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教学设计方案

《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教学设计方案

2022-12-27 08:29:3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MissJennyMiss”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教学设计方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教学设计方案,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教学设计方案

篇1: 《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和一些句子的浅层意思。

2、感知内容,理顺思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想象当时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谁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有关周总理的课文?

启发回答:《温暖》、《飞机遇险的时候》、《难忘的泼水节》

我们都知道周总理一直以他崇高的品格,博得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因病逝世。1月11日,首都人民自发地聚到长安街送总理,场面十分感人。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后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读本课的生字词:柱着、洋槐、耐心、装饰、腮边、陪着、矫健、检阅、五洲四海、不约而同、挽幛。

3、学生互相提示书写易错的字

槐:易丢撇折点

饰:左面不是“布”,也不是“市”。

4、区分同音、形近字,口头组词:

柱州()陪()检()矫()

拄()洲()培()捡()骄()

5、解释词语的意思

矫健:强壮而有力。

肃穆:严肃而恭敬。

五洲四海:指世界各地。

(三)默读课文

1、看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每部分写了什么?

小组讨论后在全班交流。

板书:

第一段(1)等灵车,心沉痛。

第二段(2—3)望灵车,忆总理。

第三段(4)送总理,心相随。

2、划出不理解的词和句子,在小组里讨论学习后,把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

3、指名按段落读课文,要求熟练通顺。

(四)作业

1、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2、把你认为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

附:板书设计

篇2: 《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段(1)等灵车,心沉痛。

第二段(2—3)望灵车,忆总理。

第三段(4)送总理,心相随。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的含义。

2、体会人民群观众对总理崇敬爱戴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

1、抓重点词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976年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1月11日,当首都人民听到总理遗体火化的消息时,上百万群众冒着严寒,聚集在长安街至八宝山的路旁,默默地等待着,等待着最后送别自己的总理。只见长安街两旁,万民肃穆哀泣。让我们再一次回到当时的长安街上,与首都人民一起送一送总理。

(二)回忆

上节初读课文时,各段各写了什么?(板书)

(三)新授

人们在等灵车,望灵车,送灵车时心情怎样?

板书:悲痛

的确,首都人民为自己失去这样好的总理而痛心。

1、提问:从送总理情景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用笔画出来,再读一读。

2、小组进行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带着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划出表达对总理热爱的词句,并说说这些词句的表达效果。让学生先通过小组讨论,各抒己见,然后师生共同品析关键性的`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体会以下几句:(投影出示句子)

(1)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

这两句话是写来送总理的人多。“挤满了”形容人行道上的人密密麻麻,非常多;“男女老少”说明来的人年龄不同性格不同;“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说明站在长安街两旁送别总理的队伍很长。这么多人自发地到长安街来送别总理,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崇敬与敬爱之情。

(2)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

将三个“都”字抽出来,让学生比较两种说法的表达效果。

(3)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说明老奶奶年老体衰,但她仍要来向总理告别。“焦急而又耐心”写出了老奶奶盼望早点看到灵车,哪怕等的时间再长。这句话以老奶奶为代表进行具体描写,反映了人民群众等待总理灵车的心情。

(4)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让学生抓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词,体会思想感情。

(5)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

这句话写的是灵车过去了,人们的心跟灵车紧紧相连,不忍总理离去。“希望时间能停下来”为的是多看一眼总理的灵车。表达了人们迫切希望能看一看总理的强烈愿望。

注意:在品味句子的含义和情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要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3、在学生交流体会的同时,要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1)指导朗读,注意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语速要慢,语调要低沉。

(2)教师范读,个人读,集体读,师生对读,配乐读。

(四)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在熟读的基础上自己试着背诵,然后分段指名背诵。

附:板书设计

等灵车

十里长街送总理 望灵车 无限悲痛

送总理 无限怀念

篇3:《十里长街送总理》

讲课时的文学独白,是指在文章讲解的精妙处、关键处,讲解者情到高潮难以自禁的一篇简短的演讲。它可以把课文中的感情、讲解者的感情、学生的感情三者融为一体,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艺术的熏陶,也可以使教师提高自己语文教学的水准,提高课堂艺术感染力。可以说,文学独白是语文教学中优美的台词。

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让人垂泪三尺、荡气回肠的文章。课文中如泣如诉的文字,把人们对总理的爱戴、对总理逝世的悲痛描绘得淋漓尽致。然而作为小学生,特别是远离周总理那个时代的学生,只靠读几遍,听老师大致讲一下,他们是很难理解当时人民的心情,也很难进入角色,留下深刻的印象的。于是,我在课文讲解结束时设计了这样一段独白

灵车渐渐远去了,远去了,黑夜将它吞噬,我们再也看不见了!周总理啊,您停一停吧,让人们再看您一眼您为了我们这个国家,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以天下大任为重任,身先士卒,死而伟大!周总理,您可知道,虽然阴风乌云想将您永远与我们分开,可我们不会让他们得逞的!您看,白发苍苍的老人,咿呀学语的稚童,还有很多的人,他们都知道您会回来的,他们仍在路边等,等您回来,等您回来

