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 > 作文大全>作文章

作文章

2023-11-05 08:29:1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一游”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作文章,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作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文章

篇1:雅思考试作文章常用的词结

雅思考试作文章常用的词汇总结

雅思小作文因为比较模式化,相对来说用错词的情况也少一些。朗阁海外考试研究中心提醒考生们在常见错误方面应注意:在谈及价位时我们应该用高低而非大小贵贱来表达,即high/low price 而非big/small price 或者expensive/cheap price; great value而不是big value; their living condition is poor而非bad等等。其实,小作文中比较集中的错误在比较与对比搞不清楚,所以出现 compare与 contrast 的使用错误,这里我们详细说一下。

一、compare与contrast的误用

我们先从两者的定义入手来看两者的区别。Compare的定义为:to examine people or things to see how they are similar or different. Contrast的.定义为:to compare two or more things to show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由定义不难看出前者侧重于找到两个或多个事物的异同,而后者则侧重于它们的不同。

看个例句:

It is interesting to compare their situations to ours./It is interesting to contrast their situations to ours.

前一句翻译为:对比一下我们的情况与他们的情况会很有趣。

后一句的翻译为:我们的情况与他们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这很有趣。

再看一个引自OXFORD ADB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的例子:

There is an obvious contrast between the culture of East and West.

篇2:写校园生活 作真情文章(教案)

写校园生活 作真情文章(教案)

