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父母必读:学会帮助孩子化解心理危机
“独爱梅芳”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家长父母必读:学会帮助孩子化解心理危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家长父母必读:学会帮助孩子化解心理危机,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篇1:家长父母必读:学会帮助孩子化解心理危机
家长父母必读:学会帮助孩子化解心理危机
期中考试后状态低迷 18岁高中生离奇跳楼身亡
11月30日上午8时55分,在抚顺市望花区建设街道锦州社区内,18岁的高中学生王锡同从自家的8楼跳下身亡。当日10时许,记者赶到事发现场时发现,死者的遗体平躺在楼后的草坪上,身上盖着白布。现场已被警方围拦,数百名群众驻足围观。
王锡同父母得知孩子死讯后,都从各自的单位赶来,趴在孩子的身上哭得晕了过去。死者的邻居大娘介绍说:“这孩子平时可听话了,见到我们也有礼貌。”
母亲:他早上乐呵呵去上学
11月30日早上6时55分,王锡同像往常一样起来洗漱完毕后,和母亲说了句“拜拜”,然后笑呵呵地上学了。
王锡同母亲介绍,“然后我就去上班了。他爸爸本来昨天休息,后来和别人换了个班。现在他还在后悔,昨天不上班好了。”
由于父母都上班,没时间给孩子做饭,“我就给孩子15元钱的饭钱,让他自己买吃的。”王锡同的母亲说。
王锡同叔叔介绍,警方出完现场后,他是第一个进的屋。“我发现,他的书包在地上扔着,外套脱下来扔在了床上,钥匙放在书桌上。”“从地上的脚印可以看出,孩子连鞋都没脱就进屋了,然后从北屋跑到南屋,打开窗户跳了下去,现在玻璃上还有他的手樱”王锡同叔叔介绍,“我侄子特别爱干净,正常情况下是不可能不脱鞋进屋的,肯定是受到了刺激!”
同学:期中考试后他状态很低迷
昨日上午,王锡同班主任张老师再次带着学生到了王锡同家里。张老师介绍,“王锡同是个好学生,班级排前五名,但是他性格特别内向,也很敏感。”
“但是他最近总是迟到,而且(事发前)作业没有完成。”张老师描述当时的情况,“我问他‘你为什么就写两道题呢?’,明天让你父母给我打个电话。”
张老师表示,她并没当着其他学生的面说,而是在11月29日晚快放学的时候和王锡同说的这番话。坐在王锡同座位后面的女同学表示,“老师声音很小,我都没听到”。
“孩子回来后没有和我们说这个事”,王锡同母亲说,“也没看出孩子情绪有什么特殊变化。”
对于事发前的情况,班主任张老师和同学称,11月30日早,王锡同并没有到学校上课。正常情况学生应该是早晨7时20分到校上课,“我没有发现他,8时40,我给别的班上完课,回教室还没发现他,我就把这事告诉教导处主任了。”张老师说。
对此,几名前去王锡同家里探望的同学也表示,“王锡同当天没有到校上课。”“他要是去上课,是不能背着书包走出学校的,我们学校有纪律。”王锡同的同学说,“我发现,10月末期中考试完事以后,他的状态一直不好,很低迷。”
目击:窗台上还有他养的金鱼
昨日上午,记者走进了王锡同生前住的屋子里。窗台上他养的几条金鱼还在游着,可惜的是,王锡同再也不能喂它们了。在王锡同的书桌旁,记者发现有很多课本和课外书,其中还有本从网上下载的小说《哭泣的骆驼》。
事发前几天,“孩子还和父母谈论,高考后去哪个城市念书呢!”王锡同舅舅表示,“他们一家三口非常和睦,这孩子突然走了,给他父母的打击太大了!”
警钟长鸣
屋子里的'金鱼还在,但养金鱼的他已经不在了……少年的生命在花季戛然而止。此情此景,感到痛心的,又何止是少年的父母。不幸的事情已经发生,一味的后悔没有太多的意义,这件事也警示我们,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构成,远不是成人想象的那么简单,他们对外部环境的敏感程度也远远超出了成人的估计:他们有了自己的情绪起伏,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生命感受……这也要求每一个关心、爱护青少年的人,要有更多的细心,更多的耐心,在不幸发生之前,及时发现征兆,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危机。
篇2:化解自己的心理危机作文
化解自己的心理危机作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结,喜欢的或不喜欢的,情愿的和不情愿的,去努力争取的与不请自到的。意中认为,情结与那句人生在世,其不如意十之八九应该是同等概率吧。好的,不好的;该来的,不该来的,总是参杂在一起。不顺心的要占大部分吧?
