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人教必修5 Unit 1 Great scientists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英语高二)

人教必修5 Unit 1 Great scientists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英语高二)

2024-06-11 08:09:0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蜻潇蕙”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人教必修5 Unit 1 Great scientists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英语高二),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人教必修5 Unit 1 Great scientists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英语高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必修5 Unit 1 Great scientists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英语高二)

篇1:人教必修5 Unit 1 Great scientists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英语高二)

Unit 1 Great scientists

Ⅰ. 单元教学目标

技能目标Skill Goals

▲ Talk about science and contributions of scientists

▲Practice expressing will, hope and suggestions

▲Practice expressing the stages in examining a new scientific idea

▲Learn to organize a scientific research

▲Learn to use the past participle as the predicative & attribute

▲Practice describing people’s characteristics and qualities

▲Develop the skills of persuasive and descriptive writing

Ⅱ. 目标语言

功 能 句 式

Describing people

What nationality is this scientist?

When was he / she born?

When did he / she die?

What kind of family did he / she come from?

What kind of education did he / she receive?

What did he / she achieve in his / her scientific work?

Why did he / she achieve great success?

Was it because of his / her talent / intelligence / hard work / persistence / confidence / curiosity / enthusiasm / luck?

词 汇

1. 四会词汇

engine, characteristic, theory, scientific, examine, conclude, conclusion, analyse, repeat, defeat, attend, expose, cure, control, absorb, test, severe, valuable, pump, pub, blame, immediately, handle, addition, link, announce, instruct, virus, construction, contribute, positive, strict, movement, god, backward, complete, spin, enthusiastic, cautious, reject, view

2. 认读词汇

infect, infectious, cholera, deadly, outbreak, clue, Cambridge, germ, certainty, creative, cooperative, Nicolas Copernicus, revolutionary, calculation, loop, privately, bright-ness, persuasive, logical

3. 词组

put forward, make a conclusion, in addition, link ... to ..., apart from, be strict with, lead to, make sense, point of view, expose to, absorb into, be to blam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

构 The past participle as the predicative & attribute

Find out the functions of the past participle in sentences.

Discover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assive voice of the predicate and the past participle used as predicative & attribute.

重点句子

1. John Snow was a famous doctor in London - so expert, indeed, that he attended Queen Victoria as her personal physician. P2

2. But he became inspired when he thought about helping ordinary people exposed to cholera. P2

3. It seemed the water was to blame. P2

4. To prevent this from happening again, John Snow suggested that the source of all water supplies be examined. P3

5. Although he had tried to ignore them, all his mathematical calculations led to the same conclusion: that the earth was not the center of the solar system. P6

6. Only if you put the sun there did the movements of the other planets in the sky make sense. P7

7. To his surprise, he found that he could cross six of the bridges without going over any of them twice or going back on himself. P44

Ⅲ. 教材分析和教材重组

1.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话题是How to organize scientific research。旨在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培养学生探究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和正确的科学观;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家的特质,使学生懂得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要素;指导学生如何对科学家及其所从事的科研工作进行描述、发表看法,并针对自己的个性特征和兴趣专长,畅谈个人的职业志向和人生规划。

1.1 Warming Up 通过问答形式使学生回顾不同领域不同时代的10位科学家,了解他们对人类的贡献及其成果。

1.2 Pre-reading 通过对几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了解传染病和“霍乱”的基本常识,并了解科研过程中验证某些观点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1.3 Reading 介绍英国著名医生John Snow是如何通过考察分析、探究的科学方法,发现并控制“霍乱”这种传染病的。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全过程及其严密性;学习描述性文体的基本写作框架。

1.4 Comprehending 共设计了四个题型。

1.5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共设计了两大部分,8个练习,对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和主要语法项目进行训练。第一部分的1-4题旨在训练学生对重点词汇、短语的运用;第二部分旨在练习过去分词作定语和表语的用法。

1.6 Using Language 由两部分组成:Listening and speaking 是一段关于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的生平介绍的听力材料;Reading and writing是一段关于伟大天文学家哥白尼发表“日心说”过程的短文。

2. 教材重组

2.1 将Warming Up,Pre-reading, Reading和Comprehending三部分整合为一节“精读课”。

2.2 将Using Language中的Copernicus’ Revolutionary Theory和Workbook中的FINDING THE SOLUTION整合为一节“泛读课”。

2.3 将Learning about Language中的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和Discovering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以及Workbook中的USING STRUCTURES和USING WORDS AND EXPRES-SIONS整合为一节“语言学习课”。

2.4 将Using Language中的Listening与Workbook中LISTENING和LISTENING TASK三个部分整合为一节“听力课”。

2.5 将Using Language中的Speaking与Workbook中的TALKING和SPEAKING TASK三个部分整合为一节“口语课”。

2.6 将 Using Language中的Reading and Writing以及Workbook中的WRITING TASK整合为一节“写作课”。

3. 课型设计与课时分配

1st Period Reading

2nd Period Extensive Reading

3rd Period Language Study

4th Period Listening

5th Period Speaking

6th Period Writing

Ⅳ. 分课时教案

The First Period Reading

Teaching goals教学目标

1. Target language 目标语言

a. 重点词汇和短语

attend, control, severe, pub, immediately, handle, instructor, pump, contribute, conclude, steam engine, virus, put forward, make a conclusion, expose to

b. 重点句式

To prevent this from happening again, John Snow suggested that ... P3

2. Ability goals 能力目标

Enable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science and scientists.

3. Learning ability goals学能目标

Enable the students to learn about some famous scientists and their contributions and how to organize a scientific research.

Teaching important & difficult points教学重难点

Talk about science and scientists.

Teaching methods 教学方法

Task-based activities.

Teaching aids 教具准备

A computer and a projector.

Teaching procedures & ways 教学过程与方式

StepⅠ Lead-in

Ask the students to think of some great inventions and inventors in history.

T: Welcome back to school, everyone. I guess most of you have enjoyed your holiday. Maybe I should say everyone has enjoyed a scientific life. Why? Because you have enjoyed the results of the science and scientists. Now can you tell me the scientists who invented the lights, the gramophone and the computer?

S1: Edison invented the lights and the gramophone.

S2: The first computer was invented by a group of American scientists.

StepⅡ Warming up

First, ask some questions about great scientists. Second, ask all the students to try the quiz and find out who knows the most.

T: You know our life is closely related to science and scientists. We benefit a lot from them. Can you name out as many scientists as possible?

S1: Newton.

S2: Watt.

S3: Franklin.

Sample answers:

1. Archimedes, Ancient Greek (287-212 BC), a mathematician.

2. Charles Darwin, Britain (1808-1882). The name of the book is Origin of Species.

3. Thomas Newcomen, British (1663-1729), an inventor of steam engine.

4. Gregor Mendel, Czech, a botanist and geneticist.

5. Marie Curie, Polish and French, a chemist and physicist.

6. Thomas Edison, American, an inventor.

7. Leonardo da Vinci, Italian, an artist.

8. Sir Humphry Davy, British, an inventor and chemist.

9. Zhang Heng, ancient China, an inventor.

10. Stepper Hawking, British, a physicist.

Step Ⅲ Pre-reading

Get the students to discuss the questions on page 1 with their partners. Then ask the students to report their work.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express their different opinions.

T: Now, class, please look at the slide. Discuss these questions with your partners. Then I’ll ask some students to report their work.

Show the following on the screen.

What do you know about infectious diseases?

What do you know about cholera?

Do you know how to prove a new idea in scientific research?

What order would you put the seven in? Just guess.

Sample answer 1:

S1: Let me try. Infectious diseases can be spread easily. They have an unknown cause and may do great harm to people.

S2: People could be exposed to infectious diseases, so may animals, such as bird flu.

S3: AIDS, SARS are infectious diseases.

S4: Infectious diseases are difficult to cure.

Sample answer 2:

S1: Cholera is caused by a bacterium called Varian cholera.

S2: It infects people’s intestines, causing diarrhea, vomiting and leg cramps.

S3: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cholera is people eat food or drink water that has been contaminated by the bacteria.

S4: Cholera can be mild or even without symptoms, but a severe case can lead to death without immediate treatment.

Sample answer 3:

S1: I know sth. about it. First we should find the problem. Then, think of a solution.

S2: We should collect as much information as possible.

S3: Analyzing results is the most important stage.

S4: Before we make a conclusion,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repeat some stages or processes.

Sample answer 4:

S1: I think “Find a problem” should be the first stage.

S2: “Make up a question” should follow the first stage.

S3: “Think of a method”, “Collect results” and “Analyze results” are after that.

S4: Of course, before “Make a conclusion”, we should “Repeat if necessary”.

T: Well done! When we want to solve some problems, first we should find out the problem, do some research on it, prove your findings, and then make a conclusion. This is a scientific and objective way of researching. Now let’s see how doctor John Snow did his research.

Step Ⅳ Reading

Let the students skim the whole passage and try to work out the meanings of the new words and structures using context.

T: The effect of cholera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London was devastating. Many people died without knowing the reason. It was doctor John Snow who saved the people. Please look at the screen. Let’s read the whole passage and find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Show the questions on the screen.

1. What conditions allowed cholera develop?

2. Why do you think people believed that cholera multiplied in the air without reason?

3. What evidence did John Snow gather to convince people that idea 2 was right?

Sample answers:

S1: The dirty water made the cholera develop quickly.

S2: Because people could not understand its cause and could not get it cured. So people imagined that some poisonous gas in the air caused the deaths.

S3: He found that many of the deaths were near the water pump while some areas far away from the water pump had no deaths. So when people were asked not to use the water pump, the disease began to slow down. In this way, John Snow had shown that cholera was spread by germs and not in a cloud of gas.

Step Ⅴ Text analyzing

Ask the students to analyze the text in groups.

T: Please look at the chart on the screen. The chart shows that each paragraph of the text explains John Snow’s stages in his research. Please read the text and find out the general idea of each paragraph and match the stage with each paragraph. Discuss it in groups, and then report your answers.

Paragraphs Stages General ideas

1

2

3

4

5

6

7

Sample answers:

S1: My group’s opinion is this: stage one “Find a problem” is expressed in paragraph one. The general idea is like this: John Snow wanted to find the causes of cholera.

S2: Our answer is like this: paragraph two expresses the second stage “Make up a question”. The general idea is like this: John Snow wanted to prove which theory was correct.

S3: “Think of a method” is the third stage. And it is contained in paragraph three. The general idea is like this: John Snow collected data on those who were ill or died and where they got their water.

S4: The fourth stage “Collect results” lies in paragraph four. Its general idea is like this: John Snow plotted information on a map to find out where people died or did not die.

S5: Our group believe paragraph five contains the fifth stage of John Snow’s research. The general idea is like this: John Snow analysed the water to see if that was the cause of the illness. So this stage is to “Analyse the results”.

S6: The sixth stage is “Repeat if necessary”. It is contained in the sixth paragraph. The general idea is like this: John Snow tried to find other evidences to confirm his conclusion.

S7: The last paragraph is about the seventh stage “Make a conclusion”. Its general idea is like this: The polluted dirty source of drinking water was to blame for the cause of the London cholera.

Ask some students to put their answers in the chart.

Paragraph Stages General ideas

1 Find a problem The causes of cholera

2 Make up a question The correct or possible theory

3 Think of a method Collect data on where people were ill and died and where they got their water

4 Collect results Plot information on a map to find out where people died or did not die

5 Analyse the results Analyse the water to see if that is the cause of the illness

6 Repeat if necessary Find other evidences to confirm his conclusion

7 Make a conclusion The polluted dirty source of drinking water was to blame for the cause of the London cholera

T: Now class. Can you tell me what style of the passage belongs to?

S1: I think it is a report.

T: Here are three pieces of writing. They belong to different writing styles. Now read and find out what style each piece belongs to.

Show the chart and three pieces of writing on the screen.

Report

Description Creative writing

Formal language with few adjectives Vivid use of words with similes and metaphors Vivid use of language and more informal styl

篇2:高二英语Unit 1 Making a difference(人教版高二英语必修三教案教学设计)

一.单词复习

1. .着手做;从事;承担 vt./vi

2. 分析;分解 n.

3. .显然的;明显的 adj

4. 在……里面;在……范围之内 prep.

5. 农学;农业 n.

6. 重力;引力;地心吸力 n.

7. 好奇的;好求知的;爱打听隐私的 adj.

8. (学科)分科;树枝;支流;支线;分支结构 n.

9. 辩论;争论 vt/vi. n.

10. 浏览;细看;反复察看 vt.

11. 分界线;边界;界限 n.

12. 大学毕业生;毕业生 n.

13. 探索;调查;研究 n. vt./vi.

14. (病人等用的)轮椅 n.

15. 使丧失能力 vt.

16. 理论;学说;原理;推测 n.

17. 寻找;探索;追求 vt./vi.

18. 误解;误会 vt.

19. 科学(上)的;符合科学规律的 adj.

20. 观察;察觉到;遵守;庆祝(节日等)

21. 和……相配;和……相称;使较量 vt./vi.

22. (作)预言;(作)预测;预计 vi./vt.

23. 悲伤;不幸 n.

24. 罪;犯罪活动;不法行为 n.

25. 天文学家 n.

26. 显微镜 n.

27. 望远镜 n.

28. 天;天空;天国;上帝 n

29. 理解力强的;有才智的 adj.

30. 忍耐的;容忍的;有耐心的 adj.

31. 进行实验;进行试验 vi.

32. genius

33. inspiration

34. perspiration

35. quote

36. radioactivity

37. biologist

38. PhD

39. promising

40. incurable

41. engage

42. exploration

43. observation

44. geographer

二.词组归纳

1. make a difference产生差别,造成影响,起作用

2. within himself 在心中

3. be on fire for 热衷于;对…感兴趣

4.be similar to 与…相似

5. a promising graduate student一位有希望的研究生

6.give up one’s dreams and hopes 放弃梦想和憧憬

7.work on 致力于,从事于,忙于

8.go by(时间)过去;从旁边经过; (时机等)轻易放过” “依照,遵循” “凭……判断”

9. get engaged (to) 与某人订婚

10.go on with 继续

11.dream of 梦想

12.in the early 1970s在20世纪70 年代初期

13.make new discoveries (about) 在…有新发现

14.seek answers to questions寻找问题的答案

15.in a (practical) way 用实际的方法

16.according to 根据

17.on the other hand 在另一方面

18.turn out 结果是;证明是;原来是;生产出;关掉,熄灭;出席,在场

19.build a theory 创立理论

20.the causes and effects 前因后果

21.use up用光,用完

22. take measures 采取措施

23.the crime scene 犯罪现场

24.be satisfied with 对…满意

25.take a (closer) look at近距离观察

26.what if……倘使……将怎样

27.change from season to season随季节变化

28.the other way around用相反方式

29.be known as scientific pioneers 被认为是科学先驱

30.reach one’s goal 实现梦想

31. be descibed as……被叫做,称作

补充词组:

1. be curious about…对…感到好奇

be curious + wh-对……有兴趣;

2. be curious + to do 极想做…;

3. It is curious + that... ……是奇怪的 2. 与某人订婚 3. 结果是,证明是

4. seek to do sth. 设法、试图做谋事

5. be a match for 与 …相匹配

6. be engaged in sth. / doing sth. 忙于(做)某事

7. It turns out that……结果是;证明是;原来是

8. be patient with sb 对某人有耐心

9. give out 用完,耗尽,筋疲力尽(不用于被动)

10. run out (指供应品) 用完,耗尽(不用于被动)

11. wear out 用完,耗尽

12. run out of 用完,耗尽(供应品)

三.重要句型

1.It takes a very unusual mind to undertake analysis of the obvious.

分析明显存在的事物需要非凡的头脑

2. 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understood.

生活中没有什么可怕的东西,只需要理解的东西。”

3. There is no doubt that…

4. Readers were pleased and surprised to find that a scientist could write about his work in a way that ordinary people could understand.

读者们感到惊喜的是,科学家竟能够以普通人理解的方式来阐述自己的理论。

5.There did not seem much point in working on my phD--- I did not expect to survive that long.

取得博士学位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意义,我没有期望活那么久。

6.Nor did he let the disease stop him from living the kind of life he had always dreamt of. 他也没有让病魔阻止他过上他一直梦想的生活。

7.To explain what they have seen, they build a theory about the way in which things happen and the causes and effects.

