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 > 高考>考生和家长要注意高考后孩子的心理

考生和家长要注意高考后孩子的心理

2025-01-16 08:00: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irvineli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考生和家长要注意高考后孩子的心理,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考生和家长要注意高考后孩子的心理,欢迎阅读与借鉴!

考生和家长要注意高考后孩子的心理

篇1:考生和家长要注意高考后孩子的心理

考生和家长要注意高考后孩子的心理

随着6月8日下午那一声清脆的终考铃声响起,考生们终于迎来了自己“解放”的时刻,连日来紧绷的神经可以在这一刻放松下来,但他们很快就会进入一种反复回忆的状态,回忆每门考试的得失,有兴奋、得意,又有后悔、自责。有资料表明,从高考结束到发榜前,考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丝毫不比高考前和高考期间少。特别是高考后两周,是心理问题高发期。

那么,进入“后高考时期”,学生会出现哪些心理问题?该如何调适?作为家长,又该如何帮助孩子进入轻松状态?本报特邀山西省青少年维权中心心理咨询师赵惠汝为广大考生和家长献上良策。

放纵型心理 狂欢没完没了

“适度的放松可以,但一定不能太过放纵了。”正在太原某高校就读的大一学生周强,回忆起自己高考后的状态,深感“惭愧”。他告诉记者,去年6月8日高考考完最后一科后,他就同同学狂欢了一夜;接下来的几个星期,他是“越来越管不住自己”:打游戏、上网看通宵电影、睡懒觉……

当时,他认为终于等到了“解放”的时候,应该把压抑了多年的压力全都释放出来。他已经无暇顾及自己到底考得怎么样,生活规律也全被打破。直到两个多月后他进入大学,才发现一切都HOLD不住了―――因为暑假的过度放松,周强很长一段时间都跟不上大学紧张的学习节奏。特别在军训的那段时间,因生物钟没调整过来,他吃了不少苦头。

专家支招:别彻底丢掉书本

“放纵型考生在考生群体中占到相当大的比例。他们认为高考结束便意味着苦日子熬到头了,得好好犒劳一下自己,弥补自己这么多年来的艰苦奋斗,因此毫无节制地玩。”赵惠汝介绍,高考后考生平均每天的学习时间从原来的13小时下降为不到1小时,超过25%的考生高考后不再看书。许多家长也由考前的“严管”变为“不管”,所以就会出现很多孩子无节制地昼夜上网、聚会,甚至有些孩子还会酗酒。

而较合理的方式是,考虑跟家长或者同学做一个合适的.、循序渐进的减压放松计划。如近几天可以去打打球,陪父母逛逛街,或者跟朋友聊聊天等。同时建议考生,考试结束后不要完全丢掉学习习惯,而应规划“调整性学习”,比如阅读文学作品等,为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做好准备。

抑郁型心理 失落之情一发不可收拾

孙斌是参加高考的。高三时,他的学习成绩一直比较稳定,几次模考都过了上年一本线。

然而,真正上了“战场”,孙斌却因为紧张发挥失常。考完之后,他情绪非常低落,也不愿意和同学、老师交流,甚至整日将自己关在家里,哪儿都不去。父母去上班,家里只剩他一个人的时候,他便一遍又一遍地想着考试时的情景,不断地一遍又一遍地做着高考题目,想着一道道做错的题,失落之情一发不可收拾。

后来,在父母亲的努力下,孙斌上了一所二本学校,可由于没有进入理想的学校,他一直很不开心,他总担心周围同学看不起他,对自己的生活也很没信心,甚至有很多次都想到要自杀。

专家支招:要理性看待高考

“抑郁型考生的表现是吃不好、睡不好、情绪低落,有些还伴随出现强迫思维强迫行为,自怨自责。有的人甚至由于性格突然变得暴躁,让人觉得难以理喻,与家人争执中情绪一触即发,严重的会出现轻生念头,甚至采取轻生行为。”赵惠汝提醒这类考生,一定要理性看待高考,应该认识到人在情绪处于低落时,往往容易低估自己的实际水平。

