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杜威的生产性主义技术哲学

杜威的生产性主义技术哲学

2022-05-30 08:08:5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teresazha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杜威的生产性主义技术哲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杜威的生产性主义技术哲学,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杜威的生产性主义技术哲学

篇1:杜威的生产性主义技术哲学

杜威的生产性实用主义技术哲学

本文根据希克曼的著作介绍了杜威的生产性实用主义技术哲学的梗概.技术的发展影响杜威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杜威的技术哲学回答了技术时代的'问题,是改造技术文化的工具.

作 者:曹观法 CAO Guan-fa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苏州,215006 刊 名: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4(2) 分类号:B712.51 关键词:希克曼   杜威   生产性实用主义   技术哲学  

篇2:技术哲学中的信息主义

摘 要:信息时代所兴起的信息主义,必定也会在技术哲学中体现出来。技术哲学中的信息主义,表现 在对技术的定义、技术性认识的特征、技术活动的转型和技术的社会形成等理由的看法上; 有信息主义倾向的技术论者,在技术的定义上,视技术为一种特殊的知识体系以及人的意志的 某种体现;在技术的认识特征上,视技术为建构我们经验知觉和信息世界的一种“透明”要素 ;在人的技术活动的类型上,视当代的技术活动从本质上已成为一种处理信息的活动;在技术 的社会形成上,视技术为群体协商即信息交往的结果。信息主义视角体现了技术哲学正在走 向研究策略与理论成果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篇3:技术哲学中的信息主义

如果将信息主义界定为对当代信息技术所造成的社会影响的一种深刻把握,那么它正在超出 原来的含义,日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理论范式,即以信息为基点来阐释社会与人乃至整个世界的 一种思想或学术倾向[1],它存在于众多的学术领域,同样也存在于技术哲学之中。

技术哲学中的信息主义,表现为对技术现象若干侧面的信息主义解释,抑或用一种信息主义的 思维去分析和看待技术哲学中的许多重要理由,例如技术的定义、技术的特征、技术的功能 和社会形成过程等等。

一、技术的知识化和意志化:?技术的信息主义定义

技术是一个复杂系统,是一种多面现象,在“定义”技术时,不同的视界往往强调的是技术的 不同方面,如物质主义可能强调的是技术作为人造物和器具的方面,工具主义强调的是技术作 为达到人的目的的策略和手段方面,人类学视角强调的可能是技术作为人的活动过程方面,实 践哲学视角强调的则是技术所具有的改造世界的功能方面……。除了这些视角外,信息主义 不能不说也是一种重要的视角,这种视角对技术的定义所强调的可以说是技术的知识(信息) 方面。

信息主义的技术观主张摒弃“技术是一堆机械实物”的流行观点,例如M.邦格明确指出:技术 “显然不是从技术的产物-汽车、药品、被治愈的病人或技术战争的牺牲者当中去探索 ”,“由于有些人把技术与它的运用甚至与它的物质产品等同起来,技术的概念方面就被轻视 甚至被抹杀”[2]。技术虽然与它的物质载体有联系,但两者并不能归结为一回事。 有信息主义倾向的技术论者虽然并不明确认为自己就是信息主义者,但其所持的立场无疑与 此有“家族上的相似”。这种技术观从强调技术的知识特性到干脆主张技术就是知识,作为 一种信息状态的知识成为揭示技术最本质的东西:“技术的本质特征就是知识性,属于精神范 畴,不是什么物质实体”[3]。而物质论技术观所主张的作为技术存在的人工制品, 如生产设备、科学仪器、劳动工具等等,在信息主义者看来不过是技术(知识)的物化、凝聚 或体现而已,所以“技术本身”决不是这些物质性的东西,而只能是内在于人的某种知识,亦 即某种人工的信息。即使像工具论者那样认为技术是以自然力抵抗自然力,那也是人依赖理 性知识所实现的。当一些学者认为技术只是蕴涵于硬件设备中的知识时,实际上就走向了技 术观上的信息主义。这样的信息主义技术观由于所强调的就是知识,因此也可以具体称为知 识主义的技术观。

由于科学也是一种知识,那么主张技术是知识是否会导致它和科学无法区分呢?信息主义技 术观通常会在技术知识和科学知识之间作出区分,认为科学知识是一种描述自然界和社会是 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是“理论性知识体系”;而技术知识则是关于在实践中如何做的知识 ,是操作性知识,是“实践性的知识体系”,“是设计、制造、调整、运作和监控各种人工 事物与人工过程的知识、策略与技能的体系”[4]。

对技术的这种信息主义定义反映了学术界在技术观上的这样一种变迁或转型:从强调技术实 体到强调技术策略,从强调技术硬件到强调技术软件,从强调技术器具到强调技术知识。这种 转型也反映了技术发展到当代形态后的技术的新特点:软件居于核心的地位,非实体因素越来 越占主导地位,信息、知识的因素越来越重要,成为物质性活动方式得以进行的决定性因素, 形成所谓“虚物主导实物”的格局;甚至在一定作用上认为技术实在就是一种信息实在,尤其 是高技术更是一种信息实在(而传统的技术多是物质性的实体实在),如计算机软件、转基因 作物等,都与信息的人工集成或对天然信息的人工改造有关;技术活动本质上也成为一种信息 操作活动-从生产领域(自动制约)到设计领域(计算机辅助设计),从生物技术(遗传信息 的操作)到材料技术(物质的结构和功能信息的重组)。这样的信息技术也是突显信息内容的 技术,所导致的是“内容产业”的兴盛,也就是涉及信息的各行各业的发达,从而也更导致信 息主义所描绘的一幅社会图景。