写校园生活  作真情文章 ――体验性作文写作指导(2) 执教:姚巍 【教学理念】 我们认为,实施有效教学,必须把握学科特点,从学科规律出发,立足学生,选择适切学生当前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策略与途径。 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我们认为,就写作教学而言,写作知识、技巧的传授,对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换言之,会写好文章的人,并不是其掌握了多少写作知识、有多么丰富的写作技巧,而是其对生活的热情参与和自觉参悟。就这一点而言,我们认为,写作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不是“怎么写”的问题,而是“写什么”的问题;“我手写我心”的前提是“我心有所抒”。 学生害怕、甚至讨厌写作文的原因,不外乎是无话可说,无材料可用。新课标指出,作文教学不但要教给学生必要的写作知识与技巧,更要强调情感目标的实现,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培养写作兴趣和信心;同时,还强调学生的`作文“要说真话、实话、心理话,要有真情实感”。 中学生的写作素材从何而来?作文真情缘何而生?这是作文教学遇到的十分复杂却又必须回答的根本性问题。寄宿制学校,高度规范化的管理,让学生生活的点、线、面更加露。学生写作素材的幼稚或枯涩和抒发情感的矫作或寡淡,在教师那里成了无奈,却默许为理所当然。于是,我们会引导学生阅读《读者》、《意林》、《青年文摘》、《高考作文宝典》、《智慧背囊》、《最小说》、课本、网络、报纸等,从中获取二手、三手资料,然后加以改编。这就难免有宿构、瞎编之作,也怪不得学生总拿爱迪生、爱因斯坦、苏轼、苏武等“死人”说事。“纸上得来终觉浅”,滥用自然新意失。“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离开了生活这一源头活水,写出的文章自然难有生活质感与个性真情。 体验性作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周遭的人、事、物,积极参与生活,借助经验、运用直觉(感觉)、通过思悟,写周遭的一切给心灵带来的震颤。我们认为,幽雅的校园是怡人性情、养人气质的圣地。三中校园流水潺潺、草木繁茂、花香四季, 亭台伴水,楼廊钩连,校道通达,小径通幽;学校生活,除了上课、考试外,还有团学联会竞选、青年志愿者服务、艺术节、体育节、辩论赛、朗诵会、名师讲坛等各种活动,十分丰富充实。每位学生,只要用“身”去体验,用“心”去感悟,就会发现: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都有情,每个场室、每个角落都有生活的痕;学校每班每人、每个宿舍都有差别,每周每日、每课每刻,都有故事。有故事的地方,自然有文章可作。 基于以上这些想法,我们希望通过本课的教学,不但让学生学会从校园生活中获取丰富写作素材写有个性体验的真情文章,还想把学校的优质育人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借此让学生的心灵丰富起来,气质优雅起来,最终把教作文与教做人统一起来。 【教学目标】 掌握一种方法:从校园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的方法。 提升两种能力:感受身边景物、日常生活的能力;寓情于景(事)的写作能力。 强化三种意识:从校园生活中摄取写作素材的意识;作文写真情实感的意识;融入校园,体验生活,在校园里怡性情、养气质的自觉意识。 【教学重点】   教会学生从校园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寓情于景(事),写有生活画面感和个性体验的真情文章。 【教学难点】   让学生对校园生活有所悟,写出有生活画面感、含个性体验的真情文字,避免为文造情。 【教学策划】 一、回顾与导入――熟悉的地方无风景? 回顾上周三作文课,明确校园生活不只是“三点一线”那样无情无调。 二、方法与信心――熟悉的地方有风景! (一)做“五四”运动,学会感觉、思悟校园生活 1.人有五种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我们平时写作时,视觉、听觉常用,而其它三觉,却被忽略。这是我们同学文思枯涩的原因之一。 2.人有四种内心感受:情:情感;绪:情绪;志:志向;趣:兴趣、趣味 (这是个人从心理学角度思考写作教学的初步探讨,纯属一家之言) (二)熟悉的地方有风景:调动五种感觉器官和四种内心感受,融入校园生活,就会发现校园里草木含情,故事多多。                                 三、体验与示例――风景就是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 借助学生平时的优秀习作,在正式写作训练之前对学生进行更加具体的引导。 1.《校园见闻随感》 2.《走过高三楼》 3.《怎一个“愁”字了得》 4.《小径漫步》 四、训练与交流――写“我”的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 根据课标的要求,45分钟写600字。本节课要求学生用10分钟,写130字以上的文段。建议学生以某件事为触点,诱发某种情、绪、志、趣,回忆或者置身一个场境,写个人生活体验的真情文字。 (一)写作训练 某件事为触点(诱发自己的情、绪、志、趣) 入境 (“五四”运动) 思悟 考试结束了,…… 我漫步于…… 我驻足在…… 我凝视…… 我回想…… 我来到…… 我站在…… 信心/勇气 改变 释然/惑然 轻松/沉重 期待 朗诵比赛的结果出来了,…… 辩论赛明天就要开始了,…… 分手,终归还是来了,…… 好朋友还是没有解释的意思,…… 我以为最亲和、最朋友的语文老师,今天把我的手机收了,…… 今天,从课室到宿舍的路,好长好长,…… 一个人独自在听雨轩,…… 宿舍里,一个人也没有,我又想家了,…… 那天,我真的好…… …… (二)交流 1.学生小组内交流,然后推荐佳作。 2.老师评点。强调:有什么性情的人,往往就会选择什么景、什么物来写。 3.分享一位同学的“生活随感”。 五、小结与跟踪 (一)小结:再次强调做“五四”运动,融入生活,怡养性情、气质对写作的作用。 (二)跟踪:布置作业 本周随笔:以“我的生活就这样一页一页翻过”为题,至少写五个片断。

篇3:用《蝶恋花》作曲名的文章

用《蝶恋花》作曲名的文章

双调,上下片同调,押仄声韵。共六十字,前后片各四仄韵,其规范格律如下:

正体,上下阕第四句尾三字可以用“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蝶恋花》词牌一般以抒写缠绵悱恻之情为多

蝶恋花是词牌名,很多人填过,其中写爱情较出名的有柳永和欧阳修的,苏轼的那首也比较有名了。

篇4:周紫芝词作鉴赏的文章

生平简介

周紫芝(1082—1155)字少隐,号竹坡居士,宣州(今安徽宣城)人。十五年,为礼、兵部架阁文字。后为枢密院编修官。知兴国军(治今湖北阳新),退隐庐山。曾向秦桧父子献谀诗。著有《太仓稊米集》七十卷、《竹坡诗话》一卷、《竹坡词》三卷,其词“清丽婉曲”。

