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22 冯婉贞 教案教学设计(A版三年级下册)

22 冯婉贞 教案教学设计(A版三年级下册)

2022-05-29 05:26:2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BAIRR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22 冯婉贞 教案教学设计(A版三年级下册),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22 冯婉贞 教案教学设计(A版三年级下册),方便大家学习。

22 冯婉贞 教案教学设计(A版三年级下册)

篇1:22 冯婉贞 教案教学设计(A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字,会写8个字,积累四个字的词语,体会它们的用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冯婉贞是怎样机智、勇敢、沉着地打败英国侵略者的故事。

4.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1.会认8个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冯婉贞的机智、勇敢、沉着。

教学难点:

了解冯婉贞“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机智勇敢打退英国侵略者的经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朗读录音、PPT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谁的故事吗?那么课文主要写了冯婉贞的什么事呢?(冯婉贞机智勇敢地带领村民们打败了有洋枪、洋炮的英国侵略者。)

2.好,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我们知道了:

(课件一)出示:冯婉贞武艺高强,人也非常聪明。(让学生跟着老师说)

3.过渡:那么,为什么说冯婉贞武艺高强、聪明过人呢?课文又是怎样写的呢?这节课老师带着你们去更深入地了解这位女英雄。

三、学习2-6自然段。

1.过渡: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2-6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表现她聪明过人、武艺高强的重点句。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1)提问:冯三保是怎样组织乡亲们打败敌人的?

(2)引导想象:冯三保回村是怎么布置大家迎敌的?

(3)抓住“喊声震天、纷纷倒下、连滚带爬、狼狈逃跑”等词语,体会乡亲们的勇猛以及敌人的惨败。

(4)读了这段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说,如谢庄的人真的很聪明很勇敢,英国兵中计,狼狈不堪等。)

(5)指导朗读这段。(读出乡亲们的勇猛,敌人的狼狈。)

3.过渡:打败了无恶不作的英国鬼子,大家可高兴了。可是冯婉贞有什么与众不同的表现?

(1)指名说:只有冯婉贞站在一边不做声。

(2)她为什么不做声,她在想什么?(指名谈谈感受。)

(3)她又怎么说?(指名回答。)

4.(课件二)出示句子“冯婉贞说:‘虽然敌人被我们打败了,但是他们决不会死心,一定会派大队人马来报仇。咱们的枪很少,又没有大炮,要是敌人拉着大炮来轰,咱们村就毁了!所以咱们得想个对策。”

(1)指名读,齐读这句话。

(2)提问:通过朗读你明白了什么?(如:冯婉贞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她想到敌人必定还会卷土重来,就想出了对付敌人的好办法。)

(3)从这儿可以看出冯婉贞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聪明机智,考虑问题十分周到。)

5.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体会冯婉贞的聪明。

6.过渡:聪明机智,考虑问题十分周到的冯婉贞是怎样指挥乡亲们抗击敌人的呢?在4-6自然段中,你画出了哪些句子?请你读给大家听。

根据学生的读,教师相机出示以下句子:(课件三)

①冯婉贞带着一队勇士,拿着雪亮的刀剑,在离村子四里远的地方埋伏下来。

②冯婉贞他们一动也不动。等敌人走近了,冯婉贞大喊一声:“冲啊!”大伙一齐冲了上去,举刀就砍,拿剑就刺。

③冯婉贞看出了敌人的花招,大声喊:“乡亲们,敌人想离我们远一点好开枪,别上当,快追!”

④他们个个奋勇当先,紧紧地追击敌人。

7.同学们,以上就是冯婉贞指挥乡亲们抗击敌人的好办法,你能说说冯婉贞的这个办法好在哪儿吗?

结合重点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开始她和勇士们埋伏在离村子四里远的隐蔽的地方,敌人没有防备。等敌人走近了,用锋利的刀剑打他个措手不及。敌人有洋枪洋炮,可是冯婉贞这个计策让敌人的枪炮派不上用场。敌人想钻空子后退些再开枪,可是也被我们的女英雄识破,被穷追不舍,没有喘气的机会。这叫做“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让学生自由谈,能说出一点两点就可以,鼓励发表独特见解。相机板书重点词。

8.在整个战斗中,你又体会到冯婉贞是个怎样的人?

在学生讨论后小结:面对着强大的敌人,冯婉贞就像一个聪明机智、沉着勇敢、临危不惧的军事指挥家。

9.再来看看敌人在我们的女英雄面前的表现吧!指名读读描写敌人的句子。多么狼狈的敌人!

10.指导朗读4-6自然段。女生读冯婉贞指挥战斗的句子,男生读描写敌人的句子,通过朗读表现出冯婉贞的机智、沉着、勇敢,表现出敌人的狡猾、狼狈。师生评议,指名读。

11.武器精良的英帝国主义侵略者被冯婉贞他们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逃窜,此时此刻,假如你是谢庄的老百姓,你想对她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写出来,好吗?

学生当堂写句子。(打倒侵略者!冯婉贞,我们支持你!你真是我们村最出色的姑娘!)指名读自己写的句子。

四、总结课文,激发情感。

1.师有感情地述:1860年,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老百姓在侵略者的铁蹄下备受凌辱,冯婉贞父女带领谢庄的百姓大胜英军的故事大大激励了全国人民抗击英帝国主义侵略者的热情。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谈谈。(像冯婉贞一样勇敢、机智,像她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学生自由谈感受,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五、拓展延伸。

你还想了解更多关于冯婉贞的故事吗?当时和冯婉贞一样不畏强敌英勇顽强的中国人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可以上图书室,或者上网了解更多信息。课后我们再来交流好吗?如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林则徐禁烟等。

[22 冯婉贞 教案教学设计(A版三年级下册)]

篇2:平行四边形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页例1、例2及第33页的课堂活动,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景,在操作活动中认识平行四边形,感受平行四边形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初步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及与长方形的联系,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理解。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在操作活动中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硬纸条做成的长方行的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认识屏幕上的这些图形吗?学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教师:其实在数学宝库这个家族中还有很多图形等待我们去认识。想认识更多的图形吗?那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认识一位新朋友好吗--平行四边形。板书:平行四边形。

二、探索新知

1.认识平行四边形播放课件,内容设计到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有平行四边形的物体。学生看过课件后教师提问:在屏幕上这些图象都是平行四边形。然后依次介绍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有4条变,对边相等;有4个角,但不一定是直角。

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平行四边形。你们到底了解了吗?那我们来做个练习吧!

教师:学生交流后,教师提问:在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地方有平行四边形?学生举例。

学生1:铁拉门上有平行四边形。

学生2:有些花布格是平行四边形。

学生3:鱼网拉直后有很多大小不一样的平行四边形。

学生4:有些门上的花纹是平行四边形。

学生5:栏杆上嵌的花纹是平行四边形。

………

[点评:在情景的影响下,学生通过看录像,感知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促进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有了初步认识,同时,也感受到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2.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性教师出示一个用硬纸条钉的长方形。

教师: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是好朋友,它们互相之间可以变换,你相信吗?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小木条钉的长方形,然后拉一拉,议一议,说说长方形有什么变化。

教师:你们发现长方形有什么变化?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学生1: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但4条边的长短每边没变。

学生2:长方行原来都是直角,现在左上角和右下角变成了钝角,左下角、右上角变成了锐角。

学生3:长方形上、下、左、右四条边没有变,跟原来一样大。

学生4:我发现:如果把长方形慢慢拉,钝角会越来越大,锐角会越来越小。

………….

教师:你们能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吗?学生再次分组活动。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说明平行四边形具有什么特性?(容易变形)

教师:你现在知道生活中有的自动门为什么要做成平行四边形了吗?(此点只让学生有一点感受)

[点评:让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初步感受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三、智慧岛

(1)完成课件上两道题。

(2)学生自主完成课堂活动第2、3题,然后交流。

(3)完成练习五第1题,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辨别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以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四、我的收获

教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位新朋友,你了解到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还有什么问题?或还有什么想继续探索的问题?

[点评:通过具有儿童气息的自我反思,既促进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进一步清晰认识,又激发了学生想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五、作业布置

练习五第1~5题

【教学过程】略

孩子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谁来告诉我它们的 名字呢?

其实在我们数学宝库中还有许许多多的 朋友,需要我们去认识它,今天老师带你们去认识一位新朋友,

平行四边形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那我们就去看一看吧。

那我们就去了解了解它,板书图形,今天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谁来帮帮老师找出它的边,又找同学找出它的角,板书它又4条边,有4个角,

再来看看它的4条边吧,请你们拿出刚才发给你们的平行四边形,用尺子量一量它的4条边的长度,最后得出4条边相等,再论证一下吧,再板书,

接下来老师看一看你们是不是真的了解了 ,我们来做个练习题吧,

做了练习,我们来找找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吧

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是一对好朋友,它们可以呼唤,你们信吗 ?

大家读的真棒,你们真聪明,那我们就去智慧岛发挥我们的智慧吧

板书:特点:又4条边  对边相等,

有4个角   不一定是直角,

具又不稳定性

篇3: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下册)

17、难忘的八个字

一、教学目标:

1、认读会认字,掌握会写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学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课文的写法,观察自己熟悉的一个人的长相,抓住特点写下来。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学习课文的写法,观察自己熟悉的一个人的长相,抓住特点写下来。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语;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有不少的残疾人,你注意过他们吗?你了解他们吗?你帮助过他们吗?(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总结后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一位残疾人,来感受一下她内心的世界,同时来体会师生之间的美好的感情。

3、板书课题:17、难忘的八个字

4、学生齐读课题,并对课题进行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结合上下文理解以下词语:心田、与众不同、兴高采烈、气恼、裂唇、畸形、倾斜、温馨、抚慰

2、解决下列问题:

⑴“难忘的八个字”是哪八个字?