为了解释看到的东西,他们创立理论,来阐述事情如何发生及其前因后果。

8. Scientists, on the other hand, Hawking writes, know that their job is never finished and that even the best theory can turn out to be wrong. 霍金写道,从另一方面讲,科学家知道,他们的工作是永无止境的,即便是最后的理论,都可能被证明是错误的。

9.People laughed at Zhang Heng when he first introduced his seismograph, and it was later that the world recognised his greatness.

张衡刚刚介绍他的地动仪的时候,别人取笑他,直到后来人们才承认他的伟大。

10. Perhap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f we want to make a difference is to find something that we like to do and that we are good at.

我们如果想要有所作为,最重要的也许是从事自己愿意做,且善于做的事情。认识自我就要弄清自己的思路,明白自己的爱好。

11.Everyone has his or her special skills and interests, and only by discovering what we do best can we hope to reach our goals and truly make a difference.

人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和兴趣,只 有发现自己的专长,我们才有希望达到自己的目标而真正有所作为。

12. It is not necessary to be a great scientist to make a difference, but there are things we can learn from the best minds in this world.

要有所作为,不一定非要成为大科学家,但是我们可以从世界上顶尖人物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13. By asking why, how and what if, curious mind find new ideas and solutions

有好奇心的人通过探寻所以然、如何然,设想前因后果,就可以获得新思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篇3:琵琶行(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进一步了解白居易及其作品。了解古典诗歌中序和诗的关系以及歌行体的特点。

2.熟记名句,丰富积累。

体会古典诗歌形象化的表现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朗读能力。

2.体会诗人感情,鉴赏诗歌意境,品味音乐描写艺术。

三、德育渗透目标

1.激发学生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与热爱。

2.领会作者情感里的人性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重点、难点】

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描摹音乐的片段,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里描写音乐的绝唱。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描摹音乐,状无形音乐如在眼前,为学生学习描写音乐提供了最好的借鉴。引导学生体会描摹的妙处,进而领会作者的感情,这是本课的难点与重点。

【解决办法】

1.反复诵读,增强感性认识。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学生活动】

学生重点阅读琵琶音乐声调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抑扬疾徐变化的全过程,领略品评作者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

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认真阅读诗前小序,并与诗对照,把彼此对应的部分找出来,例如序文中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六句(“予出官二年……有迁谪意”)跟诗的第四段对应。由此了解故事的梗概,这对整体感知这首诗是十分必要的,必须切实完成。

二、导入

一位盲人将要离开人世时,对别人说:“我多想看看阳光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啊!”人们请来莫扎特,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一首曲子,盲人流下了眼泪,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盲人带着喜悦满足的神情离开了人世。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老泪纵横,说自己“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共鸣。《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演奏就使一代诗人白居易潸然泪下。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体会琵琶女的高超技艺,欣赏作者化琴声为美妙诗句的非凡本领,探究作者泪湿青衫的原因。

三、诵读

请六位同学依次朗读序文和全诗,每人读一段,并正音;然后放课文磁带(最好是配乐朗读),或者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全诗(如此范读有替代讲解、创造课堂良好氛围、帮助学生记诵等作用)。

可根据实际情况作诵读指导--

诵读这首诗要注意诗中的叙事脉络和诗人的体验。必须化身为诗人,设想自己亲历其事,亲闻其音,亲见其人,这才能深入诗的意境,读得凄楚动人。

1.开头部分:前六句要读出悲凄的气氛。读最后两句,情绪应有变化:“忽闻水上琵琶声”后应作稍长停顿,以示有一个短时间的静听过程,这就是《序》中说的“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下句“主人忘归客不发”应作一顿,表示主客俱已进入音乐境界中,忧伤暂被驱散。

2.关于音乐描写部分:“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3.关于琵琶女自叙身世部分:可按少年欢乐、晚年沦落、当前心境划分层次,每层后宜作一顿。

4.关于诗人倾诉内心部分:“同是”二句点明全诗主旨,宜用叹惋之声,要读得慢些;“我从”以下六句为下文铺垫,可轻读;“其间”以下六句述心情,也要用叹惋之声;“今夜”以下四句表祈请,应读得恳切。

5.结尾部分:开头两句承上叙事,要读得平缓些。中间两句转入抒情,当用低沉声调。最后两句用问答式,问后宜作稍长停顿,然后徐徐作答,这是全诗抒情的高潮。

诵读不单纯是为了记诵,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作为一种鉴赏手段来运用。

四、鉴赏

要点:①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②仔细品味诗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具体内涵。这两条都是诗中的精髓,如能切实完成,就给学生课后继续领悟创造了条件。其余如全篇的结构艺术、景物描写、叙事手法等,可以三言两语带过或略而不讲。实践证明:读诗主要靠学生自行领悟,教师讲得过多,学生抓不住主要的内容或一时消化不了,未必有益。

1.音乐描写

这首诗中的音乐描写十分出色。

诗人非常熟悉真正的演奏家在即将演出时的心态,因而从写琵琶女的调弦动作人手,用“未成曲调先有情”说明她此时已进入乐曲中的境界。然后分两个阶段写她的演奏内容。开始演奏的大概是她根据当时的心绪选定的一支曲子,因为诗人从那“掩抑”的琴声中听出了愁苦和“平生不得志”的诉说。与此同时,诗人又描写了她的演奏姿态,从“低眉信手续续弹”中看到了她技艺的娴熟。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虽是淡淡的几笔,却有引人人胜的魅力。接着写她演奏琵琶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这原是一件难事,但诗人写得很巧妙:他只写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乐段,并运用生动的比喻同时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使读者在想像中亲聆琵琶的美妙乐音和旋律的发展变化。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著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了;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一-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果然,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进”,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得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呜”的热烈而紧张的场面。读了这一段文字,掩卷沉思,会有“余音绕梁”之感!

乐曲的终止也写得很好。“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了琵琶乐曲终止时的特点,跟钢琴曲子最后用主和弦终止全曲一样具有显著的艺术效果,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音乐艺术是听觉艺术,如何用文字把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形象化表达出来,最普遍采用的一种手法是比喻。

(1)诗的第二段连续用了八个比喻描写音乐,请同学重点研读第二段,找出这八个比喻句。

(2)八个比喻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一特征?音乐的旋律有什么变化?

比喻 特征 变化

如急雨 粗重急骤

如私语 轻微委婉 急促--愉悦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鸟语花底 宛转流畅

泉流冰下 阻塞压抑 轻快--停顿

冰泉冷涩 清冷凝滞

银瓶乍破 激越奔涌

爆发--高昂

铁骑突出 高亢雄壮

如裂帛 短促急迫 戛然而止

(3)八个比喻有什么特点?

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飞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比喻是描摹音乐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善用比喻,能使我们领略音乐的无穷魅力。

诗中凭借形象的比喻,使读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越、或低回宛转的应接不暇的乐声,同时也体会出各种不同音色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中的音乐描写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跟白居易精通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历史上曾流传过一个故事。有一次,有人将一幅乐队演奏《霓裳羽衣曲》图拿给白居易看,白居易说这是演奏曲中某个乐句的情形。那人不信,就找一个乐队来试验,当奏到那个乐句时,白居易叫停,再拿图来对照,所有演奏者的姿态及指法都跟图上-样。可见他在本诗所描绘的音乐形象是完全可信的。

2.“同是天涯沦落人”

诗人认为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同”在何处?

这首诗记叙诗人谪居江州时,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一事。诗中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琵琶女的形象,另一个是诗人自己的形象。前者为主,后者为宾。

琵琶女年轻时色艺双绝,名噪教坊,富贵子弟争着向她献宠,生活中充满了欢乐;然而这样的欢乐是以色取悦于人换来的,其中未尝不含着悲苦。待到年长色衰,又值社会发生**,“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而“嫁作商人妇”。“转徙于江湖间”,过着凄清的生活。这个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

写诗人的自我形象,着重表现的是他的“天涯沦落”之恨。诗的开头写秋夜浔阳江头的萧瑟景象和饯别宴上“醉不成欢”的气氛,都暗示了这种心情。琵琶女的演奏不仅道尽了她本人心中的“无限事”,其实也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听了琵琶女的自叙身世,他的“恨”终于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主题。然后尽情地倾诉他“谪居卧病”中凄凉、郁闷的心情,尽管直至诗的最后他没有说出遭贬的原因--这是无须说明的。在封建社会中,直言敢谏的人,其结果只能如此。

诗的结句“江州司马青衫湿”,是对全诗主旨即“同是”二句的形象说明。江州司马之泪,是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同之点:

本是京城女

a.来自京都:

去年辞帝京

誉满京都名艺人

b.出色才能: 同是天涯沦落人

才华横溢大诗人

年长色衰守空船

c.落泊失意:

直言相谏遭贬谪

3.艺术结构

这首诗的结构艺术也很值得欣赏。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围绕着它,诗人将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绘制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三次演奏中,第一次是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她的演奏是诗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演奏什么曲子不知道,但可以断定它的基调是悲凉的,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这“绕船明月江水寒”之际,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二是它确实打动了在“惨将别”中的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其余写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写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都是烘托它的。第二次是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这是诗的主体部分。先用叙事引人,然后浓墨重彩地写她演奏的内容,以证明她技艺的高超。由此自然转入琵琶女自叙身世,完成了这一形象的塑造。而琵琶女的自叙又引起了诗人的强烈共鸣,原来他俩“同是天涯沦落人”。接着诗人便讲起自己的“沦落”,但主要是围绕着音乐讲的,讲心境的低沉,而关于“沦落”的原因,则仅以“辞帝京”“谪居卧病”二语轻轻带过。这显示了诗人的温柔敦厚之风,但我们不难看出,他和琵琶女的“沦落”都是由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第三次仍是明写,但写得简略,只说调子悲凄,与《霓裳》《六幺》不同,之从侧面写听众“掩泣”,更以“江州司马青衫湿”作结,这是用音乐形象及其艺术效果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一句的内涵,鲜明地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第一次(暗写) 诗人送客闻琴

“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

“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写) 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详写)

琵琶女自叙身世

诗人述“迁谪意”

第三次(明写) “感我此言”“却坐促弦”(略写)

“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4.对“江”和“月”的描写

本诗前三段中都有关于“江”和“月”的描写:第一段写诗人及其客人在“茫茫江浸月”的情境中听到了琵琶女的演奏,为之神往;第二段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琵琶女弹完名曲后的外景;第三段以“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目下的孤单、凄凉处境。这些描写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的形象,使读者能具体地想像出她“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的悲惨生活。

五、作业

1.比较李贺《李凭箜篌引》与白居易《琵琶行》音乐描写的不同之处

二者的创作方法不同。《箜篌引》的音乐描写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诗人着重写乐曲的艺术效应,多用夸张手法,也显示了诗人的奇特想像。《琵琶行》的音乐描写则属于现实主义范畴,诗人着重写的是乐曲的艺术境界,多用比喻手法。

2.反复聆听一首自己最喜欢的音乐,借助联想想象,用恰当的比喻描摹音乐,写一篇二百字左右的短文

附:板书设计

琵 比 急雨、私语 珠落玉盘 同是天涯

琶 喻 莺语、咽泉 冰泉冷涩 沦落人

之 独 银瓶乍破 铁骑突出 (点题)

曲 特 裂帛

【附录】

一、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五年后,宪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

下面是有关白居易的一则资料。

白乐天去世,大中(唐宣宗年号)皇帝以诗吊之曰:“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摭言》卷十五)

二、补充注释

1.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一:“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宋赵德操《北窗炙輠(guǒ)》卷上:“凡歌始发声,谓之引……既引矣,其声稍放焉,故谓之行。行者,其声行也。”

2.主人下马客在船--这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一同下马,然后上船。

3.添酒回灯重开宴--回灯,旋转灯芯的装置,使灯芯加长,灯光更亮。按:此时酒宴刚过,杯盘已撤,故云“添酒”。但灯不能撤,可能灯光变得微弱一些,现在琵琶女被邀来相见,自当将灯光拨得亮些。

4.幽咽泉流冰下难--此句历来众说纷纭。“冰下难”,一作“冰下滩”,一作“水下滩”。现将郭在贻《训诂丛稿》中有关的解说摘要介绍如下:

“冰下滩”是对的。首先,“水”是“冰”之误,“泉”也是水,只能说“泉流冰下”,不能说“泉流水下”。再说,上句说“莺语花底”,这句说“泉流冰下”,对应也工整。“滩”是唐代的俗语词,气力尽的意思。敦煌变文中有这种用法,如“鬼神类,万千般,变化如来气力滩”。气力滩即气力尽。由此可知,这句诗的意思是:泉流冰下,鸣声幽咽,仿佛有气无力的样子。

5.“声暂歇”“耳暂明”中的“暂”字--突然的意思。这是古义,《史记》中有这种用法,如“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李将军列传》)。“暂腾而上”,就是突然跳上的意思。在这首诗里,“声暂歇”是写乐声突然停止,跟下文“银瓶乍破”的“乍”字对应,表现乐曲的效果;“耳暂明”,也是突然而明的意思,突出了乐声的非凡效果。

6.凄凄不似向前声--音调凄凉,跟刚才奏的《霓裳羽衣曲》《六幺》不同。向前,以前。

三、几篇诗文中的音乐描写

巧妙地运用比喻,是描写音乐普遍采用的一种手法。这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比喻。

《琵琶行》里写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大弦的嘈嘈和小弦的切切,到底是怎样的音响,读者很难想像。而比之于急雨,比之于私语,比之于大小珍珠坠落在玉盘中敲出的音响,就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两弦的美妙各具特色。诗里还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比喻曲调的流转和凝涩,用“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曲调的高亢雄壮,都把琵琶的声音描写得淋漓尽致。元稹《琵琶歌》里的“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呜咽流莺涩”,李绅《悲善才》里的“秋吹动摇神女佩,月珠敲击水晶盘”,也都是以声喻声的。元诗比白诗为早,白诗“莺语”二句,可能受到元诗的影响,但较元诗为胜。

以声喻声,不在于声音的完全相似,不能过于沾滞。如“莺”在“花底”,“泉”在“冰下”,“瓶”是“银瓶”,“骑”是“铁骑”,“佩”是“神女佩”,“盘”是“水晶盘”等等,有的并不直接关系到音响,却能够令人从中联想到音乐的美妙。

描写音乐,除了较多地运用比喻之外,还运用其他的手法。妙语点睛,也是一种常用的手法。

《琵琶行》写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又写道:“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音乐是用来抒发感情的。奏曲的能手,能够通过演奏表达自己的哀愁或欢乐。听曲的行家,也能够从曲调中领会到奏曲者的情思,受到感染。倘若听曲者和奏曲行有同样的心情,那感受会是很强烈的。白居易真不愧为听曲的行家,于琵琶末成曲调时已经感到弦声饱含感情,于演奏的过程中又听出琵琶女有无限心事,于演奏终结时更听到了弦外之音,听到了于无声处表露的哀愁。“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与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所以感动得青衫泪湿。这里,用比喻已经不够了。诗人就直接出面为乐曲解说。诗人的解说犹如画龙点睛,点到了妙处。只轻轻一点,就揭示出乐曲的无穷含蕴。“未成曲调先有情”“此时无声胜有声”,已经成为千古传诵的妙句。说一句题外话,古人有的责备白居易不该于谪居中夜入离妇之船,认为有违礼法。我们倒认为,白居易能够冲破封建的等级观念,平等地看待一个地位卑贱的琵琶女,将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为娼家女、今为商人妇的遭遇作类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国古代诗人虽有自比美人芳草的传统,但大都比的是纯洁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贵妇,自比妓女是较少见的。

《明湖居听书》中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白妞开始唱的情景,“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也是由作者直接讲出自己的感受,只是就中又使用了比喻罢了。《琵琶行》写音乐,意不在写音乐而在写人,在慨叹琵琶女身世的凄凉和抒发自己的不满。《明湖居听书》只不过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无弦外之音。两者相较。我以为《琵琶行》胜过一筹。

[琵琶行(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4:高中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 能力目标:理解: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数等词语的意义。

3.  德育目标:得、非、或、相、势等多义词的义项,了解使动用法。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不同于纯粹论史的文章,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重点是理解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 能力目标:理解: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数等词语的意义。