●醉落魄

周紫芝

江天云薄,江头雪似杨花落。

寒灯不管人离索。

照得人来,真个睡不著。

归期已负梅花约,又还春动空飘泊。

晓寒谁看伊梳掠。

雪满西楼,人阑干角。

篇5:周紫芝词作鉴赏的文章

此词以浅近平实的语言、曲折深婉的笔调,抒写了游子怀人思归的情怀。词中将离索难眠的人的活动,放江天云薄、风雪迷茫的浑阔背景上来写,以烘托和加强离子的孤寂之感,又使人的活动一片空濛的广大背景。映衬下,显得更为集中、突出、鲜明。不仅如此,词中正通过暮寒、晓寒的描写,以寒冷的客观环境烘托寒冷的主观心境。全词以写景发端,首两句写暮冬时节江天迷茫,大雪纷飞。薄,迫也;云薄,写出了彤云压江、天低云暗之势。“江头”句巧妙地化用东晋谢道韫咏雪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形象地刻画出大雪纷纷扬扬的情景。这里的“江天”、“江头”,表明了这是一个飘泊江湖的特定环境;而“云薄”、“雪落”,则又进一步造成了一种凄冷、黯淡的特定的艺术氛围。“寒灯”三句,写游子独宿江边客舍难以入眠的情景。“离索”乃“离群索居”之略语,指离开友朋亲人而独处散居。寒灯本是无生命的物体,本来就不参预人间之事,却说成灯不理会人有离群索居之苦,兀自照得人睡不着。这与一般写灯烛的“照人无寐”有明显的不同。那是人本睡不着,旁边有个灯照见而已。而这里说人之睡不着,是灯照得来的结果,出奇者一;灯之照得人睡不着,要承担“不管人离索”这样一桩“不是”,出奇者二:“睡不著”又要加上“真个”二字以强调之,出奇者三。有奇想方有此奇句,出之以白话口语,益发传神,这种构思和韵味,是“镂玉雕琼”的语言表达不出来的。

下片承前“真个睡不着”句转入心理刻画,道出了游子夜不能寐的原因。“归期”两句写游子并没有忘记跟闺中女子先前所立的盟约——梅花盛开时如期归来。而眼下梅花早已开放,残冬欲尽,春意已动,自己却依旧飘泊外,行止无定,归期杳然。失约的内疚和刻骨的相思交织一起,使得游子更加思念远方的情侣。“晓寒”三句是游子的想象。身卧江边客舍,而心驰远方闺室。想象她仍依梅花旧约,日日企盼游子归来。早上起来即精心梳掠,然后不管飞雪满天,仍自独上西楼,阑干一角相候。“谁看伊梳掠”者,是有梳掠之事,不过旁边无人看着而已。由此又可知,良人远出期间,她定是如《诗经。伯兮》所写的“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及至梅开雪至,才又梳妆打扮,如期迎候远人归来。

这一想象之笔,更觉闺人情意之深挚热切,又暗暗道出游子愆期之自愧自责之心。一笔映照双方,精力弥满。孙竞称周紫芝的词“清丽婉曲”。此词正体现了这一艺术风格。

●踏莎行

周紫芝

情似游丝,人如飞絮。

泪珠阁定空相觑。

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

雁过斜阳,草迷烟渚。

如今已是愁无数。

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

篇6:周紫芝词作鉴赏的文章

此为别情词。上片写别时,下片写别后。开头两句,连用两个比喻。“情似游丝”,喻情之牵惹:“人如飞絮”,喻人之飘泊也。两句写出与情人分别时的特定心境。游丝、飞絮,古代诗词中是常常联用的,例如冯延巳的“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蝶恋花》)。司马光的“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西江月》)。不过象这首词中一以喻情,一以喻人,使之构成一对内涵相关的意象,并借以不露痕迹地点出了季节,交代了情事,其比喻之新颖,笔墨之经济,都显示了作者的想象和创造的才能。虽然如此,这两句毕竟还是属于总体上的概括、形容。所以接着便用一个特写镜头给予具体的细致的刻画——“泪珠阁定空相觑”。两双满含着泪珠的眼睛,一动不动地彼此相觑。句中的“空”字意味着两人的这种难舍、伤情,都是徒然无用的,无限惆怅、无限凄怆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两句把“空”字写足、写实。一溪烟柳,千万条垂丝,却无法系转去的兰舟,所以前面才说“泪珠阁定空相觑”。一派天真,满腔痴情,把本不相涉的景与事勾联起来,传达出心底的怨艾之情和无可奈何之苦。借此,又将两人分别的地点巧妙地暗示出来了。这种即景生情的刻画抒写,怨柳丝未曾系住行舟,含蕴着居者徊徨凄恻的伤别意绪。

