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的“艺术发现”训练
“生活曾无聊”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作文中的“艺术发现”训练,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作文中的“艺术发现”训练,希望大家喜欢!
篇1:作文中的“艺术发现”训练
作文中的“艺术发现”训练
艺术发现是文艺理论中的术语,是指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独特感知。艺术发现对于写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决定了作品的独创性,可以说没有艺术发现就没有富有特色的作品。虽然学生写作文与作家的创作具有很大区别,然而要想写出新颖而深刻的文章,没有独特的艺术发现也是不行的。尤其在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过程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艺术发现本身就体现了一种独创性。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进行艺术发现的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而且有益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一、艺术发现的一般心理特征。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一般来说具有以下四个方面:
1.艺术发现是作者心灵的蓦然领悟。将要进行写作时,作者的整个心思都放在相关的事物上,经过一番思索,突然发现了事物身上别具意味的东西。这种领悟是在作者长久凝视相关事物后的一个深刻的心得体会,此时他的内心深处往往会涌起一种发现“新大陆”般的喜悦之情。
2.艺术发现是作者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结合,体现了潜意识的心理内容。有人把智慧分为“可以言说”与“不可言说”两种类型,而心理分析学家更是对潜意识的重要性、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深信不疑。艺术发现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只是发现结果,它极其富有个体特征,可以说是作者心灵深处观察事物独特性的外化。
3.艺术发现是外在事物的特点与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大作家之所以能够写出感人至深的作品,并不是因为他见识的、看到的事物与一般人所见的不同,而是由于他们观察事物时的心情与一般人不同,看事物的眼光不同。他个人的独特的审美体验与所见之物更容易交融在一起,容易与事物产生共鸣,使外在事物“皆着我之色彩”。
4.艺术发现不是改变原事物的特点,而是赋予原事物一种新的内涵。这种新内涵往往是对原事物一般特征的'升华,是作者审美眼光和审美体验在相关事物身上的凝固。例如,竹子不过是一种常见的植物而已,但郑板桥却审视它“我自不开花,免招蜂与蝶”的特点,赋予了竹子高洁、不媚俗的品格。竹子本身并没有发生什么改变,但是经过郑板桥的艺术发现,它却多了一种新的内涵。
二、艺术发现训练常用的方法。
艺术发现虽然具有很强的个体色彩,但也并非无迹可寻,结合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和教学实践,笔者自己总结了两种比较有效的训练方法。
1.特点列举法。初步训练可以采取这种方法。训练时教师给学生提供某种事物,让学生将它的特点尽可能多地列举出来。乍一看你会以为这很简单,其实不然,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说出某个事物的名称,却常常很难全面地描述它的
[1] [2]
篇2:小学作文中的鼓励艺术
小学作文中的鼓励艺术
摘 要:古语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话对小学生更为适用,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就需要教师多采用鼓励的方式。
本文从多年的教学实践角度对鼓励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做了一些探讨。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丝·雷耳如是说:“称赞对鼓励人类的灵魂而言,就象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可见鼓励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尤其如此。
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灵活采用多种不同的鼓励方式指导学生写作,能激发学生对作文课、对写作的兴趣,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快乐。
一、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丰富语言积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
实践证明,将阅读和写作训练相结合,是一条有效的经验。
杜甫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及前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的经验之谈,足以说明阅读对写作的推动作用。
语文阅读首先应立足于教材,即立足于课文阅读教学。
语文教材历来都是精选名家名篇和优秀时文,它既包含了人文思想、科学知识等各方面的丰富内容,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写作技巧,往往可以作为写作的范本。
