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板砖”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沁园春雪》(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沁园春雪》(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沁园春雪(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掌握此种一些字词的注音及意义
3、掌握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二)能力目标:
1、领会上下阕写景、议论、抒情的关系,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能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情,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三)情感目标:
1、认识到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2、感受伟人的豪迈气魄,树立建设祖国的伟大理想和抱负。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写景、议论去正确而充分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的伟大胸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以作者写这首词的背景导入
二、介绍词的基本常识
1、 词又称为长短句,词的一段叫做一阕,两段分别叫做上阕,下阕。
2、 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格式,叫词谱,词谱的名称叫做词牌。
3、让学生指出本首词的词牌名和题目。
三、整体感知
(一)朗读
1、听视频朗读,注意听准字音、语速、节奏和韵律。
2、提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找出问题并作以评价。
3、检查明确重点字、词的读音
4、结合前面指出的问题,再听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二)疏通词意
1、学生自读,并结合注释疏通词意,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小组内合作解决。
2、检查重点词义的理解情况,并作以明确。
3、指名学生疏解词意,其他同学及老师纠正。
四、深入理解
齐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及情感: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上阕)
2、上阕哪些句子总写雪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3、对雪景的具体描绘,由哪个词引起?(望)
4、作者望见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点?(长城内外、黄河上下、山、原) (颜色:白色)
5、上阕除了写望到的'这些景物,再有没有写其他景物?(须晴日……)
6、这些景物是不是作者看到的?(不是,想象、联想到的)
总结:词的上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面。通过对北国风光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7、词中的哪句话可以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面?(江山如此多娇)
8、这句话是对上阕的一个总结,是一个承上句,有没有启下句?(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9、作者引出了哪些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10、对这些历史人物作者用一个字作了评价,请找出来(惜)
11、惜如何理解?(惜中有褒,惜中有贬,惜中有)
12、既然作者惋惜这些千古帝王都在文治方面有所不足,那么有没有在武功和文治方面都有卓越贡献的人?(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总结:词的下阕通过对历代帝王的评价,表达出当今无产阶级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念。
五、艺术特色
1、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
2、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3、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篇2:《沁园春雪》(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毛泽东。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毛泽东的著名词作《沁园春雪》。
2、介绍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3、介绍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二、教学新课
(一)整体感知
放录音,学生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一生朗读;指出朗读注意的地方:
①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②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3、明确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重读的字词以及应该停顿的地方。
如:分( )外妖娆( ) 成吉思汗( ) 数( )风流人物 今朝( )
惟余莽莽 风流人物 折腰 风骚 红装素裹
4、齐读,进一步体会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求读的时候尽量处理好音量、语速、和语气的变化
(二)学习上阕
1、提问: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
明确:词的上阕。“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2、讨论: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3、指出写静、动景的词语,体会其意境。
明确:“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由下而上,一静一动,意境开阔,气魄宏伟,格调非凡。
4、讨论: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明确:“望”字。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5、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明确:“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6、讨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1)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2)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3)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7、讨论: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8、提问: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三)学习下阕
1、提问: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哪些内容?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提问:上下阕是如何过度连贯起来的`?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3、提问:“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4、提问: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明确:“惜”(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5、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7、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8、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明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四)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三 布置作业
背诵全词 完成课课练上习题
篇3:《沁园春雪》教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
2.理解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词中对历代帝王的评论
课时: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分析上阕,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想像。
2、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熟背上阕
课前预习:1.熟读诗歌。2.完成作业本的积累运用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新课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过: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领略一下毛泽东诗词的风采。
二、解题:
沁园春,是这首词的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天净沙.秋思》等进一步明确这一知识点。
三、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全词,注意节奏、字音。并尽力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2、请学生谈谈初读体会。
教师适时补充背景:1936年2月,遵义会议后,抗日战争爆发前,此时否定原来的错误路线,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找到了救国救民的路。在陕北的清涧县,他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沁园春雪》。
3、听教师范读,并思考: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你能否概括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呢?
上阕写北国雪景,下阕评论英雄人物。
四、研读赏析:
1、齐读上阕,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结合相关的字、词或句说一说。
(在学生回答中,教师可适时进行以下提问)
(1)哪些句子总写北方的雪景?这些句子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怎样的世界?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天雪地,广袤无垠
写景时,既有静景,又有动景,分别用了哪两个字?
冰封、雪飘
(2)作者望见了什么?
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
(3)齐读“望”字统领的句子,你觉得那些词用得最好?说说你的体会。(可结合修辞等进行赏析,特别是“山舞银蛇……试比高” )
(4)末尾三句是实景还是虚景?有什么表达效果?
须是等到的意思,等到天晴,晴之景应该是想到的,也就是说这一部分是虚写。
表达效果结合修辞进行赏析
(5)加上你的想象,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上阕最后三句诗的意境。(作业本第8题)
2、词的上阕抒发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通过描写北方雪景,赞美祖国壮丽山河,大气磅礴,旷达豪迈。
3、齐读上阕
4、当堂背诵上阕。
五、作业:1、完成作业本的`4、7及同步练的积累运用。2、弄懂下阕的字面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能够背诵下阕。
2、理解词中对历代帝王的评论
3、体会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和壮志豪情。
一、复习引入:
1、抽背上阕(个别背、齐背)
2、找一找,全诗中哪一句概括了上阕内容。(江山如此多娇)
二、赏读下阕
1、下阕开头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过渡段的作用:承上启下
2、什么叫“竞折腰”?哪些英雄为之折腰呢?
明确:折腰的意思为鞠躬、倾倒,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为之折腰
3、你了解这些英雄人物的功绩吗?对于这些人物,作者用了一个字作了评价,是哪个字?这个字有什么具体含义?
他们都是封建帝王、古代英雄,具有雄才大略,一生战功赫赫。 对他们,作者用了一个“惜”字, 作者在赞扬他们长于武功的同时,又很婉转的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的弱点。
4、作者批评的措词极有分寸,还可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略”、“稍”,用词恰当,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
5、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为引出下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6、 梳理巩固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7、 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就树立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那么,作为一年后即将迎来人生第一个转折点的我们,又为自己树立了什么样的志向呢?
