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尼采的最高肯定公式论文

尼采的最高肯定公式论文

2022-05-30 08:32:3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hanye2”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尼采的最高肯定公式论文,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尼采的最高肯定公式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尼采的最高肯定公式论文

篇1:尼采的最高肯定公式论文

尼采的最高肯定公式论文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下称《查》)体现了尼采哲学的一贯风格:对真理和生命的热爱。

尼采“永恒轮回”的思想与他对真理的热爱是分不开的——但他这种对真理的爱,或曰追求真理的意志,与《查》中批判的那种“求真的意志”有着根本的不同,两者延伸出来的思想是截然相反的。

尼采的思想中,真理永远是第一位的,他要求事物必须呈现绝对的真,不能有一丝虚假。由此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他宁要狄俄尼索斯醉的真实,而不要阿波罗美的梦境。他以孩子般的纯洁,竭尽全力走向真实,竭尽全力去揭示一个本真、原始的宇宙,不搀杂任何自以为是和自欺欺人的成分在内。

而所谓“求真的意志”所求之“真”,仅为“逼真”而已。在心怀“求真的意志”的人眼中,“万事万物均能变成人的想象之物、可视之物和感觉之物”,“世界本身应当变成”他们的“理性”、“形象”、“意志”和“爱”[1]。他们按照自己的意图,自己希望的样子来解释世界——或者说,他们就是在把世界的存在当成解释自己、满足自己的工具——这纯属一厢情愿:灾难在人类的历史中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因此,他们把世界看成“不可理喻的”和“非理性的”[2],他们无法“忍受人生”。

为了摆脱生之痛苦,他们设想出神、上帝,并意欲创造一个彼岸,一个“可以屈尊崇拜的世界”,作为“终极的希冀和陶醉”[3]——与此相对,现实的世界则是一个“永不完美的世界,一个永远矛盾的映象,缺憾的映象”,人是“受苦者”,“对于受苦者来说,无视自己的痛苦和失去自我乃是醉心的乐趣”[4],他们“蔑视肉体和尘世,他们杜撰天堂之事和对人的解救”,他们“逃避痛苦”,把“幻想投到人的彼岸”,妄图“摆脱肉体和尘世”[5]。

——如此种种,都被尼采视为厌世、奴性、不诚实、忘恩负义和虚无主义,视为对尘世生命的毁谤。

尼采与这种彼岸信仰者是誓不两立的,他的“永恒轮回”与此针锋相对。整个《查》都是“健康的肉体在更诚实更纯洁地说话,这个完美的端正的肉体在叙说着尘世的意义。”[6]

尼采坚决否定“彼岸”的存在,他要把人的眼光拉回现实,拉回到真理上来。信仰彼岸的人渴望宇宙按自己的意图运转,而尼采则迫使自己理解并接受——“肯定”——宇宙的规则,他的永恒轮回思想正是这种“人所能够达到的最高肯定公式”[7]。信仰彼岸的人是弱者,“在软弱灵感的影响下,弱者肯定要胆怯和逃避现实”[8],而“害怕现实,也就是害怕真理”[9]。尼采,作为向真理和现实敞开的人,则通过永恒轮回学说“肯定消逝和毁灭”,“肯定对立和战争,肯定生成,甚至坚决否定‘存在’”,肯定“万物的绝对和无限重复循环”[10],继而肯定尘世生存的意义——因为人只能在尘世生存,一切尘世之外的东西都是虚无的,都是主观臆想。如果存在一个意义的话,这意义只能产生于尘世,而不是某种捏造的世界,任何人若想使生存有意义,都只能在尘世寻找,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

既然无可选择,那么一切在尘世之外寻找出路的思想,便都成了的无用的谎言;一切在尘世之外建造天堂或所谓理念的许诺,都是在“不存在”中寻找“存在”的意义——还有比这更虚妄的念头吗?

是时候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真理一旦被隐瞒就会变得有毒”,而真理已经被隐瞒了这么多个世纪!查拉图斯特拉,这永恒轮回的教师如是教导人类:“凡在我们的真理中能打碎的就打碎吧,有些房屋尚需建造!”[11]

上帝死了,同上帝一道被假想出来的东西,也统统死了——它们原本就不曾存在过!

现在,只有尘世摆在眼前,尘世之后,尘世之前,仍然是尘世,万物的一切都只在这里发生,万物在永恒的时间内,演绎着相同的生存游戏,永远也无法从中拔身而出,“万物走了,万物又来,存在之轮永恒运转。万物死了,万物复生,存在之年永不停息”,“万物破碎了,万物又被重新组装起来;存在之同一屋宇永远自我构建。万物分离,万物复又相聚,存在之环永远忠于自己。”[12]

那些心怀希望的人倒霉了,那些渴望奇迹的人倒霉了——永恒轮回的学说最先击碎的,就是他们因之才能“忍受”目前生活的那些幻想——查拉图斯特拉如是教导我们:

“万物永恒轮回,我们也在其中,我们业已存在过无数次了。万物,我们,都是一个样。”

“存在着一个伟大的发展变化之年,存在着伟大之年的怪兽:这个年必然像沙漏计时器一样,一再重新转动,以便重新出发:——

——所以这些年是年年相似的,无论在最伟大之处还是在最渺小之处都年年相似;所以我们在每一伟大之年也是相似的,无论是在最大还是在最渺小之处,我们都年年相似。”

——并无天堂在等着那些希望摆脱现世痛苦的人,那么,或许他们会说:“现在我死,消逝得无影无踪,瞬间化为乌有”,然而如查拉图斯特拉所说,那伟大之年“将再造我!我是属于永恒轮回之因果律的。”“我将回来,与这个太阳、地球,与这只鹰和这条蛇一道回来——但不是进入一种新的人生或更美好的人生:——我永远回到这相似和同一个生活,无论是在最伟大之处和最渺小之处全都雷同……”[13]

这就是查拉图斯特拉——尼采对真理和尘世的肯定,它要求肯定者必须有十二分的诚实和坚强——甚至是“冷酷无情”,因为这真理是“冷酷的真理”,人们只有“不惜精力”,“具备冷酷无情的习惯”,才能“在冷酷的真理中感到精神愉快,思想快乐。”[14]

这真理被尼采作为一种“宿命论的观点”,毫无保留地接受:“把自身视为天命所归,无意‘改变’自身”。他的这种宿命论当然与宗教无关,也不是对命运的消极承受,他的“无意‘改变’”,指的是一种遵循自然规则的“伟大理性”,[15]这种“伟大理性”教导人们不可干超出能力之事:“别要求自己做不大可能的事”,因为“大凡干力不能及之事的人,莫不恶劣地虚伪。”[16]

真相已经大白,上帝、天堂等谎言已被揭穿,因此,那种“把头埋进天堂这类东西的沙堆里”[17],想跨入彼岸的想法,便无疑是在“要求自己做不大可能的事”了。它不但虚伪,而且会使沙堆中的头颅不自由,在虚幻的缠绕中虚度一生。为此,尼采教导人们:“不要再把头埋进天堂这类东西的沙堆里,而要使头自由,使这尘世头颅为尘世创造意义!”[18]如果我们想要使自己的生存有一个意义,我们只能热爱人世!

尼采由此展开了他对尘世的肯定与赞美:“我要像热爱太阳一样热爱人生、热爱所有深邃的海洋。”[19]我们要成为那些人,“他们首先不是在星球的彼岸寻找一个毁灭和牺牲的理由,而是为尘世而牺牲,使尘世称为超人的尘世。”[20]我们要成为那种高尚者,“他的作为应当像牛一样;他的快乐应是嗅闻大地的气味,而不是对大地的蔑视……他的鸣叫当然是对人间万事的赞美”[21],“我们也根本不想进入天国:我们是男子汉大丈夫——我们要的是人间天国。”[22]他恳请人们“把飞逝的道德引回人间”,“引回到肉体和生命处:让它赋予大地以意义,人的意义。”[23]

然而,还存在这一种信念:持有它的人即便不把头埋进天堂这种沙堆,也要把头埋进另外一种沙堆,这些人虽无意于彼岸,但也同样虚妄,他们把一切意义都赋予了将来,“把过去的一切曲解为自己的桥梁”[24]。这里暗含一种把痛苦当作“生命的障碍”的想法:过去充满了痛苦,未来或许可以没有它——过去,还有即将成为过去的现在,就这样,在对未来“毫无痛苦”的向往中,在对痛苦的忍耐和克服中度过了……

尼采告诫他们:“痛苦不可当作生命的障碍”,因为“你还会有痛苦的”,[25]万物“如此紧密相连,以至于‘此刻’把一切未来也拉到自己身上”,“万物中凡能运行的事物从这条长路出去,也必定从这条路上回来!”[26]因此,你爱人世,便注定要爱每一刻,因为一切皆同,过去、现在、未来,都是一个意思……

在此,相信读者也不难看出,永恒轮回作为一种对人与世界之关系的全新认识,让人类得见自己的真实处境:人活在世上是值得的,人生的每时每刻都是值得的——或者可以这样说,人只有活在世上才是值得的,人只有意识到每时每刻的平等性,把握每时每刻,才能真正做到有价值地生存!

不幸的'是,仅仅作为一种认识,永恒轮回的学说就足以让人痛苦了。把一切幻想拉到地面上来,看似给了人可靠性,实际上却正是对人们久已习惯的可靠性之剥夺。那幻想的彼岸,寄托着人们对永恒存在的最高向往,人们希望能在那里免去一切生老病死、百般无常之苦,以安慰在世间多灾多难的心灵——但永恒轮回取消了这个彼岸,从而取消了从生之无常、生命之“消逝和毁灭”中摆脱出来的可能性。如果说生命像一场灾祸,那么人类注定永远在这灾祸中循环往复,永远无法置身其外。

那统领生之大军的上帝,那流变的万物之外的永恒存在,已经死了!尘世正如人们害怕的那样,“不可理喻”和“非理性”。人们知道万物循环,永恒轮回,每一个过程都永远是一样的。但同时,自己的下一刻具体来说会是什么样子,又因失去了目标,失去了上帝的指引和天堂的参照,而无法预料与解释,一切都充满了偶然性,难以掌握——“他们在自己的道路上失落了自我。而最终,他们还厌倦地发问:‘我们当初为何要走路呢?什么都一样!’”[27]“‘什么都不值得!你们不当有意愿!’有人在他们耳畔这样唠叨,他们就会觉得中听。”[28]“为什么活着?万事皆空!生活——这是徒耗精力;生活——这是燃烧自己而得不到温暖。”[29]——在对人世的厌倦和绝望中,他们开始走向新的信仰,甚至把驴子当成上帝重新祈祷,也有人开始纵情享乐,宁愿这么“白白活着”[30]……

但这一切,查拉图斯特拉都斥之为“古代的胡诌”和“奴性的说教”,它们全出自弱者的心胸,出自那“厌倦制造的招牌和懒惰制造的招牌”[31]——对于沉重的真理,这些人的精神还没能成为一只骆驼,他们的精神还不够强大,尚缺少足够的负载能力。面对真理,面对现实,他们“软弱、躲避和让步”,心中“有这么多的否定”,眼神中“只有这么少的命运在闪光”[32]。

可是,即便强大如查拉图斯特拉,也难以抑制对轮回的厌倦:“为什么?为何目的?向何处?在何地?怎样活?仍旧活着,这岂不愚蠢?”[33]只不过,他的厌倦蕴含着骄傲在内:“人与人是不同的,凡我要的,他们则不能要!”[34]这厌倦来自于崇高之不可得,来自于伟大与渺小之恶劣的相似性:“我曾见过赤裸裸的最伟大之人和最渺小之人:他们二者极为相似——最伟大的人甚至过于人性化了!”“最伟大的也是最渺小的!——这是我对人的厌恶!最渺小的也要永恒轮回!——这是我对一切存在的厌恶!”“你所厌倦的人,亦即小人也是永远轮回的。”“人永远轮回!小人也永远轮回!”“啊,人的极恶是渺小的!啊,人的至善也是渺小的!”“一切都一样,什么都不值得,知识使人窒息。”[35]

——存在着两种病痛:一曰“偶然”,一曰“雷同”,实则为同一个——轮回之命运对人的摆布!