3.  德育目标:得、非、或、相、势等多义词的义项,了解使动用法。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及背景,整体把握课文,研习一、二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1. 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在文学上取得显著成就,是经过一番刻苦读书、认真作文的过程的。据他自述,少年时,他不爱学习,到了二十五岁,才开始知道读书。自以为比伙伴们学得好,但后来取古人之文一读,才觉得古人的“出言用意”都跟自己大不相同,于是下决心将过去所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烧毁。然后,将《论语》《孟子》、韩愈的文章取来,终是诵读,读了七八年,才感到古代文章确实写得好。时间一久,读之益精,自己胸中也“害然以明”,但还未敢自出其言。又经过一番努力,胸中之言日益多,甚至不能控制自己,只好将它书写下来。到了这时,落笔为文,才“浑浑乎觉其来之不易矣”。这就是历史上关于苏洵焚稿、勤奋读书、刻苦作文的美谈。

苏洵为文,成就显著。因此博得他同时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著名文学家曾巩的好评。欧阳修指出:苏洵之文“博辩宏伟”。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 三人(三苏)之文章,盛传于世。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                                                          (选自《苏明允哀词》)2.听课文录音,介绍背景,了解写作意图。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几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找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 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3.正音:

赂(lu)  率 (shuai,全都,一概)  暴(pu,暴露)  厥 (jue,他的)

洎 (ji,及、到)  为(wei,治理)国者无使为(wei,被)积威之所劫

二.对课文进行整理把握。

明确:史论--叙述评论历史事实、总结历史教训、讽喻时政

一至三:对历史事实的描写与评论

四至五:对历史的总结与感慨

1.一、二段中重要词句: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互(交互,引申为相伴)丧,率(全,都,一概)赂秦也

盖(副词,表猜测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秦以(相当于“于”,在)攻取之外

较(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这)/实(实际上)百倍

思厥(其)先祖(祖辈)/父(父辈)      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至于(到了……的结局)颠覆,理固(本来)宜(应该)然

此言得(符合)之(上面的道理)

2.研习第一段:

提问: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问: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A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 不赂者以赂者丧。

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背诵第一自然段。

3.研习第二段。

提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明确:A 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B 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问: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4.布置作业:熟读、背诵全文。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三.教学回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 能力目标:理解: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数等词语的意义。

3.  德育目标:得、非、或、相、势等多义词的义项,了解使动用法。

教学重点:研习第三、四、五段,小结课文特色,完成练习。

1. 齐读第三段。

A. 重要词句:

迁灭:古代灭掉一个国家,要迁走该国的传国重器,如武王灭商,迁九鼎于洛邑。迁灭即灭亡。下文的“革灭”,革是除旧,也是灭亡的意思。 义(坚守正义,名作动词用)不赂秦斯用兵之效(功效)也             至丹以荆卿(表示对人的尊称)为计   始速(招致,动词)祸焉        向(先前)使(假使)三国名爱其地   胜负之数(命运),存亡之理(道理)  当(应当)与秦相较(抗衡),或未易量(估量)

B. 提问: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句话。

明确:“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

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提问: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 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2. 研习第四段,齐读。

A. 重要词句

并力西向(进军),则吾恐秦人食之(结构助词,无实义)不得下咽也。  为(治理)国者无(不要)使(让自己)为(被)积威之所劫(胁迫、挟持)哉。

B. 提问: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

明确:上一段末句从消极方面来说,不该用什么策略;这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

以六国灭亡作结,自然引出一般性结论--历史教训

“有如此之势”--承上启下

提问: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

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

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

提问: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齐读、背诵。

3. 研习第五段。

A. 重要词句:

而犹(还)有可(可以)以(凭)不赂而胜之(秦国)之(的)势。

苟(假如)以天下之大,而从(追随)六国破亡之故事,是(这)又在六国下矣。

B. 提问: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4. 小结本文思路。

[板书]

大欲大患

固不在战      强弱

胜负

赂秦力亏       奉之弥繁      不战   韩 魏 楚

破灭之道       侵之愈急      已判

以地事秦

六国破灭                     抱薪救火

非兵不利

战不善                       齐人与嬴    终继迁灭

弊在赂秦     不赂秦者        不助五国    势所不免

以赂者丧        燕谴刺客               齐 燕 赵

(盖失强援       始速祸焉    智力孤危

不能独完)      赵失良将    战败而亡

用武不终

5. 小结课文特点:   借古讽今,切中实弊。

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6、教学回顾:

游褒禅山记

教学目标:

1.读准下列字词,掌握它们的写法: 褒禅 窈然 仆 碑 怠 胜 相 观

2.学习本文将情/景/理浑然融合的写法;

3.学习本文以事明理的写法及作者的观点和主张.

教学重点:掌握以下实词和虚词:

1. 一词多义----观  得  其  然           文言实词    者 夫 盖

2.学习体会本文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恰当结合的写法

教学课时:2教时

第 一 教 时

教学目标: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

2.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的重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教学重点:背诵一、二自然段

一.导入新课:请生回忆初中学习过的一些文言文, 说说有哪些`记'文,这 些`记'文有什么特点. 初中学习过的游记文章有: 核舟记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记'是一种文体, 可以记叙, 也可以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我们曾学习过一篇王安石的文章<伤仲永>, 你都了解些哪些?

王安石(1021--1086) ,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人.神宗时,曾推行变法,后因保守派

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

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

集><临时川集携带遗等.

2.<游>文是王安石矢职回家时,浏览此山后所记.

二.熟悉课文

1.请生朗读课文,尽量做到声音宏亮,句子流利.

2.读准下列字音:

褒 庐 谬 窈 怠 惑 相 胜 圭 父

3.再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各段内容.

4.从表达方式考虑,课文共五段,各段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第一段叙述,介绍褒禅山的有关情况;第二段叙述,记写游山情

况;第三/四段议论,第五段补记游山的有尖情况.

三.学习第一、二段.

1.根据课文注释及课下预习,翻译第一段.

2.重点词语及句式

⑴ 实词: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下--舍,读社,筑舍定居,名词用如动词.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⑵虚词

盖音谬也--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的意思

盖余所至--发语词,也含有大概之意.

⑶句式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式判断句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概音谬也--同上.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始舍于其址,即,始于其址舍,介宾

短语后置.

四.作业   熟读全文,翻译全文,背会前二段.

五、教学回顾:

第 二 教 时

教学目标: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

2.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的重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教学重点:多种表达方式的恰当运用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一.检查复习

1.默写生字词;

2.请生背诵1-2段.

二.重点研读第三段

1.请生翻译本段.

2.掌握下列文言知识:

⑴ 字词   于时--在这里是文意上的承前启后,可译作"对于这件事".

⑵ 句式

古之人观于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

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

3.讨论:

在这一段里,作者一开始就指出古人浏览观赏,"往往有得",

其"有得"的原因是什么呢?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作者引出古人观赏有得的目的是什么呢?   借托古人引出自己的观点.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象古人那样探究思考的广泛而深入呢?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发挥的?

讨论归纳: 从五方面阐述:

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嘏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突出"志"的重要性;

⑵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吃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说明"力 "的重要性;

⑶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说明"物"的重要性;

⑷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在己为有悔--物、力都足以至 而未至,肢有"悔";只有"尽吾志也,可以无悔也"--强调"尽吾志"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议论,说明要"求思之深而无不在",要有--志、力 、物;但一切事物都可能存在其不足之处,当力和物难求时,只有" 尽吾志",才能做到"无悔"、无"可讥".

4.第四段,作者从仆碑发生联想,指出对待传闻应该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

三.总结全文

1.请生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本文主题思想.

作者记叙游览褒禅山,抒发秘书的感想: 无论治学处事,都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才能无讥无悔,也应该有深思慎取的态度.从今天来看,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

四.讨论完成书后练习二,掌握"其'的用法及特点.

关于"其"的几种用法:

"其"的用法主要有两种:作代词和语气助词.具体用法如下:

1.用作代词:

(1) 代第三人称: 可译作 “他的” “他” “他们” “它” .例: 安求其能千也?<马说>

(2) 作物主代词, 表领属关系,可译作 “他(它)的” “他(它)们 的” .例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 又作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作"这""这些";远指,可译作"那""那些".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4) 用在数词之前,表示"其中的"意思.例:蜀之鄙有二僧 ,其一贫,其一富.

2.用作副词.

(1) 表示推测、估计,可译作"大概""或许".例:圣人之 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 表示诘问,可译为"难道""怎么".

(3) 表示祈使,可译作"一定".例: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4) 表示未来,可译作"将""将要".例:以残年余力,曾 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用作助词,表示加强语气.

五.讨论完成练习三,学习掌握"观、名、文、求"等实词的用法.

六.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五.

2.完成同步练习各题.

七、教学回顾:

伶官传序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习运用叙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 能力目标:学习盛、兴、亡等词语的意义。

3.  德育目标:理解叙议结合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不同于纯粹论史的文章,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重点是理解它的政论目的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⒉介绍“序”

三、整体感知

⒈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思考:①概括庄宗一生的主要经历。

②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四、具体分析

㈠中心论点

⒈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923年,926年,参看注释,概括庄宗一生的主要经历。

明确: ①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

②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③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

④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⒉庄宗灭敌立国,用了15年时间;由盛而衰,只有短短的3年。这一盛一衰的关键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探讨:  ①为什么用反问句提出中心论点?

明确:强调 “人事”(政治上的得失)的作用。

②运用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明确:例证法――后唐庄宗

“得天下”之“盛”→天下豪杰莫能争

对比论证﹤“失天下”之“衰”→身死国灭天下笑

㈡具体论证

⑴ 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而“衰”又是什么原因?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    “盛”--“忧劳可以兴国”“衰”--“逸豫可以亡身”

⑵析“得天下”

a、  课文是如何表现他“得天下”之“盛”的?描述他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雄武。

明确:                      “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忧劳可以兴国”﹤“系燕父子以组”

“函梁君臣之首”

b、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

明确: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c、小结  庄宗不忘世仇,重任在肩,兢兢业业,负矢前行,终得天下,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⑶析“失天下”  a、  庄宗“好俳优”,一些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致使“群臣愤激,莫敢出气,或反相附托,以希恩幸,四方藩镇,贿赂交行”,最后终于众叛亲离,不可收拾。课文怎样写其“失天下”之“衰”的?想象庄宗君臣凄然相向、泣下沾襟的悲惨情景。

明确:                      “仓皇东出”

“逸豫可以亡身”﹤“士卒离散”

“泣下沾襟”

b、小结   庄宗接受遗命,矢志复仇,终如愿以偿,大功告成,便一改初衷,宠幸伶人,以致政纲倾颓,身死国灭。这一“盛”一“衰”、大起大落命运,再次突出“人事”的作用。评曰:“叙唐庄宗处,倏而英俊,倏而衰飒。凭吊唏飒,虽尺幅短章,有萦回无尽之意。”

㈢结论

本来行文到第二部分,论点已得到证明,似乎应结束了,可作者为什么还写第四段?

明确:引出教训,借古讽今

①作者强调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局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声色犬马,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②含蓄批评朝政,讽谏北宋当权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五、课文小结

本文脉络清晰,首尾呼应,结构紧凑;叙事生动形象,精警有力;抒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明茅坤《唐宋八十家文抄》卷七十一评:“这等文章,千年绝唱。”清沈德潜《唐宋八大家读本》卷十四评:“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第一篇文字。”

六、教学回顾:

石钟山记|

教学目标 :

1、了解苏轼其人

2、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翻译全文。

3、学习作者不轻信前人学说,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强调时间、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

教学重点: 1、了解与苏轼相关的文学常识。

2、读准句读。 翻译全文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了解苏轼其人

2、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翻译全文。

教学要点:1、了解苏轼其人 2、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读一篇苏轼的游记散文--《石钟山记》。(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家和写作背景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文豪级的作家,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苏轼其人。

1、苏轼简介:(阅读《创新课时训练》①第143页的内容,边读边完成如下摘记:①苏轼的基本资料;②苏轼文学成就的具体表现。读完进行交流、明确)

①基本资料: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有《苏东坡集》和《东坡乐府》传世。

②文学成就:散文--“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又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诗歌--开宋代诗歌新风,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豪放词派创始人,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北宋“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一。

2、写作背景:

本文是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移任汝州团练副使时,送他的长子苏迈赴任经过九江湖口,游览石钟山后写的一篇游记。

三、指导学生自读课文(一读)

1、提出要求:

⑴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遇到疑问可同座交流、讨论。

⑵轻声朗读课文,注意句内停顿。

2、齐声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及时正音、指导句内停顿。

下列句中的停顿必须注意:

⑴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⑵然/是说也

⑶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⑷舟回/至两山间

四、再读课文(二读)

1、提出要求:

⑴结合“课文思路剖析”②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⑵轻声朗读课文,读准句内停顿,争取读出语气。

2、齐声朗读课文。检查再读效果,及时指出缺点。

3、讨论问题,检查学生理解课文大意的情况。

⑴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⑵谁在探究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时候,犯了臆断的错误?(李渤)

⑶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嘲笑)

⑷对郦道元是什么态度?(惋惜)

⑸作者对于自己找到了石钟山得名由来有何感触?(得意、骄傲)从何处可以看出他的得意与骄傲?(“笑谓迈曰”、“而笑李渤之陋也”中的两“笑”)

⑹他为什么有这种得意与骄傲?(1、众人皆错我独对 2、“终士大夫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我独于月夜绝壁之下探寻原因。)

五、齐声朗读课文。(三读)

六、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

熟读课文1、2两段,试着进行翻译,标注出有疑难的地方。

七、教学回顾:

[高中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5:药说课稿(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小说。本单元是小说单元,着重培养学生欣赏现当代小说的能力,欣赏的重点是小说的主题、结构和人物性格及描写技巧。

鲁迅小说以扶植国民、疗救中华为目的,在上个世纪的烟火中完美地体现了政治和艺术的结合,因此要把握它们的主题就不得不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家的创作意图,并从感受小说的艺术形象出发进行具体的分析。落实到《药》这篇小说,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一是主题的深刻性。辛亥革命的志士被杀,他的血却成了愚昧国民用来医治痨病的药引;二是双线结构中的人物塑造。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华老栓盲目迷信人血馒头的愚昧,透过血淋淋的馒头我们看到的是在看客围观中的革命志士的无辜被害。

二、教学方向

据此,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在于探讨小说主题的深刻性。而要理解小说主题的深刻性,既要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又要联系作者的创作的意图,还要结合双线情节中人物的比照描写。

三、教法和学法指导

学生合作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适当点拨,指导总结;

四、教学过程

因此,安排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如下:

(一)朗读

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内获得对小说的感性认识。

(二)领会主题

这一阶段只是在学生感性认识上的初步鉴赏。

我想,任何原始的、最初的状态可能比较粗糙比较稚嫩但却是最新鲜最珍贵的思维火花,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的开始。

可以设计成这样的提问:

“阅读完这篇课文大家觉得是悲剧还是喜剧?”明确:“悲剧。”

“那么悲剧的‘悲’体现在哪儿呢?”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以人物为立足点按照不同人物就有不同主题说大胆地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见解。比方:

“表现了华氏夫妇对儿子的爱,尽管可能是错爱”;

“表现茶客们的冷漠,不仅不对夏瑜的死表示同情反而认为他宣传革命是‘发了疯了’”;

“反映了夏瑜的善良和迂腐,竟劝起牢头阿义‘造反’”;

“表现了康大叔的野蛮凶残,见钱眼开,发死人财”;

……

通过这种开放的自由的讨论发言,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地发挥。

(三)教师总结。提供背景,启发学生通过课题《药》理解文章主题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出示本文的背景:

1、本文写于194月25日,同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上,后收入《呐喊》文集中。

2、它是以19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的。

提问:那么这在课文中有反映吗?

生答:有,夏瑜就是秋瑾的化身。

学生虽然已有所认识但可能对这两者的联系还不是很明了,因而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适当提示:“夏”和“秋”都是季节名词;“瑜”和“瑾”都是美玉。鲁迅这样安排不能不说没有用意。

3、辛亥革命之前之后,资产阶级进行了无数次的武装革命,但是由于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使广大民众在思想上麻木、愚昧、不觉醒,民主革命得不到响应,革命总是陷于失败。在这样黑沉沉的暗夜中,鲁迅“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呐喊自序》。秋瑾烈士的被害,鲁迅更感到“提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必要,鲁迅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创作了《药》。

总结:好,现在让我们来看到底鲁迅先生要通过《药》来反映什么问题呢?同学们来看这个标题:药

设计提问:“药”是什么?这个“药”和谁有最直接的关系?

