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大均《泷中》阅读练习及答案
“头像不是本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屈大均《泷中》阅读练习及答案,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屈大均《泷中》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篇1:屈大均《泷中》阅读练习及答案
最新屈大均《泷中》阅读练习及答案
【少儿综合素质训练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泷中
清·屈大均
舟随瀑水天边落,白浪如山倒翠微。
巨石有时亦却立,白鸥欲下复惊飞。
注:《泷中》是一组诗,共十一首,这是其中的一首。诗前原有小序云:“泷在乐昌县(在今广东省)北,凡有六——曰穿腰泷,曰梅泷,曰寒泷,曰金泷,曰白茫泷,曰垂泷。”泷,湍急的河流。此诗写的是垂泷。
(1)赏析第二句“白浪如山倒翠微”中“倒”字的.妙处。(4分)
答:
(2)这首诗主要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答:
答案:
14.(1)“倒”,倒塌,崩倒(1分)“白浪如山倒翠微”写青翠的山峰倒映在泷中,泷中的波浪掀涌成山,随即又崩倒坠落在泷中(把“倒”解释为“倒映”可酌情给分)(2分)“倒”字既写出了水流的湍急壮观,又抒发了诗人的喜爱赞美之情(1分)。
(2)①夸张(1分)第一句写轻舟随着瀑布冲下,好像从天边坠落;第三句写泷中的巨石有时竟会倒退几步才立住(1分),夸张手法写出了泷中水位之高和水流的迅猛(1分)②比喻,第二句写白浪汹涌,攒立如山,写出了泷中的壮观景象(1分)。
篇2:《泷中》阅读与答案
《泷中》阅读与答案
泷中
清·屈大均
舟随瀑水天边落,白浪如山倒翠微。
巨石有时亦却立,白鸥欲下复惊飞。
注?:《泷中》是一组诗,共十一首,这是其中的一首。诗前原有小序云:“泷在乐昌县(在今广东省)北,凡有六——曰穿腰泷,曰梅泷,曰寒泷,曰金泷,曰白茫泷,曰垂泷。”泷,湍急的河流。此诗写的是垂泷。
(1)赏析第二句“白浪如山倒翠微”中“倒”字的妙处。(4分)
答: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浅层次是理解句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赏析)。
参考答案:
“倒”,倒塌,崩倒(1分)“白浪如山倒翠微”写青翠的山峰倒映在泷中,泷中的波浪掀涌成山,随即又崩倒坠落在泷中(把“倒”解释为“倒映”可酌情给分)(2分)“倒”字既写出了水流的湍急壮观,又抒发了诗人的`喜爱赞美之情(1分)。
解析:解答这类题:①解释“倒”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思路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2)这首诗主要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答: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篇3:屈大均《秣陵》的阅读答案
屈大均《秣陵》的阅读答案
秣陵
屈大均
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
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
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
【注】
①秣陵:今南京市,秦朝称为秣陵。
②屈大均: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
③牛首,又名牛头山,在南京市南,双峰东西对峙,状如皇宫前两旁的阙楼,又称天阙。龙岗:指钟山。相传诸葛亮曾论南京的地形说:“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真帝王之宅。”(见《六朝事迹》)
(1)全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2) 从全诗结构看,尾联起什么作用?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运用了对比、用典的手法。(2分)首联极写南京地势形胜,是得天独厚的.帝王兴业之都:颔联和颈联描绘了一幅凋残破败气象,物去人非,没有了往日的繁华。一扬一抑,形成强烈反差。(1分)诗歌用到了“乌衣巷”“《玉树后庭花》”等典故,抒写了人事凋零之感。(1分)(如答互文,“六朝”“万井”互文或借古讽今,得1分)
(2)①从全诗结构看,尾联是对前面六句的概括和升华,具有卒章显志的作用。(2分。如答“点明主旨”“深化中心”等得1分)
②抒发了对明朝灭亡的感慨以及明亡原因的思考。(2分)
赏析:
这首诗通过南京怀古,抒发对明亡的感慨。秣陵:今南京市,晋朝称为秣陵。