既然我们都懂这个道理,那为什么遇到具体的事情,往往就解脱不出来呢?那应该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是生活中的死结在作祟吧。
意中的发小力,意中曾用很多赞美词句评价他,怀念他。他的大度,他的不拘小节,他对别人的容忍,意中认为力都异于常人。就是这么一个平和的人,曾和意中谈起过他曾经不能容忍的一件事,让意中觉得不可思议。他做为一名以拍照儿童照片出名的摄影师,只要站在他的相机前面,不论多么不配合的孩子,总能绽露出笑脸。这让家长很满意。因此,他供职的贯日漂亮宝贝照相馆经常是门庭若市,力便从早到晚不停的照。照相馆老板很欣赏力,为了奖赏他,经常下班后请他喝酒。力酒量之大,饮酒之豪,意中常常自叹弗如。那么就能想象到,一喝就高兴,一高兴就多。第二天老板不一定能醒酒。一般的老板,那肯定在家休息够了再来。力的老板不是,他也正点来,来了挺不了就眯一会。可力不能休息,还有那么多孩子等着照相呢。所以,力就生气:同样喝酒,第二天你睡我干活?时间一长,力忍受不了,不干了。自己开照相馆,又累又不挣钱,想再回照相馆时,身体已罹患胰腺癌,不到五十岁就匆匆而去了。
这就是力生活中的死结,说起来让人不可理解,在诸多老板眼里简直就是不可理喻。宠你、敬你、请你,还尊敬出毛病了。肯定你,才请你喝酒;需要你,才陪你一样喝。
一个死结,送走了意中的一个光腚娃娃。另一位挚友斌,整天怀疑身体有糖尿病,经常换各种藏药服用,三、四年的功夫,也是在胰腺上出了毛病,五十五岁先力一步走了。
一个或大或不起眼的死结,往往就断送了一个人的一生。当然了,这个一生不一定是性命,政治生命有时候比生命更重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死结,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为了更好的生活,意中建议,我们要尽早找出自己的生活死结,以防恶化。意中曾于6月4日与老五冀滨谈论起个话题,一致认为,找到生活中的死结,有利于今后的.生活。其办法有三:一是你认为最不平衡的事情;二是达不到的愿望又不放弃;三是总用你认为最好的去和最坏的去对比的事物。如果你找到并承认这就是你生活中的死结,你就应该有能力去化解。化不平衡为均衡;放弃幻想;去掉最好的和最坏的,取中间的吗?中国人,讲求的就是中庸之道吗。在你后边,总有不如你的吧?这就行了。
意中愿看过这篇随笔的人,认真思考并能找出自己生活中的死结,化解心理危机,生活得更美好。
篇3:如何帮助孩子学会交际
如何帮助孩子学会交际
对于年龄尚小的孩子来说,当他们刚刚走出家庭,试着与家庭之外的同龄小朋友或者成人交往时,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恐惧心理,而在克服这种恐惧心理,学会正常地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孩子的父母往往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有一些父母在带着孩子见到自己的朋友时,如果孩子没有主动打招呼或在自己的要求下打招呼,他们就会当着朋友的面指责孩子不听话,或者自嘲地说:“我孩子太内向,见到陌生人不敢开口”。
事实上,孩子在3~5岁左右的时候,他们内心的自尊心就已经萌芽了,如果父母总在外人面前指责、抱怨孩子或者说孩子“太内向”,一方面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另一方面还会使孩子的性格过早地定型。例如,如果孩子总听到父母认为自己“很内向”的评价,他就会逐渐认同父母对自己的这种评价,并以此作为自己见到他人不打招呼的理由,长此以往,孩子的性格可能会越来越内向,人际交往能力也会变得越来越差。相反,如果父母多鼓励、肯定孩子,帮助孩子学会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孩子才能有信心与他人接触。
一般来讲,由于内心恐惧感的存在,在3~5岁年龄左右的孩子大多都不愿意主动与他人接触,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更加需要父母的引导和鼓励,以此来获得足够的信心。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将人际关系的基本技能教给孩子,帮助孩子学会人际交往呢?
