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文言文阅读同步练习

文言文阅读同步练习

2025-02-02 07:40:5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renqianxu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文言文阅读同步练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文言文阅读同步练习,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文言文阅读同步练习

篇1:文言文阅读同步练习

文言文阅读同步练习

人非上智,其孰无过。过而能知,可以为明;知而能改,可以跂圣①。小过不改,大恶形焉;小善能迁,大善成焉。

夫人之过无他,惰慢也,嫉妒也,邪僻也。惰慢则骄,孝敬衰焉;嫉妒则刻,灾害兴焉;邪僻则佚,节义颓焉。是数者,皆德之弊而身之殃。或有一焉,必去之如蟊螣,远之如蜂虿②。蜂虿不远则螫身,蟊螣不去则伤稼,己过不改则累德。

若夫以恶小而为之无恤③,则必败;以善小而忽之不为,则必覆。能行小善,大善攸④基;戒于小恶,终无大戾。

(选自《内训?迁善》,有删节)

注:①跂圣:向圣人看齐。②蟊螣、蜂虿:害虫、毒虫。③恤:担心、忧虑。④攸:所。

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过而能知,可以为明 过:

(2)己过不改则累德 累: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①人非上智,其孰无过 ①惰慢则骄,孝敬衰焉

A B

②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①以善小而忽之不为 ①戒于小恶,终无大庚

C D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②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11.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或有一焉,必去之如蟊螣,远之如蜂虿。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12.这段选文的主旨十分明显,你还能记起一些与之相关的名句吗?请写出两条。(2分)

试题答案:

9. (1)过:有过错(或犯错误)。(2)累:连累,损害。(2分。每词1分)

10.C(2分。A①副词,表反问;②代词,他。B①连词,表因果,就;②连词,表转折,却。C均为连词,因为。D①介词,指明对象;②介词,比)

11. (1)如果有其中的一个方面,就一定象(除掉)蟊螣一样去掉它,象(远离)蜂虿一样远离它。(2分。“或”“远”各0.5分;状语后置1分。语句不通顺可酌情扣分)

(2)现在(我)即使死在捕蛇上,与我乡邻们的死相比也已经算晚了,又怎么敢仇恨呢?(2分,“虽”“乎”“安”“毒”各0.5分。语句不通顺可酌情扣分)

12.示例: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2分。每句1分,凡与“改过”“向善”有关的名句皆可)

译文

人不是高明的智者,谁能没有过错。有过错就能改正,可以成为聪明人。知错能改,离圣贤就不远了。小的`过错不改正,就会铸成大错;小的好事乐于做,就能成为高尚的人。

人的过错没有别的,只是懒惰怠慢、嫉妒、邪僻罢了。懒惰怠慢则会骄傲,对父母的孝敬就会减少;嫉妒就会刻薄,这是灾难的先兆;辟邪就会放荡,礼节道义就会衰败。这几个过错,都是人性的弊病、自己品行的灾祸。如果有其中的一种的人,一定像蟊螣、蜂虿等害虫一样。蜂虿会蜇人,蟊螣会伤害庄稼,自己的过错不改就会伤累德行。

认为罪恶不大而干了毫无顾虑,则必然招致失败;认为好事太小而不去做,则必然招致败坏。能做小的善事,大的好事就有了基础;除去小的坏事,最后就没有大的差错或谬误。

篇2:文言文阅读同步练习题

文言文阅读同步练习题

亦尝观于射乎?正鹄①者,射者之所志也。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蓄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况乎弛焉以嬉,嫚焉以发,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也。不以圣贤为准的②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志不为丧;患难忧戚,志不为慑;必求达吾之欲至而后已。此立志始终不可谕者也。

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昔人有言曰:有志者,事竟成。又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

今大司寇之上士浚仪黄君之善教子也,和而有制,严而不离。尝遣济也受业于予,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他日暂还其乡,又来求说。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也。济也,尚思立志乎哉!