⑵为什么这八个字让“我”难忘?

三、检查读书效果

1、出示生字,练读。

2、分自然段读课文。

3、再读课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交流、互相释疑。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各个小组在小组内先相互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代表准备发言。

3、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喜欢的语句。

4、重点引导理解描写“我”和“伦纳德”夫人相貌的语句。(引导学生体会伦纳德夫人的美丽和因我的相貌而自卑的心理。)

7、读一读,说说你感受到什么?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五、小结

是呀!简简单单的八个字,让残疾的我终生难忘,抚慰了我幼小的心灵,而且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区别下列形近字。

嘲(   )    朝(   )    验(   )    检(   )

唇(   )    晨(   )    测(   )    侧(   )

慰(   )    蔚(   )    烈(   )    列(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听写本课生字和词语。

2、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二、再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余思考:课文各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指名评价朗读情况。

3、指名回答各段的段意。

三、精读课文,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在初读的基础上,回答下面的问题:

1、讨论:你怎样看待“我”对同学撒谎和耳语测试时作弊?(引导学生明白,我撒谎并非品质问题,而是为了维护自尊。)

2、找出课文中体现“我”自卑的语句,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我”的感受。

“我气恼,我……说起话来还结巴”

“我觉得这样说……甚至没有人喜欢我”

“可我先天失聪……同学们会更加嘲笑我”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我由相貌引起的自卑,体会我的心情。)

3、讨论:试想当有人对你说“我希望你是我女儿”时,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我”听到是反应这么强烈?这么难忘。(引导学生体会出我的感受强烈的原因:即老师的爱的强大力量)

4、弄动为什么“我”觉得这八个字像一束温暖的阳光,改变“我”对人生的看法。

分析这句话所用的修辞手法:比喻

5、为什么这八个字对我产生那么大的作用?

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全文,从中体会描写“我”自卑、喜爱、激动等感受的句子。

四、总结全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收获?

2、是呀,有时你不经意说的一句话,或许会给别人带来莫大的影响,有可能是终生的影响。我们要关心、爱护身边的每个人,尤其是那些需要关心的残疾人。

3、谁来说说,你会怎样帮助他们呢?

五、作业:

1、抄写本课词语。

2、再读课文,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17、难忘的八个字

终   生

伦纳德 ------- 我

伟大的师爱

18、心中那盏灯

一、教学目标:

1、认读会认字,掌握会写字以及新词。

2、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3、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并体会包含的感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理解重点句子,体会浓浓的父子之情。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其余学生用笔画出本课生字及词语。

2、师生共同评价学生朗读情况。

3、出示本课生字:

指导书写“巷”的笔画笔顺。

4、指名认读生字,并做到口头组词。

5、出示文中词语,指定小组进行“开火车”练习。

6、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在一个农村,一位慈祥的父亲为了满足儿子有一个透亮的灯笼的心愿,在年三十前一天的深夜,忍受着刺骨的冰冷,赤手为儿子打磨、制作冰灯,这盏冰灯一直在儿子心里珍藏着的事)

2、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3、各个小组在小组内先相互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代表准备发言。反馈学习情况。

4、各个小组互相修改自然段的段意。

5、把内容相近的段落合并为一段,并给课文分段。

6、反馈分段,概括段意情况。

第一段:(1-4)写了我在八岁那年过春节时,执意要父亲给我做一个透亮的灯笼,父亲答应了。

第二段:(5-13)写了父亲在那年年三十的前一天夜里,冒着刺骨的严寒,赤手为我打磨一盏冰灯,我感动地哭了。

第三段:(14)写了那一年春节,我提着冰灯玩得很痛快,这盏冰灯在我的心里珍藏着,那是一盏最美的灯。

7、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喜欢的语句。

四、小结

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第一课时,我们知道了由于我小时候执意要父亲给我做一个透亮的灯笼,父亲为了满足儿子有一个透亮的灯笼的心愿,在年三十前一天的深夜,忍受着刺骨的冰冷,赤手为儿子打磨,制作冰灯的感人的事情。

五、作业:

1、辨别生字,并组词:

盏(    )     街(    )     享(    )     糊(    )     隐(    )

浅(    )     封(    )     亨(    )     胡(    )     稳(    )

钱(    )     勾(    )     勺(    )      玻(    )     坡(    )

2、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解课文第一~三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1-4)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找出描写别的小孩灯笼的句子,全班朗读。

3、我的要求过分吗,父亲答应了,说明了什么?

(我的要求过分,因为父亲是农民,没有钱买灯笼,他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我,是因为父亲十分疼爱我)

4、“执意”是什么意思?父亲纳闷什么呢?(非要不可,父亲认为我是要那种纸张糊的灯笼,所以当我说不要纸张糊的灯笼时,他感到不理解,但他还是答应了我的请求,可见父亲对我十分疼爱我)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5-13)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小组讨论:看到父亲做冰灯,“我”为什么哭了?

3、用横线画出课文中反映出父亲做冰灯不容易的句子。

比较句子: ⑴父亲正在打磨一块冰。  ⑵父亲正在离炕不远的地方打磨一块冰。

4、找出你最感动的句子,谈谈你的体会,并将体会写在句子的旁边。(一、两句话即可)

5、学了这段文章,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6、你能说说你的父亲平时是怎么关心、爱护你的吗?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全班齐读末段。

2、你是怎么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冰灯虽然化了,但是父亲那浓浓的父爱却永远地珍藏在我的心中,文中“最美的冰灯”指的是父亲对我的关爱。作者将永远记住父亲的爱。)

五、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六、作业:

1、回答问题:为什么说父亲做的冰灯是最美的灯?

2、摘抄你最感动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3、扩句。

⑴(             )火车(          )穿过(          )山谷。

⑵(           )喜讯(           )传到(         )学校。

⑶(           )少先队员(       )挥舞着(        )花束。

板书设计:

18、心中那盏灯

冰灯

我-------父亲(伟大的父爱)

19、十二次微笑

一、教学目标:

1、认读会认字,掌握会写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中句子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会用“小心翼翼、惊奇”造句。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体会句子中重点词语的作用。

2、引导学生体会空姐最真诚的歉意,教育学生学会理解,学会宽容。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破题,板书课题:19、十二次微笑

2、全班齐读课题,质疑课题。

二、自学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

提示注意“旅”的右边部分,和“氏”区别。

2、指名读生字,注意生字的发音问题。

3、全班齐读生字。

4、形近字组词。

项(  ) 功(  )  糟(  ) 遭(  )  蔬(  )  疏(  ) 谅(  )  凉(  )

偿(  ) 尝(  ) 委(  )  萎(  ) 旅(  )  族(  )  趟(  )  淌(  )

5、出示文中的词语,指定小组读词语。

6、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各个小组在小组内先相互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代表准备发言。

第一段:(1-4)由于空姐的一时疏忽,造成了乘客的不满。

第二段:(5-7)临到目的地,乘客还是不肯原谅那位空姐,空姐依然微笑着将留言本交给了那位乘客。

第三段:(8)由于空姐的十二次微笑,让乘客最终决定将投诉信改写成表扬信。

四、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1、思考:课文写另外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2、你读了这篇课文,知道文中故事的大概内容,你想到了什么?

五、小结

这位空姐以她高质量的服务,以十二次的微笑化解了乘客的不满,同时也弥补了自己的疏忽,她为我们全体同学做出了榜样。

六、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第一~三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全班齐读第一段。

2、你读懂了什么?(小组内先互相交流,互相纠正)

3、什么是“疏忽”?(一时间忘记了,没有注意)

5、空姐的一时疏忽造成了什么后果,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具体的语句来说明。

6、过渡:空姐一时的大意,延误了乘客的吃药时间,给旅客带来了不便,因此乘客不肯原谅那位空姐。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5-7)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请你们找出旅行期间空姐是怎样对待乘客的句子。

3、全班一起朗读,并体会感情。(抓住“特意”“微笑”“委屈”“礼貌”“真诚”等词语进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4、当乘客要写投诉信的时候,空姐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乘客听完有什么反应呢?为什么?他的脸色有什么变化?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其余同学思考:乘客写了些什么呢?你知道是什么原因么?

2、教师出示信的内容,全班一起朗读。

你知道乘客改变态度的原因是什么吗?(因为乘客在空姐的十二次微笑中,感受到了空姐那真诚的歉意,这十二次微笑深深地打动了乘客,这种高质量的服务让那位乘客很满意)

五、总结全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今后如果你一时疏忽做错了事情,你该怎么办?

六、作业:

1、用“小心翼翼、惊奇”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写一写,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0、救命骨髓

一、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句话的。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把最使你感动的段落多读几遍。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体会海峡两岸的鱼水情;谈谈自己对这件事情的体会。

三、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入题

1、破题,板书:20、救命骨髓

2、过渡:为什么称它为“救命骨髓”?这是谁的骨髓?他用自己的骨髓救了谁的命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2、反馈学习情况:这篇课文讲了在成都机场上,一对四川乐山的夫妇盼到了儿子生存的希望--一个理想的供髓者为儿子提供的骨髓由专家送来,当台湾同胞的骨髓植入另外内地白血病少年患者的身体,少年得救了。海峡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事。

3、各个小组互相讨论、修改各个自然段的意思。

4、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喜欢的语句。

三、学习课文

1、出示学习提纲:

⑴骨髓是什么?为什么称它为“救命骨髓”?

⑵这是谁的骨髓?他用自己的骨髓救了谁的生命呢?