第一,切记不要代替孩子去交际。
当孩子进入幼儿园或者小学以后,父母最担心的问题之一,就是孩子会不会被别人欺负或者去欺负别人,是否能够交到朋友......然而有一些父母,当孩子在交际方面的状况不尽如人意时,就会帮助孩子去交际。例如,父母买了好吃的送给孩子的同学,让他们和自己的孩子做朋友;当孩子与同学出现矛盾和摩擦时,亲自出面去帮孩子摆平......这种方式在短期内可能会让孩子拥有朋友、不受欺负,但是一旦面对新的环境,孩子还是不明白如何与他人交往。事实上,面对这种情况,父母们不能采取“越俎代庖”的办法,而应针对问题,告诉孩子应当怎么做,不要代替孩子去做,让他们通过自己一点点的尝试和摸索,逐渐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第二,向孩子传达与他人分享的思想。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我们总是愿意和为人慷慨大方的人做朋友,在孩子们的世界也是一样。因此,努力让孩子变得大方,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才能使孩子交到更多的朋友。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们也要给孩子创造分享的实践机会,例如,当家里只有一个水果时,父母们可以让孩子来分配这个水果给谁吃,并借此机会向孩子传递分享的理念,如果孩子不愿意分享,可以不必强迫分享。
第三,“察言观色”等交际知识不需刻意地向孩子教授。
例如,父母们经常这样对孩子说:“当别人主动热情地跟你聊天或者送你小礼物时,说明这个人非常愿意和你做朋友;当别人在为某些事心烦,或者表现出不高兴的神情时,尽量不要与他开玩笑,这会使他们越来越烦”;有的家长在带孩子去别人家做客之前就告诉孩子“在别人家不能大声讲话,不能随便翻别人家的东西,进每个房间都要得到主人的同意”等等。想通过这些语言让孩子逐渐掌握交际技巧,学会礼貌待人。这些语言听起来没有错误,但当家长通过这种方式教孩子判断他人的情绪状态时,会导致孩子在人际交往中过于细腻敏感。更好的方式就是言传不如身教,家长自己先做到,就能影响到孩子,在恰当的`时间跟孩子不断确认好的交际方式,经常夸奖孩子某个做得好的方法,以此柔和的教育方式,向孩子脑中输入正面交际信息。
人际交往是儿童的一种基本能力和需求,而3~5岁正是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父母有意识地传递给孩子一些交际的技巧,及时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给孩子以信心,他们很快就能拥有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拥有自己的好朋友。当然,家长也要尊重孩子的个人天性,对于偏内向型的孩子,要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接纳,不要过分强求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主动,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节奏健康、快乐、自由地成长。
篇4:孩子考前家长必读
孩子考前家长必读
随着一年一度的中考、高考的临近,许多孩子都进入了百日冲刺的紧张阶段。可据不少读者反映,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许多孩子身心出现了一系列不适,如吃不下饭、拉肚子、睡不着、脾气变坏,甚至呕吐等。
其实,孩子在考前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焦虑情绪引起的。北京安贞医院保健专家洪昭光教授指出了症结所在,适度的焦虑对考试的正常发挥有好处,但太过头了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心理治疗科主任唐登华教授说:大考是一种很大的压力源,人长期神经高度敏感亢奋,消化、排泄、免疫系统功能相对降低,对身心都有损害。
那么,家长、孩子该如何顺利过关呢?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调整对考试的态度和期望是最根本的办法。83.6%的父母要求自己的`孩子考前15名,希望孩子考上好学校的父母肯定更多。孙云晓说,家长要尽量鼓励孩子,要树立一次考试并不能决定命运的观念;其次,孩子要正确评价自己的实际能力,与父母沟通后填报一个适中难度的志愿;最后,平和接受身心不适这个现实,比如睡不着时,若老想着睡不好明天就完蛋了,千方百计对抗,只会加重失眠,相反,这说明身体不需要那么多觉的想法,反而能慢慢冷却亢奋的大脑。