因此,要鼓励学生学会阅读,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揣摩和学习,领会构思的巧妙,借鉴常见的写作策略,帮助学生改善自己的写作思路,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
这几年我一直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我从接班起就让学生坚持每天阅读,定期小组或全班交流。
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是有效的,学生作文中使用的材料逐渐变得丰富起来,构思和语言也多有改善,写作能力自然就得到了提高。
学生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也越来越有意识地注重阅读与写作的结合。
二、鼓励学生认真观察,积累生活素材
写作是一种自我表达、自己与世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一种生命的活动,精神的活动。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可见,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只有留心观察社会生活,才能获得写作的素材。
对此,我引导、鼓励学生采取如下策略:
1、整体观察法。
前面我们说到,观察是一种特殊的知觉活动。
既然是知觉活动,就具有整体性。
人类了解、认知某一事物,并非个别地感觉,而是整体地知觉它,因此,一般说,观察时应该整体地把握该事物的各个方面。
例如写三峡的文章中,郦道元的《三峡》和刘白羽的《三峡》,都是整体观察的结果。
整体、全面观察事物的好处就在于,能迅速、细致地认知事物,产生艺术美感。
2、选择观察法。
因为知觉具有选择性,所以事物往往以某一时空状态下的独具性,显示局部性的突出特色,尤其在特有的背景中更呈现事物的本质性。
例如达。
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其微笑的永恒甜美,就是作者抓住了最显示人物魅力的局部特征,有选择性地突出出来.至于作为背景的草原、河水等,就退居其次,但又构成了整体的美。
3、对比观察法。
对比观察也是源于知觉的选择性。
这种观察策略,可以是动静的对比、定点与移位的对比、瞬时与长时的对比、单项与多项的对比等等。
我有时布置学生去观察樱花,写出花的状态、色彩、气味等等,是为“瞬时观察”,但为了写出樱花的整个生活状态,我又要求学生观察校园几株樱花树从吐叶、含苞、开放到谢落的全过程,这是“长时观察”。
这种“瞬时”与“长时”观察的对比与结合,就有可能更全面、整体地认识事物。
4、立体观察法。
所谓立体观察也就是整体知觉,即对事物采取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观察,一般说有如下一些观察方式:概貌观察:总体—局部,总体。
层次观察:外面—内在—外在。
进程观察:现在—过去—未来;起始—发展—结局。
方位观察:近处—远处—近处;俯视、仰视、平视、环视。
细节观察:局部—总体,局部。
三、鼓励学生大胆写作,激发学生的信心
要想培养学生独立写作、自主写作的习惯,兴趣和自信心是不可缺少的前提。
只有学生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乐于写作、敢于写作、勤于写作、善于写作。
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第一,应当创设出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与学习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写,破除畏难情绪,允许学生大胆设想,敢于质疑,鼓励他们的创造想象和求异思维,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思维,鼓励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与交流;第二,提倡学生写有个性的文章,学生的个性主要指表现他们的特点和气质,体现在写作上就是要在立意、谋篇、选词、造句等方面有自己的特色,而不是人云亦云。
四、在作文修改、评价过程中鼓励学生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句话很有道理。
教师提倡、鼓励修改文章,学生乐于修改文章,写作水平也就提高得快。
对学生作文中的缺点也需要指出,但在写评语时,仍要实行鼓励性,将本来逆耳的忠言尽可能说得顺耳些。
诸如:“内容不充实”,“语言不简洁”等,虽然也反映了一些作文的真实情况,但一本作文这样的评语多了,就显得空泛落套,千篇 一律,就会使人反感,使人扫兴,也不利于克服缺点,提高水平,如果进一步向纵深开拓,比如将“内容不充实”改为“如果进一步向纵深开拓,内容就会充实浓厚一些”;将“语言不简洁”改为“如果能多加锤炼,再挤出一些水分,语言就简洁了”。
这样的评语既婉转也指出缺点,又使学生明确改正缺点的策略,学生不仅乐于接受,也便于修改。
作文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鼓励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兴趣是写作最重要的内驱力,学生一旦对写作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新的乐于表达的欲望,从而形成“鼓励——兴趣——写作——兴趣——写作”的良性循环,可见,鼓励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确是一门艺术。
篇3:考场作文中灵感思维的引发和训练
考场作文中灵感思维的引发和训练
陈继英《语文教学通讯》
考场应试写作特别需要一种最佳写作心态,而对多数考生来说,常常是看到题目时,会有某些出乎意料的感觉,有时还会感到无从下手,不知所措。在这种情况下,怎样迅速优化写作心态,获得写作的灵感呢?