下片写离别之后心情。过片仍写居者行人走后的凄怆情怀。“雁过斜阳,草迷烟渚”,这是“兰舟”去后所见之景,正是为了引出、烘托“如今已是愁无数”。这里景物所起的作用与上文又略不相同了。上片写伤别,下片写愁思,其间又能留下一些让人想象、咀嚼的空白,可谓不断不粘、意绪相贯。句中的“如今”,连系下文来看,即指眼前日落黄昏的时刻。黄昏时刻已经被无穷无尽的离愁所苦,主人公便就担心,今晚将怎样度过。词人并不迳把此意说出,而是先荡开说一句“明朝”,然后再说“今宵”:明朝如何过且莫思量,先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思量如何过”这五个字的意思实为两句中的“明朝”、“今宵”所共有,词笔巧妙地分属上下句,各有部分省略。上句所“思量”者是“如何过”,下句“如何过”即是所“思量”者,均可按寻而知。这种手法,诗论家谓之“互体”。

由于“明朝”句的衬垫,把离愁无限而今晚如何过的主意,益发重重地烘托出来。此处直抒别情,与前面对薄暮黯淡景色的描写所起的渲染烘托相应对。

此词用语浅淡而情意深浓。词之上片先抒情,然后情景交融,景语的点缀为情语服务;下片先写景后抒情,使全词具有错综的结构,结体颇有整中有散、统一中求变化的特色。

●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

周紫芝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

回头双鬓已星星。

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

只愁飞诏下青冥。

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

篇7:周紫芝词作鉴赏的文章

此为送别词。词之上片由此番遽别,忆及上次分别后六年阔别的情景,自然地将眼前的伤离意绪反跌出来。下片运用想象手法,拟写友人边地的生活情状,委婉曲折地表达了鼓励他边塞建功立业的情意。

全词表情达意十分熨贴动人,表现手法别具一格,堪称送别词中的佳作。

开篇“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记得”二字将词带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武陵,今湖南常德市。“相见日”三字,虽极平常,但却包含着那次相聚中种种快乐的情事,极为明白而又十分含蓄。从那以后,他们阔别六年之久,两人都尝尽了天涯作客的况味。这一切,作者只用“往事堪惊”四字一笔抹过,简括地表现出辛酸沉痛,不堪回首的情绪。“回头双鬓已星星”,现见面,两人鬓发已经花白了。这句上片是关合前后的过渡句。正因为词人对他们的武陵相会有着美好的记忆,而对分别以来的生活感到很哀伤,所以,他非常希望刚刚重新见面的朋友能长期一起,以慰寂寞无聊之思,以尽友朋相得之欢。“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哪知道又要这样匆匆作别呢?“谁知”、“还与”的搭配,表达了作者对这次分别事出意料,与愿望乖违,但又不得不送友人登程的伤离情绪。虽说词只写江上杯酒相倾的一个细节,实际上,他们尽情倾诉六年阔别的衷肠,以及眼前依依惜别的情怀,都涵括里面了。

下片是对曾使君到达光州边地后生活和心境的想象。过片二句,上句有情有景,境界雄阔悲壮。寒日的傍晚,一派萧瑟的边塞上,铁马奔驰,红旗飘扬,士气高昂,真是令人激奋的场面。使君不仅身其中,而且还是长官和塞主。一般诗人的笔下,久守边城,则不免要流露出思归的凄怆之情。而这首词则一反常调,别出新意。作者想象曾使君为豪壮的军队生活所激发,根本不想离开边地,反而担心皇帝下诏书,命令他回京,“只愁飞诏下青冥”,使他不能继续呆那里。他何以要留恋边地呢?词的最后两句作了剖露:“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不应”,不顾。“霜塞晚”,呼应上文“寒日暮”。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串解这几句云:“言只恐诏宣入朝,不顾使君边塞,正有横槊之诗兴也。”横槊赋诗,语出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云“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后来引用它赞扬人的文才武略。

