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阿炳在1950自读课

阿炳在1950自读课

2023-07-11 08:21:3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哇哈哈哈”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阿炳在1950自读课,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阿炳在1950自读课,供大家参考。

阿炳在1950自读课

篇1:阿炳在1950自读课

阿 炳 在 1 9 5 0(自读课)教学目标 :1、了解阿炳坎坷的一生;         2、了解其代表作《二泉映月》的形成及其在音乐界的影响;          3、掌握电视专题片(电视解说词)的特点。教学重点:教学目标 2、3。教学难点 :掌握电视专题片(电视解说词)的特点。教学准备:录音机、录音带。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先简单介绍《二泉映月》这首名曲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播放《二泉映月》的录音带,让学生欣赏。由此而引出阿炳,并板书课题。二、简单介绍阿炳及《二泉映月》。1、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东亭人。当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号雪梅)之子。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19,华雪梅去世,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堂兄华伯阳轮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后由于经营不善,阿炳又染上恶习,生活逐渐潦倒,在他34那年,双目相继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此时阿炳已完全荒弃音乐达三年之久,经过三天的练习,分两次录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2、《二泉映月》:是一首用变奏、衍展手法写作的作品。开始有一个像是感怀、叹息般的引子,几小节后出现的主题具有感慨万千的情绪。这个主题在全曲出现多次,随着旋律的发展,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而悲恻,时而傲然。激昂悲愤的语调,似乎倾吐了作者的屈辱和痛苦,诅咒了现实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平,同时又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但又交织着疑问和伤感。3、《二泉映月》的影响:世界上许多著名的交响乐团演奏过(如美国的波士顿、费城;德国斯图加特室内乐团;法国里昂等);有人说:如果贝多芬创造了西方音乐的《命运交响曲》,那么阿炳就创造了东方音乐的二胡《命运交响曲》;《二泉映月》是中国二胡比赛的必奏曲。二、检查词语解释:截然不同、高山仰止、千古绝唱、如痴如醉、昭君出塞。三、文章分析:1、《二泉映月》:此曲录完后,还没有名字。阿炳经常在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拉琴,所以命名《二泉映月》,它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可说和内容无关。2、全文可分为三部分:(一)“1950年秋天――我们已无缘听到了”。为瞎子阿炳的演奏录音的缘由, 并介绍了他的艺术生涯和坎坷人生。(倒叙、插叙;敢叛逆、有骨气)(二)“1950年2月――催第(瞎子阿炳的妻子)也随之而去”。详写为阿炳录音的经过,略写录音三个月后饱经沧桑的阿炳即吐血病故。(三)“这六首被抢录下的乐曲成了阿炳的绝唱――末尾”。写抢救《二泉映月》的经过和意义,并说明的影响。(代表中华民族音乐的'世界性曲目)3、文体特点:本文可视为报告文学。4、写作特点:(结合内容分析)①解说词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和说明。②多个人、多角度和多层面地叙事。从内容上看,作品既介绍了阿炳的人生经历,也叙述了《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的经过;既“点”上写1950年为阿炳录音的经过,又“面”上写阿炳饱经沧桑的一生。在“点”上写为阿炳录音经过时,既详写了为名曲《二泉映月》的录制,也略写了其它五首曲子的录制,并补充说明了《二泉映月》成为绝唱的原因。从结构和写作手法上看,电视片既有大量解说词旁白,也有6人之多的出镜与同期声播出;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既有顺序,也有倒叙、插叙;既有叙述、说明,也有议论、抒情。   作用:增强了所述人物、事件的真实性;众多人物的同期声既增添了历史感,也增添了现场效果,还增加了电视画面的可看性。③声画合一:将解说词与人物同期声结合起来叙事写人。④有别于一般的新闻报道,通过介绍和评述,揭示和升华事件的本质。四、小结:1、阿炳坎坷的一生创作了《二泉映月》;2、电视专题片(电视解说词)的特点。五、练习:课末练习:(三)六、作业 :1、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为什么能够闻名于世并保存下来?说出其原因。(应根据写作特点④来回答)2、小作文:为阿炳写100个字左右的小传。板书设计 :(略)

篇2:阿炳在1950教案

阿炳在1950教案

正是这个录音,改变了阿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正是1950这个新中国建国伊始的时候,阿炳艺术生涯的这个转折才得以实现。所以文章不仅赞扬了阿炳虽饱经沧桑却仍对音乐有着执着追求的坚韧,而且讴歌新中国,讴歌党的文艺政策的主旨也跃然纸上。