在处理方式上,赵惠汝建议考生:第一不要怕别人说;第二要调整心态,学会主动和别人沟通,把自己负面的情绪表达出来,和父母、亲朋好友沟通。另外,还可以做一些自己有兴趣的事情分散一下注意力,让自己重新找到价值感。

茫然型心理 整天无所事事

正在一所高校就读的婷婷,在去年高考结束后“立志把长期缺失的觉都补回来,真是吃饱了就睡”,但过了几天,婷婷却发觉自己无所事事、心里空落落的。每天不是睡觉就是看电视,无所适从,时常茫然不知所措、百无聊赖。脱离了整天都面对习题的日子,婷婷觉得自己的智商降到了最低点,思维也变得迟钝起来。往日充实的学习生活云消雾散,仿佛一下子就失去了目标,找不到自己的方向。而婷婷的几个同学也都有这种感觉。

婷婷将这种心理带到了大学,一开始她对每个社团都有感兴趣,但往往参加一两次活动后就发现没有了兴趣,更多的时候她整天猫在宿舍上网,将茫然进行到底。

专家支招:要及时规划未来

“茫然型考生从原来紧张的高考学习中一下子放松下来后,会出现一段真空状态。对于相当多在高考路上一直被父母、老师推着走的学生来说,随着压力的释放,会产生一种虚无、无所适从的感觉。尤其高考后父母对自己的生活学习的要求发生变化―――大家期待的眼光都放在分数上时,这种感觉更明显。”赵惠汝提醒这类考生,应迅速调整目标,对未来有一个新的规划,避免因迷茫而产生心理困扰。

“考生拥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清晰的人生规划、开朗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社会认知,是考生不盲目度过后高考时代的有力保证。”赵惠汝建议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估分填报志愿,提前为上大学做些准备,锻炼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规划好大学生活,还可以找已经上了大学的学哥学姐,交流一些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等经验。

焦虑型心理 考完也难熬

去年参加高考的刘薇虽然顺利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当她回想起高考后的那段时间,依然大谈“难熬”!

“估分之后,一开始还对自己的成绩充满期待,总体感觉自己发挥正常,会考个不错的学校,但又很担心自己万一失利怎么办。”离成绩公布还有一段时间,她实在心中没底,加上家长和亲戚不断地过问考得怎么样,让她越发心里没底儿,焦虑、烦躁到见什么都想发火,严重的时候晚上还会失眠。

专家支招:先把高考这件事撇开

“考后焦虑型心理也比较常见,许多考生在考后会出现这种患得患失的状况,尤其是那些平时学习成绩还不错的考生。他们往往期望值比较高,但在等待放榜的日子里,由于不确定性而变得焦虑。这种焦虑对于那些心理素质弱的考生,还会持续加重。比如有些高考学子会出现由焦虑到失眠,再从失眠到抑郁等。”赵惠汝建议考生,高考结束后,先把高考这件事撇开,选择一些平时感兴趣的事去做,释放压力。

“考后父母的态度对考生心态的影响相当大,有时甚至远远大于成绩本身,所以家长也要适时调整心态。”赵惠汝介绍,许多家长在考前把孩子抓得死死的,考试一结束就彻底放松,不管不顾,任由其通宵看电视、上网、疯玩。这不但容易出现心理危机,从生理角度讲也会吃不消。在她看来,高考过后,家长应该充分发挥“避风港”的作用,增加陪伴孩子的时间,但要避免与孩子谈论高考、成绩等敏感话题。

“这一时期,考生因担心成绩、择校等问题,心理起伏较大。”赵惠汝说,如果孩子没有发挥好,家长要鼓励孩子把烦恼和痛苦说出来,不要再责怪他,应理智引导孩子把注意力从高考上转移过来,再鼓励孩子对未来作出选择、安排。她建议家长,一定要和孩子多沟通,在沟通中帮孩子降压。例如在考生感觉很好时,要适当“泼凉水”;在考生出现心理落差时,不要责难。

通过多年经验,赵惠汝发现,考试结束后,内向的考生容易孤立自己,她建议家长,要多鼓励孩子参加一些健康、安全的团体活动,因为一些体力上的、娱乐性的活动能帮助孩子减压。另外,家长要注意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培养其自理能力。