生答:“药”就是人血馒头。华小栓。

教师点拨:不错。但是华小栓只是个被动的角色,他的意志是由一家之主华老栓决定的,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药”首先和华老栓华家有关。同学们再想想,这个人血馒头其实就是谁的化身呢?

生答:夏瑜。

教师:很好。这样“药”这个题目就和两个家庭联系起来了。华家和夏家。华老栓一心想治好小栓的痨病(肺结核),不惜掏出家底给小栓买来人血馒头,结果却治死了儿子(语速放慢,示意学生在课本上找出相关的描述)--在这个事件中,确实表现了华氏父母对儿子的亲子之爱,但是让我们震撼的仅仅是这个么?

指名持此观点的学生答:“好像不是。小栓的死更让我觉得震惊。而且我想如果早去看医生也许有得救。是他们的父母不懂,愚昧无知才导致了儿子的死亡。”

教师:请坐。答得非常好。这个“药”就是华家的不幸。我们再来看夏家这一支。夏瑜作为一个资产阶级革命者为革命也就是为民众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而他的鲜血却被革命救治的对象华老栓他们给吃了。这也是夏瑜的不幸。那么华家的不幸和夏家的不幸就是--

生齐答:华夏的不幸!

教师:华夏就是中国,华夏的不幸就是中国的不幸!那么,我开头的问题“这个悲剧”到底是谁的悲剧就应该昭然若揭了。

生齐答:中国的悲剧!

以上是我对主题进行的相关引导。接下去是对主题的书面总结,由学生回答和我的板书集体完成。

华家不幸:群众的愚昧无知、冷漠

夏家不幸:革命者不被理解的孤独和悲哀

(可以提问:这些悲哀仅仅是他们个体的行为吗?下节课我们将就这个问题再做讨论)

(四)布置作业:

1、以课文中的主要人物为原型写一篇人物漫画

2、阅读鲁迅相关小说,如《阿Q正传》

(五)板书设计

华家不幸:群众愚昧无知、冷漠

夏家不幸:革命者的悲哀

五、结束语

接下去两节课将学习小说情节、感受人物形象。需要注意的是,鲁迅作品中一贯出现的“看客”的形象,将由此带领学生去品味鲁迅作品批判国民劣根性的主题和鲁迅作品的民族性。

好,我的课就说到这儿了。

敬请指正!

谢谢

[药说课稿(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6:《陈情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生自学与课堂点拨,积累文言词语。

1.重要实词:

险衅 夺 鲜 祚 吊 婴 察 除 听

2.常见虚词:

以 见

3.通假字:闵 零丁 蓐

4.古今异义:不行 至于 成立 秀才 奔驰 告诉  区区 辛苦

5.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外 内 上报 日(日新月异)犬马

使动用法:臣具以表闻;谨拜表以闻 保卒余年

形容词作动词:猥以微贱

6.特殊句式 :被动句、判断句

(二)通过梳理全文及段落层次,体会文章结构的严密周全。

(三)通过听读、朗读,体会作者对祖母的拳拳之情,通过延伸思考,引发学生对生活中的孝的思考。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结构的严密周全。

情理交融的陈情技巧

感受亲情的感人力量。

教学难点:结合背景,透过文字,体会李密的复杂情感。

课时设计:三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预习任务:自读,解决字音,对文章有整体的把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教师介绍了解文学常识,即文体、作者、创作背景等内容。

2.通过听、读,能有理解有感情地读课文。

3.通过推测、参照课下注释及教师点拨掌握基础知识。

一、整体把握

文体学习。

1.复习“辞”与“序”两种文体。

2.引入另外一种文体--“表”,作简要介绍。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用于臣下向君主陈情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文心雕龙之“章表”篇:章以谢恩,奏以弹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我们曾经学习过一篇表文--《出师表》,古人言,“忠则出师,孝则陈情”。通过出师表,我们知道了诸葛孔明为了报先帝刘备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赤胆忠心,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千百年来写孝的至情至性第一文《陈情表》,感悟李密的拳拳赤子孝心。

历代学者对《陈情表》的评价:

《古文观止》评论说:“历叙情事, 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至性之言,自尔悱动人。”

苏轼:“读《陈情表》不落泪者,其人必不孝。”

宋代李格:“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

写尽慈孝, 使人读之欲涕

今天我们来一起走入这篇表文,看它到底蕴含着怎么的感人力量。

知人论世

1.“陈情表”是哪个臣子向哪朝君主上的表呢?我们来了解一下上表人与览表人的情况。

作者介绍: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县“忠孝之邦”)人。幼年父死母嫁,由祖母养育成人。曾仕蜀汉,蜀亡后,对晋王朝四招四拒。

教师补充资料: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jiào。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

李密师出名门,年少时曾随名儒孟孝琚读经,尤其对《左传》颇有研究,后又师事西蜀大儒谯周,而且谯周的学生把他和子游、子夏并列。其次,李密颇有才干,在蜀汉做了三年尚书郎后,被怀帝刘禅推荐给大将军姜维任主簿,处理军机要务;后多次出使吴国,以其渊博的学识、雄辩的口才和人格魅力说动孙权,消除弥隔,再次结成联合抗魏的统一战线。蜀吴联盟有效遏制了曹操雄霸三国的野心,一度保持三国鼎立的局面。

晋武帝介绍:(可由学生说出)

司马昭灭蜀,不久中风而死,东吴盘踞江东。司马炎废魏称帝,即晋武帝。其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为笼络人心,所以对蜀汉旧臣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就职。拒绝朝廷征召,会有眷恋旧朝,自矜名节之嫌。

“建安七子”稍晚的“竹林七贤”例举阮籍、向秀等人例子。

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 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

嵇康文章颇负盛名。后因与山涛志趣不同,山涛将去官,举以自代,遂作书与涛绝交说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与山巨源绝交书》),公开表明了自己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又因与钟会有隙,被谮于大将军司马昭,年四十遭杀害。

“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和向秀二人,交谊很厚.嵇康因不服晋王司马昭独揽朝政,被诬陷杀害.向秀在嵇康被惨杀后,在统治者的高压下勉强出任官职.

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钟会是司马氏的心腹,曾多次探问阮籍对时事的看法,阮籍都用酣醉的办法获免。司马昭本人也曾数次同他谈话,试探他的政见,他总是以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来应付过去,使司马昭不得不说“阮嗣宗至慎“。司马昭还想与阮籍联姻,籍竟大醉60天,使事情无法进行。

读15分钟 4分/

听录音,说说李密的表文大概说了什么内容。

生回答,师不置可否。

再听(师范读)

课文里究竟写了什么呢?我们看投影上的课文,边看边再听一遍朗读。注意课文里每个字的读音。

总结:说了祖母躬亲抚养自己长大历尽艰难,现在祖母年迈多病,不忍废离。圣朝恩宠,感激涕零,但祖母病重,难以奉诏赴任。请求先尽孝后尽忠。

3.默读 --处理字词

1.把1-2段不理解的字词、不明白的句子写到练习本上。

2.把1-2段不理解的字词、不明白的句子写到练习本上。

3.先用邢老师讲到的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再打开书借助注释。还不理解的提出来。

4.标出重点词句,以问答的方式点拨巩固。

第一段:以 见 夺 躬 不行 零丁 成立 鲜 祚 外 内 僮 孑 吊 蓐

第二段:

字音:洗马

古今异义:秀才 郎中 星火 告诉 奔驰

常考虚词:以(臣以供养无主 猥以微贱 臣具以表闻)--链接《归去来兮辞》相关知识

既自以心为形役 介,使,让

舟遥遥以轻飏  连,修饰

农人告余以春及 介,把

引壶觞以自酌 连 ,表承接

词类活用:孝廉 上报 微贱 具以表闻

第三段: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以:凭借)

但以刘日薄西山( 以:因为)

无以至今日 (无以:没有……的办法)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是以:因此 以:因为)

薄:迫近。(义薄云天)

区区:古义:拳拳,形容感情恳切。今义:小;少。形容微不足道。

注意“盘桓”与《归去来兮辞》中“盘桓”的不同。

第四段: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指示代词,这样。)

辛苦:古义,辛酸悲苦。

所见明知:表被动。

庶刘侥幸:副词,表示可能或期望。

保卒余年:使动,使保全。

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

以闻:使动,使之闻。

胜:读一声。解释?

封建国君掌有生杀大权,何况晋武帝生性残暴,阴险多疑,作为故国旧臣的李密屡次拒绝朝廷的征召,晋武帝已有不悦。表中言辞稍有不慎,就会被试为眷恋故国,别有他图,不仅达不到陈情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我们可以想象,李密执笔之时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纸《陈情表》干系着李密的身家性命,李密双眉紧蹙,思考着如何得体而有力度地陈述自己的实情与真情,这篇表文送出去只许成功不许失败。那么他这篇表到底写得怎么样呢?我们默读一遍,在自己心里给他打个分,注意字词。

(五)齐读课文,抓内容,梳理陈情的思路。(理解创作意图,文章主旨)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体会陈情技巧,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获得信任。

体会情感:血浓于水诉亲情,急于星火表忠心。

二、精读课文,抓住作者陈情的技巧,体会字里行间的真情。

(一)研读第一段,了解李密的悲苦身世,感受祖孙情深。

指定读,提示语调低沉,读出凄楚悲凉之情,赢得晋武帝的同情。

该段的总纲是什么?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这句话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幼年时期的悲惨遭遇和祖母疾病缠身的困境,落笔酸楚,奠定了文章悲凉的基调。)

作者诉说了自己哪些悲惨的遭遇?--通过不幸更能突显祖孙二人相依为命,不可废离。

四大闵凶:

(1)父死母嫁。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2)幼弱孤苦。--为何强调自己年少体弱?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3)门衰祚薄,茕茕孑立。--为何强调门衰祚薄?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4)祖母刘氏,年迈多病。--为何强调祖母常年患病?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密的少多疾病,刘的夙婴疾病,以及无近亲相助,使得刘的躬亲抚养更显艰难,刘的养育之恩更显深厚,而刘此时能依靠的也只有密一人而已。

四个闵凶的安排是是时间顺序又符合逻辑。

前两个“闵凶” , 突出了祖母刘的养育之恩,后两个“闵凶” , 则强调了祖母刘需要自己侍奉。前者即下文的“ 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后者即下文的“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

4.作者为何在开头一段中大肆渲染自己悲惨的身世?为何突出自己门衰祚薄、孤苦伶仃的情形?

在此段中,李密通过叙述自己悲惨的身世博得了晋武帝的些许同情,《触龙说赵太后》《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

同时暗示,臣必须尽孝以报刘养育之恩,刘只能由臣来侍奉,无人可以取代。两层意思因果关联。这一段作者虽然没有直接揭旨, 但把臣与祖母的相互依赖关系写全写足, 为下文揭旨作了坚实的铺垫和有力的蓄势。

5.依据结构图齐读一遍。

一味的诉苦稍稍触动了晋武帝的内容,但是,现在是提出请求的时候吗?这同情足以让晋武帝答应自己的请求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李密不与新朝合作的托辞,李密将会怎样提出自己的要求呢?我们继续赏读第二自然段。

(二)研读第二段,了解作者是如何表现自己的两难处地的。

指定读,要求读出焦急不安、诚惶诚恐的心情,让晋武帝体恤自己两难处地。

简述作者在此表达了几层意思?试着概括。

前一层写朝廷屡次征召及感恩之情。(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后一层写郡县催逼,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矛盾冲突:尽忠不能, 尽孝不成。

虽是进退维谷,但是字里行间,李密倾向还是十分明确的,说说认识。如果没有外界的施压,李密会作何选择?(揣摩作者复杂情感)

4.作者为何在第二段一再申明自己沐浴皇恩,进退狼狈?

作者为了申明,自己是知恩感恩的,目的在于消除晋武帝的疑虑和恼怒。君不见,因为李密几次三番辞不赴命,辞不就职,朝廷已经有点不耐烦了,“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李密的潜台词很明白,我并不是不知感恩的狂妄之徒,您的每一点恩惠我都记在心里,但是我没有办法:“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进亦难,退亦难,实在无可奈何。李密言辞恳切,大胆暴露心迹,使人觉得他真的是在推心置腹。借此消除朝廷对自己不奉诏的恼怒和猜疑,求得理解。

参照结构图,齐读第二段。

摆出自己的两难处地,览表之人或许也能设身处地,并且双眉紧锁,转念一想,虽然百善孝为先,但是,以儒家思想而言,忠君应该是大于孝亲的,你李密是个儒学家,不能不知道这点吧?所以,这时候不适合提出要求。那么接下来又该怎么办呢?如何让晋武帝认为孝亲重于尽忠,或者孝亲就等同于尽忠呢?我们课下自己读一读第三段,看看李密是如何机敏地解决这个问题的。

第三课时

(三)研读第三段,体悟陈情艺术。

指定读,要求情真意切,使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及孝心。

提醒学生关注“且”“但”两个词语,概括该段表达的三层意思。

抓住“以孝治天下”的国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尽孝实乃尽忠。

(2)针对晋武帝的猜忌,自陈心迹,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对新朝的器重感恩戴德。

(3)祖母病重,与祖母更相为命,不能废远。

诵读经典语句,体会拳拳亲情。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以将沉西山的落日写祖母苍老多病、奄奄一息的形象,读者脑中自然会显现日落西山的悲凉之景与两鬓苍苍、卧病在床急需孙儿供养的孤弱老人,不免心生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母孙二人的相依为命,上慈下孝,感人肺腑。

表文进行到第三段,接近尾声了,李密向晋武帝诉说了自己身世的悲苦,说了欲孝不能,欲忠不成的处境,向皇帝表明了自己不矜名节的心志,接下来是不是为尽孝不能尽忠了呢?如果他直接提出“愿乞终养”的请求,晋武帝会有别的想法吗?会答应他的请求吗?我们在课下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段,看看李密是怎么提出自己的请求的。

李密先是悲情诉说自己的身世,意在表明祖母对自己有躬亲养育之情;随后交代圣朝屡次征召的情形,自己处于两难境地;继而拿出晋国孝治天下的国策,并声明自己并非眷恋故国,只是不能废远。读到第三自然段,读者以为,或者晋武帝以为,李密要亮牌了,他必定是弃忠尽孝了。如果你是晋武帝,你会有什么想法?能不能同意李密的弃忠尽孝的请求呢?

若是所有官员都以尽孝为由不在朝尽忠,又有何忠可言呢?

李密很聪明,他给了晋武帝一个台阶,实现了自己的忠孝两全。我们来一起读读第四段。

(四)研读第四段。

齐读。要求情真意切,读出恳求晋武帝答应自己要求的心情。

文章的结尾至关重要,李密必须把握住这最后的机会,明确请求,势必要得到晋武帝的许可。他摆出了关键的三点,概括一下是哪三点?

先尽孝后尽忠,尽孝短尽忠长。--既维护“以孝治天下”的大义,又不违效命晋朝的诏令。

对天起誓,所述句句属实。--为尽孝而无别图。

听臣微志,生死以报。--举手之惠,一世相报。

“愿乞”、“矜悯”、“愚诚”等词语表达了李密对晋武帝无以言表的忠心;“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仅拜表以闻”,似犬似马,忠恳之情达到极致,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4.参照结构图,全班齐读第四段。

三、《华阳国志》有载: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陈情表》为何能够使阴险多疑的晋武帝收回诏命,且对李密大为赞赏?仅就文章而言,《陈情表》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内容与形式

内容:所表达的感情,句句发自肺腑,诚挚恳切,深沉哀婉,动人心弦,使人产生共鸣。

第一段:回顾脉络,祖母对李密有养育之情(板书“养育之情”),而且,李密少多疾病,刘夙婴疾病,老祖母抚育弱孙,更兼无亲友帮扶,刘抚养密的艰难可想而知,所以祖母对“我”的恩深似海。所以,“我”理当乌鸦反哺,使其终养。(板书:反哺之情)

作者为何在开头一段中大肆渲染自己悲惨的身世?为何突出自己孤苦伶仃,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形?

博取同情,《触龙说赵太后》《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

作者在第三段中点出“圣朝以孝治天下”的目的何在?为什么自曝自己曾为蜀国故吏的污点?

作者为何在第四段絮絮叨叨地拿自己与祖母的年龄做对比?