这段独白在文章的结尾,使全文的思想感情升华。当我把这段独白表达完之后,发现学生已是热泪盈眶,他们也好像看到了十里长街上远去的灵车,长街上泪流满面、痛不自禁的人们,仿佛听到了亿万人民对周总理的呼喊,他们的感情与文章的感情熔在了一起,掀起了情感的波澜。

篇4:《十里长街送总理》

学生的情感是极其丰富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切身的体验中学习知识,有理由相信这样的课一定是极富有生活味道的。我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时就是通过努力激发学生的情感来使学生自发地感悟课文内容。“以读带悟”就是我在教学本课时的主导思想和采取的主要方法。

片段一,统一认识,调试情感基调,为下步教学做好准备。

片段二,以读带悟,不断地示范、提高,体验人物感情,释放自己情感。

片段一:阅读准备。

在帮助学生熟悉本文的人物和事件的背景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怎样才能读好这篇课文?学生们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有的小组的同学还进行了个别段落的具体示范讨论。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1、有感情地朗读

2、难过、悲伤的心情来读

3、不太清楚该怎么读;针对第一种情况我进行了指导:“有感情是指什么样的感情呢?

”学生们在试读之后,我稍微一点学生们的意见统一到了第二种情况上来:用难过、悲伤的语调来读是有感情朗读中的一种,应当明确把握。而针对第三种学生情况,我没有急于进行引导,而是让他们认真地听其他同学是如何读这篇课文的。

在接下来的阅读过程中,证明了我的设计是比较准确和到位的。第一、二种情况的学生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第三种情况的学生在具体的对比过程中,自然地把自己的情感酝酿到了相同的氛围之中,全体师生都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对敬爱的周总理的无限怀念的送行队伍里。学生的激情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有了体验的欲望,有许多学生已经迫不急待地酝酿起来。这样这篇 文章的教学目标就已经达成了三分之一。为接下来的读悟教学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片段二:情感释放。

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自主进行朗读。学生开始尽情地发挥,当我看到时机成熟时,我打开伴奏音乐,在低沉的音乐声中,我开始让学生进行示范朗读。学生的表现比我料想的要好,但我不满足,仍然利用同学评价不断提高语调、语速、停顿、发音等各方面的要求,朗读的高潮一个接着一个,同学们读得一个比一个投入。其中我不适时机地让第三种情况的学生也进行示范朗读,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这一些同学也读得津津有味。一时间,教室仿佛成了送灵车的会场,无限的哀思笼罩在了每一个人心上……。

课进行到这里,我也被同学们的这种投入深深地感动:这篇课文还需要老师再喋喋不休地去讲下去吗?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是任何方法都替代不了的。

案例反思:

这节课对我的启发很深:

一、语文课教学特别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

二、学生是最宝贵的资源,老师要尽全力去开发和利用他们。

三、阅读教学应特别注重学生的感悟,要相信学生。

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的真谛。

新的理念,新的思维,必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走向新的里程。

篇5:《十里长街送总理》

你见过北京的十里长街吗?知道在那里发生过什么事吗?只要你读了《十里长街送总理》以后,就会知道了!

事情发生在1976年1月11日。周总理的灵车就是从十里长街也就是长安街上缓缓开过,那时,长安街两旁的人是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还有人追着灵车奔跑。人们的心情都很沉痛,都不愿意承认周总理已升天的事实!

在学这片课文时,我的眼泪就已经在眼眶里打转了,我强忍着没流下来(那时想哭不能哭好难受的,555……)。

我不懂周总理为什么那么受人爱戴,但我却差一点就哭了。后来,听老师说他的一件件事,我终于明白了!周总理从来不因为自己是国家干部就把架子弄得很大,反而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人。在国事上还是很严肃、认真的,可到了平常的时候还是很慈祥的咧(他要是我爷爷就好了。别告诉我爷爷哦,他会生气的,拜托啦……)!

长大以后,我也一定一定一定要做一个像总理一样,平易近人的人,还要多学习学习他的精神!

篇6:《十里长街送总理》

丁友宽,这位特级教师估计年轻的老师很多都没听说过,他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实验曾经也是享誉我国小学语文教坛。今天,在各种教育理念冲击的今天,我阅读了他的《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教学实录,心中豁然开朗,如迷茫在大海中的一叶小舟,突然之间望见远处的灯塔亮光,心中着实激动。实录中有太多的地方让我感到心心相映的地方,曾经对现代的偏重于挖掘教材内容、人文情感的现在语文教学有太多的不满,但是苦于无法找到自己认可的教学研究的方向,王荣生、吴中豪这些大教授的著作、讲座也曾经读过、听过一二,但是总感觉当时满心欢喜,过后却照样无所适从。今天无意中找到吴忠豪教师主编的《语文教育研究大系》小学教学卷,只阅读了丁友宽老师的《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教学实录一篇文章,似乎已经受到莫大的启发。现就这一篇读后的感受,总结如下:

一、不一样的教学目标

去年参加杭州举行的千课万人活动中,曾记得吴忠豪教授讲座中提到教学目标的提法:是应该“让学生通过圈划批注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呢”还是应该“学生通过理阅读解课文内容,学习圈划批注的方法”呢?我当然是认同后一种说法,但是在具体的课例中到底该如何体现,心中还是茫然。可是丁友宽老师的的教学目标就让我眼前一亮:

