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赛四辩技巧
“无情嗑药”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辩论赛四辩技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辩论赛四辩技巧,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辩论赛四辩技巧
辩论赛四辩技巧
辩论中,总结陈词一向是不被注重的环节,因为赛果往往在前一阶段自由辩论就定型了,所以总结陈词往往是背稿子,这种总结陈词的水平很低,听起来有如鸡肋,一份好的总结陈词,需要有结构和层次,将预先准备好的论点与赛场上的赛况总结综合起来,
一、总结陈词的意义。
一场辩论赛,特别是在双方实力相当时,一份出色的总结陈词往往能奠定最后的胜利。如果总结陈词只是在机械复述己方观点,则会给评委很不好的印象。一般情况下,四辩本身的自由辩论发言机会就不太多,只有把总结陈词做得灵活,才能充分表现个人能力,不会给人造成团队能力不均的印象。
二、总结陈词的目的。
前面说了总结陈词的意义了,目的自然是针对这个意义而言的。首先,总结陈词的时间是在辩论赛的尾声,所以必须概括,不需要套话、废话连篇,这样只会让人想睡觉。总结陈词应该直入主题,将自己方的观点概括阐述,最好再加上幽默的方式。同时,总结比赛中敌我双方的表现也是很重要的。概括来说,目的就是要为自己方打圆场,然后让对方下不了台。
三、总结陈词的结构。
根据我个人理解,将总结陈词分作三个部分
1-阐述观点。(事先定稿)
这个部分,主要是重申己方观点与定义。注意的是,总结时不用太深入,但要求尽量全面。要把读书不是唯一出路的理由一一列出,但是语气上最好采用与前面的发言部分不同的.方式,这里给简单举例一下,切记不要生搬硬套,应该根据自己方的论点灵活运用。
各位观众,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许多失学的儿童等待着人们的救助,有些人在今天还不识字。能够坐在教室里的人是幸福的,但是这等同于读书是唯一出路吗?显然不是的(这一部分为了吸引对方注意力,欲抑先扬),根据我方之前的论述,我们知道,知识的积累有三个方式——实践、创新与学习。很明显,读书只是学习中的一小部分,即使因为客观因素或者主观因素有些人不能或不愿读书,也不代表他们没有了出路。毕竟汲取知识的方法是无限的,读书是最直接的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这一部分,展开自己方的论点)对方辩友口口声声喊着读书的重要性,可是却没有充分的理由证明读书的必要性,
把重要性和必要性混为一谈,是对方辩友犯的一个严重错误。(这一部分,抨击对方的论点)
即使是事先准备的部分,也要根据赛况酌情更改,要是牛头不对马嘴,让人不知所云,便会被认为稿子也是抄来的了……
2-解围部分
辩论是即时性的战斗,自然容易出现漏洞,如果自由辩论或之前陈述观点环节中被对方问得哑口无言,在总结陈词中可以加以补救,因为这时已经没人有机会反驳你了,所以,即使补救的水平低了点,也是可以的。
举个例子,比如你方在某自由辩论环节中出现以下情况:
A:比尔?盖茨中途辍学,不还是成为了一度的世界首富吗?
B:正是因为比尔?盖茨之前读过了书,使他有了出路,如果他没读过书,那么可能连电脑是什么都不知道,谈何成为世界首富呢?你敢说比尔?盖茨在成为世界首富的道路中,一点在学校中得到的知识都没用过吗?
A:……
总结陈词中可以这样补救:对方说过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的过程中读书的作用不容忽视,可是对方忽略了一点,比尔?盖茨不正是因为意识到读书不是唯一出路,才会离开学校的啊,如果他认为读书是唯一的出路,还会中途辍学,还能成为世界首富吗?(有些偷换问题重心的感觉,可是作为结尾补救来说,已经足够了,毕竟没人反驳了)
3-拆对方台
这一部分主要是在比赛中得出,但是也可以实现准备些套路,让对方对号入座。
例子:
对方反复对XX避而不谈,屡屡逃避我方问题,是不是对方自认理亏呢?