文章分“录音之前”“录音过程”“录音意义”三个部分展开。

电视专题片在报道上是声画结合的,而电视专题片的文字稿,则是不见其电视画面,只闻其文字“声音”的解说词和人物同期声的结合体。也就是说,将解说词和人物同期声结合起来写人叙事,是电视专题片文字稿最重要的文体特点。基于这个特点,文章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示了阿炳人生的特点,再现了1950年为阿炳录音的过程和《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的经过。这样,让人读来如有亲历之感,突出了电视专题片文字稿的真实性与文学性的文体特点。

【教学取向】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了解阿炳坎坷的人生和抢救《二泉映月》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经过和意义。 2、探究电视专题片文字稿“解说词”和“人物同期声”结合起来写人叙事的文体特点。3、了解、欣赏、感悟《二泉映月》。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二泉映月》的发现、抢救、传承的过程及其在音乐界的影响;教学难点是掌握电视专题片文字稿的文体特点和感悟《二泉映月》。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重点突破,长文短教;教学设计按板块式教学模式设计。两个板块:1、初读文本,整体感悟;2、精读文本,合作探究。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是以读代讲,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以读代讲:因为文章很长,要给还没有接触课文的学生上本课的第一节课,如果不读,一切都是空中楼阁,所以我们采用了自由朗读、默读浏览、角色朗读、单独朗读、男女对读、对比读、层次读等多种读书方式。

整体感悟:先重点突破“录音过程”,带出对“录音之前”和“录音意义”的感知,然后整体感悟。

合作探究:这里的合作,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或对事件意义的把握,或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或对世界名曲《二泉映月》的欣赏,不一而足。特别是在谈欣赏《二泉映月》的感受时,启发学生由一个词到一个短语,再到主谓句(分别从学生和阿炳角度),最后到一段想象,让学生在畅谈中得到陶冶。

整个教学的实施,以多媒体手段为依托,以期达到层次清晰,节奏明快,教学密度大的目的。

第一个教学板块: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上课前,点止课件封面的音乐)

上课,同学们请坐。(点开《二泉映月》的画面)

1、资料引入

同学们,音乐是没有国界的。日本著名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听完《二泉映月》之后,感动得双膝跪地,泪流满面;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二泉映月》被美国人民推荐为“世界十大名曲之一”。这支曲子何以征服世界?让我们一同来感受它的魅力吧。(点开音乐,音乐止)同学们知道《二泉映月》的作者是谁吗?(阿炳)嗯,同学们的涉猎面真广。今天,让我们来走进阿炳,走近阿炳的1950。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39页。(点开课题,板书课题)

2、识字解词

在阅读课文之前,老师将本文中容易读错的字词罗列在大屏幕上,下面请同学们采用接力的方式,把屏幕中的字词准确读出来。

沦为( ) 金圆券( ) 害煞( ) 稀罕( ) 衣钵( ) 步履( )

蹒跚( ) 糯米( ) 乞怜( ) 巅峰( ) 耗尽( ) 轰动( )

截然不同 高山仰止 千古绝唱

3、解读“录音过程”

弄清了这些,我们来走进文本。本文是央视系列专题片《记忆》中的一个专题片的文字稿。电视专题片在报道上是声画结合的。下面我们不妨来看一下《阿炳在1950》的视屏片段。(点开视屏,适时说出:“阿炳录音现场亲历者杨荫浏、曹安和、董催弟、黎松寿、曹志伟、曹培灵、祝世匡”)(视屏止)刚才我们听看的视屏片段中画面之外的声音就是“解说词”,最后画面中黎松寿当时说的话就是“人物同期声”。

我们今天要读的这篇文章,不是电视专题片,而是电视专题片的文字稿。(板书电视专题片文字稿及横线、箭头)在这里,我们就不见其电视画面,而只闻其文字“声音”了。而这里的“声音”就是“解说词”和“人物同期声”的结合体,它们一起来写人叙事。(点开名词解释的同时,板书“解说词”和“人物同期声”,学生默看)解说词:就是电视专题片画面之外旁白的内容,即本文宋体字展示的内容。人物同期声:就是电视专题片画面内人物在当时所说的话,即本文楷体字展示的内容。请同学们看到139页前面的部分,这些文字是不是宋体?(是)这就是解说词。再看下面不同形体的字,是不是楷体?(是)这就是人物同期声,就是电视专题片画面内人物在当时所说的话。

既然文题是《阿炳在1950》,就让我们先走进阿炳的1950年9月到12月的这段日子吧。请同学们看到课本的143面的1950年9月这一段,一直到145面1950年12月这一段完,就是典型的解说词和人物同期声结合体。让我们来再现刚才所看电视专题片后面的场景,老师来扮演曹安和,请科代表请出4位最能代表五华山中学和八(1)班形象的同学上台来,分别扮演解说员和录音时在场的祝世匡、黎松寿、曹志伟。(点出“录音过程”问题画面)请同学们带着老师给的问题,来听看我们的场景再现。