⑶把使你最受感动的部分读几遍,谈谈你的体会。

⑷学习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⑸想一想,为什么说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学,小组内先互相交流。

3、展示学生个人感情朗读自己最感动的部分。

4、抓住以下几点进行教学。

⑴时间的紧迫性。      ⑵医疗费用高。     ⑶可以匹配的骨髓难找。

5、出示: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也许,骨髓捐赠者和收捐者永远不会见面,但那种血脉亲情,如同这绚烂的生命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6、全班一起朗读这句话,并谈谈你的理解。师作适当点拨。

四、总结全文内容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

3、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20、救命骨髓

生命之桥

大陆----------台湾

血脉亲情  代代相传

语文百花园五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形近字组词、选词填空学习与积累,熟练掌握汉语知识。

2、通过“读读背背”中表示“深情”的成语,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3、通过本次的课外阅读,让学生了解书信的格式以及体会巴金爷爷对孩子们的关心。

4、通过“爱心小组在行动”活动,培养学生制定计划的能力,组织活动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阅读平台--《巴金爷爷给家乡孩子的信》;语文大课堂--爱心小组在行动。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语海畅游”;完成“读读背背”中的成语;阅读平台--《巴金爷爷给家乡孩子的信》。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语海畅游”。

1、出示文字:板书课本中的形近字。

2、认真读以上字,你发现了什么?--形近字。

3、学生自己做练习,教师巡逻、指导。

二、“读读背背”

1、出示文中表示“深情”的成语。

手足之情    鱼水情深    情深意重    同甘共苦   朝夕相处    携手并肩

2、全班齐读,同桌互相抽查,熟读成诵。

3、引导学生查找资料,理解六个词语的含义。

4、引导学生记忆六个词语。

5、展示“我的采集本”中自己收集的关于表示“深情”的成语。

三、阅读平台--《巴金爷爷给家乡孩子的信》。

1、指名分段朗读短文《巴金爷爷给家乡孩子的信》,要求读得通顺、连贯。

2、作者在这封信里告诉我们什么?

3、自读短文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4、你喜欢巴金爷爷和他写的信吗?说说你的原因。

5、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吗?

四、作业:

1、写一写你读完《巴金爷爷给家乡孩子的信》心里想说的话。

2、收集并背诵表示“深情”的成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语文大课堂--爱心小组在行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背诵并听写文中表示“深情”的成语。

2、同桌互相批改,教师反馈学生听写情况。

二、语文大课堂--爱心小组在行动

1、学生读题目的要求。

2、展示学生自己制定的方案,并先在本组内进行交流、修改、推选出发言代表。

3、各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发言,各个小组进行评价:是否讲的清楚明了,是否语句通顺,是否达到本次练习的要求。

具体要求如下:

⑴走进家庭、校园,想想我们能奉献什么?

⑵制定献爱心计划,然后开展献爱心活动。

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在参加献爱心活动的体会。

⑷全班评一评,哪些小组开展的最好。

⑸给关心我们的长辈们写一封感谢信,寄给他们,感谢的内容要写清楚。

4、学生组织活动,教师适时指导、帮助。

三、写一封感谢信

1、指名读题目,其余思考:题目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2、反馈思考情况:

⑴写一封感谢信给关爱我们的长辈。

⑵把感谢信读给他们听,或是寄给他们看。

⑶要写清楚你感谢他们什么?为什么要感谢?

3、学生写感谢信,教师随堂指导。

四、作业:

1、给父母或是老师写一封感谢信。

2、为你身边的亲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下册)]

篇4:unit 22 Word study(新课标版高一英语下册教案教学设计)

Type of lesson: Word study

Teaching Contents: Vocabulary: thrill, educate, divide, prevent, risk and it seems/ed.

Teaching Aims:Help the students grasp the usages and meanings of the above words or phrases.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I . Present the words to be learned to the students.

Ask the students to discuss in group and get the meanings of the underlined words or phrases

1. Many people come to theme park looking for thrills and entertainment.

2. A good example of a theme park that both educates and entertains is Ocean Park in Hong Kong.

3. The park is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4. It seems that people just cannot get enough of scary rides and exciting adventures.

5. New technology allows us to experience almost anything without actually being in danger or risking injury.

6. He cut off the electricity quickly and prevented an accident.

Step II: Learn each word in detail

1. thrill

Ask the Ss to read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and match the underlined words with their proper meanings.

1) The magic of his music continues to thrill audiences.

2) Although Mary has been acting for years, she still get a thrill out of going on the stage.

3) Stories of adventure thrilled him.

A. To give great pleasure to; delight.

B. To cause to quiver, tremble, or vibrate.

C. A sudden strong feeling of excitement and pleasure.

Practice: comple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这位旅行者的经历使我们惊骇不已。

1) The travelers ___________________ his stories. (thrilled us with)

我得知考试及格后很高兴。

2) It ____________________ to know I had passed the examination. (gave me a thrill/ is a great thrill for me)

2. educate

Ask the Ss to read the sentences and discuss the meanings and usages of “educate” in a group of 4.

1) educate sb: 教育,指导某人

School teachers educate children.

2) educate oneself自学,自修

Some children educate themselves because their parents can’t afford them to the school.

3) educate sb about/ on sth 就。。。对。。。进行教育,指导

The campaign will educate the public about the dangers of smoking.

4) be educated for... 为特定目的而提供知识或进行训练,培训

I was educated for an English teacher.

Ask Ss to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phrases.

①自学, 自修educate oneself

②受大学教育; 上大学be educated at [in] a college

③培养音乐兴趣educate one's taste in music

④攻读法律be educated for the law.

⑤大学教a college education.

3. divide

1) 分开;划分(常与in, into连用)

Let's divide ourselves into several groups.

This class is too large; we shall have to divide it for oral practice.

2) 分开把…跟别的东西分开;分离:divide... from...

The teacher divided the boys from the girls for gym class.

3) 分,分食 (常与out连用)

“Children, divide the cake up between / among you.”

4) 除

15 divided by 3 is 5.

Three will not divide into eleven.

5) 使意见不合;使不和

Please don't let such a small matter divide us.

On some minor points members of the committee divide with one another.

Practice:

4. prevent

1) To keep from happening: 预防使防止发生:

It is the job of the police to prevent crime.

The government took steps to prevent the strike.

2) v. intr. To present an obstacle: 阻挠,阻止呈现出阻碍:

There will be a picnic if nothing prevents.

3)stop or hinder(常与from连用)阻止;制止;妨碍

We were prevented by heavy smog from seeing anything.

What prevented you from joining us last night?

4) To come before; proceed. 在…之前在…之前来;先于

Tom’s study always prevents his peers.

Practice: make up sentences according to the given key words and pictures.

Possible answers:

1) Your prompt action prevented a serious accident.

2) Italy famous football flayer Barkier has a leg injury that may prevent him from playing in tomorrow’s game.

3) Class 2’s basketball players tried their best to prevent us from winning.

5. risk

v. Ask the Ss to observ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and discuss the usage of risk.

1) risk sth

You should not have risked the confrontation with the government.

His action risked a sharp reprisal.

2) risk doing sth

Are you prepared to risk traveling without an guard?

Although he risked getting caught in a storm, Jim kept the appointment on time.

3) risk sth on sth

You’d be crazy to risk your money on an investment like that.

Tom’s Dad is a gambler. He once risked everything on a single throw.

4) risk one’s life

He risked his life when he saved the child from the river.

Martina risked her life to save her dog from the fire.

n. Ask the Ss to translate the risk-phrases in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1) He took a risk when he crossed the old bridge.

2) The firm’s reputation is at risk.

3) Anyone traveling without a passport runs a risk of being arrested.

4) At the risk of sounding stupid, can I ask a simple question?

5) You leave your wallet in the classroom at your own risk.

Practice

Complete the following blanks using what we learned about “risk”.

Last summer vacation, Xiao Ming _________________ (独自冒险旅行)to the Huang Long Virgin Forest. Before his journey, he told his plan to his parents. Xiao Ming’s Dad agreed with him and said: “Being a man, we should ___________(冒险)to become stronger.” But, his mother was worried about him, because she thought Xiao Ming was too young to travel the virgin forest alone and he just____________.(冒生命危险)

Xiao Ming explained his plan and said he had been well prepared. He wouldn’t _________(处于危险中). At last Mum gave in and said: “OK. Be well prepared! Once you are in danger, do call the police and us for help. ”

Three days later, Xiao Ming came back home safely. Although Tom was very tired, he said to his parents: “___________________.(这值得冒险)”

Possible answers:

risked traveling alone, take a risk , risked his life ,

be at risk. It’s worth the risk

6. It seems/seemed...

Ask the Ss to read following sentences and discuss the sentence pattern.

1) it seems that...

It seems to me that it will snow.

It seemed that he was ill. So I called in the doctor.

2) it seems as if/ like / though...

It seems as if it is going to rain.

“At that time, it seemed as if I couldn't think of the right word anyhow.”

3) ...seem + adj.

He seems quite happy.

Mary didn’t seem very sure about tomorrow’s exam.

4) sb/sth seems/ed to be/do/ have done

Danger seems to attend everything they have tried.

I seemed to hear a voice in the distance.

Practice: use “seem” to make up as many sentences as you can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1)

2)

Practice

Choose the following words or phrases and use their proper forms to fill in the blanks: admire...for..., thrill, educate, divide...into..., base...on..., prevent, risk and it seems/ed.

Ocean Park Hong Kong

Ocean Park, situated on the southern side of Hong Kong Island, is one of the world’s acclaimed _________ theme parks covering more than 870,000 square meters of land. With 24 years of history, Ocean Park has established itself as one of the major tourist attractions in Hong Kong and Asia. Aside from entertainment through _______ rides and a wide variety of shows, the park _____________ its education and conservation programmers.

Ocean Park is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the Headland and Lowland. At the Headland, the visitors can ______ its many rides including the Crazy Galleon, Flying Swing, Raging River, space wheel, and so on. Another attraction is Dolphin Aquarium. Unlike some aquarium where the visitors ____________________ touching the dolphins, it allows the visitors to dive and play with the dolphins. ________________ people just can’t get enough entertainment and education in Ocean Park.