一、运用好直觉思维
所谓直觉思维,即是对所思考问题的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和理解。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常常是突然来临,又突然逝去,而且又常常是不由自主地在无意识之时涌上心头。如果我们在审题构思的过程中,注意引发和把握这种心理现象,常常会捕捉住写作的灵感,形成写作的最佳心境。例如,1988年的上海考生陈一菁说:“我看到作文命题《清流与活源》时,觉得这个命题较新颖,一时无所适从,更不知从何下手。脑子里更好像一下子涌现许多想法,又好像什么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我隐隐地体会到紧张与压力。……当时我迫使自己冷静下来,围绕命题,完全放开自己的思绪,并及时用简练的语句记下脑中各种一晃而过、尚晦暗不明的思路。凡是与命题有关的联想,不论远近深浅,我都记下。随后我就利用‘这第一手资料’通过分析比较,整理取舍,同时结合自身特点确定该篇作文的文体、框架等要素,这样一条作文的思路,便从无到有,从乱到清了。”这里,陈一菁同学所说的那些“一晃而过、尚晦暗不明的思路”或“有关联想”正是一种直觉思维,她把这些零星想法都“记”下来,正是不失时机把握有用的思维信息和写作灵感。陈一菁同学的应试写作过程是运用直觉思维引发写作灵感、构思成文的典型之例。我们姑且把这种方法称之为“直觉随记法”。
二、巧妙利用“一心二用法”
“一心二用法”是在拿到试卷后,先审视作文题,弄清内容和要求后,再把它放置一边,然后再动手解答前面的各类基础试题,在解答试题的过程中,脑子适当兼顾一下作文题,一旦脑海中跳出对作文有用的信息、想法、事例、思路等,便用中心词记下来,以免一晃即逝。采用这种方法,使构思打腹稿的时间延长,容易引发和捕捉写作灵感,使作文构思更严密、准确或有创新,一旦在解题过程中发现有些语句和材料正是作文所需要的时候,自然会喜出望外,于是应试写作的最佳心境也会随之形成。例如,1988年高考作文《习惯》,如果打算写议论文的话,第一大题4小题调整层次的内容,三大题1小题的文言文阅读及三大题2小题的现代文阅读(中国古文化)中的一些材料和语句,就很有启发意义,若心有“灵犀”,便可引发写作灵感,有利于文章的立意和论证。
三、置身情境中,酝酿情感
写作需要写作欲望和冲动,当写作欲望和冲动到来之时,作者常常会动情动心,非吐不快,行文时也便文思泉涌、得心应手。那么,在考场作文中怎样引起这种欲望和冲动呢?即置身情境中,酝酿情感。首先要凝神静心,心志专一,剔除一切杂念,深入领会命题内容、要求和意图,然后通过想像把自己放入题目设置的情境中,进入角色,亲自感受那生活的`五彩缤纷和酸、甜、苦、辣,让往昔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浮现于脑海,使那些与题目有关的可憎、可恶或可歌可泣的事件一起涌上心头,这时头脑中便会形成一种或愤怒或蔑视或景仰或艳羡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写作冲动,大有一吐为快的感觉。此时只要略作布局谋篇,即可能有“神思灵感”出现,若快速写作成篇,往往就是一篇情文并茂的好文章。
四、加强平时的作文训练。注重生活积累、思想修养和认识水平的提高
1、限时成篇,训练写作速度
高考语文考试时间共两个半小时,作文时间一般在60-80分钟之间,要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篇作文,需要考生具有快速写作能力。这种能力应在备考阶段进行几次强化训练,使考生自己心中有数,从而做到临阵不慌。这样才容易引发写作灵感。
要保证在有限时间内写出高水平的文章,考生应有意识地训练快速准确的审题能力、构思能力和必要的写作技巧,这有待于平时的材料积累和写作训练。
2、优化心态,训练毅力
作文是一项高难度的复杂紧张的思维活动,如果考生意志薄弱,一提作文就害怕,必然造成“怯场”;而当碰到一些失误或一时想不好时,若意志薄弱或缺乏毅力,常会丧失信心。因此,平时作文时,要注意磨炼意志,不论作文多难写,也要“强迫”自己完成好;如果在高考中碰到“难题”时,也不要紧张、泄气,要想办法认真审题,从多视角、多层次来思考应作的内容以便化难为易。
3、广泛阅读,丰富储备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平时广泛阅读、丰富知识储备,到考场上,才可能有神思灵感的出现。
【作文中的“艺术发现”训练】相关文章:
1.作文中的好段
2.作文中的好句摘抄
3.作文中荷花的句子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