另外,高考结束后,绝大多数考生都要开始相对独立的生活。赵惠汝建议家长,考试结束后,最好不要再代替孩子过多地打理他们的日常生活,给他们创造一些机会去参与各种各样的劳动,以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

篇2:家长莫忽视高考生考后心理调节

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了,很多考生的心理压力非但没有消失,却不同程度地产生了突发性心理冲突和生理紊乱现象。

师大附中的小张同学考后感觉考得不理想,妈妈知道后,虽然没有大声斥责,但几天来总是唉声叹气、愁眉不展,弄得本来就难受的小张心情更是跌到了低谷,觉得对不起辛苦操劳的母亲。

与小张恰恰相反,高考结束了,石家庄十五中的小王同学显得很兴奋,从外面租来了成堆的影碟,没日没夜地看,渴了喝几口矿泉水,饿了啃两口面包。家长想批评两句,还没张口,小王就顶了回去:“我十年寒窗苦读,你们就不能让我有点儿自由,干点儿自己喜欢的事?”其父母哑口无言。

对此,省心理卫生研究所心理学专家张彦平教授分析,小张同学和小王同学虽然表现截然相反,但其性质是相同的,都属于考后心理危机的集中释放。为此,他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一定要适当地进行考后心理调节,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生活。

针对考得不理想的孩子,张彦平教授建议,家长千万不要一味斥责埋怨,而应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安慰和鼓励,帮助其减压,并找到适合孩子的、合理的宣泄途径。等到孩子情绪稳定之后,再谈今后的打算,切忌生硬对待。

而对像小王同学那样的考生,张彦平教授则建议,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看看他们有什么想法,或者给孩子一些建议,比如和同学去郊游等等,多与大自然接触,可以充实生活,对调节心情大有裨益。也可以和已经上了大学的大哥大姐聊一聊,他们一定会以“过来人”的身份,提出一些不错的建议,从现在起就开始为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做准备。

张彦平教授说,事实上,任何人在面对人生重大转折点的时候都会遭遇困惑、压力等精神方面的“折磨”。如果不积极引导,考生便会出现抑郁甚至更严重的心理问题。而这样的心理问题是很有可能导致无法预料的事情发生。因此,作为家长,应该在“考后教育”中唱“主角”,及时跟孩子沟通,帮助孩子化解心理压力及负担,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举止,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并做出正确的引导。另外,全社会也要给考生营造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让他们勇敢迎接新的生活。

篇3:家长莫忽视高考生考后心理调节

家长莫忽视高考生考后心理调节

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了,很多考生的心理压力非但没有消失,却不同程度地产生了突发性心理冲突和生理紊乱现象,专家提醒:家长莫忽视高考生考后心理调节。为此,专家提醒广大家长――

师大附中的小张同学考后感觉考得不理想,妈妈知道后,虽然没有大声斥责,但几天来总是唉声叹气、愁眉不展,弄得本来就难受的小张心情更是跌到了低谷,觉得对不起辛苦操劳的母亲。

与小张恰恰相反,高考结束了,石家庄十五中的小王同学显得很兴奋,从外面租来了成堆的影碟,没日没夜地看,渴了喝几口矿泉水,饿了啃两口面包。家长想批评两句,还没张口,小王就顶了回去:“我十年寒窗苦读,你们就不能让我有点儿自由,干点儿自己喜欢的事?”其父母哑口无言。

对此,省心理卫生研究所心理学专家张彦平教授分析,小张同学和小王同学虽然表现截然相反,但其性质是相同的,都属于考后心理危机的集中释放。为此,他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一定要适当地进行考后心理调节,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生活,高考心理《专家提醒:家长莫忽视高考生考后心理调节》。

针对考得不理想的孩子,张彦平教授建议,家长千万不要一味斥责埋怨,而应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安慰和鼓励,帮助其减压,并找到适合孩子的、合理的宣泄途径。等到孩子情绪稳定之后,再谈今后的打算,切忌生硬对待。