另外,有些家长会无意制造一些紧张气氛,比如平时晚上父母都看电视,临考前就关上电视,说话都不敢出大气,只围着孩子端茶送水等,也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吃、睡、运动等饮食起居应规律、变化不宜太大。孙云晓表示,安排孩子去考场周围的高级宾馆居住尤其不科学,陌生的环境产生的不适应、增大的经济开销都会加重孩子的压力,而且也容易分心。最后,针对考前的特殊状态,唐登华提出三点注意:环境不能太嘈杂;不要用看电视、玩电脑等脑力活动来休息,最好散散步、听听音乐;要早睡早起。消化功能减弱的情况下,多吃些容易消化的食物,比如牛奶、苹果、香蕉,油腻的食物相应少吃;另外,注意少食多餐,睡前喝点牛奶安神。洪昭光提示说。
篇5: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学习
帮助孩子有效学习方法
首先,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很多的科学研究都证明,人的潜力是很大的,但大多数人并没有有效地开发这种潜力,这其中,人的自信力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无论何时何地,做任何事情,有了这种自信力,就有了一种必胜的信念,而且能很快就摆脱失败的阴影。相反,一个人如果失掉了自信,那他就会一事无成,而且很容易陷入永远的自卑之中。
其次,让孩子学会用心。学习的过程,应当是用脑思考的过程,无论是用眼睛看,用口读,或者用手抄写,都是作为辅助用脑的手段,真正的关键还在于用脑子去想。举一个很浅显的例子,比如说记单词,如果只是随意的浏览或漫无目的地抄写,也许要很多遍才能记住,而且不容易记牢,而如果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联想的方法去记忆,往往可以记得很快,而且不容易遗忘。现在很多书上介绍的英语单词快速记忆的方法,也都是强调用脑筋联想的作用。可见,如果能做到集中精力,发挥脑的潜力,一定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果。
再次,引导孩子有饱满的情绪。每个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体会,如果某一天,自己的精神饱满而且情绪高涨,那样在学习一样东西时就会感到很轻松,学的也很快,其实这正是我们的学习效率高的时候。因此,让孩子保持情绪的良好是十分重要的,以一种热情向上的乐观生活态度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在孩子的周围营造一个十分轻松的氛围,学习起来也就感到格外的有精神。
父母帮助孩子学习需注意事项
1、在孩子给爸妈当老师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谦虚谨慎,要有“学生”的样子,不能依然摆“父母”的架子。孩子感知力很敏锐,一旦他发现你是骗他的,他的讲课积极性也就不存在了。
2、提醒孩子的错误之处
孩子错了,身为“学生”的你应该及时指出,当然,你可以装得“单纯”一点,“老师,这里我还不理解,你能不能再讲一讲”“老师,为什么我的答案是这样的”,让孩子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发现自己的错误。
3、别忘了预习功课
父母要记得预习功课,在听课时把你认为很关键的知识点向孩子提出来,看看孩子学得怎么样,加深他对知识的理解。
孩子无效学习的表现
1. 学习兴趣问题
(1)一见书本头就发胀。
(2)只喜欢文科,而不喜欢理科;或者相反。
(3)常需要强迫自己学习。
(4)从未有意识地强化自己的学习行为。
2. 注意力问题
(1)注意力完全集中的状态只能保持10至15分钟。
(2)学习时,身旁常有小说、杂志等使分心的东西。
(3)学习时常有想入非非的体验。
(4)常与人边聊天边学习。
3. 时间安排问题
(1)很少在学习前确定明确的目标,比如要在多少时间里完成多少内容。
(2)学习常常没有固定的时间安排。
(3)常拖延时间以至于作业都无法按时完成。
(4)学习计划只能在开头的几天有效。
(5)一周在家学习时间不满10小时。
4. 学习方法问题
(1)经常采用题海战来提高解题能力。
(2)经常采用机械记忆法。
(3)从未或很少向学习好的同学讨教过学习方法。
(4)从不或很少向老师请教问题。
(5)很少主动钻研课外辅助读物
篇6: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学习
如果孩子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没有兴趣和信心,基础不好,那么在一段时间之内下功夫辅导孩子是很有必要的。即使孩子基础不错,初步形成了习惯,兴趣和信心还好,如果父母善于辅导,那么适时地帮助也可以锦上添花。所以,学会辅导孩子还是家长需要掌握的一门基本功。