Possible answers:

educational, thrill, is based on, risk,

are prevented from, It seems that

篇5:综合复习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课题 第一节结合复习课 课时 53

教学目标:

1、能很好理解小数的意义,很熟练地进行小数的认、读、写,能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计算,灵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现象,认识区别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没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的图形。

教学重点难点:

进行小数的加减计算,区别运动现象,并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能正确地画出平移后图形。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元角分与小数的复习:

1、教师板书“元角分与小数”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哪些有关知识?

(1)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适时进行板书。

2、出示主题题图(足球29.50元,篮球28.80元,网球6.50元)

(1)说说你从图中看到哪些数学信息?

(3)手指29.50元。师:说说你对这个小数有什么认识?它表示有几元几角几分?28.80元、6.50元呢?

(4)如果要提一个加法的数学问题,你准备怎么提问题?

如果要提一个减法的数学问题,你又准备怎么提问题?

师:说说小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共同点?结合你的经验,你认为在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1、 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

a) 出示一组森林医生的题目(同步练习第8页第4题)

二、对称、平移与旋转的复习:

1、出示“对称、平移与旋转”

(1)本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

这些知识之间都有什么关系?你能举例说明吗?

(2)指名反馈,教师板书知识点。

2、轴对称图形:

(1)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对称图形吗?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还见过对称图形,请举例说说。

3、平称与旋转:

(1) 你能做一个平移或旋转的动作吗?试试看

(2) 让学生明白:平移是向什么方向平移多少距离;(方向、距离)

师:如何能清楚知道一个物体平移的距离(或格子数)?(起点到起点或终点到终点,选择一个点进行比较)

(3)平移和旋转的练习:

四、课堂总结。

(2) 学生独立思考,总结;同桌互相交流;

(2)读一读这几个小数,并把读数写下来。

引导学生自己提问、交流、解决、再交流。

(5)集体反馈:

a) 反馈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列式;

反馈同一个问题的计算方法

b) 说说每道题目对错,错的原因是什么?

c)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出题目,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

d) 反馈,交流。

(学生先是独立思考,再四人小组交流)

(2)说说这些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同步练习第11页第1题)

(3)说说有哪些汉字是轴对称图形?举例说明。

(4)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图略)

(4) 你对平移和旋转是怎么理解的?说说看

A、填一填;    B、画一画;    C、我说你画;

三、学生完成综合复习卷(一)

板书设计

元角分与小数的关系

对称、平移、旋转 教学反思

课题 第二节复习课 课时 54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回忆本学期已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分类整理,形成知识体系,进而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使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生活情境,独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作用和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将知识分类整理,形成知识体系。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回顾知识点线

1、学生复习课本第24-32页。

要求: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了什么内容?想想当时我们是怎么学习的?

每1课都是解决了一个问题,你觉得是什么问题呢?

你认为这个单元你学得最好的是什么?对哪个知识点还有困难?

二、计算的复习:

1、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

2、口算练习(出示口算题)

12 ×3     24×2     13×5     41×5      11×2

230×3    120×4     620×2    30×20     20×40

师:说说可以怎么口算?

3、计算题:

32×44  54×26

(1) 师:估计一下,你觉得它们的积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估计的?

(2) 交流计算方法;

师:你认为哪里容易出错,你有什么好建议呢?

(3)27×13  31×12  43×26

师:先估计一下;再用竖式进行计算。

1、 脱式计算:

25×24+125         23×34-58       320+16×27            1500-125×8

三、解决实际问题:

1、一架飞机每分飞行21千米,每时飞行多少千米?

1、 出示题目;在学校捐书活动中,三年级捐了12包,还多35本;四年级还差5本就够15包了。

问题一:三年级和四年级分别捐了多少本书?

问题二:五年级捐了597本书,50本包成一包,包了11包,还余下几本书?

师:你们能看懂吗?请已经清楚的同学来说说是什么意思?

四、学生完成综合复习卷(二)

2、学生独立思考,四人小组合作;

3、集体反馈、交流。

(1) 学生独立计算;

(2) 反馈

(3) 说说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开火车口算

(3) 独立计算;指名学生进行板演;

指名学生板演

(1) 学生分析题意;此题中强调“时”和“分”的单位换算

(2) 学生独立计算;21×60=1260(千米) 答:每时飞行1260千米。

(1)学生独立审题,交流题意:

学生列式,反馈:

三年级:12×50+35

四年级:15×50-5或14×50+45

板书设计

25×24+125         23×34-58       320+16×27         1500-125×8、

三年级:12×50+35

四年级:15×50-5或14×50+45 教学反思

篇6:扁鹊治病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执教 沙坪坝区汇育学校  谢胜凤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理解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

3、明白这则寓言故事阐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

教学难点: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前准备:①查阅有关扁鹊的资料。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喜欢听故事的孩子举手。在故事中学习,在故事里成长,从故事中有所收获。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2、齐读课题--扁鹊治病。通过今天的学习要达成学习目标。

二、设疑读文,明确任务

1、学完第一课时,同学们的收获肯定很多。

谁来回答

神医扁鹊为谁治病?治病的结果呢?

2、设疑:

既然病人死了,作为医生,扁鹊应不应该承担责任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成

立一个调查小组。我自告奋勇任组长。行吗?

三、研读课文,阅读感悟

1、直奔主题,调查的重点--扁鹊治病的经过。

2、(出示调查记录表)自由轻声朗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完成调查表中病情记录的填写。

诊断时间      病情记录

一天   病在皮肤

过了十来天    病在皮肉

十来天后     病在肠胃

从这三次的诊断记录上,你看出什么?(看来,病情在不断地发展,一次比一次严重。)

(一)扁鹊劝说

过渡:于是,扁鹊是一再劝说蔡桓公治病。

咱们的调查指向扁鹊。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扁鹊劝说蔡桓

公治病的语言?用“﹏”勾画出来。

学生回答,教师投影相机出示扁鹊三次劝说的语言。

A.“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B.“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C.“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1、请学生找到相关的语句。我们依次读一读这三次劝说,想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1)病情越来越严重。

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越来越严重的病情表现出来?

(2)你还发现了什么?扁鹊一次比一次担心,心里非常着急。

师小结:是呀,蔡桓公的病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加剧,扁鹊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一次又一次的前来拜见,因为他知道大王的病不及时医治的话随时就有生命的危险……因为他知道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因为他知道国不可一日无君……足见扁鹊医德高尚(板书)。

2、小组练读、赛读扁鹊劝说的句子。

3、小组推选个别学生朗读。

评价:我听出来了,你越来越担心;你的劝说情真意切,如果我是蔡桓公一定会听你的了;你强调了这病的严重性,看来是非治不可了;你的劝说没有说服力,可不像一位名医。

(二)蔡桓公的反应

过渡: 扁鹊情真意切,面对扁鹊的劝说,蔡桓公的反应如何呢?接下来,调查指向蔡桓公。

1、快速浏览课文,找到相关句子,用“--”勾画出来。

A、蔡桓公毫不在意地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B、蔡桓公假装没听见,没有理睬他。

C、蔡桓公听了满脸不高兴。

1、扁鹊再三劝说,蔡桓公却是一再拒绝,请你自己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1)神态、语言(第一次:不相信--自以为是)

(2)神态(第二次:不理睬--固执己见)

(3)神态(第三次:不高兴--讳疾忌医)

2、自由练读,从读中体会蔡桓公的语言、神态和隐含的心理活动。

3、小组赛读。

(评价预设:真是龙颜大怒啊,蔡桓公火冒三丈了……)

(三)学生分角色朗读。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合作,通过朗读体会扁鹊与蔡桓公的心理活动。

老师读叙述部分,男生读蔡桓公,女生读扁鹊。

(孩子们的朗读已经再现了扁鹊治病的场景。)

四、深化主题,揭示寓意

过渡:又过了十来天,扁鹊老远望见到蔡桓公,立刻掉头就跑。作为医生,他是见死不救呢?还是他一开始就没有医治的良方,根本是个没本事的庸医呢?

1、下面我们齐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出示调查表)请各小组成员开展讨论,把调查表中治疗方案部分填写完整

2、

诊病时间        诊断记录    治疗方案

一天          病在皮肤   热水敷烫

过了十来天     病在皮肉         针灸

十来天后        病在肠胃  服几剂汤药

又过了十几天      病在骨髓 无能为力

3、仔细观察病历的治疗方案,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对症下药、有药可治)扁鹊医术高明(板书)。

4、思考:

从皮肤病开始,明明是有药可治,最后连名医也无能为力,究竟是什么要了

蔡桓公的命?(不听劝告、自以为是、固执己见  讳疾忌医: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

四、拓展想象,抒发感想

1、过渡:现在该是我们调查小组出结论的时候了。我们的调查分析证明:蔡桓公的死,责任完全在在他自己。

2、但凡成功的人,都善于反思。参与了这项调查以后,把这个故事与我们的学习生活联系起来想想,我们从这则寓言故事中吸取什么教训呢?(1、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2、及时改正自己的坏毛病、坏习惯。)

五、总结,作业

我们的调查小组工作进入下一个阶段。我们的新任务是:组内每个成员都担任故事宣讲员,把《扁鹊治病》这个故事讲给像蔡桓公这样的人听。接受新任务的同学起立,让我们用掌声迎接新的挑战。

板书设计:

治病

扁鹊----------蔡桓公

不听劝告

医德高尚      固执己见

医术高明          讳疾忌医

[扁鹊治病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篇7:认识周长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周长。

3、了解借助生活媒体测量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周长的测量方法

4、感受周长与生活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建立周长的概念。

教学难点:能从各种具体物体中正确找出物体表面的周长。

教学准备:课件、带图形的练习纸40份、教具图形4个、水彩笔(学生准备)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从字面上理解,你觉得什么是周长?(指名回答)

过渡:物体外围的边线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那么树叶的周长是指它的哪部分?