技术作为知识也涵盖了技术作为一种意志的现象,米切姆在关于技术的定义中明确指出了这 一点,他认为技术不仅可以作为客体、过程和知识来看待,而且也可以作为意志来看待,“作 为意志的技术,包括意愿、倾向、动机、欲望和意向等要素”[5]。海德格尔的技术 现象学更是从人的意志的展现上去揭示技术的本质,他认为在技术中,意志以贯彻的方式存在 -预先把一切强行带入它的领域,人周围的事物为了贯彻这种意志而被构造出来,自然和 世界则作为千篇 一律的材料和功能的对象由观察着的、谋算着的和统治着的意志充分利用? ?[6]。技术意志使“事物”成为物质化、对象化、齐一化、效用化之后的一种存在。 从技术体现人的意志到技术本身成为一种意志,成为人对自然的强制和对象的“座架”,反映 了一种人造信息对物质世界的统治,意志信息的泛滥对“物自身”的干扰,是(人工的)信息世 界和(自然的)物质世界的一种深刻的矛盾和背离。从意志上看技术的实质,实际上也是将技 术看做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从而构成一种信息主义视角中的技术观。

篇4:论杜威主义的现实意义

论杜威实用主义的现实意义

杜威的实用主义,在许多方面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特别是他的探索和实验的方法论,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实践观,反对绝对主义,主张相对主义、工具主义以及真善美相统一的真理观,反对一元论主张多元论的社会历史观,自觉参与政治决策的民主观,反对消极自由,弘扬人性、共同创造条件、承诺群体行为、加入集体智慧、分享共同目的、实现突出个性并能够从中获得真正快乐的.积极自由,都仍然对现实、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实现现代化的现实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作 者:张之沧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97 刊 名: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OF CHANGCHUN MUNICIPAL COMMITTEE 年,卷(期): “”(4) 分类号:B712.51 关键词:杜威   实用主义   工具主义   实验主义   多元论  

篇5:论杜威的社会哲学

论杜威的社会哲学

古典实用主义在杜威达到顶峰,杜威把从自然科学中总结出来的'思想五步法推广到了社会科学领域,对传统的社会哲学进行了改造,提出了一些有见地的观点,但从整体上陷入了历史的多元论和改良主义.

作 者:沈鹏飞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安徽,合肥,230039 刊 名: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ELECTRIC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TECHNIQUE COLLEGE 年,卷(期):2004 9(2) 分类号:B712.51 关键词:杜威   实用主义   社会哲学  

篇6:实践主义:马克思哲学论

实践主义:马克思哲学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是随时代而发展的。应当承认,在我国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研究中,“实践唯物主义”确实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同时也应看到,从那以后,“实践唯物主义”研究再也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我们认为,正如“实践唯物主义”何以取得成功一样,当前问题的关键,仍然在于对“实践”范畴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的理解上取得突破。为此,本文提出一些初步的思考。

我们这里打算讨论的是“马克思的哲学”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因为:不论俄国马克思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虽然与马克思本人的思想无疑是有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的,但无论如何并不是一回事;甚至恩格斯的思想,虽然我们反对将其与马克思的思想截然对立起来,但事实上两者也并非毫无差别。为了使论题更为集中,我们这里限于讨论“马克思的哲学”。

我们认为,马克思的哲学应该径直被称为“实践主义”(Practicalism)1。所谓“主义”(-ism),就是一种学说或信念;所谓“实践主义”,就是一种关于实践的哲学学说和对于实践的理论信念。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度自称他们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但今天,“实践唯物主义”实际上已成为八十年代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当中的一个特定流派的称谓,为了以示区别,我们用“实践主义”来标示我们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而更为根本的考虑是,不论就当代哲学的思维水平、还是就马克思哲学本身所固有的基本性质特征来看,今天只有把马克思哲学径直理解为“实践主义”,才有可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研究上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这首先是因为,“实践”范畴在马克思哲学中第一次取得了存在论意义。这一点长期为人们所忽略,正如有学者指出的.,直到“在后现代语境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拒斥‘形而上学’性、实践的存在论意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这些被人们所忽略的方面得以凸显。”2

1.实践即存在

不论哲学还是科学,抑或日常思维,任何思维活动都必须从某种“观念预设”开始,以此作为自己的逻辑起点。此种预设乃是整个思维的“不证自明”的前提。亚里士多德将其“第一哲学”或“形而上学”界定为关于“存在之为存在”的学问,即预设了“存在”。此“存在”是一个不可超越的设定,这意味着:任何哲学,无论采取怎样的怀疑主义立场,最终都得从“存在”预设开始,亦即以“存在”为逻辑起点;也就是说,任何哲学最终都逃不出“存在预设”。

自从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确立了“存在”范畴,哲学就从来没有超出这一点。思想可以从怀疑一切开始,但唯独不能怀疑“存在着”,否则人就无法思想言行、无法生存下去。例如,笛卡儿可以算是最典型的怀疑论者,他首先把一切存在都悬置起来,然后从“我思”开始,推出“我在”。所谓“我思故我在”,还原成三段论式则为:

凡思考着的,必定是存在着的;

我思考着;

所以,我存在着。

这里的大前提便是他的一种信念:会思考的,必定是存在的。但我们要问他:你何以如此执着,非得要证成某种存在?显然,他有一个更为在先的信念前提:总得存在着什么。这就是他的最后的存在预设。他那个大前提本身就是以两个观念预设为前提的:思考着的存在着、存在着的存在着。必定“存在着”?这就是他的“存在预设”。

再如,佛学以“空”为其最高教条,但中国最典型的佛学理论唯识宗,其基本教义“唯识无境”,仍肯定“识”、尤其“阿赖耶识”的存在。至于道家之所谓“无”,更不是“不存在”的意思。道家以“道”为“无”,是说“道”是“存在”本身而非任何“在者”(海德格尔语)。此“无”其实类似于黑格尔所谓“纯有”,纯有或纯存在是没有内涵的,故谓之“无”;换句话说,“道”是尚未展开其内容的纯存在。最彻底的怀疑论者要算是古希腊智者派的高尔吉亚,他说:无物存在;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知;即使可知,也不可说。但事实上高尔吉亚的思想乃是经验主义的,他的意思只是说:认识不能超越感知经验。就此而

[1] [2] [3] [4]

篇7:杜威对于传统哲学的分析和改造

杜威对于传统哲学的分析和改造

杜威对于西方传统哲学的.批判在西方哲学史上独树一帜.他从历史学-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传统哲学的起源,认为哲学并非起源于人类认知世界的需要,哲学的起源在于生活.受培根、达尔文的影响,杜威对传统哲学进行了改造,以经验、变化取代了超验、绝对,以关注生活取代了关注物自体.杜威的思路和孔德有相近之处,但在根本点上,即如何解释“经验”上他与孔德有着本质的区别.