一、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如果孩子总是面对严厉的、呵斥他的父母,他也不会感受到你那发自内心的爱,他对你所说的和所要求的都会感到厌倦。大部分人,不仅仅是孩子,面对呵斥自己的人总会有一种天生的反感。他的反感情绪也许会因为害怕而有所克制,但这种情绪却不利于他接受任何知识。当孩子被训斥之后,紧张沮丧,头脑可能一片空白,反而更加不灵光了。
相反,如果孩子能处于一种友好、亲昵、鼓励的气氛中去学习,他不但会对父母有很强的信任感,学习的效果也会好得多。
另外,监工辅导方式,也是很多家长需要注意的。辅导不是给孩子施压,不是一直盯着、监督他,而是适时地来帮助孩子,和孩子一起来体验做题的乐趣,并用轻松愉快的心情影响孩子,有了好心情,孩子做作业,会更好。
二、讲解题目不是“讲”而是探讨
很多家长给孩子讲题,真的是在“讲”,能让孩子听得瞌睡了。这是因为缺乏孩子的参与互动,不是启发式的辅导,只是那么讲下来,孩子自然听得乏味。我辅导上初中的小赵分析一道题目的时候,会把题目分成很多步骤,每一步骤先引导他去想怎么做,他不会做的时候,我就引导提醒一下,最好由他自己想到这一步骤如何解决。遇到理解不清晰的知识点,我们再回头看书、探讨,力争把它搞清楚、透彻。最终解题步骤,如果孩子自己不能做出来,也要引导到只剩一层窗户纸,而且一定要由孩子亲自捅破,这样他会有成就感,增加兴趣和信心。其实每一道步骤,最好都是由孩子亲自捅破这层窗户纸。
传说中的循循善诱,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这样的互动,孩子会觉得有趣味;这样的方式,会让孩子有成就感。兴趣,通过每一道题的讲解,会逐渐激发出来。
三、错了也要鼓励
辅导孩子,最忌讳的是面对孩子做错了的题目火冒三丈,怒其不争。辅导题目的时候,善于发现孩子好的方面经常鼓励他,而不是发现孩子的问题时刻批评、打击他。两种不同的方式对孩子的信心和兴趣的影响大不相同啊。当孩子做得好的时候,毫不客气地表扬、鼓励更是需要的。信心,有的时候通过父母善于发现孩子的进步、优点,并真诚鼓励来逐步增强的。
四、引导孩子体会题目的妙处
很多家长痛恨目前教育的弊端,但教育改革进行了这么多年,也不是一无是处的,现在的很多题目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仔细分析还是颇有趣味的。当孩子抱怨作业多的时候,尽管也可以赞同,但是与其抱怨,不如静下心来,和孩子一起体味做题的乐趣。
作业就在那里,是抱怨还是尝试去体味做题的乐趣,一个认知的改变,心情大不一样。说到底,这些题目相当于智力游戏。很多父母总说作业是不得不做的事情,而不去引导孩子体会做题的乐趣,真是南辕北辙啊!
五、不做权威鼓励孩子探索
从知识的角度来看,父母也许是孩子的权威。但是,即使是权威,也最好蹲下来,不做权威,鼓励孩子不迷信,这样会增强信心。
别看一二年级的题目,我辅导时偶尔也会搞错,此时大大方方地承认,不去树立权威形象,会使孩子敢于去探索。或者有时也可以偶尔装着不会,让孩子给自己讲,此时她一定会很得意。只有把自己放低,孩子才能站起来。
六、辅导的目的是为了不辅导
不同阶段适用不同的方法。开始孩子学习比较困难的时候,要多辅助,使之觉得简单。当孩子能力基本具备的时候,要多鼓励他自己完成,稍作点拨就可以了。
辅导的目的也是为了以后不辅导,帮助孩子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兴趣、信心、方法,所以,重在方法,重在启迪,知识往往不是最重要的。这样孩子需要的辅助越来越少。
七、帮助孩子学习变得轻松
如果孩子能力可以,就让他去挑战困难;如果能力不足,就帮助孩子让学习变得容易轻松些。这就是传说中的“因材施教”吧。
有一个孩子的基础较差,学习又困难,习惯兴趣都没有培养好。有一次数学有三道题已不会做,爸爸首先让他自己思考怎么做,过了好长时间,他已也不得法,爸爸再给他讲解,直到晚十点整,才做完。
我认为目前爸爸的要求稍微高了一些,导致作业时间过长,此时可以直接给孩子讲解。而如果让他自己做,可能觉得困难,加重了对作业的畏难情绪,不利于兴趣、信心、习惯的培养。讲解的时候可以引导孩子思考,最后的窗户纸由他捅破,这样他有成就感和兴趣。在学习困难的时候以辅助孩子作业完成得好为主要目标,这样老师表扬他有进步,他会有信心,兴趣也会大。早些做完,孩子也可以好好玩,体会到早做完的好处。独立自主的问题可以后期逐渐培养。
篇7: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学习
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学会学习
怎样才能学习好?这是家长们的一个老话题。现在,大多数家长都已明白,想要孩子学习好,最关键的是孩子要“学会学习”。家长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学会学习”呢?这里有必要提几点建议供家长参考。