8、背诵下阕
三、课内延伸:
1、你心目中的“风流人物”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你更喜欢哪个时代的他们呢?是“往矣”的,还是“今朝”的?
2、积累你所了解的古诗词中表达作者抱负的诗句。
3、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可投影)
思考(1)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
(2)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提出的“问苍茫大地,谁住沉浮?”,今天我们在《沁园春雪》中是否找到了答案呢?(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四、作业:
1、完成作业本的剩余练习及同步练的5-14。
2、课外摘抄毛泽东的诗词,如《沁园春.长沙》、《咏梅》等。
3、准备好早自修的默写。
篇4:愚公移山(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 学习愚公移山精神,用顽强的艰苦奋斗精神去战胜困难。
二 了解文言文表疑问的几种句式;正确解释下列词语:加、亡、且、焉、诸、以。
教学重点
一 采用启发式教学,运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二 从讨论思想内容,带动对词语句子的深入研究,解决词语句子的译释。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2.简介《愚公移山》的体裁、出处和作者:《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民间流传的寓言,保存在《列子汤问》篇里。《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著。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二 指导预习。
1.对照注释阅读全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画出表疑问的句式。
2.理清全文脉络,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地方提出“移山”的问题?
(2)什么地方写“移山”斗争?
(3)什么地方写“移山”的结果?
三 研习新课。
1.教师朗读全文。
正音,将课文注释中的有关拼音读一遍。
重点词语:方:方圆,指面积。 本:原来。 之:的。 河:黄河。 阳: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
2.教师提问:
问:“方七百里,高万仞”,这两句写什么?其用意何在?(这两句写太行、王屋两座山异常高大。写此二句,用意在于说明要挖掉这两座山简直太难了,这件事非平常人所敢想、所敢为。这两句为后面写愚公作了铺垫。)
问:“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去掉行不行?为何要有此字?(有此“本”字,说明了这两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这就为山被移走打下伏笔。若无“本”字,这句就失去此意,无此作用。)
问:从寓言故事这个角度看,先写这段有什么作用?(这段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前奏,先写这段是要为故事制造一个“悬念”:这么高大的两座山已经不在原先的地方,这是怎么回事?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激起读者探求答案,乐读文章的兴趣。)
问: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要求学生先理解第1段的两句话,明确:这两句话写了“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处位置,在明确句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提出的问题: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情况,实际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写了存在的困难,为写愚公作了铺垫。
3.学习第2段。教师启发提问:愚公为什么要发起移山呢?愚公召集的“家庭会议”开得怎么样?
(1)引导学生学习“北山愚公者……聚室而谋曰”,重点学习“且”(将)、“惩”(苦)、“之”(主谓之间助词)等词的解释。
(2)分析“家庭会议”。
①愚公提出的“移山”目标代表了“北山”人的共同愿望,首先就是“杂然相许”。
②愚公妻“献疑”是:第一,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学习“以君之力”句,重点掌握:“以”(凭)、“曾”(并)、“如……何?”(把……怎么样?)、“焉”(哪里);第二,提出“移山”的具体问题,完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移山”任务。
③意见一致,立即行动。重点掌握:“诸”(之于)、“遂”(于是,表示立即付之行动)、“箕畚”(用箕畚装石)。
(3)教师发问: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几个人?启发学生回答。学生可能回答“四个人”(三夫加一“遗男”),把“愚公”漏掉了,说明:在“遂率子孙……”句的句首省略了主语,主语应该是“愚公”。
(4)教师继续发问: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启发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一、“遗男”“跳往助之”,表示得到了邻居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二、从表达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出来了。(这一段文字中,着重掌握:龀,动词,换牙;始,才,说明路程之长;“反”同“返”)
(5)归纳第2段,回答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课文第2段一开头的两句话是故事的开端,提出了“移山”问题;第2段的最后三句话写了“移山”劳动,这是与自然界的斗争。至于“移山”中的与人斗争,则要在下面第3段讲到。
这一段写了愚公的什么思想精神?(这一段写了愚公具有崇高的思想、宏远的志向、坚强的决心。愚公要开山除障的打算是为了子孙后人着想,泽及后人,他的思想是崇高的;愚公要子孙们和他一起“毕力平险”,开出一条能豫南、达汉阴的道路,亲自领着子孙坚忍不拔地挖山运石,其志向之宏远、决心之坚强可知。)
四 布置练习、思考。
1.完成“朗读背诵”一、二。
2.思考:课文写了两场论争,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论争,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论争,说说这两场论争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第二课时:
一 检查作业。
学生背诵课文第1、2段。
二 研习新课。
由检查上课时布置的思考题入手提问。
1.提问:课文写了两场论争,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论争,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论争,比较这两场论争,说说有哪些不同?
2.转入读讲第3段,由两个学生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智叟的有关内容,一位读愚公的有关内容。要求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3.讨论,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归纳:
(1)“其妻献疑”与“笑而止之”性质不同。愚公妻子,首先是同意(“杂然相许”当然包括“其妻”),智叟却首先是反对,他的“笑”是讥笑,特别是一个“止”字,它是“阻止”。智叟说话的语气也很强硬,“甚矣,汝之不惠”这个倒装句,充分表露了他的反对情绪。“甚矣”--“太过分了”,是脱口而出。
(2)“其妻献疑”与“笑而止之”的出发点根本不同。愚公的妻子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出于对完成移山任务的关心,重点是商讨移山的具体问题,句子的着重点在“且焉置土石”(回答时也着重在这一点)。智叟则不同,他是讥笑,压根儿反对。正因为这样,所以他的说话存在着不切实际的故意夸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还不能拔起山上的一根草),这与“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不同。
(3)与家人的论争气氛热烈和谐,与智叟的论争是理直气壮,针锋相对--气氛不同。反复朗读愚公的一席答话,要求读出气势。而愚公与家人的论争,实际上是一次“民主讨论会”,统一思想之后立即付之行动。
(4)这场论争反映了什么呢?讨论,然后引导学生回答:反映了对待困难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智叟是逃避困难。愚公呢?他具有:①艰苦奋斗精神;②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③发展变化的观点。(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提问:太行、王屋两座山究竟是给谁搬走的?