而对像小王同学那样的考生,张彦平教授则建议,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看看他们有什么想法,或者给孩子一些建议,比如和同学去郊游等等,多与大自然接触,可以充实生活,对调节心情大有裨益。也可以和已经上了大学的大哥大姐聊一聊,他们一定会以“过来人”的身份,提出一些不错的建议,从现在起就开始为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做准备。

张彦平教授说,事实上,任何人在面对人生重大转折点的时候都会遭遇困惑、压力等精神方面的“折磨”。如果不积极引导,考生便会出现抑郁甚至更严重的心理问题。而这样的心理问题是很有可能导致无法预料的事情发生。因此,作为家长,应该在“考后教育”中唱“主角”,及时跟孩子沟通,帮助孩子化解心理压力及负担,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举止,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并做出正确的引导。另外,全社会也要给考生营造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让他们勇敢迎接新的生活。(记者:仝静海)

篇4:专家提醒:家长莫忽视高考生考后心理调节

专家提醒:家长莫忽视高考生考后心理调节

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了,很多考生的心理压力非但没有消失,却不同程度地产生了突发性心理冲突和生理紊乱现象。为此,专家提醒广大家长――

师大附中的小张同学考后感觉考得不理想,妈妈知道后,虽然没有大声斥责,但几天来总是唉声叹气、愁眉不展,弄得本来就难受的小张心情更是跌到了低谷,觉得对不起辛苦操劳的母亲。

与小张恰恰相反,高考结束了,石家庄十五中的小王同学显得很兴奋,从外面租来了成堆的影碟,没日没夜地看,渴了喝几口矿泉水,饿了啃两口面包。家长想批评两句,还没张口,小王就顶了回去:“我十年寒窗苦读,你们就不能让我有点儿自由,干点儿自己喜欢的事?”其父母哑口无言。

对此,省心理卫生研究所心理学专家张彦平教授分析,小张同学和小王同学虽然表现截然相反,但其性质是相同的,都属于考后心理危机的集中释放。为此,他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一定要适当地进行考后心理调节,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生活。

针对考得不理想的孩子,张彦平教授建议,家长千万不要一味斥责埋怨,而应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安慰和鼓励,帮助其减压,并找到适合孩子的、合理的宣泄途径。等到孩子情绪稳定之后,再谈今后的打算,切忌生硬对待。

而对像小王同学那样的考生,张彦平教授则建议,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看看他们有什么想法,或者给孩子一些建议,比如和同学去郊游等等,多与大自然接触,可以充实生活,对调节心情大有裨益。也可以和已经上了大学的大哥大姐聊一聊,他们一定会以“过来人”的身份,提出一些不错的'建议,从现在起就开始为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做准备。

张彦平教授说,事实上,任何人在面对人生重大转折点的时候都会遭遇困惑、压力等精神方面的“折磨”。如果不积极引导,考生便会出现抑郁甚至更严重的心理问题。而这样的心理问题是很有可能导致无法预料的事情发生。因此,作为家长,应该在“考后教育”中唱“主角”,及时跟孩子沟通,帮助孩子化解心理压力及负担,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举止,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并做出正确的引导。另外,全社会也要给考生营造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让他们勇敢迎接新的生活。(记者:仝静海)

篇5:高考后考生易焦虑 家长应引导孩子情绪变化

高考后考生易焦虑 家长应引导孩子情绪变化

高考刚刚结束,在漫长的等待成绩中,考生既要承受前途未卜的心理煎熬,还要面对来自家长及周围人关于考试的各种询问,这令刚刚摆脱高考压力的他们又进入另一个压力环境。每年高考结束后,心理门诊都会遇到一些因担心高考结果而焦虑的学生。

高考刚结束,由于分数以及录取结果还未确定,这种不确定性容易使考生的心理产生焦虑,一些考生可能会变得焦虑不安、心情烦躁,有的可能情绪低落、沉默寡言,有的甚至自怨自艾、灰心绝望,这些不良情绪若得不到及时疏导会发展成心理疾患。特别是那些性格内向、爱好范围狭窄、不善于表达自己情感的学生,他们除了学习外,缓解压力的方式少,难以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因此更容易出现心理偏差,看问题容易消极,甚至会做出一些轻生的极端举动。

