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长街送总理》讲读 设计
“asdzxc123”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十里长街送总理》讲读 设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十里长街送总理》讲读 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学设计
作者:陈育红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24个新词语的意思。
2、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首都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动人情景,懂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领袖是永远值得人民怀念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感受人民群众对周总理逝世无限悲痛,对总理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课文教学挂图。
四、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通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第一段“等灵车”的场面,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首都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动人情景,热爱和怀念周总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紧扣语言文字,体会人们失去总理的沉痛心情,并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学生对当时当地的情景缺乏感性的体验,所以对首都人民送别总理灵车时的心情不容易理解。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
课前组织学生听诗朗诵――《周总理,你在哪里》
一、复习导入 :
1、师述:刚才,我们听的这首诗,是为了怀念总理而作的。你们从课外书、网上查找到了哪些有关总理的故事,请你讲述给大家听好吗?(说说最令你感动的地方。)
2、学生交流:(可回忆《当飞机遇险的时候》、《手术之后》等学过的课文,让学生讲述《周总理的睡衣》、《一束鲜花》等故事,感受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崇高精神。为下文的学习奠定情感的基础。)
3、教师板书: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
4、师深情讲述: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了,噩耗传来,全国人民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泪水浸透了。当时,“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下了道道禁令,不许人们去悼念,不许人民缠黑纱、佩白花。人民不怕受迫害,在1月11日那天,,总理的遗体送去火化后,灵车驶往八宝山革命公墓,要途径长安街。一清早,人民群众冒着严寒,扶老携幼,挤在长安街的人行道上,含着巨大的悲痛迎送总理的灵车。
下面,让我们随着录音《十里长街送总理》回到令人难忘的那一天,看看这历史上空前的送葬礼。
(二)放录音,看录像。
问:听了录音,你的心情怎样?
(三)释题:(出示课题)
1、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课题的意思?(谁在干什么?)
2、“长街”指什么地方?(横贯北京东西的长安街)
3、“十里”写出什么?(街长)这么长的街都挤满了人,说明什么?(人多)这么多人来送总理,说明了什么?(总理深受人民爱戴)
(四)学习第一段:
师:人们知道总理的灵车要经过长安街,一大早,就等候在长安街上,从早晨等到中午,从中午一直等到傍晚。
1、自由读第一段,找出能说明人民爱总理的词句。
2、交流:
(1)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从“两旁、挤满、望不见头、望不见尾”看出人多。)
(2)人们的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的方向。(三个“都”说明人们爱总理的心情是一致的,为失去总理而感到悲痛。)
(3)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有耐心地等待着。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少先队员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A、“焦急”什么意思?“耐心”什么意思?
B、“焦急”和“耐心”放在一起矛盾吗?
(这两词的意思是矛盾的,但在热爱、崇敬周总理这一点是统一的。)
C、青年夫妇呢?(板书挤下探着张望)
D、少先队呢?(板书泪痕满面扶着踮着望着)
3、你能想象―下他们当时的心理和语言吗?