“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二句:写南京形胜。牛首,又名牛头山,在南京市南,双峰东西对峙,状如皇宫前两旁的阙楼,又称天阙。龙岗:指钟山。相传诸葛亮曾论南京的地形说:“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真帝王之宅。”(见《六朝事迹》)
“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二句:写城市残破。六朝: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代均建都于南京,后人统称之为“六朝”。六朝时战乱频仍,兴亡迅速。这句诗从围棋残局的不可收拾,表示作者对南明弘光朝灭亡的感慨。〉。万井,形容都会中户口多。符载《五福楼记》:“二江东注,万井如画。”春草、落花,表示城市残破。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二句:写人事凋零。乌衣,东晋以及南朝时聚居于南京乌衣巷的王谢诸名门大族。《六朝事迹》:“乌衣巷,王导、纪瞻宅皆在此。”这里借指明代的遗民。玉树,指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隋书·五行志》:“祯明初,后主作新歌,辞甚哀怨,令后宫美人习而歌之,其辞曰: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
“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二句:联系古今,点明亡国之恨。大江,长江。
篇4:《泷中》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泷中》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舟随瀑水天边落,白浪如山倒翠微。
巨石有时亦却立,白鸥欲下复惊飞。
注:《泷中》是一组诗,共十一首,这是其中的一首。诗前原有小序云:“泷在乐昌县(在今广东省)北,凡有六——曰穿腰泷,曰梅泷,曰寒泷,曰金泷,曰白茫泷,曰垂泷。”泷,湍急的河流。此诗写的是垂泷。
(1)赏析第二句“白浪如山倒翠微”中“倒”字的'妙处。(4分)
(2)这首诗主要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倒”,倒塌,崩倒(1分)“白浪如山倒翠微”写青翠的山峰倒映在泷中,泷中的波浪掀涌成山,随即又崩倒坠落在泷中(把“倒”解释为“倒映”可酌情给分)(2分)“倒”字既写出了水流的湍急壮观,又抒发了诗人的喜爱赞美之情(1分)。
(2)①夸张(1分)第一句写轻舟随着瀑布冲下,好像从天边坠落;第三句写泷中的巨石有时竟会倒退几步才立住(1分),夸张手法写出了泷中水位之高和水流的迅猛(1分)②比喻,第二句写白浪汹涌,攒立如山,写出了泷中的壮观景象(1分)。
作者:
屈大均(1630—1696),初名邵龙,又名邵隆,号非池,字骚余,又字翁山、介子,号菜圃,汉族,广东番禺人。[1]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避祸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赏析】
《泷中》是一组诗,共十一首,这是其中的一首。《泷中》“舟随瀑水天边落,白浪如山倒翠微。巨石有时亦却立,白鸥欲下复惊飞。”首句以似“天边落”的“舟”与“瀑水”意象,写泷中水位之高;次句以“如山倒”的“白浪”意象,写泷中水势之猛;三、四两句并没有直接写水势,而是掉转笔锋,相继写“却立”的“巨石”与“惊飞”的“白鹭”两个意象,从而侧面烘托了水势之大,笔力雄豪,奇情壮采。《看剑作》“剑气时时似白云,时来不得更从军。青山只为英雄设,老向松霞不事君。”首句以“剑气”、“白云”意象写出诗人奋发有为的豪迈气概,但三、四两句以“青山”、“松霞”意象作结,豪气荡尽,徒然哀叹。这种方式主要是根据诗人表达情感的需要采用的意象组合。
篇5:《泷中》诗词阅读题目与答案
《泷中》诗词阅读题目与答案
泷中
清·屈大均
舟随瀑水天边落,白浪如山倒翠微。
巨石有时亦却立,白鸥欲下复惊飞。
注:《泷中》是一组诗,共十一首,这是其中的一首。诗前原有小序云:泷在乐昌县(在今广东省)北,凡有六曰穿腰泷,曰梅泷,曰寒泷,曰金泷,曰白茫泷,曰垂泷。泷,湍急的'河流。此诗写的是垂泷。
(1)赏析第二句白浪如山倒翠微中倒字的妙处。(4分)
答:
(2)这首诗主要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答:
参考答案:
(1)倒,倒塌,崩倒(1分)白浪如山倒翠微写青翠的山峰倒映在泷中,泷中的波浪掀涌成山,随即又崩倒坠落在泷中(把倒解释为倒映可酌情给分)(2分)倒字既写出了水流的湍急壮观,又抒发了诗人的喜爱赞美之情(1分)。
(2)①夸张(1分)第一句写轻舟随着瀑布冲下,好像从天边坠落;第三句写泷中的巨石有时竟会倒退几步才立住(1分),夸张手法写出了泷中水位之高和水流的迅猛(1分)②比喻,第二句写白浪汹涌,攒立如山,写出了泷中的壮观景象(1分)。
篇6:《泷中》古诗阅读题及答案解析
《泷中》古诗阅读题及答案解析
舟随瀑水天边落,白浪如山倒翠微。
巨石有时亦却立,白鸥欲下复惊飞。
注:《泷中》是一组诗,共十一首,这是其中的一首。诗前原有小序云:“泷在乐昌县(在今广东省)北,凡有六——曰穿腰泷,曰梅泷,曰寒泷,曰金泷,曰白茫泷,曰垂泷。”泷,湍急的河流。此诗写的是垂泷。