词从友人的角度想象,说他热爱雄壮的边塞生活,并有写诗赞美的豪兴。作为一首送别词,它的真正用意是勉励友人边塞上施展文武才干,为国立功。

此词写惜别之情,却一反常态,花费较多笔墨回忆六年阔别中两人天各一方、辛苦劳顿的种种情状,为抒写别情作了蓄势充足的铺垫。这种写法,具有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显示了作者的高超才情。

●鹧鸪天

周紫芝

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帷。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

那时同唱鹧鸪词。

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篇8:周紫芝词作鉴赏的文章

这首词写秋夜怀人,回环婉曲,情景相生,而吐语天成,毫无着力痕迹。词中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怀念的对象是一位歌女,因久别相思而为之“泪垂”。孙竞评周词曰:“清丽婉曲。”移评此词,亦可谓中肯之语。

上片首句“一点残红欲尽时”,写夜静更阑,孤灯将灭的景象。不说孤灯残烛,而说“一点残红”,盖油将尽则焰色暗红,形象更为具体。写灯,则灯畔有人;写残,则灯欲尽而夜已深;注意到“残红欲尽”,则夜深而人尚无眠,都可想见。到下句“乍凉秋气满屏帏”,则从感觉凉气满屏帏这一点上进一步把“人”写出来了。“乍凉”是对“秋气”的修饰词,虽然是从人的感觉得出,但“乍凉秋气”四字还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到了“满屏帏”,这才和人的主观感受结合起来,构成一种凉气满室而且凄凉满怀的境界。以上两句,从词人的视觉转到身上的感觉,将夜深、灯暗、而又清冷的秋夜景况渲染托出。

以下两句再作进一步的铺展——“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上句似乎是笔锋一转,由室内写到室外了。但如细加体味,这两句原是一个意,是透露出男主人公心中的离愁的。离愁本是存、潜伏着的,由于听到了“声声”,而触发,而加浓了。这“声声”,是来自楼外的“梧桐叶上三更雨”。梧桐“一句,是为了渲染男主人公心中的离愁别恨而设置的,所谓”因情造景“者是。这两句的落脚点仍是那听到了”声声“的人,即楼内人,写他的听雨心惊,这还是写的”室内“。两句化用温庭筠《更漏子》词”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作者把”滴到明“的意思先寄”残红欲尽“处,又把”叶叶声声“同”别离“即离情画了等号,也还是有点新意。词的上片把人的感情写得如此深沉,却未用明着道出,而是于平淡之语中隐含款款深情。

下片回忆中的欢乐之音与上片离别后的凄凉雨声,构成昔欢今悲的`鲜明对比。过变承接“别离”意脉,写出昔聚今离、昔乐今愁的强烈对比,主人公的感情波澜起伏更大。“调宝瑟”三句是对昔日欢聚的追忆,由“那时”二字体现。“调宝瑟”是奏乐,“拨金猊”是焚香,“同唱鹧鸪词”是欢歌,三件事构成一个和谐的生活场景,也是艺术场景。从中交代出男主人公所以为之产生离愁别苦的那人是歌女身份,两人有过恋爱关系。当时他们一个调弦抚瑟,使音调谐和;一个拨动炉香,使室中芳暖。这无限温馨的情境中“同唱鹧鸪词”,此乐所以使他至今不忘。“金猊”是铜制的燃香器具,成狻猊形。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记:“故都紫宸殿有二金狻猊,盖香兽也。故晏公(殊)冬宴诗云:”狻猊对立香烟度。‘“”鹧鸪词“当指歌唱男女爱情的曲子。”鹧鸪“唐宋词中大都以成双欢爱的形象出现。温庭筠《菩萨蛮》中的”双双金鹧鸪“,李珣《菩萨蛮》中的”双双飞鹧鸪“,顾夐《河传》中的”鹧鸪相逐飞“,都是作为男欢女爱的象征。本词用”鹧鸪词“作为”同唱“的内容,其用意也于此。这个”同“字既揭示了主人公与”别离“者的关系,还追忆了温馨欢乐的昔聚之情,同时也就开启了今别孤单痛苦之门,盖言”那时同“,则”如今“之不”同“可知矣。于是词笔转回到”如今风雨西楼夜“的情境,连贯上片。当此之际,许多追昔抚今的感叹都不言之中了,只补一句,就是”不听清歌也泪垂“!本来因有离愁别苦而回忆过去相聚同歌之乐以求缓解,不料因这一温馨可念的旧情而反增如今孤栖寂寞的痛苦。这个”泪“是因感念昔日曾听清歌而流,如今已无”清歌“可听了,而感旧的痛泪更无可遏止。为什么?如今身处”风雨西楼夜“,自感秋夜之凄凉,身心之孤独”泪“是因此而”垂“的。