一、培养孩子兴趣,养成学习习惯。家长要千方百计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的学习兴趣,往往是从一个问题一门课程逐步扩展的。孩子对学习有了兴趣,家长就可乘势引导孩子树立学习观念,让孩子明白他的主业、他的责任就是学习。有了责任意识,这时再引导孩子养成学习的习惯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自然而然地会内化为孩子的学习自觉。没有“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学习习惯”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引导,家长一开始就劈头劈脑地要孩子“自觉”学习是很难奏效的。
二、启发孩子思考,掌握学习方法。与人鱼不如教人渔。孩子自觉了,学习就成了平常事,而且在学习时还会产生新的乐趣。帮助孩子解答学习中遇到的所有难题,这不是家长的责任,也不是家长力所能及的。而启发孩子思考,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帮助孩子掌握学习方法倒是家长应尽力而为的事。什么是良好的思维习惯?简言之,就是在学习时能思考,思考每个知识问题的三个方面——“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因为这种思考,能帮助孩子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勤于思考并且善于思考的孩子,就会逐步掌握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预习的、复习的、听课的、背记的、思考的、解题的、考试的等)方法。有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孩子的学习就游刃有余了。学习也不会成为孩子的难事了。
三、辅导帮助孩子,学会使用工具。学习是孩子的工作。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就必须掌握一些学习工具。笔和尺是工具,各种字典词典也是工具,都有一个怎样使用的问题,会用善用,就能促进学习。现在还有电脑、电子教育软件等,这是更高级的学习工具,怎样使用要学习,怎样利用更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安排。家长在这方面,也要通过咨询学习,才能履行辅导帮助孩子掌握这些学习工具的职责。
总之,孩子的学习涉及的内容实在太多。但仅从家庭教育规律来说,有一句话是一定要强调的,这就是——想要孩子好好学习,家长更要天天向上。
篇8: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学习
1、定目标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不可操之过急。家长过高地给孩子提出各种要求,过分地强迫孩子学习,占用了孩子的娱乐时间,使得孩子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总想玩。应多与孩子交流,尝试着成为孩子的朋友,看到孩子在改变自身存在的不足方面的积极变化。同时对孩子改正不足不可一曝十寒,立竿见影,要允许孩子身上“毛病”的反弹。
2、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学习习惯。孩子贪玩而忘乎所以,主要是约束力不够,计划的制定正是纠正的最佳方式。通常是主动和孩子商量,一份有效的计划也就做好了。还要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抓好督促检查。二是开始对孩子的要求不要太高,可一步一步来。三是做好总结。最好一星期进行一次总结,可以因孩子执行计划时表现的好坏,以奖励的方式满足他的一些需要,以激励他执行下一星期计划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要让孩子能够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要自觉就必须自主,没有自主的自觉是不能长久的。因此,在孩子的学习方式上家长应给予其充分的自主权,让孩子在一种适应他自身喜好的、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去学习。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只提出总体的要求,具体的细节让孩子自己去把握,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增强学习的效果。让孩子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学习就会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