(1)赏析第二句“白浪如山倒翠微”中“倒”字的妙处。(4分)
答: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浅层次是理解句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赏析)。
参考答案:答案:“倒”,倒塌,崩倒(1分)“白浪如山倒翠微”写青翠的山峰倒映在泷中,泷中的波浪掀涌成山,随即又崩倒坠落在泷中(把“倒”解释为“倒映”可酌情给分)(2分)“倒”字既写出了水流的湍急壮观,又抒发了诗人的喜爱赞美之情(1分)。
解析:解答这类题:①解释“倒”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思路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2)这首诗主要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答: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参考答案:答案:①夸张(1分)第一句写轻舟随着瀑布冲下,好像从天边坠落;第三句写泷中的巨石有时竟会倒退几步才立住(1分),夸张手法写出了泷中水位之高和水流的'迅猛(1分)②比喻,第二句写白浪汹涌,攒立如山,写出了泷中的壮观景象(1分)。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①明确手法,②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思路点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
篇7:《屈而不信》阅读答案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能信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③,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④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⑤不知类⑥也。”
注释
①选自《孟子·告子上》。②信:同“伸”。③不远秦、楚之路:不以去秦国去楚国的路途为远。④恶:厌恶。⑤此之谓:这就叫做。⑥不知类:不知轻重主次。
阅读训练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____”通“___”,意思是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则”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 B.指不若人,则如恶之
C.心不若人,则不知恶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如有能信之者__________ 则不远秦、楚之路____________
4.翻译句子。
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
5.“此之谓不知类也”“此”指代什么?“不知类”应该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8:《屈而不信》阅读答案
1.“信” “伸” 伸直。
2.C(C项中的“则”当“竟然,却”讲;A.B.D.项中的“则”当“就”讲。)
3.①“信”是使动用法,使……伸直。 ②“远”是意动用法,以……为远,
4.如果有能使它伸直的人,(这个人)就一定不以去秦楚的路为远(而去求治),这为的是一个手指头不如别人。
5.“此”指代“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不知类”的意思是“不知轻重主次”。
译文
孟子说:“现在有(个人),(他的)无名指弯了,不能伸直,并不疼痛碍事。如果有能使它伸直的人,(这个人)就一定不以去秦楚的路为远(而去求治),这为的是一个手指头不如别人。(一个)手指头不如别人,就知道厌恶它;内心不如别人,竟不知道厌恶(它),这就叫做不知轻重主次。”
篇9:《屈而不信》阅读答案
《屈而不信》阅读答案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能信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③,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④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⑤不知类⑥也。
注释
①选自《孟子·告子上》。②信:同伸。③不远秦、楚之路:不以去秦国去楚国的路途为远。④恶:厌恶。⑤此之谓:这就叫做。⑥不知类:不知轻重主次。
