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提倡生态主义
“Siasi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我提倡生态主义,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我提倡生态主义,希望您能喜欢!
篇1:我提倡生态主义(一)
我提倡生态主义(一)
我为什么反对旅游? 人类在地球上已经没有远方.传说中的.天涯海角只需要几个小时就可以抵达.旅游对于很多人来说就像在郊外散步一样容易.他们几乎能够走近大地上的任何事物.人与大地上的万物处于前所未有的无距离状态.万物亲如一家的时代好像已经到来,旅游则似乎是人类亲近其他事物的一种方式.
作 者:王晓华 作者单位: 刊 名:当代小说 英文刊名:CONTEMPORARY SHORT STORIES 年,卷(期): “”(9) 分类号: 关键词:篇2:提倡生态环境保护倡议书
广大的市民朋友们:
大家好!
今天我要对那些破坏大自然的公司提出建议。
有几项是那些破坏大自然做的比如:工业废水,化学废品,电池等等,一些对大自然有害的物品。新闻说pm2.5突然增加是因为那些公司排放污染气体所导致的.。还有工人乱砍伐树木,小鸟没有了家。这些已经被国家重视,但有的公司整天闭不出门,甚至有的企业租了一间房子。村民都说那有异味,报了警,警-察知道以后经过调查终于把这扇神秘的面纱揭出来了。原来是他们非法加工,导致河水污染。所以我要向某些企业提出建议:
1.不污染空气保护大自然。
2.不排废水。
3.不砍树让小鸟有个家。
当然我也要向市民发出提议
1.不吐痰
2.不往小河扔废品,垃圾。
3.不烧树叶。
4.不扔电池。
这就是我建议的内容,请某些公司和市民不要再破坏资源。保护资源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签名:xx
日期:年 月 日
篇3:生态中心主义及其内在价值
生态中心主义及其内在价值
生态中心主义是20世纪以来人类对生态环境问题深刻反思的产物.人类中心主义对生态系统具有内在价值的诘难是难以成立的.相反, 生态中心主义及其内在价值观念的`确立对于解决目前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作 者:李田 作者单位: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社科部,广东,广州,510665 刊 名: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4(3) 分类号:B82-052 关键词:生态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 自然价值 内在价值篇4:当代中国纪录片的生态主义观照
二、视听品质的飞跃
镜像语言的丰富是本片的一大亮点。为了能使该片的视觉效果与以往相比能有质的飞跃,摄制组专门聘请了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两位资深摄影师尼尔和鲍勃,他们传授给剧组的拍摄经验在《森林之歌》的拍摄中派上了大用场。《森林之歌》在镜头语言的使用上,吸收国外自然类纪录片的拍摄经验,加入了许多电影的拍摄技法,给观众以极大的信息含量和丰富的画面信息。微距拍摄和间距拍摄让各种细节在镜头中纤毫毕现,美轮美奂,为观众展现了平常不易看到的奇观,如红松果成熟坠地、白蚁飞舞、胡杨传播种子等;而特写镜头呈现的过程又使观众形成紧张的观影期待,牢牢抓住观众的眼球。
本片对自然声响的记录和运用是本片音响效果上的另一大突破在过去的影视制作中,由于设备的限制和缺乏专业指导,自然声响多采用录音室后期拟音制作。而《森林之歌》中,自然声响全部原音重现。雪后融水的潺潺声,松果落地声,无处觅食的黑熊发出的失望的咕哝声……都能深深撞击每一个观众的心灵。
三、叙事层面
细致入微的故事化叙事,是《森林之歌》的又一大亮点。该片严格按照Discovery、BBC等国外媒体的商业模式来制作,注重故事化的叙事。其实《故宫》、《大国崛起》等历史人文类纪录片在叙事方式故事化的改革上已经做了有益的实践。将故事化的叙事方式运用到自然生态纪录片中,在国内尚属首次。
《云横秦岭》是《森林之歌》里故事最完整的一集,这个故事被定义为“一个金丝猴家族的王朝政变”,而且故事的角度不是从猴王“甲板”入手而是选择了“王后”圆圆,这样的调整后这个故事就具有完整的起因、经过、高潮、结局,犹如一部以动物为主角的电影大片。
四、结语
纪录片是大众传媒中特殊的一员。它具有不同于其他传媒品类的文化意识、思考品质和责任感,所以它应该肩负起传播生态文明的使命。以《森林之歌》为代表的作品,也的确为传播生态文化起到了推动作用。不过,我国的媒体应该继续思考,如何在现有基础上以更深层次的生态学观点去观察、思考和解决人类的生态问题,并以此来教育、引领和提升人们生态观,营造良好生态环境所需的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章海荣.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雷毅.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M].北京:华大学出版社,.