问题:第一首曲子录音成功后,阿炳有什么样的`反应?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明确:激动不已。他为他的音乐能够传承而激动。

请四位同学回座位,我们的场景再现完成了。请问大家,这一部分文字如果我们只保留解说词,而删去所有的人物同期声,我们会不会觉得关于阿炳的这些事情离我们比较远?而两者结合起来我们是不是觉得这些事情就离我们很近了呢?甚至会觉得我们也在当时的录音现场呢?好,我再问大家,这三个多月里,在阿炳身上发生了哪两件重大的事情?请同学们在145页我们刚才读过的文字里找找看。找到之后把这两段文字读一读。哦,虽然阿炳耗尽了生命,但阿炳的这六支曲子被录下来了,是不是就可以保留下来,传承下去呢?我们再来看阿炳录完第一首曲子之后有何反应?请同学们看144页的几段同期声,刚才描述阿炳反应的是谁?请黎松寿再把这段话说一遍。阿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呢?对,他为他的音乐能够传承而激动。

4、解读“录音之前”

对,阿炳的确有无与伦比的音乐才华,他的《二泉映月》轰动了中国,征服了世界,从而奠定了他中国民间音乐一代宗师的地位。那么,我们的这位民间音乐宗师怎么就油枯灯灭而耗尽了生命呢?也就是说,阿炳在录音之前有怎样的际遇呢?我们不妨来看文字稿的前面的内容,就是从开头一直到143页我们刚读过的地方。这部分主要写了《二泉映月》被发现的过程、阿炳的艺术生涯和坎坷人生。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迅速浏览一边讨论。(点出“录音之前”问题画面)

①请说说《二泉映月》被发现的过程。

明确:储师竹偶闻旋律;杨荫浏惊闻阿炳;拟定计划,就有了《二泉映月》的千古佳话。

②阿炳是怎样的人?

明确:阿炳虽饱经风霜,但却是一个心中装着民众的疾苦,正直,有骨气,自食其力,对音乐有着执著追求的人。

现在我们来《二泉映月》的发现过程。文本139页得解说词介绍关于阿炳和《二泉映月》的千古佳话时说得很概括。请同学们看一看下面黎松寿的同期声,读一读,我们觉得解说词和人物同期声结合起来写是不是显得更具体,更真实,更生动呢?我们再来了解阿炳坎坷的人生经历和艺术生涯,请同学们在140页到141页之间按顺序摘录一些有关阿炳生世的文字,并读出来。(学生在读的时候,老师慢半拍地解说:姓名、出生世间、四岁丧母、后来丧父,子从父业、双目失明、流落街头)现在,我们来结合阿炳的身世来看看阿炳是怎样的人。阿炳在沿街卖唱的过程中,从不乞怜,且自编自演的《金圆券害煞老百姓》深受民众喜欢。由此可见阿炳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阿炳是一个心中装着民众的疾苦,自食其力,对音乐有着执著追求的人)

5、解读录音意义

大家的学习都很积极,老师为你们喝彩!1950年,带着对音乐的无限热爱,自食其力的阿炳永远的离开了。同学们,请看屏幕。这是无锡市人民政府为阿炳建造的坟冢,为阿炳雕塑的铜像,受到了全国乃至世界人民的景仰。那么,这跟这次录音有没有关系呢?也就是说这次录音意义何在呢?为了弄清这一点,请同学们先看思考题,再齐读文章后面我们还没有读过的部分,。(点出“录音意义”填空的画面)

思考填空。 六首被抢录下的乐曲成了

这次录音竟然改变了

这次录音在 甚至 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明确:①阿炳的绝唱。②阿炳的命运。③中国音乐史上 世界音乐史上。(答案根据回答依次点出)

同学们请翻到145面。“这六只被抢录下的曲子”预备读。

读过文章。我们再来看看这次录音的意义。第一个意义是,这六首被抢录下来的乐曲成了?(阿炳的绝唱)我们知道录音后仅仅三个月,阿炳就去世了。再来看第二个意义,请同学们在142页找找看,在录音之前阿炳是什么样的状况呢?(一女生读:P142倒数第二节)阿炳是沦落街头的瞎眼艺人。那录音之后呢?(一男生读:P146页第二、三节)阿炳登台演出。由此可以看出这次录音改变了阿炳的命运。看第三个意义,请同学们翻到146页,看看这次录音,在中国有什么影响?(一女生读:成为全国二胡比赛的必奏曲)在国外又有何影响呢?(一男生读:美国、德国、法国的交响乐团都先后演奏过)可以看出这次录音在(中国音乐史上)甚至(世界音乐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6、感知整体内容

到这里,我们已经完整的阅读了文章。我们不妨来做一番回顾,来整体感悟一下文章内容(点出整体感悟画面)

终生坎坷

录音之前 音乐人生

录音缘由

一次成功

阿炳在1950 录音过程 录后命名

激动不已

阿炳绝唱

录音意义 轰动全国

征服世界 (花括号掉了)

第二个教学板块:精读文本,合作探究。

我们理清了文章脉络,感悟了文章内容,我们师生不妨再度合作,来探究几个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不用《阿炳和二泉映月》作为文题,而用《阿炳在1950》作为文题呢?