走出这些心理焦虑,考生首先要明白考试结果是不可变的,担心都是无谓的,只能给自己造成心理负担。考完后好好休息,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比如可以听听音乐,与同学聚会,唱歌跳舞等,这些都有助于从高考状态进入放松状态;考生要正确认识高考,高考不是人生唯一道路。考不好的考生也不要过度在意别人的评价,要相信自己,没有必要与别人攀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条条道路通罗马,不能因为一次失误,就放弃了其他许多条道路。另外,要正视自己的情绪,当出现负面情绪时,也不要害怕,及时进行调节。如找家长或好朋友沟通倾诉,或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来转移不良情绪,同时还能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

作为家长,要成为孩子的避风港。不要给孩子太多压力,对于那些考不好或平时学习成绩就不好的孩子更不要过多指责。高考完后最好坐下来与孩子进行一次有效的沟通,问问孩子考试时的心态,对自己未来的想法,目前有何需要,在生活中有无迷惑,总之要贴着孩子的感觉走,如果孩子身心很轻松,家长没有必要担心。但如果孩子对成绩有顾虑,作为家长则要鼓励安慰孩子,告诉他们已经考完了就不要去管它了,即便考不好也没关系,机会还有很多,年轻最大的资本就是有时间去尝试。特别提出,家长在做这些沟通时一定是要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光嘴上说说,否则,自己对于分数的过度关注,即便是细微的表现也会传染给孩子,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另外,要注意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带孩子出去旅游或者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将孩子从高考的紧张状态中走出来,还有利于增进亲情。

家长一定注意观察孩子在情绪语言行为方面有无变化,比如平时爱说爱笑的孩子,忽然不怎么讲话不爱搭理人,也不爱出门了;或者平时很稳重寡言的孩子,最近话特多,活动频繁,甚至到了不知疲倦的程度,而且语言控制能力差,说话不恰当,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这些变化可以很明显,也可以很微小。若出现以上情况家长就要警觉了,多与孩子交流。如果交流之后效果还是不明显,则要及时看心理医生,寻求专业的帮助。

篇6:高考后关注孩子心理问题

高考后关注孩子心理问题

不吃不喝、天天流泪、夜里失眠、反应迟钝……高考成绩出来后,17岁的'小王就一直是这个样子。家长把她送到医院才知道她患了抑郁症,而这并不是个别现象。昨天,记者从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了解到,不少孩子因高考落榜患上了抑郁症、精神病、强迫症等心理疾病。

小王性格较内向,但从小成绩就很好。对她要求严格的父母一直希望她考上一所好大学,小王也是铆足了劲。但今年高考后,一向自信的她却愁眉苦脸。“她说是临场发挥失误。”妈妈说,考试结束后女儿一直说考得不好,也不出去玩了。一查分发现才考了300多分,与最低的期望分也相差甚远,小王当天就在家哭,谁也劝不住。后来,她整天把自己关在屋里,自责、哭、夜里失眠,反应还有点迟钝。

小王父母赶紧把她送到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就诊。经该院心理专家孔德荣诊断,小王患上了抑郁症。

“引起心理疾病的原因很复杂。”孔德荣说,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和孩子自身的压力,都很可能成为导火线,落榜生极易产生严重的自卑自闭心理。这需要家庭、亲友、老师和全社会的共同引导和鼓励,让他们学会轻松面对竞争、理智看待结果。

孔德荣特别提醒各位家长,如果孩子情绪低落超过一周,一定要引起重视,最好到专科医院就诊。

篇7:高考生家长也要心理解压

高考生家长也要心理解压

高考很快就到了,相信大多数家长的心已经悬了起来,甚至有些比自己的孩子更加紧张。然而你们知道吗?你们这种焦虑心情可能在有意无意之间就传达给了孩子,并且感染了他们,这样就会带来一种消极的效果。