4、与孩子进行必要正常的交流。和善的交流可以拉近与孩子间的距离,可以了解孩子的内心。同时可以通过与孩子间的交流,把一些只有在孩子出错时才“教训”的道理自然而在地灌输给孩子。把对孩子的评价在日常谈话中自然地表露出来,既不会让孩子感到你是在专门“有意表扬”他,同时还可以让孩子了解你的观点和看法, 增强自我信心。与孩子谈话除了学习上的交流,还应有思想上的交流。通过平等和善的对话,要让家长成为孩子的朋友,不是让家长成为孩子的领导。这样孩子就会得到一种人格上的尊重,对于强化自律意识是有好处的。
5、父母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要孩子不看自己喜欢的节目、不玩自己喜欢的游戏是很难的,强迫不是好办法。一个家庭中父母如果成天自己坐在电视机前或是电脑前玩,而大声地呵斥孩子去看书,这其实是很难有什么说服力的,孩子从心里是不“不服气”的。因此 日常在家庭生活中,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有着重要的示范引导效应。
6、父母不仅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也要注意自己的学习。大人通常情况下总认为学习只是孩子们的事,其实做家长的也要学习如何做家长。可主动上网找一些教育孩子的论坛或有关知识看看,进行这方面的学习。同时与其他家长之间的交流也是一种互相的学习,把每家庭教育孩子的得与失拿出来交流一下,可以避免很多弯路,收获更多喜悦。
7、做好与学校教师间的经常性沟通联系。经常与孩子的教师取得联系,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可以从教师的角度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孩子的基本状况。这样一方面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对孩子作出一个更全面准确的评估和判断,同时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的放矢的方法有效地帮助孩子予以克服。此外经常与教师取得联系,还可以及时了解孩子课程的进展情况,便于及时督促孩子按进度进行巩固复习。
8、尊重孩子,赏识孩子。著名的“赏识教育法”提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一观点已成为当代教育学上一个被普遍认同的观点。一味指责孩子身上的缺点和不足,这种指责式教育对孩子改变身上的坏“毛病”收效并不大,有时甚至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想着法地和你“捉迷藏”、“打游击”。尝试赏识教育法后,用激励的方法教育孩子,往往这样,孩子大多情况下都能及时改正“毛病”,改“邪”归正, 收效良好。
篇9:家长必读:要给孩子学会做事的机会
家长必读:要给孩子学会做事的机会
许多超人爸爸和超人妈妈却教出什么都不会的小孩。
超时工作,买车买房子买麦当劳,凡事代劳,事必躬亲,整天忙得像无头苍蝇,却培养出一个个养尊处优傲慢自大的小孩。
儿子上的是“妈妈安亲班”,放学后接他到我任教的学校。第一次来的时候,因为刚开学,办公室仍百废待兴,我拿了抹布给他,要他自己整理那个无人坐的空座位。同事见状,马上好心搬来了一把干净的椅子,并要我儿子先用早已整理好的另一张桌子。我请他们不用忙,让孩子自己来,我告诉儿子:“自己要坐的座位自己整理。”
儿子在家已经很习惯做家事了,他会拖地会洗碗会倒垃圾会自己收衣服折衣服,还会在公寓楼梯间贴上“禁丢垃圾”的标语。他自己整理书包,还很得意地说:“我们班上有些同学的书包都是妈妈帮他整理的,长那么大还不会自己整理。”
在我家,做家事可是件光荣的事喔!
许多人都读过《汤姆历险记》里调皮捣蛋的汤姆被波莉姨妈罚擦围墙油漆的那段故事。聪明的汤姆假装擦油漆是件有趣的事,引得其它小朋友一个个都想用宝贝交换擦油漆的工作,汤姆因此免了工作还赚到了好多宝贝。
我想效法聪明慧黠的汤姆,我告诉孩子:“又乖又棒的.孩子,妈妈才让他拖地洗碗帮忙做家事!不乖不听话的孩子妈妈没办法信任他,事情交给他做,妈妈不放心。万一拖地拖到淹水,洗碗洗到把碗都变成了破鸡蛋壳那怎么办?今天哥哥很乖,妈妈让他拖地;今天妹妹表现得很好,妈妈让她洗碗……。”
无形中,家里的两个孩子竟以做家事为荣,做家事在我家变成一种奖励。我这老妈只需出一张嘴赞美他们,做完家事后给他们十元存进小猪扑满里,他们便快乐地带着微笑哼着歌勤做家事了。
哈!聪明的马克吐温说的没错:“人类行为的一大法则,那就是――如果要使一个大人或小孩极想做某件事,只需设法把那件事弄得不易到手就行了。”
