷之辩的内容
史料中关于华夷之辩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诸夏一体的意识。
《春秋》:“内诸夏而外夷狄。”“不以中国从夷狄,不与夷狄之执中国也。”
《春秋左传正义》齐管仲云:“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
这些其实都是要明确诸夏诸国乃一体,诸夏国家之间应该不分彼此,应该相互帮助相互扶持,相亲相爱。西周以来特别是春秋时期正是夷狄戎蛮势力壮大,影响到诸夏发展生存的时期,华夏族面临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严重的非华夏族的入侵。周王室的东迁,就是在狄戎灭亡西周的形势下的不得以之举。这个时期,北方的山戎活跃于我国的北部地区,并且深入于今天的山西,河北中部以及黄河以南,和中原诸夏频繁战争。周桓王六年(公元前7)北狄伐郑,十四年(公元前7),北狄伐齐,惠王十三年(公元前664年),山戎病燕,十五年(公元前662年),狄伐邢,十七年(公元前661年),狄伐卫,襄王二年(公元前650年),狄灭温。南方自称“蛮夷”的楚国也北上中原与诸夏争夺霸权,相距灭掉淮河流域和南方许多诸夏国家,春秋时期诸夏在这种受到四方民族,特别是来自北方和南方的异民族的压力下,许多诸夏之国和诸夏之民和诸夏之地亡于夷狄戎蛮,诸夏民族意识,民族认同在和夷狄的交战中得到强化,“华夷之辩”就是在这种民族危机的形势下不断丰富深化。
其次是贵“华”贱“夷”,以“华”为贵,以“夷”为贱,贬低蔑视非华夏族的民族。
《论语注疏》有云:“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礼记正义》云:“东夷,北狄,西戎,南蛮,虽大曰子。”
周大夫富辰云:“狄,豺狼之德也。”
“华”贵,“夷”践,是“华夷之辩”中的主要内容,“华”贵“夷”践,其实就是以华夏的文化,礼仪制度为贵,贬“夷俗”,确立“夷”必须从“华”的观念。
再次是“要服”“荒服”之制。
周穆王时祭公谋父云:“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亨,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亨,岁贡,终王。”“要服者贡”就是向周天子贡献物品,“荒服者王”就是要承认天子的统治地位,所谓的“终王”即每代戎狄之君继位,要朝见周天子,周天子新王继位也要觐见,以表示对周天子的臣服关系。如夷狄之君未按照周天子指定的“要服”“荒服”规定做,周天子就“修名”“修德”,即以尊卑职贡之分和感之以德,使其来贡来朝;“修名”“修德”仍不来者,就要“修刑”,就是要以武力战争来“刑诛”,甚至要灭其国,亡其民。
五、儒家的华夷之辩
让我们来看看先圣是如何看待华夷之辩的:
孔子作《春秋》曰:“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也就是说, 夷狄到了中原地区,习用了华夏文化习俗,他们就成了华夏族,而中原华夏族如果进入了边远地区,习用了夷狄的文化习俗,他们就成为了夷狄,是夷狄还是华夏不在于血统,而在于所习用的文化,就是说华夷之辩不是血统上的区别而是文化上的差异。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这样的民族区别的观念,进一步提出“中国圣王无种说”,认为中国的任何一个民族只要他有志气有才能,都可以统治中华成为圣王正统,他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人也,文王生于歧周,卒于郢,西夷人也。”更强调要“以华变夷”,反对“以夷变华”这里的“变”是“改变”的意思,就是要用华夏的文化礼仪制度来改变四夷的文化礼仪制度,把四方之民纳于华夏文化之下,化“夷”为“华”,也就是主张民族同化融合。
六、华夷之别非血统之别乃文化之别
华夷之辩也就是华夷之别,华夏族和四夷之间的区别不是血统上的区别乃是文化上的不同。原本是夷狄戎蛮民族,在和华夏族接触的过程中习用了华夏的文化礼仪制度,从而认同华夏族,就会转变成为华夏族,这个就是由“夷”变成“华“;原本是华夏族的因为僻处四方,和中原诸夏不相往来,习用诸夷狄的文化礼仪制度,就会给排除出诸夏之列,不在以华夏族来对待,这个就是由“华”变成“夷”。因此无论血统本来是“华”还是“夷”,只要习用华夏族礼仪,就可以成为诸夏;只要屏弃了华夏族之礼仪,就可以归之为“夷”。
观之前面的“华”“夏”“夷”的意思与华夏族和夷狄戎蛮的民族特征和区别,可以看出华夏族和其他非华夏族的区别其实是以文化为基础,不是以血统来区别,“华”者,化四方民族也!