(示课件)

二、感受周长

1、  感受实物的周长

学生看四只甲虫爬过树叶的动画,并说说三只甲虫爬过的痕迹有什么不同,指出树叶的周长是指哪部分。

(提示: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

结语:小甲虫从树叶的某一点开始,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周,又回到了起点,这一周的长度,我们就把它叫做树叶的周长。

板书:边线  周长

过渡:树叶有周长,那么天天陪伴我们学习的课桌,数学书,(偏板书:课桌、数学书)它们的周长又是指哪部分呢?

摸一摸课本、课桌的边线,摸时用指尖去摸,并说一说它们的周长分别是指哪部分。(我从这里开始摸一圈,经过的边线就是书的封面的周长。)(几名学生重复说)

2、  感受图形的周长

(1)       刚才我们摸到的都是物体表面一周的边线,那么这里有一些平面图形,(师示教具图形)

(                                )你能描出它们的边线吗?试试看。

学生自己描,师巡视(在巡视过程中了解学生情况,寻找提高的对象)

描好后,师先取两名同学的作业展示,并对全班的作业作出简单评价。

师相机问:在这几个图形中,你最喜欢描哪一个?为什么?

根据生说的图形特点,师板书:曲    直

小结: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周长。

图形内部边线是否也为周长(书P45第一题,说一说它们的周长是指哪部分?)

三、感知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那么,刚才所描的四个图形当中,三角形的周长指的是哪里?(三条边的长度之和)正方形呢?圆形呢?花形呢?

请你从四个图形中选择两个图形,量一量各边的长度,再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它们各自的周长。

学生独立测量、试算,师巡视个别指导。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及结果(学生把计算过程板演在黑板上对应图形的下方)

问:你是怎么计算三角形周长的?(根据学生所说,师板书:量  算)

剩下的两个图形(               )大家怎么没有选择呢?(学生自由说)

追问:难道我们就没有办法知道曲线围成的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思考、交流后,汇报。师整理学生发言并形成板书:圆  滚

课件演示圆的周长的测量方法。

小结:由直线围成的图形的周长,只要知道各边的边长,再将围成图形的所有边的边长加起来,就能知道图形的周长。(板书:各边长之和)

而由曲线围成的图形的周长,我们可以想办法把它们一周的边线化曲为直,测量出它们的周长。(板书:化曲为直)

四、练习

1、判断:课件

2、口算周长。课件。

3、这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它们的周长一样吗?出示:

(师现场演示:第二个正方形剪去四分之一)

课件演示。

小结:都看清楚了吗?移动这种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观察与判断图形的周长。

2、指导完成书P45第三题的图(1)

这里还有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经过裁剪,变成书P45第三题的图(1)的样子,它们的周长一样吗?

看一看,议一议。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周长,你现在觉得周长就是什么?

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方面用到周长吗?(腰围、鞋底等)

六、生活中的数学(课件演示)

根据头围的大小,选择大小合适的帽子。

根据胸围的尺寸,选择合身的衣服

板书:

周 长

曲              化曲为直

圆 滚

边线                                                周长

直        各边长之和

直 量

篇8:海底世界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1、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开个‘我了解的海底世界’的读书交流会,好吗?别担心你对此一无所知,书上第24课《海底世界》就向我们介绍了一些有关海洋的知识,相信大家看过、读过之后会有所了解的。请打开书先读读,再来交流交流,好吗?”

(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这里,由开读书交流会切入,使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成为学生的内需,从而激发起学生的读书动机和积极性。]

2、读后交流:“读了这几遍,你从中了解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来交流交流”。

(学生各抒己见)

3、说后反思,明确要求:“刚才大家交流了许多有关海底世界的知识,听着这些交流,你满意吗?从这样的交流中你有更清楚的了解、更深刻的印象吗?(没有)。看来,交流并非是随随便便说说而已,要让别人听了你的介绍、你的交流有清楚的了解、深刻的印象,我们还得好好地想一想:怎样来交流。(学生各抒己见)对,我们应该一个意思一个意思地交流,这叫有序,不东拉西扯;还应该围绕每个意思说上几句话,这叫说具体,说清楚。其实,课文《海底世界》就是这样向我们作介绍的。愿意来学着说吗?(愿意)”

[学生通读全文后,对海底世界必定有所感知有所了解,让学生读文后进行交流,能够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望,让学生产生读书的愉悦之情。但是,学生学习课文,并不仅是要知道课文写了什么,还要学习课文是怎么写的,更要积累和运用文中新的语言图式,来习得语言,发展语言,这才是有效的学习。当学生交流后所得,引导学生反思:怎样交流才会让人有清楚的了解、深刻的印象呢?又一次激起学生的读书动机,启动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带着阅读期待从通读进入到精读,从感知内容的朗读进入到探究如何表达的研读。]

二、朗读品赏,了解图式。

1、读通第2自然段:“课文首先向我们介绍了‘海底虽然宁静但也有声音’这个意思。

请大家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看看它是怎样介绍的,好吗?”

(学生先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再指名朗读,把这段课文读正确、读连贯。)

2、默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这段课文是怎样把海底宁静有声介绍清楚的呢?

(学生默读,作批注)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

嗡嗡啾啾汪汪打呼噜

……的时候……的时候……的时候……

4、赏读第2自然段:“你们看,第2自然段就是这样有条有理地先介绍海底是宁静的,再介绍海底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在介绍声音时,跟你们的介绍有何不同?(学生小议)是啊,它通过打比方和像声词,说出了有哪些声音,用排比句表现了声音的多。让我们看着板书,再听一听,欣赏欣赏,好吗?”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边看板书边听课文边欣赏。)

“怎么样?这样的介绍清楚吗?你们喜欢听吗?愿意自己来读读吗?”

(学生自由赏读第2自然段,再指名读,把第2自然段读得有情有趣,感悟海底的神秘有趣。)[这里,学生先通过朗读、默读、交流,探究出课文的语言图式,再进行听、读的品赏,旨在让学生了解、熟悉新的语言图式,为尝试运用作好准备。]

三、运用图式,学习表达。

复述第2自然段:

⑴“瞧,这样的介绍多清楚,多生动啊,谁都喜欢听。你们能这样和别人交流吗?”

(学生自由练述,然后指名复述)

[由读到述,是让学生尝试运用文中的语言图式来描述海底宁静、有声的奇异景象,让学生在尝试中将这新的语言图式与学生原有的语言图式进行融合、同化,达到丰富图式,发展语言的目的。所以,教师在这里要特别注意营造宽松、和谐的读、述氛围,让学生愿读,敢述,乐述,多述。]

⑵“在宁静的海底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每一种动物各有各的声音,即使是一种动物,在不同的时候发出的声音也不尽相同。在介绍交流时,你能加上一些你想像出来的声音吗?”

(指名学生想像复述)

[这儿,让学生想像复述的目的有2个:①通过想像,进一步体会海底声音的多,感悟海底的神秘、有趣;②再次尝试运用打比方和逼真的象声词、排比句等语言图式体现海底的奇异。]

⑶“听着你们的介绍,老师忍不住也想介绍介绍,把我所了解到的和你们作一番交流,欢迎吗?”(老师有情有味地复述)

“怎么样?喜欢听这样交流的吗?如果你们和老师一样,带着自己感受来介绍来交流,也会这样生动的。如果能结合自己的课外知识,作些补充,则会更精彩!想试试吗?”

(学生同桌互述,指名复述。)

[这是第三次复述,由老师富有人情味的范述导入,使学生在趣味盎然中感悟到:交流乃是交流者个性化的行为,是彼此间思想、情感的交流,是彼此间生命的对话。从而会在这投入地动情地表述中自觉地努力地用新的语言图式来重构自己的语言结构。这种开放性的、个性化的语言实践活动,必将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智慧的发展。]

[海底世界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篇9:大数知多少 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三年级下册)

第二课时 :万以上的数的读法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序号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页中的和自主练习的第3--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进一步了解万以上数的组成各个数位的意义的基础上比较熟练地掌握万以上数的读法。

2.提高学生的读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地读出万以上的数。

教学难点:熟练地读出万以上的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我们学习了那些计数单位?

2、十万里有(   )个一万,一百万里有(   )个十万,一千万里有(    )个一百万,一亿里有(    )个一千万。

二、探索尝试,交流课前学习

(一)小组交流课前学习

师:昨天发给大家的课前学习都完成了吗?(完成了)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你的课前学习!

(学生交流,老师巡视指导)

(二)全班交流

师:交流完了吗?谁想和全班的同学一起交流一下你们的课前学习?

2、 找一生起来汇报交流“我会读”

▲重点交流读法

3、交流“我能读”

认真阅读课本第2页的情境图,找出万以上的数并试着读一读。

读作:

读作:

读作:

读作:

我的方法:

▲探讨整万数的读法。(读万以内的数也要从高位读起,教师加强对读书的指导。按照“一画二看三说四读”的顺序进行读数练习。)

让学生在算盘上拨出二十八万;三十二万;一百二十万。

引导学生用读个级数的规则来读万级数,但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

小结:万级数的读法和个级数的读法的联系和区别。

相同点:万级数先按个级数的读法来读;

不同点:万级数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

▲探讨含有多级数的读法。

(1)指导学生读出给出的数4086000 ;5094600 ;

指导学生读出给出的数21600900。

指导学生读出给出的数119000000。

3、 交流“挑战台”

引导学生总结亿以内数的读法(特别记住从右数第5位是万位,第9位是亿位)

提问:含有个级和万级的数,先读哪一级?