“也泪垂”的“也”,正是从上句派生出来的,当然离不开昔日欢娱而今冷落这个背景。“不听清歌”四字,正是概括地写出了这个背景。末尾两句,以“如今”作为昔与今、喜与悲的转折词,以否定语气点出别离之苦,再相见之难,较直说更发人深思。

此词条用昔与今、悲与喜、正说与反说两相比照的手法,表情达意委婉曲折而又含蓄层深。全词通体浅语深情,虽“江平风霁、微波不兴,而汹涌之势,澎湃之声,固已隐然其中。

●生查子

周紫芝

春寒入翠帷,月淡云来去。

院落半晴天,风撼梨花树。

人醉掩金铺,闲倚秋千柱。

满眼是相思,无说相思处。

篇9:周紫芝词作鉴赏的文章

此词抒写女子寒食、清明时节春夜怀人的情怀。

词中对“春寒夜”的景色描绘得较为细腻、生动,对“玉楼人”因感春而引发的行动也有较多刻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上片写室内气氛和室外景象,而“风”则是把室内的情和室外的景连结一起的纽带。是“风”把室外的寒气吹进“翠帷”;是“风”吹着“云来去”使月光乍明乍暗;是“风”驱云掩月,使“院落半晴天”;是“风撼梨花树”而使落英缤纷。从描写的顺序来看,是室外的“风”吹入“翠帷”,使室内的人产生春寒的感受,因怜惜院落中的一树梨花,从而见到院落中的诸种景象。从抒情的重点来看:室内是被春寒所困的翠帷人,室外是被春风所撼的梨花树。春寒入帷是室内气氛的描写,也是翠帷人心理活动的描写。因春寒的袭入使翠帷人芳心自警,惹起了春愁。

下片首句承上片因“春寒入翠惟”而生的孤寂之感和因“风撼梨花树”所起的时节哀愁,描写“人醉”

的情景。“醉掩金铺”(金铺为门环的底座,代指门),而又去“闲倚秋千柱”,一副坐卧行立皆无所可的情态,宛然可见。为什么这样,原来是因为“满眼是相思,无说相思处”也。当此寒食清明之夜,天色既不开朗,梨花又复飘零,人则深闺独醉,一任秋千闲挂,种种景象、行动,都表现出她的触处皆愁。愁因相思而起,相思又无处诉说,其愁愈甚。结处点明主题。

篇10:句子的作用在文章中表现在两个方面

结构上作用:应看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如果在开头,可能起到的作用有:总领全文、点题、引出下文、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伏笔作铺垫等。

如果处在文章中间,其作用可能有:照应上文、总结上文、承上启下、引出下文、为下文埋伏笔作铺垫等。

如处在文章结尾,其作用可能是:呼应开头、照应前文、扣题等。

内容上的作用:应先判断句子的表达方式,如果是描写性句子,还应继续判断是描写人物的,描写景物的,还是描写环境的

。描写人物的句子,其作用是塑造形象,表现性格,表现心情,体现精神品质等,要结合内容具体作答(景物描写、环境描写下文另述);

如果是一般叙述性句子,可能是交待记叙文的要素,全文的感情基调,或背景等;

议论性句子主要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或是表现人物的.观点态度,强调抒发某种感情;

抒情性句子的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化文章的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篇11:我为学生文章作“鉴赏”-教学论文