【注释】①正鹄:靶心。②准的:标准。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挽必圆,视必审清楚B.此立志始终不可谕者也超过

C.患难忧戚,志不为慑屈服,改变D.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同类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则修文德以来之

B.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此立志之最先者也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D.援笔书所欲言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6.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阐述了射箭过程中正鹄的必要性,用来比喻做学问时目标与条件的关系问题,是再恰当、直截、鲜明不过的了。

B.第四段说到圣贤是天纵之才,他们或者初始涉猎一下学问就可以了,至于像黄君之子黄济一类的后学则当立志求学。

C.一个人如果志向明确并持之以恒的话,就能够达到圣贤们的境界;如果不确立志向,将难成大事。

D.文章写得精简有力,引譬喻类,节奏层次分明,文笔也很有韵律,且遒劲畅达。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6分)

(2)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3分)

参考答案:

4.B(谕:通渝,改变)

5.A(A均是表目的的连词来;B表语气/兼词;C表判断/疑问语气;D所字结构/表被动)

6.B(原文夫予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强调圣人为学亦须立志。)

7.(1)起初没有固定目标,也不要求一定能射中的人,那些君子与他断绝往来,不和他结为朋友,因为他们没有志向。

(2)立志不分心,是全神贯注。就是这个意思。(宾语前置句式要注意;乃:是。)

你们见过射箭吗?箭靶的中心,是射箭的人的目标。于是要选择好的弓,直的箭,蓄养体气,积攒力量,站好姿势,遵守射箭的方法,走到箭靶之前。拉弓一定要拉圆,眼睛一定要集中,射出箭一定要果断,就会射中箭靶的中心了。如果不设置靶心,就没有专一的趣味了,就算有好的弓箭、强大的力量,茫然的你要怎么施展呢?至于那些松弛的拉开弓来游戏,随意的把箭发射出去,也没有固定的目标,也不大算能射中,这种事君子不会做,这种人君子不会和他结交,因为它没有目标。

善于治学的人,如果懂得了这个道理,那也就能够悄悄警戒了吗?学者的理想就是能做到圣人那样,就像射箭的人追求射中靶心一样。不以圣贤为标准而学习的人,就和不设置靶心而射箭的人一样。没有固定的.志向,就像在海洋里前行,没有固定的去处,最终不沦为庸人的很少!这是立志的人首先要做到的。

有了方向以后,就追求如何到达目标的方法,只有有志向的人才能做到。所以拜师、交友,读书、研究事理,都是达到目的的途径。平时没有事情的时候,对待理想也不要怠慢;待人接物的时候,对待理想也不要乱了方寸;安逸舒适的时候,志向不要丧失;患难忧虑的时候,志向也不妥协,一定要达到所追求的目标才行。这就要立下志向始终不变。

所以如果立下志向,就算志向是做圣人也可以实现。古人说过:有志者,事竟成。又说:立志不变,全神贯注。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不立志,就算细小的事,也没有成功的道理,何况做学问这么大的事呢?从前孔子以天才的资质,开始求学的时候,还一定要立志,更何况我们愚昧至极的人呢?一定要把立志作为紧迫的事情来对待,确实是这样啊。

如今大司寇的上客开封人黄先生善于教育子女,温和但有限制,严格但没隔阂。曾经让他的儿子黄济跟从我学习,黄济请求我给他的书斋题字来勉励自己,因此我给他写了尚志两个字送给他。有一天他暂时回到家乡,又来我这里请求教会,我挥笔写出我想说的话,不感到黄济的行为很烦琐。黄济还处在立志的阶段!

