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鱼》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
“石豆万”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0篇《一条大鱼》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一条大鱼》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一条大鱼》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认识8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汤姆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心情的变化。
4、在反复品读中体会父亲话语的含义,认识到自觉遵守规定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教学重难点:
体会汤姆心理变化的过程及父亲话语的含义,认识到自觉遵守规定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回顾,整体感知。
1、回忆大鱼的大、美……,激发喜爱之情。
2、师生共同感受汤姆钓起大鱼时的心情。
二、初读课文,引导质疑。
【板书:放鱼】
三、品读课文、多元对话。
1、读懂爸爸的“不容争辩”
2、理解“规定”:
A、找出句子:读好爸爸的三句话。
B、体会语气:鼓励运用多种方式理解“不容争辩”。重点指导联系下文了解词语意思。
C、品位句意:引导学生个性理解句子中的字、词、句式,“得”“不管……都……”并联系神态、动作,读出“不容争辩”的语气。
D、口语练习:了解什么是规定。
四、合作学习、研读心理。
1、设疑过渡。
2、小组学习,出示自学提示:
3、交流展示,相机引导体会汤姆的心理变化:
A、“很不情愿”--重点读好“嚷”,想象“乞求”
B、“依依不舍”--“慢吞吞”理解生词,体会心理。
C、“失望”--感受心理变化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 揭示主题
他永远忘不了!永远也忘不了啊!他忘不了的到底是什么呢?
2. 提升主题
“不管……都……”。【板书:自觉遵守规定】
六、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如果你是长大后事业成功的汤姆,你会对自己的父亲说些什么呢?
七、作业设计
端端正正抄写“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要遵守规定”。
板书设计: 11、一条大鱼
钓鱼:急切--惊喜--得意
放鱼:很不情愿--依依不舍--失望
自觉遵守规定
[《一条大鱼》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2:《一条大鱼》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
1 学会8个字,认识8个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遵守社会公德,社会规定是人人必须做到的,应该成为自觉自愿的行为。
4 重点学习课文中描写主人公心理活动的句子,学习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中描写主人公心理活动的句子,学习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知道遵守社会公德,社会规定是人人必须做到的,应该成为自觉自愿的行为。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有关遵守社会公德的故事。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述:同学们,你们钓过鱼吗?当你钓到一条大鱼的时候心情怎样?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今天,让我们去看看汤姆和他爸爸钓到了一条怎样的鱼,结果有怎样啦?
(板书:11 一条大鱼)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1、自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惊喜、得意、乞求、慢吞吞、依依不舍、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
4、讨论: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
2、分组学习,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分“钓鱼”和“放鱼”两部分写的。
3、全班学习交流。
4、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爸爸为什么坚持要汤姆把这条大鱼放回湖中?
四、课堂小结,书写生字。
1、教师小结。
2、指导书写生字。
(1)指名认读生字。
(2)交流,说说怎么记住这些字。
左右结构:暗私语报攻
上下结构:官否
半包围结构:速迅退
(3)重点指导书写“退”字。
(4)学生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提问:请同学回顾一下,上节课,我们读了第11课,你知道了什么。
2、师述: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去了解大海深处是怎样的。
二、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1-5自然段,边读边想:从哪里可以看出汤姆钓到了一条大鱼。
(1)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鱼竿猛地抖动了一下。
那条鱼想挣脱鱼钩,不停地蹦跳着,甩动着尾巴,水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响声,溅起点点水花。
(2)汤姆是怎么钓起那条大鱼的。找出描写汤姆钓鱼的动作词语,说说他钓鱼的全过程。
(3)体会汤姆从开始钓鱼到钓到大鱼,心理有什么变化?
2、学习课文6-12自然段。
(1)讨论:要放掉这样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鲈鱼,汤姆是多么舍不得呀!请你为汤姆可以不放掉那条难得的大鱼找一些理由,替他求一求爸爸。
(2)分角色朗读6-12自然段。
(3)想象父子对话,进行表演。
3、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练习朗读,思考:汤姆为什么永远也忘不了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为什么永远也忘不了爸爸那坚定的话语?
三、总结全文,有感情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课文的感受。
[《一条大鱼》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3:《一条大鱼》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字,认识8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遵守社会公德,社会规定是人人必须做到的,应该成为自觉自愿的行为。
4、重点学习课文中描写主人公心理活动的句子,学习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中描写主人公心理活动的句子,学习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知道遵守社会公德,社会规定是人人必须做到的,应该成为自觉自愿的行为。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
1、师:美国有位著名的建筑师--詹姆斯兰费蒂斯。他被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板书课题)《一条大鱼》。指名读--齐读
2、师:读完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3、师:你们可真会动脑筋,让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吧!
二、自主探究
1、师:请同学们把书轻轻打开第11课自由的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师:同学们读书可真认真,相信这些生字也都会认了!谁能读?
聊天 鱼饵 挣扎 筋疲力尽 鲈鱼 叫嚷 遵守
小岛 急切 划破 乞求 余地 慢吞吞 嘴唇
涟漪 周旋 月光如水 小心翼翼 一收一放 翕动
不容争辩 依依不舍
指名读--正音--齐读
3、师:同学们的字词读好了,相信再读课文一定会读得更通顺流利。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教师给一个提示:一天夜晚,汤姆和爸爸去,汤姆(),可是爸爸坚持()。
4、教师总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天夜晚汤姆和爸爸去钓鱼,汤姆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可是爸爸坚持让汤姆放掉那条大鲈鱼。根据课文的内容,我们可以将课文分成两个部分,想想哪两个部分?
三、交流反馈
1、师:那同座位的同学交流一下,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钓鱼,那几个自然段讲的是放鱼?
2、师:来让我们跟着汤姆父子俩,在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去钓鱼吧!请一个同学读1、2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你知道了什么?
3、师:很明显,这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记叙文的三要素就是时间、地点、人物。读这样的课文,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课文内容。但是,我们还必须读出课文隐藏的情感。请用心读课文的钓鱼部分3~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从哪些词句里可以看出这是一条大鱼?拿出笔画一画,并做上批注。
“啊,真大!还是条鲈鱼呢!汤姆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他和爸爸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一张一合地翕动着。”
抓住:“大、得意、漂亮”体会鲈鱼的大、珍贵、不容易钓到。
谈体会--读--评--再读。板书:钓到鱼之后得意
4、师:请同学们注意看,这一句话后面的标点符号是感叹号,我们可以把它换成句号吗?
再次齐读这部分。
5、师:能钓到这么大而且又珍贵的鲈鱼,可真是不容易呀!汤姆是怎样钓到这条大鱼的呢?请大家自由的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从文中找出描写汤姆钓鱼动作的词语圈出来。
6、师:从这些动词当中那个你体会到了什么?
(有经验、急切)。谈体会--读--评--再读
板书:钓到鱼之前急切
7、师、我们再请一个同学读一读第四自然段,看看汤姆是怎样钓鱼的?其他同学思考:你都知道了什么?拿笔画出来,做上批注。
8、“过了好长时间,汤姆突然觉察到水下有动静,鱼竿猛地抖动了一下。”
“汤姆一阵惊喜: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
板书:钓到鱼当时惊喜
“他赶紧抓起鱼竿,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一放一收,和鱼钩上的鱼周旋着。”
“那条鱼想挣脱鱼钩,不停地蹦跳着,甩动着尾巴,水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响声,溅起点点水花。”
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汤姆有经验、钓到大鱼很不容易(教师补充资料:汤姆当时只有11岁)
指名读--评--范读--各种形式的读
9、师:同学们指板书总结,齐读1-5自然段。
四、指导书写
五、开放延伸
1、写生字词,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个写3个;带生字的词语每个写2个。
2、朗读课文。
3、摘录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4、预习课文的后半部分,提出疑难问题。
板书设计:
钓鱼前--急切
钓鱼时--惊喜
钓鱼后--得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遵守社会公德、社会规定是人人必须做到的,应该成为自觉自愿的行为。
教学重难点:学习课文中描写汤姆心理活动的句子,学习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的1---5自然段。知道汤姆钓起了一条大鲈鱼,惊喜万分。然而,正当他得意洋洋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时,爸爸却做出了一个让汤姆十分意外的决定,那就是(孩子,你得把这条鱼放回湖里去!)