民族的定义是“具有相同的地域,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济生活和表现在共同的文化上的共同的心理素质的人们共同体。”观察民族形成的历史,形成民族的首要条件就是以血缘(血统)关系为纽带的氏族的瓦解,因此民族的根本性是文化,“华夷之辩”实质就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高低之辩,非血统之辩。
先秦和随后的史料中关于“华”变成“夷”的记载颇多。举其要者由“华”变成“夷”:
《史记.五帝本纪》有云:“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O兜于嵩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O兜,三苗的族属历来多有争议,但是共工和鲧的族属,则多认为是华夏族,共工和鲧原为华夏族,后来因为共工和鲧及其部分后人因为战争失败的缘故(流,殛)僻处于于四方,不和中原诸夏相往来,弃华夏礼仪不用,习用诸夷之文化,由“华”变成“夷”。
《史记.匈奴传》云:“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桀崩,其子淳维妻其众妾,遁于被野,随畜转徙,号荤育,逮周日盛,曰 猃狁 。”
《魏书.序纪》云:“后魏之先,出自黄帝,黄帝之子曰昌意,昌意少子,受封北国,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以北,广漠之野,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为拓,谓后谓跋,故以为氏(拓拔氏)。”
七、从楚国民族认同来看“华夷之辩”
按照中国的史书记载,楚人原为华夏族,但是在春秋时期,根据当时的记载,楚国人多认为自己是蛮夷,不是华夏族,到了战国时期,楚国人才又再次认为自己属于华夏族,从史料的记载来看,则楚国经历了由“华”变成“夷”,再由“夷”变成“华”的过程,这也为我们提供了华夷之辩乃文化之辩,非血统之辩的依据,即是,华夷的区别是文化,不是血统。
1、楚国的来源是华夏族。关于楚人的来源,中国的史料都一致认为楚人乃黄帝之后,尤其以《史记》的记载最为详细。
《史记》云:“楚之先,出自帝颛顼高阳氏。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因其能光融于天下,故命之为祝融,重黎死,其弟吴回继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季连;季连,芈姓,楚乃其后也,周文王时,季连苗裔鬻熊事文王,成王时,封鬻熊之后熊铎于荆蛮之地。”
从以上的记载来看,则楚国从血缘关系上而言是属于华夏族。
2、西周春秋时,楚国在民族认同上已由“华”变成“夷”,民族属性已是南蛮,这个时期,楚国又多称为蛮荆,荆或者蛮。关于楚国自己认为是蛮夷和中原诸夏认为楚国是蛮夷的记载,春秋和战国初期的史料颇多。如《诗.采岂》曰:“愚而蛮荆,大国为谁谁,显允方叔,征伐猃狁,蛮荆来服。”
周夷王时,楚君熊渠兴兵伐庸和扬粤,至于鄂,自以为乃“蛮夷”,“不与中国之号溢”。
楚武王三十五年(公元前706年,周恒王是四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也。”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叛,或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我号。”
楚文王六年(公元684年),秋九月,《春秋》云:“荆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荆,楚国也;献舞,蔡侯名;以献舞归,即是蔡侯为楚国俘获而去。孔子云:“何不言获,不与夷狄之获中国也。”孔子认为楚国乃夷狄之国。
《史记.楚世家》:“楚成王六年(公元前671年),楚使人献周惠王,惠王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周王室亦认为楚国乃夷也。