4、你还读懂了什么?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渲染气氛,好比天也与人同哀,写出人们悲痛的心情。)
5、在十里长街上挤满不同的人,有男的`,也有女的,有老,也有小的,但他们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你能说说吗?是有人叫他们这样做吗?(自发的)。人们为什么这样做?(表达对周总理的哀悼)
5、指导朗读。
6、教师小结:课文通过对老奶奶、青年夫妇、少先队员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人们对周总理的敬爱和沉痛悼念的心情。
7、归纳段落大意:
(1)出示投影:
第一段写谁?他们怀着怎样的心情正在干什么?。
(2)指名回答。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等灵车”这一感人场面,让我们知道人民对周恩来总理的爱戴之情和沉痛的心情。
(六)作业 :
1、有感情地读课文。
2、完成作业 上(1、2、3题)
3、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教学第二、三段,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1. 复习第一段,进人情境。
1976年1月1]日,北京城格外肃穆,长安街格外沉寂。成千上万的人缠着黑纱、佩着白花,静静地伫立在长安街的暮色里。他们带着泪痕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等待着总理灵车的到来。
2.学习第二段。
(1)过渡:人们从早上等到下午,从下午等到傍晚。夜幕开始降下来,总理的灵车缓缓地开来了。这时,人们的心情怎么样?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按“找句子,圈词语,说理由,反复读,悟感情”的方法来学习。
(3)学生交流,边朗读边体会。
重点体会: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无声地指挥”“不约而同”:写人们看到总理灵车一致的举动,从而间接写出人们同悲共痛的心情,以及对总理的无限热爱。
“眼睁睁”写出了人们望着灵车缓缓前行,想留却留不住的那种无可奈何的神态,表达了人们共同的心愿:希望灵车停下,多看一眼总理。
“顾不得”既反映了人们十分珍惜这一去不返的历史时刻,又表现了人们完全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其余一切浑然不觉。
(4)试着设计一道填空题,加深对这个句子的理解。例如人们的身体――,眼睛―――,泪水――,都是为了能。
冬日的寒冷不再可怕,人们――;长时间的等待不算什么,人们――;满面的泪水顾不上擦,只要能。
(5)就在这长安街,看到此情景,人民群众想到了些什么
篇2:十里长街送总理教案设计
十里长街送总理教案设计
教学要求:
1.了解首都人民送别周恩来总理灵车的感人场面,激发学生热爱周总理的思想感情,加深对周总理的爱戴和怀念。
2.学习从课文的内容中体会表达的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慈祥、不约而同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词句;从课文内容中体会思想。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首都人民对总理的怀念之情。(使学生的情感与首都人民当时的情感同渠而流, 达到以情悟文的境界。)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准备:
1.总理遗像及装饰物。
2.自制《十里长街送总理》电脑软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揭示课题。 (抓长、送两个字眼)
2.师生共同交流对周总理的认识。
3.联系课题简介背景。(教师诵读长、送的有关句子)
4.读懂课文。(自学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5.概括主要内容。(借助课题)
6.默读全文,理清思路。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深入理会课文内容,体会人民对总理的爱戴、崇敬、怀念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黑板中上部张贴总理遗像,佩上黑纱,缀上松枝白花,贴上挽联。 (据内容创设深切悼念周总理的教学环境。)
板书:等灵车
望灵车
送灵车
教学过程:
一.渲染气氛,引入情境。
1.语言描述,音响渲染。
播放阵阵狂风的录音。
师述:同学们,请听,狂风在呼啸,在长吟,它扫过大地,卷过长空,摇撼着树木,抖动着电线,为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而发出一阵阵悲戚的呜咽声。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刺骨的寒风,走进长安街,看看首都人民是怎样送别敬爱的`周总理的。
2.播放录像,再现情境。(有画面,有哀乐,有朗诵)
3.引导表达观后之情,进行语言训练。
看了这场---------的送别,我的心----------。
二.导读等灵车片段。
1. 师:对,这是一场感人肺腑的送别,来到长安街,我们首先
看到的是:(出句子)
长安街两旁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 ),向西( )。
(1) 口头填空、诵读。
(2) 这句话是围绕哪两个字写的?(人多)
(3) 哪些词说明人多?划一划,说一说。
(两旁、挤满、男女老少、望不到头、望不到尾)(两旁挤满说明队伍密。望不到头,望不到尾说明队伍长。)
⑷想象着长达十里的长安街上挤满了数百万群众的情境,诵读这句话。
2.图画再现情境,观察思考结合。
① 过渡语:人如此密,队伍如此长,可见悼念总理的人是很多的。让我们再把镜头向前推近。(出图)
② 在悼念的人群中,我们看到的是一
篇3:十里长街送总理(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和一些句子的浅层意思。
2、感知内容,理顺思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想象当时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谁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有关周总理的课文?