对方将XX概念偷换成XX了,没有把握住本场比赛的重心……
对方对我方某问题的回答极为牵强,试问……
对方以偏概全,用XX例子来论证读书是唯一出路,实在是盲人摸象,一叶障目,没有看到还有……
有些鸡蛋里挑骨头的感觉,但是确实是四辩的王道。
以上就是四辩总结陈词方法,我是不会给完整的陈词的,因为陈词并不代表陈词滥调,而应该灵活变通运用。固定的部分需要与己方资料有机结合,非固定的部分要靠临场纪录,不是事先就能“总结”的
篇2:辩论赛四辩陈词及技巧
尊敬的主席、评委、对方辩友和观众朋友们正方四辩在这里向大家问好!在这里,请允许我重申我方观点.....,经过刚才精彩的辩论,对方辩友侃侃而谈,但是请对方辩友不要用您高超的语言技巧和华丽的辞藻来误导大家,我们不难发现对方辩友几处漏洞,下面请允许我一一指出
1.对方便有不断强调....,但请问对方辩友.....(用具体事例,可以是名人轶事,历史,名言格句等来驳论)
2.对方便又还提到,但是不是有.....
3.对方辩友还把...拿出来说事,那么对方辩友有没有听清楚我方在一辩(或二三辩)中
提到的.....所以.....
4.对方便还一直纠结于......,不知道对方辩友有没有听过....因而....这不正就是我 关的观点吗
5.对方便有一直在回避我方提出..(问题),现在就有我来替您回答....
6.对方辩友总对...模糊概念,偷梁换柱,这难道实在无力的同意我方观点吗....
总而言之(用一排比作结,提高语气,一剑封喉)
对于四辩稿的固定格式,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四辩稿是有固定格式的,大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1,礼貌上,结辩时,先要谢谢主席,谢谢评委,谢谢对方辩友
2.结辩前,先要对辩题做名词解释,或者对辩题的词句做一定的分析,然后点明己方论点,结辩时的论点最好清晰简单纠错
3.结辩不仅要再次提出己方观点,更要点出整场辩论时对方的漏洞,以一点,二点的形式例出来,更要进行反驳。总结对手在比赛中犯下的错误,这是需要你在赛前分析对手的论点,提前准备的,不能上场再准备。重要从逻辑,事例,论证等方面找错。
4.升华。将己方的观点尽量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上,从更高的层面分析辩题,不仅局限于辩题本身,而要涉及更高的价值观,世界观,使听者受到鼓舞。这是最重要的!!这是一个参加过一些辩论的辩手的建议
5在结辩尾声的时候,要将己方辩题的优势以简单明了的方式再讲一次,有例子也可以,
6重复论点,加以总结。这个简单,再把论点强调一遍就好,但注意和一辩沟通好,论点要一致。
7,最后,谢谢。
篇3:辩论赛四辩陈词及技巧
尊敬的主席、评委、对方辩友以及在座的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
很高兴与对方辩友进行这场友谊辩论赛,下面请允许我代表正方进行总结陈词。
首先,由我进一步阐述我方的论点:
1、从个人方面来说,应届毕业生公务员考试“热”有利于考生个人能力的提升。
公务员招考秉着“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为广告考生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舞台。考公务员是社会竞争的结果,在考公务员的考试中我们能搞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和素养。
2、从社会方面来说,应届毕业生公务员考试“热”有利于促进公务员素质的提升,推动廉洁高效政府的建立与完善,提高政府的行政能力。
因此每个人都应有正确的原则,坚定的信念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不畏艰难困苦,奋勇渐进。
纵观整场辩论赛,我方一不小心攥住了对方辩友的9大问题,但由于时间有限,下面我就只列举其中较为严重的5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定义的问题:对方辩友在辩论过程中将忠于可以的误解为参考 2,偷换概念:没有把握这场辩论赛的重心
3,以偏概全:对方以偏概全实在是盲人摸象,一叶障目
4,恶意逃避:对方反复对避而不谈,屡屡逃避我方问题,是不是对方自认理亏呢?