作 者:陈亚军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南京,210093 刊 名:南京社会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IN NANJING 年,卷(期): “”(8) 分类号:B712.51 关键词:杜威   传统哲学   改造  

篇8:杜威主义德育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杜威实用主义德育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杜威实用主义德育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苏 楠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东莞 523808)

摘要: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自新文化运动传入中国以后,就对当时及以后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虽然其理论自身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但是其“从做中学”、“教育即生活”等精辟思想依然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对今天我们的大学生道德教育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实用主义;德育思想;重要启示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西方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创立和倡导,并通过长期卓越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构筑了一个丰富、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杜威的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阐述了其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以及卢梭的《爱弥儿》并列被视为人类教育思想史上难得的佳作。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产生以来,褒贬不一,但无法否认的是,它在美国甚至世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借鉴。“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以儿童为中心”等短语集中表达了他的教育思想精髓。“作为整个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一个组成部分的德育教育理论,处处渗透着实用主义强调经验、重视行动、追求实用、尊重儿童个性等基本特征。”

杜威于19“五四”运动时曾到中国讲学,传播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引起很大的反响。胡适认为,自从中国与西洋文化接触以来,没有一个外国学者在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有杜威这样大。杜威一生著述丰富,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哲学的改造》等多部作品中均涉及到道德教育,他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道德教育的过程。

一、实用主义德育思想的产生及其理论精髓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当时美国社会的发展有密切关系。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美国经济的急速发展在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杜威要求教育积极参与对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负起改造社会的重任,积极适应社会工业化、民主化和科学发展等新变化。但当时流行的教育是殖民时代遗留下来的欧洲国家教育的移植,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地传授书本知识,是一种注入式、静听式教学,宗教色彩浓厚,压制儿童的个性,不能引起儿童积极的思考。杜威敏锐的看到当时美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已经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提出要变革教育,其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由此产生并不断更新、丰富。道德教育思想是其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杜威的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以实用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同时在对历史上各种道德教育思想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了自己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

杜威极力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他认为要讨论道德教育,首先要正确区分“道德观念”( moralideal)和“关于道德的观念”(ideal about morality)。他指出,“道德观念”是人的品质的一部分,是行为的动机,能支配行为更好更有效果;“关于道德的观念”是有关的道德知识,例如什么是诚实、纯洁、仁慈、等知识内容。这些知识被人掌握很容易,但并不是掌握了这些知识就必然对人的行为发生影响。在他看来,学校道德教育若是以传授“关于道德的观念”为目的,这种道德教育并不一定就能导致学生的道德行为,因此没有什么实际价值,这是对欧美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的批判。并且他认为如果要将道德作为一种学科或科学进行教学和研究的话,必须承认道德是一门永远发展变化的科学。他的德育论是以实用主义道德论为基础的,否认客观的永恒道德,把实效作为衡量善恶的标准。

首先,他强调道德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杜威主张通过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强调社会实践教学,这与他的“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一致的。他反对用抽象的说教进行德育,认为这种方法无异于在岸上教学生学游泳,主张把学校布置成现实的社会环境,让学生生活于其中并学习与人相处之道,形成良好的习惯和态度,从生活经验中掌握有关善恶的知识,从而就能知善而行善。杜威主张在德育的过程中要“以儿童为中心”,他反对以告诫,惩罚等消极方式约束学生的言行,关注儿童的情感反应,主张给学生自由,促进其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施过程和评价标准也应具有社会性,总之他是要学生在学校阶段就适应社会。

其次,杜威认为德育是各科教学共同的`和首要的目的,应结合智育进行,要把各门学科的教学作为理解社会生活方式的手段,各学科的教材必须与生活紧密结合,才能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利于德育。数学和自然科学科目的教学也有一定的道德教育价值,应注意发掘。

最后,杜威还很重视道德教育方法。关于此问题他论述最多的是社会实践法,这与卢梭的思想是相通的,与他的“从做中学”基本理论一脉相承。把学校的现实生活、教材和方法称为“学校德育的三位一体”,三者相互影响,不可分割。这就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教学方法中蕴含德育的可能性、注重教材的社会价值综合在了一起。

从杜威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学校道德教育思想中所遵循的原则有:反对道德灌输、坚持教材与教法相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中心地位相结合、强调道德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他的道德教育理论是和批判传统教育以及教育改革联系在一起的,其深邃思考和独到见解改造了美国旧教育,也影响了世界教育。但仍有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在教材与教学方法问题上,他希望学校的教材和教法既合乎儿童心理水平,又能使儿童在经验的基础上获得系统的知识,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将知识应用于生活经验,这个思路无可厚非,但是杜威的“从做中学”却不能担负起此项重任。杜威并没有能妥善的解决课程和教材的问题,否定教学科目和教材的继承性与系统性,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本缺陷之一。

2.过分强调儿童的自由活动。杜威在《明日之学校》里用大篇幅描写“理想学校”,在这种学校里一切作业的重心都被放在儿童的自由活动上,儿童享有充分的自由,爱做什么就做什么,尽可能随意做他喜欢的事情;取消严格的生活制度和学习纪律,不进行教学检查;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随心所欲的学习,教材缺乏系统性;教师从观察学生行为的人,不能在教学上起主导作用。这样肯定是不行的。

二、实用主义德育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重要启示

我国的道德教育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着诸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各方面的迅猛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对主体道德水平、道德判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德才兼备”成为社会的共识,然而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在适应这一发展需要时显得有些无力。杜威的反传统德育思想里的积极成分,对我们的学生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反对灌输式的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中心

杜威向来强调要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反对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教师这个轴心转,学生成了纯粹接受知识的容器,主动性受到压制,这既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所以我们提倡在新时期的道德教育中,老师不再是主导,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教育的,而是教学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生动活泼地发展。要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中心,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感受、思考、总结。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发展,允许并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优势,鼓励所有学生都成为校内一切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参与者,通过参与,达到主动学习、主动锻炼、主动发展与提高的目的。体验式教学、实践教学是比较好的教育模式,应大力提倡。