楚成王十六年(公元656年),楚与齐盟于召陵,《春秋公羊传》云:“楚有王则后服,无王则先叛,夷狄也,而亟病中国。”
楚成王十六年(公元前639年)秋,《春秋公羊传注疏》云:“宋公,楚子,陈侯,蔡侯,郑伯,许男,曹伯会于霍。宋公与楚子期以乘车之会,宋公子目夷谏曰:‘楚,夷国也,强而无义,请君以兵车会往。”
《国语》云:“楚大夫王孙圉聘于晋有言‘楚虽蛮夷,不能宝也。’”
从这些史料记载可以看出在春秋时期,不仅诸夏国家把楚国当成蛮夷,不属于华夏族之列,楚国的君主和大臣也都把自己当成是蛮夷。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民族认同,主要是因为楚国的国土在蛮夷之地,楚国即使原来在血统上是华夏族血统,但是因为封国于荆蛮之地,僻居于南方,与当地的“南蛮”“荆蛮”民族有教多的接触,其国四周均是蛮夷之人,其统治的国民也多是蛮夷之人,在这种的地理大环境下,语言,文化,礼仪制度,习俗等各个方面深受当地的蛮夷之俗所影响,慢慢地同化于当地的蛮夷。
3、春秋末期开始,楚国的民族认同开始发生变化,掀开了由“夷”变成“华”的过程,这个时期,关于楚国的族属记载的史料有楚庄王时,楚大夫曰:“若民烦,可教训,蛮夷戎狄其不宾也久,中国所不能用也。”楚国开始把自己和蛮夷戎狄区别开来。
《韩诗外传》云:“越王勾践使廉稽献民于荆(楚),荆使者曰:‘越夷狄之国也,臣请欺其使’。”
从上面的记载可以看出,这个时候的楚国已把自己当成中国之人,认为自己是华夏族,开始把自己和蛮夷区别开来。到了战国时期,记载楚国自己认为是中国之民,属于华夏族的记载就更多了,在此不一一列举。之所以有有这样的一种民族认同上的改变,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个时候各国之间的战争不断,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和了解也在不断地深化,楚国通过战争的方式兼并了淮水流域的众多的诸夏国家,和诸夏的文化的交流也就随之扩大,特别是从楚庄王北上和中原诸夏国家争夺霸权,华夏的各种文化礼仪开始大量地影响楚国原有的蛮夷文化,楚国的民族认同也就开始了由“夷”转变为“华”的过程了。直到最终认为完全华夏化。
从楚国的由“华”变成“夷”,再由“夷”变成“华”,我们可以认识到,民族的认同是一个变动的过程,决定民族属性的本质东西是文化,不是血统。不同血统的民族,可以通过文化因素同化融合为一个民族,同一个血统的民族也会因为文化的不同而分化成不同的民族。民族的同化融合,变迁分化受到文化的决定性的影响。民族的根本性和认同主要决定因素是文化。
综上所述,“华夷之辩”其实就是“居夏则为夏,居楚则为楚,居越则为越。是非天性,乃积糜使然也。”这个就是“华夷之辩”。
篇2:谈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华夷之辩
谈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华夷之辩
华夷之辩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题之一.在不同的时代,华夷之辩的'内容和形式各有不同,但其主旨基本相通,那就是如何确立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培育民族自信心的问题.合理的华夷观应该是立足于本民族的自信心而大胆地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精华.
作 者:赵明 作者单位: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基础部,浙江,杭州,311231 刊 名: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ZHOU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6(4) 分类号:B2 关键词:中国传统哲学 华夷之辩 民族文化篇3:先秦古诗之两小儿辩日
东:东方。
游:游历、游学。
见:看见。
辩斗:辩论,争论.