1、激发热爱和怀念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真实具体的描写首都人民向周总理告别的感人情境的写作方法,克服习作中写假话、写空话的毛病,修改有关文章,并进行片断联系。

3、完成课后作业;理解有关词句;给每段课文加上小标题;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二段。

正如施茂枝教授的评价中所说,这个教学目标,体现的重点就是母语教育,而人文教育则是体现在学习过程中的渗透与熏陶。这种教学目标就是我心中所念的,是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提倡的。

更应该注意的是,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基本上都是围绕这三个学习目标进行的,与我们郑州是现在提倡的基于标准的教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且这三个教学目标的评价也得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具体的实录,我整理成了一个提纲式的,如下图:

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导语,也是不离开这个母语教育的'重点,例如:

1、能不能说一说本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要求和怎样学习这一课;

2、你们学了课文,觉得那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

3、现在希望同学们在认真学习课文,想一想人民群众是怎样热爱和怀念周总理的,课文是怎样真实又具体的描写告别周总理的感人情景的?

4、这段课文怎样有条理的描述?

当然,丁友宽老师的这节课还有很多精彩的地方,施茂枝教授做了精彩的点评,先将标题摘录如下,以供分享:

1、价值取向:从人文教化到母语教育

2、教学内容:从面面俱到到突出重点

3、能力培养:从倚重渐悟到掌握理法

4、训练体系:从盲目随意到系统有序

篇7:《十里长街送总理》

教材分析

这篇一篇讲读课文,课文真实、具体地记叙了1976年1月首都人民群众聚集长安街向周总理告别的感人情景。

教学要求

了解首都人民送别周总理灵车的感人场面,加深崇敬、爱戴和怀念周总理的思想感情。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本课6个生字,根据课后思考练习题,学习并理解“灵车、、焦急而又耐心、矫健、慈祥、泪痕满面、不约而同”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查找有关周总理的事迹,同学互相交流,加深对周总理的印象,并体会他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从送别灵车的感人情景,体会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查找有关周总理的事迹,同学互相交流,加深对周总理的印象,并体会他的优秀品质。

教学构想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每段的内容和全篇的主要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表达的人民群众对周总理体会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怀念之情。在预习时简介周总理的生平,加强朗读训练,并通过朗读把体会到了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最后,通过查找有关周总理的事迹,同学互相交流,加深对周总理的印象,并体会他的优秀品质。

教具准备

投影片、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加强学生语感训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学习过程

一、板书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同学们,这一课讲得是周总理去世后,人民群众与他告别是的感人情景,你知道周总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请同学们根据以前学过的文章回答问题。)

3、教师简介周总理的生平。

二、放送课文录音,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提出听录音的要求:

(1)小声跟读录音。

(2)思考:你能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几方面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2、学生讨论后回答:课文主要写了1976年1月首都人民群众聚集在长安街两旁迎候中总理的灵车,向敬爱的周总理告别的感人情景。

三、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阅读,想:课文开头第一句话交待了什么?(天气)通过写天气,你体会到了什么?(人们的悲痛心情)

2、同位讨论:

(1)课文哪些词句可看出十里长街送总理的人非常多?(两旁、挤满、望不见头、望不见尾)引导体会:望―人们急切盼望见到灵车的心情。

(2)这许多人的心情都一样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三个“都”写出佩戴意志、动作一致、沉痛悼念总理的心情也都一样。

3、那么,课文具体写了哪些人物?(老奶奶、青年夫妇、红领巾)

4、等灵车时,人们的神态、动作、心情是怎样的?

(1)老奶奶:满头银发、拄着拐杖、背靠树、焦急而耐心。从这可以看出什么?(对总理的热爱)

(2)青年夫妇:抱着、领着、全家出动、挤下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

(3)少先队员:相互扶着肩、踮着脚张望(心情也是焦急而又耐心)

(4)教师小结:这种焦急而又耐心的心情是长安街上所有男女老少等灵车的共同心情。反映了人民群众失去周总理的悲痛心情和对周总理的热爱。

(5)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读出焦急而又耐心的心情。

4、接下来课文讲的是什么?学生分小组读课文。(灵车到来时的情景)

(1)课文怎样写灵车的样子?给你的感觉如何?(庄重、肃穆、缓缓而行。好像总理也舍不得离开人民群众远去。)

(2)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人们极其沉痛的心情?动笔画下来。并通过小组讨论体会出句子中的含义。

a、人们的心情悲痛,目光随着灵车移动。(人们目不转睛地看着灵车,盯着灵车,生怕错过了这及其短暂的时刻,因为这是人们最后一次看周总理,都想多看一眼,写出了人们对周总理的热爱、思念。)

b、好像有谁在无声的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好像有谁在无声的指挥”说明什么?(表现非常一致)

当时,并没有人指挥,事先也没商量,但是当灵车缓缓开来时,大家都怎样?(不约而同、脱帽、站直、望、哭泣着)

为什么“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因为每个人都想把灵车看清楚,多看上两眼,生怕擦泪水耽误了望总理灵车的时间。)

5、感情朗读表现悲痛心情的句子。

6、再读课文,同位思考、讨论:人们望着灵车,想到了什么?作者这样写突出了什么?(更增添了今天失去总理的悲痛。)

7、默读课文,思考:灵车慢慢地过去了,人们又是怎样做到?心情怎样?