怎样读万级的数?

在什么位置的“0”不读?

在什么位置的“0”应该读?读几个0?

(3)看书并完成自主练习的第3题

(4)学生到黑板上出数,进行读数训练。

学生试读,再说怎样读的。

指名学生读,使学生讨论、交流。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独立完成。

强调:先读万级,再读个级。每一级末尾的零不读,中间不管有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通过图片让学生在读数的同时感受大数的意义。

三、拓宽应用。

1、读数练习。90793100      6400300    1245089       1206799006       7009000      450089000000

2、2345678中的各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3.自主练习第6题让学生读出计数器上表示的数,然后让学生说说在哪些地方还见过类似的计数器。

4.自主练习第8题让学生买一袋瓜子,倒出来,先估计有多少粒,再数一数。学生自己读数,并说一说每组中两个数的读法有什么不同,然后小组交流。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课堂总结:指导学生说说含有两级的数的读法。

课前小研究:

万以上数的读法

班级:      姓名:

一、我会读:

4350读作:

4305读作:

4005读作:

我的方法:

二、我能读:

认真阅读课本第2页的情境图,找出万以上的数并试着读一读。

读作:

读作:

读作:

读作:

我的方法:

三、挑战台:

100008070读作:

140009008读作:

我的提醒:

篇10:第五单元 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三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扬帆奥运

--三位数乘两位数

单元备

教学内容:

1、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整百整十数乘法的口算

2、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3、算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4、因数的变化规律

5、乘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6、回顾整理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两位数乘一位数、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以及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笔算,并能正确熟练的进行口算、估算和笔算;在具体情景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进行三步的四则混合运算。

2、在发现、提出并解决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混合运算在生活中的作用,发展应用意识;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及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三位数乘两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

教具准备:小黑板、挂图、口算卡片。

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情景图,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2、注意让学生自主探索掌握运算规律和方法。

3、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使计算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

4、重视基本技能的培养,不断段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

教学时间:11课时

第一课时  口算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序号

教学内容: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整百整十数乘法的口算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整百整十数的口算算理;

2.掌握合理的口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口算步骤的推导,初步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2.能正确进行口算,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促进思维条理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一位数乘的口算过程。

难点:理解并掌握满十向前一位进“1”的算理。

(三)德育渗透点

1.结合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淀数学意识;

2.人人参与口算,使学生养成积极动脑、认真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满10怎样进位,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合理的口算思考过程,正确进行口算。

教具、学具准备:口算练习卡片、练习题投影片 和数学游戏卡。

教学步骤:

教学环节;

活动一:交流课前学习第一组:

同学们,课前老师发给你们每人一份课下作业,都完成了吗?相信你们也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的对不对?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14乘2等于28,14乘3等于42,14乘,4等于56,14乘,5等于70.

师:和他答案一样的请举手?

师:看来你计算的非常准确,那能不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计算方法呢?

生:竖式计算

▲先让同桌互相说口算过程和得数,然后指名说出口算过程。

▲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14×3   12×5    49×2    16×4

活动二:交流课前学习第二组

师:谁愿意和同学们分享一下你的成果。(找一生汇报)

师:他说的对吗?都同意,看来我们班的同学课下自己学习的能力非常强。你在计算时有困难吗?你愿意把你的方法说给大家听?

生汇报交流方法可能有以下几种:

1、第一个:二三得六,直接背口诀;3个20是60,60再乘10等于600;30乘20等于600,再乘10等于6000;200乘30等于6000,再乘10等于60000.

2、数字相乘,最后有几个零加几个零

师:你能具体的说说每个题的算法吗?

(生针对每个题目,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师:你们的结果和他计算的结果一样吗?(一样)看来这个方法也可以。

师:下面我们用这种方法计算一下这几个题目:200×30   100×70    30×300    10×600

▲让学生说一说:你觉得这个方法怎样?但是要注意什么?

3.反馈练习:

(1)出示情景图:

问:图中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①3个月一共挖出多少万吨淤泥?②本周已经运走了多少吨淤泥?

③谁能帮他解决第一个问题?         生答师板书:18×3

(3)谁能为第二个问题列算式?

生说师板书:400×20

▲集体纠正。

活动三:巩固练习

1、第47页1    第48 页2

2、第48页第5题

第(1)、(2)小题课自主解决。第(3)小题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通过交流体会答案的不惟一性。

3、第7题   学生可根据信息提出用乘法解答的问题。

第二问需要学生根据9月份的销售量对10月份的销售量进行预测。

活动四:

作业:50页8、9题

课前学习

一、 试一试,口算下列各题。

【一】                             【二】

14×2=                            2×3=

14×3=                            20×30=

14×4=                            200×30=

14×5=                            200×300=

通过计算我的发现:

二、我的例子:

课前学习

一、 试一试,口算下列各题。

【一】                             【二】

14×2=                            2×3=

14×3=                            20×30=

14×4=                            200×30=

14×5=                            200×300=

通过计算我的发现:

二、我的例子:

第二课时  估算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序号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1页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教学目标:使学生知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的方法,初步学会简单的估算。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联系实际情景灵活选择最优化的估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 交流课前学习

(一)小组交流课前学习

师:昨天发给大家的课前学习都完成了吗?(完成了)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你的课前学习!

(学生交流,老师巡视指导)

(二)全班交流

师:交流完了吗?谁想和全班的同学一起交流一下你们的课前学习?

1、找一生起来汇报交流“估一估,说一说”

▲让学生说自己的估算方法边交流自己的计算结果,师板书在黑板上。

▲交流不同的估算方法

▲总结出估算的方法:

(1)用四舍五入法估    (2)估到十位看个位   (3)估到百位看十位

2、交流“我的例子“

(1)找四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例子,每人说两个。

(2)说的过程中学生记录下来

(3)生自己估,然后订正,找一两生说自己的估算过程。

滨湖花园有两室一厅住房一套,面积86m2,售价894元/m2

3、小结课题:黑板上这些算式都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也是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4、师生共同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要先求出两个因数的近似数,再用两个近似数相乘.

5、巩固应用:

(1)师:下面我们用这种方法,进行一些练习,请看课本情景图:

①问: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②学生可能提出:我们学校发了多少包树种?

列式:223×18

③根据以前学习的估算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想怎样估算?

(2)、基本练习.

教师先带着学生做“625×28”,使学生初步熟悉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的方法.

让学生独立做  260×12,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集体订正时,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二、巩固拓展

第52页1、2、3、4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注意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可让中等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篇11:一分钟能干什么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6-67页《一分钟能干什么》。

教学目的:

1、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各种具体的活动,使学生对一分、一秒具有亲身感受,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2、知道1分=60秒。

3、尝试估计经历的时间。

4、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活动亲身感受一分、一秒能干什么。

教学难点:尝试估计经历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钟面上的知识,知道了1时=60分,那么一分有多长呢?我们来听一听1分钟的音乐,边做口算题。统计一下自己在1分钟内共做了多少道口算题。

2、1分钟你能做哪些事情呢?(学生们各抒己见。)

二、探索新知。

1、充分感受一分钟、几分钟的长短。

(1)活动一:

请同学们数一数自己的脉搏次数。一分钟能跳几下?

教师计时开始,学生开始数数,指明汇报次数。

(2)活动二:试一试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配合活动,按各自要求进行拍皮球、写字、读书、走路等进行统计汇报。

(3)活动三:(估计一分钟的长短)

2、实践活动:

(1)选一件你喜欢的事情,估计用了一分后停止,看谁估计的时间最接近一分。

(2)唱一首歌,估计用了几分。

(3)猜小朋友跳绳1分钟能跳几下?

三、认识分与秒的关系

1、认识秒针(出示钟面)

(1)让学生指出时针、分针、秒针及它们的区别。

(2)小结:时针是又矮又胖的最短的(走得最慢),秒针是最长的(走得最快),另外的是分针(走得不快不慢)。

(3)秒针是一格一格的走,它走一小格是一秒。

2、秒与分的关系

(1)秒针可以记录比1分钟还短的时间,让学生说出分针、秒针的所在的位置。

(2)小结:秒针走一圈分针正好走一格。

秒针走1小格就是1秒,所以秒针走1圈就是60秒。

(3)教师演示:分针和秒针同时出发,秒针走完1圈,分针正好走1小格,就是一分。

(4)结论:1分=60秒(板书)

(5)让学生拨一下自己的学具钟,观察一下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正好走1小格。

四、巩固练习。

1、读一读、写一写。(不足10分要用0占位)

2、通过时、分、秒的关系,引导学生完成单名数与复名数间互换的关系进率为60。

3、让学生结合实际填写,再交流。

4、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体会1分钟能干什么。可以鼓励小组内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数据的收集、记录并相互交流。五、全面小结。

1分钟很短暂,但也很重要。

举列说明我们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做时间的小主人。

第3节  作息时间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69页《作息时间表》。

教学目的:

1、能够正确计算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历的时间。

2、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培养学生良好的时间观念和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制定作息时间表和由此引发的问题探究。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历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每天上午几时开始上课?每节课多长时间?

二、合作探究。

1、介绍学校的作息时间:

从上午早读课是8:00开始,读20分钟,休息5分钟,一节课40分,课间休息10分,课间操是15分,眼保健操5分钟。根据这些信息填写68页的作息时间表。

2、小组的同学合作制定作息时间表。教师巡视,参与制作过程。

3、学生到展示制作的作息时间表,师生共同修正,并与学校的作息时间对照。对有特色的作息时间表给予表扬鼓励。

4、提出问题并解答。

(1)第一节课的下课时间是什么时候?你是怎么想的?

(2)从第二节课到第三节课下课,这两个时刻之间经过了多长时间?

(3)从上午7:40到上午放学,经过了多长时间?