先理解、翻译第4段,掌握难词:厝、陇断。讨论,要求同学回答问题。
然后明确:从表面上看,两座山是由“夸娥氏二子”搬走的。但这仅仅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实质上不是这么回事。要求学生抓住:“命”→“感”→“惧”三个词,“命”是谁“命”?主语是“帝”。“帝”为什么“命”?“帝”是“感其诚”,“诚”是诚心,也就是愚公的精神,所以这个“诚”的内涵就是“愚公移山精神”。“帝”为什么会“感”?是因为操蛇之神“告之”。操蛇之神为什么“告”?因为“惧其不已”。特别是这个“惧其不已”,说明了愚公的精神的威力在于长期坚持不断。所以根子在“其不已”上。由此可以得出:两座山的搬走,根本原因是愚公移山的精神。这最后一段既是写了事情的结果,同时也是着力写了愚公精神的伟大。从写作角度看,作者这样处理显得高明超脱,具有神话色彩,符合寓言文体的特点。
5.提问:作者把歌颂的人物称为“愚公”,把批判的人物称为“智叟”,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讨论,然后明确:这儿的“愚”,没有讽刺的意味,他看似“愚”,实则不愚,而是“大智”,就像社会上有些人说“雷锋傻”,雷锋在“智叟式”的人物眼里是“傻”,实际上他是崇高伟大,愚公也是如此。这儿的“愚”不但没有讽刺意味,还有“贬词褒用”的作用,从“愚”字中透露出顽强、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拼劲。至于“智叟”的“智”,那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智”,实则是“愚”,他没有克服困难的智慧,目光短浅,“智叟”的“智”有讽刺的意味,是“褒词贬用”。
6.总结归纳。
提问:愚公移山精神是什么呢?可归纳为:它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要点有:(1)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2)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3)具有远大的目光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我们就是要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有人提出“移屋说”,意思是说愚公“移山”不合算,还是“移屋”合算。其实提出这个问题已经是一种诡辩,不合理的。我们知道寓言的设譬寄寓总是有其特定的范围和特定的含意。《愚公移山》中的“困难”有它的不可回避性。毛泽东同志曾引用这篇寓言作过类比,他在《愚公移山》一文中说:“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面对两座大山怎么办?毛泽东号召“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并不是“移屋”。试问中国人民要回避这两座大山能搬到哪儿去呢?这是一样的道理。“移屋”的问题连智叟也不提。
三 课堂练习。
1.说说下列句子中的“子”“孙”的含义是否一样,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
“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要求学生分析,然后回答:
第一个“子”是愚公儿子,与第二个“子”意思相同;第三个“子”是愚公孙子的儿子,与第四个“子”意义相同;第五个“子”是愚公孙子的儿子的儿子;第六个“子”是愚公后代的总称,直到现在,以至将来。其中的“孙”也跟“子”一样加以类推。
2.归纳疑问句。
(1)设问: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不为,……。
(2)反问:何苦而不平?
(3)疑问:且焉置土石?
3.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解释带点词:
(1)虽我之死(即使)
(2)何苦而不平(愁)
(3)河曲智叟亡以应(无)
(4)而山不加增(再增)
(5)无陇断焉(山冈高地)
四 课后练习。
完成“理解积累”三、四。
篇5:《背影》(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背影》(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赏析文章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2、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含义,揣摩文中家庭生活内容及作者心境与感受的表达。
3、引导学生关注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从而体察那种深厚而动人的父子深情,激发学对父母的爱。
教学重点:
1、训练阅读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2、运用整体阅读法教学理论,以体会文章精要为突破口,重点抓住“四次背影、四次流泪”在文章中的出现、作用以及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抓住文中父亲的四句话,体会文中所饱含的深刻情感。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有:听读、朗读训练,语汇积累,整体阅读,文章大致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具体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导入激情,创设氛围
1、多媒体显示:歌曲《父亲》
2、教师导语:同学们,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无私的爱,伴随着我们成长。你们能说一说曾让你感动过的父母的疼爱。(学生自由发言)
师:父母对我们的爱也许可能只是片言只语,也许只是不经意的动作神情……但都是那样念人难忘。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就是从父亲的背影中感悟出来的父子之情。(板书课题)
播放歌曲可以创设情境,触动学生心底的心弦,直观地了解父亲为我们付出的真爱,感受父爱的伟大。
问题的设计体现语文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具体感受出发,并通过学生的诉说来发现父母对我们的爱,为学习本文作好良好的情感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
2、朗读训练,培养习惯
要求:A、将自己读不准的字标上读音。
B、 看看本文写了件什么事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学生朗读正音,并对字词进行识记。
4、字词考查。
这一环节主要用于学习读书方法,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熟悉,又是个种发现式的学习过程,当然不必做太高的要求,能够有所批注,不论对错都是可贵的。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小组合作学习)
1、学生活动:
(1)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每次背影的出现各在什么时候?每次背影的出现各有什么作用?
(2)你认为哪个背影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3)、你认为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 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2、查检合作学习效果,并结合学生回答完成板书。(板书见下))
3、精读课文望父买橘部分,完成练习(展示课件):
板书:开篇设置疑问,引出背影 (思念父亲)
中篇回忆往事,描绘背影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篇末思念父亲,再现背影 思念父亲
小结,文章以背影为线索,通过两年前作者奔丧完毕,父子在浦口依依惜别的情景的描写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儿子对父亲的怜爱,表达父子情深的主题。
这一环节通过小组合作的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大意。同时,启发学生从课文中发现作者行文构思的关键,以此为线索展开对课文的深入探究。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探究,深刻领会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思想感情,从而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最后,抓往文中的几句重点话语来体察那种深厚而动人的父子深情,使他们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本环节也是这一堂课的重点。
四、作业
1、再读父子送别部分,从父亲的穿戴、走路的姿势爬台的动作、对我的简短叮嘱,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
2、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几次流泪?找出这些语句。试作体会作者的感情。
这是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一方面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梳理,同时也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提高。
篇6:《沁园春雪》 教案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
《沁园春雪》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1、把握词的内容和情感,品味词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词,掌握朗读技巧和方法;
3、感受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词人的伟大抱负。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
2、掌握朗读四步法,有感情地朗诵全词。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开展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1936年2月,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面对祖国壮丽山河,他意气风发,一气呵成写下这首不朽名词.
