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四陶渊明答案
“大萌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饮酒其四陶渊明答案,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饮酒其四陶渊明答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饮酒其四陶渊明答案
饮酒其四陶渊明答案
著名诗人陶渊明的`诗作多是寄予了个人的情感壮志,那么《饮酒其四》又是什么意思呢?
饮酒其四陶渊明答案
[原文]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译文]
栖遑焦虑失群鸟,
日暮依然独自飞。
徘徊犹豫无定巢,
夜夜哀鸣声渐悲。
长鸣思慕清远境,
飞去飞来情恋依。
因遇孤独一青松,
收起翅膀来依归。
寒风强劲树木调,
繁茂青松独不衰。
既然得此寄身处,
永远相依不违弃。
[赏析]
这首诗通篇比喻,以失群之孤鸟自喻,前六句写迷途徘徊,后六句写归来托身;又以“孤生 松”喻归隐之所,表现出诗人坚定的归隐之志和高洁的人格情操。
篇2:饮酒陶渊明其四
饮酒陶渊明其四
饮酒陶渊明其四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作品赏析
其四(1)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2)。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3)。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4)。
因值孤生松,敛翩遥来归(5)。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6)。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7)。
〔注释〕
(1)这首诗通篇比喻,以失群之孤鸟自喻,前六句写迷途徘徊,后六句写归来托身;又以“孤生
松”喻归隐之所,表现出诗人坚定的归隐之志和高洁的人格情操。
(2)栖栖(xī西):心神不安的样子。
(3)定止:固定的栖息处。止:居留。
(4)此二句焦本、逯本作“厉响思清晨,远去何所依”,今从李本、曾本、苏写本、和陶本改。
厉响:谓鸣声激越。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5)值:遇。敛翩:收起翅膀,即停飞。
(6)劲风:指强劲的寒风。
(7)已:既。违:违弃,分离。
[译文]
栖遑焦虑失群鸟,
日暮依然独自飞。
徘徊犹豫无定巢,
夜夜哀鸣声渐悲。
长鸣思慕清远境,
飞去飞来情恋依。
因遇孤独一青松,
收起翅膀来依归。
寒风强劲树木调,
繁茂青松独不衰。
既然得此寄身处,
永远相依不违弃。
篇3:饮酒其四陶渊明
饮酒其四陶渊明
饮酒其四陶渊明
这是一首陶渊明饮酒系列组诗中的一首五言律诗。其原文如下:
饮酒·其四
陶渊明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饮酒其四翻译:
栖遑焦虑失群鸟,
日暮依然独自飞。
徘徊犹豫无定巢,
夜夜哀鸣声渐悲。
长鸣思慕清远境,
飞去飞来情恋依。
因遇孤独一青松,
收起翅膀来依归。
寒风强劲树木调,
繁茂青松独不衰。
既然得此寄身处,
永远相依不违弃。
饮酒其四字词解释:
(1)栖栖(xī西):心神不安的样子。
(2)定止:固定的栖息处。止:居留。
(3)此二句焦本、逯本作“厉响思清晨,远去何所依”,今从李本、曾本、苏写本、和陶本改。
厉响:谓鸣声激越。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4)值:遇。敛翩:收起翅膀,即停飞。
(5)劲风:指强劲的寒风。
(6)已:既。违:违弃,分离。
饮酒其四赏析:
这首诗通篇比喻,以失群之孤鸟自喻,前六句写迷途徘徊,后六句写归来托身;又以“孤生松”喻归隐之所,表现出诗人坚定的归隐之志和高洁的人格情操。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汉族,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田园诗派创始人。
陶渊明的诗和辞赋散文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作品平淡自然,出于真实感受,影响唐代诗歌的创作。
唐人避唐高祖讳,称陶深明或陶泉明。大约生于365年。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自做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卓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父名史不载,存疑。)
