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饮酒》古诗原文
“拳喵”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陶渊明《饮酒》古诗原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陶渊明《饮酒》古诗原文,欢迎阅读借鉴。
篇1:陶渊明《饮酒》古诗原文
陶渊明《饮酒》古诗原文
饮 酒①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②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悠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③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④
【作者】
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曾祖陶侃曾任东晋大司马,父祖均曾任太守一类官职。渊明八岁丧父,家道衰落,日渐贫困。曾几度出仕,任过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四十一岁时弃官归隐,从此躬耕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清陶澍注《靖节先生集》是较好的注本。
【注释】
①《饮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后偶然的题咏,不是一时所作。 ②人境:人类聚居的地方。 ③日夕:近黄昏的时候。 ④末二句用《庄子》语。《庄子·
齐物论》:“辨也者,有不辨也,大辨不言。”《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诗意是说从大自然的启示,领会到真意,不可言说,也无待言说。
篇2:饮酒陶渊明古诗
饮酒陶渊明古诗
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诗、诗意】
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欲要说明,却又忘记了语言。
【注释】
①《饮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后偶然的题咏,不是一时所作。一作考证《饮酒》组诗共二十二首,此为第三首。
②人境:人类聚居的地方。
③日夕:近黄昏的时候。
④末二句用《庄子》语。《庄子·齐物论》:“辨也者,有不辨也,大辨不言。”《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诗意是说从大自然的启示,领会到真意,不可言说,也无待言说。
结庐:建造简单的房子。
问君:诗中是指问自己。
何能尔:怎么能如此。
心远:心境高远,超脱世俗。
地自偏:住的地方自然显得偏僻、清静。
悠然:悠闲自得的样子。
山气:山中景色。
相与还:结伴归来。
此中:这里面。真意:指从大自然中所领会到的真实淳朴的意趣。
欲辨:要想说明白。
忘言:意思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
【赏析】
陶渊明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只是到了陶渊明这一代,这个家族已经衰落了。陶渊明也断断续续做了一阵官,无奈靠山不硬,脾气却分外高傲,玩不来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终于回家乡当隐士去了。《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然后都是少不了的。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陶渊明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陶渊明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然后门前冷寂得很。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然后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然后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然后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在陶渊明看来,然后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然后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里,就变成论文了;真正的诗,是要通过形象来表现的。所以接着四句,作者还是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中写到,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所见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然后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像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然后需要反复体会。对于少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是东晋时代的大诗人。
陶渊明少年时候,就有高尚的志趣。陶渊明曾经写了一篇《五柳先生传》,说这位先生不知是何许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因住宅旁边种有五棵柳树,故称作五柳先生。他不图名利,不慕虚荣,就是特别喜欢喝酒,可是由于家贫,不能常常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了,时常请他喝酒。他一去,总是喝得酩酊大醉。然后回到破旧的屋里,读书写文,生活过得安乐自在。写五柳先生,就是写他自己,是他本人生活的实录。