启发回答:《温暖》、《飞机遇险的时候》、《难忘的泼水节》
我们都知道周总理一直以他崇高的品格,博得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因病逝世。1月11日,首都人民自发地聚到长安街送总理,场面十分感人。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后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读本课的生字词:柱着、洋槐、耐心、装饰、腮边、陪着、矫健、检阅、五洲四海、不约而同、挽幛。
3、学生互相提示书写易错的字
槐:易丢撇折点
饰:左面不是“布”,也不是“市”。
4、区分同音、形近字,口头组词:
柱( ) 州( ) 陪( ) 检( ) 矫( )
拄( ) 洲( ) 培( ) 捡( ) 骄( )
5、解释词语的意思
矫健:强壮而有力。
肃穆:严肃而恭敬。
五洲四海:指世界各地。
(三)默读课文
1、看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每部分写了什么?
小组讨论后在全班交流。
板书:
第一段(1)等灵车,心沉痛。
第二段(2-3)望灵车,忆总理。
第三段(4)送总理,心相随。
2、划出不理解的词和句子,在小组里讨论学习后,把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
3、指名按段落读课文,要求熟练通顺。
(四)作业
1、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2、把你认为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
附:板书设计
8 十里长街送总理
第一段(1)等灵车,心沉痛。
第二段(2-3)望灵车,忆总理。
第三段(4)送总理,心相随。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的含义。
2、体会人民群观众对总理崇敬爱戴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
1、抓重点词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976年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1月11日,当首都人民听到总理遗体火化的消息时,上百万群众冒着严寒,聚集在长安街至八宝山的路旁,默默地等待着,等待着最后送别自己的总理。只见长安街两旁,万民肃穆哀泣。让我们再一次回到当时的长安街上,与首都人民一起送一送总理。
(二)回忆
上节初读课文时,各段各写了什么?(板书)
(三)新授
人们在等灵车,望灵车,送灵车时心情怎样?
板书:悲痛
的确,首都人民为自己失去这样好的总理而痛心。
1、提问:从送总理情景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用笔画出来,再读一读。
2、小组进行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带着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划出表达对总理热爱的词句,并说说这些词句的表达效果。让学生先通过小组讨论,各抒己见,然后师生共同品析关键性的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体会以下几句:(投影出示句子)
(1)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
这两句话是写来送总理的人多。“挤满了”形容人行道上的人密密麻麻,非常多;“男女老少”说明来的人年龄不同性格不同;“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说明站在长安街两旁送别总理的队伍很长。这么多人自发地到长安街来送别总理,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崇敬与敬爱之情。
(2)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
将三个“都”字抽出来,让学生比较两种说法的表达效果。
(3)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说明老奶奶年老体衰,但她仍要来向总理告别。“焦急而又耐心”写出了老奶奶盼望早点看到灵车,哪怕等的时间再长。这句话以老奶奶为代表进行具体描写,反映了人民群众等待总理灵车的心情。
(4)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让学生抓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词,体会思想感情。
(5)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
这句话写的是灵车过去了,人们的心跟灵车紧紧相连,不忍总理离去。“希望时间能停下来”为的是多看一眼总理的灵车。表达了人们迫切希望能看一看总理的强烈愿望。
注意:在品味句子的含义和情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要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3、在学生交流体会的同时,要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1)指导朗读,注意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语速要慢,语调要低沉。
(2)教师范读,个人读,集体读,师生对读,配乐读。
(四)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在熟读的基础上自己试着背诵,然后分段指名背诵。
附:板书设计
等灵车