生而没有自主的权利(有的人甚至连自主的愿望也没有),只在命运的手掌下生生死死。发生的已经发生了,它们的名字叫做“过去如此”和“既已如此”,它们的名字叫做“偶然”,叫做“谜”。

“一切价值均已被创造出来,而一切被创造的价值——便是我。千真万确,不再存在‘我要’!”名叫“你应该”的巨龙如是说,“事物的一切价值——全在我身上闪光。”[36]一切事情都是如此偶然,但其全部意义,其全部价值,又全都是“你应该”的——“你们不当有意愿”。啊,在万物的轮回中,万物的价值都是“应该”如此的,万物皆同,谁也不能越过这种铁的规则!

痛苦由此而生,解救——也应为此而来:“解救人的过往,改造一切‘既已如此’,直到意志说:‘我想要的就是这样!以后还要这样!——’”[37]这里包含着“意志是创造者”的思想,查拉图斯特拉教导人们:“所有的‘过去如此’都是破烂货、谜、残酷的偶然——直到创造意志说:‘我要它如此!’——直到创造意志说:‘我要它如此!我一定要它如此!’”[38]“我要它如此”,这便是创造的意志,我要它如此它才如此,我要它如此它便如此——多么诱人的自由!它压倒一切不含意愿的“过去如此”和“你应该如此”,那软绵绵的半死之物。这创造的意志把人从“过去如此”这个“破烂货、谜、残酷的偶然”中解救出来,得到解放的人们将如行船一般,他们在人生的海洋中是自由的,因为他们知道自己驶向何方,而“只有知道驶向何方的人才知道什么风好,是他的行船之风。”[39]他们和命运同一个风向,命运的一切“如此”都是他们心中的必然!而那些不知驶向何方的人,就“只有过时的‘意欲’,就受一切波浪的戏弄”。[40]

“意志有解放作用:因为意志便是创造:我如是教导。你们应当只为创造而学习!”[41]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创造——这是摆脱痛苦的伟大解救,它使生活变得轻松。”[42]为了整个人类的解救,他告诫人们:“你应创造一个更高级的肉体,创造初始运动和自动旋转的轮子——你应创造出一个创造者。”[43]

而为了那创造,人们首先需要狮子,固然狮子尚无创造新价值的能力,“可是,为着新创造,必须为自己创造自由”,必须“对义务说个神圣的‘不’字”,必须“获得创造新价值的权利”——“这对于一个有负载能力、令人敬畏的精神而言是最可畏的举措。真的,这对它来说是一种掠夺,是掠夺性猛兽的事业”,“它曾把‘你应该’当成它的至圣而喜爱,现在它必须在至圣中找出癫狂和放任,以便从它的爱中掠夺自由,为了掠夺便需要雄狮”。[44]“对于具有雄狮般意志的人来说求知便是快乐!”[45]

然而,“意志成为自身的解救者了吗?成为快乐之施主了吗?”

“意志——解救者和带来快乐的人是意志的别名”,但“意志本身仍是个囚徒”,“意志对于一切完成之事无能为力——对于过往之物,意志只能怒目而视”,“时光不能倒流”,“事既如此”是“意志推不动的石头”。

“愿被解放:但意志本身应思考什么,以便摆脱忧伤并嘲笑自己被禁锢呢?”愚妄者开始说教,他从这“不能倒退”的痛苦,推论出“意志本身和一切生命都成了惩罚”,“逝者如斯,一切也该过去”,“时间必将吞噬它的孩子们”,并因“过去是这样”这块石头是撼不动的,推论出“一切惩罚是永恒的”——“除非意志最后自我解救、意欲变成非意欲”——而由此,意志便与时间“和解”了。[46]

这无疑是厌世者的谬论,一个沉重的谬论。它和那些信仰彼岸的思想一样,让人的精神变得懒惰和逃避现实,怀有这种思想的人,是“还不能飞翔的人”,他们虽然“比飞快的骏马奔跑还要快”,“但它又把头沉重地埋进沉重的沙土里”。[47]这无异于承认:永恒轮回思想和它所批判的彼岸思想是殊途同归!

“意志必须要求高于一切和解的东西:此即为强力意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继续高举意志大旗,对人们的沉重思想,对人们的厌倦与懒惰宣讲了对策。他要让人们知道:“凡是不带来欢笑的真理我们都称之为虚伪”[48],永恒轮回绝对不属于这样的真理,他让人看清人生的真实面目,并不是意欲把人吓倒,而是教人们如何真实而快乐地生活,因为查拉图斯特拉是爱人类的!

“人的大忧愁,时下叫做厌恶”[49]自愿行乞者如是说——我们也的确看到,那些受煎熬的人,那些离目标近在咫尺的勇敢的人,“因为倦怠而躺在灰尘里,可谓固执”。查拉图斯特拉如是教导:“任他躺着,直至他自动醒来——直至他自动弃绝一切厌倦并领受厌倦的教训!”[50]查拉图斯特拉命人们砸碎那“厌倦和懒惰的招牌”,并如是行事:

“人必须跳舞——超越你们自己而跳舞!你们的失败,这又算得什么呢!”

“可能会成功的事多着呢!因此你们要学会自嘲!高举你们的心,优秀的舞蹈家啊,高些,再高些!也别忘记大声朗笑!”[51]

“真有很多事情已经成功!人间小的、好的、完美的事情真不知凡几!”

“把一些小的、好的、完美之事置于自己周围吧!它们金色的成熟能医治人心。完美的东西教授人们如何希望。”[52]

“世间存在沼泽和浓浓的悲愁,但谁的双脚轻捷,谁就能奔过泥沼,而且像在清扫过的冰面上跳舞。”[53]

要学会跳舞,学会自嘲,学会朗笑,学会希望和超越!用轻捷的双足,以健康而快乐的心灵,向上,再向上,直至登上最高峰——因为“攀登最高峰的人取笑一切悲剧和悲伤、严肃的态度”[54]——此即意志的胜利,真理之上强力意志的胜利。这胜利者身上具备的,正是一个孩子的特征:“清白无辜、健忘”,而精神成为了孩子,也便完成了第三次变形,得以成为“一个新的开始、一种游戏、一个自转的轮子、一种初始运动、一种神圣的肯定”[55]。

这种超越的境界,或曰超人的境界,也就是尼采永恒轮回学说许诺的最高境界。天空在绝对真理的映照下纯洁无比,心灵在一切灾难之上欢笑,灵魂“超越一切‘此地’和‘彼地’”。[56]此刻,人的生命得以成为“伟大”,它正符合尼采“衡量伟大的公式”,即“热爱命运”:“不要想变更什么,将来不要,过去不要,永远也不要。不要单纯忍受必然,更不要逃避,而是爱它……”[57]生命中洋溢的,全都是对永恒的热爱,“凡痛苦的都说:‘我要继承,我要孩子,我不要我。’”但是,“快乐不要继承,不要孩子——快乐要自己,要永恒,要轮回,要一切永远相同。”“痛苦深切,/快乐比心中的痛苦更深切:/痛苦说:去吧!/但一切快乐希求永恒——/希求深远、深远的永恒!”

痛苦没有消逝,而且,痛苦还作为永恒之万物的一部分,被快乐爱着——“快乐如此丰富,以至于渴盼痛苦、地狱、仇恨、耻辱,残废和世界”,“快乐要自己,故而也要心上的痛苦”——“一切快乐希求万物永恒”!

“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亲相爱的。”你对快乐说“是”,也应对一切痛苦说“是”[58]——痛苦都被爱着,都被希求赐予永恒,还有什么是在那神圣的肯定之外的呢?

查拉图斯特拉在这神圣的肯定中,因深切的快乐而激动着,他已经看到了那最高处,看到了最高处的永恒,他把“深处翻到光明处了”[59],此刻,一切都沐浴在永恒的光中,一切都沐浴在真理的光中,“海岸消失了——现在,最后的锁链从我身上抖落了”,“无边无际的大海在我周围咆哮,时间和空间在远处向我闪光,好啊,妙啊古老的心!”[60]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歌唱那至高无上的自由与永恒!

注:

[1]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88,89页,漓江出版社,1月第一版。出处下同。

[2]第89页。[3]第122页。[4]第24页。[5]第26页。[6]第27页。[11]第125页。[12]第236页。[13]第239页。[16]第314,316页。[17]第25页。[18]第25页。[19]第135页。[20]第8页。[21]第127页。[22]第346页。[23]第79页。[24]第220页。[26]第172页。[27]第224页。[28]第224页。[29]第221页。[30]第216页。[31]第225页。[32]第232页。[33]第117页。[34]第138页。[35]第237,238页。[36]第19页。[37]第215页。[38]第153页。[39]第297页。[40]第224页。[41]第224页。[42]第89页。[43]第71页。[44]第19,20页。[45]第224页。[46]第153页。[47]第210页。[48]第229页。[49]第292页。[50]第225页。[51]第321页。[52]第318页。[53]第319页。[54]第38页。[55]第20页。[56]第241页。[58]第353~355页。[59]第235页。[60]第252页。

[7]尼采著,张念东,凌素心译,《权力意志》,《看哪这人!》,第72页,商务印书馆,1991年5月第一版。出处下同。

[8]第52页。[9]第94页。[10]第53页。[14]第45页。[15]第17页。[25]第73页。[57]第40页。

篇2:科技论文公式编辑规范

1. 公式的主体应排在同一水平线上,对于一些作为整体出现的符号、缩写词等不可分离,如: lim, max, sup 。

2. 当公式过长需要转行时,需要遵循下面几点:

(1) 优先在“ = ”或“ ≈”,“>”“<”等符号处转行,关系符号留在行末,转行后的行首不必重复写出关系符号。

(2) 其次可在“×”“÷”“+”“-”符号处转行,这些符号留在行末,转行后的行首不必重复写出符号。

(3) 不得已时可考虑在“∑”“∏”“∫”等运算符号和 lim, exp 等缩写字之前转行,但决不能在这类符号之后立即转行。

(4) 行列式或矩阵不能从中间拆开转行。 1. 正体外文字母大致使用于以下场合:

(1) 所有计量单位、词头和量纲符号。

如:计量单位m(米),eV(电子伏);词头k(千),G(吉);量纲M(质量),J(发光强度)等。

(2) 数学式中的运算符号、缩写号、特殊函数符号和某些特殊的集符号等。

如:运算符号d(微分),△(有限增量);缩写号det(行列式),T(转置符号);

常数符号e(自然对数的底),i(虚数符号);集符号N、Z、R等。

2. 斜体外文字母主要用于以下场合:

(1) 数学中用字母表示的数和一般函数用斜体,矩阵符号要用黑斜体。

(2) 量符号以及量符号中代表量和变动性数字的下角标符号。

(3) 矢量和张量,要求排成黑斜体(若为白体,则字母上方需要添加箭头符号)。

3. 大写体外文字母主要用于以下场合:

(1) 来源于人名的.单位符号的首字母(Pa, A, Wb等)。

(2) 化学元素符号的首字母(O, Cl, Fe等)。

(3) 人的名字、父名和姓的首字母。

(4) 量纲符号和科技名词术语的缩写词(DNA,FIRD等)。

4. 小写外文字母主要用在以下场合:

(1) 除来源于人名以外的一般单位符号(mol, rad, cd等,但体积单位 L 除外)。

(2) 法国人和德国人等姓名中的附加词。

篇3:永恒循环及其道德内涵恩格斯和尼采论文

永恒循环及其道德内涵恩格斯和尼采论文

【内容提要】永恒循环思想,几乎在相同时期被两位立场迥异的思想家――恩格斯和尼采重新发现并予以高度评价,认为是一个“新的世界观”或“新的世界方案”。本文通过揭示其思想的形成背景,对两位哲人的永恒循环学说异同之处加以辨析与评述。作者认为,永恒循环思想无论是对于恩格斯还是尼采来说,都是同某种价值信仰相关联,并作为某种德性论的基础而存在,而不是自然科学模式上的“伦理中立主义”理论。