二、学习课文6---12自然段。
1、爸爸为什么要这么做?汤姆听了又有何反应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6---12自然段,划出描写汤姆心理活动的句子。
2、当沉醉在喜悦当中的汤姆听到爸爸的决定时是什么反应?汤姆的反应为何如此强烈?
(抓住“不情愿”、“嚷”理解汤姆的心情,并指导朗读。)
3、面对汤姆的不情愿,爸爸说了什么?爸爸的话是什么意思,难道钓鱼还要限制时间吗?
(许多国家规定在鱼产卵期间禁止捕捞,这是为了保护鱼的生息繁衍。汤姆和爸爸去钓鱼的这天,正好离允许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4、爸爸要求放鱼的理由是否得到了汤姆的认同呢?汤姆又是如何做的?
“乞求”是什么意思?又是一种怎样的语气呢?谁来读一读,读出苦苦哀求的语气。指名读,指导读。
5、要放掉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鲈鱼,汤姆是多么舍不得呀!如果你是汤姆,你会怎样乞求爸爸呢?看谁能把爸爸说动,同意汤姆留下鲈鱼。(分角色表演:指名俩学生,分别扮演汤姆和爸爸,看看谁能说服谁。)
6、“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是啊,不管有人看见还是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自觉自愿的遵守社会规定。爸爸的态度非常坚决,可以从文中哪个词感受到?(理解:不容争辩)
让我们用不容争辩的语气一起来读读爸爸坚定的话语吧: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
7、汤姆虽然很不情愿,但是爸爸坚定的话语不容争辩,于是汤姆只好(引读:慢吞吞地从鲈鱼嘴唇上取下鱼钩,)依依不舍地(把鲈鱼放回湖中。)
从这个句子你体会到汤姆又是怎样的心情呢?从哪个词语体会到的?(慢吞吞、依依不舍)谁能读出汤姆不舍的心情?
8、重获新生的大鲈鱼一转眼就消失在湖水中了。此时此刻,汤姆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失望)女生齐读。
9、分角色朗读。
三、学习13自然段。
1、是啊,从那以后,汤姆真的再也没有钓到过那么大的鱼。可是,他永远也忘不了(生接: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永远也忘不了(爸爸那坚定的话语。)
2、那个夜晚指什么?爸爸坚定的话语又指什么?
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汤姆后悔了吗?一条鱼和做人的道理哪个更重要?哪句话会永远的铭刻在汤姆的记忆里?
3、你又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呢?
4、生活中有哪些规定需要我们自觉遵守呢?请你用上“不管……都……”这组词语说一说。
如:过马路的时候,不管有没有警察看见,都不能闯红灯。
在校园里,不管有没有老师看见,都不能乱扔垃圾。
……
5、总结:生活中,有许多规定,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自觉自愿的去遵守。(板书:自觉遵守社会规定)
四、作业指导。
同学们,学完这一课,你对爸爸的决定有什么想法吗?请同学们翻开《语文课堂作业》31页,完成练习第6题。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板书设计:
11、一条大鱼
汤姆 不情愿-----乞求-------依依不舍-------- 失望
自觉遵守社会规定
[《一条大鱼》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4:《春日》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
设计意图:
朱熹的《春日》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无边无际的春天的画卷,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坦露的是喜春的情怀。第一句写诗人在天气晴朗的日子出门,到泗水河边寻找美丽的风光景物,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第2句写春回大地,万物焕然一新,既描写踏青中获得的初步印象,也表达诗人那种欣喜的心情。汪藻曾记:“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而诗人难得“胜日”,自然带着一份期盼之情,谁知“等闲识得东风面”,诗人“急寻芳”。最后倒是“易识得”,因“寻”而“识”,写得生动流畅而美丽,浅显明白。第四句“万紫千红”又承“光景一新”,正是那色彩缤纷、生意盎然的鲜花,使风景焕然一新,同时也写出了春天的特征。
话说:想像是诗的翅膀。为此,要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整个预设,不管是课内外的整合,还是“诗”与“文”的整合,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文字的精妙,构建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预设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意思
2、会背诵古诗,根据《春日》所描绘的情景写一段话。
3、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4、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兴趣。
预设过程:
一、春风不刮,草芽不发
汉字是有色彩、有声音、有气味的,是鲜活的。
根据先后提供的汉字“夏”、“春”发挥想象说说所想到的,看到的,闻到的,听到的一切事物。得出:想像是无止境的!
二、春天深耕一寸土,秋天多收万石谷。
1、课件出示《春日》释题,简介作者。
2、自由朗读《春日》,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人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②诗人找到了没有,从哪里看出?
③那里的景色怎么样?
3、说说古诗的意思?
教师点拨如下: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日子,风和日丽的日子,阳光明媚的日子,阳光灿烂的日子。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踏青赏花,看花观景,寻找优美的景色。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
(3)泗水滨--泗水河边。泗水河是一条美丽的河,在如此美丽的河边骑马、散步、游玩,心情能不舒畅吗?
(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到处。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
(5)光景--风光景物,风景。不优美的地方能叫风景吗?优美的风景令诗人喜悦万分。
(6)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一时:速度快,令人感到惊讶、兴奋、激动。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
(7)等闲识得--等闲:随随便便,轻松,容易,不用费心。诗人悠闲自得,忘记了烦恼。说明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说明春光无处不在。识得:感觉到,领略到,认识到、接触到。
(8)东风面--春风的面容。有一个词语叫“春风得意”,春风来了,得意洋洋。诗人是在享受春风,享受春天。
(9)万紫千红--这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首诗,也就是说,这个成语是朱熹“发明”的。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现在还用来比喻丰富多彩的事物或无限美好的景象。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10)总是春--肯定是春天,一定是春天。诗人已完全被万紫千红的景色陶醉了,他从心底里发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风吹来的”。
4、你喜欢哪一句诗?
5、体会诗人的心情?
6、想像几幅画面。
7、背诵。
三、红杏枝头春意闹
1、改本诗为记叙文。
2、运用文中的名句。
3、学生自主设计作业。春日名句运用。
[《春日》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5:《春日》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春日》这首诗叙述了诗人寻春的所见所感:在一个温暖的春日里,诗人来到泗水河边踏青,一眼望去,就感到处处焕然一新。为什么?因为和煦的东风催的百花齐放,为人们捧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诗人赞美了春天的美景,同时也道出了“东风”是春天的源头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教学重点:入情入境的品读古诗,体会诗的意思,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搜集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词语和古诗。
课前准备
1、在黑板上划出横线,便于学生板书。2 ppt课件准备些描写春天的词语和诗句。
2、课前分好学习小组
教学步骤:
一、读春:积累词句(可当作课前活动)
开小火车,每人读一个词语,看谁的胆量大,谁的普通话标准,谁的声音好听。(学生有困难,师生帮助,ppt出示)
1、出示四字词语:
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春光融融 春光旖旎 春色怡人 春燕回巢 春风得意 春色迷人 春色无边 春意盎然 春暖花开
2、出示佳句名诗:
春风杨柳万千条
春风又绿江南岸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与浅红。
一年之计在于春
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
二、咏春:享受春天
1、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地步。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示《春日》)
2、今天咱们要学的就是这一首诗。谁知道题目的意思?(学生板书题目
3、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朱熹写的《春日》,读的时候结合注释。
4、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学生板书在黑板两侧)
5、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说出一处,请学生将词语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
教师点拨如下: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日子,风和日丽的日子,阳光明媚的日子,阳光灿烂的日子。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踏青赏花,看花观景,寻找优美的景色。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
(3)泗水滨--泗水河边。泗水河是一条美丽的河,在如此美丽的河边骑马、散步、游玩,心情能不舒畅吗?