(4)让学生根据作息时间表,在小组内提出问题并指定同学解答。教师巡视并加以引导。

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

(1)从9:00到11:00,经过_____时。

(2)从10:00到10:00,经过_____分。

2、从3:00到4:30。

(1)经过了_____时____分。

(2)昨天这段时间你正在干什么?

3、6:30起床,25分钟后,6:55用早餐,过了35分钟,7:30去上学。

4、实践活动:说一说今天几时从家出发上学,几时到校?算一算路上用了多长时间?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篇12:面积/面积单位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课题 面积 课时 四             (2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面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实例和画面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经历比较两个图形米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借具体实例,来学习面积。

二、引导探索

1、看图,比较一下每组图形的大小。

2、介绍面积定义:物体的表面积或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面积。

3、你还能举例说明身边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

4、比较下面图形的大小。5、小组讨论进行实际操作,如何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

6、汇报操作方法。

三、拓展应用。

1、下面方格中哪个图形面积大?

2.说一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

1、 说一说每种颜色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1、 这两个图案哪个面积大?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们将数学问题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并能将所学应用于生活实际。

课题 面积单位 课时 四         (22)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厘米、分米、米等面积单位。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体会厘米、分米、米等面积单位。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每组一个信封,信封里有三张正方形,边长分别是9厘米、4.5厘米和1厘米,还有三张面积大约是4厘米,形状分别是三角形、长方形和圆的纸片。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借具体实例,来学习面积单位。

二、引导探索

1、每组发给一个信封。

2、今天我们要量一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有多大。请同学们动手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感觉一下它有多大?

4、动手测量前,先小组讨论:要选择什么样的图形作为测量单位(每组只能选两种),说明理由,再用它来测量。

6、现在我们做格统计。在统计前可以猜猜什么图形可能被多数小组选为测量单位,最后再看统计结果。(由各组组长报告被本组选择作为测量单位的图形,教师再黑板上做统计,完成统计表。)

8、(小结)看来选正方形作为测量单位主要由两点原因:(1)正方形能密铺;(2)操作简单方便。

9、现在请用正方形作为测量单位的小组,再报告一下测量记过。大家一起来看看,对这些测量结果,能提出什么问题?

10、测量同一个图形,要量出一致的数值结果,惟有统一测量单位。(拿起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 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厘米。它是今天我们认识的第一个世界通用的面积单位。

12、用面积是1厘米的正方形再量一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厘米。

13、用面积是1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课桌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厘米。

14、度量稍微大图形的面积一般以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做面积单位。用面积是1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课桌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分米。

三、拓展应用。

1、用适当的面积单位(cm,dm或m)填空。

(1)一间房屋地面的面积约50        。

(2)一张邮票的面积约6        。

(3)练习本的面积约212        。

(4)单人床的面积约2        。

(5)游泳池的面积约1250        。

2、写出下面各图形的面积。(每格1cm)

3、小组长取出信封里的纸片,这些纸片是干什么的?

1、 互相说一说测量的结果,由小组长把这些结果记录下来。

7、小组议一议,这张统计表传达给我们哪些由意义的信息?或者根据它能提出哪下数学问题?然后向全班汇报、交流。

11、每人都剪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并说出身边一个面积大约是1厘米的东西,在小组内交流。

15、小组讨论实际操作:1米有多大?

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

cm 读作:平方厘米

dm读作:平方分米

m读作: 平方米

公顷

平方千米

教学反思:

教学中结合学生熟悉的事例,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加强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整个过程,把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的目标落到实处。

篇13:三年级下册教案(八)《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读成语,说特点,让学生感受到成语构词的奥妙,激发学生学成语的兴趣及产生深入了解成语的愿望。

2 辅导学生读读背背,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受到虚心好学的教育。

3 引导学生阅读短文,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

4 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使学生在交际的活动中,提高对应、交流、说话的能力。

5 指导学生写一写自己与书的故事,提高学生书面表达的意识与能力。

[重点难点]

口语交际及写有关自己与书的故事。

[教具准备]

1 多种藏书角展示的课件。

2 收集赞颂读书或赞颂书的名言警句。

3 把自己存放藏书的地方照相或动手画出来。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语海畅游、积少成多、阅读平台。

一 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我们又到了畅游百花园的时间。今天我们在百花园里将享受发现的惊奇;学习后的满足;交流时的喜悦;我们还能阅读古代神话故事;欣赏自己或同学的习作。你们愿意与我一起走进语文百花园吗?

二 语海畅游,感受乐趣。

读成语,说特点

1 自由读成语。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请查字典自行解决。

2 指导学生读成语,理解成语的意思。

3 引导学生与书上的学习伙伴一起发现这八个成语的特点。(成语中有一对反义词)

4 画出成语中意思相反的词。

此起彼伏 左躲右闪 大惊小怪 明察暗访

前因后果 争先恐后 将功补过 大公无私

5 读一读,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和有趣。

6 照样子,再说出几个有如此特点的词语。

七上八下 因小失大 小题大做 大材小用

阳奉阴违 左右为难 口是心非 一张一弛

三 读读背背,积少成多

1 自读古人名言。不会的字词,通过查字典自己解决。

2 指导学生理解句子。

第一句意思指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表达了一种极为谦虚的学习态度。

第二句意思是说学习要时常进行温习。

第三句意思是:不一小步一小步地积累起来,就不能到达千里远的地方;没有一条条的小河汇聚在一起,就不能形成大江大海。这句话不仅强调了积累的可贵,还告戒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追求。

3 简单介绍《论语》《荀子》。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人的思想影响深远。它是由弟子及再传弟子纂辑,记录了孔子及弟子的言行。孔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荀子》先秦论说散文集,荀卿著。荀卿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对孔、孟的学说有继承和发展。《荀子》代表先秦论说文的成熟阶段,其文章结构完整,条理清晰,逻辑严谨,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说理透辟,极富说服力。文中大量运用比喻,妙趣横生,文中还有大量的排比、对偶句式,间杂韵语,参差错落,铿锵悦耳,摇曳多姿。许多语句后世流传,被现代人引用。

4 辅导学生读熟、背会。

5 把这些古人的名句抄写在《我的采集本》上。

四 阅读神话故事。

1 默读短文,不会的字词自己查字典解决。

2 同桌讨论词语的意思。(炎帝、波涛、礁石、盘旋、留意、炙热、掠过、挟着、铺天盖地、袭、竭尽全力、恢复、残酷、哀怨、昼夜、衔、碧波万顷、宏大、毅力、钦佩)

3 边读边想。

① 这个故事是怎样展开的,短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文章主要写什么事?

先写女娃到海边玩耍,观望大海美丽的景象;再写女娃被大海吞掉,妈妈呼叫无应;最后写女娃的精灵化作一只精卫鸟要填平大海。

② 精卫鸟为什么要填海?

③ 从哪里看出精卫鸟宏伟的志愿和坚强的毅力。

4 读一读,议一议。

精卫填海的故事赞扬了什么?

你读后有哪些收获?

5 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读一读。

6 交流你读过的神话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能说会道。

一 交流展示。

交流收集的赞颂读书或赞颂书的名言警句。

二 谈话导入新课。

书带给我们快乐,带给我们思索,是我们成长的阶梯,是我们要好的朋友。我们是怎样对待他们的?

三 欣赏“藏书角”的课件,开阔学生的眼界,打开学生的思路。

四 引导学生看书、读题。

把握这次说话的主题与基本要求。

五 自己准备、练说。

先对照提示一道题一道题地说,再把三道题连起来说一说。

六 小组交流介绍。

要求:1说的同学要使用普通话,说的内容要有条理。

2听的同学要边听边想边记,想象他介绍的藏书角的样子,记下他介绍时,使用的好语句。没听明白的地方,可以问一问。

3先自己准备以下四方面的谈话内容,再说给全组同学听。

①你有多少图书?你怎样保存这些图书?

②你的藏书角是怎样布置的,藏书角里都有哪些书,这些图书怎样分类?

③你的藏书是怎么慢慢积累起来的?在藏书的过程中,哪件事情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④在你的藏书中,你最喜欢哪些书?说说理由。

五 评一评,谁说的最好,谁的藏书角布置的最有新意。

六 组织活动,进行交际。

举办藏书角博览会。

参赛须知:

1 要有三人推荐,方可报名参加。

(每一名参赛同学要快速找三名同学向他们介绍自己的图书角。想一想,你怎样用热情诚恳的态度,得体生动的语言,赢得同学的认同。这样他们才可能推荐你。)

2 三名同学要介绍自己推荐的理由,每人至少说三句话,且不可重复。

(可以商量一下,三人怎样从不同角度介绍,不清楚的地方多问一问。)

3 评委会同意后(全班同学都是评委,可举手投票,过半数即可)参赛者用“藏书角的自述”的形式介绍自己的藏书角。

4 评委进行投票,评出本届“十佳藏书角”。

5 评委讨论获奖的理由,写出获奖评语。(引导学生从图书角设计新颖,实用、美观的角度,评判藏书角;从语言流畅、生动、介绍全面、具体上评判表达的能力)

6 为获奖者、推荐者颁发证书及奖品。

七 课外扩展。

参赛作品进行展示。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笔下生辉。

一 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同学们情绪高昂,讨论激烈。有的同学没机会说;有的同学说的不够尽兴;有的同学在别人的启发下又有新的想法想说。由于时间有限,大家很遗憾。现在你们还有向别人介绍展示的愿望吗?