理解:

牵动――表面上讲人们的心随着灵车而动。实际上时说人们的心跟总理紧紧地连在一起。

(1)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引导体会:为的是什么?(多看一眼周总理的灵车。)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引导体会:你怎样理解“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的?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人们希望周总理的逝世不是事实。希望能永远同总理在一起。)

四、回读全文,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要求学生思考: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五、教师总结 。

这篇课文,记叙了1976年1月首都人民群众冒着严寒,聚集长安街迎候总理灵车向周总理告别的感人情景。表现了人民无限热爱无比怀念周总理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人民因失去总理而极度悲痛的心情。

作业设计

1、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给父母听。

2、收集查找关于周总理的故事。

板书设计

12、十里长街送总理

等 焦急而又耐心

望 眼睁睁 不约而同 总理和人民心连心

追 ……希望……希望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在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具体语言表达人们对周总理思念、爱戴之情,并学习和运用作者的表现手法。查找有关周总理的事迹,同学互相交流,加深对周总理的印象,并体会他的优秀品质。

学习过程

一、重温全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灵车到来之前――灵车到来之时――灵车离去了)

2、用自己的话,有感情地讲述在十里长街上人们送别周总理的情景。注意:让学生抓重点词语。

3、十里长街上人们送别周总理的情景,反映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人们对周总理的思念、爱戴之情,总理和人们心连心)

4、你是怎样体会到的?(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熟读课文,想象一下当时十里长街上的情景?

二、出示投影,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1、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 ),向西( )。

2、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 )地等待着。

3、好像有谁在( ),老人、青年、小孩,都( )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 )地望着灵车,哭泣着,( )擦去腮边的泪水。

4、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北。(句子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5、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老奶奶为什么焦急?又为什么耐心?“焦急”与“耐心”用词矛盾吗?)

三、领会表达。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教师指导交流,得到答案。

1、文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人们对周总理的爱戴?

2、想想这些地方的描写为什么能打动你?好在什么地方?

3、想想文章运用了哪些内容来表达思想的?

4、学习作者对动作的描写。(找出这样的词语来说好处)

四、指导背诵

1、学生默读课文。

2、先逐段背诵,再背诵全文。

3、根据“灵车到来之前等灵车”、“灵车来时望灵车,想总理”、“灵车缓缓前进,人们不忍离去”的线索,抓住居与句的联系和重点词句,进行背诵。

4、采用个人背诵、指名背诵、全班背诵的方法检查。

五、教师总结全文。

本课通过理解人们是怎样做的,体会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说明了什么,结合人们等灵车、望灵车的动作、神情来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六、课外延伸

1、出示自己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的事迹。

2、同学互相交流,加深对周总理的印象。

3、讨论交流,体会周总理的优秀品质。

作业设计

1、回家把自己听到的有关周总理的事迹说给家长听。

2、感情背诵课文,体会表达方法。

板书设计

12、十里长街送总理

灵车到来之前等灵车

灵车来时望灵车,想总理

灵车缓缓前进,人们不忍离去

课后小记

篇8:《十里长街送总理》

《十里长街送总理》

教材特点:

这是一篇有浓重感情色彩的语文文章,课文记叙的是千千万万人都知道的事件,即首都人民在十里长街送别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课题暗点了文章的中心,也照有照显的情感色彩。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首都人民群众“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情景,激发学生敬爱与关怀周总理的思想情感。

2、 能概括段落大意,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认识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3、 能有感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能概括段意,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认识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教学难点:能抓住重点词语的理解,想象首都人民送总理的悲壮场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1、 谈话导入同学们,1976年1月8日9时57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医院病逝了,噩耗传来,举国悲痛,人们都冲破四人帮的重重阻力,佩戴黑纱,在11日请清晨,首都百万群众自发地2订在灵车从北京医院驶向入宝山公蓄途经的长安街两侧,等待着总理的灵车。含着巨大的悲痛与总理最后告别,今天,我们就记下当时那难忘场面后一篇课文。

2、 提示课起。板书:22、十里长街送总理。

提问:送,送行、送别。都是什么意思?(不舍分离、不放心、友情深双都活着。)

提问:你从课题中的“送”体会到一种什么情感?(周总理虽然逝世了,但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今天,首都人民多么希望仍然像过送总理出国访问那样来“送”。表现了人民热爱总理、怀念总理之情。)

3、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

(1) 课文是按什么顺写的,可以分成几段?

(2)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课文按灵车到来的时间顺序写的,可分成三段)到来前(清晨)DDD到来时(夜幕降临)CCCCC远去(夜色苍茫)板书:等灵车、望灵车、送灵车。

4、 学习第一段。

(1) 指名朗读,要求尽量有感情。

思考:这一段深课文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几层意思?为什么这么分?层与层之间有什么联系?