(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到处。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
(5)光景--风光景物,风景。不优美的地方能叫风景吗?优美的风景令诗人喜悦万分。
(6)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一时:速度快,令人感到惊讶、兴奋、激动。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就好比你穿上了新衣服。
(7)等闲识得--等闲:随随便便,轻松,容易,不用费心。诗人悠闲自得,忘记了烦恼。说明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说明春光无处不在。识得:感觉到,领略到,认识到、接触到。
(8)东风面--春风的面容。有一个词语叫“春风得意”,春风来了,得意洋洋。诗人是在享受春风,享受春天。
(9)万紫千红--这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首诗,也就是说,这个成语是朱熹“发明”的。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现在还用来比喻丰富多彩的事物或无限美好的景象。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10)总是春--都是春天,一定是春天。诗人已完全被万紫千红的景色陶醉了,他从心底里发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风吹来的”。
6、春天真美呀!诗人看到这万紫千红的春天,心中又是……又是……
总之,太好了!让我们自由的大声地读一读,你想用什么样的心情去读你就怎么去读。
7、明诗意,配乐读。
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兴致勃勃,来到泗水河畔观赏美景。满眼望去,无限风光,给人涣然一新的感觉。诗人悠闲自得,感受着春风的清新和温暖,享受着万紫千红的艳丽和芬芳,不禁诗兴大发…….(师生共诵《春日》)
听,远处传来了春的声音,让我们和着春的旋律,一起来读读。(师生配乐读,师先读,生再读)
三、惜春:书海求知
同学们,春天真美呀!春天啊,你永远在我们身边该多好呀!可是春天你的脚步总是那样的匆匆,你能否为我多停留一会儿?
同学们,你们现在就处在人生的春天,看你们的眼睛如春水一般清澈,你们的脸颊如花朵般艳丽,你们的思想如春光般明慧,亲爱的同学们,你打算怎样度过你生命中的春天呢?
(生交流,教师补充朱熹求学的故事)
四、作业:绘春
1 真好!读着朱熹的诗,我们仿佛来到了美丽的泗水河边,春天似乎已来到我们的眼前,融入我们的心田。同学们,春天是否到过你的家乡,到过你每天经过的小路旁,小河边,田野上……是否也来到我们的中心小学?同学们,拿起笔,画画你心中的春天?
2 默写《春日》
让孩子们自己走进春天,走进文本
--古诗《春日》教学反思
在这个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春天,我带着一份欣喜、一份期待、一份激动、一份……的心情,走进了美丽的石岩中心小学,和这里三(4)班的孩子们一起学习朱熹写的古诗《春日》。更让我欣喜地是教研室的两位领导和教学处陈主任,还有庄老师等一起和孩子们走进《春日》。不管教的成功与否,我的心如春水漾漾。
朱熹的《春日》诗,乃咏春诗中的精品,教学这首古诗,如果仅仅停留在“解释”上,肯定枯燥乏味、了无生趣。考虑到诗人踏春赏春时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的心情蕴含在诗中的每一个字中,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玩味、反复品尝,我就想:何不在学生已能读得字正腔圆、有滋有味的前提下,开启他们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先对诗人写诗时的心情作一番大胆的猜测,然后再细读推敲古诗中的每一个字词,理解意思,找到猜想的证据,小组交流后,再全班反馈,并在反馈的过程中,结合感情朗读呢?我还从有关资料中发现《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于是,我就想,我要让学生通过这首诗的学习,知道不仅仅是诗人在享受春日的乐趣,春光无限好!享受读书的乐趣,书中滋味长!我和孩子们也应该是在享受春日,从诗句中寻找“美丽”的心情,诗人快乐,我们也快乐!学了这首诗,我们肯定也会有所启发。
基于自己这样的理解和思考,我又在“学习古诗并不枯燥,学习古诗也能兴趣盎然,学习古诗也能享受快乐”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制定了以下的课时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我还确定了这样的教学步骤:
1、读春:从我们以前学过的词语、诗句中感受春天,增加积累。
2、咏春:从朱熹的《春日》中享受万紫千红的春天,感受春的喜悦。
3、惜春:从春的喜悦中感悟春光虽美,韶华易逝,激励孩子们求知。
4、绘春:将春情化为诗情,将诗情化为画意,描绘春天,赞美春天。
教学设计的敲定是在前一天晚上,我刚接手三(4)班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分析学生的学情,对于小组讨论的成功与否我也没有把握。但我自信我能够驾驭课堂。
带着这份自信,更带着一份期望,我和孩子们一起学完了这一课。考虑孩子们,%B
[《春日》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6:《春日》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大致理解诗句中暗含的“劝学”道理,初步感知《观书有感》,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三、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CAI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作者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积累词语
1、天女散花:请大家用“春”字组词,组的词的越多,地上开出的小花也越多。
2、课件出示相关词语,开火车读一读。
立春早春初春春日开春新春春风春光春色春汛 春雨 春花春草春耕春游春雷春潮报春春节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春风得意 春色迷人春暖花开春色满园 春和日丽春花怒放
3、过渡:多美的词语!多美的春天!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古诗《春日》,这是是南宋诗人朱熹的名作。
(二)、学习古诗,享受春天
1、板书课题,一齐读课文题目。
2、解题。(在春天里、春天的日子)
3、作者简介:学生自由交流作者资料。
4、自由地、大声地读全诗。
5、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将学生的感受板书在黑板两侧)
6、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将所找词句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
教师点拨如下:
(1)胜日--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赏玩美好的风景。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
(3)泗水滨--泗水河边。泗水河是一条美丽的河,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在如此美丽的河边骑马、散步、游玩,心情能不舒畅吗?