[3]刘炘.生态电视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4]熊家学.论生态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4(3).
篇5:当代中国纪录片的生态主义观照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生态文化逐渐传播开来,引起了官方和民间越来越多的关注,国民的生态意识也得到提高。但是由于中国的生态传播起步较晚以及受其他政治、经济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目前中国的环保事业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还尚处于初级阶段,公众对生态的关切程度还不够高,自觉参与保护环境的意识更低。作为一种具有文化意识、思考品质和责任感的传媒形式,纪录片理所当然应当肩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
由央视拍摄的《森林之歌》便是近年来我国生态纪录片作品中的优秀代表。该系列纪录片通过高品质的视听效果和令人耳目一新的叙事方式,较好地传播了生态思想。本片的成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一、对生态思想的完美表达
《森林之歌》将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中的生态美学思想和西方近现代生态美学思想的共通点,即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做为创作主线,将生命体的本质力量和生存状态、生命体的生存方式和文化积淀、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对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的关怀一一呈现,达到一种蕴含着生命体具有通感的生存意识和生命感悟。
中国的传统智慧中儒家思想的“天人合一”(即人类与宇宙统一的世界观)、道家思想中“万物齐一”等都在《森林之歌》中得到了体现。该片通过中对森林之中各种动植物的和谐相处的真实记录,暗示人们应该从超越天、地、人的立场,从大系统的角度来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观众在审美的同时认识到人只是世界万物的一支,而不是万物的主宰,人类应该尊重天地自然,尊重一切生命本身拥有的价值,与自然和谐相处。
长久以来,人类认为自己是生物圈的中心,具有内在价值,是价值的来源、一切价值的尺度,是惟一的伦理主体和道德代理人,其道德地位优于其他一切存在实体。“人类中心主义”使得贪婪的人类为了一己之私而无限掠夺自然。《森林之歌》中有这样一个画面:一头黑熊在冬眠的季节到采松塔人曾住过的窝棚边刨垃圾堆,试图找到一点食物。而黑熊爱吃的红松种子在几个月前就已经被人采摘干净了。夜晚黑熊因饥饿而发出哀号,令人心酸。
该片还纪录了许多中国的环保现状:有许多貌似保护生态的植树造林活动实际上是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有些修葺了防护林的地方本身不适合植树;有些植树造林所选用的植物品种太过单一,无法形成天然的生态循环,结果造成了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浪费。这些细节都体现出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深刻批判,发人深思。
篇6:提倡绿色营销培植生态消费
提倡绿色营销培植生态消费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市场的调节和导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因来自于市场上的需求和供给.大力培养企业实行绿色营销的经营方式和生存发展模式,大力培植消费者的生态消费,让生态消费成为社会消费的主流,可持续发展就得到了市场运行机制的终极支撑而成为一种必然.为此,政府要积极引导,企业要自我调整和倡导,消费者要不断提高生态意识,经过长期持续努力,方能实现.