②请举例说明电视专题片文字稿将“解说词”和“人物同期声”结合起来写人叙事的特点。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③你在欣赏《二泉映月》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1、探究文题匠心。

探究问题①(点出问题①,作为一个画面)

新中国成立于那一年?那1950年呢?就是刚建立新中国。请同学们齐读,“如果没有黎松寿……”。如果新中国没有成立,还处在战火连连的岁月里,没有党和国家的关心,这些“如果”可能发生吗?那会是什么结果呢?那么作者用这个问题的用意是什么呢?是不是为了突出新中国成立对阿炳的重要呀?(与学生对话以后点出点拨)

老师的点拨:这些“如果”是课文所写的几个内容的概括,但透过新中国建国伊始的背景,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是对新中国的讴歌,对党的文艺政策的歌颂。没有新中国,又哪来阿炳艺术生命的新生?(也就是说,新中国给了阿炳不朽的艺术生命。另色板书文字、横线、线头)这是本文主题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是作者用这个文题的匠心。

2、探究文体特点。

探究问题②。(点出问题②,作为一个画面)

你们可以回顾一下,写《二泉映月》被发现的经过,写道士必须精通音乐,写为阿炳录音的过程等这些事实的时候,是不是都用了解说词与人物同期声相结合的方法呀?请同学们选取其中一例,和同桌讨论一下,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

(与学生对话以后点出点拨)

老师的点拨:电视专题片文字稿,既有大量的解说词旁白,也有很多人物的同期声叙述,这样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示了阿炳的坎坷人生和艺术生涯。这样写使人读来如有亲历之感,突出了电视专题片文字稿的真实性与文学性的文体特点。

3、探究《二泉映月》。

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欣赏《二泉映月》,直面阿炳坎坷的一生。

(点出以《二泉映月》为为音乐背景的六张幻灯片)听完了《二泉映月》,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请大家畅所欲言,可以说一个词,可以说一个短语,或者说一个句子。站在阿炳的角度,可以说阿炳想着什么、思考着什么、感到怎么样;站在你自己的角度,可以说我想到了什么、感到怎么样。(点出问题③,作为一个画面。老师由简到难的启发,让学生由简到难地充分展示,记住,这里要形成高潮)

有人说《二泉映月》就是阿炳的人生写照。同学们,阿炳一生坎坷,这对阿炳是不幸的,但这坎坷人生对阿炳的艺术生涯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笔财富呢?是这笔财富让他有了创作的灵感、冲动、激情,于是这首曲子就从他的心底流出来了。(先和学生对话,学生展示以后点老师的感受)

听了同学们的感受,老师也想谈谈老师的感受:在这首乐曲中,阿炳诉说了自己饱经辛酸的一生,流露出伤感苍凉的情绪和凄切哀婉的愤慨,表达了阿炳对辛酸现实生活的沉思,寄托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

4、探究延伸。

请同学们课后为阿炳写一篇100多字的人物小传。

5、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阿炳在1950》直面了阿炳的坎坷人生和艺术生涯,欣赏了由这位宗师创作的世界名曲,了解了电视专题片文字稿的写作特点。同时,老师也领略了同学们的风采,老师真心的祝福你们在今后的日子里学习进步、身体健康!

附:板书设计 (红黑横线、括号、红黑箭头掉了)

篇3:阿炳在1950教学方案设计

阿炳在1950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输理文章结构,了解阿炳的经历和他的《二泉映月》。

2.能力目标:了解电视系列专题片的文字稿属于报告文学,因此,它具有真实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本文,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阿炳,就没有阿炳的艺术。

【教学要点】

重点:阅读课文,理清思路,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表现的中心。

难点:理解阿炳的生活经历和艺术生涯,为阿炳写一篇100字左右的小传。

【教学设想】

细读文章,将解说词与人物同期声融合起来读,理解同期声有多人,多角度、多方面地介绍阿炳。

【教学步骤】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放《二泉映月》磁带,欣赏这首名曲,导入课文。