陶渊明曾担任江州祭酒、鼓泽令等小官职。彭泽(今江西彭泽)令,是陶渊明仕途生活中的最后一任官职,这在萧统的《陶渊明传》中叙述得最为详细。
《传》中说陶渊明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去当彭泽令。他一到任,就令部下种糯米,糯米可以作酒。所以他说:我常常喝醉,就心满意足了!陶渊明的妻子坚持要种大米。于是,将二顷五十亩田种糯米,五十亩田种大米。
到了年底,郡官派督邮来见陶渊明,县吏就叫陶渊明穿好衣冠迎接。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当天就解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辞》。
其实,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真实思想,不仅于此。在《归田园居》诗里,就讲得十分明白。他说,他十三年中,几度出仕,深受羁缚;这次坚决脱离官场,归隐田园,就像笼中鸟飞回大自然一样,感到无比自由和愉快。家乡的草屋、田地、树木、炊烟,乃至鸡鸣、犬吠,都是那么亲切可爱,作者的这种心情,正反映了陶渊明对黑暗官场的憎恶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陶渊明有《饮酒》诗20首,都是酒后所题。陶渊明在序里说:我闲居在家,缺少欢乐,再加上近来日短夜长,遇到好酒,每晚都饮。一个人饮酒,很快就醉了。等到酒醒之后,写题诗自娱,这不过是单纯为了欢笑罢了。
陶渊明有时一个人独饮,更多的是和乡亲父老对饮,从中取得某些安慰和乐趣。更重要的是在饮酒中,可以抒发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愿。这就是萧统所说的寄酒为迹。
关于陶渊明喝酒的传说很多。如说陶渊明每逢酒熟时,就取下头上的葛巾过滤酒,过滤完毕,仍把葛巾戴在头上。又如渊明所居的栗里,有块大石,渊明喝醉了,就躺在石上,故名醉石。再如九江境内有渊明埋藏的酒。有个农夫凿石到底,发现一只石盒,石盒内有个铜器,有盖,是扁平的酒壶。将盖揭开,壶内都是酒。壶旁边刻着十六个字:语山花,切莫开,待予酒熟,烦更抱琴来。大家怀疑这酒不能喝,就全都倒在地上。结果是酒香满地,经月不灭。
篇3:饮酒陶渊明原文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1.[结庐在人境]:构筑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2.「问君」二句:设为问答之辞,意谓思想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渊明自谓。
3.[尔]如此、这样。
4.「山气」二句:意谓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5.「此中」二句:意谓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
6.[见]通常读作xiàn,但有时也被人读作jiàn。(学术界仍无确切定论,但大部分学者认为xiàn更好,仿佛南山出现在眼前。如:风吹草低见牛羊)
7.[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指庐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8.[日夕]傍晚
9.[相与]相伴
10.[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辨,辨识。
11.[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闹声。指没有世俗的交往。
12.[心远]心远远地超脱世俗。
13.[佳]美好。
14.[山气]指山景。
15.[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义。
16.[言]名词作动词,用言语表达。
对照翻译: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篇4:饮酒陶渊明原文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饮酒》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饮酒》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就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这样的句子,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附:诗人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渊明,一名潜。一说晋世名渊明,字元亮,入刘宋后改名潜。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陶征士诔)。浔阳柴桑人。晋代文学家,以清新自然的诗文著称于世。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及《桃花源诗》。
陶渊明的诗和辞赋散文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作品平淡自然,出于真实感受,影响唐代诗歌的创作。
陶渊明诗歌风格
陶渊明因当时政治黑暗,一心归隐,要脱离尘网,寄情于田园生活,作品以讽咏大自然景物称著,开创“田园派”的诗歌创作道路。
陶渊明辞彭泽令前,诗作慷慨激昂,后期作品则趋向逍遥自适,一心归隐,寄情田园,大自然、酒与诗文成为他灵魂的寄托。
陶渊明诗歌个性分明,情感真挚,平淡质朴,不大用典,简洁含蓄,“质而实绮,臞而实腴”,富有意境和哲理,主观写意,杂有儒、道各家思想。除了传统儒家思想外,也深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陶渊明诗歌“通篇浑厚,难以句摘”,不致力于锤炼,写来天真自然,是浪漫的自然主义之最高表现。