我常想:这一生,我要留下什么东西给我的孩子?除了带领他们认识上帝,接受那让我想起来就满心甜香的信仰外,就是培养他们自己动手做的勤俭美德吧!我不当超人妈妈,我希望孩子用自己的双手做事。在自己动手做中,学会主动设想,学会对自己负责,学会解决问题,学会为他人服务,学会奉献自己。不要当一个空有知识却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
“对孩子最大的保护是不保护”。柿子经霜方甜,人须磨练才成熟。藉日常小事磨练孩子,这是为人父母送给孩子最宝贵的礼物,也是孩子一生受用不尽的经验。
篇10:需要心理帮助的那些孩子
需要心理帮助的那些孩子 -资料
即使是心理正常的孩子,对于充满压力的情形或者内心的冲突也会在情绪上做出烦躁不安的反应,他们可能会害怕并做噩梦,咬指甲,欺负兄弟姐妹,可能会因过度紧张而抽搐,大发脾气,做出许多让人烦恼的其他事情,这些孩子能从儿童心理治疗中获益,
心灵创伤
经历了突然灾难的孩子可能会形成创伤后应激障碍。当孩子目睹了火灾、车祸、地震等灾祸时,他们可能表现出过多的焦虑,显示出明显的症状。心爱的人的去世特别具有破坏性。
汶川地震一夜之间城市化为废墟,成人和孩子们都收到了严重的心理创伤。许多孩子失去了爸爸或妈妈,有的甚至失去双亲。幸存下来的悲伤的父母或者是亲戚就要妥善对待失去了亲人的极其忧伤的孩子。
经历过心灵创伤的小孩子很少会再提起所经历的事。他们的恐惧和紧张会在游戏中表现出来。儿童心理疗提供适当的场合、合适的材料,并由富于同情心的大人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治疗专家使孩子们通过游戏和话语重新体验那次可怕的事件,这样,孩子就可能会充分理解并克服自己的惊慌和不安。
害怕的孩子
害怕总是会伴随着小孩子。三岁的孩子很可能怕狗,四岁的孩子最怕黑暗。这种恐惧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弱。在八岁时就会完全消失。但是有些孩子有着持续的,强烈的恐惧感。他们对自己的焦虑无能为力:天空可能会塌下来,闪电可能会击中自家的房子,整个家可能会被飓风卷走。他们对感到恐惧的事物或人的想象无穷无尽:嘈杂的噪音、高处、陌生人、;流动的水、黑暗的角落、小昆虫、大的动物等等。他们试图通过避免去那些好像对他们造成威胁的地方,避免参与似乎有危险的活动来逃避这种焦虑。这样,他们可能会远离水,避免爬梯子,或者拒绝呆在黑暗的房间里。对于有着持续的,强烈的恐惧感的孩子能够从专业的帮助中获益。
不成熟的孩子
这些孩子像婴儿一样被宠爱着,而不是正在成长中的、有自己的想法和需要的个体。这些受到过分保护的孩子对家庭庇护之外的生活现实没有做好准备,
资料
他们很少有机会去完全了解他人的需要和感受,他们发现容忍挫折是很困难的。他们不是竭尽自己的努力,而是想要别人关心、照顾他们。
谨慎挑选的心理治疗小组对这些不成熟的孩子特别有用。小组提供成长的激励和支持,有时候一个尝试新行为模式的安全舞台。在小组里,孩子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那些方面在社交中是不被接受的,那些行为是被期待的。结果,他们会努力调整,以适应同龄人的标准。在小组里,他们能学会许多基本的社交技巧,例如和其他人分享资料,一起活动,共享一个友好的成年人的关心。他们学会了竞争,也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打架,也学会了如何解决打架;学会了讲条件,也学会了妥协。这些技巧使这些孩子最好准备,使他们平等地对待别人。
性格内向的孩子
这些孩子可以被描述为萎缩、顺从、羞怯、谦恭。他们在表达普通的喜爱和挑衅的情绪时有困难,他们几乎没有什么朋友,避免群体的比赛和游戏。他们在与人打交道时很难放松,会避免和陌生人见面。他们希望别人首先做出友好的表示,但是,即使这样,他们可能也不会友好地回应。
性格内向的孩子很难和在学校的老师或者在操场的同学打交道,当他们被叫到朗读课文或者回答问题时,他们会很苦恼,他们可能会回答“是”或“不是”,或者根本一句话也不说。他们玩耍的时候会选择一项安静、安全、不需要社交谈话的活动。当不得不进行交际时,他们的不安可能会演变成惊慌。
性格内向的孩子可以从小组心理治疗中获得帮助。友好的成年人,吸引人的材料,经过挑选的小组成员,这一切使他们很想呆在自己的壳里面。这套措施能帮助他们很快从孤僻中走出来,鼓励他们不受约束地和其他孩子玩耍、聊天。
抽搐和怪癖
有些孩子表现出顽固的怪癖,让父母非常烦恼。他们斜视,以鼻吸气,扮鬼脸,抽搐,挖鼻孔,擦眼睛,清喉咙,耸肩,咬指甲,吸允大拇指,把指关节弄得噼啪作响或者踏脚等。这些扭曲和怪癖可能是如此明显和奇怪,以至于他们注定会惹人注意。这些孩子需要心理咨询和医疗关注以决定进行核实的治疗。
有时候,疲劳、疲乏、出神的孩子,或者是在某种情感压力下的孩子,也可能会表现出许多怪癖和抽搐的行为。然而,这些表现不是持久的,最终会消失的。
【家长父母必读:学会帮助孩子化解心理危机】相关文章:
1.五招化解职场危机






文档为doc格式