【新课探究】

一、解题

1.阿炳简介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之子。自幼从其父学习音乐。4岁丧母,21岁患眼疾,35岁双目失明,早年曾当过道士。由于和民间艺人切磋技艺并用民间音乐改造道教音乐,因而被逐出道教,成为街头流浪艺人。

他的代表作品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和《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和《昭君出塞》。华彦钧的演奏技艺早在青年时期已为当地道教音乐界所公认。他又广泛地向民间音乐学习,并且能超脱狭窄的师承和模仿,再加上他颠沛流离的生活遭遇,因而形成他独特的艺术风格。阿炳在音乐上的成就,远远超越了家传师承的藩篱,博采众长,广纳群技,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二泉映月》曲名的由来

关于《二泉映月》曲名的由来,祝世匡先生有这样一段重要的回忆:当年录音后,杨荫浏先生问阿炳这支曲子的曲名时,阿炳说:“这支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杨先生又问:“你常在什么地方拉?”阿炳回答:“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泉亭上拉。”杨先生脱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我说:“光名《二泉》,不像个完整的曲名,粤曲里有《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称它为《二泉印月》呢?”杨先生说:“印字抄袭得不够好,我们无锡有个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阿炳当即点头同意。《二泉映月》的曲名就这样定下来了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⑴先标明自然段,解决字词问题;⑵默读,快速浏览全文;⑶请学生朗读课文;⑷结合课文内容思考,作者在文中论述了什么主题?

1.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无锡(xī) 煞(shà) 勒令(lè) 聆听(líng)

稀罕(xī) 便携式(xié) 寡妇(guǎ) 继承(jì)

衣钵(bō) 潇洒(xiāo) 步履(lǚ) 蹒跚(pán shān)

篇4:《阿炳在1950》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教案教学设计

《阿炳在1950》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教案教学设计

《阿炳在1950 》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阿炳,就没有阿炳的艺术。

2、了解电视系列专题片的文字稿特点。

3、疏理文章结构,了解阿炳的经历和他的《二泉映月》

4、理解同期声有多人,多角度、多方面地介绍阿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体会本文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示人物命运的写法。

2、阅读课文,理清思路,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表现的中心。

难点:对人物命运的理性思考,理解阿炳的生活经历和艺术生涯。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导入课文,板书课题。

2、放《二泉映月》磁带,欣赏这首名曲。

二、研读课文

1、简介电视专题片文字稿

2、简介《二泉映月》

3、分角色朗读课文

4、阅读,理清思路,梳理结构

全文可分三部分,概括段意

5、讲析第一部分

(1)默读这部分,思考这部分的内容。

(2)提问:这部分写了哪部分内容?

明确:A、《二泉映月》被发现的过程。

B、阿炳因自编自演《金圆券害煞老百姓》被勒令不准再公开场合卖艺。

C、阿炳的坎坷人生和艺术生涯。

D、阿炳的性格特点。

提问:在写法上,本段有什么特点?(讨论回答)

明确:A、用倒叙的方法引出〈二泉映月〉被发现的过程。

B、用插叙的方法介绍阿炳的艺术生涯和坎坷人生。

(3)小结

第二课时

1、讲析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思考这部分写的是什么?

(2)提问:这部分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写录音的经过和录音三个月后阿炳去世。

提问:录音的经过重点写了什么?

明确:写录制〈二泉映月〉的`经过,简略写录制其他五首曲子。在写《二泉映月》时又重点写了“倒带”时,阿炳听自己的演奏录音,阿炳欣喜、高兴的神情和动作。

(3)教师小结

2、讲析第三部分

(1)中心思想

(2)写作特点

A、作为电视专题片的文字稿,本文在叙事方式撒谎能够显著的特点是:由多人、多角度地叙事。增强人物的真实性;众多人物的同期声采访既增添了历史感,也增添了现场效果;同时,增添了电视画面的可看性。

B、解说词中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多种表达方式,更加突出主题。

3、质疑探究

引导学生了解1950年这次录音的经过和意义

(1)、今天,我们能坐在这儿欣赏《二泉映月》,我们应该感谢谁?为什么?

(2)、录音这件事发生在哪一年?请同学们把关于1950年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1950年这次录音对于阿炳有什么重要意义?

引导学生了解阿炳的人生经历

(1)、刚才我们重点了解了阿炳在1950。预习了课文之后,同学们还能给大家介绍一下阿炳的其它人生经历吗?(包括家庭情况、人生变故等)

(2)、课文内容既写阿炳在1950,又写了阿炳一生的经历,还写《二泉映月》的地位与影响,那课文标题能否换在《阿炳的一生》或《阿炳与(二泉映月)》呢?