5,断章取义
6,颠倒主体
1、对方辩友不断强调,
但请问辩友
2、对方辩友还提到,但是
3、对方辩友还把,这不是刚好证明我方辩手提到的
4、对方辩友还一直纠结于这不正是我方的观点吗
5、对方辩友一直在回避我烦提出的问题
总的来说,更多的人报考公务员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首先,从国家长远发展来看,建设一支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能力兼优的公务员队伍势在必行,而更多的社会成员报考公务员,有利于选拔出优秀人才充实公务员队伍,整体上提高公务员队伍的素质,为建立精英型政府奠定人才基础。其次,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拿出大量职位面向社会公开考录,客观上也起到了缓解就业压力的作用,同时一定程度上还消除了部分就业人员的心理恐慌,保证了社会稳定。再者,许多社会在职人员参与到公务员考试中来,有利于各方面人才在全国范围内、在各行各业间流动,有利于增强人才队伍的活力。最后,更多的社会成员报考公务员,也体现了民众对社会公平的认可,体现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有利于政府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篇4:关于辩论赛中四辩的技巧
关于辩论赛中四辩的技巧
一、辩论过程认真倾听,做好总结
关于四辩提前就有自己作为总结的话,主要在辩论过程中根据他们的口误及说法上的漏洞等等进行总结,其实你只要不紧张好好听2、3辩是很重要的。四辩重在总结前面发言,阐述我们的观点,揭发、反驳前面对手的漏洞和失误以及观点。这个问题基本上没有什么争议,重在合适的度上,多了容易引起不良情绪,甚至生命危机,少了则表现自大自满,称为社会垃圾。
二、大胆辩论,不提新观点
四辩是最后发言的人,你之后就没有人可以反驳你了,你就可以放心大胆的想说什么说什么了。自由辩是四辩出场的开始,一般第一个开始发言的应该是一辩,攻以二三辩为矛,守以一四辩为盾,四辩在自由辩最重要的作用是把观点明确而且稳定下来,千万不要被人牵着走要把观点牵回来。结辩的时候放心的说,不过不要把新的观点提出来,重要的是要和前面照应起来,如果有新的观点会打乱整体的效果。最好的位置是正方四辩放心说的同时大家还对你印象最深,要记得最后是自己理论的最好时机,评委对最后的印象最深。反方四辩也可以多用一些时间去攻对方漏洞,最好不要少了再强调自己的观点。
三、巩固自身观点,不拘泥于小错误
是要根据对方的表现来总结的,如果赛况于我方不利,或者说对方的防守地线比较坚硬,那么我们最后的陈词还是巩固自己的观点,另外再把己方在比赛中出现的漏洞补一遍,如果对方比较菜,那就全面出击,然后小小应用一下一辩的活就行了,作为4辨,首先要有力挽狂澜的气势和信心,我们是本队最后一个发言的人了,在一定程度上是让评委作最后评判时最深刻的印象者。拘泥于一些小小的错误,一些小小的难堪,只能失去大将之风。我认为,攻击对手整个框架,整个体系,才是王道。总结,对手整个思路,告诉评委和观众,这样的思路是错误的,不能成立的。而对于我方的观点,也需要适当提点,升华,以达致完美。但别抓口误这种太低级的错误,因为那对你没有任何用。
四、把握四辩优势,观察场上动态
作为最后一个发言的辩手,从理论而言,留给他观察场上形势的时间也就是最多的。这是四辩的客观优势。但是,倘若不具备良好的大局观,没有能力对全场比赛或者至少对本方的表现有一个透彻明白的了解,也就无从发挥这样的优势。大局观从何而来?训练的时候,教练可能能够从一些归纳比赛的技巧方面给你一些提高,但这种技巧型的归纳很多时候却并不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在瞬息万变的场上形势中,要能够把握住最关键的战场纠葛,最要害的对方弱点,最明显的我方漏洞,很可能需要依靠一种超然物外的视点和跳出来的思维体系。而这种视点和思维的培养不是一段时间的训练就可以达到的。可能更需要你在生活中,对人,对事物都持着这样一种尺度去衡量,然后把这种尺度内化以后,就成为你真正大局观的源泉。换言之,也许只有你在生活本身中已经习惯于把一棵树和整个森林联系起来,你才能够在辩论中自然的把对手的一句话和整个辨题的关系有一个自然而迅速的剖析。