篇4:陶渊明《饮酒 其四》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注释:
(1)这首诗通篇比喻,以失群之孤鸟自喻,前六句写迷途徘徊,后六句写归来托身;又以“孤生
松”喻归隐之所,表现出诗人坚定的`归隐之志和高洁的人格情操。
(2)栖栖(xī西):心神不安的样子。
(3)定止:固定的栖息处。止:居留。
(4)此二句焦本、逯本作“厉响思清晨,远去何所依”,今从李本、曾本、苏写本、和陶本改。
厉响:谓鸣声激越。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5)值:遇。敛翩:收起翅膀,即停飞。
(6)劲风:指强劲的寒风。
(7)已:既。违:违弃,分离。
译文:
栖遑焦虑失群鸟,
日暮依然独自飞。
徘徊犹豫无定巢,
夜夜哀鸣声渐悲。
长鸣思慕清远境,
飞去飞来情恋依。
因遇孤独一青松,
收起翅膀来依归。
寒风强劲树木调,
繁茂青松独不衰。
既然得此寄身处,
永远相依不违弃。
篇5:陶渊明饮酒其四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四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四
其一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这首
以失群鸟依孤独松,比喻自己隐居守志,终身得所。
一只惶惶不安的失群鸟,日暮还在徘徊独飞。没找到合适的栖息之处。夜晚叫声悲切,依依恋恋,不肯远去。因遇孤生松,收敛翅归依。寒冷的劲风使万木凋谢,而松树独不衰。我像这只飞鸟一样,总算找到归所,千载不相违。
其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这首诗写自己心与世俗远离,所以身在尘世,而心能感受超尘绝俗的真趣。
自己虽构屋居住人间,但没有世俗车马往来的喧闹。这是因为自己的心远离尘俗,所以即使身居闹市,也如同在偏远的地方一样,不受干扰。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这两句是说无意中偶见南山,从南山胜境和悠然自得的心情,与自己隐居的生活中,感受到真意妙趣。日落时分,山景尤佳,飞鸟相伴而还。万物各顺其自然,这里有很深的奥妙,欲辨而忘其言不能辨。
其三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三季是指夏、商、周三个朝代。这首诗是说三代以来,人们是非不分,只是顺应时势随声附和。作者要与世俗背驰,要追随秦时夏黄公,绮里季等在商山隐居的四隐士,避世隐居。
世上人们的行为有千万种,谁知怎么叫是,怎么叫非?有些人只简单粗略的从事情表面看是非,就随着别人表示赞誉或诋毁。夏商周三代以来,这种事情很多,但豁达之士有自己的主见,不随声附和。世俗中愚妄之辈咄咄逼人,但自己不能雷同,决计归隐。
其四
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这首诗写作者饮酒食菊,远离世情。世情既远,就可以怡然自得。
秋天是菊花最佳的时候。带着露水,采菊浸酒而饮,菊香和酒香融为一体,极佳。屈原《离骚》中说:“朝食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因为菊为傲霜之品,所以食菊能修身自洁。饮此忘忧之酒,使感情更加超凡脱俗。虽说是对菊独酌,但兴致很高,饮之不足。太阳落山,群动皆息,飞鸟归林。我在东窗下长啸一声,且舒怀。
其五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有些树木,比松树高,遮掩了松树的雄姿。但寒冬到来,万木凋零,只有松树更加郁郁葱葱。作者要学习松树的风格,为人品格要坚贞,要高尚。
青松在东园,杂树没其姿。等到严霜降,众树凋零,唯见青松卓然挺立。当松树很多连成林时,这种品质不被人看重。孤松挺拔,人才称奇。独自饮酒,时复远望。想到自己这一生,好象在梦幻里。人生岂能被尘俗的羁绊拘牵!
其六
清晨闻扣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繿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这首诗假托田父与自己的问答,来表示终身归隐的坚决态度,以答复那些好心劝他出仕的人。
清晨闻见扣门声,没等穿好衣裳就跑着去开,原来是好心的老农,提着酒,打远来问候我,劝慰我,怀疑我的所作所为不和时宜,违背世俗。田父说:“破衣茅屋,不是高栖之地,整个社会都崇尚同流合污,希望你也能随波逐流。屈原在《楚辞·渔父》中说:‘世人皆浊,何不汩其泥而扬其波?’”