(3)、引导学生认识阿炳的性格特征。

(4)、引导学生从理性角度思考人物命运。

4、延伸拓展

再次欣赏《二泉映月》,结合阿炳的人生经历谈谈听这首曲子的感受。像这种旋律,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积累课内外字词。

5、课堂小结

一段千古绝唱竟出自一位瞎眼的卖艺人之手,确实让人感叹不已,今天就让我们怀着敬佩的心理去了解一段关于阿炳和《二泉映月》的千古佳话。

6、作业设计

给阿炳写一个600字左右的传记。

7、板书设计

篇5:《阿炳在1950》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教案教学设计

《阿炳在1950》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阿炳坎坷的一生经历与性格特征。

2、了解抢救《二泉映月》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经过和意义。

3、掌握电视专题片(电视解说词)的特点,体会本文多角度、多层面地叙事写人的写法。

教学重点:了解《二泉映月》的形成及其在音乐界的影响;

教学难点:掌握电视专题片(电视解说词)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思路: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电视专题片文字稿往往比较零乱,因此让学生先自学,细读全文,勾画文章重要情节,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为阿炳写一个200字左右的小传。再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研讨课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先请学生欣赏名曲,注意用心聆听,最好闭上眼睛,看能从中听出些什么?(由此而引出阿炳,并板书课题)

20世纪90年代《二泉映月》被美国人推荐为“世界十大名曲“之一。美国航天局把一颗火箭送进太空,来自中国的《二泉映月》,这首代表人类文明的作品被载入太空。

二、欣赏阿炳的照片并介绍。(参照课前准备的短文)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之子。自幼从其父学习音乐。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4岁丧母,21岁患眼疾,35岁双目失明,早年曾当过道士。由于和民间艺人切磋技艺并用民间音乐改造道教音乐,因而被逐出道教,成为街头流浪艺人。1950年12月4日,吐血病故。              他的代表作品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和《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和《昭君出塞》。

教师小结:一段千古绝唱竟出自一位瞎眼的卖艺人之手,确实让人感叹不已,今天就让我们怀着敬佩的心理去了解一段关于阿炳和《二泉映月》的千古佳话。

三、整体感知

1、检查词语解释:

截然不同、高山仰止、千古绝唱、如痴如醉、昭君出塞

2、学生已经预习了课文,请大家用简练的语句谈谈读过这篇文章后的.初步感受。

3、理清文章结构,把握内容。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一)“1950年秋天--我们已无缘听到了”。为瞎子阿炳的演奏录音的缘由,并介绍了他的艺术生涯和坎坷人生。(倒叙、插叙;敢叛逆、有骨气)

(二)“1950年2月--催第(瞎子阿炳的妻子)也随之而去”。详写为阿炳录音的经过,略写录音三个月后饱经沧桑的阿炳即吐血病故。

(三)“这六首被抢录下的乐曲成了阿炳的绝唱--末尾”。写抢救《二泉映月》的经过和意义,并说明的影响。(代表中华民族音乐的世界性曲目)

四、研读探究

师生一起深入地探讨课文。请同学们互相质疑解疑,提出有代表性的问题。

预设问题:

1、引导学生认识阿炳的性格特征:谈一谈阿炳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来分析。

他是一个对音乐有着执著追求的人,文中说他眼瞎了还坚持创作音乐,还经常与其他艺人切磋。他是一个正直的人,他敢于用音乐反映人们的疾苦,如文中写他自编弹唱《金圆券害煞老百姓》。他是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他靠卖艺赚钱维持生活,不同于纯粹寄生于社会的乞丐;他从不计较多少,不给也行。

也可进行仿话练习:我觉得阿炳是一个 的人,因为 。

2、为什么课文标题是“阿炳在1950”而不是“阿炳与《二泉映月》”?

点拨:文章隐含了对新中国的赞扬。没有新中国的成立,不会有这一切的发生,正是这个大前提,给了阿炳抢救作品、改变命运的机会。

3、引导学生了解1950年这次录音的经过和意义

(1)今天,我们能坐在这儿欣赏《二泉映月》应该感谢谁?为什么?

(2)录音这件事发生在哪一年?请同学们把关于1950年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1950年这次录音对于阿炳有什么重要意义?

4、本文在写作方法上有哪些特点?