十里长街送总理 望灵车 无限悲痛
送总理 无限怀念
[十里长街送总理(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4:十里长街送总理(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短文,按要求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没想到,为了一篇表扬稿,我竟和班长生起气来。
前几天,我班教室的一个破窗户不知是谁修好,还换上了一块新玻璃。我就根据这件事写了一篇表扬稿,交给了班长李明,他是广播室的播音员。李明接过表扬稿,看了看,媚头一皱,便向广播室走去。
中午的广播结束了,没有广播我写的那遍表扬稿。班长从广播室出来 我就上前问他 李明 为什么不播我写的表扬稿 今天稿件太多 你那篇下次再广播吧 班长微笑着摆了摆手 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是的 开展 文明礼貌月 活动以来 学校好人好事太多了 他把表扬的机会让给了别的班 我理解班长的心情
可是第二天,还是没有广播我那篇稿子,我又去问李明。“今天的稿太多,你那篇下次广播吧!”说完,他脸红了红。
一个星期过去了,我那篇表扬稿仍然没有广播。也许班长把这件事忘记了,也许是把那篇稿弄丢了,我生气了。班长过去并不是这样的。上学期,班上出现的每一件好人好事,都逃不过他的眼晴,他都写了表扬稿。我记得一次王明拾到一笔钱,归还了失主,班长知道了,马上用午休时间写了一篇表扬稿,及时表扬了这种拾金不味的精神。你看他工作多么(仔细 精细)!可是现在,他对工作却这样不负责任,对班级出现这样一件好事,漫不经心!不行,我一定要弄清楚,为什么不广播我那篇表扬稿。
可是第二天,班长生病了,播音员由副班长担任,我那篇稿子广播了。我高兴地迎住从广播室走出来的副班长,伸出大拇指(夸耀 夸奖)地说:“副班长,你对工作真是认真负责啊!”接着,我把班长(放置 搁置)我那篇表扬稿的经过告诉了他。谁知,副班长听了哈哈大笑说:“谁做的好事你还不知道啊?”“噢?是班长!”我这才晃然大悟。
1.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章上面的横线上。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
满不在乎:
恍然大悟:
3.用“Ⅱ”把短文分为四段,并写出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4.认真读读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各反映了班长什么内心活动:
第一处,班长想:
第二处,班长想:
5.下面的中心思想,你认为最准确的“√”。
反映了班长做好事不声张 、不夸耀的好品质。( )
说明班长对工作不负责任,对班级的好事漫不经心。( )
赞扬了副班长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好品质。( )
6、文中有五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 )( )( )( )
7.请在第三小节的空白处加上标点。
8、划去文中括号内不恰当的词
9、请写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10、文中的我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短文,按要求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没想到,为了一篇表扬稿,我竟和班长生起气来。
前几天,我班教室的一个破窗户不知是谁修好,还换上了一块新玻璃。我就根据这件事写了一篇表扬稿,交给了班长李明,他是广播室的播音员。李明接过表扬稿,看了看,媚头一皱,便向广播室走去。
中午的广播结束了,没有广播我写的那遍表扬稿。班长从广播室出来 我就上前问他 李明 为什么不播我写的表扬稿 今天稿件太多 你那篇下次再广播吧 班长微笑着摆了摆手 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是的 开展 文明礼貌月 活动以来 学校好人好事太多了 他把表扬的机会让给了别的班 我理解班长的心情
可是第二天,还是没有广播我那篇稿子,我又去问李明。“今天的稿太多,你那篇下次广播吧!”说完,他脸红了红。
一个星期过去了,我那篇表扬稿仍然没有广播。也许班长把这件事忘记了,也许是把那篇稿弄丢了,我生气了。班长过去并不是这样的。上学期,班上出现的每一件好人好事,都逃不过他的眼晴,他都写了表扬稿。我记得一次王明拾到一笔钱,归还了失主,班长知道了,马上用午休时间写了一篇表扬稿,及时表扬了这种拾金不味的精神。你看他工作多么(仔细 精细)!可是现在,他对工作却这样不负责任,对班级出现这样一件好事,漫不经心!不行,我一定要弄清楚,为什么不广播我那篇表扬稿。
可是第二天,班长生病了,播音员由副班长担任,我那篇稿子广播了。我高兴地迎住从广播室走出来的副班长,伸出大拇指(夸耀 夸奖)地说:“副班长,你对工作真是认真负责啊!”接着,我把班长(放置 搁置)我那篇表扬稿的经过告诉了他。谁知,副班长听了哈哈大笑说:“谁做的好事你还不知道啊?”“噢?是班长!”我这才晃然大悟。
1.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章上面的横线上。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
满不在乎:
恍然大悟:
3.用“Ⅱ”把短文分为四段,并写出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4.认真读读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各反映了班长什么内心活动:
第一处,班长想:
第二处,班长想:
5.下面的中心思想,你认为最准确的“√”。
反映了班长做好事不声张 、不夸耀的好品质。( )
说明班长对工作不负责任,对班级的好事漫不经心。( )