(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到处。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
(5)光景--风光景物。优美的风景令诗人喜悦万分。
(6)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一时:速度快,令人感到惊讶、兴奋、激动。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就好比你穿上了新衣服。
(7)等闲--等闲:随随便便,轻松,容易,不用费心。诗人悠闲自得,忘记了烦恼。说明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说明春光无处不在。
(8)东风面--春风的面容。有一个词语叫“春风得意”,春风来了,得意洋洋。诗人是在享受春风,享受春天。
(9)万紫千红--这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首诗,也就是说,这个成语是朱熹“发明”的。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现在还用来比喻丰富多彩的事物或无限美好的景象。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10)总是春--都是春天。诗人已完全被万紫千红的景色陶醉了,他从心底里发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风吹来的”。
7、指导学生诵读古诗。
多种形式朗读:示范读、自读、互读、评读、齐读。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8、小组(或同桌)合作说说古诗的意思: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兴致勃勃,来到孔子曾经呆过的地方--泗水河畔观赏美景。满眼望去,无限风光,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平常人们都知道有春风,但要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
9、背诵古诗。
(三)、总结升华、体会喻意
同学们,《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板书“劝学”,劝告大家努力学习,劝告大家多读书)。因为“泗水”在山东地区,是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家乡和他讲学的地方,“寻芳泗水”就是说在孔子的书籍中寻求知识。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好像原野上美丽的春色,使诗人耳目一新,深感快乐。试想: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能有春日寻芳与书海求知的联想吗?能有知识道理如明媚春光的认识吗?正因为朱熹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才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这首暗喻读书的《春日》诗,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迪。咱们应该像朱熹一样在书海中求知,因为书海中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
2、熟读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春日》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7:《春日》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春日》中的生字“泗”,理解“胜日、寻芳、等闲、万紫千红”等字词的意思。
2、能理解《春日》中诗句的意思,能熟读并背诵。
3、感受这首诗所描绘的自然美,并培养学生学诗的兴趣,让学生尝试作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感受春天无限美。
难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学诗的兴趣。
三、课前准备:
1、课件一个。
2、学生搜集与春天相关的古诗。
3、每人准备白纸一张,一些工具书,如:词语手册、字典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这节课老师先请大家一起来欣赏(出示课件)看图,思考:
①看了这些景色,你感觉如何?用一个恰当的字来表达。(美,妙,绝……)
②回想这些景色,你能告诉我这描绘的是哪个季节?(春)
③是啊,春天好美!“桃红柳绿江山如画,莺啼燕语大地皆春,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迁客骚人,逢春感怀,饮酒作诗,挥毫赋春,给人世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春佳句。
2、这里就有一位南宋的诗人,朱熹,他在山东的泗水河边游玩时,一路上被似锦繁华的春色所感染,不由得只大发吟出了“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3、这就是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的一首咏春的古诗,它就是21课古诗中的第一首“春日”。(板书)
二、小组讨论,研究诗文,体会意境。
1)写诗:
要了解这首古诗,首先我们应该来熟悉这首诗,就先请同学们拿出纸笔把它抄写一遍。
2)想知道这首诗讲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吗?有没有信心自己来探索每句诗的意思?(请大家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解释每句诗意,提示“泗水滨”)
先读读古诗。②参看工具书。③如果语言一时组织不好,也可以记录下来。
3)反馈:①解释一些词语。②分句解释(让学生自由选择)。
4)同学们已经明白了这首诗的意思,那你能感觉这首诗中诗人到底是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5)a、融入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学着诗人来吟诗。(自由练习吟诗)[配乐]
b、指名吟诗。(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c、根据大家说的,再次想象,把刚才的画面再充实一点。
(师导语):“春风暖暖,河水清清,诗人来到了泗水河边,寻找春色,看到春暖花开,百花吐艳,多美的景色啊!”请大家做一下深呼吸,仿佛还闻到了什么?
6)是啊,真是让人陶醉,灵感往往来自于刹那间,可别让这美景给溜走了,请大家马上拿起笔把刚才脑海中浮现的景象在白纸上的诗旁边画下来。(指名上台画)
7)再请同学们对着自己的配画用上自己此刻的心情来吟诗(集体起立吟诗)
8)看来同学们都体会得不错,能用上自己的感情来吟诗了,古人留下来的每首古诗都是文学中的艺术品,韵味十足,我们不但要能有声有色地吟出来,还要熟记这些古诗。
我呢,在课外做了一个尝试,融入自己的心情,配上自己喜欢的歌曲调子来唱诗,非但能很快得熟记古诗,还真别有一番风味,不妨听我来唱一唱,感觉如何?用掌声告诉我。
9)听出来了吗?我刚才配上的哪首曲子?你想不想自己尝试一下?
10)指名唱诗,品味。你觉得有趣吗?对呀,我们换这种方法来记古诗就趣味多了,其实在平时的学习中,同学们也可以多去琢磨一些快乐的学习方法,让我们大家在“乐中学,学中乐”。
三、选读诗文,学着作诗。
今天我们学的这首咏春的古诗《春日》现在你能背了吗?然而古人咏春的诗词歌赋浩如烟海,比如吟春风的,咏春雨的,赞春花的,颂春江的,赋春水的,还有唱春潮的,歌春鸟的,写春游的,洋洋洒洒,数不胜数,课外已经请同学们去收集了一些,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相互交流,介绍。
我这里也采撷了一些,大家一起来欣赏。
了解了那么多春天的诗句,有没有兴趣自己来作诗呢?我呀,昨天就作了一首诗,自我感觉还挺不错的,不信,大家一起来看看,怎样?有一点春的味道吗?
今天你们第一回尝试作诗,我特赠送给你们三条优惠政策:
准许小组讨论共同创作。
准许参考屏幕上的词语。
准许大家不用严格遵守诗的压韵,平仄等,能作一首诗歌也行。
学生尝试,择优交流。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收获大吗?其实学古诗并不难,只要我们能细细地去品味每首诗要表达的意境,韵味,你会感到其乐无穷。
课后请大家多去阅读一些古诗,用心地去琢磨词句,常去尝试写一些诗句,好吗?
[《春日》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8:《春日》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把握“胜日”、“寻芳”、“等闲”等词语的意思;略知古诗词的长吟,能投入地朗读诗句。
2.想中、说中感受“无边光景”,感受春天的万紫千红,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
3.理解诗句中暗含的“劝学”道理,初步感知《观书有感》。
4.理解感悟“万紫千红”的喻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喜欢春天吗?为什么?
2.出示图片:这是怎样的春天?(并揭题。)
二、诵读:
1.自由读。
2.范读。
3.个别读。
4.交流学习心得。(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地方读不懂?)
重点把握:(1)“胜日”、“寻芳”、“等闲”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了解作者。
三、想象:
1.作者胜日寻芳泗水滨,看到了“无边光景一时新”,他看到了什么?(自由说)
2.出示图片: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3.小结反复朗读“无边光景一时新”。
四、说理:
1.面对如此美丽的春天,作者陶醉了,我们也陶醉了,一阵微风拂面而来,作者灵感一动,涌出了一句千古佳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为什么会“等闲识得东风面”?
3.反复朗读“万紫千红总是春”。
4.“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姑娘翩翩而来,挥舞剪刀,裁剪出了“千万条绿丝绦”,裁剪出了“千万朵鲜艳的红花、紫花、白花、黄花”,裁剪出了“万象更新”的春天,裁剪出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因此,“万紫千红”这个词语就有了新的含义。
5.出示各类报刊出现的与“万紫千红”有关的标题。读中感受理解“万紫千红总是出春”的另一意义。
6.除了这些,还有哪里也是万紫千红的?
7.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中暗含的“孔子”儒家思想“万紫千红”,书本的知识“万紫千红”,懂得诗句中“劝学”道理。
8.初步感知《观书有感》,懂得读书。
五、总结:
万紫千红总是春,等闲识得唐宋诗!