(二)道德教育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对于从生活的一切接触中学习感到兴趣,就是根本的道德兴趣。”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之中,不应该有脱离生活的道德。道德教育要做到以人为本,与人的丰富生活相联系,做到生活过程德育化,德育过程生活化。生活是伦理道德的生长点和作用点,是道德的唯一基础,离开生活的基础,道德将走向虚无。在新的时期,德育贴近生活已成为当代德育创新的重要课题,德育贴近生活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德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德育工作融入学生生活,要求德育工作者尽可能使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并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和熏陶学生,德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新鲜事物和先进事迹、光辉人物去感染、影响学生。大量的事实表明,德育工作只有扎根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入学生生活的全过程,并在实际生活中教给学生获得解决人类精神困惑的智慧与技能,才能使学生获得人生价值的超越和升华。

(三)教师在道德教育中应甩掉“权威”的架子,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杜威曾经引用了19世纪的美国教育家埃默森( George Emerson)的一段话,他说,“尊重儿童,不要过分摆起家长的架子。”在德育工作中,我们更要摆脱掉权威的架子,树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和谐相融、教学相长、共创共乐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为顺利的进行道德教育提供了先决条件。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应该努力当好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导者,教师可以凭借自己的传统经验引导学生,学生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敏锐、朝气影响教师;教学不再是教师生硬的灌输,而是师生之间智慧与智慧的启迪,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是师生之间共同探讨、共同成长、共同走过的一段美好历程。

(四)道德教育应无处不在,形成“教育合力”

杜威认为各个学科都有道德教育的任务,各任课老师都要有德育意识,应注意挖掘学科中的德育价值。无论从学生生活的时间和空间,还是从德育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学科教学中的德育都应视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渠道。道德教育应该是无处不在的,它不仅仅是班主任和辅导员的事情,也不仅仅是任课老师的事情,而是要在德育的三个社会承载体――社会、学校、家庭三者之间形成“合力”,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就曾指出“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只有实现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建立起紧密的网络,才能更加有效的巩固德育的效果。

篇9:杜威主义美学关照下的体育美学探析论文

杜威实用主义美学关照下的体育美学探析论文

1.体育美学:从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换

李泽厚先生曾说:“美学作为美的哲学日益让位于作为审美经验的心理学;美的哲学的本体论让位于审美经验的现象论。从哲学体系来推衍美、规定美、作价值的公理规范让位于从实际经验来描述美感、分析美感、作实证的经验考察。”自19世纪以来,审美经验的研究逐渐取代了对美的概念和本质的研究,成了当代西方美学的核心问题,亦成了古典美学向现代美学转向的重要标志。20世纪中后期,审美经验理论在经过舒斯特曼、阿诺德、姚斯等人的大量论述后,成了世界美学中的主流话题。有足够的理由认为,正是对审美经验理论系统讨论带动了世界美学的当代转向,而这种转向可以追溯到杜威在1934年撰写的《艺术即经验》(亦译《作为经验的艺术》)一书,杜威的文风晦涩难懂,著名分析美学家伊森伯格甚至批判杜威美学是:“自相矛盾的方法和未受训练思辨的大杂烩。”然而,杜威在哲学和美学上的贡献却是划时代,里程碑式的。审美经验的引入,颠覆了自笛卡尔以来建立在二元论基础上的传统哲学美学理论体系,确立了一元论的思想,重建艺术与生活经验在美学上的深刻联系,使得美学理论也从传统理论的窠臼中摆脱出来。美学的研究对象也逐渐从审美客体向审美主、客体转变,更加注重于对主、客体之间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的研究。杜威美学破除了传统美学依赖于公共的艺术作品本身来建构美学理论大厦,并将其经验自然主义哲学思想引到了美学领域,另辟蹊径开创了全新的美学理论体系,而他的美学著作也被西方大哲们称作是:“被普遍承认迄今为止在我们这个世纪以英语(也许是用所有语言)写作的最有价值的美学著作。”作为主、客体都以“人”为核心的体育美学,其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发展,并尝试着与母学科找到最恰当的连接点。我国体育美学的研究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胡小明先生的《体育美学初探》一文的发表为发端,拉开了中国体育美学研究的序幕。但是,在21世纪伊始,体育美学的研究也陷入了低谷,遇到了瓶颈。体育美学的研究一直以“应用美学”研究为主,侧重于从本体论的角度对运动项目的审美现象学研究,关注于描述运动项目的美学特征。虽然,这在学科开创之初,是大有裨益的。但在学科迈向成熟的阶段,若缺少对审美主体的研究,忽视主体鉴赏者的重要作用,淡化审美主体在体育审美经验中获得一种直接的审美体验,这无疑会使得体育美学的研究缺乏长久的生命力。因此,当前体育美学的研究也应该从自上而下的形而上的研究方式逐渐转向自下而上的经验的方式,即,从“体育是什么?体育美学是什么?”的终极问题,逐渐转向到“体育是怎样的?体育审美是怎样的?”经验问题的发问。体育美学的研究对象不应是与众多艺术对象相混合的审美大杂烩,也不是悬浮于空的晦涩的哲学理论。而是转向以有机体的审美经验为核心,以身体运动为载体,从日常生活中获得直接的运动体验出发,注重主、客体的审美体验,探索体育审美的内在规律,从而呼唤体育美学回归到有机体与环境、身体与实践,主体与客体相互适应的层面上来的实践过程。有鉴于体育美学研究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由理论回归到实践的转换过程,本研究以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和美学为理论支撑,试图沿着杜威美学对传统美学理论的颠覆与重构的路径,为体育美学的研究提供一种新视角。