文学鉴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现在高考语文试题中虽然没有文章赏析一项,但指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依然是高中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为带领学生突破鉴赏的知识关和写作关,我写了30多篇下水文章。高五班有个学生曾在一次“为反对者唱一支颂歌”的作文考试中,写了一篇题为《月夜》的小小说。文章从立意到取材都别开生面,自成一说。我想,既然我带领学生为巴金、沈从文等作家的文章写了多篇鉴赏文章,何不把学生的佳作也列入研究呢?这既可以扩大学生视野,又可以增强学生自信。于是,写了《谈<月夜>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方法》的赏析短文。

学生的《月夜》是这样写的——

在这月朗气清的宁静之夜,他的心情却总是不能平静,因为今天她和他吵架了,并且是因为他成绩差。他越想越不明白,往日春风满面的她今日为何这样的冷淡无情;往日善解人意的她今日为何如此的无理霸道。

从初中到现在有五年了。五年来,他俩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在家人眼里,他俩是要好的伙伴;在老师眼里,他俩是班上的好学生。只是他成绩一直不很好,高二下学期考试,成绩还退步了。于是,这便成了他们吵架的原因。吵到最后,她说:“我不喜欢成绩差的学生,并且打心底看不起他们,你也一样。”说完,她走了。在圆圆的月亮下,她若隐若现的身影消失在路的尽头。留下他孤独的.身影,在冷寂中更显得苍凉。

他决定了,决定不再做差生,不再做她看不起的那种差生。他要赶上她,并且超过她;他要把她踩在脚下,要看到她在自己脚下痛苦地挣扎。从此,他孤身一人,苦苦作战。每当疲倦袭来时,他便想到她那恶狠狠的话语。他努力着,拼搏着,决计要杀出一条血路,证明自己的实力。

寒暑易节,又过了一年,高考来临。这时,他想,他要迎接挑战,在人生的道路上奏出绚丽的乐章。

高考结束的那个晚上,他又坐在草坪上。微风幽幽,月光依旧。忽然远处的路的尽头有个黑黑的身影朝他走来,越来越近。是她,真是她。他愣住了。“高考顺利吗?”他微微一笑,愣愣地站在那里。她走过来,拉着他的手,往校园的水泥路上走去。月光下,两串脚印走过了前进的台阶…

老师的“鉴赏”是这样写的——

考场作文《月夜》是一篇动人的小小说。其主题思想是通过对反对者严厉批评同学不用功学习,促使同学扭转局面,赢得高考的叙述,颂扬了反对者的贡献,说明了提反对意见不是坏事而是好事的道理。为表现这个主题思想,文章运用了情景结合、正侧描写结合的表现方法。

其一,写景与抒情结合。开头交代“月朗气清“,反衬“他”心情“总是不能平静”,总写“他”的“苦闷”之情。中间写“月亮圆圆”,是借月亮的“圆”的意象强烈地反衬“他”不平静之心,突出“他”的“怨恨”之深。末尾写“月光依旧”,是照应前文,说明“他”高考胜利,和“她”一起走过了人生的一个“前进的台阶”,表现了“他”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总之,写月色是陪笔,为主题的确立营造意境。

其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她”说,“我不喜欢成绩差的学生,你也一样。”这是正面描写反对者的“忠告”。备考时,他“苦苦作战”,“每当疲倦袭来时,他便想到她那恶狠狠的话语”,于是,“他努力着,拼搏着”。这是从侧面描写反对者的忠告已起到了触动对方心灵的积极作用。全文描写反对者的语言就是这两笔。但就是这两笔,为主题的确立定下了基调。

通观全文,反对者的形象含而不露,反对者的贡献显而不彰。写作目的已然达到。

我从实践中体会到,老师“下水”写赏析文章,为学生文章作鉴赏,以切身体验给学生谈写作体会,这是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深层次地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有效方法。

【作文章】相关文章:

1.做文章还是作文章

2.雅思考试作文章常用的词结

3.作文书

4.作总结

5.作文库

6.文章

7.初一作文人

8.作文人网

9.刘长卿新年作

10.初中作文书

下载word文档
《作文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