明确:课文是电视专题片的文字稿,作者通过采访几个人来回忆这件事。

与上学期学过的《生命之舟》相同。大体字是正文(解说词)。小体字是同期声 (采访同期声)。(结合内容分析)

①解说词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和说明。

这篇课文从结构和写作手法上看,电视片既有大量解说词旁白,也有6人之多的出镜与同期声播出;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既有顺序,也有倒叙、插叙;既有叙事、说明,也有议论、抒情。

如解说词中大部分是记叙,但也恰到好处地插入了议论、抒情和说明。

插入的议论兼抒情的部分如:

(1) 1950年是他在世的最后一年,也是他人生的重要一年。

(2) 那些为阿炳录音的人们也没有意识到,这次录音将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

(3) 我们现在听到阿炳的音乐,不管是阿炳亲自演奏的,还是其他人改变的版本,都会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

(4) 可惜当年录音时由于录音钢丝不多,我们已无缘听到了。

(5) 这六首被抢录下的乐曲成了阿炳的绝唱。

(6) 如果不是黎松寿偶然拉响《二泉映月》的旋律,如果不是1950年杨荫浏、曹安和到无锡录音,如果不是吕骥的造访和热心推荐,如果这些不经意中发生的故事并没有发生,我们也许就听不到这一段千古绝唱。

(7) 《二泉映月》已成为代表中华民族音乐的世界性经典曲目。等等。

插入的说明如:

(1) 课文中插入介绍当时无锡道教音乐的情况。

(2) 据当地熟悉阿炳的音乐行家回忆,阿炳录音时已不在巅峰时代。

(3) 这是阿炳一生中惟一一次登台演出。

(4)引用杨荫浏教授《阿炳小传》中的资料等。

②多角度和多层面地叙事

作品既介绍了阿炳的人生经历,也叙述了《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的经过;既“点”上写1950年为阿炳录音的经过,又“面”上写阿炳饱经沧桑的一生。在“点”上写为阿炳录音经过时,既详写了为名曲《二泉映月》的录制,也略写了其它五首曲子的录制,并补充说明了《二泉映月》成为绝唱的原因。

作用:增强了所述人物、事件的真实性;众多人物的同期声既增添了历史感,也增添了现场效果,还增加了电视画面的可看性。

五、小结:《阿炳在1950》是中央电视台系列专题片《记忆》的文字稿,应该说容量很大,内容繁杂。文章主要通过介绍阿炳在世的最后一年,中央音乐学院的两位音乐家来到刚解放的无锡为民间艺术家阿炳录音的经过,介绍了阿炳的人生经历,也叙述了《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的经过,赞扬了阿炳饱经沧桑却仍然坚强不屈的性格。

六、作业:

小作文:为阿炳写500个字左右的传记。

篇6:《爱莲说》语言自读涵咏课

《爱莲说》语言自读涵咏课

教学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1.课型: 语言自读涵咏课

2.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我们能够很好地生活在世上,是因为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神异之笔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还不忘用万紫千红的花来点缀它。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大家熟悉的描写梅花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牡丹的诗句“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描写杏花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设计二:

师:同学们,你们爱花吗?

生:(略)

师:既然爱花,那么请你说出一种你喜爱的花,并说出喜爱的原因。

生答:(略)

师:看来,同学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设计三:

师:这节课,咱们先一起欣赏一幅画(打开多媒体.课件----国画“莲花”)。多美的莲花啊!清纯,脱俗,她从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爱物。请同学们搜索一下记忆中有关描写莲花的古诗文句,并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生答:(略)(充分利用教室内的多媒体网络资源现场调阅网上有关“莲花”的古诗文句)

师:同学们平时看的书很多,朗读得也不错,这些诗句都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莲花,赞美了莲花,令人陶醉,令人难忘。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宋代哲学家的名作----《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注:三种“导语设计”根据课堂需要任选一种。]

二、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 教师范读,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 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让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 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三、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师: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师: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明确]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①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②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③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师: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托物喻人)那么,下面我们结合“时代与环境资料”(打开多媒体中的.“背景文字”),看完后,想一想,周敦颐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提示:学生活动,教师小结。

小结:大家说得棒极了。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性息息相关。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把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情感的原因阐述清楚了。下面同学们回顾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请同学帮助解决。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 篇文章的主体写的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提示] 对比 、衬托(正衬、反衬)

(2) 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提示] 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 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提示] 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四、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1. 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

2.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比如说“央视”4月20日晚播出的《内江城管透视》),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五、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1. 延伸积累,师生补充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2.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六、结束语

课上,同学们想到了人、事、物、名言,如果稍加整理,就可成为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文章,为了使这篇课文进一步得到深化和运用,今天回家的作业就是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散文。希望同学们在欣赏莲花的“亭亭净植”同时,别忘了“出淤泥而不染”所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

附: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生长环境

濯清莲而不妖――――――――――质朴

不慕名利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正直 花之君子

体态香气 洁身自好

香远益清――――――――――――芳香

风 度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亮

托物―――――――――――――――――――喻人

《爱莲说》语言自读涵咏课教学设计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7:对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情况概述