陶渊明诗歌地位
陶渊明诗歌表现出蔑视权贵、遗世独立的气节,朴实自然的诗风,对后世诗歌的创作影响大而深远。
锺嵘《诗品》虽列之为中品,却推之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后世对陶诗评价甚高,唐宋以后对陶诗更推崇备至。
陶渊明的诗的影响与评价
陶渊明的诗在南北朝时影响不大。刘勰著《文心雕龙》,对陶渊明只字未提。锺嵘《诗品》列陶诗为中品,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认为其诗“其源出于应璩”。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推崇备至:“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文选》收录陶渊明的诗文十余首,是作品被收录较多的作者。
陶渊明的田园隐逸诗,对唐宋诗人有很大的影响。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宋代诗人苏东坡对陶潜有很高的评价:“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又云:“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东坡更作《和陶止酒》、《和陶连雨独饮二首》,《和陶劝农五首》、《和陶九日闲居》、《和陶拟古九首》、《和陶杂诗十一首》、《和陶赠羊长吏》、《和陶停云四首》、《和陶形赠影》、《和陶影答形》、《和陶刘柴桑》、《和陶酬刘柴桑》、《和陶郭主簿》等109篇和陶诗,可见陶渊明对苏东坡影响之深。
篇5:饮酒陶渊明原文
本诗是陶渊明组诗《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诗的意象构成中景与意会,全在一偶然无心上。‘采菊’二句所表达的都是偶然之兴味,东篱有菊,偶然采之;而南山之见,亦是偶尔凑趣;山且无意而见,菊岂有意而采?山中飞鸟,为日夕而归;但其归也,适值吾见南山之时,此亦偶凑之趣也。这其中的“真意”,乃千圣不传之秘,即使道书千卷,佛经万页,也不能道尽其中奥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不了了之。这种偶然的情趣,偶然无心的情与景会,正是诗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时其空明无碍的本真之境的无意识投射。大隐隐于市,真正宁静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你自己的心境的外化。
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怀。
篇6:饮酒古诗陶渊明解析
饮酒古诗陶渊明解析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常考字词
结庐 建造房屋。引申为寄寓。
车马喧 世俗的喧闹。车马:借指世俗。
君 我。这里是诗人自指。
尔 这样。
篱 篱笆。
南山 这里指庐山。
日夕 夕阳西下的时候,傍晚。
相与 相互结伴。
还 归巢。
真意 淳真自然的意趣。
辨 辨析,玩味。
全诗精译
我在人世间建房居住,却没有世俗的喧闹。
问我怎么才能做到这样?只要我的心远离世俗,将一切功名利禄置之度外,所居住的地方即使是闹市,也自是偏远之地。
我来到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在悠然之间,映入眼帘的是苍翠巍峨的庐山。
夕阳西下的时候,山上飘缈的云气形成美丽的景色,空中的'飞鸟呼朋唤友,结伴飞回自己的巢臼。
我从此时此地的情境之中,领略到淳真自然的意趣。想要仔细辨析,却又忘记怎样将它明白地说出来。
难句解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两句诗是本诗的难点。从意蕴上看,表层上是写诗人的所为所见,深层上却是诗人“心远地自偏”的形象表现。诗人在篱笆边采摘的是傲霜的菊花,悠然之间见到的是苍翠的庐山,这不仅反映了诗人的闲远自得之趣,也凸现了诗人高洁的品格。从创作手法上看,诗人不是带着强烈的主观情感去描写景物,而是景物使诗人领会到了某种人生真谛,引起了诗人的审美情趣,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中。近代学者王国维将这种创作手法形成的艺术境界称为“无我之境”。
篇7:陶渊明饮酒其一古诗意思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字词注释
结庐 :构筑房屋。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尔:这样。
日夕:傍晚。
相与:相伴。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陶渊明的文学思想:
诗人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真的理解,既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是较完美的艺术真实。同时,他对自然的理解也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然而,无论是提倡艺术真实,还是推崇文学的自然,都是为了酣畅淋离地表现人生。这是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灵魂。
其实陶渊明对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极清醒的认识,因而他的隐逸不是消极的逃避现实,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当他在漫长的隐居生活中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时,尽管也彷徨过,动摇过,但最终还是没有向现实屈服,宁固穷终生也要坚守清节。据说郡官派督邮来见他,县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