2.杜威实用主义美学

20世纪末,由于分析美学深陷语言的囹圄难以自拔,国际美学界开始呼吁走出分析美学的窠臼,思考美学新的去向。发源于美国本土的、代表美国精神的杜威实用主义美学迎来了黄金时代,深刻影响着当今美国的哲学美学的发展路径。美国新实用主义哲学代表人物理查德・罗蒂把杜威、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共列为“20世纪3位最重要的哲学家。”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学派的集大成者,建造了实用主义哲学的理论大厦。在其著作《经验与自然》中,他提出了实用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并将其称为“经验的自然主义”。而实用主义美学也是他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荷兰学者菲利普・M・策尔特纳曾写道:“杜威的哲学就是他的美学,而所有他在逻辑学、形而上学、认识论和心理学中的苦心经营,再到他对审美和艺术的理解中被推向了顶点。” “经验”既是杜威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其美学思想的基石。杜威正是通过“经验”的概念摒弃了西方传统哲学自柏拉图以来的二元论的哲学理念,试图恢复经验与自然,审美经验与日常生活经验的连续性。

2.1传统的经验哲学、美学理论

“经验”一词在《牛津哲学指南》中被定义为:“对世界的直接的、观察性的知识。更狭隘地说,经验有时是限于这种知识的感官基础的。”多数的哲学辞典解释经验的概念是感性的,通过外在感官获得知识的方法。对经验进行系统论述的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纪末的英国的“经验主义学派”,伴随着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产生的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培根、洛克和休谟等。英国经验哲学家们认为,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来源,他们反对崇尚书本和权威,强调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就写到,运用经验的方法达到:“探讨人类知识的起源、确度和范围,以及信仰的、意见的和同意的各种根据和程度。”通过身体的感官感知外物的存在,从而产生观念。休谟认为:“任何东西如果我们在以前不曾借外部感官或内部感官感觉过,那我们便不能来思想它。”相应的经验主义者认为,审美是发自内心的,审美存在于人的心里,客观对象不曾拥有审美的性质。休谟说:“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理性主义者却认为,审美快感源于客观对象本身,应当从对象中寻找美感的来源,柏拉图在《斐洞篇》中说道:“美的东西之所以是美的,乃是由于美本身。”哈奇生也坚持休谟的观点,他认为,审美既不是通过单纯的身体感官可感知的,也不是通过客观对象作用于主体可移情的,审美快感源于人的一种“内在感官”。因为外感不足以解释美感,有些人五官健全却很难在公认的美的对象中获得审美的快感。众多青年人认为一场NBA全明星篮球赛,会给人带来一场视觉的饕餮盛宴,激烈的身体对抗,多变的战术安排,让人叹为观止,可有些人会嗤之以鼻,认为这是暴力,是野蛮。由于人们的认知能力和主观情感的不同,产生的审美标准也会不一样,若仅从对象本身去认识美感,而忽视主体知觉的多样性,势必会造成审美理论的缺陷。所以,哈奇生认为,审美应该是多样性的统一,是客观对象和主观知觉的统一体。但是,随着休谟和哈奇生等人将经验解释为内感,以至于经验不再是认识外部事物的途径,而成了内省的工具,美学的研究也被限定在主观精神的想象中,忽视了客观对象的重要性。且在二元论的引导下,他们无法用经验来诠释心灵是以何种方式存在的,最终使经验论陷入了不可知论的泥沼中。休谟无奈而绝望地阐述哲学的最终结局为:“确信人类的盲目和无能力是全部哲学的结果。”

英国经验美学学派将美学的研究对象从客体的艺术转向为主体的人,从主体中衍伸出审美经验的概念,无疑给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但二元论的经验哲学割裂了自然与环境,身体与心灵的关系,使得哲学和美学的研究陷入了僵局。因为传统经验理论在哲学上无法证明心灵的存在,在美学上又摆脱不了理性的束缚。杜威深刻意识到传统形而上哲学悲剧的一面,为了不囿于传统理论,杜威倡导用一元论的经验哲学来弥合二元论的缺陷,并极力倡导哲学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彰显哲学与美学的价值和意义。

2.2杜威的经验主义哲学观

杜威经验哲学的理论渊源主要来自黑格尔的“一元论哲学”、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以及詹姆士的“机能心理学”。杜威正是从这些大家的思想中,汲取营养,力图弥补经验与自然,身与心割裂的二元论哲学的创伤,倡导哲学回归到对生活的关切。杜威通过“活的生物”这一概念,重新构建他的一元论哲学体系。西方哲学史上,将人和动物已经割裂很久了,哲学家们经常用劳动、语言和思维等词来区别人与动物的不同,却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人与动物共同的地方。因此,为了把握审美经验的源泉,有必要求助于处于人的水平之下的生物。“活的动物完全是在当下的,你看,行动融入感觉,而感觉融入行动――构成了动物的优雅,这是人很难做到的。”杜威认为,世界是人与动物共同生活的环境,而不是传统哲学描绘的那样,把世界归为人的对象,主体却是人的精神。我们的思想置于环境之中思考,我们的行为亦是置身于环境中运动,人是构成世界诸种力量的参与者,经验是有效连接有机体与环境的媒介。杜威认为:“经验是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符号与回报,当这种相互作用达到极致时,就转化为参与和交流。”所有心灵和肉体的对立,灵魂与物质,精神与肉体的对立,从根本上讲,都源于对生活会产生什么的恐惧。而以往哲学家强行将人与经验同自然界分开,就如同在讲一个“圆形的正方形”一样荒谬。

杜威进一步从生活-历史的维度来论述经验的概念,他认为,经验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是活的生物作用于环境与环境作用于活的生物的统一过程。这种经验的模式,是相互转换、主动与被动相互作用的一种关系,从而让经验内部的材料,通过这些关系的诸事件活动达到自身平衡与和谐,并趋向于自身完满的过程。杜威这样描述经验:“‘经验’指开垦过的土地,种下的种子,收获的成果以及日夜春秋、干湿、冷热等等变化,这些为人们所观察、畏惧、渴望的东西;它也指这个种植和收割、工作和欣慰、希望、畏惧、计划,求助于魔术或化学、垂头丧气或欢欣鼓舞的人。”经验是主体与客体,有机体与环境、实质与形式相互统一、相互联系的过程。活的生物在这一过程中,寻求一种动态的平衡,也产生了经验。杜威认为,身体在这个经验的过程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3.杜威经验美学与体育审美的耦合:审美经验在基本了解杜威“经验”基本观点之后,再进一步分析杜威美学的核心概念:“一个经验”和“审美经验”,杜威正是通过审美经验的概念实现了他对传统美学改造的目的,他的审美经验理论也为当今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和阿诺德・贝林特的'“环境美学”奠定了坚实的哲学理论基础。