[《春日》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9:《春日》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
【设计理念】
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理解诗的意思,学习古诗并不枯燥,学习古诗也能兴趣盎然,学习古诗也能享受快乐。
【课时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课前准备】
在黑板上划出横线,便于学生板书。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教学过程】
一、读春:积累词句(可当作课前活动)
开小火车,每人读一个词语,看谁的胆量大,谁的普通话标准,谁的声音好听。(学生有困难,师生帮助)
1、出示二字词语:
立春 早春 初春 春日 开春 新春 仲春 阳春 晚春 残春 暮春 春令 三春 阳春 春辉 春风 春水 春光 春色
春汛 春雨 春景 春花 春草 春耕 春游 春暖 踏春 春雷 春潮 春华 春季 报春
2、出示四字词语:
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春光融融 春光旖旎 春色怡人 春燕回巢 春风得意 春色迷人 春色无边 春意盎然 春暖花开
春色满园 春深如海 春寒料峭 春满人间 四季如春 春风和煦 春和日丽 春风送暖 春风浩荡 春风化雨 春潮滚滚
春花怒放 春意正浓 春苗茁壮 百花争春 春到人间 百鸟鸣春 春花烂漫 春桃吐蕊 枯木逢春 春水盈盈 春风轻拂
春风拂面 春和景明 春风荡漾 春风徐来 春江水暖 春雨丝丝 春雨绵绵 红杏闹春 春花似锦
3、出示佳句名诗:
● 春到三分暖。
● 春天三日晴。
● 春雨贵如油。
● 一年四季春为首。
● 一年之计在于春。
● 春风不刮,草芽不发。
● 春天孩子面,一日三变脸。
● 肥不过春雨,苦不过秋霜。
● 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
● 春天人们起得早,秋后人马吃得饱。
● 春天深耕一寸土,秋天多打万石谷。
● 十年老不了一个人,一天误掉了一个春。
● 青年是人类的春天。--郭沫若
●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愈
●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 东方风来满眼春。--李贺
● 春到人间万物鲜。--冯梦龙
● 春到人间草木知。--张拭
●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于门万户中。--卢道悦
二、咏春:享受春天
1、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地步。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示《春日》)
2、今天咱们要学的就是这一首诗。谁知道题目的意思?(春天的日子、春天)(学生板书题目)
3、诗人的名字和朝代大家千万不能忘记!(指名板书“南宋朱熹”)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朱熹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的文化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4、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朱熹写的《春日》。
5、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学生板书在黑板两侧)
6、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说出一处,请学生将词语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
教师点拨如下: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日子,风和日丽的日子,阳光明媚的日子,阳光灿烂的日子。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踏青赏花,看花观景,寻找优美的景色。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
(3)泗水滨--泗水河边。泗水河是一条美丽的河,在如此美丽的河边骑马、散步、游玩,心情能不舒畅吗?
(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到处。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
(5)光景--风光景物,风景。不优美的地方能叫风景吗?优美的风景令诗人喜悦万分。
(6)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一时:速度快,令人感到惊讶、兴奋、激动。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就好比你穿上了新衣服。
(7)等闲识得--等闲:随随便便,轻松,容易,不用费心。诗人悠闲自得,忘记了烦恼。说明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说明春光无处不在。识得:感觉到,领略到,认识到、接触到。
(8)东风面--春风的面容。有一个词语叫“春风得意”,春风来了,得意洋洋。诗人是在享受春风,享受春天。
(9)万紫千红--这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首诗,也就是说,这个成语是朱熹“发明”的。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现在还用来比喻丰富多彩的事物或无限美好的景象。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10)总是春--肯定是春天,一定是春天。诗人已完全被万紫千红的景色陶醉了,他从心底里发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风吹来的”。
7、指导学生诵读古诗,其间,教师范读一次。
8、说说古诗的意思。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兴致勃勃,来到泗水河畔观赏美景。满眼望去,无限风光,给人涣然一新的感觉。诗人悠闲自得,感受着春风的清新和温暖:春风吹拂,百花盛开,到处万紫千红,洋溢着春的气息。
三、惜春:书海求知
同学们,诗人朱熹在泗水河畔春游,心情为何如此快乐?原因之一,是因为朱熹欣赏到了万紫千红的春色;原因之二,请听我细细说来:
《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板书“劝学”,劝告大家努力学习,劝告大家多读书)。(指着学生板书)因为“泗水”在山东地区,是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家乡和他讲学的地方,“寻芳泗水”就是说在孔子的书籍中寻求知识。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好像原野上美丽的春色,使诗人耳目一新,深感快乐。试想: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能有春日寻芳与书海求知的联想吗?能有知识道理如明媚春光的认识吗?正因为朱熹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才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这首暗喻读书的《春日》诗,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迪。咱们应该像朱熹一样在书海中求知,因为书海中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
享受春日
古诗短而精,间接而含蓄,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玩味,细细品尝。
教学古诗,如果仅仅停留在“解释”上,肯定枯燥乏味、了无生趣。
古人写诗,往往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景寓理、借物寓理。
诵读古诗,不能“千诗一面”,有的豪放,有的婉约,有的高昂,有的低沉,有抑有扬,有急有缓。
朱熹的《春日》诗,乃咏春诗中的精品,诗人踏春赏春时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的心情蕴含在诗中的每一个字中。
诗人是在享受春日,春光无限好!我和孩子们也在享受春日,从诗句中寻找“美丽”的心情,诗人快乐,我们也快乐!
从描写春天的好词佳句中,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就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春天仿佛就在眼前!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进入佳境,随着诗人畅游,享受万紫千红、百花争艳的大好春光。
朱熹曾写过一首《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人运用自然景物来比喻思想要保持清醒开阔而不陈腐,就应不断吸取新知识。而《春日》诗,同样采用比喻的手法,但意蕴更为深藏: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好比美丽的春色,使诗人耳目一新,深感快乐。
诗人不仅仅是在享受春日的乐趣,更是在享受读书的乐趣!孩子们学了这首诗,肯定会有所启发。
古诗教学,有待“亲密接触”,因为她就像春天一样充满生机!
[《春日》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10:《牧童》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
一、课前游戏
看图猜古诗
二、揭题
刚才咱们读的最后一首《所见》,写得是牧童白天放牧的情景。放牧归来,牧童的生活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新的古诗,揭题。
简介诗人。
三、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读谁字音,读顺诗句。
2、指名读,评价。
相机指导:多音字铺为什么读铺呢?
第四句中有个平舌音容易读错。课件出示蓑衣
指生读。这个字在哪首诗词中学过?
知道蓑衣是什么吗?引导学生看注释。
3、齐读。
四、有板有眼地读
1、提示七言诗的停顿,生练读。
2、师配乐范读。
3、谁听出来了,老师是怎么读的?
注意反馈时的引导。抓“铺、野、明”,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抑扬顿挫。
4、齐读。用手势指挥。
5、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牧童?相机板书悠闲自在
五、品读感悟
1、从哪儿能感受到牧童的悠闲自在呢?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吕岩走进牧童的生活吧!
2、出示一二句,指生读。
诗人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呢?
3、那是怎样的草啊?你从哪些字眼能体会得到?
①“六七里”感受草原的广阔。
②“铺”舒服和辽阔指导感情朗读
4、男女生读。
5、听了大家的朗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片美丽的草原。(课件出示图)
你想听到些什么样的声音?
6、此时的草地上正传来了---听(课件 几声笛子)
那是晚风吹来了牧童的笛声啊! 引读第二句
7、牧童他可能会想到些什么呢?链接诗句。
8、笛声三四声,吹尽了他牧牛的乐趣,悠闲的生活。引读--第二句
9、笛子不是用来吹的吗,诗人为什么要用一个“弄”字呢?他到底是怎么吹得呀!
链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体会“弄”表达的意味,指导朗读。
10、夕阳西下,草野茫茫,牧童短笛随风扬。多静谧的景象,多悠闲的心境啊!引读一二句。
11、牧童就这样悠悠地回来了。回到家后,他又做了些什么?
出示三四句。
12、你又从哪体会出牧童的悠闲自在呢?
13、引导学生感受牧童生活的快乐。小组读。
14、诗人吕岩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出示:吕岩小传
谁能读出他的这种渴望?
15、看着这些准确传神的词,你能试着把这首诗背一背吗?