辩:争。
其:代词,他们。
故:缘故,原因。
以:认为。
始:刚刚,才。
去:离;距离。
日中:正午。
初:刚刚。
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及:到。
则:就。
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为:是。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
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汤,热水,开水。(古时还特指沐浴时用的热水。)在文中的意思是天气很热。
决:决断,判定,判断。
孰:谁。
为:同“谓”,说,认为。
汝:你。
知:zhì,通假字。“知”通 “智”聪明、智慧。
笑:在这里不是嘲笑,在这里突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而略带寒意。
篇4:武术文化中传统武术和武术传统之辩论文
武术文化中传统武术和武术传统之辩论文
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新增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传统节日,这是国家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肯定和推广的有力手段。中国传统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胎记,而武术文化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掌上明珠,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凝聚着中华民族生活形态和意识形态上的历史记忆。如何认识和辨析传统武术与武术传统是我们传承武术文化的前提。
1传统武术与武术传统内涵
庞朴在《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一文中很清楚地说明了“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的关系。他在文章中指出:“传统文化的全称大概是传统的文化,落脚在文化,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论。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文化传统的全称大概是文化的传统,落脚在传统。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有形的实体,不可抚摩,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在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而且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如愿套用一下古老的说法,可以说,文化传统是形而上的道,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1]通过这段引文,可以为我们进一步理解“传统武术”和“武术传统”的关系提供一个思路。
现在我们一般所说的“传统武术”,主要是指在民间流传的、世代传承的武术技艺和相关的理论,这主要是从技术的层面上考虑的,我们或称之为“狭义的传统武术”。如果从武术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传统武术”所涵盖的面非常宽,因为,“历代存在过的”(庞朴先生语)和武术有关的“实体”和“意识”都可以称为传统武术,内容相当庞杂,可以说几乎包含了我们平时能见到的和谈论的所有武术“文化遗产”。从文化结构的角度看,武术文化可以分成四个层面,其中“物态文化层”所包含的古代的冷兵器、现代的武术器材、与武术相关的文物、建筑等,“制度文化层”所包含的武术传承的诸多的形式和特点,以受“行为文化层”所包含的各种武术的拳种、相关的理论、与研习武术有关的民俗,都应属于传统武术的范畴,这已远远超出了“术”的范围,我们或可称之为“广义的传统武术”。
庞朴谈到:“(文化传统)它范围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文化传统便成了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民族能够如何得存在,一个社会能够如何未涣散,一个国家能够如何不崩解。”[2]武术传统则是指武术文化的文化结构中“心态文化层”的内容,它通过武术文化中形而上的“道”反映出来,并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它在武术的传承过程中起到支撑的作用,使武术得以传承,这种精神,一方面“范围着”习武者对武术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习武者习武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习武者生活“情感抒发”,“左右着”习武者对武技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习武者对习武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习武者的“终极关怀”,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向每一个研习者传递了一种民族精神。可以说,在武术传承的过程中,习武者所传承的这种民族精神比武术技艺更加可贵。
2传统武术与武术的辩证关系
从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关系的角度来看武术文化,武术文化包含传统武术和武术传统两部分,以及与武技密切相关的其他内容。由于传统武术都是“有形的实体”,是“可抚摩”的,武术传统因为它“不具有形的实体,不可抚摩,仿佛无所在”,所以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传统武术”和“武术传统”并非仅是词语上的颠倒,因为“传统武术”和“武术传统”本来就是相互紧密联系,却又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两者不能混淆。“传统武术”更侧重于“术”,其内容集中在技术方面,通过人来演练和传习,人们在日常接触到的都是这种“术”。而“武术传统”则主要是精神方面的内容,它更多地表现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精神,并具有一定的武术特点,或者说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精神在武术文化中的体现,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习武的人。所以,武术传统是形而上的道,传统武术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从某种意义上看,武术传统比传统武术更加重要。