(可分为三层意思(1)天气阴冷;(2)总写人多;(3)分别写了老、中、青三祖代表人物。第二层与第三层之间是先概括后具体的关系。)

(2) 仔细默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能表达人们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练习有感情朗读。

(3) 找出描写天气和人和人多的词语,谈体会并说说应该怎样读。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 表现出人们的心情沉重,用压仰的`语气读。写人多的词:挤满、不见头、不见尾、说明周总理深受人民的爱戴,人发群众不顾天气阴冷,不约而同地来到长安街上送别总理。)

(4)第4句中有一个共同的的字是什么?读一读你有什么感受?(是个“都”字,说明人们的动作一致,心情一致,表达了人的无限热爱周总理、 .怀念周总理的心情。)

(5)为什么说人的即焦急,又耐心、这不是互相矛盾吗?

(“焦急”表达了人们恨不得马 上看见总理的心情,“耐心”表现了时间再久,也要等下去的心情,共同表达了人民 群众与总理决别时的深刻情感。)

板书:心悲痛

(6)有感情地朗读读第一段,.总结段意: 人们怀悲痛的心情,等待周总理灵车的到来。

5、 学习第二段。

师:首都万万人民群众怀着焦急而沉痛的心情央泪雨与衷号中等啊等,盼啊盼,一直等到夜幕降临,总理的灵车终于到来了,我们继续学习第二段。

(1) 默读第二段、按不同内容分层。(第一层:人们看到的;第二层:人们的心情;第三层;人们想到的。)

(2) 指名第一层:人们看到什么?(灵车的样子、装饰、给人一种离肃穆、庄严的感党。)

(3) 指名读第二层,思考:当时人们是什么样的心情?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 (从“不约而同”眼睁睁”“无声地指挥”等词中体会到总理的灵车牵动了亿万人民的心,全国人民都深深地爱戴,怀念周总理。)

师:当时人们望着总理的灵车,想着总理那矫健的身躯即将化为灰烬,心急如焚,然而又没有办法留住敬爱的周总理,“眼睁睁”这个词把人的这种难以割舍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

板书:心欲碎。

(4) 指导朗读,用低沉的语调,轻声慢读。

(5) 人们望着灵车想些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陪毛主席检阅,迎送国际友人,体会到总理工作繁忙辛苦,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说明总理经常出现在人民群众中间,和人民心连心。)

师:同在长安街上,同是一个总理,同样的人民群众,产生这样的联想是自然的,回顾当时幸福情景,更曾加了今日的悲痛。

(6)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并试背诵。

(7) .总结第二段段意。灵车来了,人们眼望灵车,回忆起总理的光辉形象。

(8) 齐读、试背第二段课文。

6、 学习第三段。

(1) 自由读第三段,找出描写人的动作,心理的词句。谈体会。

(“牵动”:拉动,好像总理的灵车把人们的心也拉走了,灵车每往前一步,人们的心情就增加一人分悲痛,望着远去的灵车,人们的心都要碎了。) (“追着灵奔跑”表现了们对总理的怀念与眷念。想再看上总理最后一眼,悲痛难忍的心情,是时总理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情况,)

板书:心相随

(2) 指导朗读,.总结段意:灵车远去了,人们久久不肯离去。

7、 播放亿万人民群众在长安街上迫总理灵车的实况录相。

8、 .总结全文、提问:全文总的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板书: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

附:板书设计课后练习:

1、 组词:槐( ) 挽( ) 泣( ) 陪( )魁( ) 搀( ) 拉( ) 部( )

2、从下面的词语中找出八组近义词,填在( )里。庄严 沉痛 慈祥 等待 庄重

焦急 移动 身躯着急 缓慢 悲痛 身体 慈善 缓缓 等候 挪动

( )CCCCC( ) ( )CCCCCC( )( )CCCCC( )

( )CCCCC( ) ( )--CCCCC( )( )CCCCC( )

( )CCCCC( ) ( )CCCCCC( )

《十里长街送总理》教案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9:十里长街送总理

十里长街送总理

十里长街送总理

一、看拼音写字词。

pèi dài zhǔ zhe huái shù jiāo jí

( ) ( ) ( ) ( )

qī zǐ jiǎo jiàn cí xiáng yuē hén

( ) ( ) ( ) 不( )而同 泪( )满面

二、比一比,再组成词。

拄( ) 矫( ) 槐( ) 陪( )

驻( ) 骄( ) 愧( ) 赔( )

住( ) 娇( ) 鬼( ) 培( )

三、修改错误。

姜子( ) 佩带( ) 娇健( ) 渐愧( ) 慈样( )

四、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矫健―― 苍茫――

肃穆―― 慈祥――

庄严―― 沉痛――

五、写出下列词语中带点字的意思。

肃穆: 苍茫

矫健: 不约而同:

六、根据意思填词语。

1.形容暗淡模糊,本课形容阴天。( )

2.严肃而恭敬。( )

3.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

4.事先并没有商量而彼此的看法或行动完全一致。( )

七、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身躯 ( )的夜色

( )地指挥 ( )地等待

( )的面庞 ( )的口号

八、选择题。

1.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

A.这句话是说长安街(头)长,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 )

B.这句话是说赶来送总理的人特别多,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总理的怀念之情。( )

2.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A.表示出老奶奶急切地等待着灵车到来时的神态,显示出对总理的无限敬爱。( )

B.表示出对老奶奶又着急又耐心的等待着总理的灵车。( )

九、读课文,按要求摘录句子。

(1)描写十里长街送总理人多的.句子:

(2)描写人们心情沉痛的句子:

十、造句。

①慈祥――

②不约而同――

十一、读课文,看例子、再填空。

例:第一段:人们怀着沉痛的心情,等待着总理的灵车。

小标题:等灵车,悼总理。

第二段:

小标题:

第三段:

小标题:

十二、修改病句。

1.列车缓缓地飞驰在铁道线上。

2.妈妈慈祥的面容是那么严肃。

3.我断定这件好事可能是张平做的。

4.在民主生活会上大家互相做了自我检讨。

十三、读句子,写出带点字词的不同意思。

人民胸前都佩着白花( )

我对班长非常敬佩。( )

人们心情沉痛,目光随着灵车移动。( )

小石子沉到水底。( )

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四处张望。( )

你把雨伞张开。( )

十四、先按课文填空,再加标点。

一位( )的老奶奶 双手( )着拐杖 背( )着洋槐树 ( )而又( )地等待着 一对青年夫妇 丈夫抱着小女儿 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 他们( )了人行道 ( )着身子张望 一群( )的红领巾 相互( )着肩 ( )着脚望着 望着

篇10:十里长街送总理

十里长街送总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柱着、洋槐、耐心、装饰、腮边、陪着、矫健、检阅、五洲四海、不约而同。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了解首都人民送别周总理灵车的感人场面,体会人民群众对周总理崇敬、爱戴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难点:

从人民送别总理灵车的感人场面,体会人们对总理的深切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柱着、洋槐、耐心、装饰、腮边、陪着、矫健、检阅、五洲四海、不约而同。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和人民群众对周总理崇敬、爱戴的真挚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1976年1月8日对全中国人民来说是个悲痛的日子,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了,举国上下一片悲痛。周恩来是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后,担任政府总理,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日理万机,鞠躬尽瘁,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高尚的品质,赢得了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崇敬和爱戴。1月11日首都人民自发地聚集在长安街送别周总理的灵车,出现了十里长街送总理这感人一幕。(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情景剧。)

2.作者目睹这感人的场面,写成了这篇课文。今天我们学习第8课《十里长街送总理》。(板书:十里长街送总理)

3.学生相互交流自己课下搜集的有关总理的事迹资料,并简单谈谈对总理的印象。

4.老师简单小结。通过教师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情感,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做铺垫。

二、布置预习

1.学习生字新词。

2.读通课文。

3.认真读读课文,看看插图,想象一下当时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情景,在最使你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自由谈谈自己记忆生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取长补短,提高自学能力。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易读错的字的读音。

3.组词练习

拄(    ) 槐(    )耐(    ) 挽(    )饰(    )

柱(    ) 魁(    )奈(    ) 晚(    )蚀(    )

腮(    ) 洲(    ) 陪(    )倍(    )部(    )

鳃(    ) 州(    ) 培(    )赔(    )剖(    )

检(    ) 验(    ) 阅(    ) 矫(    )骄(    )

捡(    ) 脸(    ) 悦(    )娇(    )侨(    )

四、理清课文脉络

1.小组讨论,课文的四个自然段主要讲了几个意思。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加以指导。

(1)灵车到来前,人们等灵车。(1)

(2)灵车到来时,人们望着灵车想念总理。(2―3)

(3)灵车过去了,人们不肯离去。(4)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听配乐课文朗读,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气氛,为理解课文内容打基础。

2.学生轻声读第一段课文,边读边想:这段主要写什么?反映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灵车到来前人们等灵车的情景,反映了人们怀念总理的感情。板书:等灵车)

2.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语句反映了人们对总理的怀念之情?边读边在书中勾画。

(训练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和动脑、动手的习惯。)

3.学生学习后,互相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

(1)“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

“两旁”、“挤满”“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这些都说明在长安街等灵车的人非常多,而三个“都”说明人们都为悼念总理而来。在阴冷的天气里,这么多的人来送别总理,说明总理深受人民的爱戴、尊敬。(板书:崇敬,爱戴)

(2)“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老奶奶年岁那么大了,行动不便,拄着拐杖来长安街送总理,可见她非常尊敬总理。“焦急”是说老奶奶盼望早点见到总理灵车。“耐心”是说老奶奶无论等多久,也要等到总理的灵车。“焦急而又耐心”表达老奶奶对总理的深切怀念之情。

(板书:焦急,耐心)

(3)“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样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挤下”,“踮着”等词语反映了青年夫妇、红领巾深切怀念总理的心情。

(板书:怀念)

(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理解,相互补充,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指导、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分析理解能力。)

4.教师小结:老奶奶、青年夫妇、红领巾代表了长安街两旁的所有人,他们“焦急而耐心”的心情代表了所有人的心情。

5.朗读练习。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二、三段,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和人民群众对周总理崇敬、爱戴的.真挚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朗读课文内容,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气氛,为继续理解课文内容打基础。

2.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这段写什么?反映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段写灵车到来时,人们眼望灵车,想念总理。反映了人们深深地怀念总理的思想感情。板书:等灵车)

2.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1)灵车到来时,人们是怎样做的?画出有关语句。(2)人们望着灵车,想到了什么?