阅读训练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____通___,意思是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则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 B.指不若人,则如恶之
C.心不若人,则不知恶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如有能信之者__________ 则不远秦、楚之路____________
4.翻译句子。
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
5.此之谓不知类也此指代什么?不知类应该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信 伸 伸直。
2.C(C项中的则当竟然,却讲;A.B.D.项中的`则当就讲。)
3.①信是使动用法,使伸直。 ②远是意动用法,以为远,
4.如果有能使它伸直的人,(这个人)就一定不以去秦楚的路为远(而去求治),这为的是一个手指头不如别人。
5.此指代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不知类的意思是不知轻重主次。
译文
孟子说:现在有(个人),(他的)无名指弯了,不能伸直,并不疼痛碍事。如果有能使它伸直的人,(这个人)就一定不以去秦楚的路为远(而去求治),这为的是一个手指头不如别人。(一个)手指头不如别人,就知道厌恶它;内心不如别人,竟不知道厌恶(它),这就叫做不知轻重主次。
篇10:《屈子传人》阅读答案
文/梁瑞平刘朝晖
在诗的蓝天圣殿
有一个人
他占据了灵魂的上游
他是秭归生
他从王宫来
他停在了汨罗江
从此他哪里也不去了
楚王室虽然走失了一位忠心耿耿的大臣
但蛮荒的大地却迎来了一颗光耀千秋的灵魂
当山河破碎 国运日下
那些昨夜还在饱读屈贾的湖湘书生
晨曦中已然冲到了救国图强的最前线
凄风苦雨的大海边
陈天华用屈原式的一跳纵身入海
生命的热度只是为了撞响那警示的钟
如晦的'海边还伫立着一位孤独的梦醒者
他要从炮舰开来的方向
打捞上救国的图册
有谁知道这位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的故乡是在湖南大山里的宝庆邵阳
历史的拐弯处站满了热血的湖湘学子
曾国藩 左宗棠 郭嵩焘 杨度 宋教仁 黄兴 蔡锷
他们都是屈原的传人
他们去却伤感 远离故乡 或洋务 或外交
或收复失地 或向封建帝制投掷血剑
帝子不来山鬼哭
一天风雨写离骚
谭嗣同
这位中国二十世纪开幕第一人
年少苦读 屈子情怀浸润胸膛
为变法 他立九死不悔之誓言
父亲劝他 不要引火上身 他不退缩
梁启超拉他 出走日本 他不退步
菜市口刑场的警报给了他第三次抽身的机会 他竟从容笑对
三十三岁的旷世雄才
把高贵的头颅献祭给了他崇高的理想
从号子声声的汨罗江畔
到阴森喋血的菜市口刑场
历史的掌纹已镌刻着潇湘儿女燃烧的脉络
从中流击水到鹰击长空
从谁主沉浮的湘江预言
到还看今朝的北国豪情
湖湘魂魄辉煌闪耀
一条江 流在湘土
但她连着的是神州诗一般高贵的血统
一个人 死在历史
但他重生的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星空中不朽的灵魂
1.诗歌第一节“他停在了汨罗江”具体指什么事?
2.屈子传人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3.你还知道哪些屈子传人式的人物,请你选择其中一人,写一节小诗或几句话。
(设计/刘秀珍)
878
篇11:窗外李均阅读答案
窗外李均阅读答案
窗外
李均
在语文阅读课上,班主任王老师给学生们讲岳飞小时候的故事,“在宋朝的时候呀,有一个叫岳飞的孩子,他的家境 很贫寒,念不起书。每当周围的小朋友背着书包去学堂上学时,小岳飞就跟在后面,等学生们都进了教室之后,他就一个人站在教室窗户的外面听老师讲课。有一 次,他在外面听课的时候不小心被老师发现了。老师问明情况后,被他这股爱学习的劲头打动了,便破格免了他的学费,允许他进教室里面听课……”
孩子们都津津有味地听着,仿佛入迷了一般,故事讲完后好半天,教室内仍静悄悄的,鸦雀无声。
看学生们都被故事打动了, 王老师顿了顿,微笑着问,“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们都有什么感想,请举手发言。”
学生甲说,“条件那么艰苦,岳飞还坚持不懈地学习,他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学生乙说,“岳飞交不起学费,本可以整天玩的,但他没有,反而努力学习,他确实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
学生丙说,“岳飞后来当上了大元帅,这和他小时候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我们也要像他那样刻苦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
其他的孩子也都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踊跃发言,教室内的气氛十分活跃。 王老师不住地点头微笑,“恩,不错。”
正这时,教室后排靠窗的地方出现了了一阵小小的骚动,一个学生向老师报告,“老师,你看,窗外。”