我们可以写出来,写一写可以梳理我们的思维,促使我们深入的思考,及时归纳我们的体会与收获。我们的习作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时与同伴交流与欣赏,它将成为我们成长的记录。今天我们一起写一写你和书的故事。

二 引导读书,明确目标

1 自由读书,明确“写什么”的问题。

2 与同桌交流自己与书的故事。(如:购书、借书、读书、包装书、抄书、 修补书时所发生的事情。也可以写自己和小书架或小书柜、小书箱的对话。还可以夸夸自己的小书架或小书柜、小书箱。也可以写读书活动中的见闻)

三 自读“观察与思考”,

四 明确习作的要求。

1 如果选择写一件自己和书之间发生的事,要注意把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写具体。

2 如果是选择写小书架,就要先观察自己的小书架,看看它的样子、结构、有多少书,都是些什么书,然后在动手写,字里行间要流露出你对它的赞美与喜爱。

五 学生自由习作。

六 同桌互相交流、欣赏。(读一读,改一改。)

七 把自己的习作推荐给父母看,请他们欣赏评价。与他们分享习作的快乐。

[三年级下册教案(八)《 教案教学设计]

篇14:三年级下册教案(五)《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辨字歌”,掌握辨析同音形近字的方法,学习照样子补充句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读背“爱国名言”和采集带有“国”字的成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阅读短文《小英雄于连》,理解于连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小男孩。

4、通过故事会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能力、交际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5、通过习作训练,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激发学生自主、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再一次走进“语文百花园”,去采撷一朵朵知识的花朵、智慧的花朵。看看谁最聪明,收获最大。

二、分项训练

(一)“语海畅游”

1、学习第一题(汉字真有趣)

(1)出示同音形近字“宵”与“霄”,说说两个字的异同。(音相同,形相近,意不同。)

(2)组词,在词语中发现两个字在使用上的不同,交流区别两个字的有效方法。

(3)读《辨字歌》,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区别形近字的方法。)

2、学习第二题(补充句子)

(1)出示课文中的两个句子,学生读、思、议:每个句子分别讲了几层意思?用什么词语把这几层意思连在了一起?几层意思之间产生了怎样的联系?(如第一句话讲了“戚继光作战英勇”和“戚继光很有智谋”两层意思,用上了“不但……而且……”这个关联词把两句话连成一句话,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

(2)学生在补充完整课本上句子的基础上,用带点的词语口头造句。

二、“积少成多”

1、学习第一题(读读背背)

(1)出示课本上的爱国名言,指名读,做到读正确、通顺、流利。

(2)交流自己知道的或收集到的有关三位名人的信息,谈谈自己对三句名言的感受和理解。

(3)熟读成诵。

2、学习第二题(我的采集本)

(1)读课本上的六个带有“国”字的成语,查阅工具书,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它们的理解。

(2)比一比,赛一赛:哪个小组写出带有“国”字的成语最多?

(3)交流对所写成语的理解。

(4)把带有“国”字的成语抄写在自己的采集本上。

三、“阅读平台”--阅读短《小英雄于连》

(1)自由轻声读短文,想想短文主要讲什么?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

(2)默读思考:人们为什么给于连塑了一座铜像?于连是个怎样的小男孩?

(3)再读短文,看看短文有几个自然段,每段写什么?几个自然段之间有什么关系?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能说会道”--讲自己喜欢的故事。

(课前准备:收集自己喜欢的故事,做好在班级里讲故事的准备。)

一、回忆自己准备讲的故事,试着轻声讲一讲。

二、在小组里讲自己喜欢的故事,要求:

1、讲故事时要用普通话把故事讲清楚,注意把自己喜欢的地方讲具体些;

2、听讲故事时要认真,注意把自己的疑问或补充提出来,与别人交流;

3、在每一个组员都讲完的基础上,评选出小组最佳故事能手,大家帮他(她)出谋献策,把故事讲好,代表小组参加全班比赛。

三、举办班级故事会:

1、小组代表讲故事,全班听、评;

2、全班议论,评出班级“故事大王”。

第三课时(可用二课时)

教学内容:“笔下生辉”--写想像作文

一、启发谈话,引发思考

1、读课本上的提示语,说说什么是“梦想”。(自己渴望实现的愿望)

2、自己有什么梦想?最渴望实现的是什么?

3、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最大梦想是什么?你为什么会有这个梦想?假如梦想成真,后果会是怎样的?

4、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把梦想说具体、清楚。

二、提出要求,指导习作

1、提出习作要求:

(1)大胆想像,把你的最大梦想及梦想的由来,梦想成真后的奇迹等表达出来;

(2)写得新奇、生动、有趣,让别人喜欢看;

(3)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2、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互动评一评:组员之间互阅,互相品一品,评一评,看看哪个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说具体。

4、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三、动手办墙报展,互相交流美好的梦想。

[三年级下册教案(五)《 教案教学设计]

篇15:点金术(西师版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庇靡鸦岬姆椒ㄗ灾餮习生字,会读会认会写。并能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查字典等方法理解“心花怒放”、“贪得无厌”、“闷闷不乐”等重点词语。

2.通过阅读,使学生认识到贪得无厌是愚蠢的,是不会得到幸福的。感受国王的感情变化,体会作者有层次地反映人物感情变化的写法。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国王的两次说话,找出国王感情变化的词语。

难点:联系课文讨论“什么是幸福”。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课题,激发兴趣

1苯淌Π迨榭翁猓引导学生读课题,问: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2苯獯鹗裁词堑憬鹗酰激发学生去探究谁拥有点金术,拥有了点金术后会有什么事发生呢?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毖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2 用已掌握的方法学习生字。强调读准字音,记清字形,并会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给生字组词。

3苯淌τ锰写生字,分析字音、字形的方法帮助学生巩固学到的生字。

4被卮鹂吻疤嵛剩核拥有了点金术?拥有了点金术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感情朗读,精读课文

1蹦读课文第1、2段,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国王?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从学生的回答中提出“贪得无厌”这个词语,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来理解词语。)

2笔Γ何什么说麦得斯是一个贪得无厌的国王?

3笔Γ旱闭飧鎏乇鹣不督鹱拥墓王听到神灵的话时,心情怎样?(出示课件麦得斯)(生:心花怒放。教师板书)

4笔Γ菏裁囱的心情可以用这个词语来形容?理解“心花怒放”的意思。

5笔Γ郝蟮盟故且蛭什么而心花怒放呢?(出示课件:是因为。)引导学生说完后读一读这种句式。

6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我将成为世界上最富有、最幸福的人了。”

7 师:从这句话里,你体会到麦得斯认为幸福是什么。

8笔Γ海课件出示方法)你们是用了上面哪几种方法来理解课文的?(教师归纳总结出理解词语、有感情朗读两种学习方法)

9笔Γ嚎蠢春⒆用歉詹叛У煤苋险妫下面请孩子们用老师教给的方法,结合老师给出的自学提示,自学课文第4到8段。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如下:

默读课文第4到8段,用“--”勾出描写国王心情变化的词语。用自己知道的方法理解课文里不懂的词语。

小组合作学习,根据国王感情变化的过程填空:

(1)麦得斯心花怒放,是因为他将成为世界上最富有最幸福的人。

(2)麦得斯,是因为。

(3)麦得斯,是因为。

(4)麦得斯,是因为。

(5)麦得斯,是因为。

10毖生汇报学习情况。老师引导学生说出国王心情的变化情况,完成课件出示的填空。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语:扫兴、闷闷不乐、饥肠辘辘、痛苦。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这些词语。并带着理解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指导读好“神啊,我这么爱金子是愚蠢的,把金子都拿走,还我的女儿吧!”这句话。示范如下:

师:他拥有了点金术,可以把碰到的一切都变成金子,他穿的是金子,睡的是金子,看到的也是金子,他得到了金子,但同时,他却失去了像花一样美丽的东西,失去了美味可口的食物,失去了他最喜欢的女儿,他感到幸福了吗?(生答:他感到痛苦了)他痛苦地对神说--

生:(课件齐读)神啊,我这么喜欢金子是愚蠢的,把金子都拿走,还我的女儿吧!

师:(课件)谁能把“他痛苦地说”中的“痛苦”换成其他的词语?

师:换得都不错,用你们换的词语再读。

他难受地对神说。

他难过地对神说。

他伤心地对神说。

师:想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吗?师范读。

师:为什么他要说这么喜欢金子是愚蠢的?

生:因为他还失去了很多东西……

师:失去了鲜花,他感到扫兴;失去了牛奶面包,他有一点感到闷闷不乐;失去了女儿,则让他感到了痛苦,他终于对神喊出了:神啊,我这么喜欢金子是愚蠢的,把金子都拿走,还我的女儿吧!

11笔Γ壕过亲身的经历,麦得斯现在最想做什么?他做了吗?请孩子们自学书上第9到11段。

学生汇报学习情况,课件出示最后一段,引导学生读好这一段。

引导学生思考:经历了这些事情,国王的心情从心花怒放到痛苦,他明白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金子可以换取很多东西,但是,也有很多东西是金子换不到的;拥有了金子,不等于就拥有了幸福。麦得斯永远也忘不了这个教训。

四、感悟体会,课后延伸

1币求学生根据板书的表现心情变化的词语,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最想说点什么呢?

师总结:很高兴同学们能从这个童话故事中悟到这么多的东西。其实这篇课文教给我们的不止是这个深刻的道理,课文里还有很多像“心花怒放、闷闷不乐”一样优美的词语,孩子们能照着样子自己课后去积累几个吗?下课后有兴趣的多收集一些吧!

板书:

点金术

心花怒放-很高兴-扫兴-闷闷不乐-痛苦

[点金术(西师版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22 冯婉贞 教案教学设计(A版三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1.点金术(西师版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2.小河的歌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3.统计(一)/统计(二)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4.Unit 22 A World of fun全单元(新课标版高一英语下册教案教学设计)

5.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轴对称二教学设计

6.《江南水乡--周庄》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7.《小心书橱》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8.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9.三峡情(西师版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10.《风筝》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

下载word文档
《22 冯婉贞 教案教学设计(A版三年级下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