对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情况概述

对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情况概述

一、自读课教学学习目标的再规范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着具体的要求,为什么我们教师对于自读课这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总是不愿守或守不住呢?实际教学中,对自读课教学目标的规范不够明确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要扭转这一现状,需要对初中语文自读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再规范。

1.规范自读课教学的目标指向

自读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训练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规范自读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进一步明确自读课教学的目标指向。我们常常把自读课教学错解为教自读课文,这是不正确的,有悖于设置自读课教学的初衷。自读课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平台,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进行演练性的自主阅读,消化、吸收教读课学到的阅读方法的同时,其阅读能力也会攀缘而上。

2.规范自读课教学的目标层次

阅读能力的内涵宽泛,如果不进行细化处理,教学程序很难把控。细化自读课教学的目标层次,有利于自读课教学的组织和开展。比如:将“阅读能力”分解成“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体会作者的态度或观点”等多个方面。有了这些小而精巧、难易有序、表达准确的子目标,我们的自读课教学安排就能有所侧重、有的放矢。

3.规范自读课教学的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目标实现的保障,没有目标管理就没有目标实现。规范自读课教学的目标管理,我们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制订翔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学期计划、单元计划、课堂计划,要井然有序;教学方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要反复推敲;教读、引读、自读,要相互关联。翔实可靠的教学计划是自读教学的行动指南,有了翔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我们就能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何时做”.其次,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机制。教学评价能够调节、控制着整个教学过程,使之朝着预定的教学目标前进并最终达到目标。有效的阅读评价机制应该具有真实性、可行性、促进性和激励性,既要评价学生阅读能力的成长情况,也要评价教师阅读指导的方法和策略。

二、初中语文自读课的教学构思

自读课到底应该怎么上,有没有模式可循,这是一线教师经常讨论的话题。网络搜索发现,目前在自读课教学模式方面的研究并不多。那么,一线教师为了搞好自读课教学,是不是就一定要在教学模式上寻求突破呢?答案是否定的(注:不是否定教学模式研究的价值)。作为一线教师,笔者认为要搞好初中语文自读课的教学,其首要任务是要把功夫花在教学构思上,好的教学构思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

1.自读课教学基点构思

教学构思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对教学程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规划和构想。笔者认为,从教学构思的基点上来看,讲读课与自读课没有什么不同,讲读课讲究“读、讲、议、练”,自读课也是如此,但是两者的侧重点略有不同,讲读课侧重于“讲、练”,突出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其教学上的突破往往是一种模式的突破。而自读课教学侧重于“读、练”,突出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教学上的成功在于理念升华和思想创新。

2.自读课教学楔入点构思

教学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是看教学行为能否服从或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读课教学的自由度大,学生不容易组织,这是一个现实难题。解开这个“难题”的关键就在于抓住学生的“心”.自读课教学的楔入点应该是学生的主体需要,自读课教学要服从学生的主体需要。阅读是生存发展的'需要,要让学生在自读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成长。阅读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魅力,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将语文阅读方法向其他课程的学习迁移(比如数学、英语等),让学生在各门功课的学习进步中获得阅读的快乐。阅读是一种健康有益的生活习惯,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自觉地构建、完善自己的精神家园。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但人生的目标不能随波逐流、飘忽不定,否则永远不能到达幸福的彼岸。通过阅读,同前辈对话,向高手学习,与同行交流,在观摩别人成功与挫折的喜怒哀乐中,可以确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自读课教学线索构思

自读课的教学是一个有目的的、循序渐进的活动过程,活动过程的目的性和渐进性决定了自读课的教学必须有一条明显的教学线索。自读课教学应该是以“读”为主体,以学生的“说、议、练”为主线的教学活动。以“说”为主线的陈述性阅读,学生通过精准的复述,能够学得精美的词句和表达方式,准确地把握教材的内容;以“议”为主线的讨论性阅读,学生在感悟中讨论、讨论中感悟,能够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感受作品的思想情感;以“练”为主线的写作性阅读,学生通过仿写、改写或续写,能够有力地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结束语

初中语文自读的教学,是初中语文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将初中语文自读课的教学地位提升一定的高度,强化教学绩效的考核、考评,是推动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有力抓手,重视并加强初中语文自读课的教学研究,有利于充分发挥语文自读课教学应有的育人活力。

【阿炳在1950自读课】相关文章:

1.自课说话检讨书

2.自读 感悟 积累

3.阿炳的代表作品

4.读《聊斋自志》有感

5.幼儿园评课自评语大全

6.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

7.“自读感悟”与“朗读技巧”

8.给阿炳爷爷的一封信的作文

9.在课堂上作文1000字

10.人间自有真情在日记400自

下载word文档
《阿炳在1950自读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