诗人回答田父说:“深感父老好心相劝,但自己的天性很少能与人和谐一致。重返仕途诚然是可以学的,但违背自己的本性去做,岂非糊涂!暂且一起欢饮吧,我的车驾不可能返回。归隐的决心已定,再说也没用。”
其七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这首诗把醉者醒者加以比较,认为醒者拘与世俗之见,显得愚钝可怜;醉者能勘破虚伪,倒见出他的清醒。说明世事昏昏,不堪闻问,只好用沉饮迷醉,以示愤慨。
有二客虽同一居处,但取舍态度完全不同。一客常独醉,一客终年醒。两个人互相讥笑,对方讲的话,谁也听不进去。醒者小心拘谨是多么愚钝,醉者颓然狂放倒比较聪慧。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说:“醒非真醒而实愚。醉非真醉而实颖”。告诉那些醉酒的人,日落后应该秉烛夜饮。
其八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作者感叹自己少年好六经,有济世之志,而世道艰险,淹留无成。乃安道守贫,隐居躬耕,甘历饥寒之苦,而又孤独没有知己。
少年时很少与外界人事交往,所好者是儒家六经。现在已经年岁高了,但学业停滞事业无成。自己抱着“君子固穷”的节操隐居田园,历尽饥寒之苦。悲风袭击破屋,前庭长满荒草。因为饥寒不能入睡,所以披衣起来,坐待天明。偏偏晨鸡不肯报晓,夜显更长。现在已经没有能理解自己的`知己,所以我的所作所为,终将受到掩蔽而无法表白。
诗中的孟公,是东汉刘龚的字。据《高土传》记载,东汉张仲蔚隐居不仕,“常据穷素,所处蓬蒿没人,闭门养生,不治荣名,时人莫识,唯刘龚知之。”
其九
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作者用幽兰待清风以显其清香,比喻自己怀才待机。然而仕途险恶,鸟尽弓藏,所以只好隐居以芳香自守。
生长在前庭的幽兰,饱含芳香,等待清风吹来。因为清风才能把它的芳香吹到远方,以别蒿艾。我现在好象失去方向,不认旧路。我想隐居田园,顺其自然,路子就能走通。我觉悟到归田隐居是对的,因飞鸟已尽,良弓该收藏了。
其十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回且长,**阻中途。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陶渊明这首诗回忆了自己过去的一段离家求官而中途受阻的往事,表明自己如果不因为温饱是不会踏上这条漫长遥远、**四起的为官道路的。
其中“道路迥且长,**阻中途”是一语双关。“道路”既是离家“远游”的路途,又是“为官之道”;“**”既是路途遭遇水面上的风和波浪,又是“官场的动荡、龌龊”。《宋书﹒陶潜传》载“潜弱年薄宦,不洁去就之迹。”就是说,渊明曾发生过“弱冠之年作小官,因官场不洁而离去的事”。陶渊明的这首诗也许就是说的此事吧。他感叹道,离家求官的道路漫长遥远、动荡不定,而冒着这样的风险却只图“一饱”,这确实不是明智之举。罢了,还是回去避人独居,还我闲适而安定的生活吧。
过去曾经远离家乡到外面求官,直至到了东海边沿。道路漫长遥远,中途又受阻于动荡不定的**。是谁促使我离家求官的呢?似乎是饥饿所驱使的吧。极尽全力只为营求温饱,获得温饱只需用少许的精力就可满足而绰绰有余了。恐怕这并非良策,还是勒马回归避人独居吧!
其十一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陶渊明过着宁静的乡居生活。这一天,他邀请友人松下坐饮。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喝酒没有桌凳可凭,只好铺荆于地,宾主围坐。没有丝竹音乐,只能听风吹松叶,只能听父老杂乱言。此情此景,酒不醉人人自醉。
在醉意朦胧中,自我意识消失了,诗人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使人看到醉态可掬的诗人形象。
诗人最后说:有些人迷恋于虚荣名利,而我则知“酒中有深味”。魏晋以来,名士崇尚自然,嗜酒如命,他们所追求的是与自然冥合的境界,只有通过饮酒,才能达到这种境界。酒之深味便在于此。
其十二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立空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诗人一下笔,就一针见血地揭露了一个矛盾现象:人们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事实上可谓至善之人的伯夷、叔齐饿死在西山(首阳山)。伯夷、叔齐是商朝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他们互让君位。周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终被饿死。诗人紧接着义正严词地提出,既然不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什么古圣先贤要讲那样的空话呢?