16、(配乐)看着课文的插图,背诵古诗。
六、拓展
1、吕岩笔下的牧童以弄笛、卧月为乐,让我们再来认识两位儿童,去分享他们的快乐。
2、课件出示《池上》《稚子弄冰》
七、小结
我知道同学们在积累古诗时有很多好方法。今天我们感受到了许多古代儿童生活的快乐,你们可以选择最感兴趣的一句诗、一个场景,配上图,用画面表现出来。还可以配上熟悉的曲调,尝试着把这些古诗唱一唱。当然你们还可以试着演一演。相信大家会有更多的收获。
[《牧童》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11:《牧童》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
一、揭题导入,点词读句
1、出示课题。
提醒:牛字当偏旁横改成提。
2、熟读成诵。
3分钟时间,自己读,熟读成诵
3、点词读句。(重点研读三个词:铺、弄、卧)
老师点到一个诗词,如果做到了熟读,那么你脑子里就会很快映出带有这个诗词的诗句。
a、点词读句
b、猜猜点出这个词的理由
4、读全诗:读出诗的意境。
二、品诗,想童趣
继续走进这几位孩童的生活,哪些场景让你们觉得特别有情趣呢?
(一)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随机理解: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描述那是一幅怎么样的画面。
那是一片怎么样的原野?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2、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3、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晚风中怎么摆弄他的笛子?
想象练笔:牧童时而把笛子放在嘴边,轻轻一吹,悦耳的声音让老牛也侧耳倾听。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师小结,指导感情朗读这两句诗句。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发挥想象,把有趣的情景描绘出来。
2、重点研读“卧”
是呀,牧童已经劳累了一天了,现在吃饱了饭,终于可以歇息了。这里诗人不用“立”、“坐”,而是一个“卧”。你觉得“卧”这一个动作妙在哪?
想象练笔:
这是世间最惬意最美妙的“一卧”,简直赛过神仙呢!读读诗,想一想,试着填一填:
_______是我夜晚的一盏灯,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是我最舒服的大床,深深呼一口气,呵!闻到了_____;
_______是我的被子,我还有好多被呢;
_______是最温柔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
耳边传来我喜欢的小夜曲,你听,有________,有________,有________ ,还有_________,它们都在为我唱歌呢!
3、师引导:这是怎样的生活?(板书: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4、师小结,指导感情朗读整首诗。
(二)了解作者,指导朗读
师:吕岩又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
了解诗人(出示吕岩小传)
(三)回归整体,指导朗读
三、抄读诗文
学一首古诗,不仅要会读,还要会写,指导学生抄读诗文。
《牧童》作业纸
姓名___________
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怎么在晚风中摆弄他的笛子的呀!
牧童时而把笛子放在嘴边,轻轻一吹,悦耳的声音连老牛也侧耳倾听;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这是世间最惬意最美妙的“一卧”,简直赛过神仙呢!读读诗,想一想,试着填一填:
_______是我夜晚的一盏灯,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是我最舒服的大床,深深呼一口气,呵!闻到了_____;
_______是我的被子,我还有好多被呢;
_______是最温柔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
耳边传来我喜欢的小夜曲,你听,有________,有________ ,还有_________,它们都在为我唱歌呢!
[《牧童》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12:《牧童》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牧童》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13:《牧童》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作品。这首诗形象、鲜明的表现了郊野辽阔的景色和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文字浅近,用意却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设计理念】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怎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进入古诗那优美的意境呢?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思路:“淡化诗意,品析诗句,反复诵读,领悟诗情。”着力体现三个方面。
【教学目标】
1、会认“笛”这个字。
2、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诗句大意,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古诗,达到熟练成诵,让学生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
一、淡化诗意,品析诵读,领悟诗情
教学中,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即可,教师不应当把教参或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但是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却在字里行间,要让他们通过体会这些词语,并且有感情地诵读才会和作者产生共鸣。达到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才能使学生领略古诗词独特的魅力。
二、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
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要让学生体会这妙不可言的意境是个难点。教师深情并茂的范读、生动的课件、诵读时的古乐,都是为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进入古诗意境所作的努力。
三、拓展学习,培养诗趣
古诗教学,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通过古诗拓展,为他们的课外阅读打开新的视窗。让学生了解我们今天所学的诗仅是古诗沧海中的一粟,作为炎黄子孙应当更广泛地从民族文化中汲取养料,从而开阔视野,体会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声画结合,引入诗境
1、出示课件:
牧牛晚归图。背景音乐:丝竹曲。
2、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学生自由说。
3、唐代诗人吕岩和大家一样被牧童那自在的生活所吸引,用短短的28个字生动地表达出来了。
4、教师诵读《牧童》。
(课件出示古诗及配乐。)
二、初读古诗,感受韵律
1、学生自读古诗:
读准字音,把诗读流利,认一认双横线中的生字。
2、大家都读得特别认真,把这首诗读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读得好,大家表扬他;读得不够好的,大家帮助他。
3、反馈:
⑴ 出示生字卡“笛”,指名读,读准字音。
⑵ 指名读诗,提示学生读准字音;并请同学评读,纠正读音。
⑶ 齐读古诗。
三、品读古诗,再现意境
1、指导第1、2行,进入情境:
同学们读得真好!让我们再次走近牧童,去看看他那悠然自得的村居生活吧!
⑴ 出示课件: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的图、文。
请同学们说说看到什么。
你从诗中哪个词可以体会到绿草繁茂,感受到牧童的快活?
(学生回答后,相机引导理解“铺”、“弄”的意思及“六七”、“三四”在诗中的妙用。)
师述诗意:
的确,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牧童悠闲地放着牛,吹响了短笛,几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徐徐的晚风传来。多美的风光,多自在的牧童啊!
⑵ 请学生读,师生点评,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的节奏与情感。
⑶ 教师范读,请学生评议。
⑷ 学生练读,再指名读、齐读。
2、指导第3、4行,与诗情对话:
师述诗意:牧童回到家里已到了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连蓑衣都没脱,就躺下来,有滋有味地观赏那渐渐升起的明月(课件显示图)。这正是“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课件显示文)。
请同学们自由读这句诗,注意读读书中的注释:
⑴ 读了这句诗,你知道了什么?
⑵ 设题引猜:
从文中的插图和注释,我们知道蓑衣是──
(学生答:──),那决不是一件漂亮舒适的衣服,牧童为什么不脱蓑衣而躺在院子里看明月的升起?你是怎样想的?
可能会答:
① 牧童辛苦了一天,困了,来不及脱下蓑衣。
② 他是很自在潇洒的,没有想那么多。
③ 他可能想用蓑衣当被盖吧!
……
⑶ 师述: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牵无挂,自由自地,是多么可爱的牧童啊!请你们用自己的喜爱之情,再读这句诗。
⑷ 指名读。
⑸ 男女生赛读。
3、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齐读整首诗。全班齐读。
四、诵读古诗,升华感情
1、看来,这位天真烂漫,纯朴自然的牧童已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你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
(学生试背)
2、师生合作背。
3、指名配乐背。
4、配乐齐背。
五、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山村迷人的暮色,认识一位悠然自得的牧童,其实古代有不少诗人把小朋友生活中的趣事写入诗里。你知道这样的诗吗?