形式

结构:是层层相因,步步深入,前呼后应

语言:在语言表达上,叙事语言极其精炼。多用四字短句,掺杂长句,读起来抑扬顿挫,情调悲凉,正适合表达急切哀婉的感情。例如:“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又多用对偶句、排比句,加强悲哀的气势,感人至深,如:“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六、迁移。

祖母与李密,一个是夙婴疾病的老人,一个是体弱多病的小儿,祖母在抚养李密的过程中历尽艰辛。密深感祖母养育之恩,侍奉汤药不曾废离,朝廷封官不愿废远。一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打动了历代多少人的心弦!

司马迁说:“父母者,人之本也。”我们不妨环顾一下自己身边的亲人,说说他们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艰辛,说说在生活中你又是如何回报他们的?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郎朝霞

[《陈情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篇7:高考复习--人教高二Unit1--unit3(人教版高二英语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1 undertake vt.-took, -taken, -taking

担任(职务);着手(工作)保证; 从事,

断言(that)

(常与to+ inf连用)答应;同意

I undertook to teach the children English.我答应教孩子们英语。

undertake a post担任一个职位

undertake experiment and calculations从事实验和计算

The lawyer undertook the case without a fee.这律师免费承办那个案件。

I can't undertake that you will make a profit.我不能担保你会获利。

He undertook to be here at five.他答应五点钟到这里来。

Undertaker n.承担人, 承办人; 企业家

2 curious adj.好奇的;有求知欲的

It is good to be curious about the world around you.对你周围的世界感到新奇是件好事。

be curious about sth.对(某事物)感到好奇

be curious to (do)很想(做); 渴望(做)

(be) curious to say说来稀奇

3 debate vt., vi.debated, debating讨论,争论

The government is debating the education laws.政府正在就教育法进行辩论。

考虑;思考

He was debating whether to go for a walk or to visit a friend.他在考虑去散步或者去访友。

n.讨论,辩论; 讨论会,辩论会

a debate about the punishment for criminals关于如何惩治罪犯的争论

Who open the debate?谁先发言?

beyond debate无疑义, 无可争辩

debate upon讨论(问题)

open the debate在辩论时首先发言

argue debate都含“辩论”的意思。

argue 着重“说理”、“论证”和“企图说服”, 如:

I argued with her for a long time, but she refused to listen to reason.

我和她辩论了好久, 但她还是不听。

debate 着重“双方各述己见”, 内含“交锋”的意思, 如:

We have been debating about the issue.我们一直在就这个问题进行辩论。

4 seek vt., vi.sought, seeking

(常与for, after连用)搜寻,寻找,寻觅

seek fame求名

seek help求助

We sought an answer to the question, but couldn't find one.

我们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可是没能找到。

After seeking out the rude assistant she asked for the same dress.

”她认出那个粗鲁无礼的售货员之后,要他拿那同一件衣服看看。“

请 求,要求

I will seek my doctor's advice.我将请教医生的意见。

尝试;试图;企图

He sought to make peace.他企图讲和。

seek after [for]寻求, 探索; 追求; 寻找

seek out找出, 搜出; 挑出

seek through找遍

5 observe:可用作动词(vi.&vt.),主要义项有:观察;监视;认识;注意到;遵守;庆祝;说;评论。作及物动词时,主要搭配形式为:(1)+名词;

Eg. An astronomer observes the stars. 天文学家观察星辰。

(2)+从句;Eg. Please observe how I do this. 请注意看我是怎么做的。

(3)+不定式、分词的复合宾语。

Eg. I observed him enter the bank.我看到他进入了那家银行。

(被动式要用不定式:He was observed to enter the bank.)

I observed a stranger entering the house.我看到一个陌生人进入该屋。

注意:observe后跟不带to的不定式作宾补,但把此结构变为被动语态时要跟带to的不定式。

6 patient n.病人, 患者 adj.忍耐的, 耐心的

I know your leg hurts, just be patient until the doctor arrives.

我知道你的腿伤了,耐心点等医生来。

The doctor visited his patients in hospital.医生在医院里看视他的病人。

be patient with sb.对某人有耐心

patient of容忍; 忍耐

7 work on对...起作用, 对...有影响;使人信服, 说服;从事于, 致力于

work at从事, 致力于, 钻研

work off除去;解除to work off one's debt靠工作还清债务

work out作出, 设计出, 制作出;算出, 得出...答案to work out a sum算出总数

带来好结果;有预期的结果Things will work themselves out.事情会有好结果的。

运动;锻炼to work out daily with sparring partner每天和拳击陪练员练习

8 engage vt., vi.雇;聘; (预)定(房间、座位等)

engage a new secretary聘请新秘书

This seat is engaged.此座已定出。

We engage him as technical adviser.我们聘请他担任技术顾问。

[常用被动语态]从事, 着手, 忙于(in)

约束; 约定; 使订婚, 与…订婚(to)

be engaged in正做着, 正忙着

be engaged to同...订婚

9 difference n.不同;差别;差异

Young people must be taught to lear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ood and evil.

必须教导年青人学会区分善与恶。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living in a big city and living in the country.

生活在大城市与生活在乡村有许多不同之处。

make a difference有很大差别, 有很大 不同;有很大的关系[影响]

make a great difference有很大差别, 有很大 不同;有很大的关系[影响]

make a great deal of difference有很大差别, 有很大 不同;有很大的关系[影响]

make a difference between区别对待

make some difference to对...有些关系

make no difference to对...没有关系

make all the difference关系重大, 大不相同

10 rather adv.[常与would或had连用]宁愿, 宁可

稍微; 相当;

[可与or连用]更确切, 更恰当; 更接近

相反地, 倒不如说 ... 更... ;

[口] 当然, 确实如此

[与连词 than 配合使用]与其...不如...; 宁可... 也不...

rather too稍微...一点(rather还可和比较级与too连用,但fairly不可)

Which would you rather have, tea or coffee?你喜欢喝茶; 还是咖啡?

He was rather tired.他有些疲倦了。

He went home very late last night, or rather, in the early hours this morning.

他是昨天深夜回家的, 或者更确切地说, 是今天凌晨。

Do you know her ? R-.你认识她吗? 当然。

She was no better, but rather grew worse.她的病情不但没好转, 反而恶化了。

He resigned rather than take part in such a dishonest transaction .

他宁愿辞职也不愿意参加这样一种欺骗的交易。

Unit two

1 face to face(常与with连用)面对面地

”They've often talked to each other on the telephone, but they've never met each other face to face.“”他们常常互相通电话,但从来没有见过面。“

in the face of不顾;面对,在…前面

in sb.'s face正对着某人; 当着某人的面

He succeeded in the face of great difficulties.尽管有巨大的困难,但他成功了。

We are powerless in the face of such forces.面对这样的势力,我们无能为力。

on the face of it从表面上来看

On the face of it, the document seemed genuine.从表面看,这文件像是真的

v朝, 临, 面向;面对; 应付

face up to大胆面向:

be faced with…;面对

She must face upto the fact that she is no longer young.她必须正视她已不再年轻这一事实。

face a fact面对事实

The window faces the sea.窗户对着海。

2 inform v.(~ of/about) 通知, 告诉, 获悉, 告知

The headmistress informed us that the school would be closed for one day next week.

女校长告诉我们下星期学校将停一天课。

The sales manager asked his men to inform him of everything concerning the sales in time.

销售部经理让他手下的人把关于销售量的情况及时报告他。

Inform vi.告发, 告密(against, on)

be well informed about sth.

精通某事; 对某事消息灵通

be informed of听说; 接到...的通知

keep ... informed随时向...报告情况

inform against sb.告发某人, 检举某人

3 relate vt., vi.讲;叙述

I related my adventure to my family.我向家人讲述了我的奇遇。

To him we related our troubles, asking his advice.我们向他讲述了我们的困难,请他指导。

(常与to, with连用)把…联系起来

I can't relate what he does with [to]what he says.我没法把他做的和说的联系起来。

They are related to each other.他们彼此之间有亲戚关系。

vi.有关,涉及[(+to)]I don't know to what this relates.我不知道这与什么有关。

符合[(+with)]Your statement does not relate well with the facts.

你的说法与事实不太符合。

相处[(+to)]She doesn't relate well to her peers.她和同辈处不来。

She doesn't relate well to her mother.她与她母亲相处不很和睦。

4 addict t.使沉溺; 嗜好;...成瘾, 热中于

addict oneself to沉溺于, 醉心于

be addicted to嗜好, 热中

5 tolerate vt.容忍; 忍受; 容许; 默许; 有耐药性[力]

I can't tolerate your bad manners any longer.我再也不能容忍你无礼的行为。

He can't tolerate penicilin.他对盘尼西林无耐药力。

6 concern vt.关于;对…有关系;影响;关系

This concerns us deeply.这事对我们关系极大。

担心;担忧;挂念We're rather concerned about father's health.我们相当担心父亲的健康。

(常与with, about, in连用)关心;关照to concern oneself with public work关心公众事务

We're rather concerned about father's health.我们相当担心父亲的健康。

n.(利害)关系, 关心, 关注, 关注, 所关心的是

as concerns关于

as far as... be concerned关于; 至于; 就...而言

be concerned about关心

be concerned over sth.为某事忧虑

be concerned at sth.为某事忧虑

be concerned in sth.和某事有牵连

be concerned with牵涉到, 与...有关, 参与

feel concern about忧虑, 挂念

give oneself no concern (about)不关切, 对...冷淡

have a concern in和...有利害关系

have no concern with和...毫无关系

of much concern很重要, 很有关系

of no concern无关紧要, 没有意义

with concern关切地

7 bore vt.令人厌烦

I'm bored with this job.我对这件工作厌烦了。

bear with容忍;忍耐

We have to bear with his bad temper because he is a bit frustrated these days.

我们不得不容忍他的坏脾气因为这些日子他有点灰心丧气。

8 go up 上升;上涨;爆炸;焚毁; 攀登

Eg. The temperature is going up.温度上升。

go up in flames 燃烧起来;毁于大火

She went up the ladder.她登上扶梯

相关归纳:(1)go down 下降,下跌;沉没

Eg. She went down by elevator.她乘电梯下去。

Prices are going down.物价正在下跌。

The ship went down into the sea. 那艘船沉到海中。

(2)go off 发射;爆炸;变坏;入寝;进展;聚会;熄灭;中断。go off(with a)bang. 砰一声爆炸了。

Eg. The gun went off by accident. 那支枪意外走火了。

This food has gone off.这食物坏掉了。

The child has gone off(to sleep). 那个孩子睡着了。

The party went off well. 聚会进行得很顺利。

The power has gone off. 电力中断了。

(3)go on 继续;发生Eg. What’s going on?发生什么事了?

(4) go by:(从...旁)走过, 依照, 顺便走访

9 for once:只有一次相关归纳:

(1)for this/that once只这/那一次,就这/那一回

Eg. I’ll forgive you for this once.我只原谅你这一次。

2)at once 马上;立刻;同时

Eg. Tell her to come at once.叫她马上来。

I can’t do two things at once.我不能同时做两件事。

(3)all at once 突然,忽然;同时;一同

Eg. All at once the door opened.门突然开了。

They spoke all at once.他们同时说话。

10 switch n.[C]开关,电闸,电键You pressed the wrong switch.你按错了开关。

变更,转换,更改There's been a switch in our plans.我们的计划改变了。

【口】调换,交换I asked him why he'd made the switch.我问他为什么要调换。

vt.打开(或关掉)...的开关[(+on/off)]He switched the light on.他打开电灯。

使转换;为...转接(电话)[(+to/over)]

Hang on, please. I'll switch you to the manager.请不要挂断电话。我给你转接到经理那儿去。

改变;转移;调动They switched the talk to a more interesting subject.

他们把谈话转到比较有趣的题目上去了。

vi.改变;转移[(+to)]He studied chemistry and then switched to biology.他原来学化学,后来改学生物。

【口】调换;交换I am on duty tomorrow. I've to switch with someone to go to your party.

我明天值班。我得和谁换一下班才能去参加你们的聚会。

switch from (to)变换, 转移

switch off [on to]切断[接上](电流); 不收听[收听](某一广播); (使)兴味索然[兴致勃勃]

switch over (from one to another)(从某方面)转变(到另一方面)

switch to转(换)到

11 contact n.接触,触碰[U][(+with)]

交往;联系,联络[U][(+with)]

He tried in vain to get into contact with the local branch.

他试图与当地分部取得联络,但没有成功。

be in contact with和...接触, 有联系[脱离接触, 失去联系]

be out of contact with和...接触, 有联系[脱离接触, 失去联系]

bring into contact with使接触, 使与...联系

come into (in) contact with接触, 碰上

have contact with接触到, 和...有联系

lose contact with和...失去联系, 离开

make contact with和...接触[联系]

12 adapt vt.使适应;使适合

He adapted himself to the cold weather.他适应了寒冷的天气。

When he moved to Canada, the children adapted to the change very well.

他移居加拿大后孩子们很能适应变化。

改编;改装

The movie was adapted from a novel.这部电影是由小说改编的。

adapt for使适合于; 为...改编[改写]

adapt from根据...改写[改编]

adapt oneself to使自己适应或习惯于某事

adapt sth. to使某事物适应或适合

adopt vt.收养;采取;采用

They adopted our methods.他们采用了我们的办法。

adopt a child收为养子

13 focus one's attention on把注意力集中在...

give (one's)attention to注意; 关心

pay attention to注意, 重视, 倾听

pay one's attentions to殷勤款待某人, 向(女人)献殷勤

attract attention引起注意

catch sb.'s attention 引起某人的注意

with attention留心地, 注意地

devote one's attention to 专心于, 对...注意

14 beat vt., vi. beat, beaten 或 beat, beating

连打The rain was beating against/on the deck.雨打在甲板上。

The rain beat against the windows.雨水拍打在窗户上。

规律性地拍击to beat a drum击鼓

The heart beats.心脏跳动。

搅拌to beat eggs打鸡蛋

击败;胜过We played the top class at football but we couldn't beat them.

我们踢足球是一流水平, 但是我们不能战胜他们。

Unit 3

1 design n.设计, 图案, 花样, 企图, 图谋, (小说等的)构思, 纲要

v.设计, 计划, 谋划, 构思

My brother designs to be an engineer.我弟弟立志要当工程师。

My parents designed me for the navy.我的父母打算要我去当海军。

This room was originally designed to be my study.这间屋子原预定做我的书房。

This machine is of bad design.这部机器设计很差。

This dictionary is designed for college students.这本辞典是供大学生使用的。

The laws were designed to protect children.那些法律是为了保护儿童而制定的。

This book is designed as 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这本书是要用作文学入门读物的。

She designs for a dressmaking company.她替一家服装店设计图样。

by design故意地, 蓄意地

have designs on对...抱不良企图; 图谋加害于; 企图盗窃(某物)

design sb. for打算让某人从事(某种职业);

design sth. for预定某物作(某种用途)

design sb. to be打算让某人从事(某种职业); 预定某物作(某种用途)

2 convenient adj.便利的, 方便的;合宜的

When would it be convenient for you to go?你什么时候去方便?

We must arrange a convenient time and place for the meeting.

我们必须安排一个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开会。

注意:convenient主语不能是人。例如:如果你方便的话,英语应表达为:if it is convenient to/for you,而不应表达为:if you are convenient。

3 taste:taste可用作动词(vi.&vt.)和名词。主要义项有:尝(味),尝起来,有……味道,品尝;体验,领略;味觉;风味;爱好;审美力,鉴赏力。

Eg. Can you taste anything strange in this soup?你尝得出这汤里有什么怪味吗?

The young man has only begun to taste life.那个年轻人才开始体验人生。

This food tastes nice. 这食物味道很好。

This food has little taste. 这食物没有什么味道。

She has developed a taste for Chinese art. 她爱上了中国艺术。

She has excellent taste in jewelry. 她对珠宝有很好的鉴赏力。

注意:taste作连系动词时,不能用于被动语态。

4 set aside:留出, 不顾, 取消, 驳回

相关归纳:(1)set about着手,开始;散布

Eg. We set about cleaning the house.我们着手打扫房子。

Who has set this rumor about?谁散布的这种谣言?