篇3:文言文阅读练习参考

文言文阅读练习参考

康延孝,代北人也。为太原军卒,有罪亡命于梁。末帝以延孝为左右先锋指挥使。延孝见梁末帝任用群小,知其必亡,乃以百骑奔于唐。见庄宗于朝城,庄宗屏人问延孝梁事,延孝具言:“末帝懦弱,小人进任,而忠臣勇士皆见疏斥,此其必亡之势也。”庄宗初闻延孝言梁必亡,喜,及闻其大举也,惧,曰:“其将何以御之?”延孝曰:“梁兵虽众,分则无余。臣请待其既分,以铁骑五千自郓趣汴,出其不意,捣其空虚,不旬日,天下定矣。”庄宗甚壮其言,卒用延孝策,自郓入汴,凡八日而灭梁。

三年,征蜀,延孝为先锋排阵斩斫使,破凤州,取固镇,降兴州。蜀平延孝功为多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在延孝下然特见重于郭崇韬崇韬有军事独召璋与计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让璋曰:“吾有平蜀之功,公等仆相从,反俯首郭公之门,吾为都将,独不能以军法斩公邪?”璋诉于崇韬,崇韬解璋军职,表为东川节度使。延孝愈怒曰:“吾冒白刃,犯险阻,以定两川,璋有何功而得旄节!”因见崇韬言其不可。崇韬曰:“敢违吾节度!”延孝惧而退。明年崇韬死,延孝谓璋曰:“公复俯首何门邪?”璋求哀以免。

继岌①班师,命延孝以万二千人为殿,行至武连,闻朱友谦无罪见杀。友谦有子令德在遂州,庄宗遣使者诏继岌即诛之。继岌不遣延孝,而遣董璋,延孝大怒,谓其下曰:“南平梁,西取蜀,其谋尽出于郭公,而汗马之劳,攻城破敌者我也。今郭公已死,我岂得存?而友谦与我俱背梁以归唐者,友谦之祸次及我矣!”延孝部下皆友谦旧将,知友谦被难,皆号哭诉于军门曰:“朱公无罪,二百口被诛,旧将往往从死,我等死必矣!”延孝遂拥其众自剑州返入蜀,自称西川节度、三川制置等使。继岌遣任圜以七千骑追之,及于汉州,会孟知祥夹攻之,延孝战败,被擒,载以槛车。车至凤翔,庄宗遣宦者杀之。 (选自《新五代史》)

【注】①继岌:即李继岌,后唐将领,后受封为魏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乃以百骑奔于唐 以:率领

B.庄宗屏人问延孝梁事 屏:屏退,使……隐退

C.而忠臣勇士皆见疏斥 见:用在动词前,译成“我”

D.知友谦被难 被:遭受

2.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蜀平延孝/功为多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在延孝下/然特见重于郭崇韬/崇韬有军事/独召璋与计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让璋曰

B.蜀平/延孝功为多/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在延孝下/然特见/重于郭崇韬/崇韬有军事/独召璋与计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让/璋曰

C.蜀平/延孝功为多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在延孝下/然特见重于郭崇韬/崇韬有军/事独召璋与计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让璋曰

D.蜀平/延孝功为多/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在延孝下/然特见重于郭崇韬/崇韬有军事/独召璋与计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让璋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康延孝熟谙兵法,审时度势,向庄宗分析后梁的弊端,并为其出谋划策,堪称后唐灭梁的功臣。

B.康延孝性情暴躁,以军功多自居,当位在其下的董璋受到郭崇韬的.重用时,他大为不满,责备董璋并威胁要将其斩首。

C.康延孝洞察力极强,先是因见梁末帝重用群小而预知其必亡,又因庄宗杀害朱友谦并灭其族推测自己也将在劫难逃而公开谋反。

D.康延孝背梁投唐开启新的人生,献计灭梁、征蜀立功更是他人生的辉煌,后因不满朱友谦无罪被杀,进驻蜀地称王,兵败被擒,最后被官宦杀害。

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臣请待其既分,以铁骑五千自郓趣汴,出其不意,捣其空虚,不旬日,天下定矣。(5分)