指名读。
(课件出示相应的诗和情境图。如《所见》、《小儿垂钓》、《清明》、《村晚》……)
2、同学们课后,再收集这样的诗,我们开一个“诗歌展示会”,读一读,背一背,画一画,唱一唱都行。
[《牧童》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14:《牧童》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会写2个认识的字。理解“弄、蓑衣、卧”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古诗,老师很想和大家一起来读读,大家愿意吗?你们喜欢哪一首?我们一起读。
1.大家读得真好!很有感情,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古诗。
2.今天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一首古诗,是一首有关牧童的古诗。
3.请同学们看老师写“牧”字,写“牛”字应该特别注意哪一笔呢?“牧”的部首是什么?谁来给牧字组词。
4.老师板书牧童,牧童是做什么的?(放牛,放羊)
5.哦!放牛,放羊的孩子就叫牧童,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
1.过渡: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首诗的作者是吕岩,是我们熟悉的吕洞宾。
通过课前预习,你对吕岩有哪些了解?谁能用一两句话向大家介绍。
2.指答。
3.同学们了解的真多!诗人吕岩因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被称为“逍遥大仙”。
4.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每个字、词。
5.(手势,双手向下)非常好!大家都读得很投入,谁想来读一读。谁来评一评。
6.太好了!同学们都能把诗读得字字准确,句句通顺,老师也想读读,想听吗?
7.想。(注意:听老师怎么读。)师范读。
8.老师哪里停顿了,指名答。
9.对呀!读诗的时候,如果能注意停顿,就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谁来试一试。
10.读得真好!我们一起再读读吧!(师前四字,生后三字,倒过来,师后三字,生前四字)
三、理解第一、二句诗。
过渡:这是一首描写牧童的诗,牧童出现之前,诗人首先描写什么?听到了什么声音?你是从哪个诗句知道的?(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同学们真会读书。
2.请大家再认真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了什么?(原野辽阔)
3.哦!你知道了原野辽阔,你是从诗句中哪些词知道的?(六七里,横)
4.这六七里是不是指原野实际的长度?(不是)
5.对了,这原野不是真的六七里长,这六七里要形容从原野的这一头到原野的那一头很广很广。这六七不是确切的数字,其实,古诗中像用到这类虚指的诗句很多: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三千尺”指什么?(指瀑布很长)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千尺”也是要形容桃花潭水很深。
1.原野真大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原野的辽阔。
2.同学们读得不错!这里的六七里怎么读,才能突出原野之广。老师想用两种不同的读法来读,同学们听一听,哪种读法更能体现原野的广。
3.我们就照第二种读法,再来读一读。(老师觉得不够大,再大些)(再大些)
4.如果你站在这辽阔的原野上,还会感受到什么?(美,绿,平坦等)诗中哪一个字体现呢?(铺)
5.“铺”字什么意思?(铺开,铺展)
6.这广阔无垠的原野上,绿草如茵,草木茂盛,多张一张铺开的巨大的绿地毯。这铺字用得太好了!
7.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原野的大与美吧!(全班齐读)
四、理解第二句诗。
1.师:置身于这绿地毯式的大原野中,怎能不让人陶醉呢?此时此刻,原野上传来了什么声音?(笛声)
2.那是什么样的笛声?(悠扬,优美,隐隐约约,断断续续)
3.吹笛的人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题目是牧童,善于从题目入手,理解诗意,很好的学习方法。)(课文插图,懂得利用插图,理解诗意。)(诗句中的弄,懂得抓住重点词,理解诗意。)
4.你还可以从哪句诗中知道是牧童在吹笛?(笛声晚风三四声)
5.这诗句中的“弄”是什么意思?(逗弄)你是怎么知道的?(借助注释,弄清诗意,很好的学习方法)
6.是啊!晚风中的牧童骑在牛背上,不停地逗弄着手中的笛子,伴随着晚风吹来,笛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有,时而无。
7.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诗,读完这句诗,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天真,可爱,调皮)
8.多可爱的牧童啊!谁再来读读这句诗。(真棒!同学们读出了牧童的可爱,调皮,天真。)
9.现在,我们把这两行诗连起来,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看谁更能读出诗的韵味。
10.读得太棒了!(把掌声送给自己。)
五、理解三、四句诗。
过渡:瞧,牧童上场了,他在干什么?
1.谁来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什么?
2.相机教学“蓑衣”,你们知道什么是蓑衣吗?你能从图上指出来吗?蓑衣有什么作用?
3.对了,其实,蓑衣还有御寒作用,它还能散发出一种气味,防蚊虫叮咬。
4.谁再来说说你从图上还看到了什么?
5.广阔的原野,一个可爱的牧童,戴着斗笠,披着蓑衣,悠闲地躺着草地上,静静地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这种情景,诗中怎么写?(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6.这两句诗还告诉我们什么?
7.师小结:牧童放牛回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后,他没有脱下蓑衣就躺在草地上美美地欣赏皎洁的明月,谁能美美的读读这两句诗。
8.老师也想读读这两句诗,请听好,“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睡月明。”
9.你们发现了什么?(把“卧”改成“睡”)
10.把“卧”改为“睡”不好吗?为什么?(说得真好!)
11.对啊!牧童选择了这种最舒服的仰卧姿势,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此时,他可能会想起什么?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交流。
12.学生小组交流。(师下去巡视)
谁来说说,此时,牧童可能会想些什么?
13.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概括牧童的生活,你会用哪个?
师:牧童的生活多么悠闲啊,读----
牧童的生活多么自由自在啊,读----
牧童的生活多么快乐啊,读----
六、小练笔。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这首诗,你们能不能选择这首诗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句,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
2.生动笔。
3.交流。
七、指导背诵。
同学们展现的这一幅幅画多美啊!白天有牛、笛为友,晚上有明月作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难怪诗人吕岩会有感而发,写下这首《牧童》诗。让我们带着对这种生活的向往,把它好好地背下来。
1.生自由背。
2.老师相信大家已经能熟读成诵了,想不想接受一个挑战。
①谁来背。(老师想配上音乐,更能表现我们的感情,更能走进牧童)
②全班背。(指名,男生,女生,全班)
八、拓展: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山村原野的迷人景色,同时认识了一个自由自在的牧童,其实不少诗人也写过有关牧童的诗,你们知道这样的诗吗?老师带来几首,大家一起欣赏。
九、作业:
1.把《牧童》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2.背诵《牧童》。
[《牧童》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15:《牧童》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牧童》,进一步感受诗词的丰富内涵。
2.通过运用课后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
3.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所描绘的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牧童》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对对子导入,初步感受诗词的表达特点--对仗工整
初步感知《牧童》的内容。
山--水青山--绿水
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看到“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这样的诗句,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自由发挥,畅所欲言,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l.洎由朗读古诗《牧童》。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诵读。
读出诗词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强调“铺”的读音。引导学生在辨析读音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诗词语言的魅力。①你认为“铺”应该读几声?理由是什么?(通过辨析意思进一步明确读音,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汉字音、形、义的内在联系。)②“铺”字让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在感受想象的过程中体会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完全表现了出来。)
设计意图:诗情诗意是读出来的。读诗首先应该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字,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辨析字音,尤其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三、再读古诗,读懂意思
1.默读《牧童》,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2.交流:一遍又一遍的读书过后,你眼前浮现出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牧童?(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读懂诗意,感受诗情。)
3.小结:这首古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看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那悠扬的笛声。那愈来愈近的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设计意图:一遍又一遍的诵读,在诵读中将文字变成画面的过程也就是读懂诗意的过程,感悟诗情的过程。
四、展开想象,读出诗情
1.“六七里”与“三四声”的对比:感受乡村生活的静寂与安闲。
在这首诗的第一句中出现了一些数字,请你读读,细细品味,看你能读懂什么?(使学生懂得这些数字都不是具体的描写,“六七”极言其多,进一步突出了草的茂盛;“三四”极言其少,进一步突出了笛声的悠扬,乡村的静寂。这些描写为牧童的出场埋下了伏笔,由远及近,由景到声,再由声到情。感受到牧童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特别的情趣。)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诗中情。(“六七里”要读得长而缓,“三四声”要读得短而轻。)
2.想象“卧月明”的情景。
(使学生感受到此时牧童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伴随着悠扬的笛声,看着画面中“不脱蓑衣卧明月”的牧童,你想说什么?