3传统武术是以武术技艺为核心的武术文化组成部分
由于中国武术非常全面地反映了在冷兵器时代或以冷兵器为主要兵器时代的技击技术,所以从整个传统武术的角度看,许多拳种的内容既有拳术,又有器械,往往还有多种器械。当然,有的拳种只有拳术而没有器械,或只有器械而没有拳术,但从整个传统武术来看,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武技所不能与之相比的。中国武术从运动形式上看,可以分为套路运动和对抗性练习两部分。各个拳种在流传的过程中,往往不仅有套路,而且还因重视“技击实用”而有自己的技击内容和训练方法,即使是太极拳这种动作相对较为缓慢、柔和的拳种,其太极推手的技艺在整个太极拳技术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并因其方法、力法独特多变而为许多太极拳爱好者所钟爱。也许有的拳种强调套路和技击实用兼而习之,有的则更偏重于某一方面,或者二者只居其一,但对技击的重视是绝大部分传统武术的共同特点。此外,武术还有许多功法练习和单势练习。在中国武术中,有的拳种流派更侧重于练习桩法和练单势,虽然这样的拳种较少,但武术中所存在的各种功法都是中国传统武术技艺中的重要内容,也属传统武术内容重要的组成部分。
传统武术理论部分的内容也很多。在历史上留下来的武术典籍中有许多武术技击和练习的理论,如明代唐顺之的《武编》、俞大献的《剑经》和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以及何良臣的《阵记》等一些兵书中,有许多内容直接论述了武术技术和技击相关的理论,程宗献的《耕余剩技》,吴受的《手臂录》,黄百家的《内家拳法》,张孔昭述、曹焕斗注的《拳经》,苌乃周的《苌氏武技书》,王宗岳、武禹襄、李亦舍以及后来的太极拳家们对太极拳的论著,这些典籍中更是对武术的一些技术和技击理论进行了专门的论述。还有一些与武术有关的理论散见于许多古代的文献中。如《庄子·说剑》、《吴越春秋》中的“越女说剑”,历史均已相当久远,虽然都只有只言片语,并且是其他的文化遗产中的内容,但如果我们单把这些内容抽出来,仍是武术理论中十分珍贵的、研究者们经常引用的内容。在这些典籍中,往往不仅记述了武技的技术,还记述了许多在实战中,包括战场上拼杀和日常较技时的战术,这些战术在今天武术的对抗性项目的练习中仍然有着很强的实用价值。民国年间,关于武术的著述之多,更是如雨后春笋,日渐丰富,例如孙禄堂、陈鑫、唐豪等不仅对当时的武术技术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且也都对当时的武术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张之江先生身为中央国术馆馆长,许多讲话和文章都涉及了当时武术发展的状况和方向,同样是研究武术理论的必备的资料。
此外,还有许多在民间流传的各种武术的手抄本,在其流传的过程中往往被视为“秘籍”不外传而被珍藏,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全国范围的武术遗产的挖掘整理中,有一些这样的手抄本重现于世,披露了不少重要的武术理论。当时各省、市、自治区都按照当时国家体委的要求,对当地的武术分布、流传的情况进行了相当详尽的挖掘整理工作,分别整理印刷了当地的《武术拳械录》,对各拳种的源流、分布、拳理、特点、功法和技术都进行了翔实的记录,后来经中国武术协会审定,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武术拳械录》正是在此基础上整理、完善成册的。
另外,由于武术在其流传的过程中注重身传日授,所以在习武者中流传了许多拳谚。这些拳谚有的流传已久,有的被一些颇具史料价值的典籍所收录。如《纪效新书·卷之十》中就记录了许多关于枪法的拳谚,这些拳谚在程宗献的《耕余剩技·长枪法选·原论》和吴受的《手臂录·卷四·古论注》中也都有收录,在唐顺之的《武编》中也收录了一些重要的拳谚(虽然各书中在相关的内容多寡及文字上略有异同,但基本内容和语言是一致的)。既称“古论”,足见是古已有之,旱已广为流传,诸家均收,足见受到重视。在明以后,武术更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拳谚也随之不断增加,如随着太极拳的流传,又有许多关于太极拳的拳谚广为人知。这些拳谚主要出自民间,语言朴实、内容精当,正是民间习武者练习和实战的切身体会,是颇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武术理论。
在武术流传的过程中有许多民俗事象。《辞海》对“民俗事象”的解释是:“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精神文化诸领域民俗现象和活动的总称。亦可指某一具体的民俗。是民俗外观形式的一种特定表述。”在与武术相关的民俗事象中,包括因不同地域的不同民俗而产生的一些有民族特点或地域特点的民间武术活动,以及武术在当地流传的不同形式。武术在其流传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和中国民俗相关的习武习俗。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伦理道德,形成了习武者特有的一些观念,如所谓“武德”之类,虽然和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但也可以说是制度化了的道德观念。以上这些内容都属于传统武术的范畴,都是武术“形而下者谓之器”的东西。
4武术传统是武术文化所反映的民族文化精神
庞朴在讨论文化传统时说:“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重复实践,形成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庞朴进而说:“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语言,从而也就有它们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或者叫共同心理状态。民族的每个成员,正是在这种共同生活中诞生、成长,通过这种语言来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形成意识、表达愿望的。”“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3]这一句话看起来是非常清楚而易懂的。