【关键词】永恒循环/权力意志/能量守恒/新世界观/道德实践

【正文】

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使得有必要把恩格斯和尼采的自然观结合起来加以考察。首先,自然界永恒循环的思想在相近时期被这两个立场迥异的思想家重新发现并给予高度的重视,这一事件不能简单地归于偶然而需要对这种思想得以形成的背景予以揭示,并需要对二者永恒循环思想的相同与差异之处加以辨析;另外更重要的是,永恒循环这一思想无论是对于恩格斯还是尼采来说,都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科学模式上的“伦理中立主义”理论,而是同某些价值信仰相关联,作为某种德性论基础而存在。考虑到当今世界道德实践正处于严重的无序状态,在纷繁的道德理论取向中,马克思主义道德历史观和尼采基于永恒循环和权力意志的“价值重估”作为两种重要的选择方向正在产生广泛的影响。因此,分析恩格斯和尼采永恒循环思想中的道德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版尼采全集的编辑者蒙梯纳里在《尼采阅读》一书中对恩格斯和尼采的永恒循环思想进行过比较,指出两者之间存在着惊人的一致性,甚至在用词上也极为相近:恩格斯称“同一者在大循环中的永恒重复”(eine ――in  grossen  Kreislaufen ――ewige  Wiederholung desselben ),  尼采则称为“相同者的永恒轮回”(die  ewige Wiederkehr des Gleichen)。他认为两位及其不同的思想家同时具有如此相似的思想,只能用共同的自然科学背景来解释。(〔1〕,p.198)这一观点是可以接受的。因为迄今为止尚没有证据表明二者之间存在过相互影响。另一方面,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一种新思想的形成并产生影响,除了思想史自身的发展逻辑之外,同时必然受制于时代现实的需要。我们可以看出,恩格斯和尼采永恒循环思想的形成,除了基于对欧洲思想发展史的同样极为深刻的批判性洞察之外,也确实受到当时自然科学最新发展的决定性影响。

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恩格斯在总结自然科学的最新发展成果的基础上指出必须用一种“新的自然观”取代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他和尼采一样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向古希腊前苏格拉底哲学的复归:“于是我们又回到了希腊哲学的伟大创立者的观点: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2〕,p.454)“在这个循环中,物质的任何有限的存在方式,不论是太阳或星云,个别的动物或动物种属,化学的化合或分解,都同样是暂时的,而且除永恒变化着、永恒运动着的东西。……物质在它的一切变化中永远是同一的,它的任何一个属性都永远不会丧失,因此,它虽然在某个时候一定以铁的必然性毁灭自己在地球上的最美丽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而在另外的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一定又以同样的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2〕,p.462)

可以看出恩格斯对自己的这一发现是极为重视的。在《反杜林论》引论的概论中他把这种永恒循环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看成是反传统形而上学思维的德国哲学由康德经黑格尔而到马克思和他达到最高成就。而且,“因为学会辩证地思维的自然科学家到现在还屈指出数。”(〔2〕,p.62)所以, 恩格斯实际上和尼采一样自认为“永恒轮回的教师。”(〔3〕,p.126)

反观尼采,与恩格斯相似,他把永恒轮回称作一种新的世界观,即一种“新的世界方案。”(〔4〕,p.453)他所拟定的革新哲学原则的五点计划,其中之一便是“用永恒轮回学说取代‘形而上学’和宗教(这个学说乃是驯育和选择的手段)。”(〔4〕,p.286)可见尼采自己对永恒循环这一思想的地位具有高度的自觉意识,把它提到反传统形而上学的最新高度,并称之为“最深刻的思想”、“思想的顶峰”。

虽然由于其著述的格言与散文化使得研究者对尼采哲学中永恒循环学说所处的地位有不同的见解,但是深入的研究得出“永恒轮回学说与权力意志说有着最内在的一致”,它构成了尼采的“形而上学思考的最内在核心。”“尼采的形而上学立场可以由两个命题来确定,存在者本身的基本特征是‘权力意志’;存在是‘相同者的永恒轮回’。 (〔5〕,pp.26―33)

对于永恒循环说的基本思想,尼采在多处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了详略不一的表述。其中两段诗化的表述为:“万物方来,万物方去;存在之轮,永远循环。万物方生,万物方死;存在之时间,永远运行。万物消灭了,万物又新生了;存在之自身永远建造同样的屋宇。万物分离而相合;存在之循环对自己永久真实。存在念念相生;围绕着这之轨道,永远回环着那之星球。任何一点皆是宇宙的中心。永恒的路是螺旋形的`。”(〔6〕,p.222)“这个世界是:一个力的怪物,无始无终,一个坚实固定的力,它不变大,也不变小,它不消耗自身,而只是改变面目,作为总体,它的大小不变,……象自身吞吐翻腾的大海,变幻不息,永恒的复归,以千万年为期的轮回;其形有潮有汐,由最简单到最复杂,由静止不动、僵死一团、冷漠异常,一变而为炽热灼人、野性难驯、自相矛盾;然而又从充盈状态返回简单状态,从矛盾嬉戏回归到和谐的快乐,在其轨道和年月的吻合中自我肯定、自我祝福;作为必然永恒回归的东西,作为变易,它不知更替、不知厌烦、不知疲倦……。”( 〔4〕,p.700)

从大体上看,可以发现恩格斯和尼采对世界的永恒循环运动有着基本相同的理解,并同时赋予这一思想极为重要的意义。

进一步考察恩格斯和尼采对其永恒循环思想的论证,二者间的一些颇有意味的同异之处就明显地显现出来。

根据周国平先生的研究,尼采明确地把能量守恒定律引为永恒循环学说的理论根据。(见〔7 〕)尼采写到:“能量守恒的原则要求永恒轮回。”(〔4〕,p.631)他认为能量守恒定律意味着世界是由一种总量守恒的力形成。需要指出,尼采反对用经典力学(机械论)解释世界,他说:“机械论的一切前提,――材料、原子、重力、压力和冲击力等――都不是‘自在的事实’,而是借助于精神的虚构作出的解释。”机械论不能把握世界最基础、最本质的东西,“最本质的和最内在的仍旧是这种意志。”而“机械论是结果征象学。”(〔4〕,p.534)如果相信机械论对世界的解释,世界的终极状态必定早已经达到,而事实并非如此。因而,“机械论在我看来乃是不完美和十分短暂的假说。”(〔4〕,p.455)尼采对“力”的概念的规定不同于经典物理学,他把一个内在意志划归于它,作为其中心,这就是权力意志。这样就构成了他所谓的“动力量子”。世界的终极现实不是物,“而是同其他一切动力量子处于张力关系中的动力量子”。(〔8〕,Vol.13,p.82 )在尼采看来, 动力量子和量子场才是微观世界的真相。 这表明他已经猜测到20世纪物理学的某些重要内容,这一思想赢得了专家的惊叹。这总量有限的力被“虚无”包围而成其界限,“它被‘虚无’所缠绕,就象被自己的界限所缠绕一样。”(〔4〕,p.700)这是说空间是有限的,因为按照反证法,有限的力在无限的空间里会达到平衡,而事实上没有达到,所以空间是有限的。另外,时间是无限的,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妨碍我们从一定时刻出发倒推或顺推而达到无限。这样,能量守恒意味着有限的力,它们在有限的空间中的组合必定是有限的,而这些有限的组合在无限的时间中必定无限次地重复,形成永恒的循环。(〔4〕,pp.453 ―454)

实际上能量守恒除了意味着永恒循环之外还可能意味着永恒的静止状态,所以需要将这一可能性排除。这只要诉诸事实:“均衡状态,根本就没有过,这说明它是无法实现的。”(〔4〕,p.145)这种永恒循环不但与机械均衡相对立,而且也反对机械循环。因为机械循环建立在因果必然性基础上,完全排除了偶然和混乱的因素,永恒循环则具有“一种非理性的必然性”,包括了偶然和混乱。偶然和混乱作为一种历史的必然也同样汇入永恒的循环。他说:“万有的混乱,作为对任何目的性的排除,并不与循环思想相矛盾。”(〔8〕,Vol.12,p.61)

与尼采不同,恩格斯没有对他的永恒循环思想进行详细的逻辑论证,而是更多地诉诸天文学、地质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史的事实,并通过对种种宇宙发展有限论观点的批驳阐发永恒循环的思想。不过,通过分析我们仍能从中发现清楚的论证逻辑。

首先需要指出,虽然不同于尼采对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如经典物理学、达尔文的生存竟争和自然选择理论)主要持一种批判性的态度,认为当时的科学只是某种“结果的征象学”,并没有穷达世界的底蕴,恩格斯则更多地看到其积极的意义,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到恩格斯实质上和尼采一样由于其哲学思想的高度,超越了当时的自然科学而对世界具有更为本质的理解。他深刻地认识到当时自然科学揭示的“自然规律”所具有的相对性,即“永恒的自然规律也愈来愈变成历史的规律。”(〔2〕,p.558)如恩格斯指出,赫尔姆霍茨的力的守恒定律,甚至“更新的更确切的能量守恒定律”,实质上只是恩格斯认为更本质的物质运动不灭原理的并不完美的表述:“‘能’这个名词确实是决没有把运动的全部关系正确地表现出来”,“‘力’这个字也是片面的”,“把纯主观的关于力的概念,塞到……客观的自然规律中去,这无论如何是一种奇怪的‘客观化’方法。”(〔2〕,p.501,504,503)另外,恩格斯和尼采都认识到达尔文生存斗争学说的局限性。(〔2〕,p.571;〔4〕p.494,502)

恩格斯一切思想的出发点是物质及其自身的运动转化的永恒性。对于“物质”这一概念,与流俗之见相反,实际上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恩格斯认定它最终必须是某种粒子性的存在,而不可能是诸如“作用量子”一类的东西。虽然他就当时的自然科学概念谈到分子、原子和“以太粒子”,但是可以看出他已经洞见到这些概念只是对于“物质”这一对世界存在的最本质概括的历史性的相对把握,并赋予物质这一概念对未来自然科学发展的无限开放性。他说:“原子决不能被看作简单的东西或已知的最小的实物粒子。”(〔2〕,p.568)他明确地反对机械还原论,即把所有的物质都最终归于同一的最小粒子,而对物质一切质的差异仅仅用量的差异加以说明。他的批判与尼采有许多类似之处。

概括恩格斯的物质运动思想,大致有以下几点:首先,作为物质存在及其运动的条件的空间和时间都是无限的,而且,时空和物质的存在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第二,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运动和物质是不能分离的。第三,运动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同一性。恩格斯根据当时的自然科学,把自然界的运动概括为四种: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和生物运动(其中每一种运动形式还可以作出更深一层次的区分。)每种运动形式各有其特殊的矛盾和本质而相互区别;另一方面又由于物质矛盾运动必然会超过其界限而使这些运动形式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因而具有同一性。这种转化具有双向性,既有从低级运动到高级运动的转化,也有从高级运动向低级运动的转化。第四,由于物质的不灭,运动也是不灭的。最后,自然界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界内部的矛盾,“运动本身就是矛盾。”(〔2〕,p.160)

由这些基本思想出发,恩格斯通过引用德莱伯的一句话简炼地论证了自然界永恒循环的思想:“无限时间内宇宙的永远重复的连续更替,不过是无限空间内无数宇宙同时并存的逻辑的补充。”(〔2〕,p.461)这里首先需要澄清恩格斯的宇宙概念。(见〔9〕,pp.78―85)恩格斯在谈到认识的界限时指出:“我们的自然科学的极限,直到今天仍是我们的宇宙,而在我们的宇宙以外的无限多的宇宙,是我们认识自然界时所用不着的。”(〔2〕,p.557)在另一处,他又提到“我们的宇宙岛。”(〔2〕,p.454)这样,宇宙这一概念在这里仅指一个有限的事物,无限的空间内包含着无数个这样有限的“宇宙岛”。那么,恩格斯的这一论证就是说,承认无限空间内无数有限事物的同时并存,就必然要承认这些有限事物在时间上是连续更替和永远的循环。如果不承认宇宙岛的永远循环,就意味着这些有限的事物在死亡之后,不能转化为新的事物,而一个个有限事物的死亡,就会导致无限空间内所有事物的死寂状态。而实际上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这就证明了相反的情况即永恒循环的必然性。

恩格斯区分“我们的宇宙”和“我们的宇宙以外的无限多的宇宙”及其“宇宙岛”概念对于今天的宇宙学研究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际上已有科学家提出我们观测的宇宙镶嵌在一个大得多的空间区域内,该空间区域在爆炸后的瞬息之间经历了一个异乎寻常的爆胀阶段。早期的宇宙好比是一个高密度空间的大锅中膨胀出的“气泡”,在一锅“沸汤”中有许多类似的“气泡”同时产生,即有许多别的宇宙和我们的宇宙并存。