诗人又举出荣启期的事迹,证明善有善报之类的说教是空话。荣启期是一个安贫乐贱的人,是封建社会的一位善人。孔子说荣启期:“善乎,能自宽者也。”但这位善人九十岁还是以鹿皮为衣裳,以绳索为衣带,过着饥寒生活,像他青壮年时一样。
但是伯夷、叔齐也好,荣启期也好,他们生前没有得到善报,死后名声却流传后世。他们所以能名声传世,依赖的就是固守贫困的节操。陶渊明本人正是这样一位固守穷节的贫士。
其十三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莸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裸葬何足恶,人当解意表。
孔子的弟子颜回,可谓仁者也。然而他29岁,头发尽白,早死。荣启期也是有名的好人,但九十岁还过着饥寒生活。他们虽留下身后美名,但死后何所知。
人生在世,有些人厚自养身,把身躯看得千金一样贵重,但临终时,再宝贵的身躯,也得消灭。西汉杨王孙于病危时,嘱其子裸葬,要以身亲土。人当解其真意。
这首诗的前八句说名不足贵,后四句说身不足惜,都是愤世之言。
陶渊明写《饮酒二十首》诗时,酒喝得不少,家中也经常断酒喝。当他写成十九首诗时,家里的酒坛酒罐又空了好几天。就在这个时候,一天清晨突然听见有人敲门。陶渊明披上衣裳,打开门一看,原来是邻居李老汉,抱着一个酒坛,站在门外。李老汉说:“我们家大清早刚酿成的酒,我想让你尝个鲜,就赶紧给你送来了!”
陶渊明一看送酒来了,高兴得手舞足蹈地说:
“我几天不吃饭不觉饿,可是这几天没喝酒,简直渴得要死!”
“我还不知道你!”李老汉说,“就算渴死了,也要当酒鬼”。
两个人朗朗地笑起来。
进到屋里,陶渊明急不可待地倒出一海碗酒,浅黄色的酒液散发着迷人的酒香,叫人垂涎三尺。因为是刚酿成的酒,没有经过滤,酒面上漂浮着一些酒糟,像一些白蚂蚁。陶渊明去找漉酒巾,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一挠头,想起头上缠的葛巾,蒙在一只空碗上,把另一碗浑酒倒在葛巾上。他掸了掸葛巾上的酒糟,重新把葛巾围到头上,头上的葛巾也飘逸着迷人的酒香,这股酒香,通过鼻子,一直钻到陶渊明的肺腑里。
“这是个好法子”,陶渊明得意地说,“又过滤了酒,又能戴在头上闻香”。
陶渊明举起那碗滤清的酒一饮而尽,顿时觉得两眼发亮,两掖生风,每一个毛孔都透气,每一个细胞都快活。
陶渊明喝足李老汉送来的酒,写成了《饮酒二十首》的最后一首诗。
其十四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恐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陶渊明是以饮酒为题材,大量创作酒诗的第一人。他的诗,可谓篇篇有酒,寄酒为迹。
伏羲、神农是传说“三皇”中两位最古老的帝王,已经离我们很久远了,世上已经罕见那样纯真的人。只有那个一生勤奋奔走的孔子,还想把四分五裂的东周社会弥补复原,让民风世俗再回到那个淳朴的时代。
孔子的奔走努力虽然没有达到天下大治,他所期待的凤鸟虽然没有飞来,但经他整理研究,殷周以来的诗书礼乐,总算由残缺不全而恢复一新。可是,自孔子在洙水、泗水之间设坛施教的事业停止以后,他的微言大义就再也听不见了。世风江河日下,以致出现了那个疯狂的秦始皇,焚书坑儒,把诗书烧成灰。
好在西汉初还有伏生等几个老儒生,传授六经的工作勤勤恳恳。可是为什么隔世之后,六经就没人爱好和亲近了呢?如今有些人也像孔子那样成天在外驰车奔走,可是没有人前来礼贤问津。
最后突然转到饮酒上,在这样令人绝望的世风下,我还能说什么,做什么?只好痛痛快快地饮酒,才对得起头上戴的过滤酒的葛巾。陶渊明饮酒诗写了二十首,这是最后的一首。这组诗是借酒后直言,谈出自己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的感想和看法。因为是酒后直言,所以难免有谬误之处。“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这是二十首饮酒诗的总结。
其十五
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
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
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
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
读这首诗使人想到了唐代诗人陈子昂那为历来所传诵的名篇《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不能不说这两首诗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屈原《远游》中“惟天地之无穷,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的影响。