二、读词悟词:
第一步:读准字音,扫清字词障碍:
考考你:这些字你都会读吗?
沁园春qìn 莽莽mǎng 素裹guǒ
妖娆ráo 稍逊xùn 分外fèn
成吉思汗hán 数风流人物shǔ
自由朗读全词,要求:准确流畅、把握节奏
【自由朗读;个别朗读(学生点评);齐读】
(扫清字词障碍后,我们一同来看看这首词究竟写了什么内容?我们又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读这首词呢?)
第二步:整体感知,确立朗读基调:
一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课文已经用空行将这两部分隔开。在之前朗读的基础上,同学们是否能在上阕和下阕中各找一个起到总领作用的字呢?
【参考】望、惜
用你喜欢的方式朗读全词,思考:
上阕词人望见了哪些画面?下阕词人惋惜了什么?
【参考】上阕:长城茫茫图、黄河失滔图、山舞银蛇图、原驰蜡象图、
(想象)雪后初晴图;
下阕:惋惜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短于文治
我们又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读呢?
【参考】上阕:(表达词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喜悦豪迈;下阕:惋惜之情
链接背景:
(朗读不仅要把握整体的语气语调,还要具体研读,把握情感,做到抑扬顿挫)
第三步:品读赏析,把握诗歌情感
这首词在国共合作时,于1945年发表在国民党的《新民报》上后,引起了轰动,当蒋介石看到这首词,气急败坏,要求他手下的文人一定要写出压倒这首词的作品,结果他手下的众多的文人绞尽脑汁,也没能写得出来。可见这首词的魅力无穷,下面我们从修辞手法或用词准确生动的角度赏析上阕。
(这首词上阕写景)
1、从修辞手法或用词准确生动的'角度赏析上阕,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本空白处做好批注。
范例: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赏析:Δ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之意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和豪迈的气势。“望”字直贯以下七个短句,“望”字之下展现了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所以,朗读时要略有停顿,字音拉长,读出远眺之态和豪迈之势。
(学生交流、教师点评,注意辅导朗读)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可是词人却批评他们短于文治)
2、你完全认同词人对于五位英雄的评价吗?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不完全认同。因为文学才华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而这五位英雄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均有所功绩,所以并不能完全否定他们短于文治。
(具体功绩略)
精通史学的毛泽东不可能不了解这些,那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参考】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指谁?)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那么对于点睛之笔,我们又应该如何朗读呢?
【参考】慢、拉长、一字一顿、坚定有力…
(吟诵诗词时若是可以结合配乐并合理分工将更为完善,效果更好)
第四步:结合配乐,分角色吟诵
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女: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男: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齐: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男: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齐: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第五步:拓展训练:对对子:
1 上联:写景,纵横数万里
下联: , (论人,上下几前年)
2 上联:望江山,壮雪景横卧北国
下联: , (惜英雄,伟丈夫气吞寰宇)
三、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理解了这首词内容和情感,同时也学到了一些朗读的步骤、方法、技巧。我相信只要多读多练我们一定可以在下半年的“艺术节朗诵比赛”中夺魁,成为赛场上的“风流人物”。
王朝一
篇7:农夫和蛇(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农夫和蛇(两则)(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寓意。
2、培养学生概括、比较、判断的思维能力增强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正确理解善和恶,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
【自主预习】
1、解释下列词语并各造一个句子。
后患无穷:
造句
恳求:
造句
2、朗读课文,概括每节大意。
第一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妻子讲话前后农夫对蛇的态度有何不同?
(2)通过学习本则寓言,你应吸取什么教训?
【合作探究】
1、本则寓言中似乎正义的农夫不占理,邪恶的毒蛇却说的头头是道,你认为蛇说的有道理吗?
2、这两则寓言写作上有什么共性?又有哪些不同点?
3、本文是在宣扬“冤冤相报”的思想吗?面对仇恨,你持什么态度?请借助名言警句或俗语来回答。
【达标测试】
1、一所大约生活在公元前______世纪,是_____人,《伊索寓言》有很多为我们所熟悉,其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
2、根据例句,仿写句子。
蛇得到了温暖,渐渐的'苏醒过来了,等到他恢复了体力,活动自如是,便露出了残忍的本性,在农夫的胸口上,凶狠的咬了一口。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讲一则你熟悉的寓言故事。
篇8:《李寄》(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李寄》(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课时
[定向示标]
1、了解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
2、积累文言词语。
3、学习李寄的勇敢机智的精神。
[自主预习]
1、走进作者:干宝,字令升,东晋文学家、史学家。《李寄》选自______,
此书记录东晋以来志怪小说干宝写此书的目的,宣扬鬼神迷信、因果报应。
2读一读:给加点字注音。
闽中 童女年十二三者 蛇出吞啮之
既不能供养 咋蛇犬 数石米
诣庙中坐 寄从后斫得数创 髑髅
甚可哀愍 头大如 缇萦
4、积累: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或与人梦 ○2大十余围 ○3尔时
○4告请 ○5便诣庙中坐 ○6犬就啮坐
○7汝漕怯弱 ○8悉举出 ○9自是
5、学生自读课文,运用工具书查明不会的生字,把握文言句子的'停顿,与小组自由朗读。
6、用“/”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每句只标一处。
○1东越闽中有庸岭
○2欲得童女年十二三者。
○3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
○4女无缇萦济父母之功。
○5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舌犬。
○6寄从斫得数创。
7、准确地翻译下列句子。
○1祭以牛羊,故不得祸。
○2汝漕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
[合作探究]
1、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复述课文内容。
2、概括每段内容。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一段中写了一条怎样的蛇?面对这样的情况,当地的村民和官府是怎么做的?
4、李寄为什么要去斩蛇?
5、李寄斩蛇前做了哪些准备?
6、李寄是怎样斩蛇的?
7、李寄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当堂达标]
1、《李寄》的作者( ),( )朝文学家、史学家,本文选自________
2解释加点的字意义。
○1童女年十二三者, ○2共患之 ○3 尔时
○4朝祭 ○5父母无相 ○6告请
○7 犬就啮咋 ○8甚可哀悯 ○9越王闻之
3翻译下列句子。
○1有大蛇,长七八丈,大十余围,土俗常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母无相,惟生六女,无有一男,虽有如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头大如铮目如耳尺镜,闻香气,先食之。
4、李寄和区寄相比,李寄具有区寄所没有的哪些品质?