接下来说说勇气。我想,四辩身上的担子其实是很重的。因为他无非面临两种情况。一是锦上添花,二是力挽狂澜。锦上添花说来容易,却冒着画蛇添足的危险。力挽狂澜看上去很风光,但确是不成功就成仁的赌博。作为四辩,你首先要有勇气,你才能够从容不迫,不仅要有勇气去做最后的辩词,也要有勇气去面对可能的失败和费难。大宅门里流行的说法是,看前面,黑洞洞,定是那贼巢穴,待俺赶上前去,杀它个干干净净。
至于牺牲精神,可能比较难于理解。但这一点是和前面两点息息相关的。有大局观的一个体现就是要有牺牲精神,而正因为四辩的担子重,所以再要求勇气的时候,还要要求能为了全局而牺牲自我的表现。很多人很羡慕或者欣赏四辩那或者大开大阖或者千回百转的总结陈词,但是如果没有牺牲精神,不能省时度势,为了自我的表现而做辩词,那没有不失败的。回忆过去几次做四辩的失败,我自己不能丢开华丽的辩词,只追求效果而忽视了对逻辑和理论的反驳,结果当然不好。所以说,做四辩,为了全队的利益,应当懂得舍弃自我的单纯表演,为了逻辑上的反驳,应当学会抛弃准备好的优美辩词。
五、总结陈词
辩论中,总结陈词一向是不被注重的环节,因为赛果往往在前一阶段自由辩论就定型了,所以总结陈词往往是背稿子,这种总结陈词的水平很低,听起来有如鸡肋,一份好的总结陈词,需要有结构和层次,将预先准备好的论点与赛场上的赛况总结综合起来。
关于辩论赛四辩总结陈词的要点
1、总结陈词的意义。
一场辩论赛,特别是在双方实力相当时,一份出色的总结陈词往往能奠定最后的胜利。如果总结陈词只是在机械复述己方观点,则会给评委很不好的印象。一般情况下,四辩本身的自由辩论发言机会就不太多,只有把总结陈词做得灵活,才能充分表现个人能力,不会给人造成团队能力不均的印象。
2、总结陈词的目的。
前面说了总结陈词的意义了,目的自然是针对这个意义而言的。首先,总结陈词的时间是在辩论赛的尾声,所以必须概括,不需要套话、废话连篇,这样只会让人想睡觉。总结陈词应该直入主题,将自己方的观点概括阐述,最好再加上幽默的方式。同时,总结比赛中敌我双方的表现也是很重要的。概括来说,目的就是要为自己方打圆场,然后让对方下不了台。
3、总结陈词的结构。
1)阐述观点。(事先定稿)
这个部分,主要是重申己方观点与定义。注意的是,总结时不用太深入,但要求尽量全面。要把“当代雷锋精神不该物质奖励”的理由一一列出,但是语气上最好采用与前面的发言部分不同的方式,这里给简单举例一下,切记不要生搬硬套,应该根据自己方的论点灵活运用。即使是事先准备的部分,也要根据赛况酌情更改,要是牛头不对马嘴,让人不知所云,便会被认为稿子也是抄来的了……
2)解围部分
辩论是即时性的战斗,自然容易出现漏洞,如果自由辩论或之前陈述观点环节中被对方问得哑口无言,在总结陈词中可以加以补救,因为这时已经没人有机会反驳你了,所以,即使补救的水平低了点,也是可以的。
3)拆对方台
这一部分主要是在比赛中得出,但是也可以实现准备些套路,让对方对号入座。
辩论赛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 正方一辩的发言时间控制:正方一辩是整场辩论的第一个发言者,他没有驳斥的对象,要做的只是把事先准备好的稿子认认真真地念好。不过,如果能在念出最后一个字时,恰恰时间结束的铃声响起,可收到先声夺人之效。这一点极难,所以不必强求。正方一辩还有一些战术,如在发言结尾向对方提出好几个问题,以图扰乱对方一辩发言,但对方如稍有经验,一般是避而不答,于是反而容易暴露本方的进攻点。一辩还常在结尾时说:“关于将由我方二辩、三辩作进一步的阐述。”这种做法优点是在配合上显得连贯,缺点是可能会破坏一辩的整体气势。如果时间已到而稿子还未念完,可以把论点重复一遍,然后坐下。