同出一“宗师”,面对“天地悠悠”、“人生短暂”,陶渊明和陈子昂在诗中都流露出寂寞孤独的情怀,然而,由于历史和“素抱”的不同,陈子昂感叹前代贤君不复见,后来贤主也来不及见到,宇宙茫茫,地久天长,人生苦短,自己的直言敢谏不仅不为武则天所采纳,反而受到打击下狱,不禁在感到寂寞孤独的同时,更是悲从中来,怆然泪流。而陶渊明却“提得起放得下”,认为“若不放置对穷达之忧,违背平素之志很可惜。”因此,陶渊明最终放弃自己“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抱负,返璞归真幽居躬耕了。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陈子昂报国宏愿成为泡影,最终却没有这样去做,而选择了“悲哀苦闷”,尽管他留给后人那“苍凉悲壮”的形象很美……。陶渊明却深得孟子精髓,将“穷达”之忧放置一旁,虽不能“达则兼善天下”,但可“穷则独善其身”吧。
我家居贫困缺少劳力,屋前的灌木早已荒芜。上有翔鸟班班可见,下无人迹寂寂独居。宇宙是何等悠悠长久,人生却少有长命百岁。岁月急速流逝催人老,两鬓早已斑白如雪霜。若不放置对穷达之忧,违背平素之志很可惜。
其十六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其十七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迁,鸟尽废良弓。
其十八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这首诗作者借西汉末年杨雄表达自己的志向。杨雄字子云。王莽篡汉时,那些巧言善辨之士,歌颂王莽称帝是天意,因而都得到封赏。杨雄不肯趋炎附势,因而没有封侯。
杨雄生来好酒,家贫不能常得,只能依靠那些喜好追求古事的人,带着酒肴向他请教释惑,才能有酒喝。他有酒就饮尽,有疑难问题都能解答。当然,你问他攻伐别国的计谋,他不肯说。因为仁者考虑问题郑重认真,当言则言,不当言则不言。
其十九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
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
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
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
其二十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篇6:《饮酒·其四》陶渊明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赏析:
秋菊佳色,助人酒兴,作者不觉一杯接着一杯,独自饮起酒来。“泛”这里是纵情饮酒的意思。“忘忧物”指酒。《诗经·邶风·柏舟》“微我无酒,以遨以游”,毛《传》:“非我无酒可以遨游忘忧也。”又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相传杜康是开始造酒的人,这里用作酒的代称。)如果心中无忧,就不会想到“忘忧”,这里透出了作者胸中的郁愤之情。“遗世”,遗弃、超脱俗世,主要是指不去做官。明黄文焕《陶诗析义》说:“遗世之情,我原自远,对酒对菊,又加远一倍矣。”分析甚确。不过,结合“忘忧”看,这里的“遗世”,也含有愤激的成分。因为渊明本来很想做一番“大济于苍生”(《感士不遇赋》)的.事业,只是后来在官场中亲眼看到当时政治黑暗,这才决计归隐的。末尾写所以归隐之故,表达了隐居终身的决心。“啸”是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是古人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啸傲”谓歌咏自得,无拘无束。《饮酒》第五首《饮酒·结庐在人境》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知东轩即在此东篱内,东篱之下种有菊花。对菊饮酒,啸歌采菊,自是人生之至乐。“得此生”是说不为外物所役使,按着自己的心意自由地生活,也就是苏东坡所说的“靖节以无事自适为得此生,则凡役于物者,非失此生耶?”(《东坡题跋·题渊明诗》)“得此生”和“失此生”实指归隐和做官。啸傲东轩,是隐居悠闲之乐的形象描绘,它是赞美,是庆幸,也是意愿。然而,“聊复”(姑且算是)一词,又给这一切罩上了一层无可奈何的色彩,它上承“忘忧”、“遗世”,仍然表现出壮志难酬的憾恨,并非一味悠然陶然。