3.1一个经验与体育经验

“一个经验”并不是对经验数量上的描述,而是指一个完满整体的经验体验,当经验变得完整时,它就是具有审美性质的经验。杜威认为,活的生物与周围环境会有一个从抵抗到和谐的过程,经验也就不停地出现并向前发展。事物有时候被经验体会到却没有产生“一个经验”,可能是因为外在的干扰和内在的惰性造成的。而被经验体会到的事物如何能拥有一个经验呢? 杜威认为:“我们在经验体验到的物质走完其历程而达到完满时,就拥有一个经验。”一个经验是持续性、完满性与整体性的过程。“一件作品以一种令人满意的方式完成;一个问题得到了解决;一个游戏玩结束了;……或者参加一场选战,都会是圆满发展,其结果是一个高潮,而不是一个中断。这一个经验是一个整体,其中带有它自身的个性化性质以及自我满足,这就是一个经验。”事物只要是一个整体,并且以其自身特点,有其开端、自我发展并达到完满的过程,就拥有“一个经验”。

在体育运动中,“一个经验”的概念被诠释得更加生动。任何的运动比赛都有一个开端,一个高潮,并走向终点。一场NBA篮球赛、一次世界杯足球比赛、一段精彩绝伦的舞蹈表演……,都拥有一个良好的发端,场上局势的瞬息万变,以及扣人心弦的难以预料的结果,都将比赛不断涌向高潮直至结束,这就有了“一个经验”。无疑,杜威的“一个经验”概念,是源于世俗或是普通日常生活的经验。那么,“一个经验”又如何成为“审美经验”呢?一个游戏的完成,一次蹦极运动的终结,一场网球比赛的结束,这些与公认的艺术品不相关的身体运动又如何成为审美经验呢?体育审美又如何回归到美学的研究范畴呢?带着这些问题,循着杜威美学的足迹,踏上体育美学的返乡旅程。

3.2体育审美经验

杜威明确地将一个经验与审美经验进行了细致的划分。但是,二者之间又具有深刻的联系,一个经验具有审美的性质,一个经验是通向审美经验的桥梁。杜威认为,一个经验成为审美经验首先要具有“情感的性质”。不仅艺术创作需要情感,欣赏艺术的美感更需要情感的介入。当一位舞蹈表演者在场上挥霍着汗水,尽情地展示自己高超的技艺,这就拥有了一个经验。而这种经验虽具有审美的性质,但尚不能说观众会因这位运动员的表演获得了审美经验。审美经验是完满性的,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审美经验之所以具有美的因素,“不是因为它具有独一无二的独特要素,也不是因为它独一无二地集中于某种具体的层面,而是由于它更有热情地将日常经验的所有要素,结合进一个吸引人的、发展着的整体,这个整体提供了某种令人满意的情感性。”审美经验是由被经验的材料推向自身完满时,并带有情感的属性,而这种情感也是主、客体间双向的、互动的。当这位舞蹈表演者用自己婀娜的身姿、优美的舞姿深深地吸引观众的时候,审美经验就产生了。正如,当代著名美学家阿诺德・贝林特先生所描绘的:“在充满活力的舞蹈表演中,一种充满情感的氛围把现场的每一个人都拥入身体积极出场的经验中,无论他是舞蹈者,还是观看者。因此,作为运动着的身体的艺术,舞蹈就是身体化的运动;而作为运动,舞蹈就是在运动中对自我的展示。”情感在美学史上,一直被美学家们广泛提及。因为有了情感,才会有艺术家以及运动员抒发出来的情感的外在表现,这种表现既可以是艺术家呈现出精美的艺术作品,也可以是运动员表现出美妙绝伦的身体表演。杜威的审美经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身体化的审美”,因为缺乏身体外在感官的介入,审美的创造和鉴赏都不会成为可能。因此,杜威说道:“审美经验包含对客观材料的确定的重构,这种重构乃是舞蹈艺术和歌唱艺术以及造型艺术的特征。比如,舞蹈就包含着转化转变身体及其动作的自然状态的方式来使用身体及其动作。”

紧接着,杜威又论述道:“使一个经验成为审美经验的独特之处在于,将抵制与紧张,将本身倾向分离的刺激,转化为一个朝向包容一切,而又臻于完善的结局的运动。” “审美经验的仅有而独特的特征正在于,没有自我与对象的区分存乎其间,说它是审美的,正是就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合作以构成一种经验的程度而言的,在其中,两者各自消失,完全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审美经验强调主体与客体相互联系并走向完满的过程,同时又主张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充分融合,我们很难想象把徽派建筑转移到埃及金字塔旁边,把欧洲的哥特式建筑堆砌在北京老城区四合院周围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但结果肯定是让人啼笑皆非。当我们看到“中国大妈”把广场舞跳到法国卢浮宫广场前的时候,是怎样的一种“别样的运动美感”。“因此,非审美性存在于两种限制之中。其一极是松散的连续性,并不开始于某一特别的地点,也不结束于――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终止于――某一特别的地点。其另一极是抑制、收缩,在那些相互只有机械性联系的部分间活动。”

杜威认为,审美经验既不是像哈奇生等英国经验主义学者所说的产生于主体的内在感官之中,也不是理性主义者所倡导的源于艺术对象本身,而是来自于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经验过程。审美经验在这个过程中也实现了实质和形式、目的与手段、情感与表现、有机体与环境的完美结合。因此,当一个经验具有整体性、持续性以及完满性的特征,并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的时候,审美经验就产生了。