陶渊明他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从此,不为五斗米折腰传为佳谈。陶渊明喜欢喝酒,“寄酒为迹”抒发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愿,表现出诗人恬淡旷远的襟怀、孤傲高洁的品格,也正是因为如此它的作品才虽平淡质朴却诗意盎然。
篇8:《陶渊明饮酒》原文及翻译
饮酒·其一
魏晋 陶渊明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译文
衰荣没有固定在,彼此相互的。
邵先生瓜田中,难道像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的思想总是这样。
乐观的人明白他会,我将不再怀疑。
忽然给一杯酒,日夕畅饮着。
注释
衰荣:这里是用植物的衰败与繁荣来比喻人生的衰与盛、祸与福。无定在:无定数,变化不定。更:更替,交替。共之:都是如此。
邵生:邵平,秦时为东陵侯,秦亡后为平民,因家贫而种瓜于长安城东,前后处境截然不同。
代谢:更替变化。人道:人生的道理或规律。每:每每,即常常。兹:此。
达人:通达事理的人,达观的人。会:指理之所在。逝:离去,指隐居独处。
忽:尽快。筋:指酒杯。持:拿着。
篇9:《陶渊明饮酒》原文及翻译
魏晋陶渊明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译文
自小不同人交往,一心爱好在六经。
行年渐至四十岁,长久隐居无所成。
最终抱定固穷节,饱受饥饿与冷。
屋风凄厉,荒草掩没前院庭。
披衣坐守漫长夜,盼望晨鸡叫天明。
没有知音在身边,向谁倾诉我衷情。
注释
罕人事:很少有世俗上的.交往。游好:游心,爱好。六经:六种儒家经典,指《诗》、《书》、《易》、《礼》、《乐》、《春秋》。这里泛指古代的经籍。
行行:不停地走,比喻时光流逝。向:接近。不惑:指四十岁。淹留:久留,指隐退无成:指在功名事业上无所成就。
竟:最终。抱:持,坚持。固穷节:穷困时固守节操,意即宁可穷困而不改其志。饱:饱经,饱受。更:经历。
弊庐:破旧的房屋。交:接。悲风:凄厉的风。没:掩没,覆盖。庭:庭院。
“披褐”二句:表现寒夜饥寒交迫的窘状,即《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诗中所说“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之意。
孟公:东汉刘龚,字孟公。皇甫谧《高士传》载:“张仲蔚,平陵人。好诗赋,常居贫素,所处蓬蒿没人。时人莫识,惟刘龚知之。”陶渊明在这里是以张仲蔚自比,但是慨叹陶渊明却没有刘龚那样的知音。翳(yì):遮蔽,隐没。此处有“郁闷”之意。
篇10:《陶渊明饮酒》原文及翻译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翻译: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注释: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尔:如此、这样。
悠然:自得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相与还:结伴而归。
【《陶渊明饮酒》原文及翻译 集锦8篇】
篇11:《陶渊明饮酒》原文及翻译
饮酒
作者: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1.[结庐在人境]:构筑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2.「问君」二句:设为问答之辞,意谓思想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渊明自谓。
3.[尔]如此、这样。
4.「山气」二句:意谓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5.「此中」二句:意谓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
6.[见]通常读作xiàn,但有时也被人读作jiàn。(学术界仍无确切定论,但大部分学者认为xiàn更好,仿佛南山出现在眼前。如:风吹草低见牛羊)
7.[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指庐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8.[日夕]傍晚
9.[相与]相伴
10.[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辨,辨识。
11.[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闹声。指没有世俗的交往。
12.[心远]心远远地超脱世俗。
13.[佳]美好。
14.[山气]指山景。
15.[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义。
16.[言]名词作动词,用言语表达。
翻译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然而没有烦神去应酬车马的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篱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归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里有人生的真义,已经无需多言。
【陶渊明《饮酒》古诗原文】相关文章:
1.陶渊明饮酒
2.陶渊明 饮酒
4.饮酒陶渊明赏析
5.饮酒陶渊明其二
6.饮酒全文陶渊明
7.陶渊明饮酒课件
8.陶渊明的饮酒朗诵
9.陶渊明的饮酒其三
10.《饮酒》陶渊明阅读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