比较恩格斯和尼采对其永恒循环思想的论证,我们会发现二者间似乎存在着严重的对立。首先,恩格斯坚持空间的无限性,而尼采则认为空间是有限的。另外,与空间的无限性相联系,恩格斯认为构成世界的物质在量上是无穷大的,并且也没有暗示过物质在质的转化方面的有限性,而尼采则明确指出世界是由总量守恒的动力量子构成,它们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组合无论多么大应该是一个“常数”,即有限的。而且,他们二者的论证方向存在着总体的差异。如果把尼采的思路比作通过微观物理学达到对世界的把握的话,那么恩格斯的思路则类似于宏观宇宙学。但是,正如微观物理学和宏观宇宙学两种完全相反的认知方向在今天达到越来越大程度上的统一一样,恩格斯和尼采的思想实际上具有本质的同一性。如果我们把尼采的世界观念理解为恩格斯的“宇宙岛”或“我们的宇宙”,以上表面的对立就消解了:同样有限的空间,同样有限的物质或动力量子,在无限的时间里形成永恒的循环。

周国平先生认为恩格斯和尼采的循环思想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异。首先,尼采的学说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缘起于非理性的瞬时体验,并强调一切细节的重现,而恩格斯则不然;另外,尼采认为永恒循环受制于“非理性的必然性”,而恩格斯则强调循环过程受制于物质运动规律,“在尼采眼里,这只能是一种机械循环。”(〔7〕,p.225)对于这两方面,本文作者均有不同意见。首先,正如K.波普尔所说:“对理解活动作任何理智上有意义的分析,主要或完全是通过分析我们对第三世界构件和工具的处理而进行的。”(〔10〕,p.176 )对于恩格斯和尼采何以形成他们思想的内心历程,我们难以作出有意义的判断。尼采固然强调一切细节的重视,但恩格斯又何尝不是如此。他强调自然会以铁的必然性消灭人类,但同样又会以铁的必然性重新把人类产生出来。另外,我们已经指出,恩格斯和尼采同样反对机械论。在恩格斯关于物质运动规律、关于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关系的大量阐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恩格斯对于规律的反机械论的辩证理解,而尼采虽然把循环比喻为一种游戏,“世界乃是一个循环,它周而复始无限地重复自身,而且无限重复自己的游戏。”但“上述设想不等于是一个机械论的设想。……”(〔4〕,p.454),但是深入的研究就能够透过他的文学性语言发现他的真正意图。“非理性的必然性”并不是把一切都归于混沌,否认规律的存在,而是强调在偶然和混乱的背后存在着必然性的规律。试看《权力意志》的宣言:我讲的是最近二百年的历史。我描述那正在来临、而且不复能避免的事情:虚无主义的到来。这段历史现在已经可以讲述了,因为必须性本身正在这方面起作用。这难道不是强调规律吗?

A.麦金太尔在《德性之后》一书中描画了一幅三百年来西方学术界一系列道德理论失败的历史,并认为道德观念之公共一致性的丧失,是最为深刻和危险的现代性危机。虽然他对尼采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实践的可行性作出了完全否定性的批判,但同时他也不得不承认尼采和马克思主义对于以往的道德理论的虚幻性具有至为深刻的洞察,他们的理论在今天仍是现代社会思想的最丰富的源泉。在此,限于篇幅我们无力详尽阐述和比较尼采和恩格斯的道德思想,但是,仅仅揭示二者如何由相似的永恒循环思想而走向极为不同的道德价值取向,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前文分析中,我们已经揭示了恩格斯和尼采在理论取向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恩格斯侧重于对事物宏观整体的把握,而尼采则从微观个体入手,这决定了二者在道德思想上的严重对立。在社会历史领域,尼采一再强调应以“肉体”即躯体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根本的问题:要以肉体为出发点,并且以肉体为线索。……肯定对肉体的信仰,胜于肯定对精神的信仰。”(〔4〕,p.178)他认为必须从躯体的本能、冲动和需要出发才能揭示人类在包括道德、哲学在内的一切认识领域的秘密。在这一点上,他与恩格斯存在着重大的差异。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也重视人类活动的生物学前提,但是这一前提是通过社会生产方式而对人的社会认识发生作用,因此,正如恩格斯批判杜林一样,尼采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是一个唯心主义者。

尼采哲学思考的主题是个体生命的意义问题。他极为深刻地洞察到传统形而上学立足于理性和道德,一方面否定感官、本能和宇宙的生成变化,把实在虚无化,另一方面迷信概念、上帝,虚构一个静止不变的“真正的世界”,把虚无实在化,从而导致虚无主义的必然来临。尼采认识到不能依靠对以往德性论作某种修复来克服虚无主义,而必须将传统的德性论从根本上打碎,在一片虚无的废墟上重建一种新的德性论。在他看来,永恒循环思想正是这样一把“铁锤”,在用它彻底打碎传统形而上学的基础上,通过它的锤击,即用永恒循环彻底废除世界和生存的一切意义和目的,使弱者死灭,使强者被“选择”出来,并得到“训育”,变得坚强,产生接受无意义的世界和人生的勇气和责任意志,即所谓的“命运之爱”。这样的强者就是“超人”,他为自己颁布自己的新法则和德目表,他本人就是自己唯一的权威,他与别人的关系就是这样权威的实践。这样,尼采实质上从永恒循环走向了极端自由个人主义的道德唯我论。

对于恩格斯来说,不同于尼采,永恒循环这一思想并未具有如此绝对的毁坏一切的力量。固然恩格斯从这种思想出发嘲笑了杜林等理论家的永恒的“道德基本公理”(〔2〕,pp.147―158),但是对于共产主义理论和实践,恩格斯则不认为永恒循环的思想会对之产生消极的意义,因为人类毁灭的必然性作为比共产主义这一远景更为遥远的事实可以暂时被排除在人类历史实践的考虑之外。托洛斯基作为一个修正主义者其思想固然有许多背谬之处,但他在《被出卖了的革命》一书中许多论述颇有哲理,令人深思。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从技术的发展这种进步的根本源泉开始的,而且是在那生产力的动力论的基础上来建设共产主义纲领的。如果你设想某种宇宙的大灾祸正在进行着,在很近的未来就会毁灭我们的星球的话,那么当然你就一定会把共产主义的远景同其它很多事情一起抛弃了。然而,除了这一点还成疑问的危险之外,就没有丝毫的科学根据来在事先对我们技术生产的和文化的可能性加上任何的限制。恩格斯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2〕,p.465)在他看来,理论思维的根本任务主要是揭示人类社会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里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以指导人类当前的社会实践。他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实质上是深刻的乐观主义精神,即认为在他们予以彻底批判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中,一个更美好的社会的先决条件正在积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资本主义社会终将灭亡,“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1〕,p.273)

【参考文献】

〔1〕M.Mortinari, Nietzsche Lessen, Berlin/New York, 198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3〕尼采:《偶像的黄昏》,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4〕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 商务印书馆,1991年。

〔5〕M.Heidegger, Nietzsche, B@①nde, Neske 1961。

〔6〕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

〔7〕周国平:《尼采与形而上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

〔8〕F.Nietzsche, Werke, B@①ndeu,Register―Band, Leipzig1894―1926.

〔9〕王志伟、高中华:“恩格斯‘宇宙观’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5年第4期。

〔10〕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篇4:投资的最高境界就是捡钱论文

投资的最高境界就是捡钱论文

“成功的投资家的做事方法就是什么都不做,一直等到你看到钱就在那里摆着,就在墙角那里,你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走过去把钱捡起来,这就是投资之道。”这段话引自投资大师吉姆·罗杰斯的《风险投资家环球游记》一书,就像这段话所说的,投资的最高境界就是捡钱,而捡钱几乎不需要承担什么风险。在常人看来这似乎很荒谬,因为这与他们“投资的收益和风险是对等”的认识大相径庭,但事实上投资的收益和风险的确是不对等的。

要理解这点,就需要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投资——概率,投资的本质就是概率游戏,其中牵涉到两个概率:胜率和风险收益比,胜率即是所有投资项目中出现盈利项目的比例,风险收益比是指每笔投资可能承担风险和预期收益的比值,投资所追求的就是较高的胜率和较低的风险收益比。对于“捡钱”来说,风险收益比当然很低,而对于成功的投资家来说,长期只投资低风险收益比的'项目,他的胜率理所当然就会很高,最终就造就了像巴菲特和索罗斯这样的投资大师。当然,要玩好概率游戏真的很难,或许这只是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交易者一生的追求,但值得庆幸的是,在经过了6年的交易生涯后,我对此也有了些小小的感悟,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提高盈利的概率:

首先,要知道自己的位置。有句话说得挺好:“在牌桌上,如果半小时内你还没有找到谁是傻瓜,那么自己很可能就是那个傻瓜了。”同样,在投资市场上也一样,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投资,在做投资之前需要评估自己的投资心态和投资能力,如果结果不佳,那么最好找专业人士代劳吧。

其次,研究决定成败。平时地上可能会有很多东西,但是很多都是不值钱的废纸,甚至有毒垃圾,当然有时真的有真金白银,但是只有先做过完整的研究才能分辨清楚,因为只有当知道墙角的那堆纸是钱的时候,你才可能去捡钱。我的经验就是,只做自己熟悉的领域,另外需要不断提升该领域的研究能力,这就需要不断学习。记得去年就遇到一次捡钱的机会,1月9日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黄金期货,开盘当天我早早地就坐在电脑旁,8点55分集合竞价开始,我问了一下场内价格,吓了一跳,几乎全线涨停,这个价格竟然要比国内现货黄金每克高出20多元,由于之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研究,于是在涨停附近做空了国内黄金期货,同时买入了上海黄金交易所的现货黄金,当天收盘时期货和现货的价差就已经缩小到15元,而到了3月中下旬价差一路缩小到了零!

最后,选择适合自己的交易模式。期货市场上,有不少成功的交易模式,比如当天炒单交易、中长线基本面交易、中长线技术面交易和套利交易,选择哪种模式,需要根据自己的性格、研究能力、收益预期和风险承受力来确定。而我比较喜欢套利交易,因为套利更像是一场场游戏,让我可以每天享受着交易所带来的乐趣。

篇5: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分析论文

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分析论文

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我曾听过三种不同的教法,现分别简介过程及稍作评点。

〔第一种教法〕

(1)复习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2)让学生自学课本中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3)教师边用教具演示,边要求学生回答:

①拼成的图形近似于什么图形?想一想,如果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会怎么样?

②拼成的图形与原来圆的面积相等吗?

③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什么?它的宽相当于圆的什么?

(4)教师要求学生说出由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可按课本说)。

(5)揭示圆的面积公式。

〔评:这种教法,看起来是引导学生自学,并结合演示让学生回答问题,似乎学生学得较主动,实际上学生未有实践、思考的过程,只是“依样画葫芦”,对其中的道理不能弄懂、弄通,这属于机械的学习。〕

〔第二种教法〕

1、导入新课。

教师让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是用什么方法推导它们的计算公式的。(用割、拼法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进行计算,教师出示割、拼教具分别作简单的演示。)接着,出示一张圆形硬纸片,问:“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揭示课题)教师指出:我们仍可用以前学过的割、拼法,把圆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运用此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

2、实际操作。

要求学生拿出圆面积的割拼图形学具,在教师的指导下,边操作,边回答以下问题:

①把一个圆平分成两半,每一个半圆形的哪一部分长度相当于圆周长的1/2?再把每一个半圆形平均分成8等份(如课本的切割图),那么哪一段的长度相当于圆的半径?

②想一想:能不能把这些等分出的图形,拼成近似于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怎样拼?(要求学生动手实践,并指名演示拼出的几种不同的图形。如: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

③所拼出的图形面积与原来圆面积相等吗?

3.推导公式。

先以拼出的近似长方形的图形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弄清,若平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进而,教师要求学生据图回答:割拼后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哪一部分的长度?宽相当于圆的哪一部分的长度?从而

由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

得圆的面积=πr×r=πr[2]。

然后,出示拼出的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或梯形,再次推导看能否得出上面的圆面积公式(略)。这样就得到了证实,使学生确信无疑。

〔评:这种教法比第一种教法有很大的改进,教师首先通过复习旧知,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把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明确了本课中心内容,然后让学生亲手操作割拼成几种已学过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比较、推导,其间不囿于课本中的推导方法,让学生思维得以发散,从而强化了转化思想,多渠道地推得圆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这种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不仅使他们“学会”,而且使他们“会学”,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

〔第三种教法〕

1、引入新课。

教师开导:圆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及科学实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圆的周长计算,但仍不够,还要学会计算圆的面积。如计算一个雷达圆形屏幕的面积,一个圆形花圃的面积等。怎样才能算出它的面积呢?(揭示、板书课题)。

2、创设情境。

教师用几张相等的圆纸片,运用折纸、剪纸的方法,分别折剪成正四边形、正八边形、正十六边形,然后再分别与原来的图纸片叠在一起,见下图:

(附图{图})

折四等份剪成折八等份剪成折十六等份剪成

正四边形正八边形正十六边形

引导学生观察、对比三个内接正多边形与圆的面积差(阴影部分)谁大谁小,并启发学生归结出:折成的等份数越多,剪成的正多边形边数越多,它就越接近圆。其中正多边形的每等份(三角形)就越接近圆的每等份。

3、推导公式。

师:同学们现在要计算圆的面积,选用哪种正多边形为好?为什么?