(2)set back 拨慢;阻碍

Eg. He set back his watch three minutes.他将表拨慢了三分钟。

Their plans were set back by the storm.他们的计划被暴风雨所延误。

(3)set off 使爆发;燃放(焰火等);发射

Eg. set off fireworks 燃放焰火

The joke set us off laughing.那个笑话引得我们大笑。

(4)set out 陈述;陈列;踏上旅途;出发;开始,着手

Eg. set out one’s arguments陈述自己的论点

set out goods on a stall将货品摆在摊子上

We set out for home.我们踏上归途。

He set out to paint the house.他着手粉刷房子。

(5)set up 竖立;设立;开办;使康复

Eg. set up a pole 竖立木柱

set up a sign 竖起招牌

set up a tent 搭帐篷

set up a school 创校

A few weeks’ stay in the countryside will set her up.在乡下住几个星期将使她康复。

注意:set about和set out都有“开始,着手”之意,但前者接名词或动名词,而后者常接不定式。

5 A is to B what C is to D:这是一个比喻句,通常用于“A对B而言正如C对D一样”这个句型。

Eg. We are to them what fish is to water.我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鱼儿和水一样。

Smell is to the nose what taste is to the tongue.嗅觉与鼻子的关系如同味觉和舌头的关系。

6 impress:可用作动词(vt.)和名词。主要义项有:使铭记,给……以印象;盖印,压印;印记;铭刻;印象,痕迹,特征。

注意:用作动词时,和介词的主要搭配形式为:impress sth. on sb.; impress sb.with sth.

Eg. The accident impressed on me the necessity of observing regulations.

那次事故使我深感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He impressed me with the need to work hard.他使我深知努力工作的必要性。

Time has left its impress upon him.时代给他留下了痕迹。

(常与with连用)使(人)印象深刻;使铭记

His words are strongly impressed on my memory.他的话使我深深铭记心头。

(常与on连用)使印象深刻

I impressed on him the importance of his work.我使他注意他的工作的重要性。

(常与on连用)盖(印);盖(印)于

impress a mark on [upon] a surface=impress a surface with a mark在表面上打记号

be impressed by [at, with]被深深打动[感动]

impress sth. in [on] one's memory使...铭记在心

be favourably [unfavourably] impressed得到好[不好]的印象

7 choice n.挑选;选择;抉择

She had to make a choice between the two dresses.她得在两件衣服中选择一件。

She is the people's choice for Prime Minister.她是人民选出来的首相。

选举权;选举能力

入选者;被选中的人或物

Which is your choice?你选哪一个?

a great\ large choice of大量可供选择的 (物品等)

a poor choice无从选择; 备货少

at one's own choice随意挑选, 自由选择

have no choice but[后跟动词不定式]非...不可, 除...之外别无他法

without choice无选择地, 不分好歹地

8 despite, in spite of, though

三者都有“尽管”之意,但词性不同。前两者为介词,后跟名词,通常情况下可换用。而though 是连词,后跟句子。

Exercises:

(1)He’s very active ______ his age.

(2)______ all their hard work, the project ended in failure.

(3)______ it was very late, the child would not go to bed.

4)Young ______ he was he knew a lot.

答案:(1)despite/in spite of (2)In spite of/Despite (3)Though (4)though

9 be out of use不通用; 不时行; 作废

bring sth. into use开始使用(某物)

come into use开始被使用

in use正在用; 通用

make use of利用; 使用

no earthly use[口]完全没有用

of no use没有用, 无益

of use有用

put to use利用, 使用

use up用完, 耗尽;[口]使精疲力尽

篇8:省略句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英语高二)

Ⅰ、状语从句中的省略用法

一、如果从句的主语和主句的主语一致,且从句的谓语含有be动词的某种形式(am/is/are/was/were),可同时省略从句的主语和be动词的某种形式。

1、when,while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

e.g. Do be careful when (you are) crossing the street.When/While (I was) on my way to work, I met her.

2、if,unless,once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e.g. If (it is) properly treated, waste will do no harm to the environment.

I’ll not go to the party unless (I am) invited.

Once (you are) caught stealing in a supermarket, you will be punished.

3、though,although,whether,no matter whether/what/how/who等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

e.g. He was happy, though/although (he was) poor.Whether (she is) sick or well, she is always cheerful.

No matter how/However hard the task (is), we must fulfill it in time.(注:从句的主语和主句的主语不一致时,只省略从句中的be动词形式)

4、as if,as though引导的方式状语从句

e.g. He rubbed his eyes and yawned as if/though (he was) waking up after a long sleep.

He stood up as if/though (he wanted) to leave.(as if/though + to do表示一个将来的动作)

二、than,as引导的比较状语从句中的省略用法:

当不同的主语进行比较时,一般省略从句中的谓语;当从句中的主语与谓语(be动词除外)和主句中的主语与谓语相同时,通常省略从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只保留比较部分。

e.g. He is taller than his brother (is).

I have as much as confidence in you as (I have confidence) in him.

三、以if从句为代表的状语从句中的特殊省略用法:通常省略了it is,that is,there is/are。

e.g. If (it is) possible/necessary, this old temple will be rebuilt.

If (that is) so, I will call you back at 5:00 pm.

There are only a few books in our school library, if (there are) any.

Ⅱ、定语从句中的省略用法

关系词的省略 关系代词that,which,whom等在限制性定语从句中充当宾语且不位于介词之后时,可以省略;in which或that在先行词way后作方式状语从句时可省略。

e.g. The man (that/who/whom) you visited last night is my grandpa.

I don’t like the way (in which/that) you treat the girl.

Ⅲ、虚拟语气中if及should的省略

1、当条件状语从句中有were,had,should等时省略if,把它们提至句首,形成倒装句。

e.g. If I were a teacher, I would be strict with my students.= Were I a teacher, I would be strict with my students.

2、Suggest,insist,order,require等表示建议、要求、命令的动词后接的名词性从句中,谓语动词常用“should+动词原形”,should可以省略。e.g. The doctor suggested that he (should) try to lose weight.

Ⅳ、不定式符号to的省略

1、感官动词see,hear,feel,watch等和使役动词have,make,let等后接不定式作宾语时,不定式省略to。

2、do nothing but,can’t help but等结构常接省略to的不定式。

e.g. We didn’t do anything but stay at home watching TV yesterday.

Hearing the news, she couldn’t help but cry.

3、在特定语境中为了避免重复,当不定式再次出现时,在want,wish,hope,try,plan,like,love,hate后往往只保留to,而省略后面的动词。但不定式后有be,have时,也保留be和have。

e.g. My parents encouraged me to go to college, but I didn’t want to.

Ⅴ、So和not的替代性省略

用于避免重复前面所说过的内容,替代词so/not替代肯定或否定的名词性从句。可与believe,do,expect,fear,guess,hope,say,speak,suppose,think,I’m afraid等连用

e.g. – Do you suppose he is going to attend the meeting? – I suppose not

Ⅵ、日常交际中的省略

在情景会话中,答语常常省略不会引起歧义的主语、谓语或宾语部分,而只保留对方希望了解的内容。在复合句或并列句中,也有省略主、谓、宾的情况。

e.g. – How many copies do you want? -- (I want) Three copies, please.

-- Have you ever been to the Great Wall? -- No, (I have) never (been to the Great Wall).

省略句用法专项练习

1、-Lucy,could you please spare me a few minutes?

-____,but I hope ”a few minutes" won't turn into a few hours.

A. It doesn't matter B. That's kind of you C. I'm afraid not D. I guess so

2、-Hey,taxi!-_____-I want to go to the dentist's.

A. Good morning, sir. B. Nice to see you, sir. C. Where to, sir? D.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sir?

3、The doctor expresses his strong desire that the patient_____immediately.

A. be operated on B. operated on C. was operated on D. would be operated on

4、When he came back, he found the bag he had____over the seat was gone.

A. left to hang B. left hanging C. left hung D. to leave hanging

5、Liu Xiang spoke slowly to the Special Olympic competitors so as to have them____.

A. understand him B. to be understood C. be understood D. to understand him

6、-Are there any English story books for us students in the library?

-There are only a few, ____.A. if any B. if have C. if some D. if has

7、Francis, ____born in Kentucky, lived and practiced law in Missouri.A. was B. he was C. although D. but

8、-Does Betty know where her violin is?

-She saw somebody walking off with one, but she doesn't know____.

A. whose B. it C. whom D. which

9、-Aren't you the manager?-No, and I ____.

A. don't want B. don't want to C. don't want to be D. don't

10、-How are you getting on with your work?

-Oh, I'm sorry. Things aren't going so well as____.A. plans B. planning C. planned D. to plan

11、-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I didn't pass the test, but I still____.A. hope so B. hope to C. hope it D. hope that

12、The doctor did what he could ___ the boy, but in vain.

A. save B. to save C. saving D. saved

13、-You look happy today, Mary.

-I like my new dress and Mother ___, too.A. likes B. does C. is D. do

14、-What happened to the boy? He was making so much noise.

-He wanted to play football, but his mother warned him ____.A. not B. to C. not to D./

15、____ for your brother, I would not have gone to see Mr. Wang.

A. If it is not B. Were it not C. Had it not been D. If they were not

参考答案:1-5 DCABA 6-10 ACACC 11-15 BBBCC

篇9:高一英语必修2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英语高一)

Unit 1 Cultural relics

单元整体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阅读课 Warming up; Pre-reading; Reading; Comprehending (pp. 1-2)

第二课时: 语法课 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 (p. 4); Using structures (p. 43)

第三课时:阅读与听说课 Reading and listening; Speaking (pp. 5-6)

第四课时: 词汇课 Discovering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p. 3); Using words and expressions (p. 42)

第五课时: 听说课 Listening; Talking (p. 41)

第六课时: 读写课 Reading and writing (p. 7)

第七课时: 单元评价课 Self-test and self-evaluation; Summary

第一课时 阅读课

一、教学内容 Warming up; Pre-reading; Reading; Comprehending (pp. 1-2)

二、教学目标

在本节课结束时,学生能够

了解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本质特点以及基本类型。

通过找读(scanning)关键词、略读(skimming) 和精读 (careful reading),了解有关琥珀屋的故事。

用归类法学习词汇。

用自己的话复述琥珀屋的故事。

运用本课时学习的内容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讨论相关话题。

三、教学步骤

步骤一 热身

1. 请学生看学生用书p. 1或者PPT中的图片,两人一组讨论三个问题。教师请几组学生回答问题,然后综合大家的看法总结出文化遗产的定义。

2. 请学生说出一些中外文化遗产的名称,教师写在黑板上。可以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比一比看哪组说得多、说得正确。

注:问题中出现了五个生词。rare, valuable和survive很难根据上下文猜出词义,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前查字典自学其词义,用法可以留到词汇课处理。vase一词通过图片可以猜出,dynasty可以通过语境猜出。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图片和小组竞赛引起学生对本单元话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文化遗产的概念,为过渡到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步骤二 读前

1. 请学生先欣赏教师准备的几件琥珀饰品或者看学生用书p. 1的琥珀饰品图片,然后请学生回答问题,并根据课文标题和图片预测课文内容。

2. 词汇准备:请学生把书翻到p.89本单元词汇表,根据要求独立地找出相应的词汇。找三个学生分别说出答案,其他学生和教师补充或更正。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实物、回答问题,使学生把琥珀和文化遗产联系起来,从而引入阅读主题,并让学生预测阅读课文内容;通过让学生根据要求找出相应词汇教给学生用归类法学习词汇,同时为之后的阅读扫清词汇障碍。

步骤三 读中

1. 请学生略读课文,核查自己预测的内容是否正确。

2. 请学生在再次阅读课文前先看一下学生用书p.2练习二中的五个问题,然后在限定时间内快速浏览阅读课文的每一段,完成练习二的阅读任务,确定每段的段意。最后两人一组回答五个问题。教师请几个学生分别说出答案,其他学生和教师补充。

3. 请学生再读一遍课文,根据时间顺序在限定时间内找出琥珀屋的历代主人及当时发生的和琥珀屋相关的事件,完成下面的表格。

4. 请学生两人一组,仔细阅读第一段和第三段,归纳琥珀屋能够成为世界奇观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略读课文检测读前预测是否正确,并对课文内容有大体的了解;练习二的五个问题分别概括了每段的段意,考虑到高一学生概括能力较弱,采取给出各段段意让他们分别找出与其匹配的段落的方式降低了难度;通过回答五个问题使学生了解课文的细节内容,明确概括段意的依据;通过填表让学生学会根据时间、人物等关键词快速确定主要信息;通过仔细阅读和分析课文重点内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同时也使他们进一步理解琥珀屋作为文化遗产的理由。

步骤四 读后

请学生两人一组根据PPT表格中的提示复述课文,然后教师选两个学生当堂复述。

设计意图:通过复述检查学生对文章大意的了解程度,并检测学生归纳总结和口语表达能力。

步骤五 讨论

请学生四人一组讨论问题,每小组确定一个组长、一个记录员和一个发言人。组长组织并参与讨论,记录员记录大家的看法,发言人代表小组陈述大家的看法;讨论后教师请持不同观点的小组分别阐述理由,其他持相同观点的小组补充。观点没有对错之分,但要言之有理,有充分的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讨论时可以参考PPT中的一些表达法。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锻炼口语表达的能力;同时也增强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步骤六 作业

设计意图:通过听课文录音并朗读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通过让学生自己找课文中的难句和复习所学词汇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篇10:人教新课标准Unit 4 grammar(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教案教学设计)

Period 4 grammar(II)

Teaching Aims:

1.Review the Attributive Clause and learn to use the relative pronouns: who, whom, which and that.

2. Learn the relative pronouns: whose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Review the Attributive Clause and try to master the relatives better.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How to help the students master the Attributive Clause better.

Teaching methods:

!. Review method to help the students remember what they have learnt before.

2. Individual work or pair work to make every student work in class.

Teaching aids: computer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game

Guess the name:

1.He is a chinese scientist who/that made the first seismograph.Zhang heng

2.He was a great Chinese navigator who/ that made seven voyages to the Indian Ocean.Zheng He

3.It is the only country that covers an entire continent. Australia

4.He is a Chinese basketball player who was born in Shanghai. Yaoming

5.China launched its first lunar probe on 24th,October, which marks a new milestone in the country's space exploration history. Chang’e I

Step 2 lead in

1.show some pictures of our school.

JinQing high school is a school which/that is very beautiful

This is our new school which/ that we love very much.

This is our dormitory building which/ that is beautiful and clean.

2.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at kind of teacher do you like best?

I like a teacher who/that…

What kind of students does Mr zhang like best?

The students (that/who/whom) Mr Zhang like best…

3.present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We study in a school whose environment is very beautiful.

This is the dining hall whose food is very delicious

The man used to be a football player. His leg was hurt in a match two years ago.

The man whose leg was hurt in a match two years ago used to be a football player.

4. practice: join two sentences into one.

Do you know the girl?

Her hair is very short in our class.

Do you know the girl whose hair is very short in our class?

He is the student.

I broke his pencil yesterday.

He is the student whose pencil I broke yesterday.

Mr King was quickly taken to hospital.

Her legs were badly hurt.

Mr King, whose legs were badly hurt, was quickly taken to hospital.

We shall make a decision about Ms King.

I have told you her story.

We shall make a decision about Ms King, whose story I have told you.

5.关系代词用法

关系代词 指代 在从句中的作用

that 人/物 主/宾

which 物 主/宾

who 人 主/宾

whom 人 宾

whose

(=of which) 人/物

定语

Step 3 Practice

1.Please make sentences with the pictures and the given key words, using the Attributive Clauses.

Show some pictures about sports meeting.

2. fill in the blanks.

1.The man _________came to our school is Mr. Wang. 2.The girl _________________ I met is Lucy.

3.A child _______parents are dead is called Tom.

4.I like the book ____________ you bought yesterday.

5. We shall never forget the days ____________we spent together.

6.I like the person _________you just talked.

7. I have a room ________window faces south.

3. Make a report about the typhoon

There was a typhoon ______ attacked Taizhou on Oct. 7th this year. It was a strong typhoon ___________ stayed in Zhejiang for a long time. It brought strong wind and heavy rain, ______ caused a lot of damage. More than 5 million people went through the typhoon, among ______ many people were trapped or injured. Many buildings fell down. It caused flood and mud-rock flow in many places, _____ resulted in a loss of more than 4.5 billion money. Teams were organized to rescue those ______ were trapped and help was given to those ______ suffered from the typhoon. Luckily, it was reported that no one was killed.