5除了李寄和区寄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少年英雄?并写出其事迹。
姓名: 小组: 七年级___班 批改人:
篇9:最后一课(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课前热身:
1、走进作者: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13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和一个剧本。以短篇小说集《磨坊书简》出名,以长篇小说《小东西》获得成功,赢得声誉。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他应征入伍,其后创作了不少以这场战争为题材的爱国主义作品,《最后一课》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被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常被选为中小学的语文教材。
2、时代背景:
1870年7月,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品思题目:
学法指导:
小说阅读的方法
小说阅读法特指根据小说的体裁特点提出的一种阅读方法。小说是以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其特点是以刻画典型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阅读小说,与阅读一般的记叙文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尤其要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分析人物,可从三个方面入手:①分析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②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③思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2)、熟悉并分析故事情节。
熟悉情节可采用朗读、编写提纲、复述内容等方式;分析情节,要与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起来,因为小说的任何一个情节都是为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中心思想)服务的。分析时既要掌握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全面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又不能对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平均用力,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析情节的发展和高潮部分。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以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作品的思想意义。
如鲁迅先生在《祝福》里多次描写祝福的情景,并在写景时总是紧扣人物的思想感情来着笔,把写景和叙事糅合在一起,以揭示悲剧产生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对主题(中心思想)起了有力的烘托作用。分析环境描写,不应当孤立地进行,而应当与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在一起。当然,有时为了弄清小说的写作特点,也可以单独抽出环境描写来分析,但那要在分析了思想内容以后再进行。
以上各点,并不是在阅读每篇小说时都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各篇小说的`特点和读者自己的具体情况(如阅读目的、时间、水平等),可以有所侧重。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训练复述能力。
2、结合小说的时代背景,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3、体会文章语言,感受文中法国人民强烈而深沉的爱国感情,从而更加热爱我们自己的祖国,热爱我们的汉语。
重点: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训练复述能力。
难点:体会文章语言,感受文中法国人民强烈而深沉的爱国感情,从而更加热爱我们自己的祖国,热爱我们的汉语。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二、初读课文,解决下列字词。
祈祷( )( ) 难kān( ) 鲈鱼( ) 挟着( ) gěng( )咽 ào( )悔 xuān nào( )( ) 霹雳( )( ) 邮差( ) 钥shì( ) zhǎn( )新 chéng fá( )( )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四、合作探究
1、复述故事情节,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2、作者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最后一课与平时上课的不同,请从气氛、学生、老师三方面谈谈有哪些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五、课后拓展:
哈默尔先生宣布放学后,如果是以往,小弗朗茨早就飞出了教室,今天他还会这样做吗?想象一下他是如何离开教室的。
篇10:《皇帝的新装》(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皇帝的新装》(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童话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对文学的“真实性”有感性认识。
2.初读文本,梳理章节,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
3.培养学生分角色朗读、体验人物个性及创意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关于童话故事“真实”性的理解及对于童话寓意的理解
【学法指导】导读、启发、体验、讨论法
一、【走近作者、作品】(课前查阅资料,自主完成)(5分种)
⑴我所了解的安徒生:
⑵我所了解的《安徒生童话》:
二、【概述情节】(5分钟)
(温馨提示:分别在下面的第一个空白处填上一个动词,理清文章的结构和故事情节。)
新装( 至 自然段)
新装( 至 自然段)
新装( 至 自然段)
新装( 至 自然段)
三、【自主学习】(快速浏览全文,用圈点批注法,看谁找得又快又准)(10分钟)
⑴文本中先后有哪些人去看新装?请在文本中用方框框出来,并分别写在下面空白处。
⑵他们分别看到了什么样的新装?请把其修饰语在文本用括号括出来。
四、【合作探究】(品读赏析精彩句段,组内合作,组间互动完成下面的题目)(10分钟)
⑴研读文本,请以“我读出了文章中的皇帝是个 皇帝”句式,发表你个(或小组)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的见解。依据文本具体语句说说你的理由。(温馨提示:发言时要指明第几页第几行)(活动:分角色朗读,品读感悟体验)
⑵那个小孩在这个故事情节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⑶对本文虚构的这个滑稽而愚蠢的童话故事,现实生活中会出现吗?你是怎样看待这个童话故事的?
五、【拓展延伸、同步阅读】(5分钟)
比较阅读《狂人之细布》与《皇帝的新装》,完成相关题目。
狂人之细布
昔狂人,令绩师绩锦,极令细好。绩师加意,细若微尘,狂人犹恨其粗。
绩师大怒,乃指空示曰:“此是细缕。”狂人曰:“何以不见?”师曰:“此缕极细,我工之良匠,犹且不见,况他人耶?”
狂人大喜,以付绩师。 (南朝《高僧传》)
⑴解释下列词语。
加意:
况……耶:
⑵文本中的皇帝和选文中的狂人共同之处是什么?
六、【达标检测】(10分钟)
(温馨提示:自主独立完成,组内互批, 17分为达标,小组长公布本组达标人数)
⑴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4分)
骇人听闻( ) 钦差大臣( ) 更衣( ) 随声附和( )
⑵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bì下( ) 头xián( ) 滑jì( ) 御pìn( )
⑶结合文本谈谈,在你心目中文章中的皇帝是个怎样的皇帝。(4分)
⑷请你谈谈学习本文后的启示。(4分)
学校 年级 班 第 组 组内号 姓名
篇11:《猫的故事》(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猫的故事》(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通读全文,理解词句的含义。
2、本文使用大量文言色彩很浓的词语,认真揣摩,体会其表达效果。
3、了解文章曲折的故事情节,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线索。
[教学重难点]
1、语文的风趣幽默感,对生命的礼赞,对动物“母爱”的歌颂。
2、蕴含的对生命的思索。
[材料链接]梁实秋(1903-1987),本名梁治华,字实秋,浙江杭县人,现代散文家、翻译家。曾与徐志摩、闻一多一同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以及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翻译作品有《莎士比亚全集》等,并主编过《远东英汉大辞典》。
[自主预习]
1、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饽饽( ) 嗥( ) 如诟( )如詈( ) 跳踉( )
鼎鼐( ) 殚智竭力( ) 膺惩( ) 猱升( ) 夤夜( )
2、理解下列词的含义
万籁俱灰:
如诟如詈:
殚智竭力:
高枕而卧:
初释重负:
[合作探究]
1、细读课文,画出猫的举动的句子。
2、你认为文章最动人之处是什么?