(学生边读边划边想,养成动口、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3.学生写完后讨论、交流。

“人们心情沉痛,目光随着灵车移动。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1)“不约而同”是什么意思?(指事先没有约定而彼此行动一致。车是指灵车到来时人们行动一致。)

(2)人们有什么一致的表现?(站直身体,摘下帽子,望着灵车哭泣,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3)这一致的表现说明什么?(说明人们非常尊敬总理,为失去总理感到悲痛。连眼泪都顾不得擦,恐怕耽误送别总理的机会。在无人指挥的情况下,那么多人没经过商量表现却惊人的一致,说明大家的心情一样,都为失去总理感到万分悲痛。)

(这部分内容是重点,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语,通过对重点句子的分析理解,体会人们的心情,体会人们的感情,突出重点。)

4.回忆总理生前事迹这部分内容能不能反映人们怀念总理的心情?

(能。由长安街送别总理,想到总理生前的事,昔日见到总理的幸福,更增添了今日失去总理的悲痛。)

5.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课文,读出悲痛、怀念的感情。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受到感染,更深刻地体会人们悲痛的心情。)

6..总结学习方法。

(1)先找出反映人们心情的语句,分析理解。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怀念总理的感情。

(学生学完后,.总结出学习方法,学生不仅会学,而且能积累一定的理解、分析课文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三、自学第三段

1.出示自学提纲,学生按学习前两段的方法自学。

篇11:《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学设计

作者:陈育红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24个新词语的意思。

2、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首都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动人情景,懂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领袖是永远值得人民怀念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感受人民群众对周总理逝世无限悲痛,对总理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课文教学挂图。

四、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通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第一段“等灵车”的场面,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首都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动人情景,热爱和怀念周总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紧扣语言文字,体会人们失去总理的沉痛心情,并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学生对当时当地的情景缺乏感性的体验,所以对首都人民送别总理灵车时的心情不容易理解。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

课前组织学生听诗朗诵――《周总理,你在哪里》

一、复习导入  :

1、师述:刚才,我们听的这首诗,是为了怀念总理而作的。你们从课外书、网上查找到了哪些有关总理的故事,请你讲述给大家听好吗?(说说最令你感动的地方。)

2、学生交流:(可回忆《当飞机遇险的时候》、《手术之后》等学过的课文,让学生讲述《周总理的睡衣》、《一束鲜花》等故事,感受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崇高精神。为下文的学习奠定情感的基础。)

3、教师板书: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

4、师深情讲述: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了,噩耗传来,全国人民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泪水浸透了。当时,“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下了道道禁令,不许人们去悼念,不许人民缠黑纱、佩白花。人民不怕受迫害,在1月11日那天,,总理的遗体送去火化后,灵车驶往八宝山革命公墓,要途径长安街。一清早,人民群众冒着严寒,扶老携幼,挤在长安街的人行道上,含着巨大的悲痛迎送总理的灵车。

下面,让我们随着录音《十里长街送总理》回到令人难忘的那一天,看看这历史上空前的送葬礼。

(二)放录音,看录像。

问:听了录音,你的心情怎样?

(三)释题:(出示课题)

1、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课题的意思?(谁在干什么?)

2、“长街”指什么地方?(横贯北京东西的长安街)

3、“十里”写出什么?(街长)这么长的街都挤满了人,说明什么?(人多)这么多人来送总理,说明了什么?(总理深受人民爱戴)

(四)学习第一段:

师:人们知道总理的灵车要经过长安街,一大早,就等候在长安街上,从早晨等到中午,从中午一直等到傍晚。

1、自由读第一段,找出能说明人民爱总理的词句。

2、交流:

(1)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从“两旁、挤满、望不见头、望不见尾”看出人多。)

(2)人们的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的方向。(三个“都”说明人们爱总理的心情是一致的,为失去总理而感到悲痛。)

(3)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有耐心地等待着。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少先队员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A、“焦急”什么意思?“耐心”什么意思?

B、“焦急”和“耐心”放在一起矛盾吗?

(这两词的意思是矛盾的,但在热爱、崇敬周总理这一点是统一的。)

C、青年夫妇呢?(板书挤下探着张望)

D、少先队呢?(板书泪痕满面扶着踮着望着)

3、你能想象―下他们当时的心理和语言吗?

4、你还读懂了什么?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渲染气氛,好比天也与人同哀,写出人们悲痛的心情。)

5、在十里长街上挤满不同的人,有男的`,也有女的,有老,也有小的,但他们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你能说说吗?是有人叫他们这样做吗?(自发的)。人们为什么这样做?(表达对周总理的哀悼)

5、指导朗读。

6、教师小结:课文通过对老奶奶、青年夫妇、少先队员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人们对周总理的敬爱和沉痛悼念的心情。

7、归纳段落大意:

(1)出示投影:

第一段写谁?他们怀着怎样的心情正在干什么?。

(2)指名回答。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等灵车”这一感人场面,让我们知道人民对周恩来总理的爱戴之情和沉痛的心情。

(六)作业 :

1、有感情地读课文。

2、完成作业 上(1、2、3题)

3、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教学第二、三段,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1. 复习第一段,进人情境。

1976年1月1]日,北京城格外肃穆,长安街格外沉寂。成千上万的人缠着黑纱、佩着白花,静静地伫立在长安街的暮色里。他们带着泪痕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等待着总理灵车的到来。