作 者:于代松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区域社会经济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39 刊 名:四川工业学院学报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22(z2) 分类号:F063.2 F014.5 关键词:绿色营销 生态消费 可持续发展篇7:宫崎骏动画设计与生态主义关系论文
宫崎骏动画设计与生态主义关系论文
中图分类号:J63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03-67-1二战后,西方靠着先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一跃成为世界的中心,但是由于郊区化导致城市蔓延,环境和生态系统日益遭受着严重的破坏,人类的生存和繁衍面临着威胁。随着环境问题越发地突出和受人关注,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似乎已被忽略的问题,生态主义又一次被搬到台面上来。
一、 生态主义的含义
生态主义的设计早已不是停留在幻想和纸上的空谈了,也不再是少数科学家的实验,作为人类生活的构想者的设计师也同样面临着的本质的、内在的考虑。到底什么是生态主义?生态主义主要有两重含义:
(一) 人们应当尊重自然的权利
基本环保理念的确立,使得人们尊重自然权利的意识增强,在不违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人类和自然界才能共同生存,否则,人类最终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二) 人们应当承认自然的固有的价值
生物之间的依赖性、竞争性,复杂性和自然创造性造成了生物的异同性和多样性,自然的价值保持了地球这复杂性的平衡,自然价值对人类和其他生命都有着重要的生存意义。
二、 动画作品中的生态主义
作为动画设计师,也承载着向全世界宣传生态主义的重任,说到动画,就不得不提日本动画界的泰斗——宫崎骏。宫崎骏的每部作品,虽然题材大都不同,却都包含深远的寓意,将生态主义环保、生存、理想这些令人最深刻思考的问题,融合其中,始终贯穿于他的创作理念。
以下通过介绍宫崎骏的几部作品,阐述动画作品中蕴含的生态主义与动画设计的深刻关联。
(一) 《风之谷》——生态主义与生存
宫崎骏的动画片《风之谷》于1984年3月11日在日本公映,当时引起了轰动,作品传递的生态主义环保的世界观和对人性深刻思考的价值观可以说影响着日本动画数十余年的趋势。《风之谷》讲述的是千年以后的生活年代,因为人类肆意的破坏与不顾自然环境使得人类不得不与虫族争夺生存的空间。女主角娜乌西卡化身为人类生存和环境保护的使者,她也是环保主义和反战的理想形象。由此,被一直视为娱乐的动画片,从此被赋予了现实的内涵,并用动画的技法来反思生态和人类文明,成为了动画界的“荷马史诗”。
(二) 《天空之城》——生态主义与发展
日本吉卜力工作室于1986年推出的一部动画电影——《天空之城》,此片中虽然勒普泰岛最终毁灭了,影片结局却是令人回味,他的作品里通常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之分,希望与绝望的并存,哈姆雷特的终极追问“生存还是死亡”式的问题同样流淌在宫崎骏的作品里。
在一次采访时他说:“我也想通过我的影片战胜自己对未来的恐惧感。对此确是一种自相矛盾的感觉。人是丑陋的,生活是美好的。”[1]宫崎骏有着强烈的生态意识,但同样的,在他的作品里,人类始终是生存、价值的终极思考者,在现实面前他往往表现出一种高度怀疑、无奈和困惑,却又相信美好未来的夙愿。
(三) 《幽灵公主》——生态主义与人性
在宫崎骏的眼里,生态和人性是对立的两方面,未来可以和平共处,也有可能完全往对立的方向发展,出现新一轮的竞争与悲剧。《幽灵公主》将这种可能体现的淋漓尽致,它是宫崎骏对大自然和人类关系深刻思考后诞生的作品,影片没有通常的大团圆完美结局,可是最后阿西达卡对桑说的“一起活下去吧”,却又给了观众无限的希望。
另外,在宫崎骏的作品里总有一株涵养大地、哺育生灵的“母树”,支撑起整个生命发展繁衍的重任。这种独特的创作理念,也包含着宫崎骏对于生态自然生生不息的向往。
三、 结语
马克思认为:“首先,人是有规定性的,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意识;其次,人有层次性的,人是物理的,也是生物的`,生物是对物理的扬弃,所以人是一种生命;最后,人是和谐体,每一个层次都是对上一层次的扬弃,人需要知、义、情,人的本质是需要和谐。”[2]其实,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所有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是同样平等的。宫崎骏说“每一天,都有新的婴儿诞生:每一天,儿童都在成长。如何引导而不是误导他们,是每个动画人的责任。即使儿童不再象从前那样对动画片中正义的主人公进行自我指认,我也希望动画片能够教给他们认识这个美好世界的能力。”[3]他认为动画不仅是供人们娱乐消遣的工具,在对现实的批判中动画能起到很好的媒介作用。所以,他的作品中浓浓的透漏出生态主义与动画设计的关联,引导人们进行深刻的反思。
因此,为维护自然生态与人类的繁荣发展,所有的人都必须担负起生态责任。动画设计师作为宣传者,有义务指导人们从小注重生态主义的意义,也教给他们认识美好世界的能力。相信在人们共同的努力下,生态主义将深入人心,环境保护意识也将日益增强,未来不久,人类与生态自然和平共处的愿望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1][德]海德格尔著,郜元宝译.诗意地安居[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日]宫崎骏,支菲娜译.思索与回归——日本的动画片和我的出发点[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03).