3、猫为什么如此执着要来书房?
4、找出文言色彩很重的词语,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当堂检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
lài gòu lì nài yīng yīn
万( )俱寂 如( )如( ) 鼎( ) ( )惩 ( )夜
2、本文在接近口白话中,使用了大量的文言色彩很重的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
第2课时
[定向示标]
1、复述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2、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手法。
3、细读课文,体会课文对动物“母爱”的歌颂,从而培养自己关爱动物,关注它们生存状态的人文情怀。
[自主预习]
1、作者对猫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2、概括感情变化的过程及其原因。
[合作探究]
1、文章结尾部分的变化使读者触动。触动读者的是猫的母性还是“我”对此事的感悟?请具体谈谈。
2、文章结尾说,猫在秘密被发现后把四只小猫叨走,“不知运到什么地方去了”。如果你是“我”,此时会有怎样的心情?试把这心情写出来,与原文比较,看哪一种写法更好。
3、作者在前文妙语连珠,写到结尾却很平淡,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价值?
4/从作者的感情变化看本文运用了什么写法?
[主题阅读]
《母狼的智慧》毕淑敏
”仅次于人的聪明的'动物,是狼,是北方的狼。南方的狼是什么样,我不知道。不知道的事不瞎说,我只知道北方的狼。“
一位老猎人,在大兴安岭蜂蜜般的黏稠的篝火旁,对我说。猎人是个渐渐消亡的职业,他不再打猎,成了护林员。
我说:”不对。是大猩猩。大猩猩有表情,会使用简单的工具,甚至能在互联网上用特殊的语言与人交流。“
”我没见过大猩猩,也不知道互联网是什么东西。我只见过狼。沙漠和森林交界地方的狼,最聪明。那是我年轻的时候啦……“老猎人舒展胸膛,好像恢复了当年的神勇。
”狼带着小狼过河,怎么办呢?要是只有一只小狼,它会把它叼在嘴里。若有好几只,它不放心一只只带过去,怕它在河里游的时候,留在岸边的子女会出什么事。于是,狼就咬死一只动物,把那动物的胃吹足了气,再用牙齿牢牢紧住蒂处,让它胀鼓鼓的好似一只皮筏。它把所有的小狼背负在身上,借着那救生圈的浮力,全家过河。“
”有一次,我追捕一只带有两只小崽的母狼。它跑得不快,因为小狼脚力不健。我和狼的距离渐渐缩短,狼妈妈转头向一座巨大的沙丘爬去。我很吃惊。通常狼在危机时,会在草木旺盛处兜圈子,借复杂地形伺机脱逃。如果爬向沙坡,狼虽然爬得快,好像比人占便宜,但人一旦爬上山坡,就一览无余,狼就再也跑不了。“
”这是一只奇怪的狼,也许它昏了头。我这样想着,一步一滑爬上了高高的沙丘。果然看得很清楚,狼在飞快逃向远方。我下坡去追,突然发现小狼不见了。当时顾不得多想,拼命追下去。那是我平生见过的跑得最快的一只狼,不知它从哪儿来的那么大的力气,像贴着地皮的一支黑箭。追到太阳下山,才将它击毙,累得我几乎吐了血。“
”我把狼皮剥下来,挑在枪尖上往回走。一边走一边想,真是一只不可思议的狼,它为什么如此犯忌呢?那两只小狼到哪里去了呢?已经快走回家了,我决定再回到那个沙丘看看。快半夜才到,天气冷极了,惨白的月光下,沙丘好似一座银子筑成的坟,毫无动静。我想真是多此一举,那不过是一只傻狼罢了。正打算走,突然看到一个隐蔽的凹陷处,像白色的烛光一样,悠悠地升起两道青烟。“
”我跑过去,看到一大堆干骆驼粪。白气正从中冒出来。我轻轻扒开,看到白天失踪了的两只小狼,正在温暖的驼粪下均匀地喘着气,做着离开妈妈后的第一个好梦。地上有狼尾巴轻轻扫过的痕迹,活儿干得很巧妙,在白天居然瞒过了我这个老猎人的眼睛。“
”那只母狼,为了保护它的幼崽,先是用爬坡延迟了我的速度,赢得了掩藏儿女的时间。又从容地用自己的尾巴抹平痕迹,并用全力向相反的方向奔跑,以一死换回孩子的生存。"
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读后你有何启示?
[达标检测]
通读全文思考
1、“这就使我有些不耐烦”,“这”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不耐烦了?
2、猫后来为什么又壮胆回来?这一行为表现了什么?
3、在猫的故事演进过程中,作者对猫的思想感情也起着微妙的变化,找出这些变化,并作简单分析。
[学后反思]
篇12:《沁园春雪》 教案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歌的特点.
2. 学习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 领悟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立志超越前人。
4. 教育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
教学过程:
㈠导入:由复习“诗歌一般常识”导入
教师补充:诗歌特点:
⑴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⑵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感情。
⑶富有想象。
⑷语言精练。
⑸押大致相同的韵。
㈡初读全词:
⒈检查预习、正字正音、完成练习P1第一题。
⒉听录音(或范读课文),听准每个字音。
⒊齐读全词: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色,初步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怀。
㈢精读上阕:回答下列问题。
⒈上阕可分为几层,每一层的层次意思是什么?
⒉找出上阕中的概括描写,具体描写和想象之景的句子。
⒊“望长城内外”中的“望”是什么意思?“望”中所见,那些是静景,那些是动景?
⒋把静景写成动景的句子是?