⑵继岌班师,命延孝以万二千人为殿,行至武连,闻朱友谦无罪见杀。(5分)

巩固训练(选做)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10月18日,诺贝尔奖得主莫言在北京出席“祝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座谈会”,这是莫言首次获奖后在北京公开亮相。

B.据中央电视台报道,中国第一艘航母此次试航为厂方测试,具体测试包括引擎、电子系统、导航设备、火力控制等内容组成。

C.南方没有集体供暖,只能实行个体式采暖,居民可采用电取暖或燃烧取暖的方式,他们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了取暖的问题。

篇4:文言文阅读练习

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秦临周而求九鼎①

秦临②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③,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尽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选自《战国策东周一》)

【注释】

①九鼎:传说为大禹所铸,世代以为传国之宝。②临:出兵进逼。③秦之为无道也:秦国的做法不符合正道。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患( )(2)于( )

(3)与( )(4)不若( )

(5)存( )(6)图( )

(7)罢( )

2.颜率是用什么理由打动了齐王,使齐王出兵援周的?

二、秦攻宜阳①

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②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③,秦必无功。”对曰:“甘茂,羁旅④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⑤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义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

(选自《战国策东周》)

【注释】

①宜阳:韩国的一个都城。②公仲:韩国相。③临山:依山扎寨。④羁旅:寄居秦国。⑤周公旦:西周政治家。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亦称叔旦。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以为( )煟(2)拔( )煟

(3)方( ) (4)支( )煟

(5)无功( )煟(6)而( )煟

(7)义( )

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文中“秦王耻之”的.“耻”用法相同是( )。

a.吾妻之美我者

b.大王必欲急臣

c.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3.为什么赵累认为秦军一定能攻下宜阳?

三、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

①屦:古时用麻葛等织成的草鞋。②缟(gǎo):古代的一种白绢。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身( )(2)善( )

(3)或( )(4)穷( )

(5)其(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这则短文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篇5:文言文阅读练习

文言文两篇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两篇(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峡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美?”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采.与坐谈.问之客日:“吾与徐公孰美?”客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成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敷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巨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选自《新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臣之妻私臣私:_____________

(2)皆以美于徐公 以:_____________

(3)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刺:___________

(4)卒得反国 反:_____________

2.下面句中加粗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邹忌修八尺有余②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B.①于是入朝见威王②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C.①时时而间进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①内外不闻吾过 ②及鲁肃过浔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三个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知所以亡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语段分析造成齐威王能够“战胜于朝廷”而宋昭公不得不“出亡”的原因各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意对即可)(1)偏爱(2)认为(3)当面指责(4)通”返“,返回

2.B

3.(重点词语翻译准确,句子翻译通顺即可)

(1)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2)由此看来,大王因受蒙蔽而不明太严重了。或,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严重)了。

(3)我知道国家灭亡的`原因了。

4.原因齐威王有邹忌这样善于进谏的大臣,自己也善于纳谏;而宋昭公却一直被谄谀者包围.听不到谏言。启发给别人提意见要注意方式方法。或“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虚心听取和接受别人的意见,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篇6:文言文世说新语的同步练习

关于文言文世说新语两则的同步练习

一、基础巩固

1.字词注音:

谢太傅 ( ) 雪骤 ( ) 差可拟 ( )

柳絮 ( ) 无奕 ( ) 谢道韫 ( )

2.填空:

《世说新语》是(朝代)人(人名)组织编写的。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俄而:

儿女:

欣然:

差可拟:

未若:

与友期行: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门外戏:

尊君在不:

相委而去:

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二、课内研究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友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翻译句子:

①期日中,过中不至。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用原文回答,陈元方是从那两方面反驳陈太丘朋友的?

3.你如何评价元方和友人?

4.你从这个故事学到了什么?