4.Translate the following proverbs:

1. He who laughs last laughs best.

2. He who does not reach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true man.

3. 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

4. The hands that push cradles are the hands push the world.

5. He who loves others is constantly loved and he who respects is constantly respected

6. Those who climb high often have a fall

7.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8. All is well that ends well.

9. Nothing in the world is difficult for one who sets his mind to it.

10. He who knows others is learned,and he who knows himself is wise.

11. True friendship is like sound health, the value of which is seldom known until it is lost.

Homework: class 2: 1.作业本A P34-36

2. English weekly p4 part 3

Class 12: 1. English weekly p4 part 3

2. English book p29 Ex2

Reflection:

篇11:边塞诗情感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2、积累边塞诗的常见意象。

3、初步了解边塞诗的常用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2.学习鉴赏诗歌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古代文人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2、积累边塞诗的常见意象。

3、初步了解边塞诗的常用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

1. 学习鉴赏诗歌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边塞诗形成于汉魏六朝时代,兴盛于唐代,代表诗人有王昌龄、高适、岑参等,他们被称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派。

(二)整体感知:

学生背诵边塞诗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整体感知边塞诗的意象。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际,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学生得出意象:塞外、衡阳、雁、角声、长烟、落日、孤城、浊酒、燕然、羌管、霜、将军、征夫

教师总结边塞诗的主要意象:

空间意象:楼兰、阴山、凉州、玉门关、天山、长城、瀚海、荒城、辕门等。

事物意象:乐器:羌笛、胡笳、琵琶、芦管、号角、鼓。

战具:金鼓、旌旗、烽火、弓、戈、战车。

景物:大漠、烽烟、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飞雁、鹰扬、箭飞、马走。

人物意象:胡、羌、羯、夷、单于、戍卒、将军、征夫

(三)学生分析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表达的感情从“浊酒一杯家万里”体现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从“燕然未勒归无际”体现出作者深沉的忧国爱国的感情。

教师总结边塞诗特点--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四)教师找出典型的边塞诗,学生分析情感,教师总结。

1.初唐诗和表达的情感: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

2.盛唐诗和表达的情感: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豪迈,勇敢,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3.中晚唐诗和表达的情感: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总有些悲壮,惋伤之情。)

4.宋代诗和表达的情感: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

(虽然洋溢着爱国的热情,却有了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多了一些凄厉,一些惆怅。)

教师总结表达的主要感情

1.抒写将士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借孤寂艰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情。

2.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诗人借万里之外的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含蓄表达自己对妻子和家人的思念。

3.描写战争场面的惨烈。

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 “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通过描写战争的惨烈,表达战士想要报效国家的豪情。

4.描写壮志难酬的感伤。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通过戍边战士到老守边的事实,表现想要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的感伤。

总的来说是总的来说有建功立业的渴望,遍地生活的艰辛,战争场面的惨烈,将士的思乡情绪,壮志难酬的感伤。

(五)总结常用手法

夸张  用典  比喻   渲染、虚实结合等

(六)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学生简单组织答案)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际,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从军行》和《渔家傲秋思》在所写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

[2]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何异同?

[3]两首诗在思想风格上有何不同之处?

答:(1)都以戍边为题材,都表现边塞生活的艰辛。

(2)相同点:都写戍边生活,但却不从战争的角度写。不同点:诗偏重写边塞生活环境的恶劣,如用“暗”“孤”“穿”等词语;词侧重渲染战士思归的情绪,下片尤为明显。

(3)诗表现出勇于杀敌,不获全胜不言归的激越之情,风格豪壮;词较多地表现了战士们希望早日结束战争、尽快回家乡的情绪,在风格上显得悲壮。

(九)高考链接(重点讲解)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侍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2)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十)作业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 (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2.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①,应驮白练带安西。

【注】 ①碛(q):沙漠。②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2)本诗运用了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ぁ   答案: (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驼铃丁当清脆入耳。(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王晓永

[边塞诗情感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篇12:项脊轩志(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

单元教学指要

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明清散文。

明清两代的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小说创作。散文的成就则远不如先秦、两汉、唐宋几个时代,但其数量之丰、流派之多是前所未有的。

明初散文主要以宋濂和刘基为代表,内容多为歌颂新政的文章。其后是前后“七子”的复古之风,接着出现了与之对立的“唐宋派”。明中叶后又有标榜“独抒性灵”的公安派和幽深孤峭的竟陵派。明末出现了挽歌似的小品文,以及一些反映现实的文章。清代先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经世致用”之文,接着又出现了占据清朝文坛主导地位的“桐城派”。鸦片战争后,龚自珍、梁启超、章太炎等人享誉文坛。

本单元所选四篇文章,均为明清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学习它们有利于学生把握明清散文的特色及发展脉络。如果把本册课本前一单元的宋代散文和第一、二册课本四个文言文散文单元结合起来,可形成我国古代散文的总体发展脉络,这一点应让学生有所了解。再则,本单元四篇文章,在体裁上均属“记”,各又代表着一个类型。《项脊轩志》是取“志”的广义,即叙事文章。作者用它也有示志不忘之意,是纪念性文章;《五人墓碑记》名为“记”,实为政论;《登泰山记》属游记;《病梅馆记》则是托物言志之作。教学中,应注意对此作出比较分析,以便于学生对各类文体特点的掌握。

学习和阅读文言文,词语的积累和句式的结构及用法,是重中之重。如果没有一定的量的积累,阅读和翻译这一关就过不去,更别说理解了。因此,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在前五个文言文单元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句式和词语的积累,即理解和掌握文章中要求归纳义项的实词和知识短文中讲到的五种文言常见句式的结构和用法。做到准确、流畅地翻译文章。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对于文言文来说,是不可轻视的,熟读自然成诵。本单元要求背诵的文字,涉及到三篇文章。为培养文言文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在教学中,要时时抓诵读。每一课每一节都要专门进行练习,养成诵读的习惯,掌握诵读的规律,培养断句、领会内容、整体把握文意的能力。

学是为了用,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鉴赏训练。为今后进行文章鉴赏打下一定的基础,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本单元所选篇目各具特色,再加上作者本身既是理论大师(像归有光、姚鼐),又是写作理论的忠实实践者,因而,要引导学生学习文章中的对比、细节、写景、状物、托物言志等表达技法,并结合练习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课本的单元提示中提到“要着重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主要观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加强诵读练习,结合讨论评析,准确理解课文的主旨,体味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意义和情感表达,以达到“新大纲”的要求。

21  项脊轩志

从容说课

《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优秀散文。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常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文章随事曲折,绘影绘声,自然动人。

这篇文章写于两个时期,从开头到“殆有神护者”,是在十八岁时写的;以下则为三十多岁以后补写的。就全篇结构来看,前一部分为主体,后面的补记进一步充实了前面的内容。前后格凋一致,情感贯通,结构紧密。前一部分,围绕项脊轩的兴废,写年轻时代自己在这里的生活、家庭的变迁以及对母亲和祖母的回忆,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这一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一段),叙述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写景为主,字里行间倾注着作者的深情。这一层用“喜”贯穿。第二层(第二、三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第三层(第四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这一层写得很简洁,是“悲”的进一步补充。后一部分(“余既为此志”至结束),补写项脊轩的变迁和逸事,主要表现作者丧妻前后的欢乐和悲痛的心情。

作者善于用线索串连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本文正是把自己对项脊轩深挚的眷恋之情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当作者忆及与项脊轩有关的家庭琐事时,就会激起自己感情潮水的放纵奔流。随着感情的变化,作者则顺着这情感的线索,或陈述项脊轩的变迁,或叙写亲人的轶事,或直抒自己的胸臆,将“悲”“喜”感情交织一起,使记物、叙事,抒情熔为一炉,因而文章结构绵密,形散而神不散。阅读本文,注意文章结构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作用。另外,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运用委婉动人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

教学这篇课文,可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感情,尤其要体悟到文章是如何在写景和叙事中,将“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的。再者要引导学生欣赏其中的主要细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自己深情的写作风格。

2.准确理解“当、洞、胜、凡、兹、过、竟、比、殆”9个实词,并归纳积累“顾、稍、置、归、去”5个实词的义项。

能力目标

1.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

2.根据上下文辨析实词和活用词的义项,做到熟练翻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2.研习三、五、六段,体味“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

教学难点

1.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

2.在诵读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巩固文言知识。

2.讨论法。通过广泛讨论,培养学生的解析能力。

3.延伸法。通过延伸练习,提高学生鉴赏文言的能力。

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自制“项脊轩”图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作者简介及作品简介。

2.研习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朱自清的一篇散文《背影》,几十年来,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感人至深。孟郊的一首《游子吟》唱出了无限的亲情,千古流传,亲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被世人称为“今之欧阳修”的归有光的饱含深情的散文名篇《项脊轩志》。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今江苏昆山县)人。嘉靖(明世宗年号)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掌管皇家车马的机构的长官)。

归有光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是当时“唐宋派”中成就最高的作家。他反对王世贞等人“文必秦汉”的复古派,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反对“拾人之涕唾”,要求“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的感情。他的作品价值最高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叙事抒情散文,善于以朴素流畅的文笔记叙生活琐事,抒发真挚动人的感情,风韵悠远,富有艺术感染力。著有《震川集》。

2.《项脊轩志》简介

本文选自《震川集》,有删节。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今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居住,作者以项脊名轩,有追念祖先之意。轩,指小室;志,就是“记”的意思。作者借一阁以睹三代的遗迹,睹物怀人,笔墨极清淡而感情极浓挚,是归有光散文的代表作。

三、整体感知课文,研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项脊轩”图片投影,并播放配乐朗读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生跟录音带诵读课文,读准字音。

3.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注意字音、断句,读出语气。

出示投影: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尘泥渗漉(shènlù)    余稍微修葺(qì)    垣墙周庭(yuán)    旧时栏楯(shǔn)    偃仰啸歌(yǎn)    冥然兀坐wù    万籁有声(lài)

4.学生参照注解自译第一段,随时质疑,教师解疑。

出示投影:

注意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雨泽下注:下,往下,向下,方位名词作动词“注”的状语。

②余稍微修葺:葺,本义是用茅草盖屋顶,引申为修理房屋。

③垣墙四周:垣墙,名词活用作动词,“砌上垣墙”,“垣”也是“墙”的意思。

④亦遂增胜:胜,光彩,美观。    ⑤小鸟时来啄食:食,名词,食物。

⑥珊珊可爱:珊珊,同“姗姗”,本形容女子行走时缓慢从容,这里形容树影婆娑摇曳的样子。

5.理清思路,引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1)问:文章开篇一个判断句,何以言其“旧”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着一“旧”字,一开头就流露出一种怀旧的情怀。

(2)问: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项脊轩呢?

明确:两个方面--修缮前,修缮后。

(3)问:修缮前的项脊轩是什么样子?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

学生讨论后,明确:修缮前的项脊轩有三个特点:

狭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破旧--“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阴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寥寥数笔,点出了项脊轩的特点,同时在文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主观情感。一种衰败、阴冷的凄清气氛,为后文修缮后的样子作反衬。

(4)面对破旧的小屋,作者做了哪些工作?效果如何?

明确:作者对小屋“稍为修葺”,弥补了破旧漏雨的缺陷。“辟窗筑墙”,弥补了昏暗阴凉的缺陷。“杂植兰桂竹木”,弥补了零落残败的缺陷。又用“借书满架”弥补了小屋狭小、冷寂的缺陷。使小屋变得明亮、幽雅。

(5)修缮后的小屋有何特色?作者的情怀怎样?

学生讨论后,明确:修缮后小屋具有三个特点:

明亮--“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幽雅--“借书满架”“桂影斑驳”

安静--“万籁有声”“庭阶寂寂”

作者陶醉于“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的读书生活;陶醉于“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庭阶;陶醉于“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清幽月景。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和小屋的客观环境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可喜”的情感。

(6)作者细心雕琢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为何如此渲染?

明确:兰竹相映,月白风清,桂影珊珊,小鸟时鸣。正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境界。

作者渲染如此清幽的境界,体现了作者的安详、宁静,表达了作者鄙弃世俗、甘于清贫自守的情操,也抒写了作者对百年老屋的特殊亲情。

(7)小结本段内容,引导学生背诵。

本段写作者的“喜”,为略写,具体内容如下:

1.祖传老屋

2.整旧若新

3.环境宜人

4.自得其乐

(8)教师范背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背。

四、课堂练习

出示投影:

翻译下列语句。

1.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2.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3.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参考答案:

1.(这是)已有百多年的老屋子,灰尘泥土往下漏,雨水也往下流。

2.借来各种书籍摆满书架,我安居室内,长啸高歌。

3.十五的夜晚,皎洁的月光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清风吹来,树影晃动,婆娑摇曳,十分可爱。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是整体感知,诵读全文,重点研习第一自然段,了解作者对“旧南阁子”的深情,以及作者亲手修缮、身处其中的自得其乐之情,使读者也随之陶醉于清静幽雅、鸟语花香的可喜之境中。

六、布置作业

1.熟背第一自然段。

2.完成练习题一、二中的相关内容。

3.预习后面文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习并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抽查若干名学生单独背诵。

2.全体学生齐背。

二、研习第二、三自然段

1.指名一位同学饱含深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2.学生自读、自译第二自然段,学生质疑,教师解疑。

出示投景:

(一)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渎音。

迨诸父异爨(dài  cuàn)    客逾庖而宴(páo)    鸡栖于厅(qī)    家有老妪(yù)    先大母婢也(bì)    先妣(bǐ)    呱呱而泣(gū)    以手阖门(hé)

持一象笏至(hù)    令人长号(háo)

(二)注意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东犬西吠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已为墙    已,副词,然后,以后

(3)凡再变    再,两次,数词报       (4)乳二世    乳,名词活用作动词,“喂奶”

(5)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你    (6)大母过余曰    过,动词,探视,看望

(7)比去    比,介词,等到           (8)顷之    之,衬音助词,没有实义

3.学生齐读第二、三自然段,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用“多可喜”收束上文,又用“亦多可悲”开启下文。

(2)第三自然段写了哪几件事?共出现了哪些人物?

明确:三件事,叙叔伯分家,大家庭崩溃;妪忆母亲,触动失母之悲;追念祖母,长号不自禁。共出现了诸伯父、乳母、先母、大母等人物,重点追忆祖母和母亲。

(3)这三件事都是写“悲”,情感的表达上是否一致?

明确:不一致。写分家,“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只是客观的记述中寄寓深长的感叹。忆母亲,“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情动于中,却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思祖母“令人长号不自禁”,则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去了控制。由内抑转为外露,由沉稳渐趋强烈,感情的抒发层次清楚,感情的发展脉络清楚。

(4)本段最后一句,作者的感情似汹涌的潮水奔泻而出。请结合作者的生平思考,为何祖母平平常常一句话,会使作者“长号不自禁”呢?和全文的风格是否一致?

明确:祖母一句话,看似平常之语却蕴含极深的叮咛,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作者阅历的丰富,作者的体会也愈加深刻,祖母之嘱,言犹在耳,而自己考场连连失意,对祖母的思念愈深,愧疚之情愈烈。“瞻顾遗迹”,怎不令人“长号不自禁”呢?此处作者虽是直抒胸臆,但由于作者在结构上的安排,构思的巧妙,由分家而忆母,再到追忆祖母,历历写来,渐渐营造出一个“悲”的氛围,直至悲不自胜,可谓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和全文融为一体。

4.小结第二、三段内容,引导学生背诵。

2段:承上启下

①叔伯分家

3段    ②妪忆母亲   “悲”

③追念祖母

5.教师范背第二、三自然段。

6.学生分组,比赛背诵情况。

三、研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四段,注意读准字音。

2.学生自读、自译第四段,随时质疑,教师解疑。

出示投影:

注意下列加点词的读音或意义。

(1)轩东故尝为厨    故,副词,以前

(2)余扃牖而居(jiōngyǒu)

(2)久之    之,衬音助词,无实义

(4)能以足音辨人    以,介词,凭借

(5)殆有神护者    殆,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也许。

3.问:本段是补叙,非常简略。写了几件事?如此点染有何作用?又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后,明确:

“以足音辨人”和“轩四遭火而未焚”两件事。“能以足音辨人”轻轻一点,照应前文。既突出了小轩的寂静清幽,又同分家后的纷乱形成鲜明对比,使“竟日默默于此”显得非常合理。接着,又写小屋四次遭火而未焚,更表达了作者对小屋的深厚感情。

4.教师引导学生背诵第四自然段。

四、课堂练习

出示投影:

(一)背诵第三自然段,完成以下各题。

1.全段共分几层?概括各层大意。

2.本文记叙感情的脉络十分清楚,文段在“多可悲”的统摄下,叙述家境日下时,仅用“            ,         ,           ”作客观的记述,寄寓了深长的感叹。而在回忆先母,说明母爱难忘时,已是“        ,        ,        ”了。这时虽情动于衷,不过还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再后面回忆祖母,说明对遗教的不忘时,就“                ”了,情如潮水,奔泻而出。

参考答案:

1.分三层,先写家业衰落变迁,次写对母亲的回忆,三写对祖母的怀念。

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令人长号不自禁”。

(二)下面文段是原文中的第五段,本文选入时已删去,现补出来,读一读,完成文后各题。

项脊生①曰:“蜀清守母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②。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③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④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⑤,谓有奇景⑥。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注:①项脊生:归有光自称。

②“蜀清守母穴”句:古代四川有个妇女叫清,她丈夫发现了一个产丹砂的矿穴,开采后获得巨利。丈夫死后,清继夫业,别人不敢侵犯。秦始皇后来为她筑了一个“女怀清台”,以示表彰,事见《史记货殖列传》。

③昧昧:不明,即名声未显于天下。

④区区:小的意思。

⑤扬眉瞬目:扬眉眨眼,形容得意时的情状。

⑥谓有奇景:认为小屋中自有不平凡的景物。谓,认为。

思考题:

(1)两处用典,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作者自比“坎井之蛙”有何意图?