⒌小结:上阕描写北方壮丽的风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⒍齐读上阕,体会词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㈣精读下阕:
⒈按照学习上阕方法,自己先分层理解,简单分析。
⒉师生研讨:
⑴分几层、层意。
⑵“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⑶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3.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表达作者的抱负的诗句。
⑴毛泽东:
⑵顾炎武:
⑶陆游:
⑷范仲淹:
⒋含“雪”字的成语。
⒌写雪的古诗。
㈤齐读全词,体会感情及语言特点。
㈥总结:
附:板书设计:
总写之景 意境壮阔 热爱
上阕:写景
具体实景 动静结合 江山多娇 祖国
想象之景 艳丽多姿 山河
过渡: 承上启下 歌颂
下阕:论史 评古: 短语文治 英雄折腰 风流
论今: 风流人物 人物
[《沁园春雪》 教案教学设计]
篇13:沁园春雪 教案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1. 反复诵读,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2. 质疑讨论,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壮志豪情。
3. 赏析回味,明确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重点
1. 复诵读,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2. 质疑讨论,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壮志豪情。
教学难点
赏析回味,明确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手段
投影仪
教学设计
2课时
板书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写景:
北国风光 长城内外
千里冰封 望 大河上下 实 写
万里雪飘 山
原
看 须晴日 虚 写
(总体写) (具体写)
抒情 :江山如此多娇!
议论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 导入
毛主席在我们的印象里,他是我国杰出的军事家。可你知道吗?他还是一位
著名的诗人。今天,我们就将一同学习他的诗词---《沁园春雪》
二. 结合注释,把握形象
三. 聆听范读,感受形象
1.标题为“沁园春雪”,词中究竟写出了怎样的雪呢?请听配乐朗读《沁园春雪》。
明确节奏、重音:
望/长城内外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惟余莽莽 顿失滔滔
分外/妖娆
2.词中的雪形象如何?
讨论明确:
北国的雪景,壮阔、富有气势的。
3. 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这里描写的北国的雪景?
讨论明确: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四. 反复诵读,体会形象
五. 质疑讨论,明确形象
1. 北国的雪景特点如何?
讨论明确:
豪迈、壮阔、富有气势。
2. 词中哪些语句,总体概括了北国雪景的特点?
讨论明确: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3. 具体描写部分,北国的雪景,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山川、高原分别可以看到怎样的景象呢?那些语句突出了北国雪景的总体特点呢?这具体的景象均是诗人怎样观察的结果?
讨论明确: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比喻修辞),舞银蛇;原(比喻修辞)驰蜡象。
齐读感受,要求:注意重音,读出北国雪景豪迈的气势。
4. 须晴日,雪景又当如何呢?这景与上文诗人所见的景色有何不同?
讨论明确:
虚景:“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5. 如此美妙的北国雪景,你觉得如何?
讨论明确:
同学结合想象,畅所欲言自己的审美感受:美丽、壮阔、娇艳、极具动感、生机与气势、“多娇”……
六. 结合想象,再造形象
1.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 默写并背诵词的上片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沁园春雪》的上阕,感受到了北国之雪的风姿。(生齐背回味)同时,同学也畅谈了自己的审美感受。那作者对自己笔下的雪景又是如何评价的呢?下面让我们一同在下阕中寻找答案。
二. 反复诵读,感受情怀
三. 质疑讨论,把握主旨
1. 面对如此雪景,作者如何评价?
讨论明确:
面对祖国壮丽山河,作者发出了“江山如此多娇”的赞美。
2. 由此景,作者联想到了哪些人?如何评价他们?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
讨论明确:
联想到无数竞折腰的英雄,如:略疏文采的秦皇汉武、稍逊风骚的唐宗宋祖、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
人物共同点:都是中国历史上曾建功立业、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作者对他们都作了委婉的批评,并以一“惜”字总领对他们的批评。
3. 作者这样评价英雄,用意何在?
讨论明确:
以委婉的批评作铺垫,引出“今朝风流之人物”,这种写法类似杜牧的《赤壁》中贬周言志的写法。
4. 结合背景,如何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风流人物”?
讨论明确:
本词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刚刚结束,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当时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正准备率领红一方面军渡黄河开赴河北抗日前线。适逢一场大雪,雪后毛泽东挥毫写下了本词。词中诗人抒写了作为革命家的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词中“风流人物”可理解为毛泽东本人,但更应理解成广大的人民群众。
四. 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比较诗人同样写雪的词《减字木兰花》,谈谈与《沁园春雪》的异同。
讨论明确:
相同,都写雪,都气势雄壮,风格豪迈。
不同,《沁园春》,借景抒怀,抒写革命者的壮志豪情;《减字木兰花》,写景为叙事,衬托红军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沁园春》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减字木兰花》写景、叙事相结合。
[沁园春雪 教案教学设计]
篇14:《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腹有诗书气自华,李白善诗,成为诗仙,杜甫善诗,成为诗圣,白居易善诗,成为“诗王”,苏东坡善词,开创豪放一派,李清照善词,成为我国历史上的婉约派著名女词人。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泱泱诗国的甘露,滋润了无数中华儿女,也滋润了一位诗风雄奇的伟大诗人。他就是被称作诗人、领袖的--毛泽东。让我们走近这位领袖吧。(点击课件:走近词人,齐读)。我们站在这样的领袖面前,应该充满什么感情?(崇敬、爱戴)(起立、敬礼)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学习欣赏他的千古绝唱,震惊蒋介石政府的不朽词作《沁园春 雪》。蒋介石为什么震惊呢?让我们走近那段难忘的历史吧。(点击:了解背景)
二、读题、解题。
1、学生读题,解题(沁园春是词牌,雪是题目)。
3、师:让我们走进作品《沁园春 雪》,去饱览美丽的雪景,去体会毛主席的情怀吧。
三、走进诗词。
1、(点击课件:走进作品)请同学们注意朗读的感情,画面的壮美。(教师板书:上阕、下阕)