生[,1]:选正十六边形为好,因为它较接近圆。

生[,2]:选边数越多的正多边形更好,因为它更接近圆。

师:回答得很好,根据现有的右图,怎样计算圆的面积呢?请大家思考以下问题:

(1)圆的面积相当于多少个三角形面积之和?

(2)这些三角形的底边之和相当于圆的什么?

(3)每个三角形的高相当于圆的什么?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正十六边形的面积=S[,三角形]×16

=底边×高÷2×16

=底边×16×高÷2

↓↓

圆的面积=2πr×r÷2

=πr[2]

最后让学生自学课本中的推导方法,质疑解难。进而教师小结:推导圆的面积公式与以前推导有关图形面积公式一样,把圆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进行计算,同学们课后如有兴趣,还可将圆割拼为平行四边形、梯形,看是否仍能推出S[,圆]=πr[2]。

〔评:这种教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导入新课开门见山,使学生感到学习圆的面积是实际中的需要,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2、在推导圆面积公式前,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领悟隐含于直观演示中的初步“极限”思想,有助于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和空间观念,从而为推导公式作好铺垫。这是前两种教法所不及的。

3、运用“整体-部分-整体”,分割求和的方法推导圆面积公式,新颖独特,学生易于接受,又以课本中的方法及其他方法作验证,使学生加深理解,记忆牢固。

4、小结中能促使新知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建立起联系,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

总评: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要充分运用直观手段,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不仅使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把教材本身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促使学生运用已学知识主动地去获取新知;既使学生“学会”,又使学生“会学”,让他们在学习中同时学到科学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后两种教法是可取的,且教法三更佳。

篇6:悲剧性的救赎谈尼采和本雅明的救赎观论文

悲剧性的救赎谈尼采和本雅明的救赎观论文

【摘 要】

尼采和本雅明都被不同时代的人所理解,本文力图从他们各自的悲剧观和救赎论为出发点来探讨他们各自的不同点和相通之处。

【关键词】

悲剧性救赎 ;语言救赎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是十九世纪后半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具有绝对的颠覆性,提出“重估一切价值”的重要命题,对西方传统的价值体系提出了全面的质疑,指出艺术的本质是对苦难人生的慰藉和拯救。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则具有反叛传统的思维,力图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解放被概念思维遏制住的东西,从语言的救赎达到艺术的救赎。我把题目定为“悲剧性的救赎”是结合了尼采和本雅明的人生际遇――都是悲剧性人物。

尼采和本雅明都是不被同时代的人所理解,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具体论述了自己的悲剧观以及救赎论,第一次以非理性主义的方式来考察艺术,启示我们在研究中要突破理性的樊篱,深入人类非理性状态这一沸腾喧嚣的世界去探索文学艺术的深层奥秘;本雅明也主张回到纯粹语言的境界,这是出自学者的良知地对传统概念思维进行反叛,本雅明的救赎观是在他的语言观基础上的救赎,通过语言的救赎,达到艺术的救赎。在这里我想先谈本雅明的救赎观。因为本雅明是通过他的“纯粹语言与语言救赎”的观点来进一步达到他的艺术救赎目的,主要通过对“寓言”的论述期盼救世主弥赛亚的到来,表现在艺术作品存在而被阐释得经历也指向作品意义载现时的获救。而尼采则是直接通过论述他的悲剧理论来把艺术和人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艺术对人们的精神世界所具有的形而上功效。

一、还原性的语言救赎和艺术性的双重救赎

1.本雅明还原性的语言救赎: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不幸的人生遭遇也促成了他的救赎观:出生于柏林一个犹太伤人家庭,当时德国许多的犹太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融入德国社会。在充满日尔曼文化氛围的柏林,本雅明则很难摆脱某种孤独与疏理感,对于学校教育中的专制、压抑和惩罚,这样的环境促成了他“忧郁内向”的性格,在以后还过着流浪的生活,他的亲人中有被纳粹杀害的,这种精神上和肉体上的遭遇以及他本人的兴趣爱好促成本雅明成为了一个孤独的人,所谓孤独是灵魂上的孤独,是与社会不相融而萌发的一种孤独,所以他具有了自己独特的特例独行的思考方式与表达方式,不被同时代的.人理解,他渴望天使的救赎。

本雅明的救赎观是以他的语言救赎为基点的,本雅明的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语言观,强调应该还原到纯粹的语言中去,这和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理论联系了起来。人类的语言是为事物命名,虽然完善但却失去了其纯粹性,为人类自己的语言所异化,我们要还原到纯粹语言美语言才能够得到救赎,他把语言分为三级:上帝创世语言、人的命名语言和物的无言语言。它们分别是纯粹的、完善的但是不纯粹和不完善的。他从这一点出发进一步论述了文学艺术语言是非工具性的,从而肯定了文学艺术的价值,它能够使我们回到上帝原创的状态。由此可以看出本雅明的救赎观是由语言开始,以艺术结局的。语言救赎的目的是达到艺术救赎,从而使人回到上帝原创的状态中,到此他的救赎观完整的体现在我们面前。可见他的救赎观是还原性的救赎,还原到事物本身去把握本质,从而达到人类的救赎。这点与尼采的救赎是由区别的。本雅明在艺术中寻找纯粹语言和神话意象,因为只有在原始的纯粹语言中,人与自然才能依旧保持和谐和感应,纯粹的语言是人类获救的天使。

2.尼采艺术性的双重救赎:

《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第一部系统讨论美学和文艺学问题的著作,也是他全部美学和文艺学思想的基点,论述了悲剧的诞生与衰落,“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就是他美学和文艺思想中两个重要的范畴,它们构成了尼采的双重救赎观。尼采是以人为中心的,他的悲剧观中充满了对人的生命意志的表达。

2.1.理想化的救赎:

“日神精神”是他理想化救赎观的外化。日神阿波罗(Apollo)是光明之神,既具有艺术的魅力又预示着生命和希望,“日神精神”是一种“梦”的精神,它“把人带入幻想的世界,使人沉浸于世界万物的美的外观之中,忘却人生的苦难与悲剧性实质,放弃对世界和人生本来面目的探求,而只是在梦幻般的感觉中去体验审美的愉悦,并依此来品味人生。”也就是说它的目的是要给人们带来安宁、平衡、和谐的精神状态。这其实就体现了尼采的救赎观,只是这是他的思想还没有体现在他的文艺观上面。“日神精神”就是要救赎人类,使人沉浸于梦幻般的审美状态之中,从而忘却人生的悲剧性本质,当然这只是理想化的救赎。

2.2.现实性的救赎:

“酒神精神”是尼采现实性救赎观的体现,是指人们不会满足于仅仅沉湎于这种虚假的梦境之中,这也缺乏现实的可行性,人们渴望摆脱幻象把握世界的本质,也就是尼采提出的“酒神精神”: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us)是狂欢之神,也是古希腊的艺术之神,以酒和狂欢著称,“是丰收享乐和尽情放纵的象征,是生命丰盈的化身。”它破除外观的幻觉,使个体生命和世界生命本体相融合,在悲剧性的陶醉中直视人生的痛苦,并把这种痛苦转化为审美的快乐。它是一种肯定人生的态度,其目的是在人生悲剧和超越悲剧本身,体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达到对人生及世界本体的体验。如果说“日神精神”是理想化的救赎,那么“酒神精神”就是现实的救赎,具有现实的实践性和可行性。

尼采的悲剧观体现了他双重的救赎观,悲剧是在酒神的陶醉下产生的一种日神式幻象,这种幻象是在酒神状态的日神式完成,是酒神认识和酒神作用的日神式的感性化,他们相互激荡相互作用,逐渐内化成人的精神结构,成为人的两种最本质的生命冲动,可以看出他的悲剧理论不再把艺术看作是外在于生命的东西,而把它作为是对人的灵魂和生命状态的观察和反思,使人类生命存在自觉自为状态的体现。最后他把这双重的救赎观运用在艺术中,把艺术的本质规定为对苦难人生的慰藉和拯救:艺术是对人生的逃避,即对形象的观照使我们忘记伴随着我们的感情和情绪的痛苦。

二、殊途同归

通过对本雅明和尼采救赎观的分析,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目的都是人,是为人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他们的目的是一样的只是各自所采取的方式不同。而且他们都是悲剧性的人物,都是以自己特异的思维方式提出与同时代所不容的观点,都对传统进行反叛。尼采对西方传统的理性精神和基督教神学进行颠覆,否定西方理性主义的价值传统,并对上帝存在的合法性及基督教的道德观念提出挑战;本雅明力图摆脱传统的概念思维,力图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解放被概念思维遏制住的东西,他的好友阿多诺说本雅明:“不仅要遏制住概念思维,而且也要去冲击概念思维的谜语构造,以使思维有所进步,因为思维在其传统的概念框架里已经僵化,变的守旧而过时。”这是他们所拥有的共通的东西。

然而他们所表达的方式所走的途径不同,尼采在考察希腊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提出两个创新性的范畴完成了对其救赎观的表述,理想性的和现实性的双重救赎观;而本雅明则是通过他的纯粹语言和语言救赎观,进而达到艺术救赎完成它的救赎观的表述。或许在救赎的观点上本雅明倾向于尼采,他们所表达出的对人的本质上的人文关怀都对我们有所启示: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知识分子所应该具有的品格,出自学者的良知对传统概念思维进行反叛,进行有利于人类诗意生存的救赎。

【参考文献】

[1]《文学理论》韦勒克 沃伦 江苏教育出版社 版。

[2]《单行道》王才勇译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 版。

[3]《西方文论史》马新国 高等教育出版社 版。

篇7:利用公式法编制现金流量表论文

利用公式法编制现金流量表论文

【摘 要】 文章以“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为例,对公式法编制现金流量表的原理及计算公式的理解进行了说明,以便更好地利用公式法编制现金流量表。

【关键词】 公式法; 现金流量表; 计算公式

一、公式法编制现金流量表的原理

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的流进与流出,汇总说明企业报告期内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及筹资活动的动态报表,是企业对外报送的主要会计报表。编制现金流量表的方法有多种,公式法是其中的主要方法之一。公式法编制现金流量表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及其他相关的会计资料,通过项目之间关系的分析,给出现金流量表中各项目的计算公式,不需要编制调整分录,而把权责发生制下的会计资料转换为收付实现制表示的现金活动。由于经营活动是形成企业现金流量最为频繁和复杂的活动,而销售商品、提供劳务产生的现金流量是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现金流量表项目“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为例,先容公式法在现金流量表编制中的应用。

二、现金流量表计算公式解析

利用公式法编制现金流量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的计算公式如下: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营业收进 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的发生额 (应收账款期初余额-应收账款期末余额) (应收票据期初余额-应收票据期末余额) (预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账款期初余额)-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而减少的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本期计提坏账减少的应收账款-票据贴现利息 当期收回前期已经核销的坏账

公式法编制现金流量表的关键是对计算公式的理解,只有在正确理解计算公式的基础上,才能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相关项目的金额进行分析,以配合现金流量表的编制要求。对“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的计算公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第一,计算公式从营业收进和增值税销项出发计算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先假设销售商品、提供劳务都是在赊销和预定的情况下进行的,也就是说所有涉及经营活动的现金流进都经过“应收账款”“、应收票据”账户,企业销售商品及材料的账务处理模式为:

借:应收账款(应收票据)

贷:主营业务收进(其他业务收进)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在这一条件条件下,要计算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实际上就是要计算“应收票据”、“应收账款”账户的贷方发生额,由于贷方发生额代表企业债权的收回,形成现金流进。