yjbys小编为大家推荐更多
篇7:饮酒陶渊明其四翻译
饮酒陶渊明其四翻译
饮酒·其四
陶渊明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翻译:
栖遑焦虑失群鸟,
日暮依然独自飞。
徘徊犹豫无定巢,
夜夜哀鸣声渐悲。
长鸣思慕清远境,
飞去飞来情恋依。
因遇孤独一青松,
收起翅膀来依归。
寒风强劲树木调,
繁茂青松独不衰。
既然得此寄身处,
永远相依不违弃。
字词解释:
(1)栖栖(xī西):心神不安的样子。
(2)定止:固定的栖息处。止:居留。
(3)此二句焦本、逯本作“厉响思清晨,远去何所依”,今从李本、曾本、苏写本、和陶本改。
厉响:谓鸣声激越。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4)值:遇。敛翩:收起翅膀,即停飞。
(5)劲风:指强劲的寒风。
(6)已:既。违:违弃,分离。
赏析:
这首诗通篇比喻,以失群之孤鸟自喻,前六句写迷途徘徊,后六句写归来托身;又以“孤生松”喻归隐之所,表现出诗人坚定的.归隐之志和高洁的人格情操。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汉族,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田园诗派创始人。
陶渊明的诗和辞赋散文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作品平淡自然,出于真实感受,影响唐代诗歌的创作。
唐人避唐高祖讳,称陶深明或陶泉明。大约生于365年。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自做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卓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父名史不载,存疑。)
篇8:陶渊明饮酒其四朗诵
陶渊明饮酒其四朗诵
饮酒·其四
魏晋:陶渊明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注释〕
(1)这首诗通篇比喻,以失群之孤鸟自喻,前六句写迷途徘徊,后六句写归来托身;又以“孤生松”喻归隐之所,表现出诗人坚定的归隐之志和高洁的人格情操。
(2)栖栖(xī西):指心神不安的样子。
(3)定止:固定的.栖息处。止:即居留。
(4)此二句焦本、逯本作“厉响思清晨,远去何所依”,今从李本、曾本、苏写本、和陶本改。厉响:谓鸣声激越。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5)值:遇。敛翩:收起翅膀,即停飞。
(6)劲风:指的是强劲的寒风。
(7)已:意为既。违:违弃,分离。
[译文]
栖遑焦虑失群鸟,
日暮依然独自飞。
徘徊犹豫无定巢,
夜夜哀鸣声渐悲。
长鸣思慕清远境,
飞去飞来情恋依。
因遇孤独一青松,
收起翅膀来依归。
寒风强劲树木调,
繁茂青松独不衰。
既然得此寄身处,
永远相依不违弃。
作者简介
饮酒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饮酒20首》中最著名的一首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篇9:饮酒其四魏晋陶渊明
饮酒其四魏晋陶渊明
《饮酒 其四》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注释:
(1)这首诗通篇比喻,以失群之孤鸟自喻,前六句写迷途徘徊,后六句写归来托身;又以“孤生松”喻归隐之所,表现出诗人坚定的归隐之志和高洁的人格情操。
(2)栖栖(xī西):心神不安的'样子。
(3)定止:固定的栖息处。止:居留。
(4)此二句焦本、逯本作“厉响思清晨,远去何所依”,今从李本、曾本、苏写本、和陶本改。
厉响:谓鸣声激越。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5)值:遇。敛翩:收起翅膀,即停飞。
(6)劲风:指强劲的寒风。
(7)已:既。违:违弃,分离。
译文:
栖遑焦虑失群鸟,
日暮依然独自飞。
徘徊犹豫无定巢,
夜夜哀鸣声渐悲。
长鸣思慕清远境,
飞去飞来情恋依。
因遇孤独一青松,
收起翅膀来依归。
寒风强劲树木调,
繁茂青松独不衰。
既然得此寄身处,
永远相依不违弃。
【饮酒其四陶渊明答案】相关文章:
4.陶渊明饮酒
5.陶渊明 饮酒
6.饮酒陶渊明赏析
7.饮酒陶渊明其二
8.饮酒全文陶渊明
9.陶渊明饮酒课件
10.陶渊明《饮酒》古诗原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