2.学习第二段。

(1)过渡:人们从早上等到下午,从下午等到傍晚。夜幕开始降下来,总理的灵车缓缓地开来了。这时,人们的心情怎么样?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按“找句子,圈词语,说理由,反复读,悟感情”的方法来学习。

(3)学生交流,边朗读边体会。

重点体会: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无声地指挥”“不约而同”:写人们看到总理灵车一致的举动,从而间接写出人们同悲共痛的心情,以及对总理的无限热爱。

“眼睁睁”写出了人们望着灵车缓缓前行,想留却留不住的那种无可奈何的神态,表达了人们共同的心愿:希望灵车停下,多看一眼总理。

“顾不得”既反映了人们十分珍惜这一去不返的历史时刻,又表现了人们完全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其余一切浑然不觉。

(4)试着设计一道填空题,加深对这个句子的理解。例如人们的身体――,眼睛―――,泪水――,都是为了能。

冬日的寒冷不再可怕,人们――;长时间的等待不算什么,人们――;满面的泪水顾不上擦,只要能。

(5)就在这长安街,看到此情景,人民群众想到了些什么

篇12:《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学反思

《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讲读课文,记叙敬爱的周总理逝世后,人们怀着沉痛的心情,伫立长安街两旁为总理灵车送行的感人场面,反映了人民热爱周总理的深厚感情。

课文描写具体,情真意切,催人泪下,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教学本课我采用精讲多读,深入情境的方法,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

一、范读课文,初步感知,引进情境

首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引导学生回顾《十里长街送总理》等课文内容,体会总理关心清洁工人,爱护普通战士和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进一步认识总理爱人民,唯独没有自己的崇高思想,因而周总理逝世后举国上下万众悲痛,出现了《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情景,由此出示课题。

接着我范读课文并利用配示,读出感情,感染学生。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的,从哪儿看出?读后回答使学生了解:(1)课文写周总理逝世后,人们聚集在长安街两旁为总理灵车送行的事;(2)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先写“天灰蒙蒙的”是早晨,“夜幕开始降下来”已到傍晚,“灵车终于消失在茫茫夜色中了”,说明到了夜里。从中把握课文思路。

最后归纳:这么多人以无比的悲痛,在“又阴又冷”的天气中站了整整一天,为总理灵车送行,充分表现了人民对总理的深切怀念。为时再出示录像,指导学生观察和叙述内容,通过展现的场面把学生引进情境。

二、自读课文,学习字词,感受情境

在初步感知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模仿音响朗读,体会语感,并划出生字新词,利用字典自学生字新词,再联系句子理解词语,学习字词后,再读课文,体会人们为总理送行的悲痛之情,读出语感,并说出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通过对等灵、望灵车、追灵车等具体内容的梳理,使学生认识人民对周总理逝世的悲痛之情,让学生从中感受情境。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深入情境

有了前面的基础,再对课文逐段细读,弄懂词语,理解内容,使学生深入情境。

齐读第一段,思考:长安街两旁怎么样?人们是怎样在等待总理灵车的?在学生朗读解答后,具体分析:

(1)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说明队长人多,“挤满”一词,更具体写出了人多的程度,这么多人排这么长的队来向总理告别,可见人们对总理的爱戴。

(2)引导学生理解第二句话是怎样具体描写一位老奶奶年纪大了,拄着拐杖站了一整天,多么希望总理的灵车早点来,再最后看一眼周总理啊,“焦急”正是她急切心情的表现“耐心”一词,是说老奶奶虽然已经疲劳极了,但极不忍离去,还支撑着身子在等待灵车的到来,要亲自送一送总理,说明她对周总理是多么敬重。接着,引导“焦急而耐心”的仅仅是老奶奶吗?不,还有一对青年夫妇和她的儿女,还有一群泪流满面的红领巾,还有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在“焦急”地盼望总理灵车的到来,“耐心”地等待着总理灵车。

四、精读课文,领悟中心,再现情境

由于学生年龄小,对总理了解甚少,缺乏当年人们的深刻感受,为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起感情的波澜,需进一步精读课文,领悟中心。通过感情朗朗再现情境,第一段着重体会人们对总理的深切哀悼,把握人们等灵车的焦急而耐心的心态;第二段着重体会人们沉痛的心情,把握人们望灵车时悲泣的.场面;第三段着重体会人们对总理的思念之情,把握人们追灵车时希望多看一眼总理的愿望。

通过个别的朗读,集体朗读,开展评议,反馈矫正,读出语言感情,领悟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的深厚情意,再现当年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真实而感人的情境。

这篇课文作者以深厚的感情,细腻的语言,通过人们等灵车、望灵车、追灵车的具体描写,通过千万人的群体和典型代表人物融为一体的具体描写,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向总理告别的悲痛欲绝的情景和无限思想,教学中,过渡性的语言把握还不够熟练,今后应加强练习。

【《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1.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学设计

2.《十里长街送总理》讲读 设计

3.12 十里长街送总理 一、教学要求

4.《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5.《十里长街送总理》的优秀教学设计

6.《十里长街送总理》读后感作文500字

7.美丽的十里长街优秀作文

8.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9.《春》教学设计方案

10.在线教学设计方案

下载word文档
《《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教学设计方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