赞扬了副班长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好品质。( )
6、文中有五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 )( )( )( )
7.请在第三小节的空白处加上标点。
8、划去文中括号内不恰当的词
9、请写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10、文中的我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十里长街送总理(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5:《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首都人民群众“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情景,激发学生热爱和缅怀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2.知道课文是怎样开头、结尾的。
3.理解句子里含义深刻的词语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习本课7个生字,17个生词。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
周恩来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从新中国成立起就一直担任政府总理,他以崇高的品格赢得了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爱戴。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因病逝世,1976年1月11日首都亿万人民聚集在长安街送别总理的灵车,场面十分感人。
二、教师板书课题:十里长街送总理
审题:课题主要意思是“送总理”,“长街”指北京的长安街,“十里”写街长,实际写人多。题目的意思:当周总理的灵车经过北京长安街时,首都人民在这里送别总理。
三、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1、请同学们体会当时的情景以及人们的心情。
2、介绍本课教学目标。(板)
3、初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生词。
①、划出不认识的字,利用拼音或字典认读。
②、读生词,查字典理解词语。
四、检查自学效果
1.读生词。
佩着 灵车 拄着 洋槐 焦急 妻子 哭泣 矫健 慈祥 泪痕满面 不约而同
2.哪些生字容易写错?
“槐”、“妻”,在字形上应注意。
3.理解词语。
慈祥:(老年人的态度,神色)和蔼可亲。
不约而同: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一致。
五、标出自然段序号(共四个自然段)
六、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想想每自然段的意思,再想象一下当时十里长街上的情景
七、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生通读全文
1、思考:课文是怎样开头的?记叙了首都长安街上哪几个场面?
2、讨论:
(1)课文开头介绍了长安街上的环境。
(2)记叙了“等灵车”、“迎灵车”、“送灵车”三个场面。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导学生根据层意划分层次。
第一层:灵车到来之前,长安街上的场面;第二层:人们等待灵车时的动作,神态。
2.理解第一层意思,指导朗读。
①课文的第一句交待了什么?(天色、天气:灰蒙蒙,又阴又冷。)写天气和人们的心情有什么关系?(衬托出人们的悲痛心情。)读这一句时要轻、速度可放慢些。
②第二句交待了什么?(人很多。)从课文中什么地方看出人很多?(挤满,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概括路长人多。)
③读第三句,你能体会出人们的什么心情?
从“都”字用三次,人们佩戴一致,动作一致,反映出人们沉痛的心情也是一致的,不约而同地前来送别敬爱的周总理。用上三个“都”感情更强烈。
找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3.学习第二层,指导朗读。
(1)课文具体描写了哪些人?
一位老奶奶,一对青年夫妇,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
(2)课文是怎样描写他们的?反映他们怎样的心情?
老奶奶:A、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奶奶?(年老体衰)
B、“焦急”是什么意思?“耐心”是什么意思?这两个词用在一起矛盾吗?为什么?
(“焦急”、“耐心”用在一起,似乎是矛盾的,但又是统一的。从这看似矛盾的两个词可以看出人民对周总理衷心爱戴的情感。)
其他来送别的人:A、他们的心情怎样?(急切)
B、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挤、探、踮、望)
(3)小结:这三句话写出人们等待灵车时的焦急,迫切希望最后看一眼总理的灵车,盼灵车快来。但他们热爱总理,不管等多久也要等下去。
4.指名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心情,然后归纳段意:人们怀着悲痛的心情,等待总理灵车。
5.再读、练习背诵。
三、学习第二段(二~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并参看教材插图。
思考:①灵车是什么时候来的?灵车是怎样装饰的?②人们眼望灵车,心里想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写?