(3)为何选入课本时被删去?

参考答案:

(1)作者运用蜀清和诸葛两个典故,隐隐表达了自己的志向。虽然目前寂寂无名,但如辛勤耕耘,或许会像蜀清和诸葛孔明一样得到重用。

(2)身居陋室而自谓发现奇景,夹杂着作者自嘲、自叹和自尊的情感。自比“坎井之蛙”也表现出了自己生不得志的感慨。

(3)本段文字只是作者的感慨,虽然也紧扣小轩,但和整体内容略有不同,抒发的情感也和全文不一致,故被删去。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写与轩有关的人和事,重点描写了作者的“亦多可悲”之情,虽为日常琐事,

却情真意切,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令人读之而动容落泪,“事细而情

深”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六、布置作业

1.熟背二至四自然段。

2.预习最后两小节文字,并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赏析本文最后两节文字。

2.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情况

1.个人单独背诵二至四段。

2.分小组,互相监督背诵。

3.抽查最后两节的背诵。

二、品读最后两节,体悟作者念妻的哀思

1.齐读最后两段。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①第5段为附记,集中描写了夫妻在轩中生活的片断,写了哪几个片断?

明确:“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和“归而述诸小妹语”。平常至极,但音容笑貌尽现,可见妻子留给作者的印象之深刻。

②第一个片断的描写,两个虚词“或”与“时”,有何妙用?

明确:一个“时”表明经常,两个“或”字表明了两人亲密的关系。有问就有答,有学必有教。虽只有简短的一句交代,但读来仿佛从字里行间听到了项脊轩中传出来的欢声笑语,相敬相爱,甜言蜜语,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又是多么深挚的感情。

③好景不长,妻子的早逝给作者留下了极大的愁苦和哀思,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呢?

明确:只用了七个字“吾妻死,室坏不修”,就这一句淡淡的交代,就把作者对亡妻的无限思念和那份情感宣泄而出。当年的项脊轩是那样的窄小破旧,但作者却兴趣盎然,亲自修葺和美化,虽居陋室,却其乐无穷,大有“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感慨;而今屋坏却不修,自然是物虽在人已亡,睹物思人,对亡妻的无限思念和伤感,深寓其中。

3.文章结尾余韵徐歇,悠悠不尽,诗意无穷,试赏析。

明确:文章的结尾,托物抒情。睹物伤怀,物是人非。虽没有一个字涉及思念,但思念之情却表现得诚挚感人。看到枇杷树,并突出是妻当年“手植”,使人不由得想起当年的欢聚。项脊轩的欢声笑语,妻子的喁喁私语,仿佛还在耳边回响,“亭亭如盖”的树,仿佛亭亭玉立的身影。但这一切终是虚幻。物还在,人已去,空留一腔怅惘之情。结尾虽只一句话,却将归有光的全部由回忆引起的痛苦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感叹,确实是惨恻隽永,感人肺腑。

4.齐背第五、六自然段。

三、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1.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的见解。

2.教师点拨:

可以从文章分散的材料组织方面、抒情技法方面、细节描写等方面去分析。

3.明确特色。

(1)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情线不断,形散神聚。

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①幼年归有光的伤痛

归有光对于幼年的事情并非记得,是用乳汁喂养了归家两代人的老妪帮助他忆先母的。归有光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没有印象,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深厚,乃至于成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这是第一点不易言明的伤痛。

②少年归有光的形象

“借书满架……人至不去”,这一段描写给我们刻画了一个好静、安详、勤奋和深思的少年形象。

③少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a.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的现实。

b.幼年没有感受到母爱,更增加了内心的悲凉。

c.归有光的家庭给他内心造成了很大压力。一方面,这个家庭是官宦之家;另一方,归家已衰败和离析。这样一个家庭,当然渴望有一个能够支撑门户、重振家声的人物出现,所以,归有光肩上的期望之负是很重的。然而,科场不利,这怎不令他伤心呢?

④成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人亡物在,再加上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家道日衰,而深情难忘,这又怎能不叫归有光无限伤心呢?

总之,一根亲情线,无限的伤痛,贯穿文章始末。

(2)平凡之景,琐屑之事,普通之物--借景言事抒情,托物寓情。

文中写景、叙事、描物都与一个“情”字关联。

小屋环境--暗示家道的衰败。

修葺小屋--反映自己学业上的勤奋,暗示并反衬自己的不得志。

伯父分家--直接描写家道的衰落,抒发怀念母亲、追忆祖母的深情。

四次遭火--以往殆有神护,而今破败不保。反衬家庭现在的不幸。

妻至轩中--抒发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作者借平凡之景抒情,叙琐屑之事抒情,托普通之物寄情,处处不明写情,却满纸抒情淋漓,使人感慨万千。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难愉惨怛之思溢于言表”。

(3)毕肖的神情,感人的细节--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母亲最感人的细节是一个动作,“以指扣门扉”,一句话“儿寒乎?欲食乎?”老妪的转述,把母亲的关爱、呵护、问饥问寒的神情,形神毕肖地表现了出来。一个动作,一句话,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还有祖母的关怀疼爱、勉励期待,三言两语,感人至深,历久不忘。

五、课堂小结

文章以项脊轩为感情的触发点,以“亦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感触为主线,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琐细之事的叙述,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无论是结构上的精巧布局,还是表现手法的准确运用,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不事雕琢,自有风味”的朴素清淡的语言风格更令人回味无穷,是我们今后写抒情散文的典范,很有借鉴意义。

六、布置作业

1.熟背全文。

2.写一篇300~500字的文章,谈谈《项脊轩志》的抒情艺术。

板书设计

备用资料

中国十大魅力城市之一--江苏昆山

在平坦辽阔的长江三角洲平原上,有-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上海与苏州两大城市之间,她的名字叫昆山。昆山有一座玉峰山,盛产一种石头,是中国“四大名石”之一的昆石,昆山由此而得名。

昆山的戏曲文化:在600多年前,顾坚开创了昆曲。随着梁辰鱼、汤显祖、洪异、孔尚任等大批文人的加入,昆曲逐渐上升到了雅士文化的层面。今天,昆曲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昆山的政教文化:以顾炎武为代表。作为我国著名的大思想家,顾炎武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昆曲这朵“幽兰”,一刚一柔成为昆山文化永恒的背景。

昆山的水乡文化:以周庄为代表。周庄镇位于苏州城东南38公里的昆山市境内,建镇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周庄镇自古为泽国,南北市河、后港河、油车漾河、中市河形成“井”字形,因河成街,傍水筑屋。呈现一派古朴、明静的幽雅,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

昆山的著名人士:顾炎武(号亭林,昆山有亭林公园和顾亭林纪念馆)

归有光(号震川,“震川园”是为纪念这位昆山先贤而建造的)

费俊龙(“神州”六号航天员)

晚明小品文的杰出代表--归有光

归有光(1506-1571),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震川。江苏昆山人。仕途不顺,嘉靖十九年(35岁)中举人。其后20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60岁)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隆庆四年任南京太仆寺丞,参与撰修《世宗实录》,以劳成疾,卒于南京。著有《震川文集》。

小品文是一个包含各种文学体裁和样式的复合概念,其艺术特征是由小见大,真实地表现世俗的日常生活。只有到了晚明时期,文人才自觉地创作小品文。晚明小品文呈现出与传统散文截然不同的风貌,洋溢着清新的时代气息。

归有光是明代第三个致力于描写家庭生活和日常琐事的作家。他的小品文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感染力极强,正体现了晚明小品文的特点。

唐宋派

明代散文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主张学习唐宋文章的法度,但应有自己的特点,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拟古主张表示不满。唐宋派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章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唐宋派变学秦汉为学欧(阳修)曾(巩),易佶屈聱牙为文从字顺,是一个较大的进步。唐宋派还重视在散文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批评复古派一味抄袭模拟,主张文章要直写胸臆.具有自己的本色面目。为宣传文学主张,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钞》164卷,进一步肯定和提倡唐宋文,其书盛行海内,影响深远。唐宋派中散文成就最高的当推归有光。清朝姚鼐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

课后练习

一、二(见教材)

三、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达了出来。又如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寥寥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对祖母的回忆尤其感人。祖母爱怜的言辞、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手阉扉以及持象笏至的动作等,把对孙儿的关心、疼爱和期待,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此外。妻婚后来轩的往事,从娘家回来后转述的诸小妹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等细节,无不真切感人。总之,作者笔下的事都是小事,场面也是平凡的,但它们都是作者感受很深、历久不忘的,又是读者平常熟视,但只有感觉而不怎么认识的,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可谓“事细而情深”。

跟踪检测

一、基础知识(1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渗漉(lù)        偃仰(yǎn)        呱呱坠地(guā)

B.栏楯(shǔn)      珊珊(shān)       断壁颓垣(huán)

C.扃牖(yǒu)       异爨(cuàn)       奴颜婢膝(bì)

D.枇杷(pí)        修葺(róng)       如丧考妣(bǐ)

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    )

A.雨泽下注(流入)        迨(等到)诸父异爨        客逾(越过)庖而宴

B.三五(农历每月十五)    妪(婢女)每谓余曰        以手阖(关闭)门

C.墙往往(到处)而是      殆(大概)有神护者        其制(修建)稍异于前

D.室西连于中闺(内室)    大类(很像)女郎也        而母立于兹(而且)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不是第二人称的一项是    (    )

A.而母立于兹      B.久不见若影      C.汝姊在吾怀      D.先妪抚之甚厚

5.下列各句中的“然”与“室始洞然”中的“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B.吴广以为然

C.虽有稿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D.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二、语段阅读(8分,每小题2分)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日:“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6.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说正确的-项是    (    )

①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②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③一日,大母过余曰               ④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也

A.①②意思相同,③④意思不同    B.①②意思不同,③④意思相同

C.①②意思不同.③④意思不同    D.①②意思相同,③④意思相同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已为墙,凡再变矣    已:已经

B.妪每谓余曰          每:每次

C.先妣抚之甚厚        抚:抚养

D.令人长号不自禁       号:哭

8.能够表现祖母关爱孙子的一组句子是    (    )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②儿寒乎?欲食乎?  ③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④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⑤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9.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先前,院子的南北是一个整体,后来分了家,院中开了许多小门,一变再变,院中有许多墙壁了。

B.老妪是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

C.作者和老妪对祖母的感情深厚,回忆祖母的话,都落下了眼泪。

D.祖母希望作者将来有一天能考上官,并把祖上留下的象笏交给了他。

三、拓展阅读    阅读归有光的《先妣事略》(有删节),回答10~15题。(22分)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

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①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  ②,灯光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注释]①姁姁(xǔ):温和的样子。②缉  (lú):将麻析成缕再搓成线。

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项是    (    )(2分)

A.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    期:满一年

B.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    暴:暴露

C.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        问:慰问,问候

D.大姊归王三接              归:出嫁

11.对下列句子的句间关系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①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②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

③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  ④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①③不同,②④相同

C.①④相同,②③不同    D.①②不同,②④相同

12.下面的内容,全部能说明母亲“勤于操劳”品德的一项是    (    )(2分)

①大者攀衣,小者乳抱  ②之吴家桥,则治木棉  ③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

④人城,则缉垆  ⑤室靡弃物,家无闲人  ⑥户内洒然  ⑦率人人得食

A.①③⑤⑥      B.②④⑥⑦     C.②④⑤⑥      D.②③④⑥

13.下面的说法与所述内容不符合的一项是    (    )(2分)

A.母亲一生共生育了七个子女,所以感到很累。有位老婆婆端了一杯水,泡着两只田螺,让母亲喝。喝了以后,母亲就不会说话了。

B.母亲去世以后,家中人请画工为母亲画遗像,家中人就让画工照着作者和淑静画。因为他们和母亲很相像。

C.“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这是用儿时的无知来反衬今日的

深切悲痛。“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从侧面道出了母亲的为人宽厚。

D.“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这一笔道出了母亲去世前牵挂幼子的慈爱。“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中“余则茫然矣”道出了自己当时因年幼,对母亲事迹记忆不多的痛苦心情。

14.下面是本文与《项脊轩志》的比较,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两篇文章的共同特点是写生活中的琐事,以小见大。文中没有直抒感情的笔墨,但朴实的叙述语言中却包含了强烈的情感。

B.《项脊轩志》一文以作者的书房为线,将材料贯穿起来,主要表达了自己怀旧念亲之情。

C.《项脊轩志》一文既写了可喜之事,也写了可悲之事。《先妣事略》一文则无可喜之事,只写可赞之事。

D.《项脊轩志》与《先妣事略》两文,内容互为照应,充分展现出一位平凡母亲的宽厚仁慈。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

译文:

(2)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

译文:

(3)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译文:

答案点拨

1.C [点拨]A项中“呱”应读“gū”,B项中“垣”应读“yuán”,D项中“葺”读“qì”。

2.A [点拨]B项“妪”指年纪大的女人,C项“制”指体制,D项“而”足指示代词,你的。

3.B [点拨]乳:名词做动词;其余是名词做状语。下:向下;东:东边的;手:亲手。

4.D [点拨]之:第三人称代词,她。

5.D [点拨]例句和D项中的“然”都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A项“然”是“然而”,B项“然”是“认为对”。C项“然”是指示代词“这样”。

6.C [点拨]①成为;②是;③看望;④过错。

7.D [点拨]A项“已”是”已经”,B项“每”是“常常”,C项“抚”是“对待”。

8.C [点拨]注意是祖母与孙子的事情。

9.C [点拨]提到老妪,主要是回忆母亲,老妪是对作者母亲的感情深厚。

10.B [点拨l暴:暴晒。

11.D [点拨]①因果关系    ②承接关系    ③转折关系    ④转折关系

12.C

13.D [点拨]“母亲去世前牵挂幼子的慈爱”有误。

14.A [点拨]“没有直抒感情的笔墨”有误。

15.(1)外祖父与他的三位兄长,家境都很殷实,为人敦厚,崇尚简朴。

(2)(平时)对待僮仆们很宽厚,即使责打了他们,他们也都不忍在背后说坏话。

(3)母亲半夜醒来,就督促我小声诵读《孝经》,如果我能熟练地、一字不错地背下来,母亲就十分高兴。

教学反思:

[项脊轩志(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必修5 Unit 1 Great scientists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英语高二)】相关文章:

1.必修5Unit 1 Great Scientists 听说课

2.unit 5 The British Isles(人教版高二英语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3.人教高中必修5数学教学教案

4.人教新课标 高二book 5 unit 1-5

5.Unit 17New words(人教版高二英语下册教案教学设计)

6.高二英语Unit 18(全)(人教版高二英语下册教案教学设计)

7.Unit 5 必会习语(人教版高一英语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8.五年级英语上册Module 5 Unit 1教案

9.高二必修5英语作文

10.unit 3 art and architecture(人教版高二英语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下载word文档
《人教必修5 Unit 1 Great scientists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英语高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