自康德伊始,在“审美无利害”和“艺术自律”观点的影响下,审美经验被认为是观照的,置于无上崇高的位置。康德认为,只有天才才可以创造艺术,只有天才的人才能鉴赏艺术。审美逐渐远离日常生活,远离社会,美学理论也成为一种空中阁楼,走向形式主义。审美经验的产生也被局限于在画廊和博物馆里观看艺术作品,或者是歌剧院里正襟危坐观看戏剧表演。从康德的表象理论的意义层面来说,不论是谁,只要他认同观看体育赛事是一种审美体验,他就是无理取闹,而且其无理取闹的程度足以令我退避三舍,这仅仅是一种学派的体育升值所致。杜威说:“不仅是戏剧,雅典的体育活动也起着赞颂和强化种族与群体传统,教育人民,纪念光荣业绩,并加强公民的自豪感的作用。”杜威反对专注于公认的艺术品本身来理解审美经验,他认为:“理论所要达到的理解只有通过迂回才能实现;回到对普通或平常的东西的经验,发现这些经验中所拥有的审美性质。”审美经验不仅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而且存在于日常生活每一个经验活动中,存在于整个世界的人类活动中。杜威坚持认为,审美经验也会同样出现在追求科学和哲学的过程中,发生在体育中,以及烹饪中,从而增强这些活动的魅力。因此,杜威倡导:“恢复审美经验与生活的正常过程间的连续性。”任何的体育运动,都具有审美的因素,包括篮球、排球、游泳、武术和舞蹈等。体育运动不是一群人的独舞,也不是机械地自我表演,它之所以能吸引如此多的人观看和参与,就是因为它内在的美感和外在的感染力。审美经验在体育审美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它连接了观众与运动员、鉴赏者与表演者,使得体育审美成为了可能。

与鉴赏艺术作品所不同的是,体育审美经验的产生并不局限于主体的观众。作为呈现体育美的载体的运动员,同样会产生审美经验。在体育运动中,运动员和观众都有审美经验,两者密切关联,又各有不同。首先,运动员在运动中,他既是美的创造者,也是美的体验者。因为,在运动中,当运动员向观众展示体育美、奉献体育美的盛宴时,获得了观众的认可。此时,运动员置于其中,为自己完美精湛的技艺而获得一种美感体验(当然也包括成功体验),这种审美经验亦是激发运动员创造体育美的动力源泉之一。由运动员真切的内在审美经验所产生的外在行为表现作用于观众的鉴赏判断中,从而引发观众复杂的情绪和情感活动。观众因运动员出色的表现而深深地沉浸在体育比赛中,仿佛自己也身临其境,备受感染。他们时而欢呼,时而沉默,情感注入到鉴赏之中,审美经验也油然而生。因此,他们成了比赛的“参与者”,而不是审美静观的“旁观者”,这就形成了一个审美场域。在这里,体育审美场域使得观众和运动员全身心地沉浸在这紧张的体育运动之中,连接成一种经验的共同体,从而呈现出体育审美经验的独特效果,这也是体育审美经验的真谛所在。古姆布莱希特在《体育之美:为人类的身体喝彩》中也写道:如果我们同意与之前已经存在的质与情绪的提升有关,我们就可以说,体育比赛的体验与审美体验一样,与其他的强度稍微弱一点的情境的体验没有本质区别。

3.3审美经验:体育与艺术对话的桥梁

体育运动是人类重要的活动之一,体育与艺术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满足人们锻炼身体,增进健康的需求,也被视作高品质的生活方式,因为其中存在着很多的美感。我们可以自由地鉴赏体育所表现出来的身体美,欣赏运动美,甚至观众也可以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展示自己的力量和速度,从而享受体育审美所带来的身心愉悦。这也让审美经验的概念在体育审美中得到了最佳的阐释,杜威在其美学著作《艺术即经验》中,开篇就谈到:“如果看到耍球者紧张而优美的表演是怎样影响观众,……,他就会了解到,艺术是怎样以人的经验为源泉的。”

体育美和运动美也像人类社会其他审美实践活动一样,带给人们审美的快感。体育美可以加深我们对审美经验的理解,让我们充分感受到身体介入所产生的快感以及身体介入体育美中带来的狂欢。体育美又不同于艺术作品的静态美,不仅表现在主、客体都是以人核心,而且体育美是一种动态性的。体育美体现的是运动员和鉴赏者在共同追求身体美和力量美的外在表现、以及内在情感的强烈抒发。在比赛中,运动员会产生一个经验,并将在场的观众深深吸引,观众的心跳也随之跳动。当我们看到运动员因赢的比赛喜极而泣、观众也随之热泪盈眶的场景时,当我们看到观众的脸上、胳膊上画着所钟爱的球队的标识,以及随着球队在场中因敌我双方势均力敌而心情起伏不定时,当我们看到一群身材臃肿的大妈们踩着相同的步伐在自由而愉快得舞动,并时不时吸引着周围人群不断比划时,我们会体会到审美经验在体育审美中的重要作用,而这种动态的审美经验也催使着观众与表演者一起互动,用野蛮的方式诉说着身体的文明,分享运动带来的快感。因此,如果体育的目的是实现其具有完全人性的、具有深刻意义的实践活动这一潜能的话,那么,关于体育的未来所有探究中都应该将审美经验考虑进去。阿诺德・柏林特在他的美学著作《艺术与介入》中也写到:“在通过运动来建构一个人的王国时,舞者与参与其中的观众一起,进入一个基本的行为当中,这个行动源于所有经验和我们人类对世界的诠释。”体育运动跨越了艺术与鉴赏者、主体与客体、审美和实践的鸿沟。美学,成为联接体育与艺术的纽带,指导体育的“艺术化”实践,使人类的体育事业面向美好的未来。