篇8:生态主义视野下的园林设计论文
生态主义视野下的园林设计论文
一、生态主义视野下的园林设计策略
1、地形的生态美设计
我国地大物博,每一个区域都的地形地势地貌有不尽相同,在设计园林时,完全可以利用地形的优势,将生态美充分的表现出来。我国有些区域的地形本身就是一道景观,在设计园林时如果能够将这道景观有效的融合进去,其生态美体现得就非常明显。设计人员在园林设计时,要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利用一些认为手段,根据地形营造出一种生态与美相结合的环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对地形进行艺术化处理时,可以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一切以自然为前提,另一是人工打造意境原则,但是无论使用哪种原则,都不能破坏当地的生态链。一般城市居民都希望能够最大程度的感受到自然,但是又不希望有太多的认为因素,所以设计人员应该将这两个原则有效的融合起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地形优势。
2、植物的生态美设计
植物是园林设计中不能缺少的元素,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设计人员往往忽视了植物在园林设计中的最终的价值。在园林设计中,植物既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改善周围的空气质量,不同的植物类型组合在一起就具有一定的生态美,如果能够充分的.利用这种美,设计人员在设计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设计效率与质量都能得到保证。每种植物都具有不同的风格,而设计人员的责任就是将这些风格不同的植物融为一体,通过季节的变换来体现其生态美,给人们常去常新的感觉,这样人们也就不会产生厌烦心理。人们在园林中放松心情,陶冶情操。有些地区植物非常有特色,如果能够充分的利用在园林设计中,既能发挥该地区植物的生态价值,也能够体现出该地区园林设计的特色,对传播乡土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在设计时,设计人员在选择植物品种时,要将选择重点放在当地,这样既能节省植物运输的成本,充分的显示出该地的风土民情。
3、水景的生态美设计
水体在园林中是最为活跃的构景要素。在现代江南园林理水中,秉承传统的理水观,对水体进行艺术上和自然形态上的塑造与加工,力图符合天然水景的形成机理和尽量模仿天然水景的地貌形态,使水体与环境相协调,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塑造出一个概括、精炼、典雅而又不失其自然形态的山水环境;还需结合现代景观元素,塑造出具有时代特征,梵音现代人的审美要求,满足功能需要,符合环境生态安全并且节约资源、经济适用的作品。在水体景观设计中最终追求的是风景质量、使用功能和生态功能的完美结合,除了追求景观意境美、形式美和自然美以外,还需以追求生态美为目标。
4、园路的生态美设计
园路,是指园林绿地中的道路以及广场等各种铺装地坪,是园林重要的构成元素。它像人体的脉络一样,贯穿着整个园林的交通网络,是联系各个景区和景点的纽带和风景线,是组成园林风景的造景要素。它蜿蜒起伏的曲线,丰富的寓意,精美的图案,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它不仅引导人流、疏导交通,并且将园林绿地空间划成了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功能的一系列空间。园路的规划设计,对园林绿地的整体规划的合理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需要把道路的功能作用和生态美艺术性结合起来精心设计,减少道路对环境的影响,使道路运输系统真正融入自然环境之中,从而建设“生态园路”。
5、园林建筑的生态美设计
建筑是一种实用艺术,它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实用与审美的统一体。作为艺术的建筑,综合了雕塑、绘画等造型艺术的某些特性和功能,取得了特有的形式表现力。园林建筑是创造一个能够欣赏大自然、远离喧嚣的避难所,通过流水、树荫和其他一些材料把房屋外围的空间组织起来,并赋予其安全感,这样就把自然与建筑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室外空间部分作为室内空间向外延伸的内容,如果建造得成功,它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不仅仅是建筑的一部分,它可以时刻提醒人们同自然界其他生物之间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同自然界之间的联系能够唤醒人们最原始的记忆,因此带给人们的就是健康向上的情绪。它们可以把所有生物最真实的本质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作为人类,我们只是生物界中的一部分。
二、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生态主义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只要稍加利用就可以取得显著的效果。实际上,园林生态设计的方法有很多,重要秉承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再利用现代先进的设计技术,就会有明显的效果。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利用植物来实现园林的生态美,植物作为园林设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能够将不同植物的特色利用好,其园林生态设计效果一定非常明显。
篇9:浅谈生态主义在环境保护中的性
浅谈生态主义在环境保护中的实用性
一、绝对生态主义理论价值及其积极指导作用
维护生物圈和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是人类最高的利益需求。张华夏从怀特海的有机哲学角度,提出了绝对生态主义的“广义价值”。他认为,系统机体的主体性是广义价值的来源,系统具有目的性,这个目的便是系统内在价值所在。他还认为,平常所说的自然价值包括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系统因其目的性所具有的工具价值,使得价值范围由单纯的人类,扩展到非人类的一切生命和系统范围。