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的贷方发生额=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的期初余额 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借方发生额-应收账款(应收票据)期末余额,而应收账款的借方发生额与主营业务收进(其他业务收进)和增值税销项税额的和是相等的,可以得出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的贷方发生额=营业收进 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应收账款期初余额-应收账款期末余额) (应收票据期初余额-应收票据期末余额)。

需要留意的是,这里的营业收进指的是销售中实现的净收进,即扣除销售退回、销售折让后的净额。在其他业务收进中,材料销售、运输业务的收进属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而出租包装物、经营性出租固定资产的收进属于“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收进属于“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因此,平时企业在作账务处理时应将其他业务收进的.具体内容作为明细科目列示清楚,以有利于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第二,在计算“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时,需要将预收账款的增减额作必要的调整。预收账款的增加表明企业预收了外单位的销货款,形成现金流量,所以对于预收账款的增加数应作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的加项。假如预收账款减少,表明本期确认收进但是没有带来现金流进,所以对于预收账款的减少数要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中扣除。

第三,由于本期计提的坏账预备不仅影响应收账款、应收票据,而且影响现金流量表附表中“计提的资产减值预备”,因此需要单列出来。计提坏账的账务处理模式为: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坏账预备

坏账预备账户记进贷方,相当于记进应收账款项目的贷方。也就是说计提坏账会引起应收账款项目的减少但并没有带来现金流进,在计算公式中已经把应收账款的减少加记进“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中。因此,要把由于计提坏账而引起的应收账款项目的减少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中扣除。

第四,在计算“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时,应将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而减少的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贴现利息进行调整。在公式的前面已经假定应收账款的减少将引起现金流量的增加,而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会引起应收账款或应收票据的减少,但没有带来现金流进,所以应将这部分金额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中扣除。对于应收票据的贴现息和非现金资产抵债的道理是一样的,计算公式中已经假定应收票据的减少会带来相应的现金流量。例:企业应收票据贴现,应收票据的面值为35 100元,贴现息为5 100元,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30 000

财务用度5 100

贷:应收票据35 100

从上例中可以看出,固然应收票据的减少金额为35 100元,但给企业带来的现金流量为30 000元,应将贴现息从应收票据的减少额中扣除。所以在计算“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时,应将应收票据贴现利息进行扣除。

第五,对于公式中最难理解的部分就是在计算“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时要加上当期收回前期已经核销的坏账,假如计算时利用的是应收账款账户余额的资料,则在计算时需要加上当期收回前期已经核销的坏账,假如利用的资料是应收账款项目余额的资料则不需要加上这部分内容。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下面通过实例来说明这个题目。

例1,某企业应收账款账户的年初余额为0,本年发生的与应收账款有关的业务如下,为了说明题目,本例不考虑销售过程中发生的增值税,8月份销售一批产品,售价为10 000元,款项未收到,坏账的计提比例为5%,年末计提500元坏账。

发生的与应收账款有关的业务如下:7月份接到通知,往年8月份销售的产品的价款由于购货单位财务状况恶化有3 000元无法收回,其余货款7 000元已经收到。9月份销售一批产品,售价为8 000元,款项尚未收到。年末计提2 900元坏账。

发生的与应收账款有关的业务如下:5月份接到银行通知,20已经确认的坏账3 000元已经收回。7月本期销售产品一批,售价5 000元,收到往年9月份的销售款8 000元。

根据上述经济业务编制的会计分录如下:

20:

借:应收账款10 000

贷:主营业务收进 10 000

借:资产减值损失500

贷:坏账预备 500

年:

借:坏账预备 3 000

贷:应收账款 3 000

借:银行存款 7 000

贷:应收账款 7 000

借:应收账款 8 000

贷:主营业务收进 8 000

借:资产减值损失 2 900  贷:坏账预备 2 900

20:

借:应收账款 3 000

贷:坏账预备 3 000

借:银行存款 3 000

贷:应收账款 3 000

借:应收账款 5 000

贷:主营业务收进 5 000

借:银行存款 8 000

贷:应收账款 8 000

根据上述会计分录,登记年应收账款账户。

利用上述计算公式可知,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营业收进5 000 应收账款的期初余额8 000-应收账款的期末余额5 000 当期收回前期已经核销的坏账3 000=11 000元,从上述资料中可知,2009年企业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为11 000元,与计算公式相符。这里需要留意的是,上面登记的是应收账款账户,也就是说是利用应收账款账户的余额来计算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时,应将当期收回前期已经核销的坏账的数额加进来。

假如按应收账款项目的期初、期末余额来计算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根据上述会计分录,登记2009年应收账款项目账户。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营业收进5 000 应收账款项目的期初余额7 600-应收账款项目的期末余额1 600=11 000元,从上述资料中可知2009年企业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为11 000元,与计算公式相符。但这里需要留意的是在计算过程中并没有加上当期收回前期已经核销的坏账3 000元,由于确认坏账的会计分录为:“借记坏账预备” “贷记应收账款”,而冲销坏账的会计分录为:“借记应收账款”“贷记坏账预备”,“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应收账款”,对于应收账款项目来说,前面的两笔分录对应收账款项目的金额不发生影响,而第三笔分录只表明应收债权收回,银行存款增加,这笔金额在前面应收账款的期初余额与期末余额的差中已经计算过了,所以不需要单独计算了。

三、公式法的应用举例

例2,某企业应收账款账户的年初余额为30万元,年末余额为50万元,本期实现销售收进为20万元,款项尚未收到,应收票据期初余额30万元,期末余额为10万元,应收票据贴现息为5万元,收到外单位非现金资产抵债6万元,收到以前年度核销的坏账3万元,要求计算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20 (30-50) (30-10)-5-6 3=12(万元)

假如上例中的已知资料不是应收账款账户的期初、期末余额,而是应收账款项目的期初、期末余额,则: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20 (30-50) (30-10)-5-6=9(万元)

四、基本结论

第一,本文只对利用公式法计算经营活动中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进行说明,对于现金流量表中的其他项目也要通过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列出相应的计算公式,根据账户的发生额及余额资料进行计算,填列于现金流量表正表对应的项目中。

第二,公式法编制现金流量表,不需要编制调整分录,能使编表者摆脱对企业全年经济业务进行逐笔的过程性分析,进步编表的效率。但使用公式法也有一些环境条件的要求,主要有:一是编表者必须十分熟悉企业的经济业务,对具体经济业务引起现金流量的不同项目的变化能正确进行区分,能正确确定各项目适用的计算公式。二是预备好少数明细表。这些明细表包括:“其他业务收进明细表”、“应交增值税明细表”、“固定资产折旧明细表”、“工资及福利用度分配明细表”。这些明细表有利于快速编制现金流量表。三是做好必要的辅助记录。如收到以前年度已经确认的坏账,年末补提的坏账预备金,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视同销售形成的增值税销项税额以及投资、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大部分项目等,这些辅助记录可减轻企业编制现金流量表的工作量。

第三,计算公式的理论依据是账户发生额及余额之间的平衡关系,通过“期初余额 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期末余额”或“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期初余额-期末余额)”这两个公式,再给定其他三个量的情况下,可以很轻易地导出其未知量。理论基础的建立使公式的成功推导成为可能。但终极得出公式是根据会计分录中各个账户的对应关系,在会计实务中,如何进行会计核算是由《企业会计准则》所规定的。经济业务核算必须在指定的会计账户或企业根据规定在自己设计的账户中进行,不得随意乱用,因此,会计账户的对应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变的。这种账户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的存在就成为公式存在的关键,也为公式的得出提供了理论支持。

第四,公式法的应用有其严格的假设条件。假设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的款项并未收到,而购买商品、接受劳务的款项并未支付的条件下,应收债权的收回可以以为会给企业带来现金流进,而应付债务的减少可以以为给企业带来现金流出,而企业的实际情况是既有赊销也有现销;既有赊购也有现购,这也是公式法应用的局限性。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 刘永泽,陈立军.中级财务会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篇8:“悲”的人生哲学-王国维、鲁迅与叔本华、尼采论文

“悲”的人生哲学-王国维、鲁迅与叔本华、尼采论文

目录

引言:寂寞的自沉与壮丽的新生

一、人生一大梦,俯仰多悲悸---王国维“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与叔本华、尼采

二、以悲观作不悲观,以无可为作可为---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与叔本华、尼采

三、一花两叶,同途殊归---王国维、鲁迅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差异与叔本华、尼采

四、结语:“悲”的人生哲学

引言:寂寞的自沉与壮丽的新生

王国维和鲁迅都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引人注目的大人物。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对他们各自学术思想和心路历程的研究一直都是学术界孜孜不倦、乐此不疲的显学。不过有一个现象我一直感到很奇怪,就是尽管郭沫若早在六十年代就说:“我时常这样想,假如能够有人细心地把这两位大师作比较研究,考核他们精神发展的路径和成就上的异同,那应该不会是无益的工作”,学术界却绝少有人把将两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撼。

事实上,王国维和鲁迅之间有着很强的可比性。以经历而言,他们一个生于1877年,一个生于1881年,年龄只相差五岁。他们同样经历了苦闷而黑暗的少年时代,同在18离开他们的浙江故乡,一个前往上海,一个奔赴南京,又相继在1901和19东渡日本,先学自然科学,转而弃理从文,更同在赴日前后,接受了西方文化思潮的洗礼。他们的经历和境遇如此相似,而相似的经历和境遇却没有培育出相似的思想和灵魂。就在王国维自沉于昆明湖的1927年,鲁迅却完成了自己世界观的伟大转变,坦然地高唱着“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仿佛是火中的凤凰,在壮烈的自焚中获得了鲜美光华的新生。思考王国维寂寞的自沉和鲁迅壮丽的新生所构筑的惊心动魄的对比,对于从一个崭新的视角观察中国近代思想史是必要而有益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比较王国维、鲁迅人生哲学中“悲观主义”的一面,考察他们在“悲观主义”的“同一性”下所蕴涵的内在重大差别,以及在这种差别的诸多因素中,叔本华、尼采哲学所起的作用。我无意填补什么学术空白,也无法了解学术界在此领域的研究达到了何种程度,只是觉得最近读书论坛高手如云、佳作迭出,许多话题越来越深,以至我时常有无从插嘴的感觉,可是又实在不甘心自绝于论坛和网友,加之此文又早对绿茶作过承诺,因此还是斗胆写它一写,权作无休无止的日常工作之外的自我娱乐也。为了不让水手兄感到头痛,我决定汲取《范宽》一文的教训,一概不加注释。是为引言。

这部分比较枯燥。

一、人生一大梦,俯仰多悲悸---王国维“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与叔本华、尼采

[1] [2] [3] [4] [5] [6]

篇9:尼采的透视主义认识论和多义性的语言观论文

尼采登上哲学舞台之际,正是传统同一性哲学大行其道之时。在尼采看来,传统形而上学家迷恋于理性、主体、客体、实体、本质、基础、根据、原理等虚构之物,醉心于“同一性”思维方式,追求同一,厌弃差异。尼采逆其道而行之。他拒斥同一,他倡言差异。他的差异观表现在他的世界观、认识论、语言观、方法论诸方面。本文从他的认识论和语言观两个方面对他的差异思想进行了解读。

一、透视主义认识论

在尼采看来,传统形而上学在认识论上坚持绝对主义观点,认为存在着所谓“自在的认识”,认识的结果是绝对的、一元的。立足于人类中心论,尼采用他独特的认识理论———透视主义向传统的认识理论提出了挑战。

尼采认为不存在“自在的认识”。他强调认识不可能摆脱人类中心论的限制,根本不可能有超越于人类特性的“自在的认识”,一切认识都必然打上了人类种族的烙印,甚至认识者个人的烙印。他在谈到“认识”时说:“要严格按照人类中心说和生物学的观点来规定这个概念。”[1](P505)我们是在保存生命的限度内进行认识的。我们并不是感觉、知觉一切对象。我们仅仅感知那些对于我们的生存必不可少的对象。只有当意识有用之时,意识才存在。我们的知性能力也是生存条件的产物,如果我们以另一种方式也能生存,我们就不会有现今的知性能力。范畴仅仅在它们有助于我们生命的意义上才是真理。总之,精神、理性、认识、思维、灵魂、意志等等,一切都不过是人用以保存和发展自己的工具。

透视主义(perspektivismus)是尼采立足于人类中心论,从反形而上学认识论立场出发提出的一种认识理论。在一个题为“原则的革新”的札记中,尼采列出了他革新哲学的五点计划,其中之一是:用情绪冲动的透视学取代认识论。“情绪冲动的透视学”也就是“透视主义”。