保持冷静

一位正准备高考的女生自述,每次她参加考试,爸爸妈妈比她还着急。高考更是变本加厉,她特别怕回家,一回家就能够感觉到爸爸妈妈比她还焦虑的心情。在家她几乎成了稀有动物,多喘口气爸妈都要问为什么,一举一动都有很多双眼睛监视着。高考了,爸妈更是连电视都不看了,每天就陪着自己在桌前复习。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也可以看到,如果受到过多的关注,反倒会适得其反,使得孩子感受到强烈的压力和焦虑。也有的家长可能说,我们紧张焦虑不安,不正说明我们对孩子前途的重视么?其实这样做您也正在向孩子传达这样一种信息:这次考试可是事关重大,关系到前途和未来,必须拿一个优异成绩。在这种过强的压力之下,有的学生会产生种种心理障碍。他们很重视你们的行为,并且很多时候是以你们的准则来确定自己的行为的。因此你们的过度焦虑和关注带来的只会是消极的结果。

我们在这里就强调,舒缓压力从我们家长自己做起。这段时间里,我们家长首先应该保持冷静,给孩子一种非常安全的感觉。我们自己放松下来,保持和平时一样的心情,这样孩子也会随之轻松起来。即便是紧张异常,不容易一时调节好,也要尽量加以掩饰,绝不能让你的孩子看出你的心神不宁,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信任和安稳。

很多家长的一些做法是不可取的:1、不上班,在家陪孩子;2、向孩子接触过的同学和朋友问东问西,打听孩子的情况,俨然一副侦探的样子;3、经常半夜到孩子的房间查看。这样的行为不仅传达了你的焦虑心情,而且是对孩子的一种不信任。切忌。

无为≠不关心

有些家长很懂得教育孩子的艺术,虽然在孩子复习考试阶段自己也很担忧,但从不表现出来。不仅如此,他们甚至以漠不关心孩子的相反行为来消除孩子的紧张。有一个父亲在孩子临近高考时,反而让孩子做起家务来,让孩子洗衣服、买菜等。这位家长这样做至少可以有这样一些好处:第一,让孩子觉得家长没把考试当回事,孩子可能会想:“临近考试了,还让我做家务,这也太不重视我了,让你们不重视我,我一定考一个好成绩让你们看一看。”家长没有压力,孩子的压力就会减少一半。第二,这样做使孩子能得到适当的休息。你想孩子复习很长时间了,他自己虽然不觉得累,但效果肯定差了,这时正好让他休息下,换下脑筋,也许在路上或洗衣服的时候他会整理下自己复习的内容,从而更好的消化它。第三,适当的做家务还可以使孩子的学习效率提高,有的学生可能在复习的时候老觉得时间很充足,可能边复习边玩,注意力不是很集中,当她干家务后,她不仅得到了休息,而且还有一种时间上的紧迫感,更能提高学习效率。

篇8:高考后迎来考生家长离婚潮

高考后迎来考生家长离婚潮

一年一度的高考,影响着多少家庭。就连离婚,也因“为了孩子”而选择避开高考,高考之后考生家长进入“离婚潮”。

记者统计发现,多年来这一现象一直存在。以离婚案件最多的北京朝阳法院为例,2009年至2011年,每年高考结束后法院受理的离婚案件都有较大增长趋势。2011年最明显,高考后的20天是高考之前20天离婚案件立案数的2.3倍。记者从通州、大兴等其他多家基层法院也了解到类似的情况。“离婚潮”持续到7月,从8月开始减少,逐渐回归正常。

法律人士分析,一方面考后离婚是为了不影响孩子学习,另一方面,高考前起诉离婚被驳回的可能性大,有法院判决明确将“高考”作为不准离婚的'理由之一。

另外,孩子上大学住校后,感情淡漠的夫妻间仅有的交集也荡然无存,失去了最后的感情纽带。因此一方提出离婚后,另一方基本都会同意。据《法制晚报》

【考生和家长要注意高考后孩子的心理】相关文章:

1.专家提醒:家长莫忽视高考生考后心理调节

2.紧张心理高考生要注意提防的情绪感冒

3.高考生留学 家长如何准备?

4.高考生必读:考后如何进行试卷分析

5.高考后感言

6.高考后祝福语

7.高考生贺词

8.期中考后家长对孩子的评语

9.高考生落榜后的心理调节方法

10.高考后的感言

下载word文档
《考生和家长要注意高考后孩子的心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