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相机引入其他与“牧童”有关的诗。)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五、深入理解。感悟诗魂
1.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无论白天还是傍晚,无论放牧还是休憩,牧童的生活都是如此惬意。此时,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小牧童吗?你此时最想说什么?(与其去追名逐利、巧用心机,倒不如像他这样,在劳动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享受悠闲与自在。)
2.再读全诗,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魂。
3.总结全诗。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2.将这首古诗默写下来。
3.将《牧童》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牧童》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16:《春日》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
【设计理念】
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理解诗的意思,学习古诗并不枯燥,学习古诗也能兴趣盎然,学习古诗也能享受快乐。
【课时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课前准备】
在黑板上划出横线,便于学生板书。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教学过程】
一、读春:积累词句(可当作课前活动)
开小火车,每人读一个词语,看谁的胆量大,谁的普通话标准,谁的声音好听。(学生有困难,师生帮助)
1、出示二字词语:
立春 早春 初春 春日 开春 新春 仲春 阳春 晚春 残春 暮春 春令 三春 阳春 春辉 春风 春水 春光 春色
春汛 春雨 春景 春花 春草 春耕 春游 春暖 踏春 春雷 春潮 春华 春季 报春
2、出示四字词语:
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春光融融 春光旖旎 春色怡人 春燕回巢 春风得意 春色迷人 春色无边 春意盎然 春暖花开
春色满园 春深如海 春寒料峭 春满人间 四季如春 春风和煦 春和日丽 春风送暖 春风浩荡 春风化雨 春潮滚滚
春花怒放 春意正浓 春苗茁壮 百花争春 春到人间 百鸟鸣春 春花烂漫 春桃吐蕊 枯木逢春 春水盈盈 春风轻拂
春风拂面 春和景明 春风荡漾 春风徐来 春江水暖 春雨丝丝 春雨绵绵 红杏闹春 春花似锦
3、出示佳句名诗:
● 春到三分暖。
● 春天三日晴。
● 春雨贵如油。
● 一年四季春为首。
● 一年之计在于春。
● 春风不刮,草芽不发。
● 春天孩子面,一日三变脸。
● 肥不过春雨,苦不过秋霜。
● 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
● 春天人们起得早,秋后人马吃得饱。
● 春天深耕一寸土,秋天多打万石谷。
●%A
[《春日》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17:《点金术》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
1. 初读课文,国王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 课文中哪些词句表现国王的“贪得无厌”?
先分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3. 找出表现国王感情变化的词语,谈谈体会。
4. 贪得无厌的国王为什么会说:“我这么喜欢金子是愚蠢的”?
篇18:《点金术》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些词语朋友,还记得它们吗?一起读读吧!(齐读)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希腊国王麦得斯最喜欢金子,当听到神灵赐给他点金术时,他心花怒放地说――――(生齐答)
过渡:麦得斯真的成了世界上最富有、最幸福的人了吗?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
二、学习第4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的读一读第4自然段,用“______”画出麦得斯做了什么?用“﹏﹏”线画出描写麦得斯心情的句子。
2、师:画好了就放下笔,举起手。谁来把你画的句子大声读给大家听一听?
3、指导朗读。(体会:神奇、富有、高兴)
4、来,把这一段连起来读一读!
三、总结学法:
我们自由地读了课文,然后边读边用用“ ”画出了麦得斯做了什么事,用“﹏﹏”画出了描写心情的句子,最后赏析品读,走进了麦得斯的内心,体会了他的情感。有信心也用这样的方法自己学习5-8自然段吗?
四、学习5-8自然段。
(一)学生自学。
(二)交流学习情况。
过渡:谁来把你的学习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交流:
第5自然段:
生:我学的是第5自然段,找到的句子是……
(1)、师:麦得斯兴奋地来到花园,睢,你们看到了什么?他摘了一朵玫瑰变成了金的,又摘了一朵又变成了金的,所以--这使他有点扫兴,因为他喜欢色彩缤纷的鲜花。
(2)、三次引读:
A、他的确有点扫兴,因为他喜欢有香味的鲜花,而现在的花没有了香味,摸起来冰凉凉的。(女生读)
B、他喜欢色彩缤纷的鲜花,而现在花不再艳丽,只剩下金色了。(男生读)
C、他喜欢有生命力的带着露珠的鲜花,而此时的花没有了生气。(全班读)
过渡:谁还想把你的学习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
第6自然段:
生:我学的是第5自然段,找到的句子是……
(1)、师:牛奶、面包都变成的金的,麦得斯有了这么多的金子,但却肌肠辘辘,所以他闷闷不乐。谁来读读。
(2)、指导朗读。
(3)师:来,让我们拿起书,一起读读这一段。
第7、8自然段。
过渡:你看,麦得斯喜欢的鲜花变成了金的,吃的面包和喝的牛奶都变成了金的,他闷闷不乐。当他饿着肚子,又一次来到花园,亲吻了美丽可爱的小女儿,小女儿立刻变成了一座金雕像。这是一座怎样的金雕像?想一想,和同座说一说。
(1)、个性读
(2)、是啊,面对着没有生命、冰凉凉的、不会喊爸爸的女儿,麦得斯痛苦地说:----“我这么喜欢金子是很愚蠢的,把金子都拿走,还我的女儿吧!”
(3)、三次引读:
A、他拥有了这么多金子,却失去了最心爱的女儿,他痛苦地说:--(1、2组读)
B、他终于明白了自己的愚蠢,后悔极了,他痛苦地说:--(3、4组读)
C、他为自己的贪得无厌忏悔不已,乞求神灵收回点金术,他痛苦地说--(全班读)
五、小结
同学们,我们通过抓住了关键词句,进行赏析品读的方法,一步一步走进了麦得斯的内心,体会了他的心情变化。下面分组读读吧。
六、学习9、10、11自然段。
过渡:麦得斯这样痛苦不堪,那他的愿望实现了吗?自由读一读9-11自然段。
1、这时,金雕像又变成了美丽可爱的小女儿,麦得斯忘不了这个教训,这是个教训是什么?
2、三次引读:
麦得斯忘不了这个教训,我们也会忘不了这个教训。所以:
A、当麦得斯失去了点金术,抱着美丽可爱的小女儿时,他高兴地说:--
B、当麦得斯失去了点金术,却得到了金钱也买不到的亲情,他高兴地说:--
C、当我们学了这个故事,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我们也能高兴地说:--
七、复述课文。
八、总结。
板书设计:
19、点金术
“________”做了什么?
“﹏﹏”描写心情的句子
心花怒放 高兴
扫兴
闷闷不乐
痛苦
[《点金术》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19:《点金术》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
五、作业设计(7)
1. 写你喜欢写的生字或词语。
2. 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痛苦--
教训--
色彩缤纷--
贪得无厌--
3. 贪得无厌的国王为什么会说:“我这么喜欢金子是愚蠢的”?
板书设计
祈祷神灵--想得到更多金子
点金术 神灵赐给--点金术 做人不可太贪心
国王--心花怒放--终于醒悟
教后感
[《点金术》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20:《春日》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
【设计理念】
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理解诗的意思,学习古诗并不枯燥,学习古诗也能兴趣盎然,学习古诗也能享受快乐。
【课时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课前准备】
在黑板上划出横线,便于学生板书。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
[《春日》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
【《一条大鱼》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