“透视”本是绘画术语,有透视、远景、视角等含义。尼采用透视来说明认识的本质。一方面表示认识取决于认识者的生存条件、生存实践需要,正如透视画面取决于画家的位置、视角等;另一方面在于强调认识的相对性,这种相对性既表现在范围上认识是有界限的,就像透视画面是有地平线的一样,也表现在性质上认识如同视画面一样是错觉,而不是对现实的镜子式的直接反映。尼采有时又把这称为“光学”,因为“光学”是反对力学的、机械论的、认识论的,正如透视主义是反对平面式的反映论的。

尼采认为,透视主义是人类中心论的合科逻辑的结论。既然我们是从人出发来认识世界,依据我们的“自我”来理解一切存在,那么,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就只能是一种“透视的幻觉”,万物必定以我们为中心形成一种“表面上的统一”,在我们视界所造成的地平线上“融为一体。”尼采的透视主义蕴函的意义是:首先,透视的主体是多元的。

传统认识论预设一个确然的主体。而从透视主义的认识论来看,认识不可能脱离人的生活,它就是人的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没有“纯粹的、无意识的、无痛苦、无时间的认识主体”,“纯粹主体”无非是概念的虚构。主体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纯粹的思维能力。真正的认识主体决非是冷静的、理性的、中立的,真正的认识主体是由许多情绪冲动组成的多元体,是内心种种激情的角逐。

真正的认识主体是各个欲望之彼消此长的流动过程。“任何欲望都是一种统治欲,每种欲望都有自己的观点,而每种欲望都想把这种观点作为标准强加于其他一切欲望之上”。

尼采认为,透视的评价即“权力意志”,这说明透视的主体是权力意志。生命本能、权力意志、情绪冲动乃是透视的原动力。人的权力意志各不相同,多种多样。每个人也是多重意志的复合体,对世界的需要也是多方面的。所有这些力都充当了透视的主体。尼采的结论是:“主体有多个”。

其次,认识即透视、解释,透视、解释是多元的。

尼采说:“只要认识这个词还有意义的而言,世界就是可以认识的。但世界是可以解释的,它自身之后没有意义,而它有无数的意义———这就是‘透视主义’”[1](P684)这说明尼采认为认识即解释。没有客观实证的认识,一切认识都是解释。

世界文本的意义寓于解释之中,依解释的不同而变动。实证主义者认为存在事实,而尼采认为没有事实,只有解释。他说“什么可以单独成立‘认识’?‘阐述’,植入意义———不是‘说明’(大多是指一种陈旧的、不可理解的、甚至是单纯文字的陈述)。”[1](P213)基于对认识的这种看法,尼采认为,不存在自在的真、善、美,不存在对真、善、美的中立的、客观的、绝对的评价范畴,即真假、善恶、美丑。尼采用权力意志理论对传统哲学的真、善、美进行了重新解释。他认为,求真理的意志是权力意志的一种形式。真理的标准在于权力感的提高;尼采从根本上扭转了道德估价的基础,道德的善恶被生命力的强弱所取代,追求德性为权力意志所取代;至于美学,尼采认为,凡是对我们有用、有益、提高生命力的东西,就给我们以美感、即权力感增长的感觉。相反,丑则意味着类型的退化、力量的衰竭、葸志的衰退。

尼采在其著作中,经常用语言学术语“文本”和“解释”来说明人的认识现象。在他看来,不管是外部世界还是我们的内心世界,真正的“文本”都是不可触及的,或者说,它们对我们来说是不存在的,即使存在,也仅仅存在于我们的解释之中。

正是基于此,尼采否认存在所谓的“自在之物”、“自然的合规律性”等传统形而上学赖以成立的基本东西。至于我们的内心世界,尼采说:“世界上既没有‘精神’,也没有理性、思维、意识、灵魂、意志。”[1](P505)一切都只有相对于解释才是有意义的。

由于认识即解释,解释的多元性,或透视的多元性就是逻辑的必然。

尼采认为,透视的多元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我们必须假定在人类之外还可能存在其他认知的生灵。“什么地方也许还可能有不同于单纯人性的解释。”[1](P205)尽管我们或许永远无法确证有哪些这样的生灵存在,它们又具有何种认知方式。但是,至少在理论上我们无法拒绝它们存在的可能性。从每种知性类型出发都必有一种世界观,人类只是无数可能的透视中心之一。我们的感性和知性形式只是一定种类动物的一种纯粹特异反应,与之并存的还有许多别的特异反应。

如果万物的尺度不是人,对世界的透视就会是另外一个样子,“对于植物来说,事物如此这般;对于我们来说,事物如此这般。……在植物眼里,整个世界就是一株植物;在我们眼里它是人。”[2](P57)尼采断言:在更高类型的生灵那里,认识也将有新的形式,只是目前尚不必要。他以这种方式回击了传统形而上学的自负,人类无权把自己的任何一种认识宣布为绝对和终极真理。

另一方面,就人类而言,由于人是各种冲动的复合体,人身上的每个情绪冲动都是一个透视中心,透视必然是多元的。也就是说,既使仅仅对人来说,对世界的解释也会是无限多样的。

尼采认为,传统形而上学家由于自身意志的软弱,对“世界的无限可解释性”充满了恐慎,不敢正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所具有解释性质。他们—58—依靠其特有的范畴,如“主体与客体”、“因与果”、“目的'与手段”、“本质与现象”等,执着于“真”与“非真”、客观事实,企图一劳永逸地抓住绝对真理。也就是说,他们只承认“一元”的解释。

尼采从权力充沛者的角度出发,主张解释应是多元的。前面谈到认识即解释,而不是对“事实”的“说明”,这本身就蕴涵了解释的多元性。

不同力的中心有不同的视界,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就会有不同的透视。所以,世界在人的视野中不是蕴涵着一种意义,而是无数种意义。既然文本的意义只有通过解释才能确定,那么,对同一个文本就应有各种不同的解读。尼采说:同一个文本允许无数解释,不存在一种“正确的解释”。解释决不是一劳永逸的,原先被解释过的东西,决不能被看作终极真理,随着力的提升,视角的转变,又会重新成为解释的对象。人的每一提高都导致对较狭隘的解释的克服。

由透视、解释、认识的多元性必然得出“真理”、“世界”多元性的结论。尼采说:“有各式各样的眼睛。连斯芬克司都有眼睛———因此就有各式各样的‘真理’。因此,也就没有什么真理。”[1](P610)作为透视现象,尼采认为“实质”、“本质”也是多元的。传统形而上学认为变动不居的现象背后有一个“真正的世界”,即“世界X”。

“世界X”是指超越了一切透视眼光的世界。根据尼采的理解,这样的世界根本不存在。尼采说,如果撇开透视岂有一个世界剩得下!撇开了透视,也就撇开了相对性。废除一切透视关系,企图把握“全”,只能是痴人说梦,这是对认识本质的严重误解。现实中只存在“X个世界“,即有许多个透视世界,但哪一个都不是“真正的世界”。

总之,尼采的透视主义认识论表明,不存在一元的认识主体,透视的主体是多元的;不存在客观世界,不存在对世界的一种解释,对世界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无限的;不存在唯一的真理,真理是多元的。可见,尼采的透视主义拒斥传统形而上学一元主义认识论,主张多元主义认识论。它从认识论层面体现了尼采的差异思想。

二、语言的多义性

尼采的差异思想还表现在他的语言观中。尼采登上哲学舞台之际,正是现代文明语言大行其道之时。在尼采看来,文明语言的最大疾患在于它的极端逻辑化。所谓逻辑化,就是虚假同一的强化。尼采立志铲除这种逻辑化、概念化的语言,恢复语言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

尼采在题为“真理和谎言之非道德论”的札记中详细讨论了语言从隐喻(Metapher)产生的过程和语言的隐喻实质。“隐喻”是一个哲学概念,其主要特征是任意性。尼采认为,作为语言单位的词仅仅是事物的隐喻。他分析道:语言创造者命名的只是事物与人的关系,为了表达这些关系,他动用了最大胆的隐喻。首先是神经刺激转变为视觉形象,这是第一个隐喻,而视觉形象又在声音中被摹写,这是第二个隐喻。每一次转变都是从一个世界毫无保留地一跃置身于一个全新和不同的世界中。“在语言问题上,我们全都和聋人一样。当我们说树、颜色、雪和花时,我们自以为我们知道有关事物本身的某些事情,而实际上我们所拥有的只是关于事物的隐喻———与原始实体相去十万八千里的隐喻。事物自身的神秘的X,首先显现为神经刺激,然后显现为视觉形象,最后显现为声音。”[2](P104)尼采的意思是说,语言符号指的是神经刺激,并不是事物或事物的概念。外部事物作用于人的机体,造成神经刺激,它是人与外部世界的唯一连接点。当人先是把神经刺激同视觉形象结合起来,随后又把一些相似的视觉形象同一个声音表象结合起来,词便产生了。因此,语言的发生绝非是逻辑的,语言的本质也不是表达对象性质的“逻各斯”工具,而且其功用也不可能揭示出事物本质。

词作为“神经刺激的声音摹本”还只是语言这种隐喻产生的初级阶段。“一旦词不被设定用作它从中产生的独特和全然个人的原始经验的提示物,它就立即成了一个概念,或更确切些说,当词需要同时适应数不清的多少相似———实际上就是从不相等因而完全不等同———的事例时,它就成了一个概念。”[2](P105)比如“叶”这个概念的形成,现实世界中“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莱布尼茨语),各个叶片千差万别,其颜色、形态、大小各异。“叶”这一概念其实是通过任意摈弃每一片叶子的个体差别和忘掉各种独特的方面而形成的。“叶”这一概念一旦形成便唤起了一种观念,即认为在各种叶子之外的自然中还存在着“叶”,它甚至成了各种叶子的原因。所以尼采说:“一切概念都来源于差别物的等同……我们获得概念也和获得形式一样,靠的是忽视那些个体性的和现实的东西。”[2](P107)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原初语言是神经刺激的“隐喻”,它与情绪冲动、需要、感觉结合在一起,反映了人们的感觉和体验的个别性、多义性。但是,随着语言的使用,语言起源和本质上的隐喻性质被遗忘了,语言与生命冲动、情绪冲动、需要、感觉日趋隔膜。现代语言是逻辑化、概念化的恶性膨胀,语言完全被逻辑所操纵,它消灭事件的个别性,制造虚假的同一性,消灭我们感觉和概念的个别性,制造相同的思维模式。对此,尼采切痛地指出:语言到处都生了痫,而且在整个人性发展中留下了这可怕疾病的痕迹,现在它再也不能独立做到使受需求支配的人彼此通报最简单的生命冲动,人在其需求中再也不能靠语言来自我介绍,因而再也不能真正地自我传达。

尼采力主破除语言的遮蔽,突破概念化、逻辑化语言之网,恢复语言的歧异性、差异性。他的这一主张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海德格尔、迦达默尔、后期的维特根斯坦、后结构主义者等。海德格尔指出:现实语言的生命在于多义性,活生生的、游移不定的词转化成为一种单义的、机械凝固的符号系列的僵硬性,乃是语言的死亡、此在的冻结和荒芜。迦达默尔强调:解释学的真理正在诗歌语言的歧义性之中。维特根斯坦把语言的意义归结为用法,他重视语言在多样话语境中意义的差别性。在后结构主义者看来,意义的不确定性和多元性是语言所固有的,是符号的网状复杂性的产物,他们极力恢复语言的能产性。

总之,在尼采看来,语言具有多元性、非逻辑性、差异性。

篇10:浅析公式教学中容易忽视的现象论文

浅析公式教学中容易忽视的现象论文

在”空间与图形“模块的知识中,最常见的是”测量与计算“的内容。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常常被人们称作是”公式教学“或”计算教学“.现实的这类教学中,教师总是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公式记忆与反复练习之上,相反,让学生经历公式推导过程,掌握推理与概括的方法与习惯,形成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很少顾及。

一、问题与困惑

如,六年级下册《圆柱体积的计算》教学片段。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问题,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

生: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圆柱的体积。

师:你能根据刚才复习的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的通用公式猜测一下,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吗?(V长、正=S底・h)

生:圆柱体积V长、正=S底・h=底面积×高

师:很正确。

(接着,教师一边顺手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柱,一边解释:把圆柱的一个底面平均分成若干等分的小扇形,沿着半径切开,再交错拼插,像研究圆的面积时的操作一样,说着又在黑板上画了两个扇形交错对拼的图形,这样,就把圆柱变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根据V长、正=S底・h,可以得出V柱=S底・h)。

师:这就是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大家能明白吗?(至此,教师既没有让学生操作研究,也没有用教具当堂演示图形转化的过程)

生:明白了(尽管不少学生眼里是迷茫的神情,嘴里还是回答说明白了)。

接着是教师分三个层次进行的6道计算圆柱体积的练习,每一题都是教师问,学生答、小步子地进行,完全在教师的掌控之中。

二、思考与对话

图形计算公式的推导,在教师一步步的引导下,简洁顺利地进行,看似流畅自然,但实际已暴露出”图形测量与计算“这类教学内容中的不少问题,甚至把一堂学生自主探究课上成了公式推导及应用的纯粹数学课。

1.教师”剥夺“了学生探究思考的权利

这堂课看似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公式推导过程,但实际上,学生只是在静静地看,抽象地想象教师草图的含义,教师用平淡抽象的语言叙述,替代了学生的研究过程,教师成了主人,学生成了看客。在这种教学关系之下,再完美地推导与描述,也只能是学生”静而观之“.