2、听读了课文,你觉得朗读得怎么样?(好,有感情:一种赞美、一种自豪,赞美的是--北国的风光,自豪的是--我们是当今的风流人物。风景怎么样?(美丽、壮美)
教师小结:自豪、赞美、热爱构成了本文的感情基调。
3、同学们,听读了课文,你们发现课文上、下阕哪一阕是写雪景的?(板书;写景)哪么下一阕写的是--人(板书:写人),具体人物有--5位古代帝王,和风流人物。(如果学生不能立即解答,教师可以让学生迅速浏览下阕课文)
四、学法指导。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典诗词,最好的方法,就是熟读成诵。
(点击课件:学习朗读)请同学们齐读学习方法。教师领读“正确流利地朗读”。
2、正确流利的读要先消灭“拦路虎”。(点击课件:正确流利的朗读)
①读准字音。(齐读两遍,说容易读错的字音。)
惟余莽莽 顿时滔滔 稍逊风骚 成吉思汗 数风流人物 今朝 分外
②读准停顿。(要把古典诗词读出抑扬顿挫的韵味,就要读准停顿。我们可以通过拉长停顿的字音,来表现停顿。师领读第1-2行,第3-4行学生齐读。)
望/长城内外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欲与/天公/试比高 江山/如此多娇
惜/秦皇汉武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只识/弯弓/射大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教师领读第一句,学生读完。
4、大家读的很好,很流利,有节奏感。(指出不足、纠错。)
(二)快乐欣赏地朗读
孔子有一句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是要我们做什么事都要快乐的做。快乐的心境,将开启你的智慧。
1、(点击:快乐欣赏地读)下面老师将出一道连线题,希望大家一边读课文,一边迅速连线。看谁脑筋转得快,连得多。
教师示范“首三句”:请大家读前三句。(生读)看右边的哪句话能概括这三句话的内容?(点击:首三句)。下面,大家先在句子前面画上大括号,准备读课文,连线。
☆(教师指导学生在书中画好括号,指示朗读,连线。)
1、一切景语皆情语,优美的诗词,要美美读,美美的品。(师读课件:北国处处美……)
☆①北国风光,……万里雪飘。 大笔勾勒 总写
②☆望长城内外,……顿时滔滔。巧用领字:望(惜) 细描
内外+上下,写出北国疆域广大,辽阔就是一种壮美。
山舞银蛇,……公试比高 (比喻表现高,暗写大风肆虐) 动静结合
③须晴日,……分外妖娆。须,等到--想象的提示语。 合理想象
小结:上阕-通过总写细描、动静结合、合理想象,描绘出祖国河山的壮丽。你感悟到字里行间流露出主席的什么感情?(爱大好河山)。
2. 品读“惋惜” ,理解“风流”,体会主席的'情怀美。
古代帝王,战功显赫,有什么值得惋惜的?(哪几个词语用的妙:略-稍-只的程度)
古代帝王,风流人物,主席更称颂谁? 什么是“风流人物”?谁是“风流人物”?
这个词语流露出主席的什么壮志?(板书:建功立业的壮志)
小结:下阕,主席用古代帝王反衬今天的风流人物,难怪蒋介石气急败坏,又无可奈何……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朗读最后三句呢?(满怀豪情)(板书:抒壮志豪情)
3、教师小结:
毛主席的这首词,上阕热情赞美了祖国的壮丽河山,下阕抒发了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歌颂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鼓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板书:爱大好河山;抒壮志豪情)让我们豪情激荡地朗读一遍《沁园春 雪》吧!(点击课件:富有感情地朗读)
五、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大家起立,可自由加上一些手势,便于表达主席的豪情壮志。
六、小试牛刀。
七、音乐欣赏
(点击:音乐欣赏)古典诗词不仅可以读得抑扬顿挫,富有感情,还具有音乐美,下面老师将用歌声抒发主席壮志豪情,来,给老师鼓励鼓励。
八、板书设计:(课前:课题、适时板书上阕、下阕。)
上阕 写景 爱大好河山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下阕 写人 抒壮志豪情
附录:
一、小试牛刀。
1、诗文再现。
上阕中概括描绘北方雪景雪景的词句是:
上阕中具体描绘北国壮丽雪景的词句是:
上阕中想象雪过天晴之景的词句:
下阕中承上启下,连接写景和议论英雄的词句是:
下阕中评论古代帝王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阕中抒发革命豪情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词配画。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3、学用经典。
一场鹅毛大雪过后,小明漫步原野,到处积雪茫茫,好不壮阔。激动之下,小明的脑海忽然浮现这般景象:正好红日初升,整个大地被太阳的霞光染成红色……。小明忍不住脱口吟诵道“ , , 。 ”
中国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个个分离拼搏,摘金夺银,为祖国的整的了荣誉。王老师深有感触的说道:“ , 。”
陈寅
篇15:沁园春雪教学设计(luyanlaoshi) 教案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luyanlaoshi)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的远大理想与抱负.
2.能正确背诵默写课文.
3.能说说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异同.
教学设计:
1.反复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2.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比较<沁园春雪>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异同.
3.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
1.读,读正确,读出感情.
2.说,说说词中表达的感情,
3.背,能流畅背诵,正确默写.
学习过程:
一 熟读感悟
1.教师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听朗读带,给生字词注音.
3.齐读,读准字词.
4.点名读,读出感情.
5.师生点评,指导朗读.
6.再指名朗读,指导朗读.
7.男女生分别读.体会感情.
二 体悟交流
1.让学生自读,整理自己的感悟.
2.请同学谈自己的阅读感悟.
3.教师可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谈,比如写作思路,修辞方法,写景顺序 ,写景的角度.
4.让学生有充分的发言机会.广泛交流.
三 背诵默写
1.展开竞赛,积极背诵.
2.仔细分析字形,找出易写错的字.
3.当堂默写.
4.视频展示几位同学的默写,集体订正.
四布置作业
1.继续巩固背诵默写
2.完成同步练习.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
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过程:
一 复习检查
1.齐背
2.点名背诵
3.说说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 熟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寻京>
1.齐读
2.点名读
3.请学生指出不懂的地方,集体交流讨论.
三比较异同
1.教师指导比较的角度.如表达的思想感情,运用的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写景的角度与方法等.
2.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3.把讨论的结果写在语文本上.
四交流体会
1.指名回答,谈谈自己的想法.
2.师生讨论学生的发言.教师要作好点拔总结工作.
3.让学生再次修改补充自己的想法.
五布置作业
背诵<白雪歌送武判写归京>
【《沁园春雪》(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5.沁园春 雪 教案
6.沁园春雪教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