4.结语

毕达哥拉斯曾说过:“生活就像是一场竞技赛,有人是摔跤选手,有人是小贩,但最佳的角色是观众。”因此,体育美学的研究不能忽视主、客体之间审美经验的重要性。循着杜威美学对传统美学改造的路线,也给体育美学带来了一些思考。在康德艺术自律理论的观照下以及二元论哲学的影响下,自然美和体育美一直未被纳入美学的研究范畴。体育美学也因停留在对具体运动项目的美学特征描述上,缺乏审美经验和美的哲学的研究而略显粗浅。,在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那召开的第14届世界美学大会上,著名美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曾调侃道:“就连体育也是美学”?因此,我们应深刻反思体育与美的内在关系问题。在探索杜威美学的道路上,我们会发现,审美经验将体育与经验、体育与美连接到一起,使得体育和美学之间找到了恰当的结合点。杜威的审美经验理论给体育美学的研究带来了全新的视角,我们尝试在体育审美中确立审美经验的重要作用,从而将体育美学从本体论的角度转到认识论的角度探索体育审美的内在规律。当然,这种体育美学研究的转向并不是对以往研究的否定,而是在现有理论基础上生发出来的,试图开辟出一条全新的研究路径。体育审美经验理论的构建将有益于指导人们去发现体育之美,鉴赏和创造体育之美,进而增进人们对体育和美的理解。

篇10:浅论技术哲学研究之我见

论文关键词:技术哲学;技术创新哲学;技术启蒙

论文摘要:本文概括了德国、美国和中国技术哲学的历史发展,揭示了当代技术哲学研究的自觉意识,并进而提出,现阶段技术哲学研究的关键任务有两项:其一,面向技术,进行技术创新研究;其二,面向社会,进行技术启蒙。

一、技术哲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技术哲学”研究起源于德国。1877年,德国哲学家卡普(E.Kapp)发表《技术哲学纲要》一书,这是德国系统地进行技术哲学研究的开端。在这之后,基默扼(E.Zschimmer!和德韶尔(F.Dessauer)分别在1913年和1927出版了各自的《技术哲学》专著。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哲学家胡塞尔(E.Husser1)、舍勒(M.Scheler)和海德格尔(M.Heidegger)从现象学和存在论角度对技术作了大量研究。近30年,德国的技术哲学研究又经历了持续的、系统的增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成果是德国工程师协会人文与技术委员会的研究。该委员会成立于1956年,会员中有德国当代最杰出的技术哲学家胡宁(A.Huning)、伦克(H.Lenk)、莫瑟(S.Moser)、拉普(F.Rapp)、罗波尔(G.Ropoh1)、萨克塞(H.Sachsse)、塔克尔(K.Tuche1)、兹默理(w.C.Zimmerli)。迄今,该委员会的技术哲学家们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伦克的《技术时代的哲学》(1971)、《论技术的社会哲学》(1982);罗波尔_的《系统技术:基础和应用》(1975)、《有缺点的技术》(1985)、《技术启蒙》(1991);拉普的《分析的技术哲学》(1978)、《现代世界的动力学》(1994);胡宁的《工程师的创造力》(1974);萨克塞的《技术人类学》(1978)等等。

从整体上看,经过百余年发展的德国技术哲学,虽在学术界逐渐获得了承认,但仍属于哲学的边缘领域。德国技术哲学研究呈现以下特点:…其一,该领域的智力结构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和标准化的。大致有经验主义、存在主义、实用主义、人类学等不同的研究视角。其二,与技术社会学、技术经济学和技术政治学等相关的研究联系密切,彼此的界限不甚分明。其三,技术的伦理、生态和资源问题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有突出的现实主义转向。技术哲学研究由过去的玄思转向现在的实践导向。

就世界范围看,德国技术哲学首先在法国、荷兰和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和日本有所呼应。20世纪60—70年代始在美国兴起。1975—1977年,美国哲学与技术学会(sf,r)成立。1978年开始出版技术哲学年鉴,1981年开始了每两年举办一次的SPT国际研讨会,1995年创办学会期刊(Techne)。近30年,美国技术哲学研究发展迅速,出现了一批知名的技术哲学家及其优秀的学术专著。如:米切姆(c.Mitcham)的《技术的思考:工程和哲学之间的道路》(1994);伊德(D.Ihde)的《技术与生活世界》(1990);费雷(F.Ferre)的《存在与价值:面向建设性后现代形而上学》(1996)和《认识与价值:面向建设性后现代认识论》(1998);勃格曼(A.Borgmann)的《技术与当代生活特征》(1984)、《坚持实在》(1999);温纳(L.Winner)的《自治的技术》(1977);费恩伯格(A.Feen—berg)的《追问技术》(1999)和《改造技术》(2002);杜尔宾(P.Durbin)的《科学、技术和医学中的社会责任》(1992)等。

从整体上看,美国技术哲学研究的特点是:其一,美国技术哲学研究有了迅速的乃至可说是突飞猛进的发展。近30年中,美国技术哲学研究的发展,与相关的科学哲学和技术社会学研究的发展相比,毫不逊色。l2J这一点主要表现为高水平文献的增长,而研究队伍并没有扩大。SPT的规模始终保持在成立之初的水平,成员不足300人。其二,美国技术哲学研究的范式是多元的。在SPT内部有杜威主义者、埃吕尔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和海德格尔主义者。其三,美国技术哲学研究中技术批判研究占有突出的比重。在哲学领域中,技术哲学仍处于边缘。由于许多SPT成员对技术持批判态度,SPT前会长皮特(J.Pit)认为美国技术哲学研究负荷着意识形态框架,其核心是敌视技术。由于不能全面、公正的对待技术的所有方面,皮特认为,美国技术哲学研究,特别是SPT的研究,存在着“智力诚信危机”的问题。

我国技术哲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在学科建制上已成立了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技术哲学委员会,已有几个以技术哲学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科学技术哲学博士点和硕士点。从研究成果上看,1999年陈昌曙先生出版《技术哲学引论》,这是我国第一部标有“技术哲学”书名的学术著作。从总的看,我国技术哲学研究还少有人系统地进行,在哲学大家族中也处于边缘地位。

【杜威的生产性主义技术哲学】相关文章:

1.技术哲学研究之我见

2.从现代实践哲学的视角看杜威道德哲学理论

3.信息通信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应用论文

4.小猫杜威读后感

5.技术哲学与技术史:区别与联系

6.主义论文

7.学生主义

8.生产性实训小结

9.伊德技术哲学解析的论文

10.杜威教育名言(杜威语录)

下载word文档
《杜威的生产性主义技术哲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