王老师循着声音望去,发现在教室后门靠窗的外面,露着一个扎着羊角辫子的小脑袋。 王老师抿了一下嘴唇,似乎有些不悦,他用手示意大家安静,然后走了出去。
小女孩面色黝黑,年龄和教室内的孩子们都差不多,大约七八岁的样子,她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牛仔外套,但整体看上去还是比较干净的。小女孩看到 王 老师出来了,有些害怕,水汪汪的大眼睛稍微和王 师的眼神对视了一下,便移开了,她低下头,手足无措地摆弄着衣角。
王老师声音有些严厉地说,“你怎么又来了,你这样老是站在教室外面,影响很不好的,别人还以为我是在体罚学生呢。”
小女孩低着头,单薄的身子随着 王老师音调的高低不住地哆嗦着,她一句话也不说,仍是来回搓着衣角。
王老师看孩子可怜兮兮的样子,有些不忍,便尽量使声调和缓下来,“你们这些农民工子女的处境我是很同情的,但我不是领导,我也无能为力呀,我上次不是跟你说了嘛,你回去让你的父母去找找关系,会有学校接收你的。”
小女孩仍是低着头,半天才小声喃喃道,“校长对俺爹说,俺应该归那个学校,那个学校说俺应该来这里……”
“哦,是这样呀。” 王老师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他抬腕看了看表,离下课还有十分钟,便有些着急,课还没上玩呢。于是,他对小女孩说,“你还是先回去吧,看,他们还都等着上课呢,你站在这里会影响我们上课的。我知道,你是个懂事的孩子。”
小女孩的身子动了动,终于抬起了头,她眨着乌黑的大眼睛不舍地朝教室望了一眼,然后,拉了拉肩头上破旧的'书包,漫无目的地走开了。
王老师稳了稳情绪,面容平静地走进教室,请学生们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发言。
一个男孩子站起来说,“老师,刚才我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有点想不通。”
“什么问题,讲出来,大家一起探讨。” 王老师鼓励道。
男孩子看了看刚才小女孩站的地方,说,“为什么岳飞就可以被破格允许进教室学习,而刚才那个女生就不行呢?岳飞如果生活在现在,他是不是就没有机会上学了?”说着,他再次看了看窗外。
王老师听了,面色凝重,嘴角动了动,“这个……”
看老师没表态,学生乙说道,“这有什么想不通的,因为岳飞是个男的呗,而她却是个女的。”
学生甲反驳道,“不对,不对,是因为她没有岳飞穷,老师不是说,岳飞连个书包都没有嘛,她起码就有一个。”
另一个学生站起来,模棱两可地说,“是不是因为时代不一样了,毕竟那是在宋朝。”
“胡扯!” 王老师发怒了。他似乎想说些什么,但这时,下课铃声响了,“铃铃铃……”
王老师环视了一下教室,把已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他只说了两个字,“下课。”然后,突然想到了些什么似的,便大步朝校长办公室走去。
20.请简要简述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
答:
21.小说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王老师?你认为王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5分)
22.小说以“窗外”为题目,有何含意?(4分)
答:
23.小说以王老师“突然想到了些什么似的,便大步朝校长办公室走去”作结尾,这样写在表现主题和小说结构方面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5分)
答:
参考答案
20. (4分)王老师上阅读课,给学生讲岳飞的故事;学生报告发现教室的窗外站着一位听课的小女孩,王老师劝走了窗外听课的小女孩;学生对岳飞可以被破格读书, 而窗外的女生不允许走进教室学习提出了疑问;王老师走向校长办公室,向校长报告和交涉。(每点各1分,符合大意即可)
21.(5分)语言、动作描写(答“神态”也行);王老师是一位专心教学、爱护学生,富有同情心(通情达理),有责任感和正义感(或正直、有良知)的老师。(描写方法2分,人物形象3分)
22.(4分)一是交代了本文的主要事件和特定环境;一位小女孩站在窗外听课;二是“窗外”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现在还有一些农民工的子女被拒绝在教室的窗外,指出了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
23.(5分)答案要点:结尾处写到王老师“突然想到了些什么似的,便大步朝校长办公室走去”,结尾句向人揭示,像王老师一样具有正直和良知的人,使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有了解决的契机,提升了文章主题(或:使小说主题得到升华)。(2分)
本结尾句是小说的结局,该结尾给读者更在的想象空间,(或:造成悬念),使情节的发展变得合情合理;同时,王老师“突然想到了些什么似的”,为前文“岳飞可以破格入学读书”的伏笔作了呼应,前后照应,这样,全文结构更为完整和严谨。(3分)
【屈大均《泷中》阅读练习及答案】相关文章:
10.《定**》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