2.教师引导过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教师为了追求”流畅、顺利“的教学,往往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反应,一味地把学生的思维强行拉到教师预设的环节中来。当一个学生回答说:圆柱体积=底面积×高,多数学生都一片茫然时,教师就开始了”自说自话“的解释引导,原本很具挑战性的问题,就这样让教师在他的简笔画连带解释之下磨灭了。学生没有机会去思考和探究,只能亦步亦趋、被动地照着教师的分析进行纯数学的想象活动。那么,他们的空间观念何时建立,他们的思维又何时才能打开?

3.计算巩固多,挑战训练少

为了巩固所学新知――圆柱体积计算,教师把这堂课的大量时间花在了强化训练上,而且6道题分三个层次进行,每种类型都先让学生找出条件、写出公式,再计算,最后是核对答案,教师小结计算技巧及注意事项。总之,每道题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学生只是”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随着教师的指令运转。这样一来,整堂课的重点放在了知识的反复强化上,冲淡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经历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研究过程。

思考上述问题的同时,引发我对”图形测量“内容的教学做深入思考:测量、计算、公式推导就是为了得到那”必然的结果“吗?不让学生充分经历充满挑战性与探究性的研究过程,而一味地从教师角度出发追求结果,带给学生的将是何等”枯燥“与”压抑"的课堂啊!没有必要的探究过程,怎会掌握进一步探究的方法呢?没有一次次探究的成功体验,怎会有下一次深入探究的信心与勇气?没有一次次艰难的磨炼,怎会有下一步深入探究与思考的经验与力量?

篇11:解题思维的分析法和公式选择规则的论文

一个特定的计算题要用一个或多个公式〔定律 、定理〕才能解答,不同的问题则一般要用一组不同的公式才能解答。物理课本中有很多的公式,在解答某一个计算问题的时候,总是只需要运用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公式,绝大多数的公式并不适用。那些被用于解题的公式与其它公式相比较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它们与题目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特别的联系? 在实际的解题思考中又应当怎样去搜索、选择这些公式? 本文将围绕这些解题思维中的核心问题展开讨论。

中学物理中,寻找计算题的算法有两种基本的思维方法,即综合法和分析法。这两种方法不是只适用于某一种类型计算问题的方法,而是广泛适用于初中、高中各类计算问题的思考方法。它们不仅在中学物理中有很广泛的适用意义,而且在其他一些学科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物理教学中,如果学生不能掌握这两种基本方法,就不能形成真正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让学生切实地掌握这两种方法,既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需要,也是顺利学习物理课程的必须。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只借助一个例子对分析法和相关的公式选择规则作深一步的讨论。

一、分析法及其特点

众所周知,用分析法寻找计算题的解法时,总是要由题述的待求量(简称为初始待求量)开始进行思考,首先考虑怎样去求这个待求量(设为x)。为此需要从众多相关的公式中选出某一个公式,并对这个公式进行某种运算,得出x的表达式。在这个表达式中,除了包含一些已知量之外,还会有新的未知量(称为新生待求量,记为y)出现,这时为了求初始待求量就必先求出新生的待求量,于是求初始待求量(x)的问题就转变为求新 生待求量(y)的问题。当上述的第一步骤完成之后,接着思考怎样求新生待求量(y),这时又要选用另一个公式,经运算后得出y的表达式,把求y的问题转变为求本步骤的新生待求量(z)的'问题。当这种过程继续进行到某个新生待求量的表达式等号右边全部是已知量时,初始待求量的算法就被确定下来,寻求算法的思考过程即告完成。运用分析法时,人们总是从怎样求问题的初始待求量入手进行思考,把求初始待求量的问题递次的转变为求新生待求量的问题,直到最后的一个新生待求量能由已知量直接求出为止。

例1 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质量为m,它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若物体受到水平拉力F′作用,问经过时间t时,拉力的功率是多少?

篇12:公式法用于合版印刷工艺论文

公式法用于合版印刷工艺论文

一、利用公式法可以快速确定合版印刷拼版工艺

大版面的不同产品进行合版印刷,由于相互之间与印刷幅面的比例关系简单,一般通过口算就能测算出合版印刷的拼版个数以及单套版的印刷数量。而小幅面产品的合版印刷拼版工艺,由于印刷幅面是成品面积的多倍,与各产品印刷数量的关系相对也比较复杂,口算或笔算都比较费劲,还可能容易出现算错,造成拼版工艺的失误,给生产造成一些得不偿失的质量后果。如何准确、快速测算出拼版个数和单套版的印刷数量,是印刷工艺编排一个值得探讨的技术问题。而通过应用科学的方法,利用公式法就可以既快又准地算出合版印刷的拼版个数和每套版的印刷数量。笔者在多年的管理工作实践中,注重研究生产工艺中的规律性,摸索出不同条件的合版印刷工艺规律,总结出利用公式快速测算出拼版个数和单套版的印刷数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这一方法现在还在沿用。

二、利用公式法确定合版印刷工艺案例一

有12种不干胶系列标签产品,成品规格均为4×2.5cm(其四周的相邻版面颜色一样,可以拼一刀切的版面),每个产品的印刷数量都不一样,数量的大小悬殊也比较大,各品种的印刷数量分别为:A10张、B30张、C50张、D600张、E900张、F1200张、G2000张、H3000张、I4000张、J5600张、K7000张、L10000张,12种标签的成品合计数量为34390张,采用合版拼一个大度对开的幅面进行印刷,对开版面可以拼版506个成品进行印刷那么,上机印刷的轮转数公式为:上机印刷的大度对开印数=各品种合计数量÷对开印张中各小版拼版的总个数,将数字代入公式后进行计算:34390÷506≈68(即为上机印刷的对开轮转数)。接着,再对各个品种拼版个数进行测算,当计算结果不等于整数时,分别按四舍五入法确定拼版个数,对个别产品由于印刷数量特别少,计算后的值低于0.5的,均按1个基本单位进行拼版。不过这样会造成个别品种的印刷数量出现不足情况,可适当对上机印刷的数量做相应的增加,才能确保各印刷成品数量的足额。根据生产实践推算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各个品种的拼版个数计算公式为各品种的`成品数分别÷上机印刷的轮转数,这样,将12种标签的印刷数量分别代入公式可得到这样的结果:A、B、C均小于68,应各拼1个基本版面;D600÷68≈8.8,拼版个数为9个;E900÷68≈13.2,拼版个数为13个;F1200÷68≈17.6,拼版个数为18个;G2000÷68≈29.4,拼版个数为29个;H3000÷68≈44.1,拼版个数为44个;I4000÷68≈58.5,拼版个数应为59个;J5600÷68≈82.3,拼版个数为82个;K7000÷68≈102.9,拼版个数为103个;L10000÷68≈147,由于前2种产品求出的数都低于“0.5”值,均按基本拼版数1个算,这样总的拼版数为507个,超过对开版面拼版个数一个,可以将拼版个数最多的L种产品去掉1个,按146个拼版,那么,146×68=9928张成品,少了72张的成品,只要将对开纸由68张增加为69张,L种的成品数量就可以达到10074张,数量也足够了。上述这种合版印刷工艺,通过利用公式测算出上机印刷幅面的大张印刷数量,然后就可以一一计算出各品种的拼版个数,再根据个别按基本单位算,“四舍进一”的特殊情况,酌情减掉印刷数量最多的一种拼版个数,通过在上机印刷的纸张适当增加1张或数张的办法,就可以使各个品种的产品数量得到相对的平衡,不出现缺额情况,从而实现了一版印刷多个品种,达到了省版、省工、省纸的工艺目标。我看上述计算数据和分析得出的合版印刷公式:大张纸印数(即上机印刷幅面)=各品种成品总数÷本印张拼版合计数;各品种的拼版个数=各品种成品数÷大张纸印数,利用该公式直接计算,就可以快速、准确测算出合版印刷的工艺作业数据。

三、利用公式法确定合版印刷工艺案例二

有7种系列标签产品,各个产品的拼版规格为7.2×10.6cm,生产工艺为:四色胶印加一色丝印刮刮墨印刷,各品种印刷数量分别为:A1张,B3张,C5张,D5000张,E7500张,F20000张,G50000张,根据产品规格、印刷数量和工厂生产计划安排,采用大度300克铜版纸切成59.5×44.3cm四开的纸张,合版拼32个半成品进行印刷。从各品种的印刷数量可以看出,该订单的产品数量也是悬殊比较大的,拼版方式见图二。若A、B、C三个标签,拼版时各占一个版面后,剩下29个版面要分4种标签拼版。那么,后4种产品的合计印刷数量为82491张半成品,就取整数82500算,按公式测算,四开的印刷数量应为:82500÷29≈2845张。4个品种的拼版个数,按公式和四舍五入测算:D5000张÷2845≈1.7,拼版个数应为2个;E7500张÷2845≈2.6,拼版个数应为3个;F20000张÷2845≈7,拼版个数应为7个;G50000张÷2845≈17.5,拼版个数应为18个,这样合计起来拼版的总个数是30个,多出了1个,可考虑将品种印数最多的拼版个数减去1个,那么,G50000张÷17≈2941,即四开的基本印数应按2941张下单生产,才能保证印刷成品数量足够,这是合版印刷常规的一种方法。如果拼版时,在4开幅面的右边把A、B各拼1个,C版面拼2个,印刷时4开纸的右边定位对齐,把A、B、C的版面印刷若干张,左边G版面的4个忽略不印刷。而在批量印刷时将4开纸的左边定位对齐,把A、B、C的版面全部忽略去把印刷出来,这样,批量印刷的4开纸张可以有32个的拼版空间,供D、E、F、G4种版面分配拼版,那么,按公式测算:82500÷32≈2578张,就是4开的印刷数。那么,各品种的拼版个数计算,按公式法将数据分别代入:D5000张÷2578≈1.9,拼版个数应为2个;E7500张÷2578≈2.9,拼版个数应为3个;F20000张÷2578≈7.7,拼版个数应为8个;G50000张÷2578≈19.3,拼版个数应为19个,合计拼版个数正好是32个。考虑到G品种的拼版个数是舍“4”后,印刷数量会不够,按公式算:50000÷19≈2632,上机印刷的4开基本印数应定为2632张+8张(即多印几张以印刷右边A、B、C的版面为主),这样就可以了。与上述第一种常规的拼版印刷工艺方案相比,2941-2640=301张,折合75张全开纸,价值150元左右,显然,省下的纸张就是一笔额外的利润。所以,多品种、小幅面产品的合版印刷工艺,除了工艺本身起到的省版、省纸的作用外,拼版印刷工艺再通过精打细算,还可以再省一些纸,效益也是不可忽略的。由于在实际生产应用过程中,各种订单的品种、数量和规格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产品相互之间关系也是比较复杂的,而通过采用公式法不仅可以快速、准确掌握测算出工艺编排的数据,而且可以较好地防止生产下单出现错误,提高生产工艺编排的效率。

【尼采的最高肯定公式论文】相关文章:

1.尼采语录

2.肯定反义词

3.尼采的名言

4.肯定作文600字

5.肯定的近义词

6.肯定的反义词

7.初中化学公式

8.当尼采哭泣语录

9.尼采经典的名言

10.于尼采的名言

下载word文档
《尼采的最高肯定公式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