三、课外冲浪

扁鹊投石[注]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战国策秦策》)

[注]

石:石针,古时治病用的工具。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武王示之病()

(2)君与知之者谋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3.君以告扁鹊中,告扁鹊的具体内容是。(用自己的话概括)

4.扁鹊的话一是针对而言,一是针对而言。

四、中考链接

1.(河北)

为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20字)(3分)

北京4月22日电

今天上午,由河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与首都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文化国门河北华章大型文化展示活动,在素有中华第一国门之称的首都国际机场启动。我省民间艺人的精彩表演,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旅客驻足欣赏。

篇7:初二语文文言文同步练习

初二语文文言文同步练习

1.本文是托物言志的名文,你知道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吗?

2.本文用什么比喻陋室,又用什么类比陋室?

3.默读,探究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1.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

3.惟吾德馨()

4.草色入帘青()

5.鸿儒()

6.白丁()

7.无丝竹之乱耳()()

8.调素琴()

9.无案牍之劳形()()

10.阅金经()

4.反复朗读并背诵,充分感受作者宁静致远的情怀。本文从几个层面来展现陋室主人品德的高尚的?

5.作者在文章首尾分别运用了比喻和类比手法,其意图是为了强调什么?

6.默写“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

一.基础知识填空。

1.《陋室铭》的作者是,字,是朝人。

2.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的文体,用来记述事实、功德的文字,述公记行、有时也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这种文体有的特点。

3.《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用的是的修辞方法。

二.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何陋之有?

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三.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别是之的用法:

A、助词“的”

B、代词

C、动词,“往,到”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E、宾语提前的标志

A.何陋之有?()

B.忘路之远近()

C.渔人甚异之()

D.具答之()

E.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F.君之病在肌肤()

G.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四.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给画线句加上标点。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2.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

3.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的愿望和的生活情趣。这这篇短文采用了的写法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4.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5.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上句:品千古美文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一基本知识

1.《爱莲说》一本文写了几种花?主要写哪种?

2.哪些句子是直接描写与赞美莲花的?

3.反复诵读描写与赞美莲花的语句,说说作者可能意在赞美怎样的品质?

二.默读,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2.出淤泥而不染()

3.香远益清()

4.亭亭净植()

5.濯清涟而不妖()()

6.不可亵玩焉()

7.陶后鲜有闻()

8.同予者何人?()

9.宜乎众矣()

三.反复诵读,体会句义。填入句中省略的词。先用文言词,再在句后横线上解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指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成动词的词。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说出下列语句的通常语序。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四.背诵,感受作者“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情操以及对庸俗世态的感叹。快速工整地默写直接描写与赞美莲花的文字。

2.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讽刺当时怎样的世态?

五.默写

1、《爱莲说》一文中写莲花品质的名句是

2、《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5、文章的主旨句是

6、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六.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代道州人,家

.2、本文运用写法,作者所托“物”是指,所言的的志是。

3、作者写莲的过程中,又写了菊、牡丹等花,这种写法叫,这样写的作用是,本文写“莲”的品质,用作正面映衬,用作反面映衬。

4、“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是指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诗是一篇文是

5、写出你喜欢的一种花,并说明喜欢的原因。

花名是:

喜欢的原因是:

七.翻译下列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陶后鲜有闻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八.课文阅读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

①自李唐来()

②不蔓不枝()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④可爱者甚蕃()

⑤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⑥宜乎众矣()

2.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A.何:同予者何人何陋之有

B.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调素琴

C.独: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之:水陆草木之花莲之爱

3.下面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D.“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

4.简答。

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5.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一个突出特点是:

【文言文阅读同步练习】相关文章:

1.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同步练习

2.愚公移山文言文阅读练习

3.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

4.《岳阳楼记》文言文阅读练习

5.《宋庆礼》文言文阅读练习

6.《买椟还珠》文言文阅读及练习

7.文言文阅读练习带答案

8.《观潮》同步练习

9.《陋室铭》同步练习

10.《背影》同步练习

下载word文档
《文言文阅读同步练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