绝对生态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和对生态价值的确认,在生态环境保护实践中曾起过积极影响。绝对生态主义为生态价值添入科技立法提供了一定的哲学基础。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以人类为核心,强调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划分,把人类社会与自然社会截然对立。这种明显的“反自然”属性,使人并不对自然社会承担任何的法律和道德责任。以往的科技立法大多以追求经济进步为宗旨,技术中立主义无法掩饰现代科技立法所造成的生态道德危机。
因此,人们应该构建以生态价值为导向的科技立法,其生态价值的内涵应借鉴“绝对生态主义”的生态伦理思想,构建以生态价值为基本取向的科技立法。因此,绝对生态主义对建立以“生态价值”为基本取向的现代科技法规有积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二、绝对生态主义的理论局限性及其阻碍作用
当前生态危机严重,绝对生态主义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批驳,一度成为人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重要的伦理准则。但其否认人类在自然界中的特殊性,不仅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而且还阻碍环境保护实践。
绝对生态主义把整个自然界看作一个生态系统,认为系统中的事物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自成一体,而人只是系统的一部分。自然万物的价值是与生俱来的,不是人赋予的,其存在本身即代表它的价值。这就否定了人类在生存环境中的优越性,忽视了人与其它非人类生物的不同之处。人类作为自然界的独特一员,拥有其他生物无可比拟的智力优势,否认这一点即否认了人在保护自然环境中的主体地位。受绝对生态主义的影响,我国传统生态补偿制度忽视人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调动其保护环境的积极性,而补偿决策也产生了较大的问题。马克思哲学认为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但绝对生态主义没有从人类的根本利益出发。补偿方案的不合理,必使保护区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大打折扣。生态中心主义认为人对生态环境的支配造成了生态危机,只要人放弃支配权,就能解决问题。受此影响,传统生态补偿制度中采取行政主导的方法,“自上而下”强制执行,这不仅缺乏合法性,而且难以被当地居民认可,使得群众往往处于被动的或与生态保护区对立的立场。
另外,生态中心主义在处理现实世界两大重要关系时,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只是认识到人与非人类物种之间的不平等,却未认识到隐藏在这一不平等背后的恰恰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当生态中心主义强调要关注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问题时,却把人们的视线从贫困、社会公正以及发达国家(或地区)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援助问题上转移开了。以牺牲当地居民的利益为代价来执行环保实践,最终会导致各种矛盾的发生。
三、结语
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绝对生态主义虽然促使人类自我反省,也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一系列有价值的论点;但该理论自身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消极作用不可忽视。因此并不能像某些学者所说的那样,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生态环境保护应以人们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辩证的看待绝对生态主义在生态环境保护实践中的作用。对绝对生态主义理论有取有弃,使其既能突出人们在生态环境保护实践中的主体作用,又能指导人们顺利开展生态环境的保护活动。
作者:田尤春单位:神华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篇10:生态中心论的整体主义思想探究
生态中心论的整体主义思想探究
在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中,生态中心论具有强烈的整体主义诉求,它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认为自然是一个进化发展的`生态系统,具有客观性与先在性,人类只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生态系统的价值具有内在性和优先性,人类道德关怀对象应从人扩展到整个生态系统.这种整体主义的环境哲学,体现着当代哲学范式的转向:从传统的机械论自然观向现代有机论自然观的转向.一些学者对它的质疑和诘难,根源就在于没有这种哲学范式上的转变.
作 者:段超红 高中华 作者单位:段超红(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江苏,徐州,221116;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江苏,徐州,221008)高中华(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刊 名: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4 6(4) 分类号:B82-058 关键词:生态中心论 整体主义 范式转向【我提倡生态主义】相关文章:
2.主义论文
3.学生主义
5.提倡怎么造句
6.提倡节约用水标语
7.我的生态鱼缸作文
8.工具主义的造句
10.完美主义妈妈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