在张岱年、程宜山二位先生所著的《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中,在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演变”一章中,对“精神”有一个解释:“何谓精神?精神本是对形体而言,文化的基本精神应该是对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言。文化的具体表现即文物、制度、习惯等,文化的精神即思想……要而言之,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一定文化创造出来的并成为该文化的思想基础的东西。”[4]
本文以为,这段文章解释“精神”和“文化精神”是非常贴切且重要的,为我们说明了“精神”,特别是“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深刻含义。在这里说“文化的精神即思想”,是“成为该文化的思想基础的东西”,在讨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时,这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所以,可以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文化传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都有的“共同的心理状态”,故作为“形而上的道”的“文化传统”,对于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都是“不可须臾离”的;中国的文化传统存在于我们生活的一切方面,无所不在,故“不远”;但它无实体,不能“抚摩”,故“与人并处而难得也”。所以才说它是“形而上”的东西。正因如此,这种“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并不是仅存在于某一种样式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而是存在于每一种样式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同时不同样式的中国传统文化又以各自独特的形式反映出这种基本思想,使之具有不同样式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从历史上看,习武术者主要是中华民族的成员,中国文化传统这个“不死的民族魂”和“民族精神”,这种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状态”,必然存在于这些中国习武者的“灵魂之中”,并时时地影响着他们的言行,当然也包括他们习武的实践活动。它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状态在习武者身上的反映。中国的习武者往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各个方面表现出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并且这种中国文化精神,或者说是这种民族精神,必然以各种形式,以和武术密切相关的独特的思想方式表现出来,从而形成了武术传统。
例如,中国文化的刚健有为的精神表现为“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它不仅表现为使武术的技术是刚健有为的,而且也可以使观者产生刚健有为的共鸣,同时还使得武术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武技兼收并蓄,积极地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武技中好的东西,进步促进了中国武术技术的发展,这种精神对我们研究古代武术的发展和当前武术的发展都有极重要的意义。中国人重视“和谐”,中国人追求和谐的价值观对武术的发展带来了极其深刻影响,首先就表现在习武是为了强身自卫,反对以强凌弱,正所谓“从古知兵非好战”;武术爱好者之间的技艺交流主张“点到为止”;在攻防理论上出现了“后发制人”的独特思想,这些都和《孙子兵法》中的思想是一致的,正说明中国的文化精神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有体现,而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国的习武者更加重视术的精巧,忌用“拙力”,有所谓尚技不尚力的说法。中国的习武者注重“天人合一”,强调法自然,注重内外兼修,技术上讲究形神兼备、内外相合,同样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反映。
虽然对于武术传统我们或许还可列举一些,但本文认为,“武术传统”包含的内容虽然是多方面的,但集中表现为所谓的“尚武精神”。尚武精神是中国文化传统与武术文化相关联所能形成的最具武术文化特色的传统。尚武精神恰恰充分地表现出了刚健有为的精神,它不仅在中国武术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精微的内在动力”的作用,而且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直到今天,提倡这种尚武精神还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5结语
武术文化是以技击技术为核心,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基础,包括与武技密切相关的器物、传承形式和民俗,以及由它们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共同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5]武术文化历史悠远,内涵丰富,凝聚而深厚,运动与健身同在,归属和快乐共存。明辨传统武术和武术传统之脉络,可以使我们对武术文化重新认识和定位,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全民健身活动中身体力行,让武术这一古老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老树新花,繁茂成长。
【先秦华夷之辩杂论文】相关文章:
2.唐诗之《杂诗》
7.先秦儒家的义利观
8.辩机诗歌
9.一辩发言稿
10.杂诗王维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