2.自学准备后讨论。
①灵车是在“夜幕”降临时来到的。灵车的四周挂着黑色和黄色的挽幛,上面佩着大白花,庄严肃穆。
②“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这个句子真切地描绘了课文插图的情景。
是什么在“无声的指挥”?“不约而同”说明了什么?
当时没有人在指挥,但因为人们热爱周总理的感情是一致的,所以人们的行动没有人指挥却像有人指挥一样。“不约而同”指人们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行动一致。这说明大家热爱周总理的感情是一样的,因此行动是一致的。
③“就在这十里长街上……”写了作者的联想。同是长安街,同是周总理,同是这些人民群众,所以联想自然。人们回顾当年见到周总理的幸福情景,更增添了想念总理的悲痛之情。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练习背诵。
4.概括段意:人们眼望总理灵车,想念总理。
第三课时
一、读前两部分内容,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二、指名背诵前两部分内容
三、学习第三段
1.自读:边读边划出表达人们心情和神态的语句。
心情:“牵动着千万人的心”、“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 (表达了人们怀念总理的深情)
神态:“面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
2.指导朗读。这段课文朗读时,语气要深沉些,速度缓慢些。这样更能表达我们对总理的无限深情。
3.练习朗读。概括段意:灵车已经远去,人们久久不能离开。
四、指导造句
五、总结全文
课文记叙人们冒着严寒在十里长街送别周总理灵车的情景,表达了人们对周总理无限热爱和沉痛悼念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练习背诵课文。
2.完成其他作业。
[《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6:十里长街送总理(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24个新词语的意思。
2、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首都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动人情景,懂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领袖是永远值得人民怀念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感受人民群众对周总理逝世无限悲痛,对总理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课文教学挂图。
四、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第一段“等灵车”的场面,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首都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动人情景,热爱和怀念周总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紧扣语言文字,体会人们失去总理的沉痛心情,并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学生对当时当地的情景缺乏感性的体验,所以对首都人民送别总理灵车时的心情不容易理解。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课前组织学生听诗朗诵------《周总理,你在哪里》
一、复习导入:
1、师述:刚才,我们听的这首诗,是为了怀念总理而作的。你们从课外书、网上查找到了哪些有关总理的故事,请你讲述给大家听好吗?(说说最令你感动的地方。)
2、学生交流:(可回忆《当飞机遇险的时候》、《手术之后》等学过的课文,让学生讲述《周总理的睡衣》、《一束鲜花》等故事,感受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崇高精神。为下文的学习奠定情感的基础。)
3、教师板书: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
4、师深情讲述: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了,噩耗传来,全国人民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泪水浸透了。当时,“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下了道道禁令,不许人们去悼念,不许人民缠黑纱、佩白花。人民不怕受迫害,在1月11日那天,,总理的遗体送去火化后,灵车驶往八宝山革命公墓,要途径长安街。一清早,人民群众冒着严寒,扶老携幼,挤在长安街的人行道上,含着巨大的悲痛迎送总理的灵车。
下面,让我们随着录音《十里长街送总理》回到令人难忘的那一天,看看这历史上空前的送葬礼。
(二)放录音,看录像。
问:听了录音,你的心情怎样?
(三)释题:(出示课题)
1、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课题的意思?(谁在干什么?)
2、“长街”指什么地方?(横贯北京东西的长安街)
3、“十里”写出什么?(街长)这么长的街都挤满了人,说明什么?(人多)这么多人来送总理,说明了什么?(总理深受人民爱戴)
(四)学习第一段:
师:人们知道总理的灵车要经过长安街,一大早,就等候在长安街上,从早晨等到中午,从中午一直等到傍晚。
1、自由读第一段,找出能说明人民爱总理的词句。
2、交流:
(1)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从“两旁、挤满、望不见头、望不见尾”看出人多。)
(2)人们的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的方向。(三个“都”说明人们爱总理的心情是一致的,为失去总理而感到悲痛。)
(3)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有耐心地等待着。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少先队员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A、“焦急”什么意思?“耐心”什么意思?