2. 控制驳论的的比例:除正方一辩外,其余辩论队员都面临着如何在发言中处理驳论与立论的关系,初学者易犯的毛病:一是明明听到对方漏洞百出,却不知从何下手,好象武学中的全是空门,竟然成了没有空门;二是知道应该驳斥哪一点,一站起来就面红耳赤,恨不得一棍子把对方打死,但是由于无法有效地组织语言,说起来吞吞吐吐,观众看了都替他着急。驳论应该注意的问题是: ①事先有所准备,对方可能从哪点进攻,做到心中有数,可以把想到的驳论分点写在卡片上,对方谈到哪一点,就抽出哪张卡片放在稿子开头; ②首先驳斥对方的常识性错误及口误,如对方背错了某句诗词或在某句话中漏掉了一些关键字而导致意思截然相反,都应该抓住机会予以痛击;临场驳斥要注意对方发言中的开头一段,因为时间有限,如果驳斥其结尾,往往来不及组织语言; ③反驳的对象不要太过分散,不超过3点; ④最好是针对前一个发言者进行驳斥,如果中间已经隔了几轮发言,驳斥的效果会减弱。当然,对方的重大漏洞或关键的论点、论据例外; ⑤确实觉得反驳有困难可以只立论。
3. 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初看辩论的人可能会觉得那些辩论稿满篇都是听不懂的新名词的辩手才是高手,其实恰恰相反。前面已经说过,辩手经过准备之后,对辩题的理解往往比评委深刻,这时,既要深得入,又要浅得出,发言时要避免使用专用术语,即使用也要作说明,此外,要多使用比喻、举例、排比等手法。如果能在发言中以幽默的语言或大义凛然的陈词引起观众的笑声和掌声,对评委会产生较大影响,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自由辩论。
4. 概念的模糊和清晰:其实不光是概念,很多场合都需要模糊的语言让对方找不到靶子,这似乎和第3点有点矛盾,但第3点指的是一般情况,而这里指的却是特殊情况。举个例子:在“法治能消除腐败”的训练赛中,我持正方立场,这时我方面临的一个难题是怎样给消除下一个定义,消除的权威定义是使不存在,如果同意这个定义,显然不利;如果不同意,这个定义又实在太难驳倒,甚至很难防守。最后我方采用了这样的定义:法治能消除腐败,指的是法治的惩治、防范、监督、教育几种功能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实战效果颇佳,对方没有什么好办法指出我方这个定义错在何处,结果在枝节问题上作了大量的纠缠。可以看出,概念模糊化目的是为了防守,这种概念的本意对已方是不利的又或者无法定义精确。相反,概念的清晰是为了进攻,如上例中反方当然要旗帜鲜明地提出消除就是使不存在,使腐败现象为零,这样才能加强进攻的力度。
5. 煽情:煽情是辩论中的常用战术,自由辩论中也应用颇多,但由于自由辩论中个人发言时间很短,使这种战术的应用受到限制。大规模煽情一般出现的规范发言中。煽情时首先要投入感情,可谓慷慨激昂之时,声嘶力竭;沉痛哀伤之处,气若游丝。但也要注意不可过火,以不影响自己发言为度,切不可泣不成声,拍桌子等等,煽情内容也要注意有逻辑性,比如“法治能消除腐败”中,反方在对腐败问题痛心疾首之后,说“腐败如此严重,单靠法治独木难支”是有效的。而在“应该鼓励购买私人小汽车”中,反方大谈农村失学严重,去煽希望工程的情,就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了。
6. 豹尾:以往发言稿结尾都比较平淡,往往是把本方论点重复一遍,自从《狮城舌战》出版之后,很多辩手模仿复旦四辩在结尾以一句气势宏大的名言、俗语、诗词来结尾,这值得一试,但要注意这句话必须和论点密切相关,而且一般由一辩和四辩来说。
篇5:关于辩论赛四辩发言稿
正方:从小悦悦事件看,见死不救应当入刑
反方:从小悦悦事件看,见死不救不应入刑
谢谢主席!