B、“焦急”和“耐心”放在一起矛盾吗?
(这两词的意思是矛盾的,但在热爱、崇敬周总理这一点是统一的。)
C、青年夫妇呢?(板书 挤下 探着 张望)
D、少先队呢?(板书 泪痕满面 扶着 踮着 望着)
3、你能想象-下他们当时的心理和语言吗?
4、你还读懂了什么?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 (渲染气氛,好比天也与人同哀,写出人们悲痛的心情。)
5、在十里长街上挤满不同的人,有男的,也有女的,有老,也有小的,但他们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你能说说吗?是有人叫他们这样做吗?(自发的)。人们为什么这样做?(表达对周总理的哀悼)
5、指导朗读。
6、教师小结:课文通过对老奶奶、青年夫妇、少先队员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人们对周总理的敬爱和沉痛悼念的心情。
7、归纳段落大意:
(1)出示投影:
第一段写谁?他们怀着怎样的心情正在干什么? 。
(2)指名回答。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等灵车”这一感人场面,让我们知道人民对周恩来总理的爱戴之情和沉痛的心情。
(六)作业:
1、有感情地读课文。
2、完成作业上(1、2、3题)
3、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 教学目标 教学第二、三段,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感情朗读课文。
(二) 教学过程 1. 复习第一段,进人情境。
1976年1月1]日,北京城格外肃穆,长安街格外沉寂。成千上万的人缠着黑纱、佩着白花,静静地伫立在长安街的暮色里。他们带着泪痕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等待着总理灵车的到来。
2.学习第二段。
(1)过渡:人们从早上等到下午,从下午等到傍晚。夜幕开始降下来,总理的灵车缓缓地开来了。这时,人们的心情怎么样?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按“找句子,圈词语,说理由,反复读,悟感情”的方法来学习。
(3)学生交流,边朗读边体会。
重点体会: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无声地指挥”“不约而同”:写人们看到总理灵车一致的举动,从而间接写出人们同悲共痛的心情,以及对总理的无限热爱。
“眼睁睁”写出了人们望着灵车缓缓前行,想留却留不住的那种无可奈何的神态,表达了人们共同的心愿:希望灵车停下,多看一眼总理。
“顾不得”既反映了人们十分珍惜这一去不返的历史时刻,又表现了人们完全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其余一切浑然不觉。
(4)试着设计一道填空题,加深对这个句子的理解。例如
人们的身体--,眼睛---,泪水--,都是为了能 。
冬日的寒冷不再可怕,人们--;长时间的等待不算什么,人们--;满面的泪水顾不上擦,只要能 。
(5)就在这长安街,看到此情景,人民群众想到了些什么?
指名讲,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既然是非常“幸福”,应该是愉快的感情,赞美的语言,但为什么几个同学朗读的语调反而低沉,声音反而轻了呢?
(6)是啊!这些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然而今天总理却已静静地躺在灵车里。我们再也看不见他那矫健的身影,听不到他那爽朗的笑声,这更增添了人们心中的悲痛。
(7)一齐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3.学习第三段。(1) 总理与人们心连心。灵车缓缓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人们在人行到上奔跑。此时此刻,人们的心情又是如何?(2) 默读课文,在读中找句子,圈词语,说理由,反复读,悟感情。(3) 学生交流,重点体会: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表达了人们不忍与总理永别,希望多看总理一眼,希望总理永远与我们在一起。)
(4)如果此时此刻,你也站在长安街上,站在送行的行列中,你会怎么想?
(5)灵车终于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了。但“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对这二行动,你是怎么体会人们的感情的?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4、小结学法,总结全文。5.作业: 作业本第4题。划出课文中使用“反复”的句子,体会人民送总理的心情,知道反复的作用,仿写一句话
[十里长街送总理(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十里长街送总理》讲读 设计】相关文章:
8.庄子讲读教案
10.忆总理诗词参考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