各位评委,各位同学,对方辩友,大家好!
对方辩友围绕小悦悦事件,列举了一系列的类似案例,一直在试图让我们大家接受“见死不救应当入刑”这一概念,但我方始终坚定立场,坚持认为“见死不救不应入刑”!下面我再一次总结我方观点。
第一, 见死不救是道德问题,不应用法律来代替道德去规范人们的行为。
众所周知,见义勇为是一种合乎正义和道德的高尚行为,见死不救是一种有违道德与正义的为人们所痛恨的行为。见义勇为、见死不救,同为道德问题,同无法定的救助义务,见义勇为就可被视为英雄而歌颂,但见死不救却是犯罪,要遭受刑法的处罚,这是何等的不公平,不公正!我方认为不该用法律来代替道德去规范人们的行为,把见死不救入刑,反而会降低见义勇为的含金量,升高道德的门槛,从而导致人们见义勇为的积极性下降、正义感减弱,使更多的人从“围观党”变成“跑路党”。
第二,若将见死不救入刑,就混淆了法律与道德的界限。
咱们学法律的人都知道,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存在于社会舆论和人们的信念之中,依靠人们内心信念的驱使、社会舆论的褒贬作用以及传统、习俗的影响,以精神的强制来保证实施。若将见死不救入刑,那么为了不犯见死不救罪,人们就得见死相救、见义勇为。如此一来,见义勇为就从主动、自愿的道义变成被动、强制的法律义务,这不仅改变了行为本身的性质,还提高了该行为的道德评价标准----还有人会以为不犯罪是一件非常高尚的事而引以为荣吗?对方辩友显然没有考虑过这种混淆道德与法律的界限的行为,将会导致不正确的道德舆论导向。
第三,从立法和司法实践看,惩罚“见死不救罪”的实际可操作性不强。
对方辩友认为将见死不救入刑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假设“见死不救罪”成立,立法者首先就会面临何为“见死”,何为“救”何为“不救”的问题,法律显然是无法对此作出明确界定的,而过于模糊的立法又会不利于司法实践的。对方辩友一直回避我方提出的取证问题,然而在司法实践方面,公安机关将会面临取证的难题。大家关注小悦悦事件,很大原因是摄像头拍下了见死不救的18位路人,但不是每一个公共场所都有摄像头的,况且公共场所的人员流动性大,公安机关要查清哪些人见死不救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彭宇案”这种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案件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我方认为,无论是立法还是司法实践,惩罚“见死不救罪”的可操作性都不强。
第四,见死不救入刑的刑罚过重,建议可立法但不应入刑。
对于处于危险境地的人,没有法定义务,只有道义上的义务的人们当然有作出救助与否这种选择的自由权利。我们可以谴责见死不救,可以鼓励见义勇为,却显然不能以犯罪的名义威胁和强迫人们去承担道义上的义务。我方认为将见死不救入刑,这样的刑罚过于沉重了,有悖于现代的法治观念和现代社会国家减轻刑罚的立法趋势。建议可为见死不救立法,以其他较和谐的方式来解决。
各位评委,各位同学,通过前面的辩论以及我方的论述,难道您还要站在对方辩友的立场认为应把见死不救入刑吗?那么,下一个流血又流泪的英雄很可能就是您了!为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我方坚持认为,见死不救不应入刑!
【辩论赛四辩技巧】相关文章:
5.四辩总结陈词技巧
7.校园辩论赛